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集成创新

2024-09-14

持续性集成创新(精选8篇)

持续性集成创新 第1篇

高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资源和技术的相对有限性日益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瓶颈, 表现为: (1) 现代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特性需要持续性集成创新; (2) 复杂的市场竞争促进持续性集成创新; (3) 技术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促进持续性集成创新; (4) 新经济时代创新活动的发展要求持续性集成创新。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有通过持续地将要素和资源进行集成, 实现优势互补, 获得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来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 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2.1集成创新理论综述

集成创新的思想早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时就有了雏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迪隆 (Dillon) 、多西 (Dosi) 、厄特贝克 (Utterback) 等人则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与营销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 发挥协同作用。在创新管理领域中, 集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arco Lansiti教授提出的, 1998年, Marco Lansiti教授出版了《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书, 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 Marco Lansit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 它为提高R&D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2.2企业持续创新

“企业持续创新”是以昆明理工大学向刚教授为首的众多学者应用经济效益准则来考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程度, 企业持续创新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持续不断的推出、实施新的创新项目 (含产品、工艺、原料、组织、管理、制度和市场创新及其内部扩散) , 并不断地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

2.3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基于某一系统或某系统的核心从而把若干要素 (参照熊彼特的理论并作一定扩展, 含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等创新及其内部扩散) 创造性的集成组合在一起, 使系统或产品达到新水平和实现新功能, 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商业化, 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是基于一定内核的创造性的持续集成, 包括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资源持续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创新效益实现能力。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具有持续性、内核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

3.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是各集成要素的功能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体现的是集成借力、优势互补、相互融通的运作思想。各层面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的。这种关联机制构成了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结构, 决定了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功能。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所构建的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依据持续性集成创新的流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较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总体能力。

3.1构建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基于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评判指标体系才能反映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能力。在设计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按照下列原则: (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2) 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 (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4)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3.2构建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包括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资源持续投入能力、R&D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创新效益实现能力。因为持续性集成创新几乎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 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是种综合能力。参照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基于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建立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

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评判过程, 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 人们期望利用各种信息做出最好的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前, 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而且有些因素可以量化, 有些因素只能作定性分析。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些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并对各种方案予以科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3.3.1层次分析法 (AHP) 赋权

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的能力评价首先要解决赋权问题, 将被评价系统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以评价指标或因素为代表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 针对每一层的指标运用专家的知识、经验通过两两比较给予定量表示, 得出判断矩阵。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中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利用特征向量法求出权系数向量。

3.3.2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评价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存在较多的定性、定量指标及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 确定评价因素集A

根据表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因素集, 一级评价指标 (主因素集) A={B1B2B3B4B5B6}={创新资源持续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效益实现能力}, 二级评价指标 (子因素集) Bi={Bi1、Bi2、……Bin}, n为一级指标Bi含有的指标数。

(2) 确定评语集

评语集反映了评价指标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状态, 是由若干专家对各种指标作出评判结果的集合, 其大小可根据实际细化程度和计算量大小而确定, 我们根据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语集{强、较强、一般、弱}, 即V={V1 (强) , V2 (较强) , V3 (一般) , V4 (弱) },

(3)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undefined

其中:k=1, 2, ···m, m为评语数;

n=1, 2, ···n, n 为准则层包含的要素的个数;

j=1, 2, ···ni, ni为第i个准则层包含的指标数的个数。

(4) 模糊综合评价

主因素指标undefined

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值undefined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企业持续性集成创新能力所属等级。

参考文献

[1]Lansiti, M.Technology Integration-Making Critical Choices in a dynamic World HBS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8·

[2]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科学出版社, 2006·29-32·

[3]李文博, 郑文哲.现代企业的集成创新及其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4) :66-68.

[4]诸克军, 等·Fuzzy-AHP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12·

持续集成之“分支策略”(续) 第2篇

“现在我们还在使用提交令牌(参见《Checkin Dance》一文的最后一节),可我们的开发人数已经翻了一倍。而且,我们自动化测试用例的数量也激增。”Joe说道,“有时候我想提交代码都要排队等很长时间。”

“嗯,每天等待提交的人也挺多的。”Alice说道,“现在看来,虽然持续集成让我们每次提交的质量都更有保证,但是在同一个主干上开发的人数太多,它就成了一个提高开发效率的瓶颈了。”

“要不这样吧:我们把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主干上拉出一个分支,完成一组相近特性的开发后,再合并回主干。”Bob边说边在白板上画了出来(如图1所示)。

“对应的持续集成方案也需要调整。包括:

保留现有主干对应的持续集成平台,但不许在主干上直接开发代码;

每个分支增加一个相对应的持续集成平台;

每个分支的持续集成平台构建中需要包括该分支对应特性的单元测试、功能测试;

每次向主干合并时,都会触发主干上的持续集成,构建中应包含整个系统的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等。

这样,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会太多,提交时需要等待他们提交完成的概率应该不会太大。另外,每个分支的持续集成上只运行自己分支对应特性的单元测试和功能测试,这样,构建时间也会缩短。”

“听上去是个好办法,”Alice答道,“可是,我对这个方案有几个疑问。比如说,这几个小组在什么时候做同步?每个小组什么时候向主干合并代码?”

“嗯,好问题。我还没有想到这么多呢。”Bob皱了皱眉,感到很沮丧。

Joe笑了笑,说道:“的确是不错的方案。只要加一点同步与合并规则,改进一下。”然后,他拿起白板笔,在图上加了几笔(所图2所示)。

“规则如下:

每个小功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开发且测试完成,最好是在一周之内。

每组做完一个小功能后,一旦该分支上的持续集成构建通过,而且手工验证没有问题,就可以向主干合并代码。

合并后,与主干对应的持续集成平台会立即验证这些代码。

如果主干持续集成平台的构建失败,那么是哪个小组提交导致的,就由哪个小组负责修复。

每天各组在开始工作之前,都要将主干上那个最新且通过主干持续集成构建成功的代码检出,并与各自分支的代码进行合并。

其实,这就是小组级别的“Checkin Dance”。目的还是要持续集成,即尽要将各小组的工作成果集成在一起。如果每个小组能够做到频繁与主干代码同步的”

Alice问道:“由于每个分支上都是多人开发,那么当某个功能完成后,并需要合并回主干时,该分支上可能已经有一些代码是属于尚未完成功能的代码。我们需要把属于该功能的代码修改挑选出来后提交到主干吗?”

“你是说Cherry Picking吧。只要我们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确保用户无法访问到未完成的功能,就不需要Cherry Picking了。比如通过配置项或功能开关的方式。”Joe说道。

“这样做,听起来挺好的,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现在大家的代码耦合度太高啦。每增加一个小功能,都要修改很多个位置的代码。”?Bob说道,“如果这么做的话,各组之间的代码冲突会很多,合并可能带来很多问题。”

“的确是这样的,目前的持续集成方案只能缓解合并问题,但无法解决合并中的代码冲突问题,只有通过对代码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解决,

基于Bamboo的持续集成系统 第3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模式,持续集成,自动化

1 引言

传统的软件项目在开发阶段并不要求进行软件集成, 这就造成了应用程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无法运行的状态, 尤其在软件开发团队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原因很简单, 项目干系人没有兴趣在开发完成之前运行整个应用。针对项目的软件测试在没有可运行应用程序的情况下, 更多依赖于软件开发人员自行编写的单元测试, 而这些测试用例对于运行环境来讲意义不大。这样的做法对于那些项目分支的生命周期很长或者把验收测试放到项目尾声来做的团队将是灾难性的。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团队负责人不得不在开发结束后预留很长的时间作为集成阶段, 最糟糕的是没人知道到底要花多长时间完成项目集成。极端的情况是有些项目到了集成阶段才发现软件并不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解决以上困难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持续集成。持续集成要求每当有开发人员提交代码, 就要对整个应用实施构建、部署并执行全面的自动化测试进行验证。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如果构建或者测试失败, 则开发团队应立即停止研发的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修复。持续集成的目标是保证正在开发的软件一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持续集成是一种软件工程实践, 即项目研发团队对源代码进行高频度集成。每次集成都通过自动化构建 (包括编译, 发布, 自动化测试) 来验证集成效果从而尽快发现并改正软件错误, 进而提高软件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以持续集成为核心软件开发控制体系来规范其软件版本变更行为, 实现对软件版本变更的深入管控, 确保软件版本发布的正确性、合规性及稳定性。

为了能够深入理解持续集成理论, 在实践中积累应用经验, 特选取Atlassion公司的持续集成管理系统Bamboo进行持续集成系统研究。

2 持续集成系统研究

2.1 Bamboo简介

Atlassian Bamboo是一款商业的持续集成构建服务器软件。它是一套持续集成服务系统, 它会在代码库有变动后有策略的触发构建、部署及测试以确保新的变化很好地整合到已有的代码库中或者通过反馈机制快速将失败发送给开发团队;发布管理功能通过脚本执行来规范发布流程。Bamboo实现持续集成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

2.2 准备工作

在开始搭建持续集成之前, 需要做好版本控制、自动化构建及团队意识建立三件事情。

2.2.1 版本控制

与项目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提交到一个版本控制库中, 包括产品代码、测试代码、数据库脚本、构建与部署脚本, 以及所有用于创建、安装、运行和测试的相关文件, 本次研究采用的版本控制工具为Tortoise SVN。

2.2.2 命令行脚本

持续集成系统是通过命令行来执行自动构建、部署、测试和发布的。这么做是为了确保持续集成是以自动化方式完成整个过程的。应尽量保持脚本整洁、易于理解、易于维护, 这样有利于使用持续集成系统的项目人员更好的协作。

2.2.3 团队意识建立

严格的讲, 持续集成并不是一种工具, 而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它需要开发团队能够给予支持并严格遵守持续集成原则, 每个人以增量的方式频繁提交代码并认同“修复破坏应用程序的任意修改是最高优先级的任务”, 如果团队无法达成类似共识, 那么便无法通过持续集成达到提升软件质量的目标。

2.3 流程自动化

源代码提交流程是Bamboo持续集成系统应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的源代码变更流程中, 交付/开发团队提交代码至版本控制库, 触发构建和单元测试, 构建成功则触发自动化验收测试, 成功则继续用户验收测试以及发布, 在每一步出现问题则及时反馈给交付/开发团队。

这一过程保证了源代码在提交、构建、单元测试、自动化验收测试、用户验收及发布的各个阶段始终处于被控状态, 整个过程以流水线的形式开展并对过程结果予以记录和反馈, 从而实现流程自动化。流水线的输入是版本控制中的某个具体版本, 输出的是经过测试的发布版本。

有效地阻止那些没有经过充分测试或不满足功能需求的版本进入生产环境能避免回归缺陷, 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紧急修复并部署到生产环境的情况来说更为重要。在构建、部署、测试以及发布被自动化实现以后, 项目团队能够更加灵活的处理紧急情况, 产品发布根本不会存在任何风险, 因为总有一个最近的正确版本作为下一次代码提交的基础, 一旦有问题则立刻回滚, 然后线下修复就可以了。另外自动化还能避免手工易错步骤带来的项目风险。

2.4 多种开发语言支持

Bamboo针对不同编程语言的特点, 提供多种构建、部署、自动化测试的工具, 如图3所示, 构建工具包括Ant、Bower、AWS Code Deploy、Docker、Grails、Grunt、Maven、MSBuild、NAnt、Node.js、Nodeunit、Devenv、Script等;如图4所示, 测试工具包括JUnit、MBUnit、Mocha Test、MSTest、NUnit、PHPUnit、Test NG等;如图5所示, 部署工具包括Artifact Download、Tomcat、Docker、Heroku、SSH、SCP等。这些工具为实现持续集成自动化提供有力支持。

本次研究以目前主流的三种软件开发语言Java、MS.Net、PHP为例验证Bamboo持续集成系统对持续集成的实现。

JAVA项目采用:

实践证明, Bamboo提供的持续集成工具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2.5 部署一体化

软件部署流程的起点是开发人员向版本控制库提交代码, 持续集成管理系统对这次提交做出响应即触发部署流程。第一个阶段称为提交阶段, 通过编译代码、运行单元测试、执行代码分析、创建软件二进制包, 在所有单元测试验证通过后将可执行代码打包成可执行文件, 并放到一个制品库 (Artifacts Repository) 中。Bamboo提供了保存这种过程产物的功能, 并能够将其提供给流水线的后续阶段。

第二阶段进入验收阶段, 主要特点为自动化验收测试、冒烟测试的执行。持续集成服务系统Bamboo支持多个代理机 (agent) 同时运行自动化任务。这种并行执行会明显提高执行效率, 更快得到反馈, 更快针对反馈做出处理。这个阶段是流水线中第一阶段成功完成后自动触发的, 该阶段完成后同样会将验证后的成果放入到制品库中。

第三阶段进入部署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顺利完成为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 根据不同项目特点, 将产品实际部署到任意环境 (测试环境、发布环境、生产环境等) 。Bamboo在完成整个过程中, 需要版本控制、制品仓库管理、配置管理的全程配合, 如图6的部署基本流程演示了整个部署一体化实现流程。

3结论

基于Bamboo的持续集成系统通过自动化手段为软件项目开发团队转变传统开发模式、实践持续集成思想提供了足够的平台支持, 有利于项目快速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手段的完善, 为软件的高质量交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Jez Humble, David Farley.持续交付-发布可靠软件的系统方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87-90.

[2]董越.软件集成策略:如何有效地提升质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77-288.

持续性集成创新 第4篇

关键词:Android测试,Maven框架,持续集成

随着Android系统的广泛应用, 用户对Android应用程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 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Android应用程序还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系统无响应甚至崩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既影响了用户使用, 又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 需要加强对Android应用程序的全面测试。

1 使用Android Maven Archetypes创建新Android工程

如果要创建一个新的Android Maven工程, 可以使用Maven的Archetypes插件来创建一个工程样本并进行开发。如执行命令从“android—quickstart”样板工程开始创建Android工程[1]。

在上面的命令中, “archetype:generate”参数表示从Maven样板工程中创建新的Maven工程, “archetype Artifactld”参数指定了样本工程是“android-quickstart”, “archetypeGroup Id”参数指明了样板工程属于“de.akquinet.android.archetypes”, “archetype Version”参数说明样板工程的版本号是1.0.8, “groupld”和“artifactld”两个参数指定了新创建工程的名字和分组名称。创建成功的界面如图1所示。

2 工程运行

创建好工程后, 就可以在根目录下执行命令进行编译、部署和运行Android应用, Maven可以直接启动Android模拟器或者将应用部署到Android设备上, 这些操作需要使用Android SDK中自带的工具。因此, 要求先设置好Android SDK的路径信息, 以便Maven可以调用这些工具。一个简单的方案是通过环境变量进行设置的[2]:

因为android-quickstart样板工程中默认使用的是2.3.3版本以上的Android SDK, 所以先启动Android 2.3.3以上版本的模拟器或连接好Android设备, 并执行命令 (Maven的命令行工具是mvn) :

如图2所示, 从其中的日志消息中可以看到, Maven在编译完Android工程后, 自动寻找连接到电脑上的Android设备, 将应用部署到设备上并进行运行。

3 集成化测试

可以使用Android Maven插件自带的“android.with-test”样板工程创建集成仪表盘测试的Android应用工程:

创建完工程后, 会看到工程的根目录下有两个子文件夹, 其中名称与上面“artifactld”相同的文件夹就是Android工程。而在“artifactld”参数值之后加上“-it”后缀的文件夹则是仪表盘测试工程。如图3所示。

连接好Android设备或启动Android模拟器之后, 只要在主工程的根目录下执行Maven目标“android:instrument”就可以执行仪表盘 (Instrumentation) 自动化测试用例了, 如:S mvn install android:deploy android:instrument

用例执行完毕之后, 测试结果也会保存在Maven surefire插件的报告中, 如图4所示。上面的命令执行过后, 可以在测试工程的“target/surefire-reports”中找到测试报告“TEST-emulator-5554_Android403_unknown_sdk.xml”。

4 结语

一般来说, 自动化测试的目的就是进行回归测试, 而使用像Maven这样的持续集成编译工具, 可以很方便地将自动化测试集成在持续集成开发过程中。在理想情况下, 可以在团队的源码版本控制服务器上设置一些代码签入触发脚本, 一旦有成员向代码服务器签入新的代码, 就可以触发Maven这样的工具自动编译最新的代码, 将生成的应用部署到模拟器上执行自动化测试, 初步验证签入的代码不会影响现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灿, 薛云志, 陈军成.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GUI录制回放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 (12) .

持续性集成创新 第5篇

1 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的重要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是粮食供应总体偏紧, 小麦、稻谷、大豆都开始产不足销, 粮食库存已降为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是粮价飙涨, 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近1/3, 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其中, 小麦涨112.0%、玉米47.3%、大米3.1%。三是国际粮食贸易量仅占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一半略多。四是粮源主要在发达国家, 并开始由推销农产品向控制转变。五是生物能源开发成为粮食加工消耗的重点, 扩大能源作物种植又挤占了粮食面积。六是欠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效益低, 稳定性差, 消费量又较快增加。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既是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大国, 也是消费大国。稻谷、小麦和谷物总产量都排一, 谷物总产占世界五分之一强, 粗粮排第二, 红苕第一。但去年进口就比出口高出了40亿美元, 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国变为逆差国。由于近年来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 供给压力加大, 供求总量紧平衡, 结构性矛盾突出, 水稻等个别品种供给偏紧。

重庆市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产需平衡省市。从直辖以来, 粮食年均总产稳定在1100万t以上, 粮食消费在1200万t以上, 以稻谷为主的主要口粮品种能基本实现自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小麦、玉米和两薯 (马铃薯、红苕) 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2 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的紧迫性

因重庆06年受灾, 为便于比较, 我们根据2005年全国有关统计数据分析, 重庆人口占全国2.14%, 基本农田占1.87%, 种植面积高于基本农田比例的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2.22%、粮食2.40%、稻谷2.59%、高粱4.7%、薯类7.68%、马铃薯6.54%, 总产量高于人口比例的有:粮食2.41%、稻谷2.89%、高粱3.14%、薯类8.08%、马铃薯7.19%;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作物有:粮食、稻谷、薯类、马铃薯。在西部十二个省市中, 重庆的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总产、单产多数在4至6位。作物单产与相邻的四川相比, 粮食低15 kg、水稻低16 kg、玉米高14 kg、马铃薯低50 kg。

按人口信息网公布的常住人口计算, 重庆人均占有粮食 (416 kg/人)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68.2 kg/人) , 在西部位第4, 在全国位第9。按公安部的户籍人口计算, 重庆 (376 kg/人) 与全国 (380 kg/人) 基本接近, 在西部位第4, 在全国位第15。

3 影响粮食单产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近年来, 由于异常气候频发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作用和影响, 粮食生产目前仍是种植业及各类经济活动中效益最差、问题较多的。

(1) 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多种地形地貌和复杂的生态小环境与多元化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导致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总体较差。丘陵地区田块零碎, 水利灌溉条件普遍较差, 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率极低, 不但水稻高产的稻田水分管理技术难以实施, 而且常因干旱造成不能按时栽秧, 或栽秧后干旱导致死苗、严重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工程性缺水, 重庆农业总体上仍处于雨养农业阶段。

(2) 异常气候发生频率高, 灾害频繁。特殊的生态条件造成各类灾害年年有, 只是灾多灾少、灾大灾小和发生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旱、涝、雪冻灾害频繁, 病虫害防治压力加大。特别是干旱和低温阴雨, 通常表现为时间长、范围广, 而且不容易引起重视, 而洪涝、冰雹、雪灾等极端气候灾害虽然损失较大, 但一般情况下都发生在局部地区。

(3) 种植规模小, 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难度较大。人均耕地少、种植规模小是重庆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 也是比较效益低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重庆市种植的水稻以杂交稻和冬水田为主, 对机插、机收和高产栽培都有特别要求和限制, 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集成技术,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速度, 旱地种植的玉米和两薯以间套为主, 不仅实现机械化的难度大, 收获和运输农产品的成本都在较快增长, 新技术实施难度增大。

(4) 技术到位率低, 科技支撑因素减弱。良种是增产的重要因素, 但良种增产是有条件的。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品种多乱杂现象, 重庆市推广的两杂品种有400多个, 多数区县推广的杂交水稻或者杂交玉米在50至100个。品种多虽有利于集团当家, 利用其遗传背景多样性防控病害流行, 但不合理的品种布局对复杂生态条件、种植制度针对性不强, 技术指导难以到位, 良种优势难以发挥。就重庆市目前推广品种的产量潜力来看, 杂交稻多数在700 kg以上、个别品种超过了800 kg, 杂交玉米多数在500 kg以上、个别品种超过了600 kg, 马铃薯和红苕多数在2500 kg以上、个别品种超过了3000 kg, 但重庆市平均单产“两杂”品种仅相当于三分之二, 两薯仅相当于一半多。随着种田农民的老龄化和农技推广管理的行政化, 农民接受、应用先进实用新技术的能力下降, 复种指数降低, 一边是科研成果难推广、转化率低, 另一边又连一般的适时播种、栽植密度、合理施肥、病虫防治等基本栽培技术都难以落实到位。

(5) 耕地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季节分配不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比较效益的影响, 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还将刚性减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减少的耕地大多是好田好土, 粮田质量下降比数量减少的制约更为突出。一方面因耕地减少播种面积下降, 另一方面土地撂荒特别是秋冬季又存在大量的空闲田。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民就业不充分仍是当前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 但受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的双重影响, 关键农时缺劳动力、农闲时又大量富余的矛盾同时存在。农民老龄化现象开始显现, 兼营农业的农民大量增加, 由于关键农事的劳力投入不足, 经营比较粗放,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土地产出率产生了较大影响。

(6) 粮食产品的商品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比较效益仍较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都是农产品生产要商品化, 只有通过建立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 才能实现产业化和城乡互动。由于分散种植、基地规模小、商品率低、生产条件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差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进一步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效益水平。

在看到上述制约因素的同时, 也应看到有利的一面。第一, 重庆宜种作物多, 农产品均衡供应时间长, 减灾能力也较强。第二, 秋冬季气温较高, 劳动力成本较低, 开发利用冬闲田 (土) 的潜力很大。第三, 重庆的丘陵梯田面积大, 利用田坎发展立体农业的潜力也很大。第四,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农民对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需求十分强烈。第五,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 城乡市场潜力大、相互依赖性强, 无论从关注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还是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角度看, 农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较大。关键是要转变观念, 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与时俱进地调整思路、完善措施, 重抓落实。

4 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的途径及措施

(1) 通过间套轮作等方式, 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水劳资源, 扩大复种指数, 提高全年的耕地单产和经济效益。扩大复种后虽然统计意义上的播面单产和效益较低, 但土地年产出率较高。如果以推广的小麦 (蔬菜) //玉米//红苕 (或马铃薯) 旱地三熟制和水稻+蔬菜 (或马铃薯、油菜) 水旱两熟轮作制的全年产量和效益来计算, 麦//玉//苕三熟制的全年产值在1300元左右、麦//玉//薯1450元左右、菜//玉//苕1500元左右、菜//玉//薯1650元左右, 水稻+蔬菜水旱轮作制的全年产值在2300元左右、水稻+油菜1300元左右、水稻+马铃薯1400元左右。目前, 每亩水稻、油菜和小麦的生产资料费直接支出约占产值的1/3左右, 玉米、红苕在1/3以上, 马铃薯和蔬菜约占1/2。表明扩大复种不仅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 而且减轻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季节矛盾, 同时增产增收。

(2) 提高农作物的生物利用产量。如玉米、红苕, 目前都主要是用于饲料, 但生产上只统计玉米籽实和红苕块薯产量, 而玉米收获后的秸秆、特别是菜用玉米的秸秆和红苕的藤蔓, 多数可以加工成养猪的青贮饲料或者养牲畜的草料, 随着水稻机收面积的扩大, 重庆市秋冬季的干板田大量增加, 如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肥和饲料, 不仅可以降低畜牧业的饲料成本, 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还能通过提高副产物的利用价值来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3) 提高重点地区和重点作物的单产水平。由于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区域间粮食生产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从各区县去年主要农作物的667 m2平均产量来看, 水稻高的已近600 kg、低的才200多kg, 玉米高的500多kg、低的才还不足200 kg, 两薯高的已近500 kg、低的才100多kg (折粮) 。因此, 要提高大面积平均单产和保障粮食安全, 一要稳定高产优势区域的产量水平;二要大力提高低产区域的单产水平;三要突出抓好商品率高的重点区域;四要重点抓好水稻为主的口粮生产和适宜区域广、增产潜力大和多功能性的马铃薯生产;五是主城区的基本农田和退耕还林地区的口粮田要努力提高单产, 保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

(4) 扩大种植规模来提高单产和效益。提高粮食产品的效益, 受到市场价格、政策补贴、科技突破、规模种植、农民素质等的综合影响。在现阶段, 虽然市场需求很旺, 我国多数粮食产品的价格也低于国际行情, 但粮食在我国具有一价带百价的特性, 仅靠市场价格来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在政策方面, 虽然国家逐年在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补贴, 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 特别是劳动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 从效益比较来看, 仍然没有改变粮食弱质产业的地位。从科技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看, 增产潜力确实很大, 但限制因素也很多, 难度也很大。靠品种或者某一样技术使大面积单产实现飞跃, 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 才是促进种植技术标准化、造就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效益的根本措施。

(5) 强化重点技术集成, 狠抓关键技术环节。今年我们提出了“一增六改”综合技术推广。重庆市都要突出抓好以增种、增苗、增窝、增穗为主要内容的合理密植技术推广。用种少、栽得稀、穗不足, 不仅是重庆市目前禾谷类作物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 也是大多数农作物单产不高的原因。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重庆市推广的杂交水稻, 平均单产470 kg左右, 最稀的每亩只有6千窝, 重庆市平均仅一万窝左右, 只要每亩多栽一千窝、多成一万穗, 单产就可以提高20 kg左右, 要把重庆市水稻单产提高到500 kg以上, 必须把每亩栽植密度控制在1至1.5万窝之间, 这是目前提高大面积水稻单产最简单有效的技术途径。各地一是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办法, 把增种、增窝、增苗、增穗来提高作物单产, 当成一项最基本的农业技术来广泛宣传和培训;二是加快机插秧和抛秧轻简技术的推广;三是通过集中育秧育苗来降低生产成本, 确保提高栽插密度技术的落实。

各地可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来选择六改技术。特别是要把改分户育秧育苗为集中育秧育苗作为工作重点和难点。播种期、移栽期不适时, 育秧育苗中种子浪费大、成本高, 秧苗素质差, 水稻秧苗与机插技术不完全配套, 是目前大田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分户育秧育苗为集中育秧育苗, 并向工厂化方向发展。育秧技术本身就是一项集约化技术, 也是作物生产中技术含量高、对单产和效益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 据专家们分析, 我国水稻单产的提高, 三分之一来自育秧技术改革。第一, 农民分散育秧种子买进因环节多价格高、不浸种催芽出苗率低、技术不到位秧苗素质差, 是典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例子之一, 也是技术推广中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需要政府支持来集中办的实事、好事之一。第二, 重庆市主推的旱育秧技术成熟、秧苗素质好, 不仅有利于减轻农民育秧、运秧的劳动强度, 而且秧地面积小、集约化程度高, 适合集中培育移栽不同类型田块的小、中、大苗和长龄秧的要求。第三, 机插秧和抛秧是重庆市丘陵和山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必须推广的主体技术, 促进水稻生产由农民小面积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 核心的技术支撑就是要解决集中育秧育苗问题。第四, 防止耕地撂荒、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专业代耕户发展, 特别是要实现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的加快和率先, 集中育秧育苗都应是优先选择的重点项目。去年试点总体是成功的, 目前大面积推广的难点, 不是技术问题, 主要是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希望大家借鉴合川的基本作法, 因地制宜创新多种模式, 制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把这项技术作为春耕生产中的关键农事技术来抓, 作为扩大规模种植、加快农机化进程、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粮效益的重点工作来抓。

其它五改技术当中, 改单季种植粮食为粮经饲结合, 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措施, 重点是抓好水稻与油菜、春、秋马铃薯和蔬菜轮作。

改单纯选择大穗型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耐密品种, 主要是为了提高主导品种的针对性。今年, 市品审会和种子站将对现有主要推广品种的适宜区域和配套技术进行跟踪评价, 退出一批不适宜推广的两杂品种。

改人工翻耕为机耕或免少耕, 是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耕牛的大量减少, 不适时耕地已成为农村中粗放耕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冬季大量干板田既影响蓄水、春季不能适时栽插、增大农业生产成本, 又为病虫越冬创造了条件, 各地要加大农机推广, 以减少冬季干板田、保适时栽插为主要目标, 农技部门要结合稻田改制在水旱轮作田和冬水田推广少免耕技术, 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投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

改分散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 是针对目前施肥水平低, 施肥时间、方法不当, 配方不合理, 肥料利用率低, 不仅影响重庆市作物单产和效益的提高, 而且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影响食品质量。各地要把施肥与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结合起来, 只有提高了耕地质量才能提高产出水平。在重视土地工程整治的同时, 强化耕作改制在地力培肥中的重要作用, 把提高产量作为整治效果的衡量标准。推广实施配方施肥的地方, 一要围绕优势作物, 通过测土、试验和示范, 形成有利于推广的技术方案;二要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 (代耕户) 共同参与的配方施肥服务网络, 通过技术和物资的结合,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统防统治, 是针对病虫害发生具有迁飞性、传染性和共发性等特点, 这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 是政府必须统筹解决的公共灾害问题。今年我们将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行政属地管理责任制的要求, 分市、县、乡三级把行政分管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用网格化进行定位, 进一步强化责任, 保证防治信息及时传达。依托已经建立的病虫测报和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加强重点时段、主要优势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和病虫测报信息管理, 推广机防专业队和代耕大户为主体的统一防治。同时, 积极探索开展重大病虫防治的政策性保险试点, 通过创新机制来推进统防统治工作, 化解种粮风险。

持续性集成创新 第6篇

自Iansiti(1998)提出“技术集成”的概念以来,随着产品技术复杂程度的加剧,集成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学者们分别从集成创新的构成、影响因素、创新过程、创新机制、创新评价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各自的研究。

Hardker(1998)等通过研究制造业产品开发管理,把技术集成分解为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 ,Gary L.Ragatz等人认为,开发新产品时,由于技术环境不确定,应将供应商尽早集成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1];而Parthasarthy则认为部门集成、工具集成和外部集成是影响创新产出的关键因素[2]。在国内,陈劲、江辉较早地对集成创新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3];慕玲分析了集成创新的要素,认为集成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而不是创新各个供给要素之间的匹配,其实质内容是在创造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形成匹配,这一结论和Iansiti的理论一脉相承,揭示了集成创新的主要特征、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主要区别[4];西宝和杨廷双则认为集成创新可通过水平集成与垂直集成两种方式实现:水平集成主要是通过知识生产的不同主体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创新能力和行为集成起来,形成创新网络。垂直集成主要是对与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的创新过程进行集成,通过实施并行工程方式达到集成创新的目的[5];卢显文和王毅达研究了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型, 认为集成创新的核心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四阶段过程,即概念开发阶段、研究阶段、集成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对产品开发集成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机制和信息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6];张光前和张米尔以“优盘”的构造为例,提出技术集成的过程模型,从逻辑和知识两个维度阐明技术集成的过程,并讨论了该模型中知识的属性[7]。

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集成创新的研究逐步从概念的探讨转向过程的研究,从一般性的描述转向具体的案例分析,反映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集成创新的实现这一问题,因此,关于集成创新的模式和途径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点。陈劲较早地提出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构造了一个包括战略、知识和组织在内的全面集成模型[8],吕强则从核心能力的角度,将企业集成创新的模式分为基于组织核心能力构建和强化的集成创新模式、基于战略核心能力构建和强化的集成创新模式[9];张米尔、杨阿猛则通过朗科的案例分析,构建技术集成创新模式和产品衍生模型,认为技术集成的成功需要持续地植入新领域的知识[10];郑铮和杨乃定将企业集成创新分为五种形:分别为技术的自集成创新,技术同外部环境要素的集成创新,技术同外部资源的集成创新,技术同企业内部资源的集成创新,技术同企业内部环境的集成创新[11];郁培丽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企业技术能力阶段的不同特点,提炼出三种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拷版模式、渐进模式和突破模式[12],但她所提出的拷版模式其实只是一种产品组装模式,严格地说应该不属于创新之列。众多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是集成的视野过于宽泛,一谈到集成就是技术、资源、战略和管理等所有内容的集成,实际上是没有很好地区分集成创新和创新集成两个不同概念的边界,所进行的案例研究大多是单个产品的案例,没有涵盖多种不同产品的集成创新模式,产品集成的技术仍然局限于元件技术和架构技术,没有从技术链的角度来全面地阐释,事实上元件技术和架构技术能很好地描述简单用户产品和模块化产品,但对大型复杂产品则不能很好地解释,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面而又不至过分宽泛的分析框架,使其能够涵盖多种产品的集成创新模式,解释不同模式的区别和联系、要素和特征,则是本文所关注的。

2 集成创新的组合案例

为了能够提炼出一个较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本文精心挑选出四个产品案例进行分析,这四个案例有着集成创新共同的特点,即围绕市场需求,将已有的技术资源集成为新的产品,但它们也各有特点,它们在集成时所涉及的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产生的产品的创新程度也不尽相同。

2.1 朗科“优盘的案例”——产品体系重构

“优盘”的研制是典型的产品体系重构。朗科的两位创始人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容量大、兼容性好、可靠性高、携带方便的移动存储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解决软盘容量小、速度慢、数据易丢失的缺点,他们选择了现有的Flash芯片用作存储介质。为了解决硬件兼容的难题,他们决定放弃传统的“专驱配专盘”模式,采用被人们接受的USB接口技术,通过开发控制软件,把USB的传输功能和Flash芯片的存储功能集成在一起,让存储介质和驱动器合二为一,形成 “优盘”这种全新的移动存储设备,突破了传统磁盘主导设计的约束并取代软盘和软驱。

从图1可以看出,优盘的产生是把已有的技术单元在产品架构层面进行组合,这些技术单元经过组合变动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出全新的产品体系,能够提供旧产品(软盘)不具备的新效果和新的性能并具有突出的技术优点。

2.2 海尔的触摸式按键洗衣机——技术植入

海尔的触摸式按键洗衣机也是一个市场需求和已有技术相结合的典型的例子:为了解决洗衣机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海尔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按健的感受有新的要求,希望外形时尚,增加人机对话功能,使用更方便,并愿意为新式键盘多付钱。而触摸式按键除了时尚高档外,还能带来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海尔把触摸技术引入洗衣机,于2007年推出世界上首台触摸按键洗衣机并荣获全球红点家电设计大奖。

虽然都是集成创新,但和优盘不同,触摸按键洗衣机并未改变现有产品的主体结构,它只是将已有的技术单元植入现有产品的主导设计中,从而拓展产品的功能。很多人会把这种技术植入与二次创新等同起来,但本文认为,与二次创新中技术的引进消化不同,技术植入的着眼点是产品功能的横向拓展而不是落后技术能级的纵向提升,事实上,作为一个家电行业的领导者,在利用技术植入的方式不断获得成功方面,海尔是一个成功典范,从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机到双动力洗衣机,从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再到触摸式洗衣机,海尔把技术植入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

2.3 中国高铁——技术总成

高铁项目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的复杂技术。以中国的高铁为例,它集成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总装、运营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缺少任何一项技术,高铁项目都不可能成功。而其中仅动车制造就包括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等9大关键技术以及10项配套技术,涉及5万个零部件。对于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反映其战略上统一规划、技术上高度综合、资源上集中调配的特点,本文采用了“总成”这一装备制造中常用的术语。技术总成中总体设计非常重要,如果不做好总体设计,就无法实现按照工艺要求,协调好各系统的设计制造,因此,高铁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统一组织,坚持整个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一盘棋,无论是运营单位,还是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都统一步调,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制造体系。在做好总体设计的前提下,必须做好设备和技术的选择,没有好的设备和技术的选择,总体设计就无法正确实现。例如,高铁建设中,在选择有砟或无砟轨道的问题上,中国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到底采用哪种技术?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上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线,一旦技术路线错误,必将导致可怕的灾难。铁道部曾组织技术人员多次到日本、德国、法国等国考察。这三个国家,日本除了道岔区以外,都是无砟轨道,法国是用的有砟轨道,德国新线部分是用的无砟轨道。通过认真比较,科学判断,铁道部最终决定高铁全线使用无砟轨道技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国高铁建设是把已有的技术(日本、德国、法国)中合理的部分进行吸收和组合最终构建出更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

2.4 苏联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技术体系重构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是前苏联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它是由前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负责设计建造的。事实上,对于核电站而言,核能的利用并非新的技术,原子能的历史早在1954年6月投入运作之前、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深深扎根,第二次世界时,利用重核裂变,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原子弹,只要通过反应堆对其加以人工控制,就可实现原子能发电。所以,核电站的出现可以说是集成创新的结果,它是已有的技术(核裂变技术)和潜在的需求(核能发电)的结合。与技术移植和产品重构不同,由于技术的复杂,这种结合不能仅靠个人或单个企业完成,它需要各种力量的结合,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建设中,在前苏联政府的强力主导下,数以千计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总共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当然,核电站成功研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从这次核电厂的建造中,前苏联科学家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之后该国原子能发展计划的推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也开辟了一个新的能源应用领域,也形成了包括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行和核燃料循环等环节在内的崭新的核电技术体系。

3 集成创新矩阵的提出

在以上的四个产品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产品只涉及数量很少的技术单元的组合,而有些产品则涉及一系列数目繁多的技术组合,为了能把不同技术特征的产品综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本文引入了技术链的概念。事实上,在关于创新的研究中,技术链或类似的思想由来已久,如Henderson和Clark在研究认为成功的产品开发要求元件技术和构架技术[13],高汝熹等认为发展某个产业所需的技术常常是由若干不同技术构成的技术链,既包括基础技术也包括大规模生产、装配等商业化技术[14],而洪勇和苏敬勤认为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核心技术链由关键制造技术、核心元件技术和产品架构技术三个环节组成[15]。由于技术链的复杂性,大家对技术链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产品是若干技术组合的结果,这些技术依据使用的顺序或中间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往往形成一个链条。理解这一点对集成创新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集成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在产品的市场概念和产品的可供技术资源之间创造匹配性,这种匹配实际上就是已有技术链上各种技术的不同组合,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可以是技术链上单一技术(单元技术)的两两组合,也可以是技术链上(间)诸如研发技术、设备技术、生产装配技术、工艺技术、检测技术等全部技术的复杂组合。这些技术根据市场的需求组合成不同形式的产品,可以是全新架构的产品,也可以是仍然遵循已有主导设计的产品。因此,根据技术链集成程度和产品架构的变化程度这两个维度,可以得出图2所示的集成创新矩阵,该矩阵的四个象限代表了集成创新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技术链上某种单元技术的集成,相对来说技术集成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较低,但是最终产品摆脱了已有的主导设计,形成了全新的产品架构,比如说“优盘”就属于这样的集成产品,它由Flash芯片和USB接口两种单元技术集成而成,整个产品的形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被模仿,但它全然不同于以往计算机所用的软盘,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具有软驱完全不具备的突出的技术优点,因此彻底取代软盘、软驱成为PC机的标准配置,类似的产品还有VCD等,所以这一种集成创新模式我们称为产品体系重构;第二种模式是技术植入,它是以某一技术链上的技术为主体进行领域拓展,将其他领域的某些单元技术植入已有的技术体系之中。技术植入与产品体系重构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改变现有产品的主导设计,只是将已有的单元技术植入现有的产品体系中,从而拓展产品的功能。在这方面,海尔的触摸式按键洗衣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种集成模式称为技术总成,它比前两种模式要复杂,是技术链上各种技术的综合(例如设计施工、装备制造、检测控制、系统总装、运营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因此在研制的时候必须通过技术总成要使各系统按生产工艺的要求达到高度的适应、协调与一致。这种模式在我国许多重大装备的创新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说我国高铁项目的研制,从技术链集聚的角度看,它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链的整合,它的成功包括了高铁桥梁建造、高铁轨道生产和铺设、机车牵引及控制技术、车身制造、路网信号监控等许许多多复杂技术的总成。但从产品架构变化程度来看,尽管中国高铁目前已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有很多新的技术特性,但它并没有改变高铁产品的主导设计,它的技术体系并不是首创性的;第四种模式是技术体系重构,和技术总成一样,技术体系重构这种模式也出现在大型装备等复杂产品的集成创新上,其技术复杂度很高,是技术链上和技术链间多种技术甚至是全部技术的集成,与技术总成不同的是技术体系重构发展出全新的产品,形成了新的主导设计。由于产品的研制技术复杂,涉及技术种类繁多,牵涉面极广,这种新产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仅仅形成新的产品体系,而意味着新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的诞生。以核电为例,核技术从军用转为民用,首台核电站诞生之后,核电就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和技术体系。

4 集成创新不同模式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集成创新矩阵中不同模式的特点,本文将从产品特征、创新的能力要求、创新重点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从产品的特征来看,两种重构模的产品是全新的突破性产品,都产生了全新的产品体系,它们和原始创新的区别主要在于技术的来源上,集成创新主要是在已有的技术供给中寻求技术来源,比如核电技术,它就来源于已经成功应用的核裂变技术,优盘的USB接口和Flash芯片也是成熟的技术。而技术植入、技术总成的产品则属于渐进性创新的产品,所形成的产品和已有的产品相比虽有所创新,但并未摆脱已有的主导设计。

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集成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响应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市场和技术相匹配。市场响应能力是企业对它经营环境中所感测到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响应的意愿和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是企业对内外部技术发展总体状况的理解和整合的能力。如图3所示,相对而言,不同的集成创新模式对这两种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在技术整合能力方面,产品体系重构和技术植入所涉及的技术链上的技术种类较少,所以对技术整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相应的技术壁垒并不是很高;在技术响应能力方面,产品体系重构是创造新的市场,引领新的消费需求,通常要求企业或发明人对市场潮流的变化有较为敏锐的把握能力,而技术植入则是已有用户需求的细分和拓展,相对而言市场响应能力较低。与前面两种模式不同,由于技术复杂,涉及面广,无论是技术总成还是技术重构,其创新的实质是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所以对技术整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市场响应能力方面,技术体系重构属于产品首创,其市场是全新的,所以它对市场响应能力的要求就比技术总成要高。

从创新的重点来看,产品体系重构重点是实现元件之间的有效连接并最终整合成产品,它关注的是产品形式和产品的使用系统之间的整体匹配性,而技术植入重点要解决的是外来技术与原有产品体系如何相兼容的问题,为此,产品开发时要做到对外来技术的仔细筛选。例如电容触摸按键已用于热水器、微波炉、油烟机、冰箱等诸多白家电产品中,但是却很难应用于洗衣机,这是因为洗衣机有着独特的使用环境,在洗衣机上采用电容触摸按键,必须解决防水防潮、抗干扰和抗震耐用等技术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尔洗衣机同时选用三种方案进行对比、试验,经过反复筛选最终海尔采用了 Cypress 的 CapSense 产品。与优盘、洗衣机等大众类商品不同,高铁、核电站等大型设备在研制中,资源的集中调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购买和维修费用昂贵,用户一般愿意使用已有的成熟产品,所以对新的厂商而言,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它不敢投入巨大财力去研发产品,这就使得已有产品的在位者优势得到不断强化,为了打破这种优势,创新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总体谋划,对产业和技术进行整合。这一点在高铁的研制中非常明显,铁道部从一开始就决定中国铁路运输市场,任何一个车,任何一个配件,都不能分割,35家机车车辆厂和各地铁路局都是一家人,铁道部统一组织对外谈判,统一向企业下订单,这就充分发挥我国铁路路网完整、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优势,能统筹利用铁路内外的各方面科研力量和人力资源,形成强大合力,统一搭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平台。

在技术的保护措施方面,技术体系重构和技术总成大多用于复杂产品创新,其产品的使用范围和用户的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技术复杂,再加上用户独特,很多技术秘密,包括工艺流程、参数设计等都必须在设备制造和运行时才能得到,局外人很难剽窃或模仿,所以创新者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和大客户的互动,不断完善系统设计、调试、运行等技术要领,使得技术能通过经验、诀窍等企业默会知识的形式得以保护。而产品重构模式和技术植入模式由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一旦产品面世,先行者很难以技术诀窍或工艺秘密等手段防止技术外泄,新产品容易被追随者模仿,创新者的先行优势很容易丧失,这一点在朗科的例子中就很明显,优盘问世后仅仅一年多时间,由于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市场就出现了许多品牌的同类型产品,同时还出现了大量采用劣质芯片、以次充好的产品。为了不断强化自己的先行优势,避免重蹈“万燕VCD”的覆辙,朗科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专利运营战略,其专利授权及申请事项涉及中国、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但朗科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国内知识产权还缺乏有力保护的条件下,仅凭专利申请并不能有效地保护抵制仿冒者的侵袭,为此它不断拓展产品系列,先后推出了无驱型闪存盘、启动型闪存盘、超稳定闪存盘等一系列升级产品,并向车载影音、数码娱乐和无线数据领域拓展。最后,它还通过不断地把外部的技术和知识集成到产品的内核,形成一系列自己独有的控制芯片,使得蕴藏其中的市场和技术诀窍更难被模仿。可见,产品重构模式和技术植入模式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必须不断拓展产品的广度和加强技术的深度。

5 总结及启示

本文从技术链集成度的视角定性地把集成创新进行了分类,至于如何能定量地估算出技术集成程度,则是以后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另外,本文为了突出不同模式的特征,按技术链集成度和产品变化程度的不同把集成创新分为四种模式,其中单元技术集成和全技术链集成分别代表着简单产品的集成创新和复杂产品的创新,但如果把技术集成度看成一个连续的数值的话,那么其实在单元技术集成和全技术链集成之间仍然可以有一系列集成程度不同的模式。最后,四种创新模式随着市场响应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的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创新者可以根据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创新方式,也可以通过实现不同能力的匹配去进行特定的创新,例如,产品体系重构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加强市场响应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植入实现持续创新。而在技术总成中,创新者必须强化技术整合能力,这一点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中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战略的高度总体谋划,对产业和技术进行整合,以便形成合力,打破先行者的垄断。

“集成创新”驱动城市文化转型 第7篇

数十年前,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久久难以释怀的文章, 说是“看十年的中国看深圳, 看百年的中国看上海, 看千年的中国看北京……”, 看五千年的中国呢?文章说要去看“关中”, 大约是今西安古长安了。这篇文章引起我思索的问题, 一是我们何以选择城市精神来代表中国文化的迁变?二是我们从“关中”、北京、上海、深圳的“看看”中看到了怎样的变迁?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是简明的, 也就是“城市精神”之所以能代表一定时期的“中国文化”, 一是它是那一时期人生诉求和人文价值最具广度的“民主集中”, 二是它的“民主集中”体现出最具时代高度的精神品质。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复呢, 似乎还会带来新的思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之时, 特别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三个“倡导”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历朝历代对平民百姓讲“礼、义、廉、耻”和对文人士大夫讲“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别, 我们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国家、社会、个体三层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城市精神当然概莫能外。

事实上我们已经注意到, 城市文化在其本质上是淡化并漠视地域特征的。某些城市在一定时期呈现的地域性特征, 其实也是整合了更多的“小地域”而形成的“大区域”特征, 并且它还将在更大的区域流动、融通、包容与凝聚中被“去地域化”。这是由城市的文化功能、也是由城市的发展驱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历史遗迹所促成的地域特征, 其之所以值得珍视就在它是“遗迹”, 它可以被解读出历史文化精神, 但却未必能引导时代价值取向。我们既往的城市文化建设是挈带乡村并提升乡村, 甚至也还代表众多乡村的地域性与另外的城市交流;而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城镇化”的时代大潮, 这是一个跨地域的全方位流动, 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大格局融通,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建设观——它的内涵当然维系于十八大《报告》所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的创新理念则需要大力关注“集成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 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事实上,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格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与这“两大引擎”都必然决定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相关。“集成创新”较多地被使用在科技进步的创新模式中, 是与“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共存的三大创新模式。“集成创新”作为当下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关注的创新理念, 在于它一是强调对创新要素的选择、集成和优化;二是强调创新要素的优势互补、有机熔铸;三是强调创新成果的结构追随功能、要素服从结构。

上个世纪30年代, 在文化碰撞“中西体用”的论战中, 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先生曾提出过“文化综合创新”的范式。在当时, 他只是想超越文化上的“两极性”和“单向度”的立场, 也即超越“拒斥外来文化的传统主义”和“抛弃传统的西化主义”。张岱年先生所坚持的, 是文化内容的“可选择性”。他认为“人类不同地域的几大文化都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的体系, 构成体系的许多文化要素和项目之间, 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关联性, 甚至是带有有机性的联系, 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动变迁中, 造就了不同文化的品性和特点”。但张岱年先生并不认为构成不同文化体系及结构的各个部分是完全不可分的。他提出的“可选择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可析取性”。既然具有这种“可选择性”, 我们就可以实施“优选”的实践。我倾向于把这种“可析取性”称为“可集成性”。

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集成创新选择 第8篇

集成创新, 是指以系统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将不同创新主体的知识、技术、市场、管理、文化和制度等创新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集成, 以实现创新目的的实践过程。即在创新思想方法上以系统集成为指导, 在创新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 在创新过程中以集成管理为核心。它分为: (1) 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相关技术的有效集成, 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新兴产业; (2) 组织管理层面的集成创新。是指从组织各要素相配合的角度出发, 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出发, 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组织理论、方法和技术, 将组织的各种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与产品开发系统有关的人、知识、组织三者之间的最佳耦合的有机整体。

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对于企业集成创新, 我们只分析四种生命周期: (1)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的四个阶段:初创期 (新生期) 、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 产品生命周期。表示产品从引入到退出的单位销售曲线, 其形态为倒U型结构, 并可分为几个确定的不同阶段。 (3) 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从开创一个可供开发的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到下一个主要的技术壁垒的一个周期。 (4) 行业生命周期。是指从行业出现到行业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企业生命周期与集成创新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集成创新的运用时间和内容有不同的选择。

1. 在技术维度的集成创新

在企业初创期, 集成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独创的技术, 即对产品定位的现有相同或相似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进行整合, 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在企业发展期, 集成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核心技术, 在独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核心的一系列技术集合;在企业成熟期, 对内外部的相关技术进行联系和渗透, 形成技术群;在企业衰退期, 更要强调集成创新, 以延长企业的寿命。

2.在组织管理维度的集成创新

在企业初创期, 要集合相似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对新产品进行推销, 迈出创收的第一步, 进行组织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集成创新;在企业发展期, 主要是组织管理和文化的集成创新, 形成推广产品的套路;在企业成熟期, 集成创新的任务和目的是建立企业美誉度;在企业衰退期, 要进行组织结构的集成创新, 降低管理成本, 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 对组织进行优化。

产品生命周期与集成创新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进行集成创新的内容和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

1. 产品在技术维度的集成创新

在技术维度的产品集成创新, 不同于企业的集成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时, 企业已进入发展阶段, 这时产品集成创新要强调突出核心技术;在产品进入发展阶段时, 集成创新要对产品进行完善, 形成不同功能的一系列产品;产品成熟时, 要推出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 获取超额利润;在产品衰退期, 要在核心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集合企业、行业乃至国内外的技术进行技术突破研究, 以新产品替换旧产品。

2.产品在组织管理维度的集成创新

在组织管理层面, 产品集成创新是企业集成创新的微小组成部分, 企业的集成创新包含了数代产品创新。在产品介入期, 产品需要借鉴各种企业的经验集成创新, 形成推销产品的创新策略;在产品发展期, 需要集成创新出推广产品的有效方法, 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创建产品的品牌;在产品成熟期, 主要是塑造品牌美誉度;在产品衰退期, 要为即将推出的新产品预热宣传, 建立新品牌。

技术生命周期与集成创新

在技术生命周期, 集成创新的内容和任务很明确。

1. 在技术维度的技术集成创新

在技术初创期, 靠集成有用的技术, 自主研发出创造性的技术, 称为原始创新;在技术发展期, 进行渗透创新, 对原始技术进行完善 (这两个时期包含高新技术产品还未生产出来, 需要其他技术的集成) ;在技术成熟期, 进行不断地动态创新, 完善产品使其满足一部分市场需求;在技术衰退期, 技术越来越与市场格格不入, 需要集成创新, 创造出新的技术。

2. 在组织管理维度的技术集成创新

在技术初创期和发展期, 要进行集成创新, 集合运用多项技术, 完成原始创新和渗透创新;在技术成熟期, 要将技术转化成市场需要的产品, 使技术具有产品能力, 即围绕技术形成相关产品概念、进行市场传播和培养面向市场的技术能力;在技术衰退期, 技术要被新的、更好的技术所取代。

行业生命周期与集成创新

在行业生命周期, 集成创新要站在行业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

1.在技术维度的行业集成创新

在行业初创期, 技术创新应是该行业前所未有的, 应是具有独到的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所发现的;在行业发展期, 集成创新应向渗透创新发展;在行业成熟期, 对企业创新的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技术突破, 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在行业衰退期, 应以开发新技术为主要导向, 满足市场需求。

2. 在织管理维度的行业集成创新

在行业初创期, 市场处于空白状态, 要运用技术生产产品, 并使企业运行起来, 首先抢占该行业市场;在行业发展期, 由于有部分企业进入该市场, 因此企业要通过集成创新, 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行业成熟期, 大量的企业涌入该市场, 企业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行业衰退期, 该行业已被其他行业取代, 企业要考虑转行问题。

不同生命周期交叉的

企业决策

在现实中, 企业所处的周期阶段很复杂, 如企业处于初创期而本行业却处于衰退期, 企业处于成熟期而产品却处于衰退期。四类周期的不同阶段相互交叉, 企业该如何决策?

1.企业初创期与行业成熟期

行业成熟期是该行业的黄金阶段, 其他行业的企业争相加入, 这时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分“一杯羹”?此时盈利最大, 竞争也最激烈, 也正是集成创新发挥效用的最佳时期。

在技术上, 要集成也要创新。只有集成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企业才能在该行业立足。集成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与其他企业站在同一水平上, 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就是要进行技术突破, 形成独创技术, 获取竞争优势, 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此阶段的产品既要是关键技术的集成, 不能有缺陷, 又要有独创的技术, 至少有一个与其他产品不同的创意, 这样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在组织管理上, 如何抢占市场尤为重要。由于市场已成熟, 消费者对既定的产品有了依赖性, 企业进入就更加困难, 即使有更好的产品, 也不易被消费者接纳。宣传和推销的决策也就不能太常规。在组织管理上更需要创新, 使得新的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 并逐渐替代其他企业的相关产品。

2. 企业成熟期与行业衰退期

一个行业衰退有多种原因, 可能是新的行业取代了原有行业, 也可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暂时现象。这就需要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 是继续在此行业发展还是转向其他行业?

如果是该行业逐渐萎缩, 需要进入新的行业, 那么企业的技术集成创新, 就要向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发展。是什么新的科学技术使该行业萎缩?企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行业成熟期, 企业要居安思危, 当行业进入衰退期时, 企业要对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有敏锐的嗅觉, 对集成创新的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 逐渐完成向其他行业转型的准备, 提前转行。

行业的萎缩如果是周期性的、暂时的, 企业的决策又会有所不同。此时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可从减少成本上入手, 也可创立品牌效益。在行业衰退的同时, 消费者对老产品还有一定的依赖性。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实现高利润, 也就相对减少了成本。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组织管理的创新, 相对减少技术创新的投入。

3. 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

企业与行业生命周期的交叉, 要求企业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创新的方向。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又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

从技术的生命周期看, 一项技术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生命长短。一项优秀的技术会使一种产品长期占据市场, 如灯泡这种产品的“生命”至今已达130年。

一项技术从初创到发展、成熟再到衰退, 会有不同价值的产品不断被生产出来。在技术初创期生产的简单新奇的产品, 进入市场后被消费者接受、使用,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 新的更加完备的技术不断生产出新产品, 取代了原来的产品;在技术成熟期, 产品的生命力最强, 这个时期的产品往往是一系列的, 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生活领域被不同的消费群体长期接受, 市场也就被细分了。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一项新技术出现, 即宣布了一种或几种产品, 甚至是一个行业走向衰退。技术衰退是技术不再适应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的表现。■

上一篇:专业知识层次下一篇:登记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