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培养范文

2024-07-18

思想品德培养范文(精选12篇)

思想品德培养 第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巨大的课程吸引力的。”尤其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 能不能够吸引住学生就显得更加关键, 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正是因为第一节课更能扣住学生心弦, 更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在导语的设计上做到匠心独运, 从而确保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对学科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 在新学期开始时, 教师可以不要急于开课, 可以让学生将假期中的所见所闻讲述出来。在一次暑假开学后, 有几个学生就谈得很好, 针对一些特大洪涝灾害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表了他们的意见, 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很活跃, 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表达一部分。 随后我就放中有收, 针对学生所说问题及时提问: 为什么会产生洪涝灾害呢? 这对于我们有什么沉痛的教训? 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中国是否也是如此呢? 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是否乐观? 当今的国际形势是怎样的? 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翻开课本, 争先恐后地学习起来了。

二、巩固学习兴趣

在一学期的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兴趣仅仅迈开了教学的第一步, 只有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保持长久的兴趣才是上策,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数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对象刺激下, 注意力会显得迟钝, 学习心理也就会受到相应的制约; 反过来, 学生面对一些新颖奇特的对象时大脑便能产生兴奋, 并激发强烈的注意力。所以, 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教学形式活泼而不呆板, 这样才能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为了让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将授课上成讨论课, 或者是练习课、自学课, 等等。教学手段也可以多加变换, 可以播放录音, 可以借助投影, 也可以出示挂图, 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等, 这些都能为学生创设出形态各异的教学情境, 进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计思路上讲, 在每一节课中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在不同的章节也可以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 这就能保证学生每天都有新收获, 每天都有所期待。新奇感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冉冉升起, 上课打瞌睡、作业完不成的现象也会得以改善。

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的中学生, 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 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都比较强, 表现的欲望也非常强烈, 都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得到别人的肯定, 这种渴望人皆有之, 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并在教学中扮演好引导者, 合作者的角色,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快乐地去掌握知识。

三、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脱离了生活实际, 该学科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光要在学期初激情和课堂上煽情, 还可以利用好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 形式活泼的教学, 让学生能够跳出书本的束缚, 走进大千世界, 去领略无尽风采。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探究活动, 在兴趣小组里, 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 让学生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 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 通过这些活动, 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 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总之, 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思想品德教师若能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便会成为课堂的赢家。这样做不仅能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新的飞跃, 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品德培养 第2篇

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刘存莲

【摘要】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创设并优化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创新能力优化环境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改革的关键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了有效实施改革,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教师要敢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应于自己、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求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策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中学教学要站在基础教育的领地上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思想品德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新课标理念指明了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抓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教材,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在创新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适应学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要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要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师要通过精心谋划,积极创设学科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积极地质疑、释疑,创造性地思维并解决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可以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配制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外界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把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研讨都作为自己一次新的创作过程和升华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地体现自我的价值。

教师要深入理解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大课堂活动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社会,深入理解社会热点,精心设计,细致规划,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要通过对真、善、美的精心提炼来锻造学生的思想。要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策略

引言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学生学起来兴致索然,教师教起来也是生搬硬套。这样一来,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渐渐下降,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总是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思路,后果往往是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教学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因此,教师应该优化課堂结构,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且教师的爱,要像月光一样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学生就会对自我、对老师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求知欲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认真教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错,只要他们能开拓思路,都要加以支持,及时表扬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正确引导有错误趋向的学生。例如,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利用我国发生的抗旱救灾、地震等等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探究欲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求知欲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因素。一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教学的引导者。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制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强调“听话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很少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断,不太关注台下的学生在干什么。”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提不起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生的品行来自于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俗话说,为人师表,就是说要做一个表率,给学生作一个好榜样,因为老师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接触的最频繁的长者。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年级《笑对生活》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回心理辅导员”活动。要求同学们对他们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援助。为了解决问题,同学们通过上网,询问大人,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形式广泛收集资料。这些活动促进了反思的开放性、主动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用多姿多彩的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人可以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良好氛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1)用热点新闻时事导人。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内容时,可以用我国的航空母舰试航来导入;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内容时,可以用热点新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条款”来导人。(2)用成语、典故、寓言、对联、谚语导人。成语、典故、对联、谚语、寓言、典故等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等,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笔者在教学“日新月新我常新”的内容时,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来导人,学生听后顿觉醒悟、兴趣大增,教学效果较好。(3)用音乐导入。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我与父母交朋友”的内容时,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

四、教给学生“有用”的思想品德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笔者教学生怎样去银行存钱,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教学生怎样去参加演讲比赛,怎么样去参加辩论赛。这样教学,学生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教学效果也较好。

五、注重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改变了教师既导又演,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充当观众的局面,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当好引路人,把课堂当成师生精神的游历和探险,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旅程中有好奇的思考,又有思考中的探究,探究中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探究,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自然觉得思想品德课魅力无穷了。

六、结束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秋霞.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 考试与评价,2012,11:121.

如何培养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 第4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 “点燃”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吸引其注意力。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提问式导入、表演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游戏式导入和辩论式导入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 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颖独到, 形成悬念, 让学生继续往下探究。如上《知识助我成长》时, 我讲述某村的放牛娃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牛。“为什么放牛?放牛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牛呗。”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 这样祖辈循环的“放牛”模式, 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知识, 也会有如放牛娃的人生。这样的开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妙设疑, 激发兴趣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 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了设疑,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联系生活, 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 做到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比如, 我在讲《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喜欢上网吗?学生回答很活跃, 接着我问:你们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让同学们分甲、乙两个小组来辩论这两个问题, 让全班同学共同参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归纳上网利与弊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加强自控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以学科整合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记忆的持久, 思维的活跃, 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教《我能行》中, 就朗诵了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 可你却只是一颗星星;也许你想成为大树, 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也许你想成为大河, 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溪……做不了太阳, 就做星星, 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 就做小草, 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大地;做不了伟人, 就做实在的自我, 平凡并不可悲, 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这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立即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

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极富趣味性, 并且直观、生动、富有幽默感。如果我们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巧妙地和授课内容结合起来, 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就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漫画中所蕴涵的道理,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 我用了一张漫画。漫画题曰《我很胖》, 描述了一个长得很胖, 满脸是青春痘的女学生, 她说:“我那么胖, 又很难看, 大家一定都看不起我。”我首先把漫画展示出来,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1) 漫画中的小主人公有一种什么消极的心理? (2) 有这种心理的人, 还有哪些表现? (3) 假如漫画中的小主人公照此发展下去, 会有什么后果? (4) 假如你是小主人公的朋友, 你该如何帮助她? (5) 请你送一句鼓励她自尊自信的格言或警句。稍试几分钟后, 请几个同学上讲台来表演。这样下来学生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含义和内容的理解就深刻透彻得多了, 而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结尾设疑留悬念, 延伸学生兴趣

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课虽完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比如讲授《我能行》一课结尾时, 我讲了《三国演义》中马谡的故事。马谡自幼熟读兵书, 自以为才能过人, 在奉命据守要塞街亭时, 不顾实际情况, 不听其他将领的劝告, 放弃有利地形, 执意将营寨扎在山上, 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使整个战局陷入不利境地。然后同学们思考、讨论:马谡的行为是什么行为?马谡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 这样, 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 又寓教于乐, 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与培养 第5篇

随着世界飞速发展的变化,知识经济己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意识还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尤其在目前教育教学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很少有人把它放在首位,总认为学好书本知识,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一席之地即可。往往是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常识,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把德育变得可有可无,其结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祸害。

为此,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是社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着眼点。

一、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德育课题活动

按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结合德育课题,有计划地进行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使他们成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也都应得到很好的教育,以使他们成为一代健康新人。如今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谁拥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失去人才就将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破产。为此,基础教育的着眼点,要注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在基础教育的实施中贯穿德育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无论目标要求还是内容方法,都更为深广多样,都更讲科学、实在,并有广泛适应性、针对性、渗透性和导向性。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它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所有受教育者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仅凭借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认为自己传授的思想道德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其实不然,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有勇有谋、求实求真。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变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未来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战胜压力和挫折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作为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的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要发挥其独特的功能要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实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前提下,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开展德育活动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结合当前实际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德育熏陶。得到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而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除掉书本中所举的例子之外再无其他较“活”的例子。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灌输,学生只认准课堂之上的“文明”,一甩书包走到校园之外就成了满嘴都是不文明语言的学生,甚至有的胆大学生还背着老师起了一通的绰号。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通病呢?我建议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无论走到哪都让“文明”围着转。

德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根据少先队课题《红心向党》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和穿插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小品及各种表演;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有关德育内容的知识竞赛、书面比赛等等。结合实际,走向社会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这个家庭中去观察,比如:见到老人应该怎么样做?假如别人帮助了你、你应该怎样说?等等平凡之例。去采撷活生生的例子;又比如说;“你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盲人在过马路时,眼看要与车子相撞,突然一位比你小几岁的红领巾小弟弟冲上前相扶。你却在背后偷笑,这时你才发觉自已比小弟弟矮了一截。”这样的实例,使学生慢慢领悟到德的真谛,思想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说话要有礼貌》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之下进行讨论,并设有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叶锋向黄爷爷借到锤子了吗?为什么?他当时心情怎样?②小亮为什么能借到锤子?③你从中懂得了什么?③设想一下,叶锋又是怎样还锤子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同时,又结合当前实际举几个较为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清原因。以本班学生列举某生见了老师时的行为及同学间互相帮助的行为,让学生通过有情有景的对比,再来分析,深刻体验并领悟到礼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所以说多开展德育活动,会为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思想品德培养 第6篇

关键词:价值观 品质 祖国 权益 情怀

一:重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在于启蒙和认知,通过初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什么是生命,自己有什么缺点和优点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养成什么样的品质,这些都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清楚的认清自己,才能去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初中是学生一些基本理念的养成阶段,也是对自己和自然社会的基本认知过程,通过学习知识和实践经历,重新理性地认识我们的大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也明白青春期的我们会有很多烦恼,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和同学交流,因为青春一直是令人向往的,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在课堂上,我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踊跃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接受来自同学不一样的观点。课堂上我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讲学,例如:长大以后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组1: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学生时代努力读书,学习知识素养,长大以后认真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有能力,我还要帮助遭遇困难的人。组2:我想做一个正值的人,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不做伤害朋友家人的事情,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做坚决斗争。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努力做一个受别人尊敬的人。组3:我期待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们一定要有梦想,它可大可小,只要它是具有正能量的就行,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它,我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司,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课堂上,学生们和教师激情澎湃,各抒己见,互相去倾听各自的意见,这便很好的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思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启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这个社会,树立清晰的目标,然后坚持下去,这便是我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寻找方法认识自己,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改变不优秀的自己。

二:培养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感受心灵的美好

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的校园生活是美好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去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能力,初中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去学好基本技能,在课堂上面,我经常用提问的方式去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进行总结,例如: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生活,试着举例说明?生1:每天放学回到家,我总是会在7点整收看新闻联播,去关注世界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去关注他们的生活,我觉得它能让我很清楚的看清我们的社会现状。生2:每天傍晚,我都会坚持跑步,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思考一些问题,我把跑步当做一种爱好,每天坚持下去,我觉着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3:我覺得自己每天放学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去帮助别人,我经常去扶老奶奶过马路,会及时将垃圾桶旁边的纸屑随手丢进垃圾箱内,我觉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很快乐。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学生们能很详细地将他们所认为具有品质的生活状态给描绘出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去感知他们的世界观念。通过学生的论述总结,我们可以知道,高雅的品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能给其他的人带来关怀和帮助,同时能让自己变得快乐。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们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学校附近的网吧,一些污秽的信息视频,这些不良诱惑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去克制,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保护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美。

三:走出自我的世界,去拥抱美好的祖国

认识自我是基础,我们要去拥抱自己的祖国,去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自己的名族自豪感,去用心热爱祖国的人民,我很庆幸自己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有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期间有过一段丧权辱国的屈辱史,但是我还是深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我们的祖国和学生讲述一番,通过视频和资料,一五一十地展现出来,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胸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国家体制和制度,了解祖国的文化,同时也要知道我们有哪些权益不得受侵犯,中国是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独立国家,不得受到侵犯的独立国家,一切以伤害祖国人民利益的举措都要强烈抵制,作为公民,我们需要监督干部做好实事,为人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在讲述这一知识时候,我便结合实际例子,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大力打击贪污腐败,打击损害人民利益的“老虎”,为了广大公民的利益做坚决斗争。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不做损害集体的事情,做一个正值的人,同时互相督促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关注祖国的一些重大事件,近年来,我们国家面临着重重困难,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意外发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但是全国人民一条心,最终还是战胜了困难,让我们看到了祖国上下齐心协力,看到了名族的凝聚力。我们的祖国也在成长,我们也是一样,要对自己的祖国有信心,因为我们和国家是不可分开的,是一个整体。通过耳濡目染的教学,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去拥抱美好的祖国。

初中教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去清楚地认识自我,并且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品质生活,同时去拥抱我们的祖国,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

[1]丁海洪.思想品德与初中生的“三观”教育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2).

刍议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 第7篇

一、巧妙导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和效果。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和手段导入新课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名言、警句、诗词、谚语等导入:如教“为人善良”时,出示“善良是人性的根本,缺少善良就会缺少人性”让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含义,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以录像、电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导入:如教学“关于规则的故事”,首先播放“因违规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故,带着一种无比高涨而激烈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然后教师讲解交通标志类型的形状、图案及象征意义,联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一定这些规则?制定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违反交通法规有什么后果?在回忆录像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畅所欲言,懂得哪些行为是应该学习遵守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坚决制止的。这样学生就能明辨是非,既感兴趣,又学到知识。

导入的方法很多:以故事导入;以幽默、漫画导入;以音乐、歌曲导入;以重大时事热点导入;以疑问导入,等等。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定,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二、建立情感,触发兴趣

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应以真挚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发扬民主,与学生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使学生对教学有一种愉悦感,并敢想、敢说,真实地表现自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教师要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如在讲授“热爱祖国”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看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讲一些爱国故事。许多学生被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从而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又如学习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教师可满怀激情地为学生朗诵《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词,使学生被邓小平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并深刻认识到南巡谈话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动员令。

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的前提是:教师要平等地等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也不偏爱任何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与学生建立感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在他们有困难之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还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每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

三、幽默寓意,迸发兴趣

在很多人看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因此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针对此,教师要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能将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理论,化为生动形象的描述,活跃课堂气氛;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振作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恰当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笑话、漫画、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等,既能增强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等作为幽默素材,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恰当运用。法国作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注意语言艺术,恰当地运用幽默与讽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学技巧、语言风采。幽默不仅可使学生开怀大笑,而且可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所寓的含意。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展课堂小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甚至表演的新教材内容,学生通过此形式,既增强了参与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思维,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让其他同学判断在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又因势利导地开展了“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我问:舒兰发现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私自将自己几天前在这里照的相挂在橱窗里展现。请问:该照相馆的行为是否侵权?如果侵权,侵犯了什么权利?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我再问:假如你是舒兰你会怎样去维权?如果将这张照片制成公益广告用来宣传保护女童工程,也未经本人同意,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通过思考讨论,运用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这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肖像权有关知识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维权的方法,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时政热点,久发兴趣

要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习惯。时事政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真正学好思想品德课,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促进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几乎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都可成为思想品德课的课题。学生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避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枯燥的一面,开展课堂讲座、讨论或辩论,以求达成共识。教师要精心备课,准备详实的素材,把时下的一些时政热点渗透在讲课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关心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所在。

论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第8篇

一、信息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由于信息时代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信息量,提高了生活的选择性。同时,网络包罗万象、纷呈复杂、难以控制。网络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人们要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又要有分析、处理、吸收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能用最少的时间,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有用信息。网络使人直接交往减少,人也面临着情感的变化问题。网络具有交互作用,不同于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个网站不行换一个网站,老师不行从网上找一个讨论。所以网络使教育的手段、方式、过程,甚至师生关系、人们的观念都发生革命性变革,并对青少年德育提出严峻挑战。

二、网络环境给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新问题

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与此同时,报告显示:“青少年上网行为娱乐性倾向明显,多以交友、游戏为主。青少年网民网络交友、娱乐行为倾向明显。绝大多数青少年网民有在互联网上沟通交友的欲望和行为,55.9%的人声称在网上结交过新朋友,同时青少年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超过9成,而即时通信软件是青少年交友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以上数据表明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互联网上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一些学生上网,先是好奇,继而被游戏吸引产生好胜心而迷恋。甚至有的同学迷恋网上游戏,连课也不上,住读生翻墙外出,走读生夜晚不归家,把学校纪律,把老师、家长的教导抛于脑后。

三、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我们无法回避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的围墙挡不住网络的渗透,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增加一项新内容———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教师应从做人的基本道德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待人处世的评判标准,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网上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上网、不让学生接触的“堵”的办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唯一的选择是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筛选信息就不成问题了。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网络技术能力。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托斯顿·胡森曾指出:“不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教学工厂,因此,机器不能代替教师。在有理由用机器代替教师的情况下,也必须把这种教学看成反常。”网络时代,我不能用网络代替教师的榜样性、示范性。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误导,只有及时受到良好的引导,才能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教师应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地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倾心交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网络传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学生,其知识面可能较宽了,但其基础知识不一定扎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也许相对较弱。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田径赛、诗朗诵、演讲会、辩论赛等),设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水平,体会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培养协作精神。

(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德育网。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建设应调整自身形象,增强对应能力,注入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新的活力。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自己的网站,创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构建一个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比如:利用聊天室组织学生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开设网上心理教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请心理辅导老师在网上咨询,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便及时打开心结,健康成长。

(五)发挥家长作用,关注家庭电脑。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家长已经成为孩子网络道德教育很重要的施教者。但有些家长片面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在网络上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不过问,生怕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有些则过于相信孩子的自律能力,放任自流,结果大失所望。而一旦发现问题,部分家长又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封杀”、“限制”,往往激起孩子对网络更强的探秘心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上网的问题上,既要认识到网络对于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联系外界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网络中有毒因素对孩子的危害,对孩子加以引导,趋利避害。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效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网络行为,尽快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成效,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文.论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谢志芳.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 (18) .

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9篇

1 渗透人文意识于教育思想

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名称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把政治课只是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对待, 而且相对于语文, 数学和外语来说, 由于政治所占分数不多, 所以更不被重视, 初一初二的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初三时也只是让学习死记硬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 训练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陈旧, 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塑人功能, 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 课堂上充斥着大道理, 使学生望而生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不到指路灯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要在教育思想上渗透人文意识, 使知识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个性, 变得生动富而有情趣,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应有作用。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师要树立人文意识,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意识。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 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爱护、尊重、关心、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习成绩好而偏袒, 不因学习成绩差而歧视, 侮辱学生人格, 打骂、体罚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习,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让学生感觉到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2 体现人文性于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从生理上来说处于青春初期, 向成年人过渡, 生活范围逐渐扩展, 需要处理日益增多的各种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独立性正在逐步增强。正是思想品德的的形成阶段, 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树立责任意识, 逐步形成基本善恶是非观念,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人的思想品德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完善个性和健全人格。追求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场所, 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人文熏陶。为学生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 发掘人文内涵于教学内容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和联系生活实际,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思想品德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要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思想品德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中内蕴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与数理化等科学自然课程相比,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蕴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内容。思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 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学生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 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努力开拓视野,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热爱生命》一课,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之生命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针对见诸于身边和电视报纸上的一系列大学生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自杀和杀人事件, 教育学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是独特的、宝贵的, 要学会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近师长》时,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 教师为教育自己付出的心血,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 知识是老师传授的, 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笑对生活》一课时, 在身边和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例, 如张海迪, 奥斯托络夫斯基等作为榜样, 学着扮演心理咨询师角色, 学会当遇到情绪冲动或者低落时, 如何进行心理疗法: (1) 说理开导法; (2) 转移法, 转移注意力, 如踢球, 打沙袋, 跳舞, 唱歌, 甚至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都是宣泄方式; (3) 以情激情法:喜可胜忧、恐可胜喜、思可胜恐、怒可胜思、悲可胜怒; (4) 暗示法:利用语言, 手势、表情、等信号产生影响作用, 教育学生坦然的对待人生挫折, 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培养正确的学习理念,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克服考试焦虑, 正确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逆境和各种困难, 学会进行合理情绪宣泄, 能够以积极进取的饱满精神状态, 笑对人生。

4 贯穿人文关怀于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 如学到八年级第六单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可结合当前南方的严重旱情, 是因为水电站开发过多, 破坏了地球环境资源, 让学生联系地方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探究性学习, 又如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合作诚信》一课时结合教室环境布置大家合作的体会来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合作, 让学生自己合作研究方案, 设计制作, 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设计制作过程中, 有的为大家搜集资料, 有的字写得好的就写字, 有的有绘画天赋的就画, 有个子高的就贴, 发挥了班级中每个人的特长, 大家分工合作, 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可以举办艺术节等活动, 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 展现风采的舞台, 课前下发各组的预习案, 问题设置为 (1) 合作的价值有哪些? (2) 如何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 (3) 竞争可以分为几类? (4) 竞争的积极作用? (5) 竞争的消极作用? (6) 如何正确的参与竞争? (7)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8) 如何理解合作与分工的关系? (9) 为什么说发展离不开合作?

让每组成员在本组学习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上述9个问题, 把本组讨论的最终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上课时展示, 本来问题是抽象而枯燥无味的, 但结合到了班级的实际, 所以学生兴趣很高, 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谁在合作中起了那些作用, 谁是组织领导者等, 很快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 理解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九条龙不治水, ”就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会合作的互补,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 与诚信同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属于必修的文化课程, 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 以巨大的教育热情, 不拘一格地创设教学意境,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对权威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怀疑, 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 也改造自我, 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摘要:新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人文色彩。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本文探讨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在小学教育阶段,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般来说, 德育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的形成规律, 通过言传身教等不同的手段, 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就如同上台阶一样, 需要一步步地进行, 从而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培养, 注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如今,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德育的作用要发挥到极致, 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做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人师表,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和学生交往要坦诚相见, 融洽感情。 每个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都愿意与他们进行交往和交流, 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他们总会有一种自卑感。

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尊重学生, 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会融洽和谐。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对教师也有一种强烈的依恋心理, 教师的言行会给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认识得到健康的发展, 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时,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在教学中,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育学生, 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人格教导学生。 教师的言语是有声的行动, 教师要用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 为学生做出表率, 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做到以德服人, 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不仅要求教师进行品德课教学, 还需要每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 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的本质任务是教师育人,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不仅要靠单纯地传授教学知识,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立场和政治思想观点, 进而更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 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 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由于教学目的的确定性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都要有意识地突出品德教育为首的思想, 进行品德教育。 首先, 教师应该热爱祖国和人民, 用于追求和维护真理,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做好智育和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将德育渗透到生活中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 因此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及课堂, 还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家庭社会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 书本上的德育只是形式, 而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和生动的,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力。 家长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人, 他们的优良品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水平。 比如, 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 都会给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 如果家长有不良行为, 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因此, 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环境、 理解别人和关爱生命的品质。 因此, 只有注意培育班集体优良的班风, 并且不忽视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才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 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家长会, 通过和家长联系, 沟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注重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但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 加上小学生的经验少, 对于是非分别能力不够精确, 抽象的道德观念很难理解。

因此, 应该将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渗透到活动中。 其中, 环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 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才能加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外, 对于小学生常规教育要坚持道德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从小学生能够接触到、易于理解的事物出发, 通过各种活动, 使学生能按时学习, 并有规律地生活,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小学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 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就要在德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态度, 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并能够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能学到有关的知识, 并通过各种活动, 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锻炼,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地做好。 教师要对工作热心, 对学生有爱, 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家长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一定能具有良好的品德, 成为富有知识创新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小学思想品德情境教学[J].教育周刊, 2010.

[2]张建林.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J].知识与社会, 2009.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平台,课上能自学的材料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保障,从而能够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人生受挫折的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理解了受挫折时的具体做法,从而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林肯一生中受到的挫折。阅读完这个故事,我让学生思考林肯在挫折面前是如何应对的,并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的阅读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阅读渠道,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教师不拓宽阅读渠道,不拓展阅读视野,还是死教教材,按部就班,不主动拓展新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很难有时代气息,很难适应开卷考试的需求,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我们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应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利用课件展示尽可能多的课外信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等渠道进行课外阅读,丰富阅读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比如,在进行“身边的诱惑”的教学时,我就利用网页课件进行了教学。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设计了网页课件,并提醒学生要拒绝身边的诱惑,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让学生理解网络其实不仅是玩游戏,用好网络资源更能为我们的学习服务,从而能提高学生筛选、鉴别等能力。比如,我在网页课件里展示了青少年吸烟、喝酒、上网玩大型游戏的视频资料,这些青少年有的已经走进了劳教所,有的已经堕落成无家可归的孩子,有的和父母已经反目成仇,也有的是刚刚走向这个边缘……这些案例的出现,给学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这样用身边的例子教育、提醒学生,可以使学生注意不要受身边不良习惯、嗜好的影响,能够鉴别真善美,鉴别对错,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做个合格的中学生,做一个人格、思想高尚的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公共广告屏上的抵制不良诱惑的视频节目,小区里抵制身边诱惑的宣传标语,节假日广场上进行的弘扬正能量、抵制不良诱惑的演出等。通过对社会上的那些抵制不良诱惑、宣传正能量的知识阅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得到提高。这样,在拓展阅读途径、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

三、改变教学理念,进行科学施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应当提倡主动探究式学习,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合作阅读、合作探究是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下大力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大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主回答,并让学生在个体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更全面,真正使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上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国家主席出访外国的视频片段。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交往,都是礼仪为先,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友好交往礼为先”的重要性。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教材上的知识模块进行全面、深刻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要表明的道理。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再进行讨论、探究的方法掌握新知,并落实到自身行动上,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法宝。我们应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想品德在自己成长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此外,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使思想品德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赵云霞.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到思想品德课中[J].新课程学习:下,2010(7).

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第12篇

在这样一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 世界上充满了竞争, 一个国家谋求长久的发展必然要重视教育,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冷血的教育, 我们很难想象培养出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家、没有尊严诚信的商人、没有关怀爱心的教师对国家有什么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要承担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的历史使命, 所以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一、从教师本身出发,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展示教师的人文魅力。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 所谓行为世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思想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比一般的传授知识要更加深远。 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要想在思品课堂中真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 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以外, 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适应新时期世界人才竞争格局的需要。 我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我是校图书馆的常客, 每天上网浏览新闻、关注时事,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钻研业务, 积极向同行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把我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课堂, 充分展现一个教师的人文魅力。

二、从课堂主阵地出发, 把握课堂教学, 进行人文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和空间, 结合教材和鲜活的社会实际, 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1.深挖教材, 凸显人文教育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人文教育的素材和内容, 强调书本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双重”。 例如, 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时, 我通常会举海尔初期张瑞敏砸冰箱的正面例子阐释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三鹿奶粉事件”、 “ 苏丹红事件” 等这些社会实例提示当今社会中缺乏诚信及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样结合教材论证、分析, 就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纯粹的传授知识, 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对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而且形成一种价值追求。 这种处理不仅传授了知识, 更让学生明辨是非, 培养公德意识。 形成了能力, 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

2.紧扣热点时政, 渗透人文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的热点问题为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这些素材的运用,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认识面, 更好地了解社会, 另一方面更好地认识社会,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自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几乎每次课都要寻找与课题相关的新闻,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并及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 新的个税调整改革出台时, 我正讲到税法的章节, 刚好利用新的税率教学生计算, 并及时跟进我们要依法纳税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 纳税于国于民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再如, 2011年10月某省城中学运动会上, 中学生着侵华日军军装以夺人眼球, 就此及时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使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

3.创新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以塑造学生完美人生为最高目标, 唤醒学生内心里的真、善、美,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培养社会责任感。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改变以往一贯的死记硬背, 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主动参与并真正爱上思品课堂。

我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列举法, 深深浅浅的道理有故事来说话, 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社会典型案例解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2) 角色转换法, 不同的思想来个切身感受, 从多角度感受社会生活的不同酸甜苦辣。 (3) 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视觉、听觉触动学生更深层的情感, 搭建教学的三维空间, 更加贴近实际。 (4) 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 学会信任他人, 学会互相帮助。 在教学中依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挖掘许多教学方法, 不一一列举。 当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学方法的使用和选择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提出了“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知行统一, 人文精神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 思品教学要关注社会的广阔空间, 强调社会实践, 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与参与。 思想品德课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有以下五种: (1) 报告会; (2) 读书报告会; (3) 写小论文; (4) 参观访问; (5) 社会调查。 如, 在学习《职业生涯》中择业就业这一课时, 事先布置学生先收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信息, 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交流意见及看法, 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懂得现在必须好好学习本领, 提升素质, 从而为将来就业或自主创业打好基础。

四、整合课程资源、教育资源, 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由于各种媒体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的发达,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越来越方便了, 但这中间既有好的影响, 又有坏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 受年龄经验等的局限, 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教师就有必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积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方法之一是有效利用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化。 俗话说,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运用乡土史事可以拉近距离, 增强亲和力,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陶冶有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各地乡土历史读本、文物古迹、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校的校史陈列室、整体校园环境等, 都可以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系列。 还可以利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史激励、鞭策在校生。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民主化的教育管理系统、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及优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引导学生。 另外, 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和其他各种比赛活动,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五、构建人文性教学评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

人文教育进行得好不好, 评价机制很重要。 作为中考科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如何在考试分数与学生能力性格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 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评价方式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分数, 过分强调结果, 限制了对于学生知识以外的诸如能力、性格、价值观的培养, 出现了“高分低能”等缺陷。 这就需要创新评价的方式, 构建人文性的教学评价方式,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数”,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 以成败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方式, 更多地关注过程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对每个学生的优势给予激励, 不足则给予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给学生以前进动力,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做好人文性教学评价无疑会给整个人文教育以坚实的巩固。

综上所述,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我探索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 把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教学上。 其次要搞好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文教育, 并在评价机制上采取人文性教学评价。

摘要:目前的人文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某些教育目标脱离现实, 过重地打下了应试教育的烙印,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人文精神,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资源,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叶素贞.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自网络.

[2]刘强, 主编.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工具设备下一篇:设计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