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欠发达地区

2024-08-16

广东欠发达地区(精选12篇)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1篇

本文人才的概念,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业绩者。欠发达是相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广东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12个地级市。

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人才在供求总量、空间分布、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调配,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发展效率。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只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保证企业的兴旺发达。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使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更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但要想使人才合理流动,就应该了解和掌握人才的流动意向,这样才能根据这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意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有效流动。

目前国内学者在人才流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1,2,3,4,5]、人才流动原因[6,7,8]、地区间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人才流动政策研究[10]、企业人才流动研究[11,12,13]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人才更合理地流动和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对人才的流动意向研究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针对落后地区的研究更少,而且人才流动意向是人才流动与否的根源,故本文将具体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意向特征、成因及如何留住人才的对策。

2 人才流动意向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意向,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东省韶关、清远、云浮、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河源、肇庆、阳江、茂名、湛江12个欠发达地级城市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4 500份,回收3 896份,其中有效问卷3 073份。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这些地区人才流动意向特征有:

(1)人才流动趋势较大。在对广东欠发达地区的3 028人(有效回答人数)的问卷调查中,有1 017人认为他们所在工作城市不是理想的就业城市,占调查人数33.6%,即有占1/3的人才有流动意向。这足以说明目前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动意向是很大的。这主要是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软环境建设不佳等密切相关。

(2)人才更愿意流向发达地区。调查数据显示,在33.6%认为当地不是理想就业城市的人才中有86%向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城市)就业,因这些地区经济实力强、工资福利待遇高、市场就业信息充分,因而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使得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意向更强。

(3)3/4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欠发达地区工作。如图1所示(文中图表都是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整理而成),只有24.3%的人才愿意长期(6年以上)留在欠发达地区工作,而愿意留在当地工作2年以下的人就占37.5%、两年至六年的占38.3%,二者合计为75.8%。这么大比例的人不愿意长期在本地工作,说明了人才不稳定、流动意向大。可见,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和瓶颈。

(4)销售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最频繁。在“你认为本企业哪些人才流动最频繁”项调查中,销售人才所占比例最高,达37.4%,其次为专业技术人才,为32.6%(如图2),二者合占70%。在这些企业中,专业技术和销售人才大多数属于初级人才,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不像财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稳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关怀程度不够,又未能为这类人才提供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完善的晋升发展机会,故这类人才比其它类型的人才更容易流动。

(5)人才离职去向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如表1所示,有58.7%的人才离职后愿去私营企业,其次有13.7%的人才愿去外资企业,而去国有独资企业、政府机关、股份制企业和出国的所占比例较少,主要是因为这类企业门槛较高,人才流动受阻,故流向私营企业的较多。

(6)技术类人才流动意向强于管理类人才。如图3所示,技术类人才比管理类同级别人才的流动意向更强,高级技术人才(工程师)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比例为71.0%,高于高级管理人员的67.5%;初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比例为80.5%,高于初级管理人员的75.0%。

(7)初级类人才流动意向强于高级类人才。如图3所示,级别越低,流动意向越加强烈,如技术类的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工人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比例分别为71.0%、76.0%和80.5%;管理类的高级管理人才、中级管理人才、初级管理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比例分别为67%、74.0%和75%,流动意向逐渐增强。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企业的关怀措施只有少数的高管类人才能享受,很少普及到初级人才和普通员工,同时人才晋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明确,也导致了初级管理类和技术类人才流失趋势的增大。

(8)学历越低的人才流动意向越强。如表2所示,在愿意继续留在当地工作2年及以下(即不愿意留在目前岗位工作)的调查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46.0%,接近占1/2,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这部分人才流动意愿强;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流动意愿不断降低。这一方面说明了低学历人才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很想离开现有的工作地方,去寻找更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学历者目前的工作可能比较满意,故短期内不想流动。

(9)本地人才流动意向比外来人才强。在愿意继续留在当地工作2年及以下(即不愿意留在目前岗位工作)的调查中,本地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比例为69.2%,外来人才的比例为30.8%,有流动意向的本地人才是外来人才的2倍多。这充分说明了欠发达地区对人才吸引力较小,即使是本地户口的人才也不愿意长期留在家乡工作。

(10)工作年限越短流动愿意越强。在愿意继续留在当地工作2年及以下(即不愿意留在目前岗位工作)的调查中,工作不满4年的人才流动愿望最大,占72.0%;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如表3),即流动倾向愈来愈小。这说明工作年限越低,人才流动意向越强。人才在企业工作年限较短,心态和情绪还没稳定,对现有工作稳定性有不确定性预期、对职业的忠诚度超过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伺机谋求更好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工作年限长的人才一般与企业共成长,对企业有了一定感情,另一方面由于构建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流动的机会成本较大,因而流动意向不强。

3 人才流动意向特征形成原因

3.1 区位条件不好,发展水平不高

广东欠发达地区大都处于省界的边缘,远离省会,以山地为主,自然地理条件较差,进而形成了自然禀赋与珠三角毗邻港澳、沿海、土地肥沃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有36.6%的人才认为所在工作城市不是理想的就业城市,其中20.4%的人才认为所工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30.3%的人认为工资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不高以及发展前景不看好(在不愿意长期留在本地工作原因中占15.7%),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较低。

3.2 软环境建设不佳,市场发育不完善

数据显示,选择在工作地就业的有34%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20.2%的人因为自然环境优越。欠发达地区城市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经济环境和社会管理以及科教文卫事业等软环境建设方面相对不足。

数据显示,通过熟人介绍和网络而获取就业信息的人才比例分别是32.2%和20.6%,但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如电视广告、报刊杂志等的比例却很少,校园招聘只有6.8%,而通过网络、人才市场服务机构等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则相对较少。调查知,42.9%人才认为“招聘渠道畅通”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而38.6%人才认为企业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3.3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欠发达地区在保险、绩效考核、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不健全,进而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对人才进行管理,致使人才流失现象较突出。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8.7%的员工能享受全部的保险项目,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社会保险项目是不够齐全的,有的企业甚至没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险。有45.0%的人才认为企业绩效考核标准的明确度仅为一般,认为非常明确的只有7.2%。44.5%的人才认为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是企业吸引人才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但有44.6%的被调查者却认为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存在较大不足,这是欠发达地区企业缺乏吸引力,专业技术和销售人才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都仅仅停留在入职培训等基本培训,而有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的分别只有39.5%、36.9%和20.3%,且企业曾在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上做过的努力中,只有27.3%的被访者是选择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3.4 薪酬水平不高,人本管理不好

调查数据显示,薪资方面,广东欠发达地区有51.0%的人才月平均工资在1 001元到2 000元之间,5 000元以上的仅占2.9%,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工资相比,差距较大。福利方面,只有28.7%的人才所在的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完备的“五险一金”, 而占71.3%的完全没有或只部分提供“五险一金”的企业,其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工作的高达71.34%;另一方面,企业除了提供员工饭堂和法定带薪假期外,其它福利项目都很少。由此可见,薪资水平低、福利项目不全会导致人才流失。

72.1%的人才所在的企业没有为其提供过职业生涯规划,且45.6%的人才认为所在企业的晋升发展空间只是一般。44.5%的人才认为注重员工关怀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但却有40.8%的人才认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程度为一般,认为没有关怀且不愿意长期留在当地的高达88.1%。

企业维护员工关系的途径较贫乏,且绝大多数企业的关怀措施没有涉及初级管理类和技术类人才,从而导致了这类人才的流失趋势增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了“建议箱”这种员工参与渠道,员工参与渠道单一,制约了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以上数据说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薪酬福利较低,管理方面欠缺人性化,所以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4 对策建议

如何选拔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而做到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采取以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

4.1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要素,提高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效应;而资本形成不足是困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梦魇,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是造成人才流入不足和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品种,如实施对小水电、林权进行抵押贷款;另外,欠发达地区还可以采取卖碳排放权方式来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因为珠三角地区碳排放权不够用,而欠发达地区用不完。

充分利用“双转移”有选择地承接一部分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兴建工业园,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引进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硬件基础;在发挥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主动淘汰过时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富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项目。

4.2 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市场

加强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营造引进人才的良好环境。数据显示,愿意留在本地长期工作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交通方便,占各种环境因素的21.5%,其次为自然环境好,占各种环境因素的20.1%,而软环境占的比例很小。说明还要大力进行软环境的建设,如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比如户口问题,74.7%的被访者认为家庭户口问题是影响他们愿意长期留在欠发达地区的重要因素。切实让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地为本地工作,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

加速人才市场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大政府、各人才市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消除地区和政府、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壁垒,为外来人才提供及时的人才需求信息,方便流动人员办理档案、社保等事项,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才流动环境。

4.3 拓宽招聘渠道,注重人才结构

从前面分析中我们知道,欠发达地区人才招聘渠道单一且不畅通、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现代招聘手段没有使用等,使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如数据显示,能招到合适的人才的岗位仅占11.0%,很难招到的占8.8%,招到一部分的占25.1%,三者合计所占接近一半。

数据显示,企业最缺乏的人才是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人才,二者占43.0%;同时,企业认为本科和大专学历人才好用的比例占44.4%,但企业认为高中(含中专)学历人才最好用,比例占35.7%;数据显示,26~45这个年龄段的人才最好用,占各年龄段人才的81.8%。以上数据说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招聘渠道,以招聘大学生为主;其次是高中学历的人才,且年龄段在26~35岁(占63.1%)之间的人才。

4.4 科学合理考核,提高薪酬水平

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是激发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潜能、合理使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企业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绩效考核标准(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企业绩效考核标准一般、不明确和非常不明确的占58.1%);其次,选择适合的考核方法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科学地考核;最后,把考核结果与人才的切身利益挂钩,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

欠发达地区企业不仅工资水平较低,而且社会保险和福利水平也较低。数据显示,企业为人才办理养老保险的占25.0%,办理医疗保险的占23.9%,办理工商保险的占24.4%,办理住房公积金仅占4.4%;在各种福利形式中,提供子女教育津贴的比例占4.6%,提供交通费的占4.6%,提供医疗费的占3.5%,提供带薪培训的占10.7%。所以企业要设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适当提高薪资标准(在企业留住人才优势的7个选项调查中,薪酬待遇好所占比例最高,为26.3%),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采取倾斜政策,使专业技术人才实际收入有较大增长,以此鼓励人才为企业甚至该地区建功立业;同时要完善企业福利制度,有目的地吸引和保留人才,培养人才的忠诚度。

4.5 激励参与,留住人才

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激发人才的潜能;拓宽人才参与企业决策的渠道,使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数据显示,在企业为人才提供激励方式的八个选项中,年终奖占27.2%,绩效工资占20.1%,加薪占20.3%,三项合占67.6%,说明激励措施还不到位;在参与决策的渠道中,“建议箱”这种形式所占比例最大,达22.8%,其次是工会,占18.8%。故要拓展人才参与企业决策的渠道,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反馈机制,使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留住人才。

4.6 加强人本管理,合理使用人才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坚持凭能力、业绩选人,及时把各类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晋升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可考虑建立双梯晋升、双阶晋升和多轨晋升通道,建立多元化的晋升体系。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使之转化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建立帮扶基金,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才,给予每位人才关怀和一定的医疗保障,并严格落实。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调动人才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应该转变观念,不仅要做好人才入职培训,满足当前岗位需求,还要做好培训的长期规划,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相应地增加和创新培训的内容,从而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体系。这样,不但能提高人才的技术和工作效率,激发其工作激情,同时使人才真正体会到公司“人才第一”的价值观,对企业有归属感,从而避免人才的流失。

4.7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第2篇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应对策.

作 者:华明伦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刊 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F3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民收入问题 成因 对策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3篇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幼儿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幼儿体育并不是简单的走跑跳爬等动作的相加过程,而是寓智、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是体育活动和思维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多重特殊功能。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和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发展儿童的身体,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园体育器材是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工具,其丰富性、适宜性与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质量和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借助体育器材对幼儿施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幼儿平衡、力量与耐力、灵敏与协调等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体质、社会性的发展。[1]因此,幼儿园体育器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散、小、乱、差”的格局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是制约广东省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一大瓶颈。另外,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对于促进非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确保城乡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对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器材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发展状况并提供发展对策,促进广东欠发达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幼儿体育教育总体水平的提升。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参加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的2000名在职教师中随机选取600名教师为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问卷562份,问卷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521份,无效问卷31份,问卷有效率为92.7%,被试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采用研究者自己编制的《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调查教师问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84,表明信度较高。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配置情况

由表2可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接近半数的幼儿园体育大型体育器材数量还是比较缺乏,有些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教学需求,有接近四成的幼儿园小型体育器材种类单一,长期没有更新变化,不能满足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只有33.8%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进行体育活动时平均每位幼儿使用一件器材,多达27.4%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进行体育活动时平均每四位幼儿使用一件器材。这一结果表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还是比较缺乏,不足以满足幼儿体育活动教学的需求,也不利于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的发展。所以,只有14.8%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而多达28.6%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的体育器材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这一结果表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接近三成的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连体育教学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堪忧。

(二)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使用情况

由表3可知,78.7%的幼儿园教师所在幼儿园使用体育器械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还有多达21.3%的教师不能。69.3%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使用体育器械能够根据天气和季节进行调整,还有多达30.7%的教师不能。56.4%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的体育器械在离园时段对幼儿继续开放,还有多达43.6%的幼儿园不开放。57.8%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在小型器材管理方面有定期轮换制度,还有多达42.2%的幼儿园没有该制度。74.1%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在自由活动时间允许幼儿自愿选择体育器材,还有多达25.9%的幼儿园不允许。62.2%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每日进行体育器材的消毒、维修和保养,还有多达37.8%的幼儿园没有进行该项工作。

(三)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器材的满意度

由表4可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对体育器材的安全性、趣味性、变化灵活性、实用性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

(四)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教师对体育器材作用的认识

由表5可知,92.1%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器材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发展;89.6%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器材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85.0%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有40.5%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器材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的发挥;仅有8.6%的幼儿教师认识到体育器材的其他作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器材有着多方面的作用,既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幼儿教师教学发挥。

(五)影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配置的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资金问题是影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配置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场地面积问题和领导重视程度。

三、发展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丰富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器材设施

调查显示,多达54.9%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的体育经费不充足,甚至还有多达33.8%的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没有体育经费,只有11.3%的幼儿园经费充足。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体育经费十分缺乏。资金问题是影响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配置的最主要因素,体育经费缺乏,必然导致体育器材的不足,更谈不上更新,器材陈旧、单调,不利于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帮助欠发达地区幼儿园购置一些体育器材设施。

(二)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体育器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以及本地自然资源,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2]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幼儿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本土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制作各种体育器材,如绳子可以编成儿童攀爬的攀爬架,木头可以做成秋千和翘翘板,铁丝可以做成铁环,废旧的轮胎可以用来做平衡步道等,这样能够丰富幼儿园的体育器材,弥补不足,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

(三)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一物多玩

每种体育器材本身就有很多种玩法,幼儿教师要发挥创造力,积极探索,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体育器材单调、不足的问题。如呼啦圈就能有多种不同的玩法,可以用身体摇呼啦圈,也可以拿在手上做器械体操的动作,也可以把呼啦圈放在地上跳圈,还可以把呼啦圈搭成城堡去钻圈,小朋友之间拉着呼啦圈玩开火车游戏,另有玩滚圈游戏等。这样一物多玩既弥补了体育器械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幼儿园要正确合理使用体育器材

1. 使用体育器材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状况不同,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类型的体育器材。小班3岁儿童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但尚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因此,根据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提供的体育器材要具备种类少,数量多,情境性强的特点,如操作简便的小动物推车,用布条塞入棉花制成的布棍等,并借助“小马过河”“小猴摘桃”等情境性体育游戏来实现,增强他们参加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3] 4岁儿童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可以使用一些球类和小三轮车、攀登架等体育器材。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可以提高综合性的复杂混合体育器材,使用时设置一定的障碍和难度。[4]

2. 体育器材使用时要根据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例如晴天时可以多使用一些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如平衡木、小三轮车、小篮球、跳绳、爬网等。雨天时则多使用一些适合室内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如垫子、呼啦圈等。夏季天气炎热时,应该提供活动量小的材料,如高跷、秋千、翘翘板、平衡木等。冬季气温较低时,应多提供运动量大的、活动强度大的材料,如跳绳、小篮球、跳皮筋等。

3. 自由活动时间,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小型体育器材。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幼儿只有玩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乐趣,有些幼儿还能自主尝试体育器材新的玩法,这样既可以丰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幼儿园领导要重视体育器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每日进行体育器材的消毒、维修和保养,保证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小型体育器材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定期对器材进行更新变化,还要充分挖掘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和玩法,提高体育器材的变化灵活性、趣味性、实用性。[5]

综上所述,幼儿园体育器材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教师的教学提高等多方面的作用。广东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器材缺乏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幼儿园、幼儿教师多方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丰富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设施,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自然和生活资源,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幼儿园领导要重视体育器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东欠发达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缩小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与发达地区幼儿园之间的差距,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幼儿体育教育总体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汪荃. 幼儿园活动区玩具配备使用手册[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2]国家教委令第25号.幼儿园工作规程[S].教育部,1996.

[3]叶英.浅谈如何有效投放幼儿体育材料[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8).

[4]黄世勋,李荣玲.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参考用书·健康领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汪叔阳.幼儿园设施设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构建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实践体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LA120092)子课题“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LA120092-KTZ-014。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4篇

一、增长极理论及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1、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首先聚集在某个区域,形成增长极,尔后再由增长极向周围区域扩散。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域(核心地区)配置的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两个方面: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发展的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扩散效应是指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延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库兹涅茨法则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而其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钱纳里产业发展阶段论

将经济发展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等3大6小阶段。在第一阶段,农业等初级产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加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缓慢增长而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在第二阶段,初级产品生产份额大幅度下降,制造业份额和社会基础设施份额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服务业的份额几乎不变,资本在经济增长贡献中占主要地位,经济快速增长;在第三阶段,制造业在经济和就业中的比重下降,经济增长和就业主要依赖于服务业,资本和人口增长趋缓,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二、广东经济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分析

从表1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不论是人口聚集、还是GDP占比,均占巨大比重,人均GDP数值也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2000年与2009年的时间对比,可见常住人口比例从49.6%上升到49.7%,户籍人口比例从34.2%上升到35.5%,就业人口比例从47.7%上升到57.7%,明显可得出劳动人口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倾向;GDP比例从78.4%上升到81.4%,人均GDP从159.2%上升到163.7%,可得出经济活动向珠江三角洲聚集的结论;尽管全社会固定资产比例有所下降,但此数值仅是全部资金的一部分,难以反映全部资金的流向。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但其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人才、资金的吸引大于输出,其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有限。造成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原因在于:

1、珠江三角洲现阶段聚集经济影响较大,扩散效应多发生在区域内部

经济增长极地区的形成受惠于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专业化经济是指由于劳动分工引起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产出增加,而集聚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分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专业化经济,引起商品种类的增加,与此同时增加了产品之间的交易费用。而集聚经济恰好能降低交易费用。

集聚经济产生极化效应,也限制了扩散效应。只有当聚集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时,聚集效应受阻于城市化病时,扩散效应(城市的人、财、物流向周围地区)才会大于极化效应。就算如此,扩散也只会在经济增长极周围地区按交通便利、成本等区位因素大小呈级差态势分布。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到反城市化阶段,仅处于大城市向大城市带发展的阶段,聚集经济还有提升的空间,扩散效应多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的农村、小城镇地带。

2、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

从表2可见,粤东、粤西、粤北的几个重镇城市——汕头、湛江、茂名、韶关,无论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还是人口聚集规模都远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和中山。缺乏本地有影响力的增长极,导致人、财、物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剧了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三、广东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对照表2,以就业人口比例观察各地产业发展水平,可见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仍占相当份额,甚至在不少地区还是最主要的份额,而第二产业的比重次之,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而以GDP比例观察,欠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比值虽不高,但也都大大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值均较高,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合理。对照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以就业人口比例和GDP比例显示的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可以推断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影响广东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问题:

1、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聚集经济

从博弈论的观点看,珠江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同处统一的大市场,除了有合作,更有竞争。在竞争中,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一是起步晚、规模小;二是企业集群难建立,产业难配套,较难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三是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成本较高;四是较难建立具备规模经济的基础性、配套性设施。

2、普遍不具备交通区位优势

广东欠发达地区多远离珠三角,距珠三角中心地带近则100公里,远则500公里左右。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带与边缘的距离也就在100公里以内。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广东昂贵的公路使用成本,使得这样距离的运输不够经济,以珠三角为主要市场和物流中心的产业自然缺乏转移的积极性。现在看来,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较多的只是一些地理位置较近、交通设施较好的地区,如清远、河源,其余地区则较少受惠。

3、营商环境不太理想

营商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政府效率、社会风气、法律体系、营商文化、公共安全、营商成本、生态环境等等。与珠三角比较而言,欠发达地区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商品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发展经济的原动力不足;二是行政效率较低;三是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我国税收虽然统一,但也有一定的弹性,行政事业收费却有较大弹性,财政困难的欠发达地区多按高限标准收取税费;四是政府维护市场秩序不够积极,假冒伪劣商品更易于欠发达地区泛滥;五是较重的创租收租不利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发展等。一般认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经济转型时期,腐败现象最为突出,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此阶段。创租收租多利用行政权力扶持行业垄断,瓜分垄断利润。这损害了竞争原则,抑制了最具活力、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和主体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发展。

4、劳动力市场偏小、高素质人才不足,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偏低,劳动力市场偏小,高素质人才较少,加上人才的流失,使得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不足。

5、资源型产业发展受限制

广东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受自然禀赋影响,资源型产业多为主导性、支柱性产业。但其发展既受制于储量少、品位低的限制,以及环境保护的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更抑制了不具比较优势的广东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1、增构东西两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

王建教授认为我国地少人多,尤其是适合建设大中城市群的平原资源就更少,我国应走日本式的建立多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

根据日本的经验,都市圈的直径距离为200~300公里,人口为3000万人上下,在每个都市圈都有1~3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圈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

对照广东东西长、南北短的经济地理状况,可以考虑按南北轴向建立中、东、西三条城市带。三条城市带就是三条经济带,都有出海口,都有广袤的内地纵深,发展潜力巨大。通过三条经济带之间的相互辐射,带动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应规划加大对东西两条经济带的投入,特别是几个重点的中心城市的投入,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

这种区域经济布局,改变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博弈规则,易于形成欠发达地区的聚集经济。

2、构筑各个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

按中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带,东部——潮汕、梅州经济带,西部——湛江、茂名经济带,构筑各个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偏远地区的交通区位劣势为优势。

中部经济带应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附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如花都区、河源市、韶关市、肇庆市都是受惠区域。

政府应加强规划与协调,加速东西部经济带的规划与建设。应利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资源流向起主导作用的特点,鼓励、重点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的规划增长极,以形成聚集经济的初始规模要求。

3、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是转变观念,增强经济发展原动力。应通过制定政策,宣传典型的方式,增强商品经济意识;二是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只有培育原发性的中小企业集群,才能形成根植性强、充满创新能力及活力经济发展主体。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培养

应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能教育以应对高素质劳动力的不足及流动。考虑到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支付了教育对价的当地政府,因较多的受教育者向发达地区的流失而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省政府应按人才流动状况加大向欠发达地区补贴,甚至可以实行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转移支付。

5、按建立新的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欠发达地区应按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远景,分析各自的区位特点,制定各自产业发展规划。具体包括:增长极地区应按比较优势的大小,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其余地区应从相邻增长极经济扩散的角度,与之进行制造业的产业配套;各地均应大力发展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还应注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价值。

五、结论

广东的经济格局表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枝独秀,周围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受惠较少,产业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只有增加东西两个经济增长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选择优势产业发展,才能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J.Boudeville.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s Planning,Edinburgh.1966

[2]、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57页

[3]、库次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4]、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二联书店.1988.

[5]、程秋普: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第3期

浅析欠发达地区金融效率问题 第5篇

有限,根本满足不了。

由于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金一直短缺,加以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原因,经济发展仍受到极大制约,尤其受资金短缺的制约更为突出,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至今仍有许多欠发达地区没有摆脱贫困状态。同时,欠发达地区的有限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在发挥金融效率上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在千方百计地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扶持外,更应关注这些来之不易的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下笔者浅谈提高金融效率的途径,与同行商榷。

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入,这两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怎样呢?据有关资料反映国家审计署最近一次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专向审计是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的2001年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经济参考报》日前在部分乡镇进行的采访调查,结果也十分惊人。乡村债务成为乡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稀有资金可能被用作偿还债务或其它方面所占用,而最需要或急需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却无米下锅。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长期复杂的历史重任。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政策明确,目标清晰,作为主力,财政和金融部门应该义无反顾地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和行业规范不遗余力地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是应尽的义务;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钱,一定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这又是不可摆脱的责任。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体系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融资渠道不畅的瓶颈。其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不够、执行没有连续性,朝令夕改;一些企业恶意拖欠贷款本息或借改革之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等等,直接威胁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着金融效率的提高。信用缺失,使得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企业难于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因此,欠发达地区尽快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既是欠发达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又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要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良好的信用环境,只有信用制度建设培育欠发达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企业培植特色经济,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保证其经济健康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二、努力提高地方政府部门金融工作水平。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投入,尤其是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更应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效率,快速发展经济,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金融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地区发挥金融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处于中国经济金融转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金融工作水平及提高地方金融效率作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抓好抓实。

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不良的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信用建设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个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好,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的成本和各项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就会降低,就会吸引大量企业和民间资本流入该地区,金融部门也会把大量资金调往和投入该地区;相反,信用环境不好,各项市场成本上升,不仅不能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流入,不能利用好金融资源,更会抽走本地资金。而且,信用环境不好,还会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机会成本。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把以改善信用环境为核心的金融生

态建设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从战略高度认识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花大气力抓好抓实。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地方金融是否稳定。因此,必须把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摆到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第四,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加强金融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运行规律,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意识,才能有效利用区域内各种金融资源,发挥金融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作用。第五,要努力提高管理金融、有效利用金融资源的水平。要管理好地方金融机构,并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要努力提高金融总体运行效率。通过创造良好信用环境、严厉制裁逃废、占压银行贷款等浪费金融资源行为,发挥财政贴息作用,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提高其信贷投放和市场营销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金融资源在欠发达地区配置和循环。

要切实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规范政府和社会的不良经济行为。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作为主导部门,地方政府要把建立和健全诚信文化作为本地改革和发展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列为对下级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使重要非银行信用信息能够纳入到中央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当中。要加强对干扰正常市场交易的经济信息和造假行为的查处,消除统计失真现象。进一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扩大农村信用网络,持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健全农村金融安全区。

要加强司法环境建设。就一个地区而言,如果该地区法制环境不好,不能公正司法,企业、个人、银行的合法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经济秩序就会失衡,失信行为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司法环境建设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提高地方金融效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三、用政策机制消除金融腐败

欠发达地区铲除包括商业贿赂在内的金融腐败,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在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注重预防、着眼长远,既注重加强对金融部门权力的监督约束,又注重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金融腐败行为的滋生,金融反腐之战,攸关金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程,攸关金融业乃至整个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攸关这个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架起了道道“防护网”,严防金融腐败的入侵。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金融机构应该积极配合,同力合作,以胜利的佳绩,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一片明净的蓝天。

欠发达地区全民创业现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全民创业现状分析;探讨

1 前言

所谓全民创业,是指以全民为主体创办事业、创造业绩的实践,主要包括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仍是吉林最基本的省情。面对复杂的环境及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深化改革中全面振兴发展,既是吉林省的基础工程和阶段性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吉林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因此,只有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推进全民创业带动产业繁荣,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吉林省人民对全民创业的看法以及认识,从而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全民创业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借此机会让人们更加了解创业,给有意愿创业的朋友们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 吉林省全民创业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进行创业的占总受访者的39.8%。不进行创业的占总体的60.2%。说明吉林省地区不创业的要多于进行创业的,但是进行创业的并不占少数。

2.1 交互及相关性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男性中进行创业的有187人占全体男性的51.2%,不创业的有178人占全体男性的48.9%,在女性中进行创业的有69人占全体女性的24.8%,不创业的有209人占全体女性的75.2%。明显能看出男性进行创业要远远多于女性。男性创业与不创业基本成持平趋势。而女性大多数不创业。在对于性别与是否创业的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Pearson值为0.267大于0.05,也就是说性别与是否创业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并且成正相关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这两个年龄段的创业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创业人员的年龄基本呈年轻化趋势发展。50岁以上的人样本量过小不能代表整体,我们在这里不做解释。教育程度与是否创业不存在相关关系。无论是那个教育程度的创业人士都占到了很大一部分。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倾向于线下创业,女性比男性跟倾向于线上创业。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线下创业,相反的就是说年轻的群体一帮倾向于线上创业。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线上创业。

在对性别和是否有创业意愿的相关性分析中,Pearson值为-0.243,绝对值大于0.05且大于0.1,说明在0.01的水平下二者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男性要比女性有创业意愿多,趋向于男性具有创业意愿。在对年龄和是否有创业意愿的相关性分析中,Pearson值为-0.245,绝对值大于0.05且大于0.1,说明在0.01的水平下二者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高越不具有创业意愿。在对教育程度和是否有创业意愿的相关性分析中,Pearson值为0.046,绝对值小于0.05,说明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是否具有创业意愿完全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意愿主要受性别和理年龄的影响。与教育程度无关。

2.2 对于创业者的探究

对创业形式和投资额度两个变量进行对应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可知p值为0.00,小于0.05。说明投资形式与投资額度俩个变量在95%的置信区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线上创业的投资额度一般较小,而线下创业的投资额度一般较大。

使创业形式为因变量,筹资方法为自变量。结果如下:F值为27.65,p值为0.00,p值小于0.05说明筹资方法与创业形式在95%的置信区间下,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众筹这两种筹资方法的均值分别为1.74、1.86。居民年个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和风投这三种筹资方法的均值分别为1.13、1.25、1.25。也就是说筹资方法为银行信贷资金、众筹的在创业形式上更偏向线下创业。而筹资方法为居民年个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和风投的在创业形式上更偏向于线上创业。F值为94.393较大,且p值小于0.05,t值为7.833,说明创业形式与工作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我们看出创业后工作时间大于六小时的均值为1.54,偏向于线下创业,小于六小时的均值为1.12,偏向于线上创业。就是说线上创业的工作时间相对于线下创业的工作时间较少。就是说线上创业更轻松。

3 结论

如今全民创业是国家大热政策,应受到重视。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社会多种特色人群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信度检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得出相应结论。

吉林省地区创业热情相对较低,有待提高。受访者中60.2%不选择创业,只有39.8%的人选择创业。性别成为了是否选择创业的影响因素,在对于性别与是否创业的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Pearson值为0.267大于0.05,也就是说性别与是否创业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并且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数据可知男性选择创业的人数占受调查人数的一般,而女性只占受调查人数的24.8%。明显看出男性选择进行创业要远远多于女性。这也是性格使然,绝大多数男士都相对于女士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以及尝试想法。受教育程度对是否影响选择创业没有很大影响。在教育程度与是否进行创业的相关性检验中,Pearson值为-0.045,绝对值小于0.05,也就是说教育程度与是否创业不存在相关关系。无论是那个教育程度的创业人士都占到了很大一部分。这说明了吉林地区的人民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学历问题而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和激情。多数大学本科一下的人群也会选择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景云祥.全民创业:概念框架、核心要素及生成路径[J].江汉论坛,2006,03:21-25.

[2]顾旭东.吉林省全民创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7篇

一、广东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招商引资理念陈旧, 招商引资方式落后

重视提供政策优惠, 忽视诚信规范服务;重视招商事前服务, 忽视招商事后服务;重视政府为主招商, 忽视企业为主招商;重视利用网下招商, 忽视利用网上招商;重视依靠自己招商, 忽视利用中介招商;重视项目资金招商, 忽视管理人才招商;重视项目数量招商, 忽视项目质量招商;重视单一项目招商, 忽视产业配套招商;重视实体办厂招商, 忽视金融企业招商;重视政府企业招商, 忽视重点机构招商;重视珠三角的招商, 忽视其它地区招商;重视引进项目招商, 忽视已有企业招商;重视职能部门招商, 忽视社会力量招商。

(二)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滞后

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不到位, 服务环境差。投资审批效率低, 服务意识不够。在招商引资的后续项目管理与服务上, 亟待提高总体水平。

招商引资载体建设起步慢, 配套设施不完善, 工业用地储备不足, 以至于不能很好发挥其吸收外来资金、项目的载体作用。

(三) 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完善, 招商引资综合效益比较低

招商引资工作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招商经费少、奖励政策难兑现。招商引资的整体效能低, 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较大, 但实际到位率偏低。园区遍地开花,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招商引资对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贡献率不大。

(四) 企业招用工难, 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企业普遍反映招用工不足, 影响了投资者增资扩产的积极性。例如, 河源全市缺工量达5万多人, 韶关外来企业用工缺口3.5万。

重发展而轻环保的现象仍然存在。在28家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内, 还没有一家集中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还没有一家清洁生产企业。

二、解决对策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广东欠发达地区应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宣传力度, 增强全民开放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欠发达地区要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 最大问题是投入, 仅靠每年的财政收入, 只能是杯水车薪, 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资。要统一思想, 认识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

广东欠发达地区要牢固树立“投资环境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 招商引资就是地方经济的生命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人人都是招商主体, 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观念, 用招商引资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及时宣传报道招商引资典型事例, 努力形成一个全面开放、全民招商的局面, 形成一股招商引资热, 吸引全体市民关注招商、参与招商。

(二) 完善投资硬环境, 改善投资软环境

要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 对园区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配套设施、综合效益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 使园区做到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开发建设。要采用市场运作, 着力拓宽投入渠道。例如, 中山 (河源) 转移园由于投入渠道和方式较多, 经营收入扣除开发成本后, 已经实现盈余。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土地整理工作, 努力拓宽工业用地。要制订建筑密度、投入与产出的标准, 引导企业集约用地。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公开服务内容、程序、时限、标准, 主动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行“一个中心”服务投资者, 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企业在项目审批、受理投诉、行政收费等全程服务。构建集网上服务咨询﹑网上行政审批和网上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招商环境评价体系, 定期对环境进行检查、评价, 以便能积极有效地进行改进。根据发展和投资者特点、不断推出提高服务水平的新理念和服务的新政策新措施。

(三) 不断完善用人机制, 精心包装每个项目

要从政策上、体制上着力解决人才引进与防止人才流失问题。要积极引进招商人才, 可以从专业中介机构引进一批,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 内部优化调剂一批和后备干部充实一批。要组建专业招商队伍, 可以根据当地现有产业分类, 分别组成几支不同的专业招商队, 一支队伍主攻一个产业。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制定吸引和留住农民工的优惠政策, 努力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项目是招商之本, 把项目成功推介出去, 包装是关键。一个成功的项目包装至少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的可持续性, 即该项目是否具备可持续占领市场的能力以及国内外同行业发展状况;二是技术的可持续性, 即该项目的技术支撑力;三是赢利的可持续性, 即可赚2年的钱还是可赚10年的钱, 这是最能打动投资者的内容;四是投资的可持续性, 即该项目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四)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开展产业招商

目前, 全球流行的投资方式 (如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证券投资、BOT等) , 与传统的投资方式 (如合资、合作、独资等) 相比, 可以简化手续、缩短启动时间、降低成本。我们要由过去单纯的招商引资办厂, 转向采用并购、BOT、产权交易、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方式来引进投资。做到既要注意引进硬投资 (资金、设备) , 又要注意引进软投资 (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例如, 湛江港股份有限公司是原湛江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外资并购方式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企业, 并计划在两年后上市。湛江国联水产工程有限公司也成功引进了新的战略投资者, 前期改制工作已经完成, 目前已进入股份改制申报, 预计将于2009年上市, 这两家国有、民营企业创新了该市引进外资方式。

要逐渐改变单个项目分散引进、四面开花的做法, 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壮大支柱产业相衔接, 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 有针对性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相配套的项目, 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围绕培育主导产业, 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 等候珠三角“腾笼换鸟”向“选笼引鸟”转变, “求多项目”向“求好项目”转变, “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着重引进有较强带动能力、有高科技含量的大企业、大项目, 促进相同或相近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例如, 韶关市围绕韶关钢铁集团, 引进了宏德热轧带钢、光达钢铁、正星汽车钢圈等10多家钢铁下游企业, 在韶钢集团周围初步形成了钢铁产业群。又如, 河源市中山 (河源) 产业转移园已引进手机及配件生产企业25家, 2007年生产手机650万部, 实现产值45.4亿元。

(五)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环境补偿问责机制

要学习河源“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清山”的发展理念, 做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的原则。要按国家、省环境评价标准, 提前开展实施区域性项目环评, 破解环保审批问题, 指导项目保护好环境。环评没有通过的企业一律不准引进, 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一律不引进, 新引进的企业一律进园区。坚持做到项目施工和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设施施工同步进行。

要建立环境补偿机制。一是省级财政应加大生态发展区韶关、河源和梅州纵向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生态受益地区还可以通过对口援助 (如提供劳动力培训) 及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予以补偿。要推行环保问责机制。一是推行对承担饮用水源保护任务的重点地区, 实施环保业绩前置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二是推行处于同一水域的行政区, 可以实行互相交叉问责的制度, 由这一行政区的环保部门监督另一行政区的环保工作。

(六) 充分利用政策条件, 改进招商引资管理

建议省政府由目前一般按照粤府办[2002]78号《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的实施意见》中对口帮扶市之间的产业转移, 改为发达地市与欠发达地市之间按产业来进行转移, 由省政府统一协调各欠发达地市的产业发展方向, 避免欠发达地市之间相互竞争, 提高各个产业的集聚度。例如, 河源重点打造手机和模具产业集群、韶关重点打造玩具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湛江重点打造钢铁和小家电制造产业集群等。

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积极申请将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省规划 (包括经济总体规划和经贸、交通、电力、水利等专项规划) 。积极申请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要把握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的大好时机, 争取较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落户当地。积极申请省财政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目前已经有梅州、河源、肇庆、韶关、清远和阳江中标, 而其他欠发达地区应该高度重视、按照要求积极准备, 争取早日中标。

总之, 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 开展招商引资也有固有的优势, 只要下大决心, 抢抓机遇,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创新工作方式, 狠抓工作落实, 就一定能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只要广东一盘棋,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态势, 在“大招商、大服务”上形成合力, 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一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

摘要:近年来, 广东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招商理念、招商方式、投资环境、载体建设、工作机制、综合效益、企业用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提高认识、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用人机制、精心包装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招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境补偿问责、改进招商管理和利用政策条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8篇

一、河源市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中小企业多处于发展扩张期,需要较长期的金融支持,但现实是融资困难,可获得的资金远小于缺口,出现最需要资金又最难获得资金的窘迫现象;资金结构不均衡,外部环境仍待完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利润积累外,其余资金主要为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筹资困难。

二、河源市中小企业寻求金融支持存在困难的根源探讨

(一)中小企业自身内在的原因

1.自身管理问题。中小企业一般是家族或合伙企业,难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般由出资人直接经营管理,但由于资金、技术、个人管理水平、管理理念等原因,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频率较高,其经营管理的高风险性,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2.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还没发展进入企业的稳定期,财务制度一般不够完善,企业信息也不够公开、不够透明,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甚至财务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运营及财务情况,资金出借方与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出借资金风险高,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拿、渠道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制约问题。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技术较为落后,设备较为简陋或陈旧,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净值较少,或资产缺乏抵押价值,即使能够获得抵押贷款,但程序烦琐,其折扣率也是比较高的,这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审慎原则限制。金融机构的审慎原则有利于保证其放贷资金的安全性,避免呆账、坏账的产生,但由于中小企业的先天劣势,其具有较高的经营及道德风险;同时,目前金融机构执行“贷款责任终身制”,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关系贷款、人情贷款、违规贷款甚至以贷谋私等行为,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对信贷人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信贷人员宁肯不作为,也不愿冒险作为,致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基建等风险较低的项目,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的信贷空间。

2.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和交易成本较高,缺乏中小金融机构与其相匹配。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小,但评估论证等环节一个不会少,相比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基建等项目,完成同样的贷款额度,需要给多个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多次的评估论证,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借贷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性价比较低。另一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缺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仍以全国性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基本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的结构不够合理,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3.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较短,抵押及担保条件要求严苛。当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侧重短期流动性贷款,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处于扩大投资阶段,一般距离回报期较长,短期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不能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资金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规划与稳定发展;另外,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要求有抵押或相应担保,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或愿意担保的机构,增加了获得融资的难度。

(三)政府方面的原因

1.缺少针对性的立法支持。欧美发达国家都对中小企业进行了专门的立法支持,如美国颁布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法》等多部法律,而中国虽然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但缺少具体的相关管理法规及实施措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平等、融资待遇平等等问题。

2.重视及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目前,地方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局等机构,并建立了中小企业专项基金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局资源有限,且缺少具体实施保障的措施方法,缺少对中小企业针对性的指导支持;中小企业专项基金,一是额度有限,多是一次性注资,杯水车薪,资金后续乏力,二是申用门槛较高,难以普惠到一般的中小企业。

三、进一步完善河源市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1.政府应积极推进完善相应的法规建设。在国家层面缺少针对性法规的现状下,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小企业局,应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服务于中小企业,定期、不定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同时,地方相关机构还应发挥其有利优势,积极搭建多方合作、交流的平台,重点实现政府搭台、银企联动共赢的局面,并实现常态化,甚至制度化,将扶植工作做细、做实。

2.中小企业应逐步完善企业治理,提高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要逐步摆脱家族管理的束缚,逐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金融机构对其的信心;同时,中小企业要有意识地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透明化,减少金融机构的疑虑,增加金融机构对出借资金使用情况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

3.重视企业信用积累与建设。信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中小企业需要树立信用的理念,加强内部运营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机构有意建设长期合作关系,注重口碑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通过内外部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信用积累,树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及环境,以利于更好地获得融资。

4.支持商会建设,加强商会内部的互助协作。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鼓励本地区各行业建立相应的商会,通过商会这一平台,加强内部的互助与沟通,鼓励商会内部富裕资金的周转与拆解,使商会逐步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互助平台,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部分。

5.中小企业应拓宽思路,尝试多渠道融资。银行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中小企业应拓展融资思路,尝试其他融资渠道,主动出击,比如融资租赁、票据贴现、联合协作贷款、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实现多种形式进行融资。

6.银行机构应转变观念,优化考核。目前,互联网宝宝类货币基金发展迅速,它们代表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长远看势必对银行原有客户群产生影响,银行机构应及早转变观念,及早将贷款重心向中小企业转移,避免被动;同时,国有银行机构在内部绩效考核上,建议考虑各分支银行具体情况,将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考虑进去,呆坏账率分类统计,允许针对中小企业的呆坏账率适当高于大型企业,既鼓励信贷人员向中小企业放贷,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扶植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国家层面上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放宽民营经济进入中小金融机构的门槛及限制,通过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7.完善信用评估及担保体系。当地政府及行业机构,可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降低企业规模门槛,侧重企业的效益与发展前景,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地方税务部门、经信部门、工商部门协调参与,逐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及调整体系,逐步实现信贷双方的信息对称,减轻融资出借方的风险疑虑;在担保体系上,建议参照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职责及担保体系,对一定额度内、一定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由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给予担保,同时大力发展当地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及民间互助担保机构,实现政府担保为主、市场担保为有效补充相结合的局面。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随机抽取3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随机抽取1个县(市),每个县(市)随机抽取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抽中幼儿园的所有在园3~6岁儿童接受调查。共收回合格问卷1 314份,合格率为97.34%。其中男童720例,占54.8%;女童594例,占45.2%。年龄以4~5岁为主,分别占38.7%和35.2%;父母均外出打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的比例分别为25.0%,14.8%,2.3%和57.8%。

1.2方法

采集受检儿童无名指端末梢血,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按照2001年WHO,UNICEF制定的诊断贫血的标准[1]:6~59个月儿童血红蛋白(Hb)<110 g/L及5~11岁Hb<115 g/L定义为贫血。其中90 g/L≤Hb<110 g/L为轻度贫血,60g/L≤Hb<90 g/L为中度贫血,Hb<60 g/L为重度贫血。采用课题组研制的调查问卷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自觉症状情况。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双录入数据,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贫血状况

调查对象的贫血患病率为10.73%,均为轻度贫血。不同年龄、留守状况和地区儿童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岁年龄组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父母亲均外出打工和父亲外出打工者儿童贫血检出率高于母亲外出打工者和父母亲均为外出务工者儿童,肇庆高要市儿童贫血检出率低于清远佛冈县和江门新会区。见表1。

2.2监护人自觉症状及与儿童贫血的关系

监护人认为儿童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168人)和进食欲望减退等症状(343人)分别为12.79%和26.12%,认为儿童有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52人)的比例为4.00%,认为儿童有容易疲倦无力、不爱活动(62人),异食癖(29人),近0.5 a来经常腹泻(58人)的比例分别为4.7%,2.2%,4.4%。监护人自觉儿童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容易疲倦无力、不爱活动,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有异食癖,近0.5 a来经常腹泻等现象者贫血检出率高于无以上现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调查发现,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3 ~ 6 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0.7%,与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贫血检出率相当( 11.7%)[2],稍低于《中国0 ~ 6 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 2012) 》中2010 年全国农村地区0 ~6 岁儿童贫血患病率( 13. 3%)[3],低于田红义[4]在陕西省麟游县和沈言喜[5]在安徽省霍山县的调查结果,高于汤晨[6]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和陈华英[7]在浙江省金华东阳市的调查结果。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3~6 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已成为当地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8],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面色萎黄、黏膜苍白、身体消瘦、指甲泛白等是贫血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9],医务人员可以据此进行初步诊断,而儿童监护人也可以据此怀疑儿童是否患有贫血。调查发现,监护人自觉儿童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的比例为4.00%,可能与本次调查儿童贫血均处于轻度,大部分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有关。也可能是监护人对贫血的临床症状有关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分辨有关。监护人自觉儿童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儿童贫血比例高于无以上症状者,说明有自觉症状者是贫血的高危人群,而积极筛查高危儿童是预防儿童贫血的重要措施[10]。儿童监护人在发现儿童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等情况时,应及时带领儿童去医院进行贫血检查,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11]。除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年龄、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外,监护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是预防控制儿童贫血的关键[12]。建议江门、清远和肇庆等地将儿童贫血作为当地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开展预防控制儿童贫血为主题的健康素养干预活动,将儿童监护人作为重点人群,开展知识讲座、咨询、微信、短信等可及性高和针对性强的干预活动,提高儿童监护人预防控制贫血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儿童健康的保护者和指路人。

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3~6岁儿童贫血及监护人自觉症状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1314名,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通过问卷调查儿童监护人获取有关自觉症状情况。结果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0.7%。父母均外出打工者和父亲外出打工儿童贫血检出率(15.5%,10.8%)高于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8.8%)(χ~2=11.244,P<0.05)。监护人自觉儿童口唇、指甲等皮肤黏膜苍白容易疲倦无力、不爱活动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有异食癖,近0.5 a来经常腹泻等现象者儿童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4.6%,29.0%,18.5%,51.7%,29.3%,均高于无以上现象者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525,27.753,11.958,51.968,21.801,P值均<0.05)。结论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监护人自觉儿童有相关症状者贫血检出率高于没有自觉症状者。应加强对3~6岁儿童监护人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贫血,儿童监护,症状与体征,儿童

参考文献

[1]WHO/UNICEF/UNU.Iron deficiency anemia:Assessment,prevention,and control[R].Geneva:WHO,2001.

[2]赵文莉,杨海霞,陈瑞,等.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1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R].北京,2012.

[4]田红义.农村儿童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5):5274.

[5]沈言喜.儿童营养性贫血与体格发育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13):139.

[6]汤晨.常州市武进区2012年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8):969-970.

[7]陈华英.东阳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3):475-476.

[8]MCLEAN E,COGSWELL M,EGLI I,et al.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naemia,WHO vitamin and vineral nutrition information system,1993-2005[J].Pub Health Nutr,2009,12(4):444-454.

[9]季成叶.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3.

[10]张文霞,李丽娜.2 446例儿童铁缺乏性贫血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31(24):4425.

[11]杨丽蓉.昌宁县0~6岁儿童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642.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10篇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 人不能尽其才, 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则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当前情况下, 高校要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 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来,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如下。

(一) 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 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总之, 这些措施都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大学生提供有关就业的各方面帮助, 利于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二) 帮助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如果处理不好, 人生的道路上将会出现许多波折。因此, 职业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 又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职业选择如此重要, 但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总是困惑重重。因为一般说来, 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 经验不足, 职业目标不确定, 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 走弯路, 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像就业指导中的职业生涯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我、规划职业。

(三) 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 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大量人才;一方面, 社会需要大量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又大量积压。因此,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 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了解他们的需求信息, 再把信息传递给毕业生, 使得供需信息畅通, 解决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此, 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对发展形势, 就广东而言, 现已有高职院校近70所。这无疑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是, 回眸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 也存在着许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原因, 又有主观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 这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 基础较差。

地方高职专科院校所招收学生是当年参加高考第三批B线的毕业生。大多数学生分数线在350—450分之间, 相对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学生的文化水平要低得多, 同时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能力也相对较差。

2. 不主动、怕吃苦。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平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表现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不够主动、怕吃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主动去思考或请教他人。二是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退缩, 缺乏钻研精神。比如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 有的学生就不愿独立完成, 经常抄袭他人作业。三是不愿早起来读书。四是对较差的工作环境产生对抗心理, 追求舒适工作环境。据了解, 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饭或洗过一次衣服。

3. 缺乏创新能力。

在已收回1233份问卷中, 自己认为创新能力好的有189名, 占毕业生总数15.33%。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不够的。这就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

4. 专业业务知识水平不高。

在已收回1233份问卷中, 自己认为专业业务知识高的有630名, 占毕业生总数51.09%。这就说明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业务知识学得不够扎实、不够牢固。

(二) 学校原因。

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学校现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师范类专业相对饱和, 且缺乏新开专业;非师范类专业设置, 不能只盯住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应该拓宽市场需求面, 面向珠三角地区和偏远山区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而不能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 否则毕业生就缺乏竞争力, “产品”滞销也是意料中的事。搞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也没有企业参与, 教育产品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2.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普通师范院校的层面上,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进度方法都是按部就班, 没有针对性, 没有突出职业技术院校特色。重理论、轻实践, 重书本、轻技能, 重课堂、轻市场的传统教学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缺乏高职院校“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渗透, 致使毕业生基本功训练不足, 实操技能不强, 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市场联系太少,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产品底气不足, 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 办学自主权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有如下七个自主权:一是根据社会需求, 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 制定招生方案,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二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三是根据教学需要, 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四是根据自身条件, 自主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五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自主开展与境外高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六是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 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 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七是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办学自主权上受制于很多因素, 或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上得不到保障, 或管理体制上没法理顺, 或机构设置上没办法按学校需要设立, 或干部任免、人事调配上不能按规定办理, 影响了这些院校的正常发展。

4. 师资水平不高, 数量不足。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偏低, 待遇较差, 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多是从原有的中等师范或中专学校升格兴办的, 原有的中等学校的教师自然成为师资的主体。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地方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相对偏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给高职院校配足人员编制, 影响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 造成了师资质量不高, 数量不足。

5. 实训基地不足。

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一种需要高投入的教育类型。因为一个人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训练。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践训练条件, 必须配有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由于办学经费缺乏, 这些院校的实训基地普遍不足, 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6.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进程和办学质量, 而且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均较难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缺乏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

(三) 社会原因。

1. 当地政府不重视, 投入严重不足。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 教育的发展就更为滞后。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多为“吃饭财政”, 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单就教育而言, 基础教育就已经给政府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还有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 政府的主要精力和财力就以上问题都难以应付, 根本无力承担高职教育的巨大投入, 有的地方政府就只能解决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人员工资, 基建及设备等投入只能靠学校收取的学费来维持, 严重制约了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

2. 供大于求, 就业岗位增幅有限。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毕业生的总量不断增加, 而就业总需求则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措施, 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也实行“精简分流, 精兵简政”政策, 接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就使得专科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缩减,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 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这类学生考入学校分数并不高, 因此有些用人单位对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偏见, 社会的影响力不大。

4.“用人高消费”。

社会上, 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存在“用人高消费”现象。实践证明:适合的人才才是最主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用人高消费”使得专科毕业生无法与本科生、研究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明明要专科生的企业单位或公司却改要本科生、研究生了。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一) 领导重视, 制度健全。

学院领导就应审时度势, 准确定位, 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应经常召开学院领导班子会议和学院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座谈会,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研究部署2009届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的工作方案和思路设想, 协调各处 (室) 的意见和运作, 全院一盘棋, 上下一条心, 共同营造“积极、务实、有序、负责”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的工作氛围。以汕尾职院为例, 在办学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 先后选派多名教师积极参加省内外职业指导与就业推荐各种研讨会, 选派12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指导师的理论培训和技能考核, 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实操经验, 开阔眼界, 加强交流, 取长补短, 学以致用。现已有8名教师考取“全国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名教师考取“全国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学院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出台《ⅹⅹ学院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管理规定》, 确保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经费的划拨与使用“三落实”。实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处 (室) 、系———专业班级信息员四级管理的职业指导工作体制, 明确分工和职责, 确保工作畅通、信息畅通;二是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多, 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心下移, 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制定出台《ⅹ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三是加强校园就业网站建设,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二) 找准定位, 统筹好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高职院校之所以没能跟上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办学定位虽找准了, 但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发生错位, 偏离了方向, 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找准定位, 统筹好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1. 找准办学定位。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办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首要的, 要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2. 统筹好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办学定位确定之后, 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就必须跟着确定。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来确定近期、中期及长远的发展目标, 然后根据发展目标来确定方向, 使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三) 把握规律, 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人才不把握好和科学运用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很难成功的。当然, 还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反馈机制。所以, 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培养出人才的重要环节。

1. 以规模促效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 没有规模就不可能有效益, 规模太小也不可能有高的效益, 如果办学规模太小, 办学成本增加, 就可能失去生存的基础, 办学质量也自然得不到保障。当然, 盲目扩大规模也将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滑坡, 从而导致效益的负效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地方财力不足, 靠政府本身的财力来扩大规模是不现实的, 只能借助社会资源, 加上对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扩大规模, 以规模来促效益, 又以效益来促使规模进一步扩大, 实现规模与效益的良性循环。比如广东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就是采用这一途径实现有效发展的。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规模的扩大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要与办学需要和条件相吻合, 既要考虑必要性, 又要考虑可行性, 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和学校现有资源的效益, 又不会降低办学质量, 这样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2. 提高质量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保障。

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的价值, 效益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没有效益, 学校难以生存;没有质量, 效益也会失去基础。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来说, 没有质量就没有好的就业, 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不可能有生源, 没有生源的学校就不可能办下去, 办学效益也就无从谈起。质量提高了, 就业率就高了, 社会认可度也就高了, 生源自然就充足了, 其质量也就高了,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说, 提高质量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保障。

3. 调整结构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渠道。

提高质量除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之外, 调整结构就是重要的渠道了。调整结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应用性和基础性专业, 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情况来合理调整专业, 又使其符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及未来可能达到的条件, 从而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对层次结构进行调整。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专层次的人才仍然是这些地区企业的重要需求对象, 所以, 可以让这一层次的办学规模适度扩大, 同时力争办一些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对类型结构进行调整。短期培训、自学考试、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要统筹协调发展, 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和结构更加协调。

(四) 就业指导课实现全程化指导, 分段实施。

树立全程指导、全员参与的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新理念, 将职业指导渗透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学习生活当中, 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日常行为的培养与形成中。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学年时段, 确定相关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学年以理论学习为主,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设计,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适应的职业, 教育学生了解社会, 认清形势, 做好职业定位。第二学年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 帮助学生分析自我能力、优势特长和存在的缺陷, 引导学生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和提高相关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 练就过硬本领, 树立“竞争”意识, 巩固职业定位。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学生的“一专多能”打好基础, 突出学生的实操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学年, 以讲解国家政策、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应聘技巧为主。通过“就业意向和择业行为问卷”, 分析研究学生在就业意向、择业行为、求职心态诸方面的种种表现和症状,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和求职应聘技巧训练。

(五)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和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着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1. 构建了“三级立体式”的职业规划辅导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更科学地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该院已构建了“三级立体”的职业规划辅导模式, 将校外专家、网络专家、校内专家构成三级, 以这三级专家系统地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全方位、全程化、立体式的辅导。

校外专家:如该院在2007年中曾邀请了广东劳动学会副秘书长卓鸥教授, 原华中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原番禹职业技术学院书记院长现任我院顾问张碧辉教授, 台湾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吴建宏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的蔡圣刚博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黄英老师等资深专家进校讲座。

网络专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借助网络信息平台,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辅导, 如该院要求学生定期浏览大学生就业在线网、飞途网和已购买卫星专网、就业指导侧评网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校内专家:如该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及各二级学院 (系) 负责就业的领导、辅导员、专业负责人、班主任共同组成的校内专家组,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详细、周密、及时的辅导。

2. 通过职业规划比赛, 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组织宣传与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大赛的活动质量, 贵院还邀请了多名专家学者到学院举行讲座, 通过专家们对当前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分析, 提高了选手对职业规划的认识, 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引导、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整个赛程历时10个月, 共有6000名学生报名参赛, 完成作品5302份, 成功向主办单位网上上传作品946份 (在全省多所本专科参赛队伍中排第5位) , 在省总决赛中来自全省众多所院校的参赛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该院信息科技学院润廷同学总评成绩排名第三, 获高职高专组“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应用外国语系李铀同学也获“优胜奖”;原招生就业办主任周琳荣获大赛宣传、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奖”, 张万英、马尚玲、张远军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该院在比赛的各项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 被授予“最佳组织奖”。

实践证明,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是该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对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职业能力, 提高求职、就业的成功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 打牢专业基础, 提高就业能力, 增强综合实力。

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参考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突出特色, 强调职业技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创造条件,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考试, 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的水平等级测试, 提高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加大师范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毕业教育实习的次数和时间, 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找差距、强技能、补不足。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三字一语”基本功训练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 , 严格标准, 常抓不懈, 力求每位师范类毕业生做到能讲一口流利规范、生动准确的普通话;能写一笔工整秀丽、规范成体的粉笔字;能写一手合式规范、文从字顺的各类文章。加强师范类学生中小学教材教法和电子教学课件制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 积累教学经验, 增强师范生就业应聘的实力。举办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的教育专题报告会, 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意识。针对非师范类的电子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旅游等专业的学生,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操技能的训练, 建立校企结合、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电工证、程序员、内审员、市场营销员、秘书证、旅游证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和认证, 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英雄有用武之地。

(七) 依托企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我院初建时, 条件不完善, 学生活动经费很紧张, 校园活动开展比较艰难。学院分为四个部后, 各部政治辅导员为搞好活动, 展开竞争, 利用社会关系, 走出校园, 到企业寻求赞助。设部一年内, 拉的赞助费用超过了各部活动经费的数倍, (当时经费为每个部四千元)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企业也发现了商机, 赞助活动更加普遍。特别设系后, 各系学生会干部也纷纷加入到此行列中, 赞助活动开展更加普遍, 每年的企业赞助至少达十多万元。从学生社团到各种小型刊物报纸到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校内与企业合作的各种义卖、推销活动。这些活动, 不仅弥补了学生活动经费的不足, 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拉近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现在每个系都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在学生会的《情况通讯》出版中, 曾有一名娇弱内向的女同学, 骑着自行车, 顶着烈日, 一天跑了十多家小企业, 最后只拉来了600元的赞助, 她非常惭愧地检讨自己是不是能力太差, 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这些学生的精神, 已成为我们学生干部宝贵的财富。

(八) 开展社会实践, 借社会之手培养学生。

我院虽然经费紧张, 但近几年还是连续组织了院系级集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到乡镇企业和农村田间地头, 进行调查研究和科技宣传活动。每次活动后, 学生都能拿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并在学报发表,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此外, 团委、团总支积极组织其他学生以假期打工等方式,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每年学生回校, 都能写出一批非常感人的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不仅赚到了钱, 弥补了生活费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到企业打工, 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学会了理解父母;体会到了就业的艰难, 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了纪律、责任心、人际关系在立足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有一些同学对自己家乡进行调查, 体会到了新农村的变化。这里有这样几个感人的例子。一个在工厂做工的学生, 每天顶着烈日去上班时, 几次想打退堂鼓, 但看到成千上百的打工仔从他身边走过时, 想着他们常年累月都在过这种生活, 深感惭愧, 他顽强地坚持下来, 不仅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还深深体会到学生生活的幸福。一位学生在文印店工作, 为一位副市长打印了一份紧急材料, 由于业务熟练, 很快完成, 得到副市长的连声感谢和表扬, 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骄傲。还有一位学生因在校时考了一个职业证书, 而被一家企业委以重要职位, 但在企业工作中, 体验到自己马虎毛病差点为企业带来损失而深深明白: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位学生在饭店当服务员, 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中, 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理解、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在我们学院的教育中, 许多教师苦口婆心说的道理, 学生都当耳旁风, 但经理、顾客只要一句话, 他们就牢记不忘, 感激万千。这就是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 特别是为人处事、纪律、诚信守时这些方面, 在学院很难体味到它的重要意义。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对我们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启发。

(九) 以服务地方为导向, 立足本地区, 面向基层。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认真贯彻《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 精神, 勇于探索山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新路子, 努力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 立足河源充分就业。2004年至2007年, 共有毕业生3410人, 在河源就业率占70%, 这为河源社会经济发展, 为山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1. 依托河源支柱产业, 打造品牌专业促就业。

该院以“围绕市场办专业, 办好专业促就业”的理念, 围绕河源市政府重点培育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矿业等七大行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打造以旅游为龙头服务业的要求, 所开设的30个专业都与河源的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 与区域经济的特色密切相关联, 体现出为河源经济服务的特点。如随着亚洲最大的模具生产企业龙记集团落户河源, 河源市被确定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基于此, 他们相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通讯、旅游管理等专业。经过他们精心培育, 该院文秘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已被确定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由于品牌效应, 这些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河源的企事业单位“盯上”了, 呈现出求大于供的就业旺盛局面。

2. 深度融入河源企业, 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近年来, 该院先后与河源1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与河源79家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学生边学边干,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为减少实习到就业的中间环节, 他们采取实习就是试用期、实习结束即就业的办法, 使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开通就业的快车道。

3. 利用河源资源, 拓展区域就业市场。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该院立足河源, 面向基层, 瞄准当地, 辐射周边, 充分利用河源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建基地、拓市场,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积极参加河源大型经贸活动, 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充分利用河源行业协会、学院校友会, 帮扶毕业生就业;三是政校联动, 推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史国栋.质量与效益: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主题[N].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丽等.科学发展观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7) .

[3]欧彦麟.高职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须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4) .

[4]蓝祥龙.广东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刊, 2009, (6) .

[5]蓝祥龙.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J].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刊, 2009, (9) .

[6]余少伟.刘少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7]余少伟.刘少锴.林晓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成才之路, 2010, (2) .

欠发达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1-0049-06

一、引言

家庭农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是农业家庭经营的高级形式,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来看,家庭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数量与产值比重大于公司化农场。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论题,成了“三农”问题的焦点,但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培育还存在一些策略、政策与制度空白,家庭农场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界对家庭农场的探讨方兴未艾。据中国知网中文期刊统计,从1980年到2013年,以家庭农场为篇名主题的相关中文文献达到1955 篇,2013年的文献就有1026篇。这些论文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基础,从各个不同侧面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基本要素、重要意义、典型案例、发展困境、培育策略等内容作了详实的探讨。

农业部在2013年3月下发的《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中,对家庭农场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穆向丽、 巩前文从组织主体、组织方式、经营领域、经营规模和市场参与五个概念要素对家庭农场的内涵作了分析。高帆(2013年)从土地、劳动、资本和收入方式等要素组合的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内涵及外延作了拓展。

关于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郑风田(2013年)认为,家庭农场是现行家庭经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形式,主要是解决目前我国土地承包中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等问题,着力吸引一批职业农民留在农村,以解决“无人种地”的难题。刘守英(2012年)认为,整个中国未来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从一般意义上讲,家庭农场把农民每家每户的小块农田集中起来,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家庭农场经营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家庭农场还能有效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从长远看,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手段。

四川省南充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在气候条件、水土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南充又具有典型的丘陵地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不发达,分散的农业家庭经营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面临诸多困难。2010年8月,南充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庆、嘉陵、高坪、西充三区一县的20个乡镇被纳入其中。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南充市的现代农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南充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要求与农业科技利用受自然条件局限之间的矛盾、部分返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相关农业扶持政策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南充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凸显矛盾。发展家庭农场对于解决这两类矛盾、推进南充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

二、南充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南充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家庭农场的认证标准。考察南充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主要依据是2013年3月18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13]6号)》中调查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

(一)已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南充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复合经营的各类家庭农场总数有30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的29个,工商部门注册的1个。 这30个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南充市9个县(市、区)中的阆中、南部、西充、仪陇、蓬安五地。家庭农场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仪陇、阆中和西充,这与这三个县(市)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和政府政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

表1 家庭农场数量、经营范围及地域分布

指标名称数量蓬安阆中南部西充高坪仪陇

家庭农场总数30383619

从事种植业141412 6

从事养殖业111313 3

从事种养结合5111110

其他0 0 0 0

数据来源:南充市农牧业局统计资料。

从经营范围来看,南充市30个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14个,占46.7%;养殖业的11个,占36.7%;种养结合的5个,占16.7%。就全市整体而言,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大部分是果蔬、中药材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涉及面较窄,大都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就单个家庭农场而言,既有品种单一的专业种养农场,也有多种经营并存的农场,前者较为普遍。

从经营规模来看,全市家庭农场经营土地共15320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4%。单个家庭农场的规模主要集中在50-500亩之间,50亩以下的有2 个,50-500亩之间的有20个,500-1000亩之间的有3个,1000亩以上的有5个。种植类的农场面积大都在100亩以上,养殖类的大都在20亩以上。这样的经营规模居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和大中型农业企业之间,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nlc202309041643

表2 土地经营规模

经营面积50亩以下50-100亩100-500亩500-1000亩1000亩以上

农场数量2101035

数据来源:南充市农牧业局统计资料。

从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同,南充市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形式多样且期限不一。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反租倒包等几种形式,其中出租的比例最高,占80%以上。从流转的规范程度看,既有签订合同的规范流转,也有不规范的简单协议流转,还有口头约定的松散流转。合同约定的时间,最长的期限为30年,最短的期限是1年。租金支付的形式,既有一次性支付,也有每年支付。

从业主情况来看,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农场业主之间的素质又各有差异。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户相比,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优化,学历较高,分工协作能力强,经营管理理念较新。一些农场主素质较高,经营方式灵活,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和从事种养业的技术、经验,擅长管理。他们专心发展农业生产,家庭农场在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使用上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更高,在采取先进技术、使用优质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但也有一些家庭农场主的素质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和后劲。农场主自身的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30个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变量类别数量百分比(%)

性别男10155.2

女8244.8

年龄25岁以下94.9

26-35岁2513.7

36-45岁5630.6

46-60岁6032.8

60岁以上3318.0

婚姻有配偶16389.1

无配偶2010.9

学历文盲52.7

小学3318.0

初中5630.6

高中7641.5

大专及以上137.1

从经营效益来看,南充市家庭农场的收益较好。2012年,30个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达3361万元,亩均收入为2.2万元,人均收入为12.7万元。其中,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有10个,10-50万的11个,50万元以上的9个。全市从事养殖业的家庭农场,亩均收入一般为2-4万元,人均纯收入在20万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比而言,粮油生产型的家庭农场,由于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农资价格上涨较快,亩均纯收入只有300-500元左右,经济效益就差了许多。同时,由于各家庭农场主社会背景不一,对政策空间的理解和挖掘深度不一,他们获得各方支持也不一。一些农场主善于寻求政策空间,寻求多方援助,以显性的或隐性的资质主动向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求助,他们获得的扶持较多。而大多数农场主缺乏政策意识,也缺乏寻求扶持的能力和路径。

(二)未认定的“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南充市以家庭为单位、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户分布广、数量多、经营范围广,他们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但大都具备家庭农场的雏形。南充市共有5876个村,各个村大都有1个以上的种养殖户,保守估计,他们总数可达6000个以上。他们有的有发展家庭种养的传统,有的是返乡农民工,也有少数是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或是因为乡土情结、或是因为家庭原因、或是因为创业理想而从事农业经营。与认定的家庭农场相比,他们的规模更小、收入更低,其土地流转面积大都在10-20亩之间,人均收入在1-3万元之间。他们受到的关注很少,没有得到任何扶持。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相比,他们理念更新、规模更大、农业收入更高、从事农业经营的决心与成功期待更强烈。他们如同星星之火,遍布了南充市所有的乡村,为南充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了前期的铺垫。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模糊

由于国家的认定标准、登记程序、扶持政策还未出台,相关的宣传口径各不相同,南充市家庭农场还处在摸索期。同时,由于南充市农村确权颁证工作还未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处在初期,影响了家庭农场生产要素配置。从南充市工商局登记的情况来看,在工商局注册以家庭农场命名的市场主体仅有阆中市1家,其登记时间是2011年。一些家庭农场主想登记注册,但对于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

(二)融资困难

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租赁土地、平整土地、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农业机械、种养产品、更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等等,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因实力有限,大多数家庭农场难以承担巨额投资。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场主发展前景顾虑重重,只在各县(市、区)少部分种养中心或个别大中型龙头企业推行小规模贷款,因而大多数农场主难以通过房屋、林权、承包地或种养产品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例如,2012年,顺庆区大林乡四村村民庞统夫妇两人开始养殖奶牛。他们租赁土地、修建圈舍、购买机械、引进6头带孕奶牛和相关设施设备共投入28万元,用尽了他们在外打工多年的积蓄。按照目前的这种规模,他们收回成本就需要三年时间。他们希望得到贷款,扩大规模,以尽快收回成本,但贷款的种种限制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

(三)土地流转受限

南充市家庭农场大都有扩大规模、增加收益的愿望,但土地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获取困难。一些农户惜地意识强,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国家政策有变,享受不到相关补贴,不愿让出土地。一些农户小农意识强,看到别人富起来,心理不平衡,要么对租金漫天要价,要么宁可让土地摞荒也不出租。还有一些农民因为粮补增加、粮价上涨,毁约收回己经流转的承包地。二是土地租金上涨。在中远郊乡镇,土地每亩年租金一般以800斤小麦或600斤稻谷的市场价为准。但是,在近郊乡镇和各种养中心,土地租金大都在1000元以上,这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造成很大的压力。三是流转程序不规范。大多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年限较短,抑制了生产创造性和养护土地、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从合同签订来看,有的家庭农场在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中只有一个简单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未予明确规定,有的根本不签合同或协议,只有一个“口头约定”。这种极不稳定的流转关系,对家庭农场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也为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埋下了隐患。

nlc202309041643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公益性组织来看,南充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组织体系尚未健全,产前、产中、销售服务能力较差。除了南充农业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之外,全市缺乏针对各个家庭农场生产定位、销售路径和策略的具体指导。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处于停止状态,农技人员偏少且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从盈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来看,南充市经营性服务组织主要是一些个体户联盟,其发育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各乡镇大都有私有性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农机合作社更愿意去各种农业现场服务,因劳务价格高,又可以免费宣传自己。而对小型家庭农场的需求,他们大都不愿意出工,嫌规模小、价格低,成本支出高。

四、欠发达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培育策略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形成了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郑风田(2013年)认为,必须根据当地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民退出意愿而渐进发展,不能出现“垒大户”式的强制人造家庭农场。南充市要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基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农业的约束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家庭农场的基本要素入手,探索出欠发达丘陵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

(一)结合丘陵地区实际,明确家庭农场定位

南充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具有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南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从人口因素来看,南充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务农人员中懂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人才少。从地貌来看,南充属于丘陵地貌,日照条件比平原地区差,对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影响。从土地条件来看,土地碎片化,土质呈粘性,农业机械利用倍受局限。从现有农业生产主体来看,各类经营主体尚处在不成熟、未定型阶段。因此在培育家庭农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南充市家庭农场的定位应该和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专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主体一样,逐步成为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南充市家庭农场的认定,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的认定办法,明确家庭农场的含义,出台家庭农场标准,建立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制度,让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结合南充的实际,适当降低农业部进行调查的家庭农场标准。鉴于上文提到未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已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应当重点将这类主体培养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家庭农场。

(二)明晰家庭农场的认定

认定家庭农场主要从经营规模、登记主体、土地流转时限和账务记录几个方面进行,这也必须结合南充的实际。

陈炜伟、王晓明(2013年)认为,要将家庭农场培育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建议以50—200亩规模为宜。南充市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上,对种植、养殖和种养结合的要区别对待,对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混合种植的也要区别对待。以种粮为例,要产生规模效益,从理论上讲,种植面积应该在50亩以上。2012年南充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18036元,按规模经营每亩粮食生产纯收益500元计算,要保证家庭农场收入与城镇居民基本一致,南充3口之家的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3×18036/500/2(每年两季)=54.1亩。但考虑南充特有的丘陵地貌和粘性土质的制约,种植面积可以更小一些。

家庭农场登记可采取一些折衷办法。在登记主体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在南充市工商局了解到,南充市家庭农场可以以个体、个人独资、合伙、非公司法人和公司等几种主体进行登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符合农业部调查家庭农场标准的市场主体,这主要涉及到经营规模和土地流转时间的问题。由于南充市推行规模化经营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土地流转时间不足5年。因此,在培育家庭农场过程中,必须将这些基本的情况和程序向农民介绍,适当缩小经营规模和缩短土地流转时限。在收支记录上,一些新兴的家庭农场做得不够规范,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并对未来正规记录作技术上的指导。

(三)加强农场主的选拔与培养

在农场业主的选择上,主要培育三类对象:从传统家庭承包户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并以第三类为重点。南充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兴起了“打工潮”,经过30年左右的东移,出现了部分回流现象。一些中青年农民在异地“淘金”之后,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借助南充市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片”的平台,一些返乡的农民希望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作为自己创业的突破点。他们经历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种养理念,对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有一定的资金和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有从业的背景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将他们培养成家庭农场业主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对这三类对象的培育,要以政策扶持为基础,以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从业意识提升为纽带。在培育过程中,可以组建农场主协会,这既有利于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销售路径与方法,尝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也可以培育他们的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坚定从业信心。

(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南充市各相关部门在专门出台对各类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的同时,要结合发展中小微企业、粮食直补、农业项目建设等政策,制定专门针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财政、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土地政策上,要考虑南充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是根据南充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整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平整地块、规整地形的同时,注重道路、林网、电力、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为家庭农场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土地流转补贴管理。要根据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政策,确定适宜的流转期限、合理的流转价格。三是强化用地服务监管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

nlc202309041643

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既要加大投入又要兼顾公平。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效益较高、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支持。二是推动农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融资平台。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主要种养产品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三是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既要分别对待,又要兼顾公平。对有发展前景、良好信誉,但实力较弱的家庭农场也要有适度的扶持。

(五)培育示范家庭农场

围绕南充市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鼓励种养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组建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基础好的地方、种养殖业发达的地区、成熟的规模种养殖户中开展试点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一批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逐步形成产业特色明显、运作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大、社会影响力强的家庭农场群体。一方面要扶持已认定的家庭农场,鼓励其注册登记、适度扩大规模或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的家庭农场。要加大对各县(市、区)种养殖中心的小型家庭农场的扶持,让其发展起来带动周边家庭农场的发展。

(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着重加快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服务。一是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和培训工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服务,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技人员培训等项目,开展家庭农场主专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加强对家庭农场产品的品牌培育和销售服务。在品牌建设上,要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对家庭农场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在销售服务上,要多方面获取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销售意见和建设,并尽可能地搭建销售平台。同时,要支持盈利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鉴于南充市已有部分龙头企业和其他民营组织具备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建议制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关组织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帆,张文景.中国语境中的“家庭农场”[J].探索与争鸣,

2013(6).

[2]穆向丽,巩前文.家庭农场:概念界定、认定标准和发展对

策[J].农村经营管理,2013(8).

[3]石海娥.发展家庭农场不能“一刀切”[J].光彩,2013(5).

[4]刘守英.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主要形式

[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

[5]刘新卫.家庭农场,呼唤土地政策创新[J].中国土地,2013(7).

(责任编辑:肖训生)

广东欠发达地区 第12篇

一、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与现状分析

1.社会经济现状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方面虽然存在很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但这类地区不是全国范围内的绝对欠发达地区, 与绝对贫困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优势:这些地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 能够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正在富裕起来的本地居民产生较强的旅游需求;大都与周边省份邻接, 客源市场条件较好等。

2.区位条件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均位于山东西部与南部的边缘内陆地带, 但是由于山东全省已形成了较发达的道路网络, 这些欠发达地区交通便利, 不仅与省内各地联系便捷, 而且在对周边省市的交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山东的省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的江苏省、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欠发达的聊城、临沂、德州、菏泽四市大都与上述省市接壤, 在对这些客源市场的开发上有一定优势。

3.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从总体来看, 山东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数量较少、功能价值和品位较低以及布局分散的特点, 因而增加了旅游开发的难度。但从山东的欠发达地区各市的具体资源状况来分析, 各地大都分布着一些特色突出、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4.旅游业发展现状

尽管近年来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出现持续发展势头, 但就全省横向比较的结果看, 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些地区的客源市场单一, 都以国内旅游市场占绝对优势, 有些更是以省内甚至当地客源为主。

长期以来,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两大主要旅游区:中部的山水圣人区和东部的海滨旅游区。而欠发达的四市基本都处于两大旅游区之外。但如上所述, 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地位将有明显的提升, 这将带来一系列的政策、投资倾斜, 使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得到更大的支持。

二、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对策

1.旅游产品开发

(1) 合理确定旅游开发时序, 边“游”边开发。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应尽可能规避旅游产品开发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 在开发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 应主要考虑基于特色旅游资源的中小尺度开发, 在贯彻市场导向原则的基础上, 优先和重点开发资源中特色鲜明、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部分, 作为旅游发展的启动项目和切入点, 将旅游收入再投入旅游开发, 不断滚动发展, 边“游”边开发;中远期则可适当开发部分精致的、高品位的新产品, 拓展旅游市场。

(2) 凭借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满足周边城镇居民需求的短途休闲度假产品和过境产品。山东欠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主要为来自邻近城镇居民的短途旅游需求。应充分利用其自然朴素的生态环境, 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能力, 开发具有参与性、重复性消费特征的旅游产品, 吸引城镇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 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特殊的旅游形式。同时, 山东欠发达地区中的部分地区 (如德州、菏泽等) 交通通达性较好, 多为重要的铁路或公路枢纽或节点, 以前往中心城市进行商务、公务和旅游活动的游客为主的二级客源市场值得重视。

2.旅游市场开发

(1) 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优先开发国内和省内周边地区的短程旅游市场。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大部分只具有国内市场吸引力, 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优先开发国内和省内周边地区的短程旅游市场是符合现实的选择。德州和菏泽市旅游资源总体质量欠佳, 在旅游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国内市场应以区内市场为主, 逐渐过渡到以周边市场为主。临沂和聊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 市场开发应以省内周边市场和京、津、苏市场为主。

(2) 树立独特、鲜明的旅游地形象, 实施分阶段宣传促销。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作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知名度较低, 在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模糊, 要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 一个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就成为必需, 旅游形象策划应以优势旅游资源与目标市场的旅游需求作为基本依据, 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来达到“广而告之”。

(3) 加强区域合作, 实施区域联合营销。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总体质量不高, 普遍存在着资源组合状况欠佳的问题, 而且周边济南、泰安、曲阜的旅游资源品位极高, 旅游开发较早, 容易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屏蔽”, 因而在线路组织上应注重与周边旅游地的区域合作, 纳入较大的旅游圈, 实施区域联合营销, 以吸引更多的客源。

3.旅游业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1) 旅游发展的政府管理保障。

山东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将在较长时间内遵循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因此政府的管理保障对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山东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管理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应着力解决管理体制不顺、旅游管理部门权威性不够、组织协调能力不高等问题, 可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经验, 推进本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2) 旅游发展资金保障。

山东欠发达地区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的制约, 要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一方面要强调政府投入的基础作用与引导作用, 即政府投资公益性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形象宣传以引导和刺激社会投入;另一方面要借鉴或创新投融资方式, 通过政策、规划来引导、吸引外来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 建立起多渠道的旅游投资机制。

(3) 旅游发展的社区与人才保障。

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终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山东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着重参考当地居民的意见;在不妨碍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下, 旅游从业人员尽量以本地居民为主, 让居民真正纳入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 欠发达地区对外地旅游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这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 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增强自身造血机能, 一是加强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旅游教育, 为旅游管理储备人才;一是加强中等和初等旅游教育, 培育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技术易学, 观念难变, 人才培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问题, 转变目前山东欠发达地区人们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歧视心理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人才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ERP会计流程下一篇:语文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