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措施范文

2024-05-15

对策措施范文(精选12篇)

对策措施 第1篇

1 进一步加强生态创建的必要性

1.1 是全面建成生态区的必要条件

目前, 我区共建成省级生态街道 (镇) 8个, 市级生态街道1个, 建成市级生态村131个, 还未达到80%以上的省级生态街道 (镇) 验收要求。要真正达到生态区建设目标, 街道 (镇) 、村 (社区) 生态创建工作是关键, 能够丰富生态区建设内涵, 提升生态区建设水平, 也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1.2 是推进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

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创建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然要求调整发展思路, 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确保辖区内群众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1.3 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 关系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需要,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 对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环保和生态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为。生态创建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生态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提升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2 当前生态创建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空气、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要求, 水环境质量还未达到功能区要求。目前, 瓯海区7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只有郭溪断面达到要求, 其余都为劣Ⅴ类水。主要河道水体水质大部分处于Ⅴ类或劣Ⅴ类, 辖区内温瑞塘河流域污染仍然严重。

2.2 生态建设工作认识还不到位

随着瓯海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对生态建设未深入了解, 只是应付, 主动性不强, 没有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 致使生态建设工作难以推动, 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意识不强, 后续工作推进乏力,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部门、街 (镇) 、村 (社区) 领导干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创建工作没有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缺乏创建特色, 生态建设工程精品不多、典型不多, 以致生态效益不够明显。

2.3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规划。由于发展初期缺乏规划指引, 导致建设无序开展, 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 如“最后一米”纳管、雨污合流等。二是污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比较低, 截污纳管建设严重滞后,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以及污水管网建设和处理效果等问题。目前, 全区仅有瞿溪、仙岩污水处理厂2个污水处理厂在投用, 泽雅、南片污水处理厂还在建并未投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还未全覆盖。随着街镇建成区范围扩大和人口增多, 部分街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和工艺已不能满足要求, 尤其是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和设施运转不正常问题比较突出。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 成为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三是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虽已全覆盖, 但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过于简陋且建设进展缓慢, 垃圾收集系统管理不规范, 以及处理能力不够等问题, 致使垃圾堆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或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3年度我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综合得分为56.13分, 比上年提高3.01分, 全市排名第四。从2011年到2013年来看, 我区公众满意度逐年都有所上升, 但公众对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总体评价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加大生态建设宣传力度, 调动公众参与、支持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妥善处理潜在的各类环境问题。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要切实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协调, 及时调整充实生态建设分管领导、联络员和信息员, 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认真编制方案和年度计划, 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要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牢固确立“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的理念, 重视生态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生态建设要求, 认真抓好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 集中力量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2 加大建设力度, 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要求, 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改善、品位提升、经济发展相结合, 抓好生态示范点、生态亮点、精品点建设工作。加快仙岩街道农村环境保护示范工作, 强化景山街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建设, 加强泽雅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3.3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能力建设

推进生态区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 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重点用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示范项目和生态宣传等领域, 积极培育生态创建亮点、精品点工程, 建成具有我区特色和亮点的生态环保工程。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 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 为生态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和人才支撑。

3.4 推进水污染防治, 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 坚持控源与治污并举, 监管与引导同施, 严格落实重点项目,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3.4.1 深化环境污染整治

一是严控污染源。巩固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成果, 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强涉水企业排放口的监管, 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排行为;严格控制养殖区域、容量, 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二是狠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重点开展泽雅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推进畜禽养殖业、露天粪坑、旅游业、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等污染项目整治, 全力解决水源地周边治污设施落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3.4.2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开展“四边三化”行动, 扎实推进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生态公益林和生态景观建设, 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加快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设, 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美化全区人居环境。

3.4.3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确保瞿溪污水处理厂、仙岩污水处理厂、梧田泵站等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加快泽雅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进程, 以及南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二是加快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加大现有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力度, 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完善提升工程。三是深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

3.5 加强生态宣传, 提升公众满意度

积极做好各种生态环保创模专版、专栏和简报等工作, 加强媒体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平台, 围绕生态创建中心开展宣传;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活动, 营造全民环保氛围;完善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营造良好的“生态瓯海”、“美丽瓯海”氛围, 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第2篇

与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其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与前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安全技术对策措施比做计算机系统内的硬件设施,那么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则是保证硬件正常发挥作用的软件。安全管理对策措施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整合、完善、优化,将人、机、物、环境等涉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正常开展,使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某些缺乏安全技术对策措施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依靠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作用加以弥补。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具体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定》等许多法律法规和政府行政规章中具体的条款内容都能涉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第二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等等。

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GB 15603—199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199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 11651—1989)也包含了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许多具体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是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以后以及现实生产过程安全为目的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其基本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实施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教育,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减少有关损失。

即使具有本质安全性能、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装置,也不可能全面地、一劳永逸地控制、预防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维修等辅助生产作业中存在的、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造成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止作业人员的失误。安全生产管理对于所有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例如: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应建立《安全生产总则》、《安全生产守则》、《“三同时”管理制度》等指导性安全管理文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工艺技术安全生产规程》、《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巡视制度》、《安全生产交接班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安全生产确认制》、《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有毒有害作业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厂内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对工伤事故应建立《伤亡事故管理制度》、《伤亡事故责任者处理规定》、《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等制度;对设备、工机具等应建立《特种设备管理管理责任制度》、《危险设备管理制度》、《手持电动工具管理制度》、《吊索具安全管理规程》、《蒸汽锅炉、压力容器管理细则》等制度;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应建立《各级领导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新进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转岗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日常安全教育和考核制度》、《违章员工教育》和《,临时性安全教育》等制度;对检修、动火和紧急状态,应建立《设备检修安全联络挂牌制度》、《动火作业管理规定》、《临时线审批制度》、《动力管线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等管理措施;对特殊工种应建立《特种作业人

员的安全教育》、《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外协、临时工和承包工程队的安全管理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

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能落实到人。明确各级第一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例如:生产经营单位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者相类似的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安全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安全员管理网络。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设安全科,各作业区(包括物资储存区)设作业区级兼职安全员1名,分别由各作业区作业长兼任,各大班各设班组级兼职安全员1名,分别由各大班班长兼任。

《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安监管管二字[2003]38号文《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内容规定,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有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可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格的人员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中、小型生产经营单位可根据上述两条规定的精神,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确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模式。

在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后,还需建立各级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人员安全职责包括单位负责人及其副手、总工程师(或技术总负责人)、车间主任(或部门负责人)、工段长、班组长、车间(或部门)安全员、班组安全员、作业工人的安全职责。

在建立了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后,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所要涉及的内容是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生产法》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第五十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三个层面进行。①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侧重面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规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脉络,掌握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②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③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要选拔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操作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好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并定期进行考察、考核、调整。重大危险岗位作业人员还需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训练,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能对该类作业人员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测定,避免由于作业人员先天性素质缺陷而造成安全隐患。

对作业人员要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使作业人员具有高度的安全责任心、缜密的态度,并且要熟悉相应的业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有关物料、设备、设施、防止工艺参数变动及泄漏等的危险、危害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有预防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知识和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采取正确的应急方法,事故发生时有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对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专业培训和考核,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转岗、复工人员应参照新职工的办法进行培训和考试。对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

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从资金和设施装备等物质方面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进行,也是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一项内容。《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都应该考虑投入用于安全生产的专项资金的预算。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该安排用于安全生产的专项资金,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改造,增添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以及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安全卫生管理、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检测检验的用房和检查、检测、通信、录像、照相、微机、车辆等设施、设备;根据生产特点,适应事故应急预案措施的需要,配备必要的训练、急救、抢险的设备、设施,以及安全卫生管理需要的其他设备、设施;配备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含电化教育)设备和场所。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管理、检查、检测、培训教育和应急抢救仪器设备和设施,如设置卫生室并配置相应的急救药品,高温作业需要设置有空调的休息室,化工装置有的需要设置相应的防毒面具、淋洗、洗眼器等。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动态表现就是监督与检查,对于有关安全生产方面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行政规章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对于本单位所制定的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的监督与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保证本单位各层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能正常有效地进行,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证本单位安全设施、安全技术装备能正常发挥作用。应经常性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第三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的目录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第三十三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第三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例如:生产经营单位建有《安全活动日制度》,明确每周一为安全活动日,总结和回顾一周来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规定了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各作业区每月进行二次安全检查,并建立了季节性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和节假日安全检查制度。

此外,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诱发事故的物质基础。保持设备、设施的完好状态,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对设备运行时的监视、检查、定期维修保养等管理工作。经常进行安全分析,对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件、故障、异常工艺条件和操作失误等,应作详细记录和原因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还应经常收集、分析国内外的有关案例,类比本企业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加强教育,积极采取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经常对主要设备故障处理方案进行修订,使之不断完善。

冬寒、暑热、风、霜、雨、雪、雷电等环境气候条件,会影响操作人员作出正确地判断和操作,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因此,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采光照明、通风、噪声以及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要定期进行检测,重视作业环境及条件的改善。

对火灾报警装置、监测器、防爆膜、安全阀、视镜等应定期检验,防止失效;做好各类监测目标、泄漏点、检测点的记录和分析,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处理和整改。

制定并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动火前应检测可燃物的浓度,动火时须有专人监护并准备适用的消防器材。

事故应急救援在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全生产法》专门设置了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对策措施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起重 触电 事故

0 引言

当前,应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形势的严峻,责任的重大,而看到问题,应看其根源和本质,知已知彼,不断地总结经验,标本根治,摸索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力和科学措施,才能对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施工安全无小事,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

1 高处坠落事故的控制对策

依据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可采取如下综合预防控制对策。

1.1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要避免草率从事和生搬硬套有关规定、规程和标准,而要针对工程施工的特点,针对危险部位、危险作业项目及分部分项工程中易出现的事故隐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确保工人的作业安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明确临边、洞口等位置的防护措施[1]。

1.2作业人员的控制

1、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要坚持开展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使其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当发现自身或他人有违章作业的异常行为,或发现与高处作业相关的物体和防护措施有异常状态时,要能及时加以改变使之达到安全要求,从而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2]。

2、高处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要符合安全要求。如不准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痈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1.3安全防护设施的控制

l、按规定要求支搭各种脚手架。

提升桥式架、吊篮用的倒链和手扳葫芦必须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倒链最少应用2t的,手扳葫芦最少应用3t的,承重钢丝绳和保险绳应用直径为12.5mm以上的钢丝绳。另外使用插口架、吊篮和桥式架子时,严禁超负荷。

2、要按规定要求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

3、落实施工井字架安全装置。

施工井字架必须有高度限位器、平层、防断绳等安全装置,井料口、吊盘、上料口要设置联动常开安全门。在搭设、拆除前要制定好方案,方案应由总工审核签发。拆装前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搭设完毕后要进行书面验收。验收应包括:验收项目、内容、图标、厂家说明书的要求标准、实测结果、结论、参与验收人签字[3]。

4、垂直运输设备要由专业队伍拆装。

拆装时要由专业队伍实施,对专业队伍的资质、业绩、人员素质要进行审核。在拆装前同样要制定方案并进行审批,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搭设过程中要有专人指挥,专人监护,搭设完毕后要随行验收手续。

1.4建筑施工现场的控制

l、要切实做好洞口处的安全防护。

预留洞口、通道口、电梯井口、接料平台口、阳台口等都必须设有牢固、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盖板、围栏、安全网);洞口安全防护设施如有损坏必须及时修好;洞口安全防护设施、标示严禁擅自移动、拆除;洞口必须挂设醒目标志示警。在洞口旁操作要小心,不要背朝洞口作业;不要在洞口旁休息、嬉闹或跨越洞口及从洞口盖板上行走。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必须搭设板棚或网席棚。棚的宽度应大于出入口,棚的长度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分别为5m至10m为宜[4]。

2、做好临边处的安全防护。

在施工过程中,尚未安装栏杆的阳台周边、无外架防护的屋面周边、框架工程楼层周边、跑道(斜道)两侧边、调料台的外侧边等,必须设置lm高的双层围栏或搭设安全网。

3、做好悬空作业安全防护。

施工现场在周边临空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时,若高度在2m或2m以上,均属悬空高处作业。悬空高处作业一般是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因此进行悬空作业时,需要建立牢固的立足点,并视具体情况搭设操作平台,脚手架或吊篮,张挂安全网和系挂安全带等。

2 物体打击事故的控制对策

预防物体打击事故,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检查。机械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必须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时更换不合格的零部件,但不能降低机械设备的整体安全性[5]。

2、完善安全防护装置,出入通道、建筑物的出入口都应搭设护头棚。必要的防护栏杆、网、罩等应配齐,性能可靠。不准从高处向下抛投工具、物料,高空作业应将手持工具和零星物料等放在工具袋内。起重吊装作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被起吊的重物下面和起重机桅杆下面严禁站人。

3、配齐个人的防护用品,并检查其穿戴是否符合要求。

4、明确安全教育的目的。配合安全活动采用广播、墙报、电视录像、事故现场会等对操作者进行全面教育。

5、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层层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加强信息反馈。

3 机械和起重事故的控制对策

本着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目的,对于起重机械,有以下措施。

1、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2、加强对起重机拆装的管理

据统计70%的起重机事故发生于起重机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对起重机的安装拆卸应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从事起重机拆卸作业的队伍必须取得专业承包资质。机器的拆装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条件、机器的状况以及辅助起重设备条件,制订拆装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并由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审批。拆装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拆装作业中各工序应定人定岗定责,定专人统一指挥,拆装作业应设置警戒区,并设专人监督,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3、加强使用管理

司机、信号指挥人员、司索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司机应做好交接班记录,对机器的运行状况应有详细记录并准确传达给接班司机。司机在机器运行前应进行检查、维修、保养等日常管理。

4、加强塔机的维修保养工作

起重机的维修保养是保证机器正常运行的前提,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维修保养制度,设备管理部门要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要求对起重机进行维护保养。例如减速箱的换油与添油,外露齿轮的润滑,油漆的重新涂刷等。

5、加强对设备的检测检验工作

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检验标准规定:正常使用的起重机必须进行定期检验,每年至少一次,重新组装架设后的起重机必须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塔机初次安装或转移工地重新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能自行检验的可委托建设行政部门认可的有法定检验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检测检验记录应妥善保管,以备查阅。

4 触电事故的控制对策

4.1预防触电事故的措施

1、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建筑施工现场供电系统必须采用TN-S的三相五线制;配电系统实行“二级或二级以上漏电保护系统”;总配电箱(柜)及开关箱内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开关箱必须遵循“一机一闸一漏电”原则,漏电保护器参数的选择要符合规范要求。

2、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的检查和维修

所有配电箱及开关箱应有门、锁,箱的原理图贴在对应箱的内表面;所有箱、线路至少每月进行检查和维修一次;检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完备,并符合现场实际。

3、严格履行监护和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4、建立健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

该档案必须包括: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及修改资料,安全技术交底资料,临时用电工程验收表,电气设备的试验、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接地电阻测试记录,定期检(复)查表,电工维修工作记录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一88的要求,并且要履行审批手续。

5、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及现场临时用电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

施工现场须有一名主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负责人,明确临时用电电工的具体工作范围(如负责哪段线路、哪个配电箱或开关箱);配电箱、开关箱除须标号外,还要把负责的电工名字标在箱上,该电工就对该箱的停、送电、维修负责。

5、严格杜绝“三违”现象

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犯劳动纪律是造成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三违”的根源在于不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应按照常规做法加强学习、定期考试,着重解决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杜绝“三违”。

6、选用先进、优质设备,采用先进电气安全技术

4.2施工现场经常发生触电事故及其防护

l、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橡胶电源线拖地使用。施工用的振捣器、蛙夯、磨石机等电动工具,因作业时工作面在不断的变动,致使橡胶电源线拖地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通,这样易被其它物体将橡胶绝缘损坏发生触电伤亡事故。因此对橡胶电源线在施工中要充分做好防碰、防砸的安全措施,并在电源处加装触电保护器,以防止橡胶电源线与手持电动工具漏电事故的发生。

2、建筑工地简易活动房内临时照明灯具与供电线路的搭设。根据电气安全规范要求,照明灯具与线路的安装不能低于室内地平的2.5m,而临时工棚、活动房屋的高度往往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高度,所以给灯具和供电线路在安装上带来了一些因难。更为严重的是夜间施工人员在住处私自乱拉乱接电线和用电设备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样极易发生触电伤亡事故。

3、配电箱内设计装配的电器元件,带电体裸露不符合安全要求。在建筑施工现场部分配电箱内电器元件带电金属物裸露(箱内的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螺旋式保险、热继电器、接线极等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危及操作人的生命安全,应检查排除。

4、起重机在高压线下工作引起的高压触电。施工前实地考察作业现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吊装方法和安技措施,并向作业人员安全交底:起重机工作时,臂架、吊具、钢丝绳等与高压线的距离要符合规定;起重吊车施工时,必须配一名有经验的起重工统一指挥,并不得随意替换;起重机上应安装触电报警装置。

5 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形式严峻,责任重大,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标本根治,摸索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力和科学措施,才能对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针对高层建筑施工容易出现的事故类别,可以考虑一下安全对策措施。

1、高处坠落事故。从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开始,做好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现场和作业现场的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

2、物体打击事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做好防护装备的检修,能有效控制事故。

3、机械和起重事故。采购正规产品,加强使用、维修保养和检测的规范性以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

4、触电事故。首先应考虑用先进的电气技术实现本质安全,其次加强对现场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各种规范做好操作、检查、维修各环节,尽量减少触电事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忠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 何广乾,陈祥福,徐至钧.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 姜华.施工项目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商场火灾隐患及消防对策措施 第4篇

1 大型商场的火灾隐患

1)建筑设计不规范,安全通道不畅。建筑单位出于节省设计费和地盘的考虑,初建时并不向消防部门申报,随心所欲自行设计,也有临时以其他建筑改变经营用途而建立的公众场所,因地制宜私拆滥建,将消防安全统统置于脑后,均不预留或违规少留安全出口,有的虽有通道但设置不合理,有的临时改建或乱堆乱放杂物堵塞通道,使安全出口名存实亡,给紧急疏散人群带来困难。

2)营业面积大,防火分隔困难。大型商场建筑面积比较大,每层营业面积,大的几千甚至上万平米。多层商场除了楼梯上下相通以外,有的还安装了方便顾客的自动扶梯,更是使商场层层相通,防火分隔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可燃物多。商场的可燃物多主要表现在可燃商品集中。商场经营的商品,大部分者是可燃物品,一些商品本身虽然是非燃烧材料制成的,但其包装盒,包装箱都是可燃材料。美发用的摩丝,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以及打火机用的丁烷气,赛璐璐制品等,虽然数量较少,却属于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品。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还有如服装、鞋帽等各种纺织品,需要充分利用商场空间,悬挂展示,这就使可燃物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一旦起火,就会迅速猛烈燃烧起来。商场往往是前店后库,前柜后库,上店下库,甚至在过厅、走道上都堆集大批货物,一旦发生起火,经济损失严重。一些老商场,建筑装修采用大量的可燃材料,大大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使大型商场的火灾荷载大大高于其他场所。

4)人员密集,流动量大。一些大型商场,接待的顾客人数多,节假日更多。大型商场已成为我国公共场所中人员密集最高,流动量最大的场所。如果管理跟不上,容易因顾客乱丢烟头或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等引发火灾,而且一旦失火,就会引起混乱,造成人员疏散因难甚至发生伤亡事故。

5)电器线路乱拉滥接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用电制度不严格、不规范,电管人员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责任心较差;电器线路铺设不合理,乱拉滥接严重;电线老化破损,绝缘率下降,漏电严重,得不到及时更换和维修;线路超负荷运行,有时有的地方还经常有用其他金属丝代替保险丝的现象。

6)采用可燃材料装修,阻燃技术处理不到位。绝大部分场所均采用木质材料装修,本身属于干燥易燃材料,燃点低、油性大,大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阻燃技术处理,经不起“明火”的考验。消防器材配备投入不足。对其配置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借口经费紧张、效益不好等原因随意少配、缓配,甚至不配任何消防器材。

2 大型商场火灾预防对策

消防工作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做好消防工作,对于促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改重大隐患是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建筑设计上的防火措施

1)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大型商场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提高其耐火性能,对梁、柱、屋面等一些重要承重构件要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耐火极限,使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注意平面布局和防火分隔,应认真考虑顾客所需面积。

2)重视安全疏散设计。商场是人员最集中的公共场所,安全疏散显得由为重要。商场的门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安全疏散问题,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应该多方位均匀地设置。为便于紧急情况下顾客安全地撤离,用于安全疏散的门不应采用旋转门,而且门的开启方向应朝向疏散方向。

3)严格消防设施设计。大型商场应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商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商场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整个给水系统要完善,并专门设有消防水池和泵房等以保证足够的水量、水压要求。配置数量充足的、功能齐全的移动式灭火器材也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有效措施。

2.2 外部管理上的防火管理消防措施

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消防监督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整改火灾隐患重要性认识。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整改火灾隐患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整改火灾隐患是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践行“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消防工作形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重点,以整改火灾隐患为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措施和方案,明确分工,落实时限,责任到人,确保把隐患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公安消防机构对检查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实行立销案制度。要坚决抵制隐患整改工作中说情风、关系网的影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该罚款的罚款,坚决依法处罚;该停产、停业的,坚决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整改,并建立健全监督整改工作档案,为彻底整改火灾隐患作好基础工作。

2.3 内部管理上的防火措施

安全管理方面对策措施 第5篇

1、企业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矿山达到“正规生产、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讲求效益”的目的,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2、企业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矿长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级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各职能机构对其职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3、建立健全安全机构和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班组应设专职(兼职)安全员,要求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和安全工作经验,能处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矿长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取得资格证书,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5、企业应对本单位的职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6、特种作业人员、要害岗位、重要设备与设施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做到持证上岗。

7、要害岗位、重要设备、设施和危险区内,应加强安全管理,并要求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牌。

8、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时,必须同时编制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并按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专款专用,用于改善露天矿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9、企业必须补充和完善基础资料和图纸资料,如地质报告、开采设计、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关图纸(矿区地质地形图、采剥工程平面图、开采现状图和剖面图)。

10、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值班、交接班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安全活动日制度,应认真做好安全大检查,并要求建立各项档案,严格执行档案管理。

11、必须依法为从业人员购买工伤保险。

12、必须按规定为职工发放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和相应的药品,职工必须按要求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

13、矿山规模较小,无条件成立专门救护队,但应与就近的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指定兼职的救援人员,并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品,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的演练和训练。

14、制定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职工演练,企业发生伤亡或其它重大事故时,矿长或安全管理人员立即到现场指挥和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对伤亡或重大事故必须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后,及时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并提出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案件查办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第6篇

一、案件查办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发现案源线索少。一是查找线索不主动。纪检监察工作还没有完全融入段经营管理,纪检监察干部应付办公室资料、报表时间多,主动对一些部门、人员、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少,导致不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守株待兔式的坐等案源线索“上门”。二是廉政风险意识不强。纪检监察干部对段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风险没有充足的分析、研判,对一些异常情况也不够敏感,未引起必要的警觉,甚至个别现象看惯了、习惯了。如没有充分把握利用财务、劳资、审计、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等专业方面的信息,主动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追踪细查。三是发现线索的途径狭窄。近2年本段连续发生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均是上级通过职工群众的信访进行的查处,而不是段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专项检查、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等工作得到的线索。

(二)办案力量较薄弱。一是办案经验欠缺。段纪委多年没有办案的经历和经验,当纪检监察干部拿到一些线索后不知如何着手处置,有的采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仅简单的了解大概情况就给予反映人答复,谈不上抽丝剥茧、全面查清事实,达不到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本质;有的面对复杂情况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方式方法,不能与办案对象“面对面”交锋、“硬碰硬”过招,难以发现案情、查出和查透案件。二是专业能力不足。一段时间来,纪检监察干部变动十分频繁,加之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对工作要求也不高,进入新岗位工作后,没能及时系统地学习纪检工作及法律法规的业务知识,对《劳动法》、《合同法》、《经济法》、《招投标法》以及审计、会计等方面专业了解不多,靠“边干边学”。三是精力旁骛。一些专职纪检监察又兼职了其他工作,忙碌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步骤上基本是按部就班、见子打子,质量上停留在“过得去”的层面,查办案件成了“门外汉”。

(三)办案意识不到位。一是存在“民不告、官不究”思想。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意识还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主动过问,甚至还“争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工作瞻前顾后,怕问题抓不住、管不住招惹麻烦,只要职工群众不反映上来就懒得去管;有的好人主义严重,怕问题大了处理了有关人员伤了和气,消极被动地等待群众举报后再查处。二是没有“案件”的认识。认为职工群众反映上来的都是一些小事,哪算得上“案件”,给他们讲一下政策、做一些思想工作就行了,费不着劳师动众开展调查,怕影响全段工作秩序,也怕给被反映人带来负面影响。有时在收到信访举报后,象征性进行“核实”一下,满足于“摆平”职工群众的思想疑虑。三是担心影响段的经营业绩考核。有的领导人员对查办案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顾虑反映和上报了问题后,怕上级对段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给了“差评”,影响全段整体利益,于是采取内部消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行政处罚、组织处理代替党纪政纪处分。

二、加强案件查办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正确认识查案工作。随着站段的自主经营权增大,各类廉政风险在不断增加。要有效遏制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蔓延,只有全段树立全局的眼光,正确认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的重要作用,把惩治腐败与保护干部有机的结合起来,全力支持查案工作,坚持有案必查,始终做到对案件的“零容忍”,才能保持好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段纪委工作也必须坚持正确的执纪导向,要把监督监察、查办案件与源头防治等有效措施贯穿到段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促进全段用严密的工作规范来保证廉洁守法经营、运行有序,实现安全稳定、科学发展。

(二)认真查找案件线索。一是从效能监察中发现线索。行政效能监察活动是站段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发现案件线索的最有力渠道,因为效能监察活动围绕工作重心,就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和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如抓住段的各项经济活动领域的资金往来、工程建设领域的招投标(比选)和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及施工竣工验收、材料物资领域的采购及废旧轨料销售、干部选拔任用等过程和环节,不难发现一些违规违纪或案件线索。同时,通过效能监察也能积极揭露各层级的管理问题,从制度建设、管理流程、职责任务等方面提出要求,促进全段安全管理规范化。二是从参与各项活动中发现线索。如参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干部考察、考核评比公示、民主评议、述廉考廉等日常活动,利于适时掌握了解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相关证据资料,从中寻找线索,利于段纪委提前介入。三是从专项检查中发现线索。在专项检查、执法监察中发现案件线索的几率较大,如招投标比选、询价,工程计价,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查找集体违规收取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的线索。如利用站段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机具设备的优势,查找以职务之便谋取小团体利益,“六管人员”通过与被服务对象勾结,违反管理规定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损坏集体利益的线索等。四是发挥好信访举报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坚持信访举报有案必查,坚决纠正“民不告,官不究”的错误思想,对信件、网络、电话、来访举报要“负责”地梳理分析,提高案源线索质量,提升案件检查效率。其次,在个案举报中加强横向联系,多渠道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如在民主评议、工作检查、与干部职工“吹牛”过程中听到的情况“宁信其有”,下来后及时进行情况甄别、核实,如确有其事的进行立案检查。五是积极整合办案资源和力量。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公检法、武装保卫等执纪执法机关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协同办案的联动机制,相互移送案件线索。重视报纸、电视、互联网、公共论坛等媒体披露的信息和手机短讯中的线索。要与财经监管、职工群众监督等形成合力,查找制度、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

(三)抓实案件检查工作过程。案件查办工作,案件检查、调查取证过程最为关键。一是加强查案组织领导。对案件,纪委书记要亲自挂案,对重要问题亲自把关,亲自出面组织协调,及时把握办案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到查处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还需“包案”,及时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为办案人员排忧解难、化解压力,使办案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强化查案准备。对获得的案件线索或接受举报信访线索后,及时召开案件线索排查会,对情况进行“初诊”,理清案件调查工作思路,制定初查计划,拿出对应的方法和措施,做到定领导、定人员、定调查方案。三是增强查案工作纪律。在开展调查过程中,必须严守工作纪律,对信访、举报情况严格保密。特别是通过专项检查、效能监察、监督检查等渠道发现的线索要“不动神色”的保存好相关初始证据材料,防止线索丢失或“一查就化”的情况发生。检查时,尽量做到“独立”办案,这既降低工作中泄密风险,也努力排出了干扰和影响。四是加强查案的程序规范。把依法依纪贯穿于初步核查、立案调查、调查取证等各个环节,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经得起检验。五是积极运用查案方法、技巧和策略。在当前铁路走向市场阶段,违纪违法案件的类型、性质和涉案人员、作案手段情况将越加复杂,查处的难度增大,段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学习借鉴公检法、其他站段的办案方法、技巧,狠抓案件主要矛盾的突破,有一件查实一件。

(四)加大违法违纪惩处。案件查办工作,依纪依规惩处是根本。惩处是反腐败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坚决查处党员干部违规违法案件,能够起到威慑作用,教育警醒其他干部,赢得职工群众支持。一是对发现的案件要坚决做到有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以高压的态势进行震慑。特别是查办以党员干部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为重点,发挥查办大案要案的突出影响效应。二是对各类案件进行公开曝光,抓好反面典型。案件查处后,不论涉及到谁,影响有多大,都要不捂不盖、敢于揭丑,及时公开曝光、公之于众,不给违法违纪者留情面,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不良倾向受到唾弃。通过严厉惩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广大党员干部“不敢为”的良好环境,从而形成预防、监督、查处相结合的惩防体系格局。

林业鼠害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 第7篇

1.1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林分抚育管理, 优化林种树种结构,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有效遏制林业鼠害持续严重发生的势头。

1.2 防治原则

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建立林业鼠害防治预警机制, 将鼠害防治工作贯穿于营林生产全过程;

二要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鼠种、不同危害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三要坚持无公害防治的原则, 合理使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对环境安全的化学防治措施。

2 危害类型及发生等级划分

2.1 危害类型

根据林业害鼠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地上危害类和地下危害类。

2.1.1 地上危害类

该类害鼠生活在地上或地下而危害只在地上, 在我国分布很广, 主要啃食树干及幼树的嫩枝、嫩叶和南方的竹笋, 盗食林木种实。该类害鼠种类较多, 主要有鼠平鼠、姬鼠、田鼠、绒鼠、大沙鼠、子午沙鼠、红尾沙鼠、柽柳沙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和鼠兔等。危害树种较多, 主要有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油松、云杉、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杨树、梭梭、胡杨、红柳、沙棘、柠条、沙拐枣等。

2.1.2 地下危害类

该类害鼠主要是指鼢鼠, 生活、危害皆在地下,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西部地区, 危害木本植物的根系, 导致苗木死亡。该类害鼠主要有中华鼢鼠、甘肃鼢鼠、高原鼢鼠、东北鼢鼠等。危害树种有油松、落叶松、沙棘、柠条、苹果、杏、桃、沙枣以及其他多种经济林树种。

2.2 危害等级

在害鼠发生区域内, 根据百夹日捕鼠率及林木受害情况, 一般划分为3个级别, 即轻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和重度发生区。见表1, 表2。

3 鼠情调查与监测

3.1 重点调查与监测区域的确定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新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中幼龄林及其他易遭受鼠害的林分作为重点调查监测区域, 划定调查人员责任区, 建立固定监测点, 进行定点、定期调查与监测, 并建立调查与监测档案。

3.2 调查时间

根据林业害鼠的活动习性, 调查时间以春季和秋季为最佳时期。

3.3 林木被害率调查

以林场为单位, 对所有应施调查的林地进行调查。调查时, 采用先线路踏查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3.1 线路踏查

在春季积雪融化时 (已露出被害状) 或其他时间, 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 进行线路踏查, 随机选取100株树, 调查林木的被害株率。

3.3.2 标准地调查

在线路踏查基础上, 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 选择被害株率超过3% (沙鼠类达到10%) 的地块20~30处 (沙鼠类为5~10处) 为标准地, 进行详细的林木被害株率调查。标准地的面积应不小于1hm2。

3.4 鼠口密度调查

3.4.1 地下类

对于地下类害鼠, 一般采取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调查鼠密度, 具体参见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害鼠 (鼠兔) 监测预报办法 (试行) 》 (造防函[2002]13号) 的有关规定。

3.4.2 地上类

1) 鼠平鼠、田鼠、姬鼠和绒鼠:一般采用中号铁制鼠夹, 以百夹日调查法进行鼠密度调查。调查时, 在每块标准地内将100个鼠夹按夹距5m、行距20m的平行线, 或按Z字形、棋盘式等形式顺势布设;间隔24h后进行检查, 并将空夹替换已捕获鼠的鼠夹;48h后将捕鼠夹全部收回 (有条件的地方, 可将调查时间延长至72h再检查一次) , 计算捕鼠率。

2) 沙鼠类:在标准地内堵洞后, 在洞口附近布设鼠夹, 以新鲜胡萝卜为饵料, 共设置100个中号鼠夹。统计堵洞数、有效洞数、百夹日捕鼠数, 计算捕获率。

4 防治对策

根据调查与监测的结果, 按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将发生区划分为轻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重度发生区3个级别, 对不同的发生区实行分类施策和分区治理。

4.1 轻度发生区

轻度发生区应以预防工作为主, 要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 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 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可采取封山育林、禁猎、禁捕等措施, 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4.2 中度发生区

中度发生区应积极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通过人工、生物、生态防治措施, 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应注意加大生物防治比例, 尽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植树整地时, 可采取挖掘防鼠沟进行物理阻隔;造林时, 通过深坑深栽、营造混交林破坏害鼠生境;在鼠害发生地, 可采用地箭等物理器械或设置“诱捕阱”进行人工机械捕杀, 也可应用多效抗旱驱鼠剂、拒避剂、鼠类不育剂等进行防治。

4.3 重度发生区

重度发生区应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 可采用化学措施为主, 生物措施为辅的综合措施, 全面开展无公害防治,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对地下类害鼠可采用溴敌隆 (注意保护非靶动物) 、多效抗旱驱鼠剂以及地箭等进行防治;对地上鼠类可采用溴敌隆、不育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5 防治技术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 应合理搭配树种,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 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 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 加植害鼠厌食树种 (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 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 。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 实行合理密植, 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有条件地方, 也可先栽灌木, 后种乔木。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5.1.2 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 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 应先进行灭鼠, 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 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 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 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造林前整地时不要将灌木连根清除, 原有灌木根系一旦破坏, 地下鼠便会很快侵入造林地危害苗木。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 要挖掘防鼠阻隔沟, 沟壁应垂直地面, 以破坏鼢鼠的洞道。

5.1.3 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 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 实施预防性处理。

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 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 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 持效期长, 操作简便易行。目前常用的有多效抗旱驱鼠剂、P-1拒避剂等。

5.1.4 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 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 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 破坏害鼠栖息场所, 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 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 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 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 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 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5.2 物理防治

对于地下鼠可用地箭、弓形夹、灭鼠弹和灭鼠雷等物理器械进行防治。对于地上鼠可设置鼠类“诱捕阱”、鼠类诱捕器等环保型捕鼠工具灭鼠;在树干基部可套置塑料、金属等套管进行防护, 或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物;也可用粗沙 (10%~30%) 和乳漆混合后涂刷基部, 或用其他物质形成驱避剂防护层, 阻挡害鼠直接接触树木而防止啃咬。

其中, 塑料套管防护法是用硬质塑料管 (或其他现成材料, 如去掉底部和近口较细部位的矿泉水瓶) 套住树的基部, 正规套管用塑料压模制成, 可分为两瓣, 管的粗细以与树干保持3~5cm的空隙为宜。塑料布套筒防护法是用塑料布卷成筒, 围在树的基部 (筒内也可填充树叶、土等) , 应用时, 要使塑料筒的基部与地面接触紧密或埋于土中。

5.3 生物防治

5.3.1 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应用鼠类不育剂防治是通过药剂投饵来降低雌、雄害鼠的生育能力, 使害鼠种群长期保持在低鼠口密度状态, 以降低危害程度。鼠类不育剂对环境无污染, 对天敌动物安全, 适用于大面积防治, 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有贝奥类雄性不育灭鼠剂和植物性不育剂。

5.3.2 天敌保护与利用

林业害鼠天敌种类很多, 包括鸟类中的猫头鹰、鸢、隼、雕, 爬行类中的蛇, 哺乳类中的黄鼬、青鼬、银鼬、艾虎、狐狸、豹猫等。对害鼠天敌要加大保护力度, 一是实行封山育林, 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二是禁捕、禁猎鼠类天敌;三是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四是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 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 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人工饲养害鼠的天敌并投放到林地, 人为提高天敌种群数量, 以达到长期有效压制害鼠种群密度的目的。

5.4 化学药物灭鼠

在预防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害鼠的情况下, 可采取化学药物灭鼠。为避免化学药剂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环境污染等问题, 应选择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 并以小包装 (5~10g/袋) 施药, 必要时可配合毒饵保护器 (包括毒饵保护瓶、罐、桶等) 投饵灭鼠。常用灭鼠药剂及使用方法附后。

“毒饵保护器” (亦称“毒饵站”) 是指允许害鼠自由进入并取食, 而其他非靶动物不能进入的一种能盛放毒饵的容器。应用毒饵保护器投饵灭鼠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投饵点少, 省药、省工, 易操作;二是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有利于保护天敌;三是保护毒饵不变质, 可常年投饵, 适用于所有地上鼠防治。“毒饵保护器”可用塑料瓶或竹筒加工而成, 只要能使鼠类自由进入即可;使用时将配制好的毒饵直接或用小纸袋封装后, 放入毒饵保护器内, 并使其开口尽量向下倾斜。一般每亩地使用毒饵保护器1个, 每个毒饵保护器放置毒饵150g左右, 并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各地根据鼠情适当增减毒饵保护器数量, 并在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

5.5 防治效果及质量检查

5.5.1 化学防治效果调查

化学防治效果调查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进行, 且防治前和防治后的鼠口密度调查必须是在同一块标准地内。防治面积在100hm2以下的地块, 选3块标准地;100~500hm2之间的, 选6块标准地;500hm2以上的, 选9块标准地。防治效果达85%以上的为合格。

西北荒漠地区的大沙鼠防治, 以堵洞盗洞法进行效果调查。

5.5.2营林措施防治效果调查

营林防治措施效果调查应在措施实施后的第二年春季进行, 用标准地方法调查林木被害株率。营林措施防治效果以林木被害株率低于3%为合格。

5.5.3天敌控制措施效果调查

天敌控制措施的效果调查应对实施前、后的天敌种类、数量及鼠口密度等进行调查。天敌控制措施效果以林木被害株率低于3%为合格。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对策和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 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 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 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 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 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 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 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 (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 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 改善城市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 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 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 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 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 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 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 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 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 主要包括城市水域, 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 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 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 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 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 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 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 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 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 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 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 立体绿化效果差, 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 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 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 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 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 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 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 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 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4.2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1) 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 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 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 建立必要的机制, 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并理顺管理体制, 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 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 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 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同时, 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 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 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 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 消化和吸收,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 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 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 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 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 健全科研机构, 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 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5、总结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对策和措施 第9篇

我们在分析一个区域的现代化能力的时候, 就会关注它的城市化能力, 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城市林业最初的时候出现在国外, 它的出现是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分析。它出现的背景是因为城市化不断的进步, 城市的氛围开始变差, 群众不断的追求美学意义等。

2 关于城市林业相关的定义和范围

2.1 定义

它是一个高速发展, 有着优秀的发展态势的科学。其由很多个要素组合得到, 比如林学以及生态学等等。它的要素非常多, 不过最关键的是城市林业的培育以及管控。此处讲到的城市森林具体的说是在城市和它的附近区域之中存在的植被的具体称谓。由于分析内容的层次不一样, 其可以分成两方面。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 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 以及培训市民等。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 改善城市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 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 关于其范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 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 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 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 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 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 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 主要包括城市水域, 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 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 关于其功效和意义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调解和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减菌、杀菌, 减弱和消除噪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土蚀;维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 关于行业的发展情形的分析

由于当前的人数不断的变多, 工业化发展速率非常快, 此时的环境方面的不利现象就展示出来了, 而且干扰到人的身心, 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此时我们开始意识到, 只有积极地带动城市林业进步, 才可以确保生态良好。才可以实现其净化大气, 降低噪声等等的一些功效。

4 当前林业面对的不利现象和发展意义

4.1 当前林业发展时期面对的一些不利现象

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速率并不是非常快, 站在总的绿化背景之中分析, 还是处在一种不是很先进的层次之中。现在, 我们国家的城市人均绿化只有百分之二十一, 和西方国家比对来看, 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且和国际的标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上规定该数值为百分之五十。

当前面对的不利现象:

(1) 森林和植被以及绿地等的总数太少, 品质较差。公用绿地也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无法合乎当前的可持续规定。

(2) 林业创建活动没有全部的放到城市规划工作中, 它的发展要较之于城市的进步速率慢很多, 其绿地被破坏的问题也很厉害。

(3) 城市的林业结构存在问题, 尤其是树种的选配中, 其类型非常单一, 此时就出现了很多道路都是同样的树木的情况, 绿化的效益不高, 无法体现出它的真实意义。

(4) 因为认知和技术层次问题, 使得林业的运作管控不合理, 此时的生态体系在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等层次之中表现不是非常的优秀, 不能承受环境压力。特别是因为当前的体制特征性的规定, 它牵扯到林业以及城建等等的很多机构, 在关系以及职校的协调的时候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现象, 像是产权等等的划分, 此时导致林业的发展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现象。

(5) 群众的参与性较差, 认知能力不高。当前的林业的可持续意义还未受到相关群体的关注, 绿地以及环境等对于经济的干扰还未获取群众的认可, 其是当前可持续的关键障碍体。

(6) 对于林业的宣传力度较差, 到如今, 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大陆区域还没有任何的相关的书籍等, 而且相关的院校也未设置有关的课程知识。

4.2 当前林业发展目的以及具体的方法分析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 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 明确林业的关键意义, 积极的开展生态维护活动, 注重其关键意义的宣传工作, 设置公用教育体系, 确保群众能够明确林业的关键意义和具体的功效特征等, 进而提升社会对其认知能力, 鼓舞工作者积极的开展该项创建活动。

(2) 设置综合化的体系, 将该项建设活动翻到总的规划活动里, 而且明确当前的管控体系, 将林业机构和园林机构等融合到一起, 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 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 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 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 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同时, 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 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 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 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 消化和吸收,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 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 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 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 培养大专之上的工作者, 不断的健全当前的科研体系, 培养一个不仅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 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 不断的筹措费用, 做好投入活动。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制定以政府为导向, 全社会为基础, 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 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 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健全监督机制, 而且提升执法能力, 确保行业发展顺畅。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到目前为止, 生态危机不断的加重, 具体体现为人数不断的变多, 不合理的使用资源, 能源紧缺, 污染剧烈等等的一些不利现象, 虽说它们是整个世纪要一起分析的事项, 不过在不一样的区域其具有不一样的体现。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等的发展, 此时人和全部的生物依靠的生态开展出现变化。人数不断的增多, 可种植的土地减少, 环境变差等, 这些要素的存在都严重的干扰到生态的发展。城市是人类最为聚集的场所, 要设置人和生态有机共处的体系, 要想实现这个要素, 就要做好园林建设工作。此时的环境恶化不断加剧, 而且干扰到群体的健康, 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第10篇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指引下,按照农业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规划组织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1]。发展生态农业,既能够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安全,还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解决当前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来提高产量,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及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要持续发展的道路,现结合工作提几点对策与措施。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1.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律法规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它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目标任务落实并分解到年度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上,并根据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宣传好《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国家、地方性法律法规,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惩治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2 加大政策倾斜,健全奖惩机制

生态农业要迅速发展,必须制定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畜禽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的扶持,加速“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为纽带,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个体协议、押金抵押、财政补贴等形式对企业和个人形成约束,对遵守协议及完成指标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要重处重罚,杜绝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促使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发展观念

全面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发展农业的行为。充分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让全民大众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污染的现状和考验,使其认识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迫切感与重要性。通过宣传,让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增强责任意识,将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让农业企业把生态、节能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形象的大事来抓。

1.4 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创新思维

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生态学、系统科学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替代资源,研究治理和防止污染、适应本地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低耗、抗逆的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继承和发扬立体种植、精耕细作、增施农肥、用养结合等传统技术,针对现阶段水、肥、药、膜资源使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现状,集中力量在有机肥料的生产使用、新型肥料开发、良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制、污染修复等关键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提出节水、节肥、节膜等适应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通过推广日光温室、配方施肥、高效化肥、无公害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护土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2]。应用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和监控,通过农业遥感及卫星图象分析来进行综合调控与技术引导,把高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5 加大资金筹措,构建评估体系

建立财政资金扶持长效机制,逐年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整合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重点用于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育、文化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加大对标准钢架大棚、温室、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设施的补助标准,扩大财政奖补范围。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扩大农业信贷资金规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采取合作、合伙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开发与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或直接入股等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入格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又能衡量是否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用来客观地评价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2.1 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模式循环机制,以畜禽粪便利用和农作物秸秆利用为重点,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通过发酵或技术处理,实现原料能源化(肥料、饲料、沼气能源),在种植、养殖之间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物质和能量高利用的目标,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可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使用,产生的沼气可直接用作生活、生产能源;农作物秸杆可堆沤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还可以通过氨化等技术处理作为牲畜饲料或作为造纸等原料,实现再利用,确保农业的循环发展[3,4]。

2.2 抓综合治理、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做好农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环境承受力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加快推进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切实加强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防止污染防治后反弹,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生猪生产,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在远离城市(镇)、经济不发达、土地宽广、有足够的农田消纳养殖污染的地区,采用“全过程综合治理+农田回用”的生态养殖方式来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推广猪—沼—果(林、草、菜、稻田、鱼)立体生产模式,在垫草、垫料材料丰富的地方宜采用推广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养殖技术,残余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或生产沼气,变废为宝。科学用肥和使用农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减少农药不合理使用次数和浓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次是要通过建立具有本地资源优势与特色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用标”两大工作任务,以“三品一标”品牌作为行动的主轴,促进当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为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市场抽检,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的茶叶、水产品、蔬菜等产品的抽检力度,加大对农产品所在地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集中开展“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对发现假冒产品,不规范用标产品按相关规定从严予以处理,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3 抓生态旅游、生态县(区)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合“百姓富”“生态美”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农耕生产、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开展创建国家(省级)生态示范县(区)工作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来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示范县(区)创建的带动,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罗涛,黄毅斌,等.生态强省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孙鸿烈.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之路[J].中国科技论坛,1990(3):13-14.

[3]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和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63-01

会计信息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是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活动中以货币计量反映的价值运动的一种客观表达。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与低的标准,主要是看会计信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除了企业内部因素外,还有大的经济环境和会计法规体系及其宣传、贯彻、落实情况。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失真或质量不高,除了利益驱动、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素质外,还有会计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对会计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程度等,更主要的是强化会计监督力度。现在,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得到了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呢?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1.全方位宣传《会计法》,使会计人员、单位领导以及广大干部职工真正了解和掌握《会计法》,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

2000 年 7 月开始实行的《会计法》,是规范会计工作和行为的根本大法,它内容充实、体系完整、要求明确、特点鲜明,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会计“账面不清、数字不实、信息失真或質量不高”的问题,围绕“打假治乱”这个中心,突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立法要求,以“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为目的法律,其实施为依法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广大财会工作者履行会计职责,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宣传贯彻《会计法》是确保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2.必须依法落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地把单位负责人确定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解决了长期以来单位会计行为主体错位的问题,纠正了单位的会计工作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为顺利开展单位会计工作,营造一个好的会计工作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是,这一认识上的偏差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扭转,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不失真,使质量得以提高,就要把单位负责人这一会计主体落到实处,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落到实处,抓住这个关键,由单位负责人依据法律法规的责任,在吸收会计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各项基础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单位各部门及其人员的会计行为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确保会计工作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

3.必须抓住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依法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最根本的职能,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规范会计核算是根本。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专用两章的篇幅,就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作了十分详尽、明确的规范要求,会计部门和财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两章的规定和要求,以及其他有关的财会法规和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范自身会计行为,恪尽职守,把会计核算工作搞好,使之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这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所在。

4.必须强化会计监督工作,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体系应包括: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政府监督体系三个层次。《会计法》重新界定了会计监督的性质,强调会计监督是一种内部会计监督(或内部会计控制),从而划清了内、 外监督的界线,理顺了会计监督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体系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也是当前会计工作“打假治乱”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迫切需要;它是对传统会计监督管理,创新和发展;它对于加大会计监督力度,确保会计监督到位,促使会计工作严格按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进行操作,起着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依法搞好单位内部监督。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和主动配合社会、政府对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只有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有可靠保证。

5.必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以增强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识,充分发挥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能动性。

《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但实际中,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受利益驱动和法制观念不强,以及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其无视会计职业道德,不加强业务学习,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有必要经常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而且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监督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 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孟连县林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措施 第12篇

孟连县缺材少林, 加之长期以来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火灾及病虫害的危害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 使得该区域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日益重要。孟连县的林业发展, 需要保护好森林资源, 并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 合理经营和利用好森林资源。延长木材使用寿命, 提倡节约消费, 加强回收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 保护好森林资源, 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和集约化管理,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科学地开发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加工技术。从保护林地、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2 森林资源状况

孟连县国土面积189197.0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751.9hm2,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41%;非林业用地面积65445.1hm2,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4.59%,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893190m3。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3751.9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113919.8hm2, 占92.05%;疏林地面积87.5hm2;灌木林地面积6673.2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925.0hm2, 苗圃地面积7.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371.5hm2;宜林地面积1767.9hm2[1]。

3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量大, 保护与利用矛盾日趋突出

近年来, 孟连县交通、旅游、城镇等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道路、水利、旅游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林地, 造成林地面积、林木蓄积的减少, 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 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 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 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3.2 工程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面积预测难度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 很多项目涉及征占用林地, 但由于项目设计和建设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 用地需求量难以预测准确。特别是县境内的水电、风电、旅游资源较丰富, 项目数据资料难以确定, 年度占用面积不能准确、及时的提供, 另外一些部门及行业没有开展2010~2020年发展规划, 规划数据及规划地点难以对接, 对规划编制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3 重点公益林地与重点商品地面积和比率动态变化问题

孟连县已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市 (县) 级公益林及重点商品林地虽然规划现状和目标数已明确。但从实际来看, 能源、水利、交通、旅游建设, 森林经营调整都存在着动态变化, 影响国家级、省级市 (县) 级公益林的重新认定和重点商品林的调整。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调整方案及规定, 确保林地保护的分类及分等保护区域的相对稳定和目标数据的实现。

3.4 整体林分质量不高, 实现林地生产率目标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

孟连县目前林分平均蓄积79.79m3/hm2, 如要实现林分平均蓄积125.9m3/hm2的目标, 有一定难度。只有通过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加快珍贵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才能实现, 而目前孟连县宜林地造林、中低产林改造及森林抚育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

3.5 林地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林地管理的整体水平过于低下, 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尽管当前的科技如此发达, 但是并没有较好的融入在管理当中, 加上林地的使用以及管理都会面临着较大的阻力与影响因素。因此, 对于林业管理部门来说, 一定要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 为全县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队伍。

3.6 公共财政对林地保护投入不足

林业建设和林地保护的本质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项事业, 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的投入的。然而, 长期以来, 国家财政对于林业的投入力度非常的薄弱, 严重的影响了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制度措施

4.1.1 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对于用地单位需要使用林地的, 一定要具备充足的项目批准文件, 严格的坚持“不占或少占林地”的原则, 严格的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执行相关的审批手续, 严格禁止贸然更改林地的用途。

4.1.2 建立林地总量控制制度

一定要严格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林地进行相应的管理, 在对林地进行审核的时候, 必须要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指标进行控制, 对于已经超过计划指标的, 不得审批, 用地单位一定要严格的根据批准的具体范围、具体的数量进行林地的使用。

4.1.3 改善生态环境措施

(1) 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整治的重点项目, 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缓解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同时, 进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必须要严格的根据“一主体、两监督”的工作分工, 始终严格的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制度, 加大对于轮砍滥伐现象的处置力度, 严厉的打击损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2) 做好恢复森林植被工作。加大林地植被恢复费用的管理力度, 坚持实行专款专用的制度, 必须要第一时间做好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的改造工作, 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

(3) 强化水土保持和巩固退耕还林工作。严格的根据限额采伐制度以及森林采伐制度作业规程进行工作, 严格禁止超限额采伐森林以及没有严格的根据采取作业规程工作现象的发生, 严格禁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一旦发现, 予以严厉打击。

4.2 管理措施

4.2.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责任机制

政府在追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要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 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进行相关机制的建立, 确保能够从根本上做好林地资源的管理工作。

4.2.2 做好法制宣传, 增强法制意识

相对而言, 林地管理工作的起步比较晚, 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是很大, 社会各界对于林地管理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除了要将林地管理工作做到位, 还必须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尤其需要加强关于森林法的宣传力度, 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林地管理的重要性, 使得人民能够积极的配合林地管理工作。

4.2.3 明确工作职责, 加强林地监管

林地保护与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工作, 其具有着点多、面广的特点, 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林地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必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基层林业服务中心的巨大作用, 并能够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层林业服务中心的巨大作用, 必须明确的指出林业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工作所需要担负的责任, 并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建立起占用林地台账。加大对于林地监督管理的力度, 确保能够将林地保护和管理工作融入到各个生产单位当中, 对于违法占地的行为, 必须要严格的处置。

4.2.4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对于林业责任部门来说, 必须要注意到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重视到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 进一步的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技术水平。此外, 还必须要严格的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 不断地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使得林地保护以及管理工作能够尽快的走向正轨。

4.2.5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审核效率

对于林地管理人员来说, 必须要牢固的树立服务即是管理的理念, 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另外, 林地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不断的学习, 确保能够熟悉地掌握林地保护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

4.2.6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地保护

不仅需要加大林地管理的力度, 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林地服务的水平, 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林地保护, 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整治非法用地的行为。

5 结语

在进行林地保护规划的时候, 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 确保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林地资源的配置, 并能够熟悉认知到林地的利用方向以及重点, 加强林地的管理力度, 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林地资源, 更加综合、更加全面地发挥出林业在各方面效益, 进而不断地促进县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探讨了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林地管理、林地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林地保护管理、改善生态环境、鼓励保护林地等对策和措施, 为孟连县林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范设计调查报告[M].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06.

上一篇:打造黏度文化模式下一篇: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