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分类范文

2024-06-25

实用分类范文(精选6篇)

实用分类 第1篇

国内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认识。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到,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对上述阐释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特点,可以这样初步定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内涵: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规定的物理任务所采取的所有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分类是借助于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并依据不同的规则或者标准,按照某些共同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划分,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分类包括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维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班华教授的教学方法的分类以及李秉德教授的教学方法的分类等。其中,李秉德教授按照教学方法外部形态以及相应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特点的教学方法分类广为国内教育者使用,具体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五类。具体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育者通常采用李秉德教授的分类方法大类下面的具体教学方法子类,如讲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依据教学方法的相关选用原则进行遴选使用。

二、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与问题提出

本次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现状调查采取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及访谈内容涉及教学方法的认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的效果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与中学物理教师访谈五次,访谈人数30余人,访谈时间8小时左右,形成了五千余字的访谈纪实。

1.教学方法认识不足

由图1可知,在调查“您认为物理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如何”时,35.5%的教师认为影响很大,44.1%的教师认为有影响,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影响一般或无影响。结合访谈记录,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物理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关注不够。究其原因是对教学方法的了解不够,并且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分类与物理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性不强。

2.教学方法选择迷茫

由图2可知,在“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持怎样的态度”的统计结果中,16.1%的教师能够仔细研究,谨慎选用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尽管这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6.6%的教师会凭借自身经验进行课堂教学,而有高达45.2%的教师面对众多教学方法却不知如何下手,也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方法不加选择,拿来就用。部分教师在访谈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大多使用已经成型的教学方法,属于经验教学,而并非科学教学,这使得教学效果始终停留在某一个水平而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科学规划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3.教学方法应用混乱

由图3可知,在“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学方法的习惯是什么”的统计中,41.9%的教师依旧使用讲授法这一传统式教学方法贯穿所有课堂,这种填鸭式教学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知识,却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疏忽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34.4%的教师运用教学参考书中所提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考虑教学实际,往往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仅有17.2%的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应用。在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多数教师仍会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物理教学实际如何更好地衔接这个问题上。许多一线教师在接触教学时,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操作性强的引导,造成教学方法应用混乱,效果不佳的情况。

4.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是否使用得当可以依据实践后的教学效果判断,正确选用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正确领会和掌握知识点,完成教学任务。由图4问题“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所选教学方法后的测验效果如何”的统计结果可知,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运用适合教学方法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的只占19.4%,可见,在当前以教学效果为标准的前提下,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实际应用亟待加强。

科学选用教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是目前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教学方法认识不足、选择迷茫、应用混乱、效果不佳的情况,形成一套教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的具体化选用方案势在必行。

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实用分类研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让学生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基于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并积极听取访谈物理教师的建设性意见,综合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书籍材料,提出了依据教学方法与中学物理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实用分类,设计了方便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迅速把握适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选用指南。对于目前教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的具体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实用分类以三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项教学任务(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物理习题教学、物理复习教学)为基本架构,并以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和联结,根据具体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任务中的突出优势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避免同一种教学方法适用所有教学任务的弊端,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大化,突出主要教学方法,并以其他教学方法为辅,交替使用使之效果更为明显,进而初步形成“五·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用方案,具体见图5。有关“五·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用方案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 图中字母代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2. 根据教学实际案例设计最优势教学方法;3. 根据具体教学活动选取最优势教学方法;4. 图中教学方法可根据各地实际教学进行修改和补充;5. 同一种教学方法在多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均有突出优势;6. 所有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突出优势教学法,补充适合教学法。

在收集大量教学现场案例、进行教学视频观察、比对教学统计数据之后,研究小组初步完成“五·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用方案字母对照表(如表1)。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分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数据论证

“五·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分类模型建立前后,为了校对模型对于中学物理实际教学的指导价值,研究小组进行了前测和后侧,对教师组25人未使用“五·三”模型前(对照组A)以及使用“五·三”模型(实验组B)进行牛顿第一定律备课时间长短的调查,考虑到前摄抑制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组数据在一个月之后进行采集。为了避免其他影响因素,实验小组同时选取了学生规模为50人的某校初中的一个班级进行学习测验,并收集未使用“五·三”模型(对照组A)和使用“五·三”模型(实验组B)数据,测试内容为高中一年级学习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概念和简单应用,数据收集间隔周期为一个月。测试数据统计如图6所示。

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五·三”模型对于教师备课时间有一定影响,节省时间为30分钟左右,也有个别教师备课时间不发生变化,另外,“五·三”模型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呈现相关性,尽管相关系数较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即该模型对于中学物理实际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实用分类研究模型是在详细阅读相关文献以及分类理论,并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模型建立后进行了粗略地统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小组在后续研究中将进行“五·三”教学模型的实际教学数据统计工作,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进行模型的改进与评估,为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沈纪纲.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分类比较及应用[J].中学物理,2000(18).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孟昭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陈刚.物理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苏明义.中学物理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9]余文森,林高明.经典教学法50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垃圾分类演讲稿(实用)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参赛选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美丽家园,城市梦想》

大家一定还记得上海世博会那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事实是,咱们美好的城市家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垃圾所侵占,垃圾问题亟待解决,而垃圾分类正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好方法。

XX市垃圾分类主题演讲开展了三年,我也现场观摩了三届,通过演讲比赛,我看到了赛友们关于“垃圾围城”的翔实的文字和触目惊心的图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时至今日,咱们XX市的垃圾分类宣传如同商业广告一样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作为垃圾分类的热心参与者,今天的演讲我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垃圾分类的技术层面上,一起来探讨垃圾该怎样分类。

朋友们,其实,垃圾分类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做到垃圾分类并不困难,也不麻烦,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咱们XX市公共场所的垃圾箱早在几年前就已换成分类处理垃圾箱,就像这种(展示ppt),一边是可回收物箱,另一边是其他垃圾箱。很多人都很困惑:垃圾究竟应该怎么分类,垃圾箱上也没有清楚标明哪些垃圾应该投放到哪种分类垃圾桶里。到底是按照4个垃圾桶分,还是按照2个垃圾桶分呢?虽然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但我们广大市民和街坊可不能“蒙查查”。按照XX市规定,垃圾可以分为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以及其他垃圾四种。在咱们XX的垃圾中,餐厨垃圾就占到了45%,因此,咱们XX垃圾分类的重点是餐厨垃圾的收集。餐厨垃圾呢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的废物。可回收物可以变废为宝,是垃圾分类的一个亮点,它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收集起来可以循环利用,这个呢是咱们都比较熟悉的。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像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咱们可以采取卫生填埋或无害化焚烧的方式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朋友们,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而我认为:实现“三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减少垃圾的总量。大

家想一想,垃圾少了,垃圾分类的难度不就自然降低了吗。生活中,咱们不妨做个小实验,看看家里的垃圾桶里,有多少垃圾是能重复利用不需要扔的,或者哪些闲置物品是可以捐赠的,或者可以有偿提供给废品收购公司的?在公司,咱们要注意节约使用文具,比如纸张双面使用或者无纸化办公,这和节水、节电是一样的道理;外出就餐,咱们可以提醒亲戚朋友适量点餐,不要浪费,剩菜剩饭咱们还要打包,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餐厨垃圾;外出旅游,咱们还可以带上洗漱用具,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我所居住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每年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以物易物”交易会,咱们XX市各个镇都有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建立了“爱心超市”,搭建以物换物、爱心捐赠的服务平台,鼓励和发动广大市民充分利用手头闲置或者不用的物品与他人交换或者捐赠,实现重复利用、物尽其用、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良好环境效益。

朋友们,垃圾分类说起来是大事,做起来又都是些小事,要把细节做好,我认为,贵在坚持。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吧,德国推广垃圾分类四十年了,但数据显示,仍有17%的人完全不做垃圾分类。日本为了提高公众分类意识,年年讲,月月讲,进行了至少十年的全民教育,这才有今天的局面。由此可见,咱们在XX推行垃圾分类不要奢求一蹴而就,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更需要长期贯彻的行动。垃圾分类不应该只是咱们政府的行为,也应该是咱们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我希望像这样在咱们XX市满大街都是的分类处理垃圾箱不只是在公共场所出现,有朝一日还能够小型化、精美化,进入咱们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更希望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分类垃圾箱,不只是停留在咱们的口头上、纸面上,更能够入心入脑,变成我们实实在在地行动。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垃圾分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一股城市效应,就一定能从咱们个人的行为变成一场全城的自觉行动。

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称得上美丽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美好的城市梦想才会由空洞的口号变为美丽的现实。

实用分类 第3篇

摘要:目的评价危重病人严重度分类系统(Critical Patient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CPSCS) 对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1~6个月脑外伤病人预测死亡率、功能性残疾、认知能力的实用性。方法200例脑外伤病人纳入研究,主要终点测验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1~6个月的死亡率、功能性残疾、认知能力评价。结果应用CPSCS分辨生存和死亡的机率分别为77.5%和81.3%,但是在预测脑外伤病人功能性和认知康复可靠性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CPSCS可用于预测脑外伤病人死亡率,对于功能性和认知结局预测价值有限。

关键词:脑外伤;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危重病人严重度分类系统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63-03 危重病人严重度分类系统( Critical Patient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CPSCS) 最初用于疾病严重度分层,后来将其用于预测病人的预后,特别是对死亡率的预测[1]。 疾病严重度分类系统可提供改善病人处理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标准的建立。此外,分类系统也可作为比较治疗和护理管理在不同医院和科室的差异[2]。疾病严重度评估的工具有多种,急性生理、年龄、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 疾病评分(Sickness Score), 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在临床上使用广泛[3-5]。上述3种评分系统由于可靠性能和效能高而应用广泛,但是也存在某些限制:①需要大量的生理学测验;②费时;③不适用于病人治疗和ICU护理效率评价[6]。就护理方面来说,病人分类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有效地分配护理资源[7]。ICU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应该根据ICU疾病分类系统确定[8]。危重病人严重度分类系统(Critical Patient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CPSCS), 可用于评估护理工作的需求而优先补充[9]。CPSCS 是公认护理管理的实用工具。为了拓展CPSCS的临床用途,本研究试图将其用于脑外伤病人预后的预测。ICU的病人最重要的预后是死亡率,尤其是重症脑外伤病人[10]。此外,脑外伤病人生存者残疾出院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障碍, 对于功能性、认知和社会康复的预测与死亡率预测一样重要。

1资料和方法

研究设计和对象: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预测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200例入住本院ICU的脑外伤病人。

资料采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住ICU3d应用CPSCS 评估。预后变量包括死亡率、功能残疾、认知能力,分别与入住ICU后1和6个月评估。 6个月前出院病人评价的资料采集通过随访获得。

指标 :

CPSCS 由8个方面组成:生命体征测验、监护、日常生活能力(ADL)、饮食、静脉治疗和药物、处理和操作、呼吸道管理、教育和情感支持。8大项 分别由9~22条组成,根据护理需要、难度、时间等进行评分(表1)。根据总分,病人分6类(分值越高疾病越严重):0~13分,14~32分,33~65分,66~98分,99~150分,>151分。

表1危重病人严重度分类系统(CPSCS)

项目内容生命体征(TPR,BP)(1)生命体征≤4次/d(2)生命体征4h1次或6次/d(3)生命体征3h1次或8次/d(4)生命体征2h1次或12次/d(8)生命体征1h1次或24次/d(2)肛或腋温≥4次/d(2)检查脉搏≥6次/d(2)倾斜试验≥6次/d(6)术后、产后、新生儿体征监护(2)出入量8h或×3(4)出入量4h或×6(8)出入量2h或×12(16)出入量1h或×24(2)循环或基础检查2h或×12(3)神经检查4h或×6(6)神经检查2h或×12(12)神经检查1h或×24(2)CVP/ICP/LAP2h或×12(4)CVP/ICP/LAP1h或×24(6)心脏/呼吸/体温/血压监护(6)经皮监护(4)动脉或ICP或导管监护(2)动脉或ICP读数2h或×12(4)PAP/PCWP/RVP读数2h或×12(2)心输出量3次/d或×3呼吸道管理(2)氧疗(2)刺激咳嗽或深吸气4h1次(2)IPPB或雾化2次/d或×2(4)IPPB或雾化6h1次或×4(6)IPPB或雾化4h1次或×6(8)氧气帐(Crop tent or mist tent)(2)胸部物理治疗2次/d或×2(4)胸部物理治疗6h1次或×4(6)胸部物理治疗4h1次或×6(2)吸引4h1次或×6(4)吸引2h1次或×12(8)吸引1h1次或×24(16)吸引30min1次(10)呼吸机(4)气管切开护理×3(48h后)(6)气管切开护理×3(48h前)日常生活(6)婴幼儿护理(<5岁)(2)自我/轻微护理(>5岁)(6)帮助(>5岁)、自动体位(14)完全依赖(>5岁),辅助体位(18)整体护理(<5岁),体位和皮肤护理(32)整体护理(<5岁),体位和皮肤护理2h1次(4)临时体位变化或轮班擦洗(14)转身架(每次2人,每2h1次)(8)儿科休养或观察饮食(5)管饲(团注)4h1次或×6(8)管饲(团注)3h1次或×8(10)管饲(团注)2h1次或×12(2)连续管饲,每袋一换(6)>5岁,经口进食,喂食×3(10)<5岁,经口进食,喂食×3(2)婴/新生儿,奶瓶×1(12)婴/新生儿,4h1次或×6(18)婴/新生儿,3h1次或×8(24)婴/新生儿,2h1次或×12静脉治疗或药物(4)KVO(每天2瓶以下)(4)肝素封管(6)简单(每天更换液体瓶3或4次)(8)复杂(部位≥2,多通道,4h更换液体瓶)(2)IV给药,8h或×3(3)IV给药,6h或×4(4)IV给药,4h或×6(2)血制品(每次)(2)除IV外,每3h给药或×8(4)除IV外,每2h给药治疗,操作(2)静脉穿刺、导尿、心电图(2)手术准备或灌肠(2)实验室检查×6,血培养×3(2)简单管道管理,尿管管理(2)冲洗,滴注≤4次/d(2)光疗(2)约束(2)辅助下床到躺椅×3(2)辅助下床行走返回×1(2)陪伴病人离开病房>15min,<30min(2)其他活动 >1min,<30min(2)复杂隔离>30min ,<1h(4)胸部置管,腰穿(4)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4)导管置入×4(4)复杂的着装(>30min)(4)运动锻炼×3(4)陪伴病人离开病房>30min(4)其他活动>30min,<1h;特殊操作>1,<4h(8)需要护士持续护理的其他活动或Q1h(12)新入院(4)转移(室内)教育和情感支持教育(2)分组教育(4)术前教育(4)特殊教育(分病种教育)情感支持(>30min /24 h) 10 = 情感支持最大点(4)病人/家庭支持(焦虑、孤独、拒绝,等)(4)生活方式修正(图像、模拟)(6)感觉缺陷(智力受损、失明、失聪、失语)注意(99)1名病人至少需要1名护士(151)1名病人需要护士多人为便于评价功能性残疾,采用残疾等级量表(Disability Rating Scale ,DRS) [11],分值越高代表功能残疾水平越高。认知能力应用功能性认知指数( Functional CognitiveIndex,FCI)测验。

实用分类 第4篇

一、高校分类标准的尺度涵义

尺度是哲学范畴。以尺度为哲学基础上的高校分类标准, 是自为的却是自在的规定, 其真理性就蕴含在这自在的规定之中。缺失自在性的高校分类标准, 通常会引起争议。例如, 有些学者把“科学研究得分的多少”, “人才培养得分的多少”, 作为高校分类标准, 于是, 争议就发生了, 因为这里“得分的多少”是自为的却不是自在的规定, 它的非客观性和非直接性, 导致高校分类浓厚的随意性, 有可能把本不属于某类的高校而人为地误划入该类, 这通常会因高校类型利益关系而引起分类误判对象的不满, 挫伤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因此, 高校分类标准的自在性不可忽视。

作为高校分类尺度的高校分类标准, 是高校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高校类型, 有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高校类质是关于高校某类型质的规定。高校类量是关于高校某类型量的规定。例如, 授予博士学位的多少, 是关于高校类量的一种规定, 而博士学位授予权, 是与此相对应的关于高校类质的规定。它所以能作为高校类尺度, 是因为在这个尺度中, 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高校类质与授予博士学位的多少作为高校类量, 实现了直接统一。黑格尔说:“尺度首先是质与量的直接统一”[1], “尺度最初作为一个直接性的东西, 就是定量, 是具有特定存在或质的定量”[2]。科研成果的多少所以能作为高校的类尺度, 是因为在这个尺度中, 科研成果作为高校类质的一种存在, 是与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高校一种类存在的定量直接统一的。

在各种高校类尺度中, 这个多少或大小或比率, 必须是一个有类质意义的定量, 而作为尺度的这个类质, 则依赖于它的量, 即这个类质与类量,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它们组成了作为类尺度的统一体。不过, 这个定量, 是高校外在的不受约束地加以规定的单位。黑格尔说:“一个尺度作为通常所谓标准, 是一个定量, 这个定量对于外在的数目而言, 是任意采取的自在地规定的单位。”[3]就上面举例而言, 人们把授予博士学位的多少或科研成果的多少, 作为高校类尺度, 是任意的。这意味着, 高校分类不存在所谓的“天然尺度”和“一般尺度”, 而那些得到广泛使用的高校分类尺度, 也不具有“一般尺度”的意义, 它只不过是以“共同的意味和兴趣” (黑格尔语) 为基础的约定俗成, 而并非是一般尺度。例如, 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 把“每年在15个以上学科授予50个以上博士学位”, 作为博士研究型大学Ⅰ的定量标准[4], 它实现了高校 (按我们的说法) 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虽然这个定量标准中的学科数和授予的学位数, 是任意设定的, 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作为高校类尺度的直接性。即便这些定量标准为人们普遍认同, 它们也不具有“一般尺度”的意义。既然尺度是“任意采取的自在地规定的单位”, 那么, 作为博士研究型大学Ⅰ的定量标准的任意性, 就意味着用“每年在16或14个以上学科授予51或49个以上博士学位”, 来代替“每年在15个以上学科授予50个以上博士学位”, 也是高校类尺度规定本身所允许的, 即也不影响它作为高校类尺度的直接性。

高校类质与类量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高校类量的变化, 不是高校类质的变化, 于是高校分类标准, 作为高校分类尺度, 在这里成为一种规则。另一种可能是高校类量的变化, 也是高校类质的变化, 于是就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定量标准而言, 当一所大学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 在20以内变化时, 该校属于硕士型大学Ⅰ, 即该高校类量的这种变化, 没有引起该高校类质的变化。当该高校某一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达到20时, 该高校就从硕士型大学Ⅰ的类质, 过渡到博士研究型大学Ⅱ的类质, 即该高校一种特定的类量变化, 也是该高校一种特定的类质的变化, 即一种特定的类质, 被另一种特定的类质所替代。当该高校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 在20至49之间变化时, 该高校就从一种特定的类质, 再过渡到一种特定的类量的变化, 最终向博士研究型大学Ⅰ过渡。尽管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是无限演进的, 但在按照高校类尺度划分的高校类型一定的情况下, 高校类量过渡到高校类质, 再过渡到高校类量的演进周期数, 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 在于高校规模受高校规模经济所制约。这就是说, 一所高校所授予的博士学位数, 不可能无限增加下去。因此, 就一所高校而言。其类质与类量相互转化的周期数, 不可能是无穷大的。当然, 作为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定量标准的发展, 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达到100以上, 也可以作为新设立的高校类型, 即博士研究型大学Ⅲ的分类尺度。这种定量标准, 甚至可以发展出博士研究型大学Ⅳ、Ⅴ、Ⅵ等分类尺度。不过, 定量标准的这种发展, 是在大学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中的发展, 且演进周期数总是有限的。所以, 高校分类尺度, 作为高校类量的规定, 本身包含高校类差别, 包含高校类的无差别性, 即包含高校类相同或同一。

由此看来, 前面举例所说的不宜把“科学研究得分的多少”和“人才培养得分的多少”, 作为高校分类标准, 是因为它们都不是高校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当然, 高校类相同, 只是高校类彼此不同一的有差别的高校类之间的同一。高校类同一, 与高校类差别的每一方, 都是对对方的扬弃, 于是, 二者就进展到高校分类根据, 即进展到作为高校分类的另一哲学基础的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二、高校分类标准的根据涵义

根据是另一哲学范畴, 它作为高校分类标准的哲学基础, 是高校类同一与高校类差别的统一。黑格尔说, 根据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 是“同一与差别得出来的真理”, 是“被设定为全体的本质”[5]。高校分类标准, 是关于高校类同一与高校类差别统一的规定。当我们把是否有学位授予权, 作为高校分类标准时, 该标准就把有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同一与无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差别统一了起来。有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同一与无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差别是相互依存的, 其中, 有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 在它的类自身等同中, 就是不等同于无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而矛盾的, 并且在它的类差别中, 在它的类矛盾中, 即在无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类中, 又是与自身同一。当我们把三层次学位授予权, 作为有学位授予权这类高校的分类标准时, 该标准就既规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这三类高校的类同一, 又规定它们各自在它的类自身等同中, 由于类不等同而有类差别。所以, 有学位授予权作为高校分类标准本身包含着两种根据, 一是作为是否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的根据;一是作为三层次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的根据。前者是区分所有高校的类根据, 后者是区分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类根据。

如果说高校类尺度是高校分类的定量标准, 那么高校类根据就是高校分类的定性标准。高校分类的任一定性标准, 如果它是以根据为哲学基础的, 那么它一定是高校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换句话说, 高校分类定性标准的真理性, 指的是该标准具有高校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性。未达到这种统一性要求的高校分类, 是缺乏真理性的高校分类。例如, 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 把提供广泛领域的本科教育和从事博士研究生教育, 作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把提供广泛领域的本科教育和从事硕士研究生教育, 作为硕士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把从事本科教育或专科教育, 作为本科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即以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层次教育为定性标准。显而易见, 博士研究型大学与硕士型大学同属于研究生教育这一定性标准, 它们在这一定性标准上不存在类差别, 因此, 研究生这一定性标准不是划分博士研究型大学与硕士型大学的定性标准。这就是说, 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以大学三层次教育为定性标准的这种分类, 出现了只有高校类同一而无高校类差别的问题。该分类提出的本科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在大学三层次教育定性标准中, 又包含两个层次教育, 因而这种分类在大学三层次教育上没有实现高校类同一与高校类差别的统一。另外, 博士研究型大学的定性标准与硕士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按照学位层次来划分, 而本科型大学的定性标准, 则又不按照学位层次来划分, 二者的类根据是不统一的。再说, 以三层次学位为分类定性标准, 不能把无学位授予权的学院纳入大学分类之中, 因此, 这不是被设定为全体高校分类的定性标准。黑格尔说:“真理只有在同一与差异的统一中, 才是完全的。”[6]因此, 就200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定性标准和分类而言, 不能说是科学的。

高校分类标准, 不同于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其原因在于一类高等教育由多类高校提供, 而多类高等教育又由一类高校提供, 以至于高等教育类型与高校类型, 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 大多数没有把二者严格区别开来。例如, 国内许多学者, 曾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作为高校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第三级教育 (高等教育) , 分为专科、本科、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又分为A、B两类, A类是学科分设专业型, B类是实用型、技术型。A类又分为学科分设专业型和行业分设专业型[7]。如果说高等教育二层次分类法, 在是否有博士教育的分类标准上, 实现了博士教育类同一与正相对立的专科、本科、硕士教育类差别的统一, 那么, 把专业型教育与实用型、技术型教育区别开来的分类标准, 就缺乏直接性。因为, 实践中对专业型教育和实用型、技术型教育的认定, 是困难而有争议的。再说, 学科与行业也不是完全相对应的概念。把学科专业类教育与行业专业类教育区别开来的分类标准, 也缺乏直接性。

近几年来, 国内有些学者提出的高校分类标准,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 有学者把我国普通高校分为学科类、专业类和职业类。其分类标准是: (1) 人才类型; (2) 学科专业设置面向; (3) 本专科专业中的基础专业所占比例。其中, 三种人才类型的分类指标, 分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 学科、专业与职业不是相互对应的三个概念。因为, 一个学科可以渗透于多个专业, 而一个专业又可以由多学科组成;专业是学科分化与综合的产物, 体现教育分工, 而职业是技术分化与综合的产物, 体现劳动分工;专业是职业的教育表现形式, 而劳动分工本身包含着教育分工。仅就这种分类标准而言, 除了第三个标准是直接性标准的以外, 其余两个都是非直接性的, 都需要加以再认定, 都存在再认定上的主观性和争议性。人才类型划分本身也需要直接性类标准。再说, “目标”和“面向”本身就具有主观性。一个高校或一种高等教育, 以培养哪类人才为目标, 也并不意味着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一定能实现。学科专业设置面向, 也存在主观面向与客观面向之间背离的问题。

国内还有学者把高校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其分类标准, 似乎是培养三层次, 又似乎是培养的人才三类型, 即学术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这种分类标准, 如果是前者, 那么, 就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培养层次的问题, 即出现了类同一与类差别不统一的问题;如果是后者, 就出现了人才类型划分本身需要再认定和人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的问题, 即出现了标准本身失去客观性和直接性的问题, 尽管这三类型人才的区分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实际操作上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我们说这种区分不宜作为高校分类标准, 并不是否认这三类人才的客观存在。再说, 学生成为何种人才类型, 不是简单由教育类型决定的。一类教育可以造就多类型人才, 而一类人才也可以是接受多类教育的结果。教育是人才类型形成的外因, 学生自身的努力才是人才类型形成的内因。如果说人才类型可以用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判别, 那么, 文凭就是识别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唯一直接性信号, 这样, 作为专业类型信号的文凭根据, 不就又成为人才类型分类的标准了吗?

国内还有学者把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专业型。必须指出,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 教学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 学校管理也育人。教学不同于人才培养, 它在高校基本职能意义上不是与科学研究相对应的概念。专业作为学科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和教育分工的体现, 也不是与研究、教学相对应的概念。概念上不相对应, 意味着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存在类同一与类差别不同一的问题, 失去了分类根据上的真理性。这种分类也有肢解高校两大基本职能之嫌。至于国外一些学者习惯于把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高校称为研究型大学, 这无可厚非, 问题是高校分类管理科学化只能建立在高校分类标准科学化和高校分类科学化的基础上, 习惯不能成为追求真理的累赘。

高校分类标准, 作为分类根据, 不仅规定高校类同一, 而且规定高校类差别。因此, 对于同一内容的高校分类, 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标准。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 又可以按照高校类差别的概念, 发展成为正相对立的两种形式的分类标准。就像黑格尔按照差别概念提出的根据那样, “一种根据赞成那同一内容, 一种根据反对那同一内容”[8]。这就为我们按照高校类差别的不同概念, 从中国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建立中国高校分类标准体系,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中国高校分类标准体系的实用价值

高校类根据, 作为高校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是高校类本质潜在于高校类尺度之中。高校类尺度, 是将它所包含的潜在的高校类本质实现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尺度中潜在地已经包含本质;尺度的发展过程只在于将它所包含的潜在的东西实现出来。”[9]高校类根据是高校类尺度的本质规定, 高校类尺度是高校类根据的表现形式。高校类根据的真理性, 决定了高校分类的科学性。高校类尺度, 只有在高校类根据的真理性中, 才具有自身的真理性。因此, 就高校分类标准的真理性而言, 高校类根据的真理性决定高校类尺度的真理性。一个高校类根据, 以及将它实现出来的高校类尺度, 是关于一个高校类本质的规定。因此, 高校类根据和类尺度的真理性, 就是高校分类标准的科学性。

必须指出, 高校分类, 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其实用价值在于满足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实际需要, 即满足政府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实践需要。满足这种实际需要, 是我们提出高校分类标准的“共同意味和兴趣”的现实基础。关于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职能, 学术界有不同理解。值得重视的是1999年美国学者布拉科、理查森、卡兰和芬尼提出的“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四职能”观点。他们认为, 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职能, 是提供办学资源、制定办学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引导办学市场[10]。这反映了工业化社会提出的要求。而大步迈向工业化社会的中国, 必然有类似的要求。这种类似要求, 为各国政府分类管理高校提供了类似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 各国高校管理制度的相互拷贝, 使得各国政府分类管理高校的制度出现了趋同化。然而, 一国分类管理高校的制度, 深深植根于本国历史。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 是否有利于实现这种趋同, 的确值得怀疑。中国政府分类管理高校, 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类管理制度。要建立这样的制度, 须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分类体系, 而要建立这样的体系, 又须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分类标准体系。因此, 我们认为, 按照高校类差别的不同概念所建立的具有高校类根据和类尺度的真理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中国高校分类标准体系, 应该包括以下六种高校分类标准。

第一种, 高校资产所有权一级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以高校资产是否公有为类根据, 以高校公有资产占该校总资产的比率是否在51%以上为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高校资产所有权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高校资产所有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资产所有权是可直接判别的和公有资产所占比率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高校分为公立类与私立类, 这有利于政府对公立类高校及其重点学科的办学资源, 实施重点配置和管理, 对私立类高校及其重点学科的办学资源, 给予有条件支持和必要政策引导;有利于政府在办学资源上为公立类高校与私立类高校及其重点学科的公平竞争营造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从而有利于促进公立类高校及其重点学科和私立类高校及其重点学科, 各自在办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形成特色。

第二种, 高等教育收费调控权二级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以高等教育收费是否接受政府调控为类根据, 以接受政府调控的高等教育收费占总收费的比率是否在51%以上为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高等教育收费调控权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高等教育收费调控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高等教育收费调控权是可直接判别的和不同主体调控下的高等教育收费所占比率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私立高校分为非营利类和营利类, 这有利于政府对非营利类私立高校实施面向学生的定向拨款, 对办学市场上的选择行为施加影响, 为市场很少考虑的教育服务提供资助, 通过指导教育收费和对这类高校全面扩大办学自主权, 构建政府与私立高校的新型关系, 在资源配置上形成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机制, 促进这类高校在公益性教育与市场性教育的结合上和在教育成本控制上形成特色;有利于政府对营利类高校实施以执法检查和财务监督为重点的分类管理, 通过对这类高校全面实施办学自主权, 构建政府、高校、市场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促进这类高校在面向市场办学上形成特色。

第三种, 高校管辖权一级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以高校管辖权是隶属中央政府还是隶属当地省市政府为类根据, 以中央政府对高校拨款额占政府拨款总额的比率是否在51%以上为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高校管辖权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高校拨款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高校管辖权是可直接判别的和不同政府主体对高校拨款所占比率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高校分为央 (部) 属类与地属类, 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与省市政府在高校管理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中央和省市政府管理高校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和重点突出, 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校在两级管理体制上形成特色。

第四种, 学位授予权一级分类标准和二级分类标准。前一分类标准是以标志高校教育水平的是否有学位授予权为一级类根据, 且不需要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有无学位授予权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是否有学位授予权作为高校教育水平的标志是可直接判别的;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高校分为有学位类与无学位类, 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对学位授予与学位授予权申请进行分类管理, 重点对无学位类高校的学位授予权申报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后一分类标准是以标志高校教育水平的有何种学位授予权为二级类根据, 以授予学位的多少 (基于共同意味和兴趣的定量) 为二级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三层次学位授予权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三层次学位授予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有何种学位授予权是可直接判别的和授予学位的多少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学位授予权二级分类标准, 可把中国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分为博士类、硕士类、学士类, 这有利于政府重点对博士类高校的博士生教育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学士、硕士、博士连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有利于政府重点对硕士类高校的博士授予权申报实施培育和硕士生教育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学士、硕士连读和科研型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有利于政府重点对学士类高校的硕士授予权申报和本科教育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本科教育和科技型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

第五种, 重点学科三级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以标志高校教育水平的是否有一级重点学科为类根据, 以二级重点学科的多少 (基于共同意味和兴趣的定量) 为类尺度。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一级重点学科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二级重点学科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是否有一级重点学科作为高校教育水平的标志是可直接判别的和重点学科的多少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博士类高校分为重点学科类与非重点学科类, 这有利于政府对博士类高校的重点学科, 如“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 进行重点支持, 加快重点学科国际化进程, 促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促进博士类高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形成特色。

第六种, 高校科研成果一级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以标志高校科研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类根据, 以高校每年专职教师人均在国际刊物、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的多少 (基于共同意味和兴趣的定量) 为类尺度 (科研项目以学术论文和专著为获得基础和结题条件, 可不单独当做类尺度) 。它的真理性在于其类根据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其类尺度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它的可操作性在于科研成果作为高校科研水平的标志是可直接判别的和学术论文的多少及发表于何种刊物、专著的多少及出版于何种出版社都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依据这一标准可把中国高校分为世界 (国际) 级研究类、国家级研究类和省市级研究类, 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开展对高校科研水平的直接性评价, 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高校科研水平级别, 促进高校科研竞争, 督促高校为科研项目招标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保护科研产品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政府重点对世界级研究类高校的国际科技前沿研究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国际科技发明上形成特色;有利于政府重点对国家级科研类高校的国内科技前沿研究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国内科技发明上形成特色;有利于政府重点对省市级科研类高校的实用技术研究实施管理, 促进这类高校在技术应用研究上形成特色。

总之, 上述六种分类标准, 在类根据上都实现了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 在类尺度上都实现了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 它们具有真理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按照由这六种分类标准组成的高校分类标准体系建立的中国高校分类体系, 有利于政府促进高校在多方面办出特色。

摘要:高校分类标准, 作为分类尺度, 是高校类质与类量的直接统一;作为分类根据, 是高校类同一与类差别的统一。高校资产所有权一级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收费调控权二级分类标准、高校管辖权一级分类标准、学位授予权一级、二级分类标准、重点学科三级分类标准、科研成果一级分类标准, 是具有这两种统一的高校分类标准, 并组成中国高校分类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高校分类体系, 有利于政府促进高校在多方面办出特色。

关键词: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哲学基础,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5][8][9][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34.259.262.240.

[2][3][德]黑格尔.逻辑学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58.362.

[4]Alexander C.McCormick, Gary R.Pike, George D.Kuh.PuShih Daniel Chen.Comparing the Utility of the 2000 and 2005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Research on Students’College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Res High Educ (2009) 50:144–167 DOI10.1007/s11162-008-9112-9.

[6][德]黑格尔.逻辑学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3.

[7]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 1998, (18) .

实用分类 第5篇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13.C E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与理解能力。C项中“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E项中“心理描写”在文中没有体现,亦为无中生有。

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要点]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包括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方面,以及侧面描写来实现。

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 [要点]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抓住“大”字做文章。与个人、家庭的“小”相对,“大”表现出来的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解答这类题型还应该有分数意识,分值为6分,一般答三点比较妥当。

三、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落月的短短十多分钟,耗费了研制团队惊心动魄的十年时间。落月指的是着陆探测器自距离月面15km高度的近月点开始,至降落到月面为止的全过程。由于月球周围几乎没有大气,因此在落月过程中不能依靠降落伞,只能依靠发动机反推,以达到制动减速的目的。由于地月距离远,测控延迟长,地面测控和人为干预基本“无能为力”。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谭梅甚至把这十几分钟称为“黑色750秒”。

这段过程需要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三方面的完美结合,需要GNC创造性地依次解决三大难题:认路、选路、辨路。具体说来,认路就是给着陆器自身定位,即依靠着陆器自身携带的设备来确定其相对于月面的位置姿态;选路就是要事先规划好路径免走冤枉路,也就是说设计一条着陆轨迹,在满足姿态、光照等约束条件下尽量减少燃料的消耗;辨路就是要分辨并躲避路上的坑洼之处,自主分辨月面障碍并主动避开障碍,保证着陆器安全降落。

关于认路,着陆器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未知的目标月球。因此,着陆器需要有自问自答的能力,要求着陆器对被测的月面目标有去粗取精的功能。为此,五院着陆器GNC团队全新研制了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两种不同谱段的相对导航敏感器,以适应不同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下对相对位置和速度测量精度的要求。多种测量信息融合导航算法也为落月过程的精确相对导航提供了保证。

关于选路,与以往轨道设计不同的是,落月过程是一个集制导、导航、控制于一体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始终开启主发动机。嫦娥三号着陆器GNC在充分调研并借鉴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等成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着陆过程不同飞行阶段的特点,形成了多制导律结合的优化轨迹设计方案,兼顾了各飞行阶段切换的平稳性和燃料的最优性。

关于辨路,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同的是,阿波罗依靠宇航员识别月面障碍,而我国的嫦娥三号则采用无人软着陆,因此必须具有自主障碍识别能力。为此,GNC团队全新研制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代替人眼,在距离月面较近时获得待着陆区域精确的三维高程图信息,可精确分辨月面上比较小的障碍。同时,在距离月面较远时还增加了一个光学成像敏感器,用于在较大范围内识别较大尺寸的障碍。如此一来,形成了一套远近结合、粗精并用的接力避障策略,大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

2013年12月14日晚上9点11分,嫦娥三号成功登陆;11点45分,地面发出指令,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巡视器开始分离;15日凌晨4点35分,玉兔稳稳地站到了月球上。

8.下列不属于嫦娥三号卫星落月时“辨路”的一项是(3分)()

A.采用无人软着陆,不依靠宇航员识别月面障碍。

B.在距月面近时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代替人眼,可精确分辨月面上比较小的障碍。

C.在距离月面较远时增加了光学成像敏感器,在较大范围内识别较大尺寸的障碍。

D.用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形成了一套远近结合、粗精并用的接力避障策略,大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

9.下列对落月的短短十多分钟被称为“黑色750秒”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着陆探测器自距离月面15km高度的近月点开始,至降落到月面为止的全过程。

B.月球周围几乎没有大气,因此在落月过程中不能依靠降落伞,只能依靠发动机反推减速。

C.地球与月球距离远,测控延迟的时间长。

D.无人驾驶登月器的着陆瞬间,目前人类还不具备精确及时制导的能力。

10.有人说嫦娥三号登月着陆的瞬间是“黑色750秒”,又有人说是“黑色720秒”,为什么会有数据上的不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D 【解析】 “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是“认路”用的,本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9.A 【解析】 此项不是原因,是解释“落月”的。

实用分类 第6篇

传记文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融的一种文体是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Ⅰ、Ⅱ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的重点。

1.选文

文本多是科学、文学、绘画等方面的著名人物的传记文;人物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选文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体现科学精神、高尚人格等。

2.试题设置

2015 年之前, 偏重于考查“写什么”, 突出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探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2015 年着重考查“怎样写”, 传记文的文本特征、表现手法等受到重视, 试题难度增大。

3.考查热点

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文意的综合分析与概括;二是原因、作用分析;三是内容要点概括;四是文本特征、表现手法;五是个性理解、深层意蕴探究。

【技法点拨】

一、客观型试题:题文对照, 识别错项

1.锁定区间, 题文对照

考场上阅读文本, 快速地“顺读”和“回读”十分重要。一要在“顺读”“回读”之间, 根据题干要求快速锁定阅读区间, 判断问题所涉及的句段。二要仔细地进行题文对照——分析文字表述的异同, 陈述对象的异同, 事件细节的异同, 本质内涵的异同, 逻辑关系的异同等。

2.探求规律, 识破陷阱

命题人在命制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选项时常常会设置一些文本认知陷阱, 最主要的有三种:

(1) 无中生有。先呈现原文中能找到的信息, 接着对其进行主观引申, 引申出原文中没有的内容, 设计成干扰项。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客观型试题A项“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 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 而原文中说的是“他特意抄录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

(2) 篡改细节。改变描述人物活动的关键词, 或将传主生活、科研、创作方面的细节稍加改动, 设计成干扰项。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客观型试题C项“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 而原文中说的是“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拒绝了这一要求。

(3) 强加因果。将原因之一说成唯一原因, 或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生硬地拼接在一起, 设计成干扰项。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客观型试题的A项, 将原文中的“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改成了“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

二、主观分析型试题:多角度思考, 深层次发掘

1.原因分析题

把握住一个思路、一个原则。一个思路: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作答。一个原则:依据原文内容寻找原因。

2.作用分析题

把握一个核心、三个角度。一个核心:写任何人与事, 都与传主这个核心人物有关联。三个角度:一是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二是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三是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

3.观点分析题

解题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明白文中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或者作者 (或传主)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二是在文中寻找支持其观点的依据, 并将其简明化、条理化。

4.表现手法分析题

一是材料选择: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重大事件材料与日常生活材料相结合。

二是材料安排:时间为序、情感为序、根据表达主题需要、详略有致等。

三是结构章法:总起全文、总结上文、铺垫过渡、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四是人物描写:语言、行动、细节、心理、侧面烘托 (写次要人物、相关评价等) 。

五是语言特点:生动、幽默、庄重、朴实、华丽、典雅、厚重丰富、情感充沛、亲切自然。

三、主观概括型试题:摘引词句, 提炼精神

1.事件概括型

解题时要着眼于对原文事件的简明化, 要充分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解题分三步:一是细心审题, 看清试题要求。有的要求概括某阶段或在某地发生的事件, 有的巧设问题, 而其中隐含对相关事件进行概括的要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 顺着文章思路, 圈点出叙述相关事件的材料。三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进行简明化处理, 即“去次留主”, 保留概括事件的关键性词语。

2.要点概括型

着眼于内容的简明化与抽象化, 解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二是根据题干要求, 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三是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 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3.性格概括型

着眼于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的抽象化概括。考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作答:一是从传主的言、行 (事件、典型细节) 中提炼人物性格;二是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与评价性文字中摘引关键性词句;三是从文章引述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摘引关键词句。

四、主观探究型试题:依据文本, 深层次探究

1.个性化解读类

解题分三步:第一步, 确定立场。虽说赞同、反对都可以, 但最稳妥、最容易形成答案的一种解题思路是, 看作者在此问题上的思想倾向, 依照作者的思路解题, 这样在“结合原文”方面, 也会做得更好。第二步, 利用原文相关叙述, 形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若干理由。第三步, 有层次地进行表述。

2.人格精神类

解题分三步:第一步, 结合题干的提示和原文内容, 确定以传主人格精神的某个方面为探究点。第二步, 由抽象到具体, 回到原文, 寻找符合这种人格精神特点的素材。第三步, 对解题素材进行归类、整合, 分成若干个点, 然后分条进行分析表述。

3.深层意蕴类

要求探究某事件、某观点深层意蕴的, 要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语句所指的对象, 指出其本质内涵;要求探究某现象、某观点形成原因的,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 多角度地阐述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 不管哪一类探究题, 解题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点看题干。 (1) 试题往往提出几个探究点, 要求考生选其中一个点进行探究。 (2) 试题提出一种观点, 问是否赞同, 或者举出两种可能, 要求考生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2) 探究依据文本。依据文本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 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发挥, 要做到文中有据。启示类, 可适当结合文本之外的内容。

(3) 分层次表述。探究题的答案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第一种, 观点+阐述;第二种, 直接阐述。

【典型例题解析】 (2015年10月河南信阳市调研卷)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十年砍柴

(1) 1901年秋天, 清政府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1903 年, 已有秀才功名的21 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 年, 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 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 程潜毕业, 入四川新军任参谋。

(2) 辛亥革命成功后, 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 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对此程潜颇为不平, 但为了湖南的太平, 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 协助谭延闿裁军, 安定湖南政局。

(3)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袁世凯。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 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 以军事反抗袁世凯, 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 南北再次大动干戈, 是为“二次革命”。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 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 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 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 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 宣布独立。

(4)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 国民党大败, 程潜化装潜逃到上海, 尔后再流亡日本。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 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 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5) 1916年年底, 黄兴、蔡锷接踵而逝, 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 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 与其他派系竞雄。

(6) 1920年11月28日, 孙中山回到广州, 重组“中华民国”政府。12月8日, 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 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中山先生也十分仰慕程潜的才干。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 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7)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是北伐时期, 他于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但攻克南京城成了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 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 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 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 可在5 月21日, 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 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 拘禁程潜, 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此后, 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 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 他基本上是旁观者。

(8) 1948年年底, 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 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 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 守住三湘四水。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 即将挥师南下时, 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 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 他签订《长沙和平协定》, 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9) 早在1928 年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 他登上岳麓山, 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 写下了五言诗《岳麓山礼黄蔡墓》:“奋起扫浊秽, 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 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 万类失陶冶。抚世悲艰屯, 沉忧浩难写。”此时, 程潜刚刚46岁, 掌一省之政, 可谓意气风发。哪曾想到, 他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有“沉忧”相伴, 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此前两年的1966 年, 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豆萁本是同根生, 煮豆燃萁太无情。豆泣釜中终化腐, 萁燃釜下早成尘。”

(10)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 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 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1) 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 (宋教仁、黄兴、蔡锷) 皆英年早逝, 从此, 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地边缘化。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2) 作为革命元老,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程潜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上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1924年, 程潜回醴陵招生, 很多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家门, 投考军校。 (《程潜:纵横南北的“湖南大家长”》)

(3) 父亲生前有件遗憾之事——未能见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 (程潜女儿程瑜)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 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 说明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 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 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成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 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排挤埋下了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 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 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 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 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 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 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炯明发生争端时, 他坚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 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重视, 即便是他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 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 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解题。B项, 程潜后来受到排挤有派系之争的原因, 但与其加入同盟会没有关系。C项, “为辛亥革命鸣不平”表述错误, 程潜此时的不平是因为胜利的果实落在了旧官僚、士绅手里。E项, 强加因果, 程潜起义的原因较多, 其中有看到国民党的腐败、避免故乡遭受兵祸、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乡情认同等。

【参考答案】A D

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重要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一是审清题意, 注意要求概括事件的内容范围, 这里是“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重要事情”;二是回读原文, 在原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这里主要是 (2) (3) (4) (6) 段;三是根据“去次留主”的原则, 将相关段落浓缩为符合题干要求的事件。 (2) 段, 协助谭延闿安定湖南政局; (3) (4) 段, 参加“二次革命”, 举起反袁大旗; (6) 段, 攻占南京城。

【参考答案】 (1) 辛亥革命后协助谭延闿安定湖南政局; (2) 参加“二次革命”, 举起反袁大旗; (3) 北伐战争期间, 攻占了南京城。

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试题要求分析程潜诗歌表达的情感, 解题时首先要找到 (9) 段中引述的《岳麓山礼黄蔡墓》《无题》这两首诗, 再结合写作的背景、相关的文句, 具体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叙述的“黄兴、蔡锷”的相关事迹, 从“奋起扫浊秽, 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 大年天不假”可以分析出程潜对黄、蔡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中的贡献和革命精神、英勇气概的赞扬;“如何忽殂谢, 万类失陶冶”是抒发其悼念之情“;抚世悲艰屯, 沉忧浩难写”是其对世事艰难的人生体会。《无题》化用曹植《七步诗》来比喻20世纪60年代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骨肉亲情与相互敌视的现状, 表现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对黄兴、蔡锷的敬佩以及对他们的去世的哀悼之情; (2) 表现了程潜对时事艰难的悲凉感叹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 (3) 表现了对台湾与大陆分离、对立局面的感伤和希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是“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个性化解读。解题分两步:第一步, 抓住关键词, 理解句子的含义。“大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人物, “寂寞”指湘军重要人物相继逝去以及政治上受排挤而形成的孤独心理等。第二步, 在把握“大树”“寂寞”两个词的含义的基础上, 回读原文, 在相关段落里找到相关的句子, 将其整合为答案。

【参考答案】 (1) 湘军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湖南人为民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湘籍人士宋教仁、黄兴、蔡锷先后去世, 在国民党元老中, 湘籍人士就只剩下了程潜一个人; (2) 程潜在北伐时期为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因为派系斗争, 程潜成了边缘人物, 一直是位高权不重, 在国民党各大派系的争斗中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3) 程潜在革命生涯中影响和带动一批湖湘才俊走出家门, 投考军校; (4) 程潜先后两次主持湘政, 在1948年, 宣布起义。

【常见题型撷英】

一、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在清华学堂八年苦读, 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 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 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 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他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 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 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 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 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 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 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 他手提竹篮, 攀山入林, 一样一样地采集, 逐一鉴定, 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 分隶于数百个属, 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 新种121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 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 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 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 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 顶烈日, 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 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 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 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 举家奔赴甘肃, 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 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 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 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要根治黄河水患, 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 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 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 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 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 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 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欣然接受邀请, 并在半年时间内, 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 他辛勤工作, 调度有方, 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 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 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 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 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 他受林业部委托, 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 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 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 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1) 邓叔群 (1902—1970) , 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 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 (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2)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 晓我勤俭, 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 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 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 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 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 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 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 既有现实因素, 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国家需要时, 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 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I)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 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 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 玻尔获得胜利, 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 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 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 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 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 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 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 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 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 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 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 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 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 年申请, 并于1921 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 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 年间, 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 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 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 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 相互学习, 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 只有挑战与争鸣, 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 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 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 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 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 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 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 玻尔起初留在国内, 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 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 他冒险出逃, 历尽艰险, 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 为抗击法西斯, 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 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 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 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科学合作。1957年, 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 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 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 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1) 玻尔 (1885—1962) , 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 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 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 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2) 1918年, 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 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 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 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 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 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 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 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 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 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 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 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 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 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为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文本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文本, 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模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 1932 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 20 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 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 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 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 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 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2)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 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 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3) 在英国期间, 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 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 侯仁之学成归国, 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 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 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4) 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 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 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 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 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 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 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5) 1958 年, 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 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 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 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 坚决走出小书房, 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 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6) 1964年夏天, 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 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 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 侯仁之得出结论, 统万城的沙化, 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 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 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 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 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7) 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 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 榆林不仅没有三迁, 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8) 在学术生涯中, 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 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 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 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 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 是知之愈深, 爱之弥坚。”

(9) 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 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 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 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 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 天后, 北京市政府决定, 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 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 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 米。“先有莲花池, 后有北京城”, 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10) 当然, 与他的研究相比, 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 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如果没有侯仁之, 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抗战期间, 侯仁之身处沦陷区, 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 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 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 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 走进现场, 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 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 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 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 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王守武:执着创“芯”六十年

华良甫

王守武, 中国半导体事业奠基人之一。抗战胜利, 憧憬“科学救国”的王守武于当年10月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工程力学, 翌年6月, 获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 校方资助他攻读博士学位。此时, 正在兴起的量子力学引起王守武的兴趣, 他便从工程力学转向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研究, 并于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从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身在美国的王守武归国心切。他以看望年迈多病的寡母为由, 抓住时机, 携同在美国留学的夫人, 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 于1950 年回到祖国。

1956年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 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半导体技术被列为四大科研重点之一。中央有关部门决定, 由黄昆、谢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学者在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方面进行突击。

王守武在美国学的主要还是偏物理本身的内容, 但他深知半导体工作的重要性, 毅然中断其他科研项目, 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研究, 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 首先抓的是晶体管中最基本的材料——锗的制取。他一面抓锗材料的提纯, 一面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拉制半导体锗材料的单晶炉, 并于1957年底拉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根锗单晶。同年11月底到次年初, 王守武与同事合作, 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 并掌握了锗单晶中的掺杂技术。

1958年, 他亲自创办了中国科学院109厂, 实现了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1980 年至198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109厂厂长。院士为何答应任厂长?对此, 原中科院109厂党委书记张钟达和原109 厂总工办主任马文杰曾撰文介绍,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王守武回到他20多年前创办的109 厂上任的直接原因, 是保证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计划, 保证已获国家批准的109厂现代化引进线的建设更先进、更科学、更能起示范样板的作用;而更深层次的考虑, 是他对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当时的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只有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有出路。要进行工业化的集成电路生产, 生产线就必须是条件稳定、设备稳定、操作稳定、工艺稳定、实施科学管理的受控生产线。

他身教重于言教, 样样事情都是从自己做起。所用设备、仪器、仪表, 一台台、一件件认真检修检测, 并加以必要的改造和革新。光刻机有渗油, 蒸发台铝的厚度和致密度性能不稳, 椭圆偏振测厚仪经常有小毛病……都是他蹲在现场, 甚至趴在地上查原因, 换配件, 一一解决。有一台长期被弃置的国产切片机, 老线上还需要用, 维修的技术人员修了好几次就是修不好。王守武亲自动手, 分析机器的机械动作原理、各部分控制电路的功能作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和大家一起讨论, 鼓励大家一定要把它修好。六十多岁的他, 有几次都是和大家一起, 在地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 修好了电路, 重新加工更换了丝杆, 使这台老设备重又焕发青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以至于王守武在行业内享有“八级钳工科学家”的雅号。

1978年10月, 中科院主要领导请王先生出马, 要他全面负责4000 位MOS随机存储器的研究工作。这是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 要在不到4×4毫米见方的单元硅片上, 经过40多道工序, 制作出由1.1 万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构成的电子电路。如果单项工艺的完好率达到95%, 芯片的最终工艺完好率也只有13%。要制作出样品, 并有一定的成品率, 谈何容易。

王守武从稳定工艺入手, 跟着片子的流程, 对工艺线的每道工序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 要求各工序的负责人, 详尽地定出各自的操作规程, 定好后就严格执行, 未经工艺负责人应允, 不许随意更改, 最终精准地完成任务。

(选自2014年12月2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美国政府竭力笼络留学生留在美国, 为其服务。我只得通过印度驻美使馆与美方交涉。反复多次, 美方才准许以难民的身份回国。回国的旅费, 受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委托, 由印度使馆垫支。我在美国从教年余, 身边有些积蓄, 就没有去领旅费。由美国经上海到北京, 所花的费用, 全由我自个儿支付。 (选自《中国名人谈青年时代丛书——无愧青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抗战胜利后, 王守武赴美进入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工程力学, 因成绩优异, 校方资助他攻读硕士学位, 后来又获得博士学位。

B.我国制订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将半导体技术列为科研重点之一, 并决定由王守武负责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的突击工作。

C.为了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王守武又回到他20多年前创办的109厂任厂长。

D.王守武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把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 并为之付出了努力。

E.材料介绍了王守武的留学经历、归国经历和科研经历, 概括介绍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科研成就, 主要赞扬了他忠厚、诚实的品质。

2.20世纪50年代, 王守武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来看, 王守武的科研之路经历了哪三次较大的转变?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守武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平等待人

周恩来认为, 在革命队伍中, 不论职位高低, 大家应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都是革命的同志, 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分。他虽然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却始终把自己视为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在长征路上, 给他配备了马匹、担架, 但他从不坐担架, 也很少骑马, 常把担架和马让给伤员。新中国成立后, 他一直在北京饭店理发, 常为他理发的朱殿华师傅, 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周恩来病情恶化, 朱师傅捎信要到医院去看他, 周恩来说:“老朱给我理了二十多年的发, 看我病成这个样子, 他会难受的, 还是不要让他来吧, 谢谢他了!”

周恩来不仅喜欢听取反对意见, 而且允许别人对他已经有过明确指示的问题展开讨论, 提出意见, 只要提得对, 就可以改。1961 年, 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精辟讲话中, 分析了搞一言堂的危害, 指出要改变文艺界这种作风, 要从他和几位负责文艺工作的高级领导人做起。周恩来认为, 讨论问题应该提倡平等的争论, 不要认为领导者的意见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其实, 有些问题, 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年轻的同志, 往往有很好的见解。他们接触实际多、框框少, 所以有些意见比我们高明, 我们就按他的意见修改嘛!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谁的意见对, 我们就按谁的意见办。

周恩来尊重他人。他要求干部自省, 极力反对各种特权, 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残余, 经常以普通一员的姿态出现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间。1958年7月, 周恩来在上钢一厂视察工作, 中午在职工食堂和工人同志们一起吃饭。这时, 食堂外面很多工人闻讯来看周恩来, 有的同志要和他握手, 周恩来就一手捧着饭碗和筷子, 挨近窗户与同志们握手, 走了一圈又一圈, 饭都凉了。清洁工人时传祥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他在平凡的淘粪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受到了表彰, 周恩来到他家里做客, 和他交上了朋友。“文化大革命”中, 时传祥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周恩来得知后, 非常气愤, 当即指示有关部门把时传祥请回来, 给他平反, 为他治病, 向他道歉。

有一次在广东, 有位曾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过的普通工作人员, 前来看望周恩来, 没见着他, 便留下一张便条, 开头称呼写着“恩来同志”。周恩来看到后, 感到很亲切, 非常高兴,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同志保持了当年的好传统, 她就有勇气称我‘同志’, 你们今后工作期间, 就互相称‘同志’, 我是一定要见见这位同志的。”

在首都体育馆落成前的一个夜晚, 周恩来到馆内去进行检查, 事先没有通知, 馆里的负责同志已经睡了。到达后, 有人要去叫他们时, 周恩来制止了, 并说“:白天很累, 不要影响他们休息, 我们自己看看就行了。”他有时夜里有事到北京饭店, 怕电梯开动的声音影响别人休息, 就自己走楼梯上楼。无论走到哪里, 始终以他平等待人的高尚美德, 深深吸引着普通百姓。

(选自范英《周恩来的人格风范》)

相关链接:

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 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 经验还不够, 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 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要多听不同的意见, 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 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 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 不虚心, 不平易近人, 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 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 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 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 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摘自《大河文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恩来病情恶化, 朱师傅捎信要到医院去看他, 周恩来不同意, 唯一的原因就是怕朱师傅看了心里难受。

B.周恩来认为, 领导者的意见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 所以大家讨论问题应该提倡平等的争论。

C.周恩来曾与时传祥交朋友, 后为时传祥平反、治病, 不是出于个人感情, 而是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结果。

D.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周恩来同志, 在党内外都深受信赖和爱戴, 他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E.传记通过大量的事实, 高度赞扬周恩来的人格风范, 写作目的是警示当今的腐败分子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

2.传记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周恩来“平等待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这篇传记文在材料选用方面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恩来“平等待人”, 有人认为源自内在的个性, 也有人认为源自外在的总理身份, 还有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你的意见呢?请结合文本, 谈谈个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 元代剧作家, 号已斋叟, 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 由于医术高明, 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 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 不久, 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 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 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 煮不熟, 炒不爆, 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 会蹴鞠, 会打围, 会插科, 会歌舞, 会吹弹, 会咽作, 会吟诗, 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 歪了我嘴, 瘸了我腿, 折了我手, 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 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 七魄丧冥幽。天哪, 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 写得诙谐老辣, 笔力横肆, 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 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 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 南宋灭亡后, 他到了杭州、扬州等地。他的散曲《杭州景》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的交往十分广泛, 与杂剧作家、演员 (青楼女子) 、官员都有交往。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所以, 在他的剧作中, 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不过, 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 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 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 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 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 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 流连市井, 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滋养, 因而写杂剧, 撰散曲, 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 而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 形象动人, 经常粉墨登场, 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 常常义愤填膺, 于是, 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 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 流传下来的仅有18种, 如《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 关汉卿写出了自己“惊天地, 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 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 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 被诬“药死公公”, 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 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 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 “动不动挑人眼, 剔人骨, 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 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 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 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 乐观奋争, 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 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 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 性格鲜明, 各具特色。他们大多出身微贱, 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遇, 刻画他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 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 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 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帅首, 捻杂剧班头”, 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 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 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选自《中华名人百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 但因其高明的医术在官府无法得到施展, 不久, 便辞职离官, 专注于治病救人。

B.在剧作中, 关汉卿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由此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 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C.关汉卿流连市井, 受到了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影响, 因而写杂剧, 撰散曲, 能够左右逢源, 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 她们性格鲜明, 各具特色。

E.关汉卿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朝, 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却能调适自己的心态, 保持清高品格。

2.文中有几处引述了关汉卿的作品及其内容, 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关汉卿作品在内容方面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本内容, 谈谈关汉卿为什么被称为“梨园领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 C D

【解析】A项, 原文第一段说:“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他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可见, A项的分析和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 只是“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与原文有出入, 因此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B项, 原文中导师惠凑只是向岭南大学推荐了邓叔群, 但建议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再回去, 并没有要他“当即回国”, B项说“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与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C项, 从原文第二段看, “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对他“首次发现的新属5 个, 新种121 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的正确概括。第二段中“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说明邓叔群“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由此可见, C项的分析和概括是恰当的。D项, 从原文第三段“抗战开始不久”“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等信息中可以分析、概括出来。E项, 根据原文第四段“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可知, E项的分析和概括显然是颠倒了“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与“提出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二者的因果关系, 即把期望实现的当成已经实现的, 在逻辑推理上犯了“变或然为已然”的错误。

2.现实因素: (1) 国民党腐败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 (2) 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 (1) 从小受外祖母影响, 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 (2) 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愿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奋斗终生。

3. (1) 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 中断学业, 提前回国效力; (2) 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 (3) 带病编写教材纲要, 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4. (1) 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选学农林专业; (2) 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 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3) 为国计民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4) 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 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二、1. B E

【解析】B项符合文意, 判断依据主要在三、四两段。E项也符合文意, 但只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和概括, 相对比较容易。A项, 原文说两人的争论旷日持久, “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 可见爱因斯坦在学术观点上并不认同玻尔;但原文又说爱因斯坦对玻尔颇为称赞, 承认他的科学贡献, 包含了对玻尔的肯定, 玻尔也认为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提供给自己很多灵感, 但选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中“支持”一词的表意比较模糊, 不完全符合文意。C项, 玻尔“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这一信息与文本不符, 根据文本, 玻尔只是“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并未加入其中。D项, 根据文本, 玻尔是接触英美首脑并提出建议, 且建议内容是“控制”原子武器, 而非“禁止”。C、D两项均不符合文意。

2. (1) 从成员上看, 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 (2) 从内容上看, 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3) 从影响上看, 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3. (1) 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 (2) 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 (3)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4. (1) 追求真理, 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 不掺杂个人恩怨; (2) 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 (3) 慧眼识才, 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 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 (4) 有人道主义关怀, 设法转移可能会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三、1.A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B项, “侯仁之……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不准确, 原文只是说当时侯仁之“正在读研究生”;同时, “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说法也不够准确。D项, “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错, 原文说的是“跳出旧书堆”。E项,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 而不是侯仁之的呼吁。

2. (1) 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 (2) 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 (3) 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3. (1) 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 (2) 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3) 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4) 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4. (1) 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2) 富有创新精神, 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 (3) 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 (4)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新题预测】

一、1.C D

【解析】A项“, 因成绩优异, 校方资助他攻读硕士学位, 后来又获得博士学位”不准确, 原文是“翌年6月, 获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 校方资助他攻读博士学位”。B项, “并决定由王守武负责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的突击工作”错, 原文是“由黄昆、谢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学者在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方面进行突击”。E项“, 主要赞扬了他忠厚、诚实的品质”分析有误, 材料主要赞扬了王守武严谨负责、热爱祖国等品质。

2. (1) 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 (2) 拉制成功我国第一根锗单晶; (3) 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拉制半导体锗材料的单晶炉; (4) 与同事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 并掌握了锗单晶的掺杂技术; (5) 实现了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3.读书期间, 从工程力学转入量子力学, 从事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研究;20 世纪50 年代, 毅然中断其他科研项目, 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研究;20 世纪80 年代, 他以院士的身份担任109厂厂长, 侧重科学应用研究。

4. (1) 热爱祖国。憧憬“科学救国”, 为此赴美留学;朝鲜战争爆发, 他急切地回到祖国, 献身祖国的科研事业。 (2) 严谨、细致。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他亲自参加, 就连生产的工序, 他都认真细致地检查。 (3) 以身作则。事事从自身做起, 亲自参加实践操作, 亲自维修仪器。 (4) 淡泊名利。放弃在美国的工作, 不领回国旅费。

二、1.C D

【解析】A项, “唯一的原因就是怕朱师傅看了心里难受”分析错误, “唯一”过于绝对, 从文章内容看, 可能还有不愿给别人增加麻烦之类的原因。B项, “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不要认为领导者的意见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是指有可能百分之百正确, 有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E项, “写作目的是警示当今的腐败分子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属于强加因果, 作者没有此意。

2. (1) 政治上一律平等。 (2) 工作上平等, 听取别人 (下级) 的意见, 允许别人讨论自己的明确指示。 (3) 身份上不分贵贱, 尊重他人, 反对等级观念、特权思想。 (4) 称谓上平等, 要求称“同志”。 (5) 生活上平等对待工作人员。 (答出三点即可)

3. (1) 围绕“平等待人”这个中心, 选取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材料, 材料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的特点。 (2) 选取生活细节, 细微处着眼, 最能表现传主的思想情感, 给读者以亲切感。 (3) 直接引入周恩来关于工作人员的话语, 表现其平易近人、待人平等的品质, 增强了文章故事的真实感。

4.示例一:源自内在的个性。 (1) 因为周恩来性格温和, 低调做人, 所以他“把自己视为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 在长征路上把担架和马让给伤员, 和为他理发的朱殿华师傅成为朋友。 (2) 因为周恩来平易近人、待人和蔼, 所以到食堂吃饭还与看望他的普通百姓握手以致饭凉。 (3) 因为周恩来尊重朋友, 礼貌待客, 所以他想见来看望他的同志。 (4) 因为周恩来约束自己, 注意生活细节, 所以他夜晚检查不影响正休息的同志, 上楼不开电梯怕影响别人休息。

示例二:源自外在的总理身份。 (1) 身为国家总理, 心胸宽广, 宰相肚里好撑船, 并且工作实事求是, 所以他“不仅喜欢听取反对意见, 而且允许别人对他已经有过明确指示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且“谁的意见对, 我们就按谁的意见办”。 (2) 身为国家总理, 万人景仰, 却不摆架子, 与群众打成一片, 无论是钢厂的工人, 还是淘粪的工人。

三、1.B D

【解析】A项, 辞官是“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 后来也没有“专注于治病救人”。C项, “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错, 原文“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E项, “保持清高品格”错, 原文中有“他放下士子的清高, 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的信息。

2. (1) 丰富文章内容, 为文章增加艺术含量; (2) 表现关汉卿自负、乐观的性格; (3) 表现关汉卿的创作倾向, 突出其社会责任感。

3. (1) 关汉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他关注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2) 关汉卿作品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无情地揭露官场黑暗, 强烈地控诉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3) 关汉卿作品慷慨悲歌, 乐观奋争, 歌颂下层人物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的英勇行为, 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用分类】相关文章:

实用方案05-15

实用美术06-01

个性实用06-02

实用写作06-22

原则实用06-24

实用设计06-24

实用环保07-04

实用性能07-05

突出实用07-16

实用课堂09-06

上一篇:小说改编下一篇:“技能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