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填图系统范文

2024-05-19

数字填图系统范文(精选5篇)

数字填图系统 第1篇

随着矿产资源调查力度的加强,在野外实际测制剖面过程中,需采集大量的岩石样品及土壤样品,为显示丰富的矿产信息,样品分析元素越来越多,一般为8~10种,多者达10种以上,在剖面图制作中,需显示元素光谱曲线,以上众多的样品及分析数据,费时费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总结了一套方法,利用野外采集剖面数据及元素分析的电子数据,在数字剖面桌面系统中并结合MAPGIS软件中的点位置转换为属性、投影转换等功能,可以自动生成元素的光谱曲线,其具体作法如下:(以PM 38为例)

1、在数字剖面桌面系统打开剖面,新建点文件(rockPM38wt),在点编辑菜单中选择编辑点属性结构,增加样品号y(字数串,8),xx(双精度,10,2),yy(双精度,10,2)(注意该步每输入一个字符按回车键),选择OK(图1)。

2、据采样位置输入点图元(以子图号1533,子图高度宽度均为1),形成点文件rock PM38wt(每层第一个样应在修改点属性中填写,其余样可在电子表格中用充填柄充填)。

3、在点编辑菜单中,用选择点选择采样位置输入的点图元,再用点编辑菜单中的对齐座标,选择水平方向对齐,OK(图2)。右键单击ro ck PM3 8wt文件,保存项目。最小化数字剖面图桌面系统。

4、打开MAPGIS主菜单,选择实用服务,投影变换,在文件菜单中打开剖面中的rockPM38wt文件(图3),在工具菜单中选择点位置转换为属性,单击图元文件,出现rock PM38wt,确定,点击转换(点击浏览属性可检查rock PM38wt的点属性),再确定(图4)。关闭窗口,并保存rockPM38wt文件。

5、在MAPGIS主菜单中选择库管理,属性库管理,在文件菜单中选择装入点文件,在属性菜单中选择输出属性,在输出类型中选择数据库表格,输出文件:如PM38,注意保存路径不要太深),确定(图5)。

6、将输出文件在电子表格中打开,将分析结果复制到相对应位置上,另存为文本文件(制表符文件)格式(PM38-1)(图6)。

7、在MAPGIS主菜单中,选择实用服务,投影变换,在投影转换菜单中选择用户文件投影转换,打开文件PM38-1,设置分隔符,TAB分隔,选择属性名称所在行(元素所在行),线图元所在位置,选择无;按指定分隔符以Ag元素为例,xx位于3,y位于6列(y为分析元素成果),将不需要投影选上,点击数据生成,确定(图7);复位窗口选点文件出现点,关闭窗口提示保存点文件(图8)(用相应金属元素,如P M 3 8 Ag)。

8、重复7操作形成第二,第三等元素点。

9、将生成点文件添加到数字剖面中(若点高低相差大或很平分不开时,采用整图变换将y值缩小或放大),以PM38Ag元素为例,将ROCKPM39AG.WT添加到PM38中,可将其它不用图层关闭,发现该元素点高低相差很大,在点编辑菜单中选择点,然后选择其它菜单中的整图变换,点变换,将y值给为0.25确定,新建线文件(rock.wl),用线编辑菜单中的用点连线连成曲线(图9)。点文件有八个,线文件可以是一个。

1 0、重复7操作形成第二,第三等元素曲线,最后用其它菜单中的整块移动将各元素曲线置于不同的坐标中,用此方法生成的PM38元素曲线如图10。

目前,在实际数字地质调查工作中,岩石元素光谱曲线的作法有两种,一为GRAPHer作图方法,其方法的缺点为未考虑剖面导线方位变化及地形坡度因素,岩石曲线分析成果投影点位置与实际剖面采样点位置偏差较大;二为利用固体矿产桌面系统中探槽作图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一次只能做三条元素曲线,且采样点位平距及元素分析结果受探槽比例尺影响,要进行比例换算,步骤较为复杂。笔者总结的该套方法,纯粹使用RGMap和Map GIS的一些功能,方便使用者快速掌握,精度高,且不受分析元素数量的限制,故向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人员推广使用。

摘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数字化的应用,在资料整理过程中,要作大量的剖面岩石或土壤元素光谱曲线,为了使光谱曲线的作法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并与数字剖面系统相衔接,经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总结了一套作图方法,并在项目工作中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光谱曲线,计算机自动处理,点位置转换为属性,投影转换

参考文献

[1]李超岭,杨东来,李丰丹等.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地质通报.2008,27(7):-923-944.

[2]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学院.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超岭,于文庆,张可信,等.PRB数字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2004,29(6):745-752.

[4]李超岭,杨东来,于文庆,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方法研究[J].地球科学.2002,29(2):213-217.

[5]于文庆,李超岭,张可信,等.数字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2003,28(4):370-376.

数字填图系统 第2篇

试论数字填图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1:25万炉霍幅、马尔康幅为例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地质图成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全过程数字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者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和熟练程度有限及数字填图系统的不完善性,在工作过程中不得不借助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对在运用数字填图系统及野外数据采集器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作 者:黄成 HUANG Che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00929(z1)分类号:P5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 数字化 空间数据库

数字填图系统 第3篇

关键词:1:5万地质图,数据库,整合,转换

1 概述

1.1 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建库

以传统填图形成的成果资料为基础,采用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采集数据,同时通过误差校正、属性编辑、录入、挂接等方法来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其建库主要分为地质图数字化、误差校正、属性录入与挂接、投影变换。

1.2 数字填图地质图数据库建库

以数字填图DGSInfo数据为基础,从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地质剖面的原始数据开始进行整理,采用点—点、线—线、面—面自动复制技术实现图形及属性的部分继承,再从地质体面实体、地质界线提取相应对象类、综合要素类,按数据项描述要求填写属性内容。其成果主要包括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

2 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与数字填图数据库对比

2.1 数据库建设标准

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建设主要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及补充说明、《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分省)建设实施细则》,数字填图成果数据库建设主要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06)。

2.2 数据库组织模型

在回溯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地质体面实体按子类分离为沉积地层单位和火山沉积地层单位、变质岩系地层单位、非正式地层单位、侵入岩年代单位、侵入岩谱系单位、脉岩、构造变形带、双线河、湖泊、水库、雪线等图层,各图层的属性结构不相同,大多数数据项采用代码填写。

在数字填图成果数据库中,地质体面实体包括沉积地层单位和火山沉积地层单位、变质岩系地层单位、非正式地层单位、侵入岩年代单位、侵入岩谱系单位、脉岩、构造变形带、双线河、湖泊、水库、雪线等图层。各单位用不同的子类型标识码区分。

2.3 属性内容

回溯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属性与空间实体一一对应,并直接关联。图元的属性包括所有对该图元描述的属性字段,同类图元具有相同的属性,对空间实体的添加与删除直接体现在属性数据的添加与删除。属性内容以代码为主。

数字填图中图元的属性只包括基本的属性项,其它属性需通过子类码及图元编号等主键进行关联,通过组成地质图的基本要素类和对象类,采用关联、依赖、组合和继承来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则,大大增强了数据库应用的灵活性和目的性。

2.4 系统库

回溯性1: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统一采用全国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系统库。数字填图成果数据库在2008年后使用了统一的数字填图系统库,早期的数据存在各调查单位系统库不一致的现象。

2.5 应用平台

回溯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数据可直接在通用的GIS平台应用,实现地质体、断层等图元与属性的交互式检索查询、空间分析等。

数字填图成果数据库成果数据需借助原建库平台DGSInfo实现对专题地质要素与属性的交互式查询检索与应用。

3 整合集成方案

由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数据库建设方法,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与数字填图数据库成果在数据模型、表达方式、数据结构、应用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采用的系统库也不一样,给成果的综合利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集成不同方法完成的区调成果,建立全国统一的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能更好地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水工环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组全面地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提出了传统填图和数字填图两种不同数据源形成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整合技术方案,即以数字填图数据模型为基础,补充相关内容,将数字填图数据库与回溯性地质图数据库进行综合,生成一套新的应用模型。根据整合方案开发了Geo Model软件工具,该软件为实现传统填图和数字填图数据的综合、集成、更新、处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4 系统启动

点击“开始”→“程序”→“数据应用模型软件生成工具”→“Geo Model”或在桌面点击Geo Model快捷键,弹出系统主界面。

5 系统主要功能

5.1 引入数据模型

实现标准与软件的搭配,完成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化定制。

点击【数据综合处理】→【引入数据模型】,弹出数据转换规则设置界面,点击“打开建库标准规则文件”按钮,在弹出选择建库标准规则文件的窗口中选择“回溯性与数据填图数据库图库转换模型.MDB”,即可完成建库标准规则文件的引入。建库标准规则文件存放于程序安装运行的Program目录下。

5.2 系统库对照关系表设置

点击【综合数据处理】→【系统库对照关系表设置】,弹出设定系统库对照关系表对话框,点击“装入存放系统库对照关系文件”按钮,在弹出对话框选择“Symbol.mdb”文件,即可完成系统库对照关系文件的装入。根据项目自身的需求,依次设置好符号库、线型库、图案库及颜色库等的对照表,点击“确定”即可。

5.3 回溯性→应用模型数据转换

点击快捷键或点击菜单【数据综合处理】→【回溯性→应用模型数据转换】,弹出对话框,依次设置好数据转换范围及转换后结果文件的存放位置(详细设置见下),勾选“模型未包括的图层保留原属性”后,点击“开始转换”,即可完成“回溯性→应用模型数据转换”工作。

(1)设置数据转换范围: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对应的选项,(1)如转换工程中的所有文件则选择当前工程文件选项,不需理会图层文件是否打开,但如果工程中包含光栅文件,则需要先删除;(2)如只转换工程中处于编辑状态的文件则选择当前编辑文件选项;(3)如转换某个文件目录中的文件则弹出浏览文件夹供选择,按确认完成设置。一般情况下选择转换当前工程文件。

(2)设置转换后的结果文件存放位置:(1)选择“本地”则转换后的文件的存放位置与转换前的路径一致,即与转换前的数据存放位置一致。(2)选择“异地”则应选择一个文件目录或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目录用于存放转换后的数据。

(3)如果在“模型中未包括的图层保留原属性”前勾选,则保留原属性,否则不保留。

5.4 数字填图→应用模型数据转换

点击快捷键或点击菜单【数据综合处理】→【数字填图→应用模型数据转换】,弹出对话框,依次设置好各选项(详细设置见下),点击“开始转换”,即可完成“数字填图→应用模型数据转换”工作。

(1)设置数据转换范围: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对应的选项,如转换工程中的所有文件则选择当前工程文件选项;如只转换工程中处于编辑状态的文件则选择当前编辑文件选项;如转换某个文件目录中的文件则选择当前所选目录文件选项。

(2)设置转换后的结果文件存放位置:选择“本地”则转换后的文件的存放位置与转换前的路径一致,即与转换前的数据存放位置一致。选择“异地”则应选择一个文件目录或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目录用于存放转换后的数据,如上图所示。由于数字填图的数据图层文件与应用模型相同,若转换的结果选择本地存放,则转换过程中会不断提示数据不能存盘,转换完成后把原数据关闭,然后保存转换结果即可,但这会破坏原始的数据,故需要在转换前备份数据。一般建议采用异地存放进行转换操作。

(3)打开存放要素类的MDB文件,点击“打开存放要素类的MDB文件”的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该图幅的“DGSMAP.MDB”文件。

(4)如果图幅数据因数据项内容太多,长度不够,存在外挂属性表,则还需打开存放外挂表的MDB文件。

6 结论

Geo Model工具是基于MAPGIS软件开发的,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除了对用户提供数据整合转换外,还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检查、投影变换功能,数据转换前,为了避免数据信息丢失、拓朴关系错误,必须经过各项数据检查、修改无误后,才能进行数据转换,而投影变换则满足了用户对不同数学基础数据的需要。

此外,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可以将不同工作手段形成的数据纳入该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根据不同的专题需要,提取工作所需的图层数据,快速编制各类专业基础图件,实现地质多领域的信息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勇,刘荣梅,等.地质应用模型数据生产软件Geo Model软件使用说明书[R].2015.

[2]张朴,王兴琴,包立新,等.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2015年度)[R].2015.

数字填图系统 第4篇

1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特点

从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内容上可以看出, 其包含的范围和领域相对较广, 其中以计算机、GPS、GIS以及RS技术为重点。除了对野外地质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及数据的分析之外, 还能够对图形以及图件的形式进行转换。在整个数据转换工作中实现数字化。在数字填图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地质填图技术具有一定的优点,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数字化填图技术和传统的技术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 工作人员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很容对其进行掌握。

第二, 在进行地质条件以及地质信息的勘查过程中, 对数据以及信息的整理工作比较灵活、简洁, 不需要繁杂的程序, 而且很适合在野外进行。另外, 还很容易对地、空的信息进行汇集。由此, 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就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同时还能够向更加深、更加广的领域进行延伸, 总之, 数字填图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客观的实际。

第三,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高端的科学技术, 主要是以高科技的产品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 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的繁琐性, 还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 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文字, 图形以及影像等各种形式的转换, 为信息获取以及采集工作提供便利。

第四,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可以很精准地对观察的范围以及标注的精度进行掌握和控制, 而且还能够对地质矿产的相关信息进行高效地分析, 对其准确程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可见, 在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 应用数字填图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 还能够保证数字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精准性。

2 野外地质工作数字化的现状

2.1 我国地质调查数字化的概况

从我国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上看, 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速度较慢, 现如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早在上个世纪, 我国在地质调查领域的发展才初见成效, 但是, 仅仅可以对两种不同的地理条件进行实验。无论是在矿产调查的使用设备还是在相应技术应用中都无法达到标准。现如今, 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领域中逐渐应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系统, 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RGMAP2.5系统, 这一系统逐渐进入到世界发展的前列, 可以对小比例尺的范围内进行地质结构的勘查工作。相关的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地质调查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 本着用科学的理念来促进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原则, 有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最终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应用到其中。因此, 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

要进一步实现1:5万区调20万km2, 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40万km2。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和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评价体系。进一步改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隐患详细调查120万km2, 建成比较完善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和应急技术支撑体系, 研发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为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四个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发展完善基础地质理论和成矿理论。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地质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研制一批新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星-空-地立体地质调查评价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为企业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提供服务。

2.2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优势分析

PRB数字填图简单地来说, 就是由国家地质调查局研究和开发的一种适合野外地质信息的采集、贮存、传输的高科技系统, PRB数字填图过程主要是利用了GIS、GPS、RS等技术进行实现和操作的, 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把地质点作为具体的实体点, 通过分段路线的链接使得点和点间界线形成和组织成为一个“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的数据模型。众所周知, 在野外所观测到的所有信息, 都有可能直接形成或者说是直接影响一个具体样品、材料图、产状、素描、地质点、地质界线、化石等属性和空间位置能的建库和成图, 所有的路线、地质点和每一个地质数据都能从空间延伸到属性、从属性在过渡到空间再进行相应的检索和分类, 最终就能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野外初始地质数据库, 通过这一信息就能利用技术手段对其经过整理和分析, 最后直接输出各类专题图件和相关的地质图。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改变了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信息采集工作的生存状态, 该系统的实现和利用为传统的地质工作披上了科技发展的外衣, 使原始传统的地质工作逐渐也走向了数字化, 是地质调查工作终于告别了笔记本和记录簿, 告别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和艰辛的信息存储, 完全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转接、传输和储存;同时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为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和前提, 完全实现了区调整个过程中的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3 结论

总之, 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已在国内外形成, 在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中, 传授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符合时代的要求, 这一举措将会推动地质调查方法的发展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李超岭, 于庆文.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J].地质出版社, 2009.

[2]中国地质调查局.历史重任在肩, 成果功勋卓著 (序) .地质通报, 2009, 23 (1) .

数字填图系统 第5篇

作为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已经成为地质行业通用的软件平台[1,2,3]。而数字填图软件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开发的软件平台,也广泛应用于地质数据库建立与分析。本文以老挝波乔省布劳铁多金属矿区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为例,将两个软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的数字特征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点位数据图、单元素异常图、组合元素异常图绘制等操作。

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圈定成矿靶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开展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1测区概况

1.1区域地质背景

老挝波乔省布劳铁多金属矿区位于东南亚老挝西北部,即金三角之北,是太平洋、东南亚、印度洋区划分大陆型、过渡型(沟弧盆系)及大洋型三大地壳构造域的分界汇聚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青藏—西印支板块带的昌都—思茅—南邦中间板块的兰坪—江城—帕府中生代拗陷带的南邦中新生代盆地的西缘。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上都有其特殊性。

区内发育海相火山岩系列及大片各期次的花岗岩侵入体,主要为高级变质的片麻岩和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属于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但无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通常将其归属于元古界[4]。

老挝地处稳定区与活动带的交接地带,布劳铁矿区位于云南景洪—会晒岛弧火山岩浆带的南延部分,区域上断裂及岛弧发育,导致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期次多,分布广,形成复式岩体,并形成与之有关的多种成矿系列[5,6]。

该区目前有开采的有金矿、宝石矿[7]、铜矿,同时距离我国边境的云南西双版纳州的铁矿带((1)南林———大猛龙铁矿[8];(2)勐腊新山铁矿[9];(3)勐海双关铁矿[10]只有100公里左右,故显示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

区域上矿产主要为与印支期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铁、锡、铅、锌、金、银等矿化;及其与矽卡岩有关的铁矿床(如富诺安(Phu Nhouan)矽卡岩铁矿床、帕莱(Pha Lek)矽卡岩铁矿床)等。

1.2测区地层

根据矿区的地质填图工作及工程揭露工作,布劳铁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布劳组(O—Sbl);中生界下—中三叠统暂当俄组(T1—2dw)。

布劳组(O—Sbl)是以陆源细碎屑岩为主的浅变质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质岩、泥质板岩为主,其岩性、岩相及变质程度等组合特征,能较好地与区域上O-S的“发光页岩”进行对比,其时代属奥陶—志留纪。

当俄组(T1—2dw)以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蚀变安山岩、蚀变安山流纹岩)及其火山碎屑沉积岩(沉凝灰岩)、绢云母泥岩为主,并经接触交代变质而成的矽卡岩组成。其岩性、岩相等组合特征,能较好地与区域上早—中三叠统进行对比,其时代属早—中三叠世。

1.3测区构造

测区以南北向的褶皱系为主。其南北向的构造及北西向的构造构成了矿区的主要构造格架。南北向的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分布,是含矿热源的来源和通道,北西向的构造为控矿构造。

注:含量单位Au单位为ng/g,其余为μg/g.

2原始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2.1原始数据采集

在区域地质和矿化特征研究基础上,在探矿区57km2范围内布置了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其中采样密度为4-5个点/km2,对已发现水系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6-8个点/k㎡,以查明不同地质体的时空分布及与成矿的关系,围绕金、铜铅锌等目标矿种,圈定化探异常区,为进一步矿产勘查提供依据和靶区[11,12,13]。

野外工作设计测点在地形图上完成,在1:50000地形图上按0.25km2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当采样密度平均为4-5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样品采集按照设计坐标采用手持GPS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确定的方案进行采样,最终完成水系沉积物样品采集247件。

2.2预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送往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验中心分析,分析项目包括Au、Ag、Cu、Pb、Zn、W、Sn、Bi、Mo、As、Sb、Hg共12种元素(表1)。将野外手持GPS获得的采样点的坐标与样品12种元素测试分析得到的结果一一对应整理到一个文本文件(*.txt)中。

通过MAPGIS 6.7主菜单→实用服务→投影变换→P投影转换→用户投影转换打开第一步骤的文本文件,设置X(坐标)位于与Y(坐标)位于文件中所在的列。设置分隔符。勾选分隔符号中的Tab键,设置属性名称所在列,同时设置数据类型(一般为双精度),这样就可以在生成的图元文件中带有属性信息。设置输入投影参数与输出投影参数,需要设置到当地的投影中心点经度,同时设置好点图元参数,点击投影变换即完成了含有属性信息点文件(化探.WT)的制作。

3统计分析和异常图件的制作

3.1统计分析

3.1.1数字特征统计

将前述经过投影变换的点文件(化探.WT)添加到数字填图的工程系统中,点击综合数据处理→数字特征统计→数字特征统计完成对老挝波乔水系沉积物12种元素分析测试结果的统计,按照对数平均值+2倍数标准离差来确定异常下限,同时可以得到12中元素的数字特征统计直方图及变差系数。

测试的12种元素分布显示,仅As、Au、Bi、Cu、Pb含量分布不均匀,属强分异型,Sb、Zn为中等分异常型,其余5种元素为弱分异或者无明显分异类型。即从地球化学观点看,矿区多金属矿成矿具有一定潜力,可以进一步开展工作。

3.1.2聚类分析[14]

利用数字填图系统中综合数据处理→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可以实现化探数据处理中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制作。

由聚类分析谱系图(图1)看出,相关系数>0.5时,分为Ag、Sn、Sb和As、Cu、Zn、Bi、W、Mo及Au、Pb三个组合。反映该异常存在As、Cu、Zn、Bi、W、Mo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和Ag、Sn、Sb与Au、Pb的低温热液成矿过程,从该多金属矿区的岩性条件来看,具备寻找Cu、Pb、Zn、Au的成矿条件。

3.1.3因子分析

利用数字填图系统中综合数据处理→多元统计→因子分析可以实现化探数据处理中正交因子解的获得(表2)。

从表2可以看出,Cu、Pb、Zn三种元素主要受第1因子的影响,Ag主要受第2因子的影响,Au主要受第3因子的影响,Hg主要受第4因子的影响。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矿区寻找Cu、Pb、Zn、Au是具备潜力的,同时再从正交因子计量表格中对应第1因子,第3因子可以找出最具备找矿潜力的坐标区域。

3.2地球化学图件制作

3.2.1点位数据图制作

将该点文件添加到MAPGIS编辑子系统中将点文件处于输入状态,点击N点编辑→根据属性标注释既可以完成12种元素的原始数据图制作。

3.2.2单元素异常图制作

利用MAPGIS中的DTM分析或者数字填图软件中的等值线图均可以实现单元素异常图的绘制,级别以统计的异常下限为依据,按照1、2、4、8定级,用颜色的渐变反映异常的外、中、内带(图2)。

3.2.3组合元素异常图制作

依据其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形态、位置及亲合性,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成果将12种元素分为3种组,(1)AgSn-Sb-Hg组合;(2)As-Cu-Zn-Bi-W-Mo-Hg组合;(3)AuPb-Hg组合,同时为了更好的分析,制作了12种元素组合异常图。

从综合异常图来分析,可以圈定矿区东北部Cu、Pb、Zn成矿远景区,矿区中部及西部Au成矿远景区。

4结论

MAPGIS与数字填图软件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数据处理及成图的功能,特别是数字填图软件具备较强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地学工作者开始喜欢使用这两个软件完成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的最大优点。

笔者采用数字填图软件对老挝波乔的水系沉积物采样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特征值统计,得到了相关元素的异常下限及变差系数,为开展进一步的化探数据处理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展了聚类分析,得到了相关元素的谱系图,为组合元素异常图绘制及成矿远景区预测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因子分析,也为开展成矿远景区预测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数字填图系统】相关文章:

数字系统设计06-28

数字滤波系统07-31

数字显微系统08-05

数字环保系统08-26

数字信息系统09-01

数字沙盘系统07-16

数字网络系统05-10

数字三维测量系统06-09

数字监控系统07-13

数字教学系统08-05

上一篇:国内电视节目评价标准下一篇:冶金设备安装施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