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2024-05-26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精选11篇)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1篇

1 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指症研究

1.1 心力衰竭

抗凝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一直都是各方研究的热点话题,有研究发现双香豆可以很好的减少血栓事件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生。但这些研究和目前的现实情况有着一定的差异,当时的研究样本纳入的主要是房颤患者,和现代心力衰竭人群的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最新的研究发现,不宜推荐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的抗凝药物开展治疗。

1.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在临床上要治疗STEMT,关键是要尽早的开通患者的血液,恢复患者的心肌血流的灌注。临床上最为有效直接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治疗该病抗血栓是最为重要的辅助治疗,不管STEMT患者不管是否接受再灌注的治疗,都应当在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基础上再进行抗凝药物。

1.3 房颤

房颤患者一般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会显著的增加,这需要开展长期的抗凝治疗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对于房颤患者所应用的主要抗血栓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而华法林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效果要由于阿司匹林,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华法林患者的出血性要高于阿司匹林。

2 溶栓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执政

在临床上溶栓对治疗STEMT患者是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的临床试验发现,患者在出现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后的12 h内实施溶栓治疗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开始的越早患者所能够获得的治疗效果也就会越好。另外溶栓药物对于在临床上对于血压较低、糖尿病等一些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好。

目前在医学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采取直接PCI治疗开展的较为普遍,这使得溶栓治疗的应用相应的减少,溶栓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相应的减少。但由于一些医院自身的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能够全天候的开展PCI对患者实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医院并不是很多,这使得静脉溶栓目前仍旧是STEMT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依据AHA和ACC对于STEMT治疗的指南推荐。STEMT患者在首次到达有PCI设施的医院之后,应当在首次接触医院医务人员的1.5 h之内接受治疗。如果当患者到达没有PCI设施的医院之后,也没有办法在1.5 h内转送PCI中心接受PCI的治疗,此时应该在患者到达医院的30 min内对患者开展溶栓治疗。对于STEMT,指南中还推荐了有条件的救护车医务人员在运送患者的途中应当开展院前的溶栓的治疗。在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之后需要还需要开展PCI,关键在于判断溶栓的临床效果和临床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果溶栓的效果失败,则应该积极的实施补救性的PCT治疗。实践中对患者开展溶栓治疗的主要风险在于出血,患者如果产生颅内出血则比较容易发生死亡,所以在考虑对患者溶栓前,应当最大限度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一些禁忌证,以达到对患者的准确治疗。

医学上比较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瑞替普酶、尿激素、连激素等等。临床上除了使用这些溶栓药物对患者开展治疗之外,STEMT患者还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进行抗血栓的治疗,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3 小结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医学上的一种多发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对心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溶栓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婷,陈萱,程天一,许晓萍.社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2704-2707.

[2]钟东.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进展.蛇志,2010(03):257-260.

[3]傅世英,付兵,董礼航,等.抗凝治疗对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研究.黑龙江医学,2009(10):721-723.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2篇

Scau

摘 要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种疾病。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方向。综述了海洋生物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开发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海洋生物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并展望了将来海洋生物制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景。

关键词心脑血管 ; 海洋生物制药;功效;现状;展望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通常包括口服西药、输入注射液和中成药。临床验证,西药和注射液虽短期作用明显,但治疗毒副作用大,而且价格昂贵。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去筛选和研究有效、安全、方便使用的治疗药物,已为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所瞩目。海洋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在海洋非凡 的生态环境里生活着二十多万种动、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含有与陆地生物不同的、化学结构特异的活性物质(化合物)。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种疾病。海洋主物制药己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海洋生物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匾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

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m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

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目前已有超过100000种新型结构的化合物被发现,其中200多种已申请专利,主要包括枯类、聚醚类、皂贰类、生物硫、多糖、小分子多肤、核酸及蛋白质等,主要药理作用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现已开发的海洋药物已在治疗心脑血管病这种困扰人类的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2海洋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

2.1海洋心脑血管活性物质

2.1.1 海洋心脑血管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对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活性物质的研究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又一重点。海洋天然产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及其衍生物类:主要包括海藻多糖、甲壳多糖、硫酸软骨素、海参粘多糖、刺参粘多糖、羊栖菜多糖等,目前已有许多药物从实验室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海洋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而且含量极低,建立快速、微量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以及应用多靶点的生物筛选技术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当前科学家面临的挑战。

2.1.2 海洋心脑血管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

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大量心脑血管活性天然成分,有的可以直接进入新药的研究开发,但有的活性成分存在着活性较低或毒性较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这些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如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以期获得活性更高、毒性更小的新的化学成分。

2.1.3 解决药源问题。

不少海洋心脑血管天然活性成分含量低,原料采集困难,限制了该化合物进行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寻找经济的、人工的、对环境无破坏的药源已成为海洋心脑血管药物开发的紧迫课题。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全合成是解决药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有不少海洋心脑血管活性天然产物实现了全合成,由于不少成分结构非常复杂,要进行全合成,难度大、成本高,不易形成产业化。另外也有采用人工养殖或模拟天然条件进行室内繁殖研究而。而运用组织细胞培养和功能基因科隆表达也是解决药源问题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许多科学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研究,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必将为生物资源开发展现广阔的前景。

2.2抗心血管疾病的海洋生物及其功效

近些年来 ,随着对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新的活性成分和功用不断被发现。从海洋药物中获取心血管活性成分等是药学和化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

(1)海洋生物不饱和脂肪酸:很多海洋生物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有的生物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近来研究证明EPA和DHA同属ω-3系列脂肪酸,可减少血浆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水平、防止微循环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免疫细胞粘附、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二者都具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用。

(2)海洋药物:在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药物方面,目前已有很多药物从实验室进入到临床阶段。日本京都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室从冲绳岛海域的鸡冠珊瑚中提取出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化合物,临床试验效果良好。墨西哥科学家从珊瑚中提取出前列腺素,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5]。我国海洋药物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青岛海洋大学利用海带中的褐藻酸钠加工成抗血栓、降血脂新药藻酸双脂钠(PSS),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第二代产品甘糖酯(PGMS)也已应用于临床[9]。以牡蛎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的“东海三豪”等保健药物也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等功效。利用海藻加工成的“脉怡康”、“必索”和利用螺旋藻开发的“海王牌螺旋藻”对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近几年,国内从南海珊瑚中提取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到目前为止,从南海短指多型软珊瑚和细枝多指软珊瑚中分离得到了喹啉酮,从南海柳珊瑚中分离出具有抗心律不齐和降低心脏收缩力的柳珊瑚酸[6]。

(3)海洋生物毒素:多数海洋生物能生物合成、代谢和分泌、排泄一些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称为海洋生物毒素[3]。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活性和化学结构较清楚的海洋生物毒素约50种,其中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的活性物质如麝香蛸的麝香蛸毒素、岗比毒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的西加毒素(CTX)、长尾背肛海兔(Stylocheiluslongi)的海兔毒素等等[4]。

目前已研究出多种药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处于II期临床研究的糖类药物有抗脑缺血药物(D-聚甘酯、玉足海参多糖),有望成为抗心脑血管病的海洋Ⅰ类新药。海洋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将从1985年的1320万增至2450万,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也将由720万增至1670万。心脑血管疾病被喻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国每年死亡于冠心病、脑中风及其并发症的人数超过600万,占总死亡人数1/3以上,已位居10大死亡原因之首。为了开辟新药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力求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海洋生物药物成为了当下科研热点,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国外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发进展迅速

近20年来许多沿海国家都加紧开发海洋,把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目前,世界范围内海洋药物的产业规模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预计今后5年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5%~

20%。如仅从柳珊瑚中提取的一种消炎药Pseudoterosin的特许权转让收入已超过120万美元,预计其产值将高达1亿美元。近年来,走在世界生物制药前列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投入。美国投入海洋药物的研究基金达到植物化学药物和合成药总资金的11%,而我国不到1%;1991年,美国大学与国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费为4400万美元,其中海洋药物占14.6%;日本通产省1991年对海洋药物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研究的投资也达150亿日元。欧盟国家强强联合,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海洋药物研制开发在全世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从海葵、海参、藻类生物、生物毒素、棘皮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和鉴定了新型化合物3000多种,不少在抗心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显著,其中部分先导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应用。

3.2 国内海洋生物心脑血管药物研发有待加强

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是我国海洋“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以青岛为主,我国沿海省市相继建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有数千名科研人员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我国科学家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多种种海洋活性物质,发现了一批新型治疗心脑血管的海洋药物。我国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主要来自于沿海或近海,与我国海洋庞大的资源总量相比不太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海洋新药十分罕见,这与我国新药开发的总体水平一致,仅在剂型上改进已远不能满足今后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多为零散组织,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 海洋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严重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等等,都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发面临的形势越趋严峻,亟需加强。

4结语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现已开发的海洋药物已在治疗心脑血管病这种困扰人类的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未来的21世纪,海洋生物必将会在增强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1]。不断加强科技投入,越来越集中科技力量,加强中试环节,不断加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高海洋生物产物的质和量等等,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识,想必这一定会进一步促进海洋药物尤其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使这一新生领域成为世界的热点和焦点。同时海洋生物制药产业也将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5参考文献

[1] Wallace RW.Drugs from the sea:harvesting the results of aeon chemical evolution.Mol Med Today,1997,3(7):291-295.[2] Ponte E, Cafagna D, Balbi M.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omege-3 fatty acids.Mi

nerva Med, 1997,88(9):343-353.[3] 宋杰军,毛庆武.海洋生物毒素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2.[4] 沈红梅,宋杰军,毛庆武.海洋生物毒素在药物开发应用中的前景.中国药学杂志,1

995,30(7):396-400.[5] 李来成.国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概况.生物工程进展,1994,14(6):11-20.[6] 张培军.国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生物工程进展,1994,14(6):21-24.[7] 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

(1): 5~7

[8] 杨雨.海洋生物制药现状及展望.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增刊): 190~193

胸心血管外科疾病的整体护理研究 第3篇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心胸血管外科患者,观察组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在住院的心胸血管外科患者,共458人。其中男性327人,女性131人。平均年龄59岁。另一组(对照组)为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间患者432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147人。平均年龄5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处理方法

2.1病情评估对于外伤患者,首先判断其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胸腔出血,继而做好术前准备。对于肿瘤患者以及其他择期手术患者,一般应制定合理的饮食休息和心理护理方案,为择期手术做准备。

2.2术前准备

2.2.1 生理准备[2]:指导肺功能训练,预防感冒,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禁食水,防止麻醉手术并发症。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1)后外切口:术侧的前胸正中线至后脊柱线,包括腋下,上从锁骨水平线至剑突下。(2)正中切口:前胸左腋后线至右腋后线,包括双侧腋下。(3)食管三切口:左颈部、右胸部(同后外切口),腹部(包括脐孔、会阴部)。(4)胸腹联合切口:左胸部(同后外切口),左上腹部。

2.2.2心理准备: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合理解释患者各种问题。

2.3术后护理清醒拔除口插管回病房后,给予半卧位或45o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监护记录。

做好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应加强雾化,坐起拍背,刺激隆突,鼓励咳痰,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或气管镜吸痰,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扩张。根据病情,给予鼻导管供氧或面罩供氧。严密观察气管位置,如发生突然呼吸困难,应立即报告医生。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按有关章节常规护理。卧床期间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早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逐渐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同时应注意多进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的抬举运动,拔除胸管后应早期下床活动。做好患者康复的心理辅导,知道患者正确康复,避免找成各种并发症。

2.4健康指导加强营养,少食多餐、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逐步增加活动量,注意室内空气调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粗纤维饮食,必要时给予缓泻药;食管术后患者,餐后应半卧30min,防止食物返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门诊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2.5总结对比两个时间段所有入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显著性检验标准为P=0.05。

4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98.7%,对照组87.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5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以患者為中心,以健康教育为特色,以基础护理为突破口[3]。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既是决策者、实施者、教育者、组织者,又是个联络者,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整体护理要求护士有整体护理观。整体护理观的整体概念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人是由身心、社会、文化各方面组成的,其健康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整体护理要面向整体的人。(2)人的一切均需要护理,护士要关心人的生命过程的整体。(3)护理是连续的,护士不仅当人生病时给予照顾,而且要关心其康复、自理,达到个人健康最佳水平。(4)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通过整体护理促使护理从个人向家庭、社区延伸。

因此,我们可能把整体护理理解为一方面把护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即把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另一方面,把我们提供的护理观视为一个整体,即对病人的护理是系统的、连续的,要保证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不间断;对病人的护理是主动的、积极的,按照护理程序,有计划进行,做到防患于未然;对病人的护理是全面的、整体的,即包括身心两方面,也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4]。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到整体护理不能把人只看成一个由各组织、器官所组成的生物体而忽视其整体性所包含的心理、社会等要素,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还要重视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协调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及周围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关系,促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通过护理程序,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和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让病人在身、心等方面的全面护理下恢复和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 车小艳. 以病人为中心的亲情护理实施及成效. 佑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3( 2) :332-333.

[2] 李金花,闰保君,刘淑俊. 整体护理在胸心外科实施的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6(3):350-351.

[3] 王崇山,李立改.“绿色、安全、人性化”护理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护理管理杂志,2007,7: 41-43.

[4] 刘建香, 曾琳. 以人为本的亲情护理模式在内窥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3) : 64-65.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80 例, 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2], 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9 例, 女21 例, 年龄55~78 岁, 平均66.28 岁;观察组男18 例, 女22例, 年龄57~78 岁, 平均67.92 岁;两组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 (1) 对照组:临床中采取常规降糖药物方案进行治疗, 给患者口服吡格列酮治疗, 成人口服给药, 吡格列酮每次15~30 mg, 1 次/d, 早饭前或早饭后;并可以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和症状适当调整, 但最大限量为45 mg。 (2) 观察组:可以应用个性化药物方案进行治疗, 以避免患者血糖降低过快, 可以由医生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值制订出个性化的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应用瑞格列奈、格列吡嗪、消渴丸、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肠溶片药物治疗, 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8.90~10.0 mmol/L;使其服药后餐后2 h血糖值<11.0 mmol/L。最后, 评价、分析临床新确诊老年糖尿病的疗效。

评定标准:分析两组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抽取晨两组空腹人员的血, 进行血生化检测, 检测血糖 (FPG) 以及餐后2 h血糖 (P2h PG) 、餐后4 h血糖 (P4h PG) , 对患者的血糖含量进行测定, 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心血管疾病, 以评定两组的临床预后。

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次研究结果的处理, 可以采用统计学SSPS 20.0 版本软件,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 且以结果P<0.05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临床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组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在应用个性化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后, 血糖得到控制, 其血糖降低水平适中, 没有过快降低血糖, 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预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对于两组中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 在观察组患者中, 其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 对照组发病率高于观察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 临床中, 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各器官呈现出衰退状态[3]。医学中认为, 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血脂紊乱、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威胁, 在临床治疗中, 降糖过快, 极容易引发心血管并发症。且对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机体在适应高血糖后, 若是临床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可致使降糖过快, 从而会导致机体组织营养供应不足, 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针对观察组中的患者, 采用个性化降糖药物方案治疗, 观察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个性化降糖药物方案治疗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可以改善患者糖尿病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神经刺激性, 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 保护患者肾脏机能, 短期就实现了药物疗效;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避免患者血糖下降过快。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血糖变化过快时, 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且降糖药物治疗中, 降糖过快, 会加重对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在临床治疗新确诊糖尿病患者中, 用药不当, 则会导致血糖降得过快, 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4], 造成神经系统、大脑细胞能量不足, 轻者可出现头昏、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相关的症状, 重者将会造成低血糖、昏迷, 死亡, 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对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 若是降糖使机体血糖水平值降低过快, 容易致使患者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 导致其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心率加快, 降低冠脉灌注, 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不利于患者临床恢复健康[5]。治疗新确诊糖尿病患者, 采取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 合理控制降糖速度, 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治疗, 避免降糖过快, 可以减少因血糖过低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不良刺激, 降低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对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降糖药治疗时, 应注意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不应该短时间内追求理想的血糖水平, 以防止药物蓄积引起自发性血糖偏低, 避免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针对临床中新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应用个性化的药物方案治疗, 避免患者临床降糖过快, 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发挥积极影响, 值得在实践中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新确诊老年糖尿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方法:收治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给予个性化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降糖速度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问题。结果:观察组未发生降糖速度过快问题,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新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的药物治疗, 能够有效降低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确诊老年糖尿病,降糖过快,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赛亚古丽·努尔.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过快诱发心血管疾病34例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8) :1399.

[2]戴晓慧, 朱月潜, 王劲松.糖尿病低血糖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1 (9) :1299-1301.

[3]陶海莉, 梅俊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3) :25-26.

[4]张桂红.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6) :45.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疾病;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93.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45-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个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SLE患者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机率非常高,本研究回顾了144例SLE患者,并分析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可能会为SLE合并心脏疾病的诊断提供有用的线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 月~20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44例,男7例,女137例,年龄14~66岁,平均(37±11)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3±0.9)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2]。入选患者均有完整记载的门诊和住院病历,且至少曾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和(或)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

1.2?分组

根据SLE 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3]和12导联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损害组(60例)与未损害组(84例)。心脏损害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UCG检查结果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改变、心包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及肺动脉高压(PAH);其中PAH诊断采用2004 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循证诊治指南[4]:心脏彩超、UCG 测量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力(PASP)>25 mm Hg, 或运动后PASP>30 mm Hg。

1.3?方法

分析入组患者心脏受累的情况,比较心脏损害组与未损害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和SLEDAI评分及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血清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共入组144例SLE患者,其中心脏损害组60例(41.6%),其中心律失常41例(68.3%)、心肌缺血20例(33.3%)、心包积液7例(11.7%)、瓣膜病变9例(15.0%)、肺动脉高压5例(8.0%);心脏未损害组84例。两组间性别、SLEDA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

2.2?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心脏损害组患者的HGB明显低于心脏未损害组(P=0.021),而CRP明显高于未损害组(P=0.001);两组间WBC、PLT、ESR、C3及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SLE是一种结缔组织病,以产生自身抗体为特征,各系统器官均有受累,其中心血管损害的发生自20世纪早期便有报导,是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5]。多种迹象表明心脏各组成部分均有損害,包括心包、传导系统、心肌、瓣膜以及冠状动脉[1],但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常无临床症状。近年来,得益于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即便是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本研究发现41.6%的SLE患者伴随心脏受累,其发生率较既往文献报导低[6-10]。心脏损害组的病程与心脏未损害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不断加重,心脏受累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是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上的差异异于既往文献报导,可能与患者及接诊医师在SLE心脏受累方面重视程度有关,在早期未能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这提醒我们接诊SLE患者时应及时做心脏方面的客观检查,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是调节冠脉血流及心肌血样饱和度的基本因素,它们的变化与贫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11]。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在病程的某一时期均可能出现贫血,贫血程度与患者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5]。本研究心脏损害组患者的血红蛋白(101.9±26.0)明显低于心脏未损害组(111.4±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提示贫血与SLE心脏损害的发生相关,并可促进SLE患者心脏损害的进程。

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内皮损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而作为炎性标记物重要成员的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进程及心脑血管受损的临床表现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2]。一项对610例SLE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P,hsCRP)与心肌炎、心脏杂音、肺动脉高压以及贫血相关[13]。本研究中发现,心脏损害SLE患者CRP(24.9±32.6)比心脏未受损害组(49.4±35.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ESR、补体C3、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本研究提示:病程长、贫血及CRP增高可增加SLE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SLE患者无论有无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均应早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或心脏超声检查,以期尽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Moder KG,Miller TD,Tazelaar HD.Cardiac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Mayo Clin Proc,1999,74:275-284.

[2] Tam EM,Cohen AS,Fries JF,et al.The 1982 revise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J].Arthritis Rheum,1982,25:1271.

[3] Gladman DD, Ibanez D, Urowitz MB.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J].J Rheumatol,2002,29:288-291.

[4] McGoon M,Gutterman D,Steen V,et al.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2004,126:10-33.

[5] 蒋明,David YU,林孝義,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01-909.

[6] Klinkhoff AV,Thomoson CR,Reid GD, et al.M-mode and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AMA,1985,253 :3273.

[7] Doherty NE,Feldman G,Maurer G,et al.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systemic lupus erthematosus[J].Am J Cardiol,1988,61:1144.

[8] Galve E,Candell2Riera J,Pigrau C,et al.Prevalence,morphologic types,and evolution of cardiac valvular diseas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N Eng J Med,1988,319:817.

[9] Gabrielli F,Alcini E,Di Prima MA,et al.Cardiac valve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lack of correlation with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J].Int J Cardiol,1996,51(20):117.

[10] Elkayam U,Weiss S,Lainado S.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mitral valve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echocardiographic study[J].Ann Rheum Dis,1977,36:349.

[11] Gorokhova SG,Atamanova MA.Characteristics of erythrocytes and hemoglobi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Ter Arkh, 2008,80(10):16-21.

[12] Pereira IA,Borba EF.The role of inflammation,humoral and cell mediated auto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Swiss Med Wkly,2008,138(37-38):534-539.

[13] Lee SS,Singh S,Link K,et al.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associate of clinical subsets and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emin Arthritis Rheum,2008,38(1):41-54.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患者的动脉呈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随着近些年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的升高,据相关的统计调查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因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最高可以达到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常常伴有其他的并发症,在临床的治疗中,很难完全的治愈,实际复发的几率很高,容易导致老年人的残疾和死亡,而良好的护理方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该研究在2012年6月—2014年9月主要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的20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20例,女性患者为80例,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65岁,患病情况为高血压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5例,心律失常的患者为56例,风心病的患者为10例,肺心病患者为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的劳累,同时注意保暖等措施,防止患者出现感冒等其他疾病,定期的进行通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将病房内的湿度和温度等控制在最佳的水平,还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帮助老年患者翻身等,防止出现压疮等情况。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预防感染等现象,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在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脂肪和高钠类的食物,要严格的进行控制,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疗效较高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进行服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了其他并发症,要及时的通知医生,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执行以人为本等护理理念,老年患者的心理比较敏感,住院接受治疗后,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如果病程的时间较长,且反复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时会抵制治疗和护理工作,如果产生自暴自弃和抵触等情绪,就无法很好的配合护理工作,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后,应该立刻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讲解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知识,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护理主要就是让患者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而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和足够的专业素质,是患者安全感的重要保证,如患者在看到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时,心理必然会感到放心,此时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讲解,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近些年医疗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人性化等护理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的效果。要想实施这样的护理方式,必须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如患者的个人性格,不同的性格能够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根据老年患者的性格,选取其容易接受的护理方式,必然可以提高护理的效果。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在心血管疾病的讲解时,同时向家属讲解,让家属可以帮助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等工作,对于家庭经济较差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等,从各个方面消除患者的担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没有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有便秘等问题存在,而便秘会导致一定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生活状况,调整其作息的规律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防止便秘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应该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适当饮用蜂蜜等,结合必要的腹部按摩等,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排便。由于心血管疾病能够导致患者的失眠,因此对失眠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对于导致失眠的具体原因,有环境变化和心理因素等,如果患者的失眠非常严重,可以适当的采用药物,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在做好上述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注意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让其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特点,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病程发展等,从而做好个人的自我护理工作,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与普通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护理人员需要放低自身的身份,用和蔼的态度、晚辈的姿态,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将老年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患者可以安心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1.4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成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就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到健康的水平,好转就是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无效就是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值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7%,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心悸主要就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的一种综合症,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会感觉自己的心跳速度变快,而且没有规律性,如忽然性的过快和过慢,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必须格外进行注意。呼吸困难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很多老年患者都会出现呼吸的频率增加或者呼吸的深度增加等,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护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的发现,了解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眩晕是指人体对周围空间存在感觉上的障碍等,使得患者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眩晕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失去平衡,无法平稳的站立,面色苍白等,这样临床症状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尽量消除患者的心悸、呼吸困难和眩晕等。

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容易长期的反复发作,这些疾病都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老年人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如果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住院治疗的期间内,容易暴露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常见的感染、并发症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治疗,而治疗的情况较差,患者会进一步对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形成恶性的循环。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护理方式,可以促进治疗的效果,控制并发症等出现,帮助患者快速的恢复到健康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和患者都注意到了这点,开始采用人性化等先进的护理理念,提高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水平。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的时间较长,老年人会感觉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过分的担忧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影响正常的治疗。无论是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还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会下降,如身体器官功能的衰竭和记忆力的减退等,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如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容易出现大量负面的情况。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顽固性的慢性疾病,病情的变化较差,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需要多次住院和治疗才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因此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如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就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疗等情况出现,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依靠护理工作来消除,根据每个患者遇到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为患者解决担心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护理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由于患者和治疗因素导致的病情恶化。由此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过良好的沟通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工作,减少感染、并发症等出现,促进患者的恢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发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等先进护理理念的应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建群.老年人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8):182.

[2]史海弘.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8):309-310.

[3]付辉.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621.

[4]高杰.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4):183.

[5]王树强.关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1(5下半月):61.

[6]张艳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11上旬刊):4378-4379.

[7]张岚,陈海花,张丽,等.护士对开展心血管疾病连续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1(1):65-67.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7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综合护理干预,疗效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富贵病随之而来, 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其中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老年患者因年龄大, 机体抵抗力下降, 不宜行手术治疗, 因此通常采取保守治疗, 在保守治疗期间必须配合护理干预, 且护理干预的措施要因人、因病而异。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帮助[1], 本文研究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55例, 年龄最高者76岁, 年龄最小者58岁, 平均年龄65岁;病程最长者27年, 最短3个月, 平均20个月。全部患者都经医学诊断确认, 心功能控制均符合心血管适应证范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60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并向患者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调查患者对两组护理方式的满意度。

1.3研究组护理方式:对研究组患者采取精细、加强的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心理护理、失眠护理、便秘护理, 详细情况如下:①心理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较为明显, 且不同患者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倔强、孤僻、易怒等, 特别是一些反复住院的患者, 普遍存在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等情况。因此要结合患者性格特点开展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接待时态度热情, 及时安排病房与床位, 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师情况、用药方法、治疗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询问病情, 了解患者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理解患者内心痛苦, 并及时予以疏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和患者沟通时保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语气委婉。对于有丧偶、无子女、自理能力差等特殊情况的老人, 要多交谈、多鼓励, 增强其治疗信心[2]。②失眠护理:在疾病困扰和医院特殊环境的双重影响下, 老年患者极易出现心理紧张, 引起失眠, 对其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患者睡前关大灯、开小灯, 以防强光刺激大脑而影响入睡;夜间查房时必须轻进轻出, 尽量不要弄出声响;个别患者难以入睡时, 可放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来助其入睡。③便秘护理:便秘是老年群体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会造成患者腹部胀痛、食欲不振, 严重时可引发心绞痛等,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3]。为帮助患者顺利通便, 减少便秘带来的隐患, 护理人员要嘱托患者摄取柔软食物, 增加纤维素摄入量, 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以促进消化和代谢。

1.4评价标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评分90及以上表示非常满意, 评分80~89表示满意, 评分60~79表示一般, 评分60以下表示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60例患者, 死亡1例, 病死率1.7%, 其余59例均获成功治愈, 于病情转好后出院;对照组60例患者, 死亡4例, 病死率6.7%。对患者实施满意度调查, 研究组非常满意45例, 满意10例, 一般4例, 不满意1例;对照组非常满意20例, 满意17例, 一般13例, 不满意10例,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3讨论

近几年,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一项世界性重要课题。为了帮助老年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取得更佳治疗效果, 就离不开先进的医学治疗和精细的护理干预, 这就要求医院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保障良好的医治条件和住院环境[4];护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科学、全面的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普及疾病知识, 排解患者负面情绪, 以和蔼的态度、得体的仪表、大方的举止来赢取患者信任, 改善患者治疗情绪, 提高患者依从性。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 提高护理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艳卉.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5, 36 (9) :1922-1923.

[2]田琪, 张凤青, 佟久芬.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征及护理[J].药物与人, 2014, 27 (12) :283.

[3]刘蕾.3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4) :348-349.

养心颗粒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第8篇

养心颗粒系参照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中“养心汤”制备成的养心颗粒粉末,“养心汤”以重用补气活血药辅以养心安神药为其组方鲜明特点,主治心虚血少之惊惕不宁,原方组成有黄芪、 茯神、白茯苓、半夏曲、当归、川芎各一钱半,远志、酸枣仁、辣桂、柏子仁、五味子、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半钱。

方中人参性甘温,乃大补元气之要药。《本经》 曰: “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黄芪性甘温,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别录》曰: “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参芪共为君药奏大补元气,以扶心气之效。当归性甘温,乃补血要药。《景岳全书· 本草正》云: “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川芎性辛散温通,乃血中之气药,二药相伍则畅达血脉之功著。白茯苓味甘,《日华子本草》 云之为“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茯神, 归心经,主宁心安神。上之诸药为臣药。君臣相配则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力益彰。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化为瘀血; 气虚则津液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故气虚多并见血瘀痰凝之象。半夏味辛苦性温,祛痰散结之要药,配伍补气养心之药,可使补中有通,补而勿壅。 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共奏养心安神之效。五味子酸温敛耗散之心气以养心气,《用药法象》谓“补元气不足, 收耗散之气”。肉桂性热,补火助阳,温通血脉,与补虚药同用,补而不滞,与益气养血之品同用,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炙甘草味甘,补气和中,助参、芪补益之力持久,调和诸药,用以为使。纵观全方,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为主,佐以活血行气、化痰之品,对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兼有血瘀痰凝气滞而致心痛、惊悸病证,确有标本同治之功。

现代医家对养心颗粒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其具有多角度多靶点的药理学效应, 现总结如下。

1实验研究

1. 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动物模型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UA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斑块表面破裂、血小板聚集、炎性细胞聚集等因素关系密切。研究人员针对上述发病机制对养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杜俊敏等[1]采用球囊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将28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观察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养心颗粒能显著降低近似不稳定心绞痛家兔模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 含量,抑制心肌细胞的损伤; 养心颗粒能显著降低家兔外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水平,抑制UA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起到防治UA的作用[2]; 养心颗粒显著降低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血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CRP是炎症反应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且CR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 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的血脂水平,从而减轻高脂血症损害动脉壁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4]; 养心颗粒可以明显降低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 PAPP-A) 的含量,从而减少斑块内部炎性细胞的聚集以及平滑肌细胞的迁移, 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稳定易损斑块,从而起到防治UA的作用[5]; 养心颗粒可以下调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不稳定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的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粥样斑块破裂[6]; 张继江等[7]以叶酸、维生素B12为对照药物,研究发现,经养心颗粒干预后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血症大鼠模型血浆HCY下降显著,且较叶酸组、维生素B12组降低更为明显,养心颗粒可通过降低HCY水平,减缓内皮细胞损伤等作用,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刘影哲等采用以球囊损伤家兔颈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8周末在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重组人p53腺病毒载体制备易损斑块模型。养心颗粒通过降低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和IL-18的水平,达到其稳定斑块的作用[8,9]; 升高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载脂蛋白M和CYP7A1含量,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10,11]。

1. 2对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作用冠心病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病情变化迅速,可能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因此,心律失常的控制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家为观察养心颗粒对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并结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复制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养心颗粒能够增加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家兔一氧化氮( NO) 的合成和前列环素( PGI2) 的含量,进而改善内皮功能,达到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作用[12]; 养心颗粒通过提高心肌组织Ca2 +-Mg2 +- ATP ase的活性来增加Ca2 +由肌浆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到纵管系统,从而维持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以及调节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13]; 养心颗粒可以有效延长快速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持续时间,改善心肌Na+- K+- ATP酶活性[14],下调三磷酸腺苷( ATP) 敏感性钾通道( KATP) mRNA的表达,起到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15]; 养心颗粒亦可降低模型家兔丙二醛( MDA) 的含量,完成抗氧化作用[16]。

1. 3对心肌梗死模型的作用近年来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逐步升高,对人类构成极大的危害。 李晶洁等[17]采用手术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的方法复制犬心肌梗死模型,将21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肌梗死组与养心颗粒组,结果显示: 心肌梗死组梗死区周边非梗死区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养心颗粒组神经密度虽高于对照组,但较心肌梗死组密度明显降低,说明养心颗粒能够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交感神经过度再生, 起到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 在心肌梗死后给予养心颗粒的犬引起波碎裂的SISI联律间期较心肌梗死组显著缩短,且最先出现波碎裂处心肌的有效不应期( ERP) 恢复曲线最大斜率较心肌梗死组变得平坦, 表明养心颗粒很可能通过抑制心肌局部交感神经过度再生的机制增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18]。

1. 4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作用病毒性心肌炎与感染病毒及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多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对该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枉前等[19]采用腹膜下注射柯萨奇病毒B3接种Balb /c小鼠复制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养心颗粒可在感染的初期显著上调心脏内干扰素-γ( IFN-γ) 水平,但在感染进入慢性期后对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与IFN-γ 的水平具有显著下调的作用,其中对TNF-α 的抑制作用尤为突出,说明养心颗粒可通过心脏内细胞因子的调节,在感染的急性期有效保护心肌避免病毒的直接损伤,并在感染的慢性阶段有效抑制促进心肌炎症和损伤的细胞因子水平,这一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养心颗粒抗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养心颗粒能够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存活率、保护模型小鼠心肌组织、降低模型小鼠心肌酶活性及抗病毒作用[20]。

2临床观察

刘影哲等[21]观察养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养心汤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33% 和73. 33% ,优于常规治疗组; 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气虚型) 的临床观察发现,心绞痛的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90% ,显效率为40% ; 心电图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70% ,显效率为25%[22]; 且黄艺[23]研究结果显示,养心汤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养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显效率为47. 9% ,总有效率为93. 7%[24]。李晶洁等[25]将104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汤,结果表明养心汤能有效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总有效率达到93. 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 5% , 治疗组患者脑钠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 E) 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 A) 比值( E /A) 、E峰减速时间、等容舒张时间、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等好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养心汤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3结语

红景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第9篇

1 基础研究

1.1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红景天可改善血小板功能, 有一定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余静等[2]将高血压病 (EH) 患者82例随机分为红景天组及常规治疗组, 另设对照组健康人39名。20 d后测定测定3组血浆P选择素 (P-sel) 、血栓素B2 (TXB2) 、6-酮-前列腺素 (6-Keto-PGF1α) 的含量。结果EH患者血浆P-sel、TXB2升高, 6-Keto-PGF1α降低。EH组红景天治疗后较常规降压组血浆P-sel降低, TXB2下降, 6-Keto-PGF1α上升。

储戟农等[3]将28只家兔及50只大鼠分别进行分组实验, 研究红景天注射液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 对二磷酸腺苷 (ADP) 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趋势, 能显著缩短大鼠血栓长度, 减轻血栓湿重及干重, 降低中切速 (30/S) 及低切速 (5/S) 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

1.2 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红景天能有效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长, 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和总胆固醇 (TC) , 并且能减少斑块内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沈伟等[4]选用雄性新西兰兔 30只, 随机分为普通组、高脂组、红景天组进行实验。结果红景天组TC、三酰甘油 (TG) 及LDL-C 均低于高脂组, 内膜/中膜厚度比值明显小于高脂组, 且斑块阳性面积较高脂组明显减少;红景天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低于高脂组。

李天奇等[5]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红景天组。测定用药前后血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 水平, 并观察药物干预后的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红景天组与辛伐他汀组的血清胆固醇和血清 LDL- C 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血清 MMP-3 水平也明显下降, 红景天组与辛伐他汀组均能明显减少斑块内 CD34、VEGF、MMP-3 和胶原的阳性染色面积, 且红景天组的斑块内胶原面积显著大于辛伐他汀组, 而斑块内 CD34 阳性面积则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此外, 红景天组能明显减少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阳性染色区域, 但辛伐他汀组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阳性染色区域影响不大。

1.3 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红景天具有抗缺氧和促血管新生作用。高秀芳等[6]将人体内皮细胞分为正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及红景天干预组进行实验。结果显示, 与正常氧对照组相比, 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 (HIF) -1α、HIF-1β和VEGF蛋白表达均升高;红景天促进了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HIF-1α和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 而对HIF-1β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没有影响。从而推测红景天可以促进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

张玉英等[7]则观察了红景天对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表达的影响。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 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红景天组和降香组进行实验。检测心肌组织的血管抑素水平并测定心肌内皮抑素浓度 。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 降香组与红景天组缺血心肌内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红景天组和降香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缺血心肌内血管抑素的表达较对照组轻度减少, 高于假手术组。红景天组和降香组内皮抑素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证实了红景天能够明显增加梗死边缘区心肌内血管密度, 同时轻度降低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平衡, 使血管生长的各因子平衡向促进血管新生的方向发展。

1.4 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红景天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增强心肌收缩力并降低平均动脉压。汪春红等[8]用红景天冻干粉针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犬进行实验, 发现红景天冻干粉针能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级输出量, 明显增加心脏指数和心搏指数, 并可降低冠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

莫书荣等[9]以诺迪康对新西兰兔及普通野生青蛙分别进行分组实验, 结果发现诺迪康组的心肌收缩力比对照组显著增强, 并且诺迪康组的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明显增加, 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治疗心绞痛

庆慧等[10]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对414心绞痛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其中30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静脉输注红景天注射液, 对照组静脉输注香丹注射液, 疗程均为10 d。结果显示试验组疾病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没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证明红景天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脉瘀阻证) 方面是有效和安全的。

王加林等[11]将11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伍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静脉输注, 10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证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变。

储戟农等[12]通过对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实验, 发现红景天注射液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减轻梗死区重量;并能显著降低血清肌酸激酶 (CK) 及丙二醛 (MDA) 的含量, 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姜敏辉等[13]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分为红景天组和对照组, 两组常规抗心绞痛处理, 红景天组加用红景天胶囊, 同时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红景天保护组。结果红景天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电图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红景天能够逆转大鼠心功能的下降, 并使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水平明显下降。

2.2 改善心肌缺血

红景天能够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从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高元峰等[14]用大鼠制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实验, 结果红景天苷组在大鼠缺血复灌30 min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 复灌120 min后的心肌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可降低CK活性和MDA含量, 提高SOD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 的活性。

宋斌等[15]则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红景天苷治疗组及丹参治疗组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红景天苷治疗组再灌注心肌组织中NO、MDA的含量比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 与丹参治疗组及假手术组接近, SOD及心肌中乳酸脱氢酶 (LDH) 的活力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隋汝波等[16]利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 (I/R) 模型观察红景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 红景天组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介素-6 (IL-6) 明显降低红景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红景天有效降低了血细胞因子相关。

3 小 结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10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64-02

作者简介:文正平(1962.11-),女,汉族,湖南常德桃源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卫生所,西医,无学位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西医临床。

[摘要]目的:研究了不同类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ICAM-1,solubleIniercellularahdesinomoleeule-1)、可溶性血管粘附蛋白-l(svAp-1,C反应蛋白(C,表达水平变化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他们与不同类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为该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ELISA方法分别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塞组,分别简称为心绞痛组及心梗组)、脑梗塞患者及老年健康体检者血清SVAP-1、Sicam-1、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每组选21~22例进行研究。结论:(1)以sICAM-1、sVAP-1为代表的细胞粘附分子及粘附蛋白、以CRP为代表的炎症因子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内均较正常老年人高,说明以上三指标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促进作用。(2)sICAM-1、svAp-1及CRP三种指标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体内水平为最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次之,脑梗塞患者最次,说明三指标表达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缺血程度、炎症坏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

[关键词]心脑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ICAM-1

1临床病例资料

所有接受研究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为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我院老年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部分就医老年病人,老年冠心病病例(所有观察对象诊断均符合WHO1979年诊断标准,并经冠脉造影或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典型表现证实)分为急性心肌梗塞组(以下简称心梗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以下简称心绞痛组),老年脑梗塞组,脑梗死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按按Admas方法,分为:大面积梗死4例,小面积梗死17例,其中心肌梗塞时间平均(6.21)小时,脑梗塞时间平均(6.71)个月,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史、血常规及生化正常)为正常对照组,每组观察对象为20例。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合并有感染、免疫系统疾病、高血糖、高血脂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排除在外。

在标本采集与制备中,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或门诊就诊先后顺序无菌抽取被观察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形成血凝块后,2000/rhl离心20m分离血清,保存于-80℃冰箱中集中检测。正常对照组标本为健康者体检时直接采取,标本处理同上。

2方法

人血清sVAP-1、sICAM-1、CRP酶联免疫定量检测,实验时,所有样本常温复融,将所有样本顺序混乱并随机编号,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检测时均设复孔,求其均值作为其水平。

2.1血清sVAP-1测定方法:反应板每孔内包被有鼠抗人单抗,试剂盒内备有Biotin-conjugate抗sVAp-1单克隆抗体、sVAp-1标准品、链合素、洗涤缓冲液、分析缓冲液、底物1、底物2、终止液。

2.1.1建立标准曲线:设标准孔2组16孔,每孔中各加入样品稀释液100ul,第一孔加标准品100ul,混匀后用加样器吸出100ul移至第二孔,如此反复作对倍稀释至第七孔,最后,从第七孔中吸出100ul弃去,使之体积均为100ul。第八孔为空白对照。标准品浓度从第一孔到第七孔分别为2、1、0.5、0.25、0125、0.0625、0.0313ong/ml。

2.1.2加样与洗板、测定OD值:300ul工作液洗板2次、甩干加100ul分析缓冲液至标准品孔加100ul分析缓冲液至空白孔加90ul分析缓冲液至样本检测孔~待测样品孔每孔各加入样品10ul加50ulBiot-niocnjugaet至各孔一将反应板置25℃水浴箱120分钟300ul工作液洗板4次、甩干加100ul链合素至各孔将反应板置25℃水浴箱60分钟300ul工作液洗板4次、风干*加100ul底物1、底物2的混和液~將反应板置25℃水浴箱20分钟加100ul终止液一轻轻混匀,即刻在酶标仪上直接测定波长为450nnl处的吸光度值。

2.1.3结果判定:所有标准品和样品的OD值均应以空白对照调零。SVAP-1其浓度及对应的OD值见附表

2.2.1建立标准曲线:设标准孔2组16孔,每孔中各加入样品稀释液100ul,第一孔加标准品100ul,混匀后用加样器吸出100ul移至第二孔,如此反复作对倍稀释至第六孔,最后,从第六孔中吸出100ul弃去,使之体积均为100ul。第七孔为空白对照。标准品浓度从第一孔到第七孔分别为100、50、25、12.5、625、3.13、ong/ml。

加样、洗板、测定OD值300ul工作液洗板2次、甩干加100ul样品稀释液至标准品孔一加100ul样品稀释液至空白孔加100ul样品稀释液至样本检测孔待测样品孔每孔各加入样品100ul加50ulHRp-conjugate至各孔将反应板置25℃水浴箱60分钟~300ul工作液洗板3次、甩干加100ul底物1、底物2的混和液~将反应板置25℃水浴箱10分钟加100ul终止液一轻轻混匀,即刻在酶标仪上直接测定波长为450ul处的吸光度值。2.3CRP检测:反应板每孔内包被有兔抗人CRP单抗,试剂盒内备有CRP标准品、e洗涤缓冲液、分析缓冲液、底物、终止液。试剂盒内反应板内己有包被好的CRP标准的反应板,A孔至F孔CRP浓度分别为:0、10、30、100、250、500ng/m1。

2.3.1加样、洗板、测定OD值:反应板标记一加标准品、对照物、样本各10ul至相应孔内加200ul分析液至各孔室温孵育30分钟-300ul工作液洗板5次、甩干加300ul工作液洗板5次、甩干加100ul底物液一室温孵育10分钟加I00ul终止液一轻轻混匀,即刻在酶标仪上直接测定波长为450ul处的吸光度值。

2.3.2结果判定:所有标准品和样品的OD值均应以空白对照调零。CRP的值如表所示。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内SICAM-l均有明显的高表达,急性心肌梗塞组SICAM-l平均水平高达549.8ni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422.04ng/nil)、脑梗塞组(383.57n留ml)及正常对照组(30.209ng/ml);稳定性心绞痛组SICAM-l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急性心肌梗塞组低,与脑梗塞组间无显著差异;脑梗塞组较正常对照组高,但低于急性心肌梗塞组。临床分析显示:四组人群中以急性心肌梗塞组临床组织缺血、炎症现象最为明显,其SICAM-l表达水平为最高,SICAM-l在心梗组表达最高者1583n岁ml,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平均水平的3倍,这与该类患者组织缺血坏死较重有一定的关系。MRL/IP狼疮鼠体内ICAM-1、VCAM-1水平随着小鼠心脏、脑组织损伤加重而增加也说明这一点。有研究显示口服阿斯匹林可抑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及正常人体内SICAM-l表达,虽然本组资料中所观察的病例均接受了临床上常用的消心痛及肠溶阿斯匹林等药物的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脑梗塞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体内Sciam-1表达水平仍然较高,这可能该类患者已存在有内皮细胞损伤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发现:致死性心肌梗塞患者体内粘附分子的水平又明显高于存活的心肌梗塞患者,更说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体内粘附分子水平呈正相关。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独立生活,护理

心血管疾病一般病情发生的较突然且病情变化较迅速, 若处理不当随时可能造成突发性的心力衰竭症状,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恶性的心律失常[1]。我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国, 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40%左右, 其中老年患者占大多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本研究通过检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旨在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防止病情的恶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修订本》诊断标准; (2) 年龄≥60岁; (3) 排除心血管疾病外无其它急、危、重的躯体疾病; (4)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9例。干预组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60~78岁, 平均 (655±21) 岁;其中心绞痛14例, 心功能不全11例, 高血压11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4例;年龄60~79岁, 平均 (66.2±2.3) 岁;其中心绞痛l3例, 心功能不全10例, 高血压13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疾病分类比较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3]。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 不需他人帮助, 能够控制大、小便, 能自己进食、穿衣、床椅转移、洗澡、行走至少一个街区, 可以上、下楼。0分表示功能很差, 没有独立能力, 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帮助。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 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级, >60分为良, 有轻度功能障碍, 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 需要部分帮助;60~41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差, 有重度功能障碍, 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 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活动;强体育运动;加强日常生活护理等。

1.4 观察指标

实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独立生活活动能力:控制大、小便、进食、洗澡、穿衣、入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的变化、干预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干预前后的改变

干预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洗澡、穿衣、入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 干预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P<0.01) ,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注:*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 P>0.05;#表示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 P<0.05;&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比较, P<0.05

注:*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 P>0.05;#表示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 P<0.05;&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等, 此外, 患者的不良情绪也可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并导致不良预后。良好的生活状况不仅对健康者非常重要, 对于各种疾病患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非常关键, 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检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结果发现,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洗澡、穿衣、入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经干预后变化显著, 实验组干预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显著增强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进而降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综上所述, 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实施护理干预能增强其生活能力, 显著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对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和应对措施[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25) :90.

[2]范利.老年心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高三班主任工作策略下一篇:终身职业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