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2024-07-24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精选11篇)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1篇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开放性思维、全行业视野和国际化定位, 从提升理念、塑造形象、创新管理, 培育职工队伍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构建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文化体系, 有效提升了企业软实力。公司于2010年、2012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北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公司文化提升战略的实施为推进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建设提供了强化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 构建共同愿景: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

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唐钢深入分析企业的历史、现状和自身优势, 提出打造一个与生态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企业, 建设钢铁市场通用产品的领军企业的定位, 按照集团“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总体要求, 提出了“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战略目标, 成为全体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愿景。唐钢十二五规划从经济总量、循环经济、市场开拓、产业结构和幸福指数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几年来, 尽管客观环境不断变化, 公司各项工作都按照这个方向稳步推进, 特别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职工幸福指数上, 都实现了新突破。

2 提升理念, 提高标准, 培育优秀的文化品质

唐钢把提升理念、提高标准作为各项工作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 推行系列先进工作理念。秉承“建设效益型、责任型、幸福型企业”理念,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尊重职工关爱职工, 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和职工根本利益;秉承“把现有产品做成精品, 做通用产品的领跑者”, 举全公司之力提升品种质量, 打造唐钢品牌, 非计划品成倍降低, 冷轧产品出口量占到同期国内出口量的六分之一;秉承“职工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团队敢打必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拼搏奉献的文化品质得到全新的淬炼;秉承“我们左右不了市场, 但可以左右自身工作”, 强化内部管理, 眼睛向内、沉着应对, 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危机中实现了全新的蜕变:秉承“干就干到最好, 做就做到极致”, 引导职工立足本职、不断学习, 以专注的态度“把工作做到最好”。唐钢把提升理念、标准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特别是通过强力抓环境、形象建设, 提高职工的标准意识、责任意识。用这些工作来改造团队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 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战斗力。从而, 使提升理念、提高标准, 成为唐钢特有的文化品质。

3 持续创新, 持续完善, 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管理体制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 唐钢能够始终掌握主动, 得益于快速适应, 率先求变的创新实践。唐钢通过对人、物、资金、装备等等全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起一整套适应形势变化的全新管理模式。在钢铁形势陡转急下的形势下, 唐钢每年都出台一系列挖潜增效措施, 核心工作是加强基础管理、推进系统优化, 从生产的可控运行向经济运行转变。面对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指向, 唐钢转变运营方式,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对人、财、物等全资源集中管控的平台, 本部与三个子公司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了设备管理、检修力量, 优化了近万人的人力资源支持非钢发展, 公司设备、能源、资金等各方面管理水平都得到持续提升。2012年以来。面对钢铁市场持续加重的危机, 公司率先提出全面转变生产组织模式, 颠覆在市场高盈利时期形成的, 不惜成本追求产量、指标的体制机制, 建立更加适应市场、更加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 来提高成本控制力和管理的效率;同时全面转变市场营销服务模式, 走进市场、服务用户, 提升产品创效能力。这种创新的精神几乎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在质量点检制度、5S管理、能源管理以及厂区道路管理方面, 都体现了创造性思维。

4 构建幸福感文化, 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唐钢在发展中坚持维护职工利益、让职工充分享有企业发展成果。在厂区环境综合治理中, 把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改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 为职工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高标准建设了职工生活服务区、停车场, 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就餐、洗浴、停车条件;厂内车辆实行“五限” (即限时间、限速度、限路线、限车型、限随意停车) , 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唐钢坚持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 搞好职工生活后勤、医疗、休养等工作。在企业管理中, 公开主要领导电子邮箱、坚持经理联络员制度、开展厂处级领导班组活动日, 疏通多种渠道, 让每一位职工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通过这些措施, 形成了职工对企业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也提升了职工作为唐钢人的幸福感, “人”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 企业竞争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5 开展文化创建活动, 推进先进理念的落地生根

唐钢企业文化建设坚持抓载体、抓活动, 形成浓厚的氛围。一是新时期工作理念的诠释和固化, 总结提炼近年来公司巨变中形成的新时期工作理念, 形成理念体系, 组织理念故事征集活动, 组织先进理念的学习讨论, 深化广大职工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强化理念的宣传、传播, 利用报纸电视及时宣传各项工作理念和要求, 在公司环境形象、能源管理、技术质量等具体工作中, 组织主题宣讲活动, 利用厂部级领导班组活动日等形势, 将公司理念及时准确传达到全体职工。三是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规范企业标识、形象管理的同时, 广泛联系、主动作为, 深入宣传企业发展变化成果、职工队伍风貌, 编印反映企业巨变的画册、文集, 组织摄影家走进唐钢等活动, 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 增强企业的文化积累。四是开展“弘扬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主题活动, 对照公司理念标准和工作要求, 开展对照检查活动;总结宣传典型事迹,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主题活动座谈会, 交流工作经验, 深化活动效果。五是开展规章制度清理修订工作。与运营改善部共同组织规章制度清理修订工作, 把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先进理念标准作为重要内容, 结合实际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清理, 将先进理念承载于企业管理制度, 更好地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激励、约束效能。六是开展“感恩唐钢、珍爱岗位”主题活动, 与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紧密结合, 培育和建设独具唐钢特色的“感恩”文化。

摘要: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 唐钢积极构建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文化体系, 有效提升了企业软实力。文章介绍了唐钢的文化提升战略。

关键词:唐钢,文化提升战略,企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宋军.试论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构建[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 2011 (01) .

[2]李琦.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 2011 (18) .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2篇

——重庆能源集团永荣矿业公司新兴煤矿党委书记 张安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我党发展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召开中央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第一次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国有企业发展之魂。在我国五千年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我们煤炭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加快实施文化兴企、文化强企战略,以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不断提升和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强企战略有力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将是我们国企党组织乃至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员工光荣而厚重的历史使命。

新兴煤矿作为重庆能源集团资源大整合西山“四个小矿”之一,是重庆能源集团公司和永荣矿业公司全力打造的21万吨以上技改扩能达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新矿井。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自新兴矿整合到矿业公司以来,新兴党委认真按照集团公司和永荣矿业公司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了新兴煤矿《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五年规划》,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班组文化、和谐文化等矿井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行为规范,并积极融入到安全、生产、经营等日常工作中,切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活化于魂,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增强了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敬业精神,提升了职工队伍精气神,提升了矿井管理水平。

一、党政高度重视,为矿井文化建设增强引领力

新兴党政班子一直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制定了塑造企业形象、整合企业文化、提升管理品质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意见,并在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发展新思路和新方法。将“文化铸魂、文化聚力,文化强企”明确为企业党建工作重点,提出了“1123”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思路,积极建塑煤矿特色文化,大力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二、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为矿井科学发展增强推动力 对于煤矿来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安全文化。因此,牢固树立安全是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坚持“平安”是第一要义,一切工作的目标就是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抓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加强职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职工学习,提高员工对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使职工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同时加强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坚持科技创新,抓安全理念:为防患于未然,矿井加大了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的的安全技术改革。充分利用了瓦斯检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视频、局域网及OA系统等信息系统,应用在安全生产中,强化安全生产信息化作用,并通过制作安装安全宣传灯箱、吊牌、移动橱窗、LED电子显示屏等视觉感应系统,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和全方位严格安全管理,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切实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为矿井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力 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矿企业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工作的重要方面。我矿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廉洁文化的内涵,持续开展党风廉洁建设;

第一,结合煤矿实际,着力培育廉洁从业理念。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党纪、政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培育“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做清官是大智慧”的廉洁从业理念。

第二,着力完善廉洁从业制度,不断增强执行力。不断修订、完善廉洁从业制度,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目的的明确性。开展重要岗位、各级领导干部签订廉洁从业责任书,并实行缴纳保证金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业培训、观看廉洁教育片,以提高廉洁从业执行力。

第三,加强廉洁文化特色建设,着力开展廉洁文化“六进六上”活动,增强辐射力、渗透力。新兴煤矿结合企业实际,拓宽了廉洁文化覆盖面,努力形成“六进六上”特色:进班子、进机关、进车间、进岗位、进社区、进家庭;上会议、上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墙头、上舞台;通过各具特色的廉洁文化“路、廊、场、室”的宣传,诠释了廉洁文化理念,形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第四,着力强化廉洁从业监督,不断增强约束力。采取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设信访监督举报箱、连队设一名党风廉洁监督员,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述职述廉工作,是各级领导干部置身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中,增强了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四、切实加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为矿井科学发展提升执行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新兴煤矿通过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员工岗位职责》、《员工文明公约》、“十大行为为准则”、安全生产、廉洁从业等各类行为准则的宣传发动,努力抓好制度文化建设。同时,企业管理层有计划的指导和组织员工开展了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演习、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巩固,通过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来积极引导职工忠诚企业,立足本职,为矿井科学发展提高执行力。

五、切实加强班组文化建设,为矿井科学发展增强人才竞争力 在煤矿企业,班组是完成各类任务的实体,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石,更是煤炭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组文化是班组内全体成员的知识、智慧、意志、特性、习惯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文明成果。加强职工价值理念、理想追求、岗位目标凝聚等引导教育,办好“班组学习园地”、“班组宣传橱窗”、“班组成果展览”,以及“班组活动展示”等。创建“学习型”班组、“安全型”班组、“创新型”班组、“效益型”班组和“和谐型”班组,在班组挂班旗、亮班微、唱班歌等,使班组形成了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职工进步的摇蓝,安全生产最优秀的集体,进而为企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矿井科学发展增强了人才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为矿井科学发展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亦是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新兴煤矿坚持以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从而达到为企业科学发展凝心聚力的目的。

一是开展好职工读书活动,职工“心连心”安全文艺演出、“三八”节女工趣味活动、“五一”游园活动、职工拔河比赛、青年“坚定信念跟党走、我为团旗添光彩”论坛活动和演讲活动、“七一”红歌比赛、“十一”“庆祝国庆、决战攻坚”文艺晚会等各类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健康向上,极大地满足了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对矿区环境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三是对职工宿舍、澡堂、食堂装饰一新,使职工宿舍标准化、公寓化;四是修建塑胶篮球场、职工文化中心、休闲广场和职工电子书屋等文化娱乐场所;五是做好工资分配、政策宣传解释和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积极想办法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通过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为推进矿井科学发展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需要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创新和完善。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集团和矿业公司党委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兴实际,务实求变,真抓实干,促进新兴企业文化建设更上新水平。

助推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要性;发展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是市场经济文化在企业中的具体与微观的反映,着眼企业自身,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必须紧扣理念文化、利益文化与管理文化这三个和谐关节。突出企业特性文化,有效将战略与制度融合起来,启动和激活企业内在源动力。

一、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创建企业文化能为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2005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83年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也即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同年的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展望2010年》调查报告也显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这充分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相当于企业竞争力而言的,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学习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出现的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不可模仿性,有价值性等特点。例如,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厨师做菜的质量,味道,外观,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以及整体店面外观环境的舒适度,然后是全体员工的职业素养,再者是这个餐饮行业的运营模式,销售模式,管理模式,等等这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企业文化在其中包含从创立到发展历程中总结的适合行业的经营之道,其中涵盖了人文,品德,思想,凝聚力,执行力,创新精神,坚持不懈,以及适合其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三)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1.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品牌功能。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三、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企业文化,必须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员工树立争取的价值取向,确立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进而靠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和谐建设才会有牢固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扎扎实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4篇

首钢京唐公司完全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目标要求建设而成的, 整体装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如何驾驭先进的大型设备, 把装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在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中, 京唐公司每月进行工艺稳定评比和经营活动分析, 把本单位的生产、成本和技术经济指标等数据绘成曲线进行横向分析, 以国内外先进的钢铁企业为尺子标杆进行纵向对比, 构建并形成了具有京唐公司特色的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 提高了管理水平, 推动了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不断获得新的突破。

二、基本思路

1.构建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 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践行“两个文化”, 开阔视野、学习先进, 开拓进取、勇于突破, 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建设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钢铁厂的实践, 增强科学管理意识, 做到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促进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构建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 提高工艺稳定水平

把本单位一段时间的工作画出坐标曲线, 看自己的工作是否取得了进步。公司和各单位的各项指标, 特别是工艺稳定目标与历史的最好水平相比, 自己和自己比, 通过对比总结经验, 争取更好的水平。

3.构建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 大力推进降本增效

把公司和本单位的生产、成本和技术经济指标等数据绘成曲线进行横向分析, 清晰地看到成绩, 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差距, 推动生产经营、技术经济指标和降本增效不断实现新突破。

4.构建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 全力加快缩差步伐

通过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对比, 就是经常用先进企业这把尺子量一量本单位处在什么位置, 看到差距, 分析原因, 明确目标, 迎头赶超, 加快品种开发, 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比例, 增强了赶超先进企业的信心。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的直接表现, 就是用数据对比来分析解决问题。从数据的曲线和尺子上, 可以直观地看出京唐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也可以看到我们的优势所在。通过工艺稳定、降本增效、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数据比对, 建立长期目标, 这不仅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而且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以曲线和尺子作为分析评价手段, 提高系统运行质量, 保证工艺稳定

全系统各工序工艺稳定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运营质量和水平的直接体现。京唐公司把各个工序的工艺稳定情况绘成170多条“曲线”和“尺子”, 每月都在部长工作例会上公布, 对照计划指标进行分析讲评。各部门对“曲线”和“尺子”描绘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推动了各工序工艺的稳定水平不断提高。

(1) 建立健全工艺稳定量化评价体系

针对影响工艺稳定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 分层级制定评价指标, 形成了公司层面81项、部门130项、工序211项、班组岗位812项的工艺稳定量化评价体系, 实现了从原燃料进厂到最终产品发运的全覆盖。按月对各工序工艺稳定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曲线和数据反映工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制定改进措施, 实现持续优化。

(2) 抓住关键项目, 落实改进措施

制定稳定工艺的关键措施46项, 细化分解为185项, 年内完成181项, 系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焦化工序通过小焦炉试验、加强配煤比监控、推进火落管理等措施, 焦炭质量的稳定性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炼钢工序持续细化冶炼标准、加快生产节奏。铸机恒拉速率保持在95%以上, 最高拉速达到2.5米/分, 突破了设计极限, 达到国内同类铸机拉速和国外同规格坯型拉速的最高水平。热轧工序通过改造精轧HGC缸辅缸, 优化一、二级控制功能等措施, 2.0毫米以下集装箱板生产事故频率降低了67%。冷轧工序细化过程工艺参数稳定性控制指标, 建立工艺巡检制度, 工艺异常比例较年初减少了一半。

(3) 抓好设备功能精度, 保障能力的提升、

完善设备功能精度组织体系, 设备功能精度管理由保生产顺稳向保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开发转变, 建立岗位评价体系, 强化激励机制, 用定量指标衡量一线职工的操作技能, 对主产线关键设备功能的精度进行筛选, 梳理出设备功能管理项目259项、精度控制点286项, 强化设备在线状态检测诊断, 实现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全年设备功能投入率达到98.7%, 精度保持率达到99.6%, 故障停机时间同比减少32.4%。

2.以曲线和尺子对标杆深入挖潜, 促进降本增效任务的全面完成

把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作为手段, 以宝钢、韩国浦项制铁等一流企业为标杆, 对内深挖潜力, 对外开源创收, 完成了总公司下达的吨钢降成本200元的任务。各单位分解实施增收节支措施160项, 实现增收节支5.92亿元。

(1) 增强危机意识, 全员发动眼睛向内降成本

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5年发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445条, 实施见效1587条, 取得效益1.57亿元。炼铁作业部持续开展提高铁包使用寿命攻关, 平均包龄同比提高20次, 降低成本1350万元。炼钢作业部不断改进引流砂投放操作, 钢包自开率由99.27%提高到99.83%, 降低成本2028万元。热轧作业部自建维修基地开展备件自修工作, 节省备件费用750万元。设备部实施57项设备国产化改造措施, 节支3800万元。运输部优化厂内物流运输, 降低厂内倒运费905万元。

(2) 找准主要矛盾, 狠抓关键环节的降耗攻关

铁前小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配煤、配矿措施, 优化炉料结构增效2.1亿元, 冶金焦配煤成本由年初1580元/吨降至年末1330元/吨。油品、大型工具、耐材、辅材四大降耗攻关组狠抓降耗措施, 总费用同比降低3.55亿元, 降幅分别达到28%、25.9%、12.5%和17.6%。强化管控手段, 坚持原燃料低库存运行, 推进备件零库存管理和回购业务, 年末原燃料、备件库存资金占用分别比上年末减少1.11亿元和7.77亿元。将投料管理与ERP系统建设、重点降耗攻关相结合, 投料准确率达到99%, 零耗偏差率稳定控制在5%以内, 年末各单位机旁备件、材料库存价值同比降低6491万元。

(3)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广开渠道开源创收

能源与环境部积极开辟“内部保供、外部创效”两个市场, 全年自发电富余电量外销增收9825万元, 开辟了向周边单位供电、供暖、销售海淡浓盐水等多个创收渠道, 全年能源产品创收2.21亿元。运输部利用自有码头承揽社会物资发运创收5449万元。供应管理部把准市场脉搏灵活运作, 择机低价采购进口煤节省成本5780万元;创新进口矿接卸业务模式, 缩短报关报检周期, 由过去缴纳滞期费变为获得速遣费375万元;积极跟进铁路退费工作, 全年获得铁路退费4886万元。

3.以曲线和尺子迅速与先进企业缩差, 加快开发高端产品, 提高制造能力

用“曲线”和“尺子”来衡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不断提高高端产品的比例, 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这是公司提高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

(1) 加强产线接单能力和产品制造能力

充分发挥“6+2”产品研发体系高效协同优势, 全面完成“三大类推进产品同比增加100万吨、高端和领先产品产量翻番、汽车板产量翻番”三大目标。一是组织与产品推进相关的55项工艺技术攻关, 提高产线制造能力。二是开发“合同评审、认证管理、用户技术档案”三个信息化系统, 提高产品研发管理能力。三是深入推进TS16949管理体系运行, 以重点品种开展APQP活动为突破口, 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和有效性。四是实施产品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五是合理落实产线分工, 形成专线化精品板材生产体系。六是加大对生产工序补单的考核力度, 提高整单合同兑现率。

(2) 强化产、销、研、运高效协同体系

改进“产、销、研”产品推进组织模式, 将家电板组和冷轧专用板组整合为家电-专用板组, 增加冷轧建筑用钢组, 成立汽车板研发团队。强化价格政策研究, 加强与客户沟通, 确保优势产品达到市场最好价格。发挥直接面对市场优势, 提高自主销售马口铁和锌花产品的盈利能力。与中首公司密切配合, 根据国内外价格对比, 灵活制定出口计划。加快了镀锡板产品和市场开发进程, 成为公司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在产品特色和专业化上, 形成建筑用板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售前服务, 发挥集团行业多、专业广的比较优势, 在焊接、产线建设、制作工艺等多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提高技术营销和服务水平, 在第一时间向客户提供现场技术解决方案。建立客户评级制度, 对长期给予公司支持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健全用户技术服务体系, 推行“用户交货期管理平台”系统, 组建用户技术服务团队, 选派现场经验丰富、技术水准高的人员充实客服团队。推进储运一体化管理, 强化运输环节衔接, 健全服务体系。

四、取得的效果

1.培育出严格认真勇挑重担的职工队伍

用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对标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工作, 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成为京唐公司的管理文化品牌。在构建曲线文化和尺子文化的过程中, 涌现出一批敢挑重担、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攻克难关的员工,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巧妙发力, 提出了简便易行、效益显著的优秀合理化建议, 在解决行业难题、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降本增效效果明显, 工序成本大幅下降

各工序加工费持续降低, 连创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 铁水冶炼费同比降低62.38元/吨, 创投产以来最好水平;炼钢工序成本同比降低60.50元/吨;吨钢能源成本同比降低27元, 降成本2.35亿元。

3.产品开发成果显著, 系统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2015年, 京唐公司推进产品比例占到全部产品的67%, 比2014年提高了4%, 其中高端、领先产品产量比2014年提高了34万吨, 比例占全部推进产品的25%, 比2014年提高了6%。其中开展汽车板25家车企363个零件的认证, 完成非汽车板认证62项, 重点产品实现高端用户批量供货。汽车板总量比去年水平增加12.3万吨, 家电板重点用户合计供货比去年水平增加5.5万吨。目前, 京唐公司可生产产品的牌号已有热轧产品14个大类、26个类别、185个牌号;冷轧产品6大类、18个类别、165个牌号。其中, 热轧管线钢成功开发了高级别X70管线钢出口国外;车轮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2%, 稳居国内第一, 并成功实现向国外厂家大批量供货, 打开了车轮钢海外市场。同时, 产品认证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 合资厂家、国外厂家认证占总认证厂家的41%, 用户认证档次显著提升。

4.推进了技术和管理创新再结新硕果

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感 第5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我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第6篇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新形势赋予新使命,新任务意味着新挑战。办好《中国经贸导刊》,是杂志社的工作和义务,但仅仅靠杂志社本身的力量,显然难以胜任。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对于长期以来给于导刊支持的广大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随着不同时期委中心工作的调整,报道的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开设的栏目也会适时调整。我们相信,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和广大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经贸导刊》一定能够保持青春活力,为提升国家发的软实力继续贡献绵薄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新形势赋予新使命,新任务意味着新挑战。办好《中国经贸导刊》,是杂志社的工作和义务,但仅仅靠杂志社本身的力量,显然难以胜任。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对于长期以来给于导刊支持的广大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随着不同时期委中心工作的调整,报道的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开设的栏目也会适时调整。我们相信,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和广大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经贸导刊》一定能够保持青春活力,为提升国家发的软实力继续贡献绵薄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延伸广电产业链,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7篇

1 深刻认识大同广电产业的发展现状, 增强紧迫感

大同广播电视台现办有综合、交通、音乐三个广播频率和新闻综合、煤都生活、影视3个电视频道, 还办有一份有国家正式CN刊号的行业报刊《大同广播电视报》。从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时长、采编播队伍, 到拥有节目套数, 均处于全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前列, 所有频率频道日播出节目累计达120小时, 并且以自办节目为主。《大同广播电视报》每周出版一期, 每期对开32版, 为大同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近年来, 随着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突飞猛进, 广电行业内部的改革发展也在不断深化, 但大同市广电产业的发展与全国同级城市乃至全省同级城市的广电业相比, 不论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看都有一定差距。从经济效益看, 仍落后于周边的太原市、张家口市;从机制、体制看, 仍有人员多、负担重, 以及用人机制不活等问题;另外, 从思想观念看, 仍然存在思想不够解放、经营意识不强等问题, 这些都制约着大同广电产业的做强做大。可以说, 大同市广电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吃饭经济”阶段, 广电产业化发展步伐滞后, 广电产业链不长, 仍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广播电视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身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重要趋势, 也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据相当的比重。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 近些年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推动形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很重要的就是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广电产业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挖掘现有资源、开发新媒体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各方面建设的同时, 逐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 以及经济效益, 是我们广电产业今后的努力方向。

2 围绕广电主业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延伸广电产业链

1) 逐步丰富主业经营, 以创新的理念办好广播电视节目, 打造一批代表行业形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品、名牌节目

广电的产业化, 就要在打造品牌产品上下功夫, 近年来, 大同广播电视台推行的名牌精品战略已初见成效, 在节目的运行中大力推行制片人、制作人制度, 已涌现出《民生大同》、《特别关注》、《中华大同人》、《大同晨光》、《空中医院》等一系列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名牌节目。在使用人才方面也基本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已走上了节目制片人、制作人岗位,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理念为广电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纵观我市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 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节目内容形式不够丰富新颖、传播手段比较单一, 文化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等。

人类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域特色, 地方台在节目生产和传播中如能从本地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 使群众有一种本地文化的普遍认同感, 也是我们广电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趋向。大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今后我们要着力打造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栏目, 充分利用、发挥和挖掘历史文化名城所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根基, 增强节目的地域特色, 提高文化竞争力。

2) 依托主业, 发展多种经营

首先, 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逐步尝试将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 以及一些娱乐类精品节目包装后推向市场进行销售, 将品牌节目做成文化产品, 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领域服务受众, 增加品牌影响力、拓宽增收渠道, 提升品牌价值。

其次, 要依托丰富的专业人才优势, 开办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等专业培训机构。目前, 大同广播电视台正在着手全面整合广播电视专业人才资源, 筹资开办一所规模大、设施全、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学校。

3) 在确保广告经营稳步增长的同时, 积极调整经营结构

逐步减少医药专题类广告内容, 增加制作精美的品牌广告和公益性广告, 为群众营造良好的音频、视屏环境。拿出部分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节目以公开竞标的形式取得商家、企业的冠名播出。开办以专业台及部分对象性节目的特定受众群为服务目标的社会服务机构, 如现已初具规模的电视中心文艺部大活动策划中心, 广播中心交通协会等都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电产业的增值业务贯穿节目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各个环节。

3 延伸广电产业链、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抓好的3个环节

3.1 认真调查研究, 使产业发展符合本地实际

地域优势是一种客观存在, 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广电媒体覆盖范围区域中心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 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走向, 洞悉本地人民生活状况, 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围绕地缘优势做文章, 努力使产业发展与本地实际相契合。

3.2 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本市文化界知名人士进行广泛论证

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既要注重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服务, 又要注重增强文化责任, 要广泛采纳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 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 坚持主旋律, 鼓励多元化、多样化, 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为地域文化传承做好媒体应做的工作。

3.3 对现有人才资源要综合利用

广播电视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现有人才,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新闻媒体广泛联系社会各行各业的优势, 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大胆启用人才, 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努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关注广电产业的发展, 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广电产业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挖掘现有资源、开发新媒体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各方面建设的同时, 逐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 以及经济效益, 是我们广电产业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展专项行动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8篇

关键词:专项行动,企业,软实力

信阳供电公司下属集体企业信阳华祥电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目前, 集团公司拥有1家母公司、10家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 (参股) 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电力安装、设计、电力物资经销、物业管理、旅游、餐饮服务及电工电器产品制造等。公司拥有承装贰级、承修贰级、承试叁级资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资质。信阳华祥电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项行动, 提高企业软实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安全管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保持安全生产稳定局面

实施安全管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保持安全生产稳定局面。一是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二是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将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中, 落实到施工现场。三是抓好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风险管控。结合行业特点, 抓好宾馆、酒店和加油站等重点防火部位的消防安全、车辆交通安全和施工现场安全。加大作业现场反违章纠察力度, 全面推行作业标准化、现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加大外包工程施工现场监管力度, 杜绝“以包代管”现象。四是扎实开展春、秋季安全检查和消防、设备、施工现场、交通专项治理,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五是坚持严格考核, 把安全考核与评优评先、绩效管理和干部管理等挂钩, 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二、实施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电力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血脉, 其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实施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施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在全员教育培训上下功夫, 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坚持“干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加强全员绩效管理。根据市公司制定的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办法, 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 逐步推行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重点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骨干员工倾斜, 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实施电建资质升级专项行动, 做强核心业务

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精神与制度支柱, 构建企业软实力是社会的呼唤, 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实施电建资质升级专项行动, 做强核心业务,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实施电建资质升级专项行动, 做强核心业务, 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增加电建装备的投入,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完善基础资料, 确保资质升级年内务期必成。二是继续推进项目经理负责制。强力推进单项工程核算, 完工工程及时决算, 成本及时归集, 提高单项工程利润率。三是加强工程的计划管理, 优化施工方案和“三措”编制, 周密组织施工, 控制施工节点。四是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落实内部三级自检制度, 提高工程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争创精品工程。

四、实施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在电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和参与行业与市场竞争的“硬支撑”, 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施服务能力, 提升专项行动, 以优秀的服务品质、优良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赢得市场。电建单位加强招投标基础管理工作, 依靠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工程质量开拓内、外部电建市场, 发挥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 使服务趋于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业扩工程市场有较大作为, 培育电建单位新的利润增长点。市场单位发挥品牌效应,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市场营销, 降低经营成本, 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自开展集体企业规范管理工作以来, 信阳公司根据所属集体企业实际, 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同时, 坚持“三重一慎” (重质量求生存, 重管理强基础, 重人才促发展, 慎投资防风险) 发展思路, 查找企业短板, 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并通过以上专项行动的开展, 提高了集体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经营业绩、党风廉政建设、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基本实现了“四自两体”的集体企业管理要求, 集体企业走向了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国群, 徐金发, 姜涛, 郗河.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研究[J].软科学, 2008, (2) .

[2]于朝晖, 史学嘉.提升企业“软实力”──战略公关模型构建与解析[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6) .

[3]郑美群, 杨盛莉.数据包络分析法在高校学院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4]郭德, 梁娟红.基于ANP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7) .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9篇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检察文化涵盖了检察理念文化、检察制度文化、检察行为文化和检察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

具体而言,检察理念文化除了包括法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还包括检察文化体系中的特有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理论。检察制度文化包括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体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方法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行为文化是检察行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化是贯穿于检务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运用文学与艺术的手段和表现方法来反映检察系统的工作与生活、弘扬法治精神的文艺作品。检察文化要着眼检察人员精神文化需求, 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检察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

二、坚持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检察文化有助于建立检察职业信仰。

进行检察文化建设,建立检察职业信仰,就是要树立检察官从心灵深处对检察职业的价值认同和理性回归的心态;就是要使全体检察人员充满矢志不渝为之辛勤工作、不懈努力的忠诚和激情, 从而使全体检察人员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理论、感情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真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真推进,并引以为庄严、神圣、自豪,旗帜鲜明地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成果,捍卫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检察文化有助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以政治上的坚定确保行动上的自觉, 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检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做到与党的事业同步,为党的事业服务;就是要把切实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

(三)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现代法治精神修养。

坚持文化育检,对检察官而言,就是要崇尚法治的善治精神,坚持依法而治、良法之治,善待个人、社会、自然;就是要崇尚法治的民主精神,坚持把民主作为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崇尚法治的人权精神,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法治的精髓;就是要崇尚法治的公正精神,并努力以公正执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崇尚法治的理性精神,坚持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就是要崇尚法治的和谐精神,坚持用和谐精神指导执法办案实践。

(四)检察文化有助于弘扬检察职业道德。

检察职业道德是检察人员从伦理上调整检察机关同国家、法律之间、检察人员同检察机关之间、检察人员之间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检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文化培育形式,使全体检察人员都能够自觉地追求、信仰和实践这些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和理念,并充分体现在履行检察职责、办案和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作为检察官就要常修为检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坚持自我规范、自我修正、自我约束,模范遵守廉洁从检的各项纪律规定,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追求,积极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和义务,自觉执行检察行为规范,树立新时代检察官执法公正、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良好形象。

(五)检察文化有助于推进专业化建设。

建设检察文化,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检察人员增强终身学习理念,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专业化标准培训、考核检察人员,培养引导检察人员逐步具备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实现教育培训由学历教育向专业培训的转变,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使培训内容紧贴不同岗位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分级分类精细化,按需施教个性化培训模式。继续推进以初任检察官培训、晋升高级检察官培训、领导素能培训和专项业务培训为重点的分类培训,广泛开展练、学、用相结合的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技能培训活动,使检察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执法办案本领。

三、积极建设当代中国检察文化

(一)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干警的主观能动性。

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检察文化,应以人为中心,把检察机关的所有人员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检察机关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广大干警充分发挥才能的文化环境。要善于把广大检察干警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当作有特色检察文化建设的无形的“指挥棒”,注重启发全体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体现人本化管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干警开展检察执法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全面发挥人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检察文化理念支配下,通过全体检察干警的学习、思考、尽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激情转化成工作动力和乐趣,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但可以筑牢检察人员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职业道德根基,而且能够唤起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文化品位,丰富检察机关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培养和激发每位检察干警乐观向上、发奋有为的进取精神。这是建设有鲜明特色检察文化的根本宗旨。

(二)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个人聪明才智与集体创造能力的和谐统一。

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检察文化过程中,应强调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和共同发展,全面改善人的共同进步环境。检察干警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需要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也同样以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两大支柱构成自己的生活结构。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检察机关这个大家庭,应该为每位干警的生活富裕提供源泉和保障。干警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过程,与检察事业的发展过程、与检察干警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步进行,以真正实现从严治检,从优待检,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内部上下左右必须共同合作,而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检察干警只有懂得相互协调,才能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促进集体与个人和谐共进。

积极为广大检察干警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促使集体与个人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促使干警的潜在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自主开发和利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就检察机关而言,其目标应该是检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只考虑单位利益,对每个个体成员的成长漠不关心,缺少人文关怀,与个人的关系只建立在管理与被管理者僵化模式之上,干警也就只满足于完成与自己责任与利益相关部分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力和工作激情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泯灭。如果检察机关的领导层能够主动地为个人设计前程,并提供机会与条件,个人也积极地为整个检察事业献计献策,就会形成充满积极向上、高效率的环境与和谐共进的局面。这是建设有鲜明特色检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科学的责权机制,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

检察机关内部的各级负有管理职责者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文化建设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善于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当代的先进文化思想,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努力为干警创造出一个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氛围,教育引导所属人员,提高造就所属人员,把极具特色的检察文化的春风吹到每个干警的心田,做到知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管人心,感人心,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鼓励全体检察干警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检察文化理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检察机关任重道远。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检察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检察事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检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文化育检战略的重大意义,用先进文化这只无形的大手,增强检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有力推动检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检察文化, 是检察队伍建设和促进检察业务发展与改革的有效载体, 是检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的检察文化。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10篇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 使得我国的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而对其竞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则是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即企业文化。同时, 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对于企业自身的软实力来说, 除了需要企业不断的丰富自身企业内涵以及技术产品之外, 也应当能够借助新闻文化宣传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以及软实力。

2 通过新闻文化宣传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2.1 把握企业脉搏

首先, 需要企业能够以一定的高度入手, 来把握好自身新闻文化宣传的开关。对于现今社会的新闻文化宣传工作来说, 其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以及敏感性的工作, 所以说对于企业内部的内容哪部分需要宣传、而哪部分不需要宣传, 以及对于不同内容进行宣传的力度等等都需要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广泛的把握。所以, 作为企业的新闻发布者就需要能够以扬长避短的方式在对企业内容文化良好分类、辨别的基础上更为科学的开展新闻文化宣传工作。总体来说, 企业新闻文化的宣传工作应当首先能够保证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心,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部刊物、外部网站以及新闻媒体等等形式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资料进行宣传。而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 则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1 加强亮点策划

对于企业的新闻文化宣传工作来说, 其职责就是负责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舆论进行引导、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传播自身文化。而要想使文化宣传工作真正的能够对人进行引导以及影响, 一定的亮点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提升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对此, 就需要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核心工作, 对于新闻宣传工作做好提前的规划, 比如在本年宣传工作中的重点等等进行提前的确定以及创意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自身宣传的重点逐渐提升到舆论自身的监督以及策划水平中去, 从而能够使不同的舆论工具都能够在和谐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 企业的宣传工作也需要能够对企业本年度的工作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策划, 从而对企业本年度的重点工作进行全程的引导、跟踪以及评估, 更好的将企业重点工作得到全面的宣传。

2.1.2 强化新闻资源挖掘意识

由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数量较多、范围较广, 这就需要企业的宣传人员能够以宽领域以及全方位的形式去寻找不同资源中的闪光点, 并能够对国内外现今引起较大影响的成就、举措以及典型等等进行重点的策划以及设计, 从而以更具规模以及重点的方式对其进行宣传, 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宣传的效果进行体现。

2.2 打好借力效应

在企业对于自身进行宣传工作的同时, 也需要能够抢占媒体制高点, 抢头版、挤头条, 从而以立体化、集群式以及系列化的方式做好企业的新闻文化宣传工作。

2.2.1 同社会媒体进行联动

要想做好企业的新闻文化宣传, 就一定需要借助社会媒体的帮助。对此, 就需要企业能够对社会媒体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从而能够以双方深化合作的方式提升宣传工作的档次和质量。首先, 需要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宣传工作的能动性, 集中优势资源对原有企业的新闻文化进行更为深化的报道, 以最大努力获取新突破;其次, 也需要企业能够良好的对自身的不同方向力量进行良好的协调, 从而形成“重点稿件造影响, 面上稿件造声势”的良好态势。

2.2.2 树立模范意识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离不开社会群众的了解和外界环境的支持, 而对于社会的环境来说其也离不开企业内部的详细资讯。对于企业来说, 其在社会公众心中具有怎样的印象、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企业自身的文化以及企业目前经营实时状况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社会外界对于企业目前的运营情况、知名度、市场同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信誉情况不够了解, 那么其也很难同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以及曝光率,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注重品牌效应

对于企业的新闻文化宣传工作来说,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良好的宣传来树立起自身品牌效应。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 从而从管理的层面上对于企业目前新闻文化宣传的现状以及目标等等进行实时的研究与规划。并通过良好的宣传方案实施真正的将企业的品牌传递到社会中, 并真正的将企业做强、做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在现今的多元化时代下, 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适当的新闻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文中, 我们对于强化企业新闻文化宣传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也需要我们能够良好的结合实际, 从而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做好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 经济步伐的推进, 我国的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得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于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其自身的软实力则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 将就强化企业新闻文化宣传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强化企业新闻文化宣传,企业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广玉.论企业文化对合资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101-103.

[2]李德昌, 廖梅.复杂系统及势科学原理——信息人社会与势科学理论研究之一[J].阅江学刊, 2010 (04) :20-28.

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11篇

一、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发展呼唤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短板”。东南建设分公司从2004年开工以来, 公司对工程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在人迹罕至的武陵山地区, 逢山修路, 遇水搭桥, 修起了151座桥梁, 51座隧道, 出色地完成了被称为亚洲第一难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但是, 公司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发现, 员工的思想与上级党委要求不解放不适应的有3%, 有7%的员工连国歌都唱不完, 有9%的党员连入党誓词都背不全, 5%的人对什么是胡锦涛为重庆导航定向的“314”总体部署回答不全。公司党委认为, 部分员工人心浮燥, 政治思想呈现出滑坡现象, 对整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这种信号有可能影响全集团5000多名员工的企业精神和工作状态, 如不加以改变, 甚至会影响到重庆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

二是重庆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2007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为提出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后。我公司34名党员和108名公司员工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 对“经济要发展, 交通要先行”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重庆提出的“五大重庆”建设中, 几乎都与高速公路建设相关。对照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东南建设分公司认为, 如果国有企业的软指标硬不起来, 那么, 重庆的发展速度将会减缓, 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就会放慢。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段话告诉我们, 国有企业同样需要用文化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用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用文化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进而增强企业的旺盛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速公路集团东南建设分公司, 是一家很善于在活动开展中与员工形成共鸣与社会同频共振的单位。2006年把政策和法律送到农家;2007年在露天工地进行军民联欢;2008年携手部队走进高速公路沿线慰问演出;2009年, 又在工程沿线举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 在黔江电视台举办了党的知识电视大奖赛。每一项活动都紧扣时代发展步伐, 每一项活动都紧贴工程建设的实际, 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 选择沿线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 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但是, 在今年5月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问卷调查中, 公司发现, 施工、监理及工程沿线的老百姓等群体都对公司提出了意见, 这些意见集中表现为:“业余时间很难打发, 少数人的惰性有余, 活力不足。希望业主单位多搞一些大的活动……”。公司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整改阶段得出了一个现实的结论:在推进大文化大繁荣方面还缺乏大思路大手笔, 在员工敬业、组织氛围、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成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短板”。

二、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成功源于其敢于争先的创新精神

企业创新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主体意识, 求新意识, 价值意识三个方面。如果已经生成, 并上升为社会的主导精神, 它就倡导一种愿意创新的价值观念, 造成一种社会导向, 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 重庆国有企业正是利用这三种意识, 实现了很好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主体意识,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东南建设分公司在与时俱进中增强国有企业的创新精神。2008年, 在重庆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对东南建设分公司进行文明单位的考核时, 在看完宣传片, 听完领导的汇报, 检查完所有基础材料之后, 检查组长说“我对你们的其他方面都很满意, 但我只能给你打90分, 另10分是企业的文化的无形分值, 你们做了些工作, 但还有待加强”。公司的班子成员豁然警醒:形式虽可以复制, 文化却不能抄袭。东南建设分公司这些年虽然在集团的带领下, 开展了不少活动, 启用了形象标识, 制作了品牌推广的一些硬件, 但是在形象推广和品牌打造方面所下的功夫还不深,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事实证明, 国有企业的名牌效应更应当追求浓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因此文化将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动力。就像珍珠一样, 即使每个人都是珍珠, 如果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 就永远不能成为项链。这条线也许就是企业的文化。

二是充分发挥求新意识, 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持续不断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精神。短短11年间, 注册资本曾经仅为20亿元的高速集团, 到2009年7月总资产超过860亿元, 雪球滚到当年的43倍。员工也由当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高速公路集团用自己发展的事实证明重庆“八大投”为主力的国有集团实际上跟全国国有经济一样, 体现了控制力、影响力、牵引力。而今, 驱车在重庆, 你会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天入地的轨道交通、天堑为通途的跨江大桥而感叹。对“重庆模式 (3) ”研究了许久的世界银行官员甚至说重庆创造了一系列国有企业传奇式的经典:六年前, 重庆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是1700亿, 当时在全国排在第19位, 2009年已经逼近9000亿, 六年涨5倍, 全国绝无仅有。

三是充分发挥价值意识, 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时代任务推动其只争朝夕地增强国有企业创新精神。重庆直辖之初, 重庆交通提出“五年变样, 八年变畅”。八年之后, 提出“八小时重庆”, 要求2020年建成“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网络。2002年起着力建设“二环八射”, 让重庆与周边的川、黔、湘、鄂高速公路出口增至10个, 密度达到2.4公里/百平方公里。2008年7月, 市委提出“畅通重庆”新目标, 要求在2012年前建成高速公路2100公里, 建成“四小时重庆”和“八小时周边”, 在2015年建成高速公路3000公里, 到周边省的出口增加至15个;2020年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总里程超3600公里, 覆盖市域所有区县, 彻底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凸显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西南地区最佳的出海通道形象。按照这样的思路, 高速公路建设公司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 更重要的是必须增强创新精神, 提升企业软实力。

三、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未来需要在提升软实力上下功夫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边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 他认为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达到目的的能力, 实现方式有三种:威胁 (大棒) ;利诱 (胡萝卜) ;吸引 (自由选择) 。其中第三种就是软实力。我以为, 提升国有企业的软实力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三项工作, 把握九个着力点。

一是以人为本, 从政治的角度全方位搞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提是以人为本。首先, 是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公司的组织模式。东南建设分公司和所有高速集团的建设公司一样, 除了有一块公司的牌子而外, 还有一块高速公路工程指挥部的牌子。也就是说, 还可以借助高速公路建设沿线党政的力量来强化工作。其次, 是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古人曰:“徒法不能以自行” (6) 。也就是说法律和企业制度都是靠人来执行和维持的。在具体的方式上, 应强化制度和执行, 使大家拧成一股绳。第三, 是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今年, 东南建设分公司给每位员工都发了几张电影票, 要求必看《士兵突击》。员工看完之后才醒悟, “许三多”的精神张扬着朴素的人文关怀, 倡导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可以讲, 许三多精神就是我们当今国有企业需要提升的文化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科学的角度全方位做好公司的整体长远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国有企业的主题。首先, 是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科技实力。高速公路建设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面对许多新技术、新知识, 新情况, 新问题。面对这些, 高速公路建设公司应该多去国外考察学习回来后强调科技实力, 掌握先进适用技术, 在管理中改造传统技术工艺, 让企业软实力从科技中获得生长因子。其次, 是进一步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而今, 市场竞争中的比拼, 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只要有了人才, 没有实力可以创造实力。国有企业领导要为企业人才创设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 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让其为高速公路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第三, 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商誉。东南建设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光环都在重庆高速集团, 所以, 无论其正面还是负面的商誉都事关集团的发展。对此, 东南建设分公司要和集团的所有子分公司一样, 认真做好品牌的宣传工作, 与媒体保持正常的关系, 注重危机信息管理, 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让员工的精神一直处于国有企业的最前沿。

三是统筹兼顾, 从经济的角度全方位的保障员工个人利益的持续增长。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 “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 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哲学信仰, 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我以为, 企业文化的精髓首先在于精神建设, 将口头或纸面上的东西深入人心, 形成合力才是根本。这需要我们对现有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 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 营造“企业有生气、工程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其次, 是打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信度。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 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努力将党组织的影响力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充分发挥党的理论政策优势、组织纪律优势、党员队伍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 转化为推动落实公司战略决策的强大执行力。二要努力将党组织的统领力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牵引力。坚持在领导力量和政治资源运用上实现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 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 通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三要努力将党组织的创造力转化为企业跨越发展的内动力。坚持把党建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 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使之成为企业管理链、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 把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直接转变为企业跨越发展的内动力、助推力。四要努力将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要重点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构建企业文化工作新体系, 营造国企改革发展新氛围上下功夫。第三, 是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和谐指数。要进一步与地方党政做好合作。近4年来, 东南建设分公司为渝湘线上的4个区县修通196公里高速公路的同时, 兴修了280公里的便道, 迁建了4所小学, 让上百万人的生活因路而改变。这些都是党政精诚合作的最好例证。

上一篇:写作从兴趣入手下一篇:小学毛笔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