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2024-09-12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精选11篇)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1篇

一、合理选择批评的方式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做出有悖课堂纪律的行为, 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 马上就是大声斥责, 不给学生留面子、不给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 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教学田径必修“快速跑”内容课堂, 因为田径必修内容的枯燥、单调性, 学生在课堂中总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课堂行为, 如:嬉笑、打闹。当看到有的学生跑姿的差异性, 人群里就发出一些怪异的笑声。老师批评到“别人在跑的时候, 请大家安静下来, 认真观察同学的跑姿, 分析不同, 哪些同学的跑姿更好?”这样的批评, 让学生更专心的去观察, 去分析、去比较。

分析:中职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 出现一些违纪行为时, 老师选择的批评方式的不同, 给学生的启示也不同, 如:提醒、提示或者提出问题等, 案例中, 教师较好地在抛出问题时, 批评了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抛出问题任务, 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 学生不仅会立即进行自我反思, 还能投入学习中。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批评

现在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 个性鲜明, 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心, 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对教师批评的反应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发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课堂中的批评应该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在教学足球课, 教师设计在田径常半圆中“踢远”的练习, 因为学校草坪正在进行阶段性的维护, 禁止在草坪上踢球。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把球踢到草坪上。教师发现这位同学是喜欢和老师顶嘴的类型, 选择的批评方式是“先批评后提醒再交流”, 把学生喊过来, 批评道:“怎么到草坪上踢球啊, 上课前我强调了草坪在维护, 你知道吗?”学生狡辩道:“一不小心踢到上面的, 我在捡球。”老师没有深究, 再次提醒全体同学:“如果球不小心踢到草坪上, 捡球后要立即退出草坪, OK!”学生们:“知道了!”课后, 教师把该学生留下, 进行了合理的交流。

分析:不同个性的学生, 对待教师批评的反应不同, 有强硬的、有狡辩的、有沉默不语的, 教师批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案例中的学生, 教师不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学生“冒犯”教师的权威, 如再次深究, 会导致无休止的口水战, 甚至会引发师生之间的争执, 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 对一些比较强硬的学生, 可以先冷置, 课后个别交流。

三、把握批评的度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批评不能小题大做, 教师批评学生时, 不能把偶发的问题当成习惯性的, 不能把个别学生吵架当成班级课堂纪律不好等。

案例:中职乒乓球选项教学中, 教师组织讲解示范时, 发现有2~3个学生在偷偷开小会, 教师发现后, 并没有直接大声训斥, 而是停下了讲解示范, 脸朝着这几个学生批评道:“新技术的学习, 如果不专心学习, 等会分组练习时能掌握要领吗?”话后, 老师继续讲解示范。这几个学生听到后, 马上就端正了态度, 认真看老师的示范讲解。

分析:因为体育课堂环境的特殊性, 课堂学习中难免个别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纪行为。这时, 教师的批评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 而大声训斥, 而是把握批评的度, 调整训斥为提示学生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对个别学生和全体学生都有着教育作用。

四、转换多样的批评语言

人的语言是丰富的, 不同的语言对别人的影响不同。挖苦的、刻薄的语言, 极易损伤别人的自尊心, 这样的批评语言, 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产生反抗情绪, 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乒乓球选项教学中, 课中教师设计了“俯卧撑”的素质课, 练习中, 有个别学生会乘老师不注意时, 边练习边聊天, 老师发现后没有大声批评该学生, 而是快步走到这位学生身边, 调侃、提醒:“看来有的能力不错啊, 边练习还能边聊天啊。”而后这位同学能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练习。

分析:因为上课内容的喜好程度, 往往会影响学生上课的专心程度, 田径内容的课,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违纪行为, 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违纪行为。如出现违纪行为, 教师应该转换多样的批评语言,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主动提高丰富的语言能力, 遇到课堂中的违纪行为, 选择不同的语言给予及时的批评。

五、把握批评的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 有的教师不分场合, 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 被批评的学生, 如果是强硬的会直接和老师“斗”起来, 有的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失去积极性。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 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

案例:中职篮球选项“变向运球接行进间上篮”内容的课, 有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没有按照老师安排的内容进行练习, 在进行半场的三对三练习。老师发现后, 没有大声训斥他们, 而是走到他们场地, 把他们召集到身边, 和他们交流道:“你们停下来吧, 基本技术不好, 怎么能把你们的优点发挥更大呢。等会我和你们一起三对三的练习!”这几个学生心悦诚服地参与老师安排的练习。

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的感受 第2篇

认真听了讲座后真正认识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技术,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作出的价值判断,并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测验、考试。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问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并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

二、教师通过现场作业评价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反应的快慢、对错,并由此判断学生的潜能。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图教学;策略

地图,在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必要,它是连接地域与空间的纽带,形象而明了的给予了阅读者无尽的多维空间的想象,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地图的理解和记忆,更好的掌握学习。并且地图的趣味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哪些地图是高频出现的,需要掌握的,以及让同学参与到地图的部分绘制中,这样,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更濃厚的兴趣,同时也能更精确的把握地理的知识学习。

一、关于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所在

地图的存在对于中学生学习地理来说有着重大意义的。首先,一些抽象复杂的地势在通过地理老师对地图的讲解过程中用坐标详细的展示出来,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地图的立体效果化抽象为立体,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地图,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记住盆地在哪,高原在哪,哪里是山丘,哪里是峡谷等等。在此,通过地图,学生可以更好的解释一些无法凭空想象的到的原理,比如:为什么发电风车要建在平原地区;为什么造纸厂要建在河流下游;又珠三角地区又是怎样形成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从地图上找到答案的,通过这样,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也额外拓展了知识面。此外,通过地图,老师是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人们是如何选择生存地区的,交通的线路如何建设的,又为什么要这样建设等原理。最主要的是,题图可以向中学生完整而有完美的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合理有效地将地图运用到教学当中,创新创优教学方式

1.用地图将文章中晦涩难懂,抽象的文字用地图展现

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抽象,晦涩难懂的文字,将本就有点反应不过来的学生给绕的更晕,而且一点都想象不出来所读文字表达的场景与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地理课也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讲这段极具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同学们都能直观理解的内容,地图,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用地图来解说课本上的大段文字,不仅节约了老师的上课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会渐渐浓厚,课堂氛围也会渐渐的变好。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能力

在中学生的中考地理题中可以看到考试纯文字的题目很少,大部分是给出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回答问题,或者根据题目进行手绘或补充地图,并且这种考试模式最着新课标的改革,考试分数所占比值是越来越重。分值越来越高就意味着这种考试题型会成为常规考题,甚至成为压轴题。可见新课标对学生认识地图、看懂地图、自己手绘地图的能力要求逐年增加,且越来越重视。这就表明了老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识地图、懂地图、画地图的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地图,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又从画图过程中开启了想象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有利于老师达到教学目的和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地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在七八年级的地理课上,重点讲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地势、地形、河海湖泊、气候形成、人口分布及资源的分布范围等知识。这里面的知识大多数枯燥无味,难懂,但却是重点考试内容,比如学习长江的相关内容时,我们都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是长江,第二是黄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它的主要干流在我国流经了我国青、藏、川、等11个省,此外,因为长江的地势形成,长江还分上中下三部分。有关长江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考试的重点,所以这一课就要求学生必须绘画长江干流流经图。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长江干流流经地图的绘画,加深对长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达到识图、懂图、画图的能力要求。

三、结语

言而总之,合理科学的运用地图这种工具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协助作用非常重大,而且多手段、多方面、多角度的运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今,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最大化的开发和使用地图,去最大效益的利用好地图。这条路还很长,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发展,开拓创新。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合理的运用地图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84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4篇

一、赏识激励策略运用不当的负面效果

(一)赏识激励策略的滥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大力提倡利用赏识激励策略,甚至明确提出:每节课至少表扬八个学生,以发挥赏识激励策略的正面效应。此后,再去听课听到了全是对学生的肯定、表扬,即使学生回答问题完全不靠谱,老师也会表扬学生的勇气、态度,甚至声音洪亮。于是,看到的课堂场景是:你好,他好,大家好;正确好,错误也好;传统观念好,创新思维更好,总之,学生哪里都好,怎样都好。其结果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哪里会,哪里不会;更不知道一些问题的明确思路和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是矫枉过正:没有矫正和引导就不是教育。这就是赏识激励策略滥用的负面效应。

(二)赏识激励策略不明确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在课堂上这样评价学生的活动:好、很好、很棒,你们很优秀。教师的出发点是通过自己的赏识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类笼统的评价难以达到赏识激励的效果,其原因是教师的表扬理由、引导方向不明确,学生找不到改进的起点和努力的方向。学生听到教师这样的表扬后会有一段时间心情激动、情绪亢奋,但之后的影响确少了。教师这样表扬的次数多了,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感觉倦怠:这也是“好”,那也是“很好”,怎么做也是“很棒”,表扬半天还不都是一样嘛。赏识激励的目的不明确会使表扬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大大预期效果。

(三)赏识激励与学生心智不符

高中生的年龄和心智接近成年人。很多适用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赏识激励方法、方式不再适用,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比如,教师常用的“虽然问题你回答得不正确,但是勇气可嘉,值得表扬”,就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讽刺挖苦自己。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精神,反而引发学生的消极甚至抵触情绪。教师对高中学生采用的赏识激励方法和技巧,直接决定了赏识激励的效果。赏识激励策略的运用,如果和学生的心智发展、心理需求不一致,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关于正确运用赏识激励策略的探究

(一)赏识激励策略运用要适度

高中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高的判断力,自己在各个方面做得好与不好非常清楚,对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也有了客观的认知。如果教师总是夸大其实地表扬学生,激励学生,会被学生误解,或认为教师没见识,或认为教师故意用好话哄骗学生,低估自己的智商,对教师产生蔑视。因此,教师运用赏识激励策略要适度。只有当学生做得很好,或者学习做事确有创新时,才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付出得到的肯定和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赏识激励作用的正面效应。正因为教师的珍贵,对学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赏识激励的指向性要明确

教师运用赏识激励策略,绝不仅仅是为了肯定学生已有的进步和成绩,而是为了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运用赏识激励策略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引导性,能为学生的今后努力指明方向。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指明表扬的原因,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或待人处世方面有了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或者哪些做法比较好,取得了哪些效果,自己对此有何看法等等。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闪光点,并成为继续进步、优化自己的支撑点,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发展的优势和长处,进而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赏识激励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发挥赏识激励策略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作用的重要因素,也是表现教师表扬技巧的关键所在。

(三)赏识激励要符合学生的需要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既需要别人认可自己、肯定自己,又讨厌别人高高在上敷衍自己。因此,教师对高中学生采用赏识激励策略时,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不要用应对小学生的方法对待高中生,更不能夸大其实地进行夸张表扬。要平等地、诚恳地对待他们,并尊重事实情况,中肯地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表扬、赏识和激励,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真心地对自己关心和肯定,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情绪和向上的积极情绪,最大程度地发挥赏识激励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赏识激励策略虽然是一种激发学生上进心和积极情绪的教学策略,但是,科学、合理地运用它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艺术。赏识激励策略运用得是否恰当,能否借助它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实践和探讨的课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为了自己工作得更得心应手,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这些微小的教育话题入手,做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摘要:赏识激励策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赏识激励策略运用不当,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影响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高中学生,教师更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阶段、心理需求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指向性明确的赏识或激励,以最大限度发挥赏识激励策略的催化作用。

合理运用媒体进行教学 第5篇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电化教学。分别在复习、新授、巩固这三个教学环节上,运用电化教学,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众所周知:幻灯作为一种视觉媒体,比较直观。在教学中,我通常结合每课的对话内容自制幻灯片。教学26个字母的同时,从归纳字母读音入手,开始逐步接触音标;讲清字母和音标的区别,讲解一些简单的发音要领;结合所学的单词,对其音标进行分解,或单因素拼读,或留头去尾;使学生初步分清开、闭音节和长、短音;教学过程中随时总结各种读音规则以及字母组合、重读、连续、浊化、失去爆破等有关知识。利用幻灯片给出相应的图片。

英语课中合理地运用这些电化媒体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中 合理运用 情感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不断创新,其中情感策略就新课改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对提升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善于使用情感策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学习。以下笔者就对情感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提出相关建议: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分析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发现通常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导英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处于平等的等级,导致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为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以初中英语“Getting to Know You”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其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教师可以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一些自己想加深对学生了解的事项。如:Name(姓名),gender(性别),hobbies(爱好),specialty(特长),family members(家庭成员)等,透过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辅助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到教室和学生以朋友的形式聊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从交流中获取一定的信息,通过分析整合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丰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从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初中英语教师在讲到“Our School Life”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下载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丰富英语课堂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书面教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校园一角的图片,如:Library corner(图书馆一角); A corner of the playground(操场一角);campus bench (校园长椅)等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是学校的哪里。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口语练习,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引导组织各组学生参与情景创设口语大赛,以此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正面情感,让初中英语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三、善于鼓励支持学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应青春发育期,该阶段学生认知特点正由形象具体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心理逐渐产生成人意识,且自我意识直线上升。其情绪稳定性较差,浮躁且波动大。其意志力容易受外界影响,耐力与韧性不足。这些情况为初中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为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教师应善于鼓励支持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学生一定肯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策略,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如:将学习成绩优异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将英语学习成绩一般且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成绩相对不太好且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分为C层,然后针对学生所处层次不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因材施教。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以支出为主,对于B层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而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给其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抛弃不放弃,以此激励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相同层次与不同层次中寻找目标,以及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中。另外,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相同层次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以此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感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首先应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积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初中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表示明确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中,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7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从多元化的本质上来说, 就是实现思维与教学性质上的多元化。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初中语文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教学压力, 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教学内容。首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 可以帮助教师从多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扩展与延伸;其次,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个人情感与人格;最后, 是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延伸知识层面, 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措施

(一) 保证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启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 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以此促进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 就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同时还要翻阅相关资料, 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内容。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这一文章的大致内容, 并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并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起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正确看待课文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并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思想来进行思考。

(二) 保证思维方式上的多元化

只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衍生出多元化的思考模式,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先保证自身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这样才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最终使得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 这样才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比唐雎与秦王, 让学生感受到唐雎的智慧与秦王的专横, 这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文章的感受。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保证教学手段上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络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更新。通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好现代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制作出相应的教学课件,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让学生产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还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学生在学习《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入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情境, 并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播放,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可以对这一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从而掌握好这一节的内容。

三、结语

教师在开展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 在这种课堂气氛的影响下, 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立.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01) :78-79.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8篇

一、构建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本质上来讲,情景教学主要是指通过营造生动、丰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课堂场景中,运用贴合教学内容的环境构造与画面设计,增强学生直观感受,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需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有目的性地设计讲解故事、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将有趣的故事讲解作为教学媒介或课堂导入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在此种“故事情景教学”中,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和锻炼主要表现在:1.课堂所讲的故事中蕴含着内容丰富的语言表达,尤其是语法知识更是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可在教师课堂引导下,通过接触和欣赏故事情景中的语法表达,获取基础性的语法启示,从而增强其学习效率,教师课堂讲解效果事半功倍。2.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需对情景故事中的语法信息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并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以培养其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使其能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对枯燥的语法知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真实课堂情景,促进学生互动合作

对于高中英语来讲,其语法知识教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创设真实的课堂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知识学习”、“思想领悟”同时进行的教学环境,并指导学生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针对性问题积极互动与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增强其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关于“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语法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通过自身以往的学习经验或假设构造的经历向学生讲解语法知识的功能及其运用规律,同时充分结合班级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与其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研究和分析“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变化与二者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需发挥自己的课堂引导作用,对各小组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教学辅助,以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had been”和“could be”的区别运用等,提高学生英语语法知识的实际语用能力。

三、运用灵活的课堂情景变化,转变学生的语法思维

与汉语教学不同,英语语法知识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自身的语法思维与语言学习习惯,从而在课堂综合训练过程中熟练掌握语法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的课堂情景变化,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变的学习环境,增强其对语法知识变化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time”一词时,教师可先借助《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为学生设置课堂情景,利用“梦中梦”的时间设定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带领其进入该特异世界;之后,教师可拓展并延伸“time”的实际用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一般来讲,“time”的用法主要可分为词汇、时间名词以及时间段等,故该词在这部电影的不同情景中的时间概念也各不相同,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和引导可使学生理解“time”的基本用法;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开展多种语法使用规律的练习活动,并加入“词汇理解”与“词汇使用”知识,利用丰富、多变的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并加强情景教学,主要可从构建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创设真实课堂情景以及运用灵活的课堂情景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转变学生的语法思维,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率,提高英语语法知识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语法教学是我国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良好的语法教学对增加学生英语知识积累,增强其语法认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实际运用能力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不重视语法教学、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多种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对于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合理运用情景教学策略,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情景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运用,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春凤.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下旬.2014,(02):85.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9篇

一、数学多媒体课件的构建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虽然我们使用教学课件,但是必须清楚我们使用数学课件在进行“辅助教学”. 在数学课件制作时,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 在课件的制作时,要给学生尽可能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思考的时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交互性原则

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师生间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传统教学优势要坚持,还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数学课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具有人性化.避免那种“书本搬家”和“电子黑板”的情况发生. 只有这样,通过课件将教师、学生、计算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有些课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教师又可以腾出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还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为解决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增加设计一些选做题,难度由浅及深,并附有答案,由学生自主选择,真正实现人机交互,以人为本.

3. 情景性和模拟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结合教学内容,展示动态图形,展示问题本质,通过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法,直观清晰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将教材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单调”变为“丰富”,使教材生动,鲜活起来,为学生提供用于理解抽象问题的足够感性材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获取知识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理解问题的本质. 通过多媒体的模拟,把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定理、公式实现向形象思维的回归,在视听等各种感官交互作用下,使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架起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桥梁.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勤于学. 同时,也可以克服学生普遍感到的数学枯燥、难学等问题. 例如: 《三角函数的图像》一节,在课件设计时,先由y = sinx的图像变化到y =2sinx的图像,再变化到y = sin2x和y =2sin( 2x + φ) 的图像. 通过对演示中函数图像变化情况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其周期性、最大值、最小值、单调性、对称轴及对称中心等问题,这样解决起来更得心应手,以上几个三角函数之间联系与区别清晰可辨,难点自然化解. 如采用传统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图费时费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创造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设计要有独创性,还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必要时可以根据情况,向学生展示一些课件的制作过程,采用了技术手段,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生从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造教育. 例如: 在设计制作《椭圆》课件时,考虑到椭圆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先利用动画模拟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动点的轨迹,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椭圆的定义. 还利用多媒体介绍中国“神州”号载人飞船飞天成功的场景,播放运载火箭发射场面,模拟火箭运行轨迹,刺激视听,拓宽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这不仅是教学和制作课件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很难想象,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技术,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是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

二、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选题,即选哪些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中学数学涉及初等数学( 集合、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二次曲线等) 和高等数学( 极限、微分与积分) 及应用数学( 行列式、矩阵、概率) 几部分. 内容繁多,覆盖面广. 在这些内容中,并不是每一节都需要或是都适合做成多媒体课件. 那么,如何选题呢?

( 1) 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效果不理想的内容,可以通过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函数图像,二次曲线,排列组合,立体几何. 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如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增加数学内容和思维的“可视性”,提高学习效率.

(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易于实现的内容. 这一点也不能忽视,因为大多数教师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而课件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方法也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这样则得不偿失.

2. 选择熟悉的多媒体软件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品种繁多,各有优势与不足. 要根据课件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能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软件. 有时,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几个软件,但要选择最熟悉的多媒体软件.

3. 编写课件脚本是制作课件的关键

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特别是难点所在,这些难点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突破? 编写课件脚本不同于编写教案,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与程式. 如制作《椭圆》课件,可先设计模拟载人飞船运行轨道的场面,或是行星运行的轨迹,开门见山导入教学内容,再引导学生去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4. 制作课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课件的适用范围要广,也就是课件的运行环境要求不高,易于在网上( 特别是校园网上) 发行. 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上网点击,在“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 2) 课件操作简单,一般不需要单独教学生如何使用课件,打开即用,按钮明确,页面之间切换便捷,层次清楚,也就是“界面友好”.

( 3) 数学课件要有学科特点,结构严谨、简洁明快,要尽量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 不必过于“花哨”,要以朴素为原则,过多的修饰( 如色彩、声音、图像等) 会分散和干扰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克服其带来的不足,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以及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讨论了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在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合理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第10篇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是否高效取决于课前预习。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 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 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 要深入浅出, 体现点拨性, 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 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 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 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道切性, 其注意力更集中, 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 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

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采取策略, 实现师生互动。可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 我们教师应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就能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以及趣味化,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 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 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 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 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 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 实现真正的“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 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 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创新, 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 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 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 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 (3, 1) 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4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 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通过合理设计疑问,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 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 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如:1.钟表上的秒针 (当时间过1.5min时) 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 转动了多大角度?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 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转了多大角度?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这类问题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发展。

四优化教学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增效策略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通过钻研理解教材, 才能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重视课本, 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 减少复习资料, 不搞题海战术, 既可减轻学生负担, 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对于课本例题, 第一, 我们要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 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 哪一步是解题关键, 哪一步学生容易犯错误……把课本中的例题剖析得透一些, 讲解得精一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真正领悟, 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二, 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一种解法, 我们可以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 探索其多解性, 便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三, 变式剖析, 研究变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变题时, 除了严谨性、科学性以外, 还应当注意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变化有度, 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五构筑新型师生关系, 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亲其师而信其道”, 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我们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 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 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让教师从“讲”师变为“导师”, 课堂中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 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 优化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第11篇

1. 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因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关于《雾凇》一文的文体向来有争议,而且至今争论不休,尚无定论。虽然教参上定为写景的散文,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本文属于说明文,因为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少,只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分别用寥寥数词写出雾凇的颜色和姿态美丽动人,大部分篇幅是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而且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文课后习题第五题要求学生“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而本单元中下一课《春联》的文体是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所以,本文似乎更贴近说明文。

我一直在思考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情感浓烈、富于美感而且饶有韵味,虽然文章重点是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但是内容丝毫不冷冰生硬,而是用语文的方式,诗情画意地道来,因此, 我更愿意把它界定为散文。但是由于本文又肩负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认知目标,所以,也不能完全用教学散文的方式来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看图想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还要通过读、析、悟、说,使学生明白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景美、情美、语言美等层层美感的体验和熏陶中,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

2. 确立教学思路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两个成语交代了雾凇出现的季节,给人一种凝练、厚重、大气磅礴之感,接着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告诉了我们雾凇的地点和雾凇之壮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寥寥两词一语再现了雾凇的美丽神韵,有惜墨如金之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雾凇的壮观之美、晶莹之美,同时还要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美。用“奇观”一词收尾本段,又引领全篇,使人产生无限神往同时也引发人们的好奇: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就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二段雾凇成因和形成过程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层次清楚,条理有序。作者先简而言之,用科学的方式概括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让读者对雾凇的成因有一定了解,明白雾凇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 然后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具体描述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使人真实可感。首先, 丰满水库的水排出时达到4摄氏度,流经市区时与市区的低气温造成温差而形成雾气,这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饱和的水汽。“弥漫、随风飘荡、涌、笼罩、淹没”这些诗意的词语写出了浓浓雾气随气流飘涌两岸的动态奇观,读来如徜徉其中,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这些飘散的雾气遇冷凝结,这就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作者运用了“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等人性化的语言,描写了由雾气变成雾凇的美妙动人的过程。

3. 课件突破难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无知识储备,因此第二段的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突破。在自主探究和充分朗读之后, 抓住以上两点再结合雾凇形成的动态视频来体会,学生应该不难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再利用给视频配解说词为手段,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悟文中的美景,内化文中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这一段尤要注意的是在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抓重点词句解读。如:“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条,在阳光照耀下,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段中“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从颜色、数量、光泽几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这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美丽动人,抒发了作者对吉林雾凇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感受雾凇形成之奇之美, 感受作者言语魅力,并通过朗读背诵和言语训练,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积累,这样,课堂才会充满语文味。

第三自然段写早上人们漫步松花江畔观赏雾凇的感受。这是对上一段最后一句的承接,是人们在了解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之后的深情欣赏和尽情享受。引用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诗句“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人们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在一夜之间惊现的赞叹,是奇美视觉刺激后的自然流露, 是对大自然神奇美妙的由衷抒怀。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浑然一体。

上一篇:主要课程论文下一篇:洛克的《教育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