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2024-06-22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精选11篇)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1篇

新修订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1211-2008)定义的低温储藏是指粮堆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0℃的储藏方式。根据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宁夏属于第二储粮生态区,即低温干燥储粮区。其生态特点是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这一生态特点决定了在我区进行低温储粮既是最佳选择,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储粮方式,其在确保储粮安全、减少储粮损耗、延缓粮食陈化、保持储粮品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已被业内人士广泛认知。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宁夏地区开展的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情况,探索采用技术集成以达到储备粮低温储藏的有效途径。

1 宁夏粮食仓储现状

1.1 仓容状况

我区现有国有粮食购销、储备企业143个,仓容量达到123万吨。200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有3个直属储备库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资产划拨,成立了有8个直属储备库、3个代储库的组成的储备粮管理体系,仓容量达到74万吨,集中管理自治区储备粮及代储中央储备粮。其中:1998年-2000年利用国债资金新(扩)建高大平房仓56栋,仓容28万吨,占储备体系仓容的38%。这部分仓房设计起点高,配套设施齐全,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实施科技保粮;房式仓263栋,仓容43万吨,占58%,其他为地下仓和山洞仓。

1.2 储粮技术应用现状

由于宁夏地区先天优越的储粮环境和相对简陋的储粮设施,长期以来,储粮方式主要沿用常规储藏,虽然保证了储粮安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储藏损耗居高不下,新陈粮品质价差逐步拉大,仓储效益低下等。“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科学保粮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储备企业先后开展了“低温密闭压盖保温保湿”、“高水分粮就仓(垛)干燥”、“低压缓速通风”、“储粮调质通风”、“太阳热反射涂料”、“碘钨灯物理杀虫”等多项应用实验,在储粮安全、节能减耗、延缓陈化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我区粮食储备企业在常规储藏条件下,2007年平均储粮损耗2.3%,通过努力,2008年降为1.8%,2009年下降为1.1%。

2 实现低温储粮的优势

2.1 地理区位及气候特点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正常年均降水量183-677mm,年蒸发量1214-2803mm之间,大气相对湿度平均低于60%。年均日照时间2800-3000h,年均气温5-9℃,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如此气候条件造就了宁夏粮食作物自然干燥,无需烘干,其内在品质优于国内其它地区,受到销区及用粮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收购价格高于周边地区,拉动农民增收,同时干燥低温也为安全储粮提供了天然优越的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仓储企业储粮损耗也普遍高于其它地区,特别是储备企业,由于粮食储存周期长,水分过度散失造成粮食保管损耗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仓储效益。

2.2 近几年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情况

近几年,我区储备企业在低温储粮技术应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兴庆库进行的仓房顶部喷涂“太阳热反射涂料”试验,可有效降低仓温3-5℃左右,以此影响粮温3℃左右;青铜峡、灵武储备库开展的稻壳密闭压盖保温保湿应用试验,如表1、表2。

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稻壳压盖小麦粮面后,粮堆上层温度在高温季节(宁夏为6、7、8月份)明显低于对照仓3℃左右,而全仓平均粮温始终控制在15℃以下,达到储粮低温度夏的目的。石嘴山储备库采用粮面密闭加泡沫板压盖,有效降低粮温3℃左右,如图1。

上述试验表明,无论采取粮仓隔热,还是进行粮面压盖保温,均可达到低温储藏的目的。因此,在宁夏地区实施低温储粮是完全可行的。

3 低温储粮技术优化集成

宁夏地区既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又有良好的气候特点,还有近几年的试验探索,为在本地区开展低温储粮奠定了基础,具备大规模开展低温储粮的条件。但目前的试验仅在某一方面展开,有其缺陷,如何优化各种方案,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技术集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

注:气温、仓温、粮温检测时间为早9:00.

3.1 实现低温的有效途径

正如前面所述,宁夏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为在本地区实现储粮低温创造了优越条件。

3.1.1 自然通风降温

据宁夏气象资料显示,1-1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9、-4.8、2.8、10.6、16.9、21.4、23.4、21.616、9.1、0.9、-6.7,全年平均气温8.5℃。从中可以看出,我区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1、2、12三个月共90天,高温季节为6、7、8三个月共92天。因此,采取自然通风降温有其先天条件,特别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0℃左右,进行冬季冷冻,即可降低粮温,又可杀虫灭菌,一举三得。同时,昼夜温差大也是通风降温的良好条件,正常情况下昼夜温差在10℃左右,为采取间歇通风创造了条件。正如我区制定的《储粮通风技术应用指导意见》中明确,凡是粮堆高度在3M以下的,冬季一般采取自然通风方式进行降温。

3.1.2 机械通风降温

我区粮食储备体系所属的储备库,目前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3项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机械通风、粮情检测技术达到100%。优越的气候条件,加上完善的机械通风技术,对高大平房仓储粮来说通风降温只是举手之劳。

3.2 保持储粮低温的措施

低温储粮的关键一是降温,其次是保温。而且保持储粮长期处于低温状态是实现低温储粮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粮堆是一个生态体系,粮温的变化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因此,保温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3.2.1 提高仓房墙体设计标准

外温对粮温的影响主要通过气体对流、太阳辐射、热量传导等途径。而粮仓的外围结构是关键,实现低温储粮,首先要提高仓房墙体的设计标准。目前仓房墙体主要有“双层空斗墙体”和“构造柱实体墙”两种,前者对太阳辐射、热量传导具有较好的制约作用,有效制约外温对粮温的影响,是低温储粮的首选。但其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和工期也相应要求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困难。

3.2.2 增设仓房顶部隔热层

粮堆受外界气温影响主要是太阳热的辐射,而仓房热量的60-70%来自于顶部。因此,对仓房顶部进行有效处理是保持仓内低温最直接的方式。目前仓房隔热主要采取:一是设计遮阳板设置空心层进行隔热;二是采用苯板隔热;三是利用太阳热反射涂料进行隔热;四是仓内吊顶。采用泡沫板吊顶或喷涂聚乙烯泡沫以达到隔热效果。

3.2.3 粮堆密闭保温

根据气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的三温变化规律,当粮温降至一定程度,达到低温要求时,就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使储粮尽可能在低温下长时间储藏,达到安全、保质、降损之目的。密闭保温措施可根据当地条件,方法多种多样。

我区经常采取的保温措施有:一是稻壳压盖密闭保温。如灵武、青铜峡储备库,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在12月至2月利用离心通风机,采用压入式对试验和对照仓进行间歇式机械通风降温,附带降水和平衡粮堆水分,将粮温降到0℃以下。在3月初气温回升前,采用拌有敌敌畏的袋装稻壳(每袋定量12.5kg)对试验仓压盖粮面,平整缝合,平卧厚度0.12m、长1.07m、宽0.66m,做到平、紧、密、实,横直一线,整洁美观,同时对门窗、通风口采取密闭隔热措施。10月份气温下降,已明显低于粮温,可以将压盖物撤除。试验期间,适时开启轴流风机排除试验仓和对照仓内积热,并每周利用粮情测温系统检测粮温变化,每月检测粮堆水分和虫害变化情况,每两月进行品质测定。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稻壳压盖小麦粮面后,用包装稻壳压盖粮面减小了气温、仓温对粮温的影响,延缓了粮温上升,起到了隔热保冷的作用。粮堆上层温度在高温季节明显低于对照仓3℃左右,而全仓平均粮温始终控制在15℃以下,达到储粮低温度夏的目的。这种技术操作简便,适用性强、节能高效。据测算,采用稻壳压盖,前期一次性投入不足2元/吨,但其保水效果和控制虫霉发生而产生的效益在5元/吨以上,而且稻壳和编织袋经杀菌消毒后可重复使用,同时改善了加工品质,具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采用此种方法,要注意一下几点:(1)采用稻壳粮面压盖技术的粮食水分要控制在标准水分以内,且要求水分、温度均衡。(2)通风时要把握好通风时机和粮堆温度,控制在0℃左右为宜,粮温过低宜造成局部结露。(3)压盖处理要在气温回升之前进行,做到“平、紧、密、实”,以利隔热。(4)高温季节,要做好通风散气,排除仓内积热。

二是采用粮面密封压盖泡沫板保温。如石嘴山储备库,在冬季进行负压高湿低温缓释通风。春季对门窗、通风口进行密闭。将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规格2500mm×550mm×80mm)平铺在粮面上,并用胶带粘接与板间预留的缝隙,整个粮面达到边齐、线直,面平。夏天高温时段,利用夜晚低温时机,先对开2-3个窗户,再启动轴流风机,使仓房内外形成空气对流,及时排出仓内空间的积温和热量。采取不同低温储粮技术措施后,都能达到低温储粮的技术要求,同时能减少熏蒸次数和人工投药量、有效降低药物残留,最大程度保持粮食的品质。采用保温板压盖仓在保水、保持品质方面明显。而且保温板可以重复使用,直接效益非常好。因此,此项储粮技术比较经济、简单、实惠。为粮食储存度夏保鲜和推陈储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确保储备粮长期安全储存奠定了坚实的保管基础。采用此技术要注意:(1)机械通风降温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操作规程实施(2)保温板覆盖时,严格按照严、实、密、紧的隔热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压盖隔热保冷度夏效果。(3)夏秋高温季节,利用夜间或者早晨温度较低时段对仓内空间排风换气,及时排除仓内积热。(4)要经常开展仓内外综合防治工作,保持清洁卫生。防止虫害交叉感染。

低温储粮是一项集气候特点、仓房结构、机械通风、后期保温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系统运用,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摘要:根据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宁夏属于第二储粮生态区,即低温干燥储粮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决定了低温储粮既是最佳选择,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储粮方式。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宁夏地区开展的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情况,探索采用技术集成以达到储备粮低温储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宁夏地区,低温储粮技术,技术集成

参考文献

[1]舒在习,谢令德.我国低温储粮技术体系的探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04).

[2]郝伟,章其兴,于素平,张淑珍,管超,王一川,马显庆,王荣清.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与装备[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06).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2篇

导意见》的通知

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为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效率与效益,公司在通用设计、“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设计等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成果,深入总结已投运试点工程成功经验,围绕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等核心理念,研究制定了《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优化集成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集成系统功能,突出智能变电站功能定位,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智能化、工业化”的建设要求。现印发贯彻执行,有关要求如下:

一、“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作为对《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的补充要求,公司系统新建变电站工程应严格执行。改造、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二、各网省公司要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尚未开工建设的新建变电站工程(包括智能变电站试点),结合工程具体情

况,组织做好工程整体策划,严格按照“优化集成指导意见”优化工程实施方案。

三、设计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在工程设计中,针对“优化集成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开展专题论证,优化设计方案,集成系统功能。

四、评审单位应按照公司智能电网建设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工程特点,落实“设计补充规定”与“优化集成指导意见”,开展专项评审,评审意见中应有专题章节。

贯彻落实工作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反馈公司基建部。

智能变电站优化集成设计建设指导意见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系统新建110(66)~750kV变电站工程,改造、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1总体原则

1.1本指导意见围绕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等核心理念,在深入总结提炼已投运试点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集成设计的要求。

1.2本指导意见作为《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的补充要求,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之处以本指导意见为准。2电气一次部分

2.1一次设备

1)高压组合电器设备本体与汇控柜之间宜采用统一标准的航空插头,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实现机构二次接线标准化,减少现场接线错误率。

2)当间隔层保护、测控装置下放布置于户内汇控柜时,宜取消汇控柜模拟控制面板,利用柜内具备模拟接线显示及操作功能的测控装置液晶操作面板实现其功能,取消功能重复元件,节省屏柜空间。

3)220kV及以上断路器智能终端冗余配置时,断路器合闸线圈宜双套配置,保证断路器双重化重合闸、遥控合闸等回路电气上的独立性,以及当某一套智能终端故障或检修时,重合闸或遥控合闸动作能够正常执行。

4)智能终端内断路器操作箱回路宜与本体控制回路一体化设计,断路器本体防跳、非全相保护、压力闭锁等硬接线回路可利用智能终端逻辑回路实现,以简化断路器本体二次回路接线,提高可靠性。

5)GIS汇控柜、在线检测IED屏与GIS本体宜采用一体化设计、布置。

2.2互感器

1)当常规互感器采用合并单元进行数字量转换时,应根据二次绕组的次级需求和实际负载,优化互感器二次绕组次级配置数量和容量,以节省材料、降低互感器造价。

2)当采用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时,宜试点应用单敏感环双A/D采样模式或其他满足双A/D采样的经济性模式,以降低设备造价。

3)当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同时配置同一间隔内时,应采用统一的合并单元进行采样,减少合并单元装置数量。

4)当同一间隔内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均下放布置于同一柜内时,可采用一体化装置,实现两者硬件整合,减少过程层装置数量。

5)当采用罗氏线圈电子式互感器时,应专题研究论证其电磁兼容性及供电可靠性。当采用全光纤电子式互感器时,应专题研究论证其采样电子部件的工作可靠性。逐步提高电子式互感器工作稳定性。

6)当AIS变电站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推荐采用互感器与一次设备组合安装方式,压缩配电装置间隔长度,但进行设备性能可靠性分析。

2.3一次设备状态监测

1)试点工程应加强不同厂家状态监测IED装置的集成整合,减少装置硬件数量,IED装置间、IED装置与后台通信规约应采用DL/T860统一建模,实现互操作。

2)考虑到状态监测数据与生产大区数据的密切关联性,建议在数据的二次安全分区上将其列入二区,状态监测数据宜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采集,实现与变电站自动化数据的良好交互,减少站内后台数量。

2.4配电装置布置

1)智能变电站布置严格执行通用设计原则,坚持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优

化变电站总布置,满足“两型一化”的要求。

2)配电装置布置应严格遵守通用设计技术导则,控制尺寸不得突破导则中的具体要求。

3)配电室、二次设备间等布置应按照通用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及层高。

4)GIS设备优先选用户外布置,当受外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户内布置。

3二次部分

3.1二次设备配置

1)站控层主机宜集成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减少后台数量。

2)对于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合并单元等,除检修压板外,其余压板均应采用软压板。除检修压板采用硬压板外,智能终端还应设置相应的断路器出口硬压板。

3)母线保护装置应取消模拟操作面板,测控装置应取消操作把手,利用装置自带的液晶操作面板实现其功能,取消功能重复部件,节省屏柜空间。

4)断路器保护、220kV及以下保护(主变除外)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35kV、10kV宜采用保护、测控、计量四合一装置(计费关口应满足电能计量规程规范要求),宜按电压等级配置故障录波及网络记录分析一体化装置,提高硬件集成度,减少装置数量。

5)二次装置失电告警信号通过硬接点方式上送给测控装置,其余告警信号通过网络报文方式上送,每面柜内各装置失电告警信号应并接后发给测控装置。

6)330kV~500kV变电站应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结合变电站布置单独配置或由站用直流集成。

3.2二次设备组柜

1)间隔层设备应按串或间隔组柜,每个间隔内保护、测控、计量装置共组一面柜。

2)故障录波装置、母线保护等公用设备宜单独组柜,充分利用屏柜空间,每面柜装设两套装置。

3)根据二次装置的硬件整合、端子排减少等,合理优化二次屏柜尺寸,减少二次屏柜对布置空间的占用,同一小室内二次屏柜的尺寸应一致。

3.3二次设备布置

随着二次设备硬件集成度的提高与防护能力的加强,二次设备可逐步由二次设备室集中布置过渡到配电装置场地分散布置,以智能组件的模式与一次设备密切结合。

3.4一体化信息平台和高级功能

随着调控一体化的试点深入及二次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应逐步成为站内统一的、唯一的信息平台,逐步取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及智能辅助系统的独立后台主机,其功能融入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全景数据监测与高级功能。4土建

智能变电站的土建设计,应符合工业设施的功能定位,贯彻“两型一化”建设导则,进一步节约占地、减小建筑体量。

4.1站区总布置

1)总平面布置应取消站前区、停车坪、绿化小品等不必要的辅助设施,减少边角占地、优化配电装置场地、建筑物、道路和电缆沟等布置。

2)光缆敷设可采取缆沟敷设、穿管敷设、槽盒敷设等方式。应根据电(光)缆数量,简化缆沟路径及截面。

4.2建筑

1)无人值班的户外AIS变电站不应设置主控制楼,仅设置必要的二次设备用房和开关柜室等生产用房,减少建筑数量和面积。

2)无人值班的户内变电站建筑设计仅保留必需的生产和辅助用房,取消不必要的生活

用房,减少建筑面积。

3)应积极采用新型的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例如智能通风系统、新型墙体阻燃保温材料等,以提高建筑节能效果,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4.3结构

1)GIS设备优先采用户外布置,当规划部门有明确要求时,方可采用全户内布置或者在GIS设备四周设置围挡结构。

2)当GIS设备采用户内布置时,应结合电气工艺布置,合理优化运输、检修通道和电缆沟道,减少建筑面积和体积。

4.3水工及暖通

1)变电站的采暖通风设计应满足智能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机械通风应采用低噪音、低能耗的环保节能设备。

2)采暖、通风、消防报警、给排水等设施宜具备自动控制功能或与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实现协同联动,提高辅助系统智能化控制水平。

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冬马铃薯,高产创建,优化集成技术,增产

为进一步挖掘漳州市马铃薯的增产潜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确保我国华东、华中地区开春后市场的鲜薯供应, 实现“南薯北调”, 2009—2011年漳州市认真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粮油高产创建的工作方案, 结合漳州市实际, 抓好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和高产创建措施的落实, 确保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有效提高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2009—2011年漳州市建立了以龙海市、漳浦县为中心的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 总种植面积3 293.33 hm2。经测产验收, 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鲜薯产量为36 628.5 kg/hm2, 单产水平大大超过创建的目标产量 (30 t/hm2) , 单位面积产量比项目实施前3年 (2006—2008年) 同片区平均单产 (30 750 kg/hm2) 增产5878.5 kg/hm2, 增产19.1%;产值达65 931.0元/hm2, 纯效益达38 181.0元/hm2, 比实施前增加纯效益10 575元/hm2;3 293.33 hm2高产创建冬种马铃薯示范区新增总纯效益3 482.7万元。优良脱毒种薯的应用和稻草包芯培土技术的推广, 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商品薯比率, 商品率高达90.1%。通过示范片的辐射作用, 带动了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6—2008年的7 740 hm2增加到2009—2011年的12 766.67 hm2, 增长64.9%;鲜薯平均单产从2006-2008年的27 825 kg/hm2提高到2009—2011年的29 400 kg/hm2, 增产5.7%。现总结冬马铃薯高产栽培优化集成技术, 以供参考。

1 选用良种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抗晚疫病、市场适销、熟期中熟或早熟的马铃薯品种[1,2]。当地生产以菜用薯为主, 外观要求块茎近圆形至椭圆形, 黄皮, 淡黄色肉, 表皮光滑, 芽眼浅而稀。经多年试种, 确定主栽种为克新18号, 接班种为中薯3号、闽薯1号。种薯由北方调入, 应为2、3级脱毒种薯, 忌用商品薯。

2 整建高垄

采用拖拉机旋耕碎土, 起垄机按畦连沟110~120 cm (其中畦宽80~90 cm, 沟宽30 cm) 、高30~40 cm规格起垄, 然后人工整地, 整成土壤细碎疏松, 畦面中凹的垄畦[3,4]。

3 切好芽块

淘汰畸形薯、病烂薯和破损薯, 选留符合该品种特征、皮色新鲜光滑的幼壮龄薯块作种薯。按种薯大小切成重25~30 g、带1~2个芽眼的薯块。凡重50~60 g的薯块从顶芽纵切为2块;重80~90 g的薯块, 将尾部横切下1/3, 然后从顶芽纵切1刀, 切成3块;重100~120 g的薯块, 纵横各切1刀, 切成4块。为防晚疫病、黑胫病、青枯病传染, 切薯块时需准备好75%酒精, 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或0.5%福尔马林药液, 一旦切到病薯, 将切刀浸入药液消毒后再续切[5,6]。薯块切口晾干后置庭院阴凉处保湿待播。

4 适期播种

11月中下旬播种, 12月中下旬齐苗, 1月上中旬现蕾结薯, 3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播后1个月旬平均气温16~19℃, 适于种芽萌发;现蕾至成熟期气候冷凉, 旬平均气温14~16℃, 适于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 并避过3月下旬开始的春雨高峰, 避开了湿害渍害。由于早播早熟, 上市时正值华东、华中一带鲜薯断档期, 具有销路和价格优势。

5 双行密植

在畦面两侧挖穴播种, 播深5~8 cm, 行距30 cm, 株距20~25 cm, 播7.5万~9.0万穴/hm2, 用种薯2 250~2 700 kg/hm2。

6 科学施肥, 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

控制总施肥量, 平均每生产1 000 kg鲜薯的经济施肥量为氮6.4 kg、磷1.5 kg、钾5.2 kg, 三者比例为1∶0.23∶0.8。目标产量30.0~37.5 t/hm2, 施氮13~16 kg、磷3.0~3.8 kg、钾10~13kg。折算为每生产100 kg原粮的施肥量:氮3.2 kg、磷0.75kg、钾2.6 kg, 显著高于水稻施肥量。

马铃薯生长期短, 齐苗至成熟仅70~80 d, 要求重施种肥, 早施苗肥。即在播种后1周内将50%的磷肥、60%~70%的氮肥和100%的钾肥条施于畦面凹槽中作种肥, 随即覆盖稻草2 250~3 000 kg/hm2, 在稻草上培土5~8 cm厚。备有有机肥的, 紧接化肥施后撒施, 施蘑菇渣堆肥或稻草畜粪堆肥12~15 t/hm2, 然后盖稻草、培土。齐苗时用碳酸氢铵375kg/hm2加过磷酸钙375 kg/hm2, 对水稀释浇施作苗肥。株高约15 cm时进行第2次培土, 封垄前进行第3次培土。马铃薯要求高氮、高钾、低磷。目前进口的复合肥含等量氮、磷、钾素, 国产的复合肥则氮多钾少, 均不符合马铃薯生理需求。为节约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生产用肥宜按推荐的经济施肥量, 采用单质化肥混配, 忌施含氯化肥 (如氯化钾、氯化铵、含氯复合肥等) , 否则会发生大量裂薯, 大幅降低商品薯产量。推广稻草包芯培土技术, 不但可达到保肥、保湿效果, 还可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 促进地下节数增多, 增加匍匐茎的数量, 而且能增加畦面的土壤拉力, 防止干旱裂畦, 防止块茎见光导致薯皮发青, 以提高马铃薯品质和商品率[7]。

7 强化水分管理

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干期, 实行间歇性沟灌, 吸湿后排干, 见白再灌, 保持垄畦湿润状态。3月进入春雨季, 注重清沟排水, 防避渍害和湿害。

8 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趁播种前后沟灌土壤吸湿之际, 用乙草胺, 或丁草胺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洒垄畦表面, 杀灭刚刚萌动的杂草幼芽。马铃薯苗期注重防治小地老虎和蚜虫, 中后期注重防治晚疫病、环腐病和青枯病。抓住天气晴朗的时机, 及时喷洒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农残的农药, 进行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苏章标, 梁智伟, 陈福.中山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41-43.

[2]邓铁军, 王凯学, 覃贵亮, 等.广西冬种马铃薯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马铃薯, 2008, 22 (4) :253-255.

[3]黄浩清.冬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0 (5) :25-26.

[4]李性勤, 张荣发, 刘元杰, 等.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3) :30.

[5]贾普选, 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1) :37.

[6]崔杏春, 靳福, 郭翠玲, 等.豫马铃薯1号及其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9) :30.

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第4篇

网络管理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网络设备及运行管理。当前网络管理的内容包括了应用管理,可用性管理,性能管理,服务管理,系统管理,存储/数据管理等方面。网络管理的目的:在于提供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设计.操作运行、管理、监视、分析、.控制、评估和扩展手段,从而合理地组织和利用系统资源、提供安全、可靠、有效和友好的服务。网络管理系统需要定义的内容有:1.网络资源的表示。2.网络管理信息的表示。3系统功能。4.系统的结构。网络管理软件管理的网络资源有:主机系统、网络互联设备、应用程序、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网络管理的功能:故障管理功能、配置管理功能、性能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和计费管理功能。故障管理:是对网络操作引起的故障进行检查、诊断和排除。其目的是:保证网络能够提供持续、可靠的服务。它的功能:1.检测被管对象的差错,或接受被管对象的错误检测报告并做出响应;2.当存在空闲设备或迂回路由时,提供新的网络资源用于服务;3.创建和维护差错日志库,并对差错日志进行分析;4.进行诊断和测试,以追踪和确定故障位置、故障性质;5纠正错误。故障管理功能是利用:SNMP和RMON来实现的。配置管理是指对开放系统实施控制,从中收集配置数据,并向其他开放系统提供配置数据。该功能需要监视和控制的内容包括:1.收集系统当前状态的有关信息;2网络资源之间的关系;3更改系统的配置。配置管理进行操作的内容包括:1鉴别被管对象,标识被管对象;2设置被管对象的参数;3.改变被管对象的操作特性,报告被管对象的状态变化;4.关闭、删除被管对象。性能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网络可以提供可靠、连续的通信能力并使用最少的网络资源和具有最少的延迟。网络性能管理的功能包括:1收集和分发、统计与性能;2维护系统性能的历史记录;3模拟操作的系统模型;4分析统计数据,以检测性能故障,产生性能告警、报告性能世界;6改变操作模式以进行系统管理;网络中的安全问题:1网络数据的私有性;2授权;3访问控制;安全管理的功能:1支持安全服务。2维护安全日志。3向其他开放系统分发有关安全方面的信息和事件的通报。4创建、删除、控制安全服务和机制。计费管理的目的:控制和监测网络操作的费用和代价。功能:1统计网络的利用率2设置计费的阀值点3通知用户使用费用或使用的资源,允许采用信用记账方式收取费用,包括账单审查。4当用户使用多种资源时,将有关的费用综合在一起。网络管理系统还提供以下功能:1.网络监控 2控制台服务 3分布式管理 4软件资源管理和电子软件分布5应用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若干被管代理及被管对象;至少1个网络管理器,用于执行具体的管理操作;一种公共网络管理协议;进程管理及一种或多种管理信息库。其中:1被管对象是抽象的网络资源。2管理进程是负责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的软件。3管理协议则负责在管理系统与被管对象之间传送操作命令和负责解释管理操作命令。网络管理信息的作用:1支持管理进程的描述;2描述物理或逻辑的网络资源。网络管理信息的描述:1管理信息的结构。2管理信息库。被管对象是网络管理数据的抽象,他们代表管理活动中的资源和信息。被管对象的特性:1类——表明被管对象拥有的属于哪个对象类;2属性——特性参量;3管理操作—对其施加的操作;4行为—对管理操作做出的反应;5通报—主动发出的报告类信息。SMI中定义的被管对象类:1.网络地址 2.IP地址 3时间变量 4.量规 5计数器 6模糊。SNMP中使用了的记号:1.Object(对象描述符)2.Syntax(句法)3.Definition(定义)4.Access(访问)5.Status(状况)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使用户能通过轮询、设置关键字和监视网络事件来达到网络管理目的的一种协议。SNMP的管理结构模型:由多个管理代理、至少以个管理工作站、一种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和一个或多个管理信息库。SNMP的优点:1简单、易于实现。2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和支持。3具有很好的扩展性。SNMP的缺点:1.由于它不能超越TCP/IP的范畴,所以不能完成高层次的配置工作。2它对安全问题考虑甚少。3在它刚面世时,还没对管理程序问的通信提出任何需求。公共管理协议:它是在OSI制定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它是分布式的管理解觉方案,应用在OSI环境下。也是有被管理、管理者、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在CMIP中,任何以个网络设备既可以是管代理,也可以是管理者。CMIP的描述:组织模型用于管理任务分配;功能模型描述网络管理功能和关系;信息模式描述被管对象和相关管理信息的准则。CMIP的优点:1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2它可以减少管理者的负担并减少网络负载。3它具有安全性,提供验证,、访问控制等一整套安全管理方法。CMIP的缺点:1它占资源过多过于复杂。2它定义相当复杂。3它的管理信息数据库过分复杂。RMON管理技术:RMON是通过一组MIB库来实现的。它是由一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和诊断数据构成,它分成9个主要的监控组(统计量、历史、告警、主机、HostTopN、真值表、过滤器、捕获数据包和事件。)它在监控元素的9个RMON组中传递信息,各组提供不同的数据来满足网络监控。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是在网站上运行Web服务器的代理方式和将Web功能嵌入到网络本身的嵌入方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分类:网元原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和事物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1以项目需求为中心选择平台和管理模式2同时支持网络智能监视和控制的能力3较强的管理规模的扩展能力4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和开放性5集成度搞、管理范围大、系统开销小6基于用户管理策略的控制能力7网络管理的标准化8良好的用户界面9较强的开放工具10供应商优良的技术服务11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5篇

摘 要:学科资源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活动的物质基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原则有三:系统性;集成性;协调性。优势在于:优化;增值;辐射。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集成管理;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46-02

学科资源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创造学科建设成果,推动学校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因此,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不仅决定着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地方高校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其利用效率,已成为促进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主要以地方高校内部有形的人、财、物三种有形资源配置入手,探讨优化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当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力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财力资源是学校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经济单元永远无法摆脱一个基本经济矛盾:资源的缺乏与期望的远大。地方高校尤甚。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财力资源的不足。既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受限于学科水平,国家很多带有资金的竞争性项目难以获得。二是财力资源使用效益低下。学校内部有限发展经费不能够有的放矢地用在“刀刃”上。尽管有重点,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上,人为因素仍然存在。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决策者们,会因个人偏好,为自己分管部门和自身所在的单位争取经费,直接导致资金安排分散化。

2.人力资源引进的分散性

学科人力资源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资源,其素质的高低、配置是否合理、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影响学科水平的关键。当前地方高校一方面存在引进优秀师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在高层人才引进机制上,把人才等同高学历,高职称,各学院为了完成人才引进指标,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师资引进上多专业重复引进相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不仅没有切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而且也导致师资的浪费,教学成本的增加,存在盲目引进之举。另一方面缺乏对现有学科梯队成员进行梳理分析,造成引进一个人才一个研究方向,力量分散,出现引进人才不稳定、目标不一致,研究方向较难改变,创新活力不足的状况,难以产生创新成果,造成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物力资源安排的盲目性

物力资源是学科发展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学术研究、探索科学真理的必要保障条件。在实践中,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带头人规划能力不强,对学科内部组织成长趋势不明,尤其是对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的条件认识不清,导致有的重点学科在设备购置上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小而全、个人占有等随意性行为。二是学科带头人不能站在学科建设全局,对各研究方向间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尤其是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偏向于自己领衔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学科方向间资源配置不协调,存在着学科内有的方向资源相对富裕而有的方向资源却出现比较严重的短缺现象,导致配置效益低下的问题。另外,地方高校由于没有建立起明确合理的资源配置标准,资源配置权掌控在相应的职能部门手中,由行政权力主导。一些和资源配置部门关系较好的学院或者学科有可能通过游说、暗箱操作等手段获得资源,这种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人为地使学校资源配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学科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其根本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家普遍存在认为学校的资源不用白不用,这点在财力资源上表现尤其突出。二是执行力发生偏差。目前很多高校对学院进行目标考核,很多学院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人才,没有从学科发展的急需程度来考虑。三是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全局观。物质资源配置方向存在个人喜好及随性而为。

二、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可行性分析

集成管理就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它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思想指导创新行为主体的管理实践,激发单向优势的聚变放大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运用集成管理理论配置学科资源,其实质上就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应用于学科资源配置过程中,即以集成理论为指导,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对学科发展依赖的人、财、物三要素进行集成,组成一种相互渗透、互相吸纳的新的“有机体”。具体而言,就是运用集成的思想来提高学科人、财、物三要素的交融度,按照“重点学科及方向、高层次领军人物及团队、高水平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实现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和匹配,使创新整体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整体实力。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

1.理念集成,统一认识

学科建设是高校龙头,学科建设规划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以学科建设规划引领配置学科资源,进一步统一学科、学院及职能部门的认识。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体现战略重点,明确学校各学科发展定位及目标,学校人才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必须与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相匹配,以形成有利于资源整体利用,特别是人、财、物及智力资源的集成应用的资源配置体系,理念集成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的认识问题,加强学校学科资源的目标调控能力。

2.预算保障,执行有力

学科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性的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它必须纳入年度计划中去。学科整体规划就是对一个学校的整个学科建设进行全盘规划。比如,5年、10年内学校要建设哪些学科,学科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采取哪些建议措施、思路来进行建设等等。必须对各项任务目标进行年度分解,明确项目经费预算,按照重点学科——重点方向——引进人才——构建基地的逻辑关系,制订人、财、物资源详细的年度计划来保证各项目计划的实施,增强学校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

3.协同旋进,资源共享

协同论创始人赫尔曼·哈肯指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学科建设是一个集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条件保障等一体的系统工程,协同旋进就是在学科建设大系统内,通过对学科资源人、财、物协同,产生出超越各要素单独效果的联合作用,达到集成要素间优势互补。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科平台资源可以实现开放共享,财力资源使用价值使用最大化,促进了重点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学科资源的要素集约能力。

三、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原则

1.系统性

学科资源优化配置是渗透在学科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和学科管理机制等全方位系统中的,涉到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必须从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中全方位构筑整合思路。学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的配置应根据学科建设的总目标,从阶段性及长期发展需要,系统理顺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对资源的不同需求。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保证学科全面发展的关系。

2.集成性

学科资源的整合是基于学科优势发展、提升学科独特竞争力服务的。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为重点,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增强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在资源的分配上,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于自己最具比较优势和特色、具有远期价值的学科方向,实施“差别化战略”,突出战略的重点,落实优先权顺序,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布局,增强学科发展实力。

3.协调性

学科资源配置是一项综合性的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它必须纳入年度计划中去。由于不同资源的配置权隶属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项目资源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例如人事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等等。不同资源配置计划又是各部门依据学校的战略规划进行实施。因此,在年度分解计划执行过程中,资源配置计划必须随着学科建设项目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反映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运用集成管理思想配置学科资源的优势

1.优化

学科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利用全部学科资源,并且使所有的学科需求能够迅速得到满足。集成管理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同时,突破组织的边界,打破学科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强调整合增效。通过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尽可能地减少闲置,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利用已有的存量学科资源,有效提高校内资源使用效率,使存量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增值

根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项目资源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例如人事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等等。因此,增量资源从学校顶层的设计、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按照重点学科——重点方向——引进人才——构建基地的逻辑关系,对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重点投入、专项突破”,不遗余力地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增量资源的配置最优化。

3.辐射

一所高校不大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只拥有一个学科,但可以做强1~2个学科。因此,地方高校通过学科集成,把自身各学科点资源,通过方向凝练打造学科线资源,再构筑学科特色汇集学科面资源,以此来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化点为线,集线成面的有效聚合,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多学科协同旋进,实现共谋发展的双赢竞争理念。

参考文献:

[1]林军.高校内部学科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2]段锐.实施战略管理优化学科资源配置[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3]赵中利,韩艳.高校学科资源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4]金军.试论集成管理的内涵及实践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国审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属杂交中稻品种。

1.2 稻田概况

试验设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综试基地,海拔280 m,冬闲田,水源充足,地力水平中等、均匀,排灌方便,向阳,四周无荫蔽。稻田土壤类型为灰棕紫泥白膳泥水稻土,p H=5.2,含有机质1.6%、全氮101 mg/kg、有效磷2.1 mg/kg、速效钾58.9 mg/kg。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不设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长5.42 m、宽2.67 m,小区面积14.5 m2,小区计产面积13.35 m2,四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5年3月10日机插旱育秧播种,4月15日二叶一心时移栽,栽植密度按试验设计执行。氮肥用尿素(含N46%),50%作底肥(栽前1天、4月21日将水搅浑后分区撒施);30%作分蘖肥(栽后15天即5月1日分区撒施);20%作穗肥(于拔节初期6月5日施用)。磷肥用过磷酸钙(含12%P2O5),全部作底肥。钾肥用颗粒型氯化钾(含60%K2O),50%作底肥,50%作穗肥。8月收割、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产量结果列于表2。由表中可见,667 m2产量以处理31为最高,达743.44 kg,其后是处理26,737.50 kg,处理2,712.50 kg,处理18,704.69 kg;处理14产量最低,为538.13 kg,处理22、23产量也较低,皆为589.38 kg。

2.2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2.2.1 回归模型建立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平均值见表2,按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统计方法,得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Y)与试验因素(Xi)之间的回归模型:

2.2.2 回归模型分析

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失拟项的F1=0.4637<F0.05(11,10)=2.86,不显著;回归方程的F2=3.559>F0.05(21,14)=2.18,达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R2=0.7314,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试验数据与采用的模型拟合较好,回归模型有效,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同时,对各个回归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X1、X2一次项和X2X3交互项达显著水平。

2.3 主效应分析

采用降维法,固定其他3个因素为零水平,导出另一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回归子模型:

根据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直接判明各因素对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X2)>种植密度(X1)>施钾量(X4)>施磷量(X3)。

2.4 互作效应分析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进行因素间互作效应的分析,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其内在联系,为科学优化Y两优1号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方差分析结果表看,4个试验因素间的交互项中X2与X3间达显著水平,其余的均不显著。

2.5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采用频数分析法,利用上述回归方程,在变量的约束区域-2≤Xi≤2内,各因素均取步值1进行模拟,在45=1024套组合方案中,每667 m2稻谷产量在649.93 kg以上的有345套,占33.7%。在P=5%的概率下,各试验因素的取值频次及范围见表4。

3 小结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Y两优1号’每667m2稻谷产量在650kg以上为目标,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每667m2种植1.401万~1.467万株,施氮肥(N)12.888~13.719kg、磷肥(P2O5)5.569~6.135kg、钾肥(K2O)7.404~8.596kg。

摘要:2015年3—8月,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DP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水稻旱育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与高产栽培优化模式。结果初步表明,‘Y两优1号’稻谷目标产量在65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种植密度1.401万1.467万株/667 m2,施氮肥(纯N)12.888~13.719 kg/667 m2,施磷肥(P2O5)5.569~6.135 kg/667 m2,施钾肥(K2O)7.404~8.596 kg/667 m2。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7篇

分布式能源系统, 是一种建立在冷热电联产技术基础上, 实现能源需求侧能源梯级利用的能源设施。通过对能源需求侧进行合理分配能源等级, 减小能源输送环节损耗, 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其主导思想是“高能高用、低能低用, 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将小型发电系统分散地布置在用户周边, 逐级利用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不同温度热量的烟气, 分别在独立区域提供冷、热、电等多种终端能源, 实现天然气的梯级、高效利用。王雁凌[1]通过建立了适用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的综合价值分析模型, 从自身、电力系统、用户、社会环境4个方面展开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的价值分析研究, 量化其综合价值水平, 并通过算例验证综合价值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能源部指出, 2020年之前, 美国50%的新建商业建筑、学校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 15%的已建商业建筑、学校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

截止到2008年, 欧盟27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装机容量为100.2GW, 全年发电量为370.1TW·h, 占总发电量的11.0%, 其中丹麦联供系统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最高 (46.1%) , 而德国联供系统的装机容量是最高的, 占欧盟总容量的21.9%。截止到2010年3月, 日本冷热电联供项目总数已达8444个, 装机容量达9440MW, 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近3.4%。与美国、欧盟相比, 日本的联供系统主要以小型化为主, 平均规模约1.1MV, 75%联供项目被应用在商业领域, 包括医院、学校、商业建筑等公共设施。

2.2 国内应用现状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国际上发展迅速, 但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目前, 我国天然气供应日趋增加, 智能电网建设步伐加快, 专业化服务公司方兴未艾,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我国已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我国首例公共建筑实施分布式供能系统是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冷热电联供系统, 由于实际运行的情况与设计工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导致能源生产力过剩, 运行成本高, 现已处于停用整改状态。

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利用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天然气资源, 采用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作为动力源进行发电, 同时乏汽通过管道送往大型制冷站进行区域供冷, 系统综合热效率达80.9%, 目前项目运行良好。北京次渠调压站三联供能源中心和燃气调度指挥大楼能源中心两个示范性项目, 由于是参照常规暖通空调设计指标, 导致设备容量配置过大, 引起项目初投资高, 投资回收年限超出项目可行性限制。

从现有国内项目案例看出,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项目对系统资源配置和运行优化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才能充分发挥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能源利用率高、清洁环保等优点。随着我国对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关注, 冷热电联供系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显得至关重要。

3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方案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主要包括:发电设备系统 (汽轮机、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及配套的发电机) , 供热和制冷系统 (余热锅炉、汽—水换热器、电制冷机、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等) , 中央控制系统, 冷热调节装置及与其配套的热力管网[2], 见图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特点为能源利用率高、清洁环保。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使用1万m3天然气, 可减少消耗标煤12.7t, 减排二氧化碳33t。三联供系统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是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典型代表, 系统灵活、投资小、能量损耗低, 成为未来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趋势[3]。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尾气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利用高温烟气的热量进行二次换热, 将热水或蒸汽输送至制冷机组中制冷;另一种是直接将高温烟气输送至烟气型制冷机组制冷, 这种方式减少了中间二次换热过程。下面重点阐述其具体形式。

3.1 燃气轮机+直燃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组方案

天然气在动力装置中燃烧后, 产生的烟气温度通常达到400℃, 且含氧量高。溴化锂制冷机组可以直接利用排气的热量进行制冷, 或者将排气作为助燃空气和燃气一起进行二次燃烧, 热回收效率达90%以上,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该系统方案由于减少了余热锅炉和蒸汽排泄系统等设备, 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 制冷系数可达到1.27以上;在燃气轮机停止运行或没有足够热量的高温排气时, 燃气可直接补燃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直燃运行。这种机组方案在燃气轮机电厂或自备电站的改造中应用比较广泛。

3.2 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组方案

燃气轮机发电后, 烟气通常还具有较高的热量, 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中, 不仅造成能量的浪费, 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通常利用余热锅炉将这部分烟气回收利用, 转换成蒸汽。冬季利用热交换器进行供暖, 夏季则利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制冷。为了保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通常另设置一台小型燃气备用锅炉, 当燃气轮机排气的热量不足以满足供暖制冷负荷时, 备用燃气锅炉燃烧燃料以供系统使用, 其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溴化锂制冷机组充分利用燃气轮机的乏汽余热进行制冷, 提高了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系统综合制冷系数可达1.30, 且制冷负荷能够灵活调节, 能够合理匹配各类建筑物的不同负荷需求。同时溴化锂制冷机组产生的冷量能够冷却燃气轮机的进气。

3.3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机组方案

燃气轮机发电后产生的高温烟气, 通过余热锅炉进行回收利用, 转换为蒸汽, 当这部分的蒸汽热量较高时, 利用蒸汽轮机进行发电, 发电后部分的乏汽或抽气, 热量相对于燃气轮机的乏汽大大减小, 一部分用于制冷机组制冷, 一部分利用热交换器进行热水供暖, 或者直接利用乏汽进行提供蒸汽负荷。系统流程如图4所示。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型或者小型燃气轮机的三联供系统, 研究了3种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方案, 对不同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摘要:探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特点, 研究了3种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方案。基于中小型或者小型燃气轮机的三联供系统, 分别对燃气轮机+直燃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组方案、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溴化锂吸收式空调机组方案、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机组方案进行了集成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系统,配置方案,三联供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雁凌, 李蓓, 崔航, 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综合价值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 40 (1) :136~142.

[2]何忠.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及探讨[J].能源与环境, 2011 (4) :11~16.

[3]马永贵, 钟史明.发展小型分散热电联产的研究与探讨[J].能源工程, 2003 (2) :6~9.

[4]王雁凌, 李蓓, 崔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站综合价值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 (1) .

[5]刘满平.我国天然气分布能源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 2014 (1) .

[6]王振铭.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的发展与建议[J].热电技术, 2011 (3) .

优化集成技术论文 第8篇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油藏工程、钻井工程、井下作业、油田地面工程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不同专业技术、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生产阶段的业务关联性、继承性很强, 对信息的共享需求很高, 通过在数据库之间建立数据集成/交换关系是信息共享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建设和应用的深化, 数据模型复杂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如何在已经建成的大量信息资源及其构架其上的数十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解决异构和复杂数据模型之间的数据集成/交换, 并满足智能油田建设对信息本体结构的管理和数据的知识化管理需求?我们认为, 优化数据模型体系是最主要的途径。

2 数据集成/交换现状分析

中国陆上各大油气田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规模化地勘探开发信息系统建设。目前, 已经建成了覆盖勘探开发核心业务的完整信息体系, 包括数据模型体系。该体系主导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数据组织、存储和应用, 并充分证明其具有的强大功能、高技术可靠性以及低成本优势。油田应用系统的增多以及油田对数据应用复杂化、数据模型多元化的趋向, 使现行数据模型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复杂数据集成/交换的需求。现行数据库模型作为关系数据模型 (Relational Data Model) , 是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缺少对复杂数据的表达, 不能关联对象和行为, 不能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数据语义。因此, 不直接支持向复杂数据模型投影;现行数据库模型体系是面向应用建立的, 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库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同时也影响了对业务的客观性和完整性的描述;现行数据模型由于缺乏语义功能和对业务联系的完整描述, 增加了实现数据集成/交换自动维护管理及数据进行知识化管理的难度。

在现行的勘探开发信息系统中, 数据集成/交换主要发生于中心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 (见图1) , 中心数据库起着数据集成/交换的枢纽作用。由于模型方法不直接支持向复杂数据模型转换/投影, 缺乏对复杂数据体、多业务关联描述以及数据自动演绎管理手段等, 导致通过优化中心数据库数据模型体系来改善数据集成/交换问题十分困难。

鉴于关系数据模型方法本身的缺陷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数据模型转换/投影和数据集成/交换问题, 我们提出在现行数据模型体系基础上再建一个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 在保障基于现行数据模型体系数据资源、软件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改善目前数据集成/交换的困难局面。

依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该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1) 满足不同类型数据模型之间的模型转换/投影和数据集成/交换;

(2) 有利于已建成的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以及基于现行数据库和软件平台的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有利于实现复杂数据模型自动转换/投影和数据集成/交换关系的自动维护管理;

(4) 支持智能油田建设对数据的复杂应用, 语义查询及对数据的知识化管理等。

新疆油田勘探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交换体系优化示意图见图2。

3 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依据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的需求, 该模型包括数据元素模型自动投影语义本体模型, 语义本体模型自动投影数据集成/交换元数据模型, 以及源与目标数据模型语义描述等关键技术环节, 并以此实现公共数据的集成/交换。

3.1 模型设计思想

3.1.1 以业务为主导

一方面, 对于同一信息资源, 不同业务、不同部门和管理层级的应用需求会不同, 同一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本身的快速更替和软件工程化程度低也是造成信息系统升级频次远远大于油田传统技术工程的原因, 如缺乏成熟的业务分析建模和维护管理标准、流程和工具, 软件开发过程的可控程度低等。相对于无穷的应用需求变化和尚难控制的软件开发工程质量, 油田勘探开发业务是相对稳定的, 随之产生的信息是稳定的。在大型企业的复杂信息系统建设中, 只有以成熟、稳定的业务为主导建立数据模型体系, 才能对业务进行客观、完整的描述, 而只有符合业务流程和客观、完整描述业务的数据, 才能适应不同的需求, 并保障作为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的数据层的稳定。因此, 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必须是以业务为主导的模型。

3.1.2 力求业务内容全面完整

对于同一业务, 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信息建设阶段等不同, 关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在以业务为主导的数据模型体系确定了业务类及具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 需尽可能完整描述业务, 以保障需求变化的需要。现行数据模型中的部分数据集是面向应用设计的, 例如:《试油 (气) 成果数据 (AJSY01) 》, 完全是依照勘探管理报表将地质分层、地质实验、酸化、压裂、射孔、测井等多个不同专业的业务活动信息组合的结果, 是应用数据集;再如压裂数据, 仅表达了活动基本特征, 未表达地层因此产生的变化和产能的变化, 且勘探、开发信息系统是依据各自的需求分别设计的, 使描述同一业务的数据结构、内容、名称、代码等大相径庭, 没有对业务进行客观、完整的描述。

3.1.3 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

每一个对象和活动都与相关对象、活动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相互制约和影响。这种显性或隐性的关系是对数据进行知识化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 只有广泛建立业务对象、活动、特征值之间的联系, 才能实现对数据的知识化管理。现行数据模型仅限于数据结构中对主外键、参照表等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的描述。业务活动之间, 不同专业数据库之间、数据集之间, 存在大量关联关系、经验、知识信息未能记录、描述和管理。

3.1.4 多维度描述业务

对同一业务活动信息, 需求角度不同, 组织 (访问) 数据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现行数据库模型作为关系数据模型是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 制约了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访问。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可借鉴POSC标准体系的6W和“对象—活动—关联—特性”思想, 对业务活动内在关系从多个维度进行描述, 实现多视角和更加灵活的数据组织 (访问) 方式。

3.1.5 最小化原则

原则上, 模型体系对业务分解的越细, 模型的灵活性越高, 稳定性越好。如同人们认识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质, 远比只认识物质的表征性状更能掌控它一样。对于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 一是对业务活动描述单元的最小化, 通过业务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业务单元和业务要素将业务内在描述单元分解到最小单元;二是对数据元的最小化, 通过业务对属性特征进行系列、集合、实体、子集定义到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 即数据元素, 实现数据元的最小单元定义, 为异构数据集成/交换提供语义分析基础。

综上, 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应该是一个更加符合业务流程, 而与任何管理体系无关的模型;对业务的描述更加客观、完整和规范, 而不针对任何具体应用;对业务的描述是多维度的, 而不拘于目前在用的模型方法 (关系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模型方法等) ;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比现行数据模型 (采集模型、中心数据库存储模型、应用数据模型等) 对业务之间相互关系和活动状态描述得更加丰富, 更具有通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3.2 建模方法探讨

3.2.1 面向业务的业务流分析与业务建模

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种类繁多、业务流程复杂。以往设计勘探开发数据标准、制定信息规划和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没有完全以业务为主导以及缺乏模型管理环境, 业务模型标准化的设计大多以流程图、Word文档的形式进行, 很难开展动态管理。因此, 需要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主导的业务分析流程和业务建模标准规范, 形成符合行业技术规范及业务特色的业务分析、建模工作流程。通过规范化的勘探开发业务分析和模型维护流程, 实现业务模型的可持续管理, 为勘探开发相关数据模型设计和智能系统的开发提供业务参照和模型转换依据 (见图3) 。

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模型是在勘探开发业务分析的基础上, 对勘探开发业务流进行结构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工处理和优化整合, 形成整体统一可管理、可转换的“勘探开发业务流模型标准”, 成为数据模型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关键桥梁。通过划分业务域, 识别、定义业务域的业务流程, 分解业务流程中的各项业务活动, 对业务活动及其单元进行描述;业务流程是对业务域的再分解, 是业务域中一组联系紧密的活动。一个业务域可以有多个业务流程。业务活动是业务流程分解后最基本的、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功能单元。一般来说, 一个业务流程包括若干个业务活动, 如:测井业务包括测井设计、测井施工、测井数据预处理、测井数据处理、测井资料解释5个业务活动 (见图4) 。

3.2.2 面向活动的6W模型分析

1990年, 美国的BP Exploration、Chevron Corporation、Elf Aquitaine、Mobile Corporation及Texaco Inc五大石油公司联合发起并成立了POSC组织, 该组织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一个石油数据标准化组织。它定义的数据模型从1.0、2.0、2.1、2.2, 一直发展到目前的3.0。模型的定义反映了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各种业务关系及技术关系。其核心精湛理念就是6W和“对象—活动—关联—特性”思想。

对业务活动的文字性概要描述按照“6W”的模式进行, 即活动是由谁 (Who) 发起的、在什么时间 (When) 发起的、在哪里 (Where) 发起的、为什么 (Why) 要发起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涉及哪些 (Which) 对象、这些对象的特性是什么 (What) 。6W模型示意图见图5。

3.2.3 基于业务模型的模型转换与投影

这里所说的模型, 包含但不限于数据模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系统模型、集成模型、协同工作模型、知识管理模型、空间拓扑模型、业务权限模型等。同一业务活动信息, 需求角度不同, 活动、特性组织 (访问) 的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在基于多维度描述的基础上, 按照实际需求重新组织活动, 以适应油田业务的不断发展, 实现不同类别和同类异构间的模型相互转换。基于业务模型的模型转换与投影示意图见图6。

3.2.4 基于业务模型的数据访问逻辑自动转换

该业务模型完整描述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 活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活动、对象、特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库中所使用到的关系, 在业务模型中均可以找到相应的描述, 而且无论任何结构的数据库, 所存储的数据最终都是以业务实体的形式展现给用户, 因此, 其形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通过规范化的映射规则, 可以满足业务实体与复杂的物理数据库结构的映射, 用以支撑数据查询、写入等操作, 承担起替代中心数据库的重任。

3.2.5 元数据登记和基于元数据的应用

采用定时扫描数据库、读取数据库系统日志等方式, 以业务活动为单位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登记, 并建立主题模型与活动的关系, 对所有数据库数据进行统一描述, 满足不同用户对于数据查询和管理, 如:

(1) 数据资料管理。将资料管理办法的要求与业务活动、活动中的某个特性值建立关系, 依据活动是否应该发生或者已经发生, 判断相关数据资料的齐全性。

(2) 数据采集管理。将数据采集流程与活动建立映射, 用活动的生命周期来控制采集任务的流转, 实现采集任务的自动下发, 数据的自动抽取等。

(3) 数据智能搜索。活动、活动的参与者、发生时间、活动涉及的对象等都可以作为查询条件进行数据的查询。

(4) 数据质量管理。依据业务模型中特性值重要性的设定, 对入库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以提高数据可用性。

(5) 数据资料整合。通过数据存储元数据 (某个活动的数据存在哪个库里) , 对数据进行整合并以业务模型的形式统一浏览或下载, 满足生产、科研的需要。

(6) 全面工作协同。依据活动之间的关系和活动参与角色与现有各种工作流系统进行集成, 实现整个油田勘探开发的工作协同。

3.2.6 业务智能化统一管理

当业务模型发生变化, 通过投影规则可以迅速分析影响的面, 并给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辅助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及时做出应对。例如:一个活动涉及的对象特性发生变化时, 影响到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异构交换模型;一个特性计量单位发生变化时, 影响到数据模型、异构交换模型等。对于这些变化, 可由计算机自动处理, 也可以将影响分析结果交给系统管理员来处理。

4 结束语

以业务为主导的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不仅用于现行数据模型体系下实现异构和复杂数据模型之间的投影、数据集成/交换, 实现数据集成/交换关系的自动维护和管理, 而且在数据资源整合、数据知识化管理、应用系统迁移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业务为主导的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对业务的系统、完整、多维度描述, 对业务关联关系的广泛定义及语义功能, 为数据的知识化管理建立基础;应用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可实现基于业务逻辑的情境驱动网构化协同工作一体化应用体系建设;基于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的应用系统向异构数据库体系迁移时, 可通过定义异构数据库与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的关系整体迁移, 大大减少系统迁移工程量;采用业务建模标准、规范和流程建立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 还可促进业务人员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降低由于软件工程师对业务需求及业务流程理解的偏差对软件开发质量的影响。

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是对现行数据模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公共数据集成/交换模型可以仅仅是一个逻辑关系, 通过这个关系能更有效地集成油田的信息资源, 为数据的知识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也可以是一个描述业务和存储数据的实体, 取决于油田对数据库整体架构性能的总体需求和实施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1-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 (MDR) 第1部分:框架[S].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2-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 (MDR) 第2部分:分类[S].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3-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 (MDR) 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S].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4-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 (MDR) 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S].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5-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 (MDR) 第5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S].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GB/T18391.6-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 (MDR) 第6部分:注册[S].2009.

[7]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S].2006.

基于风险偏好的采购与配送集成优化 第9篇

供应链风险、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近几年众多供应链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1]。将供应链中不同的层次或功能的决策进行集成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集成管理的方法能有效减少各种风险事件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同时考虑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一个主要方法, Miranda等提出了一个集成设施选址和库存控制决策问题, 模型中考虑了随机需求和风险共担[2]。Romeijn等提出了一个集成配送中心选址、运输和库存优化的两级供应链设计问题, 模型中考虑了由于零售商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需求风险[3]。Yang等提出了在模糊环境下的配送中心选址——分配问题, 其中配送中心的启动成本、运营成本和顾客需求假设为不确定的模糊数[4]。供应链风险来源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供应链风险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计晓宇等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利用不确定规划理论, 根据决策者的要求, 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的供应链网络模型[5]。Guillen等提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需求满意度和最小化财务风险的多目标供应链设计问题[6]。Mark等考虑了供应、需求、汇率和失效一组相关风险开发了多级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随机模型, 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标[7]。Azaron等提出了不确定环下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的多目标随机规划模型, 需求、供应、处理、运输、缺货等都被考虑为不确定参数[8]。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中, 不同的决策者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张彦如等研究了一种基于偏好的供应链不确定型风险模糊评估方法[9]。因此, 考虑决策者在不同风险偏好下如何对供应链系统进行集成优化, 使得企业之间实现协调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成本、质量、交货、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基于决策者风险偏好的采购与配送决策集成优化问题, 以使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达到整体优化。

2 符号说明及模型建立

研究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分销商为核心企业的包含多个供应商、1个分销商和多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分销商的采购决策为从候选的供应商中选择优质可靠的并进行采购量分配, 而配送决策则是将在供应商处所采购的产品配送到具有需求的各个零售商处。

2.1 符号说明

参数:i表示供应商, i=1, 2, …, I;l表示零售商, l=1, 2, …, L;ci, 供应商i的单位产品价格;FCi, 在供应商i的订货固定成本;h, 分销商单位产品处理成本;SDi, 供应商i到分销商的单位运输成本;DRl, 分销商到零售商l的单位运输成本;qi, 供应商i的质量合格率;q, 分销商要求的质量合格率;ti, 供应商i的及时交货率;t, 分销商要求的及时交货率;Dl, 一定时期的零售商l的需求量;wi, 供应商i的最大供应能力;oi, 在供应商i的最小订货量;Imin, 可选择的供应商的最小数量;Imax, 可选择的供应商的最大数量。决策变量:xi, 分销商在供应商i的订货数量;zl, 分销商到零售商l的配送量;Xi:0~1变量, 供应商i被选择等于1, 否者等于0。

2.2 模型建立

minf=i=1Ιcixi+i=1ΙFCiXi+hi=1Ιxi+i=1ΙSDixi+l=1LDRlzl (1)

s.t.i=1Ιqixiqi=1Ιxi (2)

i=1Ιtixiti=1Ιxi (3)

zl≥Dl (4)

xi≤Xiwi (5)

i=1Ιxi=l=1Lzl (6)

xi≥Xioi (7)

Ιmini=1ΙXiΙmax (8)

xi≥0, zl≥0, Xi∈{0, 1} (9)

式 (1) 最小化供应链总成本目标, 包括采购成本、固定成本、分销商产品处理成本、供应商到分销商的运输的成本和分销商到零售商的运输成本;式 (2) 质量约束, 即供应商产品质量要满足分销商的质量要求;式 (3) 服务水平约束, 即供应商及时交货率要满足分销商及时交货的要求;式 (4) 为需求约束, 分销商向零售商配送的产品数量要满足零售商的需求;式 (5) 供应能力约束, 在供应商处采购的产品数量不大于其最大供应能力;式 (6) 产品数量平衡约束, 在供应商处采购产品数量要等于向零售商的配送数量;式 (7) 采购量约束, 选择某一供应商后在其所采购的最少产品数量;式 (8) 供应商数量约束, 分销商综合考虑供应商风险和管理成本后的选择供应商数量范围。式 (9) 为变量取值范围约束。

3 基于风险偏好的采购与配送模型

供应链的风险来源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一些不确定性数据由于其概率分布及发生的概率是未知的, 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是有限的, 因此, 可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依据少量的信息经分析判断将这些不确定数据处理为模糊数据。针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和实际情况, 这里将供应商的产品成本、质量合格率、及时交货率、供应能力和零售商需求作为模糊数;因此, 将式 (1) ~ (9) 模型转化为以下基于风险偏好的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3.1 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

minf¯ (10)

s.t.

Cr{i=1Ιcixi+i=1ΙFCiXi+hi=1Ιxi+i=1ΙSDixi+l=1LDRlzlf¯}β (11)

Cr{i=1Ιqxiqi=1Ιxi}αq (12)

Cr{i=1Ιtixiti=1Ιxi}αt (13)

Cr{zl≥Dl}≥αDl (14)

Cr{xi≤Xiwi}≥αiw (15)

i=1Ιxi=l=1Lzl (16)

xi≥Xioi (17)

Ιmini=1ΙXiΙmax (18)

xi≥0, zl≥0, Xi∈{0, 1} (19)

在模型中, f¯为目标函数值, ci、qi、ti、Dl、wi分别为模糊单位成本、模糊质量合格率、模糊及时交货率、模糊需求和模糊供应能力。Cr (.) 代表模糊事件的可信性, Cr (.) ≥α称为机会约束;α代表模糊事件的可信性程度, 即置信水平;而1-α则代表了此模糊事件的不可信程度, 即从对立角度反应了对于模糊事件的成立的决策者风险偏好;α值越小, 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风险偏好越大;α值越大, 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风险偏好越小。β为目标约束置信水平, αq为质量约束置信水平, αt为交货约束置信水平, αDl为需求约束置信水平, αiw为供应约束置信水平。

3.2 可信性理论及机会约束处理

模糊集理论由Zadeh于1965年首先提出, 之后模糊集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Kaufmann首先提出了模糊变量的概念, zadeh提出了模糊可能性理论;2003年, 刘宝碇给出了完善的研究模糊性的公理体系, 称为可信性理论[10]。

定义1:假设Θ为非空集合, P (Θ) 表示Θ的幂集, 如果Pos是可能性测度, 则三元组 (Θ, P (Θ) , Pos) 称为可能性空间。

定义2:假设 (Θ, P (Θ) , Pos) 是可能性空间, A是幂集P (Θ) 中的一个元素, 则称

Cr{A}=12 (Ρos{A}+Νec{A}) (20)

为事件A的可信性测度。Pos{A}为事件A的可能性测度, 描述了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Nec{A}为事件A的必要性测度, 一个集合A必要性测度定义为对立集合Ac的不可能性, Nec{A}=1-Pos-{Ac}。

定义3:假设ζ是可能性空间 (Θ, P (Θ) , Pos) 上的模糊变量。它的隶属函数可由可能性测度Pos上导出, 即

μ (x) =Pos{θ∈Θζ (θ) =x}, x∈R (21)

考虑梯形模糊变量, 其由清晰数构成的一个四元组 (r1, r2, r3, r4) , r1<r2≤r3<r4, 其隶属函数为:

μ (x) ={x-r1r2-r1r1xr21r2xr3x-r4r3-r4r3xr40

(22)

求解模糊机会约束规划的关键是处理模糊机会约束

Cr{g (x, ζ) ≤0) }≥α (23)

一种思路是将其转化为清晰等价类, 然后用传统的求解过程对清晰等价模型进行计算, 转化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下面的定理。

定理1:假设模糊向量ζ退化为一维模糊变量ζ, 其隶属函数为μ (x) , 如果函数g (x, ζ) 具有形式g (x, ζ) =h (x) -ζ, 则Cr{g (x, ζ) ≤0}≥α, 当且仅当h (x) ≤Kα, 其中

Κα={sup{Κ|Κ=μ-1 (2α) }α1/2inf{Κ|Κ=μ-1 (2 (1-α) ) }α1/2

模糊约束Cr{gj (x, ζ) ≤0}≥αj, j=1, 2, K, p属于式 (12) 形式, 则可依定理转化为清晰等价类。模糊目标约束Cr{f (xζ) f¯}β可以通过定义g (xζ) =f (xζ) -f¯转变为式 (23) 形式, 再依定理转化为清晰等价类。

4 数值算例

4.1 算例描述

一个三层结构的两级供应链网络, 分销商作为决策者要在10个候选供应商中采购一种产品, 经分销商并配送到具有需求的10个零售商处。供应商的各项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单元格内数据依次为均值μ和标准差σ;虽然, 已知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但并不能准确的知道是参数服从哪种分布的, 因此, 通过已知信息将其转化为模糊数[11]。供应链网络中的产品单位成本、质量合格率、及时交货率、供应能力和零售商需求均假设为梯形模糊数 (r1, r2, r3, r4) , 这里r1=μ-2σ, r2=μ-σ, r3=μ+σ, r4=μ+2σ。

为预防供应商的风险, 分销商选择供应商的最小数量Imin=2;同时为避免产生更多的管理成本, 选择供应商的最大数量Imax=6。分销商要求的质量合格率q=0.98, 及时交货率l=0.95, 分销商单位产品处理成本h=0.02。其余分销商数据和零售商需求数据见表2。

4.2 数值分析

供应链网络的最小化成本目标值依赖于各个模糊机会约束的置信水平, 置信水平代表了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成立的可信性程度, 从另一角度也代表了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风险偏好程度。置信水平越小, 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可信度越小, 同时, 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风险偏好越大;同理, 置信水平越大, 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可信性程度越大, 同时, 也表示决策者对于模糊事件的风险偏好越小。下面所要进行研究的是:当任一模糊机会约束的置信水平分别为0、0.2、0.4、0.6、0.8、1时, 而其它模糊机会约束的置信水平都不变 (取值为0.5) 的情况下, 分析机会约束的置信水平变化即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变化对最小化成本目标值的影响,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成本目标机会约束置信水平增大, 不确定成本是逐渐增大的, 决策者对供应链成本风险偏好逐渐减小, 必然导致供应链要以付出更多的成本为代价来抵御成本风险。随着质量机会约束置信水平的增大, 不确定质量合格率是逐渐减小的, 决策者对供应链质量风险偏好逐渐减小, 则分销商要在质量满足其要求而成本高的供应商处采购产品, 导致成本目标值逐渐增大。随着交货机会约束置信水平的增大, 不确定及时交货率是逐渐减小的, 决策者对供应链交货风险偏好逐渐减小, 分销商要在交货满足其要求而成本高的供应商处采购产品, 导致成本目标值逐渐增大。随着需求机会约束置信水平的增大, 不确定需求是逐渐增大的, 决策者对供应链需求风险偏好逐渐减小, 分销商要满足零售商需求则必然要采购更多产品以抵御需求风险, 所以成本目标值显著增大。随着供应机会约束置信水平的增大, 不确定供应能力是逐渐减小的, 决策者对供应风险偏好逐渐变小, 由于能满足分销商的供应商供应能力变小, 则分销商从成本高的供应商处采购产品以抵御风险, 因此成本目标值也是逐渐增大的。

5 结论

供应链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对于供应链的运作是有影响的。模糊机会约束的置信水平代表了一个模糊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信性程度, 同时从另一角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应用可信性理论建立了基于风险偏好的采购与配送集成优化模型, 通过将模糊机会约束转化为清晰的等价类后再进行求解, 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各个模糊事件的置信水平即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变化, 对最小化成本目标值影响趋势的敏感性分析。提出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是基于供应链内部运作风险, 将供应链外部风险引入到供应链集成优化模型中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供应链的风险来源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研究了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供应链的成本、质量、交货、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基于风险偏好的采购与配送决策集成优化问题。建立了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模型, 并应用可信性理论将模糊机会约束转化为清晰的等价类进行求解。最后, 通过数值算例, 分析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对供应链目标值的影响趋势。

关键词:风险偏好,不确定性,可信性理论,采购,配送

参考文献

[1].Oke A, Gopalakrishnan M.Managing disruptions insupply chain:A case study of a retail supply chain[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8 (1) :168~174

[2].Miranda P A, Garrido R A.Incorporating inventorycontrol decisions into a strategic 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 modelwith stochastic demand[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4, 40:183~207

[3].Romeijn H E, Shu J, Teo C P.Designing two-eche-lon supply network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78 (2) :449~462

[4].Yang L, Ji X, Gao Z, Li K.Logistics distributioncenters location problem and algorithm under fuzzy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7, 208 (2) :303~315

[5].计晓宇, 邵震.基于不确定规划的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与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2) :118~122

[6].Guillen G, Mele F D, Bagajewicz M J, Espuna A, Puigjaner L.Multiobjective supply chain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5, 60 (6) :1535~1553

[7].Goh M, Lim J Y S, Meng F.A stochastic model forrisk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in networks[J].European Journal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2 (1) :164~173

[8].Azaron A, Brown K N, Tarim S A, Modarres M.Amulti-objective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design considering risk[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6 (1) :129~138

[9].张彦如, 陈敬贤, 郑权, 等.基于偏好的供应链不确定型风险模糊评估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8, 17 (1) :69~73

[10].Liu B.Uncertain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s[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第10篇

一、永丰县水稻均衡增产技术的试验、应用与推广情况

1. 水稻双季抛秧技术

水稻抛秧技术是利用所育秧苗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重力,通过抛秧,使秧苗根部朝下,自由落入田间定植的一项水稻种植新技术。它改变了农民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是一项能减轻劳动强度,节时省工,增产增效的水稻轻简栽培技术。通过多年的推广,目前永丰县双季抛秧面积达到98%以上。

2. 水稻机插及其育秧技术

水稻机械栽插省工省时省力、省肥水和省秧田。具有栽植浅、宽行窄距匀称、定苗定穴标准、高产稳产等特点,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大多农民责任田少,购置插秧机械会增加生产成本,所以该技术主要是在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推广使用。

3. “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

针对农民目前用种少、基本苗不足、水稻单产较低的实际情况,提倡增加用种量和合理密植,这是该县水稻单产提高的最轻简、最有效途径。在技术推广和生产实践中,用种全部要求早稻杂交种为2~2.25千克/亩,晚稻杂交种为1.5~1.75千克/亩,保证每亩栽插秧苗的蔸数早稻在2万、晚稻在1.8万以上的合理密植要求,栽足基本苗,保证有效穗,以确保稳产高产。该技术从2006年推广至今,已有95%以上的农民在应用。

4.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通过土壤养分分析测定,科学调配氮、磷、钾等肥料的最佳施用量和比例,达到减少肥料浪费,增加水稻产量和效益的目的。2008年以来,该县通过大量的肥效3414小区试验、肥效简比试验和土壤肥力定位监测、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监测等,基本上测定和掌握了全县各地肥力状况,建立了县域施肥指标体系,90%以上农民拿到了农技人员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卡”,并按照肥料丰缺科学施肥,减少了肥料浪费,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5. 水稻多·多唑拌种壮秧增产技术

多·多唑是一种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它既能防病杀虫,又能调节植物生长,使秧苗粗壮、分蘖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型栽培技术。该技术只是在播种时,用多·多唑拌种(早稻用量是药∶种谷=1∶6,晚稻用量是药∶种谷=1∶4~5),能把育秧播前的施肥、消毒、化控等多程序作业简化为水稻多·多唑拌种一次性完成。是一种保证“秧好一半禾”的轻简增产技术,该技术已在全县农民中广泛应用。

6. 水稻“三控”栽培技术

在水稻合理密植的前提下,通过控肥(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控苗(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控病虫的“三控”技术,达到水稻抗病抗虫、省肥省药、增产增效。通过近年的试验和应用,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其要领和措施。它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以往农民施肥“一炮轰”的陈习,实现了“前氮后移”,满足了水稻生理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并通过晒田控苗和防治病虫害,大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产和效益,目前正在全县推广。

7.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根据水稻生育和高产规律,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投入量,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它是一种轻简实用的数字化栽培技术,是21世纪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和发展方向。自2010年开始,该县在早稻、晚稻、直播稻等水稻生产上进行了试验,现已摸索出水稻各种生产技术指标和科学参数,分别制订了“永丰县早、晚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模式图”,为大田推广提供技术集成本土化、技术系统模式化、技术模式轻型化的高产栽培技术。由于该技术需要进行叶龄记载,准确推算,技术要求高,一般群众难掌握,因此,目前它主要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粮食科技示范户中应用。

8.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是注重生态效益,发挥自然控制作用,强调各种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防治的一种生态、环保、高效的病虫防治技术。该县采取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大力推广水稻科学栽培技术,提高其本身的抗病虫能力;提倡耕沤冬闲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推行稻田养鸭、养鱼治虫等实用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标准化粮田及扶贫资金建设等项目的开展,安装杀虫灯、性引诱剂等高效、安全措施来诱杀害虫;积极推广白僵菌、苏云菌杆菌(Bt)、井冈霉素等现有高效的生物农药等来降低病虫害基数,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它一直是该县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技术,全年应用面积在84万亩以上。

9. 水稻用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

该技术是贯彻“绿色植保”理念,探索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采取最优农药用药组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生态安全的水稻生产技术。该技术的要求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减少农药用量15%以上,但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要控制在5%以内。近年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已有81.5万亩水稻得到应用,每年可为农民直接减少生产成本733.5万元。

10. 水稻防早衰技术

长期以来,水稻生长后期脱肥早衰现象一直制约着水稻单产的提高。因此,该县大力推广水稻防早衰技术,即在水稻生长后期(拔节孕穗至破口期或齐穗期)喷施叶面肥(如喷施宝、防早衰剂、磷酸二氢钾等),以延长水稻功能叶和根系寿命,增加结实率和粒重。2012年全县晚稻共投入补贴和项目资金15 983元,免费发放防早衰剂喷施宝120万毫升和99%磷酸二氢钾5878千克,有效防止水稻早衰面积近20万亩。

以上技术是目前水稻生产中最轻简、最科学、最有效的先进栽培技术,是支撑粮食均衡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科技力量。

二、永丰县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与推广成效

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秧苗、返青、分蘖、幼穗分化、抽穗、结实成熟等多个生育期,各个生育期需要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如何应用各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形成适应本地环境条件下的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并使之互相协调和衔接、达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和高产高效,是农技推广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永丰县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应用与推广,形成了多套粮食均衡增产主要技术集成模式:一是运用水稻双季抛秧技术,“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多·多唑拌种壮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与药剂减量防治技术,水稻防早衰技术等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二是运用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多·多唑拌种壮秧技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药剂减量防治技术,防早衰技术等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三是运用水稻双季抛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多·多唑拌种壮秧技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与药剂减量防治技术,防早衰技术等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这几套水稻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增产效果明显,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技术可根据水稻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长情况做相应调整,以达到轻简、高产和高效的目的。

以上水稻均衡增产技术集成模式全年在该县推广面积达86万亩,每亩平均增产粮食20千克,节省工作日2~3个,实现节本增收280元。通过上述科技服务与推广,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38.1万吨,比2011年增加3.76万吨,增长10.9%,实现粮食总产“九连增”,创历史新高。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粮油站 邮编:331500)

二氯乙烷裂解过程优化与集成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二氯乙烷,裂解过程,优化

前言:

二氯乙烷的裂解反应需要在裂解炉中进行,在裂解反应的过程中,结焦问题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当产生结焦时,不仅使炉管的流通面积会减小,同时,炉管的传热系数也会降低,对裂解反应的影响比较大,不利于对转化率进行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裂解炉进行优化设计。

一、二氯乙烷裂解过程分析

二氯乙烷属于烃类,在进行裂解反应时,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串联、平行都有可能发生,进而生成副产物,同时,在反应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结焦问题。二氯乙烷在进行裂解时,需要进行加热,吸热变分子数之后,开始发生反应,在温度加热到400℃时,反应开始,当温度达到500℃时,裂解反应的程度将会十分激烈。一般来说,裂解反应发生的过程中,以游离基链式机理为依据[1]。在二氯乙烷裂解的过程中,主反应和副反应并存,副反应会对裂解过程产生影响,尤其是结焦问题,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更大,为了降低副反应的影响,就需要对二氯乙烷的转化率进行科学的控制,将裂解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反应能力、物理线速度、原料纯度等都会有所提升,进而实现减少副反应的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结焦速率。

二、二氯乙烷裂解过程优化与集成

1. 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二氯乙烷裂解过程进行优化与集成时,首先需要建立起数学模型,本文中所需建立的数学模型有两个,一个是管式反应器数学模型,另一个是裂解炉辐射室传热数学模型[2]。在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时,为了便于计算,需要对一些条件进行建设,比如假设反应原料为理想气体,条件假设完成之后,根据物料衡算方程以及动量衡算方程,得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建立第二个数学模型时,由于传热的过程复杂程度非常高,对计算及优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别洛康法与简单分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建立,根据别洛康法,可以将辐射室传热速率方程式建立起来,通过简单分区法,完成裂解炉膛炉管的分区。

2. 优化过程分析。

在进行二氯乙烷裂解过程优化时,首先需要提出优化的问题,裂解炉膛炉管根据简单分区法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在这四个区域内,控制变量为烟气温度,目标函数为氯乙烯的出口收率最大,同时,再根据其他相应的因素,建立起目标函数方程式,从而得出最优化命题。问题提出之后,需要进行算法的确定,目标函数所建立起的方程式是比较复杂的,属于非线性规划问题,因此,在进行计算时,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最后,需要通过给定相应的参数来进行计算,参数的选取包含两项,一个是结构参数,一个是操作参数,这两个参数可以选择具体某厂的实际操作数据,进而完成计算。

3. 结果分析。

对于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检验的过程中,验证的数值选择各段炉膛的温度测量值,随后,将数值代入数学模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可知,与实际的工业测量值结果是比较吻合的,由此说明,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可以用来进行优化与集成。裂解炉膛所承受的负荷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负荷的条件下,炉膛内各区的最优温度操作值也不相同,根据最优温度值,就可以实现二氯乙烷裂解过程的优化。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优化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进料负荷变化、炉管出口选择性等,因此,在进行优化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影响因素,降低其对优化结果的负面影响,通过相应的改进发挥其促进优化的作用[3]。

结论:

在二氯乙烷裂解的过程中,副反应是一定存在的,会对裂解反应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结焦问题,更是严重的影响了裂解反应的效果。为了降低副反应的影响,对裂解炉进行了优化与集成的研究与设计,通过对炉膛分区温度的控制,有效的实现了优化,从而保证了二氯乙烷裂解过程温度的最优化,进而将二氯乙烷裂解过程的转化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的减少了结焦反应。

参考文献

[1]郑海峰,尹红,袁慎峰.1-氯-1,1-二氟乙烷裂解制备偏氟乙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01):16-20+49.

[2]陈江.基于汽化潜热的二氯乙烷裂解节能工艺改造[J].中国氯碱,2012,(06):37-39+46.

上一篇:初中高效教学法下一篇:河道堤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