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浅析范文

2024-09-02

预防及浅析范文(精选12篇)

预防及浅析 第1篇

1.1 路基施工的影响

1) 湿软地基处理不好。有些道路要穿过池塘、淤泥等地段, 由于含水量大, 无法碾压, 如果修筑路基时, 处理不彻底, 或处理后没有沉降稳定就铺筑沥青路面, 势必会造成路基沉陷, 从而导致沥青路面破坏, 影响正常使用。2) 路基碾压不密实。路基压实的目的在于减少土粒内部孔隙, 增加路基土的不透水性和强度稳定性, 防止水分的侵蚀和积聚, 避免土基软化及因冻胀而引起的不均匀变形。3) 路面基层施工质量的影响。为加快施工进度会造成原材料供应紧张, 质量难以保证;基层缺乏养护, 没有合理的龄期;或基层施工粗糙, 质量不能达到规范要求。这些因素会导致基层网状开裂破坏, 反射到面层, 就会出现网状开裂。水从裂缝处下渗到路基中,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会出现唧泥, 造成沥青面层的早期破坏。

1.2 沥青路面施工的影响

1) 矿料:矿料所含杂质超标, 碎石的压碎值、磨耗值不符合要求, 造成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偏低, 引起沥青路面早期的剥落。矿粉的细度对沥青混合料质量至关重要, 沥青与矿粉的交互作用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矿粉粒度小, 比表面积大, 当矿粉较目标配合比时的矿粉平均粒径增大时, 则矿粉比表面积就小于原比表面积, 这样, 就会有较多的沥青不能直接与矿粉表面交互作用形成结构沥青, 而形成了较多的自由沥青, 降低了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形成泛油, 因此控制矿粉的质量十分重要。

2) 沥青:沥青路面铺筑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主要是由沥青结合料、粗、细集料和矿粉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材料, 要求沥青材料具有优良的粘结力、较好的塑性、抗老化性、高低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

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问题:设计配合比时油石比过大, 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拥包和泛油;油石比过小, 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 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 会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及强度降低。

4) 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拌和时温度低、含水量大, 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 会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会使沥青老化, 形成混合料松散等现象;拌和能力过小, 出现停工待料状况, 使接头处形成小坎坷。

5)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摊铺机本身的性能及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摊铺机操作手不熟练, 使摊铺机曲线前进、摊铺机行走速度不匀或在行走中熨平板高低浮动等, 导致路面形成波动或搓板;摊铺机的熨平板未充分预热, 造成混合料粘结;运料司机技术较差, 撞击摊铺机, 使机身后移, 形成台阶, 影响平整度。

6) 沥青面层的碾压:碾压对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 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路线等都关系着路面的平整度。沥青面层的压实度对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影响很大, 压实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有些单位在施工时对压实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片面追求平整度, 而放松了对压实度的控制, 通车后平整度迅速衰减, 面层变形明显。

7) 养护:沥青路面施工时, 碾压完毕, 要派专人把守车辆, 待油温降至大气温度时, 才可开放交通, 以免油面出现推移及产生车辙。在使用过程中, 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局部松散、小坑槽后, 要及时进行养护, 避免扩大破坏面。有些养护人员,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或洒布机喷油, 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 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 甚至喷油不够, 用油量控制不当, 造成泛油、松散等病害。

2 路面病害的预防

2.1 控制路基施工质量

湿软路基可采用换土法, 也可根据气候条件翻挖晾晒降低含水量。压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 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影响路基压实度的因素有含水量、土类、压实功能、碾压层厚度、温度等, 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严格检测控制, 然后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2.2 控制原材料质量

1) 工地质检部门要加强原材料的检验工作, 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严禁入场。材料管理部门对进场材料的供应来源、进场时间、数量、储存堆放情况要进行明确标识, 以方便使用。材料要搭棚存放, 防止受潮雨淋。

2) 选用表面粗糙、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和级配、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好的骨料, 并保证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矿粉要干燥、疏松, 不含泥土等杂质。

3)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施工季节的气温、面层类型、施工方法和矿料情况等来选定沥青标号。要挑选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高粘度的优质沥青。在潮湿地区应采用碱性矿料, 或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来提高矿料与沥青间的粘结力。

2.3 严格进行配合比设计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就是在各种路用性能之间搞最优化设计, 在配合比设计阶段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交通状况做具体分析然后按照试验规程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最佳沥青用量应根据不同层位油面层需要的功能谨慎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施工, 不得随意改变。

2.4 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沥青混合料施工要从拌合、摊铺、碾压等方面严格控制, 合理安排工期, 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拌制混合料时要掌握好拌合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 尽可能连续铺筑, 以保证面层平整, 接缝良好。摊铺混合料时先检查摊铺机的刮平板宽度和高度是否适当。摊铺后, 需用人工随机补齐漏铺处, 并及时检查平整度与路拱。在摊铺过程中, 运料车应在摊铺机10~30M处停住, 并挂空档, 依靠摊铺机推动缓慢前进, 并应有专人指挥卸料车卸料。摊铺机应匀速连续摊铺, 严禁时快时慢。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 在摊铺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停机, 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摊铺整平后, 应及时碾压。

3 结语

沥青路面破坏与设计、施工等环节息息相关, 也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和养护密切相连。因此, 要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 提高投资效益, 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方主体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标准, 结合工程实际, 各负其责, 认真落实。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 使公路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 很多沥青路面均表现出裂缝、松散、泛油、推移等病害, 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文章就路面破坏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成因,预防

参考文献

[1]张燕军.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养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第2篇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的集中反映。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因此也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其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缺乏长期规范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当,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若运用不妥,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最终走向犯罪。

再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父母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对自己的孩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更是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心理缺乏承受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邪路。

最后,社会上不良风气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极易受社会“黄、灰、黑”色污染、侵蚀和危害。

青少年犯罪有着深刻、复杂的根源,其形成是多种不良因素所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极其需要全社会重视,各部门配合的一项综合治理工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犯罪行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及其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止犯罪的强烈意识。因此,预防犯罪的根本是一方面要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预防青少年犯罪,第一,要从青少年自身做起。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因此,提高青少年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二,要从青少年家庭做起。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子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要注意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青少年面对社会的第一站,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加强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从培养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知识和法制的观念来教育其做人的道理。改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有效的化解社会不良行径的侵蚀。从实际出发,彻度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未成年犯罪的根源。

第四,社会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从实际出发,彻度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未成年犯罪的根源。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树立良好的道德法律观念。大力“净化”社会环境。公安、文化与出版部门应当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杜绝色情淫秽暴力文化的蔓延,取缔黄色、暴力书刊和淫秽物品,大力推荐有着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第五,加强司法体制建设。完善立法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要有效的对青少年进行犯罪预防必须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抓起。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措施使青少年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同时,对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要积极引导,尽最大努力挽救他们。唯有如此,青少年群体才能健康成长,国家、民族的未来才有保障。

浅析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24—02

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令人担忧,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学生因触犯刑律而断送美好前程。而且随着大学生犯罪领域的扩大,社会危害性的增加,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相应对策,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犯罪的突发性。犯罪的突发性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以前犯意不明显,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往往是在遇到外物刺激、甚至是一些微小事物的刺激下,理智失去控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大学生犯罪,特别是暴力伤害罪,往往事先并无预谋。一般是在受到某一事态的刺激后实施的突发性、不可控制性行为。其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比较单一、盲目,常常因一两句言语不和就有可能实施犯罪。

2.犯罪的具有广泛性。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广泛性,二是犯罪类型和方式多样化。犯罪主体的广泛性是指作为犯罪主体的大学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呈多样化的特点。据相关调查表明,2010年比2009年犯罪率增加了97%[1],当前违法犯罪不仅仅出现于普通本科生中,受教育程度交较高的硕士生、博士生犯罪已经不再是新闻,现阶段女生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是指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种类繁多的特点。除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是特殊犯罪主体外,大学生犯罪几乎涉及了其它各类大罪,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等。其中涉及较多的罪名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等等。大学生犯罪类型的多样化,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3.犯罪的暴力性。大学生激情犯罪虽然都无预谋且时间短,但在激情爆发的瞬间,由于大学生处与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估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这样一种状态,因而往往表现得疯狂和凶狠,尤其是在嫉妒、报复、怨恨等情绪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手段更是及其残忍。所以,大学生犯罪尤其是激情犯罪多为恶性犯罪,犯罪的后果极其严重,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大学生激情犯罪不仅严重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给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与灾难。

4.犯罪的团活性与智能性。团伙性是指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地纠结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2]。结伙性犯罪由于参与的人员较多,作案时互相配合、互相勾结,因而社会侵害面广,犯罪成功率高,社会危害性尤其突出。同时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计算机及网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大学生犯罪多是有有策略、有手段的智能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反侦破性。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掌握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在智能化犯罪方面则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把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犯罪活动中,从而使犯罪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1.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懂法。大学生思想上没有法律的概念,不懂法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对法律条文不是特别了解,往往已经触犯了刑律,还不知道自己犯罪了。二是不学法。对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危害性缺乏全面认识,认为只要自己不干违法的事、学不学法律知识都无所谓。三是不守法。现在虽然有的高校开设了法律的相关课程,甚至有的学生学的本来就是法律专业,仍存在犯罪的现象,甚至是恶性犯罪这是因为在部分学生心里,仍然是心存侥幸的,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使教育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有的大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缺乏辨别能力。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特别是网络游戏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大学生自身原因。一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倾斜。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娇子”进入大学之后,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松懈,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一味追求高消费,一旦家里无法满足时,犯罪变成了他们实现需求的途径,纵观近年来大学生抢劫、盗窃等犯罪居高不下无不与此有关;二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近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严重,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不讲诚信、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欠贷不还等等。在社会变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孕育催生的新道德观念,如自主、竞争、效率等被变为功利、金钱至上[3];三是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纵观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就是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现代大学生,被称为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优越的物质条件、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障碍者呈增多趋势。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表明,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4]。主要表现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

三、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1.完善立法,加强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所在。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因此,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这不仅仅能够对大学生犯罪起到很好的作用,更是对全社会预防犯罪的重大贡献。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的基础。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常常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易入歧途。因此,在高校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培养一定的法律意识,遇事知道用法律来衡量,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犯罪的后果。比如刘海洋在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课,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的,但现在知道了,自己也很后悔。由此可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仍很薄弱。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通过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再次,各大院校应与司法机关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与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加强社会预防。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往往使毒害其灵魂,诱发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外在条件,如果仅仅通过教育手段对大学生施加良性影响,而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净化社会环境,那么防止大学生犯罪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消除社会上有害因素的措施中,应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一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遏制社会的丑恶现象,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如继续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保证贫困大学生火家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力培育、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和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和发展途径;同时政府也要大力倡导健康文化的发展,严禁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的制作和传播,防止一些污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

3.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疏导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以及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各大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素养和修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态,必须着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注重因引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其次注重大学生的精神修养,特别是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最后,注重大学思的基础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公民意识,培养正直、善良、有爱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春江.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EB/OL].http://www.lawbreeze.net.

[2]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96.

[3]魏丽,李娜,王金兰.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河北法学,2005,(7):56.

浅析油库设备渗漏原因及预防 第4篇

在设备的管理上, 绝大部分是好的, 能发挥其正常和应有的作用, 但也程度不同的存在一些问题, 对油库安全带来一定隐患。这些问题主要是:设备保养不及时、不到位、渗漏问题时有发生。就此问题, 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设备渗漏的原因

设备渗漏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语的,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笔者通过检查、调查和参加实际工作, 认为设备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安装施工质量差

在油库安装实施过程中, 有的是因为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而发生渗漏。如输油管线、油罐及其附件, 在焊接时质量不过关, 留有隐形的砂眼或焊接工艺不当引起裂纹, 变形而导致渗漏。又如油泵及过滤在安装是精度不高, 导致间隙过大, 泵轴不同心, 振动冲击大, 加速机件磨损、密封粗糙而渗漏。再就是油罐基础施工质量差, 引起不均匀或超限沉降, 使油罐屈起钢板折裂, 断而导致渗漏。

1.2 设计不合理

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设备渗漏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油罐进出油管线上不设弹性短管, 由于地震或油罐基础沉降, 是管道上的法兰面受力不平衡, 密封垫受压不均匀导致渗漏。油泵也是如此, 它在工作中产生的振动得不到消除, 使与之相连的阀门, 法兰及管线受振动影响而产生的渗漏。

1.3 产品质量差

有些设备渗漏是由产品质量差引起的。如有的油泵、阀门等由厂家制造时留有砂眼和缺陷, 使用后因受压而发生渗漏。同时输油管道及其连接的附件因加工质量原因产生的渗漏, 断裂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1.4 操作不当

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或责任心不强, 发生误操作而造成的渗漏事故也不少。其表现为:不按时、按质、按量添加润滑剂, 导致油泵磨损而渗漏。操作阀门用力过猛, 产生水击, 冲坏阀门或管道附件, 用力过大时还会破坏阀门密封面。查库不按时、不认真, 渗漏发现不及时, 处理不及时, 致渗漏加重, 酿成事故。

1.5 维修不规范, 质量不高

维修不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维修质量差或不善于选用密封件, 不及时更换失效的垫片和填料:或密封件安装的过紧过松;密封面处理的不平整不平滑, 影响密封性;没有按规定对闸阀试压;维修时不按要求蛮干, 对老式石棉盘根的切角、压阀放置不正确, 压盖受力不均, 对填料涵底部清理不干净, 有时在无任何防范措施情况下更换填料、卸螺栓, 造成设备泄漏。

1.6 腐蚀破坏

油库设备大多都由金属制造。而设备大都处于大气环境中, 时刻遭受到大气中腐蚀介质的腐蚀, 尤其是油罐底部以及埋地管线受到土壤腐蚀, 山洞油罐设备也受到山体水中所含腐蚀介质的严重腐蚀。所以, 油库设备渗漏事故近一半是由于腐蚀破坏所致。而油罐底渗漏事故中因腐蚀原因引起的比例更高。还有人为破坏造成等。

2 设备渗漏的预防

2.1 油库设备渗漏是油库管理中的一大顽症, 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采取防范措施得当, 就能有效防止设备渗漏事故的发生, 或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其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

(1) 正确选材。油库多种设备材料应根据其油库所处的场所环境以及所储油品的性质进行正确的选材, 如金属设备的防腐材料, 密封件的耐油性能等。 (2) 结构要合理。由于油品在储运过程中会混入少许的水分杂质, 同时因温度变化, 油品本身亦会析出部分水分, 冬季易引起设备的冻结堵塞、胀裂, 从而导致渗漏。夏季因温度升高, 油面体积膨胀, 可能破坏密封的储油容器。或胀裂管线导致的油品渗漏, 所有这些都要从所用设备的结构方面加以考虑, 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又如, 直埋卧式油罐, 当处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时, 雨季油罐易上浮, 折断所连管线、破坏油罐本身, 造成渗漏事故。为此, 在设计上就应采取拉浮措施。 (3) 安全装置齐全。在油库设计时, 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周全如:操作失误, 杂质混入以及静电积聚, 遭受雷击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各种安全装置, 确保油库各项作业正常进行。防止油料渗漏事故的发生。如设置防雷防静电、防溢油设施, 设置消防系统等。

2.2 严把工程质量关。施工质量的好坏是设备能否保证不渗漏的决定因素。若施工质量差, 就意味着保证设备存在着先天不足, 一旦投入使用, 极易发生渗漏事故。因此, 在施工中应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设备基础应达到耐压力均匀。油罐、油泵、管线支座等基础施工时, 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同一基础应确保其各点的耐压力均衡, 以确保不发生不均匀沉降, 一旦发生不均匀沉降, 往往会使油罐发生变形、倾斜、折断、撕裂等, 造成油料渗漏在所难免。油泵基础若不均匀沉降, 则会拉弯管道, 使连接法兰受力不均, 手拉一侧间隙增大, 受压一侧间隙减小, 其密封垫极易被破坏, 油料渗漏也是在所难免。 (2) 设备安装要严把质量关。油泵、阀门、法兰、丝扣等安装时, 要按规定要求, 做到装配合理, 连接正确, 配合恰当, 松紧合适, 受力均匀一致。设备安装时, 其垂直度和水平度应符合要求, 避免造成偏磨振动、渗漏现象;设备的地脚螺栓应紧固, 接地应牢固。调试设备应做到振动小、润滑好、无渗漏、密封可靠、操作灵活。

2.3 把好操作维护关。正确操作、及时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不渗漏的重要因素。

(1) 严格落实日常查库制度。在管理上按照要求规定严格落实各级查库登记制度;坚决克服工作不认真、制度不落实、值班人员玩忽职守, 查库走马观花, 如果微小渗漏发现不及时, 维护不及时, 结果就会酿成渗漏大事故。所以, 各级除按规定要求时限查库外, 还要切实做到一看、二听、三嗅、四摸。也就是对各种设备应用眼观察有无渗漏迹象, 用耳听有无漏油声音, 用鼻闻有无油味, 光线暗或看不到的地方可用手摸有无油迹。 (2) 规范操作, 切忌蛮干。各种设备应按操作规程和程序正确操作。开启运转设备和阀门时, 应适当用力, 不能用力过猛或忽大忽小, 忽快忽慢, 否则会造成部件受力不平衡, 有时还会造成水击, 从而损毁设备和密封件, 造成渗漏。特别是在关阀门时, 严禁使用长撬杠和管钳, 阀门也不可关得过紧。

2.4 及时维护更换, 把好堵漏技术关。油库发生渗漏损失, 绝对无渗漏也是不可能的, 但为减少渗漏损失, 要及时维护更换, 正确运用堵漏技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维护保养时, 更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程序办事, 严格执行技术标准, 确实做到精益求精, 只有及时消除渗漏隐患, 才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 淘汰陈旧设备, 改进密封结构。油库有的建库时间长, 设备老化, 技术落后, 渗漏严重,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应及时淘汰更新。有的设备密封结构不完善, 应予以改进。 (2) 不断采用先进的密封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密封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新的密封材料和产品也在不断大量的涌现, 新的密封装置也在不断地大量出现, 取代了一部分传统的密封形式, 使设备的渗漏率大幅下降。所以, 在油库管理上, 不但要更新观念, 而且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运用新材料、采用新办法, 减少渗漏和损失, 确保油库安全运行。

摘要:油库中的油罐、输油管线、各种阀门、输油泵、加油机、以及电气、安全和消防设备等是油库的主要设备。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对各类设备的正确使用, 减少油品损耗, 这才是确保油库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油库设备,渗漏,危害

参考文献

[1]王丰.洞库油罐间拱顶渗漏水的处理[J].石油工程建设, 1998 (01) .

[2]廖达伟, 窦志宽.输油管道应用玻璃钢补强防腐技术[J].管道技术与设备, 1996 (02) .

浅析工伤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第5篇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1749 评论:0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8日

劳动保护是国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各类事故、职业病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多年来,由于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贯彻的不好,没有真正落实国家在劳动保护方面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章制度,使我局的工伤事故屡有发生,给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政治影响,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对发生工伤事故原因的分析

发生工伤事故的原因是人们短期行为严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合格以及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作祟。综合起来不外乎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三个方面。纵观我局多年发生的各类工伤事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领导干部缺乏安全意识,安全工作不务实

几年来,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视,摆在“第一的位置”,但重生产、轻安全的行为是存在的,特别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抢任务,不顾安全生产存在的隐患,而是凭侥幸蛮干,结果造成生产死亡事故。其中1994年我局贮木场滚楞死亡事故,就是为了省力走捷径,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而发生的生产性死亡事故。

有的领导对安全工作虽然有布置,但没有认真落实,没有认真检查,结果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故。1991年乌斯孟林场中楞装森铁台车,工人作业安全距离不够,针对这种违章现象,局安全监察科在安全检查中,对该工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下达了隐患整改通知单,但本人毫无改正重视之意,而单位领导又没进行复查,结果几日之内,被脱落的原条砸在头部,当即死亡。

1.2 缺乏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是操作者进行正确操作的依据,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是防止“三违”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多次生产事故的发生,是操作者有章不循或管理混乱造成的,有的林场(所)没能正确贯彻执行作业规程就进行采伐作业,结果造成生产死亡事故。

1.3 工人技术素质差

①青年工人多,安全意识淡薄,艺高胆大,因此工作中重生产、轻安全、侥幸心理和盲目蛮干的现象严重,发生事故的频率高。

②缺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有的没经过培训和不持证上岗。象吉岭库林场的油锯助手,没经过安全采伐技术培训,不懂得安全技规,结果被油锯手放树砸死。

③缺乏起码的安全专业知识。1988年物资供应科在使用搅拌机时,不使用电闸开关,直接接在动力线上(未接地),结果因漏电把操作人员电死。

④安全教育走过场。不少单位安全宣传教育只是形式,不讲实效,照本宣科,有的单位发生事故,检查组在调查安全教育情况时,编造一个假的安全教育记录欺骗调查组。有一单位一新工人上岗前不教育,不培训,结果工作三天就发生了事故。

⑤严重缺乏安全防护设施。机械传动装置无防护罩,电锯、电刨无防护装置,移动式手持电动工具无漏电保护器,建筑施工无安全网等等,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方面。近几年中,由于缺乏安全防护设施致使1人死亡、3人重伤。

⑥生产作业现场管理混乱。生产作业现场的管理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如林业局贮木场建场时(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对从场区通过的一条道路设计不合理,安全系数低。几年来发生多起折断的起重绳打在过往行人的头部或背部,虽未造成重大事故但隐患严重地干扰了正常作业。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尤其是提高责任者“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就是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在确保安全条件下进行生产作业。抓安全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真正落到实处,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2.2 认真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抓好安全工作。而且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监察部门要抓的事,每个生产主管部门都应把安全工作当做第一位的事来抓。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安全工作真正抓好,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要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工作。在“抓安全工作上谁抓都不算越位,怎么抓也不算过分”。在企业内要做到人人都关心安全、人人都过问安全,不能把安全工作只看作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察人员的事。

2.3 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在加强安全的同时,首先要抓好新工人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时间,还要有专人检查落实情况;其次要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率达95%,持证上岗率达100%;三是抓好企业场所、生产指挥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实行安全生产指挥证(资格证书),力争培训率达100%,持证指挥生产率达100%,杜绝违章指挥的现象发生。四是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知识教育,采取广播、电视、安全知识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使之达到人人懂安全知识、人人遵章守纪。

2.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作业现场管理。为使作业现场都按规程操作,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同时要抓好现场管理,还必须抓住事故多发的几个环节。一是下班前(抢速度、忽视安全);二是刚上班(思想不集中);三是节假日休假后刚上班;四是家中发生异常情况,上班前没有休息好或饮酒等等。在抓作业现场管理时,必须做到对违章行为坚决制止纠正,决不能姑息迁就,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领导必须亲临现场指挥处理。.5 提足用好安全技术措施费,改善工人作业条件。一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按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10%~20%,提足安全技措费,下在专用资金帐上;二是用好技措费,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管好用好技措费,真正弥补劳动保护设施的欠帐,改善作业条件,更不能挪作它用。

2.6 抓好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安全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重要手段。安全检查可分定期和不定期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安全检查的频率可以因单位而异,安全检查可先发安民告示,也可采用随机抽查等办法,这样能查出事物的真实面目,检查后要抓紧事故隐患的整改,并且要定时复查,做到及时反馈。

2.7 按时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一是要按规定发放职工的劳动防护用品,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克扣,也不能以钱代物;二是必须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尤其是特种防护用品,一定要到劳动部门批准的定点厂家购买有验收合格证的产品,发放的防护用品必须正确使用。

2.8 对发生的工伤事故要严肃认真地进行调查处理。发生事故不能隐瞒,必须如实报告,事故发生后,企业主管部门要立即报告上级劳动安全部门,并会同工会、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对伤亡事故一定要本着“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处理。重大事故要召开事故追查会,对事故进行认真地调查分析,并吸取教训,以防事故重复发生。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及一般预防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一般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1-02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良好的品德修养将会促进能力的正向发挥,反之,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成为贻害社会的利器,害人害己,甚至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实为可惜。提到马加爵,或许许多人还心有余悸,药家鑫案也才淡出人们视线不就,今年春天,又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等,这些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案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座位人们眼中的高材生影视知书达理,斯文儒雅的,缘何会成为凶残的罪犯?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重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如下:(1)大学生犯罪有明显的突发性,为激情犯罪。例如,据南京市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了70%左右。[1]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起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在当时情况的刺激下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了犯罪行为。(2)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多,多数主观恶性较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大学生犯罪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2]然而,在这些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虽然存在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此类的恶性案件,但占绝大多数的是因特定的环境或某种因素引发的无预谋无准备的突发性事件。这些犯罪的大学生在被抓捕后,往往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悔罪态度良好。(3)大学生犯罪手段智能化。大学生是掌握有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知识的人群,起采用的犯罪手段往往显示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且较一般的犯罪手段更为隐蔽,一旦得逞,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如曾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是个谜。(4)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多样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为财产型和伤害型,罪名主要涉及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性犯罪、智能性犯罪、经济类犯罪等新型犯罪。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1.非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引发大学生犯罪。需要是主体为之付出行动的动力,正常的需要一般不会引发犯罪,而非正常的需要由于往往是超越现实的的需要,假如一味追求,则容易使当事人采取非正常手段,从而引发犯罪。如家境贫困的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他们往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采取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虽然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量少,有没有实施更多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法律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刑法、民法等的一些皮毛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并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做事易走极端。大学生多处于18至24岁之间,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犯罪的高峰年龄为20岁左右,这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几乎重合,处于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自控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容易冲动和走极端。

4.人格和心理缺陷。现代的大学生多事独生子女,全家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很容易把他们培养成自私,为我独尊的性格,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多数大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当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当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变态的人格和心理,是他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身心,随心所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事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站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3]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高考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缺乏责任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没有将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大学生最终产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少有采取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宣传如何自保等。高校宿舍盗窃案件屡见不鲜,宿舍失窃后,由于学生人多,犯罪现场很容易被破坏,公共区域、走廊通道也很少安装监控摄像头,这给警察侦破案件造成很大难度。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自尊心较强,一些不经意的玩笑话可能就会触及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刺激到哪强烈的自尊心,一旦心理失衡便会产生犯罪动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如父母离异,亡故或工作在异地等的家庭,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容易使他们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如果长期心灵压抑无处释放,一旦遇到问题,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良思想或行为,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如生活在习惯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往往鲁莽粗暴,易于冲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多数会采取暴力攻击对方。

三、大学生犯罪的一般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承擔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责任。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是预防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尽管在201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还是缺乏相应的措施。[4]对此,高校应急安全辅导员培养提提,作为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与有效的疏导。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治愈心理疾患,防微杜渐,引导他们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大学生犯罪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过少。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出教室课堂上灌输的法律知识外,可惜啊还需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来巩固和扩充,如针对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校园媒体进行法律宣传,播放法制节目,开展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庭审,开展大学生细纹雷剑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发展氛围,熏陶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做。

再次,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方寻找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对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创造实习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择业指导和建议,模拟求职面试,教会他们面试技巧等具体有效的措施。此外,高校应积极联系校外单位,为学生创造就业或实习的机会,或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生,通过人才交流会,方便大学生进行多重选择,普遍撒网,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家长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给他们的行为以正确引导,此外,家长应定期主动地与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学校合力,促进大学生将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注意学业与身心的共同发展。平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勇敢面对各种压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乐观、自信、坚强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出版社,1992:205.

[3]李儒彬.闫映红.检察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

[4]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学生教育,2012:78.

浅析煤矿机电事故及预防措施 第7篇

1.1 机电设备陈旧老化, 资金投入不足

在矿井建设时, 矿井的设备必须成套的投入, 而且各设备间必须配套, 因此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很大,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很难承受, 并且当前很多煤矿重产出轻投入,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导致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设备相对老化。大量超过服务年限的设备仍在超期使用, 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标准要求的设备仍然存在, 并且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解决。井下机电设备老化, 不能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和必要的安全投入, 是发生机电事故的重要原因。

1.2 机电标准认识不足, 管理不到位

一些矿井尽管有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 但多为兼职, 对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管理不到位或放弃管理。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 未能做到上标准岗, 干标准活, 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的管理不能按《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 致使机房硐室、机道、头面达标率低。而且机电设备的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上还不到位。有的矿井设备验收、使用制度执行不严, 不合格产品仍能入库。有些正在使用得设备缺少编号, 设备、电缆标志牌不全, 帐、卡、物不对应。受资金不足的影响, 不少单位拼设备的现象依然存在, 设备不能按计划升井轮换检修, 直接转面使用。而且设备检修质量不高, 有些是测试项目未做, 还有些是设备超期却仍在使用, 未能按规定进行报废处理。这些情况的存在, 使机电事故的发生不再难以理解。据统计, 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造成的。

1.3 机电队伍素质较差, 技术力量薄弱

煤矿井下工人基本素质较低, 多数人不具备基本的安全保护技能, 有章不循者大有人在。据统计, 在10起机电设备事故当事人中,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机电操作人员文化基础差、安全意识淡薄, 在操作过程中达不到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 再加上特种作业人员频繁调整岗位, 也给安全埋下隐患。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2 矿井机电事故的预防措施

2.1 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 加大设备投入和改造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安全投入机制, 保证矿井维护、维修机电设备所需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 从而确保煤矿必须的生产装备、安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 对保护装置不齐的设备如提升绞车、干式变压器, 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完善保护或予以更换。以较为先进和节能降耗的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二是要把好煤矿机电设备的进入关和维修关, 保证按标准要求购买、安装、使用和维修设备, 杜绝伪劣机电产品、非防爆产品和无煤安标志产品在煤矿的使用, 坚决从源头上消灭事故源。

2.2 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 矿井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 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 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 即面上抓质量升级, 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 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 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 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 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要想做好设备管路工作, 首先要认清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 它是掌握设备动态, 建立、保管设备档案, 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 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 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 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 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 配齐设备管理人员, 实行流程化管理, 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2.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煤矿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无论是管理者、职工、还是安全员, 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做好安全工作, 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尽一切力量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 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 加强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1) 建立竞争机制。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 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 划分工资等级, 引导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 (2) 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 考试合格, 颁发合格证, 人人持证上岗, 按章操作, 严禁无证上岗; (3) 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 对优胜者给予重奖, 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素质; (4) 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 即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 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以重点培训为主: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 以内部培训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2)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 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危害性, 消除安全侥幸心理, 增强安全意识, 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 (1) 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 定期对职工开放, 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 (2) 用典型说教的方式, 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 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3) 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加以监护, 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发事故。

3 结论

浅析我国洗钱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第8篇

关键词:洗钱犯罪,特点,预防

洗钱犯罪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洗钱活动日益呈现出频率高、程度重等特点, 为此我国刑法专门修改增设了洗钱犯罪。反洗钱犯罪已成为当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如何预防和减少洗钱犯罪, 笔者重点探讨了当前我国洗钱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对预防洗钱犯罪有所裨益。

一、洗钱犯罪的概念

洗钱, 顾名思义, 就是把“脏钱” (犯罪收益) 漂白洗净。洗钱犯罪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共七类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 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二、犯罪分子惯用的洗钱手段

洗钱活动采用的常规方法是以某种名义将不法所得通过相关交易转账, 使之名义合法。犯罪分子多采取以下方式“洗钱”:一是将大笔金额化整为零, 存入多个以他人名义开设的账户。这些账户彼此毫无关联, 之后再通过汇款、支票等方式转入犯罪分子名下。由于每次交易金额不大, 且多通过跨国方式交易, 甚至利用某些国家或地区可以开设保密账户或公司的便利条件, 隐蔽行踪, 使相关机构难以发现;二是设立多个虚假公司, 将违法所得通过公司间的虚假交易, 把价值低廉的物品以高价售卖给另一家公司, 并最终转入犯罪分子名下;三是购买高价物品, 并伺机脱手套现。犯罪分子先用金钱购买高价艺术品、名贵珠宝等昂贵商品, 然后再伺机脱手换取金钱。

三、洗钱犯罪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国加大力度打击洗钱犯罪, 犯罪分子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 犯罪活动的形态与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 专业人员介入“清洗”过程

虽然犯罪分子有能力获取非法利益, 但未必熟知如何通过金融体系“漂白”黑钱。据加拿大警方公布的资料显示, 会计师和律师是两种特别容易牵涉进洗钱犯罪的专业人士, 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公信力, 使得洗钱过程更加顺利, 犯罪线索更加隐蔽, 犯罪破绽更不易被警方察觉, 犯罪所得表面看来更加“合法化”。另外, 银行工作人员的涉案也增加了警方的缉查难度。

(二) 网络科技加速洗钱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银行客户可以享受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 而网络科技所特有的隐匿性和快捷性, 可以将犯罪分子的巨额资金瞬间转移至各地,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性, 使得在网上追查洗钱过程变得尤为困难。

(三) 现金运送方式出现抬头

现金运送原本是洗钱犯罪的最原始形态, 后来由于现金容易占据空间, 出于安全隐蔽方面的考虑, 渐渐被弃之不用。随着近年来交通运输空前发达, 现金运送出现死灰复燃之势, 犯罪分子直接将现金走私运离国境, 可避免留下任何书面线索, 此外, 还可利用伪造的证件将现金转换为银行汇票、本票、旅行支票等, 将其带到国外。

(四) 洗钱犯罪逐渐组织化国际化

当前洗钱犯罪与组织犯罪逐渐合而为一。犯罪组织必须通过洗钱, 才能安心合法享用其犯罪所得, 因此, 在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考量下, 犯罪组织必然实施洗钱犯罪。另外, 在当前跨国经济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国际洗钱犯罪也呈现出领域更宽广、手段更隐蔽、组织更严密、危害日益加剧等特点。

四、预防洗钱犯罪之对策

(一) 切实掌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

预防洗钱犯罪的首要, 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确实“认识客户”, 发现可疑洗钱活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反洗钱国际组织———国际反洗钱金融行动小组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简称FATF) 曾提出, 在确认客户身份问题上, 应建立相关程序与对策, 切实执行“开户应注意事项”及“确认客户身份应遵循的事项”。相较我国银行关于确认客户身份的相关规定, 美国法律授权发布的行政命令, 更具有普及性;而日本更将“确认客户身份”作为特定法律予以规定, 同时辅以行政命令予以细节完善。

(二) 减少人头账户问题

人头账户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洗钱方式, 其即便被警方查获, 也多为受利诱的第三方或其他可随时被取代的人员, 洗钱背后的主谋则很难被查获。因此, 针对人头账户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类金融交易应改为以签名代替盖章, 避免伪造;二是金融机构应建立开户诚信机制, 建立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除了对人头账户的提供人建立警示账户外, 还应强化金融资料库的查询功能, 同时对开户者的交易进行跟踪审查;三是整合金融机构相关资料, 强化人头账户的交易资料查询, 将可疑交易用户提交为重点查验对象;四是对提供名义供他人违法使用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 拓展国际合作, 共同打击经济犯罪和加强洗钱犯罪的预防也很重要。

洗钱是犯罪分子清洗黑钱的手段, 其本身就已构成犯罪, 甚至是进一步犯罪的肥沃土壤。近年来, 我国发生的多起金融弊案都说明我国在打击洗钱犯罪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笔者认为, 打击洗钱犯罪的关键还在于逐步完善金融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 这才是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贾宇, 舒洪水.洗钱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05.

浅析农村火灾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9篇

1 当前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

1.1 消防组织监管不到位

以新《消防法》为指导的多个消防文件中明确提出, 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网格化消防管理构建以村为基本单元的网络体系,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乡村具体负责、村民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组织。然而不少农村基层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消防安全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 对消防安全责任仅停留于纸上谈兵, 少数乡镇成立的防火安全委员会, 也是形同虚设。同时, 农村消防工作属于三级消防监督管理, 由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实施, 消防机构负责业务指导。由于基层派出所警力有限、治安管理任务繁重, 难以落实面广、量大、业务要求高的消防工作, 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一般限于企事业单位, 对村落的消防安全监督全面指导、防控能力不强。

1.2 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要求,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很多农村建立了多家企业基地, 但企业家们一心发展生产, 对消防管理松懈、心存侥幸, 招收的员工不经消防安全培训就匆忙上岗, 违章操作导致的火灾时有发生。而且, 由于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导致因电线超负荷运转、电线乱拉乱接等违章使用引发的家庭电气火灾更是频发。同时, 尽管村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保留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如燃放鞭炮、焚烧麦秆、烧香上坟等一些风俗习惯, 易燃物管理不善随意乱倒, 余火清理不及时, 带火星的碳灰随处洒落等现象, 更是成为诱发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 建筑布局大多以宗亲家族连片建造为主, 可燃物资堆放随意性强, 缺乏合理的统一规划, 消防通道、防火间距、防火墙都达不到消防设置标准, 多数农村水源匮乏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旦发生火灾, 由于道路狭窄、缺乏水源、消防设施损毁和扑救不及时等情况, 极易引发大面积燃烧, 火烧连营, 造成损失巨大, 人员伤亡惨重的后果。同时, 多数农民缺乏基本消防常识, 发生火灾后不知所措, 第一发现人或受灾户往往惊慌失措, 急于叫人而不知报警、灭火, 更有甚者不会报火警, 也有怕报警后收取费用带来更大的损失, 不积极报警, 延误消防队灭火的有利时机, 致使小火变成大灾。

2 加强和改进农村火灾的预防对策

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不能盲目要求每村开辟消防车通道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只有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努力提高村民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及组建村级义务消防队、改善消防安全设施等方面寻求突破。

2.1 严格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

根据农村消防工作的网格化管理要求, 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管理、责任、保障、考评奖惩机制, 实行一级抓一级, 各乡镇政府、村委员会, 应根据本地经济状况, 扎扎实实把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农村公安派出所管辖优势, 切实履行农村消防工作职责, 加强防火检查, 督促火灾隐患整改, 形成以公安派出所为依托、以农村为载体, 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2 合理规划农村消防安全布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使新农村消防安全达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按比例配套建设用地和资金, 重视农村居住环境建设。首先, 对以易燃建筑材料为主、房屋集中连片、建筑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村落, 有计划地实施改造, 或有效提高建筑耐火等级, 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其次, 对麦场、柴草加强管理, 合理设置麦场、柴草堆放场所, 远离火源, 留出防火间距, 有效防范用火不慎引燃柴草的火灾;最后, 规范电气消防安全管理, 防止电气线路乱拉乱接, 请专业人员按规定改造和更换年久老化的线路, 避免电器过载引发火灾。

2.3 切实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

依据《消防法》的要求, 把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农村整体规划中,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先天性路窄、缺水等消防安全隐患。针对农村消防实际情况, 应配备消防摩托车、三轮车等小型消防车便于路窄通行, 配备手抬、推车式消防泵等消防设备解决取水困难。同时, 加强消防水源建设,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解决消防给水问题, 利用河、沟、窖等天然水源, 设置消防水池、自备水井等人工水源, 有自来水管网的乡镇、村落要增加室外消火栓系统和简易消防取水点的设置。

2.4 全面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

要加大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采取在乡镇设立消防宣传牌, 建立宣传广场, 在各村开辟消防宣传角等形式, 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识;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消防宣传教育, 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村学校教学内容, 增加农村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普及消防基础知识。消防部门要大力开展“送消防安全知识上门”、“送消防安全到家”活动, 通过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共同组织村民观看防火安全教育片, 赠送安全防火宣传画, 发放宣传材料, 以及采取让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等形式, 持续不断、坚持不懈地将防火知识、灭火常识、火场逃生自救技能等消防安全知识向村民进行广范宣传教育, 形成农村人人“关心消防、支持消防、知晓消防、服务消防”的良好氛围。

2.5 充分发挥多种消防队伍建设

要依托乡镇政府、行政村、基层派出所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 组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 经济较发达地区, 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经济薄弱地区, 尤其是偏远农村可以建立专职与义务相结合、消防与治安相结合的多功能联合队伍。每个村委会、村民小组确定一名日常消防安全捡查监督责任人员, 负责日常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部门要大力加强防火技能和火灾扑救等技术指导, 定期、不定期对消防队员和消防责任人进行培训;使农村治安和消防工作有机结合, 形成农村消防工作群防群治工作态势, 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任建国, 李坚, 高翠萍.配电网电缆防火阻燃及预防措施探讨[J].电力设备, 2006 (1) :66-69.

[2]张艾萍, 万瑞军.基于数字温度传感器的电缆故障在线监测及火灾预警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3 (10) :57-58, 61.

浅析别墅渗漏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10篇

1 渗漏原因分析

1.1 地下室渗漏的原因

主要发现于底板、侧墙、顶板、侧墙管边, 其原因如下:

1) 混凝土密实度差、裂缝, 浇筑前清理不干净, 混凝土内有杂物, 地下室外墙穿墙螺栓未使用止水螺栓;

2) 后浇带、施工缝节点施工做法不当,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原结构面清理不干净、未凿毛, 导致新旧混凝土结合不好;

3) 防水施工质量差, 防水卷材粘贴不牢, 阴阳角、管根等细部处理不当, 地下室外墙防水层在回填土时破损。

1.2 屋面渗漏的原因

主要发现于屋面泛水部位、瓦屋面与外墙交接部位以及平屋面结构板, 其原因如下:1) 与屋面交接处砌体外墙、女儿墙根部无混凝土反坎, 女儿墙未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设构造柱、无混凝压顶, 墙体裂缝;2) 屋面防水施工质量差, 卷材热熔法施工, 空鼓严重, 泛水部位细部施工质量差, 卷材上返高度不够、未收口;3) 屋面混凝土施工质量差, 浇筑前模板内未清理干净,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养护不当, 混凝土裂缝。

1.3 外墙及窗边渗漏的原因

主要发现于窗边, 也有局部外墙渗漏, 其原因如下:1) 砌体施工质量差, 灰缝饱满度达不到要求, 甚至有地方瞎缝, 砌体施工时穿墙管道未用混凝土封堵或封堵不严;2) 窗框采用毛口安装, 预留洞口过大或过小, 窗框四周未采用防水砂浆塞缝、塞缝不密实, 窗边防水质量差甚至未做防水。3) 窗上口未设滴水线, , 下口也未设排水坡度, 下框料无排水孔, 雨水倒流, 窗密封性能差、未打胶或打胶质量差。

2 预防措施

2.1 地下室渗漏预防措施

1) 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防水等级, 合理设置后浇带, 采取混凝土抗裂措施, 加强混凝土振捣、精心养护;2) 混凝土浇筑前检查, 模板内垃圾清理干净, 避免穿墙螺栓、模板木条、铁丝等杂物穿透混凝土构件导致漏水;3) 防水施工前做好基层检查验收工作, 发现结构裂缝应先处理, 管根、阴阳角设附加层后再开始大面施工, 地下室外墙使用带止水环的穿墙螺栓;4) 防水施工质量:底板可空铺或预铺反贴, 侧墙、顶板尽可能在混凝土结构面上采用带粘贴剂的冷贴法粘贴, 避免空鼓窜水, 地下室外墙防水层验收后做好保护, 避免回填土时破坏。

2.2 屋面渗漏预防措施

1) 与屋面交接处外墙、女儿墙根部设混凝土反坎, 并与混凝土结构同时浇筑, 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设置砌体女儿墙构造柱和混凝土压顶;2) 加强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特别是泛水部位上返高度和收口, 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3) 对于混凝土平层面渗漏, 预防措施包括:采取屋面板抗裂措施, 如:设双层双向板筋、角部增加加强钢筋、混凝土终凝前二次抹面、加强混凝土养护等;混凝土浇筑前清理杂物, 避免支撑筋、铁丝等穿透混凝土板;防水施工前做闭水试验, 如有渗漏, 在结构面上局部针对性处理;加强防水施工质量, 结构面原浆压光以达到防水基层质量, 直接在结构面上做防水层;卷材铺贴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 粘贴应牢固不空鼓, 采用带粘贴剂的冷粘法效果较好;屋面找坡、排水设计合理, 施工得当, 避免屋面长期积水。

2.3 外墙及窗边渗漏预防措施

1) 加强砌筑施工质量控制, 确保灰缝饱满度, 保证顶砖间隙时间, 顶砖顶实, 外墙抹灰前满挂钢丝网;2) 避免在外墙上随意开洞, 抹灰前认真检查预留洞、后开洞是否已封堵严密;3) 外墙窗边是外墙防水的薄弱环节, 必须严格把关, 重点监控, 安装前检查洞口尺寸偏差并调整, 保证窗框安装后缝隙在30mm以内, 并用干硬性防水砂浆填塞密实, 再涂防水涂料;4) 门窗上口设滴水线或滴水槽, 窗台找坡, 门窗框料接口、与墙体接触部位打好胶;5) 做好外墙淋水试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别墅渗漏处理方法

3.1 金汤水不漏封堵

有些渗漏点不见明显结构裂缝、无不密实之处, 或是细小毛细水渗漏、管根渗漏, 此类渗漏量小, 采用金汤水能快速有效封堵。金汤水不漏是一种高强快硬水硬性材料, 加水后能快速凝结成膜挡水。处理时要在渗漏点凿开表面混凝土30~50mm, 清洗干净, 将加水后的金汤快速涂在表面, 此方法适用于屋面、地下室各种混凝土结构渗漏处理。

3.2 灌浆处理

采用单组份水溶性聚按酯灌浆材料, 用于因混凝土构件裂缝、不密实情况下的渗漏处理。灌浆料灌入混凝土中与水作用后迅速膨胀几十倍, 通过膨胀后形成的不溶于水、强度高且稳定性强的固结体填充混凝土构件中的空隙, 达到防水效果。此方法用于屋面、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渗漏处理, 遇到渗漏严重情况时可与金汤水不漏配合使用。

3.3 与屋面交接处外墙、女儿墙根部渗漏处理

凿开墙根部位屋面保温层、保护层至结构面, 清理干净后做防水层, 如果女儿墙外侧裂缝, 需凿开抹灰层, 挂钢丝网后重新抹灰。

3.4 外墙及窗边渗漏处理

采用上述灌浆方法处理, 但砌体结构密实度不如混凝土, 效果相对较差;对于墙体渗漏, 需剔除外墙装饰层后面修补裂缝、堵洞, 或直接在外墙装饰面上涂无色透明型防水胶处理;对于外窗本身漏水, 采取开排水孔、重新打胶等方式处理。

4 结束语

通过两个雨季和淋水试验时的渗漏检查、处理, 该工程渗漏问题基本处理完毕, 交楼情况总体顺利, 业主未集中反映此类问题, 但渗漏处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房屋建筑工程中, 渗水现象普遍存在, 其渗漏原因也多种多样。但通过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施工管理, 抓好施工细节, 严把质量关, 房屋渗漏难题是可防可控的。本文旨在强调防水施工质量重要性, 以及探讨渗漏问题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阮志勇.斜屋面渗漏原因分析及施工技术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9.

[2]赵艳.楼面渗漏成因分析与防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浅析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预防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虫害原因;预防措施

0.前言

林业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木成材率下降,严重的会造成整个区域或林分带的林木死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病虫害的影响我国颁发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并提出现在林业病虫害的治理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而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覆盖面积广,这就导致林业病虫害的种类繁多,预防工作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病虫害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醒我们大家爱护森林环境,维护自然和谐。

1.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通过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分析,得知在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逐步扩大,原始森林面积减少,人工造林面积增大,在加上一些不合理的管理、不当的行为等对原始森林进行破坏,导致森林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无法抵抗外界和内部的病害、虫害,最终形成枯死和森林环境恶化,加大病虫害的传播破坏。产生林业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1乱砍乱伐

林木既是我们生活中的净化器,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木材,通过加工做成各种产品供人们使用,而随着木业的大量使用和木材价值的上升,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原始森林遭受破坏,导致原有的生態环境失衡,人工植树造林时间短,不能发挥作用,产生病虫害。

1.2传播

病虫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自然传播途径和人为传播途径。

1.2.1自然传播途径

病虫害在自然环境中自身具有主动传播能力,在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后,沿途进行繁殖、适者生存法则,最终成活下来的病虫大量繁殖,在传播,造成林业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

1.2.2人为的传播

人为传播途径主要是外来物种的增多,一些病虫害被携带到国内,产生病虫害疫区,对林业造成破坏。

1.3人工造林面积的扩大

近年来,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扩大,病虫害发生也在扩大,究其原因是人工造林树种单一、林地整体结构单一、林地生态环境循环系统脆弱,一旦产生病虫害,传播时间短、速度快,可大面积流行,导致林业受灾或破坏。

1.4不科学的药物治疗

林业在长期的管理维护中,专业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采集结果对林业进行合理科学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然而在实际的林业管理中,不科学的用药,或是只依赖化学药物保护林业,不仅起不到预想效果,还会对林业造成伤害。

1.5林业防治方法不够先进

在林业管理防治中,对新的技术和设备推广力度不足,使用传统的防治措施,随着林业面积的加大,原有的生产力已经满足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需求,在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和大面积的传播。

1.6林业部门管理不到位

林业部门是专属林业管理工作,对林业进行监管、维护、再生等工作。林业部门如果管理不到位,森林资源将直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影响破坏,在加之林业部门对林业病虫害预防检疫工作的不到位,对病虫害发生、预防控制传播不利,导致病害的发生。

2.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可以有效的缓解和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传播,为林业提供生存的环境保证。

2.1强化林业管理

强化林业管理就是重视林业建设,注重林业病害检疫工作,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严格治理乱砍乱伐现象,保证林业不受破坏。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聘用专业的林业技术管理人员,加强林业建设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布局,很好的协调各种林业事件,把林业“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放在第一位。周期性对林业病虫害问题进行勘察,检测,获取有效数据信息,及时处理病害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病虫害事件,林业部门必须及时组织除治,如果情况严重,就迅速的组织企业、个人,事实上报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统一指挥工作,分组行动,共同除治疫情。

2.2加强检疫、巡视工作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检疫工作,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林业的病害的存在程度,并进行合理、科学的防治工作。采用科学的技术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测侦查工作,了解林业生长状况,气候条件、物种变化等,随时进行正确的判断识别,确保林业病虫害发生进行预防措施的实施。

加强林业管理巡视工作,能够有效的了解森林、苗圃、种苗基地的病害发生情况,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防治工作。强化巡视过程,不仅是对林业进行监管,还能及时的解决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接触现场,就不可能熟悉现场发生的一切,只有加大巡视工作,恪尽职守,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林业病害问题或其他影响林业正常发展的原因,上报解决。

2.3加强营林建设

加强营林建设,就是增加多树种的栽植工程,把单一的林区生产变为多项生产,从全局、全生态链条出发,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育林管理,选则优良的抗病虫害树种大量栽植,丰富森林环境,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在营林建设中还要辅以其他的防治措施,封山育林,保护植物、水资源等,根据树种的生存环境进行交叉栽植,逐渐形成森林体系,使造林真正的变为原始林系统。消除单一林区产生病虫害的环境因素,能够很好的解决病害传播问题,为林业的病害防护工作提供帮助。

2.4 科学药物治疗

科学的药物治疗,就是在使用化学药物除治病虫害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说明进行,防治环境污染,确保药物不会外洒,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畜造成伤害,较少林业内的有益生物杀伤,提供林业免疫能力和防治效果。在使用高科技进行林业治疗或预防时,要进行事先调研工作,以实际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治疗,保证对症下药,做好林业病虫害预防措施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病虫害治理中,我们要先正确的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部的防治。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管,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侵害,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影.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措施[J].科技风,2012.04.

[2]战明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手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9.

预防及浅析 第12篇

1 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原因

1.1 施工材料质量引起裂缝

1)水泥。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水泥中游离氯化钙含量超标;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受潮或过期;水泥含碱量较高(如超过0.6%),同时又使用含有碱活性骨料,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2)砂石骨料。

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砂石中云母含量、含泥量、有机质和轻物质含量较高,将削弱水泥与骨料粘结力,延缓水泥硬化过程,降低混凝土强度。

3)拌合水及外加剂。

拌合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混凝土,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可能对碱骨料反应有影响。

1.2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裂缝

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是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3)混凝土浇筑过快,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即塑性收缩裂缝。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坍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他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1.3 荷载引起裂缝

1)设计计算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量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2)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疲劳强度验算等。3)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荷载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4)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5)桥梁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

1.4 温度变化引起裂缝

1)年温差。一年中四季温度不断变化,但变化相对缓慢,对桥梁结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纵向位移,结构位移受到限制时才会引起温度裂缝。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暴晒后,温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温度梯度呈非线形分布。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作用,导致局部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3)骤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但因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4)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 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致使表面出现裂缝。5)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2 混凝土桥梁裂缝预防措施

1)结构设计。

设计上要注重容易开裂的部位,应考虑到由于地基的差异沉降或结构原因而引起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加以解决。如对软弱地基进行必要处理;各部分荷载悬殊的结构适当增设构造钢筋,以避免不均匀下沉,造成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缝。

2)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主要是确定一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一次浇筑长度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最好是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直力较小的部位;除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

3)施工质量。

混凝土要有合适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施工要求,还要从防止产生裂缝的需要出发,适当地选择好水灰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原则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

4)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强度增长,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关键是设法使混凝土温度下降到接近外界气温,缩小降温过程中的温差,以便减小温度应力,阻止裂缝的产生。养护期应以混凝土强度增长最快的阶段为准,即7 d~28 d,最好能长些。

3 混凝土桥梁裂缝处理措施

1)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缝封堵法。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3)结构加固法。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4结语

由于施工材料不合格、工艺不科学、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养护跟不上等,均可导致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因此,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江传良,冼巧玲.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及其防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21-23.

[3]杨永长.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裂缝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工业建筑,1999(7):52-53.

上一篇:筑坝工程下一篇:项目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