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力量

2024-09-13

资源共享的力量(精选10篇)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1篇

那么怎么选择课程资源呢?现结合邱宽老师执教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力量大》一课作以阐述。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灵活呈现

要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教师就要立足教材,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的学生实际, 对不合适的内容加以变更, 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接近本地学生实际的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集体力量大》课文由“故事屋、聪明谷、故事屋、活动角”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通过小蚂蚁召集兄弟姐妹搬大蛋糕的故事和“聪明谷”部分的四条经典谚语揭示“集体力量大”;第二部分, 通过借用小动物们拖一大篮水果的故事来阐明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 只有团结一致, 才会力大无比的道理;第三部分, 通过“提珠子”活动, 使学生懂得只有学会有效的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的道理。教材内容的呈现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所蕴含的教学点清晰明确, 较好地凸显了本课的教学关键词——学会合作。

教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安排了“故事屋”, 试图用童话故事告诉学生集体的力量大。但是, 这两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邱宽老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教材的时候, 把蚂蚁搬蛋糕的故事换成了现场小活动——“纸托字典”,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张纸, 托起一本字典, 学生反复尝试后都不能成功。这时邱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一张纸的力量很小, 你有其他办法吗?”学生马上想到把全班所有的纸都集中在一起, 字典托起来了。用这个活动替代故事, 两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通过活动得到的感受肯定要比听故事更加深刻, 教学会更加有效。

二、合理运用拓展资源, 全方位的情感补充

1. 课前补充——情感体验的导火线

与其他学科相比,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情感体验的素材, 让课堂中的他们的情感自始至终会处于高涨的状态, 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无拘无束的, 是有效的。

邱宽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他在课前安排了两项任务:课前收集表示集体力量大的成语、谚语;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现“集体力量大”的事, 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这两项课前的活动, 初步认识到“集体力量大”的道理, 在课中交流的时候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对集体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所以就有话可说了。而邱老师又很有意识地将收集的这些资料进行汇报, 并艺术化地将学生收集到的谚语、故事等编成一本书,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 课中诱导——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如果说课前调查为课堂教学内容渲染了情感气氛, 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线, 那么课中学生遇到难点、疑点, 经过老师的诱导则加速了这一导火线的燃烧, 成为情感体验的催化剂, 会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邱宽老师在教学小动物们拖一大篮水果的故事来阐明“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后, 转入“只有团结一致, 才会力大无比的道理”的教学, 这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 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邱老师就是播放了《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尼莫脱险记”这一学生非常熟悉又喜爱的动画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的。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播放视频——鱼群脱险)

师:鱼群为什么能脱险?

生1:因为指挥得好。

生2:因为它们团结起来了。

生3:因为它们的劲往一处使了。

……

师:在刚才的这段视频中, 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

生:一起往下游。

师小结:这就是齐心的力量, (板书:齐心) 正是因为齐心, 才创造了鱼群脱险的奇迹。

当学生看到画面中尼莫带领着所有的鱼群, 一起大喊:“一起往下游!一起往下游!”最终靠着大家的齐心合力冲破渔网, 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 人多只有一条心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大。这样的资源补充, 在学生对原有教材理解的基础上, 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 另一种认识, 另一种思维。学生在学习这些拓展的教学资源时, 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 让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2篇

——-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班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通过思想研讨、故事分享、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开展“信仰的力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二、活动主题:

信仰、青春、阳光

三、出席的嘉宾:

团省委副书记池志雄、团省委学校部部长武一婷、团市委有关领导、学校团委领导、老师

四、活动时间:

2014年4月3日上午10:45

五、活动地点:校本部南区西湖边

六、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的团日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信仰并且付诸行动,通过开启愿望瓶让同学们重温自己在大一时定下的目标,或许有些人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或许有些人还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摸索,亦或有些人还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不管如何,我们希望这次的团日活动能够唤起同学们当初的记忆,让信仰的力量更加汹涌澎湃。

那么,无论同学们是否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我们的这次团日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同学们重新订立一个目标,用信仰给予我们实践的力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实现。让我们将信仰化作力量,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七、活动前期准备:

组织班委团委召开会议,了解团组织活动内容,围绕本期主题进行讨论:确定好时间,地点,活动开展方式,各位人员工作安排。

1、宣传委员通过PPT形式对活动进行宣传,激发同学们对愿望瓶的回忆,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

2、团支书确定团日活动形式,了解清楚相关变动的情况,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撰写活动策划书,落实各项准备的执行并联系各方面人员和嘉宾的接待工作。

3、副团支书协助团支书工作。

4、组织委员与班长进行愿望瓶的交接仪式。

5、副班长负责考勤工作。

6、班长负责统筹整个团日活动的进行,联系嘉宾,邀请他们参加本次团日活动。

7、生活委员负责活动费用的支出。

八、“信仰的力量”活动流程

1、重温历史经典人物、重树信仰的榜样

随机抽取几名同学,让他们分享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要求是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信仰的代表人物,以供同学们相互学习与借鉴,达到向伟人看齐,重新审视自身信仰标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目的。

2、嘉宾交流互动(嘉宾为韶关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钟硕麟)邀请本次活动的嘉宾就“信仰”及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人力资源管理班的同学谈谈其自身的看法和见解,其中增设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环节,有利于同学们可以学习嘉宾的经验,增长见闻,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开启昔日愿望瓶,把启程的力量化作前进的动力

大一时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均有写下当时的目标并放进愿望瓶,该环节就是把愿望瓶中的纸条分发回给每一位同学,大家各自开启自己的愿望纸条,并抽取几名同学上台分享当初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若已实现,则向大家分享寻梦成功的过程;若未实现,接下来又该怎么继续,并谈谈该如何展望未来,确定新目标。

4、追求卓越的脚步,我们从未停歇

通过开启愿望瓶,大家重温了昔日自己入学时设立的目标,无论现在实现与否,相信大家对自己当初的理想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刻了解,因此,团支部倡议大家,再出发,从现在起,重新续写新篇章,请各位同学把新的愿望纸条重新放回愿望瓶中,并由班长进行保管。(邀请团省委、团市委、学校团委等领导老师共同写下新的愿望,装入愿望瓶。负责人:石丰源)

5、在团旗前大合照

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班级全体成员和嘉宾共同合影留念,为“信仰的力量”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活动后期工作安排:

一、整理活动所有资料

1、活动前期准备的东西

2、活动进行中的照片、PPT

二、收集同学的建议,反馈

1、组织委员进行活动意见咨询,收集同学反馈意见,2、组织委员写调查报告

三、开班委团委总结会议

1、对活动开展效果进行交流,2、收集各位意见心得

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班

共享艺术之光,感受惠民力量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惠民  民族传统音乐 爱国情怀  大学生创业

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包括“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两大工程,得到广大沈阳市民的喜爱与支持。开展几年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始终积极响应沈阳市委的这一号召,积极开展艺术惠民活动。五年来,已有数万名市民参与了培训活动,帮助喜爱音乐的爱好者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与此同时,艺术惠民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几年来,艺术惠民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扎实专业基础,提高音乐素养

自2010年艺术惠民活动开展以来,沈阳师范大学民族器乐培训主要包括二胡、扬琴、竹笛、中阮、古筝等乐器,组成多个培训课堂,专人担任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同时组建市民民乐团,定期排练。

在民族器乐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担任器乐培训的指导老师大多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系的统一安排下,有计划地进行指导。1.在教学方面,根据市民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等特点组成班级,指导老师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加以改造、融合,博取众长,创立出全新的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教学方法。2.面对不同专业类别,指导老师积极与市民交流研讨,充分调动市民的参与度,解决了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3.在汇报演出方面,指导老师给经验不足的市民传授自己的舞台经验,以及心里素质如何调整等问题,使市民心中有底,轻松上阵,而指导老师还负责节目安排、出场顺序、现场灯光音响等,从各方面保证演出顺利进行。

惠民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过程。由于多数市民专业基础较薄弱,学生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基础理论层面,这也对巩固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检验学生自身学习成果,帮助他们稳固专业基础,提高音乐素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总体来说,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为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

二、增强服务意识 用心回馈社会

艺术惠民活动,大学生参与培训,有机会接触社会,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为艺术惠民工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更是对艺术惠民工作的认可与鼓励。

根据培训计划,学院每学期期末都举行的艺术惠民汇报展演,每当这时,都会吸引许多民族音乐爱好者的观看,有的市民还把家人也带来,一同共享艺术惠民带来的快乐。在参与演出市民当中,多数是中老年人或退休在家的老职工,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惠民活动的开展,给他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了新的活力,不仅帮助他们掌握演奏乐器的本领,了解民族音乐,并且使他们也有机会登上舞台,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同时,大学生参加艺术惠民活动,有机会贴近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深刻体会到服务社会的意义所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汇报社会,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双百万”艺术惠民活动,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双百万”艺术惠民工程使百万市民享受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2010年开展的艺术惠民至今,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民族器乐培训涵盖了扬琴、竹笛、二胡、古筝多种民族乐器,同时成立了市民民乐团。5年来,共培训市民5万多人次,开展大、小型成果汇报20多次。多人连续几年被沈阳市教科工委、沈阳师范大学评为艺术惠民“优秀指导教师”“先进团队”“先进个人”等称号。

三、弘扬传统文化  树立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意识的产物。它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感与爱国精神。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近年来,伴随网络科技的发展,外来音乐文化对我们传统音乐造成巨大冲击,多数年轻人侧重于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极少喜欢中国民族器乐,即便是喜欢也缺乏对传统器乐的正确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每位我们音乐专业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艺术惠民工程基于弘扬传统音乐的发展理念,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教学体验、交流演出、观摩学习等方式传播给社会大众,宣传民族器乐,增强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艺术惠民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艺术惠民工程不仅对发扬中华民族音乐起到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民族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随着艺术惠民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艺术惠民工程的大力开展对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惠民也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器乐,喜欢民族器乐,同时激发了民众的生活热情。先进文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张笑楠.高校艺术惠民的作用与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5,(02).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4篇

学校教育理应在学生的道德成长方面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但当前,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针对性不强、实效性欠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 德育课程开发研究者未能敏锐地抓住鲜活的社会变化资源, 仍使用那些相对来说失去时代意义的德育课程资源, 致使广大青少年原来并不稳固的道德根基更加震荡, 从而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组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构筑一个完整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校本化。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与德育校本课程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德育校本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 为德育校本课程及其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必需物质、能量和信息, 是德育校本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资源, 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 是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是指为了实现德育的目的或任务, 对现有或潜在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 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德育活动, 促进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的动态过程。 (3)

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念的基础上, 再研究“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关键是要凸显“校本”特色, 即学校从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出发, 协调各方力量, 发掘、整合并优化各种校内外的德育课程资源, 使之服务于德育校本课程的动态过程。

经查阅各类资料, 不少文章尽管以德育课程资源为题, 但未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讨论有关问题。有些研究者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 还有些一线教师对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案例作了生动鲜活的介绍, 但对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方法、策略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和研究。

基于此, 我结合学校正在开发的“道德力量”德育校本课程, 对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流程进行了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重点关注了核心价值确立、开发主体培训、模式建立和内容分类这几部分内容。

一、核心价值的确立

核心价值的确立即确立德育校本课程所要达成的德育目标, 也是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和主题。

从总体分析, 我国中学生道德品质令人堪忧, 道德失落、道德扭曲等道德问题较为突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答中外记者问时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宏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 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受此启发, 我校对学生在博爱、公德、诚信、宽容四个方面的道德现状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有57名教师和300名学生, 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57份和291份。现节选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认为, 诚信、包容、博爱、公德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而据调查结果分析, 初中学生在这几方面的道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博爱心、包容心、诚信心为核心研发和实施德育校本课程, 并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层实施, 将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道德水准的提升。我们把该德育校本课程定名为《道德力量》。

我作为课程开发项目的负责人, 在该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重点关注和研究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实践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已初步形成了《道德力量》课程框架, 并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层实施, 而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则围绕着业已确立的核心价值展开。

二、开发主体的甄别与培训

要使德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适应本校的特点、学生群体的个别差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进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

在诸多开发主体中, 教师无疑是最具潜能和可行性的开发主体, 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不仅如此, 教师还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 是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 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

随着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的发展,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角色也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也需要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 学校必须冲破封闭的办学模式, 增强社区教育意识, 主动争取家长、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在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也认识到, 教师、学生、家长和专业团队既是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为了提升课程品质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对于开发主体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发现, 在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探讨、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逐步确立, 实现了教师由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转化, 教师专业成长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技能的提高, 其上升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三、开发模式的建立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开发模型。在实践基础上, 我们围绕不同的开发主体, 归纳总结了以下开发模式。

1.以教师为主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建立清晰的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目标, 凸显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在专家的理论指导下, 实施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 学校建设支持性的学校文化、共同愿景, 形成良好的氛围, 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在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对校本德育课程资源进行反馈、评价、交流, 去伪存真, 取其精华, 不断更新, 使德育课程资源能够为德育课程内容和德育课程实施所服务, 有利于德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让德育课程资源真正为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服务, 为提升教师的育德水平服务。

2.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模式

以学生为开发主体的开发模式分为自我表现式和主动参与式两类。

(1) 自我表现式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日常表现和言行为德育课程提供鲜活的资源, 榜样的力量、不当的行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得以开发的资源, 这些资源来自于学生, 又被作为课程资源用以教育、感化学生, 因此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贴近感。

(2) 主动参与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据特定的德育目标主动参与开发、收集德育课程资源, 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有关诚信、博爱的美文, 有关公德、宽容的警示句。

其开发模式与自我表现式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德育目标更加明确, 收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围明显缩小。

案例1:在学生中征集公德标语

爱护绿化:我为你美丽的心灵而绽放。

小草有生命, 足下多留“青”。

公共场所公德:高声喧哗的噪音最后会折射进你的耳朵里。

案例2:七年级学生创作的短文《宽容是种心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 是人与人的情感构成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体谅和宽容, 而不是憎恶和利用。

同学可能是我们除了父母外见面最多的人了。同学间时常会有小矛盾, 当弄清来龙去脉后, 一切的不美好都会烟消云散, 而这中间的关键就在于宽容和体谅。

……

“一个伟大的人从来都是从宽容别人做起的。”不知道谁最先说了这话, 但如今我明白了。宽容真的是一种心境, 当你做到了, 你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你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友谊。

宽容是人与人和谐的守护者, 学会宽容等于多了无数朋友, 少了许多所谓的敌人。我还不是个真正宽容的人, 但我正走在这条求索的路上……朋友们, 一起踏上这条路吧, 一路上都海阔天空。

以上案例中所举的标语和短文, 有学生收集整理, 也有自创产生的, 在收集和创作的过程中, 德育已经开始, 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过程。我们认为这一过程甚至比收集到的课程资源的质量本身还要重要。

四、开发内容的分类

为了便于对开发主体进行培训和分类存档、归口管理, 利用好德育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对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进行了分类, 从校内、校外、网络三个部分加以分类, 每一部分又划分为若干开发项目。

实践证明, 关注并研究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这几个关键环节, 有效地提升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质量, 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达成。本研究重在基于实践基础上归纳和提炼, 试图与大家分享实践成果, 其意义在于帮助学校德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 充分认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与可能性, 从关注德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廖小平.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 2008, (6) :83.

[2]怀章翠.试析我国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1) .

[3]转引自李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5.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5篇

关键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观下的小学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也有了新的指导和要求。在开展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真正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只有全面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资源,才能让少先队德育工作始终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一、动员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看到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重要作用,只有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纳入少先队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质量才能全面提升。在以往的少先队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关注到社会教育力量对促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素养的积极影响,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工作的脱节,导致少先队德育工作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挥社会教育基地对于少先队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使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德育,以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德育契机,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关怀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将思想道德观念转变为思想道德行为。

学校可在每学期末开展少先队公益服务活动,带学生走进敬老院、贫困小学,为老人们和需要帮助的同龄儿童送温暖、献爱心。队员们可以自己排练公益表演节目,为老人和同龄小朋友送上自己制作的礼物和卡片,捐赠衣物、文具和图书等。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德育行为的积极作用,在践行德育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开展少先队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关注社会教育力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还应当注意家庭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在学校学习的先进理论和指导思想如果不能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的德育工作终会走向没落。

学校要利用家长会、亲子日等重要场合,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德育工作完善。学校可为学生家长配备德育记录本,对孩子近期的思想行为进行记录,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孩子进行贴心沟通。学期末评选优秀少先队员时,学校可将家长记录的德育情况作为考核标准,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使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孩子的德育思想行为进行反省和总结,让家长激励孩子做一个不断进步、自立自强的文明少先队员。

家庭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要将家庭德育资源的挖掘贯穿于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教学的全过程。在提升少年儿童德育思想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管理工作人員可建立家长微信群,争取家长对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的支持。借助微信群组,家长可与学校相互配合,深刻了解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倾向,在家庭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依靠学校教育力量

在探讨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具体途径这一命题中,我们充分肯定社会教育力量和家庭教育资源对于实施有效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学校教育力量对于提升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作用。无论从何种层面出发,我们都应当明确学校始终是开展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后盾与支撑,依靠学校各类少先阵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组织熏陶,强化德育工作氛围。

学校可建设以少先队为载体的教育活动阵地,宣传教育阵地、文化活动阵地和技能培训阵地等,使学生在阵地活动参与过程中接受德育熏陶。例如,组建少先队员活动中心、红领巾信箱、红领巾橱窗、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员体育俱乐部、书法俱乐部、小干部工作培训社团、卫生健康角等,在校园中突出少先队特色,为少年儿童开展组织活动提供教育阵地,为学校开展少先队德育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建设少先队活动阵地,强化红领巾组织氛围,能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感受德育活动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思想道德倾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要构建高质量和充满活力的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合理巧妙地借助多方力量,适时调整德育工作方法,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6篇

关键词:拳击,力量训练,核心力量,速度训练

近年来, 随着我国拳击项目发展较为迅速, 拳击的科学化训练也受到广泛教练员的大力重视。然后, 在世界上拳击项目开展比较发达的国家中, 基本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 即:训练水平越高的运动员, 其安排的身体训练时间也就越多。在拳击体能训练中, 力量训练是拳击运动的基础, 其训练的核心主要是提高专项速度力量, 而拳击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将拳击专项力量转化为专项能力, 从而提高专项成绩。为了进一步的确定拳击力量训练方向, 必须深刻了解拳击力量的特点以及正确发力模式。只有深入了解拳击力量的正确发力特点, 才能对拳击力量训练有深刻的理论认识。

1 拳击力量中的核心力量的作用

拳击的力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力量传递, 其中核心环节很重要, 这就要求拳击运动员必须有很好的核心力量。因此, 体能训练中的核心力量训练对拳击力量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力量一词, 已经成为运动训练的新名词。核心力量是指附着于颈部、脊柱、骨盆、髋关节等骨骼上, 对身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中起到保持基本姿势、维持稳定与平衡作用的肌肉协调配合、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合力。核心区的稳定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核心区是完成绝大多数技术动作力量产生和传递的核心区域, 是人体动作链的中心环节。只有核心区稳定性提高, 肢体的活动才能有支撑, 才会更协调。核心力量作用在拳击项目运动中起到同样的重要作用, 有了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在拳击运动中对于身体姿势、运动技能以及专项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2 拳击力量中的核心力量的训练

2 . 1 重视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

拳击项目是典型的力量速度型运动项目, 对于拳击专项成绩的最有影响力的要素为力量素质, 同时拳击项目中的正确击打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的提高也同样受到力量素质的影响。所以拳击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当选力量素质训练。但是绝大数教练认为拳击运动员只有有了良好的上肢绝对力量, 才可以很好地提高其专项速度力量, 往往忽视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 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一些拳击队员的上体绝对力量很好, 但是拳击专项速度力量却不尽人意, 甚至比一些上体绝对力量很小的拳击队员专项速度力量还要差, 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是拳击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力量的不足限制了四肢力量的传导和转化成最后的用力。

依照运动链或动力链理论, 核心力量的作用主要在上下肢的动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简单地说, 就是将专项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的肢体运动看作是一个链条结构, 并将参与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视为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来实现闭并完成最终的技术动作。因此, 在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 这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力量取得更大的突破。

2 . 2 重视下肢力量的训练

拳击运动员的力量不是简单地来源于腰腹和双臂, 而是取决于下肢力量, 力量主要是通过前脚掌蹬地发力传到核心部位髋关节, 再由髋关节的转动带动身体将力量很好地传送至肩臂, 再经手臂传递到拳头上, 最后将力击出。在此过程中, 拳击运动员的全身肌群都参与工作, 所以说拳击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不单纯是简单的上下肢力量的训练, 还应包括核心大肌群和小肌群的力量训练。

通过对拳击运动员的比赛视频的分析可知, 其所采取的击打模式并非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爆发式”击打, 而是通过机体核心力量的有效传递来形成最终的击打, 其最终的本质也是合理运用核心枢纽高效传递下肢力量来增大拳击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能力。当前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如何运用核心力量进行有效的打击。

拳击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主要由下肢的充分蹬伸, 将力量传递到腰腹肌群, 然后通过“鞭打”技术的传递和环节用力的“叠加”, 完成高质量的启动、加速、变向、变速、挥臂、拧转等技术动作。拳击打击力量的本源是“起于根、转于腰、催于肩、达于梢”以此实现劲力顺达、衔接贯穿、整体连续的目标。

拳击运动员稳定重心, 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 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 易于构建肌肉群收缩力量传递、叠加的“运动链”, 并未拳击最后的出拳打击力量创造理想的条件。核心力量主要是上下肢力量传递的重要枢纽, 有利于运动员下肢蹬伸力量、髋关节旋转力量以及上肢击打力量有机的结合上, 为拳击最后的出拳击打创造理想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 核心力量可以减少拳击运动中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拳击的动作效能。

3 结语

体能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拳击的专项速度力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启动力量很好地转化为快速力量是拳击力量训练的核心。在拳击运动中核心力量的重要作用以及结合拳击专项训练的详细要求, 准确地选择与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有关的科学训练方法, 并尽可能地将拳击运动中的一般力量向专项力量最大效率的转化, 从而最终达到高效的拳击力量训练效果。

未来研究中, 结合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动力学、运动学等相关研究领域, 不仅可以对核心力量在拳击专项速度力量中的重要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还能对拳击发力特征的微观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an Hasegawa.The Use of Unstable Training for Enhancing Sport Performance[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2005, 4 (4) :15-17.

[2]Travis Brown.Core Flexibility Static and Dynamic Stretches for the Core[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2005, 4 (4) :8-10.

[3]Paul J.Goodman.Connecting the Core[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2004, 3 (6) :10-14.

[4]TH IESS G, FRAN KE J.Schwerpunkte der W ettkampfvo rbereitung von Eisschenllaüfern Internationaler Spitzenklasse[J].L eistungssport, 2002 (1) :4211.

[5]RUDOL PH K.Zum T raining der Kurzstreckenim Schwimmen[J].L eistungsspod, 2002 (2) :46253.

[6]张新民.浅谈投掷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6) :53-54.

[7]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8) :1119-1121.

[8]王卫星, 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 (8) :1119-1121.

[9]于红妍, 李敬勇, 张春合, 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123-125.

[10]杨合适, 李建臣.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项群核心力量训练研究[C]//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2008:71-72.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7篇

去年6月初发生的“斯诺登事件”, 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

今年2月,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习近平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信息安全被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月20日,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要求采购的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8操作系统, 使得信息安全再次升温。

5月22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 我国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使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应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历史无数次证明, 拥有自己的核心科技与制造力量才可以打造出自己的国家脊梁。

而我国目前网络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设备中大量采用外国软硬件,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美国政府一方面主张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 阻挠我国通信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产品审核制度。当前, 我国针对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是对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及提供者进行安全审查, 重点是产品安全性和可控性, 防止产品供应商借助提供产品之便, 非法控制、干扰、中断用户系统, 非法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用户有关信息。对于审查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将不得在我国境内使用。

在这个背景下, 中国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应该早日担负起国家网络安全的核心力量。国内的机构与企业在选择网络产品时, 应更多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出发关注优秀的国产企业。

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普天天纪) 是国内从事综合布线产品技术开发, 生产与销售服务的专业厂家。自1997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套5类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以来, 时刻关注综合布线的技术发展, 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 持续创造出国内布线领域多个辉煌, 为综合布线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应用,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产品性能与产品质量在国内所有的网络项目建设上完全可以取代进口产品。

当前普天天纪公司在数据中心布线领域, 秉承自主创新原则, 持续关注国际优秀产品发展, 数据中心布线解决方案逐步实现系统化、快速化和智能化特点。

普天天纪数据中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服务有保障。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是对可靠性有很高要求且复杂的布线系统, 相比传统布线系统, 在带宽、可靠性、易维护性、智能化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

普天天纪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全部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 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具有生产周期短, 供货快;本土化生产, 良好的控制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 具有良好的性价比;普天天纪拥有强大的研发和技术支持团队, 具有众多的合作伙伴, 可以给用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另外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布线系统是国产第一套智能布线系统。在如今对网络安全普遍关注的今天, 可为金融、政府和军队等关系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点行业提供放心的产品使用。

普天天纪研发的智能布线系统, 目前已经在湖南超算中心、江西省交通厅、成都空军、贵阳烟草、安徽合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湖南韶山医院、重庆璧山行政中心等多个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项目涵盖科研、军队、政府、医疗等系统。

普天天纪综合布线产品链涵盖铜缆布线、光纤布线、家居布线、数据中心机柜机架、综合布线实训系统。产品在北京奥运项目、2010上海世博工程、嫦娥探月工程、远望号考察船基地、上海火车南站、上海洋山深水港等国家重点机构和项目中广泛应用。

普天天纪通过对专业市场、大客户应用的拓展, 布线产品已成为众多中高端市场 (如军队、地铁、高铁、银行) 项目的优先选择, 其产品质量与服务得到用户赞誉。普天天纪可以为各行业用户提供各类新技术的培训与咨询, 为广大用户提供更有水准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当前国家对进口网络产品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在政策引导上越来越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 为国内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产品与市场服务中带来新的机遇。国内布线厂家应迅速抓住机遇, 调整状态, 开发出符合用户需要, 代表国家水准的产品, 实现市场与技术的双突破。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8篇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里指出, 所谓设计, 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 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设计是因为需求而产生的。19 世纪中叶,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 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但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产品仍然保留着过分装饰的王朝气息, 机械化程度的落后, 产品的造型不具备足够的美感, 人们为旧日审美的流逝而备感痛心。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异议, 这也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的反弹, 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想到现代设计, 我们就不经想到包豪斯, 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举足轻重。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 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从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开始, 一直到包豪斯运动, 这一期间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 席卷了整个世界。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 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等, 都在这一期间此起彼伏地出现。因其所产生的国家和地域的不同, 它们的名称和具体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讲, 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告别, 这种新风在全世界范围的艺术领域中蓬勃展开。

其实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其时代母体的反映, 而且其艺术的精神、形式、媒介等都是建立在这个特定时代物质基础之上的。每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程度、科技水平等因素, 都极大影响了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历史进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种情形之下, 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必将跟着物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选择了设计, 所以设计领域在今日世界成为了最活跃的、最具创造力的, 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佳途径。设计对于世界的改变做出了更多的实际工作, 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产业分科更加系统, 设计也随之进化, 真正地将这一时代的审美、美学带入每个具体行业中, 每个在建项目中, 每次技术突破中, 同时, 渗透到今日人们的生活中, 逐步塑造着人们的审美观,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意识形态。

2风景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指的是, 在一定地域, 运用工程和艺术的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 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 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总体划分为人工园林和自然园林。

3世界园林的发展所体现的美学

3.1 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的中国园林体系。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 与同一阶段上的其它园林体系相比, 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 这是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据相关典籍记载, 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 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 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 还举行朝贺, 处理朝政。画家参与造园, 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 社会经济一度繁荣, 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靡, 造园之风大兴。进入盛唐时代, 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 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 宫殿建筑雕栏玉砌, 显得格外华丽。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 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这期间,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的创作意境。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 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 如沧浪亭、拙政园、寄畅园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 《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 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 从审美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指导思想, 自然观、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思想。

总的来说,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范山摹水, 早期是以“自然化”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工化”、“诗化”、“画化”所取代, 到晚期则演变为以“人工化”为主。文人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为推崇的形式。

3.2 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美学

西方园林同中国园林一样,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也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在西方, 从基督教的伊甸园和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 都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 在谷水涧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这种原始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 既是早期人们造园的蓝本, 又是园林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决定园林艺术形式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美学观点, 美是艺术的灵魂, 也是园林艺术着重表现的方面, 不同的美学思想决定着不同的园林艺术形式。

在西方, 从古希腊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者, 一贯主张让美表现在比例的和谐上。各种形式的和谐, 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规则式园林确保了这种美的实现, 因为它的各造园要素都符合比例和谐这一原则。因而在文艺复兴时期, 园林艺术能将各种思潮融会贯通, 并全面、准确地表达出当时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将欧洲的园林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4~15 世纪, 修建园林在意大利成为一种时尚, 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北部其它城市兴起一种“台地园”。这些花园别墅大都建造在景色秀丽的丘陵山坡上, 花园依地形分成几层台地。造在广阔自然环境中的台地园, 空间向自然敞开、延伸、人工化的园林与其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渗透, 反映了自然美与人工美并行不悖的观点。17 世纪下半期, 法国成为全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路易十四是欧洲君主专制政体中最具权势的国王, 古典主义文化成了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 体现古典美学原则的规则式园林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形成了影响欧洲园林艺术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反映的是唯理主义者强调人力能够改变自然本身, 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哲学思想。18 世纪, 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 改变了欧洲规则式园林长达千年统治的格局, 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

18 世纪后期~19 世纪上半期, 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在资本家取得高额利润的同时, 自然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自然植被遭到砍伐, 矿产资源遭到疯狂开采。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业及相关产业和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 城市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条件下不仅数量增加, 用地也不断地扩大。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聚集, 而原来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从而造成了住宅不足, 居住区人口密度过大, 城市环境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面对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 开始着手恢复被破坏了的环境, 在城市里设计改善生态环境及供公众休息的绿地, 并将以前皇室贵族所拥有的园林也向平民开放。由此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改变, 也赋予了园林以全新的概念, 产生了在传统园林的影响之下, 却又具有与之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新型园林。

4未来园林设计中的美学力量

4.1 西方近现代园林的特点

西方近现代园林是物质日益丰富, 观念日趋开放的现代社会的产物, 不同于以往某一时期的传统园林, 我们难以对其所展现的外在表现形式给予简要的概括, 没有统一的风格。不过大体认为, 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园林景观创作的普遍原则。现代园林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正在由模仿走向创新, 创新的必然结果是审美情趣和组景式的多元化。设计的重点由平面布局转向对空间的塑造, 每个局部都被赋予特有的形式, 触发欣赏者的情致和活力, 感悟到空间的性格。

4.2 中国园林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达到过高度成熟的阶段, 它的许多设计观念与手法是有恒久启示意义的。如何寻找新时代的载体去容纳传统园林特质, 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设计观念与现实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 将传统园林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 最终把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 融入当代设计语境, 形成当代中国的园林特色。

4.3 全球化下世界园林的发展

园林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加深, 设计业务往来频繁, 设计所涉及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 实践的范围越来越宽泛, 参与者越来越多样。不仅追求形式与功能, 而且体现叙事性与象征性, 还要关注空间、时间、材料, 把人的情感、文化因素等纳入到设计目标中。不仅重视自然资源、生物节律, 还把当代艺术思潮引入人类日常生活中。现代园林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世界园林面临的危机和困境诸如城市化进程加快, 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还有园林类型“全球一体化”等问题。世界园林主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生态化和可持续的设计成为园林和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特别是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影响下, 园林设计者开始探索在园林建设中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展示和突出地域特点, 尤其是在具有优秀传统古典园林的地区要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这将是当代和今后的园林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9

[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9篇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短跑运动是周期性的速度力量项目, 肌肉力量和速度与跑速直接相关。因此, 科学合理地进行力量素质训练, 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从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与力量组合训练的特征出发, 探讨发展其力量训练与力量组合训练方法。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阅, 收集20余篇资料, 经分析整理概括成文。

分析讨论法: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 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中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关系, 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 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但是运动员所进行各种力量训练如何有效地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提高, 从而迅速提高运动专项成绩是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果忽视了力量向运动专项的转移, 忽视了力量在专项运动中的发挥和利用, 那么, 这种力量训练不但难以持续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 甚至有可能使之下降, 所以发展力量只是手段, 是为提高短跑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技术、战术的基础服务的。因此, 提高短跑运动员的力量对短跑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分析与安排

在目前许多短跑运动员进行的力量训练中, 往往把负荷量看成是评定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 只要提高了最大负荷的能力, 也就提高了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其实不然, 研究表明, 虽然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有着很高的关联系数, 快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力量, 但是最大力量的训练如果仅依靠负荷和重量的增加, 其本身并不能充分地发展快速力量, 这是因为另一个决定速度力量成绩的因素是要在整个用力过程中产生尽可能陡峭的力量坡度———爆发力。如果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一味强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 并在练习过程中对神经肌肉的发力结构和动作速度没有适度的要求, 不利于建立快速或超快的发力动力定型。长期单纯的大负荷力量训练, 不仅不能提高快速力量, 相反会影响发力速度, 造成慢发力的动力定型, 并且容易使运动员肌肉僵化, 柔韧性和协调性下降, 还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型, 引起肌肉拉伤。所以用于发展短跑运动员的力量是应以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为主。

3.1 发展最大力量途径和训练负荷量的安排

发展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时, 既要使肌肉张力达到最大限度, 又要使肌肉受到足够量的刺激, 这样负荷刺激的结果将迫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有加大肌肉横断面;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 (cp) 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提高肌肉及纤维之间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改进和完善运动技术。

训练负责量的安排:以负重量为指标, 短跑运动员训练采用本人最大的极限负荷强度为75%~90%, 每项训练中完成的组数为6~8组, 每组重复3~6次, 组间间歇3分钟。

3.2 发展快速力量的途径和训练负荷量的安排

快速力量主要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 表现出最大的力量, 因此, 快速力量是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发展快速力量的途径主要是提高最大力量和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的时间这两个方面。

训练负荷量的安排: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 30%~100%都可。短跑运动员通常情况下采用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跳深等练习下肢力量, 这些超等长的练习动用速度快, 负荷强度大。发展快速力量练习的间歇时间, 一方面要保证运动员完成恢复,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运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 同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恢复能力, 一般安排1~3分钟为宜。

4 短跑运动员力量组合训练的特点分析

力量组合训练就是指在一个训练单元中, 将几种不同的力量训练内容,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训练。由于训练安排的顺序不同, 训练的效果也不一样。传统观点认为:“在力量训练时, 杠铃训练后立即进行最大速度跑是绝对错误的。”而美国田径教练员维克托·洛德兹曾认为:“短跑运动员在杠铃练习后立即进行跳跃练习, 随后是绝对速度练习, 这种训练程序与过去的相反, 这不但没有产生负效应, 反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1 力量组合训练的生理特点

采用力量组合训练方法训练, 其单一训练内容的负荷并不是很大, 但是组合后的整体负荷较大。这种整体的组合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能力。同时还不会使运动员感到枯燥。但是单一内容的大负荷训练可以较快地提高肌体某一方面的能力, 训练内容单调而且集中, 对于尽快提高某方面或某项的水平是有效的;但是易造成疲劳和受伤。整体负荷和训练水平很难提高, 两种负荷训练相比较, 组合训练造成的疲劳往往比单一内容训练造成同等程度的疲劳更易消除。

在一个训练单元中, 采用力量组合训练, 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广泛的刺激, 它会引起兴奋中枢及时转移和相互转移, 不易产生过渡疲劳。而单元刺激造成的结果则相反, 由于兴奋中枢长时间不能相互转换, 所以神经容易疲劳, 而且疲劳程度较深。两者相比, 前者更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 对运动系统的刺激和恢复其道理亦然, 而力量组合训练能更好地发展短跑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

4.2 力量组合训练的安排

力量是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当人体进行力量训练时,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放强而集中的高频冲动, 这种总支不仅可以动员兴奋性较高的慢肌纤维, 而且可动员兴雷性较低的某些快肌纤维参加工作。从而使用力肢体大多数肌纤维参加工作, 为爆发用力准备了强大的动力势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力量就能很好地发展速度素质。因为力量练习本身不能在练习中产生快的速度, 不宜建立快速或超快速的发力动作定型, 并且长期单纯的力量训练还会使肌肉中的肌基质量蛋白含量增加, 而肌基质蛋白会引起肌肉僵硬, 因此, 单纯的力量训练不能很好地发展运动员的速度。

从安排一次运动员的下肢活动训练课来看, 首先负重力量, 其次是多级跳练习, 最后再进行绝对速度的练习;这就是从最大力量转换到快速力量, 属于一个组合。但是这些练习都是发展下肢力量, 其是动作形式、肌肉工作方法和各种程度都不相同, 连续的训练加深了对下肢肌肉的刺激, 促进了肌肉力量和由协调的发展, 促进了练习之间的转化、渗透和联系。这种组合训练既练习了最大力量, 也练习了快速力量。

5 力量与力量组合训练的要求

明确严格的对力量与力量组合训练的质量要求, 注意训练效果, 对项目水平提高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力量练习时, 要注意尽量缩短肌肉离心或收缩—向心式收缩的转换时间。杠铃下蹲练习时, 无论杠铃重量是轻还是重, 下降到最低点后又提起的动作都要尽量快, 并且要集中注意力以尽量快地完成整个动作练习。力量练习之后, 左下肢肌肉有一定的程度刺激的情况下, 做跳跃性练习, 练习时注意尽量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 使神经肌肉系统适应快速用力要求。

6 结论

短跑运动的力量训练, 应从项目的自身特点入手, 着重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并转化为运动员的整体能力。所以要以力量组合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来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适中训练的观念、指导思想及具体操作有个全面的更新, 从而达到完善短跑的训练方法, 提高短跑的运动成绩。

摘要: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 也是短跑运动员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及其水平、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应结合自身特点, 重点发展。训练中, 要在保证完成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力量训练, 并对力量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配, 选择适合不同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力量训练,力量组合训练,力量安排

参考文献

[1]张华鑫, 田坤.对短冲类运动员力量组合训练的理论探讨[J].田径指南, 2001.[1]张华鑫, 田坤.对短冲类运动员力量组合训练的理论探讨[J].田径指南, 2001.

[2]林芹芳.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探讨[J].北京体育科学学报, 2003.[2]林芹芳.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探讨[J].北京体育科学学报, 2003.

[3]张昌言, 周白卿.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A].田径高级教程[M].1998.[3]张昌言, 周白卿.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A].田径高级教程[M].1998.

[4]龙斌.对现代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再认识[J].体育科学, 2003.[4]龙斌.对现代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再认识[J].体育科学, 2003.

资源共享的力量 第10篇

1杠铃训练的简介及存在问题

1 . 1杠铃训练法的简介

杠铃是我国运动训练主要的力量训练器械,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是教练员组织和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最主要方法,尤其在体育高考生的力量训练中最为常见。它主要通过负重抗阻的练习方式来实现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1 . 2实践中杠铃训练法存在的问题

基于力量训练尤其是与专项相关的力量素质训练的地位的提高,实践中,杠铃训练法作为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教练员在运用它来训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时,也越来越注重与专项力量的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由于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欠缺与疏漏而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1)在运用杠铃进行力量训练时,教练员缺乏对正确姿势、方法与手段、作用及效果的理解与运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表现为示范动作不规范、不准确;(2)教练员对杠铃力量训练缺乏细致性指导,对训练时间、强度、次数、间歇时间等要求不明确;(3)进行运动员力量评价时,往往仅从最大力量方面进行测验而忽略了与专项力量特征相一致的快速力量或力量耐力的测评。

2力量训练理论的细化促使杠铃训练法的科学化

2 . 1力量分类的细化

如图1所示力量素质的分类不断的被细化,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力量的内涵,拓宽了对力量素质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力量训练更加的微观和具体,它促使传统的力量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做出相应的变革。如:在运用杠铃训练法发展最大力量时,若进行最大负重的深蹲练习,则主要发展的大腿肌肉的横断面,这对举重运动员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方式。但对摔跤运动员来说这未必是最优的选择,因为比起粗大的肌肉块他们更需要能提高自己专项技术的力量训练方式,即:通过次最大力量训练法来提高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和最大力量,以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又如:在快速力量的训练中,短跑运动员和投掷运动员的训练就不应采用同样的方式。因为短跑运动员需要锻炼的是启动快速力量,而投掷运动员则更需要结束快速力量。因此,力量素质分类的不断细化是使杠铃训练法更加细化与科学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2 . 2力量训练任务的细化

(1)力量训练任务具有双重性:①对对抗性强的项目发展跑、跳等基本素质能力,支持运动技术发挥;②改善肌肉的性能,提高比赛的对抗能力及减少运动损伤。由此要求杠铃力量训练的任务不仅要确保运动员的与专项相关的力量素质的增长来支持运动技术的发挥,同时还要重视基础力量训练以提高对抗能力和预防损伤的作用。

(2)力量素质构成的多因素及因素间的非兼容性要求教练员应该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各力量素质的构成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确定单元和阶段的训练任务。例如:快速力量受以下因素影响:最大力量;肌纤维类型和肌肉神经元的募集;神经冲动的频率;肌肉或肌肉之间的协作能力;肌肉工作的力学状况(收缩的初长度、关节角度和运动时间等)。其中最大力量和神经冲动频率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所以对一个运动员来说,不可能在一个训练单元使影响快速力量的所有因素同时得到训练。在进行杠铃力量训练时应分别针对不同的训练任务进行专项化训练。

2 . 3训练方法和要求的细化

(1)随着力量分类的细化,力量训练手段和要求也出现了日趋细化的趋势。例如:在杠铃训练法中,分别采用最大力量训练法和运用爆发力训练手段对运动员的反应力量进行训练,在跳深测验的结果中显示:采用后者的方式进行训练的成效远好于前者。这说明,对某一种力量能力的发展采用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和要求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再如:从力量分类上来看,最大力量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分为增加肌肉横断面和发展肌肉神经支配能力两部分。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员对最大力量有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的训练方式(金字塔训练法、健美训练法、最大力量训练法和次最大力量训练法)、负荷量、强度和密度等进行最大力量的训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杠铃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根据所从事的专项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条件,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2)力量训练过程中负荷方式不同也决定了训练效果不同。如: 在提铃力量耐力训练中,把赛艇运动员分为间歇组(提铃速度快且每次重复之间有一个短暂的间歇)和持续组(提铃速度慢但不允许有间歇),一组练习后(相同次数)持续组的血乳酸值持续上升,明显高于间歇组。因此,力量训练要注意练习的方式和负荷,将要求落实到每一次练习力度的层面上,通过练习细节的严格要求保证训练的质量。

2 . 4力量检测和评定的细化

(1)在杠铃训练中,教练员普遍习惯将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动力性负荷作为力量水平的评定标准,但在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中,肌肉收缩速度对专项成绩的影响往往大于收缩的力值,尤其对于那些以快速力量和爆发力为项目特征的运动项目,增加单位时间内力值的提高速速是力量训练的首要任务。因此,应从重量和速度两方面综合评价运动员的力量水平。

(2)可利用“冲量”和“最大阈值重量”对力量素质进行检验。在动力性练习中,我们通常将负荷重量与运动速度的乘积称为肌肉力量能力阈即冲量。在测试曲线中的最高点为该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能力阈”,与之对应的重量称之为“最大阈值重量”。快速力量好的选手能够在较大的负重条件下保持较快的动作速度,则其“最大阈值重量”较高。我们还可以运用冲量指标测试和评价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如:在杠铃深蹲测试中,用“最大阈值重量”作为测试负重重量,要求运动员以尽快的速度完成20次,采集每一次的冲量值,计算平均冲量和冲量的下降率,即可分辨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

3运用杠铃训练法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力量训练理论的细化的综述,在实践中教练员运用杠铃训练法进行训练时提出以下建议。

(1)杠铃力量训练应从运动员力量结构及能量代谢方式的层面上支持专项力量的发展。根据运动员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特点分析运动员所需的力量素质,进而初步确定相应的杠铃训练方法,再结合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方式来确定具体训练手段和要求。

(2)杠铃力量训练还应从练习方式和负荷两个方面解决“专项化”问题。再结合专项力量训练的原则(需锻炼的肌肉、肌群是否被募集;肌肉的工作方式和冲动频率是否一致;需锻炼的肌肉是否协同配合),具体到对每次训练的动作姿势、角度、幅度、节奏、重量、速度、次数、组数、间歇时间等严格要求,将注意力投向训练的细节,使其靠近专项技术的标准和要求。

(3)现代力量训练非常重视练习过程中肌肉之间和肌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在杠铃力量训练中,可结合核心力量训练方式及振动训练法通过强化一块肌肉内肌纤维之间和不同肌肉、肌群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使整个神经—肌肉系统形成与专项用力特点相吻合的肌肉“用力链”,在改善运动神经对肌肉的精确支配能力的意义上提高专项力量。

(4)训练过程中应安排好保护及监督人员,防止运动员受伤或因偷懒而达不到训练效果。

4结语

上一篇:探索质疑下一篇:免疫试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