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复习策略

2024-08-06

初中语文课外复习策略(精选9篇)

初中语文课外复习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 但从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另外, 学生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 因此,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是前提。

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的课外阅读, 首先能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众所周知, 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思想的表达和情感抒发的,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 借助课外阅读, 能使学生所掌握的词语扩大, 为语言积累打下基础。其次, 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渠道。从初中节选的课文来说, 大多是经典的名人作品, 但是教材内容有限, 学生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文本才能更加深入地对文章有所了解和深入研究, 在大量的课文阅读中,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 尤其表现在写作中, 写作素材丰富了, 情节描写更加圆满, 人物表现手法更加新颖、细致, 这些都要归功于课文阅读。最后,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来提升, 读是写和说的基础, 读的文章多了, 也就有话说了, 写起来也就容易了, 选词就会更加符合语境, 尤其是在写作表达方面, 丰富的阅读能让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 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要想跳出课文阅读的束缚, 还需要教师从方法上进行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在时间安排上, 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任务外, 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课外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记住5个左右的句子和词语, 长期坚持下去。其次, 在阅读对象上, 结合学生的兴趣, 以经典美文为引导, 注重诗歌、小说等。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 提高文学素养, 每次阅读后, 要学会分析、提炼文章精华, 揣摩作者的表达思想。最后, 要注重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的形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知识竞赛、读书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竞争中锻炼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课外复习策略 第2篇

开 题 报 告

新站中学2008、1

2初中语文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新站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一门外延极广的学科,生活即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在中考所占比分较重(120分),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共9年,语文都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初中就要接受检验,社会、学校、学生对此都寄予了厚望。但从历年中考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对中考语文成绩不十分满意。

语文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长期的积累。但从考试规律来看,后期的复习也很关键。初中语文后期的复习是对前几年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梳理、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及其解题技能、中考应对策略。目前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到了初中,对语文复习感到头疼,比较盲从,方法单一,不容易找到兴奋点,教师往往按照惯性思维定式进行教学,没有探究在新形式下初中语文复习的应对策略,导致复习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国内对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研究比较笼统、肤浅,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因此,为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质量,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这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呼唤;并且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仅限于普通中学初中的语文复习课。语文复习课是指完成了初中教材规定的三年内容后进行系统梳理的复习课。

三、研究目标

1、关注初中教师、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况,提高初中教师、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上语文复习课的兴趣。

2、探索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规律,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建构初中语文复习课操作范式,为其它学科的复习课提供借鉴。

四、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目标设定: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提出有意义、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教学目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

2、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思考合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初中语文复习课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语文复习课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

实施优化的复习课教学策略后的收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4、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评价: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行为的优劣、教学效果的丰瘠,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

五、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12月):调查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2006届初三学生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尽量多的学习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握国内外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探究思考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调查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总结、提炼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并反复揣摩,推敲,形成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策略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将总结、提炼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2007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具体操作,并不断反思,矫正,以求更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

第四阶段(2011年7月):总结研究阶段。本阶段将先前研究的内容归类,整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延伸研究阶段。如果本课题如期结题,其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效益将在本阶段进行具体考量,针对2010届初三学生的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效果,将作更为全面的论证,以求其科学性、实效性。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法、比较法、总结法。

六、人员分工

负责人:霍凤祥:形成研究成果,进行结题

主研人员:李清军 范艳秋 姚丽 郭娉婷 佟永刚 蔡希武

王廷正 王百强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进行课外阅读,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点方法作说明和阐述。

一、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使学生阅读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浩瀚如烟,然而,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分辨能力较弱,如果我们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加以正确、科学的推荐,则某些情节低级、不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很有可能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甚至因此荒废学业。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与认识水平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以此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我们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可将读物与学生所学的课文相联系,如学习了《五柳先生传》之后,可推荐学生看《陶渊明集》,学习了《出师表》之后,推荐学生看有关介绍诸葛亮生平事迹的书籍,如《诸葛亮评传》、《诸葛亮集》等。除此之外,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名家名篇,同时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读物,如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冰心的《繁星·春水》、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使学生和名人展开对话。如此,我们通过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非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放任不管、置之不理、让学生随随便便地读,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教授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如此,学生在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方面,也会容易得多,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

课外阅读的方法基本以速读和精读为主,速读,即“快速地读”,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等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获取文本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精读,即“深入细致地研读”,具体做法是对文本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它能使学生理解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同时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道理有深入理解和认识[1]。在精读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批注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对文本中出现的不易理解的词,首先要查找有关工具书进行注释,绝不可主观臆测;在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之后,才可着手进行批注;要用简洁的语言,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与语言表达能进行批注;批注时,书写位置要注意和圈点勾画的词语、段落的位置相对应。另外,让学生做读书笔记,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阅读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中认为有实用价值的精彩语句或片段摘抄下来,或者是在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对其进行标记。如此,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之后,就会实实在在地读,而不是搞形式主义,能够极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质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查落实。

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之后,我们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查和落实,如此既能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起到督促作用,更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在每天上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可选取2—3名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内容,如作者生平、内容简介、感悟心得等[2];可针对具体的名著阅读与专题阅读,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朗诵会等;可制定课外阅读月评表,举行“阅读之星”的评选,或者是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利用编排黑板报、进行写读后感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如此,既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查和落实,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我们正确、科学的指导下,有序、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卫华.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03-01.

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第4篇

一、阅读氛围不佳

学校阅读氛围不够, 图书馆利用率不高, 学生阅读时间安排不集中、不固定。不少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较多, 但学生喜欢的不多, 很难满足中学生阅读需要;家庭缺少文化氛围、藏书不多, 家长没有良好阅读习惯, 引导孩子读书意识不足;社会大环境影响, 学生对经典书籍感到疏远、隔膜。受以上因素的影响, 不少学生的读书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低。

二、教师、家长对阅读不够重视

部分语文教师将课堂阅读主要定位在训练应试上, 以讲解分析为主, 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试题,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机会, 这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一些家长也奉行“分数至上”, 课外阅读因其不能短期见效, 地位尤其尴尬, 变得可有可无。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课外阅读, 怕课外阅读占用学习时间, 影响学习成绩。很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读优秀作文选, 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三、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在中考的压力下, 中学生课余时间多用在了应对作业和补习上, 课外阅读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看完书后只是停留在和同学、父母或老师口头交流, 坚持做读书笔记和能够应用到写作中的学生不多, 即使做了笔记, 也无非是记几个好句、几个好词。有的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 粗粗浏览, 阅读不够专心, 看书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 遇到困难很少用查资料、请教别人的方式解决, 而是采取放弃的态度, 不求甚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摘抄或圈点批注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是如此,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 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校内营造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1.开展阅读指导课

通过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强调阅读时不可一心二用, 不把阅读当作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每读一本书, 认真为先, 深入体会, 不只翻阅主要情节, 不只问谁是好人坏人, 提倡多动笔, 随时摘录, 做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 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武打、言情书, 少看乃至不看;荒诞离奇、色情淫秽的书刊坚决不看;传记类、文史类、评析类、工具类的文章, 利用一切时间多看。

3.建立班级图书角

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 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 当地的早晚报、《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是必备, 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 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 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 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二、教师合理引导, 用好课内课外

1.做好课内引导

开展类文阅读教学实践, 从不同的文章中提炼类似点, 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在“国培计划”磨课活动中, 笔者就从课内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提炼主题“心理变化之美”, 带学生赏析《被骗》一文;以“衬托的魅力”为主题, 在45分钟的时间里, 引导学生赏析了《高等教育》《又是一年粽飘香》《拍溅》三篇文章。两次阅读教学探索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较好地达到了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目的, 以点带面, 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的兴趣。

2.适时延展至课外

在课文中的名家名作讲授结束后,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 比如讲解完朱自清的《春》后, 可推荐他的《荷塘月色》和《匆匆》;讲完《再塑生命的人》, 可以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 将报刊、小说、影视、广告等信息引入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对一些时事性较强的新闻, 也鼓励学生阅读, 并适时组织讨论, 互换观点, 拓宽眼界, 如中国梦、马航事件等。

3.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建立和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笔者推荐使用“三大板块式”, 即“内容简介”“精美语句”和“我的感悟”, 内容可以是一本书, 也可以是一篇精彩小文章。对于优秀的积累感悟, 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每次安排一个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的收获, 其余同学进行评议。此举一举两得, 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 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可利用学期末评选“最佳读书笔记”, 对获奖学生予以表彰, 奖品就是课外书。

4.合理利用寒暑假

寒暑假时间比较集中, 要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假期前,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及新学期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 让学生在假期内除了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外, 至少再读几本书, 并提出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的要求。在期初检测中, 可有针对性地增加假期读书感悟一类的题目, 考察学生的假期读书情况, 以此保证假期读书的有效性。此外, 可举行“读书漂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换假期阅读书目的过程中, 感受和分享读书的快乐。

5.引导学生合理设置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目标设置, 目标越明确越好, 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多少阅读量等。我们要合理教学, 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留出时间,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阅读、去接受新知识。适时评选“阅读恒星”表彰每天能坚持20~30分钟课外阅读的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多的学生, 可评为“阅读之星”等, 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另外, 利用好家校联系本, 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 与家长共同推荐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如学生毅力不足的, 可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比较感性的, 多推荐理性读物等。同时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 进一步争取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配合, 引导家庭合理订阅相关报刊杂志,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苏教版小升初语文课外古诗复习资料 第5篇

1、山行(唐 杜牧)(二年级上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秋夕(唐 杜牧)(三年级上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暮江吟(唐 白居易)(四年级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冬天的古诗

1、梅花(宋 王安石)(一年级上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江雪(唐 柳宗元)(三年级上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雪梅 (北宋 卢梅坡)(四年级上)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关送别的古诗

1、赠汪伦(唐 李白)(一年级下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别董大(唐 高适)(六年级下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六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蕴含哲理的古诗

1、登鹳雀楼(唐 王之焕)(一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五年级)飞来峰上寻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题西林壁(宋 苏轼)(五年级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

4、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五年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浪淘沙(唐 刘禹锡)(六年级上)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观书有感(宋 朱熹)(三年级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浅议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第6篇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能力;阅读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85-01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几乎来自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对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策略做了以下探讨。

一、创设阅读的大环境

1、让学生深入走进阅读

要想让学生进一步走进阅读,在指导学生时,我采取多层次阅读的原则。第一步泛读,即浏览,粗知文章大意,理顺文章的字词句,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即理解性阅读,即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有关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三步,精读,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文章所蕴涵的美,然后从美学角度去欣赏,逐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

2、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

我的具体做法是采取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阅读一篇文章,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平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经常念一些文质美的文章让学生品味,体会语言美、场景美、思想美等等。

3、让学生更好的自觉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觉阅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援助者,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阅读的主人。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对于一篇文章的字、词的音和义,一般要求学生课前自查工具书完成;而有关作家作品,则提倡学生查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学生间可相互补充,这样,大大提高了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1、博约结合,粗精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博约结合法,是就阅读的内容而言,既要广博又要简约,这是横向和纵向的结合。广博指阅读涉及面大,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军事等等无一不读,而不光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简约指阅读的深度而言,“简约”二字更是“精深”的概括。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突出重点,刻苦专研某一方面的书籍,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

粗精结合是就阅读方法而言,将粗读和精读结合使用。另外粗读和精读是兼容并蓄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新闻报刊可大致浏览,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仔细揣摩,精读品味;时尚读物可快速浏览,知其大意。

2、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1)进一步强化读与写的关系

从初一开始,就要采取读与写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有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天必读一篇课外文章,读后必做读书笔记:写作方面要求学生从一句话开始,到初二时则写成日记,通过长期的读写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以前是不想写,现在是很想写;以前只限于一般的浅显读物,现在则一步步走向深入,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者》、《青年文摘》等都成了学生的精神大餐,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心理都呈良好的趋势向前发展。

(2)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诗话的意境、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不管读哪类文章,都要要求学生用审美的观念去发现其中的亮点,去找自己认为最好的语句或语段,即使只有一句也算有收效。同时学会去体验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自己身边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好事物,积极地去认识它们并抓住它们,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丰富的审美享受。

三、更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

1、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须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同时,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还负有启发学生修正或建立理解所需的有关知识结构的重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读后至少能提出二至三个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再深入研读课文,去获取有关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而带着问题阅读实际上就起着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地放矢。

2、缩短阅读时间

目前中考、高考都离不了阅读,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好的阅读效果,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平时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可采取的方法是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写提纲,或提出几个问题,或写一篇读后感等等。坚持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目标。

3、学会提炼中心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中,第一,要求学生抓住第一感觉,并把这种感觉付诸笔端。第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以及做旁披,及时保留阅读时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第三,学会找中心句。这要根据所阅读材料作出具体要求。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7篇

课外阅读的意义如此重大, 可阅读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淡薄, 阅读时间少, 阅读面狭窄, 阅读内容贫乏、阅读能力低下,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刻不容缓。那么, 究竟该如何加强课外阅读, 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树立意识, 让学生“想”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校领导并不重视课外阅读, 其它学科教师也不大支持课外阅读, 而许多家长更是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在这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非常淡薄, 很多人认为课外阅读是无关紧要的。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要想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首先必须树立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种方法向学生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让课外阅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取得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和家长的支持, 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只有将课外阅读意识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才能期待它开花、结果。

二、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读

新的课标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可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没时间阅读”和“没课外书可读”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两大“瓶颈”。

1. 创造时间

首先, 大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学语文不等同于只学语文课本, 我们不能死抱着课本, 唯课本是从。魏书生在中学教语文时, 虽然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 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科活动。他是如此“蔑视”教材的一个人, 却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我们不妨学学魏书生, 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来, 每周固定一两节课, 指导学生在语文课上光明正大地看“闲书”, 并明白“闲书”“不闲”的道理。

其次,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每周固定一两节课来进行课外阅读, 自然是很好的, 但这样的阅读时间还远远不够。所以本人每天坚持开展“午间半小时阅读”和“睡前半小时阅读”, 同时告诉学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 总还是有的。”如果能拿出古人“马上, 枕上、厕上”的读书功夫, 不弃分秒, 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2. 创造书源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 倘若只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且枯燥。”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丰富的资源, 让学生有许多“花”来“酿蜜”。

首先, 呼吁学校完善图书馆和阅览室。保障全校学生有书借, 有书读, 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是习得知识的好场所。其次, 请求家长配合。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 建立“家庭书架”。再次, 创建“班级图书库”。号召本班的学生把自己的藏书存放到班级来 (每学期一人交5本, 一学期更换一次) , 并选出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 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 班级也可以订阅一些好的报刊、杂志, 挂在图书角, 让学生们随时阅读。最后, 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图书漂移”活动。互相借阅、调换, 做到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 弥补书源的不足。

三、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读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动力。因此, 我们应该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使他们“乐于”阅读。

1. 以“自己”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说明,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是极易受到教师影响的。一个酷爱课外阅读的教师, 他在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和愉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它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 可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 教师要以身示范, 热爱课外阅读, 并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把自己阅读过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 用自己的行动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以“课文”激趣

“学习语文, 三分得法于课内, 七分得益于课外。”我们在教学时, 以某篇课文为基点, 或向整部著作延伸, 或向这个作家的其它作品延伸, 亦或向同类题材的其它作品延伸。在课文学完后, 一定要布置足够的课外阅读延伸训练, 通过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完《孤独之旅》这一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在鸭子长大后, 一场意外使杜小康家再次倾家荡产, 父亲因此一病不起, 你们知道那是一次怎样的意外吗?杜小康又是如何应对这场变故?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草房子》的强烈欲望。

3. 以“活动”激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也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次兴趣的发源地”。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名著人物竞猜”“经典故事汇演”“高效阅读比赛”“诗歌朗诵”“文学人物评论”“语文百家讲坛”“语文开心辞典”“诗词大会”等, 既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4. 以“影视”激趣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很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都被拍成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艺术震撼,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精彩影视片段, 在此基础上, 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并引导他们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

四、推荐指导, 让学生“善”读

1. 推荐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有的学生仅凭一腔热情, 盲目阅读, 良莠不分。那样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读一本不适合的书, 比不读书还要坏。”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相应的指导, 每学期向他们推荐20—30本的阅读书目。在书目的推荐上, 应遵循两大原则:经典性与前沿性。所谓经典, 章培恒先生这样说:“能在漫长的时代, 广袤的地域, 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感动的作品就是经典。”同时, 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 所以我们也要挑选一些前沿性的作品, 让学生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

2. 方法指导

课外读物浩如烟海, 如果不提高阅读速度, 那么“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将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因此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同时指导学生不同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 如报刊杂志等, 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 了解它的内容即可。而对经典名著则需要采用精读的办法, 边读边思, 读记结合。

五、督促检查, 让学生“勤”读

韩愈说:“业精于勤, 荒于嬉”。清人萧抡谓也说过, “一日不读书, 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 耳目失清爽”。可见, 读书贵在勤奋, 贵在坚持, 只有坚持不懈地勤读书, 思想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可是初中生的自制力还比较薄弱, 平时的作业量又很大。如果没有教师的跟踪督促, 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坚持, 常常半途而废。“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督促学生阅读。除了经常的提醒督促之外, “建立课外阅读情况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即每个学生要用专门的本子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及时作好登记, 其中包括书名、作者、阅读时间、阅读进度、好句摘抄、读书心得等, 教师随时抽查, 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别给于表扬鼓励或教育引导。把学生“逼”上“书”山,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 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是传递文明的使者,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所以, 加强课外阅读, 让我们的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最终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3.

[3]尹建莉.阅读需要诱惑[M].作家出版社, 2009.1.

[4]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12.

初中语文复习的三种策略 第8篇

关键词:语文复习,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总复习应突出三大特色, 一是新理念, 即减少头绪, 加强综合,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语言, 运用语言,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新内容, 即依据教科书, 并适当向课外拓展,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 以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表达与交流为纬, 组织复习内容;三是新教法, 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 从课文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复习, 多读书、多积累, 精做题, 做好题, 举一反三, 掌握规律。为达到这些目的, 在语文复习技术上, 可采用图表策略、程序策略和辐射策略。三新特色加上三种有效策略, 必将使初中语文复习课焕发新的活力。

一、图表策略

1、编制复习流程图

做任何一样工作, 首先是要有计划, 语文复习也不例外。初中语文复习可计划三轮完成:第一轮复习, 用一个月时间, 对照《语文考试指导》用竖式法学习教材, 把好“基础关”。第二轮复习, 用半个月时间,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用横式法进行专题复习。这一轮依据《语文考试指导》中的考试目标, 分项突破, 把好“提高关”。第三轮复习, 用半个月时间用集约式测试训练, 做综合试卷, 检测复习效果, 以便查漏补缺, 把好“质量关”。

在实践中, 教师用图表的方式将每一轮复习的目标、重点和时间列出来, 发给每个学生。教者心中有数地去教, 学生心中有数地去学。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 根据完成的质量, 师生在图表上标注不同颜色的记号。这三张图既要独立成形, 又要衔接有序;既要互相依存, 又要循序渐进。按照复习流程图进行教学, 既能整体掌握复习的进程, 又能方便师生在复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2、制定复习目标表

有了总体的复习流程, 还要有具体的复习目标。就初中语文而言, 既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还有市局的《初中毕业学生考试指导》。首先应该明确, 教学目标大于考试标准, 考试指导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其次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试指导。最后要以考试指导为凭借, 结合考试标准和教学目标, 用图表的形式, 精心设计出复习教学的目标。这个图表分三格, 一格是内容, 一格是要求, 一格是程度。

从内容上看, 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目标一般可分为四大块:一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常识等知识点。二是现代文阅读, 要求以三种文体为材料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 从五个角度 (重要词、句的语境含义;段、篇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不同文体的主要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 检测五种阅读能力 (筛选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三是文言文阅读, 其目标为理解词义 (实词和虚词) 、理解句意 (翻译重点语句) 、理解文意 (把握段、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是写作, 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做到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结构完整, 语句通顺, 格式正确。在图表中要对考试目标作具体的分解、调整, 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要求上讲, 要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使其可操作可检测。从程度上说, 对复习目标要实行信息的定度控制, 也就是对复习目标信息的深度、广度、难度进行控制。如掌握修辞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判断是什么修辞方法;二是能指出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三是能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三个层次由低到高, 初中复习教学目标应定度到第二层次。

二、程序策略

根据初中语文复习教学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心理情绪, 我们必须优化复习程序, 把复习流程工艺化, 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1、复习课的程序

一般情况下, 语文复习课可以按照“讲、练、评、测”四步设计复习程序。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 (1) 讲, 呈现已经归类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练习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重温互改的方法———抓住标点、否定词与疑问词进行; (2) 练, 运用方法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 (3) 评, 让学生说说运用哪种方法来互改的, 并说说理由, 最后谈谈有什么收获; (4) 测, 进行综合训练和测试,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训练的程序

中考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安排为以下五步: (1) 摸底测试, 即利用《考试指导》中的样卷或前一年的中考试卷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摸底测试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现状, 为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重点提供有效信息;二是使学生了解中考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和难度。 (2) 系统训练, 即根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复习目标, 按知识板块指导学生逐项对应训练。教师编制的训练题, 要注意到知识的涵盖面, 以提高训练的效率。 (3) 重点训练, 即在系统训练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训练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重点训练时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 (4) 综合训练, 即将初中语文知识集约, 编制训练题指导学生训练。 (5) 模拟测试, 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 编制试卷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是检验复习效果;二是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校正信息, 以便查漏补缺。上述的五步训练注意到系统复习, 又突出重点复习;既有单项性训练, 又有综合性训练;既有承前联系, 巩固已学知识, 又有蒙后操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

3、现代文阅读训练的程序

现代文阅读应采用程序阅读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带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以提高复习效果。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 总结做题思想和方法。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准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准确理清文章主旨和思路, 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三、辐射策略

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复习, 应以“本”为纲, 以“生”为主。尽管现在中考的阅读与写作题大多来自课外, 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的变形和延伸。所以以课本为中心作“副射”式复习指导, 让学生主动构建起知识网络。

1、听说读写的融合

初中语文复习往往忽视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实际上, 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既能训练其它学生听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与同伴、与家长、与老师的口语交际中应用的观点, 表达的技巧, 谴词造句的能力在写作中也可以应用, 这二者既是独立的, 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辅助相成, 可以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阅读与写作又有亲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语文复习时, 教师应利用教材这一载体, 抓住契机, 及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训练写作。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白杨礼赞》等, 复习这些经典文章时, 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人性的美,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 更要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按照文章的模式进行迁移性练习, 把读写复习融为一体。

2、由点到面的结合

长篇文学作品的复习, 课内学习的是“点”, 课外阅读的是“面”。语文阅读复习课便是这二者的结合点, 一方面对课外阅读效果作一个检测, 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语文复习课堂, 增加了语文复习课的趣味性。在写作复习中, 也要点面结合。作文内容的积累、优美词句的运用是“面”, 习作的开头结尾的掌握是“点”。一篇好文章, 应“慎于始”而又“善于终”, 如抒情性的开头结尾, 扣住文章主题的开头结尾。在复习中, 对这些片断的训练更应重视, 以取得水滴石穿的效果。

3、举一反三的归纳

文章的内容如大千世界, 丰富多彩, 但常用的写作手法却是众多文章的共性。诸如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写作手法, 文章中比比皆是, 只有让学生大量阅读, 加强对种种写作手法的感性认识, 进而作理性归纳, 才会使学生灵活运用。再比如, 要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就有三点要领:一是要加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二是将原句否定形式改为肯定形式, 肯定形式改为否定形式;三是将句号改为问号。掌握了这些规律, 自然就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复习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复习策略基础知识感悟能力

每当考试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绩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就成了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特别关心但是又比较忧虑的一个话题。

目前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认为语文课的知识点繁多,考试时又重在考察学生课外迁移的能力,所以部分学生将精力都放在一些可以速成的题目上,对课本内容复习的很少;还有部分老师与学生认为文言文是考试中的重头,所以干脆将大部分的复习时间都用来梳理文言文;也有部分老师认为作文课的复习没有效果于是直接放弃…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复习,以期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

1 注重课本的复习,梳理并落实基础知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提炼学习方法的源泉。在复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翻看平时摘录的笔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本中的知识点。然后要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的主次然后各个击破。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列出字、词、句训练中的重点,一旦学生有了复习方向,就能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可以对文章又有新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巩固了字词又有了新收获[1]。

一般语文试卷中的积累部分都涉及到课本内容,学生要将课本中的名言警句背熟,还要知道作者和出处。具体说来,课本中的重点包括字詞、文言文和现代文中的名句以及名篇名章的背诵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勤动手,在读背写的过程中加深记忆,使名句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阅读与作文中都能灵活运用。为了加强记忆效果,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敦促学生完成名言佳句的背诵,并以课堂背诵、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辅导学生及时改正背诵默写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掌握名言佳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2 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好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敦促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和感悟,培养语感,在考试的时候学生才更加得心应手。这一过程由于考试之前的复习时间有限,也应当安排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完成。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金色年华》这一单元后面安排有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后,安排一次读后感的交流会,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考前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较短的中外作家名篇指导学生阅读,优秀考场作文也可以作为考前复习的阅读题材用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

3 适量做题,举一反三,提高综合能力

在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与语感后,在考试前适量做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这个过程讲究的是做题的质量,要通过做题归纳出一套明确的解题方法。比如,什么样的题目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答,是什么样的评分标准。

做的题目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规律的总结,比如仿造句子的题目要从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不然可能被扣掉一半的分数。又如,对阅读中词语指代意义的理解,一般要联系上下文来找答案,并且还要将答案带入文中读一遍,意思不变才说明是正确的。

通过对这种解题规律的总结,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也节省了学生采用题海战术的不少时间,可用来进行其他项目的复习。

4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弥补作文的不足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灵活运用的前提就是具备运用知识的方法。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考试时才有法可依。而作文作为试卷中的重头,地位是绝对不可以等闲视之的。接下来笔者就来谈谈作文方法的指导。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在作文的基础得分上可以加书写分,扣错别字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教师要限定时间(50分钟左右)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的实战演练。学生按照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直至成文的顺序严格按照时间认真写作,之后教师对作文中的难点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

在考试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写作角度和文体,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得分。

此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作文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训练应当与语文知识同步,约每两周要进行一次。

5 结语

上一篇:热处理法下一篇:火灾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