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手术

2024-09-11

骨折内固定手术(精选11篇)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 例, 其中男8 例, 女3 例;年龄23~58 岁, 平均36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 例, 高处坠落伤1 例。合并颅脑损伤4 例, 泌尿系统损伤2 例, 股骨头中心性脱位3 例, 后脱位2 例。按Letournel分类均为复杂性髋臼骨折, 其中后柱伴后壁骨折2 例, 横形伴后壁骨折3 例, 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2 例, “T”形骨折2 例, 双柱骨折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2 d, 平均7 d。

1.2 术前准备

由于高能量损伤, 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术前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 加强支持治疗及输血补液。术前复位股骨头, 行股骨髁上牵引, 常规行骨盆正位、患髋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片, CT图像及三维重建检查, 明确骨折类型。

1.3 手术入路和方法

1.3.1 手术入路

a) 髂腹股沟入路:适合髋臼前柱区域的骨折, 本组2 例;b) Kocher-Langenbeck入路:适用于后柱伴后壁、横形伴后壁、“T”形及双柱骨折, 本组5 例;c) 前后联合入路:适用于横形伴后壁、前柱伴后半横形、“T”形、双柱及陈旧性骨折, 本组4 例。

1.3.2 手术方法

a) 髂腹股沟切口[1,2]采用仰卧位, 切口起自前2/3髂嵴, 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二横指处切开。先将腹部肌肉和髂肌骨膜下剥离, 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 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点外1~3 cm处切开联合肌腱, 将腰筋膜、髂筋膜从骨盆缘上剥离。切开腹股沟管, 显露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和精索或圆韧带;切开腹股沟韧带, 显露外侧肌间室内的股外侧皮神经、髂腰肌及股神经, 内侧血管室内髂外血管及淋巴管, 两室被中间的髂耻筋膜分开, 自耻骨隆突处剪开髂耻筋膜。用3 根橡皮引流条分为三组:a) 股外侧皮神经、髂腰肌、股神经;b) 髂外血管和淋巴管;c) 精索或圆韧带。对上述皮片牵引组织作各向牵引, 形成外侧、中间和内侧3个入口, 由此显露、复位和内固定不同部位的骨折。外侧入口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 中间入口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 内侧入口显露耻骨上支。手术时尽量保持髋关节屈曲状态, 以保护血管神经, 术中仔细解剖。b) Kocher-Langenbeck切口采用侧俯卧位, 于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的外2/3处切开, 切开髂胫束和臀大肌筋膜, 钝性分开臀大肌纤维, 切断短外旋肌止点。术中应保持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 观察坐骨神经是否受牵拉及挤压, 关闭切口时检查坐骨神经是否有损伤。c) 前后联合切口采用侧卧位, 可向前或向后倾斜, 对前后柱骨折移位较大复位困难者, 先临时复位固定一柱, 改变体位后再复位另一柱。术前准备髋臼骨折专用器械、可塑形髋臼重建钢板及内固定器材, 复位前应清理骨折端及关节内小骨碎片。对于规则的前柱及后柱骨折选用重建钢板固定, 固定前选用适当钢板予以侧弯, 对于小骨折块及不规则骨折断端可选用适当的螺钉或克氏针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48 h, 前方置于髋窝内及耻骨后间隙内, 后方置于坐骨大切迹内。常规抗炎, 不用止血药, 无需外固定及骨牵引。术后7 d开始 CPM功能锻炼, 肢体活动角度从30°开始, 逐渐增加, 每天使用时间不少于5 h, 锻炼3~4周。4周后开始扶拐下地活动, 8 周后部分负重行走, 12 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2 结 果

11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12个月 (4~24个月) ,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复位按Matta标准, 即移位程度:judet位X线片移位小于1 mm为解剖复位, 小于3 mm为满意复位, 大于3 mm为不满意复位。本组达解剖复位者8 例, 满意复位者3 例。术后按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评估疗效, 本组优8例, 良2 例, 可1 例, 优良率90.9%。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证

髋臼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而复杂型髋臼骨折为严重的关节内骨折, 治疗上要求恢复关节面解剖连续性及髋臼负重区与股骨头同心圆关系, 重建髋关节的稳定[3]。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凡累及到臼顶区的移位骨折,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单纯的骨牵引疗效不满意, 很难将其牵引复位。Archdeacon等[4]研究表明, 髋臼负重区骨折纵向移位大于1 mm, 水平移位大于3 mm, 必将改变关节表面受力的分布, 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 进而继发骨关节炎。所以髋臼骨折必须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早期功能锻炼, 从而减少骨关节炎和关节僵硬的发生。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 髋臼骨折移位大于3 mm、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关节内存在游离骨块、CT片示后壁骨折缺损大于40%、Matta顶弧角小于50°等情况, 且无明显的骨质疏松, 均需手术治疗。

3.2 手术时机与手术入路的选择

3.2.1 手术时机

髋臼骨折特别是复杂型髋臼骨折, 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 常伴有其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 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多数学者[5,6]认为复杂髋臼骨折理想的手术时机是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进行, 尽可能在伤后3~7 d内, 此时骨折处出血已经停止, 而影响骨折复位的瘢痕组织及骨痂尚未形成, 容易达到高质量的复位。Mears等[7]报道伤后2 d、3~10 d及11~21 d手术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6%、68%和54%, 伤后11 d后手术的解剖复位率明显低于10 d内。本组病例于伤后4~12 d内完成手术, 结果均获得满意复位。因此, 我们认为手术如果不能在3~7 d内进行, 在2周以内完成也可达到满意复位。超过 2周, 由于血肿的机化、软组织的挛缩和早期骨痂的形成, 均妨碍骨折的显露、复位和内固定, 强行操作势必增加手术创伤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3.2.2 手术入路的选择

良好的手术入路能使手术显露充分, 减小手术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创伤, 使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髋臼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骨折类型的多样性, 决定了髋臼骨折不可能用一个切口来完成所有骨折类型的显露与固定。目前常用入路有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engenbeck入路、前后联合入路三种。在实际中我们根据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学检查、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 前方骨折 (前柱、前壁) 我们选用髂腹股沟入路, 后方骨折 (后柱、后壁) 我们选用Kocher-Lengenbeck入路, 前后柱骨折 (“T”形、双柱、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 选用联合入路。由于髋臼及周围解剖关系的复杂性, 无论哪种入路, 熟悉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3.3 复位与固定要点

髋臼骨折的术中复位与固定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由于盆骨形态不规则及髋臼结构的复杂性, 使手术复位比较困难, 尤其是粉碎比较严重的移位骨折。我们的经验是:a) 术前必须熟悉骨折的类型, 仔细辨别骨折线的走向和各骨块的位置。术中将术野所见与骨盆模型进行对照, 判断骨折的走向及碎骨块的位置, 尽可能的将各骨折块显露充分。明确各骨折块之间的关系, 先将容易辨别的且易复位的骨折块与主体骨块复位, 再按照骨折块的形态将余骨逐一与之对合, 然后再进行固定, 每一步操作必须达到解剖复位, 否则后续操作很难对合好。b) 髋臼内固定术中钢板的塑形与螺钉的安置是重点和难点。由于盆骨形态极不规则, 钢板必须进行良好的塑形才能与其帖服紧密, 否则将达不到坚强固定的作用;其次螺钉位置和方向必须准确, 否则螺钉很可能进入髋臼内。熟悉髋臼骨骼解剖形态, 术中利用骨盆模型进行对照, 可以帮助确定钢板或螺钉的安放位置、打入角度和方向。拧入螺钉时方向应尽量背离关节面方向, 必要时在钻孔后植入螺钉前用克氏针插入钉道, 活动髋关节, 如关节活动灵活、无摩擦音或阻力感, 则意味着螺钉未进入关节, 反之则应高度怀疑螺钉进入关节, 需借助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c) 与简单骨折的复位不同, 复杂髋臼骨折复位不能仅局限于单纯前柱或后柱的复位结果。往往在复位后柱时发现比较满意, 但由于骨盆是环形结构, 常因旋转暴力致伤, 造成髋臼骨折的移位多为旋转移位, 实际会发现前柱的移位较大, 因此必须当前后柱同时直视下或至少手指触诊复位满意后才能安放内固定。

3.4 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髋臼骨折不管何种入路, 都存在一些并发症。据文献报道, 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或脱位等[2,8]。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a) 本组病例数比较少;b) 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如术前详细全面的了解髋臼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与固定方法, 在不影响显露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和骨膜下剥离范围, 尽可能的解剖复位, 为了避免坐骨神经损伤, 牵拉时始终保持屈膝伸髋位, 同时注意牵拉神经的张力, 术后充分的引流, 利用CPM机早期进行被动和不负重活动等, 从而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Letournel分型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11例Letournel分型复杂髋臼骨折经术前X线和CT明确诊断和分型后, 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显露和复位, 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424个月, 平均12个月, 复位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者8例, 满意复位者3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评估疗效:优8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90.9%。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资料, 对骨折进行正确的分型,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骨盆模型体外对照, 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 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并发症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髋臼骨折,复杂骨折,手术治疗,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1]王君峰, 卫小春.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10) :602-605.

[2]顾联, 朱礼贤, 朱伟.经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28例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0) :617-618.

[3]Karunakar MA, Goulet JA, Mueller KL, 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diatric pelvis andacetabular fractures[J].J Pediatr Orthop, 2005, 25 (1) :34-38.

[4]Archdeacon MT, Anderson R, Harris AM, et al.Concomitant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nd spine: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over 300 patients[J].J Trauma, 2006, 60 (3) :609.

[5]宁兆刚, 于建华, 张铁良.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 (5) :431-443.

[6]孙俊英, 唐天驷, 董天华, 等.移位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5) :300-330.

[7]Mears DC, Velyvis JH, Chang CP.Displacedacetabular fractures managed operatively:indicationof outcom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3, (407) :173-186.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2篇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月~206月本科共收治12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 年龄41~71岁, 女76例, 男4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术前护理

1. 2. 1. 1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后患者卧床不起, 生活不能自理, 有一部分患者焦躁不安, 不愿与人沟通。所以早期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 可使其正确面对疾病, 加强心理支持, 主动关心患者, 减轻患者手术的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要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 手术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帮助患者积极治疗和康复护理。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直线翻身法, 练习床上大小便。

1. 2. 1. 2 饮食与营养指导 术前营养要充足。提供富含高蛋白的易消化饮食, 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 增强抵抗力。术前1~2 d吃清淡易消化少渣食物, 保证术后2~3 d不解大便, 防止大便时伤口疼痛、内固定及植骨松动移位;术前晚22:00禁食, 术晨禁饮。

1. 2. 1. 3 休息与活动指导 嘱患者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 并协助患者正确直线翻身, 以防止骨折再次移位, 脊髓继发性损伤, 导致患者不全或完全性截瘫。

1. 2. 1. 4 一般指导 嘱患者术前1 d擦浴、剪指甲、剃胡须, 并以肥皂水擦洗术区皮肤, 术前2 h常规备皮, 减少术区皮肤毛囊的细菌数,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的几率。术前还要保持良好睡眠, 减少紧张情绪。

1. 2. 2 术后护理

1. 2. 2. 1 体位 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平卧, 头偏向一侧, 硬膜外麻醉术后, 去枕平卧6 h。平卧时可压迫伤口止血。

1. 2. 2. 2 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1次/h, 监测24 h至生命体征平稳,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1. 2. 2. 3 饮食与营养 术后6 h后方可进流质饮食, 术后1~2 d可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 多饮水。由于术后长期卧床, 患者的活动量明显减少, 肠道蠕动减弱, 肠内容物推进缓慢, 水分过度吸收, 导致大便干结、便秘。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肠道反射, 增强肠蠕动, 促进粪便的排出。

1. 2. 2. 4 切口敷料及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切口处敷料是否干燥固定, 保持切口处引流管通畅, 忌扭曲、受压, 及时倾倒, 并定时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如发现切口敷料渗血, 引流管引流出的是鲜红色血液时, 应立即加快输液速度, 并报告医生立即处理(如夹闭引流管、更换切口敷料)。观察24~48 h后确定无渗血时可拔出引流管。勤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 2. 2. 5 尿管的护理 术后当日观察尿管是否通畅固定、引流出尿液的颜色及尿量。术后6 h内尿管持续引流, 6 h后要定时夹管, 定时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可达3000 ml以上, 增加尿量, 冲洗尿道, 预防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待膀胱功能恢复后可拔除尿管。尿管拔除后, 也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并教会患者在膀胱区按摩。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膀胱肌麻痹, 不能排尿, 导致二次导尿, 从而损伤尿道。

1. 2. 2. 6 皮肤的护理 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长期卧床, 骨隆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于床褥于骨隆突之间而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 皮肤出现坏死称为褥疮。褥疮最易发生的`部位为骶尾部、股骨大粗隆、髂嵴和足跟等处, 可分为四度:①Ⅰ度:皮肤发红, 周围水肿;②Ⅱ度:皮肤出现水泡, 色泽紫黑有线层皮肤坏死, 因此有浅Ⅱ度和深Ⅱ度之分;③Ⅲ度: 皮肤全层坏死;④Ⅳ度:坏死范围可深达韧带与骨骼。巨大褥疮每日渗出大量体液, 消耗蛋白质, 又是感染进入机体的门户, 患者可因消耗衰竭或脓毒症而致死。预防的关键是间歇性解除压迫, 防治方法是:①床褥平整、柔软或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②每2~3小时翻身1次, 日夜坚持;③对骨隆突出部位每日用50%酒精擦洗, 滑石粉按摩;④浅表褥疮可以用红外线灯烘烤, 但需注意发生继发性损伤;⑤深度褥疮应剪除坏死组织, 勤换敷料;⑥炎症控制, 肉芽新鲜时作皮瓣缝合。因此, 护理人员只有认识到压疮的危害性, 了解其病因和发生发展规律性, 掌握其防治技术, 才能自觉有创造性地做好压疮的预防工作。

1. 2. 2. 7 活动与休息[2] 术后嘱患者平卧硬板床, 正确轴线翻身。翻身时要保持肩部、背部、臀部在一条直线上, 保持腰部稳定。术后第2天在床上做双下肢肢体抬高锻炼, 一方面锻炼双下肢肌力,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活动双下肢, 使神经根受到牵拉, 避免神经根粘连, 并能减轻水肿。患者卧床6~8周佩戴腰部支具可起床活动, 起床时先平卧, 然后用双上肢慢慢撑起身体坐起。禁止平卧位突然翻身起床的动作。下床活动时带腰部支具保护6~8周, 不能弯腰, 忌做大幅度、高强度活动, 防内固定松动或折断。卧位时不需佩戴, 术后坐起或下床活动时需佩戴腰围或支具。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处理 第3篇

【关键词】脊椎骨折;麻醉;呼吸及循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67-01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由于交通发达,该病呈上升趋势,胸腰椎骨折作为骨科常见手术,在基层医院已普遍开展,由于胸腰椎有损伤,在麻醉选择上提出新要求。自2008年0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脊柱骨折203例,其中进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151例,在麻醉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2008年01月~2012年12月施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151例,男97例,女54例;年龄18~54岁,平均40.3岁;ASAⅠ~Ⅲ级。择期手术132例,急诊手术19例;骨折类型:爆裂性粉碎性骨折36例,压缩性骨折115例,合并截瘫32例,脊椎1个节段骨折119例,2个节段骨折32例;合并其他部位外傷情况:肋骨骨折血气胸7例,腹腔脏器破裂12例,颌面部外伤8例,伴随疾病: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6例,高血脂患者27例;手术方式: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128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加椎管探查术23例。

1.2 麻醉方法:均与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麻醉后取俯卧位。全麻诱导: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3 μg/kg、维库溴胺0.08 mg/kg静脉注射,选用螺旋内钢丝加强型气管导管快速插管。以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静脉注射,恩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术中采用迈瑞9000监测仪无创临测ECG、HR、MAP、BP、SPO2、乳酸纳林格氏液输注速度为15ml/(kg·h)、输异体血400~800ml。羟乙基淀粉注射溶液500~1000m

2 结果

151例患者均选用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132例,急诊手术19例;手术时间120~360min,平均240min,麻醉时间150~400min,平均270min,术毕至清醒拔管时间20~40min,平均30min,151例全麻病人通气良好,麻醉效果满意,术中BP、MAP、HR、SPO2无明显变化,无气管导管脱出,术毕拔管顺利,无1例因麻醉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由于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的发病率较高,并常合并有胸腹部脏器联合损伤,麻醉上应注意生命体征的保护。而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均因穿刺和维持平面有一定的困难,加之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多受累而应用受到限制,故一般不予采用,临床上常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时,应注意麻醉药物的选择,由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在选择麻醉前用药时应慎用有可能抑制呼吸功能和可导致睡眠后呼吸暂停的药物。此类病人对硫喷妥钠较敏感,麻醉诱导时宜用小剂量或选用依托咪脂、咪唑安定等代替之。琥珀胆碱可招致高血钾、心跳骤停,一般脊髓损伤后6个月内不宜使用,因此应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1]。各种吸入和非吸入麻醉药虽然对脊髓损伤并无治疗作用,但氟烷、芬太尼/笑气等均能延长从脊髓缺血到脊髓损伤的时间。麻醉维持多采用静吸复合的方法。

3.2 呼吸管理: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血气指标和适当的脊髓灌注压时至关重要的。动物试验表明,低碳酸血症比高碳酸血症对组织的危害小,一般维持在35~40mmHg为宜,如合并颅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PaCO2应维持在25~30mmHg。注意观察发现最小的生理分流,即当吸氧浓度50%时PaO2<60mmHg,可能原因:气胸、肺栓塞、误吸、非心源性肺水肿等。围手术期突发不能解释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应考虑肺栓塞或肺水肿的可能。

3.3循环管理:对有休克的患者,首先应分清是失血性休克还是脊髓休克,前者以补充血容量为主,而后者可采用适当补液和α-受体兴奋药治疗,特别是四肢瘫痪的患者,尚已存在心肌功能不良和血管张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如再过量的输液,可能导致心衰及肺水肿。其次脊髓损伤患者麻醉不可过浅致高血压,也不可过深致低血压。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或椎管减压探查术,特别是伴有其它部位外伤手术时,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有报道[2]出血量达500-2500ml,术中输血成为必要措施。为了缓解用血紧张及减少异体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可采取自体血回输[3]。而脊髓高位损伤者,麻醉时诱导常有低血压降低现象,严重可导致心跳骤停,多见于。对脊髓损伤早期出现的高血压可选用直接作用到小动脉的硝普纳、酚妥拉明;心律失常用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等;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

3.4 其它管理对于外伤引起胸腰椎骨折,多伴有复合伤,处理原则是[4]:“先救命,后治伤”,先处理对生命危险最大的损伤,如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再择期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腹腔脏器破裂12例患者,先行腹腔手术,胸腰椎骨折手术在II期进行。由于手术多采用俯卧位,必须注意胸腹垫物对呼吸循环和静脉回流的影响,如双髂静脉受压,可影响双下肢静脉回流,同时注意眼、颌部软组织压伤及体位不当带来的副损伤。术中输液最好在心功能检测下谨慎补液,一般维持尿量25~30ml/h。近年研究证明,脊髓缺血后输入葡萄糖对神经有损害作用,因此乳酸钠林格溶液已成为常规液体。

参考文献:

[1] 孙增勤。实用麻醉手册[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940.

[2] 李艳萍,王旭东,钟亮,等。血液回收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97-299.

[3] Vamvkas E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between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and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J],Voxsang. 2002,83(4):339-346.

髌骨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方式比较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边缘或纵行骨折同时又移位或粉碎者;折块间分离>3 mm或关节面移位超过2 mm;骨软骨骨折移位至关节腔;粉碎骨折合并关节面移位。符合上述标准的髌骨骨折共156例, 其中137例 (87.8%) 获得随访。男83例, 女54例, 年龄19~77岁, 平均47.5岁, 受伤致手术时间平均5.7 d (4~9 d) , 致伤原因:直接暴力导致者40例,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联合作用导致者87例, 上极骨折23例, 中部骨折80例, 下极骨折34例, 简单横行骨折41例, 粉碎骨折96例, 术前常规行患膝关节正侧位CR片及髌骨轴位CR检查, 必要时行磁共振检查, 如患者疼痛十分敏感, 麻醉后手术前在手术台上进行相应检查, 确保不漏诊[2]。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联合阻滞麻醉下, 取髌骨纵行中央直切口 (髌前凸向下方横弧形切口) 入路,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髌前筋膜至骨折断端, 清除坏死组织及凝血块, 冲洗关节腔, 复位骨折, 分别在两侧髌韧带扩张部撕裂处伸入手指触摸髌骨关节面, 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关节面平整后, 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①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法:用直径1.5 mm的克氏针, 自近折块折面的内、外侧钻入, 沿髌骨纵轴, 自骨折块的顶端钻出, 用手摇钻调整克氏针至针头刚露出折面。复位后, 用同一克氏针从近折块向远折块折面的对应点钻入, 沿髌骨纵轴自远折块的下端钻出。用手摇钻调整克氏针, 使两端在肌膜外面露出约3~5 mm, 两根克氏针尽量平行, 且将髌骨分成内、中、外三等份, 然后用18号钢丝按“8”字型经髌骨前方环绕穿过两枚克氏针头尾部, 拧紧打结, 将克氏针两端折弯后埋于软组织内;②生物降解张力带固定法:自髌骨下极通过骨折线向髌骨上极平行转2个孔 (根据骨折情况, 孔道垂直骨折线) , 测深、攻丝后拧入两枚可吸收螺钉 (直径3.5mm、长度35~50 mm) , 自髌骨上极横行转孔, 可吸收线穿过此孔, “8”交叉绕可吸收钉帽, 在伸膝状态下拉紧打结;③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法;首先修复髌前腱膜, 三爪部分位于髌骨上极, 二爪部分位于髌骨下极, 扩张部探查关节面或透视下调整粉碎骨折, 复位钳拉紧加压, 上下爪尾部重叠, 两枚螺钉锁住。

1.3 康复方法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法及可吸收螺钉+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法, 需大髌骨固定带固定2周, 术后2~4周内可行膝关节屈伸练习, 禁止负重, 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法, 无需外固定, 术后次日行膝关节屈伸练习, 术后3~4 d可下地行走。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13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平均6个月 (3~12个月) 的随访, 术后功能评价优良率及并发症:见表1、表2。分体式髌骨爪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两组。

注:优良率:χ2=18.393 P=0.037。

注:并发症发生率:χ2=52.142 P=0.005。

3 讨论

髌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治疗原则:修复伸膝装置, 尽可能解剖复位骨折, 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 保证膝关节早期有效康复锻炼。Heppenstall[3]:提出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①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②尽量解剖复位;③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④应用可靠内固定。

张力带的作用原理:钢丝置于横断髌骨骨折外面, 让钢丝与股骨深的支持带一起, 使股四头肌作用下的张力传导为作用于髌骨内面的动力型压力, 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钢丝张力带固定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 克氏针可使多个骨块连成大块, 钢丝既可使复位的骨块聚为一体, 又可消除屈膝是髌骨前方的张力, 操作简单, 缺点:钢丝可对髌旁组织压迫并引起疼痛, 针尾及钢丝尾端可能刺激皮肤, 形成皮下滑囊甚至刺破皮肤[4], 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 钢丝易断裂、残留, 取出时损失较大, 需向患者术前告知清楚,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生物降解张力带固定具备如下优点:①可吸收螺钉其力学强度相当于皮质骨, 弹性模量与松质骨相近, 在骨折初期能够维持达到固定骨折的要求, 不会妨碍骨折断端局部产生微小活动, 利于骨折愈合;②可吸收螺钉在体内初始强度维持时间至术后3个月, 使维持机械强度满足骨折临床愈合所需时间[5], 6个月后可出现螺钉降解逐渐断裂, 12~18个月完全吸收降解, 符合骨折愈合规律[6];③作为非金属材料, 不像金属内固定物植入人体组织因电解质腐蚀而释放出金属离子, 引发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 不会诱发纤维小囊;④可吸收螺钉能够完全降解, 无需二次手术, 同时能用于潜在感染的区域, 细菌的生长不会影响固定物的吸收, 彻底降低感染风险;⑤可吸收螺钉无磁性影像干扰, 不会影响CT、磁共振检查结果;⑥骨折愈合与螺钉降解同时进行, 不会形成应力遮挡, 符合弹性固定;缺点:螺钉抗旋转能力差, 钉帽易断, 术中需对转孔骨道进行攻丝, 螺钉需比实际测量长度略短, 对骨折块无明显加压作用, 不适合粉碎骨折, 术后需附加外固定一定时间。

髌骨爪内固定术遵循了髌骨、髌股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要求, 具备了骨折块间加压, 将张力转换为压力的特点, 并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殊性能及爪枝的形状特点, 能够多方向、向心性、纵向为主和持续自动地向骨折端施加聚合加压力, 从而使骨折复位并固定。①分体式髌骨爪位于髌骨张力侧, 其腰部并不紧贴髌骨表面, 膝关节功能锻炼时不形成应力遮挡, 符合弹性固定的原则, 避免了固定物下骨质吸收。②钛金分体式髌骨爪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低生物蜕变, 很少出现因对局部组织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③为避免骨结构过多破坏, 利于骨折愈合, 无需在骨质上钻孔。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 尤其是髌骨粉碎性骨折, 这是张力带法无法比拟的[7]。⑤手术操作简便、用时短, 有效保护了髌骨的血运。⑥兼有复位与固定的双重作用, 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减少肢体组织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使用分体式髌骨爪需注意:髌骨爪大小要合适, 安放前应适当预弯, 尤其是上极中央爪支, 术中髌骨爪应紧贴髌骨上下缘, 防止术后功能锻炼时爪支脱落。

目前针对髌骨骨折手术方法较多, 从笔者的资料比较, 分体式髌骨爪具有固定牢靠, 手术创伤小, 出血量少, 术后负重早, 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尤其是对于髌骨粉碎骨折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 分体式髌骨爪临床应用时间短, 目前有关并发症的报道还不多, 有待在使用中检验远期的疗效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肖展豪, 李炜明, 翁绳键, 等.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3) :231.

[2]王威, 李晗, 王鹏程, 等.髌骨骨折与膝关节稳定装置损伤关系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 1 (1) :35-36.

[3]Heppenstall RB.Fracture trcalment and healing[M].Listed Lord:Sandcrs Company, 1980:759-769.

[4]efaivre KA, O Brien P J, Broekhuyse H M, et al.Modified tension band technique for patella fractures[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 96 (5) :79-582.

[5]Simonian PT, Roult ML Jr, Harrington PM, et al.Biomechanical simulation of:the anteroposterior compression injury of the pelvis[J].An understanding of instability and fixation.Clin Orthop, 1994 (309) :245.

[6]黄见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63-64.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5例,男63例,女22例,年龄61~89岁,平均75岁。致伤原因:车祸撞伤68例,高空坠落伤12例,扭伤5例;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77例,全部为新鲜骨折。按照Schatzker分类[1]:Ⅱ型12例、Ⅲ型14例、Ⅳ型42例、Ⅴ型12例、Ⅵ型5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28例、半月板损伤3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7例、外侧副侧韧带损伤3例;合并糖尿病56例、高血压病62例、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68例,同时合并糖尿病、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57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老年性支气管肺气肿62例,同时合并3种内科疾病的43例。于伤后5~16天内接受手术。

围手术期处理:本组病例入院后分别进行体格详细检查及理化检查,患处CT及三维重建是必要的检查。重视既往病史的回顾。高能量骨折可伴有动脉损伤,有必要进行动脉造影,防止漏诊。给予患肢制动,卧气垫床,半卧位,预防褥疮,并根据理化结果请相关科室会诊,对老年患者的全身心脑肝肾重要器官作出初步评价。预防及治疗老年性内科疾患。术前高血压患者控制于160/95mmHg,术前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于<10mmol/L,凝血功能测定应重视,术前应停用阿司匹林。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或全麻,依据骨折部位分别采取外侧、内侧、正中入路。对于双髁骨折(Ⅴ、Ⅵ型)较大的后内侧骨块需要良好的复位和支持,可选择辅助后内侧切口[2],以便更广泛的暴露、探查关节腔,检查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情况。针对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可在關节镜辅助下直视骨折塌陷进行复位,通过骨折裂隙或开窗,用骨膜剥离子或薄骨刀撬起,使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对于Ⅳ、Ⅴ、Ⅵ型抬起下陷骨折块,清理骨折端嵌入的皮质骨及凝血块,取髂骨或人工骨,植入缺损处,先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根据骨折的大小范围应用支持钢板加螺栓、螺钉内固定,术中需用“C”臂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对于合并半月板及侧副韧带损伤需Ⅰ期修复。本组中有1例半月板毁损严重,无法修补而切除。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带有一部分髁间突骨折片的给予Ⅰ期固定修复,对于实质部断裂的应根据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稳定性、疼痛症状、主观要求)给予Ⅱ期修复[3]。

术后康复及治疗:对于Ⅱ、Ⅲ、Ⅳ型骨折拔除引流管后即早行CPM被动锻炼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8周后逐渐部分负重练习,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对于Ⅴ、Ⅵ型骨折根据软组织条件及骨折稳定性决定早期活动时间,适当延期负重。针对老年患者术后应用阿法骨化醇胶囊,抗骨质疏松治疗。早期抗凝药物应用,预防DVT发生。

结 果

本组患者85例均获随访,术后有5例皮肤轻度感染、无皮肤坏死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完全负重时间13~28周,平均X线愈合时间16.8周(14~29周)。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估采用了HSS评分评定[4]:优64例、良12例、中9例、差0例,平均87.2分,优良率89.4%。

讨 论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胫骨平台骨折常因不当治疗造成下肢的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手术内固定的目的是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5],同时也防止了牵引或其他方式固定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及情况要保证临床效果,规范的手术操作固然重要,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积极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应重视以下几点:①围手术期检查及手术时机:老年本身的疾病较多,应重视内科合并症的治疗。手术本身是一种损伤,高血糖是感染的根源,病患抵抗力下降,很可能进一步加重本身疾患病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骨折本身的治疗。术前常规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检查,有助于切口显露和内固定方式选择。又因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内固定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物外漏,一般7~10天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纹时较好。②复位及内固定方式:胫骨平台骨折复位要求解剖复位,关节面精确复位和稳定是关节软骨修复的必要条件[6]。对于Ⅳ、Ⅴ、Ⅵ型骨折术前塌陷程度和部位的评估是关键。可采用直接和间接复位相结合,有效的复位后骨缺损处的植骨非常重要。选用合适的支持钢板固定,必要时加松质骨螺钉。对于Ⅴ、Ⅵ型骨折,由于内侧常是粉碎性,仅用外侧钢板固定易发生移位,可加内侧小钢板及近端螺钉,使骨折获得即刻稳定。手术在C型臂下进行可以减少手术野的显露,并能观察调整钢板螺钉的位置。手术中不要刻意追求软骨面精确对位,易增加手术时间、出血及不必要的损伤。③合并伤的处理:胫骨平台骨折通常合并半月板、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等特殊结构的损伤。这些结构的损伤对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重要影响,延误诊断使损伤得不到早期有效治疗,可能引起膝关节不稳和后期创伤性骨关节炎。半月板起传导载荷维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切除可至关节不稳,术中尽量保留,无法保留才行切除[7]。本组只有1例因半月板毁损严重,给予切除,随访中发现患者有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给于Ⅰ期螺钉或钢丝固定;对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应待病患骨折愈合后,通过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测试、查体表现及主观要求给于行关节镜下Ⅱ期重建。这里,还要特别提出对侧副韧带诊断的重视,术前缺乏膝关节MRI检查及术中固定完成后的应力试验,极易漏诊。④术后康复:因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合并有老年性内科疾患,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此类骨折占重要地位。CPM练习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对于有韧带、肌腱和半月板的损伤,修复后术中应检查膝关节最大屈伸范围(ROM),CPM活动角度应小于术中允许活动范围,待4~6周后,明确韧带愈合后,再逐渐增加CPM活动范围。

参考文献

1 Schatzker J.Tibial Plateau Fractures.In Browner,Jupiter,Lerine,et al.(eds):Skeletal Trauma,Philadelphia:W B Saunders,1993:1745.

2 Georgiadis GM.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Br],1994,76(2):285-289.

3 荣国威,王成武,主编.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7-1038.

4 Insall J N,Ranawat CS,Aglietti P,et al.Bone Joint Surg[J],1976,6:754.

5 王满宜,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99-515.

6 Mithell N.Healing of articular cartage in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in rabbits[J].J Bone Joint surg(Am),1980,62:628.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到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14~63岁,平均(42.3±1.5)岁。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原因分类:12例患者为车祸,34例患者因从高处坠落致伤。患者中有3例双足均发生骨折,20例患者为左足骨折,23例患者为右足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此研究中有15例患者为Ⅱ型,18例患者为Ⅲ型,13例患者为Ⅳ型。患者从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29 d,平均时间为(13.8±1.6)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常规消毒,准备好手术所用器械后即可开始手术。手术采用外侧Kocher切口,将患者的皮肤切开之后,从骨膜下将皮瓣进行剥离,在剥离时要谨慎细心,防止造成腓骨长、短肌腱的伤害,剥离的同时使根骨外侧壁暴露于视野内。注意不能对皮瓣过分用力牵扯,避免出现皮瓣反折的情况,距下关节暴露。及时清除跗骨窦内的软组织,以距下关节面作为手术参照物,用骨膜剥离子撬起跟骨丘部,恢复后关节面的对合关系处于正常状态。使用2枚克氏针将患者的跟骨丘部及距骨进行固定。上述手术操作完成之后可见患者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已经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之后使用1枚斯氏针打入患者的根骨结节处,方向为轴向,用针牵引至远处并进行旋转,复位跟骨结节之后将其打入距骨进行暂时固定,之后观察患者的情况压挤复位外侧壁,根骨宽度进行恢复,恢复之后使用“Y”型根骨钢板从外侧进行固定。对于损伤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使用钢板固定的基础上加用螺钉进行辅助固定。使用两根橡皮片从手术切口的两端位置置入引流,之后行加压包扎,最后使用石膏托进行固定。

1.3 术后处理

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后,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做好术后护理。患者卧床休息,将其患肢抬高后使用石膏托进行固定,之后为防止幻肢出项感染要使用脱水剂及抗生素进行必要的处理。术后第2天可以根据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并协助其进行足趾伸屈训练,对手术切口使用超短波理疗,确定液体不再引出时拔除引流管,视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手术2~3周之后拆线,约6~8周将石膏托进行拆除,术后3个月之后可行负重训练。

2 结果

在手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边缘皮肤坏死,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另外还有2例患者在手术后期出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价参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22例,占47.83%;良15例,占32.61%;可6例,占13.04%;差3例,占6.52%。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行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常会伴随一些早期的并发症,常见的诸如复位及固定不良、出现切口感染或是皮肤坏死等[2]。在临床操作上来讲对患者行距下后关节骨折块及内侧壁复位与跟骨后粗隆复位相比要有更多的困难,而据有关研究及临床的经验可以发现,距下后关节面复位不良是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疼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要高度重视对于患者骨折块的解剖及复位,尤其是对于其关节面的恢复[3]。患者在接受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的一个原因是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较薄,所以患者在出现跟骨骨折后一般会同时伴随有软组织肿胀以及损伤的情况,因此在围手术期要注意积极使用抗生素来防止患者出现感染[4]。在进行手术前患者的软组织条件以及皮瓣类型、牵扯情况等对皮肤坏死的出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手术时如果对皮瓣进行过毒的牵扯会对腓肠神经造成损伤,如果发生此问题时可以安排患者服用止痛药或是进行局部封闭来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情况较为严重,要根据其情况进行及时的手术处理,以防止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出现腓肠长短肌腱损伤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若患者出现此类问题可判断是因钢板或螺钉错位突出对其造成挤压而导致的,所以在手术时要着重注意对患者肌腱腱鞘进行保护,若患者发生腓肠长短肌腱损伤后可以对其进行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在手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边缘皮肤坏死,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另外还有2例患者在手术后期出现慢性疼痛,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于发生跟骨骨折的情况,是对患者进行保守的治疗还是进行切开复位并固定,在临床上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进行确定。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之后有无发生并发症与跟骨的局部解剖特点及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5,6]。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进行手术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周密的安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时要采用全厚皮瓣并防止对其过分牵拉及反折,在复位完成之后,患者的关节面骨折块要依靠植骨进行支撑,而且植骨能够有效的提高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患肢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使用石膏进行固定,为防止回流要将患者抬高。为了防止出现并发症,要在患者的围手术期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出现并发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做好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霁,杨阜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J].重庆医学,2013,42(6):637-639.

[2]鲁建作.两种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67-1469.

[3]施忠民,顾文奇,蒋垚.微创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8):648-653.

[4]Elgamal T A,Tanagho A E,Ferdinand R D.Temporary external fixation facilitat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Acta Orthop Belg,2013,79(6):738-741.

[5]赵宏谋,杨云峰,俞光荣.植骨与不植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8):725-729.

浅谈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第7篇

1发病原因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质疏松程度也逐渐加重, 轻微外力就有可能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且骨折后伤残率较高。

2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3~5 d, 床边拍片提示骨折基本复位。在放射科透视机或C型臂X线机下进行, 患者连同牵引装置平卧于操作床上, 盐酸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术中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 固定体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股骨大转子下2~3 cm行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到骨膜, 沿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2枚。一根通过股骨头颈中轴线, 另一根近股骨矩, 针端止于股骨头软骨面下0.5~1.0 cm。尖刀破口, 攻丝穿过外侧皮质后, 沿导针方向旋入2枚18 cm长松质骨外固定螺纹钉, 远端进针点在股骨中上段, 两针相隔约5 cm, 方向垂直股骨纵轴, 打入两枚14 cm长皮质骨外固定螺纹钉穿过对侧骨皮质。将外固定支架安装在4枚螺纹钉上, 拧紧各制动螺丝。术毕以酒精纱块包绕各钉, 拆除牵引, 丁字鞋固定。

3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保持钉口清洁。每日滴酒精2次, 术后次日开始鼓励患者靠床坐起, 练习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及股四头肌收缩。定期拍片复查, 了解骨折是否错位及愈合情况, 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螺钉及各螺丝松紧, 防止松动。稳定性骨折约4周后扶拐下床活动;不稳定型骨折约6~8周后下床活动, 逐步负重, 并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4讨论

4.1 适应证及禁忌证

胡敏等认为, 对于年老体弱, 合并心脑肺病、糖尿病及肾病等患者, 外固定支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笔者认为, 患有内科疾病且年龄较大, 身体状况不能耐受较大内固定手术者, 应创造有利条件尽早实行外固定架固定术。艾纯华等认为, 外固定架适用于EvansⅠ、Ⅱ、Ⅲ型较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及部分EvansⅣ型骨折, 但慎用于反粗隆间骨折。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及皮肤破溃感染者应列为禁忌。

4.2 术中及术后要点

刘玉民等认为, 术中应注意进针点的选择, 拧入股骨头的螺纹针应避免偏后, 以免影响坐起。因远侧螺纹针影响髂胫束及外侧肌的滑动功能, 限制了膝关节屈曲活动, 术中应潜行扩大切开深筋膜及切断针前部的髂胫束。笔者认为, 应注意旋入股骨颈内的2根螺纹钉固定的方向, 下方的1根要在股骨矩的上方斜行进入, 上方的1根应稍平行进入, 2根螺纹钉固定呈“V”形, 以符合股骨头颈的抗压力和剪力的生物力学要求。同时还应注意软组织切口应在螺纹钉固定后没有张力, 以免在以后髋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笔者还认为, 术中切开皮肤时要适当屈膝, 注意一定要充分切开阔筋膜, 以便术后功能锻炼时, 筋膜相对固定螺钉活动, 预防术后局部疼痛及膝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避免或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脱落易造成肺动脉栓塞。术后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控制肺炎、心衰、泌尿系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针道一旦发生感染时, 应将患肢抬高制动, 消除局部的分泌物, 保持清洁干燥, 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须切开引流。针道感染也是螺钉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也对骨折愈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3 优缺点分析

笔者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以下优点:a) 时间短、创伤轻微、风险小, 可在局麻下进行, 不需要二次手术, 骨折愈合后无需麻醉, 在门诊拆除外固定器即可。对一些高龄且有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b) 结构简单, 技术要求不高, 手术操作方便, 易于成功;c) 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量;d) 骨折端稳定, 钉把握力强, 有效防旋及髋内翻, 有利于骨折愈合;e) 医疗费用少, 术后缩短了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f) 在护理上比长时间卧床牵引方便得多。李大君等认为, 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容易发生轻度髋内翻等畸形, 但是骨折愈合良好, 多数老年患者能完全恢复自理, 所以疗效也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针道感染、固定针穿过肌肉、关节活动引起疼痛等。

总体来说, 局麻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合并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符合微创理念, 充分体现有限手术论, 具有独到的可取性,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2]胡敏, 张红印.带空心螺纹针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1) :49-50.

[3]艾纯华, 陈伟民.多功能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分析.吉林医学, 2003, 15 (2) :78-79.

[4]刘玉民, 张庆胜, 马荣花, 等.多维快速操作型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6) :1274.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分院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12例。男9例, 女3例;年龄22~52 (平均31) 岁;左侧桡骨头骨折7例, 右侧5例;骨折类型按Mason分型:Ⅱ型5例, Ⅲ型7例, 均为新鲜骨折, 其中6例合并桡骨颈骨折。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采用臂神经阻滞麻醉, 取肘关节后外侧“S”切口, 术中将患肢置于旋前位, 可避免损伤桡神经深支。切开环状韧带和部分旋后肌, 充分暴露桡骨小头及桡骨颈, 将骨折块复位, 用2~3枚0.6或0.8mm细克氏针固定于桡骨颈上, 克氏针尾端剪短并埋于皮下, 如果合并桡骨颈骨折, 则用手外科特制钢板同时将桡骨头及桡骨颈固定, 检查骨折稳定性, 冲洗伤口, 修复环状韧带, 逐层关闭伤口。术后立即复查X线示桡骨小头骨折复位, 对位对线良好。术后石膏托固定3wk, 伴外侧副韧带损伤者前臂固定于旋前位;内侧副韧带损伤者, 固定于旋后位;内外侧副韧带均损伤者, 固定于中立位。3周后去除石膏托, 开始全方位功能锻炼。

2 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6~18 (平均12) 个月, 效果满意。根据患者肘关节的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和疼痛的情况[2]进行评分, 优5例, 良4例, 中2例, 差1例, 优良率75%。

3讨论

桡骨小头骨折是成年人容易发生的肘部损伤, 常伴有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占全身骨折的0.8%, 约有l/3患者合并关节其他部位损伤[3]。桡骨小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 如果有移位, 理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恢复解剖位置, 早期活动, 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4]。桡骨小头完全位于肘关节囊内, 周围无任何韧带、肌腱附着, 与桡骨干之间有约15°的颈干角。上肢旋转和扭转时, 桡骨小头与桡骨颈受到冲击, 可能导致桡骨小头和桡骨颈骨折, 其骨折为囊内骨折, 易引起关节积血, 不易固定, 骨折片可形成游离体, 甚至发生桡骨小头缺血坏死;以前认为如果肘关节的韧带完好, 桡骨小头切除对整个肘关节活动的影响并不大, 因为对抗肘关节的外翻应力主要靠内侧副韧带, 防止肘关节后方半脱位仰仗于尺骨冠状突, 而肘关节的后外侧旋转稳定性则依赖于外侧副韧带, 桡骨头仅起着辅助和次要的作用。但现在认为桡骨小头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肘关节疼痛, 远侧尺桡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肘外翻角增大, 尺桡骨间骨性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创伤性关节炎, 前臂肌肉萎缩等等[5,6]。桡骨小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分为三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Ⅱ型, 骨折移位, 骨块累及桡骨头30%以上;Ⅲ型, 为粉碎性骨折。对于MasonⅠ型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根据骨折情况可以在1周内开始主动活动肘关节, 通常采用早期活动的功能性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对于MasonⅡ型骨折, 如果骨折块≤桡骨头的1/3, 移位≤1mm, 可以行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如果复位不满意或桡骨头骨块大小超过桡骨头的1/3, 移位≥1mm, 应行手术治疗;如果有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则不论骨块大小, 均应采取手术治疗[7,8]。对MasonⅢ型骨折, 由于骨折呈粉碎性, 骨块可多达3块以上, 均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尤其是对于伴有肘关节不稳定者, 手术治疗可做到牢固内固定。对个别桡骨头粉碎过于严重, 无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者, 可考虑行桡骨头切除术;但对确定或可能存在内外侧副韧带、骨间膜损伤的病例, 则不能切除桡骨头, 以防引起肘关节和前臂不稳定, 此时可考虑行人工桡骨头置换, 置换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9,10]。

参考文献

[1]盛韶山, 潘志军.桡骨小头置换术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3, 24 (3) :170-171.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7.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钦,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46.

[4]曾炳芳.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2 (8) :134-135.

[5]赤仁杰, 申玉克.桡骨小头切除并发症6例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 1995, 9 (4) :216.

[6]Ashwood N, Gregory I, Baird R, et al.Managament of mason typeⅢradial head fractures with a titanium prosthesis, ligament repair, and early mobiliz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4, 86 (2) :274-280.

[7]张力丹, 蒋协远, 王满宜, 等.桡骨头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2, 4 (3) :227-231.

[8]Akesson T, Stud M, Herbertsson P, et al.Primary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moderately displaced two-part fractures of the radial head[J].J Bone Joint Surg, 2006, 88 (9) :1909-1914.

[9]张少晨, 周鑫健.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2) :11-12.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2014年本院收治的病情基本一致的髋臼骨折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32~64岁。患者受伤原因车祸14例, 坠落伤6例。髋臼骨折类型8例髋臼后壁骨折无明显移位, 10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 2例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研究分两组, 手术组10例, 非手术组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手术组:常规对患者进行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 待麻醉满意后, 取漂浮体位, 术中充分显露髋关节, 对骨折行解剖复位, 应用记忆合金内固定, 处理合并伤。术后抗炎对症治疗, 术后6周内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练习, 6周后下地行负重功能练习。非手术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对于无明显移位患者或轻度移位的髋臼骨折患者, 采用骨盆兜带悬吊固定, 患肢皮肤牵引治疗6周, 期间嘱患者进行静力性肌力练习及踝泵功能练习,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个月后负重功能练习。

1.2.2 髋关节功能评定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检测, 通过步态分析来评估术后关节功能,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个月行Harris评分, 即对患者疼痛的程度、生活功能情况、治疗后步态、行走时情况、行走远近距离、是否畸形、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 术后12个月采用Lovett 6级分级法检查肌力。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运动功能检测结果

手术组10例患者目测步态稳健, 行走自如。非手术组中8例患者步态踉跄, 表情痛苦, 行走缓慢。手术组行走功能恢复优于非手术组 (P<0.05) 。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8个月, 手术组评分高于非手术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手术组比较, P<0.05

2.3 患者随诊一般结果

经过12个月随诊, 无不良事件发生, 治疗期间及出院后康复期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无肺栓塞发生, 随访率100%。手术组全部患者肌力5级, 非手术组4例患者下肢肌力5级, 6例患者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肌力4级。手术组患者肌力恢复优于非手术组 (P<0.05) 。

3 讨论

髋臼骨折患者近年来日益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因此对于患者来讲能不能骨折后不留后遗症, 或不要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过多的影响至关重要。髋臼骨折往往造成其他合并伤, 其危害极大, 但对于髋臼骨折来说, 手术难度也非常大, 由于髋臼骨折发生在关节内, 骨折愈合后是否影响到关节功能就成为评价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9,10,11,12]。髋臼位置深, 并且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 其负重大, 活动度大, 故易损伤[13]。如果骨折后复位效果不佳, 达不到解剖复位, 将影响到髋关节的功能, 如何选择复位后的固定材料一直困扰着医生。传统重建钢板虽然可以某种程度弯曲, 但由于髋臼形状特殊, 外观呈碗状, 边缘圆滑, 故重建钢板达不到手术要求, 记忆合金的出现, 由于其拥有良好的特性已逐渐应用于医疗行业, 记忆合金有优越的柔韧及延展性, 良好的强度, 重量极轻, 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塑形, 并且其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以及弹性, 耐疲劳性[14,15]。应用于手术中使手术变得更简单, 减少了手术的时间, 降低了风险。髋臼骨折一般都会有关节面的损伤, 所以达到解剖复位是治疗的关键, 保守治疗往往达不到目的, 差之毫厘, 结果关节功能差之千里。对于患者关节功能的评估有多种方法, 常用的是Harris评分, 也有用Chamley方法评估的, JOA评价方法国内采用的不多, 国内最认可的是Harris评估, 通过评分多少来衡量关节功能[16,17,18]。本实验采用此方法, 同时进行运动功能测试, 即采用目测方法观察术后患者的步态, 并行肌力功能检查, 结果显示手术组在各个检验项目中都优于非手术组。究其原因, 手术可以使骨折得到解剖复位, 坚强固定下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各个关节的功能锻炼。本研究中与非手术治疗患者比较, 应用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8个月后复查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远远高于非手术治疗组, 故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以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效果突出。

摘要:目的:研究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用于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2014年本院收治的2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10例采用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治疗 (手术组) , 10例采用牵引保守治疗 (非手术组) , 术后随访1年并在术后第3、8个月复查, 术前及术后8个月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 手术组10例患者行走功能恢复优于非手术组 (P<0.05) ;术后8个月手术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年, 无不良事件发生, 手术组患者肌力优于非手术组 (P<0.05) 。结论:对于髋臼骨折采用记忆合金内固定手术治疗, 可以使髋关节功能恢复获得更好的效果。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8-01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术后镇痛。选择合理的镇痛方法处理术后疼痛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减少伤害性刺激,避免机体躯体性和内分泌不良反应,加速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围手术期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临床镇痛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需要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行手术后镇痛患者100例,年龄18—41岁,体重42—75 kg。所有患者无阿片类药物滥用史,无药物成瘾和过敏史。随机均分为两组:PCIA组和PCEA组。

1.2麻醉和镇痛方法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术后镇痛的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征得同意并签字。所有手术麻醉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经L3—L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7一10 mg,注毕后向头侧置人硬膜外导管3 cm。效果欠佳或手术时间较长的硬膜外追注2%盐酸利多卡因。术中镇静均采用芬太尼和(或)咪唑安定。手术结束时即开始PCA,两组均采用一次性鎮痛泵。PCIA组配方为:芬太尼0.8 mg、曲马多500mg及氟哌利多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静脉泵入;PCEA组:芬太尼O.5 mg、0.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及氟哌利多5 mg加生理盐水至总量100 mL,硬膜外泵人。两组负荷量各5 mL,持续速度2 ml/h,PCA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时间48 h,镇痛期间鼻导管给氧。

1.3观察项目

分别于PCA开始后4,8,12,24,48 h各时点观察并记录以下项目:(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取以上5个时点评分的平均值进行镇痛效果评定,<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2)镇静评分:0分为无镇静(觉醒),1分为轻度镇静(偶尔瞌睡,易于唤醒),2分为中度镇静(经常瞌睡,易于唤醒),3分为重度镇静(嗜睡难以唤醒)。(3)下肢运动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0分为无运动阻滞,1分为不能抬腿,2分为不能屈膝,3分为不能屈踝,取5个时点的平均值。(4)记录两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24 h拔除尿管后)、心动过缓(HR<55/min。)、低血压(BP下降30%)及呼吸抑制(RR<10min)等不良反应和肛门排气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X±s标准差,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以及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镇痛、镇静效果及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比较

两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镇痛优良率及轻、中度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A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评分明显低于PCEA组(P<0.05)(表1)。

2.3不良反应

PCIA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两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发生率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全部患者无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发生。

3讨论

骨折内固定手术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61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随机分为实验组37 例和对照组24 例。实验组患者男20 例, 女17 例, 年龄最小28 岁, 最大68 岁, 平均年龄 (44.31±7.91) 岁;受伤原因:6 例重物砸伤, 20 例车祸伤, 11 例高处坠落伤。对照组患者男15 例, 女9 例, 年龄最小27 岁, 最大70 岁, 平均年龄 (45.29±8.24) 岁;受伤原因:4 例重物砸伤, 12 例车祸伤, 8 例高处坠落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2. 1 实验组患者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手术前采取X线摄片, 对脊柱侧位情况进行了解, 初步估计应采用的治疗方法, 然后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 采取全身麻醉, 告知其为腹部悬空的俯卧位, 在损伤脊柱棘突周围注射0.5 ml美蓝注射液, 在第2 次X线摄片时拔除针头, 根据枕头部为患者确定脊椎的损伤情况, 不要随意扩大手术范围, 尽量减少手术治疗,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正中切口, 损伤脊柱为中心, 暴露上下椎体棘突周围组织, 定位椎弓根, 撑开椎体, 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 对需椎管探查减压的人员, 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完成后, 给予椎管探查, 将水肿清除, 再安装横向连杆, 最后采取后外侧植骨融合, 然后逐渐将各层切口关闭。手术结束2~3 d后, 拔出负压引流管, 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神经的治疗, 叮嘱患者进行3 个月的卧床休息, 针对骨折的恢复情况, 采取合理腰背肌的功能训练, 定期复查, 结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

1. 2. 2 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的手术治疗, 手术前采取X线摄片, 对脊柱侧位情况进行了解, 初步估计应采用的治疗方法, 然后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 采取全身麻醉, 然后进行常规操作, 治疗后, 针对身体的恢复情况结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 并对Cobb角以及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比值进行测量和记录, 针对视觉模拟评分 (VAS) 的评分标准评判腰背疼的程度, 0 分为无痛, 1~3 分属于轻微疼痛, 4~6 分为明显疼痛, 对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但是可以忍受, 7~10 分为剧烈疼痛, 且不能忍受。疗效标准:骨折完全愈合、无痛, 不影响正常工作活动为显效;骨折基本愈合, 在工作生活中有时出现轻微疼痛为有效;骨折愈合较差, 有时出现剧烈疼痛为无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25 例, 占67.6%, 有效10 例, 占27.0%, 无效2 例, 占5.4%, 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显效10例, 占41.7%, 有效9 例, 占37.5%, 无效5 例, 占20.8%, 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有1 例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7% ;对照组有4 例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对于不稳定、新鲜的腰椎骨折或者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椎弓根螺钉可以贯通三根脊柱, 控制脊柱的复合结构, 有坚强的内固定, 可以使患者得到多平面的稳定[3]。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 使其恢复到椎体高度, 为椎管重建提供良好空间。患者在手术后会发生骨质疏松、断棒、脱钩等并发症, 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过程中, 要经椎板下固定钢丝, 还可通过棘突根部的贯穿钢丝固定方法, 避免并发症的出现[4]。该种手术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出血少、并发症少, 有利于身体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持良好的脊柱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有助于恢复伤椎高度, 避免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61例脊柱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有助于恢复伤椎高度, 避免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唐大军.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S2) :26-27.

[2]翟成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3, 32 (14) :100-101.

[3]叶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2) :145-146.

上一篇:马铃薯作业方法论文下一篇:间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