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修复范文

2024-07-30

皮肤修复范文(精选11篇)

皮肤修复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阴囊皮肤缺损:年龄27~72岁, 平均年龄48岁;皮肤缺损的原因:感染4例, 外伤9例, 肿瘤1例。术前准备:除常规的术前检查、抗炎、营养支持等全身状况的准备外, 根据不同的病因, 做些特殊的准备: (1) 感染所致的阴囊皮肤缺损:局部经外科清创、换药, 待创面肉芽新鲜。创面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再次培养为阴性, 进行手术。 (2) 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术前行B超检查了解阴囊内容物有无损伤[1], 同时明确是否合并阴囊皮肤钝挫伤, 如伤口缘皮肤青紫、淤血、坏死、不出血等。必要时行CT检查, 明确睾丸破裂有没有假阳性和假阴性[2]。 (3) 肿瘤所致的皮肤缺损:行局部活组织病检, 证实肿瘤;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腹腔B超或CT了解有无内脏转移。

1.2 修复方法

4例阴囊皮肤缺损在小于1/3的阴囊面积, 采用创缘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修复, 同时行尿道重建1例;8例阴囊皮肤缺损在1/3~1/2的阴囊面积, 采用2∶1~4∶1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复;2例阴囊皮肤缺损在大于1/2的阴囊面积, 采用腹股沟邻位皮瓣转移修复。

2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0岁, 阴茎不明原因地肿胀、溃烂, 尿液从阴茎腹侧排出, 阴茎头、体变黑, 伴恶臭及脓性分泌物。查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 “尿道口”位于阴茎腹侧, 阴囊、睾丸未见异常。既往体健,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1982年曾行左输尿管结石取出术, 5年前出现阳痿, 一直未治愈。入院后做创面分泌物培养+药敏示:G+球菌、副大肠杆菌生长, 对卡那霉素、先锋必素敏感。治疗上选择敏感抗生素抗炎, 用1/5 000高锰酸钾湿敷创面, 及时清除渐进的坏死组织, 直至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最后阴茎缺如。

手术治疗:患者阳痿6年, 已无性欲, 拒绝行阴茎再造术, 仅要求修复创面, 解决排尿问题。手术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下进行, 取截石位, 留置导尿, 常规消毒、铺巾, 清洗创面。在创面下方、阴囊中线两侧设计阴囊纵隔血管丛轴型皮瓣2cm×5cm, 切取、分离皮瓣时仔细操作, 保护好阴囊纵隔及其内的阴囊纵隔血管丛 (包括阴囊前动脉、静脉和阴囊后动、静脉) , 将皮瓣上缘AC上提, 与已行“十”字形切开的“尿道口”吻合, 增加两者接触范围, 利于愈合, 同时减轻术后吻合口的环形挛缩、狭窄。皮瓣分离后将AB与CD缘缝合, 皮瓣自身内折内卷, 形成“反向”皮管, 这样就形成了“骑跨”阴囊的新尿道。皮瓣两侧分离后拉拢缝合, 覆盖皮管。术后继续抗炎治疗, 留置导尿, 并行膀胱冲洗, 10d后拆线, 2周后拔除尿管, 未发生尿漏。出院1个月后发生排尿困难, 尿流变细, 来我院泌尿外科门诊行尿道扩张后改善, 正常排尿。

3讨论

阴囊是睾丸、附睾、精索的保护性覆盖的皮肤组织, 阴囊皮肤缺损、合并感染可引起深部内生殖器的感染、外露, 感染所致的阴囊皮肤缺损需经外科清创、换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再次培养为阴性, 进行手术, 防止术后再次感染。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除了术前行B超检查了解阴囊内容物有无损伤, 同时还要明确是否合并阴囊皮肤挫伤, 单纯锐器伤, 可以一期修复;若合并阴囊皮肤挫伤, 观察1周后, 待血管损伤稳定, 确定坏死组织界限, 再行手术, 否则直接拉拢缝合或者皮瓣转移修复, 可能会继发坏死。肿瘤所致的皮肤缺损行局部活组织病检, 证实肿瘤;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腹腔B超或CT了解有无内脏转移;术中需在快速病理提示边缘切净、无癌残留后实施修复。

阴囊皮肤含有很多皱襞, 富有很大的延展性, 血供很丰富。阴囊皮肤缺损在小于1/3的阴囊面积, 可将创缘直接拉拢缝合或皮缘下稍加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修复;阴囊皮肤缺损在1/3~1/2的阴囊面积, 在睾丸肉膜表面分离, 利用阴囊皮肤的延展, 形成2∶1~4∶1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复;阴囊皮肤缺损在大于1/2的阴囊面积, 单纯采用阴囊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转移修, 会存在皮瓣过于紧绷、张力过大, 术后继发皮瓣坏死之虞, 需要用腹股沟邻位皮瓣转移, 产生“额外”多的皮肤参与修复。

参考文献

[1]Joseph W.Stengel and Erick M.Remer.Sonography of thescrotum:case-based review〔J〕.Am J Roentgenol, 2008, 190:S35-S41.

皮肤晒伤疼痛处理修复方法 第2篇

冷敷护理

冷敷有助于中和晒伤,冷敷时可以将毛巾或衣服放入冷水或冰箱中,拿出稍稍拧一下(不滴水就行),然后敷在皮肤上。当水分逐渐蒸发时,就会有冷却作用,这有助于控制晒伤和疼痛。

一天敷3-4次,每次约半小时即可。还可以用纱布沾满饱和的生理盐水或清水,置于冷藏室待冰凉后,敷于刺痛部位,约20分钟后取下,可以消除灼热感并有助于减轻皮肤红肿症状。

黄瓜汁涂抹

用黄瓜汁敷在疼痛的皮肤上10分钟,清凉透入皮肤,疼痛自然消减。

黄瓜汁水分丰富,包含的维生素C能增强皮肤的再生能力,既可补充皮肤失去的水分,又可治疗脱皮现象。敷后身体要用水冲洗干净。

茶水热敷

用棉球蘸茶水轻轻拍打晒伤处,这样可以滋养皮肤,减轻灼痛感。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具有很好的促进收敛作用,能减少组织肿胀,减少细胞渗出,对于轻微晒伤而没有暴皮的皮肤非常管用。

如果晒伤的面积太大,您也可以在脸盆中加入浓茶,让晒伤的皮肤浸在水中多泡几分钟,效果会更显著。

乳液护理

在晒伤部位可用1%的氢化可的松乳液涂抹,也有一定帮助。

对疼痛部位一天涂3-4次,不要立即洗掉,要在皮肤上停留5-6个小时。第一次涂抹时再配合冷敷效果更好。

涂抹芦荟汁

将芦荟内的啫喱状汁液涂在被晒伤的皮肤上,让汁液自然干透。芦荟除了可以帮助受伤的皮肤更快康复外,当皮肤因晒伤而出现灼热痛楚时,涂上芦荟叶液也有立即降热、清凉的功效。

晒后注意养生

第一、不要磨擦肌肤,因为角质已经受伤。所以毛巾用盖的就好,不要顺便擦拭。洗澡时也尽量避免使用沐浴剂、洗面乳之类的产品。

第二、不要直接使用冰块,因为有可能导致冻伤。毛巾如果升温了,拿起来甩一甩再重新盖就好,或准备一小桶冰水随时重新泡毛巾就好;用毛巾包冰块会有执行上的困难(例如冰块掉出来、水一直滴……)。

第三、如果疼痛感严重,可以服用止痛药,或使用微量类固醇涂抹在晒伤部位上止痛。

第四、要是大面积晒伤,疼痛不已,建议赶紧看医生较好。

第五、别使用乳液、凡士林、油类保养品。乳液的乳化剂、助渗剂、防腐剂都可能渗入已受损的肌肤,反而造成疼痛;凡士林跟油会闷住肌肤无法排热。晒伤时以成分单纯的晒後凝胶较主要。

第六、避免再度曝晒,如果需要再曝晒,建议以衣物、阳伞当防晒道具为佳;防晒乳液以物理性较适合。

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30例 第3篇

关键词 皮下蒂皮瓣 面部皮肤缺损 修复

面部各种疾患(如外伤创面、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皮肤缺损,修复结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外观及心理,不留或少留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目标。2009年以来,应用皮下蒂皮瓣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面部中小皮肤缺损患者30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72岁,其中18例为色素痣,4例为瘢痕,6例为基底细胞癌,2例为外伤后皮肤缺损。缺损位于眼周、眉周耳前及鼻唇沟周围,最大直径3cm。

手术方法:①局部浸润麻醉下,按病变组织的形状将切口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予以切除,切除深度一般为皮下脂肪层,色素痣及瘢痕旁开2mm,基底细胞癌旁开5mm,外伤性缺损需将边缘修剪整齐,并祛除失活组织。基底细胞癌患者术中行冰冻检查,以明确切缘和基底有无腫瘤残存,以保证切除彻底,避免肿瘤复发,色素痣术后也需做病理检查,以明确痣的类型。②在皮肤缺损一侧松弛的正常皮肤处设计一三角形皮瓣,切口线尽量顺皮纹走行,皮瓣宽度略小于缺损的直径,长度约为缺损直径的2倍。皮瓣前端切开深度应达深筋膜层或肌层,并祛除部分脂肪组织,形成一个小斜坡,以利于向前滑行,两侧可达皮下,以皮瓣两侧基底皮下组织为蒂,并向下外潜行剥离使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然后将皮下组织蒂的中央部分分离,而保留蒂的两侧部分,形成侧方双蒂,在无张力下将皮瓣推进修复创面,如推进困难,张力较大,可酌情断一侧蒂形成单蒂皮瓣,封闭创面。供区尖端缺损处直接拉拢缝合,先用6/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7/0无损伤线缝合皮肤。术中应彻底止血,精细缝合,严格无菌操作。

结 果

本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无器官移位及畸形,切口平整,皮瓣颜色与正常皮肤相同,随访6个月,切口瘢痕恢复满意。

讨 论

面部皮肤缺损常见于色素痣及良恶性肿瘤切除后,直径<1cm的创面多采用顺皮纹线的梭形切除缝合,如创面较大,为求得组织平整可能梭形祛除的皮肤会很多,不仅瘢痕会延长,中央部分直接拉拢缝合由于张力过大,局部瘢痕增生会更明显,甚至牵扯可能造成器官移位影响外观;对位于轴面的瘢痕,也会因直线瘢痕收缩引起局部凹陷,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如局部植皮封闭创面,不仅取皮区遗留新的瘢痕,而且植皮后颜色质地均与原皮肤相差甚远,再者特殊部位可能由于皮片挛缩造成器官变形;如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则治疗周期较长,需两次手术,并发症也不少见;而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似乎有些小题大作。笔者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直径1.5~3cm的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缺损,达到满意疗效。

皮下蒂皮瓣是一种随意型皮瓣,是一种改良的V-Y推进皮瓣,由一块岛状皮肤及与之相连的皮下组织构成。皮肤的血运由皮下组织蒂供应,蒂中不含知名动静脉,但却有广泛而丰富的血管网,有利于皮瓣的存活,供瓣区和缺损区存在着解剖的连续性,可减少术后因运动引起的不必要的牵拉[1]。而皮瓣的移动能力则取决于皮下组织蒂的牵伸性和松动性[2]。它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缺损区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以直接推进的方式封闭创面,故移植后皮肤质地近似,可以即时转移,转动灵活,愈合平整[3]。皮下蒂皮瓣具有多功能性和可塑性,它能很好地修复面部不同部位的缺损。眼睑部位皮肤薄而软,植皮后易孪缩且色差明显,如缺损小于眼睑长度的1/3,局部皮瓣应是最佳选择,利用眼轮匝肌和皮下组织作为蒂部,皮瓣设计可以超出常规,比例可达1:6以上,且具有很好的血供[4]。并可按眼轮匝肌的走行方向设计,减少了张力,减轻了瘢痕。鼻背区则皮肤张力较大,可利用的皮肤少,术后易继发畸形,常用的鼻唇沟岛状瓣则离缺损区较远,手术操作复杂,术后皮瓣可能发生危象,不能完全成活,而皮下蒂皮瓣,则可充分利用周围皮肤,组织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鼻唇沟和耳前则可根据缺损大小沿面部轮廓线设计切口,不易出现瘢痕及畸形。

皮下蒂皮瓣作为一种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但对于范围较大的皮肤缺损并不适合,设计时皮瓣不尖端不可角度过小,否则容易坏死;在皮下蒂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太过菲薄,缝合过程中不要过度扭曲和折叠,防止发生血血运障碍。皮下蒂皮瓣是面部中小皮肤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鲁加祥,彭静,王伟,孔豫苏.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病理性组织切除修复的临床应用[J].贵州医药,2011,35(3):254-255.

2 陈东来,刘艳霞,杨林,刘峰,周克琴.“风筝“皮下蒂皮瓣在头颈部修复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5):613-614.

3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7-109.

4 连志鸿,刘阳,程开祥.上睑皮下蒂旋转皮瓣在睑黄瘤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8,4(3):162-163.

皮瓣修复手指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5例, 男202例, 女43例;年龄13~61岁。指别:拇指19例, 食指75例, 中指65例, 环指47例, 小指39例。205例系外伤引起的指端缺损且均伴有肌腱、骨组织外露。一期急诊手术187例, 二期手术18例。7例创面污染严重, 清创后行换药、抗炎等治疗, 延期行皮瓣移位术。35例为外伤术后皮肤坏死或术后感染经二期扩创术后行皮瓣移位术。肌腱粘连松解术后皮肤坏死2例, 肿物切除后致皮肤缺损1例。指腹侧缺损78例, 指背侧缺损44例, 指端缺损65例, 指侧方缺损34例, 指末端脱套伤22例。将手指皮肤缺损患者245例。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本组共185例207指, 临床应用三类8种指背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皮瓣类型: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顺行筋膜岛状皮瓣22例22指;带指背神经的顺行筋膜岛状皮瓣31例31指;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34例40指;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25例31指;3种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51例61指;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超比例邻指皮瓣20例20指。对照组:本组共60例, 分别采用邻指皮瓣、腹部皮瓣、胸部皮瓣、交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分别于术后4周、8周、1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 检测手功能并进行评定。

1.2 方法

(1) 皮瓣的设计臂丛麻醉下, 上气压止血带, 创面常规消毒。

(2) 皮瓣的切取:指背顺行及逆行筋膜岛状皮瓣:首先采用“S”切口, 切开筋膜蒂部皮肤, 在真皮下向两侧分离, 顺行筋膜岛状皮瓣蒂宽0.8~1.0cm, 蒂内须保留指背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和1~2条指背静脉。切开皮瓣远端至腱膜浅面, 在伸肌腱浅面分离皮瓣和筋膜蒂。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首先切开皮瓣远端至腱膜浅面, 分离皮瓣和筋膜蒂, 筋膜蒂宽约0.5cm, 当分离至伸腱侧缘时, 由于指动脉背侧支主干的位置较深, 故剥离筋膜蒂时要紧贴骨膜, 以免背侧支损伤。

(3) 皮瓣的转移皮瓣切取完成后, 松止血带, 观察皮瓣血运, 待皮瓣红润血供恢复后, 顺行筋膜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皮肤缺损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和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将蒂部向供区近端切开后转移至受区, 蒂部“S”切口直接缝合。

2 结果

2.1 皮瓣生存情况

试验组:除9例皮瓣部分坏死外, 余皮瓣全部存活, 经5个月~6年随访, 平均7个月, 功能及外观良好。4例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和3例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术后皮瓣颜色出现紫红色并有水泡形成, 术后发生皮瓣部分坏死, 2例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余均成活, 皮瓣部分坏死病例经换药后伤口愈合。

对照组:邻指皮瓣、腹部皮瓣、胸部皮瓣、交臂皮瓣全部成活。1例腹部皮瓣因蒂部撕裂延期断蒂, 皮瓣成活。43例皮瓣后期行1~3次皮瓣修整术, 术后均存活。

2.2 皮瓣外观

试验组:存活皮瓣颜色红润, 弹性良好, 皮瓣质地与受区相似, 无臃肿或轻度臃肿, 皮瓣无色素沉着, 外形满意。对照组:皮瓣皮温正常, 颜色红润, 弹性良好, 邻指皮瓣质地与受区相似, 无臃肿, 外形满意。腹部皮瓣、胸部皮瓣、交臂皮瓣臃肿明显, 皮瓣质地与受区差异明显, 外形差。

2.3 感觉恢复情况

试验组:指背顺行岛状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mm, 平均8.5mm;吻合神经的指背逆行岛状皮瓣和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2~3个月感觉恢复, 两点辨别觉8~10mm, 平均9mm。对照组:邻指皮瓣两点辨别觉达9~11mm, 平均10.5mm。腹部皮瓣、胸部皮瓣、交臂皮瓣两点辨别觉达15~18mm, 平均16.5mm。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本文所述的几种指背侧皮瓣具有不牺牲指固有神经和动脉、创伤小的优点, 同时皮瓣质地及外观与受区接近, 外形美观。在切取指背顺行筋膜岛状皮瓣时, 其远端应高于邻指皮肤缺损0.5 c m左右, 以抵消皮下隧道对筋膜蒂的影响。由于食、中、环指的桡侧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直径明显大于尺侧, 利用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供区感觉时, 切取皮瓣时应以桡背侧为主。逆行筋膜岛状皮瓣术后导致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为静脉回流障碍。在切取指背逆行筋膜岛状皮瓣时, 应结扎筋膜蒂内的静脉以防止回流障碍, 最好在显微镜下用显微缝合线缝扎。由于指动脉背侧支自发出点至伸腱侧缘节段走形位置较深, 故剥离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筋膜岛状皮瓣的蒂部时要紧贴骨膜。指动脉背侧支在指背的发出位置恒定, 根据皮肤缺损位置, 皮瓣的蒂部可有选择的定位于三个背侧支发出的水平, 术中不必进行蒂部的血管解剖剥离以免影响血供。

参考文献

皮肤修复 第5篇

【关键词】皮瓣;手指;掌背动脉;皮肤缺损

各种原因的手外伤或手指瘢痕挛缩矫正术所致的示中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骨或肌腱的外露,如果在创面上直接植皮,则皮片难以存活;使用腹股沟或上臂等带蒂皮瓣修复缺损,则手指受区臃肿,影响患肢功能。自2009年来我们应用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示中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手指功能、外观恢复均较满意。

1材料与方法

1.1 应用解剖:

第二掌背动脉由掌深弓的近侧穿支经骨间肌至手背和腕背动脉网发出的交通支吻合而成,位于伸肌腱深面,向近端与腕背动脉网的交通支连接,向远端延续为指背动脉,第二掌背动脉长度为(57.2±9.3)mm,走行中发出皮支、肌腱支和骨支,末端在第二指蹼与指总动脉或分支1条吻合支相连 ,吻合支注入部位位于指总动脉分叉处10mm以内,距第二指蹼缘(12.7±2.8)mm。在指蹼背侧常有掌心动脉的远侧穿支注入掌背动脉。掌背动脉的主要皮支血管由掌背动脉的远1/3发出,向近端走行,形成纵向血管网可达腕背。掌背皮动脉有4条,位于掌背皮下组织内,与各掌背动脉相对应,走行方向与其体表轴心线相一致,起点在腕背横纹水平由腕背动脉网发出,第二掌背皮动脉在距指蹼皮肤游离缘22mm水平跨过指伸肌腱联合远端,与深方第二掌背动脉相连。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是通过手背浅静脉扩张的直接逆流和2条伴行静脉间的众多交通支迷宫式逆流两种方式来完成的[1]。桡神经浅支与尺神经手背支走行方向与掌背动脉相一致。有研究表明第二掌背动脉也可起于桡动脉分支[2]。

1.2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8~56岁。损伤原因:挤压伤9例,撕脱伤2例,瘢痕挛缩松解术形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3例伴有示指或中指近节指背的伸肌腱缺损,肌腱缺损长度为1cm~2.5cm。

1.3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满意后,在上臂上气囊止血带,不驱血,以利于术中解剖血管。常规消毒铺巾,外伤创面常规清创后或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形成新的皮肤缺损创面。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的轴心线为由指蹼皮肤游离缘中点向手背的垂直线(即第二掌背动脉的走行线),皮瓣旋转轴点为距指蹼皮肤游离缘1.5cm处,根据创面面积大小及形状设计皮瓣,皮瓣较创面面积大10%,皮瓣的切取范围近端可达腕背横纹,远端可达指蹼皮肤游离缘,两侧达血管轴心线外2.5cm。沿皮瓣切口设计线切开皮瓣近端及一侧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在深筋膜与伸指肌腱之间锐性分离,于两伸指肌腱之间向深部显露位于背侧骨间肌浅面的掌背动、静脉血管,切开皮瓣对侧缘及蒂部皮肤,由两侧向背侧骨间肌肌膜下分离血管蒂,由近至远分离到旋转轴点,使蒂部带有10mm宽的肌膜和深筋膜,边分离边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深筋膜的边缘,防止撕脱,血管夹夹持掌深弓穿支,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则结扎掌深弓穿支血管。因掌背动脉与指掌侧动脉的吻合支很细,若术中探查该血管极易造成损伤,故蒂部不行吻合支血管探查。皮瓣逆行旋转180o,经指蹼开放隧道,修复示中指中近节皮肤缺损,选择2根皮瓣浅静脉与受区手指指背静脉吻合。若合并肌腱损伤,根据肌腱缺损长度切取合适长度的示指固有伸肌腱,形成肌腱皮瓣,并注意保护好腱周组织与皮瓣和肌腱连接,肌腱皮瓣转移至受区后行肌腱吻合术。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行中厚皮片植皮,打包包扎,术后12~14天拆线。术后患肢抬高及石膏外固定制动,皮瓣给予保温、抗凝、抗感染、抗血栓等治疗。

2结果

1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其中14例皮瓣颜色红润,轻度肿胀;其中3列皮瓣颜色深红,皮瓣肿胀,但皮纹尚存在,给予放血、消肿、改善微循环等治疗,肿胀逐渐消退,未发生皮瓣坏死。成活的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行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移植修复的手指早期肌腱轻度粘连,掌指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经功能锻炼后症状消失。

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因“左手压砸伤致疼痛、出血2小时”入院,入院诊断为:1.左示指近中节指骨开放性骨折;2.左中指近节桡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图一)。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清创后行左示指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及左手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左中指近节皮肤缺损,并选择2根皮瓣浅静脉与受区手指指背静脉吻合。供区植中厚皮,打包加压包扎。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图二),左中指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

3讨论

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要求皮瓣带血管蒂、薄型化、微型化,必要时能行复合组织移植[3],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能满足上述要求,应用该皮瓣修复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该皮瓣有以下优点:①皮瓣动脉供血可靠,不损伤主要动脉。第二掌背动脉出现率高,走行较恒定,其主要皮支血管由掌背动脉的远1/3发出,这些皮支血管自掌背动脉发出后,向近端走行,形成纵行血管[4]。当术中发现第二掌背动脉近端行于骨间肌之中难于解剖时,则皮瓣近端可不带掌背动脉血管,而只在蒂部带掌背动脉远侧1/3的血管即能满足皮瓣的供血。如果掌背动脉缺损,可采用第二掌背动脉皮支岛状皮瓣转位,该皮支一般在第二、三掌指关节背近侧0.5~1cm起于第二掌背动脉远侧,当掌背动脉缺如时,该皮支可起于远掌侧的穿支血管,该穿支血管也能满足皮瓣的供血。②通过选择皮瓣内两根浅静脉与受区手指指背静脉吻合,可有效保障皮瓣的静脉回流,避免出现静脉血管危象。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是通过皮瓣内手背浅静脉扩张的直接逆流和2条伴行静脉间的众多交通支迷宫式逆流两种方式来完成的,这种逆流是非生理性的,如果将皮瓣内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则加强了静脉回流。在设计皮瓣时皮瓣要比创面10%,避免缝合后有张力,同时术后配合保温、解痉、抗凝等治疗,能有效保证静脉回流。③可同时行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移植。复合移植时取示指固有伸肌腱,注意保护好腱周组织与皮瓣和肌腱的联系,移位的肌腱及其附属结构能保留正常解剖关系,为移位的肌腱提供一个正常形态及滑动装置,为术后早期活动、减轻肌腱粘连、促进肌腱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5]。④供区创面大多数能够直接拉拢缝合,仅留一线性瘢痕。⑤术后皮瓣皮肤质地、厚度、颜色同指背皮肤一致,外形美观,无需行二期皮瓣整形术,缩短了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缺点是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不能用于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也不能修复示中指远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二掌背动脉逆行皮瓣因其上述优点,尤其适合修复示中指近中节及掌侧的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参考文献

[1]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27-528。

[2]俞光荣,周晓进,钱明富,等.第二掌背动脉皮瓣血管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41(1):12-14.

[3]顾玉东.展望21世纪的手外科.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15:193-194.

[4]李旭升,刘兴炎,甑平,等.逆行第二掌背动脉皮瓣及肌腱皮瓣联合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2):2169-2170.

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有31例(37指),男21例,女10例;年龄13~58岁,平均31.5岁。损伤原因:切割伤23例,压轧伤8例。损伤指别:拇指4指,示指19指,中指14指。合并指骨骨折12例。损伤部位:指腹缺损25指,指侧方缺损12指。

1.2 治疗方法

1.2.1 皮瓣设计

嘱患者脱去衣服,暴露患肢,自然将患手置于下腹部某适宜的位置,要求站立时患肢高度适宜,无上提及下坠感觉,以确保患指与皮瓣吻合后零张力,选定下腹部供瓣区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待用。

1.2.2 术时清创

将患肢外展于手术台,在局麻下按照标准清创术对患手进行清创,修剪患指边缘组织,如果有骨外露,须用咬骨钳咬除外露骨使之与修剪后的软组织平齐,指关节面需要破坏,因为关节面分泌滑液有可能使皮瓣失活乃至坏死,影响手术疗效,如果指甲损伤重可一期拔甲。

1.2.3 皮瓣切取

根据伤指皮肤缺损的大小,在选好的下腹部取一舌型皮瓣,削去皮下脂肪,保持皮瓣厚度在2~3 mm为宜,宽度以能覆盖缺损患指为宜,以保证术后患指的美感,用该皮瓣边对边缝合包埋患指,供皮瓣处下腹部切口缝合止血。1.2.4术后处理术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于相应位置,保持皮瓣与患指的相对静止,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扩血管药物如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10~14 d,依皮瓣成活情况一般于术后15~20 d行断蒂,断蒂后修复皮瓣使之更趋完美。

2 结果

本组病有1例(1指)因摔倒致皮瓣撕脱再次使用本法治愈外,其余病例均一期治愈,无皮瓣坏死,皮瓣色泽好,供皮瓣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治愈率达96.7%,平均住院天数20.5 d,平均住院费用2150元,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7例29指,随访率达到94%,术后患指触觉在8~12个月基本恢复,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在创伤外科中,当皮肤组织缺损,骨和肌腱外露,难以用传统的植皮方法修复时皮瓣移植是最为常见的修复方法[1],而指端皮肤缺损又是手外伤最常见的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以术后能达到恢复指端外形,有良好的感觉及曲伸功能,尽可能保留手指长度为目的[2],虽然目前治疗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很多,如有下腹部带蒂皮瓣,锁骨下带蒂皮瓣,手指掌侧推进皮瓣,双三角皮瓣,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但较其他方法下腹部带蒂皮瓣有能在偏远的基层医院尤其是无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开展,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对于急诊患者,在条件和患者自身情况允许时,手术宜尽早进行,不宜长途转送,以免增加感染,这样才有利于伤口愈合及提高皮瓣的成活,有利于患者及早进行患指康复训练,降低伤残和手术并发症,提高治愈率[3]。下腹部皮瓣,是以腹部浅血管和旋髂浅血管及阴部外浅血管提供血液供应的皮瓣。该皮瓣部位隐蔽,皮质较好,感觉敏锐,薄而弹性大,色泽适宜,供区创面均能直接缝合封闭,血管蒂较长,旋转度数较大,是常用的带蒂皮瓣供区[4]。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下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术治疗手外伤致手部指端皮肤缺损。方法 利用下腹部带蒂皮瓣治疗手外伤致手部皮肤缺损31例37指。结果 治愈率达96.7%。平均住院时间20.5 d。结论 下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术治疗手外伤致手部指端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可靠,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部指端皮肤缺损,修复,下腹部带蒂皮瓣

参考文献

[1]张功林,章鸣,郭翱,等.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瓣修复胫骨上段感染创面.中国骨伤,2008,21(2):83-85.

[2]张功林,章鸣,郭翱,等.桥式交叉“T”形血管吻合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中华骨科杂志,2008,28(5):314-368.

[3]范梓航,贾建忠,王建华,等.带指神经血管V-Y岛状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国骨伤,2006,19(7):433-434.

鼻唇沟皮瓣修复上唇皮肤缺损23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例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12例, 年龄16岁~57岁, 平均年龄35岁。病因:色素痣5例, 增生疤痕9例, 皮肤病变9例。缺损面积2cm×2cm~3cm×3cm, 缺损区均无法直接拉拢缝合。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血常规, 凝血功能, 心电图的常规检查, 测量血压, 确定患者不在孕产及经期, 未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术前留影像学资料。

1.2.2 设计切除肿物的范围和皮瓣设定

术前确定切除范围, 扩大切除的范围, 色素痣1~2mm, 疤痕贴近边缘, 怀疑恶性病变的5~8mm。依据面部分区及器官的亚单位分区原则, 设计鼻唇沟皮瓣, 面积约与缺损相当, 长轴与患侧鼻唇沟线方向吻合[1], 亚甲蓝标记手术设计线, 碘酊固定。

1.2.3 手术操作

术区常规碘伏消毒铺巾, 采用眶下孔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沿设计线切除肿物, 切除深度达皮下脂肪层, 完整切除皮肤病变, 沿亚甲蓝标记的皮肤区域做鼻唇沟皮瓣, 皮瓣长宽比例可达1:1.5~1:3, 深筋膜浅层掀起皮瓣, 分离皮瓣周围皮肤组织, 术野区止血, 将鼻唇沟皮瓣转移到上唇缺损处, 闭合缺损, 缝合皮下及皮肤, 皮瓣下放皮片引流。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 皮瓣均完全成活, 切口一期愈合, 皮瓣颜色, 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 无器官牵拉变形情况出现, 瘢痕不明显, 外观满意。

3 讨论

鼻唇沟区有丰富密集的皮下血管网, 皮瓣的供养动脉来自面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及眼动脉, 相应的静脉与动脉伴行[2]。鼻唇沟皮瓣是一种局部皮瓣, 以不包含知名动静脉的皮下组织为蒂, 血供主要依靠真皮下血管网及皮下组织的肌皮穿支, 在术中形成皮瓣时, 要在深筋膜浅层分离皮瓣, 并注意保护蒂部的血运情况, 由于鼻唇沟部面部血运较好, 可将皮瓣长宽比例放至1:3, 转移皮瓣时避免皮瓣蒂部过度扭转造成皮瓣血运不良, 缝合时皮瓣不宜过密过紧, 放置皮片引流, 防止皮瓣下积血致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皮瓣血运不良。

鼻唇沟部移植皮瓣区域缝合后, 形成的瘢痕与鼻唇沟正好重合, 伤口愈合后, 瘢痕不明显, 形成的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接近。

直接切除肿物拉拢缝合易造成上唇组织的牵拉变形, 直接拉拢缝合造成的皮肤张力过大易造成上唇部疤痕增生明显, 植皮手术疗法所植皮片的颜色和周围皮肤颜色差异较大, 并且植皮手术不能保证100%的成活率, 故在临床上较少采用, 并且取皮区域会产生新的疤痕, 患者往往难于接受。鼻唇沟皮瓣是一种局部旋转皮瓣, 具有血运可靠, 质地、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近, 手术操作方法较简单, 术后瘢痕不明显, 术区平整等优点, 所以广泛的应用于面颊部皮肤缺损的修复[3,4]。

此外, 在皮瓣设计过程中, 修复后的瘢痕会遗留在顺应皮纹的鼻唇沟内和上唇皮肤上, 鼻唇沟内的瘢痕不明显, 我们认为鼻唇沟皮瓣是一种可靠的上唇部皮肤中等大小缺损的修复方法, 尤其适用于老年、皮肤较松弛者。因为毕竟会造成较大的上唇部瘢痕, 所以, 对于年轻、对面部美容要求较高者和瘢痕体质者要慎用[5,6,7,8]。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上唇中小面积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局部浸润麻醉麻醉下, 切除病变组织, 造成继发缺损23例, 面积1cm×1cm2cm×2cm, 于邻近部位设计鼻唇沟皮瓣, 通过滑行或旋转的方式修复继发的上唇缺损。结果:用此法行手术23例, 充分利用周围的正常组织, 术区切口I期愈合, 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半年瘢痕不明显, 术区平整, 未造成周围器官移位。结论: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上唇部因病变组织造成的中小面积继发缺损, 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 方法安全易行, 修复外观效果满意。

关键词:上唇皮肤缺损,鼻唇沟皮瓣,修复

参考文献

[1]沈頔, 樊星, 邢新等.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在上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2) :185-187.

[2]熊明根, 韩震, 司徒朴等.鼻唇沟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 200l, 22 (l) :11-30.

[3]Elandaloussiy, Fninis, Labsailia, et al.The Foucher’s“kite flap” (12cases) [J].ChirMain, 2007, 26 (1) :31-34.

[4]薛春雨, 邢新, 李军辉, 等.多种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部较大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 19 (3) :183-185.

[5]赵志国, 王智明.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7, 18 (4) :269-271.

[6]李军辉, 邢新.皮瓣移植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7, 18 (2) :81-83.

皮肤修复 第8篇

关键词:局部皮瓣,创面修复,面部缺损

局部皮瓣是在受区邻近部位形成的皮瓣, 对于面部因黑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后形成的皮肤缺损, 根据缺损部位及形状大小灵活运用局部皮瓣进行修复, 可保持面部的良好形态。自2005年来, 临床应用于1 6例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96例患者。男性49例, 女性47例, 年龄5-71岁。

缺损原因:色素痣切除者3 6例, 瘢痕2 4例, 血管瘤2 2例, 基底细胞癌2例, 皮肤纤维瘤1 2例。缺损部位:额部1 2例, 眼睑周围12例, 面颊部16例, 唇部24例, 眉部12例, 颞部10例, 下颌部10例。缺损面积:1.0×1.0-3.5×4c㎡

1.2 手术方法

切除病变组织。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下, 切除病变组织。切口距病变边缘:色素痣、纤维瘤、血管瘤等1-2 m m, 基底细胞癌5-8 m m, 瘢痕沿其边缘。

常用局部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方法: (1) A-T皮瓣:切除病损使创面成三角形 (A为顶点, BC为底边) , 将BC向两侧延长至D、E, 然后进行皮下剥离形成皮瓣ABD和ACE, 两皮瓣向中间推进闭合缺损; (2) 菱形皮瓣 (经典的Limberg皮瓣) 皮瓣的大小与原发缺损相同, 菱形缺损的长轴为AC, 短轴为BD, 线DE是线BD的延长线, DE长度等于BA, EF与DC平行, EF长度等于AD。将皮瓣CDEF掀起剥离后, 向缺损区旋转推进闭合缺损。

2 结果

96例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后, 遗留的皮肤缺损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方法修复, 均一次转移成功, 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术区平整, 切口瘢痕不明显, 面部供区无继发畸形, 皮瓣色泽与周围接近, 面部形态满意。

3 讨论

面部皮肤缺损常由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物等切除或外伤引起, 较小的缺损可以直接缝合, 范围较大的缺损需要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而中等面积的皮肤缺损, 应用局部皮瓣是最佳的选择。

局部皮瓣的设计必须遵循整形外科原理中的供区选择、皮肤皱纹线、局部皮瓣移植及局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原则等[1]。设计临床实用的局部皮瓣,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根据受区的部位、创面的大小和形状、组织缺损的类型和深度、周围组织的状况、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等选择皮瓣转移的方法; (2) 选择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重要部位的缺损。一般在邻近受区相对隐蔽、局部皮肤正常且比较松驰的部位设计皮瓣; (3) 首选设计简单、转移方便、附加切口少的皮瓣。尽量沿皮纹线作附加切口, 顺血管走向设计, 使皮瓣的蒂部位于血管的近心端; (4) 皮瓣的长宽比例一般不超过1.5:1。但在头面部血供丰富的部位, 皮瓣的长宽比例可达3:1; (5) 皮瓣的设计面积应大于创面10-15%, 以免转移缝合后张力过大影响血运。

常见局部皮瓣的临床应用: (1) A-T皮瓣:特别适用于发际、眉部、上下眼睑及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因为可以把T边设计在这些部位的交界处, 形成的瘢痕不明显。A-T皮瓣不含旋转成份, 两皮瓣推进后, 在点D和E各切除一个Burow三角。顶点A处常会形成猫耳, 可沿顶角的平分线作一切口, 于切口两侧去除多余皮肤, 直至局部平整。也可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改变BD、CE两边长度和方向, 将其设计成曲线。 (2) “菱形”皮瓣:常用于面部外侧缘、前额部、颏部鼻侧部缺损的修复。采用菱形皮瓣闭合缺损时, 所承受的张力方向大部分转移到与原发缺损区短轴垂直的方向。因此选择菱形皮瓣修复缺损前, 应检查缺损旁切线方向上皮肤的松动性, 观察该方向上是否有重要的结构会被牵拉, 同时兼顾血管走向, 保证皮瓣的血运。菱形皮瓣变化多样应用广泛, 如改良的易位菱形皮瓣, 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都是在菱形皮瓣的基础上设计的[2,3]。

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技术的注意事项: (1) 面部血供丰富, 神经较多, 术中剥离过程中要注意解剖层次, 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2) 严格遵循无菌无创操作, 爱护组织, 避免损伤皮瓣的血运; (3) 术中在皮瓣形成过程中, 一旦皮瓣创缘渗血不活跃或皮瓣苍白, 应停止手术, 将皮瓣缝回原处, 2-3周后再行手术; (4) 术中止血要彻底, 根据情况适当放置引流, 术后正确包扎, 不宜采用加压包扎; (5) 皮瓣移植术后24h内要定时检查皮瓣血运情况, 若出现血供障碍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4]。

结合临床实际, 我们认为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它转移方法灵活、血运可靠, 供区皮肤质地、厚度、颜色、毛发生长情况与缺损区相匹配, 术区平整、瘢痕不明显, 因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天牧邻位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中应用中国实用美容外科杂志.2004, 15 (6) :308

[2]刑新, 郝岚, 陈江萍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 11 (5) :239

[3]李军辉, 刑新, 欧阳天祥, 郭恩覃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 16 (5) :271

足跟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6例, 男11例, 女5例;年龄3~53岁, 平均32岁。创面最大8 cm×5 cm, 最小3 cm×4 cm, 足跟底部外伤后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11例, 跟骨骨髓炎伴足跟溃疡3例, 足跟部肿物切除后跟骨外露2例。

1.2 手术方法

①皮瓣设计:用龙胆紫标明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为旋转点, 从该点至第1~2跖骨头间引直线, 为皮瓣轴心线。在轴心线两侧, 跖骨头后面足底非负重区根据跟底皮损大小直径增加1 cm左右设计出皮瓣;②仰卧位, 膝关节屈曲70°, 下肢外旋于手术台上, 清理缺损皮肤创面或切除病变组织, 在跖骨头近侧作皮瓣远端切口, 切开皮肤和跖筋膜, 寻找足底内侧血管的浅支及皮神经, 于肌膜浅层由内向外掀起皮瓣, 沿浅支血管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间隙内显露出足底内侧血管及神经内侧, 同样由外向内游离皮瓣外侧, 显露血管神经蒂外侧。在皮瓣远侧切断结扎足底内侧血管的浅支, 切断结扎分支血管。仔细寻找发向皮瓣的神经分支, 将神经由远向近侧行支干分离。获得足够长度血管神经蒂, 转移皮瓣, 修复足跟创面, 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游离植皮;③术后制动10~14 d, 2周拆线。

2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 皮瓣外观质地与受区接近, 感觉恢复良好。

3 讨论

足跟底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结构比较特殊, 皮肤角化层厚韧, 皮下有大量的脂肪组织被纤维束分隔, 用以吸收震荡, 缓冲重量, 富有弹性, 是人体承重及行走摩擦主要部位。一旦皮肤缺损修复上要求具有一定硬度, 耐磨、耐压, 并有良好的感觉, 且皮下有一定厚度的致密组织。虽然足跟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有许多皮瓣可供利用, 但要满足上述要求, 最理想的是足底内侧皮瓣。传统的游离皮瓣移植及临近的岛状皮瓣移植修复, 皮肤薄, 皮瓣质地软, 无纤维分隔, 易滑动, 感觉功能重建困难, 恢复差, 易烫伤及冻伤, 行走后易致溃疡。足跟部皮肤缺损后能修复符合这些要求的只有足底供区接近。足底内侧皮瓣区为足中部非负重区, 其中有与足跟负重部位相同的结构, 皮肤坚韧耐磨, 皮下组织致密而有弹性, 皮瓣深面的跖筋膜与足跟骨表面黏着而减少皮瓣滑动, 保持足跟的稳定。由于皮神经是直接顺行转移, 移植后皮瓣的感觉不会受到影响。且供皮区隐蔽, 血管神经解剖恒定, 血供好, 易于寻找, 操作简便, 设备及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疗效确切, 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综上所述,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实用、易于推广、疗效确切的一种修复方法, 能代替足底软组织的基本功能, 是修复足跟底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参考文献

[1]蔡锦方, 刘晓平, 潘冀清, 等.足跟再植与再造.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0, 4 (1) :3-4.

[2]蔡锦方, 孙宝国, 潘冀清, 等.足跟足底移植皮瓣的感觉功能重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2, 15 (1) :5-6.

[3]陈青, 李汉秀.足跟分区与足跟皮肤缺损修复.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 2 (13) :1166-116.

皮肤修复 第10篇

【关键词】微创美容技术;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83-02

面部始终处于暴露状态,易受各种创伤的影响,导致面部皮肤发生软组织外伤。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通常需要进行急诊清创缝合,但急诊缝合比较简单、粗糙,患者术后出现面部疤痕或者畸形,影响患者的容貌及生活自信心,因此,早期对患者进行微创美容技术意义重大[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应用微创美容技术治疗的72例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微创美容技术治疗的72例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其中包括男性32例,女性40例,其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58岁,平均年龄为(28.6±9.2)岁。患者的损伤原因为:切割伤(18例)、挫裂伤(35例)、咬伤(7例)、撕裂伤(5例)、刺伤(4例)、其他(3例).患者的损伤部位为:面颊部(21例)、颏部(14例)、额部(9例)、口周(7例)、眼周及鼻部(11例)、耳部(6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4例)。

1.2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伤情,确定是否合并其他组织严重损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出血量较大、休克的患者应进行补液、止血、输血等治疗,当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精神紧张、疼痛剧烈的患者,应按照医嘱以及镇静、止痛药物。对于合并其他组织创伤的患者应进行全身麻醉。

徹底清创:对创面进行简单消毒处理后,应先用0.25%-0.5%利多卡因对创口进行局部麻醉,其后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创面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清洗,注意清洗要彻底,避免遗留死腔,最后使用0.5%的碘伏对创面及其周围卒子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发生术中感染。

创面修整:首先对不整齐的创缘进行修剪,对创面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并将部分皮下组织进行修剪,使创面呈现外口略小,内口略大的形态。对于损伤程度较深的伤口,应进行逐层缝合,防止留下死腔。缝合后检查皮肤的对合情况,避免发生皮肤内防、畸形等。

缝合修复:修复手术应严格执行无创、无菌等操作原则,期间使用电凝进行彻底止血。对于创缘整齐、组织缺损程度较小的创面可直接进行分层缝合,但要保证缝合深浅一致,创缘对合整齐;对于缺损超过5mm的创面,应分离创缘,形成皮瓣,并通过Z形等形式进行修复;对于未发生缺损但易出现畸形愈合的器官(耳、眼、鼻等),应首先对肌肉及软组织进行复位固定,其后再进行皮肤缝合;对于缺损较大或对日后功能产生影响的应进行纸皮修复或邻位皮瓣修复;对于贯通伤、严重皮肤撕裂伤等应采用多种整形美容手术进行修复。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创面的干燥,避免用手触摸等。一般手术术后4-5天即可拆线,植皮手术10-12天拆线,皮瓣移植6-7天拆线,患者拆线后应用无菌胶纸进行粘贴,从而保护伤口,并于1周后涂抹消疤膏,避免疤痕增生、挛缩等。患者术后3-6个月内不应对损伤皮肤进行过度擦洗及保健按摩,防止伤口牵拉变大和疤痕增生[2,3]。

2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全部采用微创美容技术进行修复,其中有7例患者进行直接缝合,36例患者进行邻近皮瓣转移,3例患者进行植皮,5例患者进行撕脱组织复位,其他21例患者采用上述2种及2种以上方法。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72例患者的伤口全部发生I期甲级愈合,不需进行Ⅱ期整形。术后随访观察6-18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疤痕增生、挛缩,且疤痕基本消退,与正常皮肤接近。

3讨论

面部直接影响着人的容貌,若面部发生损伤,会对人的自信心产生较大打击。由于面部血液丰富,外伤后易出血,通常需要进行急诊缝合处理,但由于急诊更加注重挽救生命,且缺乏整形美容设备,因而缝合比较粗糙,患者在术后会遗留面部疤痕或面部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创美容技术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良好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形态,促进面部的功能恢复及美观。在应用微创美容技术时,应严格遵守整形外科的修复原则,即对整体和局部、外观和功能进行兼顾;操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统筹规划,个体化治疗;分期修复,患者满意等[4]。微创美容技术治疗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相关注意事项为:①术前与患者耐心沟通,告知患者手术配合技巧、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处理等,从而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避免发生医疗纠纷。②对创面进行清理及止血,包括血块、坏死组织、异物等,从而避免术后感染、疤痕增生等,但在清创消毒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正常皮肤组织。血肿是诱发疤痕增生的基础,故应进行彻底止血。③在进行修复缝合时,应注意进行分层减张缝合,保证创缘缝合整齐,深浅一致,且避免遗留死腔。④术后应对手术切口进行加压包扎,从而起到固定创面、防止疤痕增生、压迫止血等作用。⑤术后应保持创面的整洁、干燥,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及疤痕增生等[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72例患者的伤口全部发生I期甲级愈合,不需进行Ⅱ期整形。术后随访观察6-18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疤痕增生、挛缩,且疤痕基本消退,与正常皮肤接近。说明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具有较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对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进行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效果显著,能减少面部疤痕及畸形,提高美观度,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葛礼正,江燕,郭利刚,刘安军,王凌东,焦洋.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急诊整形美容修复[J].安徽医学,2010,31(05):479-481.

[2] 郭天武,李志保.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外伤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2014,04:61-62.

[3] 马红丽,程新德,陶思一,朱明伟,胡高,朱云琳.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修复面部外伤86例临床体会[J].淮海医药,2009,27(01):37-38.

[4] 黎咏璇,杜学亮,陈平,刘必来,邓林.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在颜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修复中的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06):433-435.

带蒂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临床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7~46岁,平均38.5岁。所有病例均为外伤所致,都伴有胫骨骨折。创伤直接造成胫前皮肤缺损胫骨外露9例,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缺损接骨钢板外露11例,创面感染并发骨髓炎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处彻底清创,急症修复需行骨折内固定,然后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隐动脉皮瓣转移12例,双蒂筋膜推进皮瓣20例。固定方法:急症修复皮肤缺损11例,II期修复21例。固定方法:急症修复者全部采用钢板内固定或带锁骨内针内固定。二期修复者采用石膏外固定10例,外固定架固定12例。隐动脉皮瓣转移方法:取平卧位,将手术侧臀部垫高20°,手术侧下肢外展位。根据创面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于股骨内髁正中向小腿正中作一平行于下肢的轴线即为皮瓣的轴心线,此线为轴两侧各5cm上至膝上10cm,下达膝下20cm的范围设计皮瓣,旋转轴在股骨内侧上6~8cm处,解剖血管蒂,按皮瓣标记线,先切开皮瓣的近侧皮肤,于缝匠肌前缘切开深筋膜,沿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解剖分离,细致地解剖出隐动、静脉和隐神经,然后顺血管神经束向上、下解剖分离达足够长度。皮瓣切取:按皮瓣标记线,切开远侧端和两侧的皮肤,沿深筋膜直下,向蒂部解剖分离直至蒂部,皮瓣顺行转位覆盖创面缝合后置胶管引流。若创面面积不大,可以不必制成岛状皮瓣,蒂部血管不需分离出来,则皮瓣更易成活,操作更为简单。供区多采用另外植皮修复。双蒂推进皮瓣转移方法:创面彻底清创,不可无原则的过多切除;清创后皮肤缺损宽度<6cm者,可在小腿后侧正中线上或偏内1~2cm纵切口,长度在25cm左右,根据情况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切口深度直达深筋膜,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有时可带部分肌膜)进行潜行游离,切断小腿内侧肌间隔与深筋膜的联系,达到胫前伤口并与之相通,形成带深筋膜双蒂的筋膜皮瓣,止血后用1#丝线在无张力下全层缝合胫前伤口;如有张力可适当延长小腿后的切口,使双蒂筋膜皮瓣有更大幅度的向前推前,缝合胫前伤口时不可过密,以利积血渗出。胫前伤口缝合完毕,小腿后侧切口可一期游离皮片修复,或用4#丝线间断拉合2~3针,以防皮缘回缩,待肿胀消退后二期缝合或植皮治疗。术后镇痛、严密观察血运、抗凝及血管活性药物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全部一期愈合。随访0.5~3年,胫前皮肤感觉正常。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站行跑跳正常,均恢复各种体力劳动。32例创口一期愈合,9例骨髓炎一次治愈,1例骨髓炎手术时保留了内固定钢板,骨髓炎未能一次治愈,术后2月去除钢板,清除病灶,石膏托外固定,局部持续冲洗2周,骨髓炎治愈,术后1年骨折愈合。

3 讨论

3.1 受区准备

Hadded(1976)认为,软组织损伤即便污染严重,只要清创彻底,感染仍可避免。但许多复杂创面,初次清创很难判断组织的活力,要彻底清创相当困难。所以一次清创不彻底的创面,需等待1~2d后再次清创,每次清创后抗生素纱布覆盖,每日换药l~2次,一般在3~5d可吻合创面。时间较长,则易发生感染[1]。

3.2 感染的防治

急诊修复的患者,术中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二期修复者,尤其骨髓炎患者,术前应做细菌培养,选择使用敏感抗生素直至术后创口完全愈合,确认感染治愈方可停用。

3.3 修复时机

创伤直接导致的胫前皮肤缺损应争取急诊修复,以利于骨折愈合,防止感染。局部污染严重,全身情况差者,纠正全身情况,急诊彻底清创,创面抗生素湿敷,3~5d内二次清创并做皮瓣转移。术后胫前皮肤坏死者,应及早切除坏死并用皮瓣覆盖创面。胫骨骨髓患者,在应用敏感抗生素基础上,局部外敷去腐生肌之中药1周,创面收敛脓液减少时,及时清除病灶,移植皮瓣修复[2]。

3.4 皮瓣转移的优缺点

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不但能修复组织缺损,还可改善受区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及感染的控制,对胫前皮肤缺损的修复和胫骨骨髓炎的治疗,其效果良好。且皮瓣转移后受区一般不雍肿,表面平整。对皮肤缺损宽度(最宽处)在3~6cm应用小腿内侧双蒂推进筋膜皮瓣转移治疗,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及各种游离皮瓣相比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便,皮瓣血供丰富,风险小,不易发生皮瓣坏死,效果好,手术后小腿外形美观,非常适用于一部分(皮肤缺损宽度最宽处在3~6cm者)胫腓开放性骨折合并胫前皮肤缺损的早期创面覆盖[3]。

3.5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应根据患者伤情和全身情况区别制定。术后2周,皮瓣与周围组织逐渐建立血液循环,血运状况较稳定,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方法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活动范围有小到大,时间由短至长,以不造成伤口疼痛和不增加皮瓣张力为原则,防止关节僵硬。术后2周,皮瓣成活拆线后开始逐渐进行患肢的训练,使皮瓣适应不同的情况,皮瓣可能会稍有肿胀,多能自行恢复。下地活动后,开始不应负重,随后逐渐部分负重至能正常承重术后个月避免过久站立或行走[8]。

参考文献

[1]Benson DR.Treatment of open fractures Aprospectlve study[J].JTrauma,1983,23(6):25

[2]朱盛修.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意义[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4

[3]冯明录,路磊,何勇,等.双蒂筋膜皮瓣转移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胫前皮肤缺损[J].临床医学,2007,10(27):36-37

上一篇:舞蹈审美下一篇: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