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利用范文

2024-07-01

整合利用范文(精选12篇)

整合利用 第1篇

一、立足物理教材, 挖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学习的最好资源, 尤其是新课程教材, 充分体现编写者的教学思想。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例如, 笔者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 引导学生学习诸如“探究实验”“阅读材料”“生活·物理·社会”“想想议议做做”之类的内容, 这些学习内容图文并茂, 生动鲜活, 趣味性很强, 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对于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 可以进行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知识视野。新教材提供的各种演示实验、随堂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概念, 提高整合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学习资料, 整合课堂学习内容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学生可以去图书室借阅各种物理书籍, 根据自己的兴趣也会订阅一定的报纸和期刊。增加课外读物既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做好试题的整编, 让学生精选精练。对于随堂练习, 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教辅材料, 做好筛选和整合, 拓展学习内容, 提高使用效率。

例如, 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后, 笔者首先深入图书馆, 筛选几期《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等杂志, 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内容, 给学生提供几篇研究分析透彻或者富有拓展性的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研究。对于那些物理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强烈, 并且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的学生, 则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材料, 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对于学生手中的教辅材料, 尤其是习题材料进行整编训练, 依照学生的基础层次, 进行有效分层设计, 提供基础题与能力题, 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充分整合物理实验, 创新实验方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只有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设条件, 同时整合物理实验, 创新实验方式。

例如, 学习“动能定理”时, 笔者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我校实验室的有关器材, 自行设计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案,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他们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原理、步骤, 及根据笔者提供的实验器材,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得出一套较好的实验方案。

这样,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 而且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整合社会资源,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时代是最好的学校, 社会是最好的图书馆,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 高中物理教学要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紧跟时代, 走近社会, 有效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调查研究,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好教材的同时,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发现, 研究生活的各种物理现象, 用高中物理的知识解读生活常识。比如, 本班里有的学生家长是电工或者在工地负责水电工作, 他们技术非常过硬, 但是, 很多家长没有经过专业学习, 笔者请几个学生家长在方便的时候走进课堂, 讲解自己的工作流程,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有关电学原理在家长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家长的工作操作既丰富又紧跟社会发展, 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与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这样, 不仅能够做到家校合作, 而且为学生提供最为现实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学习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 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潜力, 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丰富和高效利用, 为学生提供充足而又高效的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鲁世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 2011 (5) .

老城区空间整合利用探析论文 第2篇

低碳城市采用TOD模式引导城市发展,高效利用土地和公共设施,降低私有小汽车的使用量,减少尾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枢纽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性建筑等相结合,高密度开发最大程度靠近高效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和BRT线路)。

下关区发展问题分析

下关区低碳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然而由于下关区处于老城交通拥堵地区,大厂重化工业布局不合理性,给建设低碳城市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城空间布局杂乱

下关区处于南京老城,京沪铁路的分割将下关区分为南北两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交通拥堵、停车设施缺乏等问题;南京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又加剧了这种影响,南京重化工业大部分处于城区的上风位置,甚至出现与生活区犬牙交错现象影响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其次,下关区位于长江下游,上、中游水体污染对下关地区水质存在重要影响。

2自然山水破坏严重

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建设用地不断侵蚀绿地的现象,自然水系、山体破坏较为严重,此外,在建设中的“重高容积率轻绿化”,造成下关绿环指标缺少,建筑密集,部分山体被大单位、大部队阻隔,市民无法享用。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运作、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GDP需纳入下关区干部考核的指标。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消费方式需转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拓宽。

低碳视角下下关区空间整合模式

1绿色生态网络模式

绿色生态空间模式主要是以绿化带、河流、水系、广场、公园等方式构建的绿色生态网络,以反规划的途径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实现绿地走廊、山林林地、河流水系、生态湿地对整个城市的架构作用,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3]。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碳捕捉能力,而且可以创造低碳、生态、安全、舒适的景观环境。

2TODorP&R模式

提倡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及其场站附近的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如大运量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即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或TFD(TransitFocusDevelopment)。同时建立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停车换乘系统(P&R),限制私人小汽车在中心区的使用,实行机非分离,并保证步行者,骑自行车人的安全便捷。设置舒适的候车设施,并利用GPS系统配备公交的出行信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从而减少由机动交通工具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污染。

3“路网+水网+绿网”的多棋盘发展模式

“路网+水网+绿网”是近年来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模式,城市在发展中强调生态水网的建设、绿网工程的建设、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在中国古代园林中运用较多,这种建设模式适应了江南水乡特殊的地形,也顺应了园林中曲径通幽的审美要求,以此通过借景、对景、围合等手法来创建灵活的公共空间系统,路网、水网、绿网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的.肌理,此种布局模式适合于历史人文悠久的城市。

下关区空间整合措施

1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倡导P&R、TOD发展模式,以600m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运输效率

树立“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目标,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充分利用下关区作为滨江活力复兴区、山水城林宜居区、山水城林展示区等优势,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以TOD导向、“P&R”模式引导城市集约开发,而不是以小汽车为导向蔓延发展模式。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核心圈层以公共广场、商业和服务设施等形成站区中心,将集中大量人流的城市功能集中在步行距离以及外围支线公交服务范围之内[4]。下关区规划地铁1号线、3号线、5号线、9号线,规划轨道交通站点12处,线网总里程24.4km。600m服务半径轨道交通覆盖率40%。此外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复合开发停车场10处,以“P&R”模式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停车位强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的结合,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路面公交等其他公交模式为补充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整体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城市土地开发的过程中,鼓励商业用地沿轨道交通站点的集约布局,以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来确定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大型城市公共设施集中的城市区域中心与公交枢纽的结合,结合商业用地规划11处公交场站、综合枢纽站。各种不同用途的土地如居住用地、娱乐用地、商业办公用地等以较高的密度集中在车站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强调城市的紧凑布局。

2整合各类景观资源,形成蓝绿生态骨架,提高生活品质

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是城市绿化的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山林林地是生物栖息的重要基地,绿化廊道是生物迁徙的重要保障,绿地的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下关区应梳理绿化用地,整合优势山水城林资源,构建网络化的蓝绿骨架。下关区绿地系统体现“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以幕府山风景区和滨江绿带、滨河绿带、沿明城墙绿带为依托,将公园、街头绿地、绿化带组织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构建“一片、五带、二廊、六节点”的绿地结构[5]。形成幕府山风景区,滨江绿带、明城墙绿带、秦淮河绿带、金川河绿带、十里长沟绿带,京沪铁路防护走廊、宁通城际防护走廊,大桥公园、象山公园、老虎山公园、北崮山公园、滨江带状公园等六个公园。

3挖掘生态景观要素,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绿道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区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休憩线路。绿道网建设是充分利用沿线的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通过游径建设、景观提升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并加强与公共交通网的结合,突出以人为本,体验“慢生活”、“绿色交通”等健康环保的休闲方式,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低碳的休闲环境。充分体现下关区特有的山、水结合的特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顺应地形,使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打造点线面结合,多元复合网络体系,蓝绿生态骨架。构建点线面相结合慢性交通体系,供市民休闲娱乐。

低碳城市实施政策保障

1政府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应将低碳GDP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必须改变单一的城市发展目标,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联系起来,将单位经济碳排放目标、排放效益、排放指标等计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有效的补偿性政策措施[7],促进城市管理目标从单一经济指标向体现低碳城市要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目标转变。

2加大传播力度,倡导绿色理念,充分营造低碳氛围

下关可围绕“低碳宜居老城区”这一城市品牌形象上加大力度,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介平台,结合居民的低碳生活,为设计一套低碳城市形象识别系统,首先从视觉上增强受众的关注程度,其次可以在城区建设低碳科技馆或科普中心,围绕狮子山风景区、明城墙风光带、大桥公园等山水城林优势资源打造低碳旅游景点,力争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宜昌的低碳城市氛围。

3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障支持低碳发展

利用单元整合 激活想象思维 第3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五篇文章《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种种奇思妙想令人惊叹,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引人遐想。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创新思维,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想象思维。从写作心理、写作兴趣、激发想象力的角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延伸想象思维——续写

依托文本言而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续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一篇短小的寓言,却寓意深长。开头写道:“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为此,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请为文章第一段加一句话的结尾,并以“赫尔墨斯”的形式表达。片刻沉静后,精彩纷呈。学生有写:

赫尔墨斯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赶忙低下头走出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只好讪讪地走出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尴尬地挑了挑眉毛,走出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强留住脸上的那抹笑,逃离了雕像者的店里。

赫尔墨斯心想:他们是不是弄错了,还是到下一家店里再问问!

赫尔墨斯心底有一个恶狠狠的声音在说:看我怎么收拾你!

赫尔墨斯想:“原来我的雕像在人间为非卖品,只有买了我的父母的雕像才有权力拿我的雕像,嘻嘻……”一阵狂喜,高兴地回到神殿去了。

……

学生将阅读后的理解自行加工、整理、表达,呈现人物无尽的韵味。想象得到了自由的驰骋。想象思维在表达中再创了人物形象。并且整个过程费时不多,涉及学生面又广,学生互评。既高效地达到训练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可贵的写作热情。

二、变奏想象思维——改写

文本中,总有作者自己的立场角度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写作的立场角色变了,文章也就变了。联想想象能使语言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挖掘联想想象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课文内容在学生想象思维的参与下变为学生心灵的表达。

寓言《蚊子和狮子》篇幅短小,其结尾为“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给人留下无限创想空间。何不利用结尾再写一则寓言,以相同的动物主人公,相似的情境却是不同的故事,形成一则寓言,看学生有什么好点子呢?于是以“蚊子的叹息声被附近的同伴听到了,他们齐心协力救出他们心中的英雄。过了几天后……”为开头,《蚊子和狮子》之《狮子雪耻》开始了……

三、补白想象思维——补写

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叙述描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神话《女娲造人》就是基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神话中的想象自然层出不穷。女娲勤劳善良又智慧非凡,先捏泥成人后洒泥成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这里再次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就让疲倦的女娲稍稍休息,女娲站在云端,面向大地,想象她会看到什么景象?学生一时兴起,提笔书写,罗列有下:女娲看到一队强壮的男子正在捕杀猛犸象。女娲看到老人小孩在安然地生活着,她不禁欣慰地笑了。女娲看到妇女在家种桑养蚕,家园一派安宁景象。有学生不赞同,女娲应该看到的是老人在沼泽边走着走着就倒下死去了;狩猎的男子负伤后不治也死去了,一片哀伤的气氛笼罩着村庄。谁的想象是合理的呢?谁的想象思维是有效的?有争议才更有价值。思维训练有时不会呈现最佳的结果,但是争议与商讨的过程又一次让思维训练得到提升。通过朗读,联系前后文,学生顿悟了,美好的想象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哀伤的景象未必就是不对的。

四、拓宽想象思维——扩写

许多课文余味无穷,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通过想象思维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深化理解,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学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诗节,进行扩写。并告知学生,老师也加入扩写的行列。并将一起呈现作文,猜猜哪些是老师写的,哪些是同学们写的。因为有老师的“下水”,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开放想象思维——创写

将文本情境合理性地推测演绎,文本内容创造性地延伸,创生新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想象创造色彩的世界里灵性地挥洒,呈现迥异而富有个性的思维表达。

教学一整单元后,利用各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创设情境,设计想象作文。“爱穿新衣又愚蠢狡猾的皇帝、辛勤善良又神通广大的女娲、爱慕虚荣却自讨没趣的赫尔墨斯、坦然面对祸福的塞翁”这些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格,假如这些人物相遇会发生什么呢?时代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以他们中的两至三位人物相遇为内容写一篇文章。霎时,学生的惊叹替代以往的叹息,个个都想一显身手,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学生的精彩创写层出不穷。

整合利用 第4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然而现在的电大过于行政化, 这有违一个学校的正常存在模式, 面对现在五花八门的各种教育的崛起, 开放教育风光不再当年了, 如何办好开放教育如何让更多的学员在开放教育收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不治的顽症。如今开放教育即将转型开放大学而我们是否为即将到来的改革风暴做好准备, 就目前一些现状我们做一些探索。

一、电大行政人员与教学的双轨制探索

何为“教”, 以孝为先, 以文相授。而现在的学校分为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两个模块这有违教育的初衷。学校过于行政化这对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亵渎, 作为学校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有教学资格才能胜任, 而今行政和教学分开这对教育是一种分化。

所谓“双轨制”只是一种组织架构。即每个经销商只需开发两个销售市场:以A经销商为代表的A市场和以B经销商为代表的B市场。如此发展下去, 形成一个销售网络体系。如果你又开发了第三市场C经销商, 只能放在A市场体系或B市场体系中, 而不允许放在自己名下。这样一来既扩大了你的薄弱市场, 同时又帮助了该市场中相关联的人。真正体现人帮人, 而不是以我为中心。虽然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但并不是不可以采用到教学上面, 与其现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双轨制无疑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推行双轨制是一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让具备教学资格的行政人员走进教学管理, 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信息, 教学动态更好的服务教学。

二、行政人员如何融入教学管理中担任教学角色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而开放大学不单单是简单的翻牌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是学校事业的战略转型, 必然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每名教职工员工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是新考验、新机遇。开放大学不单单是简单的成人教育, 而是包括社区教育、全民终生学习, 网络信息一体化的综合学习型大学, 这对学校本身和教职员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行政人员担任教学任务也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 行政工作的繁琐随机性较大

(二) 长时间未从事教学工作上手慢

(三) 行政工作与教学管理双向矛盾冲突

(四) 部分行政人员出现无法适应现象

行政人员资源整合利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发展趋势了, 但是大多高校并未从实际出发落实, 反而变成一纸空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无奈的现象?从现行角度我们可以分析下其原因。高校是由很多部门组合而成的不单单是简单的教学而是半行政教学的一个复杂结构单位, 而电大也不例外。电大这所市级高校的情况来谈谈为何要将行政人员整合化。电大目前是以开放教育, 而各大高校甚至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育机构也开始承办成人教育这对电大招生冲击很大, 反之行政人员相对需要减员。而开放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办学模式其中包括成人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社区大学等。这样一所大学是需要大量的教学管理人员的, 聘请外请人员这对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而行政人员会出现大量闲置, 无从安排未免资源过于浪费。

精简行政工作是我国一项最新的国策, 而学校的过于行政化, 导致教学人员相对较少, 需要从外面聘请大量教师补充教学, 这对学校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行政人员体验教学感受, 首先开动员大会向职工解说目前学校面临的各种情况, 以及学校改革的方向及改革后等新的变化等。而后展开调研听取教职工的民意意见并且鼓励那些没有教学资历的职工提升学历。领导牵头组织一部分行政人员参加听课学术讨论研究体验教学, 并把他们的部分行政工作简化或交给其他人员代工, 减轻他们的压力更好的适应即将面临的教学任务。

(一) 开导部分行政人员无法适应现象

行政人员突然转变双向工作方式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而这时候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应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走进教学岗位, 对于那些态度强硬固执的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强制惩罚手段, 并加强思想工作劝导。对于那些积极的响应学校改革的人员应给予重度奖励, 这样一硬一软双管齐下加速教改方案的贯彻落实。

(二) 行政教学双轨制贯彻落实到位

进行一段时间试点部分试点人员已经适应着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接下来的是将剩余有教学资格的人员整编投入到这种新型的模式中。接下来可以将教学岗位中那些临时编制的人员采取调离或解聘压缩学校运作成本, 同时也提升学校教学行政工作效率。对于那些没有教学资历的教职工鼓励考取相关资格证, 尽快走上教学岗位。把相关工资有意的拉开距离制造差距, 并且在各种评优奖励中设立相关条款, 迫使那些无动于衷的职工失去在职的优势。而有些老员工有职称有资历却担任教学任务的学校应指定相关严厉的惩罚迫使失去其优越性。学校在指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因人设岗, 讲究情义等。强制执行教学行政双轨制, 贯彻到底决不姑息。

总之, 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的必经之路, 虽然道路崎岖但所带来的教育优势却是无法估量的, 在现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种类, 如何在其恶劣的环境下求得生存, 教改是迫在眉睫, 学校在行政工作上过度的浪费资源只会导致学校在教改中被淘汰。只有采取铁血手段, 才能顺利完成学校战略转型, 为电大顺利转型为开放大学做下坚实的铺垫, 多元化的探索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向。

摘要:教学改革是近代教育的一剂强心剂, 而学校过于行政化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病症之一, 学校大多都从事行政工作而教学寥寥无几, 这对教育是重大打击甚至是一种灾难, 将多过的行政人员整编转型到教学岗位实行双轨制不但是教改的一种新方式也是节约教育资源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教育改革,双轨制,战略转型,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

[2]赵玉龙.浅谈高校管理能力的提升.科研管理.

[3]会透析高校学术泡沫成因.科技日报.

[4]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大众科技.

[5]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整合利用 第5篇

一、制定目标,更新观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帮助教师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不是要培养技术的专家和计算机高手,而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修改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技术特性并能将这些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包括具有正确的技术观,而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或者无端畏惧。

教育技术培训中技术培训的本质是帮助学员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帮助学员形成科学的技术观,不应该把帮助学员成为某方面的技术高手作为技术培训的根本目标。很多培训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认为只有成为技术高手,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要成为计算机技术的高手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于学科教师,自己的特长和学习重点应该是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如果他们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计算机专门技术,反而容易失去自己的特长。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应该能帮助他们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而不是要陷教师于技术学习的泥沼中,在技术学习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对于学科教师,只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对技术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就够了,这足以支持他们使用这些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学科教师的任务是给出合理的、可行的设计方案,至于如何实现,那是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事。简言之,学科教师对具体的开发技术只需要“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只有合理地划分学科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才能保证双方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合作完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

二、任务驱动,方法合理

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不能采用讲授知识的方法来培训技术,对于不同的技术内容,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在技术培训策略的选择上不合理,那么内容的选择就失去了意义,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一种较好的技术培训方式,就是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即在各类培训的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学员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先向学员作相关知识的介绍,然后根据各学员的学科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任务,让学员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深化和巩固这些技能,任务的设计不应当太大,而且应当成系列化,每个任务主要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通过这一系列任务的解决,就基本能完成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对象的差异性、时间的业余性,坚持全体参与、分类培训,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做法。精选培训内容,保证全体参加培训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强化操作能力,以实际应用为主。上学期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实物投影仪、一体机等媒体的使用培训,本学期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系统培训,对年轻骨干教师进行中教育星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技能培训和网络课件制作培训。这样,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的深化,增强了记忆,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感到受益匪浅,于是产生了进一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三、尊重个性,小组合作

技术的学习一定是个性化的,因此,在技术的培训中应该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在技术的培训中,应该用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教师资源用于对教师进行操作辅导,同时也应当鼓励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部分教师都能达到技术培训的要求。在每次培训中,总有一部分教师对技术学习有强烈的渴望,又具备一定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为他们特别开设一些较深入的技术讲座与技术辅导,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个性化的指导,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培训而言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教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换思路,从教师身上找指导力量,发挥技术水平较高教师的作用,以满足大量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我校在校本培训实践中,通常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既有一两位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也有部分水平较低的教师,通过布置技术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协作完成,并且不仅评价教师个人的作业,也评价小组的作业。这样,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要帮助组内的教师完成作业,给他们提供技术学习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总有那么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又乐于帮助他人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今后我校还将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教师举办技术沙龙,通过这种形式开展小范围的技术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水平较低的教师快速了解和掌握某种技术,也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教师提供了技术专题研讨的机会。

四、突破时空,网络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记忆力比较差,有些操作虽然我们已经演示了好几遍,并专门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但过一会儿他们又忘记了;还有的教师基础比较好,家里又有计算机,不一定非要到指定地点参加培训,只要有相关的培训参考资料就能较好地完成培训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把教学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发在学校网站上或做成幻灯片,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出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让教师边看操作步骤边练习,如果还不懂,我们再进行网上交流或个别辅导。有了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的支持,为我们的培训工作省了许多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先看提示,大部分的老师看完提示后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学习使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起来,避免了我们许多重复的讲解,又集中解决了许多重难点问题。

五、督促激励,形成机制

我校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教室,现代教育手段进课堂,现代教育设计进教案,现代信息技术成绩进考核。我校还规定各级各类教坛新星、教学骨干的参评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达到江苏省等级考试合格以上的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江苏省等级考试合格水平者,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凡在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着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目标,不断地追求、学习、发展。50岁以下的全体教师利用每天课外活动和每周双休日,参加计算机培训学习,全部参加了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合格率100%,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自觉行为。

在评价培训成绩方面,我校改变了过去培训的评价只看最后一次考试的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第一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内容有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当前学习成绩等。第二实践评价,就是说,最终的评价还要考核到培训结束后,在指定的时间内,教师能不能把学的东西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评价要人性化。这是指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又要有个性的内容等,不要把评价作为“管、压”教师的法宝,而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激励机制。

就以我校来说,现在广大教师都能熟练地上网、寻找资源、收发电子邮件,为教育和教学服务,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许多的教师利用掌握的知识,自行建起了颇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科教师更是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年级共享,都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和效果。几年来,我校许多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如今,我校网上办公、学校网页、班级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博客)、教职工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一大批应用项目顺利实施,也得益于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环节――技术的学习,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和实践,只有全面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初始水平、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教师需要的校本培训,也只有采取合理的培训策略和方法,才能保证校本培训获得真正的成功。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

利用整合的理念开展分享阅读 第6篇

一、激发内在动机

由于班上真正去过沙滩的幼儿为数不多,于是我将朋友一家去平潭海滩玩的片段DV刻录成VCD光碟放在班上播放。播放前我提醒幼儿:瞧瞧他们一家人是在哪儿玩?这地方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播放结束后,孩子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想法都急于想告诉我。颖欣说:“他们是在海滩上玩。”罗航说:“在沙滩上我看见了沙、海螺、海水,还有鱼船……”。

思考与推进:在幼儿观看录象之前我对幼儿提出要求,这使得幼儿是带着目的在观看录象。而在录象中,孩子们听到了海水互相拍打的声音,看见海螺、渔船,他们都激动不已,都纷纷想身临其境体验一番。

紧接着我抓住幼儿此时的积极情绪问:如果让你去沙滩上玩,你们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在沙滩上会如何如何玩?

思考与推进:孩子们将自己已有经验与刚才所观看的录象充分结合起来发挥想象。此时孩子们的经验不再是模糊了。因此更容易引发幼儿参与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鼓励亲身体验

恰好我们的活动逢上“五一”,于是我给家长提出建议:有条件的家长能否利用五一长假带孩子到沙滩上亲身体验一番,好让幼儿增加对沙滩的感性经验。

思考与推进:刚好我们的活动在五一前夕开始,我想何不利用此良机,让孩子们都到沙滩上体验那种软软细沙、徐徐海风、咸咸海水的真实感受呢?我虽也去领略过海滩的独特魅力,但已事隔多年,我决定此次五一我将改变原有的旅行计划,我专程与家人共同驱车前往平潭海滩,再次来个亲密接触。我想只有我自己亲身体验了那浩瀚大海的波澜与壮阔,方能与我班上的小宝贝们一同共鸣那大海所赐予我们的独特魅力。

五一长假在咸咸的海水与微微的海风中结束了。我们又都回到了幼儿园。5月8日早晨我们中三班的活动室里沸腾了,从各个海滩旅游回来的小宝贝们神采飞扬,大家手上都有属于沙滩上所独有东西。此时我让活动室的一角腾出让幼儿展示他们的“珍宝”。而活动室背后的展板则粘上小朋友们所拍摄的照片。

思考与推进:由于有了五一期间的亲身体验,他们对沙滩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当我一和他们谈论起沙滩,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与你交流,我想此时将是进入读本的最佳时期,于是下个阶段我带领孩子们进行读本的阅读。

三、阅读、体验读本

第一次接触《沙滩上》时,我将教室布置成沙滩的情境,在真正接触到读本前,我与幼儿玩了一个“沙中寻宝”的小游戏。在教师的周围我投放了许多与读本中相关的小东西。小朋友在寻找到以后须说一句“我发现了XX”,让读本中的句型在之前先做铺垫。孩子们找到以后并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所找到的东西并告诉老师与同伴。

思考与推进:在活动引题阶段,将读本中的句型先行,幼儿在游戏中反复运用这个句型,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了这个句型,这为接下来的猜想环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接着,我与幼儿日一起分享大书,在分享到第二页时,出现了一个半圆形物体,此时孩子们出现了意见分歧,一半幼儿认为是呼啦圈的一半,而另一半幼儿则认为是桶、篮子的把手。当孩子们双方出现争执不下时,我直接切到下一页,让幼儿自己在下一页中寻找答案。

思考与推进:猜想环节就是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但猜想难免会出现对与错,倘若我们教师直接肯定对与错,久而久之会对猜想错误的幼儿积极性上的打击。于是我对幼儿不予于肯定与否定,则让幼儿自己来判断正确与否,这种方法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纠错能力。

在逐页的阅读中,我不断让幼儿模仿读本中小朋友的表情,目的在于让幼儿真正进入读本的情境,让幼儿重新体验自己当日在沙滩上玩的情景。

思考与推进:当幼儿只有将自己的情绪与读本中主人公的情绪一同结合时,幼儿方能用最高涨的热情来阅读读本,方能将读本中的内涵所领会。

四、再现、制作图书

读本阅读进入尾声,但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依旧兴趣依然,我想何不让幼儿在课堂上不能言尽的想法通过制作图书的形式展现呢?于是,我让幼儿将当日自己在沙滩上玩的情景在脑中再现,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此活动一经布置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们纷纷利用晚上时间与幼儿一同制作。两天后,一本本漂亮、生动、亲切的“小沙滩”图书就展现在我们班上的贝贝书吧里头。孩子们互相翻阅,此时同伴之间又有了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

五、对早期阅读的思考

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认识到,早期阅读活动并不仅限于看和说,它是幼儿整合各領域知识经验的一个过程,也是与社会、周围环境互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1.分享阅读读本中的插图具有很高的价值

图文并茂的图书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书籍。在分享阅读中,我们强调在正式阅读之前,要恰当地引导孩子观察插图。这除了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锻炼他们利用已有资源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故事时,能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自行编撰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体会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分享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对图画内容的观察,鼓励孩子进行想象,猜测故事可能讲述什么,把它们串联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而成人在孩子身边仔细倾听,既可以是他的听众,也可以是他的指导。前一个角色可以起到鼓励他大胆想象的作用,使儿童愿意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自由发挥;作为后一个角色职能,我们可以适时地对孩子的叙述加以指导,在孩子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图画,示范如何对图画进行观察和描述,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孩子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帮助孩子把故事补充完满,让孩子体验到事件的内在逻辑性,分辨前因后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长知识,还有助于让孩子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儿童在分享阅读中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收益终生。

3.注重整合的阅读活动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书面语言学习存在,因而我们应注意将早期阅读活动与其它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阅读图书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观察力。幼儿在阅读时所知觉到的是一种平面的由色彩线条构成的固定图象,他们通过对这些美术形象的感知来把握画中的人物、景象,并发现人物间的关系和动作、表情、背景的变化。即使是极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我们可利用这些有限的信息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出丰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想象力越丰富的幼儿越喜爱阅读,越容易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整合利用 第7篇

从2009年开始,我省进入新课改的全新阶段,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整体设计上也有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一教材和读本的模式转变为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以及读本三大板块相结合的多重模式。在原有课时量不变的基础上,大家纷纷感到教学任务极为繁重,教材上不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仅流于表面,无法获得质的提高。笔者目前在高二年级,因此,试以高二语文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其他课改区模式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现有基础,尝试将这三套文本有机地整合利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一、对人教版教材阅读资源整合教学的认识

高二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教材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读本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语文读本五》。

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湖北省《高考说明》以及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相关要求,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尝试将这些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依照文本的题材特征归类,划分为以下几个阅读板块:古诗词阅读、古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照学生的既有知识以及现阶段阅读能力,我们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和课外的自主阅读,构建学生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为高三阶段学生写出高水平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教材文本资源的具体做法

1.对人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以及配套读本中的文本进行取、舍、调、补,以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整体性,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我们可以灵活对待。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我们确定高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以及作文的结构与逻辑方面的教学。

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三篇戏剧篇幅长,我们舍弃了《窦娥冤》的前两折以及《哈姆莱特》,但在课外导入“名著导读”中的《莎士比亚戏剧》,同时增补了《读本四》中的《长亭送别》以及《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戏剧的语言特色、人物的精神以及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让学生领悟到别样的情怀。在《雷雨》教学中我们导入梳理探究章节的《影视文化》,指导学生观看明星版话剧《雷雨》,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立体地读懂作品,解读人生。

因为近两年来湖北省高考在小阅读上选用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所以我们舍弃了必修五中的《谈中国诗》《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我们依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流派和风格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再借助教材中的赏析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除了重点讲解必修四的宋词单元,还挑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中的多个篇目,结合湖北省高考中诗词鉴赏的考点,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探究考点旨要。在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用优美灵动的语言来表述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进而感悟人生,提升生命的境界。

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上,除了完成必修四的三篇文言文和必修五的四篇文言文外,我们还选择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主赏析部分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以及《演讲与辩论》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等优秀篇目。从所选文章涉及的体裁、题材以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看,这些篇目似乎足够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在课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选读》的若干有代表性的篇目,夯实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上,依托必修四“表达交流”章节的四个要点,即“学习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引入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中的“范例学习”章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并学习文章的章法布局、逻辑辨析以及语言表达的多重方式。

2.深挖教材阅读文本中的训练点,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实行精讲精练,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加速从阅读到写作的转换。

曾有学者做过实验,将两组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进行对比:一组在一个月内每天写一篇文章,而另一组则要求在一个月内,将阅读和写作两项活动交叉进行。结果在一个月后,第一组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没有太明显的进步,而第二组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则有质的飞跃。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写作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学生将不会再被如何写作文困扰。

在高二阶段,学生通过对大量诗词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方法,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国运不兴、个体被放逐等种种不幸中获得对生命大道的深切体悟,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其次,在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和表述中,学生能透过凝练的诗句,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和场景,渐渐地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世界。写作文时,他们眼中就不再只有枯燥无味的论点论据,笔下也不再只有干涩停滞的无力表述或空洞虚华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透出灵动的、文化的色彩。

其实,古诗词与古代散文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其内涵和结构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对古代散文的解读中,学生同样也能获益匪浅。尤其是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在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或如涓涓细流的文笔之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顿悟。无论是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还是前些年江西卷的“孟子三乐”,无不凸显出我们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考查和希冀。

再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必须重视《演讲与辩论》中的篇目,无论是那些时代巨人的演讲名篇还是著名的论辩故事,都能让学生在诵读与表演中极大地领略到语言的魅力,锻炼了更具技巧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为什么现阶段我们很难看到学生写出有力度、有见解的文章?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对人教版教材文本阅读资源优化整合的一些体会

1.优化文本教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较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以及表达能力,才能为高三年级的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优化整合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强行拔高,更不能一味压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整合利用资源,做优秀的科技辅导员 第8篇

一、因漏就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利用好现有资源

现有小学实验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普九配置的自然课仪器设施设备,由于课程的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耗损和老化都比较严重,很多仪器设备都已不能再使用。为了给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尽力使用好这些有限的资源,能用的尽可能派上用场,能替代的尽可能替代,将小学科学课时尽可能地错开安排,避免同一时间因上同一课程时出现仪器设备紧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同时,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行政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软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培养兴趣,积极动手,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就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都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例如,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天之后,有几个学生问我有没有办法做个模拟飞船,我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翻阅了大量资料,启发他们去思考、去创作,引导他们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使他们成功制造了自己的“宇宙飞船”。

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充分运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三、均衡发展,活动开路,利用好远教资源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作为科技辅导员,最重要的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己动手。辅导员必须在学年或学期初制订出本学年或学期内的各种科技活动规划,并有计划、有系统、扎扎实实地予以实施。如“三小”制作、社会调查、科技发明、模拟航天飞行、专题网站、夏令营等。通过开展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等的评选活动,从中发现人才,并予以培养,并对优秀作品、优秀人才予以推荐、表彰。近几年,我辅导学生撰写的科技论文、科技制作获得县级奖励就有十几项。这些论文和作品充分显示了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

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就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得出结论,启发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力寻找,虽然资源有限,但是也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整合利用 第9篇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网络环境的产生与发展,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主要手段。既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组织与扩充, 纵向挖掘和横向开发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 又要把运用不同技术开发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用服务, 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必要性

1. 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无序化要求进行整合。

网络环境下, 档案信息资源除了单纯的文字信息, 还有文字、照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组成的综合信息,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从载体形式看, 不仅有刻写型、印刷型、视听型、缩微型, 还有机读型、网络型, 各种形式并存互补, 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 由于缺乏统一的控制,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且呈分散无序状态, 其价值实现明显受到限制, 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 才能真正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效用的最大化。

2. 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一体化要求进行整合。

网络环境下, 档案信息资源不仅有本馆馆藏档案信息, 而且有虚拟馆藏档案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地域、国籍的界限, 档案馆一方面把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构建成各种层次和级别的档案信息体系提供上网, 另一方面还代表本单位参与其他单位的各种活动, 除延伸传统的档案征集方法外, 档案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也被大大拓宽, 可通过网络传输、下载、共享档案数据库、购买光盘档案数据库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形式扩充馆藏, 并将其他行业领域的前沿信息、热点问题及信息资源接收过来, 补充自己的不足, 档案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逐渐一体化。

3. 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提升要求进行整合。

相对于传统印刷型档案, 电子型、网络型档案服务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网络环境下, 档案的服务对象跨越了时空限制, 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向档案馆提出自己的信息要求, 而档案馆则需要通过对因特网、国内网、档案馆局域网等网络的检索, 经过再组织形成信息服务产品, 以迅速及时地传递给利用者, 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全方位服务, 而要做到这一点, 离不开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措施

1.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 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其目标取向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然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 必须按照总体的规划, 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在基于共享与服务的前提下, 主要应该重点抓好标准体系的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 对档案文献信息的描述深度不再满足于仅对文献特征进行描述, 而是深入到文献全文的知识单元、信息单元, 在档案信息编辑过程中, 一定要优先选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必须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 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 尽量减少地方标准, 在没有通用标准, 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时, 要力争使其成为通用标准, 还可借鉴图书、情报等其他相关行业比较成熟的通用标准。要在统一的标准下分系统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 并在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 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有效配置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 相互协调, 合作共建, 树立档案馆整体化理念。

网络环境大大强化了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整体建设的规模效应, 档案馆将以整体形式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已逐步得到认知和支持。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要求各系统、各级别的档案管理部门内部的密切配合, 还要求档案部门与社会其他信息部门的协调一致。为此, 要树立整体化理念, 要求各个档案机构树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全局意识与合作精神, 打破行业、地域和机构的界限, 自觉地将各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放在全国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建设的背景中加以考虑, 强化分工协作的意识, 积极承担全国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任务。首先, 对本馆信息资源实施集成化组织与整合, 逐步实现馆内档案资源跨类型、跨载体、跨时空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式。各档案馆室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虚拟主机、主机托管、联通专线等不同的技术方案, 按照一定的入网程序, 并采取“以网站服务补网站维护”的运营模式建立并维护各自的网站。以逐步实现馆内档案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式。其次, 在各馆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 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 形成信息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信息检索和利用格局。通过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相应的网络软件, 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连接一起, 组成信息网络, 在网上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输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各级各类档案馆在不断完善其自动化档案管理系统和丰富其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 构建网上交互式的数字档案, 真正实现档案的网上管理与网上利用。最后, 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知识挖掘, 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从形式组织转至内容组织、知识组织的发展方向。信息是知识的原料或半成品, 知识是经过整序和提炼的信息, 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高级形式。信息组织正朝着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便于利用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序化的知识, 充分挖掘档案的知识内涵, 实现从信息层次到知识层次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条块分割和空间障碍, 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满足利用者的要求。

3. 抓住重点, 注重实效。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才能卓有成效。目前, 中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档案信息网站建设为落脚点, 以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在当今网络普及的环境下, 档案馆应该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 以档案馆网站为中心, 加强网站内容建设, 通过网络集中整合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 并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联合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最终目的就是:以现代化的网络为平台,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高效实现。

档案网站揭示丰富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用户能够借助网络实现即时即地的档案信息查询, 并通过网络完成档案信息的传输服务。如果档案网站能与国内外各类专业网站、图书情报网站、信息资源网站等其他相关网站建立直接或间接的链接, 就会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的整合, 起到资源连接的中介作用。此外, 还可以依靠域名进行收集, 并为其提供静态的IP地址, 利用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 把分散的网址集中起来, 并对已开发的网络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和专业标识, 把常用数据库的地址和相关资料汇集起来, 以满足利用者更便捷、更广泛的信息需求。

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共享的最佳方法。数据库, 是将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 并提供若干检索路径, 用户通过检索入口, 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当前要着重建立两种数据库: (1) 以馆藏档案数字化为基础的馆藏档案数据库。 (2) 以归档电子文件为基础的电子文件数据库。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重点、有选择地将馆藏的核心文献、特色文献数字化, 开发能在网上共享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大力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

在当今网络普及的环境下, 档案馆应该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实档案信息存储量, 改善档案馆信息结构, 提高档案信息产品质量。任何档案馆离开网上档案信息资源而只靠自己收藏的有限的档案信息资源, 能提供广泛的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本馆馆藏, 要利用网络优势, 大力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对网上信息的深度加工、有效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下载以及对有效网址和有效信息来源等资料的收集。并根据本馆的特点及利用者的需求, 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控制和管理,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使之变成本馆的虚拟馆藏, 以此不断延伸自己的馆藏。以现代化的网络为平台,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高效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社会化, 已成为当务之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主要手段。既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组织与扩充, 纵向挖掘和横向开发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 又要把运用不同技术开发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用服务, 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探讨[J].档案学通讯, 2005, (3) .

[2]刘瑞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模式研究[J].湖北档案, 2007, (9) .

[3]余厚洪.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兰台世界, 2008, (4) .

[4]梁英, 武宇玲.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J].兰台世界, 2006, (4) .

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第10篇

一、发挥媒体作用, 创设探究情境, 在形象直观中催生学生情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学习与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 注意挖掘、运用数学教材教学资源的关联点, 充分整合和利用多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提高教学的综合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实用性, 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气象、新的活力。目前, 以多媒体为主体教学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教师要合理地发挥现代媒体的辅助教学,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提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活泼性, 起到其他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效能。这是因为多媒体形象的演示、直观的感知、快捷的功能, 能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情境、形成直观感知, 理解并掌握数学间各个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 针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较弱、动手能力较低的现状,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圆的特征, 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 并向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如换成其他形状的车轮是否可行?”等问题,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接着, 我通过多媒体形象地演示了把自行车车轮换成椭圆等形状, 验证了学生讨论得出的不平衡性的结论,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因此,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程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素养和思维层次,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二、整合教材资源, 合理调整利用, 在激情引趣中提升认知能力

教师要静下心来, 潜心研究课本内容, 充分理解编者意图, 根据教学需求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梳理、加工、调整, 把握教材的内涵, 既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又要跳出教材、整合教材, 使教学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实际和成长实际, 在引发兴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理调整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用活资源中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容时, 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老师的印象,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我大致的身高、体重、爱好、年龄等。接着, 我让学生从对自己的印象谈起, 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同学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等各种情况, 为学生确定统计对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从教材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进行教学, 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了关心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因此, 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学习材料的选择方面,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利用教材中鲜活、丰富的素材,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好奇, 将烦琐的数学学习转化成趣味的数学活动。

三、巧用教学资源, 创设生动情境, 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 掌握学生的教学建议, 对学生的需求、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整合, 对一些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益的合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利用, 创设生动、乐学的情境, 使教学方法得以改进、教学过程得以优化, 使教学活动更能满足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创新见解以及学习困惑, 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才能让数学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灵。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原理、数学信息, 是数学教学的源头活水, 教学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挖掘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走进数学世界。如我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的内容时, 为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 在参与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现实情景中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我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太阳升起的方向。当学生说出“太阳从东面升起”的时候, 我则以一位学生为中心, 让他面向东方, 说出身边的同学所在的方向, 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种“化静为动, 用动促思”, 深受学生的喜爱,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要注重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 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拓宽教学渠道, 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心人、热心人, 就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圆满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相长。

利用学科整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第11篇

一、课前引入整合学科,丰富教学趣味

好的序幕,能为一场演出带来更多观众。同样,好的课堂引入,能帮助教师有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课程内容的教学和传输。有效课前引入的关键是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引入内容契合学生趣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便能带来极佳的课前引入。学科整合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和融会贯通,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前引入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呈现形式,能极大提升课前引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在课前引入进行学科整合时,一般是采用其它学科的旧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新内容进行整合,既带给学生熟悉度和亲切感,又兼具新鲜度和好奇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引入,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复制和粘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复制黏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掌握这一技术的欲望,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学科整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汉字,语文老师都会布置的一个作业是什么呢?”笔者首先问学生,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练字,不停地写同一个字。”“一个汉字写五遍写十遍,写得都快累死了。”另一名学生补充道。笔者笑着说:“你们当时心里一定在想,如果有一个工具能够将同一个字迅速地呈现出来,那该多好呀。”学生听了都乐,笔者继续说:“你们别笑,还真有这样一个工具,就在我们的计算机里,叫做复制粘贴,大家想不想学呀?”学生听了就来劲,能够破解曾经学习困惑的东西,学生很感兴趣,都集中注意力投入课堂。通过这样的学科整合,课前引入效果良好。

二、知识讲解整合学科,促进类比延伸

我们知道知识是千联万系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在某个节点上是共通的,把握住这份共通,并将之加以整合放大,将有利于学生将其它学科所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掌握,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我们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讲解时,要进行学科整合,一般采用类比延伸这一方法,具体点说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概念置换到其它学科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情境中更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概念的特点、性质和应用条件。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相关术语,笔者通过整合数学学科,进行类比延伸,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概念。例如要帮助学生区分“硬件和软件”,笔者跟学生解释:“同学们,我们在进行数学算式的时候,用来写的纸和笔就是我们的硬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而用来帮助计算的公式啊、定理啊就是软件,不是具体的物品,但却是硬件要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像这样通过学科整合,将硬件和软件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切身体会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在脑中进行认知转化,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三、课外实践整合学科,利于知识应用

应用性强、实践要求高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必须在课后进行充分实践运用才能真正掌握。但是当前中国小学教育现状是学生被太多其它学科的学习任务所挤占,他们拥有很少的时间可以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基于此,利用学科整合,将小学信息技术的实践内容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在进行课外时间学科整合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课外实践的整合要讲求有机融合,不可强制捆绑,给学生造成过于沉重的额外负担;二是课外实践的学科整合要谋求其它学科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实现共赢。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word》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课程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掌握word的输入、页面的设置、字体和段落的调整以及图片插入等相关内容,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后训练,于是笔者与学生的语文老师沟通,将word训练和学生的作用练习进行整合,共同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学科整合之后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 ”,习作的要求为:运用word进行写作,要图文并茂,标题为黑体三号,正文为仿宋四号,段落间距为24磅,如果有小标题为楷体四号加粗。像这样,通过整合,将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后实践与学生其它学科内容进行有机串联,既保证了学生进行充分的计算机运用训练,又确保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练习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整合利用 第12篇

一、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在整合方面的比较

1.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收集方面的比较。

纸质档案的收集, 是指由文书处理部门清理已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 将其中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收集齐全, 按照文件之间的联系对档案文件进行选择、分类、组卷后移交档案部门。而电子档案的收集, 是指在电脑上按使用类型对电子文件进行的分类、组合、检索后, 将软盘、磁带或光盘等必要的软、硬件载体移交档案部门。

2.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在鉴定方面的比较。

纸质档案的鉴定, 分为价值鉴定、确定保管期限和价值质量核查三个阶段。价值鉴定, 是纸质文件向档案转变时所需要进行的, 也是确定纸质档案保管期限的前提;保管期限, 是纸质档案在档案机关保存备查的时间年限, 一般实行“三分法”, 即永久、长期和短期,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二分法”, 即永久和定期;价值质量核查, 是对保存年限已满的纸质档案的鉴定。与纸质档案不同的是, 电子档案的鉴定不只是对内容的鉴定, 还包括对技术的鉴定, 如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表要专门制定, 其保管方式、使用载体、保密管理以及合法公开等等都要明确规定, 严格把握。

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利用方面的比较

纸质档案的载体是文本实体,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文字有个人字迹特征、有书写墨迹的新旧之别, 不易更改和伪造, 对它的利用途径是通过提供档案原件、档案副本或复制品、档案信息加工品等满足用户的需要。利用方式有档案的阅读服务、外借服务、展览与陈列服务、制发档案副本服务、制发档案证明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档案咨询服务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文件的利用方式, 使档案信息在利用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进入网络的开放档案, 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原件阅览, 而且能够根据利用者的需要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打印、复制等, 还可以形成档案汇编或其它形式的编研成果以提供利用。然而, 由于信息的易更改性和共享性, 在电脑应用上要具有限读功能, 即具有反删改、反复制、反销毁功能, 才能防止泄密。

通过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整合和利用活动的比较,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各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区别也就显而易见。尽管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存在诸多不同, 然而从档案的开发利用方面讲, 二者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共存发展

1.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是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发展方向。

目前, 纸质档案等传统档案管理和利用更多是依赖经验进行的, 并且应用仍然相当普遍。但是, 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 使电子档案的产生、形成、归档及传送、存储、利用等管理方法均与纸质档案有所不同, 而且电子档案在科学开发利用效率方面也比纸质档案更具优势。

基于电子档案的诸多优势, 一些人认为, 电子档案将取代纸质档案,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 (1)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而电子档案的易修改、易复制、易删除等特点, 容易使其合法性遭到质疑。另外, 电子档案对系统的依赖性、易受电脑网络病毒和信息情报人员的攻击等缺点, 也使其存在客观缺陷。因此, 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规定: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必须将电子文件以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2) 纸质档案具有完整性、安全性、直接利用性等优势。档案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最关键的就是它具有原始性、合法性、凭证性等特性。如纸质档案文稿中的定稿, 它是正稿得以成立的唯一依据, 上面有作为签发人的各级领导者的修改和签发意见, 可谓原汁原味, 体现了领导者的责任。而且在纸质档案上进行任何修正或篡改, 都会或多或少留下蛛丝马迹, 容易被觉察。因此, 纸质档案的生命力在于它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原始信息, 维护了档案权威。 (3) 纸质档案还具有耐久性、方便保存、便于阅读等特性, 而且, 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们还将生产出各种质地好、耐保存的纸张和书写材料, 这就使档案部门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保存纸质档案。同时, 人们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从纸质载体上直接读取记录的信息内容, 既直观又方便。

开发利用既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目的。因此, 以此作为基准点,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只有共存共荣, 优势互补, 才能更高效的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2.“双套制”管理模式及其原则。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各具优劣, 互为补充, 不宜相互取代而应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唯有实行“双套制”管理模式, 才能既满足凭证性需求, 又便于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需求。

“双套制”, 即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提交保存归档。“双套制”管理模式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 是管理技术上的挑战, 即由原来的纸质档案实体管理向现代化电子档案管理的转变。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熟练运用电脑及现代通讯技术, 否则就无法介入文档的形成和保管。另一方面, 是管理内容上的挑战。“双套制”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是哪些档案应该实行“双套制”, 哪些不应该实行“双套制”。只有根据各个档案的内容特点采取相适宜的管理方法, 有选择性地实行“双套制”管理, 才不会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

上一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下一篇:儿童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