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用户范文

2024-06-28

移动网络用户范文(精选10篇)

移动网络用户 第1篇

1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在社交网络下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与普及,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存在的漏洞给社交网络用户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暴露的风险逐渐增加,给用户个人的利益带来很大而损害,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用户个人对自身隐私的泄露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在移动社交网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已经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分享的方式与途径逐渐增多,分享的信息也越来越真实,虽然对于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有更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分享真实生活信息的危害,乐于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尤其是在移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的用户来说,向陌生人发布一些私人信息会到来一些收益,甚至可能大于信息泄露存在的风险,比如以微信来说通过利用朋友圈分享信息能够引起集权效应,并且可能由于社交平台资料大都属于是真实的信息资料,发布的一些信息能够引起社交网络人群的盲目信任,为发布信息的用户带来一定的收益。另外由于互动平台能够通过好友圈能够查看到共同的好友的评论以及留言,一些存有不良思想的用户可能充分的利用共同好友的优势去挖掘其他人的一些私人信息资料,或者骗取某些人的信任去做一些违法的活动。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很多人可能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而在互动平台发表一些与他人隐私有关的图片或者是评论,虽然对自身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可能在无意中泄露了其他人的重要隐私,甚至是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很大而困扰与危害。

1.2 移动社交网站导致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交友需求也逐渐增强,但是很多社交网站在注册初期一般都要求用户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除了是国家政策规定原因外,社交网站本身也需要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需要用户提供真实的教育背景资料、地理位置信息以及个人爱好等信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交网络之中。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壮大发展,社交网络平台人数规模会逐渐增多,社交网络本身掌握的用户资料越来越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社交网站泄露用户的隐私资料的情况,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某些移动社交网站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之下擅自将用户上传的隐私资料出卖给第三方的事件,导致用户隐私资料遭到泄露。另外移动社交网站可能由于技术存在很大的漏洞,遭受到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的攻击,从而导致的用户隐私遭到泄密,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以及危害。

2 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移动网络用户缺乏隐私安全保护的意识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并没有认识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仍旧沉浸在移动社交网络带给个人的社交快乐当中,从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设置上大多都是设置为系统默认的权限,即对所有人公开,从而导致自身的信息资料遭到泄露。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很多用户个人并没有认识到隐私泄露给个人带来的危害。另外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即使遇到有泄露了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也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而没有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导致泄露客户资料方不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从而更加助长了泄露用户个人资料行为的气焰,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可能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2.2 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普遍应用,社交网站上逐步汇集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导致大量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带来很大的危害。首先缺乏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移动网络社交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作为庞大的移动社交群体其社交关系成为系统应用开发商的巨大开发资源,由于社交应用中又存在很多的用户真实信息,很可能遭受其他社交平台的攻击或者是由于社交平台无法经受利益的诱惑与其他商业广告公司进行合作,把用户个人信息当成是牟利工具出买个其他的商业公司,对用户个人的心思安全造成影响,虽然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故,我国逐步优化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仍旧存在监管漏洞,导致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移动社交应用的隐私政策存在不足,比如说:政策告示没有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导致用户的阅读量非常低,而且大多数移动社交平台只是把相关的隐私政策告示包含在用户协议服务条款中,很少出现单独设立隐私政策的条款,从而没有承担起对用户告知的义务。同时相关政策规定不严谨,在移动社交应用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收集用户哪些信息以及应用服务终止之后用户个人信息的归属问题。另外相关的政策缺乏实用性,导致用户隐私无法得到保障。移动社交应用提供的隐私政策都是针对服务商利益方面的免责声明,而没有把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以及出现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后的处理方法与补偿方式,导致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地位出现不平等,针对此种情况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的相关建议

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应用服务时,社交网站都会以各种方式鼓励用户填写个人真实的信息,但是由于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安全保护的措施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很容易导致用户个人的隐私资料被泄露,这在无形中增加用户隐私泄露的隐患,如果客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有可能会收到信息与电话骚扰等严重影响到用户个人的生活,而且这些隐私资料遭到泄露也可能成为违法分子的作案的工具,给用户本人以及相关人员造成严重的精神与财产损失,甚至可能给用户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更要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提升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但是很多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时,仅是注重社交平台所带来乐趣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享受,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导致用户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上,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主要工具,以微信来说,比如说某些犯罪分子可能会盗取用户的头像以及其他详细资料信息,并向用户的好友发送借钱之类的短信,导致用户个人以及其他好友造成财产损失等,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发送信息时尽量考虑该信息是否泄露了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个人信息,并且要在设置密码时尽量不把自己的生日、身份证等常用的信息作为终端的登录密码,并要定期的更换密码与检查个人设置,要随时更换自己的头像,不要随意加陌生人为自己的好友,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个人的信息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填写信息资料是不要过于详细,尤其是手机号,收入情况等,在连接好友发来的信息时,如果涉及第三方网站,用户一定要谨慎,不要轻易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分享给第三方,从而增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其次如果自身的隐私安全受到侵害,必须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非法泄露用户个人资料的个人以及网站受到惩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 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是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果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密,很有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必须引起想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相关部门需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首先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更加的先进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手段与途径也逐渐增多,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却存在着滞后以及不适应的情况,不能够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用户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因此要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的立法,在使用户个人的隐私信息受到安全保护的同时又不能规定太过标准统一,以免限制了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完善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体系,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够抑制服务商的不良行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又能够促进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强惩治力度,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犯罪逐渐增加,虽然相关部门逐步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体系,但是盗用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仍旧能不够得到很好的抑制,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盗用用户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不大,甚至不及违法成本,另外,用于用户的维权成本相对较大,在面对信息泄露等事件时往往采取退让态度,加大了侵权事件的气焰,因此应该加大相关法律的制裁力度,给不法分子有效的震慑,减少危害用户隐私安全的事件发生,维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3.3 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出现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缺少自律性,移动社交行业的相关标准不是很完善,很多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惜出卖用户的隐私信息而且盈利,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加大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的自律。首先要规范行业标准,比如:对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默认设置选项要增加用户隐私保护部分,避免出现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单项默认,而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被暴露出来。其次要加强对行业监督。随着移动社交市场发展,很多服务商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技术不是很成熟的应用推入市场,以求得战区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这就可能因为存在技术漏洞而出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避免因为社交网络技术出现的漏洞,而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的情况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

总之,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普遍应用,给人们的日常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正是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给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由于技术原因或者是由于自身利益原因导致用户私密信息泄露将会给用户个人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逐步加强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使自身的隐私安全得到保护。相关部门也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移动社交网络行业的自律,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不断地增长,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任务目标。本文分析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及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树义,朱娜.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

[2]李晖,李凤华,曹进,牛犇,孙文海,耿魁.移动互联服务与隐私保护的研究进展[J].通信学报,2014(11).

[3]杨佳玉,叶昕昕,陈思聪,李剑.社交网站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4(4).

移动网络用户 第2篇

所谓的“三不原则”,一是不改号,用户在2G什么号码,加入TD之后仍然什么号码:二是不换卡,用户将目前使用的手机卡直接插入TD手机就可以使用:三是不需要登记,只要网络可以识别并清楚哪些2G用户转变成为TD用户,用户不需要去营业厅办理。

这是“中国3G”——TD—SCDMA试商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携号转网”将对TD用户规模的迅速增加产生明显影响。

据王建宙介绍,中国移动目前已经选择了天津、厦门和深圳三个城市进行试点,试点完成之后将向目前的10个TD城市推广,二期TD建网的28个城市将全部采取这种模式。

发展TD仍面临三大困难

根据中国移动的数据,截至9月20日,中国移动的TD用户总共27万,其中,试商用用户为14深圳国土5万,包括奥组委、奥运志愿者和奥运服务人员的奥运专用用户为9万,此外,自己购买终端并享受话费优惠的。社会化测试用户为3深圳国土8万。据记者了解,目前TD用户规模与之前政府下达的任务还有一定差距,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中国移动要在奥运会之前发展26万TD用户,而实际上,中国移动在奥运之前只发展了22万。

在王建宙看来,TD的发展目前主要面临三个困难:第一,手机质量是目前TD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很多手机在2G与3G的自动切换功能上有所欠缺,同时,手机的价格也偏高:第二,除了可视电话之外,TD还缺少能跟2G有所区别的差异化业务;第三,也就是2G用户成为TD用户必须要换号码或者使用两部手机,这也是中国移动计划实行“三不原则”的重要原因。

而针对手机本身的问题,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正在跟国内、国外所有的手机制造商,以及部分芯片制造商进行深入沟通,希望主流的手机企业能尽快介入TD手机的生产,尽快拿出质量好、价格又便宜的TD手机,中国移动对此将全力支持。

TD不会采取高额手机补贴和大幅降价

但是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在发展TD时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面对资本市场中国移动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王建宙表示,为了分摊风险,目前TD的无线网由中国移动母公司承担,核心网与2G共享,上市公司向母公司租赁网络,等发展成熟了,上市公司再向母公司收购TD网络,从而由母公司为上市公司分担一部分风险。

除了分摊建设成本之外,在TD的市场推广中,中国移动也有明确的战略。“我们要靠增加手机功能、降低手机成本来经营,而不是靠大额的手机补贴和大幅度的降价,只有这样才是长远和持久的。”王建宙说。

他指出,大额的手机补贴和大幅度的降价,不但会影响中国移动的效益,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效益。“之前媒体报道说,中国移动把TD卖得很便宜,这只是个别套餐和个别案例,不代表中国移动的TD营销方针。”

在已经完成的TD一期建网中,中国移动的总体投入达到150亿元。而在已经启动的28城市TD建网中,中国移动的投资金额有可能超过300亿元,那么,中国移动在巨大投资的背后,如何实现收益?

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要求所有厂家的设备都可以平滑过渡到TD—LTE,而到目前为止,所有竞标的设备商的设备都已经实现了这个要求,这可以减少以后可能造成的浪费。

移动网络用户 第3篇

在中国,每逢节假日出现的区域性人员大迁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流--“春运”,更因为夹杂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在诸多节假日当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移动网来说,这种人员的流动就意味着“用户大迁徙”,短时间内用户数的骤然变化势必对网络产生一定的冲击。以北上广这种人员密集的大城市为例,当节日来临,用户大量返乡,原来用户数不多的三类城市由于返乡人员的大量涌入而出现用户聚集的现象。这些三类地市网络平时用户数较少,设备配置的用户容量较低,当节假日用户数突增时很可能出现由于设备超负荷而带来的网络风险。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预测网络用户数与网络负荷的方法,准确、高效地完成网络状况预测,并针对性地展开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2 移动网络用户数预测方法

对未来某个时段移动网络用户数的预测,需要以近期用户数为基础,并根据现网用户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的方法进行运算得出。为了得到真正适用于现网网络情况的预测方法,我们必须对大量现网的历史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摸索出较为准确的规律。

统计出连续若干年非节假日忙/闲时的用户数以及节假日忙/闲时的用户数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发现,网络用户在非节假日和节假日的用户数增长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在政策及市场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针对单个特定的局点,当年节假日的用户增长率与前一年的用户增长率相比变化很小,可以近似看作保持不变。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用户预测增长率,我们抽取当年除夕前一个月若干个非节假日,将当天忙时的用户数与除夕忙时的用户数对比,得出这一天到除夕夜的用户增长率。依次类推,对连续5年的数据进行同样的计算后,对其结果进行比对,从而验证用户增长率的规律,并以此作为突破点对未来网络用户数进行预测。

基于以上研究,在此主要介绍两种预测用户数的方法,分别是近期对比预测法和同期对比预测法。

(1) 近期对比预测法

近期对比预测法是根据当年非节假日的用户数为基础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数据变化很小的用户增长率。该方法首先需要根据前一年的节假日用户数和非节假日用户数计算出前一年用户增长率,并将该用户增长率应用于当年的节假日预测之中,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用户增长率=节假日用户数/非节假日用户数-1(原始数据为预测年份前一年的同时段数据)

公式二:预测用户数=非节假日用户数*(1+用户增长率)(原始数据为预测年份的同时段数据)

例如:某地市Server1局2012年除夕18:00用户数与2012年12月27日18:00用户数代入公式一之后得到2012年12月27日到除夕夜的用户增长值为57.76%,并将此数据作为2013年用户增长值。该局2013年12月27日18:00的用户数为821 372户,将此数值与之前得出的2013年用户增长值代入公式二之后得到最终的数值结果。预测用户数=821 372 *(1+57.76%)=1 295 803户。

(2) 同期对比预测法

同期对比预测法与近期对比预测法有很大的区别。此方法的数据分析对象只针对节假日时期,与平时非节假日时期的用户数据无关。因此需要根据前两年节假日数据计算得出用户增长率,并将该用户增长率应用到当年进行预测。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用户增长率=去年节假日用户数/前年节假日用户数-1(原始数据为预测年份前两年的同时段数据)

公式二:预测用户数=节假日用户数*(1+用户增长率)(原始数据为预测年份前一年的同时段数据)

例如:某地市Server1局2011年除夕18:00用户数与2012年除夕18:00用户数代入公式一之后得到2011-2012年除夕夜用户增长值为8.69%,并将此数据作为20122013年除夕夜用户增长值。该局2012年除夕夜18:00的用户数为1 192 211户,将此数值与之前得出的2013年用户增长值代入公式二之后得到最终的数值结果。预测用户数=1 192 211 *(1+8.69%)=1 295 803户。

3 网络用户数预测方法实例

3.1 预测方法的应用

广东省公共Server1下挂3个三类地市的MGW,分别为D城市的MGW1、E城市的MGW1和F城市的MGW1。春节时,大量移动用户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回到D、E、F这几个三类地市,会导致D、E、F的用户数突然增多,引起网络负荷过高,加大了网络风险。

下面应用上文介绍的方法对三类地市的网络用户数进行预测。以D城市为例,首先统计出该市的近三年的历史用户数据,结合近期对比预测法和同期对比预测法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预测用户数。

(1) 近期对比预测法应用

Server1局非节假日2012年12月20日20:00的用户总数为80.92万,2012年除夕20:00的用户总数为121.38万,代入近期对比预测法的公式一之后得到用户增长率为50%。

2013年12月20日20:00的用户总数为88.69万,将其与之前得出的用户增长率代入公式二得到2013年除夕20:00用户总数预测值。

具体数值计算如表1。

(2) 同期对比预测法应用

Server1局2011年除夕20:00总用户数为111.35万,2012年除夕20:00总用户数为121.38万。将以上数据代入上文中同期对比预测法的公式一中得到2011-2012年除夕用户增长率为9.09%。

将2012年除夕20:00用户数与用户增长率代入公式二得到2013年除夕用户数预测值。

具体数值计算如表2:

3.2 预测结果分析及风险评估

运用上面两种方法对2013年广东省Server1局的春节用户数进行预测之后,得到了133.035万和132.3万这两个非常接近的数据。两种完全不同的预测方法,预测出非常接近的数据,互为佐证。由此基本可以判断,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上述两种预测方法皆为可行,都能较好的反映春节期间用户的增长规律。

完成了用户预测,还需要对预测的结果进行网络风险评估。仍以Server1局为例,该局的设计容量为154万户,根据预测的结果,2013年除夕设备容量利用率最高将达到86.39%,存在很大的网络风险:

(1) 超过license限制风险

预测结果显示设备容量利用率已达到86.39%,结合现网设备运行情况得知,该值已接近License限制值,存在一定风险。

(2) 网络负荷过载风险

在微信、微博、淘宝等网络应用在手机终端广泛使用以后,传统的用户语音、短信的话务被大量的分流,同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硬件性能不断提升,网络结构逐渐扁平化,加上提前预测扩容,传统的节假日移动网络交换能力受限问题已基本得到缓解。取而代之的是,随着网络用户数的骤然增长,C/D口的信令链路负荷、存储用户信息的设备单板CPU负荷存在过载的风险。

1信令链路负荷过载

除夕夜,中国人的习俗,家家户户喜欢抢在新年来临之前,尤其年夜饭之后一到两个小时,给家人及亲朋好友送上祝福。因此,除夕夜19点~21点晚忙时,当大量用户打电话发短信互送祝福之际,网络负荷“雪崩”般暴增,信令链路负荷过载现象无法避免,也无法预测。

2单板CPU负荷过载

S e r v e r 1局采用W C D M A网络主流 设备华为MSOFTX3000,CPCI硬件平台,其VDB板作为存储用户信息的VLR数据库单板,CPU负荷和用户数可以近似看成正比关系。在假定单用户话务模型不变的情况下,对于VDB单板CPU负荷的预测可以按照用户数的增长比例简单计算。比如目前该局VDB单板的平均CPU负荷为52%,预测用户数比当前用户数增长60%,那大概可以预测CPU负荷=(52%-2%)×160%+2%=82%(2%为VDB单板的空载负荷)。

按照单板的处理能力,80%为一级过载门限,超过则需要扩容。

此外,单板CPU处理能力还受业务量影响,当业务量接近CPU处理门限时,CPU负荷会脱离线性增长快速攀升,因此在除夕夜忙时,VDB单板的实际CPU负荷要比线性预测的值高许多,存在VDB单板负荷超载风险。

3.3 解决措施

以上风险评估得出,设备预测容量利用率最高将达到86.39%,单板CPU负荷最高超过82%,信令链路负荷在除夕夜忙时出现拥塞。针对这些风险,SERVER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案来规避:

(1) 申请临时License

设备容量预测接近License限制值,一旦越限则用户业务将受到影响。需在节前向厂家申请临时License,编写临时License加载应急方案。一旦出现License越限,则启动应急方案,加载临时License。

(2) 紧急扩容VDB单板

目前SERVER1共有8对VDB单板,CPCI平台满配是9对,如果再扩容一对VDB单板,每对单板用户数大约会降至扩容前的8/9,CPU负荷大致会降低到以前的8/9,也就是71%左右,低于过载门限。

(3) BSC和RNC重归属

将SERVER1下的部分BSC与RNC重归属到其他负荷较低的SERVER上,以此来降低SERVER1的负荷。D城市另有一套MGW下挂在SERVER2,负荷较低,可对其1个BSC和1个RNC进行业务重归属,大约能调整6.5万用户,设备容量负荷可降低到82.15%,VDB单板CPU负荷能降低3%左右。

(4) 除夕夜应急保障

在除夕夜忙时,密切关注设备容量负荷和告警,当设备出现CPU高负荷、C/D口信令拥塞时,启用节假日大话务应急预案,实施C/D口HTR流控、关闭鉴权、修改取鉴权集次数为1次、取消短消息重发等应急措施。

3.4 预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经过2013年除夕夜的实战检验,用户数预测比较准确,应急措施非常有效。

SERVER1局春节期间的登录用户数最大达到129.58万,加上业务重归属的6.5万,实际登录用户数为136.08万,与节前预测值非常接近。节前近期对比用户预测值为133.035万户,同期对比用户预测值为132.3万户。由此可见,近期对比预测法与同期对比预测法皆为可行,误差率仅为2.2%和2.8%,对于未来网络用户数的预测是比较理想有效的途径。

如图1(a)和(b),统计了春节期间SERVER1局VDB单板的CPU负荷,CPU平均占用率在闲时为72%,与预测基本一致。除夕夜忙时CPU平均占用率最高达到84%,峰值达到91%。在除夕当晚19点50分,为降低SERVER1的CPU负荷,同时缓解周边网元的CP负荷压力,对SERVER1实施关闭鉴权及修改取鉴权集次数操作,并协调短消息中心取消短消息重发。经过采取应急措施,CPU峰值并未达到业务流控门限值95%,未造成业务呼损。

4 结论

本文针对节假日的移网用户迁徙行为,给出两种行之有效的用户数预测方法:近期对比预测法和同期对比预测法。两种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佐证,可以有效预测未来网络用户数。其优势如下:

(1) 提出的两种网络用户数预测方法是基于现网大量的用户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2) 用户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较为合理、准确。

(3) 经过现网验证,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节假日网络用户数。

(4) 通过预测可以提前发现网络隐患,为节假日应急保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待完善之处:

移动用户向联通电信转移 第4篇

本报讯 (记者 王臻)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09年前三季度工业和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工业正处于巩固回升关键时期。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上半年加快1.7个百分点,扭转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生产增速加快,效益状况好转,产品价格回升,节能减排也有了新进展。9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达到13.9%,是去年9月份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月,工业生产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水平。

在通信业中,1月~9月份,全行业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8826.8亿元,同比增长13.4%; 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451.2亿元,同比增长3.3%;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78.5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三季度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二季度(2.7%)和一季度(1.9%),收入增速持续上扬,但仍低于前三季度GDP增长水平(7.7%)。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表示,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失衡的趋势有所减缓,电话用户和收入继续向中国移动集中,但新增移动用户市场份额向中国移动集中的整体趋势已经减缓。1~9月份,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859万户,用户总数达到7.2亿; 减少固定电话用户1661万户,用户总数3.2亿; 新增宽带接入用户1644.9万户,用户总数达到9932.8万; 新增互联网网民62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3.6亿。其中,三季度无线市话用户减少618万户,用户离网规模进一步加大; 而移动电话新增用户2463万户,新增规模与二季度基本持平。

祝军还表示,3G投资计划稳步落实,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三季度,三家电信企业共完成3G投资172亿元,今年3G投资已累计完成961亿元。中国移动TD网络二期工程全面完工,TD网络运行质量明显改善,接通率、2G/3G切换成功率较TD一期显著提高; 三期在200个城市的工程计划年底前全部完工。而中国电信也已在342个城市开通了CDMA EVDO网络。

移动网络用户 第5篇

移动网络用户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业务处理、数据收发和信息交换,产生各种与网络用户相关的业务流交互行为,移动网络用户的行为通过承载用户业务和数据信息流数据特征流来体现,移动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信息流是一组时间序列,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征量的统计特征和用户关联信息特征,通过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特征提取和模式挖掘,可以定量控制和分析移动网络的用户行为,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段聚类挖掘处理,考虑利用不同业务流的相邻分组和大数据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实现存储空间的均匀遍历,提高移动网络用户的监控能力。Electronic Learning(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方法,随着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的有效构建,并应用在E⁃Learning的学习系统设计中,实现对资源库的综合集成,提高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的能力。因此,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挖掘模型在E⁃Learning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E⁃Learning系统是建立在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承载用户业务的数据流进行信息模型构建和特征分析,实现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流量分析和查询,以此为输入嵌入到E⁃Learning系统中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分析和构建。传统方法中,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的挖掘方法主要有基于ARM硬件平台开发的E⁃Learning系统下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的挖掘、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的挖掘方法、基于报文长度和时间间隔分段接收的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挖掘方法等[2⁃4],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及E⁃Learning系系统总体设计

1.1 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设计

通过研究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应用在E⁃Learning系统的构建中[5⁃7],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构建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假设不同的用户行为节点之间在通信状态会产生MAC层与业务流关联的时间序列P=(p1,p2,⋯,pn),不同类型的业务流通过时间序列进行聚类调度分析,根据主机Agent与分析中心的协议规定,在主机Agent发送的各种监测数据是构建一段业务流进行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监测,通过旁路方式捕获计算机中主要负责数据收发的报文长度和时间间隔等用户行为特征,进行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挖掘,在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过程中,用户终端节点通过通信模块收到服务请求后,监控模块负责提供服务器端的底层的通信机制,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通过信息检索模块负责提供服务器端用户行为的规律特征,主服务器节点收到移动网络用户报文序列P=(p1,p2,⋯,pn)后,选取的报文子序列请求调度到存储该文件的服务器服务队列,文件信息资源接收时间戳后将根据报文长度加入服务器服务队列对移动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时序关联矩特征提取,每一行的各属性由网络行为决定,业务流段Qi和Qi+1之间存在两个属性值时,每一个行为属性样本Xi至各类属性的状态特征Zj的流量特征。

设移动网络用户的主机节点与特定外部对象持续指标<ts,te>为基本观测窗口,为了准确观察主机通信行为,计算用户时间信息,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挖掘主机运行工作时间W=te-ts,W为移动网络用户的主机节点观测的最大长度,系统通过频繁项集设定观测间隔Δw,将时间窗口W划分为n+1个基本观测窗口,由此挖掘出移动网络用户的行为空间轴上的关联特征信息:{w0,w1,w2,……,wn},。假设S={s1,s2,……,sm}为移动网络用户相对独立的子序列D在<ts,te>期间的截获时间记录,给定信息系统S=(U,C⋃D,V,f),其中<tsi′,tei′>为参数的单项数据项si的开始、结束时间。通过S中贝叶斯粗糙集项信息si特征提取,计算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非空有限论域:

引入粗糙集向量数据合并技术,进行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P分段分割处理,使得每一个Qj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关联时间信息,则特定类型的用户行为业务流在时间轴上的展宽为W=te-ts,W为本次主机行为观测的最大长度,系统通过基本观测间隔Δw将W划分为n+1个基本观测窗口:,见图2。

假定xm+1为移动网络用户行为决策属性的预测误差,计算公式为xm+1=x1,在有限个mass函数中扩充论域U′。通过上述算法设计,实现了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通过行为挖掘,把移动网络用户的时序关系的支持度特征分为h个连续的段Q1,Q2,……,Qh:

并嵌入E⁃Learning系统中,提高E⁃Learning系统的可靠性和学习自适应性。

1.2 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的E⁃Learning系统总体设计

在上述进行了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基础上,进行E⁃Learning系统设计,E⁃Learning系统设计主要是进行软件开发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设计方法,将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加载到Linux内核中,利用虚拟文件系统VFS将驱动程序嵌入内核,实现流程主要有模块的注册,自动配置、初始化设备参数,中断服务程序和模块注销四个步骤。设备驱动程序开发过程中在dev目录下建立目录filesystem,在该目录下将linuxrc文件拷贝到filesystem/etc目录下保存基本的用户命令工具。

E⁃Learning系统的ARM硬件平台采用CCS(Code Composer Studio)设计,CCS是TI公司推出的集成开发平台,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在用户主目录C5409 Device Simulator仿真环境下将系统管理程序分析向量的地址加载到PC,在E⁃Learning系统中,网络设备通过嵌入式Linux的系统开发进行报文接收和信息调理,通过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模式挖掘,结合密集通信采样,识别用户行为特征,输入输出系统给用户提供一个简单、统一的系统调用接口,实现用户的在线学习,通过上述分析,E⁃Learning系统设计包括了程序驱动模块、自动配置模块、中断模块、时钟模块、I/O端口模块等,得到本文设计的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挖掘的E⁃Learning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图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设计结构框图,进行E⁃Learning系统的软件开发设计,在嵌入式开发环境下,在E⁃Learning系统中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

2 系统开发设计与实现

2.1 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在上述进行了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开发,采用交叉编译以及使用标准GCC编译的方式构建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编译链接生成脚本名为install⁃qt⁃x11.sh的open source,在宿主机上进行编译、仿真。开启SQL驱动支持来编译基于ARM平台的QWT库。运行make命令,开始编译,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将QWS的LIB库放入rootfs的/lib下,文件编辑过程如图4所示。

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在软件系统中使用的FFT函数,作为触摸屏驱动进行人机通信,使用JTAG板(一般借助H⁃JTAG软件)把Linux内核文件z Image直接烧写入NOR FLASH。在虚拟文件系统中负责管理和存储文件信息,从而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内核通过一个加载模块来动态地加载或移除模块(module),得到程序加载的接口代码如下:

在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中,运行的任务通过Task Basic的接口声明run Next Task()的状态。当E⁃Learning系统的一个组件使用post关键词投递一个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时,它调用的是post Task命令。每一个Task Basic(基本任务)必接收通知上层的射频字节的ID作为参数连线到调度程序。并发信号通知高层次的主动消息组件(Active Message),调用unique函数获得下一个任务的ID。自动地对声明的任务进行连线,程序组件Scheduler Basic P用task或者post关键词声明射频字节组件内部的任务,nes C编译器会自动完成连线工作。通过构建Tiny OS的通信机制,实现无线消息包组的传输,得到Tiny OS的通信机制模块如图5所示。

在本文系统中,Tiny OS是用汇编和C语言编写的,整个程序由多个组件(component)连接(wired)构成,可通过对同一接口不同的句柄事件进行分别处理,asyc申明的命令或事件申明语法如下:

通过上述分析,完成了基于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E⁃Learning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2.2 E⁃Learning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优化实现

在上述完成对E⁃Learning系统的移动网络用为行为模式加载和嵌入式设计的基础上,进行E⁃Learning系统的软件平台开发优化。软件开发主要包括移动网络用户节点程序设计、节点程序开发、上位机通信等。E⁃Learning系统的节点程序主要支出TCP/IP协议栈,文件Mine Pressure Collection C.nc里面完成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下的程序引导和软件的移植,充分利用开源Linux操作系统的交叉编译功能,在程序使用如下接口:

在上述接口程序配置的基础上,执行“Make menu⁃config”后,在主菜单里选择<Exit>退出,并选“Yes”保存,编译结束后,会在arch/arm/boot目录下进行添加、修改等操作。

采用的交叉编译以及使用标准GCC编译方式构建开发编译环境,转到脚本存放的目录,输入命令source install⁃qt⁃x11.sh,在E⁃Learning系统中,编译phonon模块+⁃phonon⁃prefix<dir>,命令make install的安装目录,qtlibinfix<infix>追加在库文件名后面的字符,编译基于ARM平台的QWT库建立基于移动用户行为模型挖掘的QWT控件库,进一步检测用户的等级,通过调度模块将该服务请求加入泛知识云系统中,调度模块将该服务请求的内核创建模块进行解压,解压完成后进入busybox目录下,执行用Busybox的安装脚本程序,新建一目录filesystem,系统启动的一些脚本和服务器配置文件,利用mkyaffsimage工具,制作根文件系统,字符设备和块设备通过read(),write()等系统调用数据结构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和E⁃Learning系统编译链接,利用insmod命令将其动态加载到内核中,在includelinuxfs.h文件中,自动配置和初始化设备参数,由此实现了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挖掘和E⁃Learning系统的软件开发设计。最后通过程序加载,完成上层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上位机通信。

3 系统性能测试仿真实验

为了测试本文模型在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和E⁃Learning学习中的性能,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实验中,采用Matlab数学编程工具进行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的算法设计[8⁃10],在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采用s3c2440_adc_open()函数进行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程序加载,I2C总线采用硬件设置器件地址实现同步通信寻址,编译包括26个基本命令和8个专用命令进行总线宽度和数据传输开始位的设定,设置SDICON寄存器,运行Qt/Embedded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移动网络用户行为表现为一组承载用户业务的数据流,得到挖掘到的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数据流时间序列如图6所示。

以上述挖掘到的移动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为对象,加载到本文设计的E⁃Learning系统中,进行E⁃Learning系统的学习服务质量对比分析,得到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见,采用本文方法进行E⁃Learning系统设计,通过对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有效挖掘,提高了E⁃Learning系统对移动网络用户的服务质量,展示了较好的应用性能。

4 结语

E⁃Learning系统是建立在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承载用户业务的数据流进行信息模型构建和特征分析,实现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流量分析和查询,以此为输入嵌入到E⁃Learning系统中实现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模型分析和构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频繁项集关联规则分析的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下进行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实验分析表明,该移动网络用户行为挖掘模型和E⁃Learning系统具有较好的行为挖掘准确性,提高了E⁃Learning系统对移动网络用户的服务质量,展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崔永君,张永花.基于特征尺度均衡的Linux系统双阈值任务调度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5,42(6):181-184.

[2]MAHMOUD E E.Complex complete synchronization of two nonidentical hyperchaotic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s[J].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2014,37(3):321-328.

[3]PALOMARES I,MARTINEZ L,HERRERA F.A consensus model to detect and manage non-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large scale group decision ma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2014,22(3):516-530.

[4]ELDEMERDASH Y A,DOBRE O A,LIAO B J.Blind identification of SM and Alamouti STBC-OFDM signal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5,14(2):972-982.

[5]KARAMI E,DOBRE O A.Identification of SM-OFDM and ALOFDM signals based on their second-order cyclostationar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5,64(3):942-953.

[6]MOHAMMADKARIMI M,DOBRE O A.Blind identification of spatial multiplexing and Alamouti space-time block code via Kolmogorov-Smirnov(K-S)test[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4,18(10):1711-1714.

[7]ELDEMERDASH Y A,DOBRE O A,MAREY M,et al.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space-time block code classification[C]//Proceedings of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Atlanta,USA:IEEE,2013:3329-3334.

[8]郭帅,马书根,李斌,等.Vor SLAM算法中基于多规则的数据关联方法[J].自动化学报,2011,39(6):883-894.

[9]杨明,卢青,苏标.基于环境承载力的连续型交通网络设计双层规划模型与算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3-28.

移动网络用户 第6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满意度情况,笔者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1个选择题,1个问答题。200名学生分别来自生物学院、管理学院、药学院及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等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经筛选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90份,其中包括男生145人,女生45人。

1.2 研究方法

将发放到各专业的调查问卷回收后,运用统计学、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从调查问卷中获取相关信息,分别经过建表、分类统计、汇总整理后,对大学生关于每题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大学生手机网络的满意度情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机卡类型的选择、数据流量类型及使用量、流量资费的使用情况三方面。

2.1.1 手机卡类型的选择

在手机卡类型的选择调查中,选用动感地带的人数为132人,约为被调查人数的2/3,而神州行、全球通等其他套餐总共不足1/3,故目前来看动感地带的配置更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求,以绝对的优势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吸引较多的大学生。为此,中国移动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出更多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套餐,给予大学生们更多的选择。这就要求运营商制定套餐时需符合大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意愿,费用太低可能包含的服务太少,不能满足需要;费用过高,超出学生的需求,过于浪费。这组数据让移动运营商更能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制定合适的套餐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

2.1.2 数据流量类型及使用量

调查数据显示,选用4G的人数为146人,约占被调查人数的4/5,而使用2G、3G等其他数据类型总共约占被调查人数的1/5。月流量在1 G以上的为89人,接近总人数的1/2,200 M~500 M和500 M~1 G人数均为40人左右,200 M以内人数最少。

可见,4G成为大学生群体主流的数据类型,占据超高的市场份额。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日常使用网络较多,对网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于4G网络网速更快,大学生每月手机上网的时间基本不变,故整个消费人群月用流量都集中在1 G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移动无论提供单种流量优惠,还是套餐中流量种类优惠,数量应接近大学生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中包括既保证足够使用,又不至于浪费),才能吸引大学生眼球。这组数据让移动运营商更能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

2.1.3 流量资费的使用情况

在对流量资费占总消费比重的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流量花费占手机消费的70%以上,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市场对流量需求很大,而对于那些最基本的通话、信息功能的需求明显减小,大学生愿意把重心放在流量的消费上;另一方面说明流量的资费较贵,造成了接近92%的人对手机流量的资费不满意。

2.2 手机网络使用满意度情况

在对手机网络满意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初步结果后,笔者对于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满意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共包括3个题目,内容具体涉及网速、上网信号覆盖、手机通话质量3个方面。

2.2.1 数据上网网速的满意程度

大学生在上网时非常注重上网的体验,而数据上网的速度对体验的好坏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也会影响到用户对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满意度。从调查数据可知,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网速有待提高,但并不影响体验,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该项,达到了58%;而认为“偶有卡顿”和“感觉很快”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分别为21%和14%,而认为大多数时候达不到要求的学生项所占比例较小。

可见,上网速度受到了较高的关注,而大学生对移动公司数据上网的速度满意度较高。由前面分析可知,有超过7成大学生选择使用4G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移动用户对新推出的4G网络的数据上网速度认可度较高。

2.2.2 网络覆盖率的满意度

在对大学城上网信号覆盖满意度的调查项中,认为中国移动信号覆盖率一般的学生占据绝大多数,为主要评价。而约占24%的人认为网速过于慢,只有28人对中国移动网速很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15%。可见网络覆盖率仍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移动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上网信号覆盖率,以提高用户满意度。

2.2.3 通话质量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通话质量满意度,190个调查对象中对通话清晰度评价,很好占15%,好占51%,为最大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认为一般的占24%,而对通话质量感到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了6%和1%,二者之和不足总人数的1/10。这表明移动通话清晰度总体较好。针对这种状况,移动公司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用户对通话质量的认可,以提高其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力。

2.3 手机网络服务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移动在手机消息通知及停机恢复速度方面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学生对其满意度。移动工作人员处理问题效率或话务员的回答方面仅仅达到了55%的满意度。在评价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效率时,有3%的同学非常满意,有49%的同学认为处理问题效率还可以,34%的同学认为其效率一般,14%的同学认为其是低效率的。这一比例说明中国移动在处理问题的效率方面有待提高。

2.4 手机网络满意度综合分析

2.4.1 性别与流量使用情况交叉列联的影响结果

为了研究流量使用情况是否受性别影响,进行了性别与流量使用的交叉列联分析,结果表明手机流量的使用仍受性别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普遍使用的流量在200 M~500 M,而男生普遍在500 M~1 000 M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上网更多,需要的流量更多,移动通信公司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推出适合不同人群使用的套餐,来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上网的需求。

2.4.2 手机卡类型与手机通话质量交叉列联的影响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手机通话的质量受手机卡类型的影响,选择神州行的一半的用户都认为质量不错,选择全球通的绝大部分用户都对通话质量不满意,卡顿现象严重,选择动感地带的用户绝大部分对通话质量比较认可,说明中国移动的各个手机卡的类型对通话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全球通类型,虽然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通话质量尚未达到用户的要求,此方面仍需提高。

3 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已普遍使用4G网络,已有一半的同学使用流量超过1 G。运营商可以主推4G网络,并完善4G的各项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移动网络的各项服务包括信号覆盖、通话质量等方面基本满意,但对于各项流量资费普遍反映较昂贵,移动公司应充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合人们的需求。对于手机欠费停机、网络维护问题的总体反馈比较不错,用户在消费选择过程中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不可小觑,该消费群体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应抓住契机,了解大学生可以接受的网络资费,适当地调整价格,了解用户的消费心理,并适时地推出各项优惠政策,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发掘更多潜在的用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摘要: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增长,手机上网的满意度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满意的情况,本文以日照大学城的中国移动学生用户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手机上网的基本情况、资费、网速、信号覆盖、通话质量,以及对网络出现问题时中国移动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希望调查结果可以引起移动运营商的注意,能推出更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网络服务,亦希望对中国移动业务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移动,网络满意度,大学生,手机

参考文献

[1]钱浩韵.中国移动满意度调查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9).

[2]徐森.关于提升移动通信网络客户满意度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3).

[3]林世品.提高移动通信网络客户满意度[J].电信科学,2004(12).

[4]古贞,毛鹏翔,唐飞,等.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2(5).

移动用户的挽留价值浅析 第7篇

一、维系客户的重要意义

在营销学中有一个“漏斗”原理:由于企业将管理重心置于售前、售中, 造成售后服务中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引起用户大量流失。而企业为保持用户数和销售额, 就必须不断吸引新用户入网, 如此循环, 表面上看用户总数的影响不大, 但实际上, 争取新用户的成本远高于维系老用户, 从企业盈利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经济的。

电信运营企业收益取决于企业与用户关系, 用户的长期贡献价值是运营商收益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运营商未来收益的主要来源, 电信运营企业考虑用户价值不仅仅是当前利润, 而应是用户总体贡献流的折现值。因此, 如何维系用户, 延长用户的使用周期, 提高电信运营企业竞争的优势就成为了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

中国通信市场引入竞争后, 用户 (特别是移动用户) 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也变得极不稳定.今天是这家公司的用户, 明天就成为另一家公司的用户, 加之各项费用的不断下调, 用户的转网和离网率在逐步上升, 消耗了有限的资源.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例如某上市通信公司, 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总用户278万户, 新增用户180万户, 但离网用户为154.7万户 (含办理退网的用户以及3个月以上不使用的用户) , 离网用户占新增用户的85.94%, 占总用户的55.65%。按照2006年某电信运营公司透露第一季度财报数据, G S M网络用户的A R P U值49.4元/月 (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 , 及用户的平均在网时间为9月, 公司平均毛利是10%计算, 则2005年离网用户给该公司带来的收入损失为:154.7万户×4 9.4元×9月=68779.62万元, 离网用户给该公司带来的利润损失为:68779.62万元×10%=6877.96万元。可见, 由于用户的离网。公司的收入损失和利润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上面这家公司如能采取措施将离网用户数降低5%, 则这家公司去年可增加收入34389.1万元, 增加利润343.9万元.因此.挽留用户, 降低客户的离网率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二、客户维系价值的计算

电信运营企业拥有数量众多的客户, 对于高端客户或集团客户的流失, 客户经理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果对数目众多、原因各异的普通用户中的每个用户进行挽留价值判断再实施策略挽留, 即使会花费巨大的成本, 也无法实施。所以本文的移动用户挽留价值估算是针对普通用户主要流失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针对主要的流失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 挽留价值 (Detain-value) 是挽留实施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带来的收益差异值。

1. 挽留收益

(1) 直接收益 (Direct-Revenue) :是指对某一类潜在流失或已流失用户实施维系挽留策略以后, 该用户为运营商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

(2) 间接收益 (Indirect-Revenue) :主要指由于实施维系挽留策略而带来的非直接收益, 具体由以下部分组成:因用户增多带来的收益, 即由挽留成功的用户带来的新客户为企业所带来的收益;或因挽留成功用户成功, 关联用户流失减少带来的收益;无形收益, 即由于挽留策略的实施, 为企业带来的如品牌效益、企业形象等难以量化的收益。间接收益部分基本无法用数值来量化。

2. 挽留成本

(1) 挽留策略实施直接成本 (Implement-cost) :策略实施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挽留用户的过程中实施相关的成本, 例如:策略宣传的广告成本 (A d v e r t i s e) 、实施挽留的人员成本 (H u m a nResource) 、配合实施维系挽留的代理商或渠道成本、赠送手机方式中的手机成本、优惠挽留中优惠的部分所造成的成本等直接输出成本。

(2) 挽留倾斜间接成本 (Policy-incline-cost) :由于挽留策略的影响, 在用户心中形成了用离网要挟与运营商博弈, 用户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造成一定数量的用户离网, 这部分用户离网所带来的损失, 称为挽留倾斜间接成本。

(3) 支撑系统建设成本 (system-cost) :指由于客户挽留实施的需要, 建设相应的支撑系统等所花费的成本。

3. 根据用户流失类型的挽留价值及可行性判定

客户挽留价值等于挽留收益减挽留成本

用户离网类型及分析

客户流失的类型:非自愿客户流失, 包括欺诈、不付款客户流失、使用不足等, 自愿客户流失, 包括价格、质量、覆盖范围、客户服务、形象等。

根据挽留价值大于挽留成本的判断标准,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 对挽留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如下判断:

(1) 直接收益价值大于挽留成本。用户关系恢复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就能够抵消掉所有的挽留成本, 再加上间接收益的影响将会为其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说明该方式可行。

(2) 直接收益价值小于挽留成本, 但直接收益、挽留成功带来新增用户的收益、关联用户流失减少带来间接收益合并后总收益大于挽留成本。这种情况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的合并总收益大于挽留成本, 再加上无形收益的影响, 该方式同样可行。

(3) 总收益与挽留成本相等。这种情况的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如短期利益虽然受损, 长期来看, 有助于品牌宣传, 还会促进企业发展, 无形收益巨大, 这样的方式也是可行的;相反, 对长远利益影响不是很大, 挽留实施, 也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无形收益, 这种情况就不可行, 需要修改或完善, 这种情况运营商应该综合实际情况和长短期利益的影响来做决策。

(4) 针对非自愿客户流失, 包括欺诈、不付款客户流失等情况, 应主动放弃用户, 并列入“黑名单”, 拒绝用户入网, 降低财务坏帐风险。

三、维系的建议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指出:再次消费的客户可带来25%~85%的利润, 而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是服务质量, 其次是产品, 最后才是价格。总部设在康涅狄克州斯坦福, 世界著名IT系统项目论证与决策权威机构Gartner公司调查统计的数据表明开发新用户的费用是维系一个老客户的4~5倍, 而Forum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 70%的用户是从产品服务商那里得到了糟糕的服务和太少的关注, 才选择了离开。

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加大了赢得新用户的难度和成本, 现有用户消费行为可预测, 服务成本较低, 对价格不如新用户敏感, 而且还能提供免费的口碑宣传, 因此维护客户的忠诚度, 使竞争对手无法争夺这部分市场份额, 是极其重要的。

1. 企业给用户增加让渡价值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

所谓用户的让渡价值即是用户获得价值与用户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用户获取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环境价值等。因此企业让渡的价值越多, 客户满意度越高, 这点将促使用户为企业带来的贡献也就越大。它需要企业充分结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及竞争产品的各种实际因素, 合理估计出企业该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总价值和用户会为此付出的总成本, 以便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尽量增加为用户所提供的总价值, 提高或增加产品本身质量和功能, 提供更高的服务标准或其他附加利益。总之, 企业应该认识到价值因素和用户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用户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理性和客观的评价, 它是推动用户终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树立名牌效应、加强情感纽带、设置转换成本

树立名牌知名度, 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培养企业名牌产品与用户的情感联系,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 掌握用户的爱好和需求, 向用户提供具有情感联系的相关利益, 并组织开发一些答谢用户忠诚回报活动, 促使用户重复使用, 同时使用户意识到离网、转网, 放弃的价值较大, 从而降低高端客户的流失。

总之, 电信运营商因重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 以用户要求为基础, 通过有力的手段提升用户的长远盈利能力, 在开发新用户, 达到维系老用户的目的, 这样才能是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郑强:请挽留你的客户.IT经理世界, 2004, (12)

[2]蒋正君:南京移动客户流失分析.江苏通信技术, 2005, (12)

[3]Darell K.Rigby, Dianne Ledingham, Do CRM Right, Havard Business Review, 2005, (11)

移动用户终端类产品拆分详解 第8篇

本文综合考虑测试成本及测试风险等方面的因素, 以已上市的某品牌手机为例, 对移动用户终端类产品拆分步骤进行了研究, 根据均质材料定义对样品进行拆分并归类, 通过样品组件材质清单和测试经验来判断高风险部位, 以确保后续测试时不会因为拆分不当而产生错误判断。

2 拆分工具与步骤

拆分工具有:斜口钳 (大) 、斜口钳 (小) 、螺丝刀、镊子等, 拆分步骤见图1~图7。

如图1所示, 该手机大致包含摄像头、听筒、振动马达、扬声器、电路板等组件。各组件的拆分步骤如下:

⊙后壳分为基材和防尘膜两部分, 无需使用工具进一步拆解。

⊙内壳组件中的金属板、螺丝、听筒前壳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根据均质材料定义, 感应器为非均质检测单元, 不需要继续拆分, 直接测试。

⊙摄像头组件中的金属圈、磁铁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根据均质材料定义, 感光板为非均质检测单元, 不需要继续拆分, 直接测试。

⊙听筒组件和扬声器组件中的金属外壳、金属骨架、磁铁、焊锡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同时焊锡有可能出现铅超标的情况。

⊙振动马达中的金属壳、磁铁、金属后盖、偏振片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扬声器组件中的金属外壳、金属骨架、磁铁、焊锡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同时焊锡有可能出现铅超标的情况。

⊙耳机插孔组件中的引脚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或铅超标的情况。根据均质材料定义, 插槽为非均质检测单元, 不需要继续拆分, 直接测试。

⊙主按键 (如图2所示) 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不易拆分, 可以和金属触点混合测试, 此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或溴超标的情况。

⊙显示屏组件 (如图3~4所示) 中的主屏、金属板、铜螺母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主板有可能出现溴超标的情况, 金属板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铜螺母有可能出现铅超标的情况。

⊙显示屏电路板 (如图5所示) 和主电路板 (如图7所示) 中的贴片电容、卡槽、电池触点、排线、PCB板等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电容、卡槽、电池触点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排线和PCB板有可能出现溴超标的情况。

⊙电路板附件 (如图6所示) 中的金属盖、金属骨架、开关机键金属骨架、开关机键金属片等金属部件视为高风险单元, 有可能出现六价铬超标的情况。

3 高风险部位分析

拆分出的检测单元, 根据材质的均匀性, 可分为均质检测单元和非均质检测单元。当拆分对象难以进一步拆分且体积小于等于1.2mm3或质量小于等于10mg时, 不必拆分, 作为非均质检测单元, 直接测试。高风险部位的分析:

⊙电路板上的贴片电容包括焊锡和金属层, 焊锡可能含铅, 金属层可能含铅和六价铬。如果焊锡为高温熔化焊料, 其中的铅在豁免条款之内, 没有限值要求。

⊙PCB板可能含溴, 在它的上面有很多电子件, 测试时需要把电子件去掉, 避免交叉污染。

⊙铜螺母材料为铜合金, 其中可能含铅。在我国, 铜合金中的铅在豁免条款之内, 含量小于限值要求4.00%为合格。

⊙电触点可能含镉, 其中的镉在豁免条款之内, 没有限值要求。

⊙金属部件如:金属板、金属壳、金属骨架等可能含六价铬。

⊙显示屏中可能含溴。

4 质量保证

避免拆分工具或者样品间交叉污染和样品在拆分过程中的损失, 拆分时应注意的几点:

⊙新购买的拆分工具需要用XRF (X射线荧光光谱仪) 进行初筛, 检测是否含有Ro HS中限制物质, 如果含有限制物质, 此拆分工具不得使用。

⊙拆分工具应保持洁净, 可采用擦拭、清洗或灼烧等方式进行清洁。

⊙拆分区域要相对独立, 并足够用于拆分操作。保持拆分环境清洁, 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并实施监控, 应避免阳光直射。

⊙拆分工作台应平整、洁净、耐磨损、耐腐蚀、有足够承重力, 台面面积应满足拆分操作和样品摆放的要求。

⊙样品要分类码放, 用适当的容器予以隔离, 在常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容器应保持洁净。

⊙在拆分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评价环境、工具、操作等因素对样品中相关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这些影响或将这些影响减小至最低。

5 结束语

移动用户终端类产品包含但不仅限于外壳、摄像头、振动马达、扬声器、显示屏、电路板等组件;所有拆分得到零部件按材料类型大致分为:金属、塑料、玻璃等;由于电路板上的电子件体积小、结构复杂, 通常不建议进行进一步拆分, 采用分区标点筛选测试的方法;对于镀层材料, 采用机械工具无法做到完全均质拆分, 可以先整体测试, 后用砂纸打磨涂层, 再测试无涂层基材, 从而判断涂层成分;根据XRF筛选测试的要求, 拆分得到的零部件尽量做到均质材料, 厚度达到仪器测试要求。

参考文献

[1]GB/T 26125-2011.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 (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 的测定[S], 2011.

[2]IEC 62321-2008.电子电气产品测定六种限用物质 (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 的浓度[S], 2008.

[3]GB/Z 20288-2006.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样品拆分通用要求[S], 2006.

[4]IEC 62596-2009.电工产品限用物质的测定样品拆分指南[S], 2009.

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移动阅读 技术采纳模型 用户采纳

分类号 G25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14

Research on User Adoption Behavior of Mobile Reading

Mao Ping, Kan Qian, Li Li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the read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s 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and designs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the user adoption behavior of mobile reading. Then it uses SPSS and VPLS to verify the survey data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good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reading tools such as good network connection and more promotion channel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aders’ mobile reading effec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user adoption behavior of mobile reading.

Keywords Mobile reading. 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User adoption.

0 引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指出,2015年我国的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1]。同时,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长了0.02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比2014年增长了0.04本;成年国民手机阅读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比2014年上升了8.2%,达到60%,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达62.21分钟,较之2014年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而在报纸等传统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较之2014年只增加了0.93分钟[2]。该份报告的数据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阅读方式正由纸质阅读向网络阅读再到当下以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移动阅读转变,移动阅读正逐步被国民所采纳。

移动阅读的发展一方面受到移动工具发展的影响,移动工具的更新换代促使移动阅读服务不断发展。同时,用户的采纳和长期使用是移动阅读服务成功的基础,用户对移动阅读的使用态度、采纳程度都深刻影响着移动阅读的发展。基于面向用户的原则,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必然取决于用户的采纳行为,因此研究影响用户对于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用户对于移动阅读采纳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移动阅读的发展意义重大。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阅读的发展、移动阅读终端的研究以及移动阅读实践的研究。如Magdalini Vasileiou[3]认为e-book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移动阅读设备将会普及应用于日常阅读中;Yoo-Seong Song[4]在线调研了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的国际学生,发现在常用的三种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中,最常用的是使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其次是平板电脑;Kang Yenyu[5]研究电子书的可用性以及用户的偏好,表明阅读电子书比阅读纸质书更容易疲劳,且女性相对男性更有阅读的耐性。

国内对于移动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用户采纳研究,用户体验研究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技术采纳模型(TAM)、IS持续使用模型以及“整合性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TAUT)等。王琦、陈文勇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及推广方式为研究客体,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6];杨海军结合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对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采纳行为的主体、客体、社会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模型[7];沈思采用技术采纳理论对高校用户移动阅读的采纳影响因素及行为模式进行综述和建模,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8];何希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高校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获取高校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的行为习惯,提出影响高校用户移动阅读的主要因素(硬件因素、个人因素和经济因素)[9];刘亚和蹇瑞卿根据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从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处理与使用三个阶段,以及干扰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信息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特征[10]。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技术采纳模型(TAM)

技术采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Davis在1989年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采纳时提出的一个模型[11],早先用于探索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普遍采纳的决定性因素,后来逐渐推广到各种研究领域用于探索用户对于系统的采纳行为,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模型之一。技术采纳模型认为影响用户采纳行为有两个主要决定因素。一是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用户使用系统时,该系统提升了用户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成果,反映用户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二是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用户在使用系统时自身付出的努力,反映用户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除此以外还包括:使用行为(Usage Behavior),用户对于系统的实际操作行为;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用户在面对某种新系统时表现出来使用新系统的意向;行为态度(Attitude),用户在对于新系统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等因素。技术采纳模型(如图1所示)主要原理为:行为意向决定使用行为,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由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易用性由外部变量决定。外部变量主要包括系统特征、用户特征、政策影响等因素,通常表现为技术采纳模型中存在的信念、态度和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限制、可控制的干扰因素等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nlc202309090513

2.2 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移动阅读是指采用移动终端进行的所有的阅读行为,如阅读新闻客户端、报纸客户端和微信、微博客户端,或者通过手机浏览器浏览网站等。狭义的移动阅读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固定方向的阅读行为,包括两条途径:第一种是在移动终端上安装阅读软件,如熊猫读书、掌上书城等;第二种为采用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如kindle、汉王、JDRead等,此种方式比较适合追求高质量阅读的群体。本文为基于狭义移动阅读的研究。

2.3 研究方法

本文将技术采纳模型引入移动阅读领域,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研究移动阅读的用户采纳行为。通过做出假设,构造问卷,发放问卷,收集问卷数据,借助统计工具SPSS19.0和VisualPLS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然后验证模型,对于移动阅读采纳模型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形成定量结论,显示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移动阅读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3 模型构建与相关假设

3.1 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本文基于技术采纳模型,结合移动阅读的特征,将感知易用性确定为影响移动阅读采纳因素,感知有用性确定为移动阅读影响个人程度,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则表示为移动阅读采纳程度,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和行为态度作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的四要素,从而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如图2所示。在技术采纳模型中,感知有用性表示用户采纳一个具体的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在本文所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中,将感知有用性理解为用户通过移动阅读对自身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等的提高;在技术采纳模型中,感知易用性表示为用户感知接受新事物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本文所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中,将感知易用性理解为影响用户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行为态度表示用户对于采纳移动阅读所持态度;行为意向表示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意向。

同时,基于行为态度,提出用户是否愿意为移动阅读付费和利用移动阅读打发时间两个变量;基于行为意向提出是否同意移动阅读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和冲击传统阅读方式两个变量。

图2 移动阅读用户采纳模型

3.2 条件假设

基于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提出以下相关假设:

H1: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感知有用,提出该假设是为了探究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于移动阅读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H2: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是为了验证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方面具有正向影响;

H3: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是为了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效果是否对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具有正向影响;

H4: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是为了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效果是否对于用户在采纳移动阅读的意向方面具有正向影响;

H5:行为态度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是为了验证用户对于移动阅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于移动阅读行为意向是否有正向影响。

4 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问题设置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初稿,对问卷实施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优化,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都可以参与调查,专业不限,力求数据科学、合理。问卷收集采用网络发布问卷和线下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为了不泄露隐私,问卷一律采用匿名方式发放。

问卷内容根据图2的模型进行设置,包括三大模块共18道问题。

(1)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大学生的年级、性别以及经常用哪种移动工具阅读(手机或平板电脑)。

(2)量表模块。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设置测量项[12],其中:1=很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很同意。感知易用性考虑四点因素:用户的阅读习惯、推广渠道、网速以及阅读内容的好坏。感知有用性考虑四点因素:书面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和丰富了生活。构建量表,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打分,具体量表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该量表,本文将基于感知有用、感知易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四个研究因子,对这些因子提出测量度内容,进行收集数据,建模分析,验证假设。

(3)相关策略模块:该模块设置了两个问题,用于探索用户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原因以及相应策略。

5 数据整理与分析

5.1 样本构成

本次研究问卷共设置了18道题目,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了问卷450份,剔除了68份无效的问卷,有效样本共38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5%,达到了样本收集目标。样本的个体特征样本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收集的样本,从性别来看:女生数量高于男生数量,从女性比男性更具阅读的耐性,更喜爱阅读的角度分析,统计结果符合实际;从年级分布来看,本次调查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和大四,其中大四学生最多,大四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可用于移动阅读的时间也更多;从经常使用移动工具来看,手机占绝大部分,基于目前手机的普及率,这也与实际相符合;从阅读频率来看,大学生的阅读频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总体阅读水平良好。总之,从上述样本可以看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主要集中在即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间,以手机为主要阅读工具,进行探讨分析大学生对于移动阅读的采纳行为情况。

5.2 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问卷内容包含一个里克特量表模块共12道问题,在进行建模分析之前,为了确定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对量表模块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本文采用SPSS19.0来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问卷信度分析

nlc202309090513

信度可以用来验证量表数据的可靠性,量表的信度高表明量表趋于稳定,该量表的调查数据就越有用。信度具有很多分析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 Alpha),Cronbach's Alpha系数的值越大,表明变量内部的相关性越大,即内部一致性程度很高。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Alpha系数越接近于1越有效,而Cronbach's Alpha系数的值控制在0.8~0.9之间为非常稳定,在0.7~0.8之间为比较稳定[13]。本次研究是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分析所得到可靠性统计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本次问卷调查的量表模块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即该问卷量表的信度比较可靠,适合用来作为研究数据。

5.2.2 问卷效度分析

效度表示在测量过程中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量表的效度通常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来进行,要判断量表是否能够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求对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KMO值一般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越合适用来进行因子分析。一般来说,KMO值大于0.6,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值小于0.05时,即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本次问卷调查的量表模块的KMO值大于0.7,而且Sig值小于0.05,表明,该量表可以做因子分析。

从上述信度与效度的分析结果来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一致性,适合用来验证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5.3 统计分析

通过采用数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将经过效度与信度检验的数据导入软件中,然后根据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构造概念模型,并建立关联关系,将各测量因子与测量项的数据相对应,运行得出相关结果,根据因子载荷系数、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路径图、还有相关假设的T统计量来得出结论。

5.3.1 因子载荷系数

载荷因子(Facter Loadings)表明测量项对其相关联的结构变量说明的程度。总的来说,当该模型的所有测量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6,表明此模型是比较有用的。通过使用统计软件VisualPLS对经过信度与效度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分析结果看到因子载荷系数,由于测量项较多,必然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测量项,经过对测量项的整理,剔除载荷系数小于0.6的测量项(A16),得到如表5的因子载荷系数表。

由表5可知,通过剔除无效的测量项,最后剩下的测量项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0.6,而该结果表明:将有效的数据用来验证移动阅读概念模型得出该模型是有效的。

5.3.2 结构变量路径图和总效应

(1)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图。根据分析软件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如图4所示为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图,即各测量因子之间的数据关系。

(2)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根据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可以得出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如表6所示。

(3)结构变量因果关系假设验证。根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计算出的T值,检验模型对各个变量所做的关系假设。通常情况下,当P>0.05时,|T|大于1.96时,可以认为假设成立。反之亦然,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的结果显示,H2的|T|值小于1.96故该假设被拒绝,可以剔除“感知易用→行为态度”这条路径。而其他四项假设的|T|值均大于1.96,表明假设均成立,由此可以得出新的结构变量路径图,如图5所示。

图5作为改进后的结构变量路径图是本次研究的最终路径图,而所提出的假设也得到了验证,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6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感知有用来看,感知易用对于感知有用的效应是0.379,说明采纳移动阅读影响因素的积极方面对于移动阅读效果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好的网速、较多的推广渠道及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工具是比较重要的。

(2)从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来看,感知有用对于行为态度的效应是0.568,表明读者移动阅读效果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用户的移动阅读态度,使得用户对于移动阅读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3)从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来看,感知有用对于行为意向的效应是0.389,表明用户使用移动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对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意向具有一定的影响,感知有用对于移动阅读采纳行为意向有积极推动。

(4)从行为态度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来看,态度决定行为具有科学性,当读者进行移动阅读行为,并从移动阅读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当读者持有积极态度时,进行移动阅读的行为意向也会表现为积极的一面,这样读者的阅读行为会更加容易发生。

综上所述,影响用户对于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如网速、推广渠道、个性化定制等;还包括主观因素,如用户的心理因素、阅读内容取向、阅读习惯等。通过移动阅读可以达到一定的积极效果,如通过移动阅读,读者打发了时间,学习了知识;通过移动阅读,读者更愿意与人交流,读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话题度明显在增多。当读者感觉到通过移动阅读带来的积极效果时,读者会更加愿意去采纳;当影响因素表现出积极趋势,用户的采纳程度也会随之加大力度。反之,当各种因素都呈现消极趋势时,用户的移动阅读采纳程度也不会有多高。移动阅读服务提供商可在以上几点多下功夫,吸引更多读者采纳移动阅读。

参考文献:

[ 1 ] 北京本地宝.2015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数据[EB/OL].(2016-04-20)[2016-04-26].http://bj.

nlc202309090513

bendibao.com/news/2016420/222956.shtm.

[ 2 ] 黑龙江日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手机阅读达六成微信成首选[EB/OL].(2016-04-20)[2016-04-26].http://news.cssn.cn/zx/zx_gjzh/zhnew/201604/t20160420_2

976627.shtml.

[ 3 ] VASILEIOU M, HARTLEY R, ROWLEY J. An overv-

iew of the e-books marketplac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33(1):173-192.

[ 4 ] SONGY S, LEE J M. Mobile device ownership amo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ents:a road to the ubiquitous library[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2,40(4):574-588.

[ 5 ] KANG Y Y,WANG M J, LIN R T.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e-books[J].Display,2009,30(2):49-52.

[ 6 ] 王琦,陈文勇.大学生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采纳行为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3-5.

[ 7 ] 杨海军.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模型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5,37(5):21-24.

[ 8 ] 沈思.高校用户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2(03):80-83.

[ 9 ] 何希.移动阅读及其用户行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10] 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3(5):97-101.

[11]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2] 徐新雨.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意愿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13] 刘鲁川,孙凯.移动出版服务受众采纳的行为模式:基于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33(06):104-111.

毛 平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讲师。江苏泰州,225300。

阚 倩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学生。江苏泰州,225300。

李 莉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4。

(收稿日期:2016-07-07 编校:曹晓文)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 第10篇

研究过程中将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了学生、青年白领和部分中年用户。学生、青年白领上网时间相对较为零散,主要以资费水平不高的娱乐型业务为主要消费对象,且应用量要求稳定;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用户因为收入相对较高,且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受限,其针对信息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且能够承担相对较高的资费水平。这部分群体虽然整体数量不多,但是其是所有移动网络运营商所争取的高端用户群体。

笔者在研究工作中对移动互联网络的用户群体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图1所示的相关数据结果。其中,10-39岁的网民最多。因此,选择这部分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2 用户行为类型及对比分析

2.1 用户行为类型分析

2.1.1 少年用户行为

处于少年阶段的用户群体因为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热衷于网络游戏、音乐、视频、铃声的下载,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也成为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2.1.2 青年用户行为

青年网络用户对单一的移动网络娱乐行为已经逐渐的失去了兴趣,而主要将其关注热点集中在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地图服务、信息浏览以及其他的个性生活需求服务等,而且在服务对象的选择方面也更加注重产品的体验及功能特色偏爱。

2.1.3 中年用户行为

中年用户的网络行为一般将家庭作为中心,比较集中在电子商务、手机银行、手机股市、移动办公等服务,而且项目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受益程度方面。

2.2 用户行为心理分析

2.2.1 随大众心理

所谓的随大众心理就是在将群体、群体行为规范以及群体舆论等作用下,用户在选择移动网络服务的过程中接受这种暗示、提示等所产生的业务选择模仿行为。

导致随大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没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判断力。在学生群体中,因为价值观相对较为相似,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等多个方面相对一致。而中年人则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得他们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方面。

2.2.2 比较心理

比较心理即攀比。一般形成比较心理的个体自身在选择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被放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虚荣动机。

因为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在好胜心、自尊心方面较强,而自我意识相对较低,这为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中年群体则将处于自身同一个阶层的群体作为比对对象,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来确认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通常这种比较心理会形成自我肯定以及后续的社会价值追求。

3 青少年用户与中年用户行为对比

3.1 普通行为的特点

不论是处于何种年龄阶层的用户群体,在移动网络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部分典型的行为特征。一是使用时间较为零散。与传统的互联网用户相比,移动网络用户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使用时间。二是以浅层信息的获取为主。移动互联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等其他移动终端进入网络,由于这些设备的操作系统、界面等缺少深入的交互能力,使得用户只能够获得浅层信息。三是联网时机突发性更强。

3.2 用户行为差异性特征分析

少年对几乎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感兴趣,而移动网络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为其社交圈通常较小,且生活十分规律,对即时通讯的需求量相对不大,通信对象主要是家人、同学,而这些人几乎天天见面。而随着周边同学手机用户量的增加,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也人手一部手机,且主要用于听歌、游戏、聊天等。

中年人因为逐步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出现了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网络购物、网络办公等。他们逐步适应了这种生活,且逐步融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络当中。当前,中年人主要使用移动网络浏览新闻、杂志等;同时,进行文件的传递,对股市账户进行操作等。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络用户行为的差异及特点是网络运营商以及服务提供商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只有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才设计对应的业务才能够提高用户访问率。

摘要:笔者以10-39岁网民为研究对象群体,从用户类型、用户心理特征以及用户行为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移动互联网络的建设及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移动网

参考文献

[1]孔令夷.对我国互联网接入产业监管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移动网络用户】相关文章: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07-08

移动数据网络06-16

企业移动网络06-21

移动承载网络06-27

移动网络竞争07-15

汽车与移动网络07-07

移动网络的演进09-12

移动网络论文提纲08-24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05-05

企业移动网络论文05-05

上一篇:目标拟定论文下一篇:神秘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