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林业站职能转变

2024-06-20

乡镇林业站职能转变(精选8篇)

乡镇林业站职能转变 第1篇

2 0 0 3年以来,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步推开, 乡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等税费征收职能弱化, 对乡镇因此形成的短收县以上财政给予了一定转移支付补助, 乡镇公教人员工资发放保障机会初步建立, 乡镇财政职能也由“征管型”逐步向“支出型”转变。同时, 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大, 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构建, 乡镇财政对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类专项财政补贴的使用管理责任明显增强。因而确保资金安全、确保资金效益发挥、让“阳光财政”普照“三农”, 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责任越来越大, 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 审时度势, 创新思路, 转变乡镇财政职能也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财政职能应如何定位

目前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要着重从适度的预算管理权、规范的核算监督权、到位的政策执行职责、满意的公共服务职责等方面来考虑。乡镇财政核心职能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监管职能

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乡镇部门预算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乡镇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负责票据、会计档案管理;负责乡镇政府及部门预算单位的政府采购;开展公共财政绩效评价,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支农专项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管;防控乡村债务风险;深入开展“村财乡代管”;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 实行全面监管等。

2. 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落实好乡镇各项基本保障经费;二是执行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 确保各项支农资金、涉农补贴资金的兑付落实。

3. 预算管理职能

乡镇财政在县级财政的统一监管指导下, 及时编制乡镇年度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 负责预算执行和管理, 负责向乡镇人大报告预算、决算执行情况。

4. 服务发展职能

宣传贯彻财经政策;积极参与乡镇财源建设;运用财政政策, 引导、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环境;参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等。

5. 推进改革职能

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 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 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机制, 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新时期转变乡镇财政职能的措施探讨

1. 坚持完善县乡财政体制

一是进一步规范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公平与效率并重、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县乡财政体制, 不搞“一刀切”, 对财力富足能满足自身支出需求的, 可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以调动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对财力拮据, 收不抵支的, 可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二是完善县对乡转移支付办法。充分考虑乡镇财力水平的不同, 进行公平、合理分类, 对存在收支缺口的困难乡镇, 县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保障乡镇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2. 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

一是完善乡镇财政预算市乡共编制度, 将乡镇预算内、外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实行综合预算。严格按照“硬化基本支出、细化公用支出、优化项目支出”的要求编制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费和非财源建设性支出, 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力度, 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挥乡镇人大监督作用, 乡镇收支预算在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执行。二是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建立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扩大直接支付范围;三是继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 完善政府采购流程, 健全招投标机制, 努力节约财政资金。四是逐步推进公务卡改革。严格要求乡镇预算单位在小额公务支出中必须使用公务卡支付工具, 减少现金的使用量, 切实加强对支出的管理。五是规范乡镇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偿还和清收债务责任, 努力探索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新途径, 实现政府债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逐步解除债务负担。

3. 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结合“双基”建设的要求, 切实转变理财观念, 创新体制机制, 规范工作程序、实施跟踪监督等手段, 全面提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水平。一是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乡镇财政应将乡镇本级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上级各类补助性资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加强各类补助资金的监管。通过便民服务大厅平台, 对各项补助性资金、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做到及时公开、公示, 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乡镇财政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补助资金拨付、使用、核算等工作, 努力发挥牵头作用;完善乡镇内审制度, 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 加大对财政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力度;利用“一卡 (折) 通”等形式, 减少支出环节, 提高支出工作效率;夯实基础工作, 强化补助资金使用过程信息管理, 部门分兵把口, 各负其责, 相互监督, 努力防止挤占、截留、挪用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确保补助资金按规定要求和规定标准兑现到位。三是全程监管项目资金。乡镇每一个预申报的项目都要开展可行性论证, 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要做到科学立项;乡镇财政要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全程跟踪监督, 并及时公示、公开, 接受群众质询, 确保项目资金能够发挥预期效益。四是加强乡级财政预算约束。乡镇非税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并按规定将所有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市国库;硬化预算约束, 做好执行分析。五是推进乡镇“金财工程”。购置软硬件设施、设备, 建立县乡财政监管信息化系统, 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质效。六是健全“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明确代管范围, 规范报账程序, 发挥民主理财小组作用, 确保村级资金的安全运行。

4. 强化综合绩效考核

市县政府对乡镇财政工作考核要改变只对收入完成指标的单一考核形式, 要结合调整后财政职能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一是建立乡镇财政管理目标, 细化工作任务, 并逐级分解落实。二要调整考核重点。要加大乡镇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厉行节约政策落实等乡镇财政管理方面的分值比重, 以考核来促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三是建立乡镇财政综合绩效考评制度, 明确考评内容、方法和程序, 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考核做到奖优罚劣,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5. 抓好机构队伍建设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第2篇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

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

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

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

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

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乡镇政府责权不对等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机构,其治理结构应是完整的,法定职权的行使应是自主的。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就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的执行机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属于它的常设机关,乡镇政权也没有独立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这些都说明了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并不健全。并且在乡级政权存在和运转的有些职能部门只是上级政府某些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所以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的整体性遭到了破坏。因此乡镇政府的职能发挥受到制约。乡镇政府相应的职能转变进程也变更加缓慢。并且,虽然乡镇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受到上级政府的垂直领导,职能权力从乡镇政府中剥离,但责任仍属乡镇政府,权责严重不对。

二、乡镇财政实权缺失

一是财政上的权责利仍然不一致。目前的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分配体制是乡镇政府主掌事权,财权由县级政府主掌,但财权控制事权,事权影响财权,二者相互影响,两者的正常运转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乡镇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权,也就缺乏了相应的施政能力,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进程便受到了制约。二是乡镇财政运转压力大。现阶段我国采用的财政收支方式是收入上缴支出下拨。但乡镇政府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支出远大于收入,乡镇政府的实际支出和上级政府核定的支出基数存在很大的缺口。三是财税机构设置分离。乡镇实行行政乡镇管理的财政所建制,属于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而在乡镇一级的税务建制方面,以经济区来划分,是县税务局的派出机构。所以乡镇政府税制功能不完整,财税管理不统一,未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实体。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

现阶段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太过于依赖乡镇政府。由于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主体的分散化、需求主体的层次化和主体需求的差异化,加之乡镇政府财力和能力的有限性,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总是力不从心,而且由于受到原有经济计划体制的影响,乡镇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也未彻底转变,所以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很是缓慢。此外,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太过于单一,主要依靠上级的政府的财政拨付,不能很好的利用宣传来吸引个体的资助。另外,乡镇政府公共产品资金的使用率并不高,决策机制总是自上而下,总是单向去决定公共产品的选择,乡镇政府太过于自主,民主氛围不浓厚,民众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给的公共产品并不能如民所愿,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行政体制制约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我国的行政体制导致各级政府将事权下移,乡镇政府作为行政链条的最低端,必然是各项任务的完成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完成任务和实现本级所管辖地区经济发展相矛盾的局面。乡镇政府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在实际生活中乡镇政府很难找到这个平衡点。二是当前的行政体制要求机构的设置应该上下对应,但要实现机构的上下对应,机构编制必然会膨胀,人员必会过多。所以乡镇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过于林立,政府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三是目前的体制必然使乡镇政府为了面子做一些看似漂亮实则空虚的无用功。乡镇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建设的进展脚步,赢得一个好名声,乡镇政府往往会大搞一些面子工程,过于重视所谓的政绩,增加了乡镇财政压力,影响乡镇正常发展,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也不能更好地实现。

五、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不到位

一是乡镇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安逸的工作环境,在学习接触新知识、新理论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视野狭窄,缺乏转变的思想动力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二是乡镇工作人员的民主政治意识不强。在新形势下,乡镇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是很严重,权力观念错误,对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还是不能明确理解,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总之,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末端,是推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持久战,乡镇政府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解决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第4篇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取消农业税后, 长期围绕税费转的乡镇政府, 工作量大大减少, 乡镇政府不再催粮派款, 丧失了执行空间, 人浮于事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此外, 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再依靠农村而主要来自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资金多被县政府分解到各个县级职能部门, 乡镇财政完全成了“吃饭财政”。因此, 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重新定位, 将原来的部分管理职能剥离出去, 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 大部分乡镇对政府职能转变基本上都停留在口头上, 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而乡镇职能转变滞后的原因是“社会稳定”的刚性约束。各级政府不愿意看到由于职能转变的冲击再增加一支乡镇干部的上访队伍。其次, 虽然原则上说机构设置不要求上下对口, 但是专项资金、项目等都由上级部门控制, 如果乡镇没有这个部门, 就要受到种种牵制。这种牵制经常直接表现为, 乡镇因为没有设置和上级对口的职能部门而失去来自上级单位的专项资金。再次, 乡镇本身的扩张冲动强烈, 编制约束力极其有限。

(二) 农村公共产品更显不足

取消农业税以后, 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 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有心无力。村委会要供给公共产品, 必须筹集资金, 但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 它没有独立的公共财政权。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成为当前农村的一大难题。

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以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农业税、“两工”取消后, 村内小型水利建设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 但跨乡、跨村的道路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就难以开展了。尤其在防洪任务重的洞庭湖区, 按照防洪标准每年一线防洪大堤都要加高培厚, 以前采取的办法基本上都是运用“两工”中的积累工, 搞部分以资代劳, 筹集资金用于堤防建设, 每年用于堤防建设的以资代劳资金数目都相当大。

2. 技术服务、农业信息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在对农民的问卷调查中询问农民“最希望从政府那里得到什么服务”, 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为农业技术指导。近几年来, 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 乡镇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等涉农部门也只是一门心思忙于自己的经济利益, 很少关注对农业的技术指导。而农民迫切需要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 现实中普遍缺乏农业技术服务。

(三) 乡村两级财政运转困难

1. 乡村两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税费改革以前, 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各项税费收入。农业税取消以后, 农业附加税自行消失, 村级运转资金来源大量减少。免征农业税后, 农业税附加收入消失,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财政正常运转的惟一来源, 村级收支缺口会更大, 村级组织将难以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2. 农业税尾欠及其余税收的收缴困难

我国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 也暂停税改前尾欠的清收, 并对欠税实行挂账停息处理。这使农业税尾欠问题成为目前农村社会的一大难题。

(四) 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到目前为止,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 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 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1. 农村弱势群体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主要是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优待抚恤特殊群体。对于这两类人的救助优抚, 主要是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 但由于资金有限, 通常都要求乡村两级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或实物兑现。

2. 农村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增加

在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 疾病、养老和贫困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而疾病与养老相比, 风险更大。因此, 医疗保障成为农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一保障需求。但是, 目前的医疗保障基本上是农民自我保障。在医药价格猛涨的情形下, 农民医疗费用支出急剧增加, 医疗费用攀升的幅度超过了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据统计, 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2.5倍左右, 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农村, 小病经常不看, 大病看不起, 一旦出现大病, 则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顿之中,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很大。

(五) 农村文化教育缺乏

取消农业税以后, 乡镇政府收入明显减少, “保工资”都成了很大的问题,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少, 也使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经费。农村基础教育将面临学校危房没有资金维修, 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境地。

缺乏技能培训和市场培训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软肋。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 很多人并不具备适应城市工作需要的劳动素质。而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又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的劳动技能教育。

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 在种、养的品种、结构上随心所欲, 很少考虑市场的潜在需求。地方政府对农业结构的引导与调整又常常缺乏全局的考虑, 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取消农业税后, 农业被进一步推向了市场, 农民对市场的预期将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 急需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 使农民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而基层干部的再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急需解决乡村干部观念转变难和公仆意识欠缺的问题。取消农业税后, 乡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乡村干部很难从观念上树立一种为农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也有问题。

另外, 农村文化传播手段滞后。乡镇文化站大多已停止了运转, 农民与外界的接触只能通过电视。在农村调查中, 大多数村还没有有线电视。有些农村社会风气越来越差,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化, 社会责任感缺乏, 赌博之风盛行。

(六)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增多

随着农业税取消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 土地收益回升, 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涨, 原来拥有土地使用权的进城农民工开始大批回乡, 要求转包户和乡村干部返还他们原来承包的土地。没有赶上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农户, 则根据国家现行的农村常驻人口人人享有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向乡村干部施压, 要求重新调整土地。而目前占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 也根据国家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政策, 极力反对重新调整农村土地。

总之, 人多地少的矛盾、退与不退的矛盾、调与不调的矛盾、资金补偿与资金缺乏的矛盾, 将伴随着农业税取消的全过程, 并相互交织, 牵一发而动全身, 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

新形势下, 乡镇政府职能如何定位?通过反复调研, 笔者认为, 从根本上是要促进乡镇职能由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走到今天, 已经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一方面, 农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全县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跳出了“粮猪型”经济圈, 有不少成为产业专业户。不少乡镇形成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如松江镇的冶炼化工产业已形成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 对财政贡献率达到近50%, 新增就业岗位大都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形成, 要求政府尽快从经济领域低位退出。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 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在调查中了解到, 农民“想的是致富, 难的是技术, 缺的是服务, 靠的还是乡镇干部”, 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批作风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干部带领他们抓经济、闯市场, 在生产、技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二)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 在实现GDP快速增长的同时,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如失业、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分配等问题。一方面, 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 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我们更应看到市场机制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通过基层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作用, 如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扶贫济困, 改善基础设施, 以不断解决社会失衡问题, 逐渐消除贫困。

(三)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已经把创建服务型政府作为自己的主导理念和总体目标。要求基层政府通过服务达到管理, 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 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帮、助”转变。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以实实在在的服务,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制度的制定者、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谐社会的保障者。

总之,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乡镇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是:执行政策、创造环境、引导发展、促进和谐。“执行政策”要求乡镇政府按照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遵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 当好公仆, 真诚服务, 执政为民。“创造环境”要求乡镇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 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群众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让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引导发展”要求乡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推动产业化发展出点子、想办法、送信息,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和谐”要求乡镇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摘要: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乡镇政府职能也必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由单一的抓经济发展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文章指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做了定位。

乡镇职能转变调研报告 第5篇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樊学乡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政策方针及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干部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格局。主要从解决“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成什么”这四个问题入手,加快了乡镇职能的转变。

一、党政机关人员及机构基本情况

我乡总土地面积20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共有1058户,农业人口4758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60元。县上共核定我乡行政编制17个(原有编制18个,司法编制上划),事业编制11个。20xx年底共有干部职工45人,其中中共党员32人,女干部6人,行政人员26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人。按文化结构划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9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15人,初中文化程度1人。按年龄结构划分:35岁以下21人,36—45岁10人,46—55岁10人,56岁以上4人。按人员身份划分:公务员20人,干部身份1人,工人身份9人,合同制工人3人,合同制干部1人,聘用制干部8人,计生聘用人员3人。领导干部9人,本科3人,大专6人,平均年龄37.8周岁,35岁以下班子成员有4人。全乡共有驻乡企事业单位12个(中心小学、卫生院、畜牧站、司法所、信用社、供销社、供电所、变电站、交警中队、定边采油厂樊学采油队、定边采油厂白马要先采油队、长庆采油五厂堡子湾作业区),企事业干部职工1850人。

二、乡镇职能转换的主要情况

(一)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明确工作职能。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三农”工作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担负着稳定一方社会,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能。我乡地处深山区,长期受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局面比较艰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结合全乡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乡党委和政府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做出明确的定位: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我乡长期发展规划,即坚持“生态立乡、依法治乡、文明建乡、资源强乡、科教兴乡、农业富乡”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划和形成主导产业方面逐步从“干预型”向“引导型”转变。二是切实以组织实施“五通三建”等民生工程为重点,不断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三是贯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指导村委会开展工作,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实行乡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提高群众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四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宣传、咨询、生殖保健、奖励扶助等服务,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五是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六是在低保救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承担农村社会保障责任。七是领导和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发挥业务职能,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八是保障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开展财务集中管理、核算、转移支付等功能。九是完成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加强干部管理,激发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在干部中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报岗,公开竞聘”的上岗办法,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特点,设立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封山禁牧等工作岗位,由干部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主动进行报岗,然后在乡村两级干部会议上公开述职,由全体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公开投票选择上岗人选,使干部都能分配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20xx年,农业农村办公室设立驻村干部12人,具体负责指导各村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和宣传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办公室设立专职干部3人,负责全乡安全生产巡查、监测、报告和处置;封山禁牧工作办公室设立专职干部3人,负责贯彻宣传《封山禁牧条例》,对全乡羊子偷牧、夜牧、散牧现象进行监控,开展行政处罚,发展人工种草和舍饲养羊,管护林地;计生办设置工作人员4人,专职开展计划生育服务;两个财务中心站所(财税所、农经站)设置工作人员7人,负责乡村两级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将党政办、会计处划归后勤办公室管理,设置人员3名,专职负责后勤管理和机关办公室工作;其他业务工作由乡党委根据实际情况由工作人员兼职,并鼓励主动分流人员走出去创业。通过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全体干部的具体工-

作职责,杜绝了推诿扯皮、责任不清、工作岗位错位交叉的不良现象,使“能上能下”成为主题,激活了干部职工的流转。

其次是创新激励机制,严格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实际制定了干部考勤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干部包村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奖罚办法、封山禁牧工作奖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奖罚细则,将干部职工的工作情况与绩效工资、奖金福利相挂钩,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干部在圆满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后,进行通报表彰,并按照制度予以相应的经济奖励。对于出现延误工作,未按时完成任务和造成不良影响的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激励机制的完善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杜绝了乡镇干部经常跑班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由乡党委提出,在全体干部中开展争创“复合型、服务型、创新型、主动型、勤政型”新五型干部活动,针对每位干部存在的问题,乡党政主要领导一对一进行帮助谈话,诫勉干部进一步完善自我,积极投身工作,培养全体干部立说立行、言行一致的工作态度。同时乡党委明确指出了“四个做到”,即:要求党员做到的,村干部必须先做到;要求村干部做到的,乡干部必须先做到;要求乡干部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先做到;要求副职领导做到的,党政“一把手”必须先做到。

四是在村干部的管理上,实行40%绩效工资制,每年均按照乡党委、政府分解下达的任务指标,制定考核细则,由班子成员组成工作组对村干部进行年终考核,并邀请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对于在考核评议中前三名和单项工作突出的行政村均予以经济奖励,村干部工资全额发放。考核评议居末位的或主要工作被一票否决的村集体,村干部不仅会被扣减绩效工资,而且必须在乡村两级干部全体会议上作表态发言。这一办法有效解决了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三)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激发活力的干部任用机制。坚持把“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这一机制长效化,不断完善和创新激励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责任,打造一流业绩。

二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驻村工作机制。班子成员包片负责,驻村干部具体实施,制定了《干部驻村工作制度》,使驻村干部从原来的“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转变为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生产技术的指导员和致富信息的传递员。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排查和调处矛盾,定期调查研究,问计于民,了解群众所需,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措施。

三是引导村民自治,实现快速发展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在农村综合管理上,既要遵循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放开,而是将过去的“强制干预型”变为“引导型”,通过政策宣传、村两委领导、党员示范、典型带动、项目推动等方法,保持农村发展民主化、法制化和可持续化。

四是内涵丰富的便民服务机制。主动定期公开党务、政务信息,提供方针政策、致富信息、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依法开展行政许可。

五是驻乡各企事业单位实行双向管理机制。各单位在业务上受其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行政上受乡党委、政府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班子成员分工的不同,负责具体联系和监督管理,并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实效进行考核、人大代表评议以及与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协调沟通来进行节制和领导,指导各单位开展便民服务,发挥业务职能。

(四)解决“干成什么”的问题,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乡党委、政府准确把握乡镇职能转变的趋势和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加快改变山区农村面貌为首要责任,全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彻底扭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农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900元,达到5060元;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业、畜牧业、服务业产值逐年提升,财政收入稳中有升。

浅谈当前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的转变 第6篇

【关键词】乡镇财政所;三农;职能转变

前言

乡镇财政所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三农”,在巩固乡镇基层政权、落实三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近几年乡镇财政所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准确地把握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变化,科学定位乡镇财政所的新职能,这对于乡镇财政所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乡镇财政所服务“三农”职能的定位

1.为农村稳定服务。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明显加强,突出表现在:一是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三农”发展,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村和谐稳定。而乡镇财政所作为政府的“后勤”,就要积极提供财力,参与到农村商贸、文化、教育,卫生、水利、道路等农村基本建设中;二是当前惠农资金的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如救济资金、扶贫资金、各种开发资金、社保资金等,都要由乡镇财政所管理,因此只有用好这些惠农资金,才能农村稳定中发挥作用;三是乡镇财政所只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努力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为农民增收服务。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农民需要减负,农民需要致富信息和生产资金、技术服务,农民需要生产贷款,农民需要调节自己的收入分配等,所有这些都是乡镇财政所具备的优势;同时,乡镇财政所还能为改善农民生存条件服务,更大程度上提供条件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技知识,提高种地增收水平。

3.为农业增长服务。当然,乡镇财政所除了要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外,还要及时运用财政政策,及时引导与支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乡镇财政所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产品市场,支持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二、乡镇财政所职能服务“三农”的措施

乡镇财政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的,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乡镇财政工作者,我们应该勤学习勤思考,就当前我们的工作进行谈讨一下。在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后,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必须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在“不越位、不缺位、补到位”的前提下,积极转变职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转变:

1.转变思想观念。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形势,乡镇财政所的广大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理出新思路。要由过去注重面向千家万户抓收入的“征管型”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服务型”转变;由过去负责农税征管“收入型”向以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要由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应对新形势的本领,做到有为有位。

2.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征管职能弱化,财政监督职能就显得尤为突出,要认真做好监管文章,通过有效的监管提高财政的整体管理水平。一是切实转变过去重拨付、轻管理的作法,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管,对资金的审核、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对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要加强监管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二是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资金。目前,大多数乡镇的招待费、办公费、燃修费、电话费等日常公务开支都已得到有效控制,而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项目的配套等支出,由于没有标准限额,弹性较大,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根据本乡镇的全年工作计划和上级政府的任务安排,积极和领导沟通,认真拿好全年的支出预算,真正做到量入为出,变被动为主动;在日常支出安排时,要随时向领导汇报资金使用及结存情况,给领导以适当的提醒,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另外还要灵活调度资金,调节季节收支不平衡,从而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积极主动服务。乡镇财政所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服务“三农”,我们的工作人员要从过去的“财神爷”转变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兵”。一是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如农村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各种扶贫、支农项目的实施等,要真正把这些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必须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走访,需要乡镇财政部门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各项支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对经济运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敏锐地把握经济形势,主动履行好财政职责,变“事后出手”为“事前监督”和“全程跟进”,提高服务效率。三是亲近群众,查看成效,让群众多发言多提宝贵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财政服务水平。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镇财政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乡镇财政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作为乡镇财政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乡镇财政能否有效履行新农村建设中所承担职责和职能问题,这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做好为“三农”服务的本职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贤通,魏再权.对乡镇财政所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0).

[2]刘翠萍.乡镇财政所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J].新财经(理论版),2011(08).

乡镇林业站职能转变 第7篇

政府职能不完善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新问题和新矛盾。例如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和劳资纠纷、养老助残、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和突发事件、司法不公等。近代史上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三种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型政府、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干预型政府和20世纪后期的引导型政府。每个时期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分析

当前, 我国政府体制是中央、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 、市、县和乡镇五级框架。乡镇政府承担着最直接而繁重的管理责任。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基层政府机构, 乡镇改革是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一, 对于乡镇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实践中的乡镇改革措施层出不穷, 出现过“取消论”、“保留论”和“自治论”等改革理论, 在实践中存在效果不明和走入机构改革“怪圈” (精简—膨胀—再精简) , 出现了许多混乱局面。如下介绍典型的五种模式:

(1) “撤并乡镇”模式:这种改革从1986年到至今进行了多次, 乡镇政府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以及事业单位数量得到精简, 兼职和交叉任职成为乡镇管理的一大特色。

(2) “三办一所” (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 模式:以陕西省为例, 以内设机构数量的减少为特点。主要按乡镇大小来制定编制;党政机构设置精简为“三办一所”;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实行社会服务外包;精简事业单位为内容的改革。

(3) “综合配套改革”模式:以湖北省为例, 主要体制转型为特点。主要人大、政府、政协、党委一套人马, 四块牌子, 明确了职能领导班子的交叉任职;精简机构, 压缩人员编制;“七站八所”除了农税局全面转制, 建立“服务中心”走向市场;除了学校和卫生院其它直属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和中介机构, 原来的行政职能有“三办一所”承担;编外人员清退, 编内人员竞争上岗的方式分流人员;推进民主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内容的改革。

(4) “强镇扩权”的模式: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浙江和广东为例, 扩充乡镇行政权力为特点。主要下放权限:审批权限、财力权限、管理权限等;增设县派分局, 县领导兼职担任正职;调整镇内设机构为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适应了放松管制和分权化的趋势, 但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尝试, 因背景不同容易产生监督难、机构膨胀、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弊端。

(5) “大部制改革”模式:广东、江苏和重庆为例, 职能整合, 配套改革为特点。主要以乡镇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整合, 设置中心;“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特点的服务模式创新;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绩效、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等配套措施改革为内容。但是本改革中利益分配、部门融合、人员分流和改革成果保障等现实问题尚未解决。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广大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法律没有对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因此, 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往往因时因地而异, 也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1) 法定职权缺失, 形成权小、责大、能弱的乡镇政府, 表现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基层农村自身条件及有限综合执行能力的政府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 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民, 担负着国家在农村推行的各项政策和任务的落实和传达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但是乡镇政府的实力性机构如:财政、工商、税务和公安等实行垂直式领导—属于县级的派出机构。这样乡镇政府权力运行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能力弱化。乡镇政府缺乏独立的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 只是执行县级政府的命令, 在行政执行层面乡镇政府地位往往被同级党组织所取代。

(2) 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形成事权与职权、财政权、人事权不对等的“全能政府”。在实践中乡镇政府缺乏许可权、执行权和处罚权等行政权力。乡镇政府不具备制定税种和税基的权力, 中央财政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拨款给地方政府。地方公共医疗服务支出地方政府负责, 但地方政府掌控的收入极其有限, 不具备财政权力、管理胜任能力和担责能力。还有乡镇所属一些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归县政府, 不利于乡镇政府对有关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3) 管理与吸取的功能导致职能行使的偏差, 职能定位的混乱, 产生了乡镇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矛盾。改革后, 由于村民自治制度有一部分公共管理权力的回归社会和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并下达生产指标, 这种管制和吸取的功能导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忽略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增加了乡镇政府的成本, 导致机构臃肿。在公共服务领域缺位和不抓涉及民生的大事, 不顾实际情况大搞形象工程等工作重点转移的错位行为导致民众的不满和干群关系的紧张局面。

(4)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部分社会公共政策短缺, 引起了官民、文化、贫富矛盾, 导致改革的体制、财政、社会和人事阻碍, 很难实现全面社会管理。全面社会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合作管理, 政府主要运用法律、公共政策等途径通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全面管理。但社会内部尚未产生自行运行机制;社会普遍利益需要政府加于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秩序和宏观目标需要政府提供等原因政府社会管理角色和领导作用将长期存在。但是改革实践中乡镇政府的领导干部观念未转移, 素质普遍低, 脱离群众, 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导致官民矛盾, 引起群众的不满。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仍偏重于功能性, 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不均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力不足;公共服务可及性不平等;提供服务标准不统一;民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公民的参政议政渠道单一和不完善;政府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复杂化背景下, 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和考虑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的承受能力中很难进行利益平衡, 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现实的问题和矛盾。还有政府职能运行方式以行政手段, 直接管理为主, 特别是在政府“窗口”行业、“窗口”岗位工作直接面对民众, 这种行政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当会影响公众满意度、政府服务便利度、民事及时回应性和民众参与度等问题, 导致乡镇政府的形象危机。

在压力型体制影响下, 乡镇政府与村的权利和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 乡镇干预村治, 调控能力和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存在。因此, 以块为主进行乡镇政府的区域和类别划分, 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和调控能力的责、权、能统一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政府。

参考文献

[1]何得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困境和出路[J].古今农业, 2007, (1)

[2]李平.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5)

[3]张霞.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困境及应对之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2)

[4]申坤.论新农村社区建设视野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5]李堪晨.前夕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4)

[6]暴元.“乡政村治”格局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7]连儒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8]刘琼莲, 马晓黎.论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公共行政, 2012, (8)

[9]李小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 2012, (5)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

1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截至2013年底,全省人口数量达到10 60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河南省的乡镇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以来,历经三次重大乡镇机构改革。1998年底,河南省制订的《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拉开了新一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的帷幕。第二轮乡镇改革是在2001年3月,此次乡镇机构改革与全省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第三轮乡镇改革:2005年9-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乡镇机构改革。第三轮乡镇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尽管如此,乡镇政府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体制障碍等问题,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面临着致富能力弱、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就是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建设职能方面重直接参与轻引导服务

一直以来,乡镇政府在经济方面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参与经济政策,打着宏观调控的幌子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甚至每个项目进行行政干预,破坏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一再强调其掌舵者的身份,却忘记了政府也是经济的守夜人。一些乡镇领导天天围着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开发区建设绕圈子,搞一些GDP业绩,反而对“三农”问题不闻不问。在工作方法上,政府通过使用行政手段,强求农民和民营企业承担责任,人为干预市场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打着政府入股的旗号剥夺企业经营权,严重破坏了市场,导致一些地方官民矛盾激化,出现很多集体上访事件。而在农业发展上,农民没有技术支持、没有项目支持,获得不了政策引导,与市场脱节,很多农产品无法往外销售,高速增长的GDP却换不来农民的增收。一些地方确实有所谓的粮农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政府扶持的帮扶组织,但是目前看这些帮扶机构主要是提供种子和化肥,甚至其功能仅仅是销售机构,而并非技术支持和科技引导。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并没有给农民提供多少帮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2 公共服务职能方面重城镇轻农村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它是由政府组织承担责任或者政府授权其他非政府组织提供,并承担责任。农村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教育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产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渠道单一、上级财政支持不够、效率低下、监管和监督不力,而最紧迫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总量偏少。政府在收集民众建议方面表现的比较迟缓、传递回应不够灵敏,公共服务结构失衡,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道路桥梁和大型农田水利项目能够得到资金支持,而其他的公共服务产品多是由县、镇、村、组和农民自筹资金,而且多数公共产品都是一事一议,一事一筹。

2.3 为农服务职能方面重“压力型”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农村的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而政府也习惯了对“三农”问题进行压力干预,农民没有自觉主动的参与;政府又越俎代庖,造成了目前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一些专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本应该有社会自由组成,农民自我管理,但实际上,这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都是由政府操纵的,没有发挥农民的自主意识,导致这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更像是政府的下属管理一些机构,政事不分,闹出很多的群体事件。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急于求成,政府盲目制定发展目标,下属盲目制定计划。这种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渐成风气,导致本应该受益的农民反而成为乡镇政府施压的对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农民增收,而所谓的结构调整成了强迫农民种植固定作物,导致减产减收,农民失去了主体地位,利益也被剥夺。而政府各种行政手段背后的法律依据却备受质疑。

3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3.1 准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要为农村发展找到经济支撑点。农村建设和发展要充分依靠政府指导和市场规律来双向协调,处理好政府命令和市场引导的关系,改变农村建设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路线,尊重市场。依托市场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政府从行政管理向规划、引导方向转变。

3.1.1建设高效农业产业

发展是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进行深挖掘、广合并,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具体的做法是:发掘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对具体项目要整体规划,努力做大项目,发挥优势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发挥一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强调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关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农民的双向收益。强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农村建设,政府不再是县太爷,而应该是服务人员,政府要帮助农村引进项目和资金,引进人才和技术,建设典范项目,加强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努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1.2实现农村工业化改造

工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工业发展,在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农村的工业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科学规划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一批企业、一批项目,完善工业链。优化工业的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政策咨询、资金担保和人才引进等,优化工业环境,利用税收手段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扶持一批高科技、环保型企业,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各个领域,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大力扶持创业项目,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3.1.3开发农村第三产业

除了工业和农业两大基础行业外,还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金融、商业以及旅游业等,建设一批重点产品的农贸市场,引导农业服务行业发展,保证种子、化肥和农具供应,大力推广农技服务、农机服务等中介服务,开发乡村旅游业。

3.2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3.2.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目前,我国是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是中央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政策改变的推动者,更是农村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事业服务者。所以,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关系到整个管理体制的稳固,要不断加强基层干部学习,增强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力基础,是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执行者。基层党组织要从服务大局、拓展功能、抓住重点,不断扩大党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3.2.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加强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采用干部交流、轮岗锻炼、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乡镇干部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思路,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绩效评价制、效能监察制、干部问责制等制度,从过去人管人转向以科学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人,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创新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结合本地区年度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加大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等工作的考核权重;创新考核办法,提高群众参与度、考核透明度和考核监督力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3.3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3.1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层面,而是要从更大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坚持发展乡镇经济、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域发展目标,形成纵横联合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农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让区域经济辐射农村经济,保证农村经济跟随市场经济一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

建设新农村就离不开城乡规划,农村发展归根还是要在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城乡发展,依托城乡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政府要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计划,利用城乡优势产业带动农村发展,重点完成集镇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避免城镇化建设中盲目化,解决政府对土地资金的依赖问题。

3.3.3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

农村发展和城乡发展相互依存,所以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重点需要解决农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让农村的土地进入市场,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提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平等的就业机会,使其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消除目前的城乡差异。

4 结语

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将不断提高,上层结构如果不能够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就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政府改革是每个国家必然面对的现实。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必须解决上层建筑对农村生产力的制约,而乡镇政府职能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对于河南省来说,乡镇政府职能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贯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需要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去设计,借鉴国外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使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爱民,朱国斌,林震.当代中国政府与整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志忍.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4]李东升,窦熙博.乡镇政府职能中性化的思考[J].求实,2004(6).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责任论文下一篇:语法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