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分析范文

2024-05-13

流动分析范文(精选11篇)

流动分析 第1篇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3“生态与环境”中的内容,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现行教材中, 由于介绍能量流动的篇幅过于精简, 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必须恰当地组织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 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介绍—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章节的实际教学内容, 确立如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 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教具,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某能量的流动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设计

1. 教法与学法。

正确地选用教法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本课运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了探究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

2. 教学程序。

本课运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如何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 怎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在结合学案的实际教学中, 笔者曾尝试了两种教学安排:一种是“课前预习→课堂案展开教学→课后练习”;另一种是“课堂预习→展开教学→课堂练习”。两种教学安排各有特色, 但第二种教学程序更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也是笔者首选的教学安排。

3. 教学思路。

在实施教学中,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逐步展开;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 最终实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

四、实施教学过程

1. 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今天这节课我有些压力, 相信不少同学也感到了压力。为了缓解压力, 放松心情, 我们首先做一个游戏 (此时课件展示) :假设鲁滨逊流落在不毛之地的荒岛上, 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 他使自己活得更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 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 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 吃鸡生产的蛋, 最后再吃鸡。

统计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同学选择B。

老师:常言道,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们这次也不例外。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体现了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问题, 下面我们就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具体的学习。

学生对选择结果很诧异, 激起了探究能量流动的兴趣, 直入正题。

2. 重难点突破:

(1) 明确相关概念。几个难以区分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确的, 比如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等。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这些概念, 笔者采用了“情景展示 (吃草的马排出了粪便被蜣螂利用) —自主探究—引导”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围绕“马的粪便是否含能量?粪便能量的归属?马摄入量与同化量是否等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 最终明确: (1)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概念; (2)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 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2) 以合作探究方式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 理解能量传递效率。引导 (1) :赛达伯格湖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引导 (2) :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传递效率探究能量流动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利用磁性教具摆能量流动图。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比赛速度和知识掌握准确度, 使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理论联系实际 (一) :俗语“一山不容二虎”是否正确, 为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 (二)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 日常生活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才能节约能源?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 对学校食堂提出建议。

引导 (3) :习题中的至多、至少如何选择用10%或20%的传递效率解决?

引导 (4) :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

原因课本上没说明, 教师寻求巧妙的突破口: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自行设计表格→数据整理→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 (三) :献言献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地发展的生态农业。

设计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涌现, 别具匠心。本环节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终实现了情感教育目标。

3. 强化读图指导, 重视对图形、数据的整理。

教材在“积极思维”中, 以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为例, 以示意图形式提供了研究的相关数据, 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的分析。在教学中, 教师强化解读示意图, 指导他们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训练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技能, 自主获取知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4. 重视习题的量。

学案编写特别注意了习题的数量和质量, 做到少而精, 同时配合课堂分层教学定制了配套的分层习题:新课预习时偏重于概念理解的习题;新课讲授时针对重难点突破的配套习题;新课完成时综合能力较强的习题。这样的安排, 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 又减少课外负担, 实现了学习高效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 教师利用学案作为学习媒介,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角色、学习氛围等多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更多的以探究者的身份、合作互助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 在实现知识的生成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 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高效互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联系学生生活看重学法指导——“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 2009, (12) .

[2]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3必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008.

人员流动分析策划方案 第2篇

目的目标:寻找人员流动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提升单位第二、三梯队人员结构稳定性

时间安排:4月28日前

分析人员:席婷 朱煜敦

数据时间跨度:2010.5-2011.3

具体安排:

1、从每月人事月报中搜集离职人员数据及招聘到位人员

数据;数据应包括人员层级、部门、岗位、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籍贯和离职原因等;

2、对离职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比较;

3、对招聘到位的人员进行分类汇总、比较;

4、结合两类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规定时间跨度的有效

招聘率并进行总结(可得出各部门流失率);

5、对单位第三梯队人员(干部为第一梯队,骨干为第二梯

队)进行私下交谈,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汇总后可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讨论提出解决措施,争取有效减低离职率;

6、将结果形成报告,呈单位负责人。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第3篇

例1 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m2.y 。

[有机物输入][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分解者][贮存][输出][入射光能

118872][能量A

118432][23][70][9][5.1][0.5][2.1][3 4][2 5][12][0.25][0.05][①][②][①][①][①][①]

解析 在该食物链中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0.25+0.05+5.1+2.1=7.5,其中从植食动物处获得7.5-5=2.5。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为0.5+2.5+4+9=16,其中从生产者处获得16-2=14。故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3+14=110。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0+2+5+12=129。

答案 1.29×105

点拨 本题要求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人工补充输入。在分析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时,要注意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补充输入或者其他外界输入的能量,比如投放的有机物、污水流入等。

例2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呼吸][散失][太阳能

(N1)][生产者

植物同化(N2)][生产者生长

发育和繁殖(N3)][初级消费者

摄入(N4)][初级消费者

同化(N5)][粪便][残枝败叶和遗体][分解者][散失][蜣螂(N6)]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析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N6是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

答案 A

点拨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去向问题,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总的来说是两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有三个去向: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故在分析此类问题时,看清题目的要求,根据题意来回答问题。

例3 下图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的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这一年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 。

[第(n+1)营养级的同化量第n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太阳能][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乙类浮游动物][(8100)][(900)][(600)][(120)][(210)][(30)][太阳鱼][鲈鱼][双翅目幼虫]

解析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

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600+900)/8100×100%=18.52%。

答案 18.52%

点拨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此类问题最常见的是求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问题。一般情况下,用解析中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结果,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外界能量补充,这时要注意分母要加上补充到该营养级的能量。

1.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食物][④有机物质积累量

呼吸代谢消耗量][①获取量

未获取量][②食入量

未食入量][③同化量

未同化量]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2.如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丁][甲][乙][丙][细 胞 呼 吸][太阳光][200][175][875][58][112][30][8][17]

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C][A][B]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4.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总光合作用A][净光合作用B][分解者][B][未利用] [蚕][D][桑树][D1][D1][B1][C1][呼吸作用A1]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 (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1.C 2.D 3.B

4.(1)A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 大于 一

省际信息流动机理分析 第4篇

近年来,我国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逐渐健全,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区域联系也更活跃。如果说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三种基本要素,那么信息流作为同物流、能源流一起的三大基本流通体系,也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并且随着信息革命的逐渐深化,信息流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信息流动自古就有,然而信息化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工业时代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和原有的流动特征,而且由于信息疆界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使信息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重新分配和权力秩序重新确定的地位,信息的快速、大规模地流动问题也会是中国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转变的历史阶段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因此,对信息流的研究对于人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信息的流动包括信息的流入与流出,或者叫做信息的集聚与扩散。实际上,信息流入和流出是相对应的,只是参照的区域不同而已,相对于某区域是信息流出,而相对于另一区域便是信息流入。美国规划学家弗里德曼在其核心—边缘理论中,提到在社会发展的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成熟期阶段和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依次体现为分散—集中—回流扩散—分散的阶段性特征,处于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要素流动方向。信息的流动也具有上述的阶段特征,但与实物生产要素相比又有其新的特点。而且处于不同层次、表现为不同状态的信息资源,其流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进而对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即是从信息流动的概念入手,结合一般资源流动的特征和信息自身与实物要素的不同,讨论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的集聚,又有哪些因素带来区域信息的扩散,并据此得出几点启发。

二、信息流动与机制分析

1. 信息流动概念与特征。

流动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信息的流动性带来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发挥更大的效用。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定义信息流动,信息流动是指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自发运动, 这种运动是信息的一种自然状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信息的角度来定义信息流动,由于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信息才能被收集、传递、处理、储存。因此,信息流就是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和分析的渠道和过程。从广义上看,信息流动一般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角度来狭义地定义信息流,则可看作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邮电通信系统中的流动。从信息论的角度,信息流动便是信息借助信道从信源向信宿传输的过程。因此,信息的流动包括从信源的流出、在信道上的传输过程和向信宿的流入三个阶段。

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流动遵循要素流动的收益最大化、就近原则、集聚性、要素组合结构合理化等一般规律,而作为无形物质,信息流动又有自身的特点。由于信息可复制、高密度、低容量的特征相对于研发成本而言,信息流的传递成本很低;传递速度极快并且随着信息传递设施的改善以及传递介质的技术创新,其传递速度以及容量还会大幅度提高;传递载体和中继枢纽 (如光缆、中继站等) 所占空间非常小,特别是传递设施几乎不占什么空间以及传递手段较多。因此,相对于物流克服了实物体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在空间和时间上隔离,信息流则解决了无形的信息的传递与存储等在时空上的障碍。下面将从信息流动的不同方向—集聚与扩散分别讨论两种不同的流动机理。

2. 信息要素集聚的机理分析。

信息要素的集聚可以看作是对区域外信息的吸引,吸引力越大信息流入规模越大。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区域对信息的吸引力呢?

(1)信息需求机制。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信息商品的需要,隐含着信息消费者愿意购买和具有支付能力两个条件。信息需求是信息流动的原动力,在用户的需求机制中,信息的流动往往遵循最大渴求原则。也就是说,信息总是流向最渴求它的人和区域,这也为信息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需求越大的区域信息流入量也会越大。而人因年龄、职业、经历与经验、文化素养、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的差异会对信息产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处于潜在状态,只有被消费者认识到或被唤起才能被表达出来进而得到满足,因此,认识和唤起用户的信息需求将会促进信息的流动。而信息需求的获取源于信息意识的建立。信息意识也就是人们认识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对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诱导和激发人们进行一系列信息获取和利用。

因此, 激发和唤起信息意识是促进信息需求进而吸引信息流入的途径。信息意识越强,信息需求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信息流入规模也越大。

(2)技术机制。信息流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来完成,信息流的技术机制包含两个层次,首先,从信息认知者技能的掌握上看,信息只有通过人们的理解、消化、吸收之后才会成为企业和区域发展的工具,这一点也可以从信息的主观性和可生产性特征得到。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谁能够更及时地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谁就占领了竞争先机。因此,信息的流入需要信息认知者掌握一定的技术以实现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其次,从社会技术的发展来看,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信息传输载体日益多样化,借助于网络等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的速度、种类、数量都得以大大提高,信息流动范围得到拓展,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我们一般将这种对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称为信息能力。信息流动时间的缩短和空间的延伸都得益于信息能力的提高。

因此, 个人和区域信息能力的提高将会促使信息的有效流入,这就是信息流入的技术机制。

(3)经济效益机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资源流动的根本动力,信息流动也如此,可以说不讲究效益的信息流动是对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将信息流动看作是信息资源在区域重新配置,那么信息流动的效益也可以用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来分析。信息资源配置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既要实现经济上的合理也要实现政治上的公平。因此,信息流的效益也应当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导致信息的流入。

经济效益是指尽可能少的信息资源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既包含了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多也包含信息资源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吸引信息要素的流入,同时信息要素的流入能够促使特定信息要素组合的形成或获取信息要素组合的规模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提高区域信息流经济效益是吸引信息流入的有效途径。

3. 信息要素扩散的机理分析。

信息的流动必须借助于传输载体,人才、物质、资源等的流动以及产业转移都伴随着信息的流动, 因此,信息要素的流出也即信息的扩散产生于物质要素运动的始终。就信息资源要素本身来说,处于不同层次、表现为不同状态的信息资源要素在横向转移中显示出不同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的信息资源要素, 也就越容易通过要素流动来弥补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信息的扩散按照扩散方式可以分为扩展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等,对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的信息类别扩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引起信息扩散的机理:

(1)政治中心行政命令的下达。像北京这样的政治中心每天都会有很多的行政命令下达,信息首先下达到各省会城市、再由省会城市到省内其它城市、再由城市传输到各乡镇。因此,这样的信息扩散有明显的等级扩散特征。

(2)中心地向腹地的信息扩散。中心区域原有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逐渐饱和,或者提供的单位要素潜在收益出现递减趋势, 这时中心区域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将周边区域纳入其经济运行轨道, 在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势必带来信息的扩散,这种扩散多发生在邻近区域之间,属于扩展式扩散的特征。

(3)大城市间的信息交流。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也日益增多。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城市之间虽然地理不临近,但依赖完备地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仍然可以实现产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交流产生,这种信息扩散属于跳跃式流动方式。

(4)基于社会效益的信息扩散。信息资源配置效益除了包含经济效益之外还有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信息资源配置所表征的公平效应和导向效应,也即保证各类信息用户具有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权利,这就需要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信息决策不但可以把握信息的流动方向,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信息的流动速度。像这样信息资源在占有和使用不平等上的信息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问题,政府为了实现信息配置的公平性,会采用强制手段向信息化发展落后区域实现信息扩散。

三、如何促进信息流动:几点启发

首先,提高用户素质,激发信息需求。信息的层次性说明信息消费者素质的高低和消费方式的不同,信息的使用价值发挥程度也不相同,而信息使用价值的高低间接影响了信息需求,使用价值高的信息需求自然也高。另外,信息的使用价值不像普通物质那样通过具体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信息消费者自身信息存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潜在的。因此,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增加自身信息存量和知识储备能够激发消费者的信息意识从而增大信息需求。

其次,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任何信息的存在和传播,都以特定物质载体为依托,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得以快速流动的先决条件,信息传播的容量、速度和质量往往取决于传输载体的性能。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能够获取、占有和利用的信息量就少,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流动停滞。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决定了信息流动速度慢就会导致信息过时,延误时机。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投入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由于信息投入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在信息投资投向与结构合理的条件下,收益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存在明显的递增趋势。因此,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促进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

第三,促进相关产业集聚,提高信息流动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分散化和城市内部空间功能分区调整日趋强烈。通讯、电子、金融、管理等信息相关产业日益在大城市集聚,并随之而来的相关信息人才的集中,使得在大城市内部和大城市之间信息传输速度快、处理效率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信息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提高信息流动的经济效益就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同时,由于信息的流动多发生在城市,因此,提高区域城市化率也是促进信息流动的一个途径。

最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信息流动的社会效益。如果说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那么社会效益则体现为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原则,具体表现为信息扶贫和知识扶贫。我国的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日益扩大的信息鸿沟如果不加遏制,将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衡,文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社会关系的冲突,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另外,信息资源的配置不能以牺牲信息环境为代价,信息污染、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问题都属于信息环境的社会效益范畴。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高效率的市场,建立一整套关于产权保护、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的制度与法律,使投资环境更具竞争力是促进信息流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昆雄.信息流动与物化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5)

[2].靖继鹏, 张向先, 李北伟.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廖建.贫困地区信息流动及其阻碍因素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3 (1)

[4].宫辉, 刘治国, 徐渝.信息经济社会中的信息贫富分化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5)

员工流动性分析报告 第5篇

一、员工流动与需求状况:

1.2012年新进员工表(截止于2012年8月21日):

2.2012年8月份员工需求计划表(截止于2012年8月21日,我司在职总人数为92人):

3.2011,员工离职情况如下表所示:

4.2012年上半(截止于2012年7月31日)

5.员工工龄数据曲线表:

二、员工状况分析:

1.在公司工作年限长、稳定性高的老员工占比小。

我公司8月在职员工为91人,其中与公司建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有87人。91人中在公司工作满一年以上员工为53人,占员工总数的58.24%;入职在一年以内的新员工有39人,占员工总数的42.85%。

2.员工离职率较高,新入职员工稳定性差。

8月1日至8月21日共有12人新入职,其中有9人为生产线员工,3人分别为费用会计、市场助理和品管专员。目前已有5人入职两天内自离,自离率达41.67%,有2人在试用期内辞职,辞职率为16.67%。离职人员均为生产线员工。

2012年上半年员工离职率达到2011年全离职率的水平。

三、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通过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访谈,普遍反映出的离职原因由主到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对公司薪酬福利制度满意度低。

薪酬福利是员工及人才流失及员工情绪波动最主要的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公司目前对生产线员工的薪酬实行职级等级划分制度,普通员工基本工资按目前中山最低工资标准1100.00元/月计算,初级技工和班长按1200元/月的标准计算;中级技工和组长按1300元/月的标准计算;经理助理及高级技工按1400元/月标准计算。同时,工资架构中对不同职级不同工龄的员工实行不同岗位津贴补助及绩效考核,附加每月部门项目奖金、月度环境补贴、全勤奖,构成员工当月工资收入。按员工遵守公司生产安排,准时出勤和加班,全月满勤来计算,普通员工月收入为1800~2400元;初级技工及班长月收入为:2300~2800元;中级技工和组长月收入为:2500~3000元;高级技工及经理助理月收入为:2900~3400元。与宏昌工业园其他企业的生产线员工相比,广扬包装公司自8月份起,全体员工基本工资均提高200元,即生产线员工基本工资为1300元/月;展鸿包装公司自6月份起,全体员工基本工资均提高到1300元/月;按员工每月出勤26天计算,生产线员工月收入保持在2500元的水平。以此看来,虽然我司薪酬福利中除了基本工资及加班费外,还有其他可以通过个人积极表现而获得的激励性福利项目,但员工最关注的基本工资不及其他公司水平,此差距让员工积极性减低,情绪波动,最终因平衡不了计算方式及工资总额而导致离职率升高。

(2)薪酬结构中浮动性奖励金额占比较小,存在不定性因素,难以把握,且难免缺乏对内公平性,难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工龄奖金额为20元/年,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同一岗位员工因工龄不同可能产生最终工资差距50~300元不等,导致心理上不平衡,从而对工作失去信心。

(4)2011年12月、2012年3月,公司分两次对部分员工工资进行了小幅调整,但大部分员工工资在本未作改变,公司本意在等政府出通知调整工资标准后再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但因市场环境因素及政府政策未落实等原因,本调薪计划未实现,员工企盼半年后,产生了失望消极情绪。

2、缺乏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氛围,因条件及客观原因限制,生产车间金属声及机械噪声较大,很多新入职员工适应不过来。

工作氛围主要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流畅的交流沟通环境、团结协助的工作团队、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缺乏这些条件会使新入职员工很难尽快融入企业。据离职员工的讲述,公司个别老员工在平时接触中会将自己对公司的不满情绪有意无意的传递给新员工,造成新员工对公司的误解,对公司产生不全面的、歪曲的认识,影响员工对公司归属感、认同度和稳定性。

3、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

用人部门领导在员工工作任务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个别员工工作任务过重、长期工作压力大,产生不满情绪而离开公司;个别员工工作量不饱和,无所事事,觉得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最终流失。新员工入职后,普遍不能固定岗位,不但要熟悉生产线的各个工序,还有可能因人力配置需求,安排到仓储部跟车,如果在调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未向员工解释原因并征得员工同意的,员工因无法在公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岗位而产生消极情绪。

4、员工自身原因:

员工自身的原因,如:家庭原因、公司不适宜员工自身的发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

5、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

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南北地区工资标准水平缩短差距的形势下,省内流失大量外来劳动力,为企业招聘带来空前压力,同时,一些大企业为了提高招聘吸引力,往往不惜提出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资吸引务工人员,使当地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加剧了公司员工的流失。

6、上下级沟通不畅,感情投资太少:试用期员工处理问题和缓解工作压力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离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车间班组长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车间班组长等领导在感情留人上处于空白。

报告分析:

流动影视动画软件分析与比较 第6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4款在影视制作中流行的3D动画软件,从建模工具、动画工具、渲染器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详细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差异以及用途。 [关键词]3D动画软件MayaSoftimage/XSI 3dmax Lightwave 3D

三维造型和动画软件在影视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节目包装、虚拟演播室布景等方面都大显身手。目前常用的三维动画软件主要有:

(1)Maya:它是融合了TDI,WaveFront,AlIas三大尖端动画领域巨人的优秀技术而开发的三维动画软件,它功能强大,渲染精度高,速度快,造型逼真。

(2)Soflimage/×S1;一直是电影特技与电脑游戏制作的主要工具,先进的动画模块和高效率的渲染是其特点。

(3)3D MAX:界面友善、易学。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和前两者相比显得功能要少一些。

(4)Lightwave 3D:建模功能强大、渲染质感优秀、操作界面简单,性能与3DS MAX接近。

下面就以上四种软件从建模工具、动画工具、渲染器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1建模工具

Maya中包括了细分表面建模工具和多边形建模工具,这两种建模工具非常强大,在Maya的网上社区论坛中,很多人提供了大量免费的插件和脚本程序,可以作为有力的补充,此外,Maya中的自适应式弹出菜单系统(Marking Menus)可以使我们的建模工作既能够避免操作界面的混乱又能够加速建模工作。

Softimage/XSI具有最好的多边形建模工具组件,它们快速、简单并且非常完整。但是XSI的Nurbs建模工具并不完美,至少不如老版本的Softimage软件好。因为XSl的开发人员认为细分表面模型是将来的趋势,所以将精力都集中到了细分表面建模的开发之上所致,所以它的细分表面建模能力非常好。

3ds Max的建模工具就像一个收集了各种工具的工具袋,一方面它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多边形建模工具组件: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还说得过去的Nurbs面片建模工具组件,可以开始与其它高端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Lightwave的建模工具非常之棒,如果说这个软件中有哪些功能是达到了极致的话,建模工具就是。同时它们在使用方法上的变化也非常多,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旦熟悉了Lightwave的建模工具,你会发现没有它不能做的事情。

2动画工具

Maya中包含了所有的动画工具,lK,FK、融合变形、Set Driven Key、动画曲线、表达式等等。由于Maya的先进的体系结构,使得Maya中的所有属性都可以被设置成动画。另外借助丰富的脚本和插件程序,可使Maya的动画工具变得更为强大。Maya中还包括有一个非线性动画编辑工具TraxTM,使得动画编辑工作更加方便。

Softimage/XSl的最亮点,是它的具有强大的快速交互能力的骨骼系统,和快速的反向运动学(JK)解决方案,它提供的自定义式的角色装配能力可以使动画师们完成绝大多数各种各样的任务。此外,它的动画混合编辑器提供了视觉上非常直观地编辑能力。

3ds Max的动画制作主要依赖其丰富的外挂程序(插件)来完成,它提供了足以胜任绝大多数动画任务的工具组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领域的需要,只是在进行一些非常极端的动画角色装配设置时,还有待提高。

Liqhtwave处理动画的方式非常专业,一旦准备好了角色模型、柔体、粒子系统,尽管有无数的控制选项,Lightwave的通道栏和运动修改编辑器(Motion modifiers)可帮助你完成任何工作。设置工作也非常简单,由于Lightwave的建模模块(Modeler)是分开的,所以工作界面也不至于因为过多的按钮而显得过于拥挤。

3.渲染器

你所希望一个高端渲染器所能提供的特性。Maya的标准渲染器都能够给你。更令人高兴的是,不论是Maya Complete还是Maya Unlimited版本,现在又都集成了Mental Ray渲染器。

3ds Max包含了Mental Ray渲染器。可以说,3ds max软件包已经具有了真正最前缘的渲染技术。

Softimage/XSI完全地集成并优化了著名的Mental Ray渲染器以及网络渲染(Render Tree),并且可以在Mental Ray中编写自制的材质模型。尽管它不是最快速的渲染器,但是相比它能取得的结果来看,还是非常值得的。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具备编写程序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发挥Mental Ray渲染器的强大能力。

Lightwave的渲染器被认为是这个软件中最好的部分之一。不需要任何插件,也非常容易。你可以用渲染器中的Gl等功能生成出极好的图像。

流动人口与犯罪分析 第7篇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流动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给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犯罪率的提升也成为一个令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 流动人口的犯罪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团伙化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 他们具有浓厚的地域属性和乡土观念。在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方面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在异地自然相互扶助、结成帮派, 表现出明显的互动同化心理, 极易形成团伙作案。在城市当中, 流动人口群体属于弱势群体, 因此流动人口就有很强的内部认同感和凝聚力, 以抵御外来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旦有人加以煽动利用, 必然成为犯罪团伙的温床。

2、低龄化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空前, 其中包括数量庞大的未成年流动人口。这些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变, 无固定的经济来源, 父母不经常在身边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心, 一些流动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这些主客观原因交互在一起, 导致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要比其他同龄的未成年人遭受更大的创伤, 更倾向于走向犯罪。

3、多为财产类和暴力类的犯罪

大多数流动人口进城的初衷是为了谋取维持生计的物质财富, 而一旦遭遇就业不顺、生活难以为继的客观困难, 在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的情况下, 在“求财”动机的刺激下, 一些流动人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流动人口经常实施的犯罪有:盗窃、抢夺、抢劫、卖淫、强奸、杀人、赌博。主要是侵财类的和人身伤害性质的犯罪, 而且属于低级的犯罪行为。

4、随机性, 偶然性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犯罪目标的随机性。流动人口本身由于经济窘迫, 以及逃避惩罚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都是居无定所, 所以在选择作案的地点和对象时也是顺手牵羊形式的居多。而且, 作案的目的相当随意, 有时是见财起意, 有时是见色起心, 还有的想入室盗窃财物, 发现家中有人, 遭遇抵抗进后进而发展为暴力抢劫, 最后可能更进一步发展为杀人。

5、流窜性

流动人口犯罪后利用改革开放之机进行逃避惩罚, 并继续作案, 转变为专业流窜犯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流动人口中的不法分子大多没有长期的固定居所, 即使有暂时居住之处, 作案之后往往也会另迁到他处。

6、罚金刑的适用可能会导致新的犯罪

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从总体趋势看, 以盗窃罪、抢劫罪等侵犯财产的犯罪为主。根据所需承担的刑事处罚, 需要科以罚金刑的可能性大, 但这些犯罪的人中, 有的正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 本来就有经济困难才去盗窃或者抢劫的, 此时再对其施以罚金刑的处罚显然是不合理的。他们没有能力支付, 不仅导致判决难以执行, 还有可能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 甚至滋生新的犯罪。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

那么, 也许会产生一些疑问, 那就是, 为什么流动人口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犯罪主体, 或者说, 为什么流动人口的流入增加了城市犯罪率的提高, 而流动人口的犯罪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这都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相对剥夺感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对“相对剥夺感”加以了系统阐释。他认为, 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 若认为自己比参照物得到的少, 就会有不公平感产生, 认为自己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 这往往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程度不同的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并导致越轨行为在数量上、规模上和强度上大规模增加。在我国, 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后, 将自身与物质文化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居民对比后, 常常会发现明显差距, 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心理紧张, 紧张升级就可能产生报复社会、破坏秩序的行为。

2、文化冲突导致失范

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立, 使流动人口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无所适从。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他们已经离开了农村, 却又不能立即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与生活中, 从而形成了一批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其结果不仅使他们的行为失去了原有规范的束缚, 善恶的评价标准在他们心中失去了统一的尺度, 而且其自我抑制的观念也相应被大大弱化, 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犯罪现象。

3、社会控制减弱

克雷利斯认为, 抑制人们犯罪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外部因素就是赫希所说的社会联系或社会约束:当社会联系和约束紧密和强大时, 个人就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反之, 社会对个人的监控松弛乃至弱化时, 个人就会“自由的犯罪”;内部因素则是健康的个人品格。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抑制因素的减弱都会导致人们走向犯罪。与乡村社会不同, 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乡村, 社会控制主要依靠伦理道德舆论等约束人们的行为, 而在城市则主要依靠法律, 即外部因素的控制。这些外来人口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又没有被接受为流入地的正式居民, 在这个陌生人的社会里, 互相并不熟悉,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 从而难以感受到舆论道德等带给他们的控制, 从而使他们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 个人处于“匿名”状态, 没有明显的社会约束力量。在他们摆脱了这些控制之后, 走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较大。

4、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社会支持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困境, 化解危机。然而, 对于流动人口来说, 他们来到大城市的目的是“求生存, 谋发展”。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缺失的。严景耀先生曾指出:个人适应在社会的与个人的危机同时出现的瞬间, 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援助来帮助就会犯罪。对于许多流动人口来说, 其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低竞争力使得其在城市的生存易受到威胁, 而地域上的转变意味着提供生存保障的原有社会支持网的断裂, 新的社会支持网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在“求生存”的趋动下, 当通过合法途径无法获得生存资源时, 采取非法手段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5、权益保障缺失

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 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不了解现代城市与企业的用工与合同制度, 对于市场规则与法律法规也不熟悉, 不懂得在劳务关系中如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处于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而国家并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与支持系统, 而他们自身也很难建立起维权的组织, 一方面流动人口不具有城市居民身份, 他们很难有资格在城市中组建自己的组织。另一方面, 某些政府机关又对流动人口存在身份上的歧视, 使其组织的建立变得困难重重。因此, 导致流动人口在权益受侵害时无处寻求帮助, 只能依靠自身维权。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 流动人口很容易采用不正当和不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结果就导致了犯罪行为。

6、流动状态增加了破案的难度

由于流动人口处于高度流动的状态, 使得他们很容易获得各种犯罪信息和机会, 并且作案之后很容易逃脱, 再加上, 由于其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人与人之间也不了解, 难以通过群众的举报或监视等帮助公安机关破案, 使得她们很容易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因此, 增加了其成为犯罪的主体的可能。

7、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

正是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存技能等基本素质不高, 使得他们在城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大多只能从事收入较低、要求不高的行业。因此, 他们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和获得成功的手段非常有限。再加上户籍、劳动就业以及遭到某些不公正待遇和歧视等等, 其中有一些人就会产生反社会情绪, 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另外, 流动人口的大部分人法制观念都十分淡薄, 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懂法, 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文化对流动人口固有的排斥, 流动人口往往不相信法律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结语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社会本身所产生社会问题, 是无法彻底根治的社会现象。控制流动人口犯罪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达到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目标, 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配合, 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相信随着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的深入, 我国一定可以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犯罪, 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进一步推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摘要:本文通过以流动人口为主体, 分析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 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之一犯罪率的升高为切入点, 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群体, 着重分析了, 流动人口犯罪的情况,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以及流动人口提升城市犯罪率高的原因, 从而发现, 流动人口犯罪越来越呈现出团伙化、低龄化、多为暴力型犯罪和财产类犯罪、偶然性、随机性、流窜性等特点。同时也分析了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流动注射分析在皮革分析中的应用 第8篇

(1)分析速度快,分析一个样品一般只需0.5~2 min。

(2)具有在线处理能力,能通过各种在线预浓缩手段(离子交换、溶剂萃取、共沉淀等),各种分离手段(气体扩散、渗析、离子交换),各种反应器(固定化酶柱、填充氧化还原柱)完成在线处理功能[4]。

(3)可联用各种检测手段。

(4)节省试剂和试样。这些特点对于过程分析和在线检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流动注射技术很容易实现自动化[5]。

虽然流动注射分析法在皮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目前还不是非常广泛,但是流动注射分析具有法快速、简便、精确的优点并且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化学试剂,大大减轻分析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变手工操作为自动操作并能实现在线分析[6]。

这就使得流动注射分析法在无机鞣剂及其废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测定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皮革工业应用中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FIA 测定皮革废水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应用。

1 金属元素的测定

由于其优异的鞣革性能,铬被大量应用于制革工业的鞣制过程[7]。制革行业中所应用的铬主要是Cr(III),但在铬鞣剂及皮革的制作工艺,革的存储、运输等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下,往往会使皮革中含有少量的Cr(VI)。而Cr(VI)则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其对人体的毒性远大于Cr(III)[8],但对皮革中六价铬的检测手段还不完善,因此对皮革中六价铬含量的控制并不容易。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引入到皮革中Cr(VI)和Cr(III)的分析,为皮革中铬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刘卫国[9]等人利用自动参比反向流动注射法研究了皮革Cr(VI)提取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了恰当的提取条件。还利用吸附法对深色革提取液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利用DJ-4吸附树脂对提取液进行处理的方法。并对实际皮革样品进行了测定,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46×10-6 g/L,在1×10-6~1580×10-6 g/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结果与DIN53314标准方法测定结果对照良好。

M.epsrling等[10]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技术相结合,可在线的完成Cr (III) 和Cr (VI) 的分离以及Cr (VI) 的浓缩及检测,检测限达0.8×10-6 g/L。J.A.Chamarro等人[11]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与分光光度检测相结合,完成了Cr (VI) 的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检测,检测限0.01×10-3 g/L。另外隋智慧[12]等人采用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制革废水中微量Cr (Ⅵ)。

2 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2.1 硫化物的测定

制革废水中的硫化物含量较高,主要来自灰碱法脱毛,部分来自于硫化物、多硫化物助软剂的浸水废液及蛋白质分解,排放未经处理的制革废水将危及环境。因而,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测定硫离子的国家标准方法是手工比色法,但该方法存在操作烦琐、试剂用量多等不足。

张海英[13]]采用安培检测-流动注射分析法快速测定制革浸灰、脱毛工序废液中硫的含量,与常规的铁氰化钾法相比,不仅分析速度快(30~60 s),测定准确,而且精度和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为0.10 μmol/L,在制革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龚正君等[14]基于硫离子对劳氏紫有退色作用的原理对经吹气-吸收处理后的试样建立了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皮革废水中痕量硫离子。硫离子浓度介于0.005~0.7 mg/L范围内,与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硫离子检出限为0.001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2.1%。

Laura Ferrer等[15]利用带有微光线分光光度检测器的多注射器流动注射分析(MSFIA)与光度法联用,建立了全自动电脑控制测定硫化物的系统。该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1 mg/L,n = 10),线性范围为0.5~5 mg/L,检出限为0.15 mg/L。孙威和杨广利[16]在酸化条件下,通过在线蒸馏释放出H2S气体,在酸性介质中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和三氯化铁反应,形成亚甲基蓝,设定吸收波长为660 nm,进行比色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4 mg/L。Marcelo Solitrenick P. Silva等[17]基于在1.1 mol/L HCl介质中,S2-与19 mmol/L Fe3+和3.63 mmol/L 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形成亚甲基蓝染料,进行MSFIA-光度法联用分析模拟水样中硫化物。该法相对标准偏差为5.2%(n=5),线性范围为0.17~1.0 mg/L,检出限为0.040 mg/L。刘经才等[18]在硫化物的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对在线气体扩散—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测定废水中硫化物的管路参数等条件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硫化物的浓度在0~10 mg /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通过在线气体扩散分离技术,提高了分析速度,分析频率达26次/h,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3%,回收率为97.0%。

2.2 磷酸盐的测定

谢永洪等[19]建立了rFIA—磷锑钼蓝光度法测定PO4-P的方法。优化的分析条件为:反应圈长度4 m,参比液泵管内径0.7 mm,试样泵管内径1.4 mm,辅助显色液R1泵管内径0.7 mm,显色液R2泵管内径1.2 mm,进样环体积0.2 mL,分析时间3 min,进样时间2.5 min。在最佳的检测条件下,应用于皮革废水中PO4-P的测定时,该方法在PO4-P浓度6×10-4~6×10-2、6×10-2~4.4和4.4~6 mg/L范围内峰高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0.9991和0.9995,方法检出限DL=0.18 μg/L,10 μg/L PO4-P标准物质连续进样11次,计算得精密度RSD为3.03%,加标回收率为96.0%~97.8%,具有很好的准确性,结果令人满意。

2.3 硝酸盐氮的测定

孙冬梅等[20]针对其实验室原有测定NO3-N方法的线性范围窄且、浓度极低且难以实现对皮革废水等含NO3-N浓度高的水样直接测定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进后,成功建立了在线稀释-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水样中NO3-N。方法在0.2~10 mg/L范围内NO3-N浓度与峰高成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1,检出限为0.068 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7%(500 μg/L NO3-N,n=8)。样品测定频率为22个样/h。该法简单、快速,在无需对试样进行稀释前处理的基础上能实现对水样的直接测定,有利于实现废水的在线现场检测。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为93.4%~108.9%,结果令人满意。

3 有机物的测定

3.1 甲醛的测定

甲醛作为重要的化工材料因为价格便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皮革加工工艺中,用来提高皮革制品的色牢度和防皱性。经临床证明,甲醛是多种过敏症的显著诱发物,也可能会诱发癌症,目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性物质[21]。各国制订了皮革中甲醛含量的限量标准,我国也规定了生态皮革中甲醛含量的限量标准不得超150 mg/kg。

邹玉权[22]等研究了流动注射变色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皮革制品中的甲醛。与传统的变色酸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灵敏度更高,干扰更少的特点。在0. 4 mol/L硫酸介质中,甲醛与变色酸在85℃左右形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在390 nm有最大吸收峰,且能稳定存在至少96 h。详细考察了各种测试条件如萃取剂、萃取时间、显色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甲醛测定结果的影响,优化了反应的化学因素和流动注射系统反应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和线性范围分别为0.1μg/L(3σ)和50~1000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 56% (连续注射500μg/L甲醛标液11次)。该方法成功用于皮革制品或者皮质材料中的甲醛的测定。

3.2 苯胺的测定

苯胺属高毒性物质,通过吸入和吸收途径可导致人体产生头痛、眩晕、疲倦、记忆力下降、呼吸不畅,窒息死亡等症状,长期与苯胺接触还可引起肝癌或膀胱癌[23]。流动注射-光度法检测水样中苯胺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试剂用量少、仪器设备简单、能够自动进样。可用于皮革废水的检测。

黄进等[24]建立了一种利用流动注射光度法直接测定水样中微量苯胺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苯胺与亚硝酸盐在强酸介质中发生重氮化反应,重氮化反应产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甲萘酚发生偶联显色反应,并于495 nm处进行定量检测。对进样环体积、反应圈长度、流速、H2SO4和NaNO2的浓度, NaOH和甲萘酚的浓度,干扰离子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优化了分析条件。该方法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0.005~2.0 mg/L,检出限(3σ)为0.001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苯胺0.25 mg/L,n=11)。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快速,用于皮革废水中苯胺的测定,回收率在98.0%到103.0%之间,获得了满意结果。

3.3 谷氨酸的测定

高新[25]等基于在碱性介质中,谷氨酸对硫氰化钾-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建立了用硫氰化钾-鲁米诺-氨基酸体系测定谷氨酸的流动注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用该方法测定谷氨酸的线性范围为0.01~1.0μg/mL,检出限可达0.01μg/mL,采样频率为190次/h,对5μg/mL的谷氨酸连续平行测量10次,RSD为1.2%。用该方法对皮革屑中酶法提取的谷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氨基酸测定仪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满意。

3.4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对于浓度较高的酚类化合物可采用直接比色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如我们所熟悉的4-AAP法与流动注射技术相结合。如吴宏等[26]建立了测定工业废水中痕量挥发性酚类的4-AAP-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首先将试样进行预蒸馏,再将含挥发性酚类的预蒸馏水注入到载流中,与4-AAP试剂流混合,在K2S2O8(pH11.0)的催化下反应,在λmax为510 nm处对其进行分光光度检测。该法线性范围为0.0~16.0 mg/L挥发性酚类,检测限为0.034 mg/L,测定频率为40次每小时。赵培琦等[27]也对该法进行了运用。郑兴宝[28]也利用流动注射4-氨基安替比林显色法测定水河废水中的挥发酚。该方法在0~200 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7 μg/L,适用于大批量饮用水、地表水、生活和工业排放废水中挥发酚的测定。

4 发展趋势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过剩

近几年来, 全球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也不例外。为解决流动性过剩, 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发行央行票据, 提高利率及降低利息税, 但货币政策的频繁出台并没有起到明显的调控效果。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央行冲销大量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 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

一、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1930年凯恩斯首次提出流动性这个概念, 他指出, “国债及短期贷款比投资更具有流动性———也就是说, 更有把握在短时期内变现而不发生损失, 而投资则比预付款的流动性要好”。这里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解释是储蓄和投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 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 货币的供给增长速度明显且持续地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马歇尔K值经常作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经典指标。即狭义或广义货币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如果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 即M2将大大超过GDP。

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直接表现。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 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O=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 称M1为狭义货币量, M2为广义货币量。从通常意义上来看,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但反映现实的购买力, 而且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 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 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 有出现经济危机的风险。

截至2013年12月末, 我国M2增长率达到了13.6%, 而代表经济增长的GDP增速为7.7%。M2与GDP之比达到1.94, 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3和发达国家的1.5。即使按照发达国家的1.5来看, 我国也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 有全球流动性过剩大背景的影响, 也有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结售汇制度及居民储蓄消费习惯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全球流动性过剩, 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过剩。由于各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投机资本的逐利等原因, 全球流动性过剩呈现加剧的势头。人民币的长期升值意味着本地区资产价值重估过程开始, 导致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 资本项目的大量顺差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 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资本流入、贸易顺差而输入国内的全球流动性过剩。

2、投资———消费失衡导致流动性过剩。相对于投资及生产能力来说, 国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对外出口, 造成了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我国长期执行的积极引进外资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对外资的吸引力, 形成了“双顺差”。由于我国自身的汇率体制, 外汇必须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为此, 中央银行只得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兑这些外汇, 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大增。

相对于投资率来说, 消费率一直偏低。除了不断增长的政府储蓄、居民储蓄, 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20%, 存款大多数集中在消费倾向低的少数富人手里, 居民的消费则不断走低, 近十年的平均消费率为53.9%, 比世界低近20个百分点。加上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并不完善, 居民投资手段单一, 高额的储蓄堆积没有一个有效的疏导手段, 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

3、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金融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 银行储蓄成为我国居民和企业的主要理财方式, 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创新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速度, 投资渠道过少, 导致储蓄存款非正常增长, 货币市场资金积压, 而资本市场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无法满足企业旺盛的直接融资需求, 使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 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

三、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流动性过剩催生资产泡沫。大量资金经由银行信贷、企业拆借等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刺激了投机和泡沫化倾向, 隐含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过度的流动性, 正在促进资产泡沫的逐渐形成和扩大, 推动了资产价格市场的非理性繁荣。2008年以来, 房地产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下依然坚挺向上, 造成大量资产被严重高估。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金融逐步自由化的阶段, 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 它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衡。

2、流动性过剩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过剩会加剧局部信贷市场竞争。为了避免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间会竞争信誉良好、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大量的货币囤积在银行体系内, 会导致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投资自由度, 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盈利动机推动之下, 商业银行可能会接受风险超过合理标准的信贷机会, 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承受更大的风险。

3、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调控效应不明显。流动性的持续大量过剩必然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即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产生消极影响。同时, 随着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削弱。

4、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流动性过剩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运动, 实体经济却缺乏资金支持。巨额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外国政府债券, 不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育。

四、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改善建议

1、调整内部经济结构, 刺激内需, 降低过高的储蓄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由于外需的减少, 使中国的出口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从而也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下滑。因此, 要从根本上扭转流动性过剩的不利局面, 扩大内需, 优化经济结构, 降低过高的储蓄率是根本之策。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业投资以及外汇等其他金融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分散银行体系的压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培育和完善货币市场, 不断减少国家对利率结构的干预, 实现利率主要由市场决定, 增强货币市场机能, 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性机制, 使国库券、定期政府债券同短期利率的联系增强。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需要逐步理顺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及金融市场利率的关系, 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 增强其对中央银行调控的敏感性, 最终建立金融机构依据市场利率定价, 市场利率依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整而变动的利率传导机制。

3、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从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来看, 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对减少贸易收支顺差, 抑制强烈升值预期下的投机操作, 从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意义重大。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 使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更大, 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资本进入。货币当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增发大量基础货币, 从而可以收缩市场货币总量。央行15日发布公告, 自2014年3月17日起, 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放宽外汇使用限制, 外汇资产持有者多元化, 即将由货币当局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格局, 转变为由货币当局、其他政府机构和企业与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在外汇使用上, 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 由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转变, 使企业和居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能够多渠道使用外汇。

4、支持新兴支柱产业发展, 化解过剩流动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政府可利用丰裕的资金, 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对这些战略性产业予以支持, 同时进行税收优惠等支持引导民间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进入, 促使这些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5、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加大民生、基础产业公共投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使得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加大, 如果没有相配套的保障体制, 各种风险都由经济主体承担, 必然会影响经济主体的信心, 从而减少消费和投资。民生产品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 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应由政府提供。目前, 政府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支出相对不足, 而整个社会对此需求较高。因此, 政府可以利用和引导丰裕的资金与民间资本共同投资,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荣华.流动性过剩:根源、影响和对策[J].企业经济, 2012.1.

[2]付志鸿, 吴伟军.市场流动性过剩对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冲击效应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3.2.

农村高中数学教师流动问题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数学教师,流动问题

高中数学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人说, 一个人小学数学成绩的好坏和初中没有多大关系, 而初中数学成绩和高中又没有多大联系。高中数学却是最困难的, 也是拉开同学之间学习成绩距离的最重要学科。数学学困生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及格, 而且这种现象非常多, 分数低于这个线的可能还大有人在。而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他们可能拿到140分以上。一门课程就拉开了50分, 可想而知, 其他科目再强也是无法赶上来的。

一、农村高中数学教师流失

农村高中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这些教师的去向主要是城市发展, 还有一部分去了私立学校, 少数从事了其他职业。教师队伍流动的现象在某些地方,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教师也需要生活, 他们是自由的,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这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致命的损失。

二、原因分析

归结农村高中教师流失问题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教师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诱惑下, 他们选择了离开农村高中。

1. 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差异。

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农村高中数学教师被城市的学校聘请过去。教师的这一选择其实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是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命运, 但是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却是非常糟糕的。举一个例子, 一位优秀的年轻农村教师, 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当有一天, 大城市里的一所学校的领导来到农村发现了他, 然后聘请他去城市发展[1,2,3]。他有两个选择, 一是去, 二就理所当然的是不去。如果他选择了不去, 也许他将来会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但是也可能成为的是下面的现象:多年过去后, 年轻的教师老了。因为农村的教育投入太少, 加上农村不重视教育。所以从这位教师教育过的学生中, 没有几个考入了大学, 而大部分在农村务农。他依然教书, 却几乎很少看到过成果。如果他当初跟领导去了大城市发展, 他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那里的学生也是非常需要他的。他的到来给学生们的教育提升了一个层次。多年之后, 当他回忆时, 会想到自己很多学生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很成功的人, 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许他回忆自己年轻时候在农村教书的场景会感到一些不堪, 但是这种不堪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已经微不足道了。

我国的农村教育和成绩教育投入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都导致了教育贫瘠地区越来越贫瘠, 教育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就像贫富差距一样, 教育公平的概念就会越来越远。只有通过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 才能够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2. 追求自由。

农村流动教师大部分为年轻教师, 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活跃的心, 他们喜欢自由。进城当家教的农村教师已经成为城市家教人员的主力军, 因为城市教师有明文规定是不能做家教的, 所以农村教师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他们可以不用早起陪学生阅读, 更不需要定时给学生辅导。在城市里, 他们可以选择每天教一个或者是两个, 也可以是更多个学生。这种自由让很多教师羡慕, 所以他们都选择了放弃农村教书的机会, 而来到城市打拼。数学作为高中的最重要科目, 必然也就成为了城市家教事业最需要的人才[4]。据我个人了解, 需要找数学家教的高中学生占据了高中家教的一半左右。

3. 生计压力。

迫于生计的压力而选择离开农村高中, 是教师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道德已经不能成为约束人们的工具。因为人们都要生活, 而且人们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于吃饱饭的问题。生活质量之间的攀比给了很多人压力,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能理解这一现象。其实农村教师的收入是可以满足教师在农村生活的, 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选择了去更好的地方。有时候也是无奈, 譬如有时候为了孩子的教育, 很多教师也不得不选择离开自己原来的单位, 去新城市发展。还有一些教师是因为看到政策的变化, 认为高中义务制之后就没有奖金了, 那么每个月拿到手的也就一千多块钱了, 这就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这些种种压力之下, 农村教师选择了离开。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 提高教师的待遇, 才有可能会让这种教师流失问题得到解决, 甚至是使这种流动逆转[5,6]。

农村高中数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作为教育人员, 我们一定要克服自身的各种压力, 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是有责任的, 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要求为人师表的。如果人人都为自己的问题而选择放弃责任, 那么最终失败的还是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胡敬峰.农村中学教师流动与管理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

[2]龙文祥, 王亚鹏, 龙陶陶.农村中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 2009, (08) .

[3]刘群.对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的调查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4]于建东.提高中学教师忠诚度方法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04) .

[5]郭春华, 杨旭中.农村中学骨干教师流失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05) .

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第11篇

一、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1、年龄结构属年轻型, 平均年龄27.9岁

全部流动人口中, 男性占51.8%, 女性占48.2%。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 其中0~14周岁人口占18.8%, 15—59周岁占80.4%, 60周岁以上占O.8%。此外在16~59周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43.8%为1980—1994年出生的新生代。城乡流动占主流, 且汉族流动人口大大高于少数民族。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中86.7%为农业户口, 属于乡~城流动;13.3%为非农业户口, 属于城~城流动。流动人口中汉族占95.4%, 少数民族占4.6%。

2、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 其中近1/5的流动人口接受了高中及以上教育

16周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 其中乡~城流动人口为9.0年, 城~城流动人口为12.2年;乡~城流动人口中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占18.4%, 大专及以上的占3.5%;城~城流动人口相应比例分别为33.9%、36.8%。相比2005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9年,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流动人口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样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 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稳定于10%以上的时期即是移民时期, 可以确定中国已经走进了移民时代。2000年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总数不断扩大, 从2000年的1.2亿上升到了2010年的2.21亿, 升幅达到了84.2%。

4、素质高于流出地但低于流入地

从整体上看, 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流入地区多数为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一方面, 与流入地的城里人相比, 他们的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水平、保健意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 与流出地的农村人口相比, 流动人口的素质, 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处于优势。社会上流行看法是, 流动人口素质低, 其实是认识误区, 不能将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和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素质相提并论。

二、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

1、在流入地居住呈长期化趋势, 半数居住超过3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逐渐的融入到了流入地, 并呈现出在流入地居住长期化的趋势。据六普数据显示, 2010年流动人口在流人地连续居住生活时间平均接近5年 (58.1个月) , 其中79.5%的流动人口在流人地居住超过1年, 53.2%居住超过3年, 36.7%居住超过5年, 14.1%居住超过10年, 且与2005年相比, 居住时间在三年以上的比例上升了6.53个百分点, 而居住时间在五年以上的比例上升了5.36个百分点。

2、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五大行业, 私营企业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比例最高

就业的流动人口中39.6%从事制造业, 17.9%从事批发零售业、10.0%从事住宿餐饮业、8.8%从事社会服务业、5.8%从事建筑业。在以上五大行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占全部就业流动人口的82.1%。私营企业吸纳了40.4%的流动人口就业;其次为个体工商户, 占33.5%;三资企业占12.4%。就业的流动人口中70.5%为雇员, 自营劳动者占24.3%, 雇主占3.7%, 家庭帮工占1.5%。

3、流动人口劳动力的权益保障差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 因其整体素质较低且流动性较大, 其劳动力权益保障较差。他们中1/3未签订劳动合同, 目前就业身份为雇员的流动人口中, 53.2%签订了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8.9%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 32.7%未签订劳动合同。此外, 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平均每周工作60.4小时, 工作时间强度大, 但仍有1.9%的雇员未能按时领到工资。农林牧渔业拖欠比例最高, 为5.2%;其次是建筑业, 为4.1%。与城市非农业户籍的人口相比, 流动人口, 特别是农民工一般是在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无医疗保险、无社会保障、无升迁机会的城市非正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 流动人口是弱势群体, 需要特殊的保护。

三、结论

从以上对流动人口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的不断扩大, 流动人口这一群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流动人口特征的研究是把握流动人口动向的重要指标。文中从两个方面对2010年流动人口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发现近年来流动人口的素质不断提高, 在受教育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流动人口依然主要从事的是城市脏、乱、差的工作, 且工作周期长, 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对流入地来说, 流动人口的加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作为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却不能享有辛勤劳动带来的成果。人口流动作为物流、能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载体,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保障他们的生存环境、权益, 他们将会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 我们要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的特征, 对流动人口的相关问题加于重视, 才能促进人口流动的和谐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流动人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问题包含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 对流动人口特征的分析是把握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特征。

关键词:流动人口,概况,特征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5 (4) .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

[3]于学军.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思考[J].开放导报, 2005, 12 (6) .

上一篇:综合网络下一篇:企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