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2024-06-24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精选10篇)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1篇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金融

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 利率的高低变化与各方经济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它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 只有市场才能充分实现价格的发现功能, 同时需要具备一个完全有效的利率市场, 才能够引导资金有效合理的流动, 实现全体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存款利率影响贷款利率, 没有存款利率的浮动, 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使用价格, 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金融改革就是要使金融企业能够自主经营, 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生存和发展, 因此, 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允许适当下浮, 并对6种存款计结息方式决定权下放, 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除了帮助缓解负利率的压力之外, 还对今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金融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存款利率浮动机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 也是符合金融发展要求的, 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行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一、影响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

目前存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竞争压力巨大, 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 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 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 而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司类客户存款多为活期存款或1年以下期限的定期存款,

存款余额受公司类客户自身财务要求经常发生很大变动, 而且公司类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关联度和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个人客户, 即使某些重点公司类客户在议价能力上能够使公司类存款利率在浮动利率机制中上浮, 由于存款期限短且受其他业务价格的牵制, 商业银行可以尽量减少此类对公司类存款利率上浮的影响。

2. 个人储蓄存款客户一般存款期限较长, 而且由于我国分业经

营的金融监管要求, 造成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客户对金融产品风险偏好比较低。自2006年底开始的“储蓄存款搬家”已经使大量高风险偏好个人金融产品转换为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信托理财等其他高风险理财产品, 留在银行的个人金融资产多为储蓄存款和低风险理财产品。因此, 如果存款浮动利率制度推出, 则大量前期办理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将利用新的议价能力重新变回储蓄存款, 同时由于分业经营限制、对个人业务监管更为严格等原因, 商业银行将很难通过或很难快速通过拓展其他形式的个人业务弥补储蓄存款利率上浮造成的成本上升。

3. 由于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 因此储蓄存

款一直被商业银行视为其存款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而受历史等因素影响, 我国四大银行在储蓄存款方面占有绝对市场地位, 造成长期贷款一直为四大银行所把持。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 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 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

储蓄存款利率上升以及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上升将对我国金融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 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

上升的困扰。由于目前政策面只提出了存款利率浮动制而没有轻易放松贷款利率, 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存贷利差收窄的困境, 而且根据目前国内存贷利差与国际同业比较明显偏高的事实, 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 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主要存放在四大银行, 四大银行也是我国

企业中长期贷款, 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放款人, 因此四大银行的储蓄存款如果出现显著下降, 那么其部分中长期贷款由于期限结构问题将出现很大的结构性风险。由于四大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因此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下降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包括货币放大系数下降, 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下降, 实际利率上升等等。

3. 储蓄存款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 大量低风险类存款性质的银

行理财产品将消失, 同时大量的表外业务催生的表外理财业务也将受到很大遏制。储蓄存款在经过多年分流之后, 部分将重新从银行理财产品等个人金融资产上回到存款上来, 将出现一轮逆向存款搬家的现象, 对其他金融机构影响较大, 包括保险、基金、信托公司都会因此影响业绩, 受影响最大的非银业务包括个人投连险、货币和债券市场基金、信托理财。

4. 由于对私客户议价能力的提高, 部分热钱将可能利用政策机

会以储蓄存款的方式进入商业银行存款系统, 对金融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浮动利率制度必须要求监管层加强自身监管水平, 对监管层的影响可能更大于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黄建峰.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2篇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年内连续降息降准,以及大额存单的出台,新型理财产品诸如余额宝、理财通等规模不断增长,存款资金流动继续加剧,银行眼下不得不面对存款持续搬家的现状。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化措施,加速了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自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逐渐破冰,从历史上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不仅与银行自身的资产规模相关,还与中小银行业务的结构和盈利特征相关,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也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中小银行冲击严重的考验之一。

随着黄山市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在发展中迸发出发展的活力,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进一步为服务和支持三农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入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服务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发挥着金融市场主力军的作用。但地域性的限制,各金融机构为争夺市场,势必会造成业务发展的交叉,竞争本来就加剧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给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在业务的品种、产品的创新上本来就存在的很大的差距,中小银行目前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赚取利差,一旦大型银行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使得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将会降低整个行业整体的利差水平,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必然的冲击,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做出区别于大型银行的发展策略,利用自身区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本土化等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具有信息成本的优势,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型,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抓住了地域优势不断的增加了资产的规模,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主营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赚取利息差,中间业务品种少、利润低,占整个经营收入中的比重微乎其微,这与大型银行通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经营成本和抗风险能力相比,差距明显。我行在歙县范围内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利率市场化到来后却增加了负担,因为利息支出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必然加剧银行间拉存款的竞争,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息差,减少利润收入,为了发展,有可能走向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恶性循环。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然是挑战,那机遇和困难是并存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利弊并存。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有利的一面

1、发展更加自主、调整更加灵活、管控更加深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直接刺激的就是银行间最大的生存保障——存款,相比之前拉存款的变相竞争,存款利率的变动显得更加直接而规范,进而促进了银行在资金来源的结构上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流动状况,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各种因素,发挥自主定价权,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实现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更深层次发展。

改革必定要求市场更加优化配臵,有改必有阵痛,最先适应的则必然是最快做出调整,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成本意识,加快市场布局和金融创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银行。

2、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臵和客户群体、提高人力效用和客户管理水平。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相对固定的利率定价机制,无差异化的存款利率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从银行自身来说存款营销手段单一,人力资源无法合理的配臵到合适的地方,人力效用低下积极性程度不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必然使得银行更加优化和区分客户群体,实现层次化管理,主动吸引高端客户,优化存款结构,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3、促进银行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相应的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高素质的人力储备将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摆脱因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瓶颈。

4、从软实力上提高服务水准,硬实力上推陈出新。存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银行间竞争更加白热化,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把握市场稳定市场,软硬实力的提升是一大关键。比如我行推广的标杆银行创建即是从提升软实力出发,以一种更加优质的服务水平注入到每个细节,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善、友谊。社区E银行的推出更是从硬实力上走出的坚实一步,我们的产品够潮、有质、取之于大众、用之于大众,让社区E银行作为连接客户于客户之间的平台,是时下网络的C2C模式与银行的金融、信用功能相叠加的新的产品典范。

5、提升和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银行经营环境,提升服务“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绩效考核还未真正实现绩效与业绩完全挂钩,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体制。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也不利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为客户服务,在这样一种银行经营环境氛围下,必定出现投机取巧、不务实、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的服务形式,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实际经济的的客观需求。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不利的一面

1、提高经营成本、减少经营收入,压缩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上升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压缩利润;另一方面,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拓展贷款规模,降低客户的利息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又必须调整降低贷款利率,这一升一降,进一步压缩了利差,降低了利润。利润的减少使得银行的计提风险拨备覆盖率受到了限制,银行经营风险加大。

2、风险的宽度和深度加大,不利于风险的管控。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引发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损坏了自身利益,又损坏了客户的利益,这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冲击了银行信用,降低了客户资源的稳定。

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国家信用、银行信用成为了银行发展的最有利保障,客户对银行的信心和意识未曾动摇。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一方面,要求银行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缴纳保险费,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同时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允许银行出现面临倒闭的风险,并且对客户的最高保额只有50万元,这就给客户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如何规避风险成了客户逆向选择的一道大题,客户的逆向选择势必加剧了存款的不稳定性,引发银行存款搬家和流动性风险。

4、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无序竞争,扰乱了市场经济,使银行出现分化。

在四大行基本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同业内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加剧,存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使得存款利率不断上涨,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无序竞争;而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造成针对规模大、信誉良好的优良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从而缩小存贷款利差,减小银行的利润空间。进而压缩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则必然会在利率上实现对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中小银行背负了更多的发展成本,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扰乱市场经济,影响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民营银行的批准进入,进一步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势必打破银行的传统发展格局。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金融机构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优点,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然会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走向,提高了存款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

三、提高利率风险监测的措施和手段,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提升自身发展的策略。

1、及时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利率调整机制。深入了解国家金融政策,在政策的范围之内制定出利率调整对银行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机制。

2、建立利率风险应对预案。存款利率市场化必然出现银行的利率市场差异化,进一步会加剧存款搬家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尽量规避风险,稳定发展,就必须有能及时处臵突发状况的应对机制。

3、建立存款利率工作监测点,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知己知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各家银行对待市场的策略和利率政策不同,都会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稳定自身客户的优势资源,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利率会出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改变根据基准利率一成不变的浮动机制,才能优化我行的利率结构,吸引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4、合理制定我行的利率定价机制,建立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在定价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并且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5、监测网络及社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舆论。现在的网络舆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在网络上的各种存款有风险的讨论异常激烈,给居民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快的特点传播积极的一面,保护银行的市场的利益。

6、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以以往那种冲时点的拉存款方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存款的稳定,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有利于从正面分析营业网点的存款机构和经营情况,制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存款策略和发展模式。

7、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存款利率市场化虽然给活期和定期利率的上浮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大这并不能拉开存款利率的差距和优势,为了吸引客户,理财产品的短期限高回报的特点,给利率的变动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自身理财产品少,特点不够鲜明,处于一种被动和劣势的地位,只有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反过来创新自身的产品和优化自身营销手段,才有机会从中突围。

8、制定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不一样的存贷款利率会造成利率的结构风险,由于客户拥有存贷款选择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承担利率变动带来的客户利率选择性风险,合理、准确的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优化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总结和统计利率风险数据,给利率政策和领导层决策提供更直接和有效的依据。

9、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由于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于利率变动给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的意识薄弱,更生活在过去那种无差别无风险的意识形态里,必然阻碍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只有改变思维模式,摒弃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做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为利率市场化经营转型奠定基础,上下协力应对发展。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助力利率市场化 第3篇

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基础性的举措,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使利率管制放开、竞争加强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使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导部门一直把实现利率市场化提到改革议程的重要地位。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提速。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以后,在中国的存贷利率体系中就只剩下存款利率还存在行政规定的上限了。接着在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宣布,将在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加快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做好各项配套改革的进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利率市场化也是这样。虽然它作为市场在资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条件,对于强化金融机构的竞争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竞争的强化也可能产生某些副作用,例如,发生挤兑风潮和收储机构的破产,使千千万万存款户、特别是中小存款户受到严重的财产损失,以致衣食无着;而且,这种兑付危机还有可能在金融体系中扩散,以致引发系统性的危机。

在银行业的早期发展中,由于缺乏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不论是存款人还是收储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都很大。1929年大萧条发生以后,发达国家频繁地出现银行挤兑风潮。在这以后,西方国家才陆续建立起国家级的存款保险机构和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当收储机构发生兑付困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数额兑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商业化经营。由于这些商业银行都属于国家所有,当银行或城市信用合作社等收储机构发生兑付问题时,对于居民存款通常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全额刚性兑付,实际上是由政府提供隐性保险,最后由纳税人埋单。这种由政府提供担保的办法虽然保证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由于它破坏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条件,造成存款人不关心收储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收储机构不注意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不但加大了财政负担,并且使中央银行被动地扩大货币供应,到头来会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所以,在当前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效法其他市场经济的先例,尽快把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然而存款保险制度有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存款保险制在保险金缴纳和赔付限额上的规定也各不同。选择什么样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认真权衡和精心设计。例如,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存款保险机构实行全额刚性兑付,将会弱化收储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而存款赔付限额规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而且存款保险的具体制度如何设定,不但受存款结构和银行结构决定,而且与相关金融机构的状况有关,需要认真研究和仔细计算。

距离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有多远? 第4篇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 央行的一举一动令人瞩目, 稍不注意都足以让整个市场利率体系和金融市场摇晃不止。因此, 无论是何时公布新的贷款基准利率, 还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都要求央行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

在贷款利率尚未放开之前, 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 一直被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征途上的两道障碍。如今贷款利率管制被打破, 结合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 接下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逐步放开大额、定期存款利率, 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换句话说, 我国金融业改革要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如今只差放开存款利率这最后一步。而令人牵肠挂肚的是, 现在距离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有多远?

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 因此央行的态度是必须谨慎地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做法。从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以及避免对银行盈利和市场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考虑, 央行慎之又慎的态度无可厚非。我国金融业自改革以来, 虽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尚未完全到位, 任何缺口都可能导致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 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 何时放开存款利率必须建立在放开管制后的风险掌控能力上, 以及何时能够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这些条件一旦具备, 才意味着存款利率全面放开的时机已到。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5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 利率市场化 金融稳定 存款搬家

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的定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或者地区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弱小存款人所进行的一种制度选择,存款保险机构在投保机构(通常为吸纳存款的银行)无力偿还到期负债时全部或部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其运作模式是商业银行或其他吸纳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存款保险机构承诺在金融机构遇到财务危机或面临破产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为清偿债务的风险担保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参保银行信用、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维护金融稳定均有较重要的意义。截至2014年1月31日,共有113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条例分析

1993年,我国着手研究论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关问题,并经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充分讨论。经过21年的研究与努力,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正式出台,打破市场此前对于银行不能倒的刚兑预期,有利于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和存款人资金安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核心原则主要内容具体内容

机构职能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最小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处置与危机管理

管理方式事前事后监管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组织形式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投保机构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包含在内)强制投保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包括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等不包含在内 )

保险限额50万元人民币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可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另有规定)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投保机构出资+投资收益+其他存保基金来源:(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四)其他合法收入

存款保险基金运用利率债及高等级债券等存保基金运用: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

(一)存放中国人民银行;(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保险费率基准费率+风险差别费率基准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根据其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确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存款赔付限额内及时偿付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监管方式事先监管

事后处置事先提出风险警示;投保机构存款可能发生危险时应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对发生危机的投保机构进行接管、清算、破产等

投保机构破产定义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决定撤销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适用本条例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中金公司研究

由于目前公布的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月收集反馈意见,而后还需进行修改并上报国务院,最终由人大审批通过,因此其正式实施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Anginer, Demirgü?-Kunt, and Min (2014)通过研究国际数据表明,一国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大规模的挤兑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减少,尤其是危机期间可以明显降低银行倒闭数量并提高金融稳定性。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已全部放开,而存款端利率浮动区间也扩大至1.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分析及保险覆盖范围测算

(一)存款保险基金来源

《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及其他合法收入。

根据IADI就各国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统计,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被保金融机构定期支付保费给存款保险机构;二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如政府注入初始注册资本金)或结合存款保险机构发行股票与债券筹集资金形成。以美国为例,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建立之初,由美国财政部及12家联储银行共同出资2.89亿美元,约为当时被保存款总额的8‰,其中:财政部出资1.5亿美元;12家联储银行出资1.39亿美元(为超出监管要求的二级资本储备的一半)。1935年,《银行法》允许FDIC必要时可向财政部借款9.75亿美元,1991年该借款额度由5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

nlc202309051218

参照我国2005年成立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其基金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由国务院出资,财政部一次性拨付注册资金63亿元;二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风险基金分别达到规定的上限后,交易经手费的20%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三是在该基金设立以后,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交纳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等。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的初始基金池一部分来自国家的专项资金(或国家拨付的注册资本金);另一部分则主要来自被保银行基于被保存款和保险费率所交纳的保费及其投资收益等。

(二)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及保费规模测算

笔者根据《征求意见稿》,结合国际惯例中需考虑的合格存款、合格存款中的保额内存款、保险费率这三个因子,分步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被保存款范围及保费规模进行了测算。

1.合格存款约为100万亿元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吸收存款的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包含在内)。存款保险制度主要覆盖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等不包含在内。按照这一原则,人民银行根据2013年底的存款情况进行了测算,可以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各项存款总计约112.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9.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约36.5万亿元;机关团体、财政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分别为18.4万亿、4.8万亿及2.8万亿元,估计合格存款在100万亿元左右1。

2.保额内存款占合格存款的比例约为50%

存款保险制度针对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最高限额是50万元。不过按照社会财富分化特征,即所谓的“二八效应”,少数人群仍会拥有较大规模的存款。笔者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所做的家庭财富调查,模拟得到中国家庭资产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13年中国家庭资产分布图(单位:元)

资料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金公司研究

那么在合格存款中,保额内存款占比如何?

首先,从国际经验来看,实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范围在20%~85%,如美国79%、日本79%、韩国40%、香港20.4%、瑞士32.87%、加拿大54.7%等;笔者统计约30个主要国家,其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均值为50.56%。其次,人民银行曾先后于2005年4月和2007年4月对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结构进行抽样调查,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占全部账户数量的99.7%,其存款金额占全部被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46.08%(见表2)。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以及资产配置的多样化,并结合国际平均水平,笔者预计我国保额内存款占合格存款的比重为大于或略低于50%。

表2 人民银行2007年关于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账户结构的抽样调查结果

金额存款账户户数占全部存款账户的比例存款金额占全部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比例

0万元0.00%0.00%

<5万元96.18%20.54%

<10万元98.32%29.47%

<20万元99.32%37.61%

<50万元99.70%46.08%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

3.保险费率执行差别费率制,估计初期平均费率较低

《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指出:“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而风险差别费率,与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有关。总体来看,规模较大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因其安全系数高、经营管理状况较好,保费相对较低;而中小银行乃至于民营银行,安全系数较低,保费也相对较高。笔者认为,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会特别考虑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良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其费率。

在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存款保险知识专家问答》一文中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只是小比例地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费率水平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和现行水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影响很小”。按照其他国家及地区目前的费率水平,如韩国与印度0.05%,德国0.03%,日本0.08%,中国台湾0.05%~0.06%,中国香港0.05%~0.14%,美国历史上曾0.025%~0.45%,笔者估计我国初期平均费率水平可能在0.03%~0.08%的范围或更低。

因此,基于合格存款约100万亿元,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大于或略低于50%,初期费率水平在0.03%~0.08%,笔者对存款保险基金与银行所需交纳保费规模进行了模拟测算,可得到投保机构(境内银行)在初期每年所需交纳的保费在200亿~400亿元(见表3),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收紧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同时也意味着,若要实现较好的保障存款的目的,存款保险基金在初期对国家注资或其他资金来源的依赖性较大。

表3 存款保险基金与银行所需交纳保费的情景模拟

存保基金测算模拟1-1模拟1-2模拟1-3模拟2-1模拟2-2模拟2-3模拟3

50万元及以下存款/合格存款42%46.08%54%42%46.08%54%50.56%

nlc202309051218

保额内存款(亿元)405883 450981 496079 405883 450981 496079 456032

费率0.05%0.05%0.05%0.08%0.08%0.08%0.05%

银行需交存保基金 费用(亿元)203225248325361397228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

(一)对银行的影响

1.大规模存款搬家不会出现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的保险限额为50万元,可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由于中国财富较为集中,从存款人的角度出发,保额内存款由于能被投保,因此没有搬家的动力;而保额外的存款则更看重银行的其他附加值,客户黏性较大,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和企业而言,没有动力转移和分散存款来获得更高的覆盖比例。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随着贷款端利率的完全打开,存款端利率也将不断放开,存款转移的核心动力是在银行,也就是银行所能提供的综合服务、收益率以及安全保障。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不可能把资产完全配置为存款;考虑到管理成本,高净值客户也不太可能将其存款分散到很多不同的银行;企业也类似,由于企业与银行还有贷款等方面的合作,更不会轻易转移存款。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IADI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多数国家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未出现存款转移现象。笔者相信人民银行在实施前也对此进行了压力测试,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不会带来存款大量转移,进而冲击市场流动性以及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对银行净利润初期影响约-1%,后期较小

如果基于2013年年末各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并根据以往存款以及利润的年增长率来估算2014年年末存款余额(存款保险的基础),按银行资产规模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设置0.04%~0.09%的不同保费费率,并结合上文中银行每年所需交纳保费的分析,可测算出存款保险制度在初期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均值约为-1 %。在不考虑存款搬家的前提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会对银行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后期在存款保险基金累积到一定水平后,每年所收取的新增保费将下降,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也将减小。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在经济波动与流动性风险中所起的金融稳定作用,存款保险制度后期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3.存款保险基金如何履行赔付

存款的赔付分为两部分:存款保险基金按50万元的上限对应赔付,银行破产清算后也进行相应赔付。

但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即使个别小存款银行发生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破产的情况,一般也是先动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对出现问题的存款银行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担其业务、资产、负债。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银行收购、承接的,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存款人。这一点与国外惯例一致,即如果有银行破产,该银行如果能被其他健康金融机构收购和从中获取支持,存款人的权益将得到充分保护。FDIC对问题银行的不同处理方式中直接赔付与资金援助分别仅占14%与15%,71%均为直接或间接接管(见图2)。因此,在承诺直接赔付的背景下,应主要先尝试接管,后考虑清算及破产并赔付相应存款;从存款保险授权模式的角度来看,这一方式是风险管理制度下的风险最小化模式。

图2 FDIC对问题银行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FDIC、 中金公司研究

(二)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限于下列形式:存放中国人民银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美国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也主要以保费、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投资收益等为主,而在投资中主要为债券投资、现金存放以及美国政府充分担保的本金与利息收益类投资。从美国FDIC的投资来看,2013年政府担保类债券比重达62.6%,现金类资产占比5.8%(见表4)。而在其债券类资产配置中,主要是占比85%的国债以及15%的通胀保值债券;而且近年来,整体久期有所增加,1~5年期国债比重由2012年的12.5%增至2013年50.4%,1年期以内国债比重也从2012年的72.4%降至2013年的37.8%(见表4)。

表4 2013年末FDIC资产负债表

2013年 (千美元)2012年 (千美元)2013年比重2012年比重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54327031003615.8%4.8%

政府担保类债券:中长期国债及通胀保值债券 385105003486868862.6%53.5%

1. 中长期国债 1年期以内37.8%

1~5年期 50.4% 1年期以内 72.4%

1~5年期 12.5%

2. 通胀保值债券 1年期以内 6.4%

1~5年期 5.4%1年期以内 5.2%

1~5年期 9.9%

信托优先证券0 226398303.5%

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222773510068523.6%1.5%

投资的利息收益及其他5114284335920.8%0.7%

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163449912311955426.6%35.5%

财产及设备3772233928800.6%0.6%

总资产615151476518591100%100%

nlc202309051218

资料来源:FDIC、中金公司研究

从我国来看,不考虑初期一次性的注册资本金,每年存款保险基金上收的保费只是小几百亿元的级别,对债市需求的增量而言,是利好但也不会构成很大影响。我国存款保险基金在债券配置上,应该主要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银行债、铁道债、超AAA级信用债和部分AAA级评级信用债;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收益率等因素,期限可能会以中长期为主。

对于债市的间接影响在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加剧银行竞争,小幅提高银行存款成本。不过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存款保险”,在执行了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后,加上外汇占款逐步减少,人民银行完全可以逐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很多发达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很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降准可以缓解银行存款成本的提高和资金效率的下降。总体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偏正面。

(三)对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较为深远:

第一,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脚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国际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使得大规模的挤兑事件发生概率减小,尤其是危机期间可以明显降低银行倒闭数量并提高金融稳定性。

第二,有利于打破“大而不能倒”及不能容忍违约事件的现状,同时允许商业银行破产,有助于理清银行退出机制,让风险得到更好的定价。

第三,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及存款端利率的逐步打开,银行净息差将有所压缩,从而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转变此前依赖存贷差的简单经营模式,在加强银行业竞争的同时,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促进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降低社会对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所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从而提升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对股市而言也是偏正面影响。

第五,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言,“是从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式的隐性保险走向显性保险”,存款将从无风险性质变为存在些许风险的资产,长远将改变资产配置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债券配置需求。

第六,在拥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后,政府可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允许更多民营银行进入市场,打破银行业垄断局面,从而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如此可以缓解目前“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第七,有利于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障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存款人资金安全等。

总而言之,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章,其功在当下,但利在长远。

注:1.选取2014年10月数据是考虑到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已在当月实行,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更小,更适用于对被保存款规模进行测算。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6篇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参考马胜杰[1]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指金融交易主体享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 利率在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方面均由市场自发选择, 政府仅享有间接影响利率的权利。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 利率定价权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权利, 更是其设计经营战略、拓展市场空间的关键。因此, 利率市场化将引导银行的竞争方式由非价格竞争, 转变为价格竞争, 从而使得科学合理的定价能力成为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项关键因素。虽然我国自1996年就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但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却多集中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路、进程和国际经验比较等宏观层面, 较少涉及银行自主定价方面的研究。直到2012年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后, 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这一问题。张宗益等[2]就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价格竞争同其风险之间的关系, 张桥云和王宁[3]也针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 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当前利率管制状态下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并没有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部分银行已经在采用一些变通的办法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特别是很多中小银行, 通过大量使用存款锁定以及提前返现等方法高息揽储,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利率的自主定价。这不仅反映了处于资源劣势地位的中小银行对于利率自主定价的迫切诉求, 也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自主定价行为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计划通过构建利率决定方程, 从个体行为出发, 研究银行利率市场化后不同类型银行间定价行为和存款利率的差别。由于利率市场化涉及银行体系开放、金融市场一体化、监管改革以及汇率开放等多方面问题, 因而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有效地探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差异, 还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分析思路, 从而为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 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外部条件并建立银行的行为模型, 探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的差别影响, 进而得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利率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周冰[4]对利率市场化的跨国比较研究表明, 利率市场化改革通常会选取经济相对平稳而不是动荡的时期进行。较早的研究, 如闫素仙[5]也指出, 利率市场化必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的配合。因此,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分析时, 应假设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平稳时期, 因此, 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利率市场化后时期的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相对平稳, 经济处于相对宽松、繁荣的周期, 资产收益率的波动不涉及系统性风险因素。

假设1意味着各经济变量不会有太大波动, 这有助于排除噪声因素的影响。江春和刘春华[6]对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指出, 产权制度、金融监管、竞争机制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影响, 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时这种影响就更为显著, 因而宏观经济的稳定对于利率市场化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作出假设后, 还应考虑银行业的行业环境。鉴于我国银行主要经营存贷业务, 因此应对可贷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出假设。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因而可贷资金的需求异常旺盛。实际上, 各地“钱荒”频发, 大量企业因融资难倒闭, 正反映了我国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 而民间金融利率的持续高企, 各种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 也表明企业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居高不下。由此, 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任一利率水平上, 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均为水平线。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国目前存在信贷上限的情况下, 上述假设不可能同时成立。但利率市场化后, 政府的调控应更多地体现为政策工具的运用, 不应进行过多的行政限制和行政干预。因此, 考虑没有信贷限额的市场环境来分析利率市场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为了能够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 政府也应该保留诸如存贷比限制这类的调控工具。对此, 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银行的经营受到存贷比的限制, 但没有信贷限额对银行进行管制。

假设3使得假设1和假设2并存成为可能, 同时也通过保留存贷比限制这一工具, 贴近了中国的现实情况。而在存贷业务之外, 利率市场化后, 中间业务也将成为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增长来源。但周冰的研究表明, 利率对这类业务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类业务主要受到银行规模、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4:银行贷款、投资以外的收入与利率无关。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银行体系会受到冲击进而形成风险, 因此, 在对利率市场化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之后, 有必要对银行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以探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特点。

(二) 银行的行为特点及影响分析

将银行视为追求利润的经济主体, 可以直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推论1:银行通过利率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

推论2:银行只会把资金运用于收益率高于储户存款利率的投资机会, 且会将其全部剩余的可用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

从维持财务报表数据稳定的角度出发, 任何企业都具有平滑收入利润, 防止业绩波动的动机[7]。在经济稳定的情况下, 这种动机就更为明显, 因此可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3:银行总是希望保持存贷差的相对稳定, 因而其贷款利率将受到自身制定的存款利率的显著影响。

在给定利率市场化的外部条件与银行这一参与主体的行为特点之后, 即可以通过建模分析的标准方法, 从微观个体的行为出发, 通过分析微观个体的最优决策差异, 考察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演进过程。

三、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 银行利润函数的构建

根据推论1, 银行将通过调整存款利率进行竞争,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 设定银行的利润π是其存款利率r的函数, 通过考虑存款存款总额、贷款收益、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五个影响银行经营的主要因素来构建银行的利润函数。

以字母L表示银行的存款总额, 显然, L为存款利率r的增函数, 因此付息总额可记为L (r) , L (r) 同时也是银行可用资金的总量。由于银行希望保持存贷利差的稳定, 因而银行的贷款收益也为存款利率的函数, 又由于假设3设定银行受到存贷比的限制, 因此这一收益也会受到存款总量的影响。以字母R表示银行的贷款收益, 则贷款收益可记为R (r, L (r) ) 。而与贷款收益相类似, 银行的投资收益不仅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 也会受到其可用资金的影响, 以r0表示市场利率, 则投资收益I可记为I (r0, L (r) ) 。

与上述三个因素不同, 在假设4的条件下, 银行的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均与利率无关。以字母T、F表示这两个因素, 则可构建银行的利润函数如下:

(1) 式表明, 银行的收入为贷款收益、投资收益与其他业务收入之和, 其主要的经营成本则是对存款的付息和其他业务成本, 银行将通过合理地设定其存款利率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二) 银行利润最大化条件的推导

由于我国银行在网点数量、执业牌照和营业范围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同, 因而银行间的差别显著。诸如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掌握着天量的储蓄资金, 在目前国际银行业中名列前茅, 对市场的影响巨大, 其存款利率的提高甚至将推高全社会的资金成本;而多数的农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则定位于服务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 其单个个体不仅拥有较小的资金体量, 而且对市场也难以起到显著的影响。因此, 两类银行的利率定价行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张桥云和王宁就通过实证研究指出, 不同规模的银行具有不同的定价策略。因此, 在分析银行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时, 必须对银行间的这种差别加以考量。从而得到下述两个推论:

推论4:银行在规模上存在着显著差别, 银行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 存在着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并立的局面;

推论5: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对市场利率产生正向影响, 中小银行则不具备这种能力。

根据推论4, 将银行划分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两类, 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设置利润函数如下:

大型银行:

中小银行:

其中, 下标B表示大型银行, 下标S表示中小银行。注意到上述两式的不同, 在推论5的条件下, 由于大型银行能够对市场利率产生正向影响, 因而可将I (r0, L (r) ) 简化为I (rB, L (rB) ) 。但由于中小银行的利率不具备这一作用, 因此其投资收益只能记为I (r0, L (rS) ) 。

(2) 、 (3) 两式分别对rB、rS求一阶条件, 整理可得两类银行的利率决定方程:

(三) 模型的结果分析

(4) 、 (5) 两式中前两项分别表示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 存款总量对贷款收益和投资收益的边际贡献。根据假设3和推论3, 由于对可贷资金的需求无限且银行存在着信贷比的限制, 因而利率不变时, 存款总量对于贷款收益的贡献为一常量。而结合推论2, 由于银行会将全部的剩余可用资金进行投资, 因此在利率一定的条件下, 投资收益与投资资金成正比, 这意味着存款总量对于投资收益的边际贡献也为常量。因此, (4) 式减去 (5) 式, 化简, 得:

对于 (6) 式, 应注意在假设1的条件下, 由于经济环境平稳, 因而利率的变动并不剧烈, 这意味着利率对各变量的边际影响差别不大, 因此 (6) 式可进一步化简为:

注意到, 而且大型银行的存款总量高于中小银行, 即L (rB) -L (rs) >0, 因此有rB-rS<0, 即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小银行。这表明,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之下, 两类银行的利率将会存在显著差异, 中小银行必须制定高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 银行的扩张将会有效的降低其存款利率。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 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定价模式。在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 对银行进行分类之后, 本文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利率定价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 不同类型的银行利率的定价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别, 大型银行可以制定较低的储蓄存款利率, 但中小银行则必须制定高于大型银行的利率, 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 利率市场化后, 由于大型银行可以制定较低的储蓄利率, 因而银行业的扩张可以带来社会总投资的增加, 促进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第三, 不同类型的银行, 利率测算方法和决定过程有很大差异。大银行由于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联系紧密, 因而可用市场利率代替存款利率计算。但中小银行却没有这一便利, 应当注重分析经营业绩变动的历史数据, 根据自身已有的利率定价经验进行决策。

由以上结论, 本文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定价错误的情况在所难免, 改革初期我国银行业会经历短暂的波动。这是因为, 虽然大型银行可以制定相对准确的存款利率, 但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却可能出现错误定价而引发市场进行自我调整。由于大型银行对市场的影响力, 因而这种波动是可控的, 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 我国银行业能够回归正确的轨道。

其次, 在平稳的经济状况下, 适当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速度, 有助于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外部宏观环境平稳的假设之上, 结论表明, 平稳的经济环境能够有效的化解利率市场化的诸多风险, 特别是定价错误带来的风险, 因而在经济平稳时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无疑将会便捷、高效的促进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世界经济, 2001 (5) .

[2]张宗益, 吴恒宇, 吴俊.商业银行价格竞争与风险行为关系——基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7) .

[3]张桥云, 王宁.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24家银行的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5) .

[4]周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顺序[J].金融论坛, 2012 (2) .

[5]闫素仙.论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 2009 (3) .

[6]江春, 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存款定价策略 第7篇

一、我国财务企业加强存款定价能力的重要价值

我国财务公司诞生的时间相对靠后, 他们是一种与银行相互区别的金融组织, 在二十世纪末期, 我国为刺激国家经济, 优化市场企业结构, 大力倡导“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 除了银行机构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客户基础, 一大批财务公司也逐渐兴起, 对于财务企业存款定价问题的探讨也由此开始。

我国的财务公司一直还处于国家央行的利率管制之下, 因此财务公司在制定利率管理策略上要完全遵从国家法定的利率, 自由活动的范围较小。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 因此也并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利率定价机构, 导致财务公司在与同行业银行竞争中由于定价管理能力的薄弱, 时常占据被动地位, 信息来源不广, 对于市场变化的反映也比较迟缓。现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 财务公司要想抓住这个发展机会, 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定价管理能力。根据对市场多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的国内外币贷款以及大额的存款利率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此时如果取消了管制性利率, 财务企业面对的压力将会更大, 如果定价能力还不能有所提高, 就会完全陷入被动状态。

因此, 为保障财务企业在此背景下达到稳定发展, 就要认真分析提高定价能力的策略,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此阶段财务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企业存款定价原则

(一) 目标性原则

财务企业完善定价机制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迎合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财务企业要加强目标定性要求, 在坚持完善定价机制建设上, 保持共同的目标, 将一系列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共同探讨定价。

(二) 市场性原则

市场是价格的主宰, 财务企业在制定存款利率时, 首先要遵循市场性原则, 必须要在市场价格的范围内浮动, 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占据有利市场地位, 如果首先在价格上失去了市场主动性, 那么就算再科学的定价也无法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 那么输给同行业的银行、流失客户在所难免。

(三) 差别性原则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做好定价的要领就是差别化定价, 财务企业要对现有客户进行分类, 针对一般的客户, 要按照现有的统一规定, 对于一些对企业发展重要的客户, 要个别化处理, 评估多方面标准, 施行个性化综合定价。这样的差别化定价可以使定价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资产负债管理的有利价值。

(四) 简易化原则

面对商业银行的员工配置和内部的财务信息编制, 财务公司的这些与之还相差甚远。要想领先一步, 必须考虑对内部的利率定价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水平和对数据处理的系统编制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完善, 对那些抽象的理论和大量让人难以灵活运用的计算公式, 一定要让它们改进成可操作性强和便于利用的方式, 这样才会得到一定的效益。

三、企业科学存款定价策略探究

各大研究者通过对西方流行的银行存款定价模式进行认真分析, 对我国的企业存款定价策略有较大的影响, 他们指出财务企业在存款定价上要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以灵活运用定价模式为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企业资金运营的稳定。以下就从利率市场化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应当采取的策略来选取科学有效的存款定价策略。

(一)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 严格按照市场价格调整存款利率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存款利率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企业在这种状况下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 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大多会采用高息的方式来进行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内部单位为自身发展考虑, 都会寻求特定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来与财务企业洽谈, 财务企业要寻求现期稳定的发展就会妥协, 而且这种存款利率会很快成为一个共同的标准。

在同行业当中, 财务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与其余的机构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 但是财务公司在价格的定位上有很大的自主性, 也就是说, 如果财务企业的存款利率低于同行业的银行利率, 就会有一些客户转移资金到商业银行上, 这对财务公司来说是什么危险的。因此,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 财务公司要严格按照市场价格来调整存款利率, 市场价格是我国国有银行存款利率行情, 财务公司要保持信息的灵活性, 以国有银行存款利率为标准, 根据它的浮动来调整自己的存款利率定价, 才能保持财务公司在国家央行管制的不利地位中保持稳定发展。

(二) 利率市场化后期

在存款利率上, 各大银行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在一定时期内会选择共同合作模式, 用业内的博弈论和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 也就是当银行之间的竞争被定义为一次博弈时, 就会因为市场的指导导致整个行业银行的利益都受到打击, 当被定义为多次重复博弈时, 参与该项目当中的各大银行就会选择相互合作, 保障现有客户的相对稳定。当局势发生转变时, 在适时制定政策。

在利率市场化后期, 正处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状况中, 大多数的银行都会选择相互合作, 出现一种博弈均衡的局面, 那么存款利率的高低就完全由银行的存款规模来决定, 而且同一规模的银行存款定价上差别不大。

在利率市场化后期的背景下, 银行选择合作, 财务企业也要在这种存款定价趋向相似的状况下进行差别化报价, 正如上文提到的, 要以客户为基础, 以他们的存款规模、资金集中度来划分。并依照实际的报价来制定一份合理的发展思路, 合理科学的目标制定能够成为客户存款的驱动力, 他们的存款额度、金额的聚集度会大力度的提高存款的效益利率水平, 企业员工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争取更多的存款额度归于财务公司旗下, 此影响会对财务公司发挥企业资金产生更强劲的发展驱动力。

四、结束语

现在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了定局, 这对一些主要依靠自存款利差来获取利益的财务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次考验, 也是一次机会, 如今市场环境发生如此大变化, 财务企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案策略, 使管理由以往低效率的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方向转变。为规避企业发展风险, 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 时刻注意市场动态, 保持对信息的高度敏感, 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存款定价策略, 坚持目标性原则、市场性原则、差别性原则、简易化原则, 按照存款规模、资金集中度对客户进行分类, 施行差别化定价, 从而慢慢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保持稳定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弥补现有存款定价策略中的不足, 创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建波, 文竹.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 (10)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 (15)

[3]王红娜, 乔冬灵, 韩雅静.利率市场化下各因素与利率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 (16)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8篇

我国财务公司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由于处于长期的利率管制中, 财务公司的利率管理政策基本是在法定利率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浮动, 尚未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 定价管理能力相对薄弱, 定价机制完善程度和信息灵敏度也均较为滞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财务公司提升产品定价和议价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存款利率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 人民币利率也仅剩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要求。放宽或取消管制性利率后, 财务公司利率定价管理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缺乏自主定价能力就意味着在与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 容易陷入盲目定价、客户流失的局面。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优化完善定价机制, 增强核心竞争力,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是财务公司利率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西方经典存款定价模型简介及财务公司定价原则介绍

西方商业银行一般按照本身的营业状态与客户的信用评估, 弹性地调整存款利率的定价, 西方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主要模型介绍如下:

(一) 西方经典定价模型简析

1. 边际成本模型

边际成本指银行吸引一个单位资金所需付出的成本增量, 而银行的边际资产回报则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例如某银行存款账户的资金成本为5%, 其中10%为作为准备金无利息收入, 其他费用为1.5%, 因此该账户的边际成本为:

边际成本= (利息成本+其它成本) / (1-无利息收入资金率) = (5%+1.5%) / (1-0.1) =7.22%

边际成本法的优势在于使银行可以确定适当的存款利率, 还可确定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造成银行利润下降前的最佳存款基础, 比较适用于确定单一存款的有效性。但缺点是对存款的不同的风险度未作考虑, 如存款的流动性风险、利率敏感性风险和资本杠杆风险。

2. 市场渗透模型

市场渗透模型即采取简单的提价政策以赢得更多的客户, 从而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实现客户的最大化。这种方法在短期内不重视弥补成本和利润, 而以高于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吸引尽可能多的客户, 以薄利多销的形式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渗透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使银行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 拓展目标市场中的新客户。但缺点是如果多个银行采取同样的提价策略, 其结果只会降低银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3. 差别利率模型

差别利率模型旨在吸引有大额存款并需要多种银行服务的客户。如某银行对同一期限不同金额的存款一般设定不同的利率。

差别利率法的优势在于对大客户具有吸引力, 也有利于银行细分市场, 采取差别对待的政策, 缺点是容易使存款者因为歧视待遇问题而流失相应的部分存款, 且很难正确反映每一单位存款的价格水平。

4. 组合定价法模型

组合定价法指银行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 把一系列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匹配在一起综合定价, 推出集众多金融产品与服务于一身的“一揽子服务”。

组合定价法的优势在于能密切银企关系, 又能保证甚至增加市场占有额。但缺点是不能对筹集某笔存款进行准确定价, 在实行部门成本核算时又不能明确划分有关部门具体应分摊的成本额。

(二) 财务公司定价原则介绍

1. 集团战略导向原则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银行, 本身承担着为集团产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重任。故在定价机制建设上, 一定要体现集团的战略导向和管理意图。

2. 竞争性原则

财务公司制定的存款利率价格应贴近市场, 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能扩大有效的市场份额, 保证集团资金池的地位不动摇。如果价格缺乏竞争能力, 再好的定价也是没有用的, 反而容易在与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 容易陷入盲目定价、客户流失的局面。

3. 差别化原则

利率市场化定价的核心就是差别化定价, 对一般客户实行规范性统一定价, 对重要客户实行个性化综合定价。通过差别定价和调整满足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 可把定价看作引导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

4. 简便实用原则

财务公司的人员配置和信息系统建设还不能和商业银行相提并论, 故在利率定价上要充分考虑定价小组成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基础数据系统建设的完善程度, 过于高深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的统计公式不仅使人难以理解, 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财务公司的定价设计一定要简便实用, 可操作性强。

三、财务公司存款定价方法设计的实证分析

前面我们对西方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模型进行了介绍, 各模型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劣势。财务公司存款定价模型的选择, 关键在于对模型的灵活运营和创新, 通过创新从而满足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尽可能的使集团利益最大化, 保持资金集中度的稳定。我们认为财务公司存款定价机制选择应分利率市场化初期和利率市场化后期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执行。

(一) 利率市场化初期:基于存款利率弹性分析的价格追随型

目前, 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即存款利率的上限仍在央行管制之中。在利率市场化初期, 各商业银行会通过高息的形式进行揽储大战。此时, 内部成员单位都会找出特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与财务公司进行谈判。财务公司很难拒绝, 同时该利率很快也会成为标杆适用于其他成员单位。

财务公司提供的存款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的存款产品在本质上没有本质区别, 故我们认为财务公司提供的存款产品的价格弹性趋于无穷, 即。

在存款利率完全价格弹性的前提假设下, 一旦财务公司的存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 储户就会有动力对存款进行“乾坤大挪移”的冲动, 这对财务公司的集团资金池模式将是致命打击。故在利率市场化初期, 财务公司对存款利率的定价策略只能是价格追随型, 即以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为标杆, 及时调整自身存款利率, 确保集团资金池模式的根基不动摇。

(二) 利率市场化后期:博弈均衡后的自主定价

根据博弈论和需求理论, 当银行的博弈方式是一次博弈时, 竞争将会导致全体的利益受到损失。当银行面对无限次的重复博弈时, 各个参与银行出于对长远的利益考虑而容易选择合作,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平衡。

在利率市场化后期, 由于重复博弈和长远利益的存在必将使得银行间愿意选择合作, 形成一种新的博弈均衡。这种博弈均衡势必导致银行以存款规模来区分存款利率的高低, 同时同一规模的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趋同性。

在此背景前提下, 财务公司应根据这种价格博弈后的趋同性进行定价, 根据客户存款规模、资金集中度因素, 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报价。具体思路可参见下表实证示例报价。

在此报价驱动力的影响下, 存款规模、资金集中度会显著影响存款利率水平, 成员企业就有充足的动力将存款集中在财务公司, 这对财务公司发挥集团资金池的作用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四、展望

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这对目前主要收入来自存贷利差的财务公司而言, 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 财务公司只有转变观念, 找准定位, 加速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尽早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风险的量化测度, 加快定价机制建设和定价策略的研究实施, 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渐进过程中站稳脚跟, 才能伴随集团成员单位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利率市场化冲击下财务公司这个特殊行业群体的存款定价策略研究。本文在结合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对存款业务分利率市场化初期和后期分别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型, 在初期宜采取基于存款利率弹性分析的价格追随型策略, 在后期宜采取博弈均衡后基于存款规模和资金集中度的自主定价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财务公司,存款定价,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于成东, 辛锡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论学刊, 2011 (7)

[2]孙德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存款定价.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3)

[3]刘敏.利率市场化的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国财务公司, 2013 (1)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9篇

一、风险与对策

(一) 风险分析

许多国外失败的利率市场化经历, 证明了利率市场化有其好处, 但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与商业银行本身的制度体制背景有关, 是无可避免的, 也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借鉴。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不相匹配的现象, 这意味着如果利率发生变化, 那么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产生影响, 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又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这就必然产生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若是资产与负债不相匹配, 就会产生市场风险, 严重的会导致银行倒闭。利率市场化将利率放开了, 商业银行就会在高收益的预期心理的驱使下, 接受某些本着借了款不还贷意图的企业的借贷要求, 这无疑会增加商业企业自身的不良资产。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新的制度使银行“惜贷”的心理大大减弱, 导致银行会为了获取高额回报, 而将大量信贷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 这种趋势会使某些企业有机可乘, 最后使商业银行自身担负了大量不良贷款。

资金在流动过程中, 若利率被市场化, 吸收存款就不但要考虑数量上的增长, 还要考虑筹资成本以及所吸收的存款在同行业间利率水平。这显然加大了组织存款面临的压力, 商业银行既要考虑内部吸收资金以维持和推动发展, 又要注意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不落后, 而利率又是银行划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和引起存款流动的关键。资金利率是浮动的, 是由交易双方所共同决定的, 而第三方在这其中若有所差别, 就导致在商业竞争中的连锁反应, 从而导致资金产生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二) 对策分析

以上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风险扩大化”现象的两个代表, 可以说, 利率市场化改革, 就是与风险伴行的一场改革。在追求效益的同时, 必须从制度上入手, 控制好利率风险。因此, 有两个主要对策。

其一, 合适而且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是控制风险的基础, 这就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学会借鉴外国商业银行的经验, 如设立专门的利率决策机构, 承担日常利率管理职能;建立利率决策机制, 在宏观上制定统一的利率政策, 控制好利率的浮动, 在微观上建立灵活合理的产品定价机制。从根源上控制好利率的变动, 这就为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了基础。

其二, 加强和完善银行资金监管力度, 这需要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股份制改造, 加速中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 从外, 从内抑制商业银行间的不良竞争, 避免产生大量的不良资金, 同时也能为减少风险提供法律制度的支撑。

二、障碍与对策

(一) 障碍分析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还未完善, 很多制度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成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障碍。

首先, 我国多年来追求GDP快速增长的目标虽然得到实现, 但如果政府出现财政赤字, 那么就会导致被迫过度发行国内基础货币和依靠银行体系直接提供货币。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以及价格的不稳定, 会诱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现象, 甚至导致银行恐慌和危机。

其次, 我国对金融的监管不够完善, 监管的手段不够丰富, 审批制度不够灵活, 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金融市场的要求。同时, 行政干预又加大了市场化发展的难度, 在监管工作上缺乏独立性, 难免滋生一些暗箱操作的事件。监管的不完善最终导致风险问题无法事先得到防范, 只能事后解决, 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都起到消极的影响。

最后, 我国还存在着金融垄断的现象。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够, 这与开放性的、需要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产生了冲突。垄断利润导致很多小型的商业银行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抗衡少数几家同行, 国内金融巨头间的潜规则, 以及反垄断力度不够强大, 到头来利率市场化反而成为阻碍了较小的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 对策分析

面对以上问题, 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税收是保证财政收入的关键, 而政府在大政方针上也应重视财政收入, 出台措施减少财政赤字, 守好国家经济的本, 才能让国家金融的“水”活起来, 也不至于让“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失去控制。加强对金融的监管, 使利率的变化合理化, 对少数违规的商业银行要采取强硬措施限期整改, 才能整治不良竞争之风, 保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控制垄断, 需要分配好我国的信贷资源, 不能只偏向于国有企业, 国家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做到合理分配, 应出台相应的分配方案, 保证所有的商业银行能在同一个框架下竞争, 而不能让少部分超脱于这个框架, 从而导致不公平, 乃至利率市场化改革到头来反而不利于国家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之路还很长, 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如此, 但所有的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 改革最重要的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预见和发现改革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排除国内现有的制度缺陷带来的障碍, 促进利率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国松.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31)

[2].孙军, 孔令学, 王洪刚, 王树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12)

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 第10篇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它与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审慎监管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具体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当银行面临破产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资金救助,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所谓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政府对银行的存款提供担保, 当银行出现经营或支付困难时由政府对其进行买单。这种现象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因为有政府的担保, 银行并不注重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的提高, 导致积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也不利于银行业的公平发展。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 利率市场化倒逼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金融业的日益开放, 利率也将不可避免的实现市场化。我国于2013年7月放开了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放开也指日可待。到那时我国将彻底完成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面对利率的市场化, 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旦有银行陷入信用危机, 那么整个银行业将产生连锁式反应, 甚至出现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由于利率市场化引起的银行破产危机。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大势所趋。

(二) 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我国有着巨额存款量, 目前居民储蓄率超过了50%。面对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的竞争愈趋激烈。一旦银行陷入信用或经营危机时, 存款人的利益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 银行会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取赔偿或资金的援助, 那么储户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偿, 存款人的合法利益也得到了保障。

(三)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金融秩序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稳定, 社会的稳定。如果一家银行因为经营不善或者陷入信用危机而破产, 那么将对金融秩序的稳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可能出现银行业的挤兑风潮, 甚至引起全国的金融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把金融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四) 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在银行的竞争中, 大型商业银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无论是在经营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小银行, 中小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银行的信用, 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为中小银行创造一个与大型银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一) 有效的银行监管。

现阶段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银行监管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披露制度也更加完善。有效的银行监管可以防范存款保险制度所带来的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金融市场也日臻完善。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四大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大大调动了银行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干预也越来越少, 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跟进。同时保险业也迅速成长, 这就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 公众风险意识的提高。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公众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对其风险及规避风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这就说明存款人及投资者在关注收益的同时, 对银行的稳健运行和资金管理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在银行经营不善出现问题时, 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 公众的警觉意识会更强, 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 良好的法律环境。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前提。我国为繁荣市场经济, 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颁布实施了许多法律法规, 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加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已具规模, 这就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注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起到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率,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等重要作用。但存款保险制度也同时带来了负面效应。即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一些银行由于加入了存款保险制度, 他们会放松对资产的风险管理, 甚至为了取得高收益而铤而走险, 给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 解决费率的定价机制问题。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 其中费率的定价机制就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虑到我国不同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应该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机制。虽然单一费率操作简单, 但容易鼓励银行冒险经营, 导致不公平竞争。

(三) 加大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舆论宣传。

我国的市场经济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历史, 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不成熟。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各级政府以及各类银行必须加大对公众的舆论宣传, 使存款人和各类金融机构加深对存款保险制度内涵、作用的理解。理性对待银行倒闭破产现象, 妥善处理自己的存款行为。同时政府以及银行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的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公开、透明。

六、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无论分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还是可行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终将是大势所趋。在建立的过程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注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解决费率定价问题, 同时应加大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舆论宣传。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摘要:2014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意味着中国孕育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将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本文立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研究分析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

上一篇:无害化管理下一篇:解困温州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