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途径范文

2024-07-23

活动途径范文(精选12篇)

活动途径 第1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妙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小学语文S版教材内囊括了许多迎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新内容, 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充分体现。毋庸置疑, 教材中许多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篇目都可成为实践活动内容的生成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巧妙拓展, 俨然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火热开展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充分挖掘既可以立足于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进行横向挖掘, 也可以就该作者或作品进行纵向深入挖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S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夜雪》, 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夜雪”表达真情, 抒发内心孤寂的感受, 但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淡雅、韵味别致的感觉。在拓展语文实践活动路径时, 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中可拓展的因素, 组织一次“走进白居易, 感悟灵魂大师”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网络搜索、调查讨论等方式对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不同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提供发展平台。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白居易诗歌朗诵比赛”,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朗诵, 从而有效感悟诗歌中渗透的思想和灵魂,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水平。

二、立足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巧延伸

传统的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消极被动地获取。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学生的兴趣,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从而打造趣味横生、生机活跃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立足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是激励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倾情参与起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有新理念, 彰显趣味。

《白雪公主》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一篇自读课文,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理解之后, 发现很多学生对类似《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十分感兴趣, 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插图版本更是爱得如痴如醉。因此,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开展童话故事阅读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趣味活动。例如, 在班级上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童话故事复述, 课后可以组织大型的话剧表演活动和故事演讲比赛。这样可以有效将课内和课外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 使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讨论童话故事, 激发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的情感态度, 从而促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重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开发与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视野,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增长学生在不同场合、地点, 轻松学习语文, 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从而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语文S版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多彩的民族文化》中, 教师可以此为依据,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将教学触角伸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存在的有趣事物, 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连线学生家长, 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让家长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利用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功能记录街道上民族文化的影子。其次, 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民族文化图片和资料展”, 让学生将拍摄的图片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展示出来。最后, 可以组织实践讨论, 让学生就“民族文化知多少”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可以说,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第2篇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加入时间:-9-25作者:王兴生 来自:h 小发明活动是小学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小学生欢迎。小发明活动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学生容易发现其缺点和不方便处,然后想办法改进,或对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大胆地设想和创造,就能产生小发明成果。学生通过小发明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创造潜能。小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材以至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致力于小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小学开展小发明活动的理论思考

1.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必要性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无数发明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更离不开发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人才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小发明活动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在科学技术范畴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有必要开展小发明活动。小发明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新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才智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2.开展小发明活动的可能性

学校重视科技小发明活动,成立多个小发明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开辟小发明展览室以及小发明活动基地,形成创造发明的校园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积极参与小发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树立自信心、探索欲和意志力。

小发明活动由于不受教材、大纲的束缚,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新颖、有趣,形式比较开放、自由,容易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学生充满幻想,其实这就是创造萌芽,只要在外界活动的激发下,创造潜能可得到发挥。

3.小发明活动与提高创造能力的关系

在科技小发明活动中,应充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发明课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独立思考和研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不寻常的独特见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进一步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从而提出新颖的观点。对于同一种需要改进的事物,采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技法进行创造发明。从一种事物的改进方法又可联想到其它事物的改进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发明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型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个性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个性品质决定了学生是否更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不是单靠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成分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在小发明活动中,只有树立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坚定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才能形成创造个性,提高创造能力。

二、开展小发明活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这些思考,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从全校范围的小发明普及活动,到提高型小发明兴趣组活动,纵横交错,形成创造发明活动的网络形式。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科普书籍,学习《动手报》、《科学大众》等报刊。进行科普读书活动,交流科技知识和学习方法,收集有关知识内容,设计科学小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通过运用再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科技能力,为小发明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主题创造活动,形成发明创造氛围

首先通过学校组织的中队小发明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营造小发明的氛围。活动包括交流小发明方法,进行中队小发明、小制作展示活动,表演科技小发明作品和科学幻想节目,小发明作者介绍小发明的引发思路和设计过程等等。其次学校建立小发明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发明活动,提高学生探索、协作、创造的科学素养。

3.普及小发明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学生有发明愿望,这是潜在的内动力,要调动学生潜在的发明动机的内动力,必须向学生讲清小发明的目的和意义,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向学生介绍发明成果和获奖情况,使学生产生引力目标。联系学生的小发明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并联系小发明作品讲授小发明技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提出小发明的设想和建议,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小发明作品。开展各种小发明比赛活动,适当增加学生外部压力。

4.建立提高型兴趣活动组,发展学生特长

在普及小发明活动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对创造发明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小发明兴趣组,兴趣组目标是面向部分学生,使其形成稳定的科技爱好和特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科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发明兴趣组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别和年龄差别,分层施教,形成规范化教学体系。首先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来自身边,而又有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构思和设计,然后实施验证,最后形成成果。学生选择课题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考虑,凭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现在的制作技术,能否完成这项发明,如能完成就把这项发明进行设计、构思、制作出来,如不能完成就把这些设想写成文章表达出来,写出作者的引发思路,设计和构思过程,要用的材料、工具,目前无法制作的原因等。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再构思、设计、验证、制成小发明作品。在选题过程中要强调选题要专一,课题一旦被确定,就要认真加以实施,从一点一滴做起。

5.开展社区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发明的课题来源于社会,小发明的成果为社会服务,学生走出校园到街道社区开展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关心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小发明课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的参与。依托社会使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支持小发明活动。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开拓小发明课题。同时根据学生心理差异,加强个别辅导,依靠社会和家长为学生提供参观、调查和活动场地,进行创造活动。

由此可见,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只要学生敢于打破小发明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成功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和设备的添置,为学生的发明活动提供物质保证。同时要注意各学科的综合训练,提高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本科内容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校还须争取家长支持,如提供一些经费,提供部分材料,支持双休日学生参加小发明活动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小学生的创造火花迸发出无数创造发明的成果。

采用活动途径 面向全体学生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活动;对话情境;演讲活动;小组自主活动

在素质教育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与技巧,而且还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英语课堂价值的发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对话情境,将课堂生活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可见,英语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谈论如何邀请别人,如何接受别人的邀请,如何委婉的拒绝别人的邀请。所以,我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地表达,同时,也在无形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对话情境如下:A:My birthday is on Saturday. I’m having a birthday party.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B:Sure,I’d love to.A:Can you come to my party?C:Sorry, I can’t .I have to help my parents.A:Can you come to my party?D:Sorry, I can’t .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这样的对话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练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组织演讲活动,提高表达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活动往往是无疾而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长时间地坚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三分钟的热度,使得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的价值得不到根本的展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演讲活动,进而,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下面以我组织的演讲活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在活動起始阶段,我给定学生演讲题目,比如,My dream;My home;My mother等,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一些演讲话题,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让学生自选主题,只要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可,教师无需给予限定。这样会使学生获得真正自由展示的机会,也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好前提工作。

三、小组自主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受师生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而且对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小组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确保小组自主活动的高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我首先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接着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如,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on vacation?I’d like to trek though the jungle,because I like exciting vacations.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着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最后,让小组借助辅导书,自行出题验证自学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注重将英语课堂活动化,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英语的欲望也得到保持。

参考文献:

[1]周宇红.初中英语教学活动化尝试[J].才智,2011(36).

[2]季明玉.生活化的英语 活动化的课堂[J].小学时:教育研究,2012(09).

(作者单位 浙江台州临海灵江中学)

活动:学生习作出彩的有效途径 第4篇

一、选择有趣味的活动,增加学生作文选材的新颖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现在,从学生的习作中看不到学生生活的影子,看不到学生生活的乐趣,看到的是空话、套话。为此,教师设计活动要有趣。如设计这样一个观察活动:在你居住的院子里,如果发现有匆忙行走的蚂蚁,可找来一只樟脑丸,用樟脑丸在蚂蚁前面画一道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蚂蚁若是冲破了“防线”,你就在它前面再画一道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等蚂蚁跑累了,就在蚂蚁周围画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圈,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然后将圆圈逐渐缩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时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做记录,作文时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写作文时,也觉得挺有意思。

二、选择能启发思维的活动,增加学生作文内容的深入性

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反映出来。学生的作文应付了事的占多数。要让学生的习作思维活跃起来,作文题材必须具有思考性。

如教师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把鸡蛋煮熟,从二楼或三楼往下扔,怎样才能让鸡蛋不破。学生听后都跃跃欲试。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动了一番脑筋,个个都想出了自己的独招。有的学生把鸡蛋用棉絮裹得严严实实扔了没破;有的学生把鸡蛋系在气球上扔,鸡蛋完好无损;有的学生把稻草铺在地上,把鸡蛋扔在稻草上,鸡蛋完好无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一共煮了四个鸡蛋来做实验。我想,鸡蛋就是拿在手上不小心掉到地上也会破,何况是站在楼上往下扔,这怎可能呢,王老师不是在给我们出难题吗?哎,得想点办法。我站在阳台上,把第一个鸡蛋放在塑料袋中,塑料袋中吹满气,然后扎紧,这样往下扔,减小了鸡蛋下落的速度,这样扔下去不知结果会怎样?我把塑料袋轻轻一扔,只听“啪”的一声,不好,鸡蛋破了。我把第二个鸡蛋裹上泡沫,鸡蛋就像穿了厚厚的棉衣。因为我们冬天衣服穿多了,跌了跟头不疼。这样扔下去鸡蛋应该不会破了吧?我屏气凝神,把鸡蛋扔下去,这次没有听到“啪”的声音,我火速赶到楼下一看,我的鸡蛋宝宝正在呼呼大睡呢。老师不是说过要比赛吗,我得想个与众不同的办法。嘿,有了。我又拿来一个橘子,把橘囊掏出来,把蛋塞进去,然后再用布带子捆起来。为了万无一失,我把捆好的鸡蛋绑在伞柄上,把伞打开,这样往下扔,肯定不会破。结果呢,真如我所愿,鸡蛋没有破。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办法。写出来的作文一波三折,让人看后有回味。

三、选择有情感体验的活动,增添学生习作的感染性

学生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所谓“情动而辞发”,学生写作行为的完成,更多的是写作主体的知识迁移和情绪体验的结果。现在,学生习作中情感缺失,正是因为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有人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不过学生不会表达而已。不会表达是一个方面,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麻木。所以,我们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从而唤起自己对生活的回忆,加深情感体验,再让学生把这些情感体验流注于笔端。

如学生吃饭时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麦收季节,让学生在烈日炎炎下陪父母在田间割麦子。不管你做多做少,做快做慢,要做个不停,坚持做一小时。然后把自己顶着烈日割麦子的感受写出来。学生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充分体验到农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有学生写道:“以前我总认为自己学习是如何的苦,今天我终于体验到农民劳动比自己学习更苦,爸爸妈妈真不容易,我们可得好好学习。”学生经过这样的体验,习作中情感就会自然流露,既增添了学生习作的感染力,也让学生逐步养成了学会体验生活的习惯,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就在体验中螺旋上升。

四、选择蕴含美感的活动,升格学生习作的品味性

小学生对美好的生活和精神产物乐于接受,并容易激发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特点,把学生领出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阳光,美好的人和事无处不在,使他们自觉地从生活实践中发现美,从而把这些感受到的美倾注于笔端。秋天到了,树叶飘落,各种树叶五彩缤纷。这时让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找一些落叶,贴到自己的日记本上,仔细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形状,摸摸,闻闻,然后在这些叶子旁边写上批注。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业,品味自然之美。过一段时间,让学生写飘落的树叶,学生对树叶的溢美之词就由衷而发。而关注美,书写美,正是一篇习作格调的体现。如此,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逐渐形成,习作的立意自然就深刻了。

五、选择亲近自然的活动,寻找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春天到了,让学生走进自然找找春天,发现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夏天来了,让学生撑着小船,感受一下河水的凉爽;秋天到了,让学生采摘成熟的水果,感受一下收获的乐趣;冬天来了,河面结冰了,让学生砸砸冰,体验一下冷的滋味。雪花飘了,让学生打打雪仗,在雪地里喊出“爽”。学生在自然界中,彻底放松,神清气爽。学生能把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感受写出来,在它丰厚的土壤里一定能滋生出学生的灵性与社会的真善美来。

这样亲近自然的活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统一筹划,有序进行。

学校或年级组应在学期初拿出一套年级实践活动计划,由专人协调统筹。语文课的习作活动也应统筹安排,并纳入年级或学校的实践活动计划,在年级组层面统一组织、有序进行。

2. 善于组织,强化过程。

对学生而言,习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活动过程中的喜悦、活动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活动准备、活动进行、活动总结”的过程管理,使学生能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防止出现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现象、三分钟热度的现象。

3. 协调配合,突出“语文”。

习作活动要体现出学科的综合性,要突出“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协调好,有时还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尽可能与实际学科水平相匹配,综合中凸显语文的学科性。活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训练应作为活动的主体环节。“做”是基础性活动,“听、说、读”为过程性训练,“写”为综合性训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可忽视活动的“语文性”(或作文性)。

活动途径 第5篇

绘画,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孩子们总是能从自己的画笔下发现无穷无尽的乐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便于了解幼儿奇特的思维特点与个性的萌芽。陈鹤琴先生指出:“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并指出绘画之价值可以表现儿童的美感,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通过儿童第一信号和

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合作能有效的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比较贫乏,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发展幼儿的独创性、个性。在绘画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着重从诱发激情,培养兴趣入手。教学中我们应舍弃那些枯燥无味的填鸭式及照葫芦画瓢样的临摹式的教学方法,应让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充分体现趣味性、娱乐性,充分满足幼儿的求乐心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人们习惯的把幼儿绘画看作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则失去了绘画的意义,绘画有助于发展人的思维,在提高智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对绘画的情感、情绪具体伴随着认知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

幼儿来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他们乐于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现出来,并相互交流,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乐趣无穷。绘画不仅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幼儿自由想象的欲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启迪幼儿心智,是培养幼儿创造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绘画教学重在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培养,幼儿语言贫乏,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远远比语言表达丰富的多,所以教师应尽量鼓励幼儿的自发艺术表现能力,强调以自我表现为主,发掘他们与生俱有的潜能,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自由的空间,用新奇的媒介作为刺激和引发幼儿创造潜能的手段和工具,主张幼儿自己探索和发现。教师不应去干涉和限制幼儿绘画活动中特有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现今社会上办的各种绘画班的教材、教法及思想上仍没有根本改变,仍以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为主,发展特长,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了,甚至和成人画的一样好。结果它代替了幼儿的感觉、思考与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绘画中天真的喜悦,失去了幼儿自己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摧毁,这种教育注定要失败。因此教育者在教学、教法及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观念,教学中应以启迪幼儿的发展思维为主,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培养幼儿勇于独创、勇于尝试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启发幼儿的知发性,并提供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自我创造的机会。美术不同于其它的说理性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式形象有强烈的兴趣,也就是先娱目动亲情,然后才能激思励志。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打满算他们的创作欲望。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最生动的一种教学方式,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游戏“小小美发师”是为幼儿学习曲线设计的并让幼儿都为自己的妈妈精心设计发型。幼儿在绘画游戏中,爱妈妈的美好情感得以充分调动、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并满足幼儿的求乐心理,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再者,让幼儿有丰富多彩的认识和感知,幼儿对绘画的情感、情绪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发展的,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认识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认识的过程、感觉的过程、情感流露的过程,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幼儿喜欢联想,喜欢创造。例如:有的幼儿把大海画成红色,有的幼儿给皮球画上眼睛……他们从来无拘无束不分时空的给自己所画的物体注入生命情感,而作为教师要扫除幼儿创作时的一切故障,让他们勇敢的、大胆的毫无顾及的按自己的想法创作。教师更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挖苦讽刺嘲笑,要多多鼓励幼儿的好奇心,维护幼儿的自尊心。这样才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则。

探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新途径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态;探索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这门新课程中诞生的新课程,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并在实践、研究中反思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一、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少先队教育主题活动有机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来自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要体现自主性;为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活动目标和学习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知我学校、知我家乡等活动主题展开,对确定的学习活动主题,可设计较多的适合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的活动参考课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主题活动融合的一起,使少先队组织、评价优势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优势两者互补,相得益彰。

二、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又是实施过程中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我们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得到启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首先是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相应单元目标、课程框架问题,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活动,在计划的实施中,他们感到肩负一种责任,他们的主观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强大内在动力。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因特网、光盘、报刊杂志、课本图书,社会调查中去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最后,将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小论文和所形成的特长,所取得的进步等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有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网页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将自己的特长进行现场展示,有的将模型、作品进行实物展示……,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喜欢探究,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音乐美术有机整合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的特征,引领学生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学习音乐美术,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通过综合性的音乐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它是音乐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音乐美术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融音乐美术各个领域为一体;以音乐美术为依托,注重音乐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音乐美术与现实生活及社会之间的整体联系;在发挥分科教学优势的同时,适度打破学科界限,加强音乐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渗透、融合,组织一系列多学科参与的多知识综合性音乐美术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度和适应性,促进学生音乐美术综合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冲破了原有学科界限,打通了一些学科间边缘知识的盲点,有利于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及学生对科际联系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对客观世界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谈谈大课间活动的有效途径 第7篇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大课件体育活动是课间操的一种新形式, 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基础上, 开展课间操活动的发展和延伸, 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 大课件体育活动非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反而更加提高学生爱学会学的兴趣。 它可以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 更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 通过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是缓解学生学习疲劳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 是素质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大课件活动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故而应该全员参与。 学校工作校长是一面旗帜, 只有校长重视了, 才能在时间上、政策上、资金上全力投入, 积极参与。 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和师生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这是完善大课件活动的基础。 所以为保证大课件活动的有效、 顺利进行,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副校长, 中层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 体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学校大课件活动领导小组, 形成“校领导 — 政教处 — 年级组长, 体育老师 — 班主任 — 班级学生”层级管理, 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全员参与, 全程管理。

三、争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支持

在大课间活动中, 不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 还要争取争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支持。 因为学校是一个大团体, 工作内容丰富繁杂, 尤其是相对于大课间这一体育项目活动, 如果仅仅依靠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以及分管领导的监督和体育老师的操练, 则是远远不能满足大课间活动要求的。 由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安排与落实, 因此争取班主任的支持, 对于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例如班主任的配合、检查、督促, 都是大课间活动正常开展和有序开展的最基本保证。 在争取班主任支持的同时, 要注意取得其他科任老师的支持, 发挥其他老师的学科作用和个人才艺专长, 与体育老师一起负责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工作, 实现各科之间的整合。

四、科学设计内容, 合理安排时间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 要根据本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确定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 要符合活动规律, 符合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注意当地的气候、天气变化, 在早操、课间操的活动基础上合理安排大课间的活动时间, 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五、丰富活动内容, 增强活动实效

大课件活动要有实效, 就必须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在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 要挖掘本地舞蹈、 乡土游戏等品牌内容, 编排既符合本地区本校园学生的年龄特征, 又符合学生的身体锻炼要求, 既有趣味性, 又有审美价值的校园集体舞蹈。通过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内容, 让阳光体育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旋律”, 体育校本课程成为实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运动会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快乐节日”;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

六、加强督导评价, 建立长效机制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新形势下的校园学生活动模式, 要持之以恒, 旨在提高学生体质。 通过“督导检查, 互动评价, 适时更新, 激励奖惩”等方式, 常抓不懈, 建立长效机制。 其中督导检查是学校政教处和体育教师检查学生出勤、活动, 队列、站姿等情况的检查记录, 要保证活动的质量;互动评价是年级、班级之间互比互评, 师师间, 生生间互动评价, 以此增强活动的效果;适时更新是指不断更新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激励奖惩是通过检查评比, 每学期将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依据, 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开展。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不断发展,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 又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通过学校领导的重视, 班主任的配合, 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 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全军, 徐长学.浅谈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5.

[2]吕琴.浅谈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J].体育时空, 2011.

[3]郑南辉.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J].新课程·上旬, 2015.

[4]樊凯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第8篇

一、面向学生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源于学生生活。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寓于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现在的很多学生不吃早餐,爱吃零食,甚至有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开展《早餐的学问》《饮食与健康》等主题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饮食的有关知识,做到合理饮食,健康生活。丰富多彩的节日也是综合课程学习研究的内容,这些节日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把节日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

(2)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学生多数喜欢动物,可以设计《动物世界真奇妙》《有趣的昆虫世界》《我家的小宠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增强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有的同学喜欢车,可设计《走进车的世界》《我与赛车》《汽车与交通》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喜欢的车进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小汽车和举行赛车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汽车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面向社会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之不尽的资源库。

(1)关注社会,抓住热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让学生面对社会,走进社区,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责的使命感。如申奥成功,老师可组织学生以《舞动的北京》为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申奥成功新闻发布会录像;搜集历届奥运会主题、会徽、吉祥物;畅想2008北京,畅游中国文化,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设计主题活动。

(2)依托社区,体现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但要源于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依托社区,体现地区特色。首先可组织学生讨论家乡有哪些特色,你想了解些什么?然后共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如《走进家乡的古石棚》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古石棚的沧桑历史和建筑特点,感受家乡人聪明才智;有的老师根据家乡驰名中外的花边制作产业这一特色,设计了《美丽的花边制作》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家乡花边制作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动手设计制作花边。

三、走近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结合季节变化,开发活动主题。

从大自然的风貌与变迁中,我们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活动主题。如,春天来了,可设计《春天的盛会》引导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故事,去描绘、歌颂春天,以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冬天来临,大自然将出现许多奇妙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并根据观察到的奇妙现象去设计活动。如《奇妙的冬天》《动物冬眠》《千姿百态的窗花》《美丽的树挂》等等,通过对冬天里一些奇妙现象的探究,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

(2)引导发现,探究奥秘。

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观察、发现、探索,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近几年东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对这一自然现象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老师便设计了《走进沙尘暴》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沙尘暴的形成与防治,去了解它的危害。《家乡的石头会说话》主题研究活动,是老师根据家乡山上那千姿百态且富有灵性的石头而设计的。

四、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丰富综合课的内容,也使德育更富实效性。结合少先队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自主确定大、中队会的主题和分主题,并参与主题活动呈现形式的设计以及时间、人员安排,会场布置等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采用活动途径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第9篇

一、课堂激情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能力

课堂激情展示即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安排一位或者一组学生对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或者谈谈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当然为了保证课堂效果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必要的指导。

那课堂激情展示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个人认为, 首先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激发认知兴趣。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可以激发兴趣。然后是可以培养他们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能力, 增强自信。总之, 通过这样的活动, 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的同时, 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学习的理念, 使他们受到一种终身难忘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展示, 表现自我, 施展才华, 让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并从中让他们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二、课堂激情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激情探讨就是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尽可能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自主解决疑问。

“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我很喜欢这句话, 没有了矛盾双方也就没有了故事的发展, 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的精彩。思想在争辩与讨论中变得深刻。所谓黄钟不撞不响, 真理不辩不明!知识的获得, 就需要相互讨论, 相互争辩。在学习上, 讨论就是一种语言的交流, 也是一种合作。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确立自己的观点, 清晰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激情探讨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反复论证确定答案。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也就是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课堂激情点拨———让学生走出迷雾, 豁然开朗

课堂激情点拨的精髓是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在学生一时难以突破的思维临界点, 即胶着状态时, 教师调动各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点拨调控, 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发生质的飞跃, 完成学生对知识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 取得良好的点拨效果。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 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 都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 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因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一效果, 课堂点拨过程中就应该先搭桥铺路, 由浅入深, 然后总结规律, 促进迁移, 最终激起共鸣。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 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另外, 在创造激情课堂过程中, 教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 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但学生毕竟是学生, 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后, 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 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 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 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 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 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此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 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所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 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 要有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只有这样你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 才会有效地实现你的教学目标。

激情英语课堂的创设可以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使学生乐于探究、自主探究, 求得主动发展。有了这样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充满生机的课堂, 在师生的和谐合作中, 必将会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使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创造充满激情的英语课堂谈一些自己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体育活动是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 第10篇

一、激烈竞争,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美

团队精神教育是美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体育活动中,必须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团队就是集体,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还要懂得关心集体,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个人要服从集体,局部要服从整体,不要因个人的得失而影响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发现学生人心涣散时,通常会采用队列队形、团体操、篮球运动等训练的办法来扭转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新有了高昂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培养学生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就连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当中约束了自己的行为,甚至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失误,会影响整体的统一性、完美性。另外,班与班之间的比赛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如班级之间进行接力赛跑,球类比赛等。比赛会使每位学生都以最大的努力来使本班获得第一,维护本班的利益和荣誉。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规模更大的集体项目比赛,如组织全年级的拔河赛、篮球赛,以及校运会,通过这些比赛,可以使学生懂得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有趣的活动,健全学生的个性美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是有区别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将形成积极的个性。个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学生的个性有不健全的方面,如羞耻感,内疚感,自卑感,怕自己在活动中出现力所不及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从而产生自卑。如果教师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娴熟的运动技能,塑造学生的体型美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技能,仅仅使学生学会还不够,让学生掌握娴熟的运动技能才是活动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活动的“泛化过程”中要及时地、准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运用正误对比,通过分析来加深理解,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以便动力定型顺利形成和不断巩固,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使学生能轻松、协调、熟练、准确地完成动作,并能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运用。使之在练习中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美的躯体。体育活动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所以体育活动应围绕这一任务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学生掌握了运动技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优点,而且还可以挖掘潜力,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塑造学生体型美。

四、愉悦的游戏,净化学生的心灵美

体育和美育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而游戏又是净化心灵美的最好方式。活动中通过“钻城门”游戏培养学生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美的品质。通过“迎面接力”和“传球接力”游戏培养同学们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美的精神。“春种秋收”游戏会激发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热爱的美的情感。而“侦察兵”游戏则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的美的情怀。这些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受到美的陶冶。

五、高雅的音乐、舞蹈,增强学生情趣美

整理活动和准备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它是热身活动和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教学中我把各种轻松的舞蹈配以优美的音乐,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美的熏陶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育活动与美育是相互渗透的,通过体育活动加强美育,必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体育活动内容、活动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做到把美育贯穿于体育活动之中,使两者有机结合。体育活动借助美感的力量,能确立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树立审美的理想,懂得热爱美,维护美。从而丰富学生的情趣体验,实现健与美的结合,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摘要:<正>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形体美、精神美和气质美都有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体育美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体育活动,不仅强筋骨、增知识,而且可以调感情、强意志,也就是既能塑体又能健心,造就学生的性格美。通过体育活动以美启真,开发智力;以美储善,培养意志;以美怡情,陶冶情操;以美练身,增进健美,开展体育活动

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第11篇

一、开展主题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承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认为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是开好这门课的关键,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文本、没有教材,选择不同的资源就是选择不同的无字教材,资源开发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这道“大餐”中获取营养的数量和质量。资源开发得不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米之炊”或是“粗茶淡饭”,甚至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朝阳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主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建设和研究,采取边编辑、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形式,各校因地制宜选择内容,在全区初中一、二年级先后开设了法律大风车、消防自救演练、无公害蔬菜的探究、营养与烹饪、远离毒品、爱心献农家等主题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主题教研活动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了同一主题下分阶段开展活动的研究方案,每一个学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开展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也有了不断提高。全区教师共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三十七篇,并撰写了十多万字的培训材料,全区已建立起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其中,部分案例被编入吉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教师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十五篇,分别获国家、省一、二等奖。

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把握了课程的方向,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亲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无米之炊”变成了营养丰富的“套餐”、“自助餐”,为朝阳区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教师角色,实施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怎样兼顾四大领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我们共组织了四次培训,其中包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特点、内容、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认识和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活动方式;评价内容与要求;典型案例剖析。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教师的认识,明确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要求、目标等。通过实践培训教师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不单纯是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 “六个放手”和“四个转变”的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主動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提升。

1.教师要做到“六放手”

即:学生选择主题放手、组成小组放手、自拟活动方案放手、选择活动方式放手、放手让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真正做到了“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尊重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和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提升。

2.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即:(1)变“策划”为“参谋”。在活动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等工作。课题的来源主要从学生中产生,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去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当好参谋,师生共同筛选、整合,由“问题”到“课题”,确定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制订的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学生设计的调查表、访问表、参观表、实验报告、评价表、小组分工等予以“参谋”和帮助、指导与修订。(2)变“指挥”为“服务”。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把充分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服好务,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必要的讲解、扶持和方法指导,并在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同时参与到活动全过程中,要做到“三心”:即用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耐心参与学生讨论、开心与学生一起活动。(3)变“包办”为“点拨”。在活动总结阶段要进行活动汇报、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自己研究探索、实践操作、社会调查等过程,把得到的各种信息经过综合处理,经教师点拨、提升,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将同学所得、所思,用照片、论文、报告、图画、模型、语言表述、小品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4)变“挑剔”为“赞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以发展性、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为主,重参与、重过程、重学生的纵向发展,兼顾结果,坚持多元性评价(自评、互评、他评),形成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等各类人士的评价网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机制,使课程逐步走向良性运行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校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了朝阳区乐山素质教育基地,把基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主管局长的亲自带领下,建立了以教育局为行政支持、进修学校为业务支撑的行政、教研相结合的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体系。主管教育的局长亲自担任第一责任人,在沟通、协调、激励等方面给予保证。在教育局领导下,教师进修学校主管教研员的组织下,学科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完成了几项工作,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有效实施。具体工作如下:

1.组织有关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各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领导小组,由一把手牵头,下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小组。以一个主题或一个项目为一个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多少由主题或项目的内容而定。

2.制定相关方案,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进修学校主管教研员组织学科中心组成员研究制定全年活动方案,各校研究小组参照进修的方案制定学校研究方案,教师制定学年或学期研究方案以及工作计划。

3.建立一只专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现有的某一学科教师,不可能对学生的所有综合实践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因此,各校建立了一只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由班主任、德育处、团委的教师来兼任,另外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目前,各中学做得都比较好。实践证明,专兼职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完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管理

在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教师进修学校主管教研员的组织带领下,在学科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结合教育局的督导工作每年对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督导评价。

探讨初中美术课外活动途径 第12篇

一、课外活动要结合学生生活

美术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审美能力提供发展的平台。在美术课外活动中, 应使学生置身在生活的背景中, 在实践中体会美的真谛, 进而升华到美的情感。对于美术绘画来说, 线条是绘画的基础, 是最古老简洁的语言, 也是写生的基础。长期坚持大量写生练习, 不仅可以提高线条的表现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 让学生能形象、准确地表达出美术对象的神态和情境。如:在写生课外活动中, 我先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开始让学生临摹石膏像, 画出大致轮廓, 了解绘画的基本要点, 其次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植物的结构, 为写生取景构图;然后, 让学生轮流当模特, 以真人为例, 讲解绘画要点, 学生兴趣盎然, 作业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另外, 每一周我都会带领美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去户外写生,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如在插秧的季节, 我组织同学到田间去, 亲身体验插秧的辛苦, 然后让学生根据亲身感悟和仔细观察创作一幅画, 作为一周课业总结。学生们通过汗水的洗礼, 更加懂得生活中无处不有美的存在, 创作的画, 也少了些许空洞, 多了些情感和内涵, 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创造的艰辛,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升美术技巧, 提高了写生速写能力, 为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

在美术课外活动中,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屏障, 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诠释美术内涵, 增强美术课外活动的趣味性。如可以通过电影、图片、漫画、参观、游戏、音乐、旅游等方式, 引导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很多学生喜欢卡通画的绘画, 我就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漫人物, 张贴在黑板上作为示范画展示出来。学生们有的画出了《火影忍者》中的宇智波佐助、有画《海贼王》中的草帽船长路飞的, 还有《蜡笔小新》中的小新等。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风格不同的动漫, 人物形象和用笔也各有所不同。这样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 让学生去创新课外活动方式, 让学生主动了解美术韵意, 感悟作品蕴涵的美好情感。

三、发展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能力

色彩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恰当运用色彩, 不仅能增强绘画的表现能力, 还能给观赏者直观的视觉冲击。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更应重视色彩的教学, 如我在“色彩”课外教学中, 让学生统一用十二宫格的调色盒, 按照我写的顺序放入颜料并逐个认识色彩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色彩, 我在调色板上向学生展示红、黄、蓝三原色, 接着, 我把红色和黄色调和成橙色, 学生们都很诧异。我告诉学生:“这是复色, 就是两种或者三种颜色调和出的颜色, 两种颜色的用量比例不同调成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们兴趣大增, 跃跃欲试, “同学们, 想知道不同颜色可以调出什么颜色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好, 那下面自己动手去搭配调色, 不要忘了在换色前要先洗笔。”学生们立刻动手实践, “老师, 你看, 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了, 好神奇。”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这种自己动手去调配色彩的方式, 在了解色彩混合规律的同时体验到色彩带来的快乐, 在以后的色彩绘画中也不再感到盲目,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美术绘画能力。

四、在课外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而想象则是将主观感受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桥梁。在美术课外活动中, 教师将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目标, 并善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让学生通过情景创设体会到美感。如在《春天的畅想》主体活动中, 我带领的课外活动小组每周都到课外写生, 第一时间了解春天的气息, 风姿卓越的迎春花、初绽绿意的柳树, 让学生发现春天的到来。在活动课中,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朱自清的散文《春》, 带领学生感受春的意境, 边播放的同时展示出春意盎然的图片, 情景结合。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创作出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春的作品, 可以是一株小草, 也可以是一株迎春花, 这样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 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有春的意境。想象力的培养源于生活中的情境创设, 美术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勇于展现自我,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真正发挥。

总之, 美术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课外活动的组织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实际生活, 因材施教, 让学生创造出符合整体, 有生命力的作品。在课外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增强美术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沛县郝寨中学)

摘要:美术教学对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着重要作用。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课堂的延伸和发展, 比课堂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要做好美术课外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展开, 可以通过结合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动手实践和情境创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解和创意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运营资金预算下一篇:实践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