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想象能力范文

2024-09-09

观察想象能力范文(精选12篇)

观察想象能力 第1篇

为了高考,高中生的生活面相对狭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抓住了以下3个环节来提高观察意识,培养观察兴趣。

1.每天的新闻联播。电视这一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传播的信息日益丰富,速度非常迅捷,内容形象可感,对中学生来说比书面阅读更具吸引力。教师可利用这一间接观察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克服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帮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丰富的材料,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我校每天晚上7点开始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短短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当然,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性。同样的事件,观察敏锐的同学会深入思考,见解深刻,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考生巧妙地抓住了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发出了怀想明净天空的感慨,虽然语言稍嫌稚嫩,专家组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将观察的视角转向社会热点,捕捉时尚元素,给作文注入生活的活泼泼的泉流,是一种敏锐,更是心怀天下的表现,比起埋首于故纸堆,拼命拣拾那些过时的素材,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2.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平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他们积累社会素材的极好机会。只有走出学校,切身感受生活的气息,体味工厂、超市、敬老院的人和事折射出的人生百态,获得社会经验,关心他人与社会,学会交往与合作,才会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3.日常生活。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同学的日常交流、家长的见闻无不能增加学生的见识。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做个有心人,学校里同学的一件趣事,饭桌上父母的几句闲谈,上学路上的一些场景,无不能在笔下变成丰富多彩的文章。

想象是在观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一种品质。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它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组、联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通过观察得来的物象常常是静止的、孤立的,要使这些物象变成饱含作者丰富情感的意象群,深入地思考其中的意义,就得借助于想象。古人云“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象的作用不可小视。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个对策:

其一,利用教材,续写、扩写。

《项链》这篇文章,很多教师对续写结尾的作业情有独钟,这是因为这样的练习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可以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去自由地构想。

扩写比续写要稍微简单些,在不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抒情。我国的古典诗歌用语简洁而意境深远,意象丰富而表达含蓄,为读者理解和体会其内容和情感留下了空白。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这一空白。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借哀景写哀情,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到底国“破”到什么样子?草木“深”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教师让学生将这幅图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述能力。

其二,命题作文训练。

1991年“圆的想象”、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都考查了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2007年江苏高考的“怀想天空”更是给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7年10月,我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同学都参加了江苏省第七届高中生作文竞赛的初赛,作文题目是3个:《说“X”(从0~10以内的数字中任选一个)》《赛点》和《假如我是他(她、它)》。第一和第三个题目要想写得出彩,想象力的作用不可忽视。说“X”,必须赋予0~10之间的数字独特的含义,有一个熟悉的有关数字的口诀是:“0像个游泳圈,1像一根竹竿,2像一只天鹅,3像展开翅膀的老鹰,4像一面旗子,5像虎克船长的手,6像一枝耳掏,7像倒写的L,8像一副面具,9像二分音符。”这个口诀反映了编写者丰富的想象力,但如果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比较浅的。学生必须动一番脑筋,由这个数字引发出意蕴深刻的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经过启发,学生的立意大多没有走常规路子,学生的想象主要有:0代表着一切从零开始,代表着从容的处事态度;像圆月勾起了思念之情;是封闭的圆圈,束缚了人的思想……1平凡中寄寓着伟大,屹立于天地之间;是一丝细雨,融入了人的内心深处;1笔直沉稳自强……10是完美的象征,十全十美是人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

《假如我是他(她、它)》这个题目就是一种设想、一种展望,角色的转换要求学生大胆想象,但是,你想象的事情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要有独创性就得是新鲜的故事或是与众不同的人物,要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

很多同学的作文回到了历史,变成了李白、杜甫、陶渊明、辛弃疾……我班的柏雪同学写的是《假如我是辛弃疾》,文笔很流畅,对人物的把握很到位,但只获得了三等奖,究其原因就是选材老套,没有新意。获二等奖的马瑾同学没有从故纸堆中去寻找人物,而是独辟路径,假想自己是“燕子”,将她的成长过程与燕子密切结合,“小时候,它是我童谣里的舞伴”,我也做着童话般的梦;十三四岁时,学业让我变得忧伤,也读出了归燕的淡淡哀伤:十七岁时,我理解了燕子的执著精神,变得成熟起来,“迷惘的心灵”获得了重生。小作者体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相同的感受。她的选材来源于生活,但是作者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用心创造,用富于情感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来打动人心,巧妙的叙述角度已胜人一筹。

其三,阅读大量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超能力想象作文 第2篇

真的有一天,我变成了超人。因为那天心情实在是太美了,就买了一瓶果汁喝。喝了一口,我发现我变成了超人,超能力是“飞毛腿”。我终于实现了我的超人梦啦!

有了超能力,我就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首先来到了大街上,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男子正伸手去拿一位穿着华丽年轻女士的钱包。但那位女士竟没有察觉,因为人非常多。

追人、抓人这可是我擅长的,但因为人多,我没法一下子把他捉住。所以,我只能慢慢地靠近他,再试着把他捉住。

终于挤出人群了,再看看那位小偷,他正准备逃跑呢!但他没我跑得快,转眼间我就追上了小偷。我一边拨打110,一边将钱包还给失主。两分钟后,警察来到了现场。据说,那位小偷是个逃犯呢!

在群众的欢呼喝彩声中中,我回到家躺在床上,当超人好爽啊!我想一直当超人。

观察想象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培养 观察 想象 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观察力的训练,启迪想象,激发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观察力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智力开发的基础。儿童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既不仔细,也不深入,更不能了解掌握事物的全貌,这是基于儿童心理上想尽快常的一种心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他们观察力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无论观察什么对象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看,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重点、范围,发现事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其规律。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尤其是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在训练学生观察力时注意引导学生与审美相结合。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时,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视频和各种图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整体全面观察、讨论春天美在哪里?有的说,春天的阳光很柔和,很美;有的说春天有各种颜色的花很美,还有的说春天里的柳树很美…最后教师总结,春天里百花盛开,五彩缤纷,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用自己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获取感性知识,把握特征,形成表象,储存记忆,诱发创作欲望。

二、在美术教育中,启迪学生想象力,开发心智

想象画是儿童绘画的重要形式,开展想象画教学,重点是要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在美术创作的一系列活动中,想象皆知我重要。黑格尔说:“想象是一种杰出的艺术本领。”让每个学生练就这一本领,既是作画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头脑能否喷发出丰富的想象,关键是要使这种思维成为愉快的奇思妙想,而非痛苦的冥思苦想。较为有效的办法是给想象插上翅膀,任它轻松自由地展翅飞翔,这双翅膀可以是讲故事、做游戏,也可以是表演小品,甚至是音乐和舞蹈,绘画刚是最终的指向和归依。

儿童的生活空间,由于年龄和环境所限,凭空想象是难以创造出好的作品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物象,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感受多经历,留心领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观察所得加以联想比较,以提高他们感受事物的能力。在线描画教学中,让学生认知线条的形状变化,它有长短,有方圆,有粗细,有曲直等。而且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千变万化的。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根据线条的性格特点进行联想,诱发想象力,进而启发他们敢于思考想象,用直线和曲线表现一幅物体的画,学生兴趣浓,热情高,一节课下来,一幅幅多彩的各式物象画如大礼堂、大桥、文化宫大门,汽车、少年宫新大楼等作品,反映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记忆力和观察力。

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求异性,敢于突破旧的常规范围,提出新的独特的想法见解、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充分利用電教设备,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因为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才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为美术创作增加了动力,从而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逼真的艺术情景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也产生了经验上的联想,同时也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空间,思维空间。

(二)在教学过种中,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落实到每一节课

如在欣赏美术作品和同学作业时,让学生敢于大胆地讲述对作品的见解和对作业成绩的简单评价,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表达己见,张扬个性,也于质疑发现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只要言之有理,都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厉害,使他们体验到创新思维的乐趣,以激发他们的表现与创造。有的学生实在想不起来怎么创新,我就让他们把别人作品改一改,我会组织一个小游戏,比如:在学习《我喜欢的鸟》一课,我会让一组同学第一个同学画一个鸟头,第二个同学也来画,但不能和第一个同学画的一样,第三个同学也来画和前两个不一样的鸟,这样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别的作品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来,第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如果把学生的想象总局限于口头的启发诱导,拼命让学生去想,有时候也只是启而不发。我总是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用感性的图片、音乐、故事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美术兴趣小组一次有关海洋主题的绘画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各种鱼、虾、蟹、海螺等的不同形象,带学生到码头参观各种渔船渔具,渔人补网的情景,再让他们选取印象最深的事物入画,我抓住学生作品中的闪光处加以引导,剔除多余、重复之处,让学生积极地创造革新。当一幅幅充满情趣又洋溢着浓浓的“海味”的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的感受到学生那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观察·想象·表达 第4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3”:同学们,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秋游,到野外去,到山上去,到植物园去,到公园去, 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在活动中,还可以搜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把它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然后以 “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

习作法宝

“秋天的树叶”,是命题作文,已经给我们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因此, 我们只能围绕规定的题目来选择写作的材料。秋天的树叶种类很多,选择怎样的树叶来写呢?一是可选择在秋天到来之时变化最明显的树叶来写, 比如梧桐叶、 枫叶、银杏叶和白 杨叶等等 , 它们到了 秋天不仅 颜色发生了变化,而且都会从树上飘落下来;二是可选择常见的、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树叶来写。经过你的细致观察,精心表达,这些秋天的树叶一定会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法宝一:

抓住秋天的树叶的特点表达。一是抓住秋天的树叶的颜色来写。在例文《秋天的树叶》中,小作者抓住了很有代表性的枫叶的“红”和银杏叶的“黄”来写,特点十分明显;二是抓住叶子的形状来写, 枫叶的形状像“手掌”,银杏叶的样子像 “扇子”,非常形象,读者读后印象深刻。

法宝二:

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5篇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便没有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再谈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训练手段很多,如改写、扩写、续尾等,此外还可作一些专项练习,如“霜花似花不是花”加以想象完成同类的句子:棉花似花不是花,雪花„„水花„,浪花„„。还可描写一个欢乐场面。尽管同学们都会作各种想象,但其中仍有高下之分。

想象与观察联袂 第6篇

小朋友,你知道吗?人还有一个感觉器官——大脑,它能把其他器官观察到的信息,通过对比和比较,联想和想象,疑问和归纳等多种形式的参与,让观察和思维互动起来。

互动,就是做加法,就是把思维的“虚”和观察的“实”巧妙地嫁接在一个语言空间里。你看,第25页:“秋季,灰蒙蒙的天空吹来了一丝丝凉风,可爱的小雨点儿摇身一变,变得长长的,细细的,犹如一根根琴弦。”这是视觉和想象的互动。小星星把小雨點变化后的身姿想象成“一根根琴弦”,是不是对“细长”形状的补充呀?

“褪(tuì)去鞋袜站在湖边的石阶上,细浪从远处涌过来,舔着我的脚底,麻酥(sū)酥的,多像妈妈轻轻的按摩。”其间的“舔、麻酥酥”和“按摩”是脚底的触觉与想象的加法。

“菜市场上,小辣椒身穿红夹袄,你别看它的个子小,咬上一口,保证你热汗直流;大冬瓜披着灰大衣,腆着将军肚,是在欣赏市场的人流不绝?还是倾听讨价声声如潮?”这是视觉和感觉的加法。

第25页“先来了个分身,还转了个身。‘轰隆隆!’随着闪电的一劈,加上雷公公敲了下鼓,白幕瞬(shùn)间拉开。‘哗啦啦!’雨开始唱了,雷声、闪电光给舞台增添了色彩,鸟儿飞来,叽叽喳喳地给雨伴唱。”这段话中,小作者为视觉、听觉和想象做了加法,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是立体的。

李老师列举的几段加法,想象与眼、耳、鼻、舌、手(或肢体其他部位)的“实体观察”如影随形,锦上添花;想象为声音、颜色和形状注入了生命的脉动,呈现给读者的事物是一副副鲜活的面孔。小星星们,想象与观察的加法不难吧?跟我来吧。

“视觉+想象”:眼睛看到的形状、颜色注入适合语境的想象。

第9页:“老母鸡耷拉着脑袋,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最糟糕的是,它那一身的花羽毛,变得稀稀拉拉,简直就是个丑八怪。”哈哈,“有气无力”“丑八怪”是作者对“耷拉着脑袋”“羽毛变得稀稀拉拉”的想象哟。

还有,长寿花的花蕾翘着小脑袋,小嘴嘟成了樱桃,是想让欣赏的人亲亲它,还是想凑近你的耳朵说点悄悄话?

街头,红灯突然亮了,那红彤彤的样子,是值了一夜班,熬(áo)红了双眼?还是看到行人车流不遵守规则,生气了?

触觉+想象:把手或皮肤体验到的温度、硬度、湿度等加上合理的想象。

长寿花的叶子厚墩(dūn)墩、水灵灵的,用手捏住叶边,一股凉意便涌过来,舔着我的手指,凉飕(sōu)飕的,像是让我帮它暖手吧。

树皮干涩干涩的,爬满一道道深深的沟壑(hè),是老松树不愿擦去的泪痕,还是风雨给它留下的沧桑伤疤呢?

嗅觉+想象:把鼻子闻到的气味进行比较联想。

摸过它的小脸,轻轻闻闻你的手,会有淡淡的清香悠悠而来,我觉得它像一个臭美的小姑娘喷了香水,怪不得它叫“一抹香”,干脆改成“一摸香”算了!

味觉+想象:

第17页,“没过一会儿,厨房里也飘来一股浓浓的鲜虾味儿。‘虾条!’我大喊一声。”“虾条”是“我”对“浓浓的鲜虾味儿”的判断,联想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

剥去葡萄皮含在嘴里,淡淡的酸,浓浓的甜,甜中裹(guǒ)着酸味在嘴里翻滚着。天作地和!哈哈,即便超级厨师也难以调出这样的美味。

听觉+想象:

第12页,我摇晃身体/也摇不出树叶沙沙的声响/树叶沙沙响的大树却不能像我/会朗读很多很多的小古文。这段话运用侧面描写,把观察的“实”隐含在“我”的模仿中,然后用“对比想象”写出了自己的骄傲。奇妙吧?

夜风一吹,树叶便哗啦啦地响,是展示自己美丽的歌喉,还是因为受了委屈在大声辩解?

视觉+听觉+……+想象:

这是复合加法的一种,是把多个器官体验和想象相加,连加的形式能避免对事物的“肢解”,又能把多种特点集于一体,笔力更加集中一些。如,“味觉+嗅觉+听觉+想象”:拿起一个雪梨,一股淡淡的香钻入鼻孔,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咔嚓”,真甜!真凉!像咬碎了刚从冰箱取出的冰糕。

视觉+触觉+听觉+想象:

第2页,我的房子不太大,外墙是土黄色的,表面布满了凹(āo)凸(tū)不平的小“坑坑”。你摸一摸我的房子,会感觉很粗糙(cāo);闻一闻,会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如果摇一摇呢,你会听到一些响声,那是我在房间里和你打招呼呢!

视觉+嗅觉+想象:

第21页,槐花饭是淡黄色的,局部夹杂着一些槐花。我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啊!春天的味道真香呀!我觉得整个人都沉浸在香气中了。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和观察携起手来,温度会有颜色,声音会有形象,颜色会有重量,气味会有锋芒。小朋友,试试吧!

培养观察力, 写好想象文 第7篇

那么, 如何培养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呢?

一、创设想象情境, 激发兴趣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新的基础。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发明创造源于想象, 一切文学作品成功于想象。因而, 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愉快轻松的情绪可引发希望和向上的想象。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言传身教, 热爱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生动形象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其二, 还要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 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 让学生获得探索后的成功和喜悦。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差异, 对同一个问题的想象结果也是迥然不同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用心保护孩子刚刚出土的想象嫩芽, 为想象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课文空白, 发展想象

大脑的想象创作训练作为教学改革的新空间,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 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因此, 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想象空间, 进行想象作文。

1. 运用知识迁移进行想象

教材中有的课文写几种类似的景物、事物或几个事件, 作者采用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这些略写内容是学生进行想象作文的好材料。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奇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四块奇石, 而结尾部分只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奇石的名字, 写得较为简略。教师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以上详写的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略写的四块奇石的样子, 美在哪里?奇在哪里?为什么人们会给它取这样的名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 把想象中的黄山奇石向同学进行介绍。这样, 既发展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课后让学生把课堂上介绍“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过程写成想象作文,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2. 根据课文“空白”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课文, 作者用语言文字描述了某种生活、某种情境, 常常留下“空白”, 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我们只要稍加点拨, 就会撩起学生的想象兴趣, 激发出想象欲望和激情。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空白”来发展学生的想象, 进行再创造性的作文。如课本上写人记事的文章有的不写结局, 留下空白是个谜, 让读者去思考, 更富有感人的魅力。《凡卡》便是其中一例:课文的结果只写凡卡把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 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 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凡卡以后的生活又会怎样呢?这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教师抓此契机, 引导学生延伸开去, 提出问题、启发想象, 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 产生新奇大胆的想象成果, 以《凡卡投信以后》为题进行续写, 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想象作文来。

3. 利用课文插图展开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课文插图是静止的, 虽然插图只反映事物的侧面和片断, 但其内涵丰富深邃, 容易引人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插图, 画的是邱少云在熊熊烈火烧身时的感人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想象出火势的凶猛, 浓烟熏呛, 烧身的疼痛, 邱少云怎样做?这样, 利用插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另外, 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 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涵其中, 很适合开展说话训练。如《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插图, 画面画的是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情境。他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 课文中没写, 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 演一演他俩见面时的情况。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对画面的想象和理解, 留下海阔天空的再创造的空间, 表达能力必将逐步提高。

三、再现生活情境, 延伸想象

儿童天生喜欢幻想, 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常常令他们浮想联翩, 可以说幻想是学生想象力的升华。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依据现代科技知识, 进行想象创造, 让多媒体介入作文教学中, 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二是注意引导学生的合作创造和表演, 让学生创造性思维演绎为创造性故事表演。教师可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与作文相衔接的趣味活动, 让学生在听故事、玩游戏、演节目、说新闻中学习语言 (介绍性语言、文明用语等) ;也可以上“即兴演讲”、“异想天开”的课, 这样进行简单的辩论, 训练想象、激励创造、锻炼口才, 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加工、创造、表达, 从而树立一些新形象。三是科幻故事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指导学生构思佳作时, 有意点拨拓展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扩散和延伸思维。

观察想象能力 第8篇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想象, 就难以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前进, 是知识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打开其思维的禁锢, 挖掘其独辟蹊径的见解,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那么,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的主渠道———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通过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积累经验, 丰富想象

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想象的材料, 离开了它们, 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为进行创新想象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 努力把精深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实践,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点滴。在教学中, 要经常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来理解词句、理解课文。生活是一部大书, 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想象才会更加真实、生动。同时, 也要指导学生把平时获取的素材不断积累起来, 在发挥想象时可以信手拈来、由此及彼, 使想象更富有新意, 更加生动形象。

二、启发思维, 想象画面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只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小学生课本里的古诗有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 在这些古诗中, 诗人妙笔生花, 泼墨丹青, 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教学这些古诗时, 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想象诗中画面, 领会祖国山川的秀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讲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从而让学生将语言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 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 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调动感官, 身临其境

首先, 应培养学生的视觉想象能力。教学图片直观、形象, 易被小学生接受。在阅读教学中, 组织学生观察一些图片, 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文章时, 引导学生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结合插图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事、物等, 从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插图, 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 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情景。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先着眼于整个画面, 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 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 再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 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 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让学生创设出课文中所没有的或比原文更生动、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画面、想象情境, 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从而进一步体会邱少云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另外, 文章中许多含义深刻的词语也可以作为学生想象的载体。在阅读《桂林山水》一文时, 当读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一句时, 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的山指的是桂林奇、秀、险的山, 这样的水指的是漓江静、清、绿的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 而静、清、绿的漓江水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水交融, 让我们感觉好似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 学生通过视觉想象就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含义了。

其次, 应培养学生的听觉想象能力。音乐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 听一些符合课文情节的音乐, 移情入“境”, 由“境”而浮想联翩, 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 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 可播放如《苏堤春晓》类的音乐, 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气息和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在阅读《开国大典》一课时, 当读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一句时, 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觉体验, 想象毛主席那庄严的宣告, 体会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那一份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最后, 应培养学生的味觉想象能力。例如,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 当读到“你只要轻轻咬开它, 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 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 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叫人越吃越爱吃”时, 可引导同学们借助自己的味觉经验, 想象杨梅放进嘴里时的感觉, 细细体味杨梅那细腻、柔软、酸、甜的滋味。

四、加强朗读, 融入情境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 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 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故事,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生活在今天的儿童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 很难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使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读完后, 许多学生稚嫩的脸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阴云, 流露出同情的表情。教学《月光曲》一文第九、十自然段时, 用普通的教学方法较难使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那种意境, 我们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后, 运用幻灯、乐曲和富有感情的朗读,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体会到文章的感情。我结合幻灯, 播放《月光曲》的旋律, 有感情地朗诵起来:“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 借着清幽的月光, 按起琴键来……”学生聆听着、想象着,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既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和教师动情的朗诵所感染, 又为穷兄妹俩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所打动。

当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四种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因课而异, 几种方法融为一体, 这才是最恰当的。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第9篇

1、以“题”发展想象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状况, 学生每看到一个好题目就跃跃欲试, 作文的完成也比较顺当;而当碰上一个索然寡味的题目就厌弃, 不愿写, 也写不下去。这就说明, 好的题目,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定向关注, 促使学生浮想联翩, 下起笔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曾有传媒报道, 美国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大意是林中发现了一个蛋, 让学生推测这是什么蛋及它的来历。学生开动脑筋, 想象出各种各样这个蛋的来历。其中一个学生这样想象:他把这个蛋拿回家孵, 结果孵出了一位美国总统。因为他的富创造性的想象, 这篇文章被许多刊物登载并得了奖。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能激发想象的广阔的题材空间, 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兴趣中发展想象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作文兴趣, 就打开了作文灵感的通道, 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去年四月份, 我听了一节作文想象课, 感触颇深。我将这位教师的教学片段简述如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老鼠在一只猫身上跳跃;第二幅图是两只青蛙爬到了一个又粗又高的坛子口上, 其中的一只青蛙突然跳进了坛子里;第三幅图是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孤独人在一间屋子里踱来踱去。老师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请同学们看这三幅图。先看第一幅图, 这只老鼠和猫都来自哪里?老鼠为什么要在猫身上跳跃?在看第二幅图, 这两只青蛙来自哪里?它们为什么要爬到坛子口上?这个坛子是做什么用的?那只青蛙为什么要跳下去?最后看第三幅图, 这个孤独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请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 想一想, 说一说。”

在老师的引导下,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各抒己见,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如第一幅图, 有的说老鼠送给猫一大堆礼物, 和猫交上了朋友, 从此猫对老鼠偷东西总是视而不见, 还经常和老鼠一起玩“跳跳跳”这个游戏, 这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领导干部因受贿而导致腐败。有的说老鼠开了按摩院, 正在给猫做按摩, 猫做完按摩以后, 把老鼠吃掉了, 这就像有的人为了挣钱而不顾及后果, 结果导致可悲的下场……又如第二幅图, 有的说两只青蛙发现了一个坛子, 爬到坛子口一看, 里面应有尽有, 其中的一只青蛙就跳进去尽情享受, 而另一只青蛙依然回到池塘里捉害虫, 这正如有的人遇到优越的环境就不思进取了……再如第三幅图, 有的说这个孤独人是布什, 他到处发动战争, 已经四面楚歌, 成了世界上的孤独人, 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人, 世界需要和平……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然后让学生进行练笔, 可以从这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写一个片段, 也可以任选内容写一个想象作文的片段。结果, 学生的作文热情异常高昂, 产生了许多各不相同的优秀之作。这就说明, 教师只有布置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才能激发写作灵感, 培养想象能力, 才会使学生乐于表达, 写出好文章来。

3、在活动中发展想象

作文教学中要组织适宜的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合作去观察探索, 激发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 从而发展想象。如一位教师先组织了一次森林考察, 然后让学生写出了关于森林中的水流、动植物、古堡等一系列文章, 还让学生写出了一篇“迷路后怎么办”的想象作文。这位教师的做法, 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活跃学生的思路, 培养他们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十分有益。

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拼拼、摆摆、画画等, 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一边想象一边编故事。如教师给学生的题材是“圆的变化”, 让学生在圆上任意加几笔, 画成动植物、人物、器具等, 再加以想象说一各小故事。还可以给学生两个半圆形、一个三角形和二根短的线段, 让学生任意拼组,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拼出许多有趣的图形, 编出许多有趣的故事。从而发展了想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10篇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 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凭借插图, 启发想象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 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运用好这些插图, 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 或栩栩如生地写人, 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 或生动形象地写景状物, 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 主要是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 站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住炸药包, 顶住桥体,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场面, 我在教这课时, 指导他们一边看图, 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董存瑞叔叔的目光、表情、动作, 你能想象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呢?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想象。有的说:“他想,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我一定要炸掉暗堡”, 有的说:“他想, 如果不炸掉暗堡, 冲锋部队就要牺牲很多战友, 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 还有的说:“他想, 如果我不用手托住炸药包, 就不能炸掉暗堡, 如果用手去托炸药包, 自己就会牺牲, 可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我宁愿牺牲自己!”想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中心, 感触到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

二、创设情景, 激发想象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景, 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 运用多种媒体, 创设情景, 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 鞭打声, 小孩的哭声, 吵嚷声, 狗叫声……”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 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 讲到这里, 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去看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听了文章描写的情景的音响, 我问:“听了刚才的音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 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 狠狠地用鞭子抽”, 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 吓得大哭, 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 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 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无需老师多讲, 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

三、借助情节补白, 拓展想象

艺术创作讲究“留白”, 让人们用想象去填补,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艺术创作“留白”的手法, 让学生展开想象, 悟出文章的真谛, 填补空白之处。

1、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白。

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去思索, 去想象, 去补叙, 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珍贵的教书》一文, 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 他会怎么想, 怎样说。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让指导员把话说完, 他可能还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省去的情节补白。

如《小英雄雨来》一文, 作者为了使文章更有悬念。在安排故事情节上有意把“雨来脱险”省去不写, 跳跃到“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直到文章结尾才用一小段补叙, 简单交代雨来没有牺牲。“雨来脱险”的故事正是学生扩写的好材料, 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尾一段补叙应放在哪一部分后边?结合课文, 展开合理想象, 雨来是怎样脱险的?把这一段扩写成一篇小故事。通过补写, 要求学生进行推测, 重新创造想象, 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雨来的机灵、勇敢。

四、借助故事延续, 丰富想象

在教材中, 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粗看起来, 故事已讲完了, 但细想起来, 还留有一定的悬念。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要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 引导他们延续故事情节, 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 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还做了一个美梦。”凡卡做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把他的梦写出来。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和作品间的时代距离, 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睁开双眼想象”的观察 第11篇

凡·多伦说:“当我抬头观望时,又一片阴影越过了山脊,沿着长长的山坡滚动漂流,将一排排枫树染成墨绿色,阴影扫遍沼泽和草地,使其变得干涸深沉,最后从我们头顶掠过,犹如瑟瑟作响的风声。我屏息静气,心驰神往。如此的云层阴影想必整个下午从我们头顶上飘然而过,可我却木然无知。一个连近旁东西都看不清的安详老者,却能看见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自然的壮观奇景。”

(摘自《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1册),海天出版社》)

◎点石成金:画家莫里斯·斯特恩说:“我并不一味教导我的学生画模特儿,而是试图教他们去看。因为观察力才造就艺术。”而作家卡尔·凡·多伦总结道:“以个人的独特方式观察世界之不可思议的力量,形成了艺术家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偶遇的半盲人老者看云,是“睁开双眼想象”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中学生学习作文极为有用的观察能力之一。这方面,孩子们用来得心应手。“噢,瞧,妈妈,沟里有条彩虹。”一个小姑娘告诉她的母亲,而她的母亲也许只见到一摊污油浮在水面。

人人都具备“睁开双眼想象”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抑制了它的发展,担心被人讥为与众不同。正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所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所以,我们得把这些担心抛开,去看看四周的美。有道是,“眼见为实”,不如说“眼见为生”。越是不断学习如何生动地观看,生活越是丰富多彩。

◎素材运用:独特的观察方式;想象;风格;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编辑/华放

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空间定向能力的培养

空间方向存在于地理空间的两个目标之间, 是在一定的方向参考系统中从一个空间目标指向另一个空间目标的指向, 通常用角度 (定量) 或东、南、西、北等 (定性) 术语表示。指向出发的目标称为参考目标, 被指向的目标称为源目标。参考目标、源目标、空间方向参照系统是空间方向的三个要素。空间定向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 在自然空间中培养空间定向能力

我们都是生活在自然空间中, 可以通过观察一些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 (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例)

(1) 月相定向。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凸面指向西方, 十五以后的月亮凸面指向东方。此法用于夜晚。

(2) 北斗七星的斗柄定向。春天斗柄东指, 夏天斗柄南指。秋天斗柄西指, 冬天斗柄北指。此法也用于夜晚。

(3) 树木法。树木年轮宽的一侧是南方。

(4) 北极星:为当地正北方。

(5) 候物法。如春天大雁从南方飞来, 驯鹿冬季要南迁等。

(6) 太阳升落的方位:夏季在外看太阳日出的方向是东北方, 日落的方向是西北方;冬季看太阳日出的地方是东南方, 日落的方向是西南方。当地时间正午12点太阳位于正南方。

(7) 木棍法:将木棍垂直于地面, 木棍影子最短时, 指向正北。

(8) 青苔法:青苔喜阴, 在树木和石头等地方青苔比较茂密的地区是北方。

2. 利用地图培养空间定向能力

首先让学生熟悉地图上空间定向的三种方法:

(1)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地图上, 通常可以用此方法进行空间定向判断。

(2) 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3)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其次, 通过做有关题目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由于目前我国中学生户外实习的机会较少, 地理空间定向的运用主要还是通过做题体现, 可以通过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练习判断方向。

例如:下图是一幅太阳高度等值线图, 读图判断?

在A处的操场上竖有一旗杆, 此刻旗杆影子的指向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由图可知, A点的太阳高度为60°, 此刻太阳直射点在A地的西南方, A地旗杆的影子应位于相反方向, 为东北方。得出正确答案为甲

二、心理旋转能力的培养

心理旋转是人在头脑中将某个图形的表象做平面或立体转动的心理操作过程。它以信息的内部表征的产生为前提的, 涉及比表象更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实验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些心理旋转特征:第一, 当人在处理以空间信息或视觉信息为主的任务时, 往往要使用心理表象;第二, 在人对心理表象做出处置时, 随着旋转度数的变大, 反应所用的时间也就越长。这些结论说明, 心理旋转这一研究的特点, 不是把表象当成静止的画面, 而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表象的进行加工。

心理旋转具有相对易变性和可塑性的认知加工特征, 通过对学生进行图形转换的训练可以提高。心理旋转使用材料的熟悉程度能够影响中学生心理旋转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熟悉的材料能够凸现旋转角度的差异, 而不熟悉材料的旋转角度的差异就不明显。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进行有心理旋转的训练, 多熟悉需要旋转的地理图形。



上一篇:设施蔬菜根结线虫防治下一篇:《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