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2024-06-19

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意美(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第1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 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 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 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 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

一、文本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石

语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既有生活中的朴实无华, 又有艺术创作的精美绝伦。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是富有诗意的文本,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 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藏戏》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 是一首精巧的诗, 课文中精美的插图, 无不透露出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 美得无与伦比, 美得激荡人心。

但是, 现在大部分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变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粘贴的技术, 课文中哪一句重要, 哪一句会考到, 哪一段会填空, 老师们一目了然, 语文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练习。那些优美的语言成了条条杠杠, 唯美的意境被一句句注解所代替, 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蕴消失殆尽, 学生独特的体验成为奢侈的梦想。

二、老师是构建诗意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 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 在不同的美中使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得以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搭石》是人民作家刘章笔下一篇充满诗请画意的散文。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 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那潺潺的溪流;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 便想起了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看到人们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 便想起了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教师在文中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就可以让孩子们沿着这个点走进文本中。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 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 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 和谐共振, 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

所以,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 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 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学生是构建诗意课堂的主体

雪莱说“诗也是孩子”, 我想说“孩子就是诗”, 而且是一首首天真烂漫、独一无二的诗, 这正是语文的追求。我们要构建诗情画意的课堂, 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 打造一双慧眼, 就必须“身先士卒”, 作出示范, 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 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 在“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中, 为什么用了一个“滑”字?学生通过讨论, 明白了用这个“滑”字, 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美, 让人回味无穷。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尊严, 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四、课堂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

课堂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 学生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 明天重复着今天, 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然而, 教学原本是多姿多彩的, 学生对教学的厌倦不是因为教学本身的无味, 而是教师不懂得如何诗意地教学。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 当教到“丰富多腔”时, 我让学生体验猫各种情况下的叫声, 如高兴时、悲伤时、生气时, 学生们激情四射, 投入文本学习中, 整堂课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对《猫》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超乎意料。

所以, 只有运用教学技巧, 诗意地教学, 才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让我们的教学诗意盎然。当语文充满了诗意,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油然产生, 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而愿学、爱学、乐学。由此可见, 教学中充满诗意是何等的重要。课堂即生活, 生活是课堂。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不断创新、进步, 在课堂生活中学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课堂, 让每一个课堂都充满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

摘要:诗意课堂的构建, 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 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 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 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 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只有运用教学技巧, 诗意地教学, 才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让我们的课堂诗意盎然。

小学诗意课堂语文微课题开题报告 第2篇

微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我试图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发掘和把握文本诗意、创造语文课的诗境、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等角度,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化,探索有效的方法以“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原,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在我心中,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用诗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诗心,用诗思去叩击学生的心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民主平等、和谐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以往的侧重认知目标和侧重结果改为体现三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强调过程,真正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诗意美,并运用自己诗意的饱含着情感色彩的语言与姿态作某种提示与引导,从而构成语文课堂的诗意场。学生浸润其中,自然不乏精彩表现。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日益会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3.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语文课的神圣职责——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正因为稚幼,才具有潜在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呢?当然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这就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诸如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这些论述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孩子,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因此我们提出课题“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的策略与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呈现出来的。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语文课堂必将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本校及本班的研究经验成果出发;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充满诗意的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学生情感交融,与学生心心相印,让学生真正懂得、理解并被语言文字所感染。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渲染语言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课堂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课程导入时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反复让学生随着文本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使学生逐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诵读时能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朗读时要学会倾注情感,读出诗意,读出灵气,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有了学生冥思苦想的顿悟,我们似乎听到了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听到了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诗意地教学,让学生有创造

语文教材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提炼,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还原和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教师应当推开窗户,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观察,玩耍中学习,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首优美的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诗意!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主要参加者简介:

王燕:41岁,虽然只是新近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仅有三年,但语文功底扎实深厚,善于学习,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实践研究,所教学生语文素养高,成绩优异。曾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惠新莲:35岁,区级教学能手,教学风格鲜明,善于创新,积极钻研,深受学生喜爱。

2.完成课题保障条件:

我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注重校本研究工作,学校有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在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及教学理论指导上会给予大力支持,在名师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比较便利地了解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阅读、采风及习作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

比较研究法:通过课题活动前后学生课堂是反应、习作水平的对比,总结学生在诗意教学后的收获。

成果展示法:通过学生搜集的素材汇报及阶段性总结性的习作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诗意课堂,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用审美的情怀与文本、与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对话的课堂。简而言之,即课堂的审美化、生活化。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确立了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观。教师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获得。

(3)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态度的主动化。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语文学习。

(4)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六、本课题特点与创新之处:

1.用诗意的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让学生生活在典雅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意氛围里,从而进入角色,同作者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热爱语文,热爱生活。

2.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3.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视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赏读,以点带面,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并开出绚烂的花。

4.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提高自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诗意。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学习,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让学生在快乐的诗意课堂体验中激发了写作的兴趣,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与途径 :

1.寓课题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名师工作室导师、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八、预期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5.9—2015.10)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教师探讨研究实验对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收集整理好课题申报材料。第二阶段(2015.10—2016.2)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6.2—2016.4)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1)设计诗意教学教学方案,初步构建诗意课堂教学模式(2)课题阶段小结及心得体会(3)诗意教学示范课(4)教学设计汇编

第四阶段(2016.2—2016.4)总结阶段。

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诗意花朵 第3篇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但语文教学进入诗的境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花盛开。有激情才有诗意,诗意不是只靠简单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人格魅力,小学语文貌似简单,可它内涵丰富,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教给学生知识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给孩子输入精神食粮。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享受,包括我们的外表、体态、眼神、手势、语言……都应该让孩子产生心灵震撼,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应该有丰厚文化底蕴、高超教学艺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强调语文诗意,就是强调一种诗意人生,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富有情感、充满诗意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真谛,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这样做:(1)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照亮别人,才能发出不败的光芒。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运用多媒体手段。一节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营造欣赏氛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陶醉。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用声情并茂的画面给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诗意课堂让学生灵动起来,诗意教师让课堂精彩起来,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课堂洋溢诗的芬芳与浪漫,让我们的课堂诗意浓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那份激情演绎诗意的精彩和魅力。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意课堂 第4篇

1.“诗化的语言”营造着“诗意” 的课堂

虽不能说诗意的课堂一定要拥有“诗化”的语言,但我们真真切切地从诗意的课堂里感受到诗一样唯美的教学语言。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课堂里,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 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请看他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轻声读读, 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咱们心底的那根弦儿?

师:读书,其实就是同文字交流, 同书中的人物对话。想想,读这篇课文, 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

生齐:地球母亲。

师:是呀,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咱们诉说呢。我们先默读文章的1、2自然段,听听地球母亲首先跟我们在说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心聆听, 感受到了母亲的心声。接下来,就让我们默默地读下面的部分,静静地听,听听地球母亲还在跟我们诉说什么?

……

周老师的独特的解读文本的方式, 让地球拥有了跃动的心跳,充溢着人类的情感,教师的诗化的语言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

2.“诗意的对话”构建着“诗意” 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讲究“诗意”的对话。“诗意”的对话直指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指文本的灵魂深处,使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意”课堂里的对话不是浅层次的对话,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周教师上的《天鹅的故事》中“诗意的对话”构建的“诗意” 课堂的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 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 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 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 完全可以命令年轻的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这个教学片段中,周老师那一次次犹如重锤似的灵魂拷问,让学生敏锐地触摸到了老天鹅的内心世界。一只顽强、不屈不挠、伟大的老天鹅的形象如浮雕般凸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刀刻般铭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角色体验、言语诉说、换位思考被周老师运用得出神入化, 如此富有诗意的对话怎么不令人叹为观止,如此,学生对文本入木三分的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3.“诗意的解读”美丽着“诗意” 的课堂

平庸的教师“平庸”地解读文本, 高明的教师“高超”地解读文本,周老师在《天鹅的故事》中“诗意”的文本解读就是一种高超的解读。一段普通的课文内容,在周老师诗意的解读下变成了简洁明快的诗歌,老天鹅一次次撞击冰面的行为演化成为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

《俄罗斯上空的天鹅》优美的旋律适时地响起,教师深情地诵读,老天鹅顽强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志在周老师诗意的解读下得到了强化。而随后对天鹅声音的铺陈、渲染更是让我们 感受到老天鹅那撼天动地的劳动号子背后所蕴涵的团结、奋斗的激情。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周老师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解读着诗意的课堂,美丽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第5篇

大邑县南街小学 杨庆珍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朱永新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情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语言渲染,唤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如《翠鸟》一课,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我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此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学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对翠鸟形态美的欣赏。让学生抓“色彩的巧妙配合”和“身段的小巧玲珑”反复吟诵,比较,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朗读也充满诗韵。

其次,眼睛传神,无声控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播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违反纪律,教师用严肃、警告的目光进行批评。这种无声的批评既呵护了该生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也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无言中,该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三,微笑示意,潜移默化。教育是一门艺术,微笑更是一种艺术。老师的微笑,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催化剂。当他们面对困难,不敢举手时,老师微笑地走过去,以示关心与鼓励;当他们稍稍有错时,老师含笑地轻轻摇摇头,以示纠偏补漏;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时,老师微笑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使他们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丝丝微笑,传递着老师浓浓的情谊、深深的关怀。学生会从你灿烂的笑颜里得到心灵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美。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先播放一段海上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接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天气晴朗时、多云时这两种情况的日出画面,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说“读了课文,我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真是伟大的奇观,作者的语言也是优美、简练如诗,读后一种对光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其间,我又用上“风平浪静翘首远眺,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痴情似梦钱塘江的潮”,“奇异壮观钱塘江的潮”等作为导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诗的享受。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教北师版第八册《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4、诗意地联想,让学生有创造

学习《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 “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

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第6篇

一、诗意的朗读

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表演读、配乐读,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和更加诗意的教学情境,表现出诗意的细节之美。

请看余老师执教苏版课标课文、童话《七颗钻石》时的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 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 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 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 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 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再请看余老师执教《我愿意是急流》的阅读欣赏课的朗读训练设计。

师: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

1. 请同学们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 请同学们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 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①请同学自己朗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杨,抒情性)。

②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

第一,请同学们先试读首尾两段。

第二,请同学们在轻音乐中朗读全诗。

纵观余老师在课堂中的朗读,或小步轻迈,层层推进;或角度精细,不断变化;或听读结合;或有引有读;或读中有析。有时是浅吟低唱,有时是慷慨而歌。余老师的这种朗读设计,形式高雅,有着优美的文学氛围,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身处其中的角色感,能够激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享受审美的喜悦。

二、诗意的提问

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达到了两个境界。正是这两个境界,展示了提问设计的诗意——它们回答了人们多少年来对提问设计最大的疑惑:人们总是说提问太多、太细、太滥,但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一个境界是:主问题的设计。即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

先看余老师的教例。

例一:《荷塘月色》的结构分析教学,设计这样的提问:

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进入课文全文。一个这样的提问,牵动了同学们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

例二:《沁园春 雪》的文意理解教学,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上下阙的意思。如“上阕绘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议论抒情,评古论今”。

面对这样的表达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并进行反复的概括和修改。活动的设计既暗合了“沁园春”词牌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着阅读理解之中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余老师所研究的“主问题”。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二个境界是:微型话题的设计。

如余老师教学《散步》时设计的微型话题讨论:

① 课文标题欣赏;

② 课文的开头之美;

② 记叙文中的风景画;

③ 说说课文中的“波澜”;

④ 课文美句赏析;

⑤ 欣赏课文的情感美;

⑦“世界”一词的意味;

⑧我看课文的主题。

微型话题的设置,使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能够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队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诗意的评价

余老师的课堂评价,可概之为:精到敏妙,诗意盎然。一语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之语,却能点醒梦中之人。

请看余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下面,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

生1: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要在希望中向前奋进。

师: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的快乐。谢谢你!

生2: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就是不平静。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的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4: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苦难,你会品味成功的乐趣、滋味。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够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5: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实的双肩。

生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身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细细去品味这种痛苦,镇静地想一想,快乐就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

这段课堂实录,学生说到哪儿,余老师评到哪儿,师生对话,浑然天成。老师诗意的评价,从作用上来看:有含蓄的评判、有巧妙的引导、有准确的校补、有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生动的比喻,有精当的对偶,有形象的引用,有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正是这些诗意的语言贯穿全课,才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才构成了诗意的语言课堂!也正是这些诗意的评价,才使学生快乐、诗意的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第7篇

一、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授业”“解惑”的专制型教学, 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表现, 长期下来这种教学手段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也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 在《小马过河》一文中, 老牛说水浅, 松鼠说水深, 经过同学们讨论知道了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小朋友们都动了脑筋, 小马动脑筋了吗?小马怎么做的?小马回家后, 怎样回答妈妈问话的?只有这样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局面;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必然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艺的地方。正如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改进传统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应适时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 例如:在给小学生讲授汉字书写时, 不妨通过动画、音乐等视听效果把汉字灵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把拼音、字音、字形、字义以及字的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果通过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发音及整个拼读过程;完全符合小学生识写规律和认知心理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有“蠢蠢欲动”的表现,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开拓创新, 创造开放、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

创新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在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方法, 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研究, 其学习方式也有了创新, 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给予调整教学思路, 而不应该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问, 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让他们自己突破疑团, 这样能够让他们体验心理上的成就感。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逐步通过这样的点拨和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以提升,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教学目标, 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由师生共同制定, 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己主人公的权利, 同时这样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适当的给予表扬, 因为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的自暴自弃、泄气自卑, 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半教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这样也利于创造开发、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

该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以学生为核心, 构建创新、兴趣盎然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课堂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优乐美”才能变成现实!■

诗意的语文?幸福的课堂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现状 教师要求

一、语文教学现状

在技师类的语文教育中,大致形成三个观点:语文没用,还不如多学点技术,学生的“实在论”;语文得学生自觉去阅读,老师的“自学论”;语文就是认识字词,家长的“字词论”。这些归根结底等于语文教育的“无用论”。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甚是觉得呈现语文的重要。

1.走近优质课

基本借助三大辅助:声、电、光。动情的音乐,深情的画面,多情的灯光,教师的举手投足在包装中渗透着多彩的光芒。语文课本应是以“语言文字”主要媒介的,声光电多媒体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结果语言文字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2.走近常规课

基本的教学环节是不具备的。一篇课文讲完,大致是:生字词,听写,读文,分析段落,背诵,练习。一堂作文课讲完,大致是:范读,评文,写法。当然这些都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可它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3.教师的感悟

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字词都不会,还能教什么;安静就行,那么吵能讲什么;学生不理,完成教学任务就行。总体感觉就是:技师语文教育太累。真正地把课堂经验沉淀下来,语文课该是凭着师生的共同努力,进入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语文课应是师生率性生活的一个集中舞台,教师该是性情中人,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学生该是真实中人,是对生活有观察有体验的人。当师生都以这样的状态进入课堂,那么课堂则是享受的天堂。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

二、改善现状的建议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尊重语文,尊重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彼此的心灵感受。以下是一些对语文教师明确的要求。

1.语文教师应是诗意的

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诗意的语言,必须是充满激情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2.语文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

(1)语文教师的责任感首先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言行高度负责的基础上。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应变的智慧,怎能驾驭课堂、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的享受,无论是教师的外表、还是神情、语言等,都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其实学生喜欢的最终应是教师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2)语文教师的责任感还该建立在对学生的言行负责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喜欢将上课与下课分得很清。上课强调责任,下课则对学生随口而出的脏话充耳不闻;上课强調行为规范,下课则对学生的破坏活动视而不见。学生的言行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指正了,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不见效果;但如果教师没有指正,那么学生这样类似的言行则会迅速泛滥。

(3)语文教师必须有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责任感。技师类学生普遍比较自卑,语文教师要能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生命、融入社会,让学生关心社会的变化,让学生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小天地,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技师类学生普遍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并且缺少奋斗目标。语文教育应该制订一个长期的规划,从学生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内心入手。让学生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收获语文带给他对生命、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真正地从背诵,默写中上升到更高的起点;需要学校领导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仅关心专业类的教育、仅强调把专业学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把语文课作为长期规划的研究课题。

重视语文教育,重视生命教育,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这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名语文教师,一堂语文课,不能单独地用一个人、四十五分钟来衡量,这些不仅关系到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班级的德育现状,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地区的文明,更关系到技师教育的成长以及这一教育环境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这一切又关系到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

方向。

上一篇: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下一篇:道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