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跌价准备范文

2024-06-09

资产跌价准备范文(精选8篇)

资产跌价准备 第1篇

一、当期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第一种情况, 购买企业本期期末内部购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 但高于销售企业销售成本

[例1]B公司是A公司控股权为80%的非全资子公司。2007年, A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有40000元系向B公司销售存货取得的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为30%。B公司在当期全部未将该存货对外出售。B公司2007年年末对该存货进行检查时, 发现该存货已部分陈旧, 其可变现净值降至30000元。为此, B公司期末对该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两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均为25%;涉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未来期间能够取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本例中, 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30000元, 购买企业B公司取得成本40000元, 销售企业A公司销售成本即为企业集团的取得成本为28000元[40000× (1-30%) ]。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购买企业B公司取得成本, 但高于销售企业A公司销售成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 B公司实际已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和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元 (10000×25%) 。但从企业集团角度来看, 因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对企业集团而言的取得成本28000元, 显然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当将B公司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和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元全额抵销。抵销分录为:

第二种情况, 购买企业本期期末内部购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销售企业的销售成本

[例2]沿用例1, 改设B公司2007年年末对该存货进行检查时, 发现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至20000元。为此, B公司期末对该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00元。

本例中, 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20000元, 购买企业B公司取得成本40000元, 销售企业A公司销售成本即为企业集团的取得成本为28000元。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购买企业B公司取得成本, 也低于销售企业A公司销售成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 B公司实际已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存货跌价准备20000元 (40000-20000) 和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元 (20000×25%) 。但从企业集团角度来看, 应确认存货跌价准备8000元 (28000-20000) 和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元 (8000×25%) , 将B公司多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12000元 (20000-8000) 和递延所得税资产3000元 (5000-2000) 全额抵销。抵销分录为:

二、连续编表时存货跌价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

上期抵销存货跌价准备, 减少了上期资产的减值损失, 从而增加了上期的合并净利润, 上期期末的合并未分配利润余额也随之增加。对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言, 上期的期末未分配利润就是本期的期初未分配利润。而本期编制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以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个别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合并期初未分配利润, 必然与上期的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合并期末未分配利润中存在差额, 这一差额就是上期抵销的内部购买存货的跌价准备数额。因此, 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即应当抵销上期内部购买存货的跌价准备抵销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同理, 因上期抵销递延所得税资产, 增加了上期的所得税费用, 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即应当抵销上期因内部购买存货产生的跌价准备而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 在以后年度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内部交易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 抵销上期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项目, 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第二, 抵销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增加 (或减少) 的内部购买存货的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数额, 借记 (或贷记) “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

[例3]沿用例12008年A公司向B公司销售存货30000元, 销售毛利率为30%。对于从A公司内部购买的存货, B公司本年实现对外销售收入为36000元, 销售成本为25000元, 期末存货为45000元。此外, B公司2008年年末对内部购买的存货进行检查, 发现该存货已部分陈旧, 其可变现净值降至33000元。B公司2008年年末内部交易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2000元。

(1) 抵销上期因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2) 抵销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增加 (或减少) 的内部购买存货的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数额

本期B公司内部交易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增加额为2000元 (12000-10000) , 同时确认增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为500元 (2000×25%) 。由于可变现净值33000元低于B公司取得成本45000元, 高于企业集团取得成本31500元 (45000×70%) , 因此, 对企业集团来说, 本期不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而应抵销的是本期增加的存货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额, 抵销分录为:

[例4]沿用例3, 改设B公司2008年年末对内部购买的存货进行检查发现其可变现净值降至30000元。因此, B公司2008年年末内部交易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5000元。

(1) 抵销上期因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2) 抵销本期个别财务报表中增加 (或减少) 的内部购买存货的跌价准备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数额

本期B公司增加的存货跌价准备为5000元 (15000-10000) 。由于可变现净值30000元低于B公司取得成本45000元, 也低于企业集团取得成本31500元, 对企业集团而言本期应增加存货跌价准备500元, 因此, 应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3500元 (5000-1500) , 应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为875元 (3500×25%) 。

参考文献

[1]高金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问题总结 第2篇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后,随着存货的发出应结转相应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只有两种情况:

(1)企业结转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将该售出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结转,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

(2)对于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出的存货,应当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按照有关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处理。比如,按新准则规定,用存货抵债时,应分别计算“资产转让收益”与“债务重组收益”,在确定资产转让收益时,就应考虑存货跌价准备。

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同类存货中部分存货已经销售或用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例6]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17%,该公司有一项库存商品账面余额10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本期对外销售350万元的存货,取得销售收入400万元(不含增值税),上述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增值税票已经开具,款项尚未收到。甲公司的账务处理是: 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 468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 借:主营业务成本 280

存货跌价准备结转思考 第3篇

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 但也不排除其他的用途, 比如可以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用于对外投资、在建工程、用作集体福利等。那么对于存货状态发生改变 (比如生产领用) 或存货退出企业 (比如销售、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 应该对存货跌价准备如何进行处理。《企业会计准则2006》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以往的注册会计师教材《会计》以及2007年《中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 做出如下介绍: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 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 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出的存货, 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 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因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

产交易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

那么以其他方式减少的存货是否应该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有人认为不应该结转, 比如有的习题册通过相关的习题明确表示:因生产领用的存货不用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对此笔者认为不妥。《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第34条规定:“当存货被销售的时候, 这些存货的账面价值应当在收入确认的当期被确认为费用”。第35条规定:“一些存货可能被分配到其他资产的账户中去, 比如作为自建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组成部分。以这种方式分配到其他资产中的存货, 在其他资产的使用寿命内被确认为费用”。第34条中的“账面价值”是用存货的“账面余额”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得来的, 那么对已经销售的存货结转存货转跌价准备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相一致的。第35条中的“其他资产”不限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也可以是存货、无形资产等等;“在其他资产的使用寿命内被确认为费用”的意思是被减少的存货要记入到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到底是存货的“账面余额”还是存货的“账面价值”被计入到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中, 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予以明确的规定。但根据对第34条的理解以及对历史成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存货数量减少的时候, 应把与之相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结转出去, 将存货的历史成本结转到相关损益或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去。根据会计的计量属性可知, “历史成本”是个相对的成本概念, 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资产的可变现净值, 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若以可变现净值计量, 则与其相对应的可变现净值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即对于领用或退出之后剩余的存货, 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之前所对应的账面价值应是其历史成本, 现举例加以说明。

[例1]某企业期初结存甲材料200吨, 账面余额200万元, 期初“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贷方余额为2.5万元;本期购入甲材料40吨, 实际成本为45万元;本期领用150吨用于生产乙产品;期末估计该种材料可变现净值为91万元。要求:做领用甲材料以及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笔者认为领用甲材料生产乙产品, 应将甲材料的历史成本结转到乙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 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出于简化核算可以如同前述公式那样仅限于先进先出法的假设。以先进先出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为例, 具体账务处理如下所示。

(1) 假定该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生产领用的甲材料的实际成本

其中, 冲减的账面余额

应冲减的减值准备=2.5200×150=1.875 (万元) 。

会计处理分录

借:生产成本——乙1481250

存货跌价准备——甲18750

贷:原材料——甲1500000

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甲材料的账面余额

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存货跌价准备的账面余额

期末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处理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33750

贷:存货跌价准备——甲33750

(2) 假定该企业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生产领用的甲材料的实际成本

其中, 应冲减的账面余额应冲减的减值准备 (万元) 分录:

借:生产成本——乙1512500

存货跌价准备——甲18750

贷:原材料——甲1531250

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甲材料的账面余额

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存货跌价准备的账面余额

期末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91.875-91-0.625=0.25 (万元) 会计处理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2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甲2500

个别认定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道理同此, 即分别计算账面余额和跌价准备, 最关键的是出于简化核算的目的,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应采用先进先出法。

如果此题把“生产领用”改为“在建工程领用”、“发放福利领用”等, 核算同此, 只不过需要将领用的甲材料的实际历史成本相应的结转到“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账户中去。至于乙在产品或乙产成品, 期末同样要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予以计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存货跌价准备实务处理探讨 第4篇

存货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 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企业得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

(1) 存货的市价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2) 企业使用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 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且原材料的市价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 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 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当存货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 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企业应根据其账面成本全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1) 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2) 已过期且没有转让价值的存货;

(3) 生产中已不再需要, 并且没有转让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存货;

(4) 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对于产品生产周期不长的企业来说, 当某项存货积压在一年以上时, 就得关注其是否属于上述情形之一, 并进行处理。

存货跌价的提取通常应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进行, 但对数量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按类别进行提取。

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是较为关键的问题, 其确认的依据是否合理可靠, 关系到存货跌价准备提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对于库存产品来说, 在资产负债表日, 其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是以其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而估计售价的确定要分别产品存货是否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进行确认, 对于以销定产的企业来说, 其产品基本上都属于为执行合同而持有的范围, 这类存货的估计售价就是以合同价格来进行确认的。

估计的销售费用可以按企业全年或半年平均的销售费用来进行确认, 如果企业按市场项目核算销售费用, 那么最好是以某市场全年或半年平均的销售费用摊销到该市场单件产品销售数量的金额来估计, 因为这样估计依据更加接近实际。

如果库存商品的数量超出合同范围, 或者说库存商品不是为执行销售合同持有, 那么其估计售价应该以其一般销售价格来进行确认, 一般销售价格可以以同类产品的市场售价来进行确认, 笔者认为, 市场售价应取一定时期 (全年或半年) 统计的平均数据, 不能取较高或较低的时点数, 这样可以避免人为操纵损益。

此外, 笔者个人认为, 在企业的产品是针对特定的客户需求开发并进行生产的情况下, 有时考虑到生产周期较长, 可能会超出合同范围进行生产备货, 这种情况下, 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同类商品售价, 对于这类库存商品, 企业在估计其售价时, 还是应该考虑以合同价格进行估计。

库存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认也分别两种情况, 如果库存材料是可以用于出售的, 就以其市场售价来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在市场价格低于其库存成本的情况下, 就得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为生产而持有的库存材料 (包括半成品) , 其可变现净值的确认就相对复杂一些, 首先要看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 (其确认见上述库存商品可变现净值的确认) , 在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预计生产成本的情况下, 就不用再进行材料可变现净值的计算了。原因是, 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的价值就体现在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价值上, 即使从市场的情况来看, 材料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库存成本, 只要其产成品没有跌价, 则意味着该材料实质上没有跌价。

在实务中通常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产品并不是由单一材料、单一生产工序构成的。对需要经过多个生产工序才能形成产品的, 应考虑所有工序的成本计算在内。当库存有多种材料, 每种材料都出现减值迹象, 并且材料数量与其产品数量并不完全一一对应时, 进行预计成本的计算就得分别考虑。比如生产一件A产品, 要耗用B材料2件, 耗用R材料1件, 但B材料库存为600件, R材料库存却为400件。在预计产品生产成本时, 可以先考虑以600件B材料来测算产品量, 即可生产300件A产品, 需耗用R材料300件, 在此基础上分别按B、R材料的账面成本来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对于剩余的100件R材料, 可用于生产100件A产品, 但应增加200件B材料, 但此时B材料是为了计算的需要虚拟的数量, 其价值的确认应该以B材料的市场价为依据, 这样就排除了B材料的影响, 这样以100件R材料成本价加200件B材料市价, 再加上预计加工成产品尚需发生的成本, 来计算产品的成本。

对于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 应作为存货的备抵科目, 同时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在利润表中体现为当期营业利润的减项列示。此外还应考虑所得税的处理, 存货跌价准备提取, 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 抵减了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 但作为税法来说, 只有当损失实际发生时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因此形成了可抵减的时间性差异, 企业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做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记 “所得税费用”的处理。

2 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及转回

在准则中提到, 发生销售的存货, 企业结转销售成本时, 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 应当将该售出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结转, 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的主营业务成本;并同时进行所得税的处理, 做借记“存货跌价准备”、 “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库存商品”;并同时借记“所得税费用”,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处理。结转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等于“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乘企业所得税税率”。

而对于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以及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 在发生领用消耗形成产品的情况下, 其存货跌价准备最好随着材料的领用消耗同时结转, 这样可以较好地体现存货跌价准备随存货流转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影响, 当然企业应该建立备查账簿来记录这些结转的过程。

已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生产成本。但此时不要进行所得税的处理, 因为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只影响了存库商品的价值, 在未实现销售时不影响损益。当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材料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时, 在生产消耗环节已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降低了存货成本, 也就等于减少主营业务成本, 增加了当期损益, 从税法的角度来讲, 随着存货的销售, 其资产减值损失也就形成了现实, 因此要进行所得税的处理。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当日存货状况为基础, 重新确认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来和存货账面余额比较, 当可变现净值高于账面余额时进行的处理, 转回的金额, 应该以将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同时应进行所得税的处理。

摘要: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结转及转回的处理, 在会计准则中已经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 对于提取处理过程中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实现销售的存货其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已领用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 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通过自身在企业实际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经历, 结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总结了存货跌价准备处理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存货跌价准备,提取,结转,转回,会计实务处理

参考文献

存货跌价准备合并抵销规律分析 第5篇

一、集团内部存货跌价的判断标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但集团内部交易所形成的期末存货有两种成本, 其一是在内部购入方公司账簿上的账面成本, 其二是站在集团角度的存货成本, 即内部销售方销售的实际成本, 这两者往往并不相等。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表明集团内部存货交易产生了内部未实现利润;反之则表明内部存货交易产生了内部未实现亏损。

由于合并财务报表是将整个集团看做一个会计主体, 故内部的存货买卖或销售实质上只被看做存货存放的地点发生了变化, 而存货的实际成本却并不应随之发生变化, 即仍以内部最初销售存货方的进货成本作为整个集团的存货成本。因此, 不管内部销售是形成了未实现利润还是亏损, 集团内个别报表上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究竟是应该抵销还是应该补提, 关键就取决于集团内部存货最初的进货成本 (以下称“存货的原始成本”) 与当期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二、存货发生减值的合并抵销处理程序

集团内部存货交易产生的跌价准备的处理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发生跌价当年的会计处理, 第二个阶段是发生跌价后至内部交易形成存货对外出售前这一后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一) 发生跌价当年的会计处理

存货发生跌价的当年, 其会计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当年存货交易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进行抵销;第二步是将存货的原始成本与当期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 确定实际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 如果小于集团内个别报表计提金额, 则将两者之间的差额冲销, 反之则应补提。

例1:A公司是B公司的母公司, 2009年A公司将一批产品以2万元卖给B公司, 其销售成本为1.6万元, 销售毛利率为20%。当年这批存货全部未对外售出, 年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为1.8万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的影响。

由于子公司B记录的存货账面价值为2万元, 故其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0.2万元 (2-1.8) , 而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 存货的原始成本1.6万元低于其可变现净值, 即当年实际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0, 子公司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全额抵销。

(二) 存货跌价后后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形下, 前期跌价后存货的处理又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全部未对外售出;二是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部分对外售出;三是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全部对外售出。

1. 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全部未对外售出的会计处理。

如果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全部未对外售出, 则首先对前期内部销售的影响进行抵销, 再对上期存货跌价的影响进行抵销, 从而消除上期内部存货相关交易对当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金额的影响。

若例1中的存货至第二年仍全部未对外售出, 则应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4 000元, 贷记“存货”4 000元, 同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2 000元, 贷记“年初未分配利润”2 000元。如果当期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再次发生变动, 其处理方法与初次跌价类似, 在此不再累述。

2. 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部分对外售出的会计处理。

如果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部分对外售出, 其处理方法仍是先对前期存货内部交易的影响进行抵销, 再对当期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变化进行处理。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由于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有部分对外售出, 因此与已出售部分相关的存货跌价准备已转至内部购入公司当年的“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了, 不能再简单地抵销“存货跌价准备”了。

例2:承例1, 如果第二年B公司内部购入的这批存货对外卖出了50%, 年末剩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8 500元。

(1) 先对前期内部销售产生的未实现利润进行抵销。

(2) 再确认上期存货跌价的影响。

(3) 确认本期存货可变现净值变化的影响。由于子公司B记录的剩余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万元, 故其当年个别报表上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1-0.85-0.2/2=0.05 (万元) 。而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 存货的原始成本为0.8万元 (1.6/2) , 低于其可变现净值0.85万元, 即子公司B当年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全额抵销。

3. 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全部对外售出的会计处理。

由于前期跌价的存货本期已全部售出, 因此不存在对“存货”及“存货跌价准备”进行调整的必要, 只需调整上期交易对本期年初未分配利润及营业成本的影响即可。

例3:承例1, 并假定上年结存的存货第二年全部对外售出。所需编制的合并抵销分录为:

其中, 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等于上年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4 000元扣除冲销B公司跌价损失2 000元的余额。营业成本金额是由本期销售存货中多计的成本4 000元扣除由存货跌价准备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的2 000元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2].赵新征.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中的问题及建议.现代商业, 2010;30

对存货跌价准备审计方法的探讨 第6篇

因此,加强对存货跌价准备审计方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货的期末计价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存在的问题

现实核算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于以下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对存货的期末计价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会计核算。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职业经理人为完成股东会或董事会下达的年度经济效益指标,不愿意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影响当期的利润,影响考核指标的完成程度;或者在本年度利润大幅上升时,计提秘密存货跌价准备,调节本年度利润,预留下年度利润调整空间。

2.由于会计利润与税法利润在核算口径、确认时期上存在差异,如果核算存货跌价准备,不仅加大会计核算的工作量,而且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存货处理转销存货跌价准备时,应交所得税核算常会产生错误。

3.财务与经营部门的联系不紧密,无法及时获得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无法准确获得未来可能的销售费用比例,无法及时获得原材料进一步加工的生产成本,因而无法准确地预测和判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4.财务部门会计核算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不强。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目的和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鉴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整体是否合法、公允,为社会公众的准确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做好存货跌价准备审计,不仅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且能从侧面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经营观念、财务部门的工作能力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协作状况。

在对存货跌价准备审计时,首先要明确审计目标。一般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目标是: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发生是否真实、转销是否合理,确定存货跌价准备发生和转销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做好存货跌价准备审计,除了在符合性测试中要检查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是否重视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流程及执行情况外,更多的要依赖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审计。存货跌价准备的实质性测试通常包括:

1.获取或编制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明细账核对相符。

2.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和转销批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销售合同等证明文件。

3.评价存货跌价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计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持有存货的目的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4.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于期末对存货作检查分析,计提的依据.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一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本期计提或转回是否与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金额核对一致。

5.抽查已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项目期后售价是否低于原始成本,以验证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正确性。

6.验明存货跌价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特殊审计方法

除了上述的一般审计程序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特殊审计方法:

1.检查上期期末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是否正确结转至本期,在本期是否有转销,转销的金额是否能印证上期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准确、合理,是否有计提秘密准备或少提存货跌价准备以调节上年度和本年度的利润。

2.结合存货监盘,对监盘中发现的残次冷背的存货,检查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依据是否合理,计提是否充分。

3.结合生产成本审计,比较主导产品上年度和本年度的成本构成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主要是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或制造费用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作用形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查所取得的销售价格变动资料,评价这种成本变化是否能被现有销售合同所吸收,或被当期市场所吸收;若当期生产成本的变化不能被既有销售合同和当期市场吸收,则在产品及库存商品就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可能。

4.存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性资源,持有存货的目的在于准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通过销售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结合销售循环审计也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分析被审计单位前二年及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并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竞争对手的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力弱或下降表明未来除非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及增加销售费用以维持或扩大销售,否则存货将积压,二者的最终结果均将导致存货变现净值下降。因此,要判断是否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分析被审计单位前二年及本期的存货周转率及主导产品的存货周转率是否发生变化,若持续下降,则表明市场竞争力不强,有形成积压的可能。因此,要判断是否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搜集资料,判定库存时间较长的存货是否为根据订单生产。分析尚未销售的原因,若是订货方因为资金短缺或最终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而推迟提货,则要判断该存货的通用性和向其他客户销售的可能性,并据此判断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若是因为产品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则不仅要根据可变现净值判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还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 3号——或有事项》确定预计负债的数额。

(4)计算某主要库存商品当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与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相加,若二者之和接近95%,则应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查所取得的销售价格变动资料,预测后期的商品价格和销售费用的变动,若变动较大,则应考虑是否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计提比例;若小于95%,可以认为一般情况下存货价格的变动不会太大,则可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若干问题探讨例析 第7篇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一)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或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时, 存货应部分或全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二) 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状况为基础, 既不能提前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也不能延后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并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的存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转回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 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当符合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时, 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 即在对该项存货、该类存货或合并存货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计提该准备的存货项目或类别应当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但转回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例1:2012年12月31日, 某公司甲设备账面成本400万元, 但由于该设备市场价格下跌, 预计可变现净值为300万元, 由此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假定: (1) 2013年6月30日, 该设备的账面成本仍未400万元, 但由于该设备市场价格有所上升, 可变现净值变为375万元。 (2) 2013年12月31日, 该设备的账面成本仍为400万元, 由于该设备市场价格进一步回升, 可变现净值变为455万元。

在情形 (1) 中, 由于该设备市场价格回升, 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 (400-375) 万元, 则应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75 (100-75) 万元, 且小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100万元) 。由此, 应转回存货跌价准备75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25万元。

计提时:

在情形 (2) 中,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回升至455万元, 应冲回存货跌价准备55 (455-400) 万元, 但该设备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25万元, 应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由此, 当期应当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5万元。

转回时: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如若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 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 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出的存货, 也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二、亏损合同涉及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

亏损合同, 是指履行合同义务不可避免发生的成本超过预期经济利益的合同。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预计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退出该合同的最低净成本, 即履行该合同的成本与未能履行该合同而发生的补偿或处罚两者之中的较低者。

亏损合同的会计处理有三种情形:一是如果合同不需要支付任何补偿即可撤销, 则不应确认预计负债;如果与亏损合同相关的义务不可撤销同时满足确认条件, 通常应当按照退出合同的最低净成本确认预计负债。二是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 按规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时, 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三是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的, 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亏损合同涉及存货跌价准备的, 适合有标的资产的亏损合同处理。

例2:甲公司2012年5月与乙公司签订承包某建造工程合同, 合同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完成, 合同金额500万元, 预计成本为380万元, 若违约甲公司应支付违约金100万元。至2012年11月已经发生成本280万元, 预计还会产生成本280万元。

本例中, 合同收入500万元, 合同成本560 (280+280) 万元, 成为有60万元的亏损合同, 预计损失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确认减值= (560-500) * (1-280/560) =30万元, 无预计负债。

例3: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不可撤销合同, 从2012年12月起至2013年4月每月向丙公司提供100件某商品, 售价每件1.2万元。至2012年12月, 已经完成100件供货, 尚有700件库存。该商品每件单位成本1.1万元, 每件销售税费0.2万元, 该商品2012年12月31日市场售价1.1万元, 甲公司若违约应支付违约金30万元。

本例中, 不执行合同发生亏损= (1.1+0.2-1.1) *100*5+30=130 (万元) ;执行合同发生的预计亏损= (1.1+0.2-1.2) *100*5=50 (万元) 。由此, 选择执行合同, 确认合同部分减值损失50万元;对无合同部分计提减值损失= (1.1+0.2-1.1) * (700-100*4) =60 (万元) 。发生损失总额合计50+60=110 (万元) 。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涉税处理

存货计提了跌价准备后, 其账面价值也随之下降, 而税法规定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之前, 不允许税前扣除, 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计提减值准备而发生变化, 造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后, 存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该差异会减少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符合有关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 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 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 不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4:2012年12月31日, 甲公司账面价值100万元的库存商品因销路不畅价格下降, 可变现净值为60万元, 甲公司提取了4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2013年6月30日, 该商品行情好转, 可变现净值为80万元, 甲公司转回了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假设甲公司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税率为25%。

本例中, 甲公司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因提取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 其对所得税的影响为40*25%=10 (万元) 。

2013年年度纳税申报时, 对因存货价值回升冲回的准备, 要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 其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为20*25%=5 (万元) 。

对于尚未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 在存货销售后, 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 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

四、存货跌价准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一) 初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存货跌价准备的合并处理

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 对内部销售形成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合并处理, 从购买企业来看有两种情况:一是购买企业本期期末内部购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 但高于销售企业销售成本;二是购买企业本期期末内部购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既低于其取得成本, 也低于销售企业销售成本。对于情形一, 从集团内部看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进行合并处理时, 应当按照购买企业本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 借记“存货”项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抵消处理;对于情形二, 应当按照购买企业本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中内部购进存货取得成本高于销售企业取得成本的数额, 借记“存货”项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抵消处理, 而相对于销售企业取得成本高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部分而计提的跌价准备的金额, 无论从购买企业来说还是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 都是必须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必须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 是不可以抵消的。

(二)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存货跌价准备的合并处理

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时, 首先将上期资产减值损失中抵消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消, 即按上期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中抵消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 借记“存货”项目, 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其次对于本期内部购进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补提或者冲销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数额也应予以抵消, 借记“存货”项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存货跌价准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涉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也一并合并处理。

例5:甲公司为A公司的母公司, 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发生如下业务:

1.2012年8月A公司从甲公司购进W商品400件, 2.0万元/件, 甲公司该商品成本1.5万元/件。2012年A公司对外出售W商品300件, 售价2.2万元/件, 年末结存100件。2012年12月31日, W商品可变现净值为1.8万元/件, A公司对W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

2.2013年A公司对外销售W商品20件, 售价1.8万元/件;2013年12月31日, W商品可变现净值1.4万元/件。W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为48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

对于情形 (1) , A公司本期期末内部购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取得成本, 但高于甲公司销售成本, A公司对W商品计提的2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应予抵消, 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一并进行抵消。

对于情形 (2) , A公司本期期末内部购进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既低于其取得成本, 也低于甲公司销售成本, 所以既要考虑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也要考虑销售部分的科目调整, 递延所得税资产也一并进行抵消处理。

摘要:文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存货跌价准备涉及亏损合同有关处理、存货跌价准备涉税处理以及存货跌价准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于全面了解“存货跌价准备”账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存货跌价准备,探讨,例析

参考文献

内部交易存货跌价准备抵销分录探析 第8篇

购置成本是指集团内部存货交易时, 销售方取得的成本;销货成本是指集团内部存货交易时, 购货方取得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对集团外第三方出售时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一) 交易当前编合并报表

1.购置成本<销货成本<可变现净值, 无抵销分录。

2.购置成本<可变现净值<销货成本, 会计处理为:

3.可变现净值<购置成本<销货成本, 会计处理为:

(二) 交易以后期间编制合并报表

1.购置成本<销货成本<可变现净值, 无抵销分录。

2.购置成本<可变现净值<销货成本, 会计处理为:

3.可变现净值<购置成本<销货成本, 会计处理为:

二、应用及分析

例:2009年1月1日, A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80%的股份, 能够对B实施控制。A、B为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率为17%, 所得税率为25%。2009年, A公司将自己生产的产品P销售给B, 成本为0.8万元/件, 销售价格为1万元/件, 共1000件。B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给A公司, 取得P产品后仍作为存货入库。2009年末, B公司已将500件甲产品售给集团外的第三方C公司, 售价为1.2万元/件。至2009年末, 剩余500件P产品的 (1) 可变现净值为550万元; (2) 可变现净值为450万元; (3) 可变现净值为300万元。2010年, B公司再次将300件该产品以1.5万元/件出售给C公司。至2010年末, 余下的200件P产品存货 (Ⅰ) 可变现净值为220万元; (Ⅱ) 可变现净值为180万元; (Ⅲ) 可变现净值为100万元。

1.2009年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1) 可变现净值为550万元, 不需要编制抵销分录。对A、B集团而言, 余下的存货成本为存货的购置成本=500×0.8=400 (万元) , 而可变现净值为550万元, 集团是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由于在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中, 余下存货成本即为存货的销货成本=500×1=500 (万元) , 没有对 (1)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所以不编抵销分录。

(2) 可变现净值为450万元:

对A、B集团而言, 余下的存货成本即为购置成本=500×0.8=400 (万元) , 而可变现净值为450万元, 集团是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由于在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中, 余下存货成本即为存货的销货成本=500×1=500 (万元) , 计提了5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所以要将个别报表上计提的抵销分录进行转回。

(3) 可变现净值为300万元:

对A、B集团而言, 余下的存货成本即为存货的购置成本=500×0.8=400 (万元) , 而可变现净值为300万元, 集团要计提1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由于在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中, 余下存货成本即为存货的销货成本=500×1=500 (万元) , 计提了2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要将个别报表上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2.2010年集团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

(I) 可变现净值为220万元, 不需要编制抵销分录。由于2009年该情况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所以2010年不需要将个别报表的分录过入合并报表中。而2010年的情况与2009年的情况分析类似, 所以不需要编制抵销分录。

(Ⅱ) 可变现净值为180万元:

由于2010年对外出售时, 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中要结转3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但合并报表2009年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以, 要将其转回。

对A、B集团而言, 余下存货购置成本=200×0.8=160 (万元) , 可变现净值为180万元, 合并报表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而个别报表中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为50万元, 转回了30万元, 期末累计计提20万元, 所以个别报表中没有计提, 因此没有抵销分录。

(Ⅲ) 可变现净值为100万元:

从A、B集团的角度而言, 集团对外出售已经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只需要将6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但个别报表多计了60万元 (120-60) , 所以要将多计的转回。

对A、B集团而言, 集团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为100万元, 转回60万元, 期末累计计提60万元, 因此还需要计提2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但由于个别报表中期初为200万元, 转回了120万元, 期末累计计提100万元, 本期已计提了20万元, 所以合并报表无需编制分录。

上一篇:配送物流下一篇:施工索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