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型课堂范文

2024-09-12

自主型课堂范文(精选12篇)

自主型课堂 第1篇

一、自主

自主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过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关注文本内容, 从自己的认知起点质疑, 让学生有了更多发言与交流的机会, 让程度不同学习个体有了相互帮助和提高的过程, 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 自主感受文本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读物作为一种客体, 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 同时主体对此信息进行解码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阅读感知就是指主体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信息的过程。因此, 作为读者对每篇作品的阅读感受是有差异的。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 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 便于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像记叙类文章在刻画人物, 表达主题时, 它总会借助于各种描写。这类文章留给每位读者的感动点较多, 给他们感性上的冲击较强, 可以做到人人有话说。如《皇帝的新装》, 你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此文, 你真想 ______, 为什么? 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五化八门的, 如“笑”、“哭”、“骂”、“赞”等, 无论哪一种感受都是学生对文本初始而真切的体验 , 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 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 才能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 自主质疑与释疑

我们过去经常喜欢根据教参的要求, 不顾学情, 一厢情愿地设置文本难点, 结果在滔滔不绝的讲解或多次提问中, 弄得自己口干舌燥, 学生一头雾水。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同学生的疑问也是有差异的:有的问题是知识层面, 有的问题是比较浅近, 有的问题是远离文本的。如《老王》一文, 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老王在临死前要把大鸡蛋和香油送给“我”? 2为什么“我”拿钱给老王是侮辱他? 3老王在三轮平板的周围安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老王就觉得乘客不会掉落了呢? 4作者为什么要把临死前老王写得那么可怕? 5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为什么鱼肝油可以治夜盲症? 我们发现学生一系列的问题中有些问题不属于语文范畴, 如6;有些问题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可以解决, 如1234, 有些问题必须由教师的点拨和引领, 如5。这时候, 教师最好的做法, 就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 来解答疑问。

(三) 自主鉴赏与评价

也许是我们过于重视考试, 不断强化语言赏析的途径与方法。因此, 学生对作品语言鉴赏过于程式化, 答案过于概念化和集中化, 缺少了应有的精彩, 个性化的阅读成了如何让自己的感受与教师的理解一致的揣摩过程。以致一写到“母亲”就会出现爱, 一写到“好人”就会说到善良, 一写到“古代文人”就会提到淡泊名利, 这种荒唐的外加式品味让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回答过于苛求。自主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重视鉴赏与评价, 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有一位教师执教《华南虎》, 请学生把自己对虎的评价写在黑板上。不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很多评价:“不羁”、“屈辱”、“不屈”、“威武不屈”、“向往自由”、“司马迁”等等词, 其中“司马迁”那个评价让每一个听课者关注, 当时执教教师面对这个另类的评价也很愕然。老师在归类了黑板上评价词后, 一一地探问给其这样评价的原因, 当问及那个学生时, 孩子滔滔不绝地讲了理由: 华南虎与司马迁都是被囚禁的, 但他们都有一颗向往自由的火热的心, 看到了华南虎, 我就会想到身陷囹圄的司马迁, 因此我认为华南虎就是司马迁。学生的一番话, 让在座的听课者惊叹, 这是何等精彩的评价;也让我们深思, 这样不入窠臼的评价我们是否会认同和保护。所以自主鉴赏和评价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

二、非自主

非自主就是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点拨、引领和帮助。如果自主课堂只强调学生自主, 那么只会有阅读平面的滑行, 表面的繁荣, 没有学生能力的提高, 思维的扩充和情感的提升, 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

(一 ) 根据学情 , 构建教学起点

我们日常教学中设计导学稿和向学生搜集问题, 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学习, 二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课堂教学的起点不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设想, 而是来自于学生的困惑处、关注点。教师合理设置教学起点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设置教学起点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起点来自学生学习的问题; 2起点要暗合单元和文本特点; 3要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难度过低, 不能刺激学生思维神经的兴奋, 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难度过大, 就等于把一块巨石放在旅行者的家门口, 让他无法迈出第一步, 造成的结果只是快乐的消失。自主语文课堂, 并不是茫无头绪的自主, 如果没有路径, 那只能“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 自主语文课堂中教学的起点, 学生是不能自主的, 它需要教师的帮助。

(二 ) 依据课情 , 需要适时的点拨

在自主课堂中, 教师绝不是一个旁观者, 他应是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智者, 面对全局, 需要有适时的介入。否则, 学生的活动只能停留在同一个层面, 学生的情感无法与作者的情感对接, 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偏离语文的活动。如执教《蜡烛》一文, 学生在概括老妇人所做之事时, 出现了两组看似相同内容:“埋英雄—点喜烛—守英魂”与“埋葬尸体—点起蜡烛—坚守坟边”。这时, 教师应该走到台前, 适时点拨两组答案不同之处, 让学生真正懂得概括事件有时应关注情感, 绝非三字短语与四字短语之争。在自主课堂中, 教师所做的适时点拨和启发, 是引导课堂向纵深发展。

(三 ) 依据文本 , 需要合理的补充

王尚文认为:为了理解、感受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 确有必要了解它们的“生命与生活之根”, 言语是露出海面的岛屿, 在海面之下还有它更深更广的“基础”。要真正得到阅读的感受, 学生必须获得文本外的信息, 而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情感经验、审美经验等的限制, 有时很难做到自己经验与文本对接,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补充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补充作者的背景, 通过拓展性资料和实物展示来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要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 不可能只叫学生说“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所为, 必须要介绍鲁迅去日本的有关情况。否则, 鲁迅的失望之情无法体会到, 我们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实在是标致极了”文字背后的鲁迅的一种无比憎恶之情, 他的爱国之情也无法触摸。所以说, 在自主课堂中, 教师合理地补充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走得更远。

学习自主课堂心得 第2篇

在学习《自主课堂》的过程中,我对现代教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自主课堂心得。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良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这是启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联想、记忆力等。这既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的潜在要素。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掌握学科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性地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自主学习的思维观念——形成和逐步独立自主地发展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价值体系,掌握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上五个要素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五维结构。课堂教学应确立“以学习方法为中心”的学习观。在传输却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从人一生不断学习的角度去审视教学,确实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包括做人、健体、生活、劳动和审美的方法。其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学法化”问题,即如何获少地传递和存储知识,而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元素质”上。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武、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组织和学生的自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学习《自主课堂》,我深深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模式探讨的核心;认真钻研教材是模式探讨的根本;灵活运用模式才能使模式富有生命力。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经过近段时间认真学习和对自主高效课堂”的研讨,觉得自己感受颇多。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这个教学载体,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的智慧将教材吃透,讨论和研究出精准、有效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不一定要非常详细,但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设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其次是在课前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教师要敢于去放手,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学生依据“导学案”中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前提前进行预习,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自主地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去创新。第三,在课堂上要形成营造一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先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实现小组内的互帮。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利用集体交流、实验操作、电教演示、小品情境展示等形式,展示小组预习的成果。对疑难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协作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内进行组间交流互动,最后老师进行简要的点拨和概括。这种小组讨论、展示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实现生教生、生帮生、生促生,在学习和展示中不断地感受着新鲜,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在小组学习与展示之后,学生要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学生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知识系统梳理;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最后是在自主高效课堂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对小组的学习和展示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正面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无法解决的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达到释疑、升华的目的。

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情感是主宰人类心灵的霸术,是人生决胜的关键,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老师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有了赞美就有了阳光,有了赞美就有了教不好的学生。

要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我想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上讲台,就好象演员走进了摄影棚,应立即进入角色。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了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把爱带进课堂。爱的秘诀就是付出。

3、把赞美带进课堂

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有饭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产生精神的失落。赞美属于精神食粮,属于满足。人人需要赞美,如同男人需要关怀,女人需要爱怜一样。没有关爱你是多么孤独;没有赞美你是多么的凄凉。赞美属于关怀,属于热爱。赞美就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报偿,赞美对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激励,赞美是让学生喜欢。

4、把鼓励带进课堂。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情绪力量,教师积极的鼓励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鼓励是正面教育原则的体现。在西方,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的原则是“鼓励、鼓励再鼓励”,西方的老师们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伟大”这样的溢美之词。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敢于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

5、把民主带进课堂。

教学民主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要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要偏爱差生,激励、鼓舞才是教学艺术的真谛。

试谈自主型语文课堂的自主与非自主 第3篇

一、自主

自主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来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有了很多发言与交流的机会,让程度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了相互帮助和提高的过程,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自主感受文本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对此信息进行解码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阅读感知就是指主体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信息的过程。因此,读者对每篇作品的阅读感受是有差异的。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便于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像记叙类文章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时,它总会借助于各种描写。这类文章留给每位读者的感动点较多,给他们感性上的冲击较强,可以做到人人有话可说。如《皇帝的新装》,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此文,你真想————,为什么?”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五化八门的,如“笑”“哭”“骂”“赞”等,无论哪一种感受都是学生对文本初始而真切的体验,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才能了解学生起点。

(二)自主质疑与释疑

我们过去经常喜欢根据教参的要求,不顾学情,一厢情愿地设置文本难点,结果在滔滔不绝的讲解或千百次提问中,弄得自己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一头雾水。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疑问是有差异的:有的问题是知识层面的,有的问题比较浅近,有的问题是远离文本的。如《老王》一文,学生提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老王在临死前要把大鸡蛋和香油送给我们?②为什么我拿钱给老王是侮辱他?③为什么老王在三轮平板的周围安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就觉得乘客不会掉落了呢?④作者为什么要把临死前的老王写得那么可怕?⑤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⑥为什么鱼肝油可以治夜盲症?我们发现学生所列的问题中有些是不属于语文问题的,如⑥;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解决,如①②③④;有些问题则必须由教师的点拨和引领。这时候,教师最好的做法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来解答疑问,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这样会失去生生间互动机会,丢失学生间思维碰撞和学习行为相互纠正及学习习惯相互影响等机会。只有把交流之后的困惑交给老师,学生后续的学习才有期待和动力。

(三) 自主鉴赏与评价

也许是我们过于重视考试,不断强化语言赏析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学生对作品语言鉴赏过于程式化,答案过于概念化和集中化,缺少了应有的精彩,个性化的阅读成了如何让自己的感受与教师的理解一致的揣摩过程。以致一写到“母亲”就会出现爱,一写到“好人”就会说善良,一写到“古代文人”就会提到淡泊名利,这种荒唐的外加式品味让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回答过于苛求。自主语文课堂中的鉴赏与评价,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华南虎》时,请学生把自己对虎的评价写在黑板上。不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很多评价:“不羁”“屈辱”“不屈”“威武不屈”“火热的心”“向往自由”“司马迁”等等词,其中“司马迁”那个评价引起每一个听课者的关注,当时上课教师面对这个另类的评价也很愕然。老师在归类了黑板上评价词后,一一地问孩子给其这样评价的原因,当问及那个学生时,孩子滔滔不绝地讲了理由:华南虎与司马迁都是被囚禁的,但他们都有一颗向往自由的火热之心,看到了华南虎,“我”就会想到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因此“我”认为华南虎就是司马迁。学生的一番话,让在座的听课者惊叹,这是何等精彩的评价!同时也让我们深思,这样不入窠臼的评价我们是否会认同和保护?所以自主鉴赏和评价需要教师的一路呵护。

二、非自主

非自主就是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点拨、引领和帮助。如果自主课堂只讲究学生自主,那么只会有阅读平面的滑行、表面的繁荣,没有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扩展和情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

(一)根据学情,构建教学起点

我们日常教学中设计导学稿和向学生搜集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二是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课堂教学的起点不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设想,而是来自于学生的困惑处、关注点。作为教师,合理设置教学起点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设置教学起点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起点来源于学生的问题;②起点要暗合单元和文本特点;③要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难度过低,不能刺激学生思维神经的兴奋,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难度过大,就等于把一块巨石放在旅行者的家门口,让他无法迈出第一步,造成的恶果只是快乐的消失,信心被打击。自主语文课堂,它并不是毫无头绪的自主,如果没有路径,那只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自主语文课堂中教学的起点,学生是不能自主的,它需要教师的帮助。

(二)根据课情,需要适时的点拨

在自主课堂中,教师绝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智者,面对全局,需要有适时的介入。否则,学生的活动只能停留在同一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无法与作者的情感对接,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偏离语文的活动。如《蜡烛》一文,学生在概括老妇人所做之事时,出现了两组看似相同的内容:“埋英雄——点喜烛——守英魂”与“埋葬尸体——点起蜡烛——坚守坟边”,这时,教师应该走到台前,适时点拨两组答案不同之处,让学生真正懂得概括事件有时应关注情感,绝非三字短语与四字短语之争。又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先让学生欣赏往日仙湖的美,学生朗读之后,总会说罗布泊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美。笔者总觉得这样渲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时我们的教师能够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积累背诵一些相关的古诗,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对往日罗布泊的向往之情,对仙湖消逝的无限惋惜。在自主课堂中,教师所做的适时点拨和启发,只是引导课堂向纵深发展。

(三)根据文本,需要合理的补充

王尚文认为:为了理解、感受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确有必要了解它们的“生命与生活之根”。言语是露出海面的岛屿,在海面之下还有它更深更广的“基础”。要真正得到阅读的感受,学生必须获得文本外的信息,而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情感经验、审美经验等的限制,有时很难做到将自己经验与文本对接,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补充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补充作者的背景,通过拓展性资料和实物展示来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要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不可能只让学生说“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所为,必须要介绍鲁迅去日本的有关情况。否则,鲁迅的失望之情无法体会到,我们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实在是标致极了”文字背后鲁迅的一种无比憎恶之情,他的爱国之情也无法触摸。又如讲授琦君的《髻》这一课时,就应该补充琦君充满温情和爱意的相关资料,也许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琦君在文中对“姨娘”恨消爱长的情感变化。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获得更丰盈的阅读感受。所以说,在自主课堂中,教师合理地补充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走得更远。

今天笔者所谈的自主型语文课堂的自主与非自主,绝不是想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分工,而是想用拙笔告诉大家,因为自主,学生在课堂才有了自信的表现、多层的对话和生命的体验;因为教师的介入,学生的活动才更加的有序,学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

自主型课堂 第4篇

“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通过情感或行为, 帮助学生寻找内心学习动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该教学模式迎合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明确指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担当辅助者的角色, 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学习行为的自觉性。自觉性主要体现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其动力并非源于老师的奖励或惩罚, 而是其内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浓郁、内心驱使才能长期保持这份动力, 并付诸于行动已达到自己参与和确认的目标。

学习能力的独立性。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提出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 (并非最简单的概念) , 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 建构新结构。学习的独立性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实现,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习的认知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学生通过实践验证, 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 完成知识的延伸与迁移。

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在实现中表现的,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 去做、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 实现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和合作。

学习过程的自控性。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需要, 如与外界事物互动时能感觉有能力、足以胜任, 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和选择权, 与他人交流并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等。自控是人的天性, 人从事实践活动, 不是为了服从现实而是“同化”现实。由此, 自主型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决定与自主需要, 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更有胜任感, 更具创造性。

学习过程的主辅性。“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其本身特征在自主学习的特征基础上, 着重表明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 而老师则处于支持、辅助的一方。

二、“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可能误区

师生角色混乱。以生为本的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 基础仍是教师主导, 这种理解误区导致了师生角色的混乱, 不利于学生自主型教学模式的展开。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评价, 均以学生为主, 老师则处于辅助、支持地位。

部分学生权益受到忽视。在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试行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逐渐演变为了以部分学生为主。其原因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只能体现在个别学生身上, 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而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只能使部分同学在某些方面的得到了提高。其原因之二是在学生自主型的课堂教学中, 外向型、冲动型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反应敏捷, 表现突出, 从而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力。教师往往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却在不经意间忽略的很大一部分审慎型、内向型的学生。

课堂教学失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强调情境式教学, 建议将形式多洋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创设真实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发学生的动机。但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参与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并且有些自律性不够的学生借此时机调皮捣乱、浑水摸鱼, 导致课堂教学的几度失控。

教学模式反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 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 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而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必要条件即为学习能力的独立性, 即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及自学能力。而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能力各异, 支持学习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不仅没有促进其全面发展作用, 反而使其对学的知识掌握更差, 对知识理解模糊不清。

三、“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针对“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的再理解与实践误区分析, 应对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优化, 使之朝着“通过教师支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与能力、师生互益实现教学目标, 以优化教学”的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迈进。

(一) 课堂教学目标优化

课堂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较之于原来单纯的教师主导或者学生主导, “学生自主型”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内在自主型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 优化教学, 从多层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 教师教学风格优化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教学风格一般分为“控制型”与“支持自主型”教学风格。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学风格为“支持自主型”教学风格, 即是教师通过情感或行为, 帮助学生寻找内在学习动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教师提出课题, 并提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尽全力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同时在学生反馈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的成果给予鼓励并提出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控制型”相比, 教师倾向于支持自主型教学风格, 不再扮演决定教学过程和方向的“独裁者”, 而是更多发挥观察、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教师会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 更多地采取移情和观点采择来交流思想。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成果和技能成果, 更会让学生们收获一定的态度成果, 让学生们在个人目标、价值观、自我认识、待人态度上获得真实体验。

(三) 学生行为动机优化

在支持自主型课堂中, 学生不再扮演简单的“接收器”角色, 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合作者。他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充足信心, 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高度的自主权, 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自主与自觉。学生因为内在兴趣而学习, 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有坚定的信仰追求, 有鲜明的原则立场基础上, 使学生的随意行动具有明确而强大的约束力, 使其不至于成为漫无边际的、盲目的、无规律的活动。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学习目标, 个体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愿望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 师生互动策略优化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 实行探究式的互动模式, 利用设置悬念、幽默、讲故事、展示模具等方式, 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引发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 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事实, 并加以选择整合, 获得解决问题方案。

提供选择。以学生为主体, 考虑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节奏, 教师适时适当为其提供选择, 以维持现在的、正在进行的一个学习节奏, 保持其连贯性与通畅性, 让学生一气呵成、学的快乐舒心, 从而提升其自由与自信感,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形成整合调控的学习动机。

价值说明。价值说明体现了在“支持自主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的支持、引导与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预见未来, 并对学生作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的价值说明, 帮助学生探索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兴趣。

开发共情。教师允许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提出异议,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尤其是那些负向的观点和情绪, 并尝试去理解学生, 开发共情, 协助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五) 教学评价优化

在教育评价形式化、教学管理部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 大多教师对普遍存在的应付检查的心理, 教学评价得不到认可、重视, 也逐渐的变得单一、简单, 应选用多元化教学评价, 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工作, 真正做到以评价促教学, 发挥评价的有效功能。

选用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是科学、客观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学校机构可以积极地形成由教学领导部门或专家、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参与的“多维度评价”, 即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评价、专家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

设计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网上评价、书面评价以及学生座谈或个别谈话相结合;对教师跟踪评价, 同时, 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修正后的再评价。评价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要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 重视教师的态度和想法;选用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集体访谈等方式收集毕业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材料, 建立和加强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六) 课堂教学管理优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涌现, 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其个性化发展, 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给学校管理以及师生带来了很多弊端, 实现不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

课堂教学管理双主体化。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视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 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 倾听他们的意见, 洞察他们的想法, 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学生自主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中, 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从管理者、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从从属者、接受者转变为合作者、探究者。相应地, 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一方面, 应该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双主体互助关系。

课堂教学管理灵活化。灵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方式、资源、体验和评价。在建构主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组织形式, 小组组织形式和个别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学过程中在形成教学情境时, 有角色扮演、示范、情景演示、个案研究等;在学生的协作学习中可用的方法有讨论法、游戏、角色扮演、项目设计等;在学生的独自探索学习中有研究法、问题解决法、发现法等。

课堂教学管理参与性。学生主体参与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的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发展的机会。学生参与不是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教学管理的全部过程中来。

四、结语

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也存在着师生角色混乱、部分学生权益受到忽视等实践误区, 应围绕学生自主型教学模式进行再理解, 尤其是考虑其中的教师支持与学生自主之间关系, 从教学目标、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领域进行优化设计, 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服务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清祥.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 2012, (1) .

[2]闫广芬, 高云霞.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J].高校教育管理, 2013, (3) .

[3]谷陟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5) .

[4]赖丹凤, 伍新春.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1) .

[5]童幸生, 刘义.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多元化探索[J].教育探索, 2011, (7) .

自主高效课堂 第5篇

(喀左县大城子镇第四小学郭子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四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此,更要感谢教育局领导对我校建校以来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师校领导和各位研训员对我校的帮助和支持。我相信,这次会议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次会议我们为大家提供了16节课堂实例,共涉及到语、数、英、蒙、音5个学科)下面,就我校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一些真实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以汇报和交流。

2010年9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以 构建各学科自主学习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模式构建的想法

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但是进展缓慢,我们平时听课发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开发者这些新理念在课上有痕迹,但总是落不到实处。课堂上,有的老师仍然是以自己为主体,以讲为主,辛勤的老师培养着一批懒惰的学生;有的老师试着放手,但放得不够,稍放即收,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有的老师完全放手,结果课堂变得放任自流,课堂很热闹,但收效甚微;种种情况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

能很好落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分析原因,认为教师想放没有抓手,学生想学没有思路,老师不敢放,不会放,学生想学不知怎么学,学什么。所以,2010年9月,根据教育局秋季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课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严格控制课上教师讲课时间。于是学校便把教学工作聚焦在课堂,决心对课堂进行一次大手术。当时教育局也为我们课改创造了有力条件:开学前教育局组织各校聆听教育专家魏书生的报告,我们回来后认真研究,深受启发;10月9日教育局组织去宁城八里罕学校考察高效阅读,我们又从中得以借鉴。考察后李校长立即组织我们开始研究自主高效模式,围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一目标,遵循“增效减负提质”这一原则,在师校常态化教学模式的启发引领下,结合学校实际,准备构建各学科“自主高效”学习模式。其目的就是想先给教师一个粗放的框子,帮学生理清一条细微的学习路子,使自主学习变得有抓手,可操作,更实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初步构建“自主高效”学习模式。

二、初步构建模式

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这一思路确定后,我们立即行动,以数学、语文为突破口开始构建自主高效学习模式。首先是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精髓,把握各年段的目标,然后梳理1—6年级全套教材,编成串,串成辫,根据不同学段(低、中、高),不同内容(如数学学科计算类、几何形体类、应用题类、概念类、探究规律类以及复习课、练习课;语文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还细化为写

人的、写景的,状物的、抒情的、古诗词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初步构建了模式,然后我们几个教学领导在一起查资料,推敲揣摩,召集教研组长在一起商量研究,反复论证,在2010年10月中旬,语、数自主高效学习模式初稿基本形成,其他学科也陆续形成。初稿看似简单,但是形成的过程却花了很多心血。

三、模式的操作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模式是否实际、实在、适用,要走进课堂,让老师和学生去检验。在模式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大体经历了以下这样几个阶段。

(一)、定班实验

起初我们确定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实验教师是每个年级组2人,经过商议决定:实验教师应少而精,过多我们顾及不过来、经营不到位(语数各定2人)。实验的过程可以说是“艰辛的”。实验开始时,我们首先把模式让实验教师认真解读、消化、吸收,领悟实质后,把学习流程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在本上,达到熟记能背的程度,然后放手让学生照法操作,结果效果不佳,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感到无所适从,自主学习时就停留在第一步或第二步的学习环节上,从认知规律来讲,学生的确需要认识、经历、感悟,反复训练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马上调整思路,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一步一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自主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学法(把自主学习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时刻提醒学生按步操作),等到学生通过多节课一步步自身体验后,然后再全放手让学生按步自学,学生就自然的掌握了方

法。后来,我们在听课时能明显看到学生课上自主学习的痕迹。(如先默读课文进行批注,一会儿发现同桌轻声的交流,声音越来越大,交流后就会听到学生陆续有读文的声音,读着读着声音变小。部分同学又在试着背诵佳句名段,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自学轨迹去学习,不受别人影响,有时还进行了交流。)实验中学生在汇报时,也出现了问题。例:语文课上学生汇报字词时,学生开始抓不准重点,说的五花八门,随意性大。如:多音字不会找本课新出现的;形近字说得很牵强。数学课也是,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学生不知用什么方法去探究等等。针对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课后研究方法,找对策,不断的进行了调整。我们是边实验边修改,课堂上经常当场叫停,当场修改,然后再进行,发现问题课后再研究再修改,然后课上再实践,再完善。一段时间内确实影响教学进度,有时一两天总是进行一个内容,但是在经历了一个重复,回旋、上升的过程后,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能够按照模式的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点一步一步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了。经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实验班基本成型,能够操作,并且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好转。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进行了第二步。

(二)典型引领

实验班级初显成效后,我们在各个年级组挑选典型教师,由实验教师介绍经验,方法,实行实验教师带典型教师,直接运用模式初稿按步实验。由于有了实验经验就减少了很多弯路,学生很快的都能按步自学,就是整体素质稍弱的班级大多数的孩子也发生了改变,能按

步自学。典型教师很快成型,于是打观摩课进行引领,并且结合课例进行专题性业务讲座。会后,学校打印下发“自主高效”学习模式,让所有老师先学习领会,为强力推进做好铺垫。在实验期间,教育局的领导和师校的领导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精心的指导,教育局领导和普教股的领导多次深入班级听课,为我们把关定向,师校的研训员深入班级听课亲自指导。2010年11月教育局领导来我校听课进行指导。同月,师校小教部在我校召开数学教研会,在数学研训员王主任的指导下,我们推出了一节运用自主学习模式的数学课,反响很好,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三)强力推进

2010年11月19日,我校召开了“课堂教学模式教研会”,本次会议师校的白校长、张主任亲自参加。由实验教师做课(连续两课时),现场点评,然后我做了题为 “彻底转变观念,强力推进自主学习模式”动员、推广会。会上,结合课例,介绍了构建模式的想法,按步讲了模式的操作过程,指出了教师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要求教师要做到用模式,不为模式,用活模式、活用模式,不断内化模式,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模式,达到读进去,走出来。要求教师自觉尝试运用自主学习模式。

(四)、全面铺开

2011年春季开学后,我校期初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本学期要全面铺开自主学习模式。开学后领导分头行动,采取听推门课的形式,深入班级检查指导,督促全体老师都要自觉运用模式,并经常与教师

一起座谈研究。2011年5月份,师校在我校专门召开了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讨会,会上我们学校做了情况介绍,并与听课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会议为我校全面铺开自主学习模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一直在细化,调整自主学习模式,师校小教部领导,研训员经常来校指导,帮助我们研究。教育局普教股领导每学期都到校听课指导,鼓励我们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前不久我们组织了组内推荐课大赛活动,通过大赛进一步推动、提高每个教研组的整体水平,提升了教师运用自主高效学习模式的能力,这种校本教研突出实效性。

这样自主高效学习模式经历了“定班实验—典型引路—强力推进—全面铺开”四个阶段。目前老师都能自觉运用这个模式,部分老师达到了活用模式(有调整、有增、有减)。

四、模式运行的情况

实实在在的说,在运行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随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修改,并且采用了相应措施,使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细化。

(一)、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保障模式运行的前提,一直以来扎根于教师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们在开始时对模式抱有怀疑、观望的态度。有的老师在想:这个模式到底行不行,我们的学生会自己学习吗?他们有那样聪明吗?这样上课,成绩上不来怎么办?所以有些老师压根就不想用模

式上课,针对教师这样的心理,学校表示理解,这说明老师们有极强的责任心。为此,学校召开座谈会,由典型教师介绍经验。会议上学校针对老师的心理,耐心地与老师座谈,指出刚开始操作模式时,一定会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有明显的转变,课堂就会很轻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表明了学校将坚决实行下去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转变了观念,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成为课堂改革真正的践行者。

(二)、制度配套

为了保障课堂改革深入的全面的进行,我校制定了与课堂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

1、按自主高效学习模式重新修改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 大了教师量化考核细则中课堂教学所占的比例。这些硬性的规定,主体上推进了模式的铺开,逼着老师上路子。

2、教案变学案,这不是简单的搞名称文字上的游戏,而是一种 理念的转变,要求在备课时,彻底在学生的学上下功夫。

3、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以解读领会模式为重点,以挖掘教材为前提,以加强学情分析为关键,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为目标,让学生不但学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方法。老师们研究氛围非常浓,学校也不失时机抓了两个年级进行 “集体备课,学案共享”的试点实验,效果很好。

4、制订了学生课堂学习常规。良好的学习常规是模式运行的又一保障,常规中明确规定了学生五姿的要求,即站姿、坐姿、说姿、看姿、写姿(即站要站直,坐要坐稳、说要清楚、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学生的学习用品定位摆放等。

5、组内教研制度。我校的组内教研基本采用同课同备、同课异学的形式,即共同备课制定学案,然后教师根据本班学情进行个人修改,同课异学,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听课后共同研讨。

6、学校领导听推门课制度。每周必听,听后点评看学案,对有问题的班级或新老师采取跟踪听课和微格评课的形式。

这些制度紧紧围绕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二)、创建载体层层推进

活动促发展,活动促提高。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把“自主高效”学习模式向课堂层层推进的重要举措。

1、校级观摩课尚在引领。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各学科的校内观摩课,观摩后业务主任讲评,提出要求,教师课后以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取长补短。

2、课堂教学达标课体现抓全体、抓全员,重在加强推进。2011年3月开始,我校开展课堂教学达标验收活动。要求课堂上必须践行“自主高效”学习模式,学生学习过程必须体现学习痕迹。如果不达标,必须重新申请验收。这样的达标活动又一次推进了模式的运用。

3、组内推荐课要求组内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推选一名教师,代表本组参加比赛。它体现的是本组集体备课的智慧,其目的就是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

五、运用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师的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时的评价,疑问处的点拨,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等。课堂上学生能按步自学,通过交流、质疑、补充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上与课下的关系。体现在教师身上应该是功在课下,利显课上。教师只有课下认真备课,分析学情,充分预设,课上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目标。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就是课上掌握学习学法,课下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课上学法,课下用法。

3、课上收与放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不同,如何合理的收、放,学生自学时的时间多长合适,所以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4、高效与有效的关系。我们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高效”的前提就是“有效”。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有效,课上指导要有效,设计练习要有效。学生自学要有效,汇报要有效。在各个环节有效的前提下,才能达成高效的目标。

(二)关注几个度

1、目标的达成度。时刻关注一节课结束,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

2、学生的参与度。一定要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每个

学生才会课课有收获。

3、练习题的梯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二次开发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课练习,要由易到难,既有巩固练习,又有拔高练习,要分层次,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六、运用模式的效果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的确付出了很多艰辛,但其中有很多乐趣。与老师座谈时,老师们反应,现在课堂上感觉是比以前轻松了,课下备课时却变得复杂多了,需要思考和准备的工作多了。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真的变成了主体,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改变,更多的知识是孩子们自主学习得来的,不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中高年级学生有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放在预习环节进行,这种能力会变成一种潜能,它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我校构建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具体做法。恳请各位领导、同仁给我们留下建设性意见和宝贵建议。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构建模式意在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现在还只能说是有效课堂,与“高效”还有距离,还有很多问题、细节需要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一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自主高效”学习模式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本校特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自主学习,快乐课堂 第6篇

本节课是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的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在授课时,为了体现语法的整体性,对Module5-Module7的语法内容进行了整合,此节课为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及基本构成。

二、案例描述

1.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节奏感特别强的英语歌曲“we will go on”,学生跟着节奏打拍子,跟着唱,走进今天的课堂。

2.复习旧知,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如下单词:cheap,easy,good,hot,large,light,now......让学生发现这些词的共同点——都是形容词。再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词的反义词。同时复习形容词的句式“主+be+形容词”,并要求学生自由造句。此环节由词及句,体现了语言的特点,同时也为形容词比较级的句式结构奠定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带了一个可爱的绒毛玩具,学生们特别感兴趣,于是有了下面的游戏:Do you like the toy?If youwant to touch it,please make a sentence by using“主+be+形容词”。为了摸到这个玩具,学生们的发言异常活跃,有的孩子甚至说Miss Huang is beautiful.I like her.这样的句子。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姚明和潘长江的照片,让学生运用上面的句式分别描述这两个人:S:Yao is tall.Pan is short.T:Yes,Yao is tallerthan Pan.Pan is shorter than Yao.教师板书并指出其中的重点词汇taller,shorter.这两个人具有显著的特征,并且对比明显,对进行比较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明确目标,知重难点

经过上面环节的铺垫,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及形容词比较级的基本句式结构。难点:形容词比较级的应用。

5.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形式;(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讨论形容词比较级的基本句式结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很直观的问题方式让学生去观察总结,使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6.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学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检查纠错,互相取长补短。我这个时候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时而提出质疑,时而提醒注意。此环节为学生展示阶段,在展示过程中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教师在这个环节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往往能使复杂变简单。

7.巩固拓展,检测升华

本次的练习以学生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基本句式自由造句为主,各组同学分别在黑板上扮演自己的句子,再由学生们集中检查纠错,使错误更直观。错误集中表现在:比较级形式不正确,个别人用原形或变化有误;句子中缺少be动词;比较对象不一致;缺少than这个表示比较级的关键词。通过改错,使学生对比较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8.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学了什么,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在回忆本节课内容,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本课布置的作业是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基本结构造句。达到了课上课下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案例反思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通过触摸玩具激发他们说英语的愿望,二是通过直观的例子让小组讨论并给出口诀激发兴趣。三是运用知识进行扮演,使知识具体化,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人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因此活动中我们要重视细微任务的设计,让小组内人员都有事情可做,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生竞争激起每一个同学的兴趣,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竞争的学习机制,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培养学习激情,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及时的评价、鼓励至关重要。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和合作学习。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认真研究,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第二十五中学)

自主型课堂 第7篇

一、让学生发现化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爱上化学学习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把生活中的经历和化学教学联系起来, 激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进而快乐地学习。我在教学“开启化学之门”时, 就是通过一首歌和一个魔术作为开场的。

师:你们听过《小苹果》吗?

生:听过, 筷子兄弟唱的。

师:那你们会唱吗?

生:会,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师:今天, 老师让你们听一首另类的小苹果, 咱们看看谁最先学会好不好?

生:好!

“我种下一个原子, 终于构成了分子, 最后组成万千物质……”

师:大家知道这些歌词的含义吗?比如”紫色石蕊遇碱变成蓝色, 遇到酸变成了红色”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知道。

师:那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生:想。

师:好, 老师先给你们变一个, 我的这个手帕呀特别好, 用火都点不着。

生:不可能。

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帕, 用镊子夹着手帕放到酒精灯上, 学生发现火燃烧得更旺了, 一段时间后我把手帕远离酒精灯, 并向学生展示手帕, 这时候他们发现手帕丝毫未损, 继而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

师:想知道原因吗?化学可以告诉你, 打开课本……

然后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化学。

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相融合, 学生就会为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而去学习, 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二、授课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自己探索

相信每一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都会担心自己讲得不清楚、不具体、不全面、不仔细。所以会尽心尽责地备课, 认认真真地上课,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 如果我们真的事无巨细, 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会不思考, 不动脑, 久而久之, 他们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讲课不能讲得“详尽无疑”, 而是要留有余地, 并和学生一起探索。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 我就“放权”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探索总结。

师:我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给大家变过一个魔术, 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手帕没有燃烧。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达到燃烧的条件。

师:自从人类发现火、使用火以来, 火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那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 物质才能燃烧呢?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按照书上的提示做实验, 教师从旁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达到了很好的交流互动目的。

师:燃烧的条件我们已经知道了, 能想明白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吗?那么熄灭蜡烛有几种方法呢?分别是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呢?这些问题课下你们自己找答案。

让学生自己探索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 凡是有规律、有联系、有变化、有对比的地方都可以设置问题, 让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当成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发现它们的联系, 进而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自身的信心。

三、师生互动交流, 把课堂教学引向高潮

长期以来, 课堂一直被教师主宰, 学生问, 老师答。教师主动讲, 学生被动学。学生机械地记教师讲过的知识点, 没有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努力探索, 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互相补充纠正,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归纳出知识点, 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比如我在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节“糖类油脂”时, 就以互动的方式将知识点教给学生。

一上课我就用PPT展示了一些食物的图片, 有水果、蔬菜, 还有一些肉类。

师: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我们能离开他们吗?

生:不能。

师:那你们知道他们都有什么营养吗?

生:水果比较甜, 有糖;肉类中有油脂;蔬菜中含有维生素……

师:那么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是我们人体必须的呢?

生:水。

师:谁知道要想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存, 都需要什么营养元素呢?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师:糖和甜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油和脂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还能锻炼他们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型化学课堂 第8篇

一、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日常经验和实验都证明, 有动机才有行动。一个人, 如果没有动机, 一般就不会有行动。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设计一些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体现了化学的启蒙性和基础性, 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例如,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木材加工制成写字台和木材燃烧取暖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又如学了“酸和碱”后, 可设计这样的一组判断题: (1) 酸性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 (2) 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3) 碱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4) 酸的溶液一定显酸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不但巩固了有关概念,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性等。

二、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主的,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 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精讲细练, 突出重难点, 对学生已懂的或能看懂的问题, 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留出时间, 让学生自学或者做一些运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练习, 帮助学生及时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练习、实践、自学等方法, 应给予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 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 让学生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质疑是思维的开始, 只有会质疑, 才能会思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质疑训练, 多角度、全方位地开阔学生的思路, 拓宽思维领域。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 将原实验装置中的仪器进行替代或变换, 形成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例如, 在学习了“空气”后提出:课本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不易操作, 且误差大, 能不能改变实验方法, 使实验操作简单, 更环保, 更精确呢?通过质疑,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品质, 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

四、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品质,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课后“家庭小实验”, 在学生中开展一些研究性实验。这些实验具有可操作性、社会性和趣味性, 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有的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如“自制简易净水器”, “石墨的导电实验”, “生成炭黑的实验”, “清洗餐具”等, 这些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例如, 在学习《溶解度》一课之前, 可以先让学生回家做这样一个实验, 在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中, 加入等体积的水, 分别加入白糖和食盐, 边加边搅拌, 仔细观察, 当杯中出现固体时, 比较哪种固体溶解得更多;再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 加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都加入食盐, 边加边搅拌, 仔细观察, 当两个玻璃杯中都出现固体时, 比较哪个杯中溶解的固体更多;然后再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 各加入18g食盐, 在一个杯中加入30g水, 在另一个杯中加入60g水, 搅拌, 观察哪个杯中固体有剩余,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五、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验,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化学实验, 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验, 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 在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之后, 可以让学生测定不同区域水样、土样的酸碱性, 看它们是否相同。让每位学生都从家中带来一份水样和一份土样, 然后将学生分组, 每组6~7人, 由组长负责, 组员轮流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有些简单的实验,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 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实验。这样, 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引导、点拨和调整, 将学生的思路引上正路, 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型课堂 第9篇

一、新课改下自主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方面, 很多教师都做了很好的有效的尝试, 但并不完善,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抑制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 所以很多教师的地理教学仍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仍主要是说教, 而不是新课改提倡的引导式教学。而学生也仍是被动听讲, 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听众, 没有自由的课堂氛围, 无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习惯于依赖性学习, 只能依托老师才能学习知识,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都将受到限制。然而, 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对世界、对社会、对学习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他们希望改变旧有的沉闷的学习模式, 他们需要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一个新的课堂氛围, 他们希望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而现今, 大多教师, 仍在课堂上使用旧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一味地单调地讲, 书面语言多, 条条框框呆板, 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动手实验等实践行为的机会很少, 探究式学习、小组研究讨论、互相交换心得体验则更少。这样,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危害很大, 而且也无法达成新课改的要求。

2. 部分教师在践行自主学习方面过于形式化。

虽然新课改一直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但这并未引起部分教师的重视, 并未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而只是形式化地进行了一些提倡, 致使虽然口头上一直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但并无实质进展。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考成绩, 当然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实际情况下, 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但现今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学到基础的地理知识这一层面, 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培养其自我学习能力。不成熟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造成了部分教师在践行自主学习方面的形式化, 使其无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如何打造智慧课堂, 践行自主学习

教师应认真落实“课标”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行引导和培养, 使其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 要增加教学趣味性,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当学生开始感兴趣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那么对于学习, 其主动性、积极性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开始。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旧有的教师一味教授的教学模式, 为互动式的课堂, 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互相交流的能力, 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2. 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这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 教学生再多的知识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提高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 地理图表的使用能力是必须的, 那么教师就应注重教会学生对地理图表使用的方法, 方法学会了, 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也就更得心应手。而且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与生活进行联系, 可以多设计一些学习活动, 让学生去研究思考。

所以,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 应摒弃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尽快地由被动式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进行转变, 打造智慧课堂, 践行自主学习, 创造自主学习条件与氛围,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与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书琪、李冰洁.高中地理课程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J].地理教育.2010. (03)

[2]李家清、李文田.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回顾与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 (Z1)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的课堂提问 第10篇

传统教学认为, 提问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 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而在新型课堂中提问的主人由教师变成了学生, 学生怎样才能提出教师要讲的问题, 这是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的话题。我们绝不能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简单地误认为, 是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或小组讨论研究的学习过程。而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新型课堂中问题提出的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温故知新, 全员参与提问

以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为基础, 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 而且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这就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以情入境, 以境生情

1. 设悬质疑生趣法———导入阶段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而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儿童化的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 让学生把心交给课堂。比如, 教学“对称、对称轴”时,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 如蜻蜓、蝴蝶、上衣、飞机、花、树叶… (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 说出自己的感受,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认为这些东西好看、美、协调。这时教师就可以追问: “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有一种协调美吗? 等学了这节课后, 你就找到答案了。”这种疑惑让学生觉得有趣, 美的事物中潜藏着数学原理。带着急于解答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这不正是强烈的学习动机吗? 而这种学习动机不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桥梁、纽带吗?

2. 亲历问题、感悟交流法———自主、合体、探究式学习阶段

这一环节是新型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主体中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 学生没问题但还理解不透是教师要导提。比如, 教学《心的翅膀》时, 当学生谈到孩子续编的故事比大人们的故事强百倍时, 教师不要急于问为什么, 要通过让学生亲历续编故事, 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师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向学生发问: “咦, 你们的故事怎么比书上的还精彩, 能告诉老师原因吗?”最终再点出丰富的想象, 是让思维长翅膀飞翔。对于数学课的中间环节, 可以通过同种类型的习题或实验操作等方法, 让学生发现问题, 有问题引发规律, 用自己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题, 从而证明猜想正确与否, 获得求知的愉悦, 比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大胆猜想自行车轱辘为什么是圆的? 引导学生从中轴和车辅条进行分析。然后用圆纸片当车轱辘, 通过画、折、量的方法发现规律, 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只有潜心研究才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总之, 教师要针对新课知识的重点、难点, 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学习、情感实际, 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探究与研讨, 力求提出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三、自然收尾谈话法———课堂结束阶段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之下, 百分之九十的教师结束全课时, 都要问上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借鉴, 但万不可千篇一律, 可变换一下问题的方式。如“时间过得真快, 又要和大家小别十分钟, 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学生谈到老师我们接着上课吧, 教师可追问“难道你们不累吗? 为什么不觉得累呢?”我想这样干巴巴的收获、体会便变成了师生之间真情的流露, 而且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 当然这是相对于较为成功的课说的)

总而言之, 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中提问已不在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巧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被点燃, 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摘要: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使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的习得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基础, 而自主发展是自主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的课堂提问, 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追寻自主的课堂 第11篇

基于这一模式,笔者设计并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此和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和归纳,理解余数的含义。

2.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供充分的试学、展学空间,提高学生操作、归纳、交流等数学学习能力,发展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学,唤醒原有认知

1.出示算式:8÷4=

师:会算吗?8÷4=2这个算式在你的脑海中可以表示什么?

生1: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2个。

生2:8个苹果,每4个1份,可以分成2份。

师:这是除法的两种不同含义。

(评析: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简单的提问被激活了,借助“8÷4=2”这个算式,学生能够迅速调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理解从两个维度解释这个算式的不同含义,对后续学习有余数除法起到铺垫与促进作用。)

师:如果我们规定“8”是8根小棒,“4”表示4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8根小棒,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可以搭2个正方形。

(二)试学,激活自主学习

师:如果有9根小棒,也是4根搭一个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你能画一幅图来表示吗?

学生尝试画图: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图?

生1:我先画了一个正方形,用掉4根,再画了一个正方形,又用掉4根,最后还剩1根。

师:能用一个算式把你们搭的结果表示出来吗?请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主尝试表征上述操作及思考过程,教师巡视收集各类学习成果,请“小先生”上黑板进行板演,为下一环节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评析:这一环节中笔者直接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画正方形”这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基于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笔者特意把“画图”和“列式”分步骤展开,因为低年级学生不适宜一次性完成多个任务,自主学习的开始阶段,小步子打好基础是关键。)

(三)展学,数形结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展示学生成果:

①9-4-4=1 ②

③9÷2=4……1 ④ 9÷4=2余1

师:请同学们静悄悄地欣赏一下黑板上的几种做法,你看明白了吗?

2.学生介绍自己算式所表示的含义,生生互动质疑。

“小先生A”讲解9-4-4=1。

“小先生A”:有9根,搭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我减了2个4,还剩1根。

生1质疑:我建议你可以把“-”改成“+”,再加个括号。(“小先生A”似乎没有听明白生1的意思)

师:你们谁听懂了他的意思?

生2: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9-4-4改成9-(4+4)。

师: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的知识,这两个算式还可以变化吗?

生3质疑:那你的算式中怎么看出有两个正方形呢?

“小先生A”:我这里的2个4就表示2个正方形。

师:这位同学用我们原来学过的连减算式来表示搭正方形的结果,可以吗?仔细看黑板上还有哪种方法和连减是类似的?

学生纷纷指向:

师(追问):哪里可以看出是2个正方形?

(评析:教材在一年级的时候特地安排了学生用连续减去相同数的分物活动,这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尝试列式中很自然地出现了连减的算式,符合学生的逻辑起点。)

“小先生B”讲解9÷2=4……1。

“小先生B”: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个正方形是4根,还多出了1根。

生5质疑:你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

“小先生B”:6个点我是在口算训练上看到的,是表示多余的意思。

生6质疑:我们不是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吗,你为什么要除以2呢?

“小先生B” :我是平均分成2份呀!

生6:可是我们已经知道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要算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呀!

其他学生附和:对呀!应该除以4,因为是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告诉我们了。

“小先生B”:谢谢你,我接受你的意见。(并改正成9÷4=2……1)

生7质疑:那这个算式要加单位名称的话,你认为应该加几个单位名称呢?

“小先生B”面露难色:“我SOS求救。”

生8帮助:我觉得2后面应该加个单位名称,是“个”。

生7继续质疑:那“1”有没有单位名称呢?

生8:“1”没有单位名称。

师:你们认为呢?

生9:“1”的单位名称是“根”。

师:这个算式有点特别吧,还出现了两个单位名称。那6个点在我们语文里面称为省略号,在这个算式里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叫“余号”。

(评析:在选择让这个学生上台板书之前,笔者一直以为这个学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小先生讲解时,才发现他的算式有问题,他把除数和商的位置调换了,将错就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碰撞和交流中,明白用谁做除数的问题,比教师的直接纠正效果更好。)

“小先生C”讲解9÷4=2余一。

“小先生C”:我的算式表示9根小棒,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搭了2个,还剩1根。你们有问题吗?

生1:我建议你把最后的“一”改成“1”。

师: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和9÷4=2……1哪里不一样?

生5:一个同学是写“余”字,一个同学是画了6个点。

师: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6:喜欢有余号的,更加简洁。

师:数学上,我们一般选用简洁的符号来表示。

(评析:教学中,笔者尝试把学生的活动置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开展“人人争当小先生”活动,让教师教授的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走上讲台讲学,单一的师生互动里面就融入了更多的生生互动,同伴互助,从而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上面三个“小先生”的讲学展示了他们的思维轨迹和思考路径,他们提出了有关余数的含义、余号的书写、除数如何确定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问题,这是教师无法预设的,但这样的生成恰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互动的、动态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课堂”。)

(四)研学,沟通图、有余数除法算式、连减算式之间的联系

1.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很能干,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想到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黑板上有这么多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一种呢?

生齐答:有余数的。

师:余数在哪里?那另外几个数叫什么呢?(被除数、除数、商)

师:这个算式会读吗?9除以4等于2余1。

2.沟通比较。

(1)9÷4=2……1和8÷4=2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原来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余号,还多了余数。

生2:有两个单位名称。

(2)沟通除法算式与连减算式的联系。

师:这两个减法的算式是我们原来学过的,和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有没有关系?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一定有自己的发现!

生:最后剩下的1根就是除法里面的余数。

生:减掉的2个4,2就是商。

(3)数形结合,沟通图与算式的联系。

教师在算式上分别点9、4、2、1,请学生找到数在图中的对应位置。

(评析:教师在展学环节看似是一个旁观者,实际上是位积极的倾听者和思考者,作为教师,要思考学生在讲学和质疑中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进一步补充,还需要增设怎样的活动和追问才能达成课时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适度引领和提升,沟通了图、有余数除法算式、连减算式之间的联系,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3.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找到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两道练习。

4.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男生:如果有10根小棒,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结果怎么样?

女生:如果有11根小棒,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结果怎么样?

要求:男、女生分别选择一题先画出图,然后用今天学过的新知识列出算式。

完成的学生可以思考:如果有12根小棒,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结果又会怎么样?

展示学生的画法:

师:那12根小棒呢?

生:12÷4=2(个)……4(根)

回答完后立刻意识到自己说错了,纠正:12÷4=3(个)。

5.小组交流。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被除数大1,除数不变,余数大1。

生:余数不能随便大起来。

师:余数不能无限大下去,大到什么时候就停止了。

生:大到除数的前面一个数就停止了。

师: 那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

生:如果一样或者比除数大的话就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了。(师板书:余数<除数)

[评析:这一过程非常自然、精妙。通过展示一组完整的题目(一个周期),使学生自发完成对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理解,通过知识的联系,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

(五)固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再次巩固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知识。那如果有一堆小棒,如果是搭三角形呢?有剩余,你们猜会剩下几根?为什么?搭五边形,六边形呢?

2.圈一圈,填一填。

(六)延学,拓展视野

1.挑战题:□÷6=□……□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余数,和余数交了朋友。

生:我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如果让你对余数说一句话,你最想对余数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想说,余数你是不是除数的弟弟呀?

师:是哟,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啊。

【教学反思】

一、整合教材,彰显教学智慧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拓展和延伸,鉴于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这种紧密联系,同时考虑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人教版新修订的教材把“有余数除法”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教材在安排上,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四个例题中,例1是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是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3是除法竖式,例4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例题分得较细,步子较小。但从班级的实际水平来看,总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有余数除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加上一年级下册已经出现“29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的用同数连减的问题,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已经搭建了由减法到有余数的除法过渡的桥梁。因此,在充分遵循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有认知起点的基础上,笔者把例1和例2进行了整合,以例2为主体,同时涵盖例1,引出“9根小棒搭正方形的结果会怎样”。用这样一个问题认识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再通过10根、11根、12根搭正方形的问题发现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的整合凸显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余数的概念。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整合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二、自主尝试,凸显以生为本

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我绝不代替;凡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我绝不暗示;凡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我绝不包办。”笔者想说:凡学生能讲解的,我坚决退到后台,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请你们自己试一试!”“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我们请小先生来介绍一下。”“我们再等待一下,给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时间!”这些语言已经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语言,凸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上面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先生”的讲解、学生的质疑是多么精彩。而这正是源于平时的课堂我们大胆放手,给了学生多次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沟通比较,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中,学生的尝试和互动生成了多种信息,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上面课例中,学生在解决9根小棒搭正方形的问题中,出现了连减、 画图、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错误的、不规范的等),这其中有些是事先预设的,有些是现场生成的。面对这么多资源,教师在生生互动后,迅速鉴别,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对比,有余数除法和没余数除法的对比、有余数除法和连减算式的对比、有余数除法和正方形图的沟通,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尤其是算式和图的数形结合,更是体现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用形象的图支撑抽象的数,让他们在直观表象中感知、感悟。

自主型课堂 第12篇

一、定位课堂练习, 分析课堂练习现状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我县教育情况, 制定了指导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自主学习模式, 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来进行当堂巩固和提升式的课堂练习.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意图, 也是自主学习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如能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设计出推进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的课堂练习, 我们的学生就能在不断练习、反思中掌握学法,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实现会学、能学, 实现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但是, 我们知道练习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的. 有老师对练习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够到位, 认为课堂练习环节也和我们平时的练习讲评课是一样的, 对对答案, 说说做法, 谈谈收获就完成任务了. 而还会布置课后练习, 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他们认为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有效手段, 熟能生巧, 能够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方面有所提高.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

我们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 应减负增效, 不能妄图在题海战术中提升学生的成绩. 我们要改变那种课堂练习随意, 不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一刀切”的作业模式. 课堂练习既要巩固所学, 又要在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与创新运用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原理与规律性, 获得发散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提升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练习设计, 推动自主学习有效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凸显着学生“学”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 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自主学习研究与深入, 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课堂练习的自主与有效性,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结合内容设计 , 夯实基础

数学是一门逐渐深入, 内容逐步加深,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而学生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 才能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 另一方面要能够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能够在基础巩固中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在“扇形统计图”学习时, 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在复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中引导学生能够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并能掌握该统计图特点后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 “自主学习”模式践行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76例1, 让他们思考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明白扇形统计图的形状特点和意义. 之后, 我们可以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 明白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在表示数以及数量关系上的优缺点. 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2. 思维训练设计 , 提升能力

自主学习的课堂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新知识有所掌握, 在简单的运用中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 在消化中吸收.而在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原理之后,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思维训练的拓展题来巩固和提高他们所学, 并引导他们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运用.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实际问题”学习时, 我们先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转化”能使得有关分数解决起来简单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简单的转化解答获得算理的巩固. 然后, 我们可出示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六 (5) 班上学期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4/9, 新学期转走4名男生 , 现在女生人数是班级总人数的3/5. 现在女生和男生各多少名 ? ”

这样, 学生如能准确解答, 就可见其他的知识掌握比较到位, 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可见, 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背景下设计课堂练习, 需要有鲜明的训练目的, 要有一定的达成效果;要注意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以及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和提升;另外还要注意多样性、生活化的设计练习,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 课堂练习也需要我们老师的主导性的体现, 我们一方面重视教材中的练习在课堂的有效处理,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运用;还要注意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 知识运用容易混淆的题目, 还要让课堂练习灵活多样, 产生互动的和探究的动态效果.

总之, 在自主学习模式运行下, 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重分层设计, 力求基础与能力双提升. 只要我们老师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有效开展中的的地位与作用, 精心设计学生爱练、喜思的题目与题型, 那么, 我们的课堂练习必将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有效进行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3 (6) .

[2]吴彩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方式[J].快乐阅读, 2013 (18) .

上一篇:第一书记驻村来下一篇:自主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