预后因素范文

2024-07-24

预后因素范文(精选10篇)

预后因素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中男性37例, 女性15例, 年龄34~79岁, 平均年龄58.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9例, 脑梗死病史8例, 糖尿病史7例, 无特殊病史4例。活动中起病45例, 情绪激动时起病2例, 饮酒后起病1例, 休息时起病4例。均在发病20h内就诊。

1.2 临床表现

以突发头痛、呕吐起病50例, 发病后意识障碍29例, 按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 (以下简称昏迷量表) [1]评≤10分15例, >10分而≤20分6例, >20分且≤30分3例;>30分5例。尿失禁17例, 入院时血压升高51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35例, 心律失常17例, 发病后48h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6例, 电解质紊乱29例, 肺感染15例。

1.3 实验室资料

白细胞总数升高31例[ (10.6~23.0) ×109/L], 尿素氮升高19例 (7.7~22.5mmol/L) , 血糖升高27例 (6.4~16.1mmol/L) , 血清钾降低21例 (2.28~3.35mmol/L) , 血清钠降低14例 (124.1~130.0mmol/L) , 血清钠升高5例 (150.0~163.4mmol/L)

1.4 颅脑CT检查

全部病例均在起病24h内行颅脑CT扫描, 原发性脑室出血10例, 占19.2%, 继发性脑室出血42例, 占80.8%。原发出血部位为:丘脑出血15例, 尾状核头部出血12例, 豆状核出血8例, 脑叶出血6例, 小脑出血1例。出血所累及脑室的范围:单侧脑室11例 (右侧脑室7例, 左侧脑室4例) , 双侧脑室14例,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17例, 仅累及第四脑室1例, 全部脑室9例, 合并脑积水18例, 有陈旧性脑梗死11例。

2治疗及结果

本组52例全部行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予脱水降颅压, 调整血压,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对意识障碍重、不能进食者予留置鼻饲管, 低血钾者予补钾, 低血钠者补充生理盐水, 高血钠者鼻饲白开水每日1 000~1 500ml, 至电解质紊乱纠正为止。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予制酸、止血, 并于鼻饲管内定时注浓度为8mg/100ml的去甲肾上腺素, 大多数病例同时注入云南白药粉。合并肺部感染者积极使用抗菌素。其结果是意识障碍重者预后差, 出血仅累及侧脑室者预后良好, 出血已累及三脑室者并发症发生率高, 死亡率高。本组病例痊愈12例, 好转28例。死亡12例均有重度意识障碍, 按昏迷量表评分≤10分, 10例合并肺部感染, 9例死前上消化道出血未止, 8例电解质紊乱未纠正。

3讨论

3.1 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

脑室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认为是下丘脑功能受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失衡, 胃酸分泌过多, 致使应激性溃疡发生, 而电解质紊乱则是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受累, 导致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平衡失调所引起[2]。失血、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又可进一步加剧脑等多脏器损伤。本组痊愈12例, 病程中未出现意识障碍及其他系统并发症;好转28例有意识障碍者治疗3~5d后意识转为清醒, 其他系统并发症均能有效控制;12例死亡病例均为重度意识障碍者, 大多于死前其他系统并发症未控制。说明早期意识障碍重, 出现下丘脑功能受累, 合并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积极处置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3.2 脑室出血范围与预后的关系

脑室出血引起的急性脑积水是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 而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致其水肿, 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移位, 引起小脑幕、枕大孔疝, 或继发脑干出血坏死, 是脑室出血致死的原因[3]。本组12例死亡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 仅侧脑室、四脑室出血者无死亡病例, 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出血17例, 死亡5例, 死亡率占28.5%, 出、血累及全部脑室9例, 死亡7例, 死亡率占77.8%, 说明出血已累及第三脑室者, 易引起脑积水, 出血范围越广, 颅内占位效应越重, 预后越差, 死亡率越高。

摘要:目的:观察影响脑室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诊治脑室出血提供帮助。方法:对52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早期出现意识障碍重、脑室内出血范围广、其他系统并发症出现较早者, 死亡率高。结论:在积极降颅压, 控制血压的基础上, 及时处置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脑室出血,临床问题

参考文献

[1]史玉泉, 主编.实用神经病学 (M) .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

[2] Bilinska M, Swierkocka M, Dobrzynska L.Primary and secondary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clinical analysis (J) .Neurol Neuro-chir Pol, 1999, 32 (6) :141-147.

预后因素 第2篇

率。预后应加强专业人员的护理和监测防止复发。 【关键词】 早产儿;肺出血;高危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8-02

早产儿肺出血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危害婴儿的生命健康。常见的影响早产儿肺出血的因素较多,例如心力衰竭,新生兒呼吸窘迫症,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凝血等等。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的31例早产儿肺出血高危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31例早产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研究。31例中呼吸窘迫症有10例(32.26%),败血症有4例(12.90%),窒息7例(22.58%),新生儿肺炎5例(16.13%),颅内出血3例(9.68%),弥散性血管凝血2例(6.45%)。早产儿的平均体重在1800±243kg。

1.2 治疗方法 对于31例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内滴注肾上腺素和立止血,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指对患者使用呼吸机,目的是建立起气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给予一些呼吸有障碍和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氧气,提供呼吸的支持。简单言之就是运用机械装置来代替、调节控制甚至改变自主呼吸,帮助患者得到更多的氧气支持的一种通气方式,也是治疗方式的一种。对临床症状好转的早产儿给予止血治疗,对早产儿的气管采用止血药。出血后小剂量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在原发病的常规治疗上,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纠正酸中毒,限制输液量。

1.3 统计分析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愈例12例,死亡组19例对影响早产儿肺出血高危单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吸窘迫症,败血症,窒息,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凝血在死亡组和治愈组之间对比,

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疾病为败血症,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凝血,见表1。

3 讨论

本文对我院31例早产儿肺出血进行了研究考察,将31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分别为治愈组和死亡组,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败血症、窒息、颅内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凝血为考察对象,比较两组的差异,发现在一些病症上的发生率治愈组相对死亡组具有明显差异。对早产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探究,以对早产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败血症,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凝血。治愈组中败血症发生率为2例(16.67%),死亡组5例(26.32%);颅内出血3例(25.00%),死亡组颅内出血7例(52.63%);弥散性血管凝血0例(0%),死亡组8例(42.11%);治愈组与死亡组比较,败血症,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凝血的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显示,早产儿肺出血与颅内出血,败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凝血有关。一些研究表明早产儿肺出血的新生儿与呼吸窘迫综合症与新生儿肺炎,窒息,败血症,颅内出血有关。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及时机械通气和及时止血是抢救早产儿肺出血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早产儿肺出血的治愈率。预后应加强专业人员的护理和监测防止出血症的复发。

对于败血症的防治应注意:败血症出血原因可能与细菌毒素对肺部的伤害;也有可能为感染影响心脏功能,导致肺部出血。所以临床因选择抗生素进行防治,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在临床上应给予特别的注意对早产儿的机械通气工作以及控制好早产儿止血工作。对于肺出血的病症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抢救,避免一些并发症的产生。将疾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最小程度。另外在预后的专业护理也是影响治愈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由专业性强和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医护人员护理,防止复发,做好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导致早产儿肺出血的新生儿与呼吸窘迫综合症与新生儿肺炎,窒息,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尽早对早产儿进行机械通气和及时止血是抢救早产儿肺出血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早产儿肺出血的治愈率。预后应加强专业人员的护理和监测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张先红,吴序华.影响肺出血新生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9):12-13.

[2] 郭红苗,吕芹.新生儿肺出血高危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2):55-56.

86例早期胃癌预后因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早期胃癌,回顾性分析,预后

目前,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胃癌是1962年日本内镜学会提出的概念,即癌灶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只浸润至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1],早期胃癌的预后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很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早期胃癌患者86例,其中,男64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2.9∶1;年龄20~68岁,平均57.9岁。可随访病例中,病变位于贲门胃底者24例,胃体者14例,胃窦部者48例;病变<2 cm者28例,2~4 cm者48例,>4 cm者10例。

1.2 病理分型

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3例,中低分化腺癌34例,低分化腺癌33例。肿瘤位于黏膜内者18例(20.9%),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11.1%);侵及黏膜下者68例(79.1%),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9例(42.6%)。按日本胃肠道协会制定的分型标准:Ⅰ型(隆起型)8例(9.3%),Ⅱ型(浅表型)32例(37.2%),Ⅲ型(溃疡型)46例(占53.5%)。其中一点癌4例(4.7%),不明2例(2.3%)。

1.3 结果

本组患者均施行胃癌毕Ⅰ或毕Ⅱ式根治术,其中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9例,全胃切除术3例。术后均未行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

2 随访

2.1 术后随访

采取门诊复查,结合电话和信件,生存及复发、转移时间均从手术日开始计算。随访时间为5~9年。末次随访日期为2007年2月。

2.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患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大体分型、分化程度等与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病理分型等其他预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2.3 随访结果

本组86例,3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在随访期间2例残胃复发,6例肝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55例中1例复发,2例转移,生存率为94.5%。全组共10例随访期间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住院期间突发心血管意外死亡),5年无病生存率为87.2%,5年生存率为90.7%。

2.4 预后因素分析

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的预后关系密切(P<0.01)肿瘤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有无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关系密切(P<0.01),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见表1、2。

3 讨论

早期胃癌的定义仅强调癌灶的浸润深度,可分为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其预后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很重要。早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尤其是黏膜内癌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2]。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等相关,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等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实验室检验指标作为胃癌的预后因素如FOXO1A磷酸化结构转录因子等[3],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甚少。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胃癌预后关系,有文献报道称淋巴结是否转移或转移个数是早期胃癌主要的预后因素[4,5]。本组病例手术时有淋巴结转移31例,5年生存率为73.4%,无淋巴结转移55例,5年生存率为91.3%,与报道基本相符。说明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曾有报道早期胃癌的预后与其浸润深度非常相关[6],但此类报道近年较少。本组研究中黏膜癌与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和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于更大宗的病例分析及循证医学论证,但另一方面却进一步证实了早期胃癌定义的科学性。

国外曾报道以肿瘤直径<2 cm、≥2 cm、≥4 cm为界分为3组得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相关,并且3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7]。本研究亦采用此标准,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发现,直径<2 cm者5年生存率达100.0%,而直径2~4 cm者5年生存率仅为71.6%,有显著差异性,≥4 cm者5年生存率仅为50.5%,说明肿瘤大小在早期胃癌的预后方面是重要因素。Tsujitani等[8]报道,根据早期胃癌肿瘤大体分型及直径来决定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效果良好。本组资料中,<2 cm的早期胃癌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提示,当肿瘤直径<2 cm时,可以适当缩小某些类型早期胃癌的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但对于肿瘤直径>4 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手术时应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应给予化疗等辅助治疗。本组早期胃癌直径>4 cm者例数较少,还有待于更大宗的病例分析。

综上所述,可知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对判断早期胃癌外科治疗、预后判断意义较大。

参考文献

[1]林三仁.早期胃癌的概念、发生及研究现状[J].齐鲁肿瘤杂志,1996,3(1):3-5.

[2]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4-9.

[3]Kim JH,Kim MK,Lee HE,et al.Constitutive phosphorylation of the FOXO1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a prognostic variable in gastric cancer[J].Modern Pathology,2007,20(8):835-842.

[4]肖仕明,陈进.早期胃癌与前哨淋巴结[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1):7-9.

[5]汤峻.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16(9):115,126.

[6]Yasuda K,Shiraishi N,Suematsu T,et al.Rate of dete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pth of submucosal invasion in early stage gastic carcinoma[J].Cancer,1999,85(10):2119-2225.

[7]Otsuji E,Kuriu Y,Ichikawa D,et al.Predi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by size of early gastric carcinoma[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7,54(74):602-605.

预后因素 第4篇

[关键词] 喉癌;老年;手术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9.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56-02

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位于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第2位。手术治疗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方法,为达到既提高患者生存率又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1]。多种因素影响喉癌患者预后,为探讨明确喉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笔者对110例老年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2月~201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老年喉癌患者,其中男102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3︰1。患者年龄60~82岁,中位数年龄71岁。肿瘤原发部位:声门上型68例,声门型36例,声门下型6例。合并高血压病32例,合并糖尿病26例。110例患者TNM分期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措施,术前完善临床检查、喉镜、CT/MRI结合术中具体情况,采用部分或全喉切除术。全组患者行全喉切除术22例,行部分切除术8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切缘冰冻切片检查,边缘阴性。行同侧颈廓清术47例,双侧颈廊清术20例。110例患者中行单纯手术治疗62例,综合治疗48例:其中手术加放疗41例,术后全量化疗剂量为50~70 Gy。手术加放疗联合化疗9例,化疗方案为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生存率以Kaplan 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及生存情况

随访时间截止至2011年2月,有6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4.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9年,中位随访时间4.5年。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等方式,患者生存时间从治疗开始到死亡结束。11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108/110)、73.6%(81/110)和54.5%(60/110)。声门上型68例,声门型36例,声门下型6例。单纯手术治疗72例,综合治疗48例。

2.2 单因素分析

将性别、吸烟、饮酒、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10个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单因素结果提示: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对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方式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见表3。

3 讨论

随访110例患者,死亡3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73.6%和54.5%。手术切除是治疗喉癌的重要方法,多种因素可对老年喉癌手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治疗因素[2],本组对上述3方面10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男性患者喉癌的发生远远超过女性是不争的事实,本组男女比例为13︰1,在性别对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中男女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文献报道吸烟是导致喉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本组未吸烟患者与吸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6.6%和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饮酒与未饮酒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未见显著差异。

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年龄对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方式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原发部位对预后的影响,声门型优于声门上型,声门上型优于声门下型。声门型预后较好的原因是局部淋巴组织稀少,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且早期出现声音嘶哑容易被发现,而声门上型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常常已经是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老年喉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特别是声门上型。本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0.0%、70.7%,多因素结果也显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强度最高。多因素结果分析治疗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单纯手术治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综合治疗组。本组老年喉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手术联合放疗,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状况差,合并症多,对综合治疗耐受性差;声门上型病例偏多,肿瘤易扩散到会厌前间隙及舌根,放疗更不易见效[3-4]。TNM分期是根据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范围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转移等来确定。因此临床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本组Ⅰ+Ⅱ与Ⅲ+Ⅳ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和36.8%(P <0.01)。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年龄均与预后相关,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并不是老年喉癌患者的独立风险因素。

目前喉癌手术原则是在彻底切除癌肿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喉的功能,喉是主要的发声器官,喉全切术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喉全切术[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早期喉癌的辨别,做到早期诊断是提高老年喉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杜强,季文樾,关超,等.手术切除治疗喉癌的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3):211-213.

[2] 李亦蒙,谢明,周梁,等.70岁及以上老年人喉癌发病特点及预后—155例病例回顾[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16(5)286-289.

[3] 余琼,胡国华,张学渊.未行喉切除术及放化疗治疗的喉癌患者生存分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2):123-127.

[4] 关超,郭星,潘子民,等.声门上型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型与对侧转移及预后关系的探讨[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5):221-223.

[5] Lam PK,Ho WK,Ho AC,et al.Long-term performance of indwelling tracheoesophageal speaking valves in Chi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1(11):954-958.

(收稿日期:2011-10-10)

(上接第50页)

[5] Leira R, Davalos A, Silva Y, et al.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J].Neurology, 2004, 63(3): 461-467.

[6] 陈兴洲,李宏健,陈兵勋,等.恶化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2):109-110.

[7] 张洪, 胡元元, 方瑗, 等.偏头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72-73.

[8] Kwan J, Hand P.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acute strok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outcome[J].QJM, 2006, 99(9):625-633.

[9] Birschel P, Ellul J, Barer D.Progressing strok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 [J].Cerebrovasc Dis,2004, 17(2-3):242-252.

[10] Dinapoei M, Papa F, Bocola V, et a1.C-reactive protein in ishemic stroke: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 2001, 32(4):9 1 7-924.

[11] 蓝业平,何晓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10,31(10):1313-1314.

[12] 黄回斌,李文彬.1364例低尿酸血症住院患者尿酸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1):38.

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为首次发生, 且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其中, 男32例, 女18例;年龄为12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8±2.34) 岁。

1.2 资料收集方法

查阅大量高热惊厥预后相关文献, 制定患儿影响因素问卷并用于收集我院儿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问卷收集内容具体如下:性别、年龄、初发年龄、初次发作类型、发作时体温、高热惊厥持续时间、高热惊厥次数、脑电图异常、母亲孕期健康状况、母亲生育年龄、胎儿期被动吸烟、围产期异常、高热惊厥家族史、癫痫家族史等。

1.3 患儿预后评价标准

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即认为患儿预后差: (1) 复发:患儿在首次出现高热惊厥后1年内复发>3次; (2) 脑损伤:患儿出现脑瘫、智力障碍、癫痫或行为异常等情况之一; (3) 转为癫痫:高热惊厥患儿连续2次无热惊厥发作或1次无热惊厥发作伴脑电图癫痫样放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本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 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因素。

2 结果

2.1 患儿预后情况

在50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预后良好, 预后良好率为82.00%, 而预后不良率为18.00%。

2.2 预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儿预后好与差为因变量, 以性别、年龄、初发年龄、初次发作类型、发作时体温、高热惊厥持续时间、高热惊厥次数、脑电图异常、母亲孕期健康状况、母亲生育年龄、胎儿期被动吸烟、围产期异常、高热惊厥家族史、癫痫家族史等为自变量, 对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初发年龄<1岁 (OR=2.02, P=0.000) , 持续时间≥15min (OR=6.76, P=0.000) 、发作次数≥3次 (OR=6.93, P=0.000) 、脑电图异常 (OR=3.08, P=0.000) 和高热惊厥家族史 (OR=1.68, P=0.000) 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详见表1。

2.3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儿预后好与差为因变量, 以进入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的5个自变量 (初发年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脑电图异常和高热惊厥家族史) 为自变量, 赋值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α入=0.05, α出=0.10, 结果发现, 初发年龄<1岁 (OR=1.67, P=0.000) , 持续时间≥15min (OR=7.03, P=0.000) 和发作次数≥3次 (OR=4.92, P=0.000) 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详见表2。

3 讨论

本文发现:在50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预后良好, 预后良好率为82.00%, 而预后不良率为18.00%。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类似。可见, 高热惊厥患儿总体预后欠佳, 反复发作高热惊厥、脑损伤或癫痫发作不仅明显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而且还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 分析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并找出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影响因素, 旨在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还发现:初发年龄<1岁 (OR=1.67, P=0.000) , 持续时间≥15min (OR=7.03, P=0.000) 和发作次数≥3次 (OR=4.92, P=0.000) 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的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类似。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患儿初发年龄越小则其皮层功能越未发育成熟, 患儿皮层功能抑制过程较差, 兴奋过程占优势且易泛化, 尤其是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和神经髓鞘化差, 神经冲动易泛化, 患儿大脑神经细胞群突然大量异常放电, 再加上患儿兴奋性神经介质和酶的动态不稳定, 患儿极易出现高热惊厥; (2) 患儿高热惊厥持续时间越长则意味着患儿脑神经细胞群突然大量异常放电时间越长, 严重损害患儿脑细胞损害, 明显增加患儿出现躯体后遗症, 两者间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患儿预后较差; (3) 患儿高热惊厥发作时常伴有意识丧失, 不可再生细胞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发作次数越多对患儿脑组织的损害越明显, 患儿预后则越差。

综上所述, 高热惊厥患儿总体预后欠佳, 该病患儿预后受众多因素影响。临床治疗过程中, 足量足疗程治疗高热惊厥, 发作时最短时间内止痉, 提高治疗疗效, 改善患儿的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高热惊厥患儿预后, 找出影响高热惊厥患儿预后的因素, 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收集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和影响高热惊厥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高热惊厥患儿预后良好率为82.00%, 而预后不良率为18.00%,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发年龄<1岁 (OR=1.67, P=0.000) , 持续时间≥15min (OR=7.03, P=0.000) 和发作次数≥3次 (OR=4.92, P=0.000) 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高热惊厥患儿总体预后欠佳, 该病患儿预后受众多因素影响。临床治疗过程中, 足量足疗程治疗高热惊厥, 发作时最短时间内止痉, 提高治疗疗效, 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高热惊厥,儿童,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洪青, 李春利.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 :74-75.

[2]胡源.小儿热性惊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7) :144-146.

[3]谢玲.导致高热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688-4690.

[4]魏志粦.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与预后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9) :3679-3680.

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41例, 女35例;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50±7.98) 岁;所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进行确诊。所选患者中, 51例≤60岁, 25例>60岁;无胃炎病史26例, 有胃炎病史50例;有淋巴转移44例, 无淋巴转移32例;且经TNM分期后, Ⅰ期23例, Ⅱ期16例, Ⅲ期17例, Ⅳ期20例;经病理学分级, 高-中分化36例, 低分化40例。所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切除术, 其中D2患者39例, D3患者37例, 术后进行辅助化疗33例, 无辅助化疗43例。

1.2 研究方法

对本文患者年龄 (60岁分界) 、性别、胃炎病史、淋巴转移、TNM分期、病理学分级、根治手段以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因素进行研究[2]。并对其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从手术之日起至2013年3月终止。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同时, 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采用Long-rank进行计算;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P<0.05时, 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癌预后单影响因素分析

所选患者中, 淋巴转移与否、TNM分期以及病理学分级等因素均会对胃癌预后效果造成影响 (P<0.05) ;年龄、性别、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的辅助化疗等不会对胃癌患者预后造成影响 (P>0.05) , 见表1。

2.2 Cox回归的多因素分析

Cox回归模型对多因素进行分析, 其结果显示, 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与TNM分期、病理学分级以及淋巴转移等相关, 见表2。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 且首次确诊就已失去手术最佳时期的约占50%~80%;目前, 对其治疗多以手术切除方式为主。胃癌发病率以及病死率较高, 且影响胃癌预后效果的因素很多[3]。了解患者临床及病理分期等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并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

本次主要针对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有无胃炎病史等自身方面的因素;淋巴转移、TNM分期以及病理学分级等肿瘤方面的因素;根治的方式以及术后有无辅助化疗等治疗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据相关文献报道, 男性胃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且青年少于中老年;本文结果表明, 患者性别及年龄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有研究认为, D2、D3行手术切除术的预后效果较差[4]。本文表明, 采用不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均无明显的差异, 由此可以得出, 根治性切除的方式对胃癌患者预后无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 患者出现淋巴转移3年生存率为42.3%, 但未出现淋巴转移的患者生存率为85.7%;且无论是从单因素或是多因素方面分析两组患者淋巴转移情况均有明显差异。因此, 淋巴转移会对胃癌患者预后效果造成影响。且本文中TNM分期越高, 胃癌患者3年的生存率就越低, 由此可知, TNM分期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中, 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因素等与胃癌预后不相关;而淋巴转移、TNM分期以及病理学分级等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因此, 根据影响胃癌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 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提升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 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患者中淋巴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均与胃癌预后相关 (P<0.05) ;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及术后的辅助化疗等与胃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 (P>0.05) 。胃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均与TNM分期、病理学分级以及淋巴转移等相关。结论:患者自身因素及治疗因素等对胃癌预后无影响, 而淋巴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学分级等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胃癌,预后,影响,因素,调查

参考文献

[1]高永根, 尹军.胃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8) :1524-1525.

[2]赖晓亮.胃癌患者69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6) :757-758.

[3]蔡爱珍, 徐鲁梅, 王俊红, 等.136例青年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临床统计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16 (6) :660-662.

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45~86, 平均 (65.38±5.73) 岁。年龄>60岁26例, 年龄≤60岁9例。有8例出现并发症 (男6例, 女2例) , 肺部感染5例, 泌尿系统感染3例。

治疗方法:行脱水治疗, 取20%甘露醇静滴,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活血与扩容;使用链激酶、东菱克栓酶、蝮蛇抗栓酶治疗;利用维脑通路、脑活素、尼可林、脑复康治疗, 对脑部可起到保护作用, 同时使脑代谢得以改善。

研究方法:本文所研究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脑梗死疾病史等。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危险因素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35份, 回收35份, 回收率100%。

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心房纤颤。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比例最大 (74.3%) , 家族遗传所占比例最小 (14.3%) ,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相关的报道非常多, 据国外研究资料显示, 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糖尿病、高血脂症等[2], 与本次研究结果差异不大。这些相关因素严重危害着患者身体健康, 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 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脑梗死病理基础为小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诱发脑动脉痉挛、狭窄、阻断, 使脑部血供应被干扰, 出现了脑梗死。

对于有吸烟史的群体而言, 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更高。吸烟会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 对血小板聚集起到刺激作用, 可使脑血流量减少, 诱发脑血管疾病。有资料显示, 饮酒群体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3], 在本次研究中, 饮酒病例数量并不多, 因此未对其进行记录。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①引发心脏壁运动异常与心律不齐, 从而形成脑栓塞;②引发高血压;③使血小板凝聚效果变强;④促使凝血系统激活;⑤对于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有着刺激作用, 或者可以改变脑代谢, 减少脑血流量。因此, 吸烟、饮酒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较大关联, 均能够使血液黏滞性增强。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在35例患者中, 吸烟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美国有相关研究显示, 有心脏病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非常高, 是无心脏病患者的2倍[4], 这表明心脏病也是诱发脑梗死的一大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可看出这一点。

年龄越大, 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也就越大, 近几年, 脑梗死疾病的产生有年轻化趋势, 不过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在35例患者中, 有74.3%的患者为老年人, 这表明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且年龄越大, 越容易出现并发症, 严重情况下, 会导致患者死亡。脑梗死疾病通常会使植物神经中枢受损, 使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逐渐变得紊乱, 促使内脏器官在功能与形态上产生变化, 诱发特殊并发症。

糖尿病易诱发微血管病变, 还有可能出现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代谢、分泌等障碍, 会出现血管内皮受损现象, 血小板聚集发生于内皮损伤部位, 促使白色血栓、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有释放反应产生, 增强血小板聚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 易有微小凝聚物形成, 可能会出现毛细血管闭塞现象。临床上有研究表明, 在脑梗死患者中, 有10~30%的患者均患有糖尿病, 这表明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较大关联。从本次研究中也可看出这一点。

还有资料显示, 高血脂症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5],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可以了解到, 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心房纤颤。若能够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便可使疾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 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35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明确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高血压、心房纤颤。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比例最大 (74.3%) , 家族遗传所占比例最小 (14.3%) ,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梗死发生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烟等, 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区灿贤.脑梗死危险因素与中风证素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2]利扎·居马, 太来提·阿吉, 娜迪热·海比夫, 等.新疆某医院2008-2009年270例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0) :1142-1146.

[3]曹亮.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6) :128.

[4]朱翠霞.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8) :4171-4172.

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第8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病程,眩晕,程度与类型,预后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病因和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多种因素均可影响临床疗效。为了了解突聋患者主要的发病因素对治疗预后的影响,笔者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突聋患者1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4例(164耳)患者为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突聋诊断标准[1]。其中男89例,女75例;年龄10~74岁,平均41岁。住院日最长22d,最短的7d,平均15d;病程7d以内(包括7d)者98例,7d以上者66例;突聋伴眩晕、耳鸣者61例,不伴眩晕、耳鸣者103例;听力程度40db以下(包括40db)且听力图形为平坦型者63例,听力程度40db以上且听力图形为斜坡型者101例;入选病例中已排除了双耳发病者3例。

1.2 治疗方法与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确诊后收住院,首先行血、尿、粪化验,了解全身情况以便对症治疗,同时开始应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类药物静脉滴注,如有明显的感冒诱因,另加抗生素、抗病毒类、激素类药应用,住院期间持续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西比灵等药。15d为治疗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本文中均按1个疗程来评定疗效),一个疗程前后均有纯音测听图作比较。疗效评定按照197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

2 治疗结果

突聋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见综合表1。病程在一周以内者治疗总有效率88.77%,一周以上者治疗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眩晕者总有效率50.37%,不伴眩晕者总有效率87.38%,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听力程度与听力损伤类型见:听力在40db以内且听力图为平坦型者总有效率92.06%,听力在40db以上且听力图为斜坡型者总有效率69.30%。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自1944年DeKLeyn最早报道以来,尽管对其病因、预后及相关因素、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等问题,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由于本病的特殊性,病因仍未完全清楚,病理研究证明,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存在自愈倾向。迄今许多问题尚缺乏定论,治疗上也无重大突破。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能客观地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本文中临床观察及综合文献报道,我们认为:突聋预后如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有三种即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及时、发病时是否伴有眩晕、及发病时的程度和类型。

突聋往往发生于单侧,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大部分患者都认为是小毛病不能及时就医,而突聋的预后与从发病到就诊后综合治疗的时间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病程在1~7d内疗效最佳,随着病程延长,疗效愈差。本文患者中病程与疗效的观察也符合此观点。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民众发现突聋能及早诊断、正确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

突聋的预后与是否伴有眩晕有无关系已有很多临床研究,但结果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突聋的预后与眩晕无关[2,3]。而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伴眩晕的突聋患者预后不良[4]。本文中笔者观察到:突聋预后与眩晕有关,即突聋伴眩晕患者预后较差。对此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检验。

本文中还观察到:突聋表现为轻度平坦型者较中、重度斜坡行者治疗效果要好。分析原因:平坦型从高频到中、低频同时降低受血管因素影响为主要的。从内耳血供解剖来考虑,供应耳蜗的动脉是耳蜗固有动脉[5],当其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微循环出现障碍时,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微小血栓形成,盖膜和血管纹萎缩,耳蜗毛细胞及Corti器同时受损,出现全频均匀下降。及时应用扩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使内耳尤其是耳蜗的血液供应很快使功能达到有效地恢复,其表现为听力很快。而对于斜坡型者其发病可能不是以血供的因素为主,而与耳蜗神经由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神经炎等局部神经受压有关,耳蜗神经的外层有来自蜗底周的纤维组成,传送高频音的冲动;来自蜗顶部的纤维组成蜗神经的中心部传送低频的冲动[5]1001~1014,故受压时出现了高频受损严重,而低频较轻的状况,所以单纯改善微循环效果欠佳。由此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2]封新荣,张红霞,胡延生.伴或不伴眩晕的突聋疗效的分析[J].听力及言语疾病杂志,2000,8(1):9.

[3]鲁亚莉,赵巍.影响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J].现代康复,2001,5(1):48-51.

[4]宋海涛,黄魏宁,周金梅,等.突发性耳聋的听力损失和前庭损害对其预后的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7,5(1):64-66.

预后因素 第9篇

【关键词】宫颈癌;综合治疗;同步放化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TS9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23-02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1]。研究在综合治疗模式下宫颈癌相关的预后因素,对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收益,最终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预后因素 第10篇

马芙蓉等[1]通过对15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 运用多因素树型分析软件-分类与回归树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tresss, CART) 进行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发现发病后听力损失的程度、有无眩晕、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间隔 (即治疗的及时与否) 是影响预后的三个主要因素。作者认为, 突发性耳聋的预后与内耳受累程度、受损范围、治疗早晚有直接关系, 早期治疗有助于听力的恢复 (病程短于9d的患者疗效较好) 。殷国华等[2]对161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的听力、有否眩晕及前庭功能状况等七项参数与治疗后的听力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各参数与突发性耳聋预后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功能正常与否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而有无眩晕仅在前庭功能异常时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有较大影响, 听力损失的程度与前庭功能及有无眩晕无关, 眩晕程度与前庭功能也无关, 因此, 突发性耳聋伴发的眩晕不一定就是前庭损害的结果。Roman等[3]报道眩晕、初始听力损失和下降型听力曲线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

突发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力损害, 因此初诊时的平均听力损失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对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初诊时平均听力损害越小, 预后越好。雷迅等[4]观察初诊平均听力在90dB以上者9例, 无1例疗效达显效以上, 进一步说明该因素对估计预后的意义。马芙蓉等[1]以治疗前语言频率气导平均水平 (PTA, 即500, 1 000及2 000Hz三个频率的气导听阈水平相加后除以3得出的数值) 为指标, 认为治疗前PTA水平是影响治疗7d时PTA水平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治疗前PTA水平越低, 治疗7d时听力越好, 反之越差。对于治疗前PTA水平在55.5dB和93.5dB之间的患者, 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有学者认为, 除了听力损失程度, 听力损失类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听力曲线上升型、平坦型预后较好, 下降型次之, 全聋者预后最差。无眩晕者预后明显好于有眩晕者。这可能与突发性耳聋病变的部位、病变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手段的完善,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损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学者认为突发性耳聋的预后与眩晕无关[5]。但多数学者认为眩晕不仅与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明显相关, 而且与听力曲线类型、就诊时的听力损失程度以及听力损失频率均有关。伴眩晕患者往往表现为重度及高频听力损失, 病变累及耳蜗底回及邻近的前庭装置, 而不伴眩晕者一半以上表现为低频或平坦型听力损失, 提示病变在耳蜗基底回以上的耳蜗部分, 病变范围局限, 常为可逆性, 预后好[6]。宋海涛等[7]通过对3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行纯音听力检查及前庭功能系列检查, 比较突发性耳聋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与眩晕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关系、前庭损害类型和程度、以及听力预后与眩晕和前庭损害的关系, 认为:具有前庭损害的患者91%为中、重度聋, 82%为平坦型和斜坡型听力损害。半规管麻痹者听力损害全部为中、重度耳聋, 图型为平坦或斜坡型, 提示突发性耳聋听力损失和前庭损害一致, 随着听力损失的加重, 眩晕的发生率增加, 前庭损害加重, 也意味着病变范围更加广泛。

研究显示, 伴或不伴眩晕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前庭功能损害。前庭功能异常的患者重度及高频听力损失高于前庭功能正常者, 说明累及范围广泛且严重, 预后要差。万夷[8]报道115例突发性耳聋, 其中伴眩晕者均以重度听力损失为主, 且均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 年龄以青壮年为主, 重度耳聋和全聋者多伴有前庭功能损害, 提示病变范围较广泛;研究也表明突发性耳聋的听力预后与前庭损害有明显关系, 前庭功能损害程度严重, 说明病变范围越大, 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区永康等[9]运用视频眼震图 (video-nystagmograhy, VNG) 技术检查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眼视动系统检查出现一项或以上异常共17例 (34%) , 变位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3例 (6%) , 温度试验单侧减弱23例 (46%) , 伴优势偏向15例 (30%) 。无固视抑制失败。前庭功能与突发耳聋预后关系:伴发眩晕与否, 其预后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受损者高频及重度听力损失高于半规管功能正常者, 其预后亦差, 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耳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突发性耳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者其高频或重度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突发性耳聋且前庭功能正常组, 预后亦差。温度试验提示46% (23/50) 的患者有周围前庭损伤, 而眩晕症状发生常为38% (19/50) , 其中伴眩晕者的变温试验异常发生率 (13/23, 68.42%) 高于不伴眩晕者 (10/23, 32.24%) , 说明在无眩晕表现患者亦会出现前庭功能受损, 且VNG可发现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比眩晕发生率更高的外周前庭损伤。半规管功能不仅可以作为评价突发性耳聋患者前庭功能的一个主要参数, 还可能成为判断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杨海弟等[10]对25例突发性耳聋按伴或不伴眩晕分为两组, 同时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等检查, 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 (ABR) 、耳蜗电图、视频眼震电图 (VNG) 等, 比较其检查结果的不同。结果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者发病时多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耳蜗电图多表现为一SP/AP≥0.4, 提示有膜迷路积水, 与VNG表现出来的单侧减弱及优势偏向相对应, 且可合并有耳石症。其中10例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病例中有5例合并有耳石症, 而15例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病例中则无一例合并耳石症, 故认为突发性耳聋伴发的眩晕可能与合并耳石症相关,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眩晕组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血管痉挛缺血严重, 引起前庭椭圆囊膜变薄, 耳石脱落、沉淀有关[11]。

张小兵[12]发现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者ABR的I波潜伏期延长, 认为可能与膜迷路积水有关, 耳蜗电图检查也支持这一点。但突发性耳聋特别是伴眩晕者其听力损失多为重度以上, 且以高频为主, 而ABR检查主要为2KHz以上频率, 多为100dB仍未见任何波形, 故其应用价值不大。Park[13]对36例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行各种前庭功能评估, 发现单侧前庭功能减弱占30.6%, BPPV25.7%, 正常19.4%, 非特异性11.1%, 优势偏向8.3%, 前庭功能亢进8.3%。其中旋转性眩晕与非旋转性眩晕疗效无差异, 但伴有BPPV组疗效最差, 特别是高频恢复更差。因此, 认为对突发性耳聋按前庭功能进行分类诊断对预后的评估非常有意义。

Kitahara等[14]对24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研究发现, 听觉与前庭功能的改善相关联。16例 (66.7%) 患者有半规管麻痹, 较前庭神经元炎的恢复率要低。从另一方面讲,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持续半规管轻瘫的患者头位变化引起的继发性眼震和眩晕导致的日常生活障碍比前庭神经元炎患者恢复的更快。因此,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可能导致内耳功能恶化, 但可能加快了前庭中枢的有效代偿。

治疗时间的早晚是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病有自愈倾向, 曾有报告认为, 50%~60%的患者在发病的15d之内, 其听力可以自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据临床观察, 自愈率远没有这么高, 因此切不可等待观望或放弃治疗, 应当尽一切可能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病程长短对预后的影响, 各家报道并不一致。一般认为, 应当在发病后24~72h内开始治疗效果较好。刘苏辐等[15]观察认为, 病程在14d之内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病程大于14d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马芙蓉等[1]的观察显示, 治疗前PTA水平中重度 (56~92 dB) , 同时病程短于9d的患者疗效较好。

上一篇:水中桩基础施工技术下一篇:宪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