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入侵植物

2024-07-26

英国的入侵植物(精选7篇)

英国的入侵植物 第1篇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被引入到自然分布区外, 在自然分布区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 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外来植物进入新环境后, 生存能力非常强, 它们通过对本地物种压制或排挤, 形成单优势种群, 从而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 导致物种多样性的消失与灭绝。此外, 有些入侵植物自身可能带有毒素, 能给当地动植物及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1,2,3]搞清楚本地入侵植物的概况, 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外来植物的入侵, 也可以对已经入侵的植物种快速采取得当的控制措施。另外, 了解目前当地外来种入侵的程度、外来种的种群动态以及各生态系统或群落对外来种入侵的反应, 是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和策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 地理位置在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内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m, 年平均日照2100h, 日照百分率在46~50%, 年平均降水量574mm,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以西秦岭为分水岭, 北部地区为黄河水分的渭河流域, 南部地区为长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境内森林总面积达到, 森林覆盖率为27.1%。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主要采取线路调查、样方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2 外来入侵植物的确定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种》[3]﹑《小陇山高等植物志》[4]两部文献, 最终确认并记录外来入侵种。

3.3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为:D=1-∑ (Ni/N) 2, Ni为群落中第i种的个体数, 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香农-威纳指数的公式是:H=-∑ (Pi) (log2Pi) , H=样品的信息含量 (彼得/个体) =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种数, Pi=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的比例[5]。

4 结果纪录与分析

4.1 外来入侵种的组成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资料整理分析, 初步确定天水市外来入侵植物共计20种 (表1) 。

从表1我们可看出, 在天水的外来入侵种中, 以菊科 (4种) 种类最多, 占总种数的20%;从原产地分析可看出, 来自美洲的植物种类最多。

4.2 外来入侵植物的习性

在天水市的外来入侵植物中, 大部分种类为草本, 共13种, 占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65%, 其中反枝苋﹑野西瓜苗﹑野燕麦﹑毒麦﹑钻形紫菀﹑野芫荽﹑加拿大蓬﹑一年蓬﹑小蓬草﹑杂配藜﹑灰条菜等11种植物是一年生草本。野胡萝卜是二年生草本, 红花酢浆草是多年生草本;其次为藤本植物, 有3种, 分别是圆叶牵牛﹑牵牛﹑五叶爬山虎, 占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15%;亚灌木有两种, 分别是曼陀罗和野甘草;乔木也有两种, 是火炬树和刺槐。亚灌木和乔木各占外来入侵种的10%。

4.3 外来植物入侵天水市的途径

传入途径分三种, 一种是自然传入, 主要有加拿大蓬、钻形紫菀、一年蓬、小蓬草等;另一种是有意引入:有意引入也可以理解为植物引种, 主要有红花酢浆草、五叶爬山虎等;其方式主要是:一是通过交通工具传入。二是通过植物的引种 (如毒麦、野甘草) , 三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传入 (如野燕麦、灰条菜、杂配藜) 。

5 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影响

5.1 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调查结果显示, 反枝苋﹑一年蓬﹑灰条菜﹑杂配藜等植物入侵本地区较早, 并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生境, 种群大量繁殖, 严重影响了本地农作物的生存空间, 造成农作物收成减产, 已给本地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经济的影响。

5.2 影响生物多样性

天水市南山﹑公路旁﹑河堤边等几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 其结果见表2

从上表记录结果可以看出, 南山的入侵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 河堤边次之, 公路两边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种分布的均匀性。二是不同地方植物的丰富度有所区别。从原始数据记录可以发现南山的植物丰富度要远远大于公路旁和河堤边, 另外种分布的均匀性也比后两者较高。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对于公路旁和河堤边的植物的生长及分布, 人为介入的痕迹较多。

6 防治措施

首先, 提高普通群众对植物入侵的认识;加强植物检疫方面的工作, 严把进口检疫关。此外, 要谨慎引种并加强对引进植物的管理, 尽快建立引种法规, 严格执行引种程序;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控制已经入侵的外来植物。

摘要:通过对天水市旅游景点﹑山丘林地﹑公路旁、河堤边等地的实地调查, 初步统计出天水市外来入侵植物有12科20种, 其中菊科最多, 有4种。其入侵途径不一, 有人为有引入的, 也有自然传入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防范生物入侵的对策。

关键词:天水市,入侵植物,入侵途径,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柏成寿.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保护, 2002 (8) :21-23.

[2]李振宇, 解炎.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1-211.

[3]石胜璋, 田茂洁, 刘玉成.重庆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9 (5) :863-866.

[4]安定国.小陇山高等植物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2.

鸡矢藤一种入侵北京的植物 第2篇

鸡矢藤一种入侵北京的植物

生物入侵,最近几年媒体时有报道,一般指有意或无意引进的外源物种在本地野生环境下过度繁殖而导致某种生态问题.我们可能都听说水葫芦,紫茎泽兰等“可怕”的植物.不过,北京冬天较冷,这两种植物即使夏季玩命繁殖,在北京的野外环境下也过不了冬,所以完全不必担心.我倒是发现一种植物比较可怕,但还未见专家提醒.

作 者:刘华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刊 名:科技潮英文刊名:SCIENCE & CULTURE SCIENCE-TECH WAVE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洞庭湖湿地的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第3篇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承担着行洪调蓄,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量外来植物侵入洞庭湖湿地,对本土植物种类、湿地植物群落以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物入侵已成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有关洞庭湖湿地生物入侵现状及其危害尚未见系统性报道。本文以近5年大面积实地踏查为基础,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分布、传入途径和危害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经纬度为28°30′-29°31′N,111°40′-113°10′E之间,分为东洞庭湖、横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现有湿地面积约1.52×104km2。洞庭湖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典型的通江湖泊,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湘、资、沅、澧)的重要任务,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洞庭湖区为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低于40m,面积18780 km2,天然湖泊面积2625 km2。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气温16.5℃-17.0℃,1月平均气温3.8℃-4.7℃;7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 mm-1450 mm,无霜期260 d-280 d,年平均湿度80%。洞庭湖湿地作为东北亚冬候鸟重要栖息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目前已记录有高等植物235种[6],鱼类114种,其他水生生物68种,鸟类158种[7]。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7-2011年间每年4-5月和11月采用样带和随机样方(草本样方面积lm×1m,乔木样方面积20m×20m)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植被区系和群落调查。调查地点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和东洞庭湖,即整个洞庭湖。在每个调查区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的季节进行调查。所有植物均采集标本,记录种类、数量、生境类型及其生存现状等,对外来植物除记录以上内容外,还根据其生物学特征、现有数量、蔓延面积等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8]。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筛选主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的中国第一批、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9]和李振宇、解焱提供的中国外来人侵种名单[10],然后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等文献确定其原产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成和来源

洞庭湖湿地共有外来植物43种(表1),约占该地区植物种类总数的18.3%[6],隶属于19科3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有7种,占总入侵种的16.2%;苋科(Amaranthaceae)次之,有6种,占总入侵种的14%;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Gramineae)及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各3种;其余20种分别归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伞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等14科,为1-2种/科。调查发现菊科和苋科的外来入侵植物都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所产生的种子量大个体小且菊科植物的种子具有特殊的冠毛,这些都有助于种子的传播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代的存活机率。最常见的外来植物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野燕麦(Avena fatua)、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野老鹳草(Geraniumcarolinianum)、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大薸(Pistia stratiot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等17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杨树、空心莲子草、野胡萝卜、积雪草、凤眼莲、垂序商陆、五叶地锦和大薸等,这些植物都有很强的有性或无性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且适用范围广。

在组成洞庭湖湿地外来植物的19个科中,以世界分布的科占优势,共计9科,占总科数的47%,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共计7个,占总科数的36.8%,温带分布的科只有3个。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为主,有13属,占38%,其次是世界分布,10属,占29%,温带分布的有9属,占26%,同时欧亚和南部非洲分布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各1个。从原产地来看,起源于美洲的有24种,占55.8%,起源于欧洲的7种,印度的4种,非洲的2种,日本的2种,伊朗和印度的共同起源1种,西亚,大洋洲,太平洋岛屿的各1种(表1)。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这可能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生物区系隔离时间较长有关:两大陆分离时间较长,致使两地间生物种类交流较少,缺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11]。

3.2 分布

对生境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27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外来入侵植物种的62.8%;洲滩草甸中分布的有杨树、野胡萝卜、裸柱菊、野老灌草、日本看麦娘、婆婆纳、红瓜、薏苡等15种;分布于水体的外来入侵植物只有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薸3种。可见,相对洲滩草甸及水体等生境,堤岸等受人为干扰相对频繁的生境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其次,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可能和湖泊高程有关,堤岸高程相对较高,每年水淹时间较短,更有利于陆生植物生存。由此可见,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入侵生境与人类干扰程度及湖泊高程密切相关。

3.3 生活型

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37种,占86%;藤本植物3种,占7%;乔木2种,占4.7%;灌草1种,占2.3%;且在这些入侵种中一或二年生植物有29种,占总入侵种的67.4%,多年生植物14种,占总入侵种的32.5%(表1)。可见,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以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类草本植物相对于其他生活型植物种子具有易于传播、适应性更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除人为因素外,也需要依靠风力、水流等自然媒介来传播种子,相比之下,草本植物更易于借助于这些媒介传播种子。吴晓雯等[12]认为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的决定因子是气候特征及人类的活动强度。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北美和东亚是在被子植物形成后才分裂开的,隔离后物种分化变异不断形成的新植物对原大陆气候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造成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北美和东亚的纬度相近[13]。因此北美洲植物具有亚洲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入侵成功。

3.4 传入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有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引入和自然传入三种方式[14]。在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21种属人为有意引入,占48.8%,如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藻、白车轴草、黄花草木樨、南苜蓿等是作为牧草或饲料植物引入;马缨丹、五叶地锦、铜锤草、加拿大一枝黄花、裂叶牵牛、红瓜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积雪草和垂序商陆是作为药用植物引入;反枝苋等作为蔬菜引入;杨树(意大利杨和美洲黑杨)是作为当地主要经济用材引入。人为无意引入的有16种,占37.2%,如刺苋和土荆芥可能是随粮食进口引入,飞扬草等可能是随苗木引种传入,三叶鬼针草、刺苋等是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引入。自然传入的仅6种,占14%,如一年蓬、加拿大蓬等是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归化后,通过风力、水流、动物活动等自然因素传入。可见,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自然扩散的只占少数。因此,人类活动对外来植物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轻微危害;﹡﹡中等危害;﹡﹡﹡严重危害;未标注﹡者表示暂无危害

4 讨论

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并且通过人类有意引入的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最严重。外来入侵植物杨树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它在湖滩湿地大面积种植后很快就能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导致原生植被群落迅速消亡,从而改变洲滩湿地原有植被群落格局。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等外来入侵植物其具有极强的生境适应能力,同时具备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且繁殖速度极快[15]。它们通过快速克隆繁殖产生庞大而密实的覆盖层,严重排挤了原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鳖(Hydrocharis dubi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轮叶黑藻(Hydrilaverticillata)、荇菜(Nymphoidespeltat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水生植物的生态位和生存空间,严重破坏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原生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湖泊湿地物种多样性出现较快的丧失。

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扩张和危害与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年份冬季TM图像的研究发现,受泥沙淤积和近年来平均水位持续下降的影响,洞庭湖湿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水体和泥滩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湿地面积不断增加[16]。自1989年至201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扩大了19.3%,增加了260 km2。随着湿地面积增加,湖泊水位持续下降,中、低位洲滩出露时间大幅增加,适合外来入侵植物存活的生境也相应增多,为杨树等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有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洞庭湖湿地洲滩杨树和杨树+荻混种的面积就达398.3 km2,占总面积的19.2%[17],近年来随着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洲滩种杨面积还在进一步增大。杨树的入侵,一方面通过群落优势种的替代破坏湿地原生种群,改变原生植被的结构、功能,打破特有、濒危物种所需的生境及系统结构。有调查研究表明,杨树入侵导致林下植被组成改变为藤本、一年生草本和耐荫性植物[18],同时种植杨树后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减少,林鸟增多,鸟类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19]。另一方面改变土壤结构和湿地水文状况,使土壤板结和酸化[20]。由此可见,湖泊平均水位的持续下降及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促进了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加剧了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采取有效防控是维护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外来入侵植物所造成危害的认识,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防止各种人为活动有意或无意引进外来植物;其次,加强洲滩湿地管理,尽快建立湿地恢复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已侵入的杨树幼苗移出洲滩,对已成林的杨树尽早采伐恢复洲滩原有植被;最后,对外来人侵植物及时发现、尽早处理、规范管理,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科学体系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

摘要:2007-2011年间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大面积实地踏察,对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引入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科34属43种,以菊科和苋科植物最常见,分别有7种和6种。危害较大的有美洲杨树(Populus deltoid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五叶地锦(PhytolaccaAmericana)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等。外来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数的86%。入侵种主要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数的62.8%。外来入侵种主要来源于美洲,占55.8%。入侵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类有意(48.8%)或无意引入(37.2%)。

深圳湾凤塘河口的外来入侵植物 第4篇

世界上很多海湾河口的生物多样性都面临着外来入侵种的威胁。从全球范围来讲, 它们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足以与生境的丧失和恶化所带来的危害相比拟, 并且, 外来入侵种每年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虽然世界上开展外来入侵种的研究与防治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 越来越多的人们才开始关注外来入侵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 外来入侵种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热点, 我国也开展了许多外来入侵植物和动物的调查和研究, 主要有对外来种的分布与现状、入侵种的传入和扩散机制、外来种的危害和控制对策、以及若干有代表性的案例[1]。

华南深圳湾凤塘河河口有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岸有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 它们是东半球候鸟南北迁移地、歇脚地和栖息地, 在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凤塘河口受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的双重影响, 区域内的红树林、基围湿地、露水滩涂面积及空间结构变化较大, 同时区域内土壤退化和水污染严重, 外来入侵植物也较多[2]。这种生态系统退化会影响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 进而影响鸟类的生存。因此, 深圳市福田区近些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了截污和河道整治, 取得明显效果, 但对区域内的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及治理还需加强。为此, 本文对区域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研究, 为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1 自然概况

深圳湾是华南的珠江河口东岸的海湾, 凤塘河是其中一个半封闭的且与外海直接相连的沿岸水体, 兼具河口和海湾的性质, 河口有约300hm2的红树林、基围鱼塘和闲置陆地[2]。深圳湾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2.4℃, 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mm, 常风较大, 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夏秋多台风, 年受台风袭击2-4次。深圳湾湾口与伶仃洋、珠江口相连, 受海洋潮汐作用影响较大。区域内的红树林主要由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秋茄Kandelia obovata,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等形成单优种或2个共建种的群落[2]。

2 研究方法

2.1 样带设置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在深圳湾凤塘河口自海面向陆地设置5条10m宽样带, 其中河口东边设置3条, 西边设置4条。每条长度300m以内, 其中海中50-70m, 交错区10m (陆地与海水各1半) , 陆地200m。即每条样带海中有5至7个10m×10m样方, 交错区1个, 而陆地20个。两条样带间距至少100m。

2.2 样方调查

以10m×10m为基本单位进行样方调查, 调查样方内每株植物的种名、高度、胸径 (乔木) 或地径 (灌木和部分红树林植物) 、冠幅。根据《中国入侵植物名录》[3]将其分为外来入侵种及乡土种, 并根据每个样带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盖度按1至5级估计其丰富度。其中不同学者对无瓣海桑是否属于外来入侵植物存有争议, 但目前已倾向于将其列为红树林中的入侵种[4]。

注:数字1-5表示入侵种个体的丰富度.

3 结果

3.1 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

深圳湾凤塘河口样地一共调查到高等植物32科88种, 其中红树植物5种, 外来入侵植物26种。这些外来种在陆地有23种, 交错带有种 (2种也出现在陆地样带中) , 红树林中有1种 (表1) 。

这些外来入侵植物隶属13个科, 其中菊科植物有种和禾本科植物有3种, 苋科和豆科植物各2种。从来源地看, 有21种起源于南美洲或热带美洲, 占绝大多数, 其余3种来自非洲和南亚, 还有少量来自泛热带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种 (表1) 。

3.2 外来入侵种的空间分布

在海陆交错区共发现了4个外来入侵种:圆叶牵牛、薇甘菊、三裂蟛蜞菊和铺地黍, 其中薇甘菊生长茂盛, 阻挡了本地植物吸收光照和营养物质, 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凤塘河口的红树林中除无瓣海桑外无其它外来种或入侵种, 但是无瓣海桑也开始入侵本地天然的红树林群落了。

陆地上以草本、藤本和灌木为主, 其中草本有16种, 藤本植物有4种, 灌木有2种, 乔木1种;而在交错区主要是藤本。在红树林区只有1种乔木。这些种基本上都是多年生植物。

从丰富度看, 入侵比较严重的有两耳草、钻形紫菀和加拿大蓬。从空间分布上看, 从红树林、红树林边缘向陆地的这一区域中, 外来入侵种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均逐渐增加, 陆地上外来入侵植物分布非常广。

4 讨论与结论

凤塘河口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6种。这些外来种在陆地有23种, 交错带有4种 (2种也出现在陆地样带中) , 红树林中有1种。它们中有8种菊科植物, 有21种起源于南美洲或热带美洲。

与同区域的深圳、香港、广州和澳门乃至广东省[5]的外来入侵种研究比较, 这些种类与凤塘河口的相似。

这些种类中的大部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具有较强的入侵性。这些外来入侵种中, 草本、藤本和灌木种类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危害严重, 这可能因为藤本、草本和灌木生长较快、种子千粒质量小且易传播、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入侵种往往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例如, 区域内的微甘菊还对保护区的经济和生态构成了巨大压力, 保护区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及财力进行清理。这些种类大多数喜欢生活在人为干扰和破坏较强的生境中, 这也是外来种入侵的普遍规律[6]。此外, 凤塘河口所在的深圳市有人类活动频繁的港口、口岸, 经国际传入的外来种往往首先在此处登陆, 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立小的种群而后开始扩散。

控制深圳凤塘河口外来植物的入侵需要通过生态恢复, 需要营造适于乡土植物生长的生境, 引入乡土种的乔灌草本植物, 形成近天然的群落, 再逐步形成海、陆、交错带的乡土植物群落, 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性, 以支撑深圳湾内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调查发现广东深圳湾凤塘河口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6种, 在种类组成上, 菊科植物最有优势, 有8种;来源地分析发现, 有21种起源于美洲。草本和藤本外来植物中大多数生长在人为干扰和破坏较大的生境中, 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治理外来入侵植物可通过生境改良和乡土植物的生态恢复得以实现。

关键词:入侵植物,红树林,生态恢复,深圳

参考文献

[1]李振宇, 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王伯荪, 廖宝文, 王勇军, 昝启杰.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马金双.中国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Ren H, Lu H F, SHEN W J, HUANG C, GUO Q F, LI Z A, JIAN S G.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 in the mangrove ecosystems of China:An invasive species or restoration speci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9, 35:1243-1248.

[5]王芳, 王瑞江, 庄平弟, 郭强, 李振荣.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J].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0) :2088-2093.

英国的入侵植物 第5篇

(一) 保护区概况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 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2′33″~108°12′52″, 北纬21°43′34″~21°49′39″。地处十万大山南麓蓝山支脉。为西南——东北向条状地块, 东西长约20.3km, 南北宽11.4km, 总面积9195.1hm2。主要保护对象为金花茶资源和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区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并且保存了许多古老植物及种群, 分布着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地形以丘陵为主, 海拔高度一般在500m以下, 土壤为赤红壤,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 保护区南临北部湾, 海洋风盛行, 风向受季节影响, 变化十分明显, 年平均降雨量为2900mm以上, 属于多雨地区, 适宜植物生长。

(二) 调查方法及入侵植物

采用线路调查、采访、样方、查文献等方法。即沿保护区周边实地目测调查;走访周围群众;在入侵物种分布集中的地点, 设置2m×2m的小样方;查证文献对比。经调查分析, 确认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共有入侵种21种, 它们是:三叶鬼针草、藿香蓟、小飞蓬、飞扬草、飞机草、圆叶牵牛、金腰箭、续断菊、一年蓬、颠茄、空心莲子草、大狼把草、银胶菊、小蓬草、野茼蒿、肿柄菊、刺苞果、刺苋、皱果苋、小叶冷水花、野胡萝卜。它们的生境、发生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

(三) 主要入侵植物

1. 飞机草

飞机草为菊科 (Compositae) 泽兰属 (Eupatorium) 多年生丛生性草本或亚灌木, 又称香泽兰, 高2~3m, 根茎粗壮, 茎直立, 分枝伸展, 茎枝被柔毛。叶对生, 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 先端渐尖, 基部阔楔形, 边缘有粗而不规则的齿刻, 两面粗糙, 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 具明显3主脉, 叶柄长1~2cm, 被柔毛。头状花序, 在枝顶排成伞房状, 具长总花梗;总苞圆柱状, 有3~4层紧贴的总苞片, 总苞片卵形或线形, 稍有毛, 顶端钝或稍圆, 背面有3条深绿色的纵肋;小花多数, 花冠管状, 淡黄色, 基部稍膨大, 顶端5齿裂, 裂片三角状, 柱头粉红色。瘦果纺锤形或狭线形, 具五纵棱, 长5 mm, 棱上有短硬毛。

花期4~5月及9~12月, 果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 种子细小而轻, 千粒重仅为0.05 g左右, 故扩散、蔓延迅速, 并因瘦果具毛易粘附其他物体而被长距离传播。但种子休眠期很短, 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

飞机草为喜热性杂草, 不耐低温, 气温降至1~2℃时, 叶密布冷斑, 降至0℃时叶片受冻脱落。它喜生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 不耐碱性土壤, 对水分要求不严, 较耐干旱。飞机草对光照要求较严, 喜光而不耐荫, 但苗期较耐荫。飞机草首先入侵四旁空旷地, 危害多种作物, 并可侵入林分郁闭度较低的纯林, 还广泛入侵各种牧草场,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能产生化感物质, 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 还能使昆虫拒食。叶有毒, 含香豆素, 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 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 还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

生于废弃农田、路旁等处。

2. 三叶鬼针草

英文名:Railway Beggarticks, 为菊科植物, 别名鬼针草。一年生草本, 高25~100cm。茎直立, 四棱形, 疏生柔毛或无毛。中下部叶对生, 叶片3~7深化裂至羽状复叶, 很少下部为单叶, 小叶片质薄, 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有锯齿或分裂, 下部叶有长叶柄, 向上逐渐变短;上部叶互生, 3裂或不裂, 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开花时直径约为8mm, 有长梗;总苞片7~8, 匙形, 边缘有细软毛;外层托片狭长圆形, 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黄色, 4~7朵或有时无, 部分不育;管状花黄褐色, 长约4.5mm, 5裂。瘦果线形, 成熟后黑褐色, 长7~15mm, 有硬毛;冠毛芒刺状, 3~4枚, 长1.5~2.5mm。花果期9~11月。

生于路边、荒野。

3. 小飞蓬

一年生草本, 高50~100厘米。茎直立, 疏被长硬毛, 上部分枝。叶互生, 密集, 茎下部叶倒披针形, 长5~10厘米, 宽1~1.5厘米, 基部渐狭成柄, 先端尖或渐尖, 全缘或疏具小锯齿, 有长缘毛;茎中上部叶向上渐小, 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线形, 全缘, 稀具1~2齿。头状花序多数, 径5~6毫米, 于茎顶排列成圆锥状;花序梗细, 长5~10毫米;总苞圆筒状, 长2~4毫米, 总苞片2~3层, 线状披针形, 边缘白色膜质, 外层短;舌状花极短, 直立, 线形, 长2.5毫米, 先端具2个小钝齿, 白色;管状花黄色, 与舌状花近等长, 先端4~5裂。瘦果长圆状倒卵形, 扁, 长1~1.2毫米, 微被绢毛, 有不明显边肋;冠毛1层, 白色, 刚毛状, 长2.5毫米。花果期6~10月。

本种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生于荒地、田边、路旁等处。

4. 藿香蓟

藿香蓟为一年生草本, 被粗毛, 有特殊气味, 高30~60厘米。茎直立, 多分枝, 绿色稍带紫色, 叶卵形或菱状卵形, 对生, 上部互生, 长5~13厘米, 宽2.5~6.5厘米, 基部钝或浑圆, 罕有为心形的, 边缘有钝齿, 两面被稀疏的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小, 直径罕有达6毫米的, 为稠密、顶生的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 突尖, 背部有疏毛;小花蓝色或白色, 全部管状, 先端5裂。瘦果黑色, 具芒状鳞片形冠毛。花期夏季。

野生于荒地。

(四) 预防和控制植物外来入侵种的措施

由于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从源头上防止外来植物的入侵。

1.外来植物可经过多种途径入侵自然保护区, 经过较长潜伏期和适应期后, 逐渐增加种群数量, 扩展蔓延起来往往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因此, 保护区对引种工作必须严格把关, 不能肓目引种外来植物, 要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加强检疫封锁, 防止外来植物人侵和扩散, 对人类无意引入或自然侵入的外源植物种, 发现后要及时报警;经风险评估, 确认可能造成危害者应及时采取杀灭措施, 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意识。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对保护区周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主要宣传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 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减少旅游、贸易、运输等人类活动有意、无意引进外来物种,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外来入侵植物的防除活动。对保护区科研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对外来植物的鉴定、分析与检测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

3. 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常用方法有机械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控制法。通常单一办法对植物外来入侵种的控制效果常常不好, 应该应用多种办法来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才会真正有效。

(1)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法是一种最原始、最易采用的方法, 指用机械或锄、刀等工具进行人工砍伐除草。在外来种入侵初期, 种群分布少, 方法非常有效。在群落中有其它植物存在时, 也只能采用机械的方法。对于刚入侵的植物幼苗, 组织人力将其拔除即可;对于灌木和乔木, 用刀斧砍断即可, 对于低洼处的植物用水淹和水烧的办法即可。对于植物体地下部分, 进行无性繁殖时, 用机械法控制难度较大。

(2) 化学防治。应用化学法来控制外来植物时, 目前主要是采用除草剂的方式。使用化学法时, 也带来新的环境污染, 同时也危害本地种的正常生长, 故选用的除草剂专一性很重要。在国外使用化学方法处理, 应用较多是二类除草剂。化学除草剂的的种类有:草甘膦、2, 4一D、2, 4, 5一T毒莠定、麦草畏、百草枯、绿草定等除草剂都可用于防除飞机草和三叶鬼针草。选用化学除草剂时, 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温度, 一是为了更好的发挥除草剂的威办, 二是不要对其它生物带来伤害。

(3) 综合防治。将机械、化学等各单项技术组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 达到综合控制外来入侵种的目的, 即为综合治理技术。如可在人工砍除或化学除草的基础上, 使用耕作措施即对生境进行管理的方法逐渐根除飞机草、三叶鬼针草及银合欢等的危害等。

摘要:近年来, 入侵物种由于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确定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有外来入侵物种21种, 其中对保护区产生危害的主要有4种, 根据“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提出了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金花茶,保护区,入侵植物,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孙江华, 袁德成, 欧阳华, 等.外来物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威胁:概念和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 2002, 2l (6) .

[2]朱广庆.国际关注外来物种问题[J].世界环境, 1997 (2) :41.

[3]李振宇, 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27-34.

[4]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 等.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J].生态学报, 2003, 23 (3) .

北部湾经济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第6篇

1 入侵风险评估方法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以生物的或其他科学的、经济的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环境适生性和人为因素的分析,评估和预测有害生物对当地人类健康、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和社会活动等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有害生物风险开展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多种风险评估体系,如澳大利亚杂草风险评估系统[6]、北美木本植物入侵预测系统[7]、中欧地区环境杂草入境潜力评价程序[8]、南非外来植物专家系统APES[9]、中国外来植物杂草化风险评估体系[10]等。该文参照上述外来植物风险评估方法[10,11,12,13,14],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危害情况调查,整理这些入侵种的来源、传入途径、历史和防治方法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和评估指标体系。

2 外来植物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评估体系由6个1级评估指标、32(或33)个2级评估指标构成,整个评估体系总分为100分,按不同的权重给予不同指标不同的赋值(表1)。

环境适应性是外来植物能否定植扩散的先决条件和前提,若对外来植物的环境适宜性的评估结果分值小于5分,则可以认为该物种不适宜当地环境,不存在入侵风险。该评估体系适合已经存在和尚未引入的外来植物。通过评估计算出外来植物的风险值,若分值大于55分,入侵风险高,不可接受,应禁止引入;若分值为30~55分,有入侵风险,应严格限制其引入的区域、数量和次数,引入后必须加强监测,防止其扩散;若分值小于30分,其风险可以接受,可以引入,但应该定期观察其适应性。

注:*如果针对在北部湾经济区野外没有分布的植物,选用“入侵史”作为1级评估指标。

3 评估结果

对北部湾经济区调查发现的87种外来入侵植物采用该体系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在87种入侵种中,风险值最大的为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radiata),达到83.5分,其次为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风险值大于55分的有37种,属于禁止引种的范围。这些种在北部湾地区的发生面积已经很大,目前将其清除已经不可能,故应严格禁止在各地区之间引种。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梨果仙人掌(Opuntia ficus-indica)、仙人掌(Opuntia stricta var.dillenii)、单刺仙人掌(Opuntia monacantha)这些植物目前仍被用作园林植物引种,马缨丹和仙人掌被IUCN列入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名单[15],光荚含羞草(Mimosa bimucronata)常用作高速公路和农田的绿篱,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因其耐旱、速生的特点应用于石山造林,这些植物入侵性强,鉴于其危害性大,建议采用其他植物代替。

风险值为30~55分的36种入侵植物中,蓖麻(Ricinuscommunis)、决明(Senna tora)、含羞草(Mimosa pudica)、香根草(Chrysopogon zizanioides)、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常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栽培,应防止其扩散。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入侵风险值为34.0分,其入侵的可能性不大[16],已被引种到钦州和北海地区的红树林中,但其化感作用对乡土红树植物幼苗抑制作用明显[17],建议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引种应慎重。

(分)

月见草(Oenothera erythrosepala)、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14种植物的风险值小于30.0分,这些种虽被列为入侵种,但在北部湾经济区内野外零星分布或仅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而未见有野外种群,其入侵风险低,对其管理可采取控制引种和结果前挖除的方法。

4 结论

通过对87种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评估,得出每种植物的入侵风险值。其中高风险植物37种,中度风险植物36种,低风险植物14种。此评价结果适合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实际,可为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然而受植物特性、环境异质性和随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该体系对风险分析的量化尚显不足。因此,加强外来种生物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科学量化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技术和方法,建立实用性和预测性更强的评估体系是开展外来种风险评估研究的重点。

摘要: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并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特点和外来植物入侵的现状,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6个1级指标、32个2级指标构成。并对区内已确定的87种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每种植物的入侵风险值。该结果可为入侵植物的引种管理与危害防治提供参考。

英国的入侵植物 第7篇

化感作用是1937年由Molisch首先提出定义为:植物 (含微生物) 等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从而产生对其他植物的作用。生物入侵威胁生物多样性, 破坏生态平衡, 严重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安全[1]。化感物质在该植物种的入侵和定居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化感物质在自然状况下, 主要有4种方式[6]进入环境:①根系分泌物;②由茎等部位产生的挥发化学物质等;③地上部分当受雨、雾和露水淋洗;④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后也会释放到土壤里。

1.1 浸提液的制备

采集的新鲜茎叶后风干后, 剪碎一定量, 取蒸馏水与其成一定比例 (菊科植物采用水浸提液) , 浸泡48h, 两层纱布过滤后的浸提液备用, 含有一定的质量浓度, 再稀若干梯度 (单位g·mL-1) 的浸提液备用, 3次重复, 记录数据[3,4]。

1.2 生长指标测定

分析两种进行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的是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数法 (LSD) [5]。以化感效应指数 (RI) 表示化感作用, 当RI>0时表示存在促进效应;当存在抑制效应时RI

2 分子水平的探究

2.1 DNA甲基化

现代分子生物学则认为细胞中生物信息的表达是受两种因素控制的:一种是遗传调控 (genetic) , 另一种是表观遗传调控 (epigenetic) 。遗传调控提供了“生产”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蛋白质“蓝本”;而表观遗传调控则指细胞怎样、何时何地地表达这些遗传信息[7,8]。

2.2 研究新方法

近几年, 新颖的与化学相关的检测方法用于DNA甲基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特异位点的甲基化检测和全基因组的甲基化分析。

在2006年, Okamoto汇报了他有关锇衍生复合物用于研究DNA甲基化的工作总结。与钒类相似, 该反应也取决于两种核苷酸在不同的氧化剂中具有不同的氧化反应, 由于胞嘧啶与甲基化胞嘧啶的差异是轻微的, 那么该研究在高效和灵敏度方面仍然具有挑战性[9]。另外, 有机化学和解析方法都可以用于甲基化检测。例如, 荧光阳离子共轭聚合物 (CCP) 建立了甲基化检测, 与单核苷酸以延长为基础用来检测甲基化所发生的特定位点等[10,11]。

2.3 MSAP研究方法

提取高质量基因组DNA是该方法的关键, 用EcoR I /HpaⅡ, EcoR I /Msp I分别对基因组DNA酶切, 连上限制性接头, 用预扩增引物来进行PCR扩增, 产物稀释后, 加入带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进行选择性PCR, 5%的序列胶上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或同位素放射自显影处理序列胶后即可拍照统计和分析DNA条带[12]。

参考文献

[1]左胜鹏, 马永清, 李秀维.植物化感作用与生物多样性.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7 (4) :494-498.

[2]彭少麟, 邵华.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 (5) :780-786.

[3]Weston LA.1996.Utilization of allelopat hy for weed management in agroecosystems.A gron J, 8:860~866

[4]刘明久, 周修任, 许桂芳等.裂叶牵牛浸提液对几种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生态环境, 2008, 17 (3) :1190-1992

[5]李志华, 沈益新.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水浸提液化感作用效应的研究.2005, 27 (4)

[6]Williamson G.B, Richardson D.Bioassays, for allelopa-thy:Measuring treatment reaponses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s[J].Chem.Ecol.1988.14 (1) :181-187.

[7]孙颖, 葛锋, 刘迪秋等.植物中DNA甲基化模式及其相关机制.植物生理学报, 2011, 47 (8) :745~751

[8]Zhang X, Yazaki J, Sundaresan A, et al.Genome-wide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Cell, 2006, 126:1189~1201

[9]Dong X.Genetic dissection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Current Opinion in Plant.Biology, 2001, 4 (4) :309~314

[10]Yan S, Huang R, Zhou Y, et al.Aptamer-based turn-on fluorescent four-branched quaternary ammonium pyrazine probe for selective thrombin detection.Chem Commun, 2011, 47:1273~1275

[11]Feng X, Duan X, Liu L, et al.Cationic 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 molecular beacon complex for sensitive, sequenc-especific, realtime DNA detection.Langmuir, 2008, 24:12138~12141

上一篇:嵌入式教学模式下一篇:满意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