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课题范文

2024-07-25

任务课题范文(精选4篇)

任务课题 第1篇

一、提出参与式家庭治理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把家庭建设和家庭治理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这非常重要;同时,推进家庭建设,实现家庭治理,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具体来说,之所以提出参与式家庭治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子女监护权力的缺失和异化

家庭治理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反观当下,却有不少家庭和家长,不仅没能行使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权力,甚至借监护之名而行伤害之事。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统计,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高达58万。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抽样数据调查表明,70%的儿童遭受过父母不同程度的打骂、体罚。而《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未明确规定虐童行为的认定标准、究责程序与惩罚办法,反被许多家长借口拥有监护权而对孩子进行合法伤害。这些子女监护权力的缺失与异化,迫切要求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和影响。

2. 家庭教育指导的肤浅和低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学者曾将家庭教育指导轰轰烈烈的场面视作一种“假繁荣”,如家庭教育讲座座无虚席、家庭教育咨询如火如荼、家庭教育热线频频响起、家教课题研究频结硕果,但这并未减少家庭教育问题,指出这是浅表特性、短期效应和割裂思维,认为是在“开普遍适用药方”,充分说明家庭教育指导的肤浅和低效。

3. 完善治理体系的要求和呼唤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实践探索;既需要法制建设,也需要伦理建构;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自觉践履。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细胞,则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告诉我们,家国同构、家国一理,能治家者方能治国,不能治家,则万万不能治国。因此,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首先必须完善家庭治理。

二、参与式家庭治理的基本特征

所谓参与式家庭治理,是指由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学会和专家等共同围绕家庭治理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通过与不同家庭和家长的沟通协调、参与协商和多元协助,积极投身家庭建设、提升家庭品质、促进家庭和谐的一种家庭治理模式。它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范围,深化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创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

1. 多元主体

参与式家庭治理不仅强调学校教师在推进家庭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指导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应成为全民参与的一种行动。参与式家庭治理作为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形态,是站在“国家是孩子终极监护人”的高度来看待家庭治理的,因而更强调政府机关、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卫生系统、社区组织等在推进家庭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协同创生

家庭教育的问题错综复杂,其中很多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家庭问题甚至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单单依靠一方的力量很难解决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而这正是困扰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因所在。而参与式家庭治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多种社会主体,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围绕家庭建设,聚焦家庭教育问题,创生家庭教育实践,实现家庭协同治理。

3. 善管共治

治理的境界是善治,而良法则为善治之基。同样,参与式家庭治理要实现善管共治,也离不开规章制度和法律约束。目前,我国出台并将实施的《反家暴法》,以及正在探索的教师、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责任主体与机构的“强制报告义务”,都是在强化政府和社会等公权力对家庭的治理功能,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介入监护人不适所导致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最终达到家庭的善管共治。

三、开展参与式家庭治理的路径

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要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参与式家庭治理,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介入家庭,夯实治理基石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家庭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单亲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啃老式家庭等,有些家庭甚至还出现了吸毒人员。在这些家庭中,家长们普遍情绪急躁、焦虑、悲观,极易激化家庭矛盾,因而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职责,更无法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案例1】某校初三年级组教师关爱特殊学生的一个片段

初三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将帮困对象锁定在12名问题突出的学生身上,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打破原来班级的框架和局限,承包到户——每位班主任“领养”一至两名困难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更要全方位地介入他们的家庭,帮助他们的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那一年,初三年级组的全体老师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履行着他们的使命。有的老师因劳累眼结膜严重充血,有的老师因病急需住院开刀,有的老师因腰椎扭伤而行走不便……但是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他们以饱满的精神步入校园。常常天色渐暗,老师们还在对学生循循善诱。周末乃至节假日,经常可以看到师生交流的身影……

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这些学生的家长,他们改变了原先对孩子那种简单粗暴的教养态度,尝试像老师们那样耐心细致。校长说:“我相信,整个初三年级组老师的付出,不仅仅是让学生得到了一个合格的分数,更是换回了许多家庭的和谐和学生一生的幸福!”

案例中,初三年级组教师正是通过全面介入家庭,采取了给予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为学生的心找一个家、争当编外家长等措施,挽救了12名问题学生和12个特殊家庭,实现了家庭的有效治理,推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开展参与式家庭治理,意味着德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和指导的层面,而是必须深入家庭,结合家庭教育的实际,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介入和引导,行使监管职责。参与式家庭治理,真正把学生的合法监护和教育落在实处。

2. 建立统一战线,打造治理联盟

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其中主干家庭的祖辈自然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而就核心家庭来说,由于家长忙于工作,也往往把孩子交由祖辈来照管,或让祖辈之一住家照看,这似乎成为我国当下家庭生态的写照。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和流动人口的增加,隔代家庭迅速增多,这很容易产生并激化家庭教育中的代际矛盾,从而导致家庭治理的失败。

【案例2】有效化解家庭教育中的代际矛盾

家长会的第二天,颜颜奶奶气冲冲地找到我,质问我昨天家长会上对颜颜妈妈说了些什么?我一边努力回想一边听她讲述着昨晚家里发生的一幕:昨天放学妈妈绷着脸带着颜颜回家,让颜颜画画,颜颜画不好,妈妈骂了颜颜,不许颜颜晚上吃饭,奶奶想护着颜颜,却被儿媳推到门外,婆媳矛盾激化。奶奶讲着讲着,态度缓和了许多,并表示今天不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是要求老师以后把颜颜在学校的事情跟她说,不要告诉颜颜妈妈,因为儿媳没时间管孩子,跟她说了也没用。

我感叹婆媳二人形同陌路,对孩子的教育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导致家庭矛盾不断。我认为家庭成员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只有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家,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茁壮成长的避风港。于是,我分别找颜颜奶奶、颜颜妈妈、颜颜爸爸谈话,解开他们各自的心结,把他们对孩子的爱凝聚起来,用爱串起一条教育孩子的统一战线。以后,学校里有事情我会及时告知,对奶奶主要采用书面通知,对妈妈则运用网络。一个月后,颜颜变了。我在欣慰之余,深深领悟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生本领,更要了解、走进学生的家庭,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中的“我”找到了婆媳二人在颜颜教育问题上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个别谈话解开家长的心结,进而沟通协调,实现了家庭和谐。这告诉我们,在开展参与式家庭治理时,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必须深入不同家长的内心,用爱的心弦扣动家长的心灵,用沟通的艺术打动家长,积极与家长建立家庭教育的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共筑家庭治理联盟,优化家庭治理生态。

3. 重建家庭秩序,提升治理成效

良好的家庭秩序是家庭得以和谐有序运转、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家庭秩序包含家规家法、家庭伦理、家庭传统、家庭风尚、家庭权威等要素。但现实中,家庭失序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一方面源于家长的素质低下、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方法欠妥,另一方面则源于家庭变故所致的秩序失控。

【案例3】通过重建家庭秩序播撒师爱与母爱

一年前,一次医疗事故使学生小唐不幸失去了母亲。经孩子和家长同意,在小唐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天,吴老师就将小唐带回了自己家,和自己女儿同吃同住,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小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几天后,小唐悲伤的心情终于慢慢平复了下来,脸上也会偶尔露出一丝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老师发现小唐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自卑、孤独的神情;一听到同学问起他母亲的事,便特别敏感。于是,吴老师一有时间便和他聊天,帮助他慢慢摆脱失去母亲的心理阴影;看到他头发蓬乱,吴老师带他去理发;发现衣服不合身,及时带他去商店换装;知道他爱吃牛肉干、巧克力,就经常为他准备好……整整一年多,吴老师对小唐的关心从来没有间断过。

小唐毕业之际,吴老师深情地对他说:“虽然生你养你的妈妈不在了,但是,你要记住,你还有另一位同样爱你的妈妈会一直关心你,直到你长大……”

课题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第2篇

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几年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取得一定进展,现总结如下: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学期开学初,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边研究边学习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有关的资料,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实验活动,仅仅掌握理论还不行,还要通过课堂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实验,进行考察检验,并且不断地总结更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

2.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每学期末,课题组都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自己的实验心得。因为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不断的反思,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使我们的教育智慧随之增长。

3.更新教学的理念。更新教学的理念,并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沉闷、片面、僵化、呆板、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状,充分恢复师生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活力,走出一条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新路。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立足课堂,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宗旨上做文章。

4.重结果,更重过程。让学生多一点探究多一点发现多一点创新,“传道,授业,解惑”“寻道,问业,生惑”螺旋发展的求索,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克隆。注重个性的培养。课堂上不要让“绝对真理”“系统知识”“标准答案”“规范思想”限制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在课堂上真心地让每一个求知者“思我我思”“学我爱学,做我爱做”。

任务课题 第3篇

1“‘2214’英语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简介

1.1“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各变量的内涵

第一个“2”指一根指挥棒和一条教学主线, 即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和任务型这条教学主线;

第二个“2”即两项教学内容——工作情境 (表演) 内容和戏剧表演内容;

“1”即一个课内、外教学单位的架构——学生小组;

“4”即四个主要信息与沟通平台——CAI、QQ邮件、QQ空间、Internet。

1.2 浅谈基于“2214”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和任务型这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 我们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项:一项是工作情境 (表演) 内容, 侧重职场功能;一项是戏剧表演内容, 侧重生活功能。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传统教学技能融入其中的同时, 重点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句, 在情境中感受语用功能, 帮助学生在服务于高职英语教学但基于职业情境语篇的语料库的推动下, 逐步应用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

在作业任务的设计上, 一改学生传统的纸质练习, 而是重点设计基于职业情境或戏剧表演脱稿的英语视频作业来有效整合“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

1.3 浅说基于脱稿视频作业监控为主的过程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分为形成性评价 (85%) 与终结性评价 (15%) 。形成性评价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视频作业、课堂表演、语言练习和口语, 而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试卷卷面分数。

2 方法控制

根据表1 可知, 在“2214”英语教学模式的打造下, 在全新任务型教学的引领下, 在形成性评价的控制与指挥下, 263人中有204 人, 后续研究166 人中有162 人所提交的视频作业完全脱稿, 产生真实模拟情境的表演效果, 顺利完成“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合格率分别达到78%和98%。

2. 1 形成性评价方法控制

Helen Mac Gillivray (2010) 说,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对这句话的隐义及重要性的认知日益加强。John Gardner (2010) 进一步说,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还认为评价种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与评估性评价 (Evaluative Assessment) 。

自然, 我们赞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观点。但我们还认为,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让教师、让教学管理者、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让社会各界等五大主体更好地学习, 因为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且这种关联与作用应该是一种积极与主动的。虽然目前在民办高职英语教学传统评价中普遍出现大量注水现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就一定是真理。恰恰相反, 这是一种缺失, 正因为这种缺失, 目前在民办高职才出现了“晚自习教室多数空置甚至是教室与网吧人数倒挂”的现象。

也正基于此, 我们才将对学生的核心评价方式定格为形成性评价。可为了研究用途, 我们还是设置了与之匹配的终结性评价。至此, 我们的观点好像与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所提到四种评价方式的分类有些不同。其实, 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所说的“诊断性评价”侧重“因材施教”理念, 力求识别学生不同起点与差距并努力帮助其弥补, 而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显然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已经在运用, 但它关联部门多、评价不易标准化, 因此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终结性评价旨在评价综合成绩, 尤其在课程结束时。当然, 中期也可能设置“阶段终结性评价”并将生成的数据反馈指引形成性评价。可我们觉得终结性评价对民办高职的语言课程不太合适, 因为“民办高职学生很不善于大容量的长期记忆, 却更适合小容量的短期记忆”。

当然, 如Gipps (1994) 所说, 评价不是一门精密科学。Kathy Hall和Winifred M. Burke (2004) 还说, 评价意旨既没有有限评价, 也没有完美评价或绝对错误评价。教师需要获得多维度学习者从多种来源与背景所产生的信息, 并且阐释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

最终, 我们选择了形成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 但是, 因前述原因也设计了终结性评价为辅助评价方式。

根据1.3, 我们对评价方式的界定清晰可见;同时, 也可以感觉到“视频作业”是整个评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 重点视频作业是要求脱稿表演的;其次, 与课堂表演相比较, 它的评价内容规定在设计之初、给学生过目之前就跃然纸上, 而课堂表演的评价内容却未明确设定。最后, 我们认为有脱稿主观意识、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表演评价项目如果在一种新理念的驱动、一种新教育环境的产生的情况下更可能得以生命延续与蓬勃发展。换言之, 如果视频作业这种新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形成记忆与理解的“成果”或“作品”, 能在开始以被动的方式推动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与创意学习, 如果教育环境能从目前的“宽进宽出”或“大量注水”调整为“宽进严出”, 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教学环境同样会有较明显的好转, 而不至于教师再为出一份传统简单式的终结性评价考卷而犯难、也不至于在考完传统考卷后还会去平衡学生的成绩以向“学生、学校甚至是社会”有一定的所谓“皆大欢喜”的交代。

果不其然, 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不能脱稿表演, 尽管在教师的指引下知道语篇的构建。而至于视频作业脱稿提交, 虽说是在传统评价方式占主导的大环境下, 但是几经周折, 仍然有较高比率的学生提交了全部合格的视频作业, 完成了脱稿记忆、表演的过程及任务。从这点上来看, 不管它是否与Kathy Hall和Winifred M. Burke (2004) 所说的“有限评价”一致, 但是结果是明显有效的。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逐渐将课外视频作业分值提高至50分。自然, 视频作业分值的增加对部分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从后期所提交作业的人数与比例有较大提高可以看出。这样一来就给未全部或从未提交合格视频作业的同学造成一定压力, 我们想, 推动他们“你拼我搏”“争先恐后”地提交合格视频作业是一种良性循环, 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局面。至此,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形成性评价的意义与重要性何在?终结性评价呢?它们的设置比率是多少?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们继续刚才所谈的“良性循环”。显然, 良性循环的出现, 使得学生在参加终结性评价之前就知道自己在形成性评价中的分数可能已经或接近及格。至此, 问题又出现了, 即在我们民办高职学生主动式自主学习缺乏的现状下, 当出现形成性评价分数已经及格或接近及格的情况下, 参加终结性评价的意义与重要何在呢?也许我们还可以反问自己, 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调整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率来解决?但是, 多少比率才适宜呢?很显然, 在当前普遍接受如Helen Mac Gillivray (2010) 或John Gardner (2010) 所提到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观点下, 又考虑到我们的生源水平, 选择“形成性评价”作为民办高职英语语言教学的评价方式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创新。

另外, 根据数据得知, 实验班156人 (59%) 及后续研究对象人数108 (65%) 是因“脱稿视频作业要在‘形成性评价’中计分”而最终才提交了合格脱稿视频作业, 可见“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威力甚是有魔力。这一点从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延长的相关数据中也可得以验证。

2.2 任务型教学方法控制

David Nunan (2004) 将“任务”区分为真实或目标任务 (RealWorld/Target Tasks) 与教学任务 (Pedagogical Tasks) 。同时, 将前者理解为课堂之外的各领域对语言的使用, 将后者理解为课堂上的任务。进而, 又将教学任务分为如图1所示的排练式任务 (Rehearsal Tasks) 和思考式任务 (Activation Tasks) 。排练式任务与真实任务的“克隆”关系是显见的, 但思考式任务旨在激活学生正在形成的语言技能。然而, 不管是对教师、课本等给出语言范式进行利用与再造的排练式任务, 还是对所熟悉的单词、词组与结构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的思考式方式, 对我们民办高职学生要实现上述的教学任务来说, 可能比其他更高层次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会更多。当然, David Nunan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赋能技能 (Enabling Skills) , 又称语言技能。其具体可理解为两个方面——语言练习 (Language Exercises) 和交际行为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可是, 前面提到我们在设计“形成性评价”时, 是有意识地设计了“语言练习”, 但是因控制失效而放弃。

在数据统计中, 我们发现在语言练习作业中存在“作业上交少, 作业抄袭多”等与其他传统练习问题一样较严重的普遍倒置反差现象。自然, 这样的语言练习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无法达到我们提高学习语言技能的预期, 也无助于真实任务的实现。换言之, 传统式的题海战术、考试战术都无法让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摆脱“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差异大”的评价。所以, 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 只有另辟蹊径。比方说, 是否可以考虑将语言技能融入“教学任务”中?可不管怎样设计, 我们认同David Nunan对“任务”区分的方法。但是, 对于我们而言, 可能更加关注给学生“做什么任务”“如何在任务中激发学生语言功能”“如何把握民办高职学生‘学语言、做任务’的难度?”等。下面就前面“实验班课堂任务表演案例中的任务”, 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 年出版的《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高职高专版第一册》中的一个“Role-play of meeting at the airport and on the way to the hotel”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

要完成上面的任务, 我们认为, 第一步就是要运用语言技能读懂任务。要知道“要做什么任务”, 要理解“所给任务提示”, 要运用“已知语言信息”等。学生要在教师“导”的前提下, 基本弄清“读懂任务”;第二步就是学生与同伴如何完成任务?这自然要涉及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对语言范式进行利用与再造”和“对字、词、结构进行语言重新组合”, 但也涉及任务完成本身步骤。我们认为,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 学生对上面任务会有所了解, 可见任务分成两个场景:一是机场接人时的介绍与问候 (Meeting at the airport) ;二是从机场到宾馆时的闲谈 (Having small talks on the way to the hotel) 。 这两个场景事实上可以从“职业聚焦” (Career Focus) 得以体现。任务步骤是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两项语言技能的体现。这问题可就严重了, 因为我们学生要完成“机场接人时的介绍与问候功能”就不太容易, “在去宾馆的路上与客户进行闲聊功能”, 难度较大。当然, 在后面的Suggested words and expressions中, 能找到一些“语言功能”的表达, 但是, 这种表达实在是太难了。比方说:

Eric:How was your journey/flight, Mr.Park?Mr.Park:

Mr.Park:

我们很多学生是如“I’m fine.”“I’m ok”“Just so so”一样的再造。再往下做, 要进行闲聊了。可聊什么是个问题, 是不是什么都可以聊啊?从Suggested words and expressions中可以找到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和Can you tell me about any interesting places to visit?两句话可以借用。又如:

Eric: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Mr.Park:

根据数据可知, 如果Mr. Park要表达“冷、热、天真好”的概念, 我们同学还是能表达出来;可是一旦想表达“天气真糟糕、又闷又热、风很大”等就困难了……

Mr.Park:Can you tell me about any interesting places to visit?

Eric:

根据数据可知, 在课堂上所调查的149位学生还是能对这个开放程度更高的问题推荐出“长城、故宫、西湖、庐山、井冈山”等当地旅游景点, 但在表达推荐理由时所能使用的高频率词汇也顶多是“famous、funny、good、beautiful”, 而像“impressive、historic、miraculous、fabulous”等词未能有效使用;同时, 除了53人 (35.6%) 未能表达出英语句子并陈述不出任何理由的同学外, 其余96 人 (64.4%) 只能用上一个英语句子来陈述推荐理由。很显然, 语言技能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沟通与交流回合次数, 严重阻止了语言的利用、再造与重新组合的能力, 也使真实任务的执行与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便是让我们学生来做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任务 (表2) , 这种尴尬也同样可能出现。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任务如下:

Work with three other students. You are on a ship that is sinking. You have to swim to a nearby island. You have a waterproof container, but can only carry 20 kilos of items in it. Decid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ems you will take. (Remember, you can’t take more than 20 kilos with you.)

表2 David Nunan (2004)

根据David Nunan所说, 上面任务是在中学课堂上进行, 学生做得很成功, 且激活了一系列的语言功能与结构, 诸如提建议、表达 (不) 同意、谈论数量、如何使用how much/how many/wh-questions等。假如这些语言功能与结构在我们学生身上也被激活了, 我相信, 哪怕是要完成诸如Long (1985) 所提到的“给小孩穿衣服、填写表格、买鞋、预订机票、在图书馆借书、参加驾照考试、酒店预订”等真实任务也不在话下。可见, 语言技能在教学任务的执行力度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 在“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所提到“任务型教学法”侧重职场 (业) 英语情境表演的任务, 完全符合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 也是根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来确定的。

3 结束语

事实及前面论述也证明, “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控制”对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及推动作用。而且, 在我们后续几年的研究中, 足量的“脱稿视频作业”充分发挥了过程监督作用, 也逐渐为更多人所认知与认可。

摘要: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历来是一线教师担忧且亟待要解决的问题。该文重点探讨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控制, 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过课题研究一学期及后续几学年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方法控制,形成性评价,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learner autonomy.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 1997:192-203.

[2]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p.1 20 2124)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Gipps C.Beyond Testing: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London:Falmer Press, 1994.

[5]John Gardner.What is innovative about teacher assessment?.In John Gardner, Wynne Harlen, Louise Hayward and GordonStobart Developing Teacher Assessment.Maidenhead:OpenUniversity Press, 2010:75.

[6]Kathy Hall and Winifred M.Burke.Ma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Work Effective Practice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PP.64) .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7]Long 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K.Hyltenstam and M.Pienemann (eds) 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 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

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课题 第4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强大动力。其背景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个更重要的是人均GDp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三是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国,四是城市化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在这个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我们一方面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道路,另一方面也进入了改革“深水区”。在此背景下,现阶段的改革不能只靠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一是要明确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改革的全面性是指这场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涉及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目的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中全会推进改革的重大理论突破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由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从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我国循着扩大市场作用的方向进行改革,到今天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已经可以起决定性作用了。在此背景下,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市场转向起决定性作用有客观基础。按此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会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将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当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现在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民众的诉求由关心温饱转向教育与健康问题,老百姓不可能继续容忍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更不能容忍由权利不公平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对此,三中全会提出了促进公平正义的要求。相应的,改革在政策层面上就是要由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这里,突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一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重要途径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过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走的是外源式发展路径,以工业化解决农业问题,以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以农民进城解决农民问题。现在要转向内生性发展路径,直接以三农作为发展对象,发展重心要转到农村,主要途径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上一篇:唇腭裂修复术下一篇:安全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