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版史料》

2024-06-09

《广东出版史料》(精选4篇)

《广东出版史料》 第1篇

《广东蚕桑生产传承创新技术》全书16.5万字,分为五章及附录。

第一章“桑树栽植技术”,编入广东形成的一整套独特并与年多次养蚕相匹配的桑树苗木培育、栽培管理和桑叶收获的技术体系。传承了举世闻名的“桑基鱼塘”立体循环生态栽桑技术;创新建立粤西、粤北、西江流域山地、旱地、河滩地密植无干栽培技术;根据广东气候特点,叙述了桑苗有性、无性繁育的技术和标准;水田、丘陵、坡地、河滩沙洲等特点及建造桑园的技术措施;普通桑园 (常规建园、直播建园、直插建园、埋条建园),小蚕用桑园、原蚕桑园、果桑园等的建立和管理技术。着重介绍全年条桑高效省力收获法。针对广东桑树病虫害种类多,防控难的实际,重点介绍常见、危害较大的病虫害种类识别,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桑蚕饲育技术”,编入广东传承沿用的桑蚕饲养特色和一年多次养蚕、饲养抗性蚕品种,小蚕防干育、大蚕地面育、强化蚕病防控、簇中管理。适时采茧烘茧等技术规程;创新建立“小蚕共育”技术和模式 (专业户共育、商品化小蚕公司),规范小蚕共育的条件、规模、配套设施,消防毒、用桑、饲养技术、小蚕出场等的技术和标准;论述采用“大蚕地面条桑育”方式,达到省力高效,在小蚕共育基础上,实现“十日”养蚕形式 (饲育十天即可上蔟结茧) 的理论和实践,在叙述传统上蔟与管理包括蔟室、簇具,上蔟技术时,介绍蔟具改革和簇中防止不良茧发生的技术和蚕沙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三章“蚕种生产与质量检验”,编入了广东传承的蚕种繁育特点,即在农村建立原蚕区饲育原蚕,蚕种场收回种茧制种,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广东“全年不间断供种技术”包括“蚕种保护”,“蚕种冷藏”、“蚕种人工孵化”、“蚕种整理”等技术规程,对这一传承沿用的行之有效的繁育特点进行了技术规范。创新提出建立稳固、安全、规范的原蚕基地要求,防止死蛹特别是后期死蛹的技术措施;精细制种,提高制种效益和蚕种质量的技术规程,本章根据相关规定编入“蚕种质量检验技术”,为蚕种质量监管部门、生产单位,用户作预知蚕种质量时参考。

第四章“蚕病防控”。广东气候环境高温多湿,一年中多次养蚕,成为蚕病发生、蔓延的重要诱因,蚕病防控备受关注。本章编入传承沿用蚕病防控的多种技术,如“蚕病识别”、“消防毒”、“药物使用”、“理化防控”、“病害预测预报”和“应急措施”等技术措施,并加以规范;创新建立的“广东特色的蚕病防控”、“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蚕沙堆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体系,同时编入了“常用消毒药物使用技术”规范和“显微镜检技术”。

第五章“桑蚕茧收购评级及烘茧技术”。广东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蚕茧收购评级计价和蚕茧烘干技术。本章编入了传承沿用的“干壳量评级计价”和“目测评茧计价”等二种鲜茧收购办法,论述这二种办法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技术规程及桑蚕茧质量分类标准;在鲜茧烘干技术中,编入历史沿用的直接热风扇烘灶茧技术,创新编入现代烘干技术设备———“机械直干烘茧技术”;“鲜茧缫丝技术”,对鲜茧缫丝技术的优势,主要技术规程,鲜蛹加工和创新利用等均作了介绍。

“附录”:为更好地发挥本书备查和索引功能,编入了相关部门颁发的《蚕种管理办法》等5个文件,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桑树种子和苗木》等7个技术标准。

《广东蚕桑生产传承创新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6开本,精、平装 (压膜),勒口,内文用纸80 g,封面用纸250 g,估价50元/册。

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中参考。

《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即将出版 第2篇

本书收录的出版史文献,近120种,涵盖内容范围,约略八类:(一)出版机构史料;(二)出版概况及研究性著作;(三)出版管理与出版法规;(四)书业公会史料;(五)印刷业及纸业史料;(六)出版类刊物;(七)重要出版物样本样张;(八)出版物目录。其中的绝大多数文献,为民国时期出版物,少量的清末史料,如一九○六年上海书业商会的刊物《图书月报》等,亦因其连贯性和重要性而酌收。

本书史料稀见,多数是内部资料,并不公开发行,如商务印书馆的几种同人刊物《同德》《编辑者》《商务印书馆通信录》,大东书局重要社史资料《大东书局十五周年纪念册》,狂飙社出版部的史料《狂飙出版部》,上海书业商会的《上海书业商会廿周纪念》,北京书业公会查获的《北京市查获各种被翻书籍一览表》,良友图书公司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预约样本》等。有些虽正式出版,但后世不曾重印过,如杨寿清的《中国出版界简史》等。

本书由《民国出版史》作者吴永贵先生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于2013年10月影印出版,全22册,定价13200元。 (延 和)

《广东出版史料》 第3篇

【作者单位】魏艳君,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

《出版界》于1943年12月在重庆创刊, 1945年3月停办,共出版2卷13期,其中第1卷第6期和第7期、第8期和第9期、第11期和第12期均为合刊。《出版界》虽然仅存在了一年零四个月,但在反映当时重庆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版状况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出版界》的概况介绍

1.办刊宗旨

《出版界》第1卷第1期《发刊词》中提及要“明了出版界的情形”,“知道它种种的困难所在而设法解决”,也就是说,《出版界》创刊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了解、把握当前重庆、国内甚至国际上出版界的发展状况,明了实际困难,找出存在的问题。因而,第1卷第1期重点推出的文章就是潘公展的《出版趋向的过去与将来》、钟宪民的《最近重庆市图书出版概况》,以及“统计”栏目推出的全国大部区域的出版总体数据。同时,《出版界》还有一个办刊宗旨是“对于读书的人,想给予他们读书方法和指导”,其设置的“论著”“书评及提要”“编著旨趣”等栏目,刊载了大量这类文章。

2.出版单位

《出版界》的编辑和发行单位是“重庆出版界月刊社”,地址在“重庆林森路羊子坝十八号”。根据李培德所著《重庆地名志》,“林森路”在重庆渝中区 。这条路是为纪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而得名,当时是重庆最繁荣的文化中心一条街。《出版界》问世之时,陪都重庆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出版中心。“抗战前是绝对地集中于上海,抗战发生以后不久比较地集中于武汉,直到今年才形成了一种以重庆为中心而各地都能普遍发展的现象”。“出版界月刊社”身居陪都中心,考察重庆乃至国内外出版界的情形,显示出其在业界不一般的地位。

3.发行人

《出版界》第1卷的发行人是徐蔚南,第2卷第1期改为沈鄂、季灏。徐蔚南,原名毓麟,笔名半梅,著名爱国人士、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与邵力子、柳亚子等交情深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为汉奸威逼利诱所动,毅然于1942年底出走重庆,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徐蔚南回到上海主持《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并担任上海通志馆副馆长、上海大东书局编纂主任。正是在重庆时期,徐蔚南担任了《出版界》的发行人。虽然《出版界》存世时间短暂,但无论是版式设计、目录设置还是作者的选择都非常契合刊物的办刊定位和宗旨,这非有经验之人不能为。

4.核心内容

《出版界》主要以书刊的撰写、编辑、出版为主要内容,设置的固定栏目有19个,如“论著”“书评及提要”“出版经验”“编著旨趣”“出版消息”“文化动态”等。固定栏目刊载文章共计178篇(其中,“出版消息”“文化动态”“编者语”因在目录页明确设置为一个栏目,故均以1篇计算),加上第1卷第10期未分栏目刊登的15篇以及第2卷第1期“作家学者自述专号”的22篇文章,《出版界》共刊文215篇。

5.作者群

《出版界》的作者可谓名声显赫,在总共13期中,潘公展的文章出现了5次,分别是《出版趋向的过去与将来》(第1卷第1期)、《中国历代明贤故事集编辑旨趣》(第1卷第2期)、《英译中国抗战文学选辑弁言》(第1卷第3期)、《国府新颁出版品审查法规实施之初》(第1卷第6、7合期)、《新审查法规实施三月来之检讨》(第1卷第11、12合期)。潘公展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检查处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作为时任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潘公展关于出版业的分析、关于国民政府出版政策的解读无疑都是最权威的。另外,刘百闵、钟宪民、李鼎芳、李辰冬、张道藩、张静庐等期刊经常出现的作者姓名也都是当时政界、作家群、出版界中的显赫之人。这份期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6.合作单位

《出版界》共推出了4期专号,其中3期是关于“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的。在总共13期期刊中,出现在目录页中的关于书局及书局出版新书的介绍有6期,第1卷第1期的《关于中国文化服务社》,第1卷第3期的《中华书局概况》,第1卷第5期“商务印书馆专号”中的《商务印书馆史略》《商务印书馆出版概况》《东方杂志之第三次复刊》《商务印书馆两年来出版图书目录》,第1卷第10期的《商务印书馆十月份新出图书》,第1卷第11、12合期的《商务印书馆十二月份新出图书》等。而每一期都会出现的关于新书的广告更是涉及了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文通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店等,这些单位都属于当时中国一流的出版机构,能与之合作,也说明了《出版界》在出版领域所处的层次和地位。

二、《出版界》对抗战后期书刊出版状况的反映

1.全国书刊出版的统计

《出版界》分别在第1卷的第1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第11和12合期均有关于书刊的统计,统计区域无论是某地区的还是全国的,均分类详细,内容全面,统计及时。如《三十一年度全国出版图书区域暨分类统计表》将重庆、成都、西安、浙江、广东、桂林、江西、福建、湖南、昆明、兰州、贵阳、立煌等13个区域1942年出版的图书分党议、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史地、科学、哲学、文艺、其他等10个类别进行统计;《三十二年度全国图书分区域分类统计表》少了湖南、贵阳、立煌三个区,分类也少了“其他”一项。《三十一年度全国杂志分布区域暨分类统计表》将重庆、成都、西安、浙江、广东、桂林、江西、福建、湖南、昆明、兰州、贵阳、立煌、恩施、西充等15个区域的杂志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科学、戏剧、哲学、文艺、交通、工业、综合等11个类别进行统计,《三十二年度全国杂志分布区域暨分类统计表》少了湖南、贵阳、立煌、恩施、西充5个区,类别则无变化。另外,《出版界》还统计了《重庆市三十二年创刊杂志》《丽江出版刊物现状》《重庆市出版界三十二年十月至十一月出版图书一览表》等具体区域的出版情况。在当时交通、通讯都不甚发达且有日本侵扰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如此细致的分地区分类统计,实属不易。

2.出版书籍的介绍

《出版界》的“书评及提要”“编著旨趣”“出版经验”等栏目对出版的书籍进行介绍,涉及图书种类非常广泛,如政治、历史、军事、教育、数学、戏剧、哲学、法律、文学等。不过,在如此丰富的书籍介绍中,通俗文学或新文学作品却不多见,在“书评及提要”栏目的72篇中,只有《〈飘〉的我见》《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明天》《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续)》《阿笃儿夫》5篇。

3.书刊审查文件

《出版界》还登载了关于书刊审查的文件及相关文章,如《国府新颁出版品审查法规实施之初》《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书刊审议委员会组织规程》《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戏剧电影审议委员会组织规程》《修正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奖励优良图书杂志戏剧电影办法》《修正图书杂志剧本送审须知》《新审查法规实施三月来之检讨》等,这些都是国民党当局颁布实施的政策、法规,可知国民政府对新闻出版有着种种限制政策。

三、《出版界》的办刊特色及编辑设计

其一,注重时效性。《出版界》专门设有“出版消息”和“文化动态”,每期都是全新发布。关于书刊的统计都是截至出刊前的一两个月。关于各书局的新书推荐和广告的时效性就更强了。《出版界》这些做法使它在出版业树立了权威地位。

其二,策划了很多专题。第1卷第5期是“商务印书馆专号”,第1卷第6、7合期和第8、9合期是“正中书局专号”(上、下),第2卷第1期是“作家学者自述专号”,并预告第2期是“杂志编辑经验专号”。用整期内容刊登一个专题的即为“专号”,这种组合传播方式,规模相对更为壮观,对相关专题的宣传也更为有力。

其三,设计重点突出,排版疏密有致。《出版界》采用了封面要目和目录页详细目录标注页码的方式,这样做既能够突出重点,又便于检索。相比同时期的很多期刊,《出版界》印纸质量好,排版疏密有致。抗战困难时期,我国出版业整体处境困难,一些民营出版业经费严重不足,用纸紧张,最困难时甚至连质量低劣的“土纸”都买不到。可见《出版界》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还非常讲究编辑设计水准。

《出版界》在1945年3月第2卷第1期宣布“本刊自第二卷第一期起暂改为季刊”之后,无果而终。时过境迁,透过尘封的历史,《出版界》在抗战后期的出版领域,曾经短暂存在,留下熠熠生辉的文字,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中国出版界的一度繁荣,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

[1]钟宪民. 最近重庆市图书出版概况[J]. 出版界,1943(1).

《广东出版史料》 第4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医书籍 整理出版

民国时期的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动荡之秋。然而,此一时期的中医医坛,却是大家辈出、星光璀璨。这些大家也著有众多宝贵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梳理。

一、从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说起

清王朝中晚期,位于江苏省武进市孟河镇的孟河医家学派兴起。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是费伯雄,费氏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人,长于大内科病的治疗;其后的马培之、巢崇山则在内科、外科、喉科均有造诣;丁甘仁为孟河医家集大成者。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被誉为“孟河四大家”。时有“吴中医盛甲天下,孟河医盛冠吴中”之说。上世纪初,孟河医家的丁甘仁、谢利恒、恽铁憔、张伯熙四位名医由武进来沪,被人誉为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实是民国时期中医精英汇聚于上海的开始。以此为开端,整个民国时期,中医之学术,实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

丁甘仁治学,内外妇儿兼顾,尤长于治疗外感热病,并对喉科病症有所发挥,其主要著作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补山房膏方集》《思补山房医略》《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书二种》《丁甘仁临症一百十三法》等。谢利恒治学长于大内科,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学术均有研究,曾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源流论》等书。恽铁憔在学术上主张中西汇通,其主要著作有《群经见智录》《脉学发微》《生理新语》等。张伯熙侧重于临床,医名享誉江、浙、沪,然一生诊务繁忙,较少著书立说。

除上述四人外,陆渊雷、曹颖甫也是上海中医名家。陆渊雷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著作有《伤寒论今译》《金匮要略今译》等。曹颖甫以善用经方闻名沪上,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二、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及其弟子

1916年,武进旅沪“四杰”之一的丁甘仁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丁甘仁是孟河医派的集大成者,享誉海内外,以丁氏的影响及号召力,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可谓名师荟萃,高徒云集。谢利恒、陆渊雷、曹颖甫等先后执教于该校,被誉为“沪医三杰”的程门雪、章次公、秦伯未即是该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程门雪毕业后留校任教。建国后,程氏任首届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历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程氏治学严谨,提出“学而有疑则思之,思而困竭则学之”,可谓是对孔子“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注解。学术上,程氏注重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叶案存真》《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论外感病》等。

章次公毕业后悬壶上海,建国后调往北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工作。博通古今的毛泽东与之交谈后赞其为“难得之高士!”章氏对伤寒、温病的研究均有造诣,内科疾病方面亦常有独到见解,如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常以散剂保护胃肠粘膜法治疗。一患者经钡餐造影确诊为复合溃疡,章氏以保护胃肠粘法治之,两月后复查,溃疡消失,八年顽疾痊愈。章氏著述有《药物学》《诊余抄》《道少集》《章次公医术经验》《章次公论外感病》《章次公医案》等。

秦伯未建国之后调到北京,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氏于学术上重视大内科病的治疗,尤精于膏方的应用。一17岁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癌)女患者,1966年8月发病,经抢救脱险。秦氏用膏方予以治疗,服药三年,恶疾痊愈,1986年4月随访,患者健在。血癌患者彻底治愈,令人赞叹!秦氏著述颇丰,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氏内科学》《内经类证》《金匮要略浅解》《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秦伯未膏方集》《秦伯未论金匮》等。

除“沪医三杰”外,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建国之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的栋梁之材。如黄文东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氏长于脾胃病的治疗,对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金匮要略》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集》《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黄文东论脾胃病》等。

又如张赞臣先生,幼随父张伯熙习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尽得家学、孟河医派之精华,临床致力于五官科。张氏于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张氏曾主编《医界春秋》杂志,著有《中医喉科集成》《咽喉病新镜》《中医诊断学纲要》《本草学概要》《中医外科诊断学》《张赞臣论五官科》等。

除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而外,江浙两地历来多出名医,民国中医儿科大家董廷瑶先生即是。董廷瑶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中医儿科世家,早年随父水樵公学医,尽得家传。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幼幼庐”,无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其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幼科撷要》《难病诊治剖析》《董廷瑶论儿科》等。

三、北方医家及其著述

与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相应,施今墨先生于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当时民国政府内部取缔中医的呼声余波未平,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施氏自筹资金,将自己的诊费作为办校的补贴,苦苦支撑18年,培养学生600余人。这些学生,成为建国后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施氏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诊治疾病。施氏长于糖尿病的治疗,所创“对药”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和应用,其主要著述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论临证》等书。

与施今墨齐名的是北京的蒲辅周先生。蒲辅周出生于四川一中医世家,15岁随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学医,学成后悬壶成都。1935年蒲氏于成都办“同济施医药社”,为无钱的病人免费医疗,历14年,直至全国解放。蒲氏长于温病治疗,而于内伤杂病,亦颇有造诣。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三年余,每日发作频繁,双下肢大片紫癜,他医束手无策。蒲氏治之,一月心绞痛得到控制,四月紫癜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未复发。蒲氏主要著述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蒲辅周论温病》等。

北方医家中,内科方面的大家当数岳美中。岳氏出身贫苦农家,25岁时因患病而学医,既无名师指点,又未入名校学习,靠勤奋自学而卓然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一顽固性癫痫儿童,患病四年,重时每日抽搐20余次。经岳氏治疗,两月而愈。岳氏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经验》《中国麻风病学汇编》《岳美中论内科》等。

以上所举,可谓是民国时期中医事业的代表人物。这一批医家,均出生于晚清或民国,小时接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且大多出生于中医世家,故学术上多有所建树。其中,治疗伤寒、温病、外感病大家有之;治疗心脑、脾胃、肝胆、肺肾等内科杂病大家有之;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临症大家有之。这些医家的经验、著作,是中医学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财富。

上述这些中医大家的经验、著作,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版,然亦有很大一部分未整理出版。整理这些名老中医经验,途径有三:一、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即分别整理每一位老中医经验,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如《丁甘仁全集》《谢利恒全集》《恽铁憔全集》等;二、以类书的形式整理,即突出每一位老中医的特色,分成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方剂、中药等,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三、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成》,此书可将“孟河四大家”其他三位的著作也收录其中。

我国文化中,历来有“盛世修史”的优良传统。所谓“盛世修史”,是人们度过战乱、社会动荡后,生活相对稳定时,总结前朝、前人的经验,以为今人借鉴与利用。当今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了解这些民国时期中医大家价值,在此基础上,整理并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家的学术著作,功在千秋且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在线式防误操作系统下一篇:产品责任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