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

2024-08-03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精选12篇)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 第1篇

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主要的是要积极行动, 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进行打击和控制, 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减少和消除木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在木材生产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东方红林业局地处三江平原东部, 地势较平坦, 夏季温热多雨, 冬季漫长而严寒, 植物区系以长白山植物区系为主, 小兴安岭植物区系居次, 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居第三, 物种丰富。

据2011年“林业局资源档案”数据显示, 林业局有林地345602公顷, 占全局总面积的81.96%;湿地、水地43000公顷, 占全局总面积的10.20%;规划造林地26065公顷, 占全局总面积的6.18%;其它面积7009公顷, 占全局总面积的1.66%。

全局区划生态公益林268432公顷, 占全局总面积的63.66%, 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136165公顷, 一般生态公益林132267公顷, 分别占生态公益林的50.73%和49.27%。

在有林地中, 共有36个优势树种 (组) , 其中阔叶混交林236442公顷, 占有林地的68.41%;杨树17038公顷, 占有林地的4.93%;针阔混交林16270公顷, 占有林地的4.71%;白桦13044公顷, 占有林地的3.78%;其它树种 (组) 62808公顷, 占有林地的18.17%。

在有林地中, 混交林与纯林 (含亚乔木林) 面积比为78:22。

据调查, 现有兽类6目15科53种, 鸟类17目44科216种, 爬行类3目4科7种, 两栖类2目4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紫貂、东北虎、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中华秋沙鸭、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棕熊、猞猁、马鹿、雪兔、水獭、黄喉貂、斑羚、大天鹅、白额雁、鸳鸯、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毛脚、鹊鹞等;鱼类9目15科68种, 主要为江鱼和河鱼。

区内植物有152科849种, 其中苔藓植物37科101种, 蕨类植物12科28种, 种子植物95科674种, 地衣植物8科46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人参, 二级保护的有: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山槐、野大豆等。

2 保护现状

林业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比较重视, 其工作进展较好。截止2011年末:

划为母树林11210公顷。

建有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处。该湿地总面积31516公顷, 其中核心区16000公顷、缓冲区6500公顷、实验区9016公顷, 行政区划为黑龙江省虎林市。2009年保护区晋升国家级后原有总体规划做了修改和完善, 形成《黑龙江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2010年-2020年,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17842.6万元, 该项目已完成投资529.6万元。

林业局建有相对独立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 建有各类野生动物保护站13处, 出台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较好。

拥有饶河县申请成立的饶河东北黑峰自然保护区, 含该局面积170119公顷的林地。

近几年来, 林业局依法建立健全了生物多样性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统一了领导干部的认识, 提高了全民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3 保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3.2 加强学习,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

意义, 采用多种形式,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

3.3 遵照有关法律法规, 依法对母树林进行经营, 对毁坏种质资源的行为要依法处理。

3.4 加大混交林造林比例, 推广“栽针保阔-动态经营技术”, 减少纯林数量, 提高生物多样性。

3.5 继续推行“天保工程”, 保护好天然林。

3.6 在采伐设计作业时, 要坚持以生态林业为前提, 保留珍稀植物, 保护野生动物, 为它们留足森林走廊。

3.7 加强湿地、水地的管理, 对区域内的湿地进行保护, 需开发的要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8 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依法管好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9 建议成立独立的各市、县、局、农场参加的大区域完达山东

北黑峰自然保护管理区, 科学有效的保护东北黑峰, 加快发展完达山林区的黑峰养殖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保护好这一珍贵物种。

3.1 0 加大各场 (所)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3.1 1 积极开展东北虎保护区的申办工作, 尽快建成以青山经营所、奇源林场、五林洞林场为核心的东北虎保护区。

3.1 2 加强对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监管, 加快黄菠萝、五味子等

野生植物保护区的申办工作, 加强对野生经济植物的监管, 严禁超量采集。

3.1 3 完善各场野生动物监测站, 设专职监测人员, 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3.1 4 积极工作, 按《黑龙江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及时完成各类投资计划。

3.1 5 尽快改变现有保护区为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不合理运行体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2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

摘要: 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引言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3.1 物种计划 根本实践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方式便是着重纪录个别物种的族群分布跟保育

情况。此方式虽然基本却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世界上的物种估计只有约百分之十被记载下来。大部分未知的物种为植物或低等生物。许多哺乳类、鸟类和爬虫的资讯常可见于文献,至於植物跟无脊椎动物就需要可观的地区资料采集。编纂族群数量预测的趋势有助于了解生物变迁和脆弱性的动态资讯。对世界上某些地区来说,编订完整的物种目录不切实际。好比说马达加斯加干燥落叶林内的许多物种完全不为人知,科学家对该林内许多地区也从未发起有系统的探险活动。

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内的物种计划应包含对分布范围、栖地、行为、生殖、异种互动的详细描述。一旦认定保育情况,就可订定计划;保育跟复育此物种至该族群的目标数量。有计划的保护要素举例如下:栖地还原、防止都市发展影响栖地、建立财产所有权、限制畜牧及农业活动侵略、减少火耕农业、立法制止采集或猎杀、限制杀虫剂使用、控制其他环境污染。此计划应向大众和私人机构宣布并实行保育计划,也应拨款确保执行。

3.2 栖地计划

在一定数量的数种生物栖息于某地时,生物多样性行动的栖息地保护便可适当实施。举例如苏格兰的酸性沼泽、南非布许斐的瓦特堡生物圈、加州的海岸湿地、以及瑞典阿兰岛的史托拉阿瓦雷特。在这样的情况下,物种详细清单、地理分布跟栖地品质需要记录。然后用来保护复育的计划可以依照上述物种计划的类似方针制定。各国参与情况

4.1中国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每一缔约国要根据国情,制定并及时更新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1994年6月,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目前,该行动计划确定的七大目标已基本实现,26项优先行动大部分已完成,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较早的缔约国之一,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有关公约的国际事务,就国际履约中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中国还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公约行动计划的少数国家之一。完成于1994年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使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有章可循。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将一律受到处罚,其处罚最高可判处死刑。

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对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2003年1月,中国科学院倡导启动一项濒危植物抢救工程,计划在15年内将所属12个植物园保护的植物种类从1.3万种增加到2.1万种,并建立总面积为458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的植物园。此项工程中,用于收集珍稀濒危植物的资金达3亿多元,将以秦岭、武汉、西双版纳和北京等地为中心建设基因库。

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工程也初见成效,全国已建立250个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专项实施大熊猫、朱鹮等七大物种拯救工程。目前,被视为中国“国宝”、也被称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保持在1000只以上,生存环境继续得到良好改善;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增加到250只左右,濒危状况得以进一步缓解;扬子鳄的人工饲养数量接近1万条;海南坡鹿由26只增加到700多只;遗鸥种群数量由2000只增加到1万多只;难得一见的老虎也不时在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现身;对白鳍豚人工繁殖的研究正在加速进行。由于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猎,加上国际社会多个动物保护组织的配合,曾遭受疯狂非法屠杀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的藏羚羊得以休养生息,目前数量

稳定在7万只左右。

4.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发展了精密详尽的计划,辨识出超过475000种原生物种。其中一个主要的分枝为大堡礁计划,该地的珊瑚礁其实比大多数地方更为健康;澳大利亚也有最高的废水处理率。

澳大利亚对危害[热带]国家的森林砍伐做出了能永续利用的柴薪生产量分析。生物目录加上伐木的估计、伐木的动态电脑模型、腐木和伐木的关系都被引用为安全伐木速率的数据。关于清除树丛对多样性和地下水层冲击的广泛研究也在进行,这些影响被用来分析图立宾湖的湿地。

4.3圣路西亚

圣路西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揭露了在苏福利尔地区大量游客对海洋生物和海岸生物多样性的冲击。该计划特别承认人为利用和污水排放已经在1990年超出了敏感珊瑚礁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该计划也点出保存历史悠久的渔业;数个机关和当地渔民合作提出一个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管理计划,1992年在苏福利尔海洋管理区中实行。西印度大学大量参与该国计划;包含三种海龟、数种脆弱的鸟类、远洋鱼类和鲸类受到特别详细的关注。在栖地保育方面,生产力旺盛且受到关注的红树林沼泽已全数纳入该国保护。

4.4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的计划是有关于曼尼亚拉淡水湖,该地在1950到1990年间被加速开发。曼尼亚拉生物圈保留区包含此湖跟接邻高价值树林。此区进行湿地的永续开发和简易农耕。该计划结合主要使用者来达成管理目标,有永续的湿地管理及陡坡地水资源的地下水和化学物质监控。

4.5英国

早于生物多样性会议前二十六年,美国就在1966年以濒危物种法案的方式保护受威胁的物种。该立法赋予偌大权能调查列出受关注的物种,并要求创立物种复原计划。因此虽然美国签署协议后并未批准,他仍然有最久的追踪纪录和最全面的物种保护计划。在约7000种名单内有近半数的物种已经拥有受到批准的计划。尽管数量看似比其他国家庞大,在全数纪录的物种当中不过是冰山一角。

4.6乌兹别克斯坦

在乌兹别克的计划中确定五种主要的栖地区:湿地、漠地、草原、河岸跟山地生态系。超过27000种物种已被编入条目中,其中特有鱼类或爬虫类占有颇高的比例。对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威胁则来自人口过剩和密集的农耕发展。内容主要涵盖咸海计划、努拉陶生物圈保留区以及西天山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1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形式和生命进程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5.2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而且是85%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5.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以及实施方案。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1994年至2003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的决议。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当时有150个国家首脑在《公约》上签字。《公约》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取得的惠益。《公约》主要包括国家主权与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获取的议题和资助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该《公约》是一个框架文件,强调国家水平的行动,为各缔约国如何履行公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为了纪念《公约》生效,更好地宣传和履行《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49/119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在巴哈马首都拿骚、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召开了四次缔约国大会,对《公约》的履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科学有效地履行《公约》,还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和工艺附属机构(SBSTTA)。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在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的履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发布。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3篇

[关键词]多样性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106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给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珍稀动物处于灭绝的边缘。所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刻不容缓。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章谈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一、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二、迁地保护

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然而对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此情况下,似乎只有一种阻止物种灭绝的办法,即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动物迁地保护设施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植物则被保留在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例如,对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对活的植物体、器官和组织等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存是主要的植物迁地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基因文库,这种方法也称整个有机体保护法。这种方法使植物的整个植株脱离其天然的生境,用人工的方法繁殖并栽培,如将植物的枝条移植到植物园、树木园或其他栽培地等。

三、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迅速灭绝,现在已经超过一万多种物种濒临消亡。因此拯救濒危物种的任务迫在眉睫。地球上的物种是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它是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各动植物物种的基因,以此来防止物种的彻底灭绝,起到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2007年,我国在云南昆明建立最大的植物种质库,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它主要是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到了2009年11月底,中国建成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是我国第一座规模达到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2004年,广西启动了“动物诺亚方舟”计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濒危动物一一建立基因库。目前,正在收集广西乃至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濒危的野生动物的种质基因资源。

四、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环境经历了什么变化,什么鸟类、动物减少了,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的结论。这时,教师再给学生介绍《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环境法》等,并结合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绿色的家园。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 第4篇

哀牢山纵贯云南中部, 为云岭向南的延伸, 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 为阿墨江和元江的分水岭。哀牢山走向为西北———东南, 北起楚雄市, 南抵绿春县, 全长约500km, 主峰称哀牢山, 海拔3 166m。

2 生物多样性

据《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记载, 区内有高等植物1 486种, (不包括太藓、地衣等) , 隶属207科, 20属。其中蕨类植物有35科, 61属, 123种。裸子植物有7科, 12属, 15种, 被子植物有165科, 647属, 1 344种。保护区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有:水青树、银杏、红椿、蓖齿苏铁、任木等。动物其中包括哺乳动物86种, 隶属27科、63属。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中的野生动物有黑长臂猿、短尾猴、云豹斑羚等。鸟类323种, 其中繁殖鸟和留鸟260种, 旅鸟和冬候鸟63种。爬行动物39种, 隶属9科、27属。两栖动物26种, 隶属2目、8科、16属。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缺乏有效的监管

一些山林被采石场违规乱挖、乱采, 树木被砍伐, 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 盗伐, 偷伐, 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不断出现。不仅破坏了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威胁着生物多样性, 也造成了生态灾难。加之, 人口快速增长, 对土地资源施加更大的压力, 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 物种灭绝[2]。

3.2 农民增收难

农民收入过低, 因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种植粮食作物。由于仍然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但是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 采取扩大种植面积。由于本地区山多耕地少, 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只能对山林进行毁林开荒, 造成森林退化,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也变得恶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制约了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

3.3 能源需求问题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 日常生活中农户对薪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由于森林消费需求量远远高于森林净增长量, 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4 相关建议措施

4.1 依法严格管理

进一步健全法制、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基础建设、构建全社会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 配备必需的办公配置, 改善办公条件。日常巡护中必须准确、真实填写巡护登记表, 收集有关的各种基础数据, 及时报告。

4.2 解决能源需求

积极推广社区居民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气化炉替代目前柴薪直燃的农村耗能, 至少可解决农村能源总需求的10%。应该根据气候特点营造速生丰产林, 营造薪炭林。对于使用沼气、清洁能源的社区居民给予补贴和奖励。

4.3 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依托农村森林景观、村落寨民俗、自然资源、民族特色传统和乡村文化。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的布局。积极引导家庭农家乐模式向休闲、养生、度假模式转型升级, 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4.4 增加收入与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通过发展规模化林下经济, 种植森林蔬菜、中药材、花卉等与林下畜禽养殖来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在周边社区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以及无公害处理。大力宣传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保护森林资源活动, 不定期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召开护林、保护野生动、植物、防火的村民宣传会议。给社区居民发放防火户主通知书、发放宣环保宣传单, 张贴宣传标语, 明确各户行动职责, 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永椿, 姜汉桥.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5篇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列举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与分布; 运用材料说明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理解物种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认识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结合案例,根据物种灭绝的加速趋势,认识人类活动对动物灭绝的加速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探索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物种资源对人类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资料搜索、情景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国家一直倡导优生优育,如果有可能,我想借助神奇的科学力量设计一个基因组合。让所有的人都有李钟硕或者范冰冰的外表,爱因斯坦的智商,马云的情商,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基因组合,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呢? 生:可能(不可能)

师:科学家说有可能,但他们绝对不会那么做。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C级)

2、通过搜集材料、数据举例说明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并能解释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B级)

3、运用所学物种灭绝的原因尝试谈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B级)

根据本节内容,我进行了课前任务安排,并呈现在大家的导学案上]:

本班分四大组,每一大组一个任务,共同合作完成,以PPT形式展示出来。小组同学亦可进行文字材料作补充说明。具体任务安排如下:

1、通过搜索图片、材料、数据证明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展示一组世界及中国濒危物种,并给予相应的介绍;讲解人类活动加速物种灭绝的具体原因;

3、我们周围环境有哪些行为正在破坏生物多样性;

4、搜索目前世界及中国有哪些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过渡:明确目标,了解了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66页至69页,并填写[知识存盘]。好,我们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成果。哪位同学来回答。凡事预则立,他精彩的成果展示正说明预习的扎实。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过渡:那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它包括哪些层次呢?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目前世界已知的物种中,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万种,微生物有10万种。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相比世界物种已知数量,中国已知物种所占比重怎么样?

生:低(少)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多样性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山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可以看出,遗传基因多样性造就了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又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过渡:请看题目,考察大家掌握的如何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答案。【巩固训练】

1、以下内容不能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A、沙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生:回答

师:完美,我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针对学生回答不足给予点评)

在庞博的生态系统中,有一些物种,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的标本,而有一些物种被标上了国家级保护物种,这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把时间交给大家,看看大家在课前搜集材料准备的怎么样了。

1小组总结语:大家认为怎么看,一起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质疑: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导致恐龙灭绝的呢?)学生展示讲解。

谢谢1组精彩的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将物种灭绝的原因归结如下几点: 生存环境的改变; 生物之间激烈竞争;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师: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测,若干年后,人类从地球上消失最有可能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当然,我真不希望我们人类走向那一天或者成为濒危物种。目前,哪些物种濒临灭绝了呢?有请下一组。2小组展示

同学结束语:是哪些因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呢?有请下一组。3小组展示加速物种灭绝的人为因素。

根据两个小组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加速物种灭绝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同学回答。生1: 生2: 生3:

师:我将你们所述原因归纳如下:

滥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请大家看题。【巩固训练】

材料一 2010年11月9~10日,“2010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丽江召开。会议主题为“研讨生态系统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材料二 于1998年6月正式批准建立的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目前在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此次会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2)试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生:回答 师:点评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疯狂地破坏生物多样性。那么,我们见到周围哪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呢?有请下一组。生:展示。

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活动除了破坏生物多样性,能不能试图保护生物多样性呢?有请下一组。生:展示

生:质疑:什么是迁地保护? 生:解释。

师:本小组搜集的有理有据,共四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 科学研究保护; 制定法律法规;

师: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的共同财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掌声有请最后一组精彩的演讲。生:朗诵。

师:让地球的肺呼吸得更舒服些吧。为此,让我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来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进行全民呼吁。给大家一点时间。生:准备,设计。师:观察,讨论。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声,让我们请他们来展示一下。生1: 生2: 生3: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主讲者:周爱

生4:

师: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完美,但是也因为我们个体中存在不完美的独特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而精彩。

所以,我们应该秉持着尊重和保护的心态,接纳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谢谢大家!下课!现在请大家完成当堂检测部分。

分析下列的图表资料,回答1~2题。

1.资料显示,全球各物种中,濒危物种所占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A)A.哺乳类、两栖类

B.鸟类、爬行类 C.高等植物、两栖类

D.哺乳类、淡水鱼类 2.该图主要说明了(B)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 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相关 读下面漫画,回答4~5题。

4.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C)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荒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5.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六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淡水的保护神? 第6篇

淡水资源短缺分为水量与水质型短缺两类。更多的时候,水质型短缺才是罪魁祸首,它大大消减了有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水量。然而,我们的目光往往集中于治理、恢复淡水资源本身,过分强调工程化污水处理等人为处理措施,很少有人意识到,丰富的淡水生物多样性才是维持淡水功能的基本前提。淡水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清洁淡水、鱼虾等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实现水体自净、控制洪涝/干旱、调节小气候等生态价值。

水体自净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物种及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环境间所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之多样化,以及各种生物学、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4个层次的内容。淡水生物多样性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淡水生态系统。

在自然状态下,淡水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命活动,维持着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各种功能的正常运作,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此时,如果有少量污染物排入水体,淡水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将其分解和转化,使水质不会严重恶化,这就是水体的自净功能。

其中,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非常重要。天然水体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能把人类排入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藻类、水草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水中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物,合成自身细胞组织;鱼类一方面以藻类等为食,另一方面又是人类所喜爱的水产品……除降解和转化有机物和无机物外,水生生物还能对汞、铅、铬、砷等有毒重金属盐类或其他有毒、难降解物质进行转化或富集。

由此可见,在水体中,物种越丰富,水质净化的速度就越快,效果也越好。淡水中,即使是相同物种,其携带的基因也可能是不同的,携带一些基因的生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或者对于某些特定污染物的降解更为有效。所以,水体中遗传多样性越高,也就意味着降解各种污染物的功能越全面。

淡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淡水资源水质、水量都具有密切关联:接纳水体水量越大,水体结构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物理净化;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河流、湖泊和湿地有利于容纳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具有蓄洪、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功能。

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充分调动水体自净的积极因素,不但可以减轻人工污水处理的经济负担,还可以保证水体的正常功能。例如,美国有很多地方的生活污水只经简单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或土壤。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就是利用了天然水体/土壤的自净能力。

衰退危机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立刻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因为它预示着生物多样性锐减这种潜在危机的来临。

据生态学者估计,目前物种灭绝速度大约是正常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全世界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植物灭绝,每天会有一种动物灭绝。有人形象地称,现在的物种灭绝状况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与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不同的是,过去几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所致,此次物种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人类自己。

与陆地和海洋相比,淡水生态系统范围相对狭小、不连续,具有极高的封闭性;淡水生物不易突破陆地阻隔,迁入、迁出都异常困难。这些特点使得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尽管地表淡水水域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0.8%,但其所包含的物种数却占全球所有已知物种总数的2.4%,其平均物种密度远高于陆地或海洋(淡水的相对物种丰富度为3,陆地为2.7,海洋仅为0.2)。

另一方面,淡水生态系统的封闭性又限制了其自我调节能力,系统的生态稳定性较差,使其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淡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远远大于陆地和海洋。仅从2003年到2010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淡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数量就已从2000上升至6000之多。更严重的是,如果目前的退化趋势得不到遏制,淡水物种的灭绝速度将成倍增长。这些例子只是最直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其中所隐含的遗传、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无水可饮

造成淡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水利工程、生物入侵、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和水土流失、过度捕捞以及不合理养殖、气候变化,等等。无论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何种层次多样性退化,均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淡水生态系统净化和涵养水源的功能,最终引起淡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

有时,外来生物入侵也会对本地水体生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19世纪70年代,北美小龙虾物种扩散至瑞士,其超强繁殖能力以及所携带的致病真菌导致瑞士本地小龙虾大量死亡。分解这些死去的小龙虾需要消耗很多的氧气,这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迅速下降,有些水域甚至变得混浊,并散发出恶臭。1979年,我国的滇池以及云南许多湖泊引入太湖新银鱼这一物种后,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浮游动物锐减,浮游植物激增,致使滇池及其他湖泊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此外,人工养殖在给人类带来大量水产的同时,也在威胁着养殖场周围的水质。

由于过度捕捞,60年前长江中游常见的龟、鳖、蟹类和其他珍稀生物,如胭脂鱼、鳗鲡及白暨豚、江豚、中华鲟等,现已十分罕见。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水生生物量锐减导致底端浮游植物激增,打破了水生生态系统原来的平衡,使得昔日一江春水的长江险些变成今日的开放式下水道。

目前,人类对绝大多数物种的认知程度还很低,许多物种甚至在还没有被人类发现之前就已灭绝。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系统价值和功能是无限的,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经历和认知程度。从长远来看,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可适应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我们需要好好保护。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7篇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三个方面的含义。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森林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系统提供了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森林生物是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 森林物种我样性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体现, 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演替阶段及可持续性的标准。森林生物的遗传达变异, 它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森林是多种生物学的摇篮。地球上有170万种生物, 大部分与森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森林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能量来源, 森林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才能发挥森林的整体生态效能, 并生产出做作业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反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养活, 将导致森林迅速退化。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系统内能流与物质循环, 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与环境功能协调。森林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 同时还提供果实、种子以及药用、油用、生物化工原料, 森林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发展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 配置资源, 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持久发挥。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 环境污染加剧, 森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目前, 热带森林面积每年以减少1.2%递减, 换言之, 每天就有2740hm2原始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估计近30年左右, 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将导致占世界总物种数的5%~10%灭绝。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境损失和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最为严重的地区。

我国现有森林1.75×108hm2, 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 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hm2,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8%。近年来, 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 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 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林仍在养活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大多处于退化状态。近年来, 我国有200种植物灭绝, 高等植物受威胁种达4000~5000种, 占总数的15%~20%。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资料显示, 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 我国有156种, 约为其总数的25%。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 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 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养活和生产力下降。

由于森林集中过伐, 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 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毁林开荒、樵采、乱砍滥伐等。森林过度砍伐, 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 同时破坏森林的生境, 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 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 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 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进程。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 如坡地的干旱化, 低地则沼泽化, 岛状冻土层退缩, 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中落叶松八齿小蠹虫猖獗发生。火灾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 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 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

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 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 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原则是根据森林生态学原理,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 用人工促进的方法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更好地管理物种和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用途和功能, 并维持它们更高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林地管理。林地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在统筹规划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基础上, 要确保林业用地不受侵占及毁坏。林地用于绿化造林, 采伐后及时更新, 保证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足够份额。在荒山荒地造林时, 贯彻适地适树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原则, 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分类经营。实施可持续林业经营管理, 对森林实施科学分类经营, 按不同森林功能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 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受威胁的森林动植物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从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到2003年, 我国共建有保护区1999个,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1056个, 占国土面积的3%左右。目前, 还存在保护区面积比例不足, 分布不合理, 用于保护的经费及技术明显不足等问题。

我国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8篇

会议指出,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 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滞后。今年入汛以来, 我国大部地区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雨, 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和局部山洪地质灾害,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在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 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会议指出,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原则, 确定以下重点工作任务和治理措施:

加大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 优先治理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的河流及河段。

在巩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基础上, 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消除水库安全隐患, 恢复防洪库容, 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

加强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 开展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围堤加固, 合理安排居民迁建。加快其他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

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洪水易发地区加密布设局地天气雷达站和自动气象站, 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讯系统, 制定完善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洪预案。

深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全面查清重点防治区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 抓紧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

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努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会议要求抓紧编制《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以地方政府为实施主体, 中央部门加大指导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预算内投资结构, 增加政府投入,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强化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 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会议指出, 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1994年发布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有力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受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 部分生态系统持续退化, 物种濒危程度加剧, 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必须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惠益共享,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规划。二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 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三要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合理开展迁地保护。四要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五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六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多彩 第9篇

全球复杂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气候资源,加之较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形成了纷繁多彩的生态组合。正是因为有这种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种群,才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多彩世界。

所谓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生物界一个较为崭新的概念。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它包含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蕴藏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里;物种多样性——生命有机体的复杂多样化,全世界大约有5000万种生物,但科学描述的仅有180万种;生态多样性——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及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现在人们谈论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时,提到最多的就是生物多样性问题。

我国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下了很多功夫。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生物多样性日”。

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其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二是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三是酌情采取就地、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行政立法等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五是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六是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农作物需要野生基因的补充与改善,有赖于自然的基因库;未来的农业发展也将依赖于对新的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这种能力是农作物稳产增产的关键,其作用往往比农药、化肥和人工气候控制等效果更佳。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淀粉、油脂等。

其次,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和生态学系统类型具有产生新型食物和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历史上人类曾用过7000种植物作为食物,而大规模生产的农作物大约只有150种,而90%以上的产量来自其中的80多种。人类的能量来源主要依靠有限的几个物种。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物种,具有农业发展潜在能力,等待我们挖掘和开发。

生物多样性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然物种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美国,最常用的150种药物之中,有118种的成分源于自然生物。其中,74%为植物,18%为真菌,5%为细菌,3%为脊椎动物。在全球范围内,有80%的人口使用传统医药。传统医药的85%含有植物成分。将来新药的开发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基因库的库存。

生物多样性除在上述几个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价值外,对人类还具有间接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等方面。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的来源。食物链中能量流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

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有数据表明,如果营造3万公顷的森林,就相当于修建一座库容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调节气候。树木绿化覆盖程度影响着气候。森林覆盖率高,可以防风沙,保护农田;森林的减少甚至消失,不仅对局部气候、水资源和土壤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如邻近城市的湿地是有效的天然污水处理中心。这些湿地对污染物起到了高效化解作用。森林有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的作用,有利于人类健康。

生物多样性造成良好的自然景观,不但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而且可为人类提供优美、舒适的居住、游乐和休养场所。

化龙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第10篇

1 化龙山生物多样性表现形式

1.1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化龙山地处陕西最南部平利和镇坪2县的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6′41″~109°30′29″, 北纬31°54′39″~32°8′13″, 保护区总面积28 103 hm2。区内最高峰化龙山海拔2 917 m, 最低点浪河口海拔763 m, 相对高差2 154 m。保护区类不仅有浪河风光、化龙飞瀑、龙山云海、天然龙洞、原始森林和珙桐等稀有植物等自然景观, 还有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和稀有植物等植物区系, 高山草甸、原始箭竹林、红桦林和巴山冷杉林等9个植被型、25个群系, 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泾渭分明的垂直分布森林生态美景。化龙山春季万物吐绿、百花争艳, 盛夏草木苍翠、云山秀丽, 秋季层林尽染、色彩斑斓, 冬季雪原茫茫、群山争雄的壮观场面, 也让化龙山自然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彩、婆娑多姿, 充满了大自然的神奇。

1.2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截至2010年10月, 化龙山经过了3次科学考察, 现已查明的大型真菌45科, 101属, 169种;蕨类植物26科, 46属, 114种;种子植物154科, 751属, 1 732种;化龙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24目, 66科, 251种,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5种;已鉴定完成的昆虫23目, 153科, 608种。在2011年的科考、科研和巡护工作中, 又首次发现黑喉红尾鸲在化龙山出现;华南农业大学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 在化龙山保护区地面采集步甲标本30余种, 专家预计该区域步甲昆虫将达100余种, 初步鉴定发现2~3种新纪录种。化龙山的生物资源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 需要通过进一步考察、研究和发现。

2 化龙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化龙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形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2类。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 对生物物种的保护与繁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安康地处秦巴山区,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地处祖国内陆腹地, 北靠秦岭、南依巴山, 汉江横贯其中。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所形成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目前已发现的植物种类多达4 612种、野生动物790种, 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称。化龙山作为大巴山主要林区, 具有典型的秦巴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特征,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由化龙山自然环境优势决定的,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过近20年的努力, 2007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对加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正确的历史选择[3]。

3 化龙山生态多样性的开发利用

3.1 植物资源

一个物种就是一项大产业, 这是人类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理想目标。化龙山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众多, 大部分生物资源既可药用, 又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如果将其任意一种开发利用成功, 便可以为人类创造难以估价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化龙山有许多珍稀植物, 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还有广泛的园林用途,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进行繁育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植物药物用途也很广泛, 在西药制剂中有40%药物最初是在野生植物中发现, 我国作为中医发源地, 也是中医大国, 中药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 化龙山大多数植物资源都具有药用价值, 有些还是宝贵的药物资源。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许多植物资源将被广泛开发利用。近年来, 在丰富资源的保障下, 有关企业已利用野生五味子、猕猴桃、中药材和珙桐等植物资源, 进行了成功开发利用, 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4,5]。

3.2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保护价值, 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 多数动物骨骼是上乘的传统中药材, 其皮毛还是高档衣服原料或奢侈用品。利用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 对野生动物进行科学繁殖利用, 为人类生活和健康提供服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目标之一。梅花鹿圈养取绒技术、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镇坪林麝养殖及其配套综合技术和野猪家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野生动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典范, 也值得保护区借鉴。

3.3 旅游资源

森林旅游是生物多样性利用的重要形式, 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 还可以提升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化龙山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姿态万千的地形地貌、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和珍稀植物, 令许多游人向往, 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年来, 有不少省内外游客、登山和摄影爱好者慕名来到化龙山, 展示了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6]。

生物多样性利用不仅包括生物资源的食用和药用、旅游景观开发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工业原材料等直接利用, 还有生态功能和科学研究等间接价值。只有在保护好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利用宝贵的化龙山资源, 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服务, 才能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真正价值。

摘要:介绍了化龙山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 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 以期实现化龙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化龙山,陕西镇坪

参考文献

[1]马克平.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J].生物多样性, 2011, 19 (1) :1-2.

[2]丛日辉, 李研.浅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公园[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1 (1) :54-55.

[3]黄超甫.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9) :191-193.

[4]王昕, 徐捷, 彭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226, 228.

[5]杨伟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J].吉林农业, 2010 (6) :70.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人类行为;丧失;环保举措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的生物物种约占全球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使得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我们应该反思,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生物特种的巨大破坏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大对生物的保护力度。

一、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生物自身多样性的特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2、人类行为的影响。影响生物多樣性因素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人口迅猛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环境污染,生物失去家园。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事有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开发也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3、外来种的入侵。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二、我国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反作用于我们人类。我们应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烈意识,和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

1、建立完善的公约。国际上现有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现从原有的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扩展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外来入侵物种、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生物能源、转基因、海洋、气候变化和极地等领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战争、保护主义、领土争端和政权交替等问题使得这个公约逐渐成为了一个空壳。建立各国的制约机制、区分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责任义务和环保组织资助机制,这些都需要加入到公约里面,并且要经多方协商,达成一个较为详细的共识。

2、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除了专业人士外,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很多人对于这一概念很感陌生。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在教育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企业家、政府官员应当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常识,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只有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动员人们实施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计划。

3、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机制。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需要周期性监测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考察外界对保护区的影响以及保护区内部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对其作出相应的措施。例如,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气环境中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监测,水环境中重点水污染源水华、水质、饮用水源地安全监测,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类型监测、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扮演重要角色。

4、加强外来物种管理。要防止外来物种或者病害的危害,至少应: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外来种的引入;加强国际间合作与管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建立有害物种信息库;坚持不人为地有意引进外来物种;加强入境检查,防止来访者将外来物种带入带入特定区域;对可能潜藏外来病虫害的任何馐材料及时消毒甚至销毁,以减少外来病虫害的感染机会;加强周边社区宣教教育,预防周边社区引入外来物种造成对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家畜等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机会,减少家畜病虫害对保护区的感染;对国内已经知道的入侵物种进行研究与控制;在任何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以及位于自然风景区等地的园林绿化活动中,坚持使用乡土树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坚决禁止采用任何外来植物进行绿化和栽培试验,禁止进行任何目的外來动物驯养繁殖实验。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汇集和未来农林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生物多样性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我们才得以延续。现在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的肆意破坏越来越难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了,温室效应就是越来越让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化工厂的肆意排放更是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力度,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温室效应不断的加剧恶化。

参考文献

[1] 王丰年.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30.

[2] 郑世英.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2-05-20.

[3] 周亮进,涂燕玉,宋永昌.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生态科学,2006-08-30.

建设生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第12篇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款规定,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 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按生命组件层次可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是指个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基因中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每个物种都是一个容量巨大的基因信息库。每一物种包含许多生物体, 并且几乎没有任何两个生物体的基因信息是完全相同的。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是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主要研究内容有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形成、演化以及维持机制, 物种的濒危状况、灭绝原因及速率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 (ecosystem diversity) 是指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内生境、植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按照不同的规模和层级也可称之为功能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受人为干扰影响最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往往会忽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危及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报告称, 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2.1 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生境的丧失和片段化是造成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灭绝危险的首要原因。经济发达地区如城市群的快速形成, 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区域原有的生境结构, 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我们难以预测的。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全面布局与建设, 已经使北京市、天津市、河北部分市县生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乃至丧失, 生物的自由传播和流动受到严重限制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 对乡村和郊区的土地需求大量增加, 大规模土地被平整, 河道水系遭到整治, 形成“摊大饼”的格局, 生物异质性大大降低, 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城市内部空间分隔化现象也普遍存在。城市建设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权属和层次划分为不同用地区块。城市生态建设通常缺乏完整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生物栖息地被人工硬化表面所替代, 生物自然生境不断缩小, 被破坏成碎片的形状, 像岛屿一样点缀在城市中, 生态系统遭到肢解。这种城市空间不利于生物之间的迁徙和交流, 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受到阻碍, “岛屿”内生物趋同, 破坏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2.2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是许多已知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被称之“生态杀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 巨大的人员流动和物质流动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同时, 城市为了绿地建设, 引进外来物种, 但是有些物种没有原产地天敌和生态条件的限制, 其种群会迅速成长扩大, 逐渐代替本地物种, 给本地生物多样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此外, 外来物种的引进也为许多外来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外来动物渐渐地形成新的群落, 改变了本地原有的生物系统结构, 危及生物多样性安全。总之, 人为引进的大量外来物种以及原生生态系统面积保留越来越小, 为大量侵入种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3 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是影响城市生境退化的最为微妙的因素。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作为支撑的, 高投入、低效率、高排放是我国能源利用突出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分工的专业化, 城市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三废”, 其他更多的污染存在方式也渐渐进入城市居民的视野。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噪声污染, 大部分是城市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机器运转和娱乐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垃圾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回收, 分解、再利用率低;信息化的发展, 无线电广播、移动终端基站、电视信号发射, 乃至密集的高压网线都会产生电磁污染;装修和建筑也会产生光污染。环境污染是城市化如影随形的产物, 不仅直接影响了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 数量减少, 乃至种族灭绝。此外, 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就天津市而言, 近年来沙尘暴、雾霾天气频发, 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2.4 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空间迅速向外扩张,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没有充分论证城市发展模式与规模、评估城市区域生态价值的前提下,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 (如大学城、住宅区、经济开发区) 纷纷上马, 草地、林地、河流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且不断退化, 生物物种单一, 生物链脆弱,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同时, 生态系统脆弱, 其服务能力也会降低。生态系统提供诸如食物、纯净水、燃料、纤维、生物遗传资源的服务能力降低;维持空气清洁质量、控制人类疾病、调节局部气候的效果明显退化;满足人类非物质需求 (如发展认知、欣赏评价) 的原动力出现不足。

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可以为市民的城市生活增添活力, 给生活节奏快, 精神紧张的都市人以慰藉, 拉近城市与天然环境的距离, 使城市更加适宜人类居住。同时,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也关乎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以此, 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应当从以下方面重视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3.1 加强科普,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广大市民在政府的主导下, 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的。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绿化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 进行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普及活动, 向城市居民普及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理念, 使其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生态价值, 实际践行并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其次, 树立与时俱进的绿化观念, 特别是立法者或决策者, 使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化指导思想下, 制定有利于开展保护工作, 切实发挥效力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实践中, 比较可行的宣传途径有:在地铁站、过街天桥、公交站台等人流量大的路段投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面向社会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讲座;利用水族馆、生态园、植物博览会等场所开展科普教育, 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等。

3.2 重视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规划是一个阶段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对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着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中有必要设立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首先,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规划编制的规范, 主动邀请生态专家、绿色公益组织参与进来, 参考、采纳其建议。规范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编制的主体、内容、方法、标准、审批程序等, 使规划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其次,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写和审批需要有生态专家和城市居民代表的参与, 并且与土地、园林、旅游等相关部门合作完成。最后, 应当把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的事项予以细化, 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3.3 满足生态用地,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保障

土地, 尤其是绿地,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保障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 土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足够的绿地才能有效地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首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改革土地使用机制, 制定土地使用政策, 确保满足生态用地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 加强对城市绿地分类管理, 明确城市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道路绿化、动植物园以及农田等不同绿地的功能, 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其次, 对城市内已经破坏或正遭受破坏的绿地进行恢复和重建, 并尽量保持系统结构的一致性。荷兰现在的繁茂森林大多是经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恢复或重建起来的。最后, 强化土地行政执法。重视绿地的保护, 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城市绿地, 严格土地审批, 加强对工厂企业使用土地的环境监督。

3.4 其他保护和发展城市生物多样的措施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障体系的确立, 是以行政为主要推动力, 以资金投入为基础, 以组织为保证的保障体系。首先,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政府应当有专门财政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确保当年的造林绿化投入高于上年投入, 增长比例高于本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鼓励社会投资, 加强部门的市场化观念, 激励各类主体跨地区、行业、所有制投资城市环境建设,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对绿化资金进行专项管理, 强化监督力度。其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工作的执行与开展应当有专业人士的广泛参加, 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的教育、培训, 建立专业的管护组织。

4 结语

“雾霾”天气频现津城, 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威胁, 这是天津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谐城市的道路上凸显的重要问题。天津在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快速发展时期,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没有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以期对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Diversity) [Z], 1992.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13.

[3]WRI et al., 马克平等译, 1992.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4]Katrina Brown, etal., Economic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Global Biological Diverdities3-5 (1993) .

[5]王燕枫, 钱春龙.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 (3) :114-116.

[6]陈乃玲.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上一篇:财富转移效应下一篇:试验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