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政策范文

2024-06-23

企业财务政策范文(精选11篇)

企业财务政策 第1篇

在讨论这一命题之前, 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金融市场, 什么完美金融市场和什么是公司金融政策。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概括的说是金融产品的交易场所, 如债券、股票、货币等。国际金融市场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各种专业性融资活动的场所或领域, 包括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外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等。侠义的金融市场则是指在国际间经营借贷资本既进行国际信贷活动的领域。本文将主要关注广义的金融市场下公司的金融活动。正如其他市场一样, 金融市场使市场中的交易个体更容易的找到他们的交易对象以便交易他们的金融产品, 如债券, 外汇等。同时金融市场也是融资变动容易。因此, 金融市场可以促进资本融通, 增进国际贸易, 并转移潜在风险。近些年来, 随着国际间投资与商务往来的日渐频繁, 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种类也与日俱增。然而, 正如杰夫.马德娜 (Jeff Maduea) 所说, “不论金融市场如何变化, 其最本质或最主要的功能既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始终没有改变”。

在杰夫.马德娜 (Jeff Maduea) 的观点中我们发现, 金融市场另一重要作用是转移风险。什么是风险?风险可以定义为投资在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那么, 投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转移他们所面临的投资风险。

二、企业金融政策

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个人、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组成的组织。每一个这样的公司我们认识是有这些个体投资者们共同签署的合同组成的组织, 并且这些组织有着他们各自投资目标或收益目标。因此, 所有的企业的首要金融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经营而最大化公司股东的利益并尽量降低投资风险。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每个公司会制定适合各自自身的金融政策, 包括风险管理政策, 套利政策, 投资政策等。那么公司的金融政策可以理解为公司为了达到最大化所有者利益的途径或方法。任何公司都会有各自的金融政策, 并且这些政策因为各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公司战略、市场地位的差距而不同。

三、完美资本市场

一些书中对完美资本市场的描述是完美资产市场是效率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公开并免费的, 资本的转移不需要费用并且没有税率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市场中, 如股票债券这样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及时的反应了市场中的所有有关信息。然而, 正如理查尔和尼尔在其编著的公司理财与投资中所说“完美资本市场并不意味着市场中如股票债券或其他衍生品资产的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完美的反应了资本市场中的信息”。因此, 笔者的观点认为, 完美资本市场意味着市场是充满效率的。在这样的市场中, 所有个人或组织拥有平等的信息并且都没有能力控制由市场供给关系确立的资产价格。话句话说, 则该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 在这样的市场中, 市场中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拥有自身独立的金融政策而不会被市场中的其他因素所影响, 而这些政策正是帮助个人或组织在市场中最大化利益的政策。

四、对在“完美市场下, 公司的金融政策将会失效”的分析

在我们了解了资本市场与完美资本市场后,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时的命题, 既在完美资本市场下, 公司的金融政策将会失效。这个命题指出, 如果公司选择改变该公司的金融政策, 则持有该公司发行的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将可以通过改变投资者自身的投资规划而抵消公司金融政策改变带来的影响。这些投资政策或规划包括对冲交易套期交易等。因此, 即使在完美资本市场下, 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将不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接下来, 笔者将以套利交易为例来解释财务政策的改变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如杰夫.马德娜 (Jeff Maduea) 所说, 企业可以通过套利交易在远期或不同的市场中进行交易, 并通这种交易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套利交易是企业金融政策的一种形式。企业税负、交易成本、套利政策等投资决策都将影响企业的价值。那么, 企业可以通过套利改变企业投资决策。

五、税收与套利政策

在税收结构下, 公司可以从远期、期货或弃权市场中获利。如果一家公司的有效边际税率与公司税前收益成正相关关系, 那么公司的税后价值将会随公司收益的上升成降低的趋势。因此, 如果公司的税前价值可以通过套利等政策得以降低, 则公司可以降低预期的税费负债并增长公司的预期税后价值。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 公司用于套利政策的费用是相对低廉的。

因为套利政策可以降低税费负债, 所以套利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税后现金流并增长企业的现值。正如我们所知, 在公司财务中, 我们通过计算折现率从而计算未来货币在今天的价值既现值。通过马德瑞与富克斯 (Madura and Fox) 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只要世界上的国家超过两个, 既有套利的机会, 则企业的现值 (present value) 可以通过套利的方式提高。分析同时还指出, 这种套利以增长企业价值的方式还可通过不完美的套利政策执行。但是我们注意到, 套利的代价可能是昂贵的, 因为企业通过税前现金流购买而获得税后的利润。然而, 如果在套利政策下, 边际税费如果成线性变化则以上分析仍然有效。

六、债务与套利政策

套利政策除了提高公司价值外, 还有其他的作用。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对冲交易破产费用。大部分大型企业都发行有自己的债券, 并且这些债券拥有票面价值。当债券到期时, 公司将想债券持有人支付债券的票面价值和利息。如果我们假设债券的票面价值为V, 当公司债券到期而公司价值低于V, 则公司债券持有人只能获得公司破产是价值V减去破产费用后的剩余价值。因此, 尽量控制的破产费用将有助于改善股东权益。而公司的套期交易或对冲交易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未来价值的波动性, 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可能的破产成本。而降低的破产成本可以有效提高股东的权益。

七、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可以通过如套利等金融政策降低金融风险、转移破产费用、提高企业未来价值等。然而所有这些金融政策建立在完美金融市场中, 或者说是金融市场的充分效率中。因此, 当金融市场是完美的时候, 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财务政策达到最大化股东利益并降低风险的基本目标。因此, 笔者认为, 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 则企业的财务政策与金融市场间将不会不相关。或者说, 完美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Mike Buck&John Thompson, the UK financial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Key Account Manager. (2007) .NAM News UK:Brown to hold binge drinking meeting with supermarkets.www.kamcity.com (Internet) [Accessed02/05/2008)

企业财务政策 第2篇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案例]某上市公司,原厂区位于市中心,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污染,经研究决定甲企业搬迁到郊区。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甲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均搬迁到新厂区,发生搬迁费15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拆迁取得资产的变卖收入650万元,厂房等建筑物的账面原价3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900万元。甲企业在郊区购置土地使用权发生支出1800万元,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发生支出2500万元,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

(1)甲企业收到当地政府给予1000万元的经济补偿时(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10000000

甲企业虽然是从政府无偿取得1000万元资金,但不能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入,因为此款项中有一部分是对企业搬迁的一种经济补偿,先将其计人专项应付款,以后发生的各种搬迁费用及税法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转出,核算清晰且准确。

(2)甲企业通过市场拍卖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40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0000000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40000000

因为根据财税(2007)61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搬迁企业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转让收入。属于政策性搬迁收入,也应先计人专项应付款。

(3)甲企业支付各种搬迁费用时,会计处理为:

借:专项应付款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4)甲企业拆迁厂房等建筑物,并取得厂房等建筑物的变卖收入650万元时,会计处理为:

借:专项应付款 11000000

累计折旧

19000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000

借:银行存款

6500000

贷:专项应付款

6500000

因为根据财税(2007)61号通知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人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增加专项应付款,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减少专项应付款。

(5)甲企业购置土地使用权,购置并建造与搬迁前相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及厂房时,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18000000

贷:银行存款

18000000

借:固定资产 25000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000

借:专项应付款 43000000

贷:资本公积 43000000

根据财税(2007)61号通知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上述支出不计人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上述支出应直接从专项应付款中扣除,同时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不计人营业外收入。

(6)甲企业的搬迁工作2年后结束,计算应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

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搬迁收入=1000+4000-150+650-1100-4300=100(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专项应付款 10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0

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管理;财务管理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受税收制度严重影响,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税收体系。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中,针对企业重复征税问题, 2011年11月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并在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2013年8月1日,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次税制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

一、营改增实施的背景以及内容解读

1. 营改增实施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以前中国税制体系中有关条款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上企业为了减少税收负担,对税收改革的愿望也非常迫切,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尝试。国家进一步推行营改增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原有税制不合理性。由于国家税费在收取时具有一定局限性,企业实行抵扣时达不到良好的抵扣效果,造成重复征税严重。(二)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小。(三)税收征管困难。在原有的税制中,对界限模糊的商品或者服务,税收征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 营改增内容解读

“营改增”指的是以前缴纳营业税应税项目,改革之后其应税项目缴纳增值税,这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有助于减少重复征税的现象,降低企业的成本,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受益最大。

二、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影响

1. 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本次税制改革,会对企业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营改增后,为争取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企业在交易中同等价位的前提下,将优先考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同时,在税收政策的引导下,必会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程度的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化程度会更高,为取得协同效应,聚合度也会更高。

2. 对企业定价机制的影响

此次税制改革,原则上是降低企业税负,但也不排除个别行业因可抵扣成本占比较小,实际税负增加,这种情况下,在企业拥有自主的价格决策权利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格。

3. 对企业纳税处理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其实是销项税与进项税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纳税人实际税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税改后确定的税率,二是进项税抵扣是否充分。在税率一定的前提下,可抵扣的进项税越多,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就越少,企业希望通过尽可能多增加的抵扣进项税,以达到减低企业税负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非所有进项税都可以抵扣,必须满足一下三个条件,规定范围、规定时限以及规定凭证。通过认真解读营改增条款,其中有13类免征增值税,财务部门需要注意符合免税条件的项目审批,积极争取免税优惠。

4.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其中对于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如固定资产项目,在营改增实施之后,固定资产原值入账金额将减少,缴纳的营业税免去,资产和负债都下降。对于利润表的影响,其减少营业税金以及其他附加金额,减轻企业相关税负,企业的利润也会增加。对于现金流量表,改革之前,根据有关规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在报表中应计入投资活动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改革之后,购买资产所有支出必须通过分项计入。

5. 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营业税内没有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收入通过会计如实入账。改革之后,收账、入帐有很大改变。从会计核算角度说。营改增改革之后,第一,相关收入、成本以及税金在会计核算方面有很大改变,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需要联系会计核算做相应调整。加大企业成本费用报销的审核力度,对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要严格要求。第二,营改增对混合经营的企业来说,其会计核算更加复杂。营改增税制要求如果混合经营企业无法区分应税和非应税收入,该企业需要按高税率税率纳税。因此税改后,企业对不同税种的业务要分别进行会计核算。第三,免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要正确核算,避免因多转进项税额,增加企业税负。

6. 对企业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改革之后,其发票种类变化,增加了发票管理的难度。第一,增值税发票管理中,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其中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在纳税时,仅开具一种发票,一般纳税人在发票管理中,分为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而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必须按照税务部门的有关要求,取得对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证明后方可开具专票,同时按照发票有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发票日常领购、使用、登记、注销、装订保管等相关规定。第二,增值税开具的发票限额与营业税相比较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发票限额一般为10万元,纳税人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向税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方便日常生产经营。

三、营改增政策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 调整企业会计核算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其涉及了的领域从内部财务管理到外部业务规则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从表面来看是,营改增的改革仅仅带来税种的变化,从实际操作来说确是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考验。第一,收入核算以及对应的销项税核算要更加细化,不同适用税率以及免税、非应税项目的收入要在科目设置、日常核算中准确区分,第二,进项税核算中要注意抵扣的充分性,进项税转出方法的选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成本转出或者收入转出方法。通过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有效实现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nlc202309031912

2. 调整企业经营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合理利用营改增相关规定,减低企业税负压力,在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方面应及时调整策略。在企业购买材料、租赁机械、分包服务、挂靠服务等环节要明确对方纳税人身份,综合考虑增值税进项税额和价格因素,确定合作伙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合理选择自己的纳税人资格,对于购买方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业,如货运业,只有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的业务承揽能力才不会受到影响,给境外提供应税服务,只有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才能享受免抵退税。企业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时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3. 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营改增改革之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深远,面对改革的新形势,企业做好相应的税收筹划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此次营改增过程中,有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该在充分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对政策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测算,考虑是否采用优惠政策。合理选择计税方式也是税收策划的重要内容,某些特殊行业的一般纳税人,如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纳税人可以选择一般计税方法,也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再比如总分支机构如果符合汇总纳税的条件,通过汇总纳税也可以起到延缓纳税、减轻税负的作用。

4.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营改增改革之后,企业应着力加强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对于发票管理方面,应充分认识改革后有关票据的变化;认真反思、总结账务处理程序是否合理,税收筹划工作是否到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防范机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卓有成效。

总结:

营业税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目的是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利润,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营改增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及时了解类似政策,全面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旭. 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加强对策[J]. 经济研究导报. 2013(13):145-147

[2]张小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技术服务型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2):117-119

税收活动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分析 第4篇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行业经验,首先分析了税收和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详述了税收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希望能在给广大同行们参考意见,使得企业能在竞争中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税收与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

在进行税收活动对企业财务政策影响的分析之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税收和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只有先将这二者的定义熟练掌握之后,才能正确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税收的内涵

税收指的是国家为了确保社会公共需要得到满足,通过使用国家政治权利,依照法律法规的标准而对国民收入、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体现出了国家和纳税人在利益分配上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之下,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其他的分配方式相比较而言,税收有显著地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这“三性”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国家税收主要用于经济、国防以及社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其职能一方面包括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对社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除此之外,税收还能在维护国家权益、保障社会经济稳定、调整社会产业结构、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内涵

企业财务政策是指企业为了达成经济、财政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目标从而制定的一系列财务政策的总称。企业财务政策能够调节企业的财政行为、理清财务关系,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的管理效率。企业财务政策必须要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之下完成,同时还要满足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情况,是一套灵活自主针对性强的企业理财行动指南。它包括融资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以及股利管理政策。

二、税收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

税收活动对企业财务政策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税收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其比例关系,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融资方式。税收的差异会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产生影响,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企业所得税税率。根据调查发现,所得税税率高的企业更偏向于负债资本的筹集,利息抵税效用更明显;所得税税率低的企业则偏向于权益资本的筹集,从而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第二方面是股利和债权人所得税的差异。税法规定债权人的利息允许在公司所得税前扣除,而股东的股利只能在所得税后进行,这将会极大地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

(二)税收对融资管理政策的影响

企业融资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向企业之外的有关单位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或者从企业内部员工中间集中资金的活动。融资管理政策即使对这一系列活动进行规范的行为指南。这一点与企业资本结构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企业融资决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所以税收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影响,那么必然会对融资管理政策产生影响。因上一部分已经详细阐述了如何影响,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税收对企业筹资、投资政策的影响

筹资行为是目前企业最常见也是最频繁的财务活动,是企业获取持续资金来维持生产运营的重要保证。目前公司筹资的方式有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税法对于不同的筹资方式所得到资金有不同的规定,会有税前列支和税后列支的区别。例如利息作为费用列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应当扣除;而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是在税后净利润中分配,所以增加了企业所得税。

(四)税收对股利管理政策的影响

股利是针对企业交税之后的净利润分配,股利的分配方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应该尽量选择剩余股利政策,从而避免财务风险;而当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可以选择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因此,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要全方面的考虑制定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财务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政策能够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财务行为,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一个有力保障。在制定企业财务政策时,我们一定要重视税收活动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资源的流向,会对资本结构、投资政策、筹资政策以及股利政策产生不少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们一定要随时掌握税收政策的动态,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政策。企业只有在合理的财务政策的指引下,才能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面利益的关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之下,要将税收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完美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在前行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税收一定可以很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彩虹.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J].经济视角,2010

[2]曾琼.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财务公司监管政策评析 文档 第5篇

(1)财务公司监管环境

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趋势

国内的宏观调控

财务公司受到多重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无国际经验可循

(2)财务公司监管体系和业务范围

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财务公司的定义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据《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财务公司业务经营范围(需银监会批准)包括:

1、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2、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

3、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

4、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

5、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

6、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7、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

8、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

9、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

10、从事同业拆借;

11、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

12、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

13、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

14、有价证券投资;

15、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

16、经批准的外汇业务。

注:11-16项业务,财务公司经营一定期限后,经批准才可开展。

此外,《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财务公司不得从事的业务:不得从事离岸业务,除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业务外,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资金跨境业务。不得办理实业投资、贸易等非金融业务。财务公司分公司不得办理担保、同业拆借及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业务。

2.1.2财务公司监管前景

银监会成立以来财务公司监管法规体系建设情况

财务公司主要监管指标

财务公司重点业务监管要求

《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揭示的通知》

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

风险制衡原则

风险限额和止损点

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

自营和委托投资分户分账管理

《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委托业务的通知》

委托贷款限定在成员单位之间,委托贷款来源合规,禁止使用信贷资金和拆借资金作为委托资金来源

尽职调查和管理,防范法律和政策风险

专户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业务范围之外单独报批要满足相应的基本条件:

硬条件

规模限制

发行方式

资金用途

定期报告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特别考虑因素

1. 紧密围绕财务公司功能定位

2. 充分考虑集团因素对财务公司风险的影响

3. 科学评价监管指标,突出财务公司主业

4. 评价标准体现适当前瞻性和引导性

5. 评价内容分值分布体现重要性原则

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报表体系和监管流程

银监会非银部财务公司高管培训的ppt

财务公司监管架构和监管制度

银监会监管理念、监管思路和监管流程改革

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思路:准备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的审慎有效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流程和监管分工

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专业化分工协作;法人属地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4]5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会发

[2004]259号);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银监发[2006]96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会发[2006]234号); 《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银监发[2007]12号);

《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银监会令[2007]年第3号);

《银监会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7]58号);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银监发[2007]81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委托业务的通知》(银监办通

[2007]186号)

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并重

风险为本

监管容忍度

分类监管

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简析

1行业迅速壮大,作用日益明显

2产业分布更广,产业特征突出

3经营更加规范,抗风险能力增强

4规模、阶段差异大,分化趋势明显

5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创新有待加强

6机构迅速发展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财务公司监管关注重点

财务公司在集团内的定位情况——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兼顾服务和效益,服务优先

财务公司自身体质机制建设情况——

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控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财务公司基础职能的发挥情况

1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有偿调剂内部资金

2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监控 3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整体利益 4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度的考核

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

集团的业务板块和产业链

集团的管理体制和复杂程度

集团的综合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财务公司的风险案例

集团对财务公司定位不准的风险 集团经营管理问题导致财务公司风险 违规、超范围经营带来的风险 不审慎的投资业务带来的风险

财务公司风险案例小结

准确定位、科学考核

保持财务公司的相对独立性

牢固树立金融风险意识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加强对集团经营状况的监控

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2.3.4.5.财务公司分立监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客户标准和主观判断相结合 个体表现与行业比较相结合 注重形式,更注重实质 以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风险

业务分类准入

机构设立的分立监管

不同的监管容忍度

财务公司行业发展和监管面临的挑战 行业分化的趋势

企业财务政策 第6篇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经济活动的核算、计量和披露,一方面出于真实、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动因,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盈余管理的促动。监管当局不能仅仅通过限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限来尽力的规避盈余管理现象的产生,因为必要的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经管的需要,更是资本市场逐步健全的必要步骤。但是,同时也必须以监管者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重要问题,诸如“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过大、随意性较大和透明度不高”进行全面认识和积极应对,旨在通过规范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1、会计政策选择对资产的影响

资产,是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更是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其具体项目进行确认、计量,需要运用到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重要的资产项目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都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管理要求,进行适宜的会计政策选择。固定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主要体现在“初始认定、折旧计提”两个方面,初始认定选择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在建工程转固过程中,具体项目的转固认定,这需要根据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经管要求,进行会计政策的选取,折旧的计提则需要企业根据固定资产使用的领域、并结合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选择适宜的折旧方法,例如日上集团作为轮胎生产销售为主营的典型制造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是根据生产量的多少予以确定,因而企业采用的折旧方式是工作量法,从而会根据生产状况影响到产品成本费用的计算,并进而影响到收益;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存货发出方法的选择,企业会根据自身存货管理的要求, 选择适宜的计价方法和跌价计提方式,日上集团由于存货种类复杂多样,选择的计价方法是先进先出法,并根据市场表现,进行相应的跌价计提,从而影响到了存货金额的确定;应收账款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坏账准备的计提,需要设置不同的计提比例,根据账龄的层级,确定相应的坏账准备金额,从而影响到应收账款金额的列报,并同时影响到损益表的相应数值。

2、会计政策选择对负债的影响

负债,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负债的比例构成、金额数值以及来源,能够显著的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稳定性。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负债项目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项目的认定、金额的确定都会形成相应影响,其中以或有负债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最为典型。 或有负债的认定要求判断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这在实践中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造成操作的空间很大,企业会根据自身利益目标的导向,选择对其可能性的认定,因为或有负债一旦认定为预计负债,同时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损益都会形成相应影响,从而导致当期财务状况的不理想,许多上市企业,尤其是处于摘牌边缘的公司,为了“保牌”,其不愿意对或有负债进行确认,力图尽可能弱化其确认的可能性,并通过实际的披露予以掩盖, 从而稳住相关各方的预期。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赋予了企业进行负债项目确认的空间,从而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形成了适度影响。

三、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表的影响

1、会计政策选择对收入的影响

收入,是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基本方式,企业通过对收入进行认定、金额的确认,能够影响到企业最终的收益、 财务状况。收入的确认条件、确认时间区段,需要根据会计的分期假设,结合实际的销售业务类型,以确定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金额和分布。例如不同经营业务的企业选择的收入确认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并直接作用于会计期间收益的衡量,引起经营成果的变化,并最终将变化反映在财务状况上。例如合兴集团,主营业务为纸箱的生产销售,其具体的销售方式有预收货款和委托代销,预收货款销售方式下对收入的确认是将货物完全发出后,才将相应的货物销售确认为收入,委托代销方式下是等待代销方将代销清单予以送达,才将对应销售确认为收入,企业针对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相应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影响到收入确认的时点,会对经济利益的分配时段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四川川油的主营业务为提供钻气井服务,其对于收入的确认方式是根据完工进度进行百分比式的认定,因而项目工程施工进度情况会直接作用于收入的确认情况,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

2、会计政策选择对成本费用的影响

立足于市场经济,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其为了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健全的成本控制、核算是十分必要的。财务会计体系的产生发展,使企业基于一系列的会计假设, 能够稳定的进行成本费用的完整核算,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影响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选取。选取不同的会计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成本数额的大小, 同时也会影响到不同会计期间成本数额的分布。例如,企业对于存货的发出计价,既可以采用移动加权平均,也可以选取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可以将物价持续上涨的影响予以平均化,从而分散到各个期间,而先进先出法则会高估当期利润,提升企业账面的经营绩效;企业对于期间费用相关会计政策的选取,尤其是对于待摊费用的分摊方法的选择,能够引起费用金额在各期分摊的差异,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而言,企业关于成本费用所做的会计选择,会涉及到较多损益类科目, 是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遵循会计政策选取的原则,所做的相应选择,并以此对财务状况产生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

3、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

利润,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其依赖于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计量的结果,同时受到非正常损益发生、确认的影响,并以其最终的形成结果影响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因而,绝大部分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操作,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核算结果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则出于利益实现、分布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从而对成本、费用以及非正常损益类项目进行会计政策的灵活选取。概括来讲,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一个间接过程,同时也是最终的目的指向,不同会计政策的选取会影响到利润的大小和区间的分布,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

四、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其他形式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1、会计政策选择对现金流的影响

现金流是企业经济经营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其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成为了企业偿债能力、支付能力最直接和真实的代表。现金流虽然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下的基础概念,但是其在企业权责发生制的核算下,会计政策的选择通过对现金的流速和流量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资本运作状态。例如,企业采取的加速折旧方法,相较于年限平均法的折旧方法,会使得前期的税负相对降低,利用了货币的资金时间价值,使得当期现金流增加,而多出的这部分资金再次进入企业的经营循环, 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并进而增加企业的财务利益;此外,企业采用分期分款和现货交易的方式,会对企业的现金流分布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状况。

2、会计政策选择对投资回报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投资分为所有资金分配形式的广义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的狭义投资,相对划分,可以将投资区别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使得货币资金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处于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发挥相应效益,有机整合,构成企业完整的资金运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例如,企业对在建工程所使用的专项借款和一般借款资本化利息的核算,通过会计政策选取,影响到资产和财务费用的账面数额,并进而作用于财务状况,也同时因为资金分布状态的不同和投资本金的选择变化,影响到企业期后投资回报的实现数额。

3、会计政策选择对风险的影响

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其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正面的经济利益流入,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损失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会通过相应的作用机制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企业在提供大型劳务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确认,是严格按照完工进度予以认定,对于收入的确认,却在完工程度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必要性的质检报告,才进行相应的收入确认,这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可以在企业经营形式较好的前提下,将成本负担予以早些承担,而将收入确认予以推后,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对期后风险的承受能力, 从而对企业长短期的财务状况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结论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基于合法形式的一项自主权, 其有助于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从而更为合理的表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同时,也需要警惕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到了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并损害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因而,洞悉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并进行积极应对,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会计政策作为一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程序和原则,能够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一定的选择操作空间,因而只有当特定的经济活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会计政策才具有相对的价值性。追溯于会计政策的产生,发现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的主观性以及利益的共享性,促动了会计政策的探索与出现。而针对于会计政策的发展运用,则需要契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层的具体选择,予以发挥作用。而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通过影响具体的会计核算、计量,从而作用于企业具体的会计科目,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会计要素,并综合体现在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透视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可以使企业在明晰自身经营状况和行业地位的基础上,提升会计政策选择运用的效益。

企业财务政策 第7篇

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的组织, 其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所追求的就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税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 这种情况下, 有关政府部门就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对现有的企业税收进行一定的优惠政策的调整。

一、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供应企业, 对于整个社会的电力运行稳定和供应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 在对电力企业进行征税的过程中, 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对其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目前来看, 我国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出了如下规定:

(一) 增值税方面

1. 如果采用的是新型的节约能源进行的电力生产, 在实行增值 税的过程只能够, 可以对其进行直接退款的政策。

2. 如果电力企业采用的是一些可再生性的环保能源, 或者二次利用的能源, 那么在其进行增值税征收的过程中, 可以对其进行退款百分之之五十的政策。

(二) 企业所得税方面

1. 相关的电力企业如果在其研发费用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税收 费用, 那么可以进行相应的减免。

2. 如果电力企业在安置工作困难人员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那么可以根据困难人士的工资的比例进行一定的扣除。

3. 电力企业如果在生产的过程中, 对于能源可以实现二次使用 和节约保护, 可以在其相关的投资项目中减免税收费用。

4. 电力企业对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落实的好, 可以得到“三免 三减半”的政策优惠。

除此之外, 一些特殊地区还有地域性的税收费用的减免政策, 由此可见, 我国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电力企业的覆盖还是比较广的。

(三) 其他税种

1. 城镇土地使用税:也就是说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土地, 所以如果电力企业的土地向公众开放, 也就是说绿化带可以更好的服务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 那么将可以实现一定的税收减免。

2. 房产税: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在厂房的建设过程中, 如果可以实现对于一定的危房重建和改造, 实现对现有的废弃房屋的改造, 那么将实现一定的税收减免。

3. 厂房的建设过程中, 如果可以对现有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又或者可以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 那么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

二、太阳能企业可争取的税收优惠

(一) 增值税方面

太阳能企业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单位, 对于整个社会的能源使用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所以在对这种企业进行税收的收取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税收的减免。

(二) 企业所得税方面

太阳能企业尤其是太阳能的发电企业是我国国家扶植和鼓励的一种项目形式, 所以在实际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的过程中, 也应该根据规定享受到“三免三减半”的政策。另外, 如果太阳能企业可以更好的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节约进行落实, 实现节水、节电, 那么将享受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 其他税种

1. 城镇土地使用税。太阳能企业在对现有的土地进行使用的过 程只能够, 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到免受土地税的政策。

2. 房产税。太阳能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厂房五年内 都免收各种税务费用。

3. 印花税。即太阳能企业在同企业的企业签订相关的合同过程 中, 可以根据其借款的具体事项实行一定的免税政策。

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原则

(一) 要全面掌握政策

只有充分的了解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意图和详细内容, 才能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灵活的使用, 所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应该对现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解读。避免误读导致的政策的无法落实。

(二) 税收优惠时效性

任何优惠政策都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生产结构调整的, 尤其是一些地域性的政策, 一定会有较为明确的优惠期限, 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应该对这些时间界限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 税收优惠全局观

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 只是制定税收筹划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管理和生产要求, 并灵活的适用于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切忌以现有的政策优惠为指导, 来进行企业的财务工作的调整。

四、实际中如何运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设置专门的办税机构或岗位, 把业务素质强、主观能动性好、思想境界高的优秀财务人员放到该岗位, 为抓好税务管理和争取税收优惠工作打好基础和前提。

二是抓好财务部门税收政策的收集、解读和宣贯工作。一方面可利用内部财会刊物收集和宣贯最新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成立税收政策解读小组, 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送达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

三是注重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由财务部门结合企业实际业务状况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争取或运用工作, 必要时由主管财务领导或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参与。

四是做好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事后管理工作。一方面做好已享受优惠政策以后年度的备案工作, 减少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根据瞬息变化的税收政策及时修订和补充内部政策, 并依据新政策做好原优惠政策的运用评估, 适时终止或改变优惠政策的适用。

总之, 税收优惠政策的享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以降本增效为原则, 实现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 促进企业财务价值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政策 第8篇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渠道(包括利率途径、汇率途径和资产价格途径等)和信贷渠道来实现其设定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Bernanke & Blinder,1992)。 凯恩斯学派主张的利率传导机制是通过利率水平影响计划投资和净出口从而对总体经济产出产生影响。 Romer(1990)选取美国经济中六个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作为自然事件,研究发现对产出影响更大的是货币供应量而不是银行信贷, 验证了货币渠道。 而Kashyap、Stein等提出信贷传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可以影响债券利率水平,还可以通过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量来实现其对实体经济的调控。 Kashyap & Stein(2000)利用美国银行1976-1993年间的数据验证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小银行和资产流动性差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

然而,由于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与金融环境等差异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实现途径也不尽相同。 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完善,资本与债券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渠道为主(周英章、蒋振声,2002;索颜峰、范从来2007;盛松成、吴培新,2008),且饶品贵和姜国华(2010)发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在微观企业层面同样存在。

由上述可知,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中,银行这一传导中介作用尤为凸显,银行自身的特征差异(所有权,治理效果,资金充足率等)将直接影响微观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成本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但先前的研究大多是货币政策变动时微观企业的经济活动变化,或者以银行自身的特征来考察货币政策对其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未联合考虑银行这一中间传导渠道及处于传导终端的微观企业各自的特征异质性是如何共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无论是通过货币渠道还是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上,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的变化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融资环境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紧缩时期

一方面,银行可供贷款量减少,从而增加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Kashyap et.al,1993;叶康涛2009),同时贷款利率的上升, 将会提高企业资本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彭方平、王少平,2007)。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银行信贷的替代性融资方式———商业信用融资(Nilsen,2002; 石晓军,2009;陆正飞、杨德龙,2011),市场对其需求在银根紧缩时期较为强烈。 再者,由于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Stiglitz,1981)以及双方合作关系(Cunat,2007)的存续,使得商业信用融资需求在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企业间表现得更为强烈。 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及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下,银根紧缩时期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歧视更为严重。 所以,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难获得银行信贷,其不得不靠增加商业信用来弥补融资缺口,实现下一年度的企业价值增长(饶品贵、姜国华,2013)。

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多。 由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可知, 管理层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前景进行判断,通过调整企业的相关经济决策以缓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带来的融资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现有研究表明,在面对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时,企业会通过增加现金持有量来缓解融资约束来满足其未来投资需求(陆正飞、祝继高,2009);在面对银根紧缩时,不得不向外负债融资的企业会通过提高自身的会计稳健性向银行传递其还款风险和能力的信号,增加企业争取到稀缺信贷资源的可能性(饶品贵、姜国华,2011;王生年,2014);或者通过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资信度, 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李志军、王善平,2011);也有企业通过机会主义行为( 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企业会计盈余数额使得企业在紧缩货币政策时期获得更多的债务性融资(陈耿、包燕萍,2014);而当银行信贷资源很难或无法获得时,企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获得的银行信贷替代融资———商业信用,也可缓解企业在面对银根紧缩困境下的融资约束(郑军、林钟高、彭琳,2013)。 此外,黄志忠、谢军(2013)认为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外生变量也会缓解货币政策对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且能优化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

由上述研究可知,当国家推行新的货币政策时,企业会由宏观经济现状对货币政策的波动进行预期,在企业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其应对外界环境变化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实施的效力。 所以,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应该考虑银根紧缩时期企业对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银行体系以外的资金来源)并结合企业特征的异质性以及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别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使得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更有效的在实体经济中传导落实。

(二)货币宽松时期

相对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市场上的资金变得相对充裕,企业融资难度降低,此时会促进企业进行大量投资从而达到扩张经济的目的。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和公司投资支出呈正向关系,即货币宽松时期公司投资支出会增加,紧缩时期公司投资支出会减少(隋姗姗等,2010)。 然而,融资环境是否为企业投资效率的充分条件还取决于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只有投资机会较好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使公司执行增长期权,提高投资效率,否则过多的资金只会造成过度投资削弱投资价值(靳庆鲁等,2012)。 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风险控制来抑制高管持有超额现金流进行盲目扩张投资这一现象,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经济政策带来的过度投资风险问题(伍中信,许锐等,2015)。

所以,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政府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时,更需要引导良好公众预期与理性投资,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行业产业进行差别性融资计划,使得拥有好投资项目的优质企业能够从市场上区别开来,使得信贷资金能够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进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产出。 否则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使得企业无论项目好坏一窝蜂贷款进行盲目投资,会导致资产价值激增,最终引致产能过剩危机。 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面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时,其可通过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或者外部治理机制来识别外界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带来的隐形风险,稳中求进实现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变更给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也将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和难度。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企业会根据其融资偏好选择最优资本结构,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实质是一个由微观特质和宏观变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王国重,2006)。Korajczyk和Levy(2003)围绕融资优序理论分析检验了企业顺周期债务发行,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条件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受财务约束的样本其目标杠杆呈现反周期变化,而受约束样本则呈现顺周期。

国内学者大多用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等来度量宏观经济变量,分析了其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苏冬蔚、曾海舰,2009)。 马文超、胡思玥(2012)重点考察了作为我国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渠道和资本结构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时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与资本调整速度的影响并不一致。 小企业的银行债务融资并未显著增加, 其资本结构调整的债务调整成本并未得到降低,受约束企业的杠杆仍然较小,未受约束企业的权益及债务均较大。 宋献中、吴一能、宁吉安(2014)认为企业成长性的差异也会影响资本结构在不同货币政策下的调整速度,研究发现高成长性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在货币政策从紧时慢于低成长企业,而在扩张时期快于低成长性企业。 除了企业的财务约束及成长性等自身微观特质,股票流动性这一外生因素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改变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资金存量和融资成本来控制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总量,这将会影响股股票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调整这一关系的敏感性(邹萍,2015)。

上述研究首先说明了我国信贷歧视现象的严重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即使在市场信贷总量增加的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也未得到缓解。 信贷配给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严重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宏观经济陷入经济衰退与信贷配给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 宏观经济衰退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大,将对货币政策的推行实施造成困难。

其次,企业内部特征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更加可控,外部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如何利用外部经济政策的有利条件或是抵御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企业关注。 由于我国债务融资环境较差,中小企业面对的融资约束较强,即使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资本结构调整的债务成本很难降低,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三板、创业板的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期权益资本降低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权益融资降低其权益调整成本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

四、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是关于货币政策与微观企业财务行为互动影响的研究述评,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企业动态理论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微观企业层面的影响。 我们发现,过去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实现,信贷渠道主要通过银行贷款量的变化来影响企业的融资规模与成本; 我国特有的产权制度以及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得中小企业(非国有)在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时,受到的冲击更大;面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变化,企业会通过一系列相关行为缓解外部货币政策带来的融资约束;由融资约束变化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造成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变更时期这一影响更为敏感。

现有相关货币政策在微观实体层面上传导的文献并不多产,主要是从财务会计角度来验证其对企业融资、投资、资本结构方面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的空间去拓展进一步的研究。

从研究背景来看,我国“新常态”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的产业结构变革等为我们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影响提供了新的机遇。 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经济政策的传导及其对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经济后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研究领域来看,先前研究货币政策波动时期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化大多都体现在债务融资方面,并未考察其对企业权益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先前研究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产生的不同程度融资约束反应仅限于现金持有量选择、会计政策选择、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活动,未来还可以从企业的商业模式选择、税务筹划、审计师选择、审计质量等角度来考察,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系列活动最终产生的经济后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同、产业差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间的相互影响是如何进一步地影响已有相关研究结果,现有文献涉及得也不多。

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从以上方向着手, 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微观企业与宏观经济政策下的互动影响,为政策制定当局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提供有效建议,且为企业如何应对与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与利益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有利于其实现其企业价值增长并最终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文章对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互动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期冀对未来深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为政策制定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提供有效建议。

企业财务政策 第9篇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的人工成本, 可划分为工资 (含年薪、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 和福利两大类。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 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 又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 (企业年金) 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 二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规定》规定的职工福利费, 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 具体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是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如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职工疗养费用、自办食堂经费补贴或者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是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折旧、维护和工作人员的人工费用;

三是职工困难补助, 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四是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五是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 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规定》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问:《规定》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与以前的财务规定相比有哪些调整?

答:《规定》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以前的财务规定进行调整: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 直接列入成本费用, 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

2.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 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工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职工困难补助、福利部门人工费用等。

3.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 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4.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规定》印发后,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 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5.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问: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不允许企业向职工发放各类购物卡、消费券, 但事实上屡禁不止。《规定》对现实中企业发放的这类购物卡、消费券是如何考虑的?

答:企业职工福利费在定义中就明确了“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对于职工福利费各类项目, 《规定》采取列举法进行规范, 事实上是难以列举齐全的。因此, 根据《规定》规定, 对于“符合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规定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企业都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规范管理。

问:按照《规定》的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补贴, 应当怎样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如果已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住房补贴、通讯补贴, 无论是直接发放给个人, 还是个人提供票据报销后支付的, 由于已形成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普惠制”定期按标准补偿的机制, 具有工资性质, 因此,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这与国家统计局关于企业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是一致的。

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相关支出, 如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上下班班车、集体宿舍等相关费用, 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和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 企业不得为职工购建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

二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职工个人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 不得由企业承担。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或者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不定时间、不定金额、据实报销的市内交通等费用, 既不具有工资性质, 也不属于职工福利费, 仍按原有规定列作企业成本 (费用) 。

问:《规定》将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纳入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 为什么?在企业重组情况下,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财务管理又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虽然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再为企业提供劳务, 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予以保障, 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比较低, 企业为他们支付统筹外费用, 实质上属于延期支付福利。因此, 正常情况下, 企业为本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或支付的统筹外费用, 应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但在企业重组情况下, 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则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规定》 (财企[2009]117号) 执行, 主要有以下特殊要求:

一是按规定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由重组后企业承担人员管理责任的, 重组后企业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从预提费用中直接核销, 不作为企业职工福利费。

二是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 将离退休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 并将按规定预提的统筹外费用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的, 管理单位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从专户中列支, 也不作为管理单位的职工福利费。

三是企业在财政部财企[2009]117号文件实施前完成重组, 重组后企业将离退休人员移交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 但当时未预提并划转相应资金的, 重组后企业定期向上级集团公司缴纳费用, 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上级集团公司代为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不纳入上级集团公司职工福利费。

问:《规定》对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和公用事业企业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 在政策上有何考虑?

答:对这两个问题的财务规定, 实际是回应了社会上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的关注, 体现了财政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

按照《规定》的要求, 已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改革的企业负责人, 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薪酬体系统筹管理, 发放或支付的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应发薪酬中列支。实行年薪制之后, 企业负责人领取的报酬, 实际上已全面考虑了其管理要素的贡献、职务消费和福利待遇等因素。因此, 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收入是其年薪的组成部分, 企业不应在其年薪之外单独发放。

根据《规定》的规定, 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 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 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 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关企业将其作为实物福利提供给职工, 国家对这种行为并不禁止, 但如果不是按商业化原则交易和核算, 而是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低价使用, 将会在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公众之间造成不平等待遇。此外, 由于一些交通、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企业需要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 如果对作为福利向本企业职工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向社会公众销售的产品、服务实行价格上的区别对待, 还会增加财政不合理负担。因此, 对于给职工提供的本企业产品、服务, 企业应当按市场价格计算营业收入和福利费。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和要求?

答:《规定》第六条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是制度健全。以新《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旨在维护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因此, 《规定》没有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项目的具体标准, 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明确职工福利费开支的项目、标准、审批程序、审计监督。相关制度应根据法律和企业章程规定报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

二是标准合理。国家原来对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有明确规定的, 企业应当予以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 而企业又需要的, 企业应当参照当地物价水平、职工收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要求, 按照职工福利项目制订合理标准。

三是管理科学。预算是有效控制成本的财务管理工具。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 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 纳入企业财务预算, 按规定批准执行, 并在企业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四是核算规范。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 并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问:企业从何时开始执行《规定》?企业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财务口径变化后, 与其他管理要求不一致, 应当怎么办?

答:《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不溯及既往。企业在2009年10月底以前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不需要按《规定》作调整。企业自2009年11月开始, 应当严格按《规定》执行, 规范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

货币化福利补贴计入工资总额, 职工福利费开支内容进行调整, 企业负担的人工成本总量不会变化。目前, 国有企业大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 工资总额的核算口径应当与财务规定保持一致。2009年执行《规定》由于不是完整的会计年度, 对有关机构原已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及其他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 可以在有关报表附注、管理文件中加以说明。

企业财务政策 第10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创新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当今社会,医疗机构面临着繁重的业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下,新医改政策正在全面进行,而医院的经济业务运营过程的顺畅与否以及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这个医院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谋得生存与发展,更好的为人们解决就医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改革,很多以往的医院财务制度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医院管理了。而更多的医疗机构的表现都是,旧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合、不实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制定出来或者是迫于某些原因没有推行,导致财务管理一直是一个烂摊,给新医改的实施增加了无形的阻碍与压力。另外,随着医疗合作社的发展以及政策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急切需要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清晰明了,推动医院的改革,缓解医患矛盾,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医改政策的形势下,医疗性质机构想要得到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医院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就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践行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现阶段,大多数医疗结构都是在沿用陈旧的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尤为不完善,缺乏很多对新政策、新状况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因此,当出现新的政策与形势时候,财务上需要作出对应的改变时,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却跟不上来,出现没有制度可以依据的情况,让财务管理创新难上加难。另外,管理制度的不及时更新,会导致内部矛盾上升,医院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方式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丧失信心与激情,从而被动的接受现实。

2.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长期以往的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下,衍生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甚至出现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财务管理教育的人擔任财务管理的职责,上岗前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财务管理培训,难以适应医疗结构财务管理任务的要求。相信大家都知道,好的管理制度下,还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加以实施与运用,才能够使得好的制度落地开花,真正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医院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是问题的重中之重,急待解决。否则这样下去,即使医疗结构制订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也难以真正的实施,这不仅白白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给人们就医带来了大的困难,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加剧医患矛盾,让医院骑虎难下。

3.缺乏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一方面,医院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的板块,贯穿了医院的整体运营;另一方面,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财务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以及新医改政策下医疗补助的实施都息息相关、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现阶段,在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医院缺乏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往往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来走流程,并没有真正的对医院整体的运营状况进行实时考核,这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进行与改革。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好的绩效考核制度,时间一长,就极其容易滋生腐败懒惰因素,丧失对医疗工作的信心与激情,使得管理制度难以实施与进行。

4.医院内部控制薄弱

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体制是关乎医院管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其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结构的优化整合,从而保证各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医院更好的未来发展。通过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制机制,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中风险的控制。首先,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医院管理者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力,从而提升对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视度。另外,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责任感的缺失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主要来源于医院内部人员,缺乏明确的分工,使得不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与目标所导致的。

三、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式

1.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践行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与重要基础。在新医改政策的推行下,医院要反思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出现的漏洞,不断的加以完善与修补。一方面,医院可以举行座谈会,邀请对新医改政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财务管理方面有经验的前辈,一起到场指导工作,对于自身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实汇报,严格反思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以及存在的管理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新医改政策的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医院可以鼓励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建言献策,通过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暴露出的不足,而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2.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

首先,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聘用上更为严格、公平公正,不仅要注重应聘人员的学历、书面知识,更要着重考核其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严格录取程序,试用期内严加考核其对与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学习以及见解。其次,医院可以和财务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由专业财务人员引导,学习新医改政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并不断提高员工财务运用能力与实施能力。最后,医院可以定期举行财务比赛,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财务管理人员在新医改形势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健全医院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提升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一方面应该针对财务金额巨大这一现状设置具体的收账人员,并对收账人员的绩效进行合理的考核,从而保障收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应该将财务纳入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将财务的额度作为考察的重要指标,从而遏制人员片面追求业绩,而忽视款项的后续性。最后,应该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通过详细考察财务的明细情况核实财务人员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从而保证公司的正常利益。通过对医院员工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从源头上遏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4.财务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化

首先,医院可以合理分配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保证权责的清晰,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使得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尽量缩小财务的规模,通过具体的考察保证贸易合作伙伴的信誉,从而使得账务能够尽快回收,资金能够及时回流。不仅如此,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收账体系,对收账人员的技巧进行培训,从而使得收账的效率得以提升。其次,建立完善的新医改补助投放信息,从而保证财务的安全性,而对于医院的每一项补助资金的支出应该进行严格的信誉调查,做到各项信息公开透明、各项决策公平公正。最后,还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从事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源头上抑制财务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避免出现“三角账”。简单地说,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保证财务工作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合作社的发展以及政策的不断变化,医疗机构面临着繁重的业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下,新医改政策正在全面进行,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急切需要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而医院的经济业务运营过程的顺畅与否以及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这个医院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清晰明了,推动医院的改革,才能够真正的缓解医患矛盾,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本文虽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式方法,但是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医疗机构进一步的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郭坚强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5(01).699

[2]吕小芳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J].商2013,14(02):126

企业财务政策 第11篇

一、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的意识较差

在部分企业进行信用政策制定的时候, 并没有具备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 一些企业负责人总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靠的是资金投入、关键技术以及高技能劳动力, 往往就容易忽视信用这些精神文化的作用, 因此这样一来使得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认为, 生意往来就需要财货两清, 信用在企业交易之间往往是不可信的, 可能会隐藏着许多难以预料的财务风险, 因此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就会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说, 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都不具备相应的信用管理理念, 那么在信用政策的制定上就会出现问题, 甚至还会对这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造成影响, 使企业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所以, 面对企业负责人信用管理的意识较差的问题, 必须要加以尽快解决, 实现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实现对财务的科学化管理。

2.企业缺乏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在逐步的加快, 而对于企业的发展运行来说也逐步进入一种快节奏的生产运行模式,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 信用建设以及信用政策制定也就变得更加的微不足道, 从而使得企业缺乏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因为, 在一般企业内部只会重视企业发展的短期效益, 也就是企业的经济利润, 只要经济利润达标, 那么企业负责人就会去坚持这项企业发展政策, 但是信用对企业的作用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显现出来的, 因此就出现了信用政策制定与企业短期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 企业就不可能建立企业信用的长效发展机制,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短期行为现象严重, 内部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财务运行都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3.企业信用政策较为宽松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 在实际的调查中还发现, 部分企业的信用政策较为宽松, 具体表现在:首先, 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并不重视企业的信用政策, 这样一来企业在信用政策的实施方面, 就会出现宽松的问题, 员工也就不会去认真的执行和贯彻企业的相关信用政策, 从而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除此之外, 企业信用政策较为宽松, 还表现在企业的销售部门为了业绩增长的需要, 往往会提出建议, 让企业负责人制定一些宽松的信用政策, 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 从而实现营业额的增加。其实这简单来说, 就是把商家购买产品的条件降低, 允许一些赊欠行为的出现, 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销售业绩的提高, 但是在销售业绩提升的同时, 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回收风险。所以说, 任何事物都是具备两面性的,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 一定要进行全盘的考虑, 这样才可以减少对企业财务发展的影响。

4.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

企业在建立信用政策的时候, 不仅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挥实际来进行政策制定, 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客户资料来给与相应的信用政策的优惠, 因此对企业客户资料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在企业实行信用政策时, 就会对一些具备良好信誉的客户给与一定的财务优惠政策, 这样就需要对企业客户的资料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 并对这些客户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客户资料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 客户资料的不健全、客户资料缺乏分析以及客户资料的维护问题等等, 这些都将会影响企业信用政策的实施过程, 如果缺乏科学的客户数据资料, 那么企业的信用政策也就无法顺利施行,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对财务运行结果的良好管理。

二、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对财务结果的影响

1.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应当跟企业减少成本挂钩

在分析了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所面临的问题之后, 就需要分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结果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首先, 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与企业减少成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企业实行信用政策的时候, 需要检查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 如果企业因为财务赊销的缘故, 而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得不偿失的, 也就是企业并没有通过信用政策的实施, 来帮助企业实现实际销量, 获得更好的利润。试想, 如果这样的目标都没有达到, 那么企业所制定的信用政策也就是毫无意义的, 并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财务部门制定的企业信用标准应当跟企业减少成本挂钩, 这是二者之间必须要遵守的关系。

2.企业财务信用期限应当与财务赊销相挂钩

对于企业财务信用政策的制定来说, 必须要与财务的赊销期限相结合, 具体来说, 如果企业财务的信用赊销期限过短, 那么商家可能就不会进行选择, 毕竟商家有更多的优秀选择, 企业的信用赊销政策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不利于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 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优质的潜在客户;但是如果企业的财务信用期限过长, 那么企业就必须要对赊销客户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否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 财务信用期限越长, 企业的回流资金就会越慢, 企业就不得不去再次投入成产成本, 这使得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增加, 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良好的生产循环。所以说, 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结果之间, 应当按照企业财务信用期限与财务赊销相挂钩的原则进行安排。

3.企业现金折扣应当与财务应收帐管理挂钩

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之间还应注意现金折扣应当与财务应收帐管理挂钩。具体来说就是, 一般企业都会通过增加信用财务赊销期限来吸引客户, 这样做会出现一定的风险, 那么在这个时候企业就需要通过采用现金折扣的方式, 来避免的企业的损失。也就是说, 在一定的信用赊销期限之内, 为了不让客户的延期还款给企业发展造成影响, 企业就需要通过经常在延长收款期的同时, 给予客户现金折扣, 借以吸引客户提前支付货款, 来减少企业的风险。这样看来, 在企业制定相关的信用政策的时候, 一定要将企业的风险和财务运行放在首位, 避免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风险和经济损失。

三、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的策略

1.培养企业信用文化政策增强企业员工财务管理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之间协调发展, 企业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政策, 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首先, 企业的负责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用意识, 来进一步发展企业的信用政策, 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 吸引更多的客户;其次, 企业员工在推行企业信用财务赊销政策的时候,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 增强责任感, 一定要对财务赊销客户给与严格的审查, 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最后, 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信用文化的作用, 在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的同时, 也鼓励更多的客户共同遵守信用政策, 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利共赢。

2.建立企业信用奖励政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信用政策建立后, 还面临着进一步推进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奖励政策, 可以采用信用等级评定机制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制定一定的信用等级, 来对企业的合作客户进行科学的测评, 对于那些长期合作并且信用较好的客户, 企业就要给与足够的财务赊销期限, 并且给与一定的延长;而对于那些合作时间较短, 并且信用度不佳的客户, 企业就需要对该客户的财务赊销期限进行缩短, 这样一来就不必局限于死板的财务赊销期限管理, 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来进行灵活的变动。这样一来, 企业既可以保护了企业的合作客户, 又可以通过财务赊销期限的变动, 来提醒客户要共同遵守财务信用政策, 这样就可以保证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合作共赢。

3.建立科学的客户资信管理政策增加企业财务拓展渠道

企业要对一些客户资料进行安全的保管和科学的整理。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客户数据的管理和分析上, 可以采用一些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这样就可以更加快捷的分析出每一个企业客户的优缺点, 从而帮助企业在进行信用政策实施的时候可以做出最科学的选择。例如, 企业可以引进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或者是一些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输入一些具体的客户信息, 来对这些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 这样企业就可以得到最精确的客户资料,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信用政策实施的效率, 减少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财务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并提出了促进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财务管理协调发展的策略, 希望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信用建设, 实现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陈毅.企业信用管理对财务结果的影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02) :23-28.

上一篇:网络学习环境因素下一篇:畜牧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