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朗读

2024-05-24

阅读教学的朗读(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朗读 第1篇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 语文的本色之美就是有声有色地朗读。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设计了这样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初始, 实为关键

实指真实, 也指扎实。首先, 我把本文中易读错的字词提出来, 如:“玲珑剔透”中的“剔”读 (tī) 、“统统”读 (tǒng tǒng) 、“瑰宝”的“瑰”读 (guī) 、“奉命”的“奉”、“蓬莱瑶台”的“蓬”、“牲口”的“牲”都读后鼻音 (eng) 、“买卖”读 (mǎi mài) 、“安澜园”的“澜”读 (lán) 、“侵入”的“侵”、“灰烬”的“烬”都读前鼻音 (in) 等, 找一朗读水平很高的学生带读, 再请中等生和差生参加过关游戏, 并不断地用鼓励的话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你的发音真准确, 将来的CCTV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就是你了。”“读错了不要紧, 再来一次好吗?”“不错, 反复练习你也能做得好, 相信自己就可以。”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敢读、乐读, 为读通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接着训练长句, 重点句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学会顿号的读法, 我出示了长句“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我让学生先听录音, 跟读一遍, 再“开火车”读, 学生很乐意读。接着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此外, 还有许多小园, 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就易如反掌了。课文中还有五处有顿号的地方,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读一读。

随后, 我出示一组重点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并请同桌评价。

最后我安排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这样有助于字字落实, 达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的要求。易错字、长句子重点读, 直至把课文读顺读流利, 扎扎实实地面向全体学生, 训练他们读好字词句篇, 让朗读真正落到实处。

二、品读入情, 巧为关键

品读, 巧在巧设思路导读, 找出文章的精华, 体会其精当, 感悟其精妙, 继而读出其精彩。

1. 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让朗读洋溢热爱、赞美之情

看录像, 学生对圆明园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向往溢于言表。这时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朗读“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课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这部分, 就水到渠成了。再设计回读, 师:我们的万园之园, 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文中是怎样评价的?生: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生: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谁来再读读这些句子?这样返回来读就更能叩击学生心灵, 让学生从内心激发对祖国这一艺术精华由衷的热爱之情, 达到移情入境加深理解的目的。

2. 再现圆明园的毁灭, 让朗读激荡痛恨、痛惜之情

这部分我设计了美读指导, 所谓美读, 就是激昂处予之以激昂, 委婉处予之以委婉, 以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韵。我先放《火烧圆明园》录像, 同时进行慷慨激昂地解说。录像看完, 学生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时, 我为学生们找到情感发泄的突破口。师:英法联军的行径如此丑恶, 在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上体现出来了?指导学生找出重读词, 如:凡是、统统、实在、任意、销毁等, 让学生怀着对英法联军的无比憎恨和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毁灭感到无比惋惜的情感, 慷慨激昂地齐声朗读、上台表演读、分组朗读, 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喷薄而出。

3. 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让朗读充满惋惜之情

再次巧设回读。师:同学们, 我们再回过头来读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男女比赛读, 把那惋惜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学生谈谈这次读与第一次读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才会真正读出意味来。

4. 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让朗读充满责任之感

在体会了文章的精妙后, 再整体感悟。我让学生分小组读, 小组长监督, 成员轮读。挑选读得最好的上台配乐读, 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领会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所在。

我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第2篇

温江区万春学校

杨永成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他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情感,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再现情境 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读”这个根本。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根据教材中课文的不同,指导朗读,对于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着重朗读。并根据不同内容,正确使用朗读方法。

关键词

朗读

重要性

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就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的特点来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而朗读教学恰巧就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工具,学生开口读书了才能慢慢地投入情感,乐于读书,进而主动地思 考,最后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已完全置身与大自然春的怀抱,对春的欣赏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从而理解文章情感。

二、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中感受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能从语音语气上感知词语意义,如“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把“我”字的重音读出来就可知道是在批评“你”的记忆不好。通过比较朗读,可以推敲词语的意思,如在《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讲解“盯”这个关键词,首先让学生把“盯”换成“望”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会,然后请学生用动作来演示“望”和“盯”,从而懂得“望”是一般的远远地看,“盯”是靠的较近,较长时间地集中一处看。课文用“盯”这个词生动地刻画出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一心想要葫芦的形象,最后再带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种葫芦的人之所以一无所获是他只盯葫芦、不顾叶子的结果。

三、朗读能帮助再现情境 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 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这是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度“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可能唤起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绘地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赘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从而通过朗读达到再现,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读都应该是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读”这个根本。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通过范读,感染学生

对于通过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荷叶 母亲》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无法让学生理解“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 蔽?”的无限深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中课文的不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就必须依据教材,依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乡愁》、《秋天的怀念》、《紫藤萝瀑布》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对于这类文章,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春》,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要朗读《看云识天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三、对于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 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更好提高阅读教学,下面我介绍一些课堂实用的读法。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

表情朗读。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音调抑扬顿挫,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批情人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

朗读的形式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预习时一般让学生默读。

分析前的朗读常常是范读。

分析时的朗读,常常是齐读和范读。

分析后的朗读,可以是自由朗读,或是齐读。

复习时的朗读,可以要求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效果也较好。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第3篇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虎门销烟》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人们销烟时的高涨热情,以及对鸦片的痛恨之情,同时也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更难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勇敢地去盗火种。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依据教材来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训练语感。就高年学生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让他们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等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的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有胆有识,才华出众的,充分说明了徐悲鸿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又如《趵突泉》中的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迷人景象,突出了泉水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泉水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泉水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熟读成诵激发兴趣。著名学者朱作仁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老当益壮,自信豁达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老人的自信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老人的?

3.你觉得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老人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可找出钱学森想的和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魂牵梦绕”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对祖国的思念,急切回到祖国怀抱。如“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句话要读的深情,稍微快些;“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要读的铿锵有力,突出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迫切的、喜悦的心情去读,第二句用沉稳的、高昂的语调去读,这样更能反映钱学森的高贵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浅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第4篇

要想读好一段话, 读懂一篇文章, 必须先深入阅读, 理解其内容, 体会其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 从字词句入手, 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还要联系实际, 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 《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是一篇动人的故事, 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尚精神境界, 他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朗读基调是平实舒缓的, 语气平和、语调平直舒展, 朗读时要注意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先是高兴喜悦欢快的语气;接着看到父亲神情严肃“我”的感觉是闷闷不乐, 语气是低沉的, 紧接着是“我”迷惑不解, 语气是疑惑的;成年后“我”的深刻体会, 语气深切舒展。描写父亲的精神境界语言, 朗读时, 应表现出严肃沉浮的语气到高兴欢快的语气变化。

朗读范例:

二、训练朗读技巧———品味语言

朗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通过朗读, 学生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

1. 感情很重要, 正确选择课文中某些感情浓烈的一些句段, 深刻流露出作者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 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 就想到这不是花, 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的一颗眷念祖国的心。”这句就要求学生用心去感悟到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对祖国无限思念的情感。再如,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突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蓝”, 需要我们把作者的真实情感准确、真实的表现朗读出来。

2.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蕴含其他方面的哲理, 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讨论, 才能理解、领悟。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心底知道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 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语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于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

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谈歌的《桥》, 在这篇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他把自己的感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决的指挥, 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 文本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果文章开篇写黎明的时候, 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 不仅描写了雨水之大, 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 为下文做了铺垫。再如, 课文最后写道:“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却单独成段, 语言极为洗练, 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些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

三、提高阅读水平———以听促读

提高阅读水平首先要多读, 用心读, 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 学会抓重点, 一般的总结句都在开头或结尾, 对重点词语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 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 由此, 教师要针对教材中优美、生动的句段, 要多作范读, 突出语言特点, 长时间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语感, 提高阅读水平。如, 读《十八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孔。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 和我们永别了!”教师用哀婉和悲痛的语气来描绘文章意境, 把课文中送别总理时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 展现、传导给学生, 使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激发对总理深深地热爱和缅怀的思想情感, 因此,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文章中。因此,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质量, 并及时做好朗读示范和指导, 成为学生诵读的榜样。

四、激发朗读兴趣———扮演角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只有激发学了学生的兴趣, 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朗读欲望, 努力让学生朗读。新课标要求, 对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 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读, 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头脑里会形成一个朗读模式, 学会准确表达观点、抒发情感, 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 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 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热爱读任何一本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5篇

【摘 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作为语文教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的阅读,它在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艺术,它能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警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思想,铸就一些新的观念,因此我们就得从语音、语调、感情、语速方面来抓住阅读的要领,也从朗读的几大点读、议、情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阅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朗读的几大点是读、议、情,“读”是朗读,就是朗朗之声才能达到读的要求,读的效果,它是根本;读后不光是发出声音后一了百了,一无所知,而是要用脑去读,用脑自然免除不了要思考,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讨论,“议”是关键;对于诵

读,要用脑,也得用情,这样才会感受文章给人带来的美感和价值,自然“情”是纽带。源古溯今,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声琅琅,感悟人生。即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语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注重语音、语调、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

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语音教学是朗读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语音的正确认识,就无所谓的读,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只有经常的纠正,长期的提醒才能达到标准的效果。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在我们当地,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我们的方言中就很少有儿化与轻声,因此这得要求加强。如:圆圈儿、五分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在我们平常说话时是不会说出儿化音来的;轻声也是如此。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读出感情,就得紧抓住文章文体的特点,给人以视听的立体感。无论文章是散文还诗歌,阅读时情感要完全融入到课文当中,给听者或自己的美的感受,文章意义的价值,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课文的浓厚氛围中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朗读。读出句号的圆满,叹号的强烈感情,问号的上扬语气。同时,语速也应该重视,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

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增强朗读情趣性

小学生的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

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创设阅读的相关情境,学会一种赏读的方式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通过语言的鉴赏、文章人情的挖掘、学会语言的表达、明白生命与价值取向的道理,用这种朗读方式,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就会得到的一种美感有鉴赏。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方式方法得灵活处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训练,搞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乃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石。那么怎么搞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呢?以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十几年的经验,简要谈谈我对朗读训练的看法。

一、体会感情---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兩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第7篇

1 朗读训练的功能

1.1 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 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语言, 才能够将这些因素不断地内化。朗读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说话将知识记忆于脑海中, 这种教学方式远远地比默读的效果要好得多, 能够对书面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讲解, 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 从而实现朗读训练, 发展学生语言。

1.2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本内容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都比较贪玩好动,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分散, 从而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明显降低, 上课效率也逐渐下降, 除此以外, 课本是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只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习阅读学习过程, 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掌握效率比较低。但是通过朗读教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必须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 进行课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辅导参与, 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语言的轻重、停顿、缓急等, 这些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 从而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1.3 朗读训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平时说话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表现,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 学生可以实现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连贯等方面, 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使得学生的语言发展实现一个不断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文字及其用法就会加深, 阅读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 积累语言材料, 随着朗读训练的增加, 那么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掌握就会明显提高, 一个词, 读十遍, 使用十次, 那么学生就会对其加以记忆, 从而对其用法也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通过朗读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同时对于语言素材也不断积累, 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2 如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进行训练

2.1 运用“开放性”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环境, 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桥梁。自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以来, 我国教育也在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关系下, 教师和学生能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中心点, 合适的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辩论, 让学生们的思想碰撞, 激发学生们的表现欲望,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高速运转的, 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2 比赛式的训练

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词汇基础上,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们已经能流利的朗读出课文了。这时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们训练的程度, 可以举办小规模的朗读比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提出一些题目, 让学生们回去练习, 参加比赛。比赛的规则由参加选手一个个上台朗读, 其他不参加比赛的学生和教师作为裁判。演讲的基础就是朗读, 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肯定要面临着演讲, 现在演讲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上台紧张, 这就要从小锻炼, 这样不仅是锻炼了学生们的朗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还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3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开展朗读训练,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所以, 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展开多样化的朗读训练, 真正把朗读训练抓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美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新课程学习, 2011, (11) :76.

[2]贾红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新课程学习, 2010, (10) :125.

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技巧

一、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通过读, 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 《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 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 就想到这不只是花, 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声情并茂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蕴含某方面的哲理, 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 才能理解、领悟。如《番茄太阳》一文中“要走的时候, 明明轻轻地拉住了我的袖子说:‘阿姨, 你过来, 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 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 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 等我好了, 等我长大了, 我把我的腿给你, 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 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段话, 感悟作者那颗被童真感动的心。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 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 都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这篇优美的散文, 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在读中感悟到时间的宝贵, 警示自己惜时如金, 把握好今天。

二、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 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 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 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 要多作范读, 突出语言特点。

如读《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3月29日下午, 广州殡仪馆青松厅, 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 泪水如雨。遗像中, 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教师悲伤的语气, 悲痛的表情, 把文中人们送别叶欣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 使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叶欣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三、依据教材, 领会朗读情景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就四年级来说,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九寨沟》、《雾凇》等这类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 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感表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对于诗歌散文类的适宜采用鲜明的节奏, 抑扬的语调, 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而对于纯知识性的说明文, 那就截然不同了, 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 力求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就达到目的了。

四、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 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首先, 是学前读。指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讲课前, 先让学生默读。这时, 应由学生自由读, 多读几遍。做到:一读得正确, 结合查字典, 清扫阅读障碍, 要读准每一个字音;二读得通顺, 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 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三读得流利, 做到心到、口到、眼到, 琅琅上口。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

其次, 是学中读。教师要重视范读、领读, 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要紧扣重点, 不面面俱到。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要建立整体性观念,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 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 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再次, 是学后读。指理解后读, 做到熟读成诵。应从形式及技巧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 力求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 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 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多媒体进入课堂的今天, 可采用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 有目的地指导朗读,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9篇

一、教师的范读

平时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或者“请大家有感情地把这句 (段) 话齐读一遍”“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等等。究竟怎么是有感情地读?教师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最起码, 教师应该范读给学生听。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由于自身读不好, 怕在学生或听课老师面前出丑, 而不进行范读。但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避免许多抽象繁琐的技巧讲解, 如读出兴奋的感觉、读出懊悔的心情等等, 也许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 教师如果直截了当, 以身示范, 学生就会获得直观感受, 真正明白应如何去读, 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具体来说, 教师的范读一般出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1. 初读感知环节

阅读教学中,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朗读全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范读全文, 引领示范, 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就能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 在初读时更适合教师范读。中高年级, 要看具体课文体裁而定, 一些感情色彩特别浓烈的或者适合诵读的文章, 比如散文、古诗、文言文等, 教师都应该范读全文。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 文笔清新优美, 文字清秀隽永, 语言精致洗练, 情感真挚强烈, 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可以让学生马上产生时间匆匆, 应该抓紧时间的紧迫感, 这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金色的鱼钩》《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感人的课文, 都应该事先范读, 让学生受到感动, 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此外, 由于文言文容易读错字、读破词, 所以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进行范读, 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从而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意义。

2. 品读感悟环节

这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阅读教学的眼睛, 旨在通过朗读、品析文中重点的词、句或段, 达到理解文本、领悟感情的目的。这个教学环节的朗读尤为重要, 而教师的范读更具有指点迷津、化难为易的妙处。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难句、长句、停顿、生僻字、拗口词语进行范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句子读通, 读流利。如《掌声》一文中,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 (má) 痹 (bì) 症 (zhèng) , 腿脚落[lào]下了残疾 (jí) ,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 (zī) 势 (shì) ”这一句话就有六个生字, 很容易读错, 特别是“麻痹症”“落”字, 不提醒、不范读, 学生会一而再地错。再如, 《燕子》一文中有“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的/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样一个长句, 教师一定要先范读, 教给学生如何停顿, 否则会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教师还应对文中的关键句进行范读,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情感的领悟。如《秋天的雨》中“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 还能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雨的神奇, 体会到秋天的美, 从而产生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此外, 教师还应在重点段落进行范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重点, 还能突破知识难点。如《画杨桃》一文中最后老师说的一段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果教师进行范读,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味深长的味道。同时, 学生还能够从范读的语气和范读的表情中, 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什么样的态度叫“和颜悦色”, 这样以读代讲, 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再如, 《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 读出舒缓柔美的语调, 读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如梦如幻的草原世界。

二、学生的初读

初读是感情朗读的基础, 没有初读, 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初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广义上的初读, 应该包括课前预习中的朗读和课堂的初读检查。

1. 课前预习

如果课前不预习, 光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 除去识字写字、品读探究、总结延伸等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朗读课文, 使得很多学生课文都学完了, 还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至少读课文三到四遍。当然, 朗读能力有好差之分, 好的学生只要读两三遍就可能会很流利, 差的学生就是读五遍六遍还不一定比得上好的学生读一两遍。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 如果预习布置过于放手, 也许有的孩子对课文连一遍都不肯去读。为了防止学生偷懒, 教师可以直接作统一的硬性规定, 而且布置要有技巧。低年级课文短小, 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预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 而且要布置多读几遍;中高年级课文较长,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朗读数量可以逐年减少, 空出时间用来思考、圈划批注。

2. 课内检查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课堂上的初读检查就能省时省力, 但也不能走过场。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由此可知, 文章要反复读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所以, 课堂上的初读不能少, 一篇文章在课堂上起码应该初读三遍, 有时加上默读思考就达四遍之多。如果是古诗、文言文教学, 初读就要更充分。初读中的每次朗读, 教师都应该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 如自由读要求做到读通句子, 读准生字;同桌检查读要求做到互相纠正读音;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 并作出评价。

这样, 一篇课文经过预习加上初读检查, 学生起码读了六七遍, 已经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读感悟, 不仅教师教得轻松, 而且学生也会很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深刻领悟文章的情感,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 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 学生的反复训练, 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要重视两个前提工作, 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 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指引作用, 而学生的初读能起到基础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范读,初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第10篇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 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个环节, 做到学前读, 学中读, 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 表层性朗读。讲课前, 先让学生默读 (低年级应朗读) 。这时, 应由学生自由读, 多读几遍, 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 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 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 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 做到琅琅上口, 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 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 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 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 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 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 发展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 发展语言。

学中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 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 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 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 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 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 因为无论学什么, 都要有个练习过程, 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 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 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 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 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享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的开展 第11篇

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朗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鼓励幼儿朗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兴趣。当然,通过朗读也可促进幼儿倾听和理解、表述和交流、欣赏与鉴别等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在指导幼儿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享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应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

在以体验和鉴赏语言美、韵律美为主要导向的诗歌、散文诗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以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感受读本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春天》是一首小诗,描绘了春天万物萌动、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诗意,教师可在阅读活动前带领幼儿实地观察春天的景象,看看枝头冒出的新芽、摸摸小草的嫩叶、找找春天的花朵,以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春天带来的欢愉的情绪体验。

在以欣赏曲折的情节与鲜活的形象为主要导向的故事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读本人物的性格特征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则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性格特征,进而通过朗读创造性地再现人物语言。“分享阅读”(大班上)读本《聪明的小鸡》塑造了一个机敏的小鸡形象,教师可在阅读活动前与幼儿对话、让幼儿观看相应的图片等,唤起幼儿对小鸡的已有认识,比如小鸡害怕狐狸、看到狐狸会逃走等。在阅读活动中,幼儿会发现读本中的小鸡却是一只不害怕狐狸的聪明的小鸡,由此,幼儿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朗读时也可能更准确地模仿出小鸡和狐狸的对话,从而理解角色的心理特征。

幼儿在阅读符合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读本时,会将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眼前的书面语言联系起来,并通过反复阅读建立起字形一字音一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师幼共同阅读大书和自己独立阅读小书已初步理解了读本,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示范学习朗读,最终能达到更深刻理解读本内容的目的。米作仁先生曾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以诗歌、散文诗为体裁的读本。意境优美,语言富有节奏与韵律感,是朗读的好材料,但这些语言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语言,以促使幼儿在朗读时更好地再现语言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虫虫虫虫爬》中的“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节奏感强,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开头呼应,非常适合幼儿朗读。教师如能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细致讲解,幼儿就能理解其含义及顶针的修辞手法,并用顺畅的口语解说图画内容,最终学会朗读读本。

以故事为体裁的读本,教师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帮助幼儿明晰故事发展的线索和情节上。并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因为这些“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如组织学习“分享阅读”(中班下)读本《跳芭蕾舞的牛》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模仿动物“嘲笑”的表情与动作,进而引导幼儿体会关键词语“嘲笑”的意义,以帮助幼儿在后面的朗读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动物“嘲笑”牛学跳芭蕾舞的情节和口气。

朗读是发声的艺术,能否科学、清晰、圆润、饱满地发声,直接决定了朗读的效果。教师示范时发音要正确、规范,注意体现语言的音乐美。教师还可通过语言游戏来帮助幼儿练习控制呼吸,学习腹式呼吸。如可让幼儿朗读小诗歌《数高楼》中后半部分“一层楼,二层楼,三层四层五层楼;六层楼,七层楼,八层九层十层楼”,要求幼儿每读一句只换一次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朗读时的气息。

为了帮助幼儿在朗读时准确表现读本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等,教师在指导时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其一,努力提高幼儿的语音敏感性。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讲究节奏、韵律,教师朗读时要处理好重音、延长音、语言节拍等,以表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美。句子结尾语气的升降变化要和全句的语气紧密结合。如在组织学习“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荡秋千》时,要注意到故事语言的快速、紧凑的特点:四只猴子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树上还剩三只猴。三只猴子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树上还剩两只猴……朗读时,要注意体现语言的节奏感,可重读韵脚“an”,“荡秋千”“爬上岸”可以读得短而急,以体现诙谐的语气;而“四只猴子”“一条鳄鱼”“啊呜”可以读得长而缓些,以帮助幼儿体会数量的变化和鳄鱼张嘴吃猴子的紧张感。

其二,提供直观的朗读示范。要帮助幼儿懂得根据人物和场景特点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分享阅读”(大班上)《我是山大王》中,跳蚤本是小小的,所以在朗读跳蚤说的“我是山大王,我是山大王”时要细声细气;而公牛又是以“大”自居的,所以在朗读公牛说的“我是山大王,我是山大王”时可粗声粗气;最后跳蚤躲到了公牛耳朵里,所以这时表现公牛的回答声时可以有些畏畏缩缩。

其三,注意表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表现人物紧张心理时,要让幼儿也感到紧张;在表现人物愉快心理时,要让幼儿也感到愉快,等等。如朗读“分享阅读”(大班上)《生日气球》时,当教师读到“瞧!我的大气球”时,节奏可放缓些,语气要充满喜悦,以帮助幼儿体会刺猬在得到气球时的高兴与得意;读到“哎呀!我的气球都炸了”时,声调要高,音色要强,速度要快,以帮助幼儿体会刺猬在看到手中气球爆炸时的惊慌失措;读到“谢谢!谢谢!谢谢”时,语速可放慢,声调要轻松,以帮助幼儿体会剌猬得到小袋鼠赠送的气球时高兴的心情。教师的示范要着眼在帮助幼儿熟悉人物的情绪情感,充分体现文学作品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上。

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一些辅助方式创设合适的情境,提高幼儿对阅读与朗读活动的兴趣。实践证明,以下两种方法比较有效:

第一种方法是将朗读活动融入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去。例如,“分享阅读”(大班下)读本《小蛇要走了》讲了一个由于朋友们对“走”字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既伤感又有趣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表演河马、长颈鹿、小猴子和小蛇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练习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情境中自然“走进”朗读。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读本主题和内容,尝试配乐朗诵,突出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渲染。例如,朗读“分享阅读”(中班下)读本《听》:听,鸟儿在和森林说些什么?听。鱼儿在和小河说些什么?听,风儿在和叶子说些什么……教师可以选用优美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如班得瑞的《春野》《仙境》等,营造出一个静谧的情境,然后让幼儿伴随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学习朗读,以充分体会读本的柔美意境。朗读“听”这个词时,可以重音重读方式突出并拉长语气,以表现倾听的样子;“鸟儿在和森林”“鱼儿在和小河”“风儿在和叶子”等可读得轻快些,以表现欢愉的情绪;读到“说些什么”时声音可上扬。以表现舒缓、静谧的意境。

朗读活动不是孤立的。朗读活动既需要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也需要不同“输出”形式的融合,如与读本剧演出等有机融合。幼儿如果能经常在同伴和教师面前高声朗读,不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就会变得大胆、大方,进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读本的理解与诠释,保持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12篇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后果缓急, 让学生进入意境。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 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 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如《少年闰土》,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 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 心情如何?闰土来了, 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上一篇:异构融合下一篇:网络传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