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2024-05-31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精选12篇)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1篇

首先应注意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空洞、大而无当的目标设计在课堂上无法具体操作实施。如“培养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勇敢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心态”这种情感目标设计就较为抽象。而如果将情感教育目标细化为一些历史事件或情节加以阐述,就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情感教育内容应与个人需求相联系。中学生的需求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需求就是找寻自己成长或者努力的榜样,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如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通过讲述詹天佑在美国刻苦学习,回国后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史实,激发学生树立牢固的学习信念,像詹天佑那样既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又能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而努力学习。再次,进行情感教学必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不能“戏说”,不能违背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情境的构造上,一定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能以过分渲染的方法来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同时,情感教学的运用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认知水平相符合,对于学生而言,虽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是有些想法和认知很不成熟,所以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恰当的引导。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2篇

一、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首先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授课时,要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出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两者结合的意义

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三点意义。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角度着手对课程进行情感上的安排和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与教师产生共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生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转换为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发挥出自身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更加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整体和个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在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一)通过创设合理的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充分解析教材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预想的学习效果。应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盲目追逐形式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与课本内容出入很大的情境,这样一来不但无法取得预想的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失去情景设置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情境进行情感教育

这是高中历史课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图片、文字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新技术,例如声、光、电等科技,或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共鸣。例如,在学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大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展示一些战争中死去的将士和百姓,也可以将战争后环境恶化、民不聊生的`现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危害,从而引发共鸣。这样一来,教师在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通过模拟角色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角色模拟,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演绎课本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演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穿插进剧本中,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历史脉络,了解历史知识。这种角色模拟的方式可以隔空拉进学生与教材中人物的距离,再加上形式新颖,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的参与性强,寓教于乐,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比前两种方法更直接。学生扮演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充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四)通过启发式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启发式情景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类情景模式不需要教师对课堂流程进行全面而细化的设置,而是只注重将课文题目引入,余下的探究和结论部分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与讨论中逐步完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这样的启发模式虽省略了许多教学内容,但激发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的能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感教育 现状与策略

引言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与精神、心灵、心理状态有相关的一种较复杂的体验。情感与人的个性以及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即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是通过后天教育而形成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影响下,人的情感层面不断发生变化,逐渐走向新的高度。情感教育和认识教育关系紧密,情感教育与各科的教学组成部分以及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与尊重学生的社会情感,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特征。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高中历史情感教育。

1.目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历史情感教育,我国历史情感教育教学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方面。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展,虽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实践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最直接、最快、最常用的途径,大多教育都是为了通过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我国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普遍地对理论教育产生重视,重视理性,忽视情感的发展。在进行历史情感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情感与行动相分离的现象,在进行高中情感教育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现象,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很难实行;其二,由于受到长期的制约,无法摆脱知识框架的限制。在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的时候,总是想通过利用整体知识系统的形式将其情感教育讲授给学生,但情感教育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被控制性等特征,难以利用整体知识框架进行教学。

2.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遵循的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历史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主要涉及到系统性、整体性、情感教学目标的实施等,将其分为学年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等,以便保证情感教育的系统性,使得情感教育贯穿于每一环节中。高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要注意将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情感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岳麓版的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就先要对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各个君王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以及措施进行系统地教学,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大概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以及各代君王是在怎样的形式下实行的。

2.2情感与认知相促进原则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活动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识是情感产生并发展的前提基础,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后者在发展变化时,前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情感教育离开认知,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原则,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其基础上进行情感的培养,教师应利用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体验情感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2.3师生情感相促进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认知系统,将其传递给学生。认知可以传递给学生,但情感教育无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当情感因素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才会发生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使得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4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实际学习情况,确定适当情感教育的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教师应认真分析历史,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适当进行情绪控制,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3.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相关策略

3.1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以及相关书籍,从中获得情感与启示,让学生体验由产生兴趣到接受以及体验情感的过程,有效地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讲述秦统一六国的伟大壮举时,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意,但讲到秦始皇实行“禁书令”时,进行焚书坑儒,学生就会感到愤慨,反对秦始皇的做法。这就将学生带入到教材中的情感世界,被其中的情感所触动,有效地通过知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3.2情识交融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应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深化学习,审视与感悟情感信念。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标、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教学的氛围,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3.3用情感深化知识

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地对高中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进行情感评判。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将一定意义的反思评价与自身的情感结构相结合,由浅显的外部情感体验发展到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从而合理有效地将情感深化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

4.总结

随着我国的新课标改革,各科目的课程教学形式也要随着改变,以便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就是顺应课改要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处于初步改革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相关的措施,为以后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确保我国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练.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17):56.

[2]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2):39.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4篇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乐学思想是当前情感教育的前身,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作总结, 认为情感教育是以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与态度为中心的情感领域的教育, 教师 (施教者) 依据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 (以情感因素为手段) 来改变学生的情感领域,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历史讲述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并形成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 从而树立科学而又不乏人情味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 依据我国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目标, 可将内容划分为学习情感、个性情感、高级社会性情感三大主要方面。历史学习情感的培养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通过历史课课堂教学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习兴趣, 并合理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历史个性情感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价值和人生信念”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优良的个性品质;历史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爱国主义情感是社会性情感的最集中体现, 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实施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步骤一:运用知识激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历史教材、相关课外书籍并从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 或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历史情境 (感染) 让学生从一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中获得感悟与启示。让学生经历“引起注意 (产生兴趣) —表示认同 (接受) —情感体验 (情绪波动) ”的过程所形成的外显行为, 属于情感体验的表层, 未转化为情感态度, 属于暂时性的且肤浅。例如, 笔者在为学生讲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时, 当内容讲述至岳飞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大败金军主力时学生表现得喜形于色, 且其内心都受到了鼓舞;当内容讲述至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命令班师回朝时, 学生感到惋惜, 并感叹岳飞十年之功被废于一旦;当内容讲述至岳飞遭受莫须有的罪名而惨死于风波亭时, 学生显现出悲愤的神情。在讲述这些史实情节中学生们都有明显的面部表情的变化, 这证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经被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所触动, 但这仅仅属于“低层次”的情感目标, 即学生“接受”且仅呈现简单的外部表情与行为的变化。

三实施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步骤二:运用情感深化学生的知识

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作基础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情感判定。情感判定手段为学生表现出个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情感倾向性) 并从情感上进行确信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评价的过程, 在判定过程中自身情感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 即由第一步骤的浅显的外部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 (价值判断—升华情感体验—确立明确的情感态度) 。例如, 学生从笔者讲述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感悟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学生从笔者所展示的张择端 (北宋风俗画家) 的《清明上河图》中感受历史审美情趣;学生从笔者讲述戚继光 (明代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使命感;学生在笔者讲述郑成功 (民族英雄) 成功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树立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从笔者讲述近代“西学东渐” (向西方学习) 中确立国际意识。

四实施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步骤三:情识交融构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对系列历史知识进行优化整合, 在不断的深化学习中对其情感信念进行反复审视与感悟。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作用于自身的言行举止, 到此历史情感教育“育人”这一高级社会性情感目标已基本实现。情感教育是长期系统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 (施教者) 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或单个历史人物事迹的渲染是无法为学生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的。例如,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个长期且逐步升华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其次通过典型的历史知识 (爱国、爱国者、爱国主义) 让学生对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最后学生以形成的正确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为准则来判断社会中所存在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即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段练.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7) [1]段练.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7)

[2]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 [2]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

[3]鞠秀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7) [3]鞠秀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7)

[4]王永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浅析[J].才智, 2011 (8) [4]王永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浅析[J].才智, 2011 (8)

寓情感教育于《历史与社会》教学 第5篇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根据现状,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探索科学合理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策略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并列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三大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意味着“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对这一课程目标实施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观念上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情感目标。目前,不少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只重视知识目标而不重视情感目标,把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看成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片面地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教学目的,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在教材中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感情、环境责任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以及与历史与社会科学本身密切相关的思想价值因素,第三,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评价方法缺乏准确性。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都能直接体现在考试中,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则相当缓慢。一直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历史与社会测试中难以考查,对情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很难有合适的、准确的评价方法。虽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供了一些评价方法,如观察法,但是不易操作。

二、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

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始终起者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实际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实施策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转变观念,挖掘情感因素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人的发展”转变,强化“情感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培养无偏见地与各国人民进行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又如对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八国峰会’国家的人口和GDP”和“一些贫穷国家的人口和GDP”这样的图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可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把那些反映国情、反映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树立榜样,渗透情感教育

《易经·上经》中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表里如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在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追求真善美”的教学中,在一学生深情的朗读《背影》片段时,笔者不禁想到了正卧病在床的父亲。那届学生毕业后,给笔者的来信中这样写道:那天,您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在即将溢出的一刹那,您走到教室后面,不着痕迹地将它抹去了。那一刻,下课常闹翻天的我们在一种无声力量的指挥下,都格外的安静,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的。其实其他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一切。您没有请一天假,只是医院、学校两头跑,在我们面前还要极力保持平静。您眼角湿润的那一刻,我看到您周身散发着光芒,一种伟大的光芒,您就是这样常常用您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用您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

第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响,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从另一层面上讲,学生的情感也往往是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也是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包括师生生动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播放音像资料、提出问题等多种手段,如“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教学的情感目标在于通过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笔者先以叙事的形式交代玄奘在天竺的佛学交流以及《大唐西域记》的影响,又剪辑部分影视资料,图文和声音交融,让学生体会唐玄奘在取经路上的艰辛,体悟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由此引导学生对于困难和未知领域,要勇于实践,对于认定的目标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期望中的目标。

第四,联系生活,触发真实情感

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身边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刺激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如笔者将《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的情感目标设置为: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信念和励志创新的精神。为顺利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通过实际调研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工业文明所带给人类的生活上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再结合资料研究,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工业文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体验科技发展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样课堂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书本知识“活”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的情感目标,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正确评价,引导情感态度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历史与社会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评价的确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终身学习的愿望;民主与法制观念等。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就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努力实践,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卫青等.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4.陈建芳.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5.唐少华.历史与社会学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

版.2005年第6期(下)

6.诸小华.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浅析历史教师的情感教育 第6篇

一、概念界定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

二、历史教育情感教育现状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历史教师情感教育策略

1.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歷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情感就是热爱、信任、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7篇

一、找到学生情感转变的切合点

在历史老师进行备课的时候, 要在今天讲课的内容中, 找到能够使学生的兴趣达到一定高度的引入点, 作为这个引入点, 要具备能够与本次讲课的讲课主题有着统一的相似处, 还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对课程的枯燥乏味之感向情绪高涨转变。这就要求着老师能够对每次所讲的课程都有很深的了解, 不论讲到哪个地方, 都能够自然的引入, 同时还要求老师要掌握好学生情感转变的度, 不能过于使学生的情感放置到最大化, 学生在过于激动的情绪里面是不能够很好的学习基础知识的, 相反, 仅仅是会是学生空激动一场, 没有真正的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但是怎样的学生情感的切合点才是合理的呢?这就要看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了。例如:在讲解“英国工业革命”的课上, 老师可以通过在讲课之前, 向学生们提到火车的发明, 通过对人们第一次看见火车运行的过程时的夸张神情的描写, 来让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想要了解下去的欲望, 从而达到教学的标准。这便是合理的学生情感的切合点对学生学习的好处。

二、利用进行历史故事的情景剧编排吸引学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实的感受历史的脚步, 还原历史的真相, 是作为历史情景剧教学的主要目的。因为仅仅只是凭借着在课本上对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一些文字上的了解, 是不够的, 要结合情景剧的再现还原, 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领会学习历史的乐趣。这样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在历史的长河里翻涌, 同时也能侧面的展示出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活跃课堂的本领。

例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时, 老师可以从中选取几个典型的事例, 让学生们自行组织安排, “草船借箭”, “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等经典, 真实的还原具体的历史场景, 使学生不再只是呆板的照本宣科, 而是动静结合, 活学历史。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学习, 而是让学生的情感指数跟着情景剧的起伏而升高。

在情景剧的编排上, 老师可以作为旁边的指导者, 在学生进行编排的时候, 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保证学生的正常编排, 从而顺利地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就拿“周瑜打黄盖”故事作为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道具和对表演者的化妆, 来使演出变得更加生动, 黄盖身上的伤就是可以通过对衣服进行裁剪处理, 利用颜料在衣服上的涂抹, 制造成受伤的现象, 来完善剧情的发展。而黄盖脸上的伤, 而可以通过化妆的手法, 让人物更加逼真, 生动, 形象。同时, 在情景剧表演上, 肢体语言和表达方式要尽量贴切合于原文, 这样才会使台下观看的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历史。让学生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有所波动。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的途径

在教学中, 老师自己的讲课好坏, 不能决定课堂质量的好坏, 就算这个老师讲课形式再好, 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吸收是否完整。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的途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因为对于老师来说, 当和学生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时, 学生对老师的偏见才会有所转变, 在大多数学校, 不论这个老师的课是多么的完美, 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偏见从而引起学生课上不买账, 就会导致课堂冷场, 而当和学生的关系良好时, 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拿历史这堂课来说, 历史本身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不管是阴天, 还是晴天, 都不能影响历史的丝毫改变, 他不会随着情况的转变而转变, 因为历史是不会改变的, 枯燥乏味成为了学生对他的普遍认识。所以让学生热爱上学习历史, 就要看老师在课上的本事了, 但这不仅仅只是单凭老师的课上本事, 还要靠课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 在学生心里对老师不再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对老师的偏见很大, 这样就可以推动了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模式, 达到高效课堂, 情感式课堂的具体展现。

通过在教学中, 挖掘学生的情感, 打造情感式课堂, 让更多的学生带着感情学习, 是历史教学的目的, 同时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 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 正确的面对历史, 正视历史,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中, 打造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 是情感式教学的精华。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 学习历史, 可以学到这个国家整个的发展进程, 通过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历史的起伏处, 来改进现在的发展现状, 历史有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也有不好之处, 但关键是,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精髓之处用到现在的学习中来, 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作为老师教学的重点地方。本文意在讲述作为老师, 在历史的教学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式教育的简单论述和相关的基本措施。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第8篇

一、利用幽默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历史课由于历史事实、事件, 人物众多, 纷繁复杂, 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 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 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在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创造出风趣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 精神为之一振,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效率。

二、深钻教材, 领悟其潜在的情感因素

这里要强调的是历史教师的情感教学, 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应依内容而异, 须有分寸。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 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内容实际上并无深挚的感情, 态度冷漠, 那么硬性的单凭华丽辞藻与过火的动作和表情堆砌的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的所谓情感施教, 只会徒然令学生感到可笑和反感, 失去历史应有的真实感与严肃性。

在挖掘历史教科书中情感因素时, 还要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方案,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创设最佳的历史课堂教学情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分赃的会议, 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被瓜分的德国、中国等。学生体验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 更深刻地理解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科书, 而要主动积极地加工课程内容,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

三、注重历史与时事的结合,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时政有机结合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 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如在讲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时, 不防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以及日本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在讲解放战争, 消灭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时, 不妨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以及世界各方对此法律的反应。这些联系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第9篇

1. 正面诱导法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让历史中正面的人物和事例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驱动力。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 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的忠心报国;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上爬起来, 揩干净身上的血,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又继续战斗了”的艰苦奋斗。教师在讲到这些人物时可以声情并茂、大力歌颂他们的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格。对于一些反面人物, 教师同样可以对他们进行无情的鞭挞。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 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 启发学生认真思考, 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坚持正面的教育原则不失为学生情感教育的好方法。

2. 创设情境激情法

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 不同情调的乐曲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不同历史的境界, 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角色扮演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使其身临其境, 置身于历史之中,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 共命运, 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如讲到“巴黎和会”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争论的巴黎和会会场中, 由几组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就各自的要求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 代表们就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 学生既掌握了巴黎和会的性质, 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 还在集体探究的争论中活跃了气氛,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通过创设情境、直接参与的方式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在历史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3. 联系实际, 使情感教育富有时代精神

历史联系现实, 这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各地丰富的资源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活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经过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 以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模式。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 可以联系到目前学生比较关注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袭来, 史无前例, 震惊了中国, 也震惊了世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通过组组震撼人心的图片和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 学生们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等献爱心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于历史教学中。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情”感情教育

情绪的互为感染和有血有肉的历史, 必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生动的讲述会使学生受到感染,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更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意识, 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宗旨, 以情感为纽带,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大家最熟悉的火烧圆明园为例。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这一历史事件, 有的老师将其作为列强践踏中国的历史铁证一语带过, 毫无感情色彩, 而有的老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充满着强烈悲愤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听讲之中痛心疾首、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情感的“传递者”, 也是情感的“促进者”。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 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2. 以“史”启情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 总是离不开事实, 所谓情寓于史, 情随事迁, 离开了历史知识, 情感就难以萌发。教师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知识的讲授之中, 才能收到情感教育的满意效果。作为教师, 选择启情点, 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又要照顾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 因为这本身就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它可以是完整的史实, 也可以是某个史实的片断。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 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 “邓世昌意识到, 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 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 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抱住爱犬, 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 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 有着强烈的历史震撼力, 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 达到了移情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在初中的各个学科中, 历史学科无疑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重中之重。因为, 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 是各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活动留下来的遗迹遗事, 都会让站在这些历史面前的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而当今的社会, 人们更多地关注于金钱、地位, 对于情感的关注少之又少。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有责任, 也有义务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当今, 这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各地不断有青少年情感出现问题的报道:大学生用硫酸毒害动物;马加爵残杀同学;沉迷于网吧, 浪费青春;公共汽车上对老弱病残熟视无睹, 我行我素……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些无不与他们的情感失常有关。由青少年的这些问题来看, 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情感是多么重要。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 也是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候。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大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如:高尚的道德感, 积极的理智感, 正确的美感。

一、高尚的道德感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关系到将来学生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个没有正确道德感的人越是有才能,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 它有了一定的道德标准, 并形成了人们的共识, 转化为了每个人的道德需要, 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对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感, 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等。在历史教材中, 有很多适合对学生进行这些情感教育的历史材料, 如:“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立志荡平倭寇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有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把台湾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虎门销烟, 大长中国人民志气的林则徐;有自名洪秀全第二, 一生都在从事挽救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无论到哪里, 都能抵得上五个师”, 抛弃了国外的名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 毅然回国的钱学森等。这些都是具有高尚情感的中国人, 他们身上处处都闪烁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精神光辉。

外国的也不乏其人其事, 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专设长跑项目以纪念的雅典英雄菲迪皮茨;在险恶的环境中仍不折不挠地领导缔造美国独立运动的华盛顿;说出“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名言的爱国科学家巴斯德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典范。在对其人其事的教学中, 无不能再现伟人的光辉形象, 在心灵上给学生震撼, 从而使学生由向往伟人崇高的道德到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感。

二、积极的理智感

所谓理智感, 是指在智力活动过程中, 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对真理的热爱, 对谬误和偏见的厌恶和痛恨等, 都是积极的理智感。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面前, 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 领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而热爱社会主义, 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又如对历史人物岳飞、孙中山、毛泽东、亚里士多德等;秦桧、汪精卫、佛朗哥、希特勒……教师以生动、形象和爱憎分明的讲述, 能让学生理智地意识到什么人值得歌颂、铭记、学习;什么人可以不屑一顾、批判和唾弃, 从而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也可以为学生立志、成材打下基础。

三、正确的美感

所谓美感, 是指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历史遗迹、遗物, 如我国的青铜精品四羊方尊, 民族的象征长城, 建筑的杰作明朝的北京城等;古埃及的金字塔,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达·芬奇的名画等的了解、观赏, 可以让学生感受、赞叹建筑美、艺术美。通过对司马迁、李时珍、谭嗣同、李大钊、圣马丁、伏尔泰等的介绍学习, 可以让学生感受他们的人格美、精神美, 从而形成正确的美感。

所以, 历史教学, 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是培养情感、健全人格的教学。历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并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苦练内功。作为教师, 面对当今传媒如此发达的社会, 各种影视作品良莠不齐, 对学生有着大量的历史误导的情况下, 必须以正确的思想,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 扩大知识面, 挖掘教材, 要用准确的史实来教育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情感教育。

第二, 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进行思想品质和思想前途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先成人, 在成才。

第三, 注意提供积极情感体验情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介绍及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四, 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回到历史中, 扮演历史人物, 再现历史;欣赏历史人物, 游访历史古迹;写历史小论文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深厚而稳定的积极情感。

第五, 注意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 难免会发现一些学生存在消极情感, 这时, 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培养教育工作。

摘要:当前青少年的情感问题突出, 对初中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 积极的理智感, 正确的美感。

试论中职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历史 情感教育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稳当的态度体验,教学过程中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也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在这方面,历史教学具有独到功能。

历史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为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包含了极为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形成,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高尚道德情操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中职学校各门课程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相比之下,历史课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大,无论从教育内容的丰富, 还是从对学生感染力的强烈来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都优于其他各科。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职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力量。

同时,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事件等。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践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保存着非常完整、丰富史籍的国家;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明(如古代四大发明等),还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有着抵抗外族侵略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中国的历史开始了辉煌的新篇章,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可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攀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世界史虽不能象中国史这样直接地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但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杰出人物如奥尔良姑娘贞德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讲授,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吸取爱国主义的营养。

总之,历史学科知识中蕴含着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历史教师当悉心发掘和善于运用,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

二、高尚道德情操、优秀精神品质的情感教育

历史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青少年学生吸取丰富的营养,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使他们学会处世做人。因为历史学科知识除了有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激励外,还有着大量的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如体现坚韧不拨,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有:立志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人,以“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之进取雄心和宏伟抱负,荡平倭寇,成为一位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历27年著200万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体现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跟随时代潮流的有:秦国的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惨遭车裂,牺牲生命,却使秦国因改革而成七雄之首,为始皇统一大业奠定坚基;北宋的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对守旧,勇于进取和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徐光启眼界开阔,敢于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且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求实创新的博大胸襟。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为国人认识世界和师夷长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体现勤学好问,善于学习的有司马光的“警枕”;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还有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的优秀品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有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中国历史如此,世界历史中也同样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深入发掘,去粗取精,结合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和时代精神,就可如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把上述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准职业人。

三、美育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实践 第12篇

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 只是它注重学生的态度、信念、情绪, 并在教育中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品质, 提高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 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情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历史情感教育, 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善于探究, 善于思索, 并把自身置于历史发展当中, 获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吸取历史上失败的教训,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里也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因此,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 教师要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情感。

情感教育,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达到情感的交融, 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从这里不难看出, 教师首先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 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其次, 教师要充分备课,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最后, 教师在讲课时, 要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如, 在讲授战争场面时, 教师语言要慷慨激昂, 把战争恢弘的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其实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教师要对在历史上做出过积极贡献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乃至人民群众, 都要有着深深的敬意;对出卖国家、阻碍历史发展的人物, 教师要充满蔑视, 这样学生在感染中也能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来。如, 我在准备初一历史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及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两课时, 我让学生表演两个历史剧, 一个是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另一个是昭君出塞。在准备过程中, 无论是演员的挑选还是话剧的编排, 我都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我只是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 结果学生非常高兴地参与其中, 他们准备资料, 制作道具, 并且很认真地进行排练。其实, 当他们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历史角色中的时候, 就会对历史人物形成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自己去探求知识。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有自己喜欢的历史问题, 教师在讲授时, 不妨鼓励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历史知识讲述出来, 并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师可以趁机进行点拨, 做到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当然, 还可以举行主题辩论活动, 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情感的落脚点。

3.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实现, 教师可采用讲述法, 介绍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去探究。如, 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时, 教师可相应介绍汉武帝消极的一面, 如, 重用酷吏、不爱惜兵力、迷信谶纬学说等, 这样学生在评价汉武帝时就会比较全面公正, 进而也能在情感上体会到人无完人的道理。此外, 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参观, 将传授历史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当然,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历史图片或视频录像, 对学生进行视听的直接刺激,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情感教育。

另外,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很喜欢参与历史剧的表演, 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情感的表达要适当。

教师情感的表达要平和、适当, 注意情感和理性解释的和谐, 既不可毫无表情, 冷若冰霜, 也不可以热情过火。历史是科学不是艺术, 作为教师, 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应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指导学生情感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我们应该深入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 不能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 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教育学生。如, 讲述鸦片战争时, 教师既要点出清政府的愚昧与腐败, 但也要指出在清政府内部还有一些开明人士, 如林则徐、魏源等, 他们也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在积极地探索, 且不可把清政府的官员完全否定。

2. 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 设计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初中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的地方, 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者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中曾设计了“匈奴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个思考题, 本来想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所共同开创的, 进而使他们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所限, 对这个问题显得很迷茫, 无从下手。所以, 教师在设计情感教育目标时, 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同时, 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的实现是由外而内的过程, 教师只有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把情感真正渗透到学生自己思想当中, 才算是真正完成情感教育。

上一篇:主轴箱传动系统下一篇:走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