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2024-09-01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精选9篇)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第1篇

设备维修方式是以生产为中心, 以生产服务为目的, 它由三种维修方式构成。

(一) 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是一种很好的思想, 预防维修是以加强设备检查为主, 设备故障早期发现, 早期排除, 能大大减少故障的停机时间。

(二) 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设备出了故障再修, 不坏不修。

(三) 维修技术改造。

维修技术改造是不断利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 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改正设备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 提高其可靠性及稳定性, 提高设备的运转率。

二、机电设备的安全维护措施

(一)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属于特殊工种岗位, 要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 首先要提高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使用环境, 有责任心和没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 其效果大不一样。

(二) 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就必须尽可能地依靠科学进步,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本着少投入, 多技改的原则加大更新改造的力度, 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 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依靠科技进步, 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 完善检修缺席。

在检修方面, 在每次停产检修前, 都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停产检修计划, 编写每个项目的检修安全措施和作业规程, 经安全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把关, 不合格的不能进行验收、签字。

(四) 完善规章制度。

依照有关设备管理要求, 结合生产现场实际, 制定有关机电维修标准, 设备巡回检修检查制度, 各级操作工种岗位制, 并吊挂到生产现场, 督促贯彻执行, 从而对设备的管理做到制度化、科学化。

(五) 加快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机电设备管理在生产各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单位生产能否正确进行。因此, 对机电设备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 即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进行过程的信息管理, 选好、用好、维护好设备又成为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的关键。

三、机电设备安装维修方法及步骤

(一) 机电线路故障的一般分析方法。

1.修理前的调查。

(1) 问。

询问机床操作人员, 故障发生前后的情况如何, 有利于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来判断发生故障的部位, 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2) 看。

观察熔断器内的熔体是否熔断;其它电气元件有无烧毁、发热、断线、导线连接螺钉是否松动;触点是否氧化、积尘等。要特别注意高电压、大电流的地方, 活动机会多的部位, 容易受潮的接插件等。

(3) 听。

电动机、变压器、接触器等, 正常运行的声音和发生故障时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听声音是否正常, 可以帮助寻找故障的范围、部位。

(4) 摸。

电动机、电磁线圈、变压器等发生故障时, 温度会显著上升, 可切断电源后用手去触摸判断元件是否正常。不论电路通电还是断电, 要特别注意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金属触点!必需借助仪表来测量。

2.从机床电气原理图进行分析。

首先熟悉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结合故障现象, 对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便可以迅速判断出故障发生的可能范围。

3.检查方法。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 先弄清属于主电路的故障还是控制电路的故障, 属于电动机的故障还是控制设备的故障。当故障确认以后, 应该进一步检查电动机或控制设备。必要时可采用替代法, 即用好的电动机或用电设备来替代。属于控制电路的, 应该先进行一般的外观检查, 检查控制电路的相关电气元件。如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等有无硬裂、烧痕、接线脱落、熔体是否熔断等, 同时用万用表检查线圈有无断线、烧毁, 触点是否熔焊。外观检查找不到故障时, 将电动机从电路中卸下, 对控制电路逐步检查, 可以进行通电吸合试验, 观察机床电气各电器元件是否按要求顺序动作, 发现哪部分动作有问题, 就在那部分找故障点, 逐步缩小故障范围, 直到全部故障排除为止, 决不能留下隐患。

4.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机械故障如轴承、铁心、风叶、机座、转轴等故障, 一般比较容易观察与发现;电气故障主要是定子绕组、电刷等导电部分出现的故障。由于电动机的结构型式、制造质量、使用和维护情况的不同, 往往可能出现同一故障有不同外观现象, 或同一外观现象引起不同的故障。因此要正确判断故障, 必须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检查与测量, 找出故障所在,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排除。有些电器元件的动作是由机械配合或靠液压推动的, 应会同机修人员进行检查处理。

5.无电原理图时的检查方法。

首先, 查清不动作的电动机工作电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 以该电动机的接线盒为起点开始查找, 顺着电源线找到相应的控制接触器, 然后, 以此接触器为核心, 一路从主触点开始, 继续查到三相电源, 查清主电路;一路从接触器线圈的两个接线端子开始向外延伸, 经过什么电器, 弄清控制电路的来龙去脉。必要的时候, 边查找边画出草图。若需拆卸时, 要记录拆卸的顺序、电器结构等, 再采取排除故障的措施。

6.在检修机床电气故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检修前应将机床清理干净。二是将机床电源断开。三是电动机不能转动, 要从电动机有无通电, 控制电动机的接触器是否吸合入手, 决不能立即拆修电动机。通电检查时, 一定要先排除短路故障, 在确认无短路故障后方可通电, 否则, 会造成更大的事故。四是当需要更换熔断器的熔体时, 必须选择与原熔体型号相同, 不得随意扩大, 以免造成意外的事故或留下更大的后患。因为熔体的熔断, 说明电路存在较大的冲击电流, 如短路、严重过载、电压波动很大等。五是热继电器的动作、烧毁, 也要求先查明过载原因, 不然的话, 故障还是会复发。并且修复后一定要按技术要求重新整定保护值, 并要进行可靠性试验, 以避免发生失控。六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触点、导线通断时, 量程置于“×1Ω”档。七是如果要用兆欧表检测电路的绝缘电阻, 应断开被测支路与其它支路联系, 避免影响测量结果。八是在拆卸元件及端子连线时, 特别是对不熟悉的机床, 一定要仔细观察, 理清控制电路, 千万不能蛮干。要及时做好记录、标号, 避免在安装时发生错误, 方便复原。螺丝钉、垫片等放在盒子里, 被拆下的线头要作好绝缘包扎, 以免造成人为的事故。九是试车前先检测电路是否存在短路现象。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试车, 应当注意人身及设备安全。十是机床故障排除后, 一切要恢复到原来样子。

(二) 维修故障分析步骤。

摘要:机电设备维修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 是石油、化工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 也是日程生产顺利完成的保障。本文阐述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安全维护

参考文献

[1].赵国增.设备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2].武可庚.机械设备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减速机安装技术 第2篇

一、减速机安装和调整的要求

1.滚动轴承的安装 滚动轴承安装时轴承内圈应紧贴轴肩,要求缝隙不得通过0.05mm 厚的塞尺。

2.轴承轴向游隙 对游隙不可调整的轴承(如深沟球轴承),其轴向游隙为0.25~0.4mm;对游隙可调整的轴承轴向游隙数值见表。点击查看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

3.齿轮(蜗轮)啮合的齿侧间隙 可用塞尺或压铅法。即将铅丝放在齿槽上,然后转动齿轮而压扁铅丝,测量两齿侧被压扁铅丝厚度之和即为齿侧的大小。

4.齿面接触斑点圆柱齿轮齿面接触斑点2-10-4;圆锥齿轮齿面接触斑点2-11-4;蜗杆传动接触斑点2-12-4

二、对装配前零件的要求

1.减速机滚动轴承用汽油清洗,其他零件用煤油清洗。所有零件和箱体内不许有任何杂质存在。箱体内壁和齿轮(蜗轮)等未加工表面先后涂两次不被机油侵蚀的耐油漆,箱体外表 面先后涂底漆和颜色油漆(按主机要求配色)。

2.零件配合面洗净后涂以润滑油 <

一、对装配前零件的要求

1.滚动轴承用汽油清洗,其他零件用煤油清洗。所有零件和箱体内不许有任何杂质存在。箱体内壁和齿轮(蜗轮)等未加工表面先后涂两次不被机油侵蚀的耐油漆,箱体外表 面先后涂底漆和颜色油漆(按主机要求配色)。2.零件配合面洗净后涂以润滑油

三、密封要求

1.减速器箱体剖分面之间不允许填任何垫片,但可以涂密封胶或水玻璃以保证密封;

2.装配时,在拧紧箱体螺栓前,应使用0.05mm的塞尺检查箱盖和箱座结合面之间的密封性;

3.轴伸密封处应涂以润滑脂。各密封装置应严格按要求安装

四、润滑要求

1.合理确定润滑油和润滑脂类型和牌号

2.轴承脂润滑时,润滑脂的填充量一般为可加脂空间的1/2~2/3。

3.润滑油应定期更换,新减速器第一次使用时,运转7~14天后换油,以后可以根据情况每隔3~6个月换一次油。

五、技术要求

1.装配前,所有零件用煤油清洗,滚动轴承用汽油清洗,不许有任何杂物存在。减速机机体内壁涂上不被机油腐蚀的涂料两次;

2.啮合侧隙用铅丝检验不小于0.16mm,铅丝不得大于最小侧隙的4倍;

3.用涂色法检验斑点。按齿高接触点不小于40%;按齿长接触斑点不小于50%。必要时可用研磨或刮后研磨以便改善接触情况;

4.应调整轴承轴向间隙:φ40为0.05--0.1mm,φ55为0.08--0.15mm;

5.检验减速器剖分面、各接触面及密封处,均不许漏油。剖分面允许涂以密封油漆或水玻璃,不允许使用任何填料; 6.机座内装N100润滑油至规定高度。

六、试验要求

1.空载运转:在额定转速下正、反运转1~2小时;

2.负荷试验:在额定转速、额定负荷下运转,至油温平衡为止。对齿轮减速器,要求油池温升不超过35oC,轴承温升不超过40oC;对蜗杆减速器,要求油池温升不超过60oC,轴承温升不超过50oC; 3.全部试验过程中,要求运转平稳,噪声小,联接固定处不松动,各密封、结合处不松动

七、包装和运输要求

1.外伸轴及其附件应涂油包装;

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及其维修决策 第3篇

减速机械一旦发生轴承损坏、漏油或过热等问题, 就会导致正常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 还应加强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 并从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角度完成合理的维修方式选择, 同时制定科学的维修周期决策, 进而更好地实现设备的维修管理。因此, 相关人员还应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1 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分析

1.1 减速机械结构与常见故障

目前, 减速机械种类较多, 主要可以划分为蜗杆减速机、行星齿轮减速机和齿轮减速机, 不同减速机有不同的传动类型。其中, 蜗杆减速机具有传动比大、无噪声、结构紧凑和工作平稳等优点, 应用范围较广。从结构上来看, 该种减速机主要由蜗轮蜗杆副、斜齿轮副、圆锥滚子轴承、传动轴、密封件、深沟球轴承等部件构成。而该种减速器时常发生减速机内油位过高、传动轴异响、轴承失效、轴承盖漏油、减速机过热和轮齿折断等故障。

1.2 减速机械可靠性分析方法

在减速机械的可靠性分析上, 可以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为故障模式、影响和致命度分析方法, 简称为FMECA, 需要通过系统实验完成机械薄弱点及其影响的寻找。采取该方法, 需要在设计之初对产品设计展开评价, 并分析系统单元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 然后进行致命性分析。在可靠性分析过程中, 需采取“由上而下”的逻辑归纳法, 从系统结构元器件开始分析, 以确定各故障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最后, 还要对各故障模式进行严酷度分类, 并对故障出现概率进行分析, 以实现致命度高的故障模式的消除。而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为故障树分析法, 简称为FTA, 可以使用统计学和概率论完成事故特性的估计, 然后进行可靠性计算。目前, 该方法可用于进行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价, 将通过图形演绎对事件的逻辑关系进行表示。由于整个图形像是一颗以顶事件为根的树, 所以被称之为“故障树”。

1.3 减速机械可靠性维修

在实际进行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时, 通常采用FTA程序。具体来讲, 就是要围绕减速机械特定系统故障完成层层追踪, 以便利用故障树图形表示系统故障与导致故障产生的因素之间的联系。完成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后, 则要对故障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定性分析, 可以得到定性重要度和最小割集, 从而完成系统薄弱环节和故障谱的查找。通过定量分析, 则能完成顶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 进而获得系统不可靠度。利用关键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分析数据结果, 则能提出科学的可靠性维修决策。以蜗杆减速机为例进行故障树的构建, 顶事件则为减速机失效, 而导致蜗杆减速机失效原因可以划分为七大类, 即减速机内油位过高、传动轴异响、轴承失效、轴承盖漏油、减速机过热和轮齿折断等故障, 这些故障可以作为二次事件。故障树底事件则为引起各类故障出现的原因, 如减速机过热的底事件应为超负荷运转、润滑油污染、油封过度摩擦和润滑油过少等。完成故障树构建后, 可采用上行法完成最小割集求解。而按照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将顶事件表示为底事件积之和的最简式, 则可以其中每一项作为一个最小割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蜗杆减速机失效故障有23个一阶最小割集。确定底事件的故障模式和故障分布参数后, 则能利用底事件故障概率完成顶事件故障概率计算, 以完成故障树的定量分析。通过计算, 可以对各故障发生概率大小进行排列, 并完成各元器件重要度的排列。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 则能完成蜗杆减速机部件诊断检查顺序的排列, 从而实现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导致蜗杆减速机失效的故障主要有五类, 即空心轴油封漏油、电机轴齿轮折断、单键空心轴键槽磨损、减速机异响和带收缩盘空心[2]。针对这五个故障的原因展开进一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则能为蜗杆减速机的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2 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决策

减速机械可靠性维修决策的制定, 需要以可靠性维修为中心, 并对机械可靠性、故障后果和维修可行性展开分析, 然后结合故障规律给出合理的维修方式决策, 并制定科学的预防维修周期决策, 从而在降低机械维修费用的同时, 使设备维修和停修给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

2.1 维修方式决策

目前, 机械设备常用的维修方式包含定期维修、状态维修和事后维修, 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将给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制定维修方式决策时, 还应采取定期维修方式维修具有较高可靠性要求的设备, 采用事后维修方式维修故障危害小的设备, 采取状态维修方式维修具有较高维修成本的设备。考虑到减速机械结构相对简单, 可以针对具体零部件或组件制定相应维修方式决策, 因此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选取维修方式。而目标层为减速机蜗杆维修方式, 第二层为准则层, 即利用专用程度、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和质量的稳定性四个可靠性指标, 并利用维修难易程度和备件情况这两个维修性指标, 同时利用蜗杆原值、停机损失和维修费用这三个经济性指标对减速机维修方式进行衡量[3]。最后则为方案层, 包含状态维修、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依次进行第二层对第一层以及第三层对第二层的评判矩阵的构造, 并进行求解, 则能够得到状态维修、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的权重分别为0.326、0.376和0.298, 因此应采用定期预防维修方式进行蜗杆维修。

2.2 预防维修周期决策

采取定期维修方式, 还应确定最优的维修周期以降低减速机械的预防性维修陈本, 并确保设备的维修效果。在具体制定决策时, 还要根据维修目的进行维修周期计算。比如零部件故障如果危及安全, 就要以安全性要求为目的, 否则以经济性要求或有效度最大为目的。以蜗杆减速机的蜗杆维修为例, 将以有效度最大为目的进行维修, 需要先对蜗杆故障分布模型进行判断。而蜗杆定期维修的平均维修时间约为1h, 事后维修时间约为1.5h。根据蜗杆使用寿命时间表, 则能完成蜗杆样本统计量的计算, 然后利用极大似然法完成假设分布参数的点估计值的求解, 并完成符合性检验[4]。从检验结果来看, 蜗杆使用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 可以设定有效度最大的条件完成维修周期的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发现, 蜗杆最佳维修周期应为5799h。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 对减速机械进行可靠性分析, 可以制定可靠性维修决策, 从而在确保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同时, 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进而更好地进行设备的使用。因此, 相关人员还应加强减速机械的可靠性维修及维修决策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进行减速机械的维修。

参考文献

[1]周鹤.GFT型减速机故障判断和维修[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5, 11:91-94.

[2]陈祖毅.浅谈高炉行星减速机快速修复与改进[J].科技信息, 2010, 13:92+85.

[3]范云明.大型减速机 (重齿、南高齿) 维修经验介绍[J].中国水泥, 2011, 09:64-67.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第4篇

铝厂分解车间分解槽减速机维修经验总结

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有半年多了。在十一冶工作的日子里,有酸甜也有苦辣。工作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亲身去体验对于各种机械设备维修的过程。在铝厂中,有许许多多大型的设备在运行着,有些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机械构造让刚刚踏入工作的我们感到困惑和不解。当我们在对不同的设备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铝厂中分解车间分解槽减速机维修的一些看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分解槽桨叶是由电机高速运转带动高速轴,进而通过高速轴上的小齿轮带动低速轴上的大齿轮运转,以实现稳定,均匀的低速转动效果。分解槽桨叶转动时,桨叶片搅拌分解液,使分解液均匀的流动,因而防止分解液因沉淀而无法排出。

分解槽内部装有数千吨的料浆,而分解槽内的料浆流动都是由桨叶来带动的,所以桨叶在运转时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齿轮间的摩擦也非常的大,轴承也很容易因此而损坏,时常需要我们对它进行维修。所以分解槽减速机的维修一般都是对减速机轴承的清洗更换维修。

在每次做分解槽顶上减速机以及电机的维修时,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分解槽都是很高的,槽顶离地面的距离有近40m,在减速机的拆装、上下吊装、搬运的过程中都要确保万无一失。

首先,先安排2——3个人到分解槽上去拆除紧固减速机的螺栓。在拆螺栓之前,要先对搅拌桨叶进行支撑处理,因为分解槽桨叶是连接在减速机低速轴上的,而桨叶是非常笨重的,如果没有支撑点挺住,桨叶在拆装过程中将会下落,这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在回装的时候,下降的桨叶在很大的重力下是很难上升到原始的高度的,那么回装就很难进行。

因此要处理的方法是:使用两块足够大的槽钢横在桨叶连接减速机的那片法兰下,槽钢两头开好一定大的眼,然后再穿上两头有螺纹的铁棒,然后再用螺帽紧固,使槽钢紧紧的挺住桨叶连杆,以达到就算拆除所有的螺栓后桨叶都无法下降的效果。

当拆除完螺栓了之后,就可以使用现场的起重设备,吊起减速机以及电机,然后再放到车上运回十一冶基地。

当做好了前期的工作后,接下来就是要对减速机进行解体检查处理。前面可以安排1——2个人去把减速机两边的端盖拆下来,清洗干净并整齐放到一边。()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减速机低速轴上的端盖给拔开。方法如下:

1、先使用龙门吊把低速轴端盖挂上绳子,用龙门吊受力吊紧。

2、准备好氧气乙炔,通过烤把对减速机低速轴端盖外侧均匀的加热,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加热端盖外侧以达到端盖跟低速轴的间隙变大,从而达到端盖和轴分离的效果。

3、当端盖通过加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用锤子在两边敲打,使端盖脱落下来,并用龙门吊把端盖吊到一旁放置好。

接下来就是把连接上端盖的螺栓扭开来,再使用基地里的龙门吊把上部端盖打开,倒置过来放到一旁,并盖上一层布,防止别的杂质或者垃圾落入里面。然后再把减速机的Ⅰ——Ⅴ级轴承依次吊出来并整齐的放好。当上面这些做好了之后,差不多就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安排1——2个人对解体出来的减速机进行清洗,包括上盖,下盖,侧部端盖以及轴承齿轮,其中不同的零件,清洗的方法也不一样。如下:

减速机上下盖:先使用破布擦过一遍,然后在擦上一些煤油,用破布擦干净。最后再和一些面粉,和到一定的粘度,然后再用和好的面团去擦拭端盖内部,使端盖内部的小碎片和杂质全部被粘到面团里面而取出来。

减速机齿轮和轴:使用煤油把齿轮清洗干净,使用空压机进行吹扫,并用破布擦拭干净。

侧部端盖:先用破布擦拭掉大部分的黄油,然后再用煤油进行清洗,并用破布擦拭干净。

在清理的时候,同时安排一个人生火煮油,然后再把所要换掉的轴承包装打开,放在一旁准备好。当油煮到差不多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控制油温,不能让油温太高,因为当油温高于120度的时候,煮轴承时,轴承就会因为过热发黑而影响使用。

由于轴承和轴的配合是过盈配合,所以轴承和轴的配合是十分紧的,我们无法用一般的方法把轴承和轴分开来。所以我们在换减速机的轴承时,都是要通过破坏式的拆除,所谓的破坏式拆除,就是用火焊把轴承的外圈切割掉,切下轴承外圈后,再对轴承内圈进行加热。轴承的内圈和轴虽然是过盈配合,但是在加热轴承圈时,轴承圈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涨大,当加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轴承圈就会在重力的所用下自然的脱落下来。

按照上面的方法,实现把所有的轴承都取出来,然后才能实现下一步的装上新的轴承。

当新的轴承煮到一定程度时(注意油温不能太高,油温太高会损坏轴承;也不能太低,油温太低,轴承不好装到轴里面去),就可以把轴承装进轴上。依次把所有的新轴承装上去,然后放好。

由于装轴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杂质或者小碎片附在齿轮上面,因此还需要再用破布重新清洗一遍。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回装,把所有的齿轮轴都装回到下端盖上。然后对有需要的齿轮轴进行压铅处理。方法如下:

首先,我们准备直径大于顶隙而长度为15mm左右的软铅丝,分别放在轴承和端盖结合面上,然后放上轴承盖,均匀拧紧螺母。然后打开轴承盖,取出压扁了的铅丝,再用千分尺测量出各条铅丝的厚度,看他们之间的差值有多大。当里面两端被压扁了的的铅丝有差值时,说明轴心的位置不在水平面上,轴和端盖的配合间隙不一样。当间隙过大或者过小时,我们都要对其做出一定的调整。当间隙在0.1-0.4mm时为合格。

当所有间隙调整完成后,还要进行减速机的空载试车2个小时,运行平稳方算合格产品;就可以运回分解槽的现场进行安装了。

在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敢于去探索,就会发现其实同样的工作可以有很多的方法,而施工中需要我们去把握,大胆去尝试新的方法,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对于现在的工作,我深有感悟。在维修之中,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的安装与维修 第5篇

1 配电设备的构成和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1 配电设备的组成部分

整个变配电设备主要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 配电设备的变电设备。变电设备主要是由母线、电缆线、设备的变压器、变配电控制装置和接地装置共同组成。 (2) 3低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是由空气开关、配电设备的线路、线路的支架、低压端的电缆线路和接地装置组成。 (3) 动力照明配电设备:动力照明配电设备主要由配电箱、照明装置和电路、照明装置的漏电保护器、保险丝和接地装置组成。 (4) 配电设备的备用电源及发电设备:内燃机、备用的发电机和其他电气设备共同组成了备用电源及发电设备。

变配电设备组成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也各有不同, 它们之间互为联系, 有时为单独运行, 也有时候需要多台并串联在一起来使用, 整个设备的控制操作指令要求规范且严谨, 指令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错误。整个配电系统稳定正常的运行是高层建筑稳定运作的前提。所以, 变配电设备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现象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检查, 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要进行快速的修复, 保证配电设备一直处于稳定可靠的运行状态。

1.2 安装配电设备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安装配电设备前, 安装监工的工程师和施工方工程师要对进场道路的畅通程度进行检查, 有必要的时候可对总承包单位要求建立与各个安装点连接的简易通道, 安装配电设备的施工现场应按照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进行布置。另外还要对施工单位的工具进行适当的安排, 促使施工单位务必对工具的性能进行检查。

(1) 配电室的准备工作。在对配电室进行施工以前, 对配电室施工的具体图纸要交给施工单位, 并且要确保客户对施工图纸的具体位置、施工内容和工程完成时间进行确认。

(2) 地基的准备工作。要注意槽钢的安放位置, 使槽钢的安放位置能够与配电室安装留出的设备风道口对应起来, 安装时要注意安装的设备与墙之间距离, 距离过小会使设备的柜门打不开。在进行槽钢焊接时必须有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

2 配电设备的安装

高低压配电设备的安装工艺流程图如下:

首先要开箱对安装的器件进行检查:检查时要做到安装单位、供货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时在场, 并要求三方要做好检查记录;依据设备的清单、工程的施工图纸和配电设备安装的技术资料对配电设备、配电设备的附件和备件的规格型号进行核对, 核对相关器件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具体要求;要保证配电设备产品合格证件、技术资料和说明书齐全。

电气预埋主要包括将电气管道和防雷接地线的预埋工作, 另外还要将孔洞构件进行预埋。

设备的接地布置首先要将接地极安装稳定, 另外要对接地线和设备接地极进行布置。

要做到配电盘的安装牢固。要做到配电盘内设备和各个构件之间能够做到连接牢固;配电盘和配电柜的接地装置应牢固并且良好。配电设备中的柜门中若装有电器而且能够实现打开, 必须使用软导线将柜和接地装置的金属构架实现稳定的连接;在对端子箱进行安装时, 首先应保证能够将端子箱安装牢固, 并且将端子箱封闭好, 对端子箱的安装位置必须方便以后的检查, 若采用将端子箱成列安装的方式时, 应将其排列整齐;在对配电盘内进行布线时应注意布线一般不用打折, 尽量采用横平竖直的布线方式。注意螺丝要上紧, 不可存在松动的情况。要保证线头之间能够接触良好。设备的二次回路在实现连接时都应该使用铜质制品进行连接。要对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进行明确的编号, 要保证编号的字迹不易掉色且清晰可辨认。盘和柜门内的导线不能设有接头。

变压器有了外箱保护虽然能安全许多, 但不可避免在搬运过程中会受到碰撞和剧烈的晃动。在搬运变压器时通常使用机械牵引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的将对变压器的损坏程度减小到最小, 牵引力的着力点和需要的倾斜角度要有严格的控制。一般在变压器重心以下视为着力点, 倾斜角要在15度左右。另外在安装变压器时, 应保证其周围没有其他设施而且可用的空间足够大, 这样各种电缆和线路就能很方便的进出。变压器的安装位置应严格符合设计要求, 在安装前应首先用水平尺将位置找正, 然后将其固定在选定的位置处。

3 配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故障维修

高低压变配电设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在值班人员已经做出工作安排的前提下, 必须保证按照计划完成对变配电设备定期检测工作状态和进行正常的检验操作的工作, 而且对每一种设备的用电量、运行和维修需要的费用等各项数据都要及时地记录, 方便以后的工作。 (2)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运行的数据的作相应的处理, 比如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负荷曲线, 使人能更容易的发现规律, 在进行比较时结果更加清晰。只有对整个供电系统运行状况时刻的关注, 当发现问题时, 才能及时地采取保护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 恢复供电, 变配电系统稳定、经济的运行才能变为可能。 (3) 要真正实现高低压变配电设备能安全运行, 只进行日常检修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那就是时刻关注变配电设备在用电高峰期是怎样的运行状态。因为变配电设备在满负荷状态下, 它的一些故障, 比如发热、打火、闪烁、声响、气味等等才能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在用电发生突发的情况时,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故障表现出来的征兆进行分析, 并结合日常值班人员记录下来的数据, 来实现对变配电设备负荷的终端处逐步进行盘查, 高效率发对故障所在的部位进行准确的判断。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对设备造成的影响, 变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实际使用和维修还不能完美结合, 因此, 我们要从配电设备系统的整体功能考虑, 从而达到综合治理。

4 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安全与健康称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传统的供电设备和检修方法已经不能达到现代供电的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 我们在变配电设备的检修工作上就需要制定新的更加严格的方案。首先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联系当前的先进技术并灵活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给现代社会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樊.高低压变配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9) :45.

[2]陈小莹.试论高低压变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维护[J].科技与企业, 2014 (03) :218.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第6篇

一、气缸套的磨损

由于活塞位于不同位置时的工作条件不同, 其磨损量有明显区别。磨损的一般规律是:活塞在上止点后8~12° (曲轴转角) 位置时, 第一道活塞环与气缸壁的接触部位磨损最严重。在一个大修里程的使用期中, 最大径向磨损可达0.2~0.3mm。由上往下磨损量逐渐减小, 这种上大下小的磨损使气缸成为“锥形”, 即不柱度。在特殊情况下, 如机油中未被滤清的金属屑和杂质, 随机油溅到缸壁表面产生磨料磨损时, 则磨损成类似“腰鼓形”, 这是因为这些金属屑和杂质, 随活塞在气缸中部运动速度最大, 因而对缸壁的磨削作用也最大。在缸壁上部不与活塞环接触的部位几乎没有磨损, 故形成一明显的台阶, 俗称“缸肩”。气缸的磨损除上述规律外, 还会使气缸失去正圆形状而成椭圆形, 即“不圆度”。气缸失圆的原因随车型、结构及维护、使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柴油机一般是由于缸套侧面冷却效率较高 (因冷却水从侧面进入) 及活塞侧压力较大, 使气缸壁的横向磨损大于纵向磨损而造成失圆。此外, 多缸发动机各缸的磨损量也不均匀, 一般是冷却强度比较高的缸磨损量比较大。

二、气缸套的测量方法

气缸套的磨损情况通常用量缸表测量。量缸表就是在普通百分表的下面装一套联动的测量装置。其测量方法如下:1.弄清磨损缸径的尺寸, 并根据缸径尺寸选择合适的测量接杆, 在测量杆上固定螺帽, 将其拧入量缸表下端。2.将量缸表的测杆插入气缸套上部, 拧出接杆 (观察表针使其转动一圈为合适) , 然后拧紧接杆上的固定螺帽。3.根据气缸套磨损规律, 在活塞环行程内 (一般是气缸上部、活塞在上止后8~12°、第一道活塞环与缸壁接触部位, 特殊情况下在汽缸的中部) 测出气缸磨损最大处, 转动表盘, 使“0”位对正指针。4.将量缸表在磨损最大部位的横断面上转动90°测量, 此时表针所指位置和“0”之间相差的数值, 即为不圆度。5.将量缸表下移, 使测杆移到活塞环运动区域之外 (基本上是原缸尺寸) , 此时表针所指位置和“0”之间相差的数值, 即为不柱度。6.用外径千分尺测出量缸表表针指在“0”位时, 其测杆头与接杆头之间的长度, 即气缸磨损后的直径。测量时应注意:只有量缸表的测杆与气缸轴线保持垂直时才能测准。为此, 再测量时应前后摆动量缸表, 表针指示到最小数值时, 即表示测杆已垂直于气缸套轴线。

三、气缸套的小修

气缸套在使用过程中, 有以下情况需要小修;1.因活塞与气缸套配合间隙过小, 或发动机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使活塞与气缸套拉伤。2.因活塞销卡环选配、安装不当而松脱或折断, 在座孔中来回窜动拉伤气缸。3.活塞与气缸套配合间隙过大, 即使发动机在热状态下工作仍有明显的敲缸声 (虽气缸的磨损并未达到极限) 。上述三种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小修。第一、第二种情况若气缸套拉伤不严重, 可将气缸套光磨后选配同一组直径较大的活塞, 若气缸套拉伤严重, 即应更换。第三种情况只需更换同一组直径较大的活塞即可。活塞与缸套的配合间隙不必按大修标准要求, 而应与其它缸的配合情况一致。

四、气缸套与活塞的选配

发动机需要更换新气缸套时, 应注意选用与气缸套分组记号相同的气缸套, 以保证气缸套与其座孔的配合间隙正常, 防止缸套变形或工作时产生振动, 减轻缸套磨损和穴蚀损坏。同时, 活塞也要相应选配, 以保证活塞与气缸套的配合间隙符合要求。国产柴油机的气缸套分两组与活塞相应组相配, 进口车则分三组或四组。进口车气缸套与活塞选配时, 最好按相应的组别选配, 若品种不全, 可与邻近的组相配, 但不可将缸径最大的气缸套与直径最小的活塞相配, 或者将缸径最小的气缸套与直径最大的活塞相组合。

五、气缸套的安装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定性在“职业”, 定位在“技术”, 定格在“高等”, 旨在培养能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是国家教委明确指出的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高职《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是化工设备维修专业, 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 如何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育人, 达到培养目标,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定位教育目标, 强化职业意识

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了解典型化工机械的结构, 掌握检修工具的选择使用、化工设备主要零部件的拆装方法及常见故障的分析处理等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化工机械设备维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技能的应用, 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的技能正是学生就业岗位之所必需, 因此, 本课程是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到职工的过渡桥梁, 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基础, 任务驱动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工作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训练学生有序的工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重组教学内容, 采用模块化教学

课程的内容尽量缩短教学跟实践的差距, 通过校企共建课程, 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 避免学生所学与生产脱节, 与市场脱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模块化课程在设置前进行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 使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的整合。

课程以化工设备维修与检修基础知识为主线, 将典型化工机械 (如离心泵、活塞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塔设备等) 的安装、维护等内容进行组合, 同时穿插化工设备维修新技术、检修施工方案的编写等内容, 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化工设备维修基础知识、典型化工机械的安装与维护、化工设备装配维修新技术3大模块。在化工设备维修基础知识方面, 突出掌握维修工具和维修方法的正确选用;典型化工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模块则细分为10个子模块, 适当加强对离心泵、压缩机等复杂设备的简单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和检查;在化工设备装配维修新技术方面, 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别讲述最新的化工设备安装维护新方法新手段, 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以后可以在化工设备行业里面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维护、质量管理、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 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有所作为。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效果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 考虑到技能训练、工作过程知识学习和职业资格鉴定的需要, 本课程按照单元、项目、任务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 尽量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简原理、重方法、突出技能训练的特色, 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把多媒体教学与仿真实验教学跟课堂理论授课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之后到实习基地进行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 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升, 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作观念和效益观念, 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能力, 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

四、工学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

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以往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进行的方式进行, 课堂上学习理论, 实验课上按照教师的演示或者列举好的步骤, 被动的接受, 模仿操作。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激发, 实验做完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更不能将这些知识很好的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重点将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模块进行任务分解, 形成10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以实践教学为先导, 在实训室内进行教学, 在实验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需技能。整个教学基本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为弥补课程教学中实训场所不足, 设备更新较慢等不足, 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 进行企业现场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教学。例如在往复泵的安装与拆卸项目的学习中, 深入到工厂加工车间一线, 从原材料第一步下料加工了解起, 然后逐步了解零件粗加工, 热处理、精加工、电镀、检验、入库、清洗、装配、试运行、质检、包装、运输出厂、售后服务等过程, 加深学生理解, 激发学习动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 打下坚实的岗位职业能力基础。

五、课程评价多元化

传统课程的考核评价通常是为理论成绩以“期末考试与平时作业”, 实践成绩以实验报告来评定。期末考试多以理论内容为主, 实验报告雷同现象很明显, 体现不出来学生是否很好掌握专业技能。为此, 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综合起来考察。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课程实践与理论考试各占总成绩的一半, 实践课程按项目进行考核。理论考试内容注重实际运用能力, 重点突出, 难易适中。实践课程则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 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目标评价则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对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奖励。

六、小结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导向功能。通过直接接触实际, 使我们明确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 从而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对培养化工设备维修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庭俊, 傅伟, 袁强, 沈兵.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周敏, 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3]王向红.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型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房惠钢, 李松涛.对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泵类机械密封安装与维修 第8篇

关键词:泵类机械,密封,安装,维修

1 泵类机械密封的安装

1.1 泵类机械密封安装准备

确保安装腔洁净没有任何异物。与机械密封配合的轴或轴套, 尺寸正确, 表面光滑, 直线度良好, 没有毛刺、尖角、刻痕或过深擦伤。封住密封腔中所有机械密封运行时不用的孔。密封腔端面必须干净、光滑并与轴心线垂直。水平分壳泵的两个箱体必须配合良好, 两个箱体之问有密封垫片, 去除密封腔表面上所有尖角和毛刺。

用百分表检查轴的对准。为获得最佳密封性能, 轴对准允许的最大误差0.125mm (总指示偏差) , 错位过大可能意味着有损坏的轴承或弯曲的轴。保持轴窜动最小, 推荐窜动量范围0.125mm。检查泵的磨损环和叶轮之间间隙是否恰当, 轴必须旋转自如, 摩擦和不恰当间隙引起的振动, 能导致密封损坏。当使用轴套时, 确保轴套恰当地密封到轴上, 防止轴套下面泄漏。

1.2 密封安装

⑴应该谨慎处理机械密封。干净很重要, 不要将密封面向下放在地上或椅子上。仔细阅读并遵守制造商提供的密封安装操作说明。直到准备安装, 否则不要打开包装。

⑵确保所有安装螺钉紧固。当安装螺钉被用作密封与轴之间的驱动时, 轴应打埋头孔来加固连接。紧固压盖螺栓时, 应平稳紧固, 并且不使压盖受弹力。在可能的地方使用4个以上螺钉的等间距压盖。紧固压盖螺栓时, 用塞尺检查轴与压盖之间的间隙, 这在密封腔对压盖不导向时, 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压盖必须精确对中。

⑶在启动泵之前, 在压力下静态测试密封, 可对压盖螺母做微小调整, 以防比压盖垫片处可能发生的泄漏。

⑷不要干运行机械密封。在特定情况下, 对冲洗和冷却连接, 应遵守制造商的操作说明。确保泵的吸入口和排放口打开, 并在启动泵前有一个正的液位压力。当检查旋向是否正确和调整电机的连接时, 也同样要这样做。

2 泵类机械的维修分析

有效的维修分析需要有能力在一定的时间段上观察密封性能的改变, 且在故障情况下, 有能力彻底调查故障的原因和采取对策。

⑴运行中密封的喷出和爆裂。由于可汽化的泵送物在穿过密封面时闪蒸, 这在面之间需要特定的液体条件和维持这种条件。检查是否有的压力需要平衡设计而不是不平衡设计, 如果密封已经平衡, 那么压力可能已严重超过说明书中指定的数值。确定正确的实际填料箱的压力、温度和物料的比重, 以及在这些情况下, 被处理产品的汽化压力, 因为这些数据可能为解决故障提供线索。

⑵密封泄漏和在压盖周围有结冰现象。由于汽化, 产品在通过密封面时闪蒸。如果结冰, 不用怀疑, 在静密封和碳密封环上一定有损坏。如果可能的话, 这些面应检查和维修, 必要时, 在汽化条件更改以后进行更换。

⑶密封稳定地滴液。检查压盖垫片对填料箱面的压力是否哈当。对于水平分壳的泵, 检查连接面和压盖的密封。压盖面可能变形或不平, 压盖螺栓不恰当地分布或过紧的螺栓力, 可能引起静密封的变形, 这主要发生在边缘固定类型的密封上。

在安装中, 旋转件或静环密封上轴的接触部分可能损坏。磨损面可能由磨粒或其他颗粒引起。如果是整体组装或安装在泵套上的密封, 泄漏可能从轴套底下出来。注意, 有时候新的密封在刚刚投入使用时泄漏, 但运行几个小时后泄漏将逐渐减小。

⑷密封振鸣声。密封振鸣表明可能是密封处在缺少液体润滑的干运行状态。也可能需要从排放口或一个外部液体源引入一个循环冲洗管, 如果已经安装了一个, 可能孔太小。

⑸旋转面有粉末, 显示在压盖上的密封外侧和沿着轴上。在密封面液体不足, 由于汽化液体闪蒸, 在密封之问留下小的结晶粒子残余, 或产生干接触, 以至产生研磨。从密封的设计而言, 显然是密封腔压力太高, 重新平衡密封压力可能就是答案。

⑹密封泄漏和这里没有明显的故障。面可能不平, 这可以通过拆下面并检查磨损图案来确定, 也可能由于过大的压盖螺栓压力夹住静密封并同时弯曲导致静密封的变形。这也可以通过由检查磨损图案来确定。不恰当的连接到泵的出口和入口的管线实际上也能对泵产生应力, 在轴找正中也可能弯曲密封面。

⑺密封寿命短。引起密封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是在面之间有过大的摩擦和引起快的磨损。摩擦源可能来自泥浆, 或来自过饱和溶液的急冷, 或是由于密封面之间液体的闪蒸, 引起溶解固体在面之间结晶。有这种情况发生时, 冷却或加热, 确保从排放口到填料箱泵液的循环或外部干净的冲洗, 将减轻这些状况。

⑻设备错位, 连接管应力弯曲。当密封表现过热时, 可能需要旁路冲洗或循环。沿着轴检查可能磨损的密封元件。截流衬套和不好的导向压盖, 经常能够引起这些情况。检查所有的冲洗管线和通孔, 确使其通畅、干净和没有阻塞, 通过增加冷却管线的容量或扩大循环管线上孔的大小降低热量。此外也有可能是选用了不恰当的密封类型。

参考文献

[1]巨积海, 张华军.石油化工装置中泵类机械密封的应用与对比.甘肃科技, 2009-12.

[2]朱强, 朱礼程.变频器改造风机及泵类机械的应用问题与对策.电工技术, 2000-01.

[3]王红玉.风机、泵类用变频调速代替风门、阀门的节能分析.宁夏机械, 2009-09.

[4]姜远春.氯碱企业泵类机械密封的选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7.

减速机的安装与维修 第9篇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 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 职业教育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的教育。从职业性角度来讲, 职业教育是“为某些职业培养、训练人才, 而不是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重视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应用性, 而不是理论创新、学科的系统性和基础的综合性”。从层次角度来讲, 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操作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既可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也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只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比例不同而已。

2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其中, 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 从企业中来, 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 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 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 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 (群) 进行筛选和归纳, 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 (群) , 再对典型岗位 (群) 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 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 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 构成课程体系。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开发建设为例来阐述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

课程性质、地位及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制造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 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维护和机电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对学生将来从事普通机床类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能够对生产实际中普通机床类机电设备在安装、调试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电气系统故障进行诊断、维修的能力, 为今后胜任“机床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员”、“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员”等岗位准备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教学内容设计

3.1 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 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进行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 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本课程教学安排120学时。

总体思路是基于本专业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需求,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开发。

3.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为了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现场性、操作性与职业性的特质。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我们主要针对“机床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员”、“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员”等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将反映这些岗位典型工作形式和主要工作内容的“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 并根据企业专家的建议, 选取“CA6140车床电气系统的安装与维修”、“普通铣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普通磨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机床电气系统的安装与维修能力极为适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3.3 教学内容描述

遵循“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内容组织时先进行“CA6140车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的教学, 为学生顺利完成“普通铣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普通磨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准备必要的“阶梯”。

3.4 教学内容的组织

遵循“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内容组织时先进行“CA6140车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的教学, 为学生顺利完成“普通铣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普通磨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准备必要的“阶梯”。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施项目教学, 通过工程案例提出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引导性的安排理论教学, 通过现场教学提高认识, 并配合大量的实验、实训内容, 由浅入深, 循序推进,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 课程实施

4.1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前后呼应

《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安装布线和检修机床两大部分, 电器元件的安装和布线是检修机床的基础, 学生通过布线练习掌握布线方法, 理解布线原则, 才能分析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 进而可以对机床电气系统进行安装和维修。

在布线环节中, 我们安排了点动、自锁、顺序、正反转、降压启动, 制动控制线路等项目, 各线路由简单到复杂, 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形成了递进关系, 按照电路原理图的分析方法, 逐一进行分析和训练, 使学生领会各控制电路的原理及电路特点、相互的区别和联系, 深刻理解自锁和互锁的含义, 强化布线工艺, 使学生掌握布线的方法和原则。

在机床检修环节中安排了以CA6140型车床为代表的普通机床维修, 以X5032型铣床及M1432A磨床为代表的PLC控制机床的维修。通过教学, 使学生领会各类机床的工作原理、各自电路的特点及异同点, 明确相应的检修方法。

4.2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实践内容的渗透

教学安排车间见习和机床检修现场两种教学场地, 逐渐将实践内容渗透到配线环节中, 将组成各类普通机床控制线路的单元线路安排在配线教学环节中。由于这一环节还未接触到实际机床, 为联系企业实际工作情况, 特将检修机床中常见的问题分解在各相应的控制线路中。

4.3 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它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 因此在配线环节我们练习了十个单元线路, 每个单元线路都互有异同, 在练习中通过配线方法和工艺指导对每一单元进行操作考核, 通过递进式教学项目使配线方法和工艺反复强化,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看图、合理配线的能力。

4.4 融入素质培养, 进行养成教育

在企业调研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现在各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素质, 因为这不仅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效益的保证, 也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因此, 作为育人基地的学校, 素质教育更应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时, 将学生两人一小组, 六人一大组, 这即符合电工生产安全的需要, 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配线练习中, 强调工艺并要求节约用线,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节约意识。在机床检修过程中, 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学风, 大胆细致的工作作风, 每次实训中和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将工作物品摆放整齐, 卫生收拾干净, 在努力营造舒适教学环境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

5 教学方法设计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使用了小讨论法、完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 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0%和40%。

6 思考

课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除了教师的综合指教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之外, 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问题, 比如使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的应用达到最优化;对于学生多年已经形成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如何渐渐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习;如何最佳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 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 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建设。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如何建设配套的教学队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过程导向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本刊编辑部.杨静.2009.05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王强.2009.0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唐永泽等.2009.07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姜大源.2008.07.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上一篇:法律多元化论文下一篇: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