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能力范文

2024-08-29

观察能力范文(精选11篇)

观察能力 第1篇

一、合理利用有意观察和随机观察

观察是一种带有主观目的的客观信息搜集方法, 需要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幼儿进行相应角度的观察。

1. 合理利用有意观察。

进行有意观察时, 教师应事先根据观察目的预设问题情境, 从而选择重要情境对幼儿进行观察。如要了解本班幼儿礼貌用语的掌握情况, 教师就可预设“客人到我家”等游戏情景, 从幼儿交往的角度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对话、神情及行为表现。

2. 有效利用随机观察。

在与幼儿的频繁接触中, 教师随时都可能观察到一些偶发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识别出有价值的内容, 有重点地进行记录。如: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中, 教师出示了2、3、5三个数字, 让幼儿编应用题。几个基础较弱的幼儿不知所措, 而几个基础较好的幼儿却反映冷淡。发现这种情况后, 教师及时改变了教学方式, 给基础较弱的幼儿每人5根小棒, 让他们用游戏棒编应用题;请基础较好的幼儿编出三四道算法不一样的应用题, 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由于教师在随机观察中及时地捕捉住了幼儿的行为动态, 因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了本次活动的教学方式。

二、观察要兼顾个体性与整体性

受观察方法、班级人数、观察兴趣等的影响, 不少教师往往喜欢观察幼儿个体, 而较少观察全体幼儿, 致使一些幼儿总是游离在教师的观察范围之外。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集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二者兼顾呢?

1. 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

观察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幼儿的对面或侧面以确保面向幼儿集体。这样在个别观察中, 教师也可通过扫视来获得幼儿集体的信息。

2. 以点带面。

观察前根据目标选择几个幼儿为观察重点, 以点带面进行观察。如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可重点观察几个幼儿的活动情况, 关注这些幼儿和哪些幼儿有过交往?从而使和这些幼儿有交往的幼儿被纳入到观察范围之内。这样一来, 几个点就形成了几个面。

3. 分时段定人观察。

对全班幼儿平均分配时间, 在相等的时间里, 教师对幼儿轮流扫描观察, 以获得每个幼儿的信息。

三、观察要注重过程的的客观性

1. 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行为过程的观察。

由于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幼儿行为发生的细节, 以寻找教育契机。另外, 教师要尽量保证使幼儿处于活动的自然状态, 为此可采用局外观察法或参与性观察法来客观观察幼儿的行为。

2. 教师要反复地进行观察。

由于幼儿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 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所以对于一次观察到的个别现象或集体表面现象, 教师要持怀疑态度, 采取跟踪观察、反复观察等方法多次进行观察、分析、验证, 以获取幼儿全面、详实的信息。

3. 教师要深入地进行观察。

在连续性个别观察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的观察要求。如在第一次观察时, 教师发现玲玲洗手方法不正确, 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 该教师就将注意力放在玲玲洗手习惯的养成上, 观察重点放在看她是否知道饭前便后及时洗手, 从而使得对玲玲的观察活动层层深入。

4. 教师要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观察时教师要克服自身兴趣、认识水平、经验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不要凭主观印象去观察幼儿, 更不要根据已有经验主观臆断行事。如有的教师倾向事先给幼儿下定义:“李××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张××是个好动的孩子。”“赵××比较文静内向。”……由此, 这些幼儿已被教师贴上了标签, 在观察他们时教师往往会从事先的结论中去分析、判断他们的行为。

四、观察要提高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观察是先行手段, 根据观察结果对幼儿进行分析、指导, 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才是观察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 观察记录尽量做到完整、及时。

在组织日常活动时, 教师可随身携带一个便签本, 力求随时随地记录观察到的亮点。而且为了记录迅速及时, 可用符号进行记录或运用数码相机、录像机等, 随时把有价值的幼儿行为拍摄、录制下来。

2. 分析观察内容时应客观深入。

观察能力培养教学随笔 第2篇

观察对象:全体幼儿

观察时间:20__

观察目的: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过程:

1、这一段时间,每一天下午吃点心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朋友一会儿把馒头撕成小块、小块的捏着玩;一会儿就用手把包子压扁,然后往嘴里面塞。

2、瑞瑞小朋友吃饭个性香,每次盛上饭,迫不及待地抓起勺子就吃,经常塞得满嘴饭来不及咽,噎得满脸通红,眼泪直流。而且他吃饭时,碗放在桌子中间,板凳离桌子很远,他也不明白挪一挪碗,拖一拖椅子,只明白伸长了脖子,伸直了身子,使劲够着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要求是: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细嚼慢咽,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掌握正确的就餐姿势等。此刻的幼儿由于父母的工作忙,而且也缺乏科学的营养卫生知识,致使孩子们养成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吃饭时,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门外”,有的边吃边玩,浪费饭菜;有的需要大人端着碗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能吃一小时;有的吃饭时不吃,只爱吃零食;种.种状况造成了孩子们不好的饮食习惯。

教育措施。

1、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首先,我们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方法,帮忙家长树立良好的饮食教育观念,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2、针对幼儿这些不良习惯,幼儿园制定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

3、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及教学资料。

a、日常生活中,适当安排运动,增进幼儿食欲。

b、透过群众教学活动及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

教育措施实施效果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此刻幼儿吃饭挑食、偏食现象改变了,孩子们明显长胖了,脸色也好看了,家长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满意,都说孩子在幼儿园很放心,还经常向我们请教有关教养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3篇

课文是作者经历观察与思考之后。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作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感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实现由语言形式感悟观察方法的逆向思维过程,使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教学《鸬鹚》第一自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或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宁静的画面,结合插图说说“本段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然后再品读、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有顺序、有重点地把观察到的情景表达出来的,学习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阅读、体味课文语言,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设问导思:“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拿它与哪里的山作比较?抓住了桂林的山的哪几个特点?”从而习得运用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在习作教学中指导练习观察能力

学生内化的认识外化为能力。才最终完成培养观察力的任务。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要求。进行观察方法的示范,发现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启发指导,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切实培养。

例如,我曾指导学生描写拔河比赛的精彩片段。第一次大多数学生只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进行拔河比赛,没有具体的描写,内容空洞。于是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相互交流心得:(1)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特征?(2)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你的注意,你会想到什么?(3)拉拉队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通过这些问题,他们互相启发,原来没注意的细节得到了补充,不仅作文内容具体了。同时也学会了点面结合、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

三、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养成观察习惯

学生观察能力不是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例如,教《古井》一课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问导思:“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事物与古井一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联想后,有的说:“学校门前的台阶,任人践踏,给人方便却从无怨言。”有的说:“我家附近的石板桥,天天驮着过往的行人。从不动摇。”接着再以“你们身边还有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拓展思维,促进学生观察积累的再现。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只有在观察中思维、思维中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而且为他们养成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供了强烈的心理动因。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4篇

有一生意人说:如果对方瞳孔扩张, 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 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 盯着对方的瞳孔。当然, 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 不是我们要学的, 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 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 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 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 从未间断过。于是, 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 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角度。这样, 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 而不只是“看”。

当然, 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 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 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 让他们发牢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 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 有挫折, 也有失败, 这些东西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初中生, 是承受的阳光雨露多, 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 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今人痛恨, 应该揭露, 鞭挞, 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 许多学生认识到, 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 也是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 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 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 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 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还有那上二年级的小弟弟, 他不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 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 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 去打工了。这一年里, 他每日白天打工, 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 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 他又看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 又是多么真实的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 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的那天, 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 我写的就是真的, 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观察能力 第5篇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 丰富写作材料 第6篇

一、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想方设法培养其观察的兴趣

小学阶段儿童的知觉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 知觉事物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知觉, 此阶段儿童对事物观察往往不细, 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 不是当作负担。因而, 在目前学生因普遍认为“作文难, 作文难, 一见作文心就烦”的情况下, 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之中。

自然现象激趣。平时教学中, 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 培养其观察兴趣。如:春天,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草树木发芽、开花、长叶的情景;夏天, 观察田野那郁郁葱葱的庄稼和突变的雷雨天气;秋天, 观察那充满丰收与喜悦的广阔田野;冬天, 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充分利用儿童对周围的自然现象都感到新奇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

操作激趣。教师操作表演,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都会使学生有兴趣地观察, 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如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在习作指导课《称金鱼》的课堂上, 进行了称金鱼的表演, 学生兴趣极高, 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操作步骤, 以及老师的动作、表情等, 由于观察认真, 因而《称金鱼》习作写得非常成功。

活动激趣。学校、班级、少先队举行各种活动时, 学生兴趣极高, 教师要寻趣入题, 指导观察。可以开展“比一比, 谁观察得最细致”的活动。如请一陌生孩子在教室里走一走, 或请学生演小品等, 让学生观察, 说说观察结果, 比一比, 谁观察最仔细。

总之, 要充分利用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这一特点, 想法设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之目的。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时, 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使其有目的地观察。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观察时只注意显眼的或热闹的部分, 盲目地去观察事物, 写出来的习作往往肤浅、呆板、杂乱,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 要明确观察要求, 才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写出较好的习作来。

2.观察要有一定的条理。

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对于有条理地表达事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重要一环。首先, 能熟练运用一般常用的观察顺序。如按空间方位顺序观察:由远到近, 从上而下观察;按内容顺序观察:由整体到部分, 由主要到次要, 由人物到景物;按事物变化发展的顺序观察:由起因发展到高潮结果, 由静态到动态观察;按时间顺序观察:由先到后, 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 从春夏季到秋冬季等。其次, 能综合运用各种观察顺序。如课文《第一场雪》, 作者观察雪景综合运用了几种观察顺序:雪前—雪中—雪后 (时间顺序) ;雪中:空中的雪花—地上的积雪 (空间方位:由上而下) ;雪后:大自然景象—人的活动 (内容顺序:从景物到人物) ;大自然的景象:静态景—动态景 (事物变化发展:从静态到动态) 。

3.观察要有所侧重。

根据观察的目的, 确定什么是观察重点。观察时要引导学生从众多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 从许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 对主要部分进行重点观察。如课文《燕子》是一篇配有彩图的课文, 图中有青山、碧水、绿树、红花和忽飞忽落的燕子, 这众多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春光图。教学时, 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景物, 然后学习课文, 明白图上的好多景物是燕子的活动场所, 而燕子才是众多景物中的主要角色。这样再让学生去观察图, 学生就能抓住重点, 效果佳。

4.观察要细致入微。

要想习作写得具体形象, 栩栩如生, 就得“入木三分”, 锐意搜寻, 洞察事物的细微。而儿童观察事物往往是笼统的、粗疏的, 常常满足于表面认识。因此要教给他们从细处着眼, 深入细致观察的方法。对被观察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特点, 捕捉细节。

5.观察要由表及里。

小学生描写事物往往只注意表象, 尤其写人物, 不善于窥探其内心世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平面化, 没血没肉, 缺乏感染力。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由表窥里的洞察力, 譬如观察人物可以透过眼睛, 辨别人的慈善、凶恶;通过表情, 把握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

6.观察要善于动口。

在观察中, 要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可让学生对观察的东西进行即席述说。老师也可以评说。观察后, 再让学生和盘托出, 老师及时评价。这样, 不但使学生善于观察, 而且也善于动口表达。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第7篇

关键词:观察能力,写作水平,素质培养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积累写作材料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身边的事层出不穷, 这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但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在萌芽状态, 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所以, 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也看也听, 但往往只能留下模糊的粗略的印象。写文章时, 依然脑袋空空, 无从下笔。因此, 教师要做有心人, 要积极地、多角度地开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捕捉写作题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一) 启发学生对身边的偶发事件观察, 思考。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常有偶发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中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教师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并将其作为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如有一次, 教师发现一个学生不小心在教室把墨水瓶打碎了, 有两个同学正用抹布清洗地面上的污渍, 其他同学在一旁看着。这时教师便可就这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墨水瓶打碎时, 全班同学有什么不同表现?这两个同学是怎样做的?当时大家围在旁边说什么?你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耳闻目睹这件事的几十个同学, 讨论的很热烈。作文课上, 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件事追记下来。这样既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领会到发现作文材料的方法, 又让学生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育。有时教室里出现消极的偶发事件, 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课间餐时, 教师发现有一个同学把一块蛋糕扔到垃圾箱中, 许多同学围着争论不休, 有的指责, 有的叹气, 有的无所谓。教师便可就此事引导学生对当时情形展开辩论, 再顺势让学生以《一块蛋糕》为题进行习作。类似这样的经常性训练, 能激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观察思考, 时间长了, 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观察事物, 积累材料的习惯了。

(二) 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 启发观察思考。有时要学生写《课间十分钟》、《上课铃响后》等类型反映学校日常生活的作文, 学生往往会觉得这些时间里, 没有什么好写的,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平时生活仔细观察、思考。如针对《上课铃响后》这一题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上课铃响后, 同学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老师怎样走进来?又是怎样教的?同学们怎样听?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把具体内容写下来。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课堂教学情况, 指导学生把课堂生活记下来, 写成小短文。这样, 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习惯了。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来说较缺乏, 视野也比较狭窄, 只有引导他们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仔细观察, 才能使作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还生活的本来面目, 写真实的事, 真实的人, 真实的物, 真实的心理活动, 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会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写作文时才能有话说。

二、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必须寻到源头, 才有清甘的水喝”。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拓展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

(一) 设计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教师可按教学需要, 设计出诸如即兴演讲、开展家务劳动比赛、游戏等活动,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再把活动经过写下来。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动手做一只纸蛤蟆, 然后请两个同学到讲台前进行吹蛤蟆比赛, 谁先把蛤蟆吹到对方面前为胜。教师可以趁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游戏时两位同学的神情、动作, 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游戏前后的感受, 以《有趣的比赛》为题把比赛经过写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二) 开展参观、访问及其他有益的活动, 指导学生在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重点地观察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 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较差, 且有时观察到的内容会偏离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后, 要让学生以《参观污水处理厂》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这时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写出以下三种内容: (1) 有些同学把记叙的重点放在参观路上的所见所闻, 偏离作文要求; (2) 有些同学将重点放在描写污水处理厂周围的环境上, 虽然没有离题, 但没有抓住观察目标的重点部分; (3) 有些同学把叙述的重点放在参观沉淀池、氧化沟、中央控制室, 以及污水处理科研成果展览等场面的所见所闻来写。写出第三种内容的同学抓住了观察目标, 而且抓住了污水处理厂的本质特征, 捕捉到了观察目标的重点部分。要使学生掌握这种本领, 教师平时就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指导, 训练学生抓住事物重点进行观察的能力。

(三) 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提高观察能力。如教师可依据季节和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清晨的大雾, 傍晚的彩霞, 春天的细雨, 秋天的落叶, 雨后的彩虹, 节日的夜景……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菊展、书画展、物质展销等活动,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利用图片资料、影像资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除了可以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和观察外, 通过图片及其他直观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时, 要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展开丰富想象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中的看图作文《假文盲》时, 教师在揭示题目后, 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等, 按一定顺序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 但这些还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经过写具体。也就是说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 进行周密的思考, 才能将画面内容写成完整文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第8篇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 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以及看图说话、写话等内容都配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图画, 这就为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图画是静止的, 学生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反复观察。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开始。在观察过程中, 教师应教给学生“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

1. 指导学生会观察完整的单幅图。

单幅图一般情节比较简单,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可以分三步进行。如, 指导学生观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师生情》一文中的插图时, 第一步, 应先让学生对图画有一个总的认识, 知道图画反映的是三位女同学冒雨去医院探望老师的情景;第二步,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每一部分。先观察图画中的环境, 再观察三个女同学的动作, 最后观察她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在观察每一部分时要运用主次法, 先观察图画中的环境, 再观察人物, 要求观察要全面、细致、深入;第三步, 从部分观察再回到整体观察上来, 使学生对图画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此时, 学生对图画已不是初步的认识了, 而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对图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能结合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图画所表现的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

2.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连续的多幅图。

连续的多幅图情节复杂, 几幅图画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多幅连贯的图画时, 同样要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第一步是全面观察。把一组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对它的内容先有个大概的了解, 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第二步是入微观察。指导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从细微之处观察, 掌握故事情节, 抓住事物特征, 在了解每幅图画内容的基础上弄懂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精确、细微、深入地观察;第三步是抓住本质观察。主要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搞清楚这组图画所要说明的问题, 所反映的事物本质, 从而根据对图画的观察, 对内容的把握, 弄清楚哪些事物是主要的, 哪些事物是次要的, 哪个先说, 哪个后说。搭起说话的“骨架”, 也就有了文章的提纲。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具体事物

在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事物时,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观察积累, 见了习作题目才临时去观察 (有时也是必要的) 这是不够的, 我们要教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要时时刻刻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等具体事物;其次, 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注意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特点观察等等。

1. 观察静物, 注意选择观察角度。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静物时, 要引导学生选好观察角度, 确定观察顺序, 或从整体到局部, 或从上到下, 或从外到里, 或从远到近, 这样不仅可以使观察有条理、全面细致, 还可以培养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反之, 则会得到凌乱、模糊的印象, 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在叙述时也杂乱无章。

2. 观察自然景物, 注意事物的变化及联系。

雨、雪、日出、落叶等自然景物不同于静物, 它们具体形象, 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及联系。

3. 观察现实生活, 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现实生活, 让学生时时留心自己身边人的行动, 注意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等, 观察人与事物的联系及事情的发展、变化。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表达欲望 第9篇

一、定格观察,易于发现 事物特点

所谓定格,原指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也指固定不变的格式或一定的规格。定格观察指将学生观察的事物或活动画面固定在一个画面上,再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定格观察,这样易于发现事物特点,使文章描述得生动形象。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个口语交际题目—“观察中的发现”,结合课程安排,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去观察, 并跟学生交代一定要认真观察,看谁有新的发现。上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这几天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观察夜晚的天空, 认识了北斗七星,发现它很像一把勺子。”还有的说:“我发现蚂蚁有六条腿,它用触角……”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自己的观察发现,我根据学生的交流,将蚂蚁活动的画面定格,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结果,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蚂蚁很小,身上又黑又亮的, 像披着黑色的礼服”“ 蚂蚁的腿很细, 但可别小看它哦 ! 蚂蚁能举起四百倍于自己体重的东西,难怪有‘大力士’之称呢!蚂蚁的肚子又大又圆,像一个黑色的橄榄球。肚子后端还有一根尾刺”“我发现它们的眼睛长在头上,但只有一粒白糖那么大,甚至比白糖还小一点”……你看,通过定格观察,学生表达得各有特色,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二、对比观察,比较中发 现不同

观察认识事物时,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或变化,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一次实验作文《会“潜水” 的乒乓球》指导中,我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乒乓球的前后变化,比较不同。一位学生观察后写出了这样的片断:“开始做实验,老师拿起可乐瓶,把瓶底不到二厘米处给剪了下来,把乒乓球放了进去,再把水对准乒乓球倒进去,我看见乒乓球浮了起来,于是老师把瓶盖拿掉,没水了,这时乒乓球落在朝下的瓶口处。老师又把水对准球倒了进去,这会儿乒乓球不会浮起来了,它好像被紧紧地吸在下面,就像潜水员潜到水底一样。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把瓶口放到水盆中,再向里面加满水,乒乓球就像弹簧一样,‘扑’的一声弹了起来, 我们惊讶不已。”这位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不同与变化,把乒乓球从潜底到弹起写得生动形象。

再如,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回去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同学都通过观察对比,写出了家乡环境的变化, 有的写小河的变化,有的写街道的变化, 等等。有一位同学选材新颖独特,观察角度与众不同,以“怪味没了”为题写出了家乡人民广场空气的变化,他先写和爸爸妈妈去人民广场时经常闻到一股怪味,心生疑惑,爸爸告诉他是从附近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发出的臭味。然后再写第二年春节时又一次去人民广场,发现怪味不见了。通过对比,写出了家乡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了。这样让学生在对比中观察,观察中对比,不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有序观察,让文章表 达有条理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写出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观察时按怎样的顺序,是空间上的远近前后还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 根据观察的目的、需要以及事物的特点来确定观察的顺序。一般来说,参观、 游览一个景点多是按方位顺序来观察, 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如果观察动植物的外部形态或者文具玩具等小物件,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或者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等。总之,观察要有序,才能使表达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人民广场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人民广场的景物,然后出示人民广场的照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指导学生用表示方位顺序的词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比如“人民广场位于……一走进人民广场就可以看见……石碑立在一个花坛中间……人民广场正中央有一个音乐喷泉……广场的北面是一个方形的旗台……人民广场东面是个宽大的游乐场……广场的西面有许多健身器材……”按照方位顺序观察,使读者一目了然,一下子就对人民广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多感官观察,使文章 内容更丰富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观察实践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 摸一摸、闻一闻,运用多种感官从位置、 形状、质地、光泽、颜色、声音、气味、 结构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重点部分,让他们更加全面细致地认识事物,这样他们的表达也就更加丰富形象。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中,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白纸,让学生观察,开始时学生一头雾水, 觉得这张纸没什么好观察的,它除了白还是白。后来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 再听听看。学生动手实践后,这样描述: “我用手轻轻地摸了摸白纸,纸张发出 ‘沙沙’的声音,像春蚕吃桑叶的声响。 我用手按住纸张在桌面来回地摩擦,纸张发出更大的声响,像风在树叶中穿行。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啊!”看来动用不同感官观察,确实收获不一样。 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再用鼻子闻一闻, 然后对着光线照一照。学生可来劲了, 纸张在他们手里形象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一条条浅灰色的纹路仿佛在白色的大海里游泳。 纸面上的一些黑点,像远远望去的海鸟飞翔在白色的海面上。”也有的这样描述:“纸面上纵横交错的纹路组成了一些更大的图案。有的像一只张着大嘴的鱼。有的又像长着长长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一瞬间,似乎又变成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风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瞧,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然后发挥想象,文章内容就更丰富了。

观察、联想、创新和宏观能力 第10篇

一、强化意义,提升学生敏锐观察能力

美术创作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美,重要的是缺乏欣赏美的眼睛。只有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生才能临摹的作品中感受到美术的内蕴之美,才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提炼出应有的美学价值。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让学生学会区分和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在比较辨析中,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作品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并能从形态、颜色等不同维度的细节入手,使得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悟更加精确而敏锐。

在很多学生看来,他们对于教师一直提出的“认真观察”,并不能洞察其要义,致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不能知其所以然,就会导致观察后即忘记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在观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方法支撑,并帮助学生提升观察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我也能做鞋》时,教师在学生动笔创作之前,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示范作品进行观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以一幅作品为例,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全方位地感知;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从其他作品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形式,着重关注起特色。

通过整个观察的实践,让学生树立不同的观察模式,从而形成自身的训练体系。

二、依循天性,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力是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格锻造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想象力总是经历无意到有意,从再现到创造的过程。而小学生天生富于想象,常常会出现与现实生活中不相符合学生的情境,而很多少数教师,尤其是家长从逼真的标准要求学生从加以纠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造成了想象力的限制。而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充分保障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想象意识,让学生富于想象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瓜果的想象》时,为了让学生突破日常生活中瓜果形象的禁锢,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象瓜果的想象,有的学生从实用的角度希望西瓜不要滚动,于是方形西瓜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希望瓜果的形态能与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一副模样,于是瓜果诞生出两个各种不同的形态。

在这种想象过程中,学生呈现出来五花八门异常丰富的瓜果形象,让学生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平台。此时,教师应该着力对学生想象性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的想象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想象的信心。

三、尊重体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动力。但创造能力的锻炼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引导和训练。而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将其视为是机械固定的能力加以训练,而让学生在承受自身观察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主观能动,从而提升学生内心的体验意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现成作品进行添画的方式,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提供足够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花儿朵朵》时,学生带来很多开满各种鲜花的图片,但仅仅如此尚不足以证明春天的到来。于是,教师结合学生日常对春天的了解,引导学生对现有的图片进行添画,学生自然地添加了蝴蝶蜜蜂等昆虫,使得原本孤寂的画面呈现出一幅多样的生动画面,营造出独有的画面美感。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减画或者是改画的方式加以呈现。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决定着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这样才能创造出其特有的价值内涵,契合学生创造需要。

四、关注方法,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美术创作的重要能力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技法将心中所想、意中所欲呈现出来,但很多时候学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心中总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欲望,而在整个过程中却始终难以呈现在纸面上。

例如在教学《线条的魅力》这一内容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存在质态,相同的道理不同的质态在美术创作中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法加以呈现。既而教师顺势引出表现线条可以结合粗细、浓淡的不同加以呈现。在教师讲解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应该紧接着让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注意点化为学生美术创作的练习。

这种练习可以不是完整性的绘画作品,可以没有统一的主题要求,只是将教学的内容作为一种练习的技法加以呈现。如果每节课历练一种能力,随着整个美术教材体系的实践,学生就能够有效积累众多的美术创作技法,从而为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美术创作是整个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范畴。美术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之外,教师务必要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创作能力。鉴于此,教师则要在学生内在观察意识、想象意识、创新意识和表现意识四个层面不断努力,不断践行,从而夯实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观察能力 第11篇

一、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 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 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从玩中观察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 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 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在指导写《记忆一次参加活动》的作文时, 正赶上学校秋游“植物园”。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 游览之中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 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仔细观察, 摸一摸, 闻一闻, 有的还拿笔记一记, 生怕忘了似的。回来之后, 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叶背是红红的“红背桂”;叶子像七个手指的“七叶葵”;叶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长满小刺的“仙人鞭”等等, 真让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 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 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 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 由此可以知道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是仔细观察了。

作文第三步——“写”, 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 都埋头写起来。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 可是走到近处看, 却是由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 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 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 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 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 就会沾上不少花粉, 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 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 还给了孩子们乐趣, 因为有了乐趣, 所以才会有丰收。

2.在生活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 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六年级毕业前夕, 要写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校园的印象, 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每人选出三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 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 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学生们行动起来, 背上相机, 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 还真像个小摄影师。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照片出来了, 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工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他们有话可说, 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 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在作文教学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力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 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 情绪性突出, 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 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的特点, 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 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 观察活动也是如此。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 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 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局部地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 录像采用定格, 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 真惹人喜爱。”然后再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 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 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 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 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并写下来。通过指导, 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 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 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 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 多用投影, 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 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 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 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 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在平时教学中,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了观察的方法, 还要形成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 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 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 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 再到写篇, 长期坚持, 学生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总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 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表现, 只有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收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也就是把知识变成能力时, 我们的语文才叫学好了。

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体验很少, 却对电脑很感兴趣, 我们不妨抓住孩子喜欢玩电脑的契机,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作文教学中,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电脑作文有以下三个积极作用:

1.形象生动, 引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多媒体的出现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动机, 唤起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创设情境, 孕育感情

创作的灵感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触动, 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必须提倡写实情, 使其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作, 情有所感而发, 缘情为文, 顺理成章。这时就可以让多媒体帮忙。如在指导《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篇作文时, 同学们说想不出来, 没有记忆特别深刻的事。为此,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组画面, 一位山区失学儿童每天倚着窗户, 睁着那双求知的眼睛, 望着教室里的孩子。不一会儿, 牛羊的叫声又使他无奈地离开……同时, 我还配上古筝音乐, 创设出一个凄凉的情境。结果, 同学们看得很动情, 似乎真的进入了那种特有的意境之中。此时, 我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来写这篇文章, 同学们辞为情发, 文章自然写得生动。

3.多方创意, 启发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和联想,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小金鱼》一文时, 为了让同学们表达出对小金鱼的喜爱之情, 我创设了三种情境,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引导,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语言流畅、生动,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金鱼的喜爱之情。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今天,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 仅靠知识积累, 学生觉得枯燥而被动。要使学生主动作文, 成为学习的主体, 应广泛地、大量地应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如录音、光碟、照片等) 。作文课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刚刚开始, 我们今后还要认真学习, 积极探索, 寻找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巨大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和能力, 逐步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

上一篇:休眠原因下一篇: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