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广范文

2024-06-23

文化推广范文(精选12篇)

文化推广 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实力日渐增强, 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把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作为本国发展的契机。 诚然, 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与文化融合均需要大量高素质汉语工作者。 汉语热与时俱进, 应运而生。中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 始终秉承和平崛起的理念, 树立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努力发挥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有的作用。 汉语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 人们通过汉语了解中国, 中国通过汉语传播文化, 各国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非常重视汉语的重要地位。 面对汉语的国际推广, 通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的推广模式, 利用并参与汉语接受国的语言政策, 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实现语言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努力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相融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汉语言的传播意义非凡。 中华文化兼具儒、释、道三家的主旨和精义, 既有对大自然的探寻, 又有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更有对宇宙苍穹的思索, 几千年来指引国人的出世与入世。 影响国人, 也感染世界。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和对外经济政治往来交流的频繁, 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汉语言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问渠那得清如许”, 汉语言的无限独特魅力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 可以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在汉语的国际传播种, 如果没有了这个根, 语言文化就会暗淡无光, 成为无源之水。 同样, 只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才能在新时期焕发出汉语言的光芒与风采。 鉴于此, 在语言推广时要有机地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从内容上展示中华文化的诱人魅力;在汉语传播时, 要融汇现代精神, 从现代精神中汲取营养, 更新理念, 以表述的精准、简练突出其实用的价值。 在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中, 我们不仅是传播语言, 还在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 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而且体现出中国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软实力。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将汉语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全面展示。 同理, 在国内, 我们也要有选择地传承和弘扬对传统文化, 把那些压抑人性、限制特长的不良因子抛弃, 吸收西方的自由、民主、个人理念, 让这些现代精神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三、融合西方文化元素, 消除汉语传播接受者的思想疑虑和难以掌握的紧张感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势态良好, “汉语热” 的国际浪潮正在世界各地汹涌澎湃。 据统计, 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 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汉语在国际上快速发展传播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阻力。 尤其是西方国家, 他们在渴望学习汉语的同时, 也担心中国在输送语言文化的同时, 也输送了蕴含中国元素的意识形态, 担心受到中国意识领域的控制, 这显然不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本意。 我们举办孔子学院, 进行汉语传播教学, 目的并不是灌输中国的价值观, 而是让世界感知汉语的魅力和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汉语国际传播的迅猛发展, 必然会遭遇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不安和顾虑,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民粹主义和地域情结, 他们也会不同程度地抵制和反感。 对于担负传播职责的中国人来说, 既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阻力, 又要客观地分析和对看待。 本文提到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就指出, 人们的语言在意识形成、思维创造的过程中, 决定了对世界的看法, 这个过程被称为语言决定论。 不同的语言必然与不同社会内涵有关系, 语言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也会融入不同的社会表象和民族元素, 对此, 我们称之为语言相对论。 由于大部分民族国家对他者文化都会怀有一种“霍布斯式的恐惧”, 即使“你自己可能会生动地感觉到对他人所怀有的恐惧”。 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必须克服两种倾向, 一种是过于强调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强大。 另一种倾向就是妄自菲薄, 对中国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

四、注重“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优秀汉语教师一方面能够提高其所在国汉语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与其他国家合作, 开展其本国汉语教师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语言文化融合的进程与速度。 人之常理, 当他国教师向本国公民传授文化知识时, 本国都有本能的戒备心理, 他们会考虑到本国的文化安全。 基于此点考虑, 大力推动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 尽可能增加他国汉语教师的数量, 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他国的担心与顾虑, 从而顺利开展汉语推广与汉语语言文化的融合。

五、增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文化融合”性

实证研究表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选择与本国国民熟悉的背景材料,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易于接受, 学习者会更感兴趣, 容易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就感, 有助于提高理解程度。 同时, 在教材中选择其本国或本民族优秀的人物和事迹更有助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亲和力”, 这也是体现“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 新加坡华文教学教材在编选和组织材料中选择了许多新加坡本国的华文作者的文章或本国的优秀人物事迹:配合“社区与国家”主题选择了描写新加坡著名的爱国华人 《陈嘉庚》 (新加坡作家韩劳达) , 配合“家庭为根”主题选择了描写母女期盼相见之情的文章《等待》。 有意选择这些新加坡国民很熟悉的人物和作家, 也是在潜意识培养新加坡学生的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严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06) .

[2]黎亮“和合”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9 (06) .

[3]马倩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 .

如何推广企业文化 第2篇

首先,确立集团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并用文字表述。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是企业的思想、信仰和追求,是员工心的认识,对内聚合员工之心,对外聚合客户之心。根据集团特点,用文字表述企业文化,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文化体系(核心价值观、理念体系),形成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其次,确立集团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和行为文化层面。通过建立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统一员工行为规范,保障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能够贯彻落实到员工的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企业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最后,发展企业文化。一方面,在员工中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学习、交流心得等活动,使员工形成对企业文化的统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促使员工自觉地用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行为,使企业文化落实到员工的实际行为中。很想为企业建立起适合的企业文化,深深体会到企业核心凝聚力的作用!不管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都有可能存在一部分或强或弱的凝聚力(也有可能是小团体),能把这部分力量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那么企业会大大加强核心凝聚力,反之,如果不能利用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将这部分力量吸纳过来,就有可能造成企业人心涣散,成为企业发展的害群之马!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之丰富,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企业作风、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环境、企业礼俗、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以及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等等方面的总和,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物质及精神成果的表现,也是企业及员工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对公司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导向作用。

我个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最初建立和形成大部分依赖于创建者的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而创建者的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和整个国家的传统道德及民族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十分欣赏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决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世代沿袭的民族人文精神在企业中的体现,是全体国民的一种共同信仰。

说到企业文化后天的完善和巩固,我个人认为是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达成的共识。而对新进员工,企业文化的推广不是依靠对员

工的灌输和培训(入职培训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只能起到介绍和增加员工对企业认知度的作用),而应该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应该是一种同化的过程,是新进员工自省和自觉与企业融合的过程。

1、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员工“自我”与“超我”思维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要将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依法治企”与“人性化治企”的统一。

自我,即员工通过工作满足自我需要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利己性”。这一方面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目的性,措施要充分尊重员工的自我利益,让员工认识到管理有利于他们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决定了公司管理的手段性,控制员工的利益,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于员工不利于企业的行为进行惩罚,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

超我,即员工认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后所产生的“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为判断标准。这决定了企业需要用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即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和理念。

2、如何实现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结合企业实际,可分为二步走:

第一步:在企业确立企业的精神、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并对员工进行教育,进而产生认同感;

第二步,树立典型,充分利用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原来没有认同企业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另一部分员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理解和认同了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对于还没有接受企业理念的员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依靠规章制度的强制力,迫使其接受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从而产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平、公开。一个企业的文化流露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细节,象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个企业的文化本身是不人性化的。即使老板来开会过程中花再长的时间去朗读什么关于什么企业的宗旨、企业口号,就算MI做得再全再美,那都不是这个企业真正的文化。这个企业文化的精髓是用周末的时间做所谓的企业文化培训。就象前些时候报纸上报道的一车孩子做在车上唱《学习雷峰好榜样》,让爷爷奶奶在一边站着一样。

不能说这个企业没有文化,也不能说文化好不好,但至少不是那么健康。没准人家企业的文化就是剥削呢,用这样的方式推广不是本质和表现正好贴合么。

中国布局对外文化推广 第3篇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只是中国目前在海外开设的十多个文化中心之一,而按照《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海外开设的文化中心数量将达到50个左右,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蓝图,表明中国正按步骤加速推进对外文化传播。

事实上,伴随全球竞争的加剧,避免硬碰撞,注重“软实力”的文化推广活动,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选择。作为最早有意识对外进行文化推广的国家,法国早在1883年就设立了法国文化协会,用于推广法语。并于1920年成立了隶属于法国外交部的海外事务处,为在北非和中东地区建立法国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目前,法国文化协会已经在133个国家设立了一千多个相关机构。

日本政府也在强力推进“酷日本”战略,旨在向海外推介动漫、游戏、时装、音乐、食品等富含日本文化元素的产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在国会演讲中提出,要把“酷日本打造为一项世界级的事业”。

2013年11月25日,日本还启动了“酷日本基金”,用于支持食品、饮料、时尚、动漫等相关产业出口。该基金启动规模为375亿日元,其中300亿日元来自日本政府。而到2015年,这项基金的规模有望达到900亿日元。

作为文化输出最活跃的亚洲国家之一,韩国也于1990年代末期确立了“文化立国”的目标,此后,还启动了以“内容(Contents)、创新(Creativity)、文化(Culture)”为内涵的“3C”战略。目前,以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韩流”不仅席卷东亚,而且日益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以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能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后,“软实力”概念逐步传播,并被中国高层广泛接受,成为政策制定中频频出现的用语。

中国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此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加大了文化推广的力度。目前,中国共与26个国家签署了单设或互设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3年11月,已经有1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式运营。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夫人安尼·玛丽从2008年开始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她表示自己很早就关注中国,但直到2003年第一次访华才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通过学习汉语)多了解当下中国。”目前,法国不但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

不仅在法国,“汉语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潮流。在德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设的中文课程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过去的15年来,中文已经发展为仅次于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的全球第四大外语,而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底,中国将超过这三种语言。

“汉语热”背后也不乏担忧的声音,人们担心“汉语热”会如同1980年代的“日语热”一样,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而很快退潮。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产业贡献值只占6.11%,远低于美国的31.65%,以及日本的12.43%。

针对这种状况,中国决定推动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文化传播,在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自2003年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每两年都要举办一次中国戏曲节。以往这种戏曲节大多采取赠票的方式。而从最新的一届开始,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尝试与当地剧院进行分成制的合作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市场化的手段去操作会更有生命力。”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说。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研究 第4篇

1. 汉语国际教育的概述

1.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由来

2007年的时候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一个方案, 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项方案的出台, 使得这一专业, 一方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层次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的带来了希望, 他们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学习。汉语国际推广既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又是促使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髙的必经之路[1]。在文化上各个国家都在提倡“走出去”这一精神, 仅仅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远远不够, 还应该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经验, 这就为本专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立以文化推广的必要性

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这条路, 离开了语言, 只靠翻译是不能将我国文化的精髓进行传达以及有效地传承的。在此举一个例子, 当下的热播剧《甄嬛传》, 受到了广大国民的喜爱, 也创造了收视狂潮, 同事也被翻译英文版本在美国放映。在剧中就有很多名诗名句, “双双金鹧鸪”, 这句诗是很优美的, 但是在美国放映时, 却被翻译成了“Two two golden bird”, 这令许多人看了是啼笑皆非的感觉。所以只靠翻译品读作品, 相当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是不能体会原著的情境, 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有些文化的精髓、内涵仅靠翻译是不能达到原有的的意味的。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个学科一直是一个二级学科, 而且是在汉语言以及现代汉语、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这些学科的下边,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要不断修正这一专业, 不断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逐步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国际教育进行接轨。

1.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推广途径及用途

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途径是对针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现在学习汉语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 。通过把汉语以及汉文化知识, 例如一些古代的文化礼仪或者刺绣, 剪纸等传统工艺, 教授给外国人。这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 也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情感, 从而推动汉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让世界真正全面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中国。另外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向世界宣传汉语的魅力, 通过开设交换留学生, 拍摄宣传短片等诸多途径进行推广。

汉语言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宗旨是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增进区域的经济增长。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性质以及最终目的是将与汉语教育相关的优秀文化进行输出。最终目的是向全世界输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中华优秀文化理念, 同能够与其他国家的民族部落的语言文化一起, 共同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设一座语言文化的桥梁。

2.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现已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的有: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近年来, 国内各省、市地区都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但是在进行教学时, 不能只单单只介绍一种地方文化, 要从整体出发, 避免出现在学习汉语中, 普通话说出一口“东北味”, 或者“四川味”来。学好普遍的文化之外, 再学习地方文化, 就能体会到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在进行汉语教学与推广的过程中, 因为语言的学习本身比较乏味, 所以在出现比较枯燥乏味的情况时, 这就需要教学老师进行进行趣味化教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马来西亚地区。马来西亚教育部将相声艺术教育列入了汉语课程的趣味语文项目, 这样一来在语言课中融入了文化的教学, 在加深了语言理解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另外我国也出现了像《汉风》这一类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 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经典名句、汉字文化、名胜古迹、传统技艺、当代国情资讯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见闻等[2]。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改善课程的方式, 将中华文化精髓列入课程内容之中, 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现在我国不断加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文化推广, 特别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现在已经开办到了282所, 分布于28个国家。有些外国媒体将这种现象炒作成了“文化侵略”, 这种说法是缺乏公正、客观性的, 更是错误的。我们在进行汉语的推广的同时, 也是价值观的推广。那些学习汉语、了解汉语言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 大多表示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认为中国文化很神秘神奇、富有魅力。并非外国媒体所说的文化侵略。我们在宣传推广文化时, 并没有带有“洗脑”这种强迫性的内容, 只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当然, 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好的方面, 教学的时候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进行教学, 以便于我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广[3]。

结语

我国对文化推广十分重视, 汉语的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的目的及任务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让更多的国家人民了解中国。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顺利开办, 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 来华学习交流人数的增加, 说明了我国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 但还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推广文化, 才会使我国的软实力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 2008, 102 (4) , 8.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18 (4) , 18.

“学校+军队+家庭”文化推广细则 第5篇

“学校+军队+家庭”文化推广细则

一、总则

1.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以人为本,规范办学,科学发展,努力打造“学校文化+军队文化+家庭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学校。

1.2坚持缓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办学理念,因人施导、因材施教、循序善诱、日新日高,将“学校+军队+家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欧鼎大家庭的教育追求与美好目标。

1.3推广“学校+军队+家庭”模式的欧鼎教育文化,旨在培育“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队作风;营造“温馨和谐、孝悌友善、尊师爱生”的家庭氛围;形成“学风浓厚、教风清新、师风纯正”的欧鼎校风,打造“执行力强、凝聚力大、学习力高”的品牌团队。

二、学校篇

2.1建设学习型学校,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2.1.1教职员工每年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学校办公室学期初布臵,学期末检查。

2.1.2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自学计划,明确学习的榜样(知名班主任)、书目、篇目、目标,写两篇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德育处每学期为班主任选定一本必读书籍,定期分享读书心得。

2.1.3教师对学校选定的教学辅导必读书籍,要认真自学和写出学习笔记;学生每学期写一篇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方法、目标,由任课老师指导完成。教务处每学期为教师界定评价标准,纳入考评。

2.1.4行政和财务后勤人员要学习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财务、后勤、宿管各负其责,检查自学笔记。

2.2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处处是学习的场所。

2.2.1让员工的办公室成为图书室。学校征订或购买一批行管、教学、班主任工作、后勤管理方面书籍,存放校办公室专柜,供教职员工查阅之用。校办负责每学期预算增加10本以上的阅读读物。

2.2.2让老师的办公室成为学习室。分年级征订或购买班主任工作辅导及教学教法、杂志或书籍,存放专柜,供学习和查阅。德育处组织开展班级藏书比赛评奖活动。

2.2.3让教室成为阅览室,让各专业工作室和实训室成为学习室。各班建立学习藏书专柜,人人贡献书籍,供学生阅读;学校建设好各专业工作室。教务处指导添臵专业辅导丛书。

2.2.4让生活区和运动场成为休闲娱乐场所,文体设施设备齐全,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宿舍书架上的书籍日益丰富,教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宿舍书架秀的活动。

2.3树立学习榜样,时时有学习的动机。

2.3.1办公室里只见读书、备课、批改作业、交流教学与工作,不见讲闲话、玩手机、上网玩游戏或聊天等现象。校办负责监管。2.3.2学校树立班级工作星级标杆(设班风纯正、学风浓厚、内务整齐、清洁卫生、体艺活跃等五星),让更多的班级有表现、表彰、学习的机会,自觉挤时间、找机会向对方学习、参与对方的班级活动。班主任负责落实,德育处一月一次评价和授奖。

2.3.3各班树立文明守纪、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内务整洁、体艺活跃标兵各10%,让更多学生享有鼓励和学习的机会。教务、德育、后勤联合行动,每月一次颁奖。

2.3.4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行合一,做一个真正的行动者。宿管部每天抓正反典型进行赏识和整改。

2.4切实加强部门负责人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4.1为校长、主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参加高层管理培训学习,每年至少一次以上。董事会和办公室负责。

2.4.2积极参加海口市或省级班主任培训。德育处安排班主任两年至少参与轮训一次。

2.4.3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专业学会组织的双能培训。教务处安排教师三年至少参与一次活动。

2.4.4组织后勤人员到示范学校学习培训,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一次活动。

2.5定期开展校本培训,不断提升班级管理、学生工作、教学能力。

2.5.1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对教职员工培训。新员工必须先培训后 上岗、先学《弟子规》后上班。寒暑假各一次,每次5—10天,办公室负责。

2.5.2班主任先培训后上岗、边学边干,每月一次学习会、或总结会、或现场会、或专家报告会,以会代训,以训促进。德育处负责。

2.5.3每周一次教学教研培训研讨会,学习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试验并推广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开展教研组活动,研究师生的知识与技能、实训与实操的开发和应用。周二课外活动为法定时间,教务处负责组织。

2.5.4对学生会干部、宿舍长进行培训,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由学生干部对学生内务整理、清洁卫生、就寝纪律进行检查考评。以学代训。开学第一个月每周一次、以后每月一次,德育处负责。

2.6积极参与校外协作培训,不断提炼和积累学校教育教学的精华与经验。

2.6.1组织员工参观各种大型的展览和技能大赛现场,以观代训,拓宽视野。每学期一次,办公室负责。

2.6.2组织班主任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参加学生班会,拓宽思路。每学期一次,德育处负责。

2.6.3带领教师到兄弟学校参加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每年至少一次,教务处负责。

2.6.4带领后勤宿管员工及学生会干部或宿舍长到兄弟学校参观内务整理和清洁卫生现场,听取介绍。开学后的第二个月组织活动,德育处负责。2.7虚心学习校外经验,聘请专家开拓思路。

2.7.1请专业团队建设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培训、拓展,打造一支“狼性”队伍。每学期一次,办公室负责与董事会联系组织。

2.7.2系统观看全国著名班主任或专家辅导讲座或录像片,并组织讨论分享,打造职业班主任队伍。每周一课外活动为法定时间,德育落实。

2.7.3聘请专家来校做教学总监或进行兼职督导,指导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如邀请省市教培垸的教研员等,教务处负责。

2.7.4按1:100的比例招聘专业教官,负责宿舍区的学生教育、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每天抓典型进行赏识或整改,宿管部负责。

2.8着力开展校外活动,走出自我寻找出路。

2.8.1走出学校,参加野外集体游园、团队拓展游戏或联宜活动。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全体员工参与的活动。

2.8.2走出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拓展游戏比赛。德育处每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供各班参与。

2.8.3走出课堂,参加各种读书、英语口语、设计创意、市场调查、企业文化、商务营销等等“沙龙”“工作室”“咨询”“交流”活动。教务处每月组织一次分部或分专业开展的活动;各部可每周开展活动。

2.8.4走出宿舍,到军营体验生活,学习军人作风、内务整理、队形队列、纪律规范。每年一次,教官组织学生开展。

2.9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骨干引领拓宽道路。2.9.1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用制度规范或赋予职责、激励机制、评选办法、奖惩措施。办公室负责在每学期的第三周检查督促各自修订完善、装订成册。

2.9.2实行领导、处室主任跟班、蹲点联系责任制,指导年青或新任或落后班主任,扭转班级被动局面。每月一定,德育处提出建议。

2.9.3开展“老带新”“骨干带一般”“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每年一次,教务处提出方案并督促落实。

2.9.4实行领导、处室主任联系学生宿舍跟踪教育督导责任制,帮助学生转变生活习惯,促进宿舍内务整理和清洁卫生大改变。每月一定,宿舍教育部向德育处提出建议。

三、军队篇

3.1严格规范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督察管控。让学校像军队一样,制度就是铁的纪律。

3.1.1进一步修订各处室及其负责人的工作制度、人事招聘培训及任用管理制度、办文办会办事制度、《员工手册》。每年一次讨论修订,办公室负责。

3.1.2修订和完善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手册》、《学生手册》及文明礼仪规范。德育处在每学期开学前完成。

3.1.3规范老师教学教研基本原则、基本环节、基本程序、基本常规;深化学生课堂学习“三要三不要”的基本要求。教务处负责。

3.1.4明确后勤财产的开支预算、采购保管、登记管理、维护维修、报废添臵的程序与办法;学生宿管工作制度;学生宿舍内务整6 理及安全卫生规范。财务后勤、德育宿管各负其责。

3.2严明工作责任要求,让教职员工像军人一样坚守神圣的工作岗位,签好军令状,牢记使命感。

3.2.1学校与部门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书》,力争学校重大事故率或学生群体伤害率为零、员工相对稳定率达95%。办公室负责辅助校长做好相应的工作。

3.2.2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学生流失率控制责任书》,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或《走读安全协议》。学生巩固率第一、二、三、四学期分别达到90%、95%、97%、100。德育处具体负责,其它各方配合。

3.2.3与老师签订《教师业务成长目标晋级意向书》,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及自我目标。教师力争来校两年内实现教师资格证或双师型教师达标;学生实训实操率达40%;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每年有新突破;学生毕业时考证通过率达85%;学生集体社会实践率达85%;学生对口就业率达50%。教务负责分解到相关专业及教师,并狠抓落实。

3.2.4与保安、教官、宿管人员签订《岗位责任制》,明确全校安保、内务整理、清洁卫生、维护维修、队形队列常态化的责任指标及工作要求。德育处负责。

3.3严厉实行责任追究,坚决惩治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让纪律就像军法一样从紧从严,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3.3.1严格实行教职员工打卡考勤、请假按程序和审批权限签批、奖勤罚懒。办公室每月的前3日对上月考勤进行结账公示,并将结果 报送校长和财务。

3.3.2出台《学生行为规范及量化考评细则》(班规),组织考评员对学生按流程和菜单出早操;上课和晚自习的文明礼仪、课堂纪律、教室整;学生宿舍清洁卫生、内务整理、按时出入、就寝纪律、安全防范等进行定期检查和量化考评。德育处和教务处负责。

3.3.3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及周计划落实情况量化考评细则》,对教学行为进行督导。教务处每周一次考评,并在周例会上通报。

3.3.4制定《学生宿舍安全文明卫生及内务整理量化考评细则》,并检查督导考评。德育处指导宿管区的教官完成,每天公示、每周赏识。

3.4用有形制度约束执行,不断提高教职员工雷厉风行的工作执行力。

3.4.1将所有学校制度规范和各部门制定的考评细则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办公室在每学年初、开学第二个月完成。

3.4.2不断完善和收集整理《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手册》;按手册规范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进行日检查公示、周考评赏识、月统计赏罚、学期结账奖惩。德育处组织分别于每日下午下班前、周五上午、月上旬、期末放假前完成。

3.4.3修订和完善并收集装订《教师教学手册》和《教学管理手册》;对照手册和周计划进行日检查、周量化、月奖惩。教务处组织分别于每日下午下班前、周五上午、月上旬、期末放假前完成。

3.4.4整理完善《学校安全与学生宿管理手册》(含安全管理制8 度、门卫管理制度、宿管制度、巡逻值班制度、学生宿舍安全文明及内务整理和清洁卫生量化考评细则等)。德育处指导宿管部完成。

3.5用无形文化规范执行,让传统文化、制度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实在行动上。

3.5.1在员工办公室营造文化氛围,让员工牢记《大学》宗旨、《论语》精髓、《中庸》之道,并内化成自觉行动。办公室负责,每天早晨或周五例会开展活动。

3.5.2营造学生教室文化氛围,宣传校训、班训,张贴名人名言、《弟子规》、国学经典语录,让学生在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方面受到熏陶。德育处组织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完成。

3.5.3将《弟子规》教学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先班级、后全校开展诵读、默写、演讲、表演比赛活动,组织班级交叉观摩,让《弟子规》入脑入心,有省有行。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

3.5.4营造学生宿舍文化氛围,将宿舍管理制度、考评奖惩办法、轮流值日表、内务整理标准制成图片统一张贴到门房、楼层、宿舍。德育指导宿管部教官及班主任完成。

3.6领导带头引领执行,让学校和部门各项工作有科学计划、有严谨流程、有总结反思,善始善终,尽善尽美。

3.6.1每周召开校务会,检查各处室本周工作落实情况和研究下周工作计划;召开全校员工例会,进行总结和奖励。办公室记录和整理相关会议纪要。3.6.2各班每周召开一次班会,班主任或班干部要认真研讨、总结教训、明确任务、认定目标、备好会案,开好班会并记录备案。德育处指导督促各班在法定的周日晚自习完成。

3.6.3每周召开一次老师教学研讨和常规检查会或学生评教会,交流教学方法、总结教学得失。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在周二课外活动完成。

3.6.4每周一次内务整理、安全卫生大比赛、大检查、大整改。德育处组织班主任和教官在周日晚上进行。

3.7锤炼勇于担当的骨气,练就师生军人一般的铮铮铁骨。

3.7.1对班主任进行军训,让班主任具备军人的坚强品质和果敢精神,既要有师德师风规范,又要有雷厉风行作风。员工办公室和宿舍还能像军营一样内务整洁。办公室负责组织员工参加军训和检查落实。

3.7.2对新生进行为期10天军训,整训学生的纪律,规范队形队列的动作,培养学生服从与担当的品格。德育处组织在每年的8月下旬进行,各处室配合。

3.7.3利用军训规范训练学生进课堂坐端正、唱军歌;起立坐下整齐、口令声音嘹亮;举手发言、有事打报告、对人有礼貌、掌声有节奏的军人习惯。教务处负责督促任课教师保持常态化。

3.7.4利用军训开展学生内务整理严格规范的大讨论、大比赛,同时对学生进行起床集合、集体进餐的军事化训练。教官负责每日按10 规范完成。

3.8修炼敢抓敢管的锐气,让员工充满正能量,像军人一样正义凛然。

3.8.1敢于负责。对学生管理降低标准、不负责任、失察失职多、技能水准低的老师,学校要实行末尾淘汰或坚决辞退。办公室负责。

3.8.2敢于碰硬。对挑衅滋事、打架斗殴的学生及时处理;对其它违纪违规学生每月公开查处一批,直至开除学籍。德育处负责。

3.8.3敢于赏识。对行为不端、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放弃;要建立学校和班级的赏识教育登记册,抓住闪光点赏识,放大优点鼓励。教务处和德育处共同努力,合作共进。

3.8.4敢于管教。对干扰师生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行为,不畏艰险;对学生夜不归宿、男女混串或混住的严厉制止,及时处分,直至开除。宿舍教育区教官首当其冲,班主任和教师密切配合。

3.9锻炼坚持到底的底气,培养师生在矛盾与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坚毅与勇气。

3.9.1固化军训成果。将师生军训的每一个规范动作拍照制成图片张贴到老师办公室和学生教室让老师和学生永远牢记规范的动作,始终保持昂扬的士气。办公室负责。

3.9.2固化学生军训行为。将学生军训时的站恣、走恣、紧急集合、队形队列、整队进出场等拍照留存各班,并始终坚持标准,一以贯之。德育处负责组织学生在无雨天的早晨坚持训练。

3.9.3固化学生课堂坐恣端正、歌声嘹亮、有事报告、文明守纪 的作风,教师始终坚持有问题必纠,持之以恒。教务处将这些内容纳入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范围

3.9.4固化学生内务整理。将学生内务整理的每一项实物拍照制成图片张贴到各宿舍,严格要求不走样。宿舍管理的教官要常抓不懈,每天督促全校1—3个班的1—10个人返回宿舍进行内务整理的整改。

四、家庭篇

4.1营造家的温暖,形成家庭成员孝悌友善,相互包容,民主议事的良好家风。

4.1.1加强教职员工团队和职代会建设,所有制度与规范、重大事项与决策,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阳光操作。严禁闹帮派、窝里斗、互不买帐、互相拆台。办公室和校工会负责进行组织建设、征求民意、倡导民主。

4.1.2做好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严格按照“学生写出检查、班主任提出建议、德育处审批申报、校委会研究决定、通报学生家长”的程序公开处理违纪学生,并完善手续存档。德育处负责按流程处理。

4.1.3始终坚持学生课堂学习“三要三不要”(学生上课要有学习用的笔、课堂用的书、作业和记录用的本;不要玩手机、打瞌睡、讲闲话)基本要求,并反复进行劝导与督促,让学生养成自觉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班主任、科任教师、考评员齐抓共管。

4.1.4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管理学生事务的自主作用、公开选拔12 和积极鼓励乐于为师生服务、责任心强的学生参与宿舍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参加到自愿者行动的行列。德育处指导校团委、学生会完成。

4.2共建和谐家庭,构建人情温暖、福利丰厚、待遇公平的留人环境。

4.2.1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福利待遇分配方案,激励教职员工多劳多得,共创事业辉煌、共享发展成果。办公室负责。

4.2.2班主任工作按班级学生人数给予补贴,根据业绩予以奖惩,关注进步、突出鼓励。每月的第一周设优胜奖四名;二三四周设进步奖三名、优秀奖一名;一月累计进行奖惩。德育处严格按班级量化考评与班主任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周例会兑现奖励。

4.2.3教师待遇与课时挂钩、多劳多得,课时薪酬依教师教学等级而定。教学等级由教龄、校龄、教学计划及周计划的落实与效果、学生评议的结果而定。教务处负责组专班考评。

4.2.4后勤人员的待遇根据协议或明确的职责、折合的工作量、责任制的落实、师生的评议结果而定。德育处制定教官的周计划考评细则,并在每周五例会进行赏识和奖励。

4.3打造平等地位,确保欧鼎家庭成员人人自由平等、个个处事公正。

4.3.1教职员工享有活动自由的权利、拥有生活自主空间,学校尽量不要占用员工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否则,给予适当的经济待遇补偿。办公室负责。

4.3.2领导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不得进行人 身攻击、体罚或变相体罚。德育处纳入师德承诺。

4.3.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职业及兴趣爱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快乐成长。教务处在学生鉴定、毕业推荐中要有特别体现。

4.3.4对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重在纠偏,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联系,实事求是反映问题,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德育处指导宿管部建立问题宿舍和习惯差生联系制度,蹲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4.4着力增强家庭凝聚力,想事情愿往一处发、期望一致。

4.4.1家庭员工团结互助,共同成长。建立关心教职员工个人综合档案,了解其家庭情况,关心其成长与进步、问题与困难,确保无学期中途突然离职,队伍相对稳定率达到95%。办公室负责。

4.4.2学会尊重学生与家长,不断增强与其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建立学生德育管理档案,客观准确评价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确保新生在校一、二、三、四学期的巩固率分别达到90%、95%、97%、100%,并对学生巩固率达标的部门和员工进行单项重奖。德育处负责主抓并实施考评。

4.4.3特别关注三困生。做好“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因人施教,鼓励进步,促进提高,让学生不要因厌学而放弃学习或半途而废。教务处主抓学生逃课现象,用有效课堂吸引学生。

4.4.4切实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解决学生在食宿方面的困难,不要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在校安全卫生、水14 电门窗、桌椅床位等生存生活问题而转学或弃学。教官要深入学生,用心灵赢得心灵。

4.5努力提升家的向心力,遇事情心往一处想、步伐一致。

4.5.1员工遇事要时刻以学校大局为重。积极参与学校公益和大型活动,担当公共事务,同心同德,共创辉煌。办公室内务整理、公共秩序维护、宿管查寝、晚自习、节假日值班等要有家的感觉。办公室负责。

4.5.2建立常态的学生、家长联系制。班主任利用休息时间走进学生生活,亲近家长,与家长心心相印,并记载找学生谈话和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德育处每周一次检查和考评。

4.5.3构建有效、快乐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赏识、练习巩固、总结反思,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务处负责构建快乐学习课堂模式。

4.5.4树立领导就是员工的公仆、员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勇于担当责任,及时服务到位。宿舍管理及后勤保障作出服务承诺。

4.6致力改善成员执行力,干事情劲往一处使、目标一致。

4.6.1以赛促动。每月举办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班级集体歌咏比赛、全校“十佳歌手比赛”、体育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文艺演出晚会、队形队列操练比赛等。办公室负责协调。

4.6.2以赛促进。开展班级工作比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优 秀班级评比并授予流动红旗。德育处负责。

4.6.3以赛促学。开展班级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优秀作业作品展览比赛、文娱体育大赛,并授予奖状和证书。教务处组织每学期每个专业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技能大赛。

4.6.4以赛促变。开展学生宿舍内务整理和清洁卫生比赛,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结(召开宿舍长会)、一月一奖励并授予宿舍安全文明卫生流动红旗。宿舍管理部负责落实。

4.7同心协力,学校班子成员要像家长一样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

4.7.1为员工搭建平台,让员工成长自己,展示自我,人人有成就感。办公室每月立项,每周和每一天有不同的活动菜单,并组织有序开展。

4.7.2为学生把握方向,让学生弃恶扬善,张扬个性,个个有幸福感。学校领导、德育主任、老师每天坚持早操例行赏识进步学生。德育处做好赏识教育的登记。

4.7.3为学生创设意境,让学生收获技能,顿悟智慧,天天有快乐感。教务处要指导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多开展一些实训实操及户外活动,学生实训实操率要达到40%以上。

4.7.4为师生改善环境,让师生安居乐学、共同成长,时时有归属感。教官每周一次安全隐患排查与台账登记,并及时整改或提供维护维修服务。

4.8团结友爱,同窗像亲人一样亲近。4.8.1学校定期举办员工生日集体庆祝活动,在员工生日当天短信祝福;节假日送上节日的祝愿;在员工家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给予关注或送上温暖。办公室具体负责提醒领导。

4.8.2员工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成长,努力践行《弟子规》、《欧鼎成长宣言》,以《重回汉唐》之勇气共创欧鼎辉煌。每周教工例会修炼《弟子规》、诵读《欧鼎成长宣言》、高唱《重回汉唐》之歌。德育处逐步将此议程推广到学生的班级班会。

4.8.3学生之间互祝生日快乐(用留言簿形式)、互致节日问候(用自己真诚朴实的语言),班级每月组织一次集体生日晚会(但不要带出校园到酒店或歌厅),让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各项活动既具教育意义、更有家庭温暖。德育处负责。

4.8.4学生生活上相互关照、体谅,主动帮助生活困难和身体有病的同学,共同理好“家务”事,积极担当“家务”活。宿管部和德育处要摸清有关情况,对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及困难补助。

4.9相敬如宾,孝敬父母关心子女。

4.9.1学校积极倡导师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在父母生日或节假日期间,学校将逐步推行给员工发放“孝敬父母慰问金”制度。办公室负责。

4.9.2班主任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至少一次,通报学生在校情况;每月至少与学生谈话交流一次以上,鼓励学生健康成长;每周至少走访学生宿舍三次以上,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德育处负责。4.9.3老师要像关爱自己的姊妹或子女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认真把握教学“备教改辅查”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对学习差生永不言弃、决不放弃或抛弃。教务处要严格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用优质课堂吸引学生。

4.9.4宿管员或教官,要经常走进学生的宿舍、走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及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维修水电门窗和桌椅床柜,关注学生的冷暖或病痛,让学生有在校如在家的感觉。德育处和宿管部负责。

五、附则

5.1本推进细则不周全的地方和未尽事宜有待实践过程中每年进行一次修订和完善。

5.2本细则的解读由执行校长负责。5.3本细则自公开发布之日起实行。

汉语国际推广与国家文化安全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 国家安全 汉语国际推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理论。他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der)。硬实力是通过有形的力量,如军事上的威胁或者经济上的利诱,来让别国按本国的意志行事;软实力则是通过无形的力量,如文化上的影响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汉语推广工作是提升语言传播力、增强语言软实力和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以HSK考试为例,在过去的20年间,海外参加HSK考试的人数高达50万。

由此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间所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最近瑞士孔子学院的关闭,以及2014年8月4日,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国际会议的“撕书”事件,都反映出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存在着对抗与冲突。要深入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就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正确处理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界定及认识

郭宾(2011)概述了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定义:

1.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

2.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和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3.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价值观念的安全、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生活方式的安全等等。

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安全进行定义的。综合这几种定义可以看出,国家文化安全既包括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静态的安全,也包括了这种体系能否可持续的动态的安全;既包括了客观上一个国家文化体系的安全的状态,也包括了主观上对于这种安全状态的判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来审视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语言推广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不仅存在着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的差别,而且存在着语言推广不对称的局面。比如英语就在这种竞争中处于优势,英语是世界上44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全世界75%的电视频道播放的是英语节目,85%的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李慧君,201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间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差别,不同的语言使得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看到不同的世界。如语言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空间和时间、因果关系等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不同语言的接受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接受程度。在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竞争的全球化的国际交流中,如果从本国语言和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对语言进行国际推广,必然会和其他有分歧的文化产生冲突,引发对该种文化自发的或自觉的排斥,并进而导致不安全的文化状态,而且主观上对于这种不安全状态的认定具有超前性。

综上可知,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间的自发的或自觉的排斥所导致的不安全的状态,是国际文化安全的一种常态。面对这种状态,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各种文化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另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不同的价值观,还是不同语言的理解。如果是语言的问题,能不能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如果是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能否求同存异,在不同中寻求双方都能接受之处。

二、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认识

汉语国际推广是满足海外人群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可以满足海外华人学习汉语的需求,而且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改变对于中国的落后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把现代中国的形象充分展示给世界,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充分提升汉语的应用价值和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中华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的深入融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李琳(2013)指出,语言国际推广主要有3种方式:强势扩张、整合推广和人为推广。强势扩张主要是通过战争和殖民的方式进行扩张,比如英语的国际推广。早期英语扩张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传教士在殖民地进行扩张。整合推广的例子如非洲语言区的语言推广。人为推广的例子如“国际语”。我国的汉语推广在早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由汉语教师承担的。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采用的是一种倾向于政府、媒体、组织机构和个人全面协调共同努力的对我宣传模式。它是通过多样化的宣传主体——主要是各大高校和海外孔子学院——来实现的。以孔子学院为例,孔子学院从2004年起开始创办,截至2014年,全球已经有1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59所孔子学院,共开展了713次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和演讲比赛等形式。传播的媒介既有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也有报纸书刊等纸质媒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国际汉语推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除了在海外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中国的“文化威胁论”和由此所带来的当地政府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问题。

“文化威胁论”源于英国学者马丁·瑞克,他在《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认为:崛起后的中国必将回归儒家传统,从而以一种迥异于西方文明模式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必然导致西方文明的衰落与终结,世界秩序不得不按照中国文化理念进行重组,最终形成“中国文化霸权”主导下的人类文明格局。

显而易见,这种抵制中国文化的观点,恰恰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体现。中国的儒家文化主张的是“仁、义、礼、智、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文化不是霸权文化,它不会取代或危及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相反,还会为其他文化提供营养,促进其他文化的发展。如马岩松领衔的MAD建筑事务所,就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立足国家文化安全,妥善解决汉语国际推广问题

可以看出,上面所提到的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处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因而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制定对策:

第一,在思想上,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复杂的国际文化安全形势有充分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经过包装的各种文化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和鉴别各种文化产品的真伪,对于对我们有威胁的文化产品,要敢于斗争,对于真正优秀的文化,要勇于吸收,为我所用,而不为经过包装的各种虚假或错误信息所误导。

第二,虽然与英语相比,汉语仍然是处于劣势的语言,但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创新,只有自己的文化切实发展了,才能真正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应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既传统又现代的崭新的中国文化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比如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所穿的“新中装”就体现了这种文化。

第三,在进行汉语国际文化推广时,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要了解所在国家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跨文化传播体系,针对不同的国家,采用有针对性的本地化的传播方式,用所在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比如最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就可以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避开对方文化中的禁忌部分,根据对方文化和我国文化中相通的部分,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第四,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把中华文化传播与当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结合,为学习汉语的各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网络抹去了地域的疆界,世界变成了“平”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发展远程面对面教育的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各国人士,提供汉语教学服务。

总之,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是其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吸收了传统精髓和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化,也一定可以和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发展,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宾,秦德智.对国家文化安全观点的再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李慧君.大学生母语文化安全意识与对抗[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

[3]李克勤,朱庆葆.加强语言战略研究,确保国家文化安全[J].汉语学报,2009,(1).

[4]李琳.语言的国际推广与国家的文化安全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武术文化的全球推广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武术,全球化,国际传播

自1982年12月, 国家体委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 传统武术国际化推广征程已有整整三十余年历史。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武术的全球推广, 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挖掘武术内涵, 寻求与国际接轨文化节点, 同时坚持民族武术本质精华, 拒绝糟粕, 是我国武术工作者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传播内容存在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区分。形而下体现为武术技击格斗技术, 在推广过程中最易于优先传播, 具体可概括为踢﹑打﹑摔﹑拿﹑跌﹑击﹑劈﹑刺。形而上的武术传播内容则强调文化沉淀与意境表达。缺乏文化表达的中华武术只能称为招式与技击, 而眼神则是习练者自身文化表达的直接感官。高境界的武术习练者能够将其精神的文化修为与技击招式、技术进行高度地融合, 追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手眼身法步, 步眼身法合”的武术表现高超境界。可以说, 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以及行为习惯无不鲜活而丰富地表现于中国传统武术之中[1]。具体来说, 武术文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仁义”。在身体技击外部表现之下, 武德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武术人文内涵核心支柱。传统儒学思想影响下, “仁义”被视为习武之人所必备的素质。孔子在《论语》之中多处论述“知“、“仁”、“勇”三者的关系, 提出了:“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的论断,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应当是勇武之人最为根本的价值判断。 (2) “竞和”。中国人既追求“和为贵”, 又无法否认竞争。军事贯穿于中国历史各朝各代, 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稳定的高度诉求决定了武术分化于军事, 又区别于军事, 追求“和谐”的标准大大缓解武术修行者攻击欲望的扩张[2]。史学家司马迁就曾提出“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的主张 (《史记·太史公自序》) 。在合乎礼仪、规范的行为标准下, 武术竞争才具有意义。 (3) “礼仪”。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是在“师—徒”的关系结构下得以实现, 讲求“奉师如父, 执役如仆”的要求。武术招式的传承必然是在特定礼仪的要求下完成的, 讲求“敬习之道, 先重师礼, 师道不立, 则言不信, 教不遵”[1]。

二、武术文化全球传播路径

我国唐代时期,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达到同期全球范围内巅峰, 武术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 出现全球化传播萌芽, 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邻近国家, 而丝绸之路则承担起向欧洲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近代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民族复兴需求之下, 大批有志之士前往西方世界学习, 传统武术被进一步带到西方。今天, 武术文化全球化推广已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整理资料认为当代武术文化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传媒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传媒推广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武术类书刊、电影、讲坛、网络教学视频、武术竞赛转播等载体都是武术文化传媒推广的重要路径。 (2) 传教表演类。自我国武术传播以来, 传教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播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例如1910年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 起初在国内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传播推广, 并逐步地走向世界, 其提倡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理念与孟子的“非攻”、“兼爱”思想相一致。 (3) 文化节庆活动。武术文化节庆活动是吸引外国旅游者及武术爱好者的最佳平台, 也是推广武术文化的重要渠道。1991年至今, 河南省政府受中国武术协会委托举办了九届国际少林武术节;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郑州举办; 2003年2月21日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在香港修顿室内体育馆和联合墟体育馆举行[3]。

三、武术文化全球传播异化

武术文化全球传播实际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与影响, 造成武术文化异化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机械化竞技属性表现。建国以后在前苏联劳卫制影响下, 武术同样被划分成为严格的技术等级与裁判规则化。严格、死板、机械化的规则条款严重抑制了传统武术诉求的人文思维自由空间。自由空间下的传统武术不受任何拘束, 在地貌广博的中国大地上,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术流派。不同流派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然后, 竞技武术的出现, 极为清晰地界定着不同动作的规格要求。虽然承认着武术流派的区别, 但是依然制约着流派间的交流, 互动、妨碍了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无度化商业开发表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传统武术的竞技表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例如: CCTV-5的“武林大会”、黑龙江卫视“武缘堂”、河南卫视“武林风”等等。但是, 过度的商业化色彩无法突出我国武术文化本质, 过分强调武术竞技表现舞台效果、运动员形象包装等等, 淡化了武术本身的人文诉求。另外很多武术流派发源地, 通过“经济搭台, 武术唱戏”民间武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 虽然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但是期间大量的商业广告、宣传内容阻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3) 重胜负轻交流。传统武术讲求武术技击间切磋, 点到为止即可, 虽不拒绝胜败界定, 但以武会友才是武术文化的本质。而现代的竞技武术文化, 过度追捧者习武者的胜利, 并极大地通过荣誉、经济等强化武术的胜负观念, 实际是一种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颠覆。

四、武术文化全球传播修正

(一) 尊重武术文化地方地域主导。武术文化与其发源地的地方文化存在巨大联系。我国首批、第二批、第三批以及扩展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就包括了大量的武术流派。而申报工作则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完成的。例如;邢台梅花拳; 山东螳螂拳;峨眉武术等等。申报工作并非是简单的招式介绍, 而是对当地起源的历史背景, 代表人物, 流派分化等文化内容的重新梳理。在未来武术的全球化传播, 同样应当尊重其地域性主导原则, 避免将中国武术过度的同一化、标准化、格式化。

(二) 构建武术文化的恰当表达。随着武术全球化推广进程的不断扩展, 武术文化体系内的一些概念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翻译。1988年在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执行委员会议上, 武术 (Wushu) 被正式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法定用语[4]。而对于我国百余种武术流派而言, 全面深入地加以推广需要更多准确、到位的表达确定。需要武术推广者在深入了解国外民族当地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按照特定武术流派的武术文化本质进行描述翻译, 力求找到最为接近的内涵表达。

(三) 提倡“文化宣讲”与“竞技比赛”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目前, 我国大量的武术宣传平台是以国外的格斗竞技为模式, 未能将武术的特征、起源、背景等文化常识加以传播。很多武术流派被放于同一竞技场内进行技击对抗, 观众无法区别拳法的特点, 仅知道简单的对抗规则以及竞赛的胜负结果, 与国外格斗术几乎无差别。因此, 加强武术宣传的文化特质区别对于加强武术的区分度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全球传播过程中, 一方面肯定了我国传统武术传播近年来的积极发展, 另一方面又指出其传播过程依然无法摆脱“机械化竞技属性表现”、“无度化商业属性表现”以及“重胜负轻交流”的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尊重武术文化地域主导”、“构建武术文化的恰当表达”以及提倡“文化宣讲”与“竞技比赛”相结合的传播方式避免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异化。

参考文献

[1]戚继光.练兵杂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方方.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9) :15-18.

[3]胡玉玺, 杜林涛.中原武术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 2010 (5) :1-5.

苏州文化推广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8篇

半城半河半林园, 温婉动人的苏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乡, 文化繁荣之地。以唐寅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篇。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兴衰, 积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成为吴文化的代表之地。因此, 很多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都向往来到美丽的苏州。他们都觉得苏州很美, 可苏州到底美在哪里, 苏州的魅力在哪些方面吸引着世人的视线, 也许学子们并不了解, 因此将苏州文化进行推广, 将苏州的美、苏州的韵味、苏州的精神传达给世人, 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名片, 对于大学生而言, 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反之亦然。学者隋成竹认为大学作为精英文化的集散地, 必然担负着净化城市人文精神的历史责任。能够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才培养的灌输、社会交往的渗透等多种方式, 把高品位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城市的社区和人群, 对城市文化精神无形地起到提升和推动作用。

二、苏州文化推广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 可加深大学生对苏州文化的认知。大众所熟知的苏州文化大多是传统的文化, 主要包括吴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文学艺术、绘画篆刻、戏剧曲艺、园林名胜、古城名镇、民间艺术、民俗世风等, 而其中的丝织、刺绣、桃花坞木刻、文学书画大家文徵明、唐伯虎, 曲艺中的昆曲、评弹……更是苏州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样的苏州是慢苏州, 是古老而优雅的苏州。然而, 苏州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从倡议“崇文睿智, 开放包容, 争先创优, 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中, 可以看到新苏州处处透露出的生机与活力, 进取而迅捷, 更增添了它的迷人韵味。随着经济的发展, 苏州早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文化中转型升级, 苏州的文化也随之变得锐意进取, 朝气蓬勃。可以说, 苏州的美是古今相契, 典雅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与呈现。

唯有了解苏州, 融入苏州, 才能真正体会到苏州的这种美的神韵, 也唯有体味苏州之美, 浸润生活在这种美的文化氛围中, 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苏州, 并且更深刻地爱上苏州。

(二) 有助于苏州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苏州之美在于它悠久的文化, 在于它现代的发展, 更在于它在建设现代时尚的经济发展区的同时保留了古城区的古典建筑并维持着它散发出来的古朴干净的气息。这种既建设现代, 又保有历史风韵的发展思路, 得到了广大苏州市民的拥护和主动配合, 而这种思路需要一代代的建设者们传递下去。同时, 苏州的大量手工艺技术也需要我们年轻人代代传承。

要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自愿接过前辈手上的接力棒, 学习继承这些文化、这些技艺, 更重要的是这种苏州文化的神韵。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不足以支持和维系他们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的, 而从最初的接收信息、了解到熟悉再至后来的难以割舍, 这些深厚的感情正需要这样一步步走来, 而苏州文化的宣传推广就是迈出这传承之路的第一步。

(三) 能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技艺的重视。根据90 后学生个性化、享受化、追求自由的群体特点, 虽然有很多的大学生向往坐在办公室里轻松地工作, 但对于更多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渴望的是一份能体现自身价值, 又能发挥自身个性、有创造创新机会的工作, 如果这份工作还能不受领导、企业的管束, 没有打卡的时间限制, 那这就真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选了。而苏州的传统技巧, 如表现手法细腻、逼真而闻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同时兼具刀味、手工味和木味的木刻版画;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的苏扇;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而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的缂丝等太多行业的技艺。只要诚心拜师, 潜心学习, 任何一项技艺都可以给年轻人发挥个性、实现无限创意的机会, 同时这些技艺也需要手工艺人在古老的手法技巧上有所改进、发展与创新, 这份能让现代年轻人感受认可重视传统技艺, 又能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年轻人特别是高知识群体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机会, 于人于技乃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四) 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取向相悖,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呈蔓延之势, 导致大学生忽视了个人品性的修养,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低俗、空虚, 大学生文化素养水平严重低落。

而脱俗雅致的苏州文化对大学生而言正是一股清新的风。苏州自古文人荟萃, 江南水乡特有的水文化特质决定了苏州人的温文尔雅、灵动睿智。苏州人十分注重内修外引、自我完善, 形成了崇文重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一致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然大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可以提升大学生积极向善的健全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信心, 可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品位和儒雅涵养的气质。

(五) 可引导大学生产生对苏州的归属感。苏州作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每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苏州工作, 对于在苏就读的大学生而言, 更是毕业后工作的首选之地。但与之相对应的是, 每年也有大量的在苏州工作了3~5年的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离开苏州, 原因多种多样, 但归结来说, 是在苏州缺乏归属感。

苏州是具有高知名度的外向型城市, 常住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 超越“北上广”, 成为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因此它需要将这些“新苏州人”融合在一起, 这一点从其“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中可见一斑。

当大学生们来到苏州,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听着苏州方言, 赏着苏州园林, 穿着苏州丝绸, 吃着苏州小吃, 参与着苏州的风俗活动, 与宽厚温柔的苏州人交流, 这些点滴细小的方面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这些在苏的大学生们, 苏州文化的推广使得他们细品其味, 深感其意, 渐渐地他们会更好地融入苏州这个大环境, 归属感也便油然而生。

三、结束语

苏州之美举世闻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苏州之名将渐渐主要落在的风景之秀美和经济之发达这两个方面, 其实苏州的文化精髓远不止于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各类技艺的流传承继、现代苏州的新发展, 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来接手并推进, 而苏州文化的推广对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在苏大学生们而言, 便是让他们熟知并认同苏州的最重要的起步和辅助力量, 也唯有如此, 才能让苏州文化在大学生的手中传承、创新, 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风采, 让苏州文化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隋成竹.学理论.城市文化发展与大学的历史责任[J].2010.36.

[2]王巧.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9.

浅谈如何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 第9篇

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粤剧曾经是佛山乡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有“万人围住看琼花”的说法。当时的佛山乡民不但爱看粤剧,还会同其他粤剧粤曲迷一起组成私伙局、唱粤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粤剧从农耕时代的主要娱乐方式,慢慢被其他更新鲜的娱乐方式所取代。

尤其是对新一代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也许并不讨厌粤剧,但传统粤剧“冗长又程式化”的表演,外加目前粤剧迷多为中老年人的现状,足以让喜欢新鲜、喜欢刺激的青少年对粤剧望而却步。青少年对粤剧不感兴趣,将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新鲜血液加入的粤剧行业在新时期如何发展。毫无疑问,有旺盛生命力的事物,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多元并立的艺术殿堂里就更容易争得一席之地,由此生生不息。

一百多年前,粤剧发挥了“拿来主义”,兼容并包地吸收了东、西方多种优秀艺术的营养,不断创新、壮大发展,最终成为了影响力横跨“五大洲”、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到了今天,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让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粤剧不再注入新的生命力,只能在新一轮的文化竞争中落败,逐渐式微,乃至消亡。

二、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的优越性

2006年,粤剧作为传统戏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粤剧艺术的肯定和重视,也是对粤剧发展现状的一记警钟。粤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培养粤剧从业人员当然重要,但培养更多粤剧迷、拓宽粤剧的受众领域,是推广粤剧工作的更要紧的内容。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的建设、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区居民,正是这种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将使社区成为推广粤剧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是在群众的生活环境中营造一种粤剧文化氛围,让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多接触粤剧,逐渐接纳粤剧作为一种传统又时尚的休闲方式进入自己的生活。一方面,让居民多了解粤剧的文化内涵,转变人们因为对粤剧知之不多而认为粤剧“过时、老土”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粤剧是极具亲和力的大众艺术,以粤剧为纽带来加深社区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之间的交流,让社区生活更和谐美满;第三方面,通过推广粤剧文化,多举办与粤剧相关的社区文化活动,也有利于从基层发现优秀的粤剧苗子,为粤剧创作、表演等领域输送人才。最重要的是,推广粤剧文化,扩增了粤剧受众的数量,让粤剧表演有了市场,也将全面带动整个粤剧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使粤剧更具有发展前景,也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粤剧行业,最终使粤剧焕发新生。

三、如何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

要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不能只是在社区的活动中心开办一个粤剧曲艺培训班,划出一个地方让居民唱唱粤曲,就能了事。由于中青年居民在日间要工作、学习,如果培训班的时间安排不恰当、导致中青年居民无法参与培训的话,培训班充其量只能算是老年人的培训班。这是与我们要向全年龄段的社区居民推广粤剧文化的初衷相违背的。

因此,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形式要灵活。开展粤剧曲艺培训班是有必要的,而在时间上不妨根据社区居民的作息时间来安排多种时间段的培训,如夜间培训、双休日培训、寒暑假培训等,尽可能地让有学习意愿的居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至于提供场所给居民唱粤曲,也是有利于在社区营造粤剧氛围,但我们也知道粤曲演唱使用的伴奏乐器较多,如果地点安排不当、场地的隔音设施不好,将会对部分居民的休息造成影响。因此,在演唱场所的安排方面,也可以多征集居民意见,既保证了社区生活环境的和谐,也是利用了征询活动来宣传粤剧文化。

多开展粤剧的相关文化活动,对营造社区欣赏、学习粤剧的良好氛围也有很大帮助。在开展粤剧文化活动的时候,多添加时代元素,再次发扬粤剧“兼容并蓄”的特点,使粤剧更具有时尚性,甚至成为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举办不同形式的粤剧曲艺文化活动,例如社区居民粤曲演唱比赛、代表本社区的粤剧粤曲外出演出、在社区论坛展开推广粤剧的讨论等活动,只要能引起居民对粤剧文化的关注,进而踊跃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都应该不断创新、大胆尝试。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组成,只有多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推广粤剧,粤剧才有可能从基层上再次获得支持,从而焕发新生。

摘要:本文从粤剧发展的现状出发, 阐述了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结合实际情况, 论述了在社区推广粤剧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历史文化景点网上营销推广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观感,电子商务

旅游作为今天人们的一种生活消费, 使得旅游产业受到从各级政府到地方民众的看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一些刚刚开发旅游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旅游者普遍是友好欢迎的。人们感受到了旅游是一种生活消费, 自然也明白有条件发展当地旅游资源能成为新的产业。历史文化积淀浑厚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和景点引来游客的第一大要素, 比如绍兴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目的地, 城里和郊外很多景点联系着从远古到近现代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每天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的大批游客, 看一看鲁迅故居参观的人流就知这里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然而不是这里的所有历史文化景点都能吸引游人, 好些景点虽然同样与鲁迅或另外几位最知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但游客量就少许多甚至显得冷清。本文下面就如何改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冷清局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价值体验

今年春分社日时节, 联想到鲁迅的《社戏》, 笔者通过网上多次搜索了解景点位置与交通, 乘绍兴市公交18路车来到东北郊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游览, 对鲁迅的少年时代经历好象一下子清晰起来, 早已熟悉的鲁迅作品《社戏》所描写的美好回忆就主要发生在这个地方。没有见到其他游客, 来绍兴的旅游者绝大多数不知道这个旅游景点, 若知道应该有不少会来的。景点原来4元门票现在不用门票, 一位老婆婆在晒腌菜兼顾看门, 好象没有其他管理人员。看起来政府部门和当地是重视过这个景点建设的:来往道路与停车坪、卫生间、风雨亭都新修不长时间, 小河边鲁迅外婆家房舍 (称朝北台门) 是多年前重建的, 古旧的建筑式样和室内陈设保持当年原貌, 连同邻舍和小河对岸几处旧但来的意愿表现了游客珍视这个地方。作为旅游景点当地主管和旅游部门负责人, 虽然经常走进这个景点, 但珍视景点的价值取向不应因为熟悉而改变, 就象一个忠实的讲解员那样。景点建好对外开放如没有旅游效果, 就要不懈努力改变冷清状况。首先当地的中小学生和热心老人就能成为景点长久不断的游客, 邻近地区的中小学生也可吸引到景点来参观。景点本来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因而首先要在当地把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出来, 把人们关心支持家乡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调动起来, 这样景点就不会很长时间冷清。从接待本地为主的参观者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积累经验, 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使景点逐渐步入常年接待旅游参观状态。

为了不挫伤地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除国家办的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实行免费参观以外, 一般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应当收适当价格门票, 以维持民办的历史文化景点能良性发展, 如鲁迅外婆家景点由原来收4元门票改为不收门票看来是不适当的, 收4元门票旅游者反而更觉得景点管理规范。只要常年有游客, 票价虽低但门票收入就能基本维持一个景点的日常开支, 为景点长期留存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经济保障。

三、景点要重视网上宣传推广

我国旅游已从过去只有少数人有条件享受变成为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普及的一种消费方式, 人们都有了花钱到外地旅游看一些景点, 也就是消费一些自己喜爱的旅游产品的愿望。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 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 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所以现在人们出游, 除了想到旅行社, 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网上先查一查, 看那个地方有哪些景点, 哪些最值得去游览。

今天, 要使一个旅游景点为远道来旅游的游客知道, 首先就要借助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这个系统首先是依靠互联网整合整个目的地区域包括各旅游景点在内的所有旅游资源, 通过系统平台网站推广和各旅游网站的连接, 使旅游者先从网上选定旅游目的地和具体旅游景点然后决定旅游行程路线。因此一个旅游景点必须上网, 最好有自己的网站, 让介绍景点的图文资料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站上出现, 并链接到自己网站。不管是否有自己的网站, 在一些热门旅游网站上建立链接、发布广告和介绍文章, 也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网络推广促销, 才能使旅游景点更快为人们熟悉而吸引游客。

1、鼓励在网站上登载和发表与景点相关的文章。

目前网上的旅游产品过于固化, 而旅游产品注重的是体验, 恰恰是不可以被固化的, 因此要大力开发自由行产品, 满足客人想自己去看的愿望, 而不是让客人挑选现成的产品, 因此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发适合散客的旅游产品。

一般景点无论其规模还是条件都与核心景点无法相比, 但它还是有自身独特吸引力的地方, 比如绍兴郊外安桥头鲁迅外婆家旅游景点, 从《社戏》在人们心中的熟知程度来说应是第一的, 因为国内游客从十来岁小孩到六七十老人都从课本上读过鲁迅这篇文章, 并对鲁迅小时侯在这里的快乐时光留下印象, 景点要突出宣传这一点。网站上游览体验、发表意见的文章讨论多了, 就可以增加专门的博客和社区栏目, 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注意。办得好的旅游网站, 必有与景点相关的文章吸引人。网站没人关注的初期, 没有游客文章。要从报刊、书籍中搜集与景点能联系得上的文章加以摘录转载, 同时鼓励办网者、本地参观者在网上发表文章, 逐步打开局面。

2、网上要介绍来景点的大众交通路线。

中原武术文化对外推广模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中原武术;弊端和问题;推广模式

引言

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民众了解中原风土人情的窗口,对于提升河南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乃至国家软实力有重要价值,然而在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宣传过程中存在主客观多方问题,严重影响了传播的效度和广度。构建科学的对外推广模式,引导武校朝健康方向发展,注重对外教练员素质培养,探索开拓现代化传播途径和加强外宣翻译等有助于纠正现有传播模式中的弊端,有提升河南武术文化产业名牌连锁效应的实际意义和丰富武术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武术表演、武术文化旅游、武术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涌现,这有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包括中原武术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虽然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推广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对外宣传机制落后。尽管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活动蓬勃发展,但是缺乏规范、科学的行政管理和监管。具体表现在,对外宣传工作实效性不强,时间和地域衔接缺乏统一调配;具体运作机制结构不合理,现实发展和计划目标差距大;管理者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理念。2)国际发展不均衡。对外教练员受自身素质限制,导致各国习练者对中原武术文化内涵存在严重的“误读”现象,对外推广的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在技术层面,表现在对于包括少林拳在内的多种武术套路习练方法的不合理性。3)研究成果匮乏,并且有偏重现象。尽管随着对外宣传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集思广益,研究成果纷呈,但是,笔者通过搜索CNKI和国家图书馆,发现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实际发展。围绕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论文和专著数量不多,并且偏重于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文化。4)翻译资料混乱复杂,良莠不齐。对外传播必须有语言作为媒介,就英译而言,由于缺乏既深谙武学又精通汉英双语的翻译人才,造成拳术术语一词多义、武术文化错译和漏译等现象〔1〕。以上这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因此,亟待建立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模式。

2 中原武术文化对外推广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武术对外推广应从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中原武术国际化传播模式,阐述具体措施,力争为中原武术文化传遍世界,让世人感知中原文化的伟大智慧,借以展示中原人民的良好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世界影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本文通过查阅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对武术国际化传播模式的系统分析,认为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构建中原武术文化对外推广模式。

2?郾1 引导和规范武术院校发展

徐光春书记《在香港恳谈会上的主题演讲》中明确把中原武术文化列为中原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对于宣传中原本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和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中原地区尤其是登封市的武术馆校出现了“五步一馆,十步一校”的迅猛发展势头,形成产业化、集团化和链条式发展规模。但是,在这种蓬勃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也凸显出来〔2〕。由于有的武校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就业困难,给其整体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发挥监管和指导作用,通过竞赛和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武校向科学、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引导武校加强自我管理,引入先进办学理念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人知识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郾2 重视对外教练员选拔工作

对外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因此,必须完善教练员选拔机制,优先考虑既具备精湛武术技艺,又有良好中国传统文化修为,尤其是对中原武术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优秀人才。对选拔人员进行有关对外宣传原则和技能培训,其中要格外注重语言素质培养。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对涉外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时刻注入新理念,与时代发展接轨。

2?郾3 建立武术跨国网络远程教育

武术远程教学是对传统武术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现代化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中原武术文化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禅”与“武”的碰撞和融合,微妙玄通、引人注目,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通过文字、图像和视频能够更好地阐释其中的奥妙,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3〕。因此,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容建设,将开启武术宣传的新局面。

2?郾4 加大国外中原武术文化输出途径探索

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包括孔子学院、武馆等传播中原武术文化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2?郾5 武术术语标准化体系构建

武术英译呈现武术术语一词多义和词不达意、武术套路死译和硬译、武术文化错译和漏译等现象,构建武术标准化体系对于武术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根据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武术外宣翻译要求,中原武术英译应采取融合与互异、国际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原则,试图为其外宣翻译找到科学的翻译策略和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为建立武术术语标准化体系和编撰武术汉英词典做好基础工作。

3结束语

随着武术表演、武术文化节、武术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中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强劲,建立科学系统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模式,成为我们加速发展武术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对于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河南历代武术名家、流派的技击技巧和文化内涵,必须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构建武术文化对外发展的战略模式,阐释推广措施,以此加大中原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升河南武术文化产业的名牌效应,助推中原武术文化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对外输出途径探索和武术双边人才培养等措施,丰富武术文化传播内容,扩展对外传播途径,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最终创建中原武术文化对外推广模式。武术术语标准化体系构建将填补少林武术汉译英方面的缺憾,丰富汉译英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对外宣传——用什么说话〔J〕?郾电视研究,2005(2):4-7.

〔2〕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郾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85-87.

〔3〕黄友义?郾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郾中国翻译,2008(4):6-9.

(责任编辑:阎 彬)

浅谈如何在社区推广越剧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越剧文化,社区,推广

一、越剧的起源与当今现状

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 是当时非常受群众欢迎喜爱的民间表演。这种表演是一种说唱形式, 最开始由民间艺人金其炳所创。越剧到现在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 越剧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从开始只有上海的演变成全国范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 越剧已经遍布到20多个城市, 影响日益扩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越剧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年动乱结束后, 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年, 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 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科技文化与物质水平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人们的娱乐方式与思维方式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影响。在我们走在到处都是现代化大厦的的城市里, 如此繁荣的与浮华的社会现状, 都在逐渐地改变着我们。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 使得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不再受到关注。

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形式之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世界艺术之林闪闪发光。越剧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发现, 社会上还是有许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并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延传下去。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点, 找出传承和发展越剧的有效办法来对珍贵的传统文化的进行保护。

二、推广越剧文化的意义

在如今的世界, 文化的力量在国家综合能力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主席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 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越剧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 它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传统文化体现在生活上的一些细节上。并不提倡传统文化本身直接变化成为新文化, 但是它的内在文化精神却可以通过改进、创新、完善而成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

三、在社区推广越剧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1. 为提升越剧本身的吸引力而作改进

要发展越剧就必须要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增加一些创新元素。发展越剧必须要有充足的观众作为基础, 观众的需求是随着时代趋势的改变而改变的, 这也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艳芳曾经说的切身感悟。如果越剧的风格一尘不变、因循守旧, 不去适应广大观众的需求, 恐怕宣传力度再大, 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 为了提高越剧的吸引力和焕发越剧的生命力, 必须结合时代特征, 迎合观众需求, 对某些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改进。例如, 在《陆游与唐琬》不但继承了传统越剧中的才子佳人、爱情伦理、喜剧冲突等因素, 还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现代创作手法。当然, 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还需要让这种传统的越剧表演实现艺术元素多元化, 保持原有的传统音乐风格上追求创新突破。

2. 越剧文化在社区宣传与推广的科学办法

社区是越剧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要想把越剧文化在社区里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发展, 离不开科学的推广手段。具体的方法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 在社区里设立一个越剧文化中心。越剧文化中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固定场所, 里面设有越剧交流训练部、越剧排练表演部、越剧文化管理部等部门。每年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越剧文化演出或交流活动。对待每一次的演出都必须严肃认真, 以高品质的演出活动来激发居民对越剧文化的兴趣。

第二, 在社区内建立一个越剧文化社团。正所谓物以类聚, 有了一个核心组织就能影响周围的人, 使志同道合的人都相聚在一起。社团以第一条里的越剧文化中心作为组织基地。通过对越剧的交流、演出和宣传吸引广大潜在越剧爱好者的产生对越剧的关注。

第三, 与第三方组织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例如可以让社区内的越剧文化中心与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在艺术培训机构内开设越剧培训班, 由社团里有较高越剧文化水平的成员进行开课培训, 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人士对越剧文化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让越剧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还为越剧文化的生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使越剧文化在社区内得到传承与发展, 不是通过做了以上几项工作就能一挥而就的。任何东西都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谢继来.浅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J].思想广场, 2012 (08) :71.

上一篇:预防护理应用下一篇:数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