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发展范文

2024-09-17

幼儿自主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幼儿自主发展 第1篇

雅斯贝尔斯曾专门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他精辟地指出:“我们之所以成为人, 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 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着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灵魂。因此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出发, 要把游戏精神融入幼儿教育中, 我们应该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改变封闭的思想, 注重尊重幼儿的活动, 唤醒幼儿的真切体验, 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一、尊重幼儿的活动自由

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 教育中的自由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仅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探索和真理的追求, 而且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自由, 给幼儿提供面对多种可能性、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 促进其自由能力的发展。

1. 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环境

自由就是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进行自主选择。幼儿是有思想、有个性的,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因此, 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环境, 在空间、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给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

2. 用理解欣赏的目光注视幼儿

幼儿处于生命发展的初期, 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很不成熟。在成人眼里, 他们的一些动作与行为或许显得十分幼稚, 他们某时刻的想法也似乎简单可笑, 在做事情时, 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然而, 正是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蕴藏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所以教师在对待幼儿时要有宽容的心态, 充满耐心地去鼓励他们, 用理解和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幼儿五彩斑斓的心灵世界。

如在大班的科学探索区中, 幼儿玩起了报纸, 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让报纸立起来。有的说折一折, 尝试了一下成功了;有的说两边加个东西, 孩子们找来了大积木, 尝试了一下也成功了。每一次成功都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这时浩浩说:“我用扇子扇风。”我心里虽然对他的想法产生怀疑, 但还是让他拿来试试。只见他折了两把扇子, 一把扇子交给了同伴, 一把扇子自己拿在手里。他先将纸竖了起来, 然后用扇子在纸的两边扇, 报纸果真没倒下。我庆幸自己没有当面质疑孩子的想法, 反而从这个小小的活动中感受到孩子内心经验的丰富。当然, 从另一个角度讲, 当幼儿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教师要从保护幼儿自尊和感情的角度出发, 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3. 引导幼儿掌握自由自主的“度”

卢梭说过, 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对幼儿来说, 他们生而自由, 但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任意妄为的自由, 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会受到各种约束。一方面, 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离不开规则的限制。必要的规则是幼儿接受何时实现自由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区域游戏结束的时间到了, 教室里响起了和小朋友共同约定好的音乐《铃儿响叮当》, 孩子们自觉地停下游戏, 整理游戏材料, 并将游戏材料归类摆放到相应的位置, 然后安静地搬来小椅子, 在椅子上跟着音乐做律动, 等待没有收拾好的小朋友。这个区域活动结束环节在进行过程中, 没有老师的大声催促、没有孩子的违反纪律捣乱破坏, 井然有序的整理收拾行为都是幼儿自觉自愿的, 充满了愉悦。

另一方面, 幼儿的自由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首先自由总是与选择和责任相伴。幼儿的自由能力尚处于萌发和发展阶段, 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自由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面对自由时选择的能力和自我担当的责任。其次, 由于受到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 幼儿还不具备较成熟的分析辨别能力, 他们的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 教师应当对幼儿的行动给予指导, 但是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 不能任意干涉幼儿的行为, 为确保幼儿的自由发展, 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必要的正当的干预。

二、唤醒幼儿的真切体验

首先是体验的主动性,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是幼儿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只有通过体验幼儿才有可能把外在的陌生的内容转化为内在的熟悉的经验。从幼儿那里,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 看到的不如做到的, 体验到的才是最深刻、最鲜活的。

其次是体验的独特性, 尊重幼儿的不同体验。大千世界中, 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 都是不能被替代与重复的。一方面, 幼儿的生命体验与成人不同, 幼儿具有独特的认识特点和情感特征, 他们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 不同幼儿个体的生命体征也具有独特性。尽管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征, 但具体到每一位幼儿, 这些普遍的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三、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

首先, 鼓励欣赏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 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于是就会源源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面对自己不明白的事情, 幼儿总是努力地去探索, 在观察、摆弄和发问的基础上, 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

其次, 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对幼儿来讲, 发现学习是一个对已有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不但能有效调动幼儿内部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兴趣, 还能使他们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当注重创设幼儿发现学习的情境, 鼓励并指导幼儿针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 激发他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独立思考, 努力克服困难, 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

最后, 注意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对于孩子们来讲, 不管是知识的学习还是精神上的发展都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且有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注重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但是我们提倡的生成性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统筹计划和准备, 而是在计划基础之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想其核心在于教师需提前考虑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让孩子的学习充满创造性, 使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游戏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愉悦。

结语

杜威指出:“更多地给予个人以自由, 把个人的潜能解放出来, 这个观念和这个理想是自由精神永远存在的核心。”幼儿天生对事物充满好奇, 对世界充满了疑问, 教师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主动探索问题, 获得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儿童的自由与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自主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2篇

我们发现孩子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个孩子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有差异,不同孩子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什么制约着孩子的这种差异呢?据教育家研究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1、儿童先天的本能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础。

2、遗传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3、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和社会及外界环境的交往及相互交往中形成。

4、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在选择性、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

那么,自主性体育活动到底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起什么作用呢?在我带大班时,有这样的一次体育

活动:我带领我班的孩子到草地上玩泡泡,也就是塑料袋。孩子首先是一个人玩,后来就演变成孩子们追逐嬉戏,你跑在前,我追你的泡泡;有些孩子则是进行着拍“球”比赛,可以说,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交往意识,孩子的游戏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的发扬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当我鼓励孩子结伴玩时,孩子更是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如梦洁小朋友找到了几个好朋友,大家把泡泡系在了一起,做成了一个山洞,制定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在钻“山洞”时不能碰到泡泡,一个一个的钻,你追我赶;此外,另外一些小朋友自成一组,大家玩起了排球比赛„„还有很多新奇的玩法,看得出来,在游戏中,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展示着各自的想法表现与他们所想出的各种玩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孩子勤思考的习惯,开发了孩子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孩子的交往、友谊在其中得以展现与提升。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游戏是孩子最重要,最有效,最受欢迎的课程。

针对以上所述,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愿、愉快的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我园开展的项目“民间体育游戏”又是自主性体育活动中的一项极好项目,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这些游戏娱乐性强,幼儿易学喜玩,游戏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般直接取于自然,甚至是废旧物品)易于普及,幼儿家长也会指导,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利于游戏的持久展开,游戏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结伴游戏,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合作、学会创新,同时使有限的区域教育资源在无限的教育需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园长期致力于幼儿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我们都知道,孩子自出生第二年开始出现合作的意向,四岁左右是幼儿合作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我们若能抓住这关键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幼儿的合作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体会到了与人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产生了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在大班阶段,我们对孩子在自由活动时的合作状况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我们发现,孩子的合作水平由意向性合作逐渐向组织化协同转变,他们能根据活动的内容自定主题,邀请伙伴,相互协商分工,特别表现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自己商量,自己分工,并在活动中

相互协调以达到相互融洽地游戏。通过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1、培养了幼儿的协调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在未来社会,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际协调能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由于孩子缺乏交往的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用协商的口吻进行表达、沟通,如:“我们需要帮助,你来帮我们好吗?”“我们一起做好吗?”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同伴的友爱之情,又明白了如何与人协商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的技巧,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2、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孩子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与同伴合作成功的机会较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自信的邀请同伴或加入同伴的活动,为孩子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学会了交往,也善于与人交往,孩子们能根据游戏的需要而与同伴建立伙伴关系。在游戏中,绝大部分的孩子与全班孩子都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孩子间的关系更密切了,班集体也更有凝聚力了。

4、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拓展与同伴合作的空间。

幼儿在活动中要与同伴友好的玩,必须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活动规则,如在玩沙活动时,我们一起搭建建筑物的活动中,我要求每组幼儿搭一个建筑物,最后全班组合成一个小花园,这种有共同目标的游戏活动,比较容易使幼儿达成良好的合作。

5、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观念,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在孩子合作的过程中,通过集体

成员的努力,一起完成了任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即使是失败,大家也一起来分析,再一起努力,幼儿可以体会到集体的作用。

激发幼儿折纸兴趣提高自主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折纸兴趣;方法

【分类号】G613.6

1、幼儿折纸特点

幼儿折纸每个年龄阶段是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小班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不够成熟,而对边折和对角折所需要的手眼协调水平均比其他基本折纸技能所需要的水平要低得多,所以在折纸过程中,小班幼儿较为熟练掌握的技能就是对边折和对角折,而且他们通常能在一次成型、对齐并且抹平后,轻松完成对边折和对角折的基本折纸动作。

而中班幼儿由于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以及对于折纸活动的经验累积,开始掌握相当一部分的折纸术语和技能,熟练掌握对边折和对角折。在一次成型的基础上,还可以完成稍微复杂的集中一边折和集中一角折———完成这两项技能,幼儿需要两次对齐和抹平。

对于大班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逐渐完善,手眼协调能力也有较大进步,随着折纸经验的丰富,逐步熟练掌握了多种基本折纸技法,对于难度较大的双正方和双三角折纸技能也能够基本掌握,对于一些基本的折纸术语以及相应的图示也有了一定的观察学习经验,能够理解线、边、对称、正反等概念。这为后续学习更为复杂的双菱形以及组合折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以及手部动作水平的发展,幼儿的得分均逐渐增高,所能够掌握的折纸基本技法也越发熟练。

2、开展幼儿折纸活动的作用

2.1、折纸可以发挥自由想象力

折纸是对一张白纸进行加工,构思新的想象,讨求新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现实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但这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指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模式,用儿童独特的逻辑思维去确定一个唯一的答案。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2.2、与儿歌故事相结合,提高语言表达力

幼儿园语言活动很多,但故事和歌谣是每个孩子的最爱,它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学习折纸的同时,又可以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能够将折叠对象组合,创造性的发挥想象力,利用折叠的物品创编儿歌和故事,和其他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折纸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幼儿折纸兴趣的方法

3.1、培养幼儿折纸兴趣

首先,在选择折纸题材时要挑选幼儿常见的且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带着积极的情感朱加到活动中来如动物类的题材教师可以选择龟子、青蛙、孔雀、猴子等植物类的题材如郁金香、牵牛花等人物类的题材如圣诞老人、小人偶等其他题材如房子、飞机等这些内容都是幼儿熟悉、喜爱的因而他们乐意尝试、体验。

其次,学龄前儿童保持注意为的时间很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最常用的活动方法有念儿歌、讲故事、听晋乐、做游戏、欣赏视领、出示实物或图片等。如在折青蛙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青蛙赛跑”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将做好的小青蛙放在教师事先布置好的池塘晨板上,让小青蛙的头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气,使青蛙向前移动,看一看谁折的青蛙跳得最快跳得最远。在折房子活动中教师可以边晨示分解图边念儿歌:“房顶房底中心折,房子两边向后折,边对齐齐中间线,拉出方形变屋顶,,两个方形变三角,那是小屋顶尖尖”,儿歌的加入使幼儿理解、记忆图示待号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再次折纸与绘画相结合,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如果将折纸与绘画相结合,原本略显呆板的作品会变得充满生趣,如幼儿在折好蝴蝶之后可以用彩笔为蝴蝶翅膀,设计美丽的花纹;幼儿在折好小猫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为小猫添画漂亮的衣服和背景。

最后折纸与环境市置相结合,教师也可以用幼儿的折纸作品美化环境,如在走廊里设计一个小花园,将幼儿的花朵折纸摆放在其中等,从而提高孩子的兴趣。

3.2、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使折纸材料丰富化

教师在幼儿折纸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到不同幼儿之间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巨大差异,确保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促使折纸材料丰富化,尽可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所有需求。例如,各种材料纸质的反复运用,可使幼儿在不同纸质的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折纸步骤,提高动手能力。可运用废旧报纸、生活挂历、多彩包装纸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其学会折纸技巧后,教师可鼓励其用不同纸质的材料进行联系,加强巩固。二是在折纸活动中提供详细的折纸图解。有些幼儿由于理解能力极差,在老师反复的演示后仍然不能掌握折纸精髓,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解,或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折纸图解可达到辅助幼儿理解的功效。三是针对个别幼儿要进行一对一指导。对于动手能力较为落后的幼儿,教师不应对其打击嘲讽,而是要给予他们宽容、信任、鼓励与支持,耐心地教会折纸要领。

3.3、创造平台,营造氛围

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良好的创作氛围是维持幼儿折纸兴趣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良好的创造氛围能使孩子们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而使折纸活动的成效得到升华。对此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3.1、举办折纸比赛

教师可将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使小组成员相万交流、相互学习,进而使孩子们学会折更多的作品。为了检验小组相互学习的成效,可定期开展折纸比赛,看哪个小组的件品又多又好。这样一来孩了们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更多折纸技能,其协调合作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3.3.2、家庭折纸

教师可充分利用家庭教学资源,在与家长取得沟通的情况下开展家庭折纸活动。如计孩了们向家长学习折纸,并将与父母合作完成的折纸科品带到幼儿园进行评选;也可对折纸活动进行延伸,促使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营造和谐而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

总之,为了激发幼儿折纸兴趣,提高自主发展,幼儿教师应强化对折纸教学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折纸活动设计,提升折纸教学成效,从而使幼儿在折纸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开放区域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第4篇

一、构建开放性空间,促进幼儿自主交流

在幼儿活动空间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应更加侧重于开放性和舒适性。这种开放性区域环境能为幼儿的创造力发挥提供环境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角色安排活动区域,例如,在各个不同的场所如烧烤店、理发店、便利店、面馆及饮品店等店铺的前面设置小型的标志牌。虽然各个区域相对隔开,但是区域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幼儿可以看到各自之间的活动,并且相互交流。幼儿的注意力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比如,当幼儿在饭馆里面做饭时,发现饮品店门口围了好多人,天气太热,他们想喝水,因此正在做饭的幼儿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加入到饮料的制作团队中。在此过程中又发现理发店的小朋友们手里拿的东西很好玩,那么他们又会选择加入到理发店中,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幼儿在各个场所之间不断穿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活动范畴,同时也加强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以及交往的对象和场所。

二、利用开放性时间,引导幼儿自主选择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内容选择随机且多变。所以,区域活动应具有主动性、自选性及自由性的特点。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采取灵活时间和固定时间相互交叉的方式。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可以适当地延长或者缩短幼儿活动时间,支持幼儿自己安排时间,给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例如,可以在短时间内穿插多个小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运彩蛋,两个幼儿一组,两人拉着手绢,放一个橡皮球在上面,然后让幼儿从起点运到终点,每次只能运一个,在限定时间内运得最多的一组获胜,并将获得小红花。第二个游戏是狡猾的狐狸。幼儿围成一圈,手拉手,闭上眼睛,教师在他们身后走一圈,然后随意拍下一位幼儿当狐狸,但没有马上说出来,等教师通知大家睁开眼睛后,幼儿问:“狡猾的狐狸在哪里?”此时被拍到的幼儿说:“狡猾的狐狸在这里。”其他幼儿就开始追这个幼儿。谁抓到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在规定时间内,没被抓到,就奖励扮演狐狸的幼儿。然后再根据幼儿的兴致及活动时间,与幼儿商量是否要再添加游戏。

三、活用开放性材料,激励幼儿自主探索

大多数的幼儿活动是通过材料完成的。若使用单一的活动材料会很单调,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需要以及兴趣爱好和教师的活动经验,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活动材料。但是儿童的探索欲望是随时变化的,教师在活动中放置活动材料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启发幼儿接触和探索。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报纸真好玩”的活动。活动开始前,需要每位幼儿都拿着两三张报纸、萝卜卡片和兔子头饰。然后开始热身运动,指导幼儿用报纸做方向盘开汽车入场,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动起来。做完热身,问幼儿:“谁能想出报纸除了用来锻炼身体外,还可以用来干嘛?”鼓励幼儿思考还可以怎么玩,也可以鼓励幼儿思考两个人的玩法。在幼儿纷纷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一种新的玩法:“注意到我们的胡萝卜和小兔子了没有?我们现在要玩一个小兔种胡萝卜的游戏。”接下来,教师介绍游戏玩法,随着音乐响起,两个幼儿一组,需要合作并连续闯三关才算胜利。第一关是两只小兔要一起过用报纸做的独木桥,第二关是要跨越障碍物(凳子),第三关是投篮,要把框中的纸团投到固定的篮子。最后引导幼儿种上胡萝卜,然后跑回来。

四、遵守开放性规则,实现幼儿自主调整

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设计规则,或者结合幼儿的主观意愿。对幼儿不能单纯依靠口语,而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或者标记展示给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和遵守规则。往常的活动中,幼儿教师会按照设定好的规则把所有活动材料都准备好,直至活动结束。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发现,很多幼儿无法在规定时间内结束过家家、捉迷藏、搭积木等活动,否则就会表现出失落,积极性被打击,甚至闹脾气。

例如,在玩搭积木中,如果幼儿手中的积木还没搭好,或者幼儿还在挑选木块,或者正在思考就突然停止游戏,不让他们继续玩,他们就会生气,此时幼儿教师或者家长就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整个房子的搭建或是整体的设计。又或者幼儿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了丰富幼儿的课堂内容,幼儿教师可以导入其他游戏,如玩沙子、做操等运动。石头剪刀布考察的是幼儿的反映和主动表现意识,而做操可引导幼儿学习模仿,从不同角度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设置展区,多样化地展示幼儿作品

为了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关注幼儿成长,可以将幼儿在开放性活动中的成品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让幼儿家庭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记录,同时也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展览区的设置也应该考虑到多数幼儿的感受,尽量将大多数幼儿的成品以不同的方式展出。

例如,用积木搭一个个大台阶,用废弃的纸箱子经过改造后设计组合成一个展台,摆放不同的作品,可以有剪纸、绘画、玩具、手工艺品等等,部分易碎品或者容易损坏的东西可以用橱窗框起来展示。在墙壁上,可以将绘画等作品表框定在上面,也可以用鞋盒等小型盒子制作成各自不同的吊柜来展示。此外,可以用线悬挂不同时期幼儿的活动照片。这样的展览区就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博物馆,展示着幼儿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

幼儿自主发展 第5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对幼儿作为有发展的并具有积极性的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幼儿自主性发展对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教学策略成为我们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尝试操作中树立自信心逐渐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幼儿要具备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经过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年龄小的幼儿受知识、经验、身心发育特点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往往遇到知识或能力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就是幼儿发展中的截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自主发展中的截点,给幼儿适宜的材料支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升认知水平。

幼儿自主性发展不是“放羊”,幼儿毕竟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自主性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中我们如何保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架构新的知识。教师励和支持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其过程中知识点教师要推敲它的科学性、适宜性、考虑幼儿是否通过活动能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学习能力的铺垫。

活动区是幼儿快乐活动的地方,更能体现幼儿自主的发展,但我们也要考虑幼儿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量减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盲动行为。适宜的由孩子们发自内心归纳出来的活动区活动规则,有效的帮助幼儿自由活动和自主发现。活动区多元的材料可以满足幼儿多种需求,但有时也会成为幼儿的武器,在活动区活动中,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规则意识要不断地加强,让孩子不仅能自主性活动,也能体会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学习。帮助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在自己生活游戏的小环境中,逐渐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形成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自我的发展。

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等,造成幼儿在各方面表现上各有不同。幼儿自主发展更多的关注幼儿自己做主,是依据孩子们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要做什么,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在这个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的担忧,担心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表现不如其他幼儿提出质疑,教学中往往要求孩子尽量达到一个标准。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年龄特点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一根小羽毛也会引发孩子玩的乐趣,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有效介入的前提是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教师要融于幼儿游戏之中,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而不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而终止幼儿游戏,或将游戏变成了教学和训练,产生负面效应。保持幼儿的兴趣使游戏在充满兴趣中让幼儿得到新的知识,或新的道理,或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等等,更有效的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在自发兴趣的支持下,活动逐步走向目标。幼儿用原有的经验开展新的游戏活动,教师适时的指导,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教师的材料支持与建议,无需讲很多道理,幼儿自己能够接受,能够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中得到能力的发展。

集体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应关注幼儿的需要,设计来源于幼儿的问题,结合幼儿的现实生活设计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思维。活动设计不仅多样化,还要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有机会积累经验,有可能提升能力,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教学活动关注幼儿需要主要是要让设计走在发展的前面,具有引导发展的功能。集体教学活动应形成孩子们学习的共同体,同伴之间的差异是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体现活动的乐趣,使共同体学习成为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推动力。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分享的机会,才能使幼儿个体自主性得到发展。

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活动区活动,充足的.材料多样化的材料才能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为幼儿活动提供材料的支持。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多思考的问题,不同层次的材料投放因为难度的不同给幼儿更多的选择的机会,根据幼儿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幼儿,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发展的机会。多样性是让幼儿觉得,这是我选的,我可以选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我和材料在互动。

有效的自由操作成为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活动中的自我运转更为幼儿发展作支撑。幼儿玩的如鱼得水,在材料中自我运转,关键教师应该掌握幼儿现阶段该学什么,幼儿是怎么学习和发展的,目前班级幼儿对发展需要和行为水平是什么样的,应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介入和有效引导才能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能自我运转,站在幼儿的视角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观察幼儿的行为,是有效引导的前提,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抓手。

合理投放区域材料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第6篇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目前有些幼儿园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过于迎合主题,缺乏多样性;更换周期较长,缺乏更替性;不同区域隔绝,缺乏动态性;忽视年龄特点,缺乏针对性;忽略纵向发展,缺乏递进性等误区。主要通过投放材料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注重更替性,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注重联系性,让区域材料“动”起来;注重针对性,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递进性,关注幼儿纵向发展等合理的投放方式,引导幼儿自主发展。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建议中指出“参考《指南》提供的内容框架,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评估幼儿活动区情境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评估和反思活动区的创设与活动指导。”①可见,区域活动的活动方式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深度、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在环境中有效、系统地进行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②区域活动中强调的是幼儿的自愿自主性,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获得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应提供丰富有效的活动材料以供幼儿操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直接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建构自身经验,获得发展。

好的活动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参与,也能够在幼儿与之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高度投入活动中,促进幼儿进行经验建构,而不恰当的活动材料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发展作用,反而会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不到有效探索,浪费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一系列误区,使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受到限制。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使得区域活动的效果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过于迎合主题,材料投放缺乏多样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某幼儿园小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吃的食物”,图书区中整齐划一的全部摆放着统一的教材;美工区涂色、折纸全部是各种各样的水果、主食;娃娃家摆放着各种仿真的水果、蔬菜;甚至教室的环境设置全部是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他的材料都暂时被收起来,幼儿在整个主题开展的过程中,与之互动的全部都是主题相关的材料。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里,图书区鲜少有人光顾,美工区的孩子重复为水果涂颜色……孩子被动地接受着教师设置的一切,没有一丝活跃的气氛。

该班教师认为区域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这一点,材料的单一性使孩子的探索兴趣减弱。

2. 更换周期较长,材料投放缺乏更替性。有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一学期甚至一整学年都不更换一次,教师给予的指导性又比较欠缺,孩子每次区域活动时间都面对同样的材料,长期下来,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弱,并且从幼儿的纵向发展来看,区域活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 不同区域隔绝,材料投放缺乏动态性。有些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时候,虽然也能够做到及时更换活动区的材料,但在从全局出发,使活动材料动态性的联系起来方面则较为欠缺,班级中的区域看似分隔的一个个小的区域,但是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区与区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区域活动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只有相互之间动态性地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忽视年龄特点,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笔者曾在某幼儿园参观,发现从小班到大班所有的建构区、图书角、益智区投放的材料种类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幼儿园订购了统一的教材、教具,教师直接从材料中选择一部分投放到活动区,但是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考虑不足,如小班幼儿精细动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投放的材料如果难度太大,不仅起不到让幼儿发展的目的,反而会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对以后的探索产生不良影响。

5. 忽略纵向发展,材料投放缺乏递进性。部分幼儿园在活动区材料投放中既能够注意到及时更换活动材料,也能够体现出材料投放的动态性,但是对于材料投放的递进性则较为欠缺。材料投放的递进性是指在幼儿已有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幼儿的探索方向,及时呈现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纵向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很多教师对于活动区中幼儿的支持性策略更多的是从整体层面关注全班幼儿的发展,对于个别性的幼儿发展所给予的关注较少。

二、对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建议

1. 材料投放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多样性的材料投放既是基于不同幼儿不同需求的考虑,又能够使幼儿对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充满兴趣。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因为材料种类的多样而产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区域活动虽要与主题活动相联系,但没必要完全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庸,而失去区域活动独特的价值,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既考虑到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又能够尽可能丰富区域中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与自主发展。

2. 材料投放注重更替性,滿足幼儿的探索需要。材料对于活动区的重要性,不亚于地基对于房屋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材料的支撑,区域活动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更替性,切忌一劳永逸,无视幼儿的需要。幼儿面对着已经非常熟悉的活动材料会缺乏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区域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对活动区的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替,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好奇心与渴望学习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定期更换活动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与新的活动材料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

3. 材料投放注重联系性,让区域材料“动”起来。不同的区域看似一个个相对隔离开的小空间,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相互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如果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能够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满足幼儿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如我园某班教师在编织区投放了织布机,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特别投入,教师将幼儿在编织区完成的作品(围巾)再投放到表演区,编织围巾的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在区域活动中非常投入。

教师在材料投放的时候要注重动态性,可以让多个区域的材料“动”起来。如美工区的作品可以制成图书,投放到图书区,美工区的折纸作品也可以投放到扮演区,注重将不同区域材料投放的互动性,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部分文献中也提到了材料呈现的动态性,但仅仅局限于材料的增减与重组利用,③非区域之间的动态联系。

4. 材料投放注重针对性,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3-6岁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不同年龄班区域中的材料投放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投放适宜幼儿实际发展的材料。下面列举建构区的材料投放方式。

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太成熟,建构区的适宜投放体积较大的材料,由于小班幼儿的游戏以平行游戏为主,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小班幼儿不能够事先规划自己想要完成什么作品,在搭建的过程中,看到搭建出来的像什么,才会说我想要搭建什么,因此具有一定形象性的材料,能够启发幼儿在探索的时候基于物体的形象性进一步发挥想象,因此建构区材料的投放适宜数量多而种类少,材料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类型的材料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探索特点;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已经有所发展,思维特点虽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开始发展,游戏的类型从平行游戏过渡到联合游戏,即虽然看上去几个小朋友在完成同一个作品的建构,但是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建构区的材料投放要适当增加种类,数量上要相对减少,材料的体积可以相对减小,材料的抽象性也应适当降低;大班幼儿思维特点进一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大班幼儿的游戏类型从联合游戏过渡到合作游戏,幼儿之间已经可以事先就搭建什么物体进行规划,并相互之间可以做到分工合作,因此,大班的建构区材料投放应注重种类多,数量上可以灵活控制(可以稍微多一点以支持幼儿更为宏大的建构作品,也可以少一些以启发幼儿利用其他材料进行替换,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大班建构区投放的材料应尽量使用单一的零件式材料(材料不体现形象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零件式的建构材料来完成自己想要实现的作品及功能,这种零件式的建构材料对幼儿的发展更具启发性。

5. 材料投放要注重递进性,关注幼儿纵向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能够体现自主性,满足不同差异的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关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及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教师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提供“跳一跳,够得到”程度的材料,在幼儿达到这一水平之后及时跟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材料投放的及时调整,④递进性的促进幼儿的纵向发展,但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较高。

综合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误区,可以发现很多都是因为教师观念上存在偏差,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比较局限,要做到合理投放活动区的材料,还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区域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③俞燕芳.谈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于适时调整[J].课程与教学.2015(5):56.

如何促进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性,区域活动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而区域活动符合这一要求。

自主性是指个性的一个方面, 主要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 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因此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注重人性、人格的自由发展, 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自发活动和主体行为尤为重要。

一、区域活动创造了开放自由的游戏环境

《纲要》指出: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以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情景, 促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和谐发展。

例如:美工区的“有趣的瓶瓶罐罐”活动, 鼓励幼儿搜集各种废旧物品, 激发并逐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通过对不同废旧材料的操作感受, 激发幼儿对废旧物造型的兴趣, 引导他们掌握各种技能技巧, 培养幼儿对废旧物造型的喜爱和表现美的情趣, 从而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提供了自主操作习得的空间

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要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动态合适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完成。

1.创造自由支配的环境

区域活动中, 幼儿不是直接面对教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 而是面对一个设定的空间和一个具体的情景。他可以自由支配面前的一切, 比如, 看着“图示”学习折纸———探索看图解的方法。在活动区中集体的制约影响消除了, 个性在独立支配的情况下找到了不受约束的表现方式, 这样的学习对幼儿是有意义的。

2.活动目标有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 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誉, 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 个体差异的不同, 形成了幼儿不同的成败体验。教师根据区域活动总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 以及个体差异, 制定各区角的目标。做到具体目标, 小步递进。幼儿每完成一步则是下一步的基础, 促使幼儿不断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因此, 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时候, 要逐步提高要求,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帮助幼儿不断提高能力, 使幼儿获得更大成功, 让孩子对区域材料有选择性。

3.活动材料有层次性

区域活动的材料, 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 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教师要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影响孩子的学习。区域活动材料一定要有层次性, 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如学习剪纸练习, 可以随意剪纸—剪粗条纸—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 剪报纸—剪吹塑纸—剪蜡光纸—剪布—剪麻布, 等等。材料不同, 难易度不一, 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从而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经验。

4.提供合适的指导

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 自由选择活动区, 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 (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 。教师尽量不直接干预 (或少直接干预) , 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状态, 对此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 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 并对区域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 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活动, 使幼儿在探索游戏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在指导方法上要因人而异,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而言, 老师只是观众、欣赏者;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 老师常在他遇到困难时出现在他身旁, 有时建议他改变操作方法, 有时提醒他注意哪一步骤, 教师起到阶梯作用;老师更多的时间是留给能力弱的幼儿, 当语言启发没有效果时, 老师还要给予直接帮助。

5.评价的针对性

评价要了解幼儿是否有活动的需要, 幼儿身心发展是否有新的可能性, 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如个别的过程评价,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 教师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 教师要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很棒, 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 不一样的, 教师等着你的新作品”, 等等, 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 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呀, 你真棒, 这个问题都解决了! ”“你的想法真好, 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而集体评价, 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 更多的则是引发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 等等) ,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组织幼儿开放性地展开讨论, 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 自然生成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估, 考虑指导方案。

综上所述, 区域活动注重尝试、操作、探索, 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如学习的自主能力、生活的自主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增强, 幼儿游戏社会性水平提高, 交往能力及幼儿创造潜力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等, 使幼儿成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生命有机体。区域活动一定会显“水滴石穿”之功, 培养幼儿独立的个性、自主的品质, 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课程模式一、三 (幼儿园自主研究成果) .

[2]美育基础.全国干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李范.

幼儿自主发展 第8篇

一、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 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通过区域活动获得智慧, 而幼儿对于行为和情感的需求能够从良好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中获取。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思考。如在区域活动前, 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中某些材料进行操作, 然后进行活动;选择时, 幼儿就要进行思考:我要玩什么?它是怎么玩的?在这选择中使幼儿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自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 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意识、谦让品质和礼貌行为等。如在区域活动前, 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已经制定的规则获取游戏材料、摆放物品;活动过程中, 按照规则、步骤进行, 不对他人造成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逐渐提高,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使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幼儿园在园幼儿年龄多为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加之我园班生额大, 教师无法时时兼顾到所有孩子。幼儿常常会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在规则意识形成后, 自主发展时也能够控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在进区域前幼儿就会想到这个区可进多少人, 游戏操作时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例如, 幼儿来到表演区, 因为规定本区域只能入7人, 他们就会分配好角色, 1个音响师, 2个观众, 4个演员, 然后他们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 有条不紊的进行合作, 使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三) 有利于幼儿的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为实现幼儿成长提供了方便、安全、动态的空间。只有幼儿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教师才能根据幼儿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预设, 并根据结果设计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措施

(一)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1. 制定兼益性规则

兼益性规则是相对于独益性规则而言的, 是指制定的规则能够使全部幼儿都受益。例如, 在开设新的区域或是在某区域摆放了新材料时, 教师要先介绍材料、玩法, 再与幼儿一起制定这个区域的活动规则:“请大家互相帮助”“请大家学会分享”“请大家有秩序的排队等候”等等。任何一个幼儿违背这些兼益性规则, 都将会影响到所有幼儿的活动。因此, 兼益性规则通常设置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比较容易执行的基本行为规则, 有助于幼儿领悟规则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自主发展的同时树立规则意识。

2. 允许幼儿“犯错”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约束幼儿的行为, 要允许幼儿“犯错”, 赋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力, 使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协商并制定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作为区域活动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肯定, 真正获得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权, 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 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3. 改变命令性方式

教师采用命令性规则是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设置底线, 规定了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可做。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词语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打消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将“禁止……”“不许……”“必须……”等命令性词语变为“请……”“你可以……”“如果你……会是最棒的”等提倡性词语, 提醒幼儿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同伴的需求。幼儿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在被要求遵守规则的同时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4.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专制性规则的制定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因此, 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 将制定规则的权力还给幼儿, 由幼儿自主决定活动中的行为章程。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将权力全部还给幼儿, 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情况, 并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之上, 决定赋予幼儿部分规则制定权力, 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培养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二) 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1. 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在区域活动中, 要怎么做?需要用到哪些活动材料?有哪些活动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了解, 他们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活动。因此,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的、活动范围及环境、活动材料等相关内容, 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合理的行为规则。

2. 在活动中实施规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有关规则问题时, 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教师找到问题答案, 并告诉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这些问题时, 你们需要怎么做;另一种是教师告诉幼儿现在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但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还比较弱, 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美术区中, 增加了水粉颜料, 在活动结束后, 剩余颜料的放置, 未干图画的摆放都是个问题, 我就说, “小朋友们想想, 活动结束后, 这些剩余的颜料应该放在哪呢?”“大家制作的图画, 怎样摆放会更好看呢?”又如因为刚学完故事《小猴卖O》, 所以在表演区中投放了有关的沙盘操作材料。小朋友们都想进这个区域中进行游戏。我就问小朋友:“这么多小朋友想表演这个故事, 可是故事的角色只有6个, 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说“小猴的商店可以增加售货员。”“小猫可以带着妹妹一起去买东西。”“还可叫小鸡去买O, 用来装东西。”通过这一问—答过程, 不仅完善了区域活动规则, 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幼儿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3. 在激励中加强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规则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在活动中,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发展能力, 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例如, 采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时, 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幼儿的行为, 了解他们的动态。对于表现较好的孩子及时给与鼓励;对于违反规则、影响到他人的孩子, 要立即提醒,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引导其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 对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反馈。在所有幼儿面前肯定、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 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 激发幼儿的自尊性和自信心,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学习榜样。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

(一) 设置独益性规则, 忽视了区域活动的根本目的

设置规则是为了使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 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性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设置的某项规则, 仅仅是适应某一次活动、或只对部分幼儿是可取的;但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他们无法判断这项规则对自我发展是利还是弊, 而对其盲目遵从, 势必会导致幼儿形成错误的规则意识。在农村幼儿园中, 有些教师为了便于管理数量较多的幼儿、维持游戏的秩序, 而忽视幼儿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活动的目的, 一味要求幼儿“不可随意走动”、“不能将活动材料带出固定区域”、“不能把活动材料随意丢在地上”等规则。而当下一次区域活动需要幼儿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时, 幼儿受上一次活动规则的影响, 虽然对活动有强烈兴趣, 但为保证活动材料的整齐性, 仍然只能坚持在固定操作区域进行, 而其他区域的幼儿不能及时参与其中。这样的规则, 是现在教师的立场进行设置的, 忽视了活动参与者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需求, 大大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对活动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 设置先在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为使幼儿能够快速开展活动, 一些教师会事先对活动规则进行设定, 并让幼儿对活动流程和活动规则进行了解和熟悉。先在性规则虽然能够使区域活动按照教师的预想顺利开展, 但活动各环节的提前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幼儿的自主发展和想象力、创新力的发挥。

(三) 采用命令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 “禁止……”“不许……”“必须……”等带有命令性的词语常常出现。这些命令性规则是教师对幼儿的权威性要求, 是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中“一定不能做或一定要遵守的”的规则底线。但是, 这样的规则既会压抑活动原本的欢乐气氛, 又会引起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抵触情绪,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使幼儿无法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四) 采用专制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在农村幼儿园中, 教师为了便于管理, 同时为了保持区域活动过程的秩序, 根据个人的意志对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进行设置。例如, 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每一位幼儿的活动区域或角色进行分配, 并设置相应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喜好和想法, 不仅束缚了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利, 而且束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发挥, 将对区域活动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结语

俗话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序、良性的开展, 需要以幼儿自主发展和良好规则意识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所来说, 区域活动规则有助于保证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各项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斌.有效的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互渗透, 促进幼儿自主发展[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2) :68-68.

[2]刘芸.浅谈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 (5) :159-159.

[3]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4, (9) :190-190.

[4]刘筱丽.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250-251.

[5]梁然.区域活动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9) :65-65.

[6]吴美华.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J].教育观察 (中旬) , 2015, (5) :50-50, 52.

幼儿自主发展 第9篇

第一重思考:近迁移有利于幼儿自主进行经验的重组与提升

在教学中, A和B两位教师在活动前期都进行了经验准备。A教师让幼儿倾听过“米格爷爷”完整的故事, 并倾听活动音乐, 大致了解了做鞋子过程和需要做哪些事情。B教师则让幼儿倾听过小老鼠做鞋子的故事, 然后倾听活动音乐, 进行身体律动, 并尝试用动作表现一只鞋子。

分析: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幼儿的学习难点有三个:1.幼儿对音乐结构的感知困难。 (每个乐句乐段需要做什么?) 2.幼儿对怎样做鞋子缺乏相关经验, 更难以将做鞋子的过程用动作表现出来。3.在活动结束时, 要创编鞋子的造型, 而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在A教师的活动准备中, 幼儿听到的故事是完整的“米格爷爷的故事”, 无法在故事与动作之间直接转换;幼儿听过音乐, 但是没有给幼儿建立相关的乐句乐段概念, 造成教学时幼儿学习负担过重, 必须在教师的高控下学习, 无法进行自主学习。而B教师的故事直接指向律动的几个情节, 更有利于幼儿在故事情节与动作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故事进行身体律动, 可以初步感知音乐的段落结构, 降低了韵律活动的学习负担, 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一只鞋子, 积累了造型的经验。有了这样一些经验上的准备,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地迁移和创造, 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表达, 学习的自主空间显然优于A教师组织的活动。

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要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起点, 让幼儿可以实现经验之间的近迁移, 使幼儿的学习更具有循序渐进性。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身体动作开始, 让幼儿运用简单的身体律动感知音乐的结构, 待幼儿熟练掌握后,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累加、变化, 让幼儿逐渐发现动作变化的规律, 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 不断地在经验之间进行近迁移, 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重思考:反思性评价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进行鞋子造型创编的教学环节, A教师让幼儿看了四张鞋子的图片, 而后让幼儿随便做一个鞋子的造型, 并让幼儿相互看看。B教师让幼儿看了一张图片, 让全体幼儿做一个鞋子的造型, 而后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造型。随后教师给幼儿发一张图片, 让幼儿带着这个图片自由造型。在音乐结束时让幼儿保持动作, 相互观察造型, 并让幼儿说出自己是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模仿了鞋子的什么地方。

分析:A教师同时出示四幅鞋子的图片, 以中班幼儿的发展特征, 显然很难将图片上的“鞋子”转化为自己的身体动作, 教师让幼儿相互看看, 却没有明确指示看什么, 因此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获得关于造型的有效经验, 在他们后期的造型中, 只是随意摆一个动作, 这个动作与鞋子造型特点的联系根本就无法体现。在幼儿根据自己的图片进行造型后, 教师只是用“这个造型很好”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是教师的一言堂, 其作用只是给了被表扬的幼儿一种鼓励, 究竟好不好, 好在哪里, 其他幼儿无法知道, 而被表扬的幼儿同样不明确好在哪里。这样的评价对幼儿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

B教师让幼儿集中观察一幅图片, 其实是营造了一个讨论怎样造型的问题情境, 幼儿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进行讨论, 有利于解决共同面临的造型问题。教师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造型, 是一个帮助幼儿反思造型动作意义的过程, 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 有的幼儿用身体表现了鞋帮;有的幼儿用手臂表现了鞋帮;还有的幼儿用踮起脚尖表示自己是一双高跟鞋……教师用“手臂、身体、脚跟、鞋帮、鞋跟”这些理性概念, 帮助幼儿理清了造型的要素, 为幼儿再次独立造型提供了支持。在做好造型后, 教师让幼儿固定造型相互观摩, 这既给了幼儿一个观摩他人的机会, 又让幼儿的造型被欣赏, 使幼儿在每一次造型时都期望做得更好, 满足了幼儿自我挑战的需要。同时教师用“你的造型表现了鞋子的什么地方”这一标准让幼儿自主评价自己的造型, 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用目标检测自己学习情况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幼儿自主评价的能力。

在以上案例中, 可以看到B教师在活动中很关注引导幼儿应用反思性评价进行学习。该手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透过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理性思考, 不断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自主发展 第10篇

开幕式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教授发表致辞, 对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福建省教育厅基教处李天齐处长、厦门市教育局赖菡局长分别介绍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幼教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思路。

本次大会围绕“规范管理, 自主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李天顺副司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1.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科学把握今后10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为亿万孩子的明天和未来的综合国力奠基。今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规划纲要》中, 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 特别是把学前教育单列一章, 要求到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并明确了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 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大家要珍惜这样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支持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惠及广大适龄孩子的学前教育。2.尊重幼儿教育规律, 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园长是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最基层、最关键的领导力量, 这个群体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学前教育的水平。园长要能够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修养, 坚持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想法, 避免和纠正小学化的倾向, 静心营造适宜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和氛围。3.加强幼儿园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 规范教育行为, 提高管理效益。科学的、现代的幼儿园管理对于建立和维护教育教学秩序, 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正常进行, 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与效益,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园长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 建立和落实管理制度, 加强教职工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 确保幼儿园安全、健康、和谐的发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教育处孟宁处长作了题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的报告, 她结合联合国儿基会在西部所做的一些项目指出, 教师引导儿童形成对知识的正确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形势下, 教师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1.相信所有儿童都是能够学习, 能够应对学习的多样性;2.教学语言要清晰和准确;3.在备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应用新技术;4.教学习方法以支持儿童的学习;5.为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出计划。大会还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学术报告。赵教授从创新的角度出发, 指出教育需要创新, 教育管理需要创新。要想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 可以到教育之外去吸收营养, 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以促进学校管理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从关注硬件建设到制度建设再到文化建设。同时, 学校的评价也要逐步从外部评价转到自我评价上来, 让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幼儿园自主发展建立在幼儿园园本管理的基础上, 要能够把权力下放, 实现幼儿园的财政、人事、课程自主。同时, 在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管理的情况下, 促进幼儿园自主发展。

上海浦东新区、厦门市第九幼儿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的园长们精彩的大会主题发言也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促进与会代表交流在幼儿园管理中所取得宝贵经验, 大会特别组织了“教改背景下园长的使命与专业素养”“幼儿园发展目标与规划决策”“幼儿园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幼儿园保育工作管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八个分会场。在分会场讨论中, 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卓有成效的互动式讨论。大会还安排了代表分组参观了厦门市实验幼儿园等8所福建省优质幼儿园, 观摩了各园组织的教学活动。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化敏副研究员致闭幕辞。她指出, 这次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卓有成效的大会。大会上的领导讲话、专家报告、园长发言,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为各位园长指明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切实提高幼儿园园长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浅议幼儿自主性能力的发展 第11篇

1、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激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豪的感受和愿望,从而练就幼儿对事情的正确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责任心的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多鼓励幼儿自己动脑想办法来解决,家长不要过多地参与,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让幼儿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家长指挥着,自己是负有着责任的,这样孩子会慢慢的变得自觉主动,不需要家长事事在背后提醒,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

3、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自主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失败和一些挫折,那么孩子是否会勇敢坚强的面对,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了。

二、幼儿自主性发展受到影响的几个方面

1、学校因素的影响。在学校的很多活动中,由于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的机会较多,所以某些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少了,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能力的差距就会拉大。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避免有这种倾向,使每位孩子都成为活动的主体。

2、家庭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家庭一般都是4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有的甚至是六对一。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家长们都不会给孩子尝试自己解决的机会,在这样过多的保护和事事包办下,孩子们的自主权都被温柔的剥夺了。

3、幼儿现有水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排斥有些孩子由于受先天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天生处于弱势状态,比如胆小、体质较弱,大人对于这部分孩子的消极评价多了,他们的锻炼机会自然而然的少了。

三、教师在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倾听者和观察者

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家》时,孩子们就发现原来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别人的爸爸妈妈的工作都是不一样的,课间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讨论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于是请孩子们都回家问清自己父母的工作,然后老师再组织孩子们一起介绍。这样孩子们讲到自己父母的工作时都很自豪,平时话不多的孩子都有话可讲。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很多问题,根据孩子们的提问,我们一起商量怎样更好的解决孩子们的疑问,于是有孩子说去参观家长工作的地方,这时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这样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最后决定请爸爸妈妈把自己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样子拍下来给大家看,得到了大家的赞许。这么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因为老师的细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正是因为活动的内容是孩子们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所估计不到的,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愿望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使每一个幼儿有“要学”的愿望,因此,老师要注意联系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如学习“分类”时,我用大纸箱做了一座房子,我出示了几个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动物玩偶,让它们同住在箱子里,可是一个“房子”住不下,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告诉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来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玩“分家家”的游戏,孩子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就非常强烈了,都想很快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分家家”的办法,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3、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组织活动

现代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目标是在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使自己成为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参与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为活动教学内容,设计组织活动,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

4、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是一个主动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不再是拿出范例或部分讲解,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教师要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并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幼儿自豪地说:“我会……”“我自己来……”而在传统注入式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我这样做对吗?”有的喊“老师,我不会,”不同的过程反映了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前者把幼儿摆在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后者把幼儿摆在被动的被动地位,压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5、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要向幼儿提出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提供大量可供幼儿自主选择的操作材料,这对于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仅有玩具材料而不允许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就不能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只有让幼儿成为幼儿园的主人,有自主使用权,才能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种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反常规。

6、把引导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生活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多契机,但长期以来成人总认为幼儿年龄小,什么事都由成人安排,对幼儿管的多,限制多,却忽略了幼儿是一个能动的发展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时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幼儿园要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能做的要让幼儿自己去做,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比如,晨间活动,有的幼儿来园较早,老师可以开放区域角,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幼儿自由组合,有的看书,有的玩区角游戏,有的可以说说话,幼儿间互相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提高自主创造性 第12篇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愿地进行的活动, 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 “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由幼儿自己选择, 玩什么, 怎样玩都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尽情玩耍。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 他们才会玩得尽兴, 学得开心。教师并非完全放任, 要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 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还要对幼儿游戏应做到心中有数。依据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 进行相应的指导。

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我们都积极鼓励幼儿, 自己动脑想办法, 去克服困难。例如, 一次游戏活动和孩子们玩“点心店”的游戏, 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勺子”没有, 孩子给了我建议“用积木当勺子”, 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 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 ( 筷子、铲子、笔) 来代替勺子。所以, 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 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 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愿意拿积木当勺子, 你就让他们拿积木当勺子, 甚至于拿杯子当作一个大勺子都可以。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 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 要相信孩子的选择。老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学习, 鼓励幼儿动手、动脑, 参加创造活动,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经常组织幼儿多讨论, 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 她说: “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 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 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 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 经常组织游戏后的讨论和评价, 培养幼儿自己做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

例如, 每次组织游戏评价时, 我都会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玩得开心吗?”“你今天玩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怎么来解决呢?”在一次菜场游戏中, 顾客特别多, 小小的菜场显得有些拥挤。顾客凯凯挤到前面悄悄对服务员超超说: “我家有急事, 让我先买些菜吧! ”超超就把菜卖给他了。就这个问题, 小朋友展开了讨论。扬扬说: “凯凯应该排队! ”桃桃说: “谁先来就应该排在前面, 很快就轮到你了。”凯凯说: “有急事时就可以插对的。”……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 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 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幼儿年龄越小,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就越差, 他们往往将成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 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 应多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 如爱抚的眼神、手势、点头微笑、语言夸奖等) 方式表扬肯定幼儿的行为,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 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与游戏环境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同伴间相互作用, 促进幼儿不同个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幼儿的社会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在幼儿园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他们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以及互相评价, 会使幼儿的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及自尊都以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那么, 如何发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呢?

在自主游戏中, 我们观察到很多活动常常被一些能力较强的男孩子占领, 他们的水平越来越高, 个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而对那些想玩又玩不上的、失去信心、索性不来玩的幼儿来讲, 这对他们个性的发展是一种损失。另外, 女孩子偏爱生活区、美工区, 也造成了女孩子的片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有目的的采取有些小竞赛的形式, 鼓励幼儿去不同的地方玩, 并且定期评选出“全能王”来鼓励幼儿掌握不同的本领, 提高全班幼儿活动的兴趣, 促进幼儿不同个性的发展。

四、老师多一些表扬鼓励, 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许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往往不能有始有终, 看到别人游戏就会转移注意力, 而去进行别的活动。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鼓励幼儿把事情做完、做好、专心致志。其次, 对做事情失败的幼儿,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然后请他再重做一次, 引导幼儿养成一种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再次, 树立自信心。有的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比较胆小、懦弱, 说话声音小, 做事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消极被动。对这样的幼儿, 教师一方面要多接近, 多给予鼓励; 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这部分幼儿多提问, 多请他们做流动人员, 鼓励他们和同伴大胆交往,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 发展能力、锻炼意志, 逐步摆脱依赖性。并能够体验到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自主游戏中, 教师要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 独立自主地选择游戏。教师做到“放”“导”结合, 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 注意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 形成良好的习惯。

摘要:《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 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 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玩什么, 怎么玩, 和谁一起玩, 应该采取民主的态度, 提供充足的时间, 和幼儿一起玩, 一起笑,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 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 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

上一篇:电网经济运行策略分析下一篇:基于新数据的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