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疾病范文

2024-06-07

下消化道疾病范文(精选7篇)

下消化道疾病 第1篇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并发症,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 能安全地将较大的病灶完整、大块切除, 具有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且具有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1]。2009年1月—2010 年1月我科采用ESD治疗39例消化道疾病病人, 同时加强了围术期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 年1月我科采用ESD治疗消化道疾病病人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33岁~76岁;胃间质瘤5例, 胃平滑肌瘤12例, 食管平滑肌瘤9例, 胃神经纤维瘤2例, 直肠肿瘤5例, 早期胃癌4例, 早期食管癌2例。

1.2 结果

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 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激心理的调整可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 促进病人术后恢复及预防并发症。本组大部分病人病程较长、疼痛, 对新技术不了解, 担心新治疗模式是否比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和对预后的担忧, 易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等负性心理, 使病情加重、手术耐受性降低。因此, 护士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术前详细讲解本病相关的知识及手术过程, 列举成功病例, 使病人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与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沟通, 获得经济与情感支持, 了解并评估病人的睡眠状况,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睡眠差病人可给予镇静剂口服, 以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本组有7 例病人入院后情绪不稳定, 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

2.1.2 健康教育

由于ESD治疗的围术期与传统的处理措施有很大不同。因此, 对接受ESD治疗的病人和家属详细介绍治疗目的和意义, 解释围术期采用一系列新方法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时间、病人的配合措施等。通过健康教育和有效的沟通, 所有病人自愿接受ESD治疗, 并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

2.1.3 消化道准备

术前12 h内禁食和禁水。肠道手术, 要求最后1次排便应为清水样, 否则将影响术中视野和操作。本组5例病人给予机械灌肠清洁肠道。吸烟病人最好当天禁烟, 以减少胃酸的分泌。

2.1.4 其他

配合医师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 如凝血系列、血生化、心电图等。术前1 d做好皮试。

2.2 术中护理

2.2.1 器械准备

器械采用Olympus GIF 240 电子胃镜、Olympus CF-240 电子肠镜、NM24L21注射针、冲水管、FD21U21热活检钳、HX26102135止血夹、ERBE ICC2200高频电切装置和APC300 氩离子凝固器。德国ERBR ICC-300氩气刀, Olympus 针形切开刀、KD-620 Hook-knife、KD-610 IT刀。ESD治疗过程中内镜头端附加透明帽。心电监护仪、氧气装置、抢救物品等。

2.2.2 药液准备

二甲硅油25 mL术前半小时口服, 去除胃肠道内泡沫, 以利手术视野的清晰。黏膜下注射液 (将5 mL亚甲蓝、1 mL肾上腺素和100 mL生理盐水混合配成) 于病灶边缘标志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长托宁1 mg术前静脉注射, 以减少胃肠的蠕动。

2.2.3 术中病情观察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给予氧流量2 L/min~4 L/min吸氧, 连接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密切注意有无穿孔、出血的发生。一旦出现皮下气肿、腹部膨隆, 提示可能发生穿孔,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置。

2.2.4 操作中的配合

切开和剥离时, 随时根据情况调整高频装置的参数。随时准备好冲洗;随时与医生交流, 传递器械。一旦发生出血, 立即用8%的肾上腺素液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用IT刀止血, 必要时使用钛夹。一定要保证标本的完整性, 取出后最好用泡沫板固定, 浸泡在甲醛中送检。

2.3 术后护理

ESD术后除常规护理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护理。

2.3.1 病情观察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肠鸣音亢进、反跳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当病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提示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通知医生,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液、止血、配血, 并做好手术准备。

2.3.2 饮食指导

术后48 h禁食禁饮, 大病灶ESD 后禁食时间酌情延长。同时告知病人买水果糖于床旁, 夜间及心悸时含化,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48 h后, 首先饮少量温开水, 无不适后进牛奶、稀饭, 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少食多餐, 若有腹痛立即停止进食并报告医生。本组8例病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 因为术后和病人沟通好, 7例自行含化水果糖缓解, 1例静脉补充10%葡萄糖后缓解。

2.4 并发症护理 ESD

并发症发生率为10%~30%不等, 主要是出血和穿孔[2]。ESD手术病人常规术后禁食、禁饮48 h、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病人一旦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黑便等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 给予禁食、卧床休息、静脉应用抗生素, 质子泵抑制剂匀速静脉泵入, 必要时静脉输血。本组3例病人出现轻微腹痛、腹胀, 1例病人出现轻微腹痛、体温38.7 ℃, 2例病人出现肠鸣音亢进、黑便, 给予以上处理措施后, 病人均在1周内腹痛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大便转黄, 均未行外科手术。

2.5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对ESD手术病人, 我科半年内每周专人电话随访。病人出院时告知饮食应规律、宜清淡、易消化, 忌油炸、辛辣刺激、坚硬的食物。注意休息, 近期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强调有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可能, 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 凡出现与饮食无关的黑便、持续性腹痛、呕血立即和随访医生联系, 术后半年内密切内镜随访。

3 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3], 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平高低的标志[4], 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要求护士必须围术期护理, 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术前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及胃肠道准备为手术成功提供条件;术中、术后严密病情观察、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关键。出血可能发生在术中及术后, 术中的出血在内镜下处理能够及时缓解, 而术后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和预防需要护士严密观察病情;穿孔一般在术中都能发现, 术后需要观察病人腹痛、腹胀、皮下气肿的改善情况, 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过早进食或饮食不当均可能造成手术切口的迟发性出血或者手术切口愈合延缓[5], 一定要加强指导并嘱咐病人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马丽黎, 陈世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J].胃肠病学, 2008, 13 (8) :495.

[2]Yamamoto H.Technology insight: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J].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4 (9) :511-520.

[3]彭贵勇, 武育卫.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16 (8) :1529.

[4]周平红, 姚礼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J].中国消化内镜, 2007, 1 (9) :16.

下消化道疾病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当中, 选取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已经过胃镜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再行肠镜检查, 未见明显出血灶者) 90例。男53例, 女37例;年龄14~76岁, 平均年龄41岁。

1.2 仪器与方法

其中56例参与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 使用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生产杰文诊断图像系统 (GIVEN diagnostic imaging system) Pill Cam SB胶囊内镜, 该组成系统 (胶囊、数据记录仪、影像工作站) 胶囊大小为26.3 mm×11.4 mm, 可观察140°范围视野;景深, 0~30 mm。胶囊以每秒2帧图片的速度拍照, 电池可持续工作8~10 h。患者吞服胶囊后, 经过消化道, 最终排出体外。胶囊在患者体内移动期间, 将其捕获的图像数据, 传送至患者携带在身上的数据记录仪中, 再将记录仪中的数据下载至图像工作站, 进行分析处理。

患者检查前禁食12 h, 检查前12 h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137.15 g配成2 L溶液) , 检查前3~5 min口服消泡剂。饮水少量辅助吞服胶囊内镜。胶囊进入小肠后2 h内禁水, 4 h后可进食少量干粮。检查过程中, 不能接近强电磁场, 患者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8~10 h拆机, 最后将图像记录仪中的数据输入影像工作站进行分析。

另外34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下消化道已止血1周以上的前提下, 接受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6 h以上, 并行肠道清洁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病因诊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两项检查的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共90例。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75%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小肠血管瘤) ;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全消化道造影阳性率29.4%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 。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8.02, P<0.01) , 见表1。

3 讨论

针对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费用相对低廉、无创性、低风险, 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广泛, 患者依从性高, 但钡剂造影一般不能显示黏膜下血管性病变, 对急性出血期患者不适合采用[2]。同时, 对于小肠黏膜较小的糜烂, 较小的小肠憩室, 或钩虫类较小的肠道寄生虫, 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大多漏诊。而同样无创性的检查--胶囊内镜, 可进行全程观察, 对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和小肠疾病具有诊断价值[3]。国内、国外多年研究, 指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为38%~93%[4]。本研究, 对56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Pill Cam胶囊内镜检查, 42例发现阳性病变, 明确病因, (胶囊内镜检查中,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病变的检出率为75%。34例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全消化道造影阳性率29.4%。胶囊内镜14例未见病变, 考虑受肠液量、肠液颜色、积血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但在发现小肠阳性病变方面比全消化道造影有明显优势, 对临床救治有及时的指导作用, 相对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明显有较高的性价比, 同时检查过程无创伤、较安全、无交叉感染, 顺应性好, 是小肠疾病检查的理想方法,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5]。这种高效的胶囊内镜检查, 有在基层医院中推广的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与全消化道造影的对比, 探讨辅助诊治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胶囊内镜, 于基层医院中的推广价值。方法:对90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进行PillCam SB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基层医院中, 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参与PillCam SB胶囊内镜检查, 8例为小肠糜烂;12例为小肠息肉;1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肠虫症;10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小肠憩室;2例为小肠血管性疾病;7例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34例参与全消化道造影检查, 仅发现2例为小肠糜烂;2例为小肠肿瘤;3例为小肠息肉;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憩室。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 比全消化道造影有明显的优势, 在基层医院中是较高性价比的检查,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胶囊内镜,下消化道出血,全消化道造影

参考文献

[1]Cave D R.Reading wireless video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2004, 14 (2) :17-24.

[2]邹建伟, 倪才方.下消化道出血的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苏州医学, 2007, 30 (2) :71-72.

[3]张子其, 陈孝.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3) :218-220.

[4]戈之铮, 刘文忠, 马雄.小肠病学-基础与临床[J].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396.

猪消化道疾病实用防治策略 第3篇

本病呈常年发病,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易感;低龄仔猪发病率较高,20日龄以内仔猪在初春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或天气突变的情况下高发,危害性也较大,温差波动过大、低温应激是引发仔猪消化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秋冬季以病毒性感染为主,常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加重病情,导致发病低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病毒性、细菌性消化道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畜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外界环境具有再循环传染可能;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侵入传染,其中病毒性疾病可经呼吸道侵入而传染,飞沫传播、空气气溶胶传染是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流动携带病原的物体(中间传播媒介),如随意进出场(舍)内的车辆、无关人员、其他家畜禽及野禽、蚊蝇、鼠类等,均可造成本病进一步扩散蔓延。

2 猪消化道疾病综合防治策略

2.1 五位一体环境控制策略

“恒温、控湿、消毒、通风、限密”是猪舍环境控制的五要素,尤其是秋冬季很难达到五要素的协调统一,比如“保暖”和“通风、排湿”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防控要点:

(1)重点保护高危易感群(低龄仔猪、妊娠母猪),初春遇“倒春寒”及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应主动采取有效的增温保暖措施,1~7日龄新生仔猪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65~70%;8~15日龄仔猪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65~70%;16日龄以后仔猪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基本健全,此时可循序渐进降温,只要保证转入保育舍前温度不低于18℃,一般对其生长及健康影响不大;妊娠母猪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60~65%。

(2)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养殖条件下,以封闭式、密集型养殖为主,猪舍内每日粪尿排放量较大,若不及时清除及实施消毒,很容易滋生多量病原体(细菌、病原菌、寄生虫)及产生有害气体,进而引发本病,因此,要随时注意清扫猪舍并实施必要的消毒灭源措施,以净化养殖环境、减少发病。

(3)由于密集型养殖粪尿排放、机体散热等可能造成即时性舍温升高及湿度超标,创造病原菌适宜的繁衍条件,所以要加强管理,采取纵向通风或定时打开门窗散热、排湿,以维持猪舍内相宜的温湿度指标及空气质量,最大化减少发病。

(4)随猪生长发育,个体增大后可能产生过度拥挤的现象,应视具体情况合理限密,按照“同窝组群”、“日龄、品种、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原则组群,以不发生拥挤、抢食、强凌弱、打斗等现象为宜。

2.2 选择性疫苗免疫

重点抓好几种高危害性消化道疾病的疫苗接种,主动保护高危易感群。笔者推荐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保持有效的抗体检测合格率(75%左右),以减少本病发病率;怀孕母猪于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确保母仔获得有效抗体保护(母源抗体被动免疫);8~10日龄哺乳仔猪采用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20~22日龄仔猪可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本病发病死亡率。

2.3 优势保健预防程序

经实践验证,规模化猪场抓好日常保健预防措施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笔者采用“高纯黄芪多糖+敏感抗菌素+复方电解多维或补液盐”拌料或混饮预防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推荐;“复方抗病毒散剂(含黄芪多糖、人参皂苷、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添加(0.2~0.4%)”,连续投喂7~15d,分早晚各1次投喂,同时混饮复方电解多维(含动物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微、能量物质等)或补液盐,对防治季节性消化道疾病,特别是仔猪秋冬季腹泻综合征有良效。

2.4 加强日常饲喂管理

主要是所配制、提供的饲料要符合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确保蛋白、维生素、矿微、氨基酸等能量物质全价且配比合理;喂量要控制得当,防止猪暴饮暴食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哺乳仔猪断奶初期应适当限料,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多次喂料(4~5次/d),可减少消化不良性腹泻,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可任其自由采食,但要保证全天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禁止投喂不洁饮食,包括已发生霉变或隔夜、被污染的饲料等。

2.5 治疗方法

下消化道疾病 第4篇

在养猪业中引起猪腹泻的原因有许多, 主要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和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 其中传染性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 危害最为严重。细菌性腹泻包括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病毒性腹泻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该病在养猪业中广泛流行, 临床上这些疾病有时是单独出现, 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和感染出现, 从而加重病情, 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会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 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普通胃肠炎

普通胃肠炎的发生既有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品质不良等原发性因素, 又有病菌感染、药物刺激等继发性因素, 是临床上十分多见的疾病。主要表现是呕吐、腹泻, 呕吐物中混有血液或胆汁, 排泄物恶臭, 粪便中含有血液、黏液、黏膜组织, 有时混有脓液, 后期排便失禁, 肛门松弛。如果治疗不及时, 会因脱水、失盐、酸中毒而致死。

2 细菌性腹泻

秋冬季节是养育仔猪的重要季节, 但仔猪却常常因患细菌性痢疾而死亡。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痢疾、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等多种疾病。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综合鉴别。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在防寒保暖、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搞好预防保健。

2.1 仔猪红痢

初生后1-3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红痢, 即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红痢的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 该病的特征是排血便, 混有小气泡。病患猪空肠呈暗红色, 肠内充满血样内容物, 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腹水。

2.2 仔猪黄白痢

患病仔猪常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 肠道臌胀, 有多量黄色液体的内容物和气体, 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 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小肠次之。1周龄左右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黄痢, 10-30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白痢。仔猪黄、白痢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临床上黄痢的主要表现是拉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 白痢则拉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绿色糊状稀粪。黄痢和白痢的危害都比较严重, 必须提前搞好预防。

2.3 仔猪副伤寒

出生后4-12周龄的保育猪出现腹泻, 可怀疑是密螺旋体痢疾和仔猪副伤寒。密螺旋体痢疾是由密螺旋体与肠道内特定的厌氧菌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 一般先排黄色或灰色的软便, 随后即排水样粪便, 粪便中混有血液、黏液和黏膜。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 常与猪瘟、猪气喘病混合感染, 急性型开始便秘, 后下痢, 排恶臭粪便;慢性型最常见, 初便秘, 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 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 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碎片。病猪体内坏死性肠炎有时波及到盲肠、结肠和回肠后段, 肠壁增厚, 黏膜下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物质。解剖可见底部红色, 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 淋巴结肿胀, 肝肾中有坏死灶。

3 病毒性腹泻

在寒冷季节, 如果不分年龄, 各阶段的猪都出现腹泻, 但中大猪症状稍轻, 小猪发病严重, 就应该怀疑病毒性腹泻。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 以上三种病毒病均以呕吐、排颜色多样的稀粪或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

3.1 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病患猪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黏膜充血, 小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并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乳糜管内无脂肪颗粒, 肠淋巴结水肿。该病的发生以冬春季节严重, 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 7-10日龄仔猪以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 但掉膘、降低饲料报酬和浪费人力物力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该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3.2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冬季, 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 尤以哺乳仔猪最为严重, 母猪发病率为15%-90%。可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

3.3 猪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包括仔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病患猪胃活动弛缓, 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主要病变是小肠乳糜管内有不等量的脂肪, 空、回肠壁变薄, 绒毛中等萎缩, 肠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和絮状物。该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等寒冷季节, 呈地方性流行, 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感染, 感染率高达90%-100%, 在流行地区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 发病猪多为8周龄以下的仔猪, 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 一般为50%-80%, 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下消化道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组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200例, 年龄60~92岁, 平均年龄69.5岁, 其中男性108例, 女性92例。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4例, 肝硬化55例, 高血压54例, 糖尿病52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6例, 慢性胆囊炎43例, 脑血管病42例, 肾功能不全28例, 其他疾病33例, 无伴随病者21例。合并2种以上疾病45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上腹痛、腹胀、烧心、恶心、呕吐、纳差、消瘦、呕血与黑便, 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症状出现率为98.0%。中青年 (20~59岁)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50例, 症状出现率为24.1%。

1.2 方法

所用内镜为奥林巴斯CF.V70和GIF.240, 并使用Endovision3000内镜图文管理系统管理相关资料。所有肿瘤最终均经病理确诊;而食管、胃溃疡均经病理而排除恶性溃疡;排除重复检查病例。并与同时期中青年消化疾病患者150例胃镜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依次为萎缩性胃炎50.0% (100/200) 、浅表性胃炎48.0% (96/200) 、十二指肠炎31.0% (62/200) 、食管炎18.0% (36/200) 、十二指肠溃疡11.0% (22/100) 、食管癌8.0% (16/200) 、胃溃疡7.0% (14/200) 、胃息肉7.0% (14/200) 、胃癌6.0% (12/200) 、食管溃疡3.0% (6/200) 、复合溃疡2.0% (4/200) 、十二指肠息肉2.0% (4/200) 、食管裂孔疝2.0% (4/200) 、出血性胃炎1.0% (2/200) 、贲门癌1.0% (2/200) 、食管静脉曲张1.0% (2/200) 、胃憩室1.0% (2/200) 、十二指肠憩室1.0% (2/200) 、食管息肉1.0% (2/200) 。

2.1 2组食管疾病比较

老年食管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息肉及其它。除食管静脉曲张外, 老年食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P<0.05) 。

2.2 2组胃部疾病比较

老年胃部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贲门癌、出血性胃炎、胃憩室及其它。除浅表性胃炎和其他少见病例外。老年胃部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P<0.05) 。

2.3 2组十二指肠疾病比较

老年十二指肠疾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它。十二指肠炎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憩室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5) , 而十二指肠溃疡中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 (P<0.05) , 详细情况, 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为了能对疾病争取早期治疗时间, 诊断极为重要。诊断消化道肿瘤金标准仍为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内镜检查十分必要。本文结果表明, 老年组胃肠道疾病前3位为萎缩性胃炎50.0%、浅表性胃炎48.0%、十二指肠炎31.0%, 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炎症为主, 且其总体发病率以及临床症状的表现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 P<0.05。但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无明显的表现症状, 这在临床上应该引起注意, 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内镜检查的安全性是制约这项检查的关键。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者多伴有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减退或伴有多种老年病, 内镜检查的风险要高于年轻人, 加上老年人本人及家属也有顾虑, 造成患者情绪紧张而增加该检查的风险。因此, 对老年人行内镜检查必须要在有急救条件的前提下进行, 最好在检查中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

参考文献

[1]贾勇, 郑邦海, 刘兰珍.8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道内镜检查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9 (6) :570~571.

[2]吕岩, 唐彤宇.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12) :1639~1640.

下消化道疾病 第6篇

1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 男, 53岁。以胃脘痞满胀痛反复发作2年, 加重10 d之主诉就诊。患者近2年来胃脘痞满胀痛, 受凉或饮食生冷则发作或加重, 伴纳差呕恶, 口干不欲多饮, 大便时溏时干, 小便淡黄。查舌质略红, 苔黄微腻, 脉缓。曾在上级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属脾胃虚寒, 湿热中阻, 升降失调, 胃失和降。治以清化湿热, 健脾和胃, 理气止痛。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6 g、藿香10 g、陈皮10 g、滑石15 g、枳实10 g、白术10 g、蒲公英20 g、佛手10 g、党参10 g、甘草6 g、大枣5枚。服药5剂后痞满胀痛明显减轻, 他证均减。原方续服10剂疼痛完全消失。后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

2 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 男, 46岁。以脘腹胀痛, 心下痞满1年, 加重1个月之主诉就诊。询得尚有嗳气吞酸, 烧心嘈杂, 心烦懊憹等证。查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 苔白微黄, 脉弦数。他院做胃镜检查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由寒热错杂, 胃虚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治以平调寒热, 和胃降逆, 制酸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半夏10 g、黄连9 g、黄芩6 g、党参10 g、元胡12 g、乌贼骨20 g、吴茱萸3 g、甘草3 g、大枣5枚。服药7剂后症状缓减, 继服原方至20剂后疼痛消失。

3 慢性结肠炎

患者, 男, 54岁。以泄泻1年, 加重10 d之主诉就诊。现证:腹泻日5~6次, 为稀糊状便, 夹有黏液, 伴腹胀肠鸣, 心下痞满, 时有腹部疼痛。查舌质红, 苔白腻, 脉滑。上级医院行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胃虚弱, 湿热浸渍肠道, 气机失调。治以健脾和胃, 清热除湿, 调理肠道气机。处以半夏泻心汤合香连丸加减:半夏10 g、马齿苋30 g、木香10 g、黄连6 g、干姜6 g、焦槟榔10 g、生薏仁20 g、茯苓15 g、焦白术15 g、党参10 g、炙甘草6 g、大枣5枚。7剂后腹泻减轻, 坚持服药1个月后大便基本正常, 诸证消失。

4 糜烂性胃炎

患者, 男, 40岁。以胃脘痞满灼痛1个月之主诉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外出务工过食辛辣致胃脘痞满灼痛, 伴牙痛、口臭、便秘, 某医院行胃镜检查后诊为糜烂性胃炎。给予口服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普鲁卡因颗粒、泮托拉唑、吗丁啉、果胶铋胶囊等治疗后痞满减轻而疼痛不减且牙痛加重故停服西药, 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患者胃脘痞满灼痛, 烧心吐酸, 牙痛口臭,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呕恶纳差,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属脾胃湿热阻滞, 胃火炽盛, 胃失和降。治疗:清化湿热、泻火和胃止痛。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 g、干姜3 g、黄连8 g、黄芩15 g、生大黄15 g、生石膏30 g、栀子10 g、蒲公英30 g、败酱草30 g、元胡索10 g、佛手15 g、生甘草6 g、大枣5枚。连服7剂后症状大减, 以基础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节饮食, 少吃辛辣、煎炸及滋腻厚味之品。

5 体会

消化道疾病大多属于脾胃、大小肠病证, 其中尤以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者多见。因胃为阳土, 主受纳腐熟水谷, 以通为用, 有降浊之功, 喜润恶燥;脾为阴土, 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 有升清之能, 喜燥恶湿。二者同居中焦, 互为表里, 以膜相连,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为病易相互影响, 寒热虚实夹杂。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原方为少阳证误下而设, 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干姜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消痞。四药相合, 辛开苦降, 寒热互用, 阴阳平调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 消痞除满之目的。更佐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全方具有寒热平调, 补泻兼施, 消痞散结之功, 主治脾胃虚弱, 寒热错杂, 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其组方精炼, 配伍得当, 辛开苦降甘润, 泻不伤正, 补不滞中, 使脾胃调和, 气机调畅, 升降复其原职, 清浊归还本位, 最能体现仲景组方用药的圆机活法, 也最能展示辛开苦降法的精义所在, 是治疗胃脘痞满、饮食不下的有效方剂。现代医学研究本方具有抗炎、制酸、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消除胃肠胀气、止呕、止泻、改善胃肠功能等作用。笔者体会应用本方的指征其实并不局限于痞满、干呕、肠鸣、下利等主证, 临床上只要符合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病机者, 皆可应用。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 运用本方适当加减化裁, 治疗消化道诸多疾病确有良效。

摘要:目的 观察传统经方半夏泻心汤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结果 半夏泻心汤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结论 本方辛开苦降甘润, 泻不伤正, 补不滞中, 具有寒热平调、补泻兼施、消痞散结之功。临床上只要符合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病机的消化道疾病均可用之加减治疗。

下消化道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研究对象均为血站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消化道疾病致大出血患者, 总计50例。本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试验研究的方法、目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 m L;排便检查呈现阳性结果;存在胃内积血情况, 积血量达到250 m L;患者表现出心急、头昏、乏力一系列症状[3]。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综合征、精神合并症、语言以及认知性障碍、药物禁忌证患者等。50例研究对象包含男性26例, 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35~72岁, 平均年龄55岁;消化道出血32例, 上消化道溃疡18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 各25例。试验组中, 男性16例, 女性9例;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 (46.78±10.23) 岁;17例消化道出血, 8例上消化道溃疡。参照组中, 男性10例, 女性15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 (48.34±10.07) 岁;15例消化道出血, 10例上消化道溃疡。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消化道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本组纳入的25例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即患者在入院之后, 安排具备工作经验的医护工作人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借助药物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止血的治疗。另外, 在治疗期间需要求医护人员时刻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试验组:本组25例患者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行输血治疗。即医护人员在了解患者具体失血量的情况下, 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在输血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一旦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 需要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4]。另外, 在输血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液温度以及输血的速度进行掌控, 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问题[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手术止血率、再出血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及血小板 (PLT) 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患者止血率以及再出血率采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患者住院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治疗前后凝血指标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观察指标对比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完全止血时间比较

经比较, 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14.5±5.0) d,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 (22.0±6.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完全止血时间为 (2.5±1.5) d,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 (4.8±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止血率、再出血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手术止血5例 (20.0%) , 再出血1例 (4.0%) ;参照组中:手术止血12例 (48.0%) , 再出血7例 (28.0%) ,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对比, 结果显示,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也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PLT值也明显高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LT值也明显高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参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其发病因素较多,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消化道主要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所有管道, 其中包括人体的食管、胃、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盲肠、结肠以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患者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胃部、食管、上段空肠、十二指肠、胰管以及胆管出血, 而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患者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7]。一般来说, 消化道的本身炎症、血管病变、机械性损伤以及肿瘤等因素, 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状况, 与此同时, 患者临近器官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会累及消化道, 从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由于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速度不同, 也会导致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当患者的出血量在400 m L左右, 并没有相对明显的症状, 而随着出血量的增加, 患者就会出现冷汗以及心慌乏力的情况[8]。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晕厥、四肢冰凉、尿少以及休克等症状。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变化, 其中血量锐减的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的状况, 若无法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止血以及补充血容量治疗, 患者在临床上则会表现脉搏微弱, 休克的症状。根据患者不同的原发疾病, 其在临床上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便血、发热、肠梗阻、腹壁静脉曲张以及腹痛等症状[9]。临床治疗工作中, 一般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借助粪隐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等试验室检查来了解患者的情况[10,11]。在对患者的具体出血部位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掌握全面后, 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治疗、手术治疗。另外此类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以及禁食, 在治疗期间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 对于存在原发病的患者采取对症治疗[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4.5±5.0) d, 短于参照组的 (22.0±6.5) d;试验组患者的完全止血时间为 (2.5±1.5) d短于参照组的 (4.8±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T、APTT值也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PLT值也明显高于治疗前,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PLT值也明显高于参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消化道疾病致大出血患者行输血相关治疗效果显著。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入输血措施, 能够对患者的血容量加以维持, 避免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下降情况, 提高预后治疗效果[14]。

上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刍议下一篇:大功率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