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2024-06-30

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1篇

一、写作取材

叶圣陶先生在1924年4月的《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认为文章是以思想、情感来作原料的, 这种原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 不用外求, 操持由己, 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这一观点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写作的取材导向。一方面, 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生活是充实的, 就在于发现。另一方面, 要培养美好的情感, 必须要有情感的介入, 物、情、理三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美好的情感能引导我们, “使我们勇往直前, 全心倾注”, 同时又会有表达情感的欲望,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充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感是作文的动力之源, 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存在方式。当学生在作文前感到一种宣泄生命感悟的冲动, 在作文中感到一种倾诉衷肠的畅快, 在作文后感到一种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愉快时, 那学生就不仅掌握了一种切实有效的交际工具, 同时也是在享受着生命的愉悦。

二、写作原则

1、求诚

“求诚”是个人写作的一把标尺, 即吾手写我心。以诚为根基, 写作时“自有我们内在的根源, 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 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 这样人的精神就是自由的, 人的行为也是独立的, 来自心灵的声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淌出来。这一作文教学思想能够深刻地揭示写作的目标和真谛。

2、创新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作文的独创意识。在《临摹和写生》一文中, 用学画的“临摹”和“写生”这两种通常技法比喻作文, 提出作文应以“写生为主, 临摹为辅”的主张。这种观念并不是绝对不赞成临摹的办法, 但要明确临摹的方法只是偏重于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 没有触及到言语主题“独立思考和创新铸语”, 即不能无视言语主体创造意识的存在。倡导作文不应因袭程式、循规蹈矩, 要有鲜活的思想、独到的情致。尽管“开始写生的时候, 成绩可能比临摹坏的多……但功夫用得多了, 看物象的眼光就会逐渐提高, 画物象的手腕就会逐渐熟练, 从而达到得心应书的地步”。作文也是如此, 虽然追求独立思考、创意铸语开始见效慢, 但长期的积累和锻炼会促成质的飞跃。

三、写作训练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训练方式

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活动, 如集体参观博物馆、志愿到社区服务,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培养了学生的精神成长。

低年级应教学生以观察为主, 开展以自然事物、现象为对象的系列观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 不仅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印象, 还获得了一种审美把握;中年级学生应以体验为主, 开展系列体验活动, 引导他们将关注的目光从外在具体事物的观察逐渐发展到内在体验的捕捉;高年级以实践为主, 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旁观者、观察员的角度是无法实现真正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的, 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和创造, 才能获得真理。

2、重视语言技能, 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把语言习惯锻炼得良好, 不仅好是重要的语言技能, 也是极其重要的生活技能。事要怎么叙, 理要怎么说, 情要怎么表, 意要怎么达, 语言文字要怎么运用, 这些都是写作方法的问题。必须在理智方面明白这些方法, 又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 这样才能成为“技能”, 才能更好的知道写作。

3、转变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批改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承担修改的责任。应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要注意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以及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互改、小组互改。其次, 站在学生的角度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自改非常重要, 教师的批改也必不可少。但教师在批改时不应拿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强加于学生, 致使学生走入模仿的误区, 需揣摩学生的意愿, 还原学生的所想。同时在充分理解学生作文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文章更贴近自己的思想, 指导他们实现对自己想法的最理想的表达效果。再者, 明确修改的关键。修改的直接对象是语言文字, 但并不意味着修改就只是语言文字。由于思想认识的变化, 才使文章语言文字不得不变, 所以修改文章其实是修改思想。

4、注意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毋庸置疑, 任何人在学会写作之前都要经过一定量阅读, 由此获得语言文字、文章技法的认知, 写作正是建立在这些认知基础之上的。“阅读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 而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了解, 了解和表达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 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 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

四、结语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使命任重道远, 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心态, 让学生喜欢写作, 从多方面着手思索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试卷中作文所占分值之大, 可谓是“半壁江山”,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将能否写好作文归结于学生的天赋如何。这样, 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对写作会失去兴趣, 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能会由于缺少系统的训练, 作文水平会停滞不前。此外,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 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是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写作取材,写作原则,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永祝.多级表达:让作文教学不再盲目[J].中学语文教学, 2008 (06) .[3]王永祝.多级表达:让作文教学不再盲目[J].中学语文教学, 2008 (06) .

[4]袁慎怕.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J].中学生语文教学, 2006, 1.[4]袁慎怕.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J].中学生语文教学, 2006, 1.

初中理化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2篇

苏占平

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至少要分成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造成了这两块教育的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极大差异。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这一块有些思索,写在这里供有心意者评鉴。

一、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1.农村学校实验室无采暖设备

北方天气深秋已凉,冬寒、春冷实为经常,实际教学中我虽带领学生不畏苦寒于实验室求知、求索,但学生瑟缩仅凭兴趣尽力实验,然更多学生几乎无力实验,教师无奈全凭一腔热血,这样的课后师生都易感冒,健康身体也够呛,天气更冷难以为继。

2.农村中学仪器室狭小

农村旧址无翻修初中几乎都是如此,仪器室狭小,且实验用品不能做到合理摆放。根本原因在于各校房舍紧张,且实验室都是由教室改建而来,本着仪器室与实验室就近规划自发的原则,仪器室为楼道走廊铁皮分割后内有室内门直接连通实验室所成,简单说这一单元是“两室无厅无卫无采暖”,有电无水,如此狭小。

3.城里各校实验教学硬件配备显然比农村任何学校都更到位

以区上第一重点中学为例:初中部以10多个平行班为标准配建,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多媒体投影教学一应俱全,高中部以20多个平行班为配建标准进行了配建,确为“样版中学”全区各级观摩学习之地,但一般的学校却离此标准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软件也不容乐观,一些学校在组织资源实施实验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且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情况又不同。

4.农村初中教师流动性大

致使农村各校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过实验教学的专门化建设,以我在的中学为例从建成独立的化学、生物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至今的6年多以来,物理的科任教师同时是实验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卫生负责员,这在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且没有实验课时的独立划分与考核,老师负担全部,只是这种负担由于农村学生的减少有所减轻,这实际上对实验教学明显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情况并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知,而是整个教育局工作思路或工作重点不在这上面。

5.城市各中学“实验教学的系统性”是有的

由于同年级的平行班数目多,而课程进度比较统一,“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部分开出率不足。以第二中学为例,九年级8个平行班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学年2011~2012学年物理学生实验共做了两次,并且包含“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中的物理这一科目的实验操作。

二、初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1.战略上讲农村初级中学走了两条路,一条是撤点并校,另一条是原址改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直接解决实验教学的硬件配件问题,二可以稳定教师队伍为各校组织实施系统实验教学提供可行性保障,教育局对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应该赞同,叫好!

2.战略上讲城市各中学的拆建和新建学校也与上面有类似功效,只是更加深化了中学教育的综合性提高,当然实验教学的实施会更加到位和充足。

3.在硬件加强的战略性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下”我们实验教学的实施应怎么办?显然不能坐等,最好是各校领导重视,不要一风阵风!科任老师和实验员要组织让学生实验,不要怕麻烦。社会要重视,不要只看“无用”的分。物理考核要改革,不要让实验操作考试成“摆设”。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爱上物理,爱学物理的最好法门。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考试时纸上答出的实验题的分数,它一定是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产生在学生脑海里的,日后被学生自己领悟的一种技术。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改良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现状思考 改良

一、学生作文现状

1.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喜欢胡编乱造

现在有些学生在作文中不敢说真话、抒真情,甚至个别学生胡编乱造。学生在写作时,很少带着感情出发,多数同学在记叙文中,仅仅存在于一般的叙事,犹如记流水账,把事情讲完了就结束了,没有将个人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出来。在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自己的家乡在黑龙江,文词非常美丽,可她的家乡在慈溪,原来作文是从作文书上抄下来的。在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着:自己的母亲为了生自己,在母亲和孩子不能同时存活的前提下,母亲决定舍弃自己的生命让孩子存活下来,所以,她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言辞颇为动人,我看到这篇作文,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经打听,她母亲活得好好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时,一味地追求华美的词句,细看内容空洞无物。

叶圣陶先生曾为《学作文》报题词:“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为《作文选读》题词:“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叶老的话对于我们农村学生的写作是切中要害的。

2.作文没有张扬个性,内容陈旧老套

学生作文时,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写记叙文时,开头点题,中间叙事,结尾再次点题;写议论文时,开头提出观点,中间举几个例子引用几句名言来证明,结尾总结全文。多数同学不会写散文和说明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分学生作文选材局限于“父母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下雨天,爸妈来学校接我”、“爸爸教我骑自行车”等,作文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新颖的审视角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倾向、真诚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方式。

3.作文书写潦草,不注重句子的锤炼

好的书写,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不好的书写,令阅卷老师蹙额生厌。也许是为了追求写作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书写极为潦草,字迹模糊,每次改作文,老师都感到头疼。书写潦草,是很不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不好的学习态度的反映。如果说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构成,那么作文就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作文的成败取决于句子的锤炼。眼下,初中生写作时,对内容的关注较多,而对句子关注不够,写作时,语句拖拉,病句、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

二、思考成因

1.学生生活空间狭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热爱生活,并积极地观察了解生活,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才能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才能表达出比别人更为丰厚的对世界的理解。否则,再美好的风景,再动人的故事,如果没有美的眼睛和耳朵,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眼下,我们农村初中生多数生活空间狭小,基本上就是学校、家庭、路上、亲戚家。他们写作的素材非常有限,他们很少有同学跟着父母外出旅游,也很少几个同学相约去爬山、骑自行车等,他们多数不关心时政,不关心身边的生活,他们最大的喜好是玩电脑游戏、与朋友聊天、看电视言情剧,他们的心态是极度浮躁的。生活空间的狭小,导致作文素材的大众化,缺少新颖,老套而无味;内心的浮躁、空虚,导致他们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真情实感。

2.教师平时不够重视

我们语文教师明知道作文在中考中的比例很大,也知道作文最能见证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毕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立竿见影,为了应付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老师无形中缩减了作文课的教时,甚至有个别的老师一学期也不开一节作文课。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给学生赢得了更多关于语文知识的汲取,事实上,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越来越退化,语文理解力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布置作文,让学生去写,而缺少到位的指导。我们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即初一、初二、初三各应该进行怎样的作文教学,初一和初三没有什么区别,这不能不说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亏欠学生的太多。

3.教师评改作文对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

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更是与教师对话。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在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裁判员和审判官的角色,根据阅卷的“经验”以及中考作文阅卷要求,寻找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在短暂的酝酿之后,就给学生一个可怜的分数。一旦当学生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他始终只能得这一点分数时,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就会减淡,而一旦没有写作的激情,就永远写不出好作品来。

总之,学生作文的不给力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做得不得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多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多阅读美文佳作、多运动、多旅游,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注重书写,让他们在写作中欣赏自己文句的美成为习惯。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必须更新评价观。对学生所写的真情实感的文章,学会尊重和理解;对学生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学会欣赏和表扬;对学生作文中明显流露出来的不足,学会不求全责备。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愿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未来的日子里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4期.

[2]《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5期.

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观念,课堂结构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一道题我已讲过多次了, 可考起试来仍是不会, 学生基础太差了。诚然, 不能否认学生基础差这一现实, 但老师就没有责任吗?老师为什么不这样想:既然讲不会了, 为什么还讲?为什么老是埋怨学生而不反思自己呢?为什么对既无助于学生又辛苦了自己之事仍乐此不疲呢?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教学教学, 是教学生学, 不是为教而教, 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有些老师老是担心学生连最基础的东西都不会, 这么卖力讲了还不会, 让学生自主阅读岂不是成了“放羊式”?教学任务怎能完成?另一个极端是把“满堂灌”换成“满堂问”, 这些问题无非是教参或资料里面的, 回答的人也无非是那么几个尖子生, 其他学生只是充当看客而已。这样, 一节课也就完成了, 这与“满堂灌”没有本质的区别, 学生仍是恹恹欲睡,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的思考

(1) 转变传统观念。前国脚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因为态度决定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不转变, 教学改革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因而, 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要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 老师教得再好也是老师的, 学生并不一定会有提高。

(2) 优化课堂结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面面俱到。因此, 必须优化课堂结构。而要优化课堂结构, 一是先学后评。学评时间不低于十分钟。老师先不忙于精讲细析, 只是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内容、方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以教导学。教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教的内容应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懂的;教的方式也不是老师主讲, 而是先让学生讲, 对于学生讲得不深、不透的, 老师只稍作指导点拨, 要教给方法。三是发现质疑。时间不少于十分钟。发现是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独有的体验感悟, 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段落、篇章结构、文章主旨、写作手法等。有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说他发现“玷污”的“玷”不读“zhān”而读“diàn”, 不写“沾”而写“玷”, 对于学生这一发现, 我及时给予鼓励, 让他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 老师不要及时给予解答, 也不要怕花时间, 而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 发言, 做到生教生,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如有学生学到《风筝》后提出疑问:“我”虽然粗暴干涉弟弟放风筝, 但这事毕竟过去多年了, 何必耿耿于怀、折磨自己呢?这是不是显得“我”太小气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经过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点拨, 学生终于明白:这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我”的自责和对弟弟的愧疚, 更不能说是小气。在弟弟看来, “我”作为兄长, 严格管束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即使是错的, 也只有顺从的份, 毫无抗争的意思, 除了绝望, 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哪有忤逆之理?更何况他认为兄长是为自己好, 自然就不记得有这回事了。再者, 不只是弟弟、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 何尝不是这样认为呢?“我”清醒地认识到旧中国森严的封建秩序和落后的封建教育, 这不是可怕的吗?“我”能不“不寒而栗”吗?从这件小事上不正体现了“我”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吗?经过这么一点拨, 学生豁然开朗, 学习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四是作业评价。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作业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六人为一小组, 每组设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评价作业成绩, 老师只充当监督员作用。分数以五星为满分。评价倾向以学习态度为主, 约占70%, 实际成绩约占30%。小组长每周星期一要统计好成绩交给老师, 以便掌握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选出十名“一周学习之星”。由于评价主要以学习态度为主, 几乎每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谁都不敢怠慢, 形成积极进取、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总之, 课堂结构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一切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一切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 阅读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第5篇

杨启康(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高柳小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教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中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机械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以致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于是没有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抑制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就中心不明、语句不通。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很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这正如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和体验,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任然处于薄弱环节。

民族舞蹈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第6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现状;民族文化审美;本土课程文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前言:民族舞蹈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的教学是对我国民族舞蹈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完善和强化,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舞蹈专业纷纷开设了民族舞蹈方向,随之而来的是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民族舞蹈的风格、形式多种多样,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是让学生进行利于形式的外化模仿,而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无法深入领悟,对于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积极转变民族舞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从而尝试性地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较全面广泛地学习、体会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推动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民族舞蹈原本是地区群众通过自创自演而形成的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活动,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被称之为是“土风舞”。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之后,民族舞蹈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再加之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性,使得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多个小整体。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直观性体现,教学是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民族舞蹈素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使命感。与此同时就需要勇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舞蹈动作的单一“复制”,而要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民族气节,反作用引领于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使其成功转化为理论的一种形式或成果,从而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民族舞蹈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民族舞蹈的不断创新发展,民族舞蹈的教学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各方面都努力实现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改革创新和体系化建设。但在现阶段的民族舞蹈教学心中仍然存在多年颇受关注又颇受争议的——现当代民族舞在表现时的民族属性定位问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教学理念、定位、形式、内容大致相同。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均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业艺术院校作为教学参考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作为基本条件是民族舞蹈的强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学校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还没有真正落实全面性教学的原则,仅仅是针对一些常态化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忽略了某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艺术价值,受教育者对于民族舞蹈的全面认识相应的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二)非主观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舞蹈是人们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外化艺术形式,其核心就是实现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合二为一的境界。如果没有自身情感投入的主观意识,仅作为技术训练的辅助表达,那再美的肢体语言仅仅是动作拼接,技术堆砌,缺少内涵式表达民族文化意识。课堂上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动作规范性训练、风格准确性把握,以及强调技术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的培養只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手段或自然流露,没有纳入专业化系统化的情感培养教学体系,因此受教育者不能深刻、准确的从本质上深层次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于民族舞蹈的表达仅停留在专业属性的外化表现上,民族舞蹈的风貌、神韵和品格仅流于形式,那么再好的教学也只是高、精、尖的技术技法表达,缺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三)理论教学的比重问题。

民族舞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占较大的比重,但这恰恰消减了本应该起到引领实践教学的舞蹈理论教学作用。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早已经意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没有摸索到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和办法,因此,受教育者在积累和提高民族舞蹈审美和鉴赏方面就有所欠缺。

(四)教材的单一性和雷同性。

教材的选择对于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力。现在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存在大同小异的现状,很多综合类高校、甚至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民族舞蹈专业几乎完全参照专业艺术类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度等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学科专业差异性、师资配备差异性、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办学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等客观因素,缺乏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

三、民族舞蹈教育发展之思考

舞蹈教学作为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教学改革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大胆、甚至是颠覆性的深入。

(一)多种形式和渠道推进民族舞蹈专业化的教学手段。

在现有规律性的舞蹈教学体系中,对于民族舞蹈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区域、甚至划分历史阶段归类,充分整合地域特色优势及民间传统文化等资源,协同地方相关部门,将民族舞蹈教学引进中小学校园,作为校园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各类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宣传等活动,建立除高校专业教学以外的民族舞蹈传播基地、训练基地、创作基地等,由此系统化的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拓展市场、创建平台。在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尝试性的板块分割。例如:设置某个民族的板块化训练,分别对这个民族的地域类别区分、种类区分、历史节点区分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训练,总结共性中的独特个性、个性中的唯一共性,全面学习、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专业知识,使其融会贯通。

(二)构建课程文化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审美,追寻民族精神之根。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它是在历史的文化实践中凝炼而成的特殊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因此,在对每一个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将民族传统文化以课程实践的民族精神创新带动课程文化的创新,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文献、纪录片、本民族学生讲述等各种不固定的形式,还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受教育者真实、直观地解读民族文化,让学生从民族文化自觉逐渐上升到民族精神自信。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积极培养才能实现。

(三)课程文化自觉延伸到本土课程文化的生成。

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征,具有特殊代表性的肢体語言和节奏动律,这也是民族舞蹈之特别所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技术层面的肢体训练上,以挖掘本土课程文化为基础,对已经形成的教材进行规律轨迹反向研究。就像解析一道已有答案的数学题,一步一步倒推解题,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到民族舞蹈风格动律成因的文化源头,结合理论专业知识,逐步凸显本土课程的文化特征。真正意义上让各地区不同院校的民族舞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舞蹈中融汇了多元化的民族地方元素,所具有的特色直接体现了我国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民族舞蹈教育现状和发展动态,从实际问题进行深入、专业的探讨和研究,并不断总结摸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文化精神、延伸课程文化自觉、本土课程文化生成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效性,让受教育者切身体会领悟到民族舞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推动民族舞蹈更好的向前迈进与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加理性、科

学地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更要守好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拥措拉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背景下的舞蹈教学改革思路浅述《北方音乐》2015年

[2]孟轩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原生态与发展元素的把握《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

[3]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通俗歌曲》2015年

[4]董乐.探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之路《大众文艺》2015年

[5]王小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探析——以蒙古族舞课堂教学为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

[6]黄山.试论如何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效性《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

[7]加尔恒·莫合买提.论民族舞蹈在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

[8]王中华 熊梅.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

[9]张志敏.校长之于课程的文化自觉《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

[10]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

[11]余桥 贾天理.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的构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7篇

双语教学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产物, 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改革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基础,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成效;反过来, 双语教学对英语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能够在双语教学中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双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又能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 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 双语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还不是十分顺利, 且很多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学效率不高, 整体的教育状况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 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两者之间的衔接, 进而使双语教学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及其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 双语教学的概念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指在具体的中文语言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系统地、有计划地使用两种语言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讲解, 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常识和语言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讲述除英语之外的中文学科知识时, 一般都只使用母语, 双语教学则是母语与第二语言并用, 有助于增加学生第二语言的使用量。

(二) 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主要用来进行思想、观点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递, 从而表达出人们的思想活动。学习者只有熟练地掌握语言, 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与别人进行自由地交流。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 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 英语一直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来开展, 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很少涉及英语, 在除英语以外的学科教学中, 学生几乎没有运用英语的空间。因此, 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英语课堂上, 在英语课堂外, 学生很少会运用英语去进行沟通。双语教学的出现, 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英语语言实践机会, 提供了多种运用英语的渠道, 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英语的使用空间, 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地运用英语。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一) 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双语教学主要运用于中文课程教学的课堂中, 其中英语只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工具与载体。很多教师误认为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衍生物, 属于英语教学的范畴。其实双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在中国,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 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学科教学, 这门外语主要是英语。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 但不绝对排除汉语, 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以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这两门课程为例, 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与翻译能力, 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专业英语则是将英语用于具体的学科, 让英语服务于具体的专业知识教学。由此可见, 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为主, 进而为专业英语的开展提供支持。同理,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 但双语教学并不是英语教学的产物, 只能被认为是英语教学的应用与拓展 (吴云飞2013) 。

(二) 语言形式及表达效益的不同

双语教学是高校专业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属于独立的教学体系, 与大学英语不同, 它要求教师运用英语去讲授英语教材之外的内容, 以完成对学生英语知识的拓展。双语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从而有效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进程, 同时也会对其他专业学科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 它主要以英语为辅助教学手段, 有效地结合学科前沿、先进知识等, 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除此之外, 双语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 大学英语教学双语教学侧重点的异同

双语教学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 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语言形式的展开, 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侧重提高学生对英语基本语言、词汇、句法等的掌握, 而在双语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表达能力。高校要意识到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

三、双语教学发展现状

(一) 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与英语教学内容没有同步

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 但是在许多高校中, 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高, 不能较好地理解教师用英语阐述的内容, 因而整体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高。同时, 对于双语教学的主要学科, 很多高校选择了偏难的一些学科, 这些学科的专业性较强, 用英语讲述起来较为复杂、困难。这样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大打折扣, 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此外,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受教学进度的限制, 无法迅速满足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需要, 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与专业内容脱节。

(二) 双语教学出现了主体偏差的状况

教师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只在课间的交流中采用英语, 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依旧采用中文教学。另外, 教师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最为重要, 不能因为语言理解上的偏差而耽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观念使得双语教学逐渐趋于形式化, 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四、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的思考

(一) 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高校应当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联系, 积极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为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衔接做好铺垫。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学生学会了用英语进行思维, 再用英语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时会更加轻松。

(二) 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多高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如大学英语教学部等。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发展比较晚, 既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也没有严格的规范与制度, 影响了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有效有序地开展, 学校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相关专业的英语教学

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应以提高学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侧重于日常生活话题的交流, 而对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很少涉及, 因而, 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应用相脱轨, 学生在进行学科知识交流时无法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应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实现与大学英语的有效融合 (于永生、卢桂荣2011) 。

(四) 实施以专业基础课为起点的双语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专业基础课, 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双语教学中, 需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课的内容为依据, 选择几门学科作为基础课, 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专业词汇, 为后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 还要体现双语教学的实用性特色, 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 并在教学环节中导入特色实践环节,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高校要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促进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吴云飞.2013.会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 (36) .

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双语教学,衔接,现状与思考

一、前言

在英语教学实施改革的背景下, 实现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已经是现阶段各大高校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同时, 双语教学质量也逐渐成为考核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大学英语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而双语教学又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因此, 只有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 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的现状研究

(一) 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使其难于满足双语教学的具体教学要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在英语的听、写以及读等方面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 其中, 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基本听懂双语教学的具体内容, 大部分的学生都只能听懂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左右, 进而导致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下降, 最终形成了英语难教和难学之间的恶性循环模式。因此, 面对双语教学的模式,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并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具体教学需求, 进而导致了当前的双语教学的效果较差。除此之外, 由于部分高校大学生更为习惯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因此, 对双语教学有歧义, 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最终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衔接的默契性[1]。

(二) 英语能力提升和双语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 高校普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 这样一来, 便出现了学生的考试成绩高, 而读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即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同时, 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连续性, 英语学习主题和内容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结合和统一, 因此, 英语能力提升和双语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三)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实际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高校大学生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等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实际教学中,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仍然过于追求丰富英语教学形式, 并未全力探索英语教学的实质性任务。同时, 由于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 为实现等级考试, 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难于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进而导致大学英语在形式和目的上的不一致, 比如, 教学的方法、目标等和双语教学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质量的主要策略

(一) 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为有效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提供保障

由于我国实现双语教学起步较晚, 当前该教学主要由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管理, 由教务处协调管理, 因此, 双语教学管理质量有待提高。为有效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高校应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双语教学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进而保证双语教学的科学有效实施[2]。

(二) 选择适宜的教材, 为有效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选择适宜的教材,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起点, 而且, 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西方的思维模式, 进而为有效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因此, 高校在选择英语教材时, 应依据双语教学标准进行, 尽量选择外文原版和英汉对照的版本。其中, 对外文原版教材可通过编订注解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具体内容。

(三) 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 为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创造前提

提升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水的措施如下: (1) 加强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师之间的联系, 使得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补充, 为双语教学提供支持。同时, 双语教师可根据了解到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基础等情况, 调整双语教学模式。此外, 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师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构建教学小组等[3]。

(四) 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有效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创造条件

一方面, 英语授课教师应逐渐靠拢双语教学标准, 尽量避免中英交替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英语授课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听、读英语等各方面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此外, 双语教师应加强和基础英语之间的衔接,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进行互动教学等[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积极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并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十分重要。我国各大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拓展教学思路, 创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教学科学化管理体系。此外, 各大高校还应该注重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的经验, 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战略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和管理模式, 进而探索出能适应我国社会与时俱进发展的教育模式, 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标准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宝惠, 陈满儒.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合理衔接的策略探析[J].青年文学家, 2013, 01 (27) :241.

[2]郑大湖, 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 2013, 01 (01) :54.

[3]郑帅, 刘亚玲.基于CLIL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和整合初探[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3, 01 (01) :37.

大田乡土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9篇

一、大田乡土历史教学严重缺失的原因

1.教育观念急功近利,阻碍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中学历史教学有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和乡土历 史。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课标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时间约八课时。由于各地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不同,所以在操作 上教育主 管部门给 了各地很 大的弹性,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三明教育主管部门为此发放过《三明历史》等历史乡土教材,但教师很少结合中国历史课进行讲授。

乡土历史教学缘何在学校遭遇“冷板凳”?福建九地市虽然把乡土历史纳入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因所占分值较少,学校领导和历史教师便弃之一旁,宁愿快速地完成新课教学,留足时间进行复习,也不愿意腾出八节课讲授乡土历史。一些学生家长也认为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等孩子长大后再了解也不迟。领导、教师和家长都不重 视,学生还有什么理由学习乡土历史呢?

2.教材资源缺乏,阻碍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三明市发放的乡土教材是《三明历史》,涉及大田地域的乡土历史少之又少,对《三明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也只随便翻翻,大部分学生连看都没看,有的连书也丢了。2006年后,作为乡土教材的《三明历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未再见到,有乡土历 史观念的 教师只能 通过网络、图书室或者大田县的档案馆查找资料,这样单打独斗,收效甚微。而大部分教师没有整理和编写乡土教材的意识,前人不能为后人栽树,后人不能乘凉,学科资源不能共享,乡土历史教学没有氛围,难成气候。

二、立足大田教学实际,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受目前教学任务重、课时少、考试压力大、乡土历史教材匮乏等现实问题的制约,历史教师对乡土历史教学显得有心无力,毕竟教育也是一种行政行为,我们不能抛开考试评价,将学生和家长置于升学的尴尬境地,只好在已有课堂教学的夹缝中为乡土历史教学求生存与谋发展。

1.开展穿插式教学

目前大田县统一使用人教版教材,在日常教 学中,涉及大田历史时,可适当补充大田乡土历史内容。穿插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而《三明历史》则有专门讲述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谈到女人缠足之风盛行,这是宋代理学对女性 的摧残,人教版教 材只字未 提宋代理学,而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尤溪出生,教学时可介绍《三明历史》名人朱熹。这种结 合讲述方 法的优点 是节约教学时间,便于学生把三明乡土历史放到整个祖国历史的背景中去认 识,把故乡情 与祖国恋 有机地结 合起来;缺点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2.开展集中专题式教学

为了弥补穿插式教学的缺陷,使学生对大田乡土历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每学期可单独抽几节课集中进行乡土史的专题式教学。例如专题教学《大田历史上的名人》,历史上大田名人辈出,明朝有田会元、田一俊和天文学家连登岸,清朝有武探花林宜春和进士范元超,近代有烈士林大蕃等等。从这些大田名人的经历中感悟出“英雄出自艰难,功业来自磨砺”的道理。现在的中学生在太平盛世中长大,极少亲身体验过艰苦和磨难,因此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奋斗史教育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学习大田的名人事迹,使这些名人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激励着他们在学习上排除万难,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10篇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 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 让数学回归生活。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 我了解许多同学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 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因此上课前一天, 布置调查作业, 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 如:电脑每台5808元, 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8000吨, 全校学生1998人……课堂上, 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然后每组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并互教互学。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 而且掌握了读数的方法。为了把练习生活化, 活学活用, 我又设计了一组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长江黄河的长度, 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等。这样的设计, 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 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 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例如“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 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 如木块、乒乓球、圆柱、笔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安排看似小事, 其实完全反映教师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的实践效果, 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学生彼此选择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他们将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 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有限生命与无限知识之间的关系, 需要在知识的内容、价值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重新做出选择, 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增、删、调、补的深度加工, 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才能满足学生需求。

三、精心设计数学化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 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 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 “角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角和画角的方法后, 接着要研究的就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课堂上, 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画角的活动场景, “比一比谁画的角大”, 把学生引入了经验与新问题的矛盾之间, 学生在其内在需求的驱使下积极开展探索研究活动, 在几次延长所画角的边的过程中充分感知, 角的边是可以向一头无限延长的, 因而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又一次策划了探究的空间, 学生有的拿出活动角不断放大缩小———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研究着同一个问题。在这期间, 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 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感悟、体验。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而非“解题者”, 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 而非“模仿者”, 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四、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让师生真情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不断产生着交互作用, 换句话说, 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 在课堂上, 师生双方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 产生积极的互动。这“互动”实际上就是“沟通”和“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 当学生将要进入学习状态时,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导游,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明灯, 帮助学生指明研究的方向;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贴心人, 帮助学生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顾问, 引发学生的回顾、学会怎么思考自己的学习。第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参与讨论;及时评估学法和学情, 以便对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三,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摘要: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并认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让数学回归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数学化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让师生真情互动。才能有效的改进现今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钻研,提供,探究,互动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班主任兵法》, 作者:万玮, 长江文艺出版社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文;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性

应用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的带动下,应用文写作的题材已经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实现结合,这对学生写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应用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1 应用文的课时比较少

很多学校主要将就业作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学。应用文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是由于不属于专业课程,很多院校只有文科设置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有的理科院校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一般情况下也是一周一两节。很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课本上虽然包含应用文写作,但是很多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也都是一扫而过。

1.2 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虽然最近几年内应用文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一般都是“换汤不换药”,很多教材内容都存在雷同现象,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要求比较少,经常是一些行政机关的例文,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公文有几十种,但是决议、公告等实际性的公务活动,学生却很少见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现阶段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大纲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主要根据特点、种类、格式和例题导入教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虽然教的多,但是学生练得较少,给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使得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应用文写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对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很难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就会让学生产生疲倦心理,导致课堂气氛压抑,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应该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进教学方法,综合全面的训练学生。

1.4 学生对应用文的重视性不够

很多学生在应用文写作时,经常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学习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一方面,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之后不会从事文秘类工作,觉得不用学习应用文的写作,又或者认为以后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应用文写作,只是简单认为,学好本专业关键技术才是重点。另一方面,由于受网络化环境的影响,教师布置的很多应用文写作,学生都是从网上下载,稍微加工便完成任务。这种思想认识的缺陷,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进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 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建议和思考

2.1 挖掘应用文优点,提高学生的兴趣

苏联的某位作家曾经说过:“任何具有智力参与的学习,都必须将兴趣作为前提。”应用文写作,虽然不能直观的带给学生视觉美的享受,但是在朗诵散文的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文学作品的美主要展现在表达、修辞、语言和结构等几个方面。好的应用文会在语言应用上仔细揣摩,反复推敲,实现理智和情感、生动和形象、典雅和通俗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代表性的佳作吸引学生。例如,选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体会演讲的魅力,在引用佳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应用文的写作产生兴趣。

2.2 利用实例加强学生思想上的认识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一些學生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应用文的重视。例如,学生有事需要请假,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写作格式书写请假条;申请助学金时,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在相关领导的审视下才能过关;在毕业生毕业之前,要求学生必须交上一份格式内容正确的论文书写,在教师的严格查阅下,才能毕业。利用这些和学生相关的实例,可以让学生重视应用文写作,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3 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特点教育

应用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很多应用文都已经被社会淘汰。例如,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下,书信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很多生活中常用的申请书、介绍信等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只需简单的改动就可以。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一些合同书、策划方案、创业规划书也应运而生,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符合学生发展的新颖写作形式教给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2.4 加强基本功练习

应用文在写作时,不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和文学美。应用文的写作应该按照具体的规定实施,在保证文章内容通顺的前提下,做到准确、规范、简单、平实;对近义词的使用仔细辨别;语句不能含糊,不能出现歧义现象;对标点符合、时间和数字要合理运用;加强基础功练习,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写作。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根据教学现状,针对性的提出挖掘应用文优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实例加强学生思想上的认识,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特点教育,加强基本功练习的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对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包锦阳.大专应用写作[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

[2]金振邦.实用应用文文写作[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

[3]莫连光,谢征.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新世纪论丛,2013(6).

[4]张亚权.应用文写作教学概观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3).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第12篇

一、加重考试频率是错误的选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分, 分, 分, 学生的命根”“考, 考, 考, 老师的法宝”。在高考制度的延续下, 这个被奉行了多年的“魔咒”今天仍在重演。高考,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三进行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试来督促学生, 从考试当中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完善以后的教学。这种意图很好, 出发点也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了, 但这种给师生加重负担的考试, 既没有科学性, 又没有实际操作价值, 因此不可能获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所以注定是个错误的选择。

首先, 高中语文教学成绩与考试频率不成正比关系。一味地增加考试的数量是不能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 数量的累加不一定就形成质的飞跃。语文是一门语言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学科, “语文天生重要”这是其他学科不能匹及的, 高中语文大纲中要求学生“读、写、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考试训练提高的。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 “理解”“领悟”是必须通过学生慢慢理解和体验提高的, 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转向了频繁的考试上了。教师在频繁的考试中, 只能是应付, 很难起到好的效果。这样频繁的考试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斗志, 反而让学生更加的反感, 是徒劳无功, 白白地浪费时间。

要想让高中语文教学成绩有起色,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乐意学, 主动学,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学生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二、强化管理, 着重方法指导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 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用真心爱学生, 管理学生, 才会达到高效的管理效果, 他们才能在更健康、更美好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对于高中教学工作而言, 我们面对的学生, 他们无论在生理上, 还是心理上都还不是很成熟,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加管理和指导, 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进步。“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管出来的”这是我一直奉行的准则, 教师重要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放弃蛮干的思想, 尝试着从管理当中追求效益, 从指导方法中收获成就, 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可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 他们认为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就是最大的成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已经是“喧宾夺主”了, 再加上无休止的高强度的训练, 留给学生的只能是盲目地顺从。在这种心理作用下, 学生找不到激情和快乐, 更体会不到考试带来的成功感。学生只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难熬的高中生活, 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的回忆, 而是痛苦的回忆。所以, 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宽松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自主地掌控时间。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

三、让教师有成就感, 让学生有成功感

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师有成就感, 让学生有成功感。要达到这一目的, 一是降低考试的难度, 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此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高中的教学负担本来就很重, 再加之频繁的、高强度的考试训练, 让教师常常是顾此失彼, 焦头烂额, 效率大大降低了。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得不到快乐, 更谈不上有成就感。这样做降低了教师的热情, 降低了教学质量,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功感, 因为大规模频繁的考试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异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 降低高中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只有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才利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提高他们自身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于讲解, 不是对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 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指导和管理, 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时间,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放弃“老、陈、旧”的思想, 不要盲目地考试和频繁地考试, 真正做到“精考精练”。语文教师要具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 首先, 要从真正意义上把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其次, 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有了自由的、独立的思考空间, 他们才会觉得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学得快乐, 更充实, 更有意义。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教师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教与学只有相互促进,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 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 把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设计到考试训练当中。这样, 学生会觉得考试训练和课堂是分不开的, 也让学生明白只有在课堂上认真思考自主学习才能在考试中轻松自如。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会随之而来。

要想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 我们讲解起来才不会盲目, 无所适从。因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和管理学生:1.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缺陷。2.教给学生情绪控制和解决的方法。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4.针对学生阶段学习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之, 高中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 教师只有更新观念, 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 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 才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高中语文课堂是求知者的天堂, 学习的乐园。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只有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不断进步!

摘要: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新课程的推广实施, 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仍奉行的是“全力灌输”, “频繁的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 缺乏正确的教学管理和情感疏导, 从而让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毫无兴趣。那么, 如何改变现状, 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了一些分析, 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管理,自主学习,启发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年河、许建中,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移动动画下一篇:栽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