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2024-08-1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精选12篇)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第1篇

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和谐是基础。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 联结着个人和社会, 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赏识教育尤其必要。下面结合自己亲身体验作如下浅析。

一、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1.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

研究表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具有忧郁症或躁郁症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异常表现。我班一同学, 父亲被判有期徒刑6年, 其母亲抛家别子改嫁他人, 这位同学由奶奶扶养。父亲的犯罪使他觉得在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长期陷入情绪低潮, 经常把自己处于极度孤独的困境中, 无心学习, 形成孤独、冷僻、自卑的心理, 表现出典型的忧郁症。

2.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

单亲孩子的主要环境更多地侧重于社会层面, 对于他们, 人们往往有些偏见, 以一种异样的、排斥的眼光, 或是以一种同情的、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 显露出对他们信心的丧失, 这些都使孩子在情绪上产生不规律的起伏, 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赏识教育

1.孩子需要赏识, 需要爱。

赏识能让孩子在得到激励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 渴望爱。他们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 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 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2.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

(1) 走进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冷僻、沉默少言。作为老师, 首先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 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 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 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 并为下一步的赏识教育奠定基础。

(2) 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普遍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但往往又表现出倔强好胜的性格, 不能允许再次的刺激, 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 而是亲和、尊重和激励。

(3) 接纳孩子的缺点。

教育者不但要具备接纳被教育者的缺点、弱点的勇气, 还要有将自己的接纳表示出来的技巧, 让孩子明白你的宽容大度, 但接纳不能等同于纵容, 在接纳之余, 应该帮助孩子正视并逐步改正缺点, 克服弱点, 不断进步, 这种接纳才能导致升华。

(4) 激励孩子的进步。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第2篇

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是我遇见的二个案例。

案例之一

学生:陈某(女)

家庭成员:母亲病故,父亲、爷爷、奶奶

家庭情况:母亲去世较早,父亲没有再婚,跟随父亲以及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家经营袜业加工,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为其配备了手机、电脑等,每个月提供较多的零花钱。在与其父亲的交流中得知,因为从小失去了母亲,家庭对其非常疼爱,觉得她失去了母爱,比周围的孩子可怜,所以在经济上加倍补偿她,尽量满足她的需求。

该生特征:表现不差,成绩差。但据说小学成绩还不错,升到初中后成绩就直线下降,但人还是比较聪明机灵,善观言察色;有“考试焦虑症”;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十分注重形象打扮,很爱美。

采取的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暖心”行动,多鼓励多表扬,唤醒她的荣誉感。办公室、操场边,我多次单独找她谈心,表扬了她身上具备的优点和优势,告诉她要努力找出自

己的缺点和问题,要她成长成一名不单外表美心灵更美的人,我给她三天时间。谁知她第二天一早就来找我谈心,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用她母亲临终时的话激励她,用她父亲不愿向她说的苦衷劝说她,使她争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不要“心有旁骛”。

教育效果: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她就有了变化了,课间休息时大家跑教室外面,她有时在座位上看书,看到老师更有礼貌了,课桌下的小镜子不见了(同学反映她上课也不偷偷照镜子理头发了),平时的穿着打扮变的得体了,低头玩手机的时间少了。而且听她家人讲回到家后上网聊天也少多了,学习的劲头很足。近段时间各科考试成绩都有进步,尤其英语进步很快。

对这个同学的教育和他们的转变使我想到:世界之大,各种类型的人都有,更何况处于青春好动的青少年呢?问题不在于他们的错误,而在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这些看似讨厌不可救药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退”而求策呢?“问”什么?问自己最佳的教育办法;“求”什么?求教育的良策。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做好的大事。

案例之二

学生:刘某(男)

家庭成员: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后妈、同父异母弟弟

家庭情况:父母早已离异,刘某抚养权在父亲。离婚后父亲

外出工作,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在奶奶接送下念了幼儿园、小学。父亲再婚后两年把他接到新家庭,离开奶奶。父亲再婚后又生育了一个儿子。父亲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于是教育子女的任务便落在后母身上。工作压力大、家务繁多的后母便让孩子寄宿学校,每月除了给生活费,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

该生特征及存在问题:刘某成绩中上但他并不让人省心。开学刚两周,作为寄宿生的他就伙同班上其他两名男生翻墙出去上网,彻夜未归。事情败露后,我联系了家长来到学校。刘某的妈妈一到办公室坐下,就首先向我言明她是后妈,摆出一副“孩子不是我亲生,不关我事”的态度。经了解得知,在家里,由于刘某自幼与奶奶生活,长辈过分的溺爱加上亲友对其的同情使孩子养成了有求必应、贪婪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由于性格问题,在新家庭中与后母及弟弟的相处并不融合,在学校中也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后母对他基本上是一种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态度。

采取的教育方法:一是用爱抚平创伤,与其父亲沟通,建议父亲多在家陪孩子,经过多次劝导,他父亲终于决定向公司申请转岗,回到家乡工作,陪伴儿子。同时将刘某的情况告诉他母亲,要求母亲多关心孩子。二是用环境渲染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编排座位时,我有意在其座位周围编排了一些刻苦勤奋又乐意助人的班干部同学,并私底下叮嘱这些学生干部多主动地与刘某交往。三是加强交流鼓励,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我也加强与刘某的交流,经常有意识无意识地拉他聊天,和他讲起自己当年的学习过程,引导他打开心扉。

教育效果:后来的一个学期里,刘某翻墙外出游玩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现在,他不仅仅性格开朗多了,变得活泼健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同学们更喜欢他了,老师们也发现他开始主动思考问题了,经常到办公室请教,有时放学了,他还拉着老师问题目。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第3篇

一、问题简述

(一)老师观察到的情况

梁××聪明、好动,但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或经常发呆。不能单独完成作业,成绩跟不上,学习被动,考试不理想。不爱劳动。独立性差,人际交往差,爱打骂同学,有说谎行为。

(二)父母反映的情况

梁××上小学二年时,父母离异,被法院判与父亲生活。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他们暂时隐瞒了。当在父亲娶了后母之后,也没有直接告之,等到孩子提出疑问时,才简单告之,可孩子的心灵已经受到伤害。在家学习需要家长陪伴方可完成。往返于父母两家,造成监督脱节,孩子学习涣散。孩子曾提过:“为什么阿姨和爸爸住在一起?”

(三)与梁××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父母离异后,他很想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又在抚养问题上有争议,爷爷和奶奶又不愿意让其经常和妈妈见面。

二、资料收集

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属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离异前被法院判与父亲生活,后父亲娶后母,后母是代销营业员,在打工时与其父认识,比父亲小几岁。父母离婚,父亲再婚都没有跟其说明白。现在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之间徘徊。

2.家庭经济情况。梁××父母以前是开汽车修理店的,收入甚好,经济宽裕。

3.妈妈教育态度。“严”加管教,方能早日成才。放学后须立刻回家,否则需持老师证明。

4.生活简史。父母离异前一家三口过着美满的日子,父母开汽车修理店,生意繁忙。主要是妈妈打理,爸爸比较清闲,手下请了好几个帮手。经常赶到夜里二三点。离异前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比较溺爱。上一年级时,孩子可爱,但较幼稚,与人交往没有分寸。学习成绩中上。课堂上经常发呆,与家长联系。只说是迷信什么,也没告之。接下来,就发现作业没按时完成。成绩一直往下滑,到现在成绩在班级的最后几名。家长看似很急,可生意忙,还是没时间陪孩子。

三、个案指导设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

2.通过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

3.和梁××结对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谈心、同玩乐、辅导学习、排忧解难建立感情,让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4.诚恳相待家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家庭环境,商讨对梁××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见。

5.与其他科任老师交换帮辅意见,并通过其他的同学对该生作进一步了解,让他承担班上的一些工作。

四、个案指导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谈心,不断地鼓励他,给他讲中外名人励志的故事。有进步就表扬他,不时地向家长报喜。组织班级同学和老师一起开展“爱生活”“我是小主人”等班队活动。一起为他过生日,使他感动得流泪。当他与同学产生矛盾时,给予平等对待,让他明白是非。他都能虚心接受,但是时有反复。打架欺负同学的毛病,基本克服了。

2.学习也有提高。作业基本能完成,数学成绩从原来五十几分提高到良,甚至有时还能考到90多分。

(二)家庭方面

1.父亲由于要经营汽车修理厂,经常不在家,造成孩子心灵创伤,无人照管,放任自流。通过交谈,深感自疚,认识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表示以后对孩子多加关心照顾。

2.母亲指出这几年来光疼爱孩子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嚴格要求,多关心他,要教他学好。在学习上要督促辅导,尽力为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可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是不幸的,但万幸的是梁××的父母还是爱他的。经过交流,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所改进,使得梁××得以健康成长。

五、结论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思更细腻,渴望得到更多的爱,首先要尊重他们,用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用耐心和爱心去感化他、教育他。

2.跟家长多联系、勤家访。孩子的一点进步和长处,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方式和策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义务,能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进步了,家长应继续给予关心,使其更上一层楼。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第4篇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本校初三年级195名年龄在13~15岁的单亲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社会态度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交谈后分析发现, 很多单亲孩子因为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导致感情失去平衡, 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上进心不强、自由散漫, 不服管教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一遍遍被强化, 就会对性格产生影响, 严重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例如, 2008级初一 (5) 班的青青, 5岁时, 妈妈突然离开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自此, 青青和爷爷、爸爸一起生活。青青的爸爸没有固定职业, 脚部又有残疾, 爷爷的退休金也不多, 但或许是因为心疼孩子没有妈妈的缘故, 爷爷和爸爸平时在物质上对青青都尽量有求必应, 但对青青的其他方面却关注不多。在班级里, 青青表现得特别胆小和孤僻, 也没有要好的同学和朋友。课堂上, 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下课了, 同学们闹成一团, 她只是静静躲在一个角落, 也不爱说话。一旦跟同学说话就结巴, 而且, 跟人说话的时候也不敢直视对方, 而是头转来转去, 眼神飘忽不定, 似乎在躲避什么。青青这种“沉默型”性格, 就是因为单亲孩子经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加上社会的片面看法, 慢慢地不愿意和别人交际, 逐渐地封闭自己所造成的。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溺爱型”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母爱或父爱,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 家长往往更加怜悯孩子, 事事都依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以自己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 不懂得尊重他人, 好逸恶劳, 挥金如土。浩浩的父母离婚5年了, 浩浩一直随妈妈生活, 妈妈把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都投入到浩浩身上, 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孩子要什么有什么, 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衣服妈妈穿, 功课妈妈帮着做, 不高兴时嚷嚷两声, 妈妈准心痛。浩浩性格孤傲, 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只要自己喜欢的都想尽办法得到, 而且对妈妈的依赖性极强, 什么事都离不开妈妈, 每每遇到困难就找妈妈解决。“孩子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 我要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他。孩子已经没有父爱了, 我唯有竭尽所能补偿孩子失去的东西。”浩浩妈妈内疚地说。

2.“高压型”家庭教育

离婚后的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 他 (她) 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 希望孩子样样都要比其他人强, 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形成懦弱和反叛的性格, 养成靠暴力处理事情的思想。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 可能危害极大。初三 (1) 班小霞的妈妈是个高学历而且要强的女人, 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 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 双休日安排学科辅导, 不允许女儿和其他同学过多来往。女儿成绩退步, 她就动手打女儿。久而久之, 女儿对妈妈的高压政策产生逆反心理, 开始和妈妈顶嘴, 拒绝参加辅导班, 甚至吵着离家出走。

3.“包办型”家庭教育

有许多单亲孩子, 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父 (母) 包办, 到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地步。父 (母) 还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他们的行动, 结果就是造成这些孩子独立意识严重缺乏, 任何事情都听从父 (母) 的安排, 社会适应能力差。小陈是上海某高校的毕业生,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从高中开始他就有一句口头禅, “我妈妈说……”“我妈妈让我……”。毕业前他在上海一家知名咖啡店做实习店长助理, 可是到了签约的时候, 他却辞去了这份倾注了自己很多心血的工作。“虽然我喜欢这份工作, 但妈妈想要我出国, 我听她的。”小陈告诉大家, 从小开始, 他的一切都是妈妈安排好的, 包括高考填报志愿等, 他都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发表了看法也没有用, 我只能听我妈妈的。”小陈尴尬地对大家说。

4.“放任型”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 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 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小李是初二分班后我才接触的新生, 学习成绩中等, 我们通常认为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 在行为规范方面应该也不会太差, 但他并不让人省心。初二开学刚两周, 作为寄宿生的他就伙同班上其他两名男生翻墙出去上网, 彻夜未归。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严重的是他们居然编造谎言称晚上急病发作而外出就医, 甚至到医院拿了一个病历本作为“证据”。事情败露后, 我联系了家长来到学校。小李的妈妈一到办公室坐下, 就首先向我言明她是后妈, 摆出一副“孩子不是我亲生, 不关我事”的态度。经过询问, 我才知道小李的父母早已离异, 之后孩子一直在乡下由奶奶抚养长大。父亲三年前再组织了家庭并生下一个弟弟。小李由于到城里读初中, 便搬到父亲的新家生活。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 于是教育子女的任务便落在后母身上。工作压力大、家务繁多的后母便让孩子寄宿, 每月除了给生活费, 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而孩子由于自幼与奶奶生活, 长辈过分的溺爱加上亲友的同情使孩子养成了贪婪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由于性格问题, 在新家庭中与后母及弟弟的相处也不融洽。后母对他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态度。

三、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

1. 缺乏专业理论指导

教不严, 师之惰。学校对单亲学生的成长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单亲学生能够成长成才, 往往得益于良好的学校教育。就学校而言, 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 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然问题是看到了, 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特殊群体来研究, 对其教育的方法, 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对策。

2. 教育评价模式单一

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 考试成绩与教师名利挂钩, 给教师增加了很多无形压力, 教师又将这些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不能因材施教,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有区别地对待他们。教学不分层次, 使学生失去上进的信心, 最终成为“双差生”。

3. 重应试、轻法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和学校都很重视好学生, 对于“差生” (单亲学生很多都是“双差生”) , 教师和学校都很讨厌。学校对“差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方法不当, 是导致“差生”变得更差,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四、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措施和方法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必须建立牢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1. 单亲家长应提高思想认识, 优化家教环境

我们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而且是终身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人生的起点, 影响着他一生的轨迹。单亲父母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 增强认识, 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 一定要注意, 使爱和纪律有机组合, 促使孩子快乐成长。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经被老师当作白痴, 被赶出学校, 妈妈发现问题后, 有针对性地教育他, 最终爱迪生成为了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由此成为教育孩子的榜样。

2. 学校应跟踪教育, 分类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员罗德鹏先生说过:“没有想学坏的孩子, 但却有特殊的孩子, 特殊的孩子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天赋特质是教养成功的第一步, 扬长避短, 取得成功。”教育好单亲家庭学生, 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要使单亲学生接受教育, 健康快乐成长, 要“爱和导”结合。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一些爱, 一些特殊的关爱, 在爱的滋润下, 他们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成为国之栋梁。学校应建立单亲子女成长记录卡, 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 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 针对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3. 成立社会 (社区) 义工组织, 专门对单亲家庭进行帮助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为单亲家庭与正常家庭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 或者成立“结亲”家庭, 让有爱心懂教育的正常家庭跟有需要帮助的单亲家庭结成对子, 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使单亲孩子感觉到社会的温暖。社区退休工人温森同街道的一户单亲家庭“结亲”, 温森说:“我们街道办应该举办更多这种活动, 单亲家庭特别是单亲孩子更加渴望温暖, 希望社会热心人士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 社会上有很多在家庭教育上有经验的人完全可以办到。”退休教师黄伯“结亲”的单亲家庭是周姨家, 周姨有一个儿子再过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黄伯利用自己多年担任高三教师的经验帮周姨的孩子辅导功课, 解决学习困难, 激励孩子提高学习信心。周姨的丈夫在多年前的一次台风中不幸去世, 周姨独自把儿子拉扯大, 一个人要打几份工, 生活压力比较大, 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她说, 自从“结亲”后, 黄伯帮她解决了后顾之忧, 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有形成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社会 (社区) 和学校三方通力协作的教育网络, 号召社会相关教育慈善机构踊跃加入, 单亲孩子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礼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7) .

[2]王祖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

[3]吴友军.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四字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 2008 (2) .

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第5篇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谷 斌

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两句:“少了妈妈只有半个家,少了爸爸啊我呀好害怕……

每当听到这首主题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双亡,其主要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 1

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

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

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

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

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

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

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

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

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

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

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

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

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

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

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

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臵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我班有一名叫魏鑫的同学,她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她与继母不和,经常闹别扭,有时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及时和她进行沟通,父亲总不能单身一辈子,你总是要离开父亲的,要想父亲好好的生活,那必须得有人陪、又人照顾。在我多次的教育下,她能正确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我感到很欣慰。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

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组织 “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4、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我班有一名叫赵

珊的同学,上课时总和老师顶嘴,我了解了情况后和她进行沟通,得知她的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在家和父亲也经常吵嘴,因此也离家出走过。得知了这些情况,我耐心的对她进行教育,正确的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同时我也让她担任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能重新找回自信,努力学习。现在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最好的,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欣慰。

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又称破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个人情感、认识、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冷漠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之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结构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导致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冷漠是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身边的事情和同学漠不关心。

(二)内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见,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从而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了自卑感。单亲家庭子女在大众面前常表现得十分内向,对双亲的事情避而不谈,对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单亲家庭家长为了补偿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长此以往,会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无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学校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不良情绪的长时间积压会导致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变得十分暴躁易怒,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二、解决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家长摆正心态,用情绪感染孩子

在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如果家长长期地处于抑郁、消沉的情绪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消除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让家长摆正了心态,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中学单亲家庭子女才会慢慢转变性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孩子,不能为了单纯地弥补学生的精神伤害,而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学中开导学生

为了有效地克服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应当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彻底放开心理上的束缚,完成个性的解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方式,来鼓励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单亲家庭学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队列行走时,教师可以安排单亲家庭学生担任班级的红旗手,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与其他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消除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蜗牛》,是台湾歌手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了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手周杰伦的故事,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延伸,来完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单亲家庭子女档案并进行档案追踪

教师应当了解班级的单亲家庭子女,并在学生中建立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对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行持续追踪,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档案中。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完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地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档案,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休息节假日对其进行家访,全方位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注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教育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重任。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5(11):18.

[2]葛璟.家庭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其心理调适[J].青年与社会:下,2015(06):169.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7篇

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后, 家长心理失衡导致单亲家庭子女情绪不正常, 情感冷漠, 孤独烦躁, 存在自卑逆反心理, 单亲家庭子女学习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思想品德行为异常, 多数有不良习惯, 表现差的占70%左右。从上述情况可以知道,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已向社会亮起红灯, 单亲家庭是残缺的家庭, 对子女的成长极为不利。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无原则地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 为人父母往往更加怜悯孩子, 什么事都依孩子, 结果孩子以自己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 不懂得尊重他人。

(二) 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 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不动就打骂, 使孩子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 形成胆小、倔强等不良品质, 容易走上歧途。

(三) 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

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 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 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还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孩子的行动, 结果使孩子缺乏独立意识,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对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教育子女的引导

作为教师, 我们要引导家长认识到虽然夫妻双方离婚, 但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 解决好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 以下是我采取的一些教育对策。

(一) 教师要做单亲父母真诚的朋友, 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离异的父母总体感觉他们对于离异这样的事情不好意思和教师沟通, 认为离异不是一件好事, 面对教师难以启齿, 担心知道孩子父母离异, 教师会另眼看待孩子, 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另外作为离异的父母, 也不愿意真诚而坦率地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因此, 教师知道学生父母离异以后, 可以恰当地介入, 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建议家长:

1. 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1) 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 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2) 给孩子安全感, 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 让孩子知道, 虽然父母离婚了, 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 做到这一点, 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 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 和一个也许带给自己很多创痛的人合作, 可能极不情愿, 但不能把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 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

2. 谨慎对待子女的教育, 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

(1) 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 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关怀备至, 一切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 日子一久, 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变得脆弱、依赖, 缺乏主见, 一旦离开了家长, 便茫然不知所措。 (2) 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 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 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 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 自己节衣缩食, 忍辱负重, 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 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 有的恶语相向, 有的拳脚相加, , 更有甚者不理不睬, 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4) 教育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 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 即表现得懦弱, 多愁善感, 自卑、缺乏毅力等;而缺少母爱, 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 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 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与单亲孩子平等相处, 营造和谐温馨的学校教育环境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 学校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 要用爱心和师生亲情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一)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教师要告诉学生, 父母的离异虽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一份完整的爱, 但对父母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间已经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 与其在一起经常吵闹, 还不如给彼此放一条生路, 分开重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作为子女, 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大人的选择。

(二) 鼓励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中成长

单亲家庭的学生都有猜忌和孤独的心理, 他们会因为心灵受到伤害而关闭与同学、教师交流的窗户, 这时, 班主任应怎样做呢?

1. 密切关注, 爱心抚慰。

父母之爱的缺失, 使这些学生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 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 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学生的言行, 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 要及时跟他们谈心, 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多体贴。

2. 平等尊重, 鼓励交往。

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 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 增强自信。家庭成员的残缺, 使这些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 抬不起头, 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 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 帮助他们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四、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 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 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教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 不过, 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 那么, 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 通过媒体宣传, 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 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第8篇

我认为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 (1) 家庭成员只有一种存在形式, 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形式; (2) 子女必须是未婚且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 (3) 子女应该有年龄界定, 以成年为标准。在我国法律上赋予权利与义务的实在成年人年满18岁, 所以单亲家庭子女年龄可以界定在18周岁。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表现

家庭是子女心理和个性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之一, 家庭能够指导子女一些生活上的技能, 能够教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教导他们遵守道德规范, 使他们确定生活目标, 形成个人价值观和志趣、培养对社会不同角色的认识能力、影响个人性格特征和社会适应力。但是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去弥补其子女所失去的另一半爱, 事实上都是一种永远的缺憾, 是一种“不健全的爱”。这种情感方面的残缺和缺憾, 常常影响着子女成长中的心态、性格和行为。缺失爱的子女在性格上往往会形成内向自卑、易怒暴躁、多疑嫉妒、等等。

1、内向自卑

父母情感破裂离异, 致使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父母对子女抚养问题开始相互推诿, 家庭中的暴力事件或长期冷战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2、易怒暴躁

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本来就得不到家长的关爱, 他们的感情无处宣泄, 郁闷的心情也无人问津。于是他们表现是遇事易冲动, 攻击性比较强, 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

3、多疑、嫉妒

多疑和嫉妒的心理是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 较正常家庭子女略显突出一些。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或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 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 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 不喜欢自己了。对任何同学都存有戒心。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对策

有研究认为, 子女各种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单亲家庭有一定的联系, 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本身并不是教育不成功的唯一原因, 最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作用。单亲家庭子女处于这三种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 三者对于其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充分认识到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结构, 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建立全社会关爱体系

全社会都要伸出援手来帮助和支持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和教育, 社会要给予关爱, 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 多为单亲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法律体系要完善, 严格监督离婚子女的监护权。再有是社区的充分利用, 在生活上照顾他们, 及时聘请维权岗、司法机关同志来社区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

2、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社区以居民委员会、村民组织等为依托, 因地制宜的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多功能社区青少年活动站,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 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

3、设立社会咨询机构与教育网络系统

总之单亲家庭是当代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 研究其子女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 使我们能更好的掌握子女的心理问题, 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加强其道德教育, 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构成稳固的支撑模式, 单亲家庭子女和正常家庭的子女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共同的责任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 也有承担教育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在三者之间更好地成长, 对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铮:《人口理论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人口研究, 1998年第2期。

[3]齐麟:《论单亲家庭》, 《人口学刊》, 2000年第6期。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第9篇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不健康心理表现

(一)自卑、孤僻。

造成孩子具有自卑、孤僻不健康心理特点的原因,多是来自对“父母离婚”的耻辱感。目前的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还不够宽容,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对他们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或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或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他们的奇耻大辱,唯恐他人提及。因此,他们不愿或不敢和人交往,久而久之,便变得自卑自怜,难以与人合作。而且家庭破裂后,父亲不能代替母亲,母亲不能代替父亲,难以全面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得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缺乏得到嘉奖、受到庇护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形成自卑、内心孤独、性格孤僻的特点。

(二)冷漠、暴躁。

家庭破裂后,有的父母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无力管教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重新组建家庭后,继父或继母很难像对待自己亲生子女一样来对待对方的孩子。父母的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极易情绪不稳定,易发怒,且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三)判逆、蛮横。

家庭破裂后,有的父母将自己对婚姻的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稍有不顺心的事或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便以“打”代“教”,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极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及叛逆心理。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常常性格暴戾、蛮横,对世界充满仇恨,甚至有报复家长的倾向。

(四)任性、自私。

家庭破裂后,单亲父母认为孩子已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理应将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从而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不加分析地给予满足,一味迁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方法

关爱单亲家庭子女,要着眼于预防,立足于教育,落实在具体措施上。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一)学校来说。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单亲家庭学生分配给那些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的老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无论是父母离婚,还是父母非正常死亡所造成的家庭破裂,对一个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恐惧、彷徨、情绪极度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家庭破裂的痛苦可使一个性格开朗、品学兼优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一个后进生从此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走上歧途。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及时帮助这些学生,使其坚强起来,正确面对现实。既可以向他们讲人生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理,又可以向他们讲一些类似于他们经历的正面事例,鼓励他们尽快摆脱阴影,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积极迎接人生困难的挑战,安心学习,为将来自立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知识准备。应注意的是老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多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发现苗头,及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第三,给他们特别的关爱和鼓励。单亲家庭子女大都得不到健全家庭的温暖,而重组的家庭对子女又缺乏关心照顾,这就需要老师从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可信,使他们感受到除了父母还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容易产生自卑感、自信心不强的特点,教师应多鼓励,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甚至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感觉到生活中不仅有痛苦而且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满腔热情地追求人生道路上的美好的东西。

(二)单亲家庭。

第一,单亲的父母应和孩子共同勇敢地面对家庭破裂的事实。特别是离异家庭的父母应教育孩子,离婚是父母做出的合适选择,是父母自己的事,与孩子无关。父母离婚并不影响他们一如既往地爱他们,一如既往地为他们负责任,从而努力帮助孩子消除因父母离婚造成的耻辱感、恐惧感。不要企图向孩子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导致他们失去对大人的信任。因孩子是敏感的,迟早会感受到家庭的变化,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说些“妈妈不要我们了”、“男人都是坏东西”之类的话,那样会使他们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二,不要将孩子与婚姻一起画上句号,即放弃做父母的责任。婚姻结束,并不等于对孩子的责任也结束了。将孩子扔给自己父母的做法也许是不得己,但是你的孩子则可能因为祖(外祖)父母的宠爱,缺乏约束,或嫌弃而走上歧途。也不要用溺爱、娇纵代替精神上的缺失,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补偿,相反可能是孩子任性、暴力的来源。单亲的孩子需要更多地承担责任,走向成熟。

(三)社会。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班主任,思想教育

“单亲家庭的学生愈来愈不好教”, 这是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如此,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较棘手的是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转化。由于父母一方的早逝, 或者父母的离异, 尤其是后者, 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数量虽不是很大, 但其在班中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这类学生的行为孤僻怪异, 往往成为双差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实践证明, 采用以下方法, 能够引导学生摆脱生活的阴影, 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用一颗真诚、理解、宽容的心去关爱学生

亲情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情感。然而, 单亲家庭孩子的亲情总是少之又少, 母爱或父爱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情感非常脆弱, 因此关爱成了他们的“强心剂”。往往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问候, 如“今天冷不冷啊”等, 会使他们的行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我们班, 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的父亲是个精神病患者, 母亲又病故, 对孩子来说这打击太大了, 他受了委屈连个安慰的亲人都没有, 长此以往, 他的性格孤僻, 成了班里双差生。一天中午, 他在班中到处乱串, 班长让他静下来, 他非但不听还把将班级的窗帘扯断了。当我了解到他因父亲犯病而烦恼时, 我并没有责怪他, 而是请来安装窗帘的店主, 将窗帘重新装好, 并把所花费的20元钱采取师生共担方案, 他显得异常高兴。没想到自那之后他不但不扰乱他人, 他还会帮助不守纪的学生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 同时他学习的激情也上来了。平时挖空了心思去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不见一点成效;现在却只因为这一小小的举措就把他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原来老师“踩”到了他心灵的“空地上”。

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善待他们, 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 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 成为他们的真朋友, 用真挚的友谊来铺设他们心灵的道路。这样, 孩子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我们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帮助孩子, 教育好孩子。

二、抓住机会, 用“赏识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 尤其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 他们长期受到歧视, 往往自以为很笨, 不是升学的料;另一方面, 各种荣誉和职务与他们无缘, 他们的内心更渴望别人的赞美, 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大拇指, 一个鼓励的抚摸, 就可以让他快活上一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潜力。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欣赏他们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善意;欣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欣赏他们每一次的“心灵闪现”和对自己的超越。

我班段俊雷同学, 是个老师公认的“问题生”, 同学们也讨厌他。我通过观察, 这个学生在打扫卫生时特别卖力, 尤其是开学初的一次大扫除, 他干得汗流浃背, 毫无怨言, 坚持干到最后。抓住这个亮点, 我在班会上总结劳动情况时, 表扬他热爱劳动, 思想进步。我特意瞄了他一眼, 此时的他正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后他一改从前的表现, 再也不是班上的“小混混”了。科任老师也反映他变得认真学习了。

三、创设温馨的班级氛围, 让他们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班集体, 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织, 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大合群, 我觉得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并熟悉班内单亲子女的家庭情况, 多与他们接触, 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好班里的同学, 防止其他同学说话不留意对这些同学的心灵造成新的创伤。采用“一帮一”结对子, 主动找他们谈心, 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 精神上的鼓励, 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独心理, 使他们在真挚的关怀下进步、成长, 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007年, 我班有一位名叫王海花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她是一个老光棍的养女, 因为家境贫寒, 每天沉默寡言, 独来独往。了解了这些情况后, 我决定找准契机, 给她恰当的物质帮助, 使她能安心地学习。在学校给她争取到一份贫困生补助, 在主题班会课上, 以献爱心的活动方式为她添置棉衣等生活与学习用品, 免去了她的后顾之忧, 使她能与同学们一起专心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王海花同学发奋学习,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 缝合孩子的心灵创伤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11篇

时代的发展,使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离婚率逐步上升,让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数量逐年增多。从教育的角度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容易产生性格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这是很多教师的共识,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二、现状分析

对大多数单亲家庭而言,由于家庭环境特殊,往往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如下:

(一)家庭破裂,心理自卑

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他们缺乏心理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尤其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以往的生活,失落感会使他们沉浸在悲伤中。在学校里又会经常受到同学的轻视,加上社会上舆论,因而对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缺乏信任,心理封闭

他们在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更多地看到的是敌视,导致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过多地束缚自己的言行,不轻易相信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隐藏起来。面对他人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此以往,将从人群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

(三)渴望尊重,心理逆反

单亲家庭学生在“生活场”中地位不高,作为弱势群体,容易成为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希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喜欢“顶牛”,甚至表现出打架、逃学,破坏公物、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以显示自身存在价值。

以上列举的不良心理特征不仅在单亲家庭子女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更为典型,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

三、解决策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都负有责任和义务。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才能促进单亲家庭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

(一)重视家庭教育责任

1.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思想认识和情绪,敢于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对家庭变化有正确认识,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明白孩子定时到父亲或母亲那里去是正常的情感需要,谁也不能剥夺这份权利,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

2.家长让孩子明确作为家庭成员所负担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爱孩子没有错,但要理智和适度。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是非常痛苦的,有些父(母)亲,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并以此来补偿,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3.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交流,及时疏导并采取妥善的解决措施。

(二)明确学校教育责任

1.建立档案。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了解、跟踪,进行正确引导,并加以记载,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开展“结对子”活动,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身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2.关心爱护。爱是教育的本質,家庭变故,使他们心理失衡,各种异常行为也就出现了。教师应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受信任;应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他们的特殊关爱。比如生日时赠送小礼物,但不可过多地表露对学生的同情,否则会导致他们更多注意自己的不幸而无法自拔。

3.环境影响。单亲家庭学生所在班集体的班风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教育其他学生热情帮助、关心单亲学生,用集体的力量感染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并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三)强化社会教育责任

1.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运用多种办法,如经济管理、舆论宣传甚至法律手段等来控制离异家庭的非正常增长。在全社会推行婚姻价值观的道德教育,倡导符合道德伦理的婚姻家庭观念,促进幸福美满家庭的健康发展,减少单亲家庭的产生,从源头上抑制单亲家庭子女的产生。

2.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并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好每一个单亲家庭子女。

为单亲家庭子女塑造和谐亲子关系 第12篇

近年来,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残缺给青少年子女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情感上, 由于较易被忽视, 一些孩子因长期抑郁而变得性情孤僻, 对他人、对社会极端冷漠, 缺乏责任感;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由失望到厌恶以至仇恨, 产生反社会行为。在情绪上, 受父母离异的打击, 一些孩子情绪变化激烈, 消极情绪往往多于积极情绪, 表现为喜怒无常、悲观失望、易发怒和烦躁等。在人际关系上, 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缺少健全的父母保护氛围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友好相处的体验, 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友好的亲密关系, 表现为乐群性差, 攻击性行为明显等等[1]。离异家庭的子女出现上述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身原因。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急风暴雨期”。生理上的逐步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 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 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 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 许多期望不能实现, 以至产生挫折感, 面临种种心理危机[2]。但与此同时, 青少年并不是孤立于父母而存在的, 亲子之间在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的产生、发展和维持, 与他们同父母之间不良的交往方式和家庭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单亲家庭子女更是如此[3]。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营造民主、宽松、信任的家庭氛围, 使家庭成员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美好, 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因此,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要运用心理辅导技巧, 对青少年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态度、亲子沟通模式等予以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 教授亲子沟通的技巧, 帮助父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 消除亲子间产生的隔阂和冷漠, 塑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为青少年及其父母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在此, 笔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阐明塑造和谐亲子关系在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小明 (化名) , 男, 14岁, 初中一年级学生;小明的父母在几年前离异, 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近一年的时间里, 小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学校表现不好, 与母亲———张女士 (化名) 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张女士找到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寻求帮助。从事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教师一共安排了四次面谈, 第一次面谈的对象是张女士, 第二次至第四次面谈的对象是张女士和小明。为了更清楚的展示本案例的进程以及心理辅导的技巧, 笔者着重介绍第一次和第二次面谈的部分对话。以下从事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教师简称T, 张女士简称Z, 小明简称X。

1. 第一次面谈。

T:非常高兴您能放下工作到这儿来。但很遗憾, 小明今天没有来。

Z:哦, 小明感冒了。

T:请先谈谈您遇到的问题吧?

Z:小明这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了, 这次期中考试成绩退后了二十几名。我简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T:哦, 他对学习没兴趣。那他平时是如何表现的呢?

Z:他特别讨厌写作业, 每天都是在我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他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真是让人困惑极了!

T:听起来您对他很失望啊?

Z:唉……谁不想望子成龙啊!小明爸爸几年前就跟我离婚了, 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小明身上, 可这孩子就是不争气。我有时可能对他管教严厉了一些, 但这不也都是为他好吗!

T:您是怎样管教他的呢?

Z:督促他写作业, 好好学习, 不准贪玩。不能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T:您刚才说的“严厉”是什么意思呢?

Z:比如, 他因贪玩完不成第二天的作业, 我会罚他写完作业再睡觉。

T:这样做有效果吗?

Z:没有!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T:您愿意试试别的方法吗?

Z:当然!但我想不出别的办法。我知道的方法都已经试过了, 没什么效果。

T:我相信我们会想出办法来的, 但首先我必须对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除了不爱学习, 小明还有什么方面让你感到困惑呢?

Z:他什么都不听我的, 在学校表现也不好。T:“什么都不听你的”, 能具体讲讲吗?

Z:小明一回家就玩电脑、不写作业、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我教育他的话, 他根本听不进去。

T:他不听话时都是如何反应的?是直接说“不”还是摆出会做的样子, 其实根本就不去做?

Z:他大多数时候都是答应一声, 但根本不会去做。不过他很少直接和我顶嘴。

T:当他不按您说的做时, 您会怎么样?

Z:那要看我让他做的是什么事和我当时的心情。有时我干脆就自己做了;有时我会非常生气, 冲他大发脾气。

T:这样做起作用吗?

Z:刚开始还有点儿用, 后来他就肆无忌惮了, 不把这当回儿事。

T:这么说, 您是要他按照您的要求去做事情, 但他总违抗您的命令。是吗?

Z:是的。

T:他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

Z:老师说他在课堂上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现在居然还和别的同学打架。

T:小明的这些问题是以前就有呢, 还是近来发生的?

Z:自他上初中以来吧, 快一年了。

T:在刚才您提到的小明成绩下降、不听话和在学校的表现不好这几个问题中, 您最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呢?

Z:让他听话, 像现在这样下去, 我真难以再忍受了!

T:那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先解决“不听话”这个问题, 所以下次谈话小明很有必要参加。

Z:好的。您多费心了, 小明就交给您了!

T:小明的成长需要您、我和小明三方共同努力。或许我们能从小明身上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是和他共同进步的!

面谈技巧剖析:

第一, 通过共感理解, 建立合作关系。在面谈初期, 来访者往往会对其所困扰的问题持有较模糊的认识, 情感体验相对复杂, 还有可能对心理辅导存有疑虑, 因而也许不会马上接纳辅导者[4]。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运用共感理解与来访者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所谓共感理解, 即辅导者运用沟通技巧, 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5]。如“很高兴您能放下工作到这儿来”, 是以积极的话语对张女士的到来表示欢迎, 从而为咨询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再例如, “听起来您对他很失望啊?”是由于来访者只是叙述了某件事, 并没有说出她的主观情绪体验;咨询者却敏锐觉察到了其内心的强烈情绪, 准确地做出反应。

第二, 适切的提问。适切的提问可以促进心理辅导的顺利展开, 本次面谈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提问方式:A.了解基本信息的提问。在心理辅导面谈初期, 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来寻求帮助 (求询来访的动机) 、现在的状况如何、为何苦恼等基本信息的提问, 可以为深入面谈提供初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如, “请先谈谈您遇到的问题吧?”“小明的这些问题是以前就有呢, 还是近来发生的?”B.明确化的提问。当来访者所谈的问题含糊不清、暧昧的时候, 咨询者确切的语言可以帮助其整理思路, 明确自己复杂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开放式提问, 如“他对学习没兴趣。那他平时是如何表现的呢?”, “您是怎样管教他的呢”及“您刚才说的‘严厉’是什么意思呢”等等;也可以用封闭式的提问, 如“您是要他按照您的要求去做事情, 但他总违抗您的命令, 是吗?”C.焦点化的提问。此类问题是心理辅导者把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及以感情综合整理后, 将提问聚焦、明确来访者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否则, 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可能避重就轻。如:“除了不爱学习, 小明还有什么方面让你感到困惑呢?”“在刚才您提到的小明成绩下降、不听话和在学校的表现不好这几个问题中, 您最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呢?”。心理辅导者通过一系列的适当提问得知, 最令张女困惑的问题, 并不是一开始提到的小明学习成绩下降, 而是想让小明听她的话。

2. 第二次面谈。

T:很高兴见到你, 小明!能和我说说你有什么爱好吗?

X:我喜欢踢足球、听音乐、玩游戏……

T:好啊, 喜欢足球。你踢什么位置?

X:前锋。

T:不错嘛!你喜欢和谁一起玩呢?

X:小亮、小勇、小涛……好多人呢。

T:很好!你妈妈和我曾经谈过话, 我们可以先让她谈谈她的苦恼, 然后我非常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Z、X:好吧!

Z:我就是想让你听话些。我说什么你都不听, 这样妈妈很生气。

X:听什么话?

Z:比如按时回家, 好好写作业, 按时睡觉, 收拾你的屋子……

X:那些我都做了!

Z:有时你是做了, 但都是在我对你发火以后!

X: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T:看来大家的看法有些不同。妈妈认为小明不按她的要求去做事, 而小明认为做了应该做的事。

Z、X:是这样的。

T:我们最好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这对解决问题很有帮助。你们只需要每人准备一张纸, 在纸的左边记录下张女士要求小明做的事, 在右边记录下小明是否做了。你们两人都能坚持记录吗?

Z:可以。不过把他们都记下来可够我忙的。

T:我知道您很关心小明, 想让他有责任感。

Z:好吧, 我会按您所要求的去做。

T:小明, 你可以做到吗?如果你坚持到下周二, 我们就会有六天的记录了。

X:没问题。

T:记住, 你们要做的只是记录下所发生的事情, 并不需要去努力改变什么。

Z、X:嗯!

面谈技巧剖析:

第一, 关注和尊重。小明初次来访, 难免感到紧张不安。辅导者友善的提问 (如, “能和我说说你有什么爱好吗?”和“你喜欢和谁一起玩呢?”) , 有助于小明消除恐惧和猜忌, 创造了轻松、包容的氛围, 发展了与小明相互信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 辅导者没有直接转述张女士的话, 并表明愿意听小明的“想法”。这使小明觉得被关注和尊重, 从而真正接受辅导者, 向其敞开心扉。

第二, 积极再定义。家庭成员看待问题或事件的角度不一样, 会导致亲子矛盾的产生, 阻碍家庭问题的解决。了解到小明和张女士就“小明是否听话”这一问题产生分歧, 辅导者避免用积极———消极、好的———坏的、应该———不应该等非此即彼的评判方式, 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把问题定义为“大家的看法有些不同”。这样有利于减轻母子双方的心理压力, 缓和紧张的局面。

第三, 自我治疗。由于辅导者无法介入到小明的日常生活中, 因而, 到底张女士对小明所提的要求是否合适, 小明又在多大程度上违抗了张女士的命令, 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到这一阶段, 辅导者与母子双方的沟通很顺畅, 彼此之间也有了良好的信任度。所以, 辅导者不失时机地向母子提出合作的要求:通过采用自我观察、自我记录的方法, 帮助张女士和小明认识他们自身的行为, 以及彼此相互作用的方式。这样既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 为以后的干预工作做铺垫, 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 第三次面谈。

本次面谈主要是对来访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结果发现, 张女士和小明同时报告张女士平均每天向小明提出十项要求, 小明听从母亲要求的平均水平为40%。根据这种情况, 辅导者进一步提出如下干预措施:第一, 建议张女士对小明应履行的任务作清晰归纳, 每天对小明提出的要求不超过五个。第二, 坚持记录。第三, 如果小明完成任务, 实行奖励。第四, 母子两人每天拿出20分钟的时间共同讨论生活中有意思的事。让小明做主选择话题先陈述, 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 允许个人保留意见或平等协商解决。

面谈技巧剖析:

第一, 责权明确。从母子报告的情况来看, 事情并不像张女士所报告的那样糟糕, 小明有40%的时候是很听话的。辅导者建议张女士明确小明的责任和权利, 对哪些是小明该做的事做出明确的规定 (提出要求限定在5个以内) 。这样的契约形式既有助于母亲对儿子的教导和管理, 也有助于孩子对纪律、规则的认同和接受。

第二, 正面强化。表扬与鼓励有助于个体增强自信,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所以, 家长要善于适度表扬孩子的进步。话语的称赞、物质的奖励、对孩子承诺的兑现都是有效的鼓励方式。

第三, 心灵沟通。母子之间的沟通是此次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一环。有了沟通, 才有了彼此理解的希望, 有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正处在青少年期的小明, 自我意识高涨, 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不喜欢母亲对他的生活有太多的干涉和管理。辅导者向小明及张女士布置沟通任务, 有助于让母亲了解孩子的心声, 平等交流, 促进彼此相互理解。

4. 第四次面谈。

张女士报告说, 在七天时间里, 小明听从要求的平均水平为80%。母子二人每天都会有一次谈话, 从最初不时的沉默和争执, 发展到后来平心静气地讨论和容纳对方不同的意见。小明的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 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自觉完成老师的作业。张女士和小明都对这些进展和改变感到愉快和兴奋。辅导者对两人的变化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经张女士和辅导者双方探讨, 决定中止咨询。最后, 辅导者留出了一段时间, 与张女士和小明共同回顾了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 并请他们讲讲自己所发生的变化及感受。

面谈技巧剖析:

张女士和小明发生的积极改变是可喜的, 辅导者对此予以肯定。此次心理辅导的关键是为小明和张女士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使他们能充分的了解进而接纳自己和对方,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另外, 在心理面谈的结束阶段, 请来访者与辅导者共同回顾心理辅导的历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使来访者对辅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体察, 从而对心理辅导、对自己、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小结

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由复杂的家庭生活和家庭矛盾造成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为了弥补另一方家长的缺失, 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爱, 但也往往走入无法理智施予这种爱的误区, 他们的爱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而不是成长的甘露[6]。在本案例的单亲家庭中, 母亲占有绝对的权威, 通过发号施令向儿子提出种种要求, 在遭到儿子的无言反抗后, 恼怒的母亲只能通过大发脾气强制儿子执行。家庭的权力紧紧地集中在母亲手中,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使得孩子没有合理表达思想的途径, 更强化了他漠然反抗母亲的态度, 如此下去导致恶性循环。心理辅导者从系统观的角度看待亲子关系, 通过运用一定的面谈技巧, 有效地缓解了母子之间沟通不良、关系紧张的局面, 起到了良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另外,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 应该了解自己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会如何在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与其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 单亲家庭青少年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并不是孤立于父母而存在的,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要运用心理辅导技巧, 对青少年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态度、亲子沟通模式等予以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帮助父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 消除亲子间产生的隔阂和冷漠, 塑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为青少年及其父母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

关键词: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方晓义, 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耿柳娜, 朱艳新.心理咨询中的共感[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上一篇: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下一篇:装饰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