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需求范文

2024-08-08

养老服务需求范文(精选12篇)

养老服务需求 第1篇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截至2012年底,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 94亿, 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 2013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 8% , 据预测, 到“十二五”期末, 老年人口将达到2. 21亿, 平均每年增加860万。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747. 99万人, 比重7. 06% 。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 和65岁及以人口比重超过7% 的国际通用标准, 显然, 当前广东省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群体权益保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以及新问题。为应对全国性的老龄化问题, 人社部提出中国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并开展养老床位轮候制征求意见。而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广东省于2005年出台《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明确要求当地人民政府为农村三无老年人提供五保供养; 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 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发布《广东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明确规定了农村养老金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提供生活服务优待, 2013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 该办法将农村“五保”老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但以上办法仅仅将农村老年人作为附属提在文件内, 忽略了农村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停留在对城镇老人的关注上, 如精神文化交通等方面。在我国, 农村老年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占据多数, 根据人口发展规律, 预计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会高于城镇。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 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中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并未纳入与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范畴, 使得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57年, 德国率先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 将农民养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随后各国农村养老体制逐步建立。21世纪以来,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 发展中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迅速增加。而中国同样具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

养老需求对外界而言即养老内容, 因此前人研究多将其与养老内容相联系。国外将养老需求的界定归结为“3M”: 一是Money ( 钱) , 即物质需求或曰经济保障; 二是Medical ( 医疗保障) , 也叫医疗保险; 三是Mental ( 精神需要) , 包括精神慰藉、心理满足等。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其著作《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 关服务》中指出, 老人 ( 即超出工作年龄的退休人员) 的保障需求有三种: 医疗、丧葬补助金、退休养老金或工伤养老金。

在国内, 既有研究大部分都将养老内容界定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 而将医疗费用和护理分别包括在经济和照料中, 没有将医疗保障单独列出 ( 穆光宗1998, 邬沧萍1998, 陈功2003, 杨善华2004, 梁鸿2008) 。如周伟文将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分为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四个方面; 卢名华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 ( 吃、穿、住) , 生活照料与医疗需求, 精神慰藉与文化娱乐需求。

在广东, 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的特点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老化地区差异格局发生变化。农村老年人生活与养老保障的现状可归结为农村老年人生活大多数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独居老人数量增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老 有所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四个方面。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 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日趋弱化, 使得传统、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3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 提出的养老原则就是“以居家为基础”, 明确老人在家中养老, 同时明确家人及亲属担负主要赡养义务。我国养老服务主体已经发生转换并且养老模式也不太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大连大学副教授刘英侠撰文探讨该问题时指出, 在改革开放前, “在农村, 主要由政府和集体合力为急需帮助的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其他农村居民主要靠家庭实现养老”。改革开放后, 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共同完成养老服务。尽管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 但目前家庭养老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福利经济、政府经济等学科知识,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一些农村地区的改革试点为例证, 对建立养老保障事宜进行调研, 从中了解农村养老现状, 并找出农村老人真实的养老需求, 并通过对广东一些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构建出适合广东的农村养老服务框架体系。

三、养老服务实证分析

( 一) 实证调查情况概述

针对“广东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主题, 根据现行的制度、政策规定及已有文献资料, 此次农村养老需求问卷设置了被访者问题和访谈员问题两大块。被访者问题包括基本信息和被访者的的认知以及意愿客观、主观态度两类题项; 主观态度包括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参加意愿和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选择三方面内容。访谈员问题共设5道题, 内容包括被访者的性别、住房类型、自理能力、家居环境以及家庭周围环境5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分析数据是通过给湛江市、佛山市等6个地县级市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放、收集问卷后统计所得。

本研究旨在分析广东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调研活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辅助访谈调查两个方法收集数据, 调研的样本选取主要选择了滚雪球法。此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农村养老的现状以及农村老人现实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养老需求进行深入探索。

( 二) 调查数据分析

1. 个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被访者中男女比例各为52. 2% 和47. 8% , 年龄在50—60岁的被访者最多, 占被访者总数的51. 5% ; 60—70岁、70—80岁以及80岁以上的被访者人数依次递减。年龄集中在50到60岁之间的被访者与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访者的数量相差不大, 而50到60岁的被访者是即将进入养老阶段的中老年人, 60岁以上的则是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 这样的比例有利于比较两个人群之间的养老观念及需求。在文化程度方面, 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的被访者比例为87. 3% ; 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比例依次递减, 可见农村受访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2. 家庭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 其家庭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300元及以下和1300 ~ 3000元, 共占调查总数78. 4% 。从被调查者的收入来源来看, 自己工作、子女资助是居民的主要收入形式, 并且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分别为43. 4% 、25. 0% , 而且由年龄与收入来源的交叉表分析可知, 50 ~ 60岁的被访谈者占大多数, 其收入来源多为自己工作, 构成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支出方面, 饮食、医疗和服装是广东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去向, 所占比例分别为50. 0% 、19. 0% 、15. 3% 。综合可见, 目前广东省农村整体经济收入及消费水平偏低。

3.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a. 生存需求

生存上的需求是每一个存在的个体人维持自身能够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在被调查对象家庭月均收入梯度中, 饮食要求为“能解决温饱即可”这一程度所占各个梯度中的百分比均为最高, 在收入为6000元以下各梯度中均超过60% , 而家庭月均收入在“6000元及以上”水平时, 这一程度的饮食要求虽然也占到最高比率, 但比重明显偏低。因此, 从样本的统计量观察得知, 随着家庭月均收入的增加, 统计个体对饮食最低要求也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为, 收入越高, 个体越趋向于要求食物质量, 而收入较低的家庭则趋向于食物数量。在对于“服装的重视方面”, 在各个收入梯度, 都趋向于重视“舒适度”, 且随着家庭月均收入的增加, “价格”因素在所重视的比例中越来越低。

b.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每个个体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的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等一系列涉及安全方面的需要。在支出结构中, 19. 0% 的被调查者的经济支出主要用于“医疗”, 因此在被调查者群体中, 有较大的一部分群体将需求的层次焦点定于安全需求, “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重点。而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统计中, 有91. 0% 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满意及以上程度, 老年人对居住的环境并无过多要求。对于外在环境改变方面, 有22. 4% 的被调者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治安, 21. 6% 选择交通, 这一系列的数据都揭示了安全需求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此重点之中, 治安处于突出的地位。

c. 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分析, 这一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 二是归属的需要。统计显示, 老人希望在外工作的子女“至少一个月回家一次”、“至少半年回家一次”和“至少一年回家一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而较少被调查者选择“半个月一次”和“一周一次”, 这从侧面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 劳动者需要出外工作的现状。大多数老人寄希望于在外工作的子女经常回家看看。在赡养方式上, 由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分析得到, 有超过一半的老人希望子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这一数据既是缘于人本身的情感趋向, 也是由于人本身的归属需要, 老人希望子女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d. 尊重需求

处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支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分别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来自子女、亲友、邻居的尊重均是老年人所重视的, 重视程度依次递减。在调查样本的范围内, 老年人注重熟人社会群体的支持, 尤其是子女的支持, 这也是尊重需求层次中外部尊重方面的体现。而熟人的支持可有利于满足自身在社会中受尊重的需求。在参与家庭重大决策的意愿方面, 超过80% 的老年人都有意愿参与, 可见老年人仍然比较重视自身在家庭内部的份量地位。在老年人尊重需求的层次分析中, 无论是满足内部尊重, 还是满足外部尊重, 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寻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变化甚至瓦解, 在此基础上, 老年人只能够去寻求子女、亲友以及邻居等等熟人群体的支持, 以期重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而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或重建也同时反促进尊重需求的满足。

e. 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指个体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在本调查研究中试图通过老年人平时主要参与的活动来分析老年人在此需求层次的表现, 统计结果显示, 在老年人平时主要活动是与他人聊天、一个人在家, 所占比例分别为43. 8% 、30. 9% 。由此可见, 农村老年人在传统以读书、学习技能为主要方式进行自我实现的方面表现较为不明显, 而大多选择与人聊天、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是休息等休闲方式。另外, 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与老年人平时参与的主要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尤其在“读书”活动中, 随着被调查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以读书作为平时主要参与活动的个体在各个文化程度群体内越来越高, 学历在大学及以上者这一比例就已经超过50% 。

( 三) 提出问题

1.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欠缺

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家庭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 使得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盛行。同时,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 导致家庭规模减小, 劳动者几乎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孩子身上, 到晚年时也渴望得到孩子的陪伴。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 部分务工者甚至从此定居城市。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很难实现举家迁移, 在数据分析中也可发现, 虽然老人对子女回家次数的要求降低, 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愿望却很强烈。这一矛盾使得长期以来的养老模式与现实生活产生冲突,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农村老人对养老政策不了解

据调查结果显示, 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对养老政策一点也不了解, 这就会影响到他们对养老方式和行为的选择结果, 更不利于养老保障政策的正确制定, 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明显。老人对养老需求的选择只是从其自身角度出发, 若其对养老政策缺乏认知, 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并较好的实施合理的措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满足需求存在的障碍

a. 经济因素制约

从分析可知, 无论是从区域发展角度还是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出发, 经济对各层次的需求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尤其是影响到诸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低层次需求。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仍停留在低层次需求上, 从数据变化角度也可以发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老人生活质量也相应提升, 对诸如饮食、服装、住房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 相应的需求底线也在上升。因此对于一般养老需求的实现, 由于收入分配等问题, 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层次。

b. 公共服务不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活动便是与他人聊天或者在家看电视, 涉及到会使用运动器材的活动则非常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缺乏公共娱乐设备, 即使在某些活动中会用到器材, 也都是由村民个人提供, 这就严重影响到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 医疗救助既是农村老年人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 也是老年人最渴望得到帮助的一方面。但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的各项医疗服务项目仍旧十分匮乏, 这也是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一个表现方面。

四、对策建议

当前, 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既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不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而且农村老年人的统计结果倾向于居家养老, 这与通常所倡导的社区养老方式有些出入, 但这是建立在农村与城镇生活环境在现阶段的不同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需要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 一) 政府部门

在进行养老保障方面, 我国仍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不论是经济上的支持, 还是公共设施服务的提供, 能全面落到实处的只有政府。研究显示的居家养老模式需要家庭支持, 而在政府层面则突出表现为税收支持, 分类分层的税收政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居家养老的某些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顺利实施对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 减少老年人对养老的顾虑。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减少老年人对养老的担忧, 帮助其实现安全需求。与此同时, 虽然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模式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但政府也要同时支持机构养老, 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床位安排工作等。逐步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继续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 及时调整奖励扶助金, 合理规划养老金分配, 调节收入分配制度, 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使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的实施; 把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政府可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投资建设养老院, 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加大老年活动设施的建设力度, 丰富老年日常的活动项目。各县级、乡村应定期了解老年人想法, 根据其具体需求对养老保障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 二) 社会力量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 结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将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 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以解决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推动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向前发展, 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 编织内生性支持网络, 老年人最终的幸福来源于社会支持, 要大力发展民间公益性组织。同时也要推动老年人社区服务, 鼓励志愿服务。同时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居家养老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可能需要政府购买的形式来实现, 因此引入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并切实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对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落实状况进行有效监督, 保证各项养老制度顺利开展。对政府工作不曾涉及到的方面进行补偿完善。可定期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探访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求。

( 三) 家庭

以家庭为核心, 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阶段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 同时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问题, 但由于传统养老观念依然存在, 儿女在老人的养老过程中, 无论是从现实还是精神上, 对养老过程的有效进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地位作用, 形成以家庭为主导、政府社会协同发展的养老路径。具体可以鼓励子女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遇到重大节日陪伴父母等。家庭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场所, 虽然政府、社会各界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 但是老人的幸福最终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 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够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第十条.

[2]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获审议通过.http://news.zh51home.com/articalshow.aspx?aid=115423.2013-12-05.

[3]封铁英, 戴超.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与模式选择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0, (6) .

[4]金燕颖, 刘英侠.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 2013, (23) .

[5]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91230_76253.htm2009-12-30.

[6]刘英侠.我国养老服务主体转换和养老模式趋向[N].大连日报.2013-7-10.

[7]林宝.完善养老制度, 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N].人民日报.2013-7-30.

[8]袁春瑛, 薛兴利, 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6)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 第2篇

您好:为了解老年群体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状况,完成实践课程,特在本社区开展了此项调查,本次调查只需要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衷心感谢你的参与。

说明: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的答案号码上打“√”或者在“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填答时希望您能注意题目后的说明,谢谢。

1、您的年龄:①60-69岁 ②70-79岁 ③80岁以上。

2、您的文化程度:。①不识字 ②小学 ③中学 ④高中 ⑤大学大专 ⑥大学大专以上

3、您的身体情况:①能够自理 ②部分自理 ③不能自理。

4、您是否拥有本市户口:①拥有 ②不拥有

5、您现在是否工作:①退休在家 ②退休返聘 ③在外做点小买卖 ④给别人打工 ⑥其它

7、您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如何:①很好 ②比较好 ③一般 ④较不好 ⑤很不好

8、子女数量:(如果选①请跳过第9题)①无 ②1个 ③2个 ④3个以上

9、现在是否与子女同住:① 是 ②否。

10、您的子女是否在本市:①是 ②在本市,但是距离较远 ③子女均在外打工

11、您是否拥有特困证明:①拥有 ②不拥有

12、您的经济来源:(可多选)。①退休工资(或养老金)②子女提供生活费 ③政府 或社会资助 ④ 养老保险 ⑤其它

13、家庭人均月收入:①300元以下 ② 300-799元 ③800-1499元 ④1500元以上

15、您每月能够承受的养老费用:。①1000元以上 ②800-999元 ③550-799元 ④ 每月300-550元

16、您是否办理了医疗保险:①有,在农村办理的 ②有在城市办理的 ③没有医疗保险但是有办理其他种类保险 ④ 没有

17、您生病了怎么办:①只要有病就去医院 ②大病去医院,小病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 ③去社区保健所 ④找医生来家看病⑤听之任之

18、您生病了谁陪同您去医院或保健所:①老伴 ②儿女 ③保姆 ④社区养老服务人员⑤社区干部 ⑥邻居 ⑦自己去

19、您遇到困难最先想到向谁求助:。①家人 ②其他亲戚或邻居 ③朋友 ④ 社区工作人员 ⑤其他人。

20、您所了解的养老模式:(可多选,如果没有选择②请直接回答23、24题,如果选择6、60岁前主要从事什么工作:。①机关事业单位 ② 企业 ③个体 ④务农 ⑤家务 了②请按顺序回答,并跳过23、24题)。① 居家养老(子女养老)②社区居家养老 ③老年公寓。④福利院、敬老院 ⑤其它

③老年公寓(机构养老)④ 福利院、敬老院 ⑤其它。

22您对您所在的社区目前所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吗: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④没有享受。

23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在政府的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利用社区内的资源,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多方面的养老服务。现在您对“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知道程度:①很清楚 ②知道 ③了解一点。

24在对该服务有一定了解后,你会支持这种养老模式吗? ①会 ②不会 ③不清楚 ②日间照料 ③休闲娱乐 ④健身、保健 ⑤知识讲座 ⑦其他。

26、您需要哪些养老服务项目:(可多选):①家政 ②餐饮 ③康复 ④聊天 ⑤健身 ⑥娱乐 ⑦医疗保健 ⑧其他。

27、您所在的社区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具体有哪些:(可多选)。①举办兴趣班、培

28、您需要提供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可多选)。①举办兴趣班、培训班等 ②专设老年活动室(老年交流活动、老年互学活动等)③不清楚 ④其他

29、你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呢(可多选):①家政服务 ②日常

21、下面养老模式中,您更喜欢哪种:①居家养老(子女养老)②社区居家养老

25、据您了解,目前您所在的社区提供的日间服务具体有哪些:(可多选)。①钟点工

训班等 ②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交流)③不知道有什么服务 ④其他

生活理财 ③ 医疗保健指导 ④心理护理(聊天解闷,心理开导)⑤其它 ③40—50 ④50—60

31、您认为为您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是否专业: ①服务很好,很贴心 ②一般,不是很及时很到位,但是总体说还过得去 ③工作十分不负责任。

32、您对目前养老体系和设施建设的现状: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较不满意 ⑤很不满意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创新模式 第3篇

2000年开盘的太阳城项目无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在运营服务方面都力争做到创意领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大致上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销售老年住宅形成了一个快速的回笼,拿回了成本、利润,用这部分利润很快地就把老年生活的配套设施建起来了。当建好以后,我们从财务账目上一看是持平的,虽然没有强大的现金流,但是这些持有型物业有8万平方米,这8万平方米相当于是零投资,这对后来把“为老服务”完全运作起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在运营当中,每个设施相互之间又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内的产业链,比如说医疗是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为疾病、生病服务的,老年人多了、住满了,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也是一个相当的收入。购物、健身、娱乐、餐饮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是配套关系,是一个环节关系,所以是互相拉动。这些配套齐全了,反过来促进了入住率和房屋销售率,基本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太阳城从14年前开始创新,直到今天这个项目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进入养老产业、做养老产业项目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好的项目、好的模式。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地产新模式

通过14年不断地探索、总结、提高,我们认为当初我们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产品,来做服务。比如说我们老年公寓,当时根据那个时期(14年前)的消费能力和老年人能够愿意拿出的钱,我们做的产品从今天来看,略微小了一些、落后了一些,可是当时是迎合了市场,我们大概做20多平方米的面积,一个老人也好、一对老年夫妇也好,就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而且当时收费低,面积在23平方米、26平方米左右的,大致到今天也就是两个床位收3000-3500元,一个人大概是1000多块钱,早在14年前,一个人还不到1000块钱,就是800块钱,两个人1600元就可以住进来,当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一直把它总结为叫“一个钱包”的产品,老年夫妇两份退休金,一个人一个钱包,我们花掉老人的一个钱包,让他留一个钱包为自己的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做打理,这样的产品深受老人的喜欢。但是随着往后又有一部分人老了,50后的人老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这些设施看起来陈旧、面积过小,我们当时做的框架结构,再过十几年以后,我们可以把两间房改造成一间房,三间房改造成两间房,这样的面积符合未来市场的需求。

一个要具有前瞻性,一个是讲时代的话,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我们大家一直比较苦闷,商业模式何在?盈利模式何在?其实盈利模式就在老年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你捕捉到了,你的产品就成功了,所以今天来讲,进入养老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大面积、高档次,甚至说我是高档的,只为有钱的老人服务。我一直讲这样一句话,真正特别有钱、有势的,你档次再高,他们也不会来,其实做的正是老年群体中间这一块,而中间这一块是特别大的一块,虽然它也有区分、也有台阶,但是大致上能够捕捉到。所以现在有一些养老项目,环境、设施非常豪华,档次高,但是不挣钱,为什么?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老年人的追求,一味地追求前瞻、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老年项目做成了五星级酒店,那是不对的,老年人是两重两轻,重子女、轻自我,重积累、轻消费,即便有钱,也不舍得花光,特别是那种每月交服务费的,常年累计下来,这几十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计算成本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站在我这方挣钱去算,也要看看对方愿意花多少钱,我们做的产品就有适应性。

所以,所谓的创新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老人的消费心理,来打造你的产品。

不同老人群体有不同的消费观和需求

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的国家一代一代地老下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中国则不然,我们可以区分建国前老人和建国后老人。建国前老人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不高、很少读书,文盲比较多,工资收入比较低,现在拿退休金也少;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子女家庭,家庭养老功能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作为建国前的老人,真正老了,可以在家里儿女之间轮养。

我们再看看建国后的老人,是第一批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落实者,所以5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双职工,两个人都有工作、有收入,普遍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经济收入、家庭结构都和建国前的老人家庭有着严格的区分,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两代人我们做产品该如何做?

老一代建国前的老人,还在健康状态下住进老年公寓的不多,如果有也是知识分子、军队的军转干部、退休干部,还有机关的干部等,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有刚需的是什么人呢?是瘫在床上、需要介护的,所以我们做那种大规模健康型的老年公寓,将来入住率不会高,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介护中心因为有刚需可能会住满。但是我们要看到50后老了以后是什么样?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孩子已经有孩子了,所以家里没有拖累了,但是另一方面要老了,儿女就照顾不过来了,他们健康状态下降,只是年龄高了,就会住进养老机构,特别是在住进之前,他们有度假养老、度假疗养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复合型的调整,一方面把一些老人常住的服务好,一方面把度假型老人、疗养型老人的生活打理起来,这样就抓住了资源,这个资源就可以变成刚才那句话,一定要坚持时代的特征。

保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第4篇

养老服务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养老服务体系是指, 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来自家庭、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来自老年人家庭 (包括配偶、子女以及亲朋好友) 的养老服务称为家庭养老;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称为社会养老, 由涉及的各种政策、制度、机构等构成的系统即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 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一)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在这种养老方式下, 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里, 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 其生活的街道或者社区可以向给老人提供包括整理家务、购买日用品、日常护理在内的一些服务, 减少了对养老机构的需求。

(二) 社区养老。

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 又以上门服务为主, 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三) 机构养老。

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为缺乏独立养老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紧急救援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服务。

二、保定市养老服务开展的背景

(一) 老年人口规模大。

如表1,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保定市60岁及以上人口1, 462, 746人 (河北省首位) , 占人口总数的13.07% (低于张家口、衡水、秦皇岛、唐山和沧州, 居河北省第六位) , 老年抚养比 (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为18.72%;65岁及以上人口908, 009人 (河北省首位) , 占人口总数的8.11% (河北省第九位) , 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0.83个百分点, 老年抚养比10.85% (河北省第九位) 。

单位:人, %

资料来源:河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二) 失能老人比例高。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保定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6, 028人, 其中健康64, 638人, 基本健康52, 956人,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22, 803人, 生活不能自理5, 631人。不能自理的老年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85% (河北省平均比重为3.46%) , 相当于全省不能自理老人比例的17.53%。

(三) 老龄化分布城乡倒置。

保定市老龄化的地区分布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特点,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2010年, 60岁以上老年人有38.77%分布在城市, 61.22%分布在农村;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1.93%和13.79%。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地区大量迁移和流动的造成的。

(四) 养老方式发生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 单位除了要组织生产, 还要向职工提供包括养老在内的各种福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单位的功能被限定为生产, 以前的“单位养老模式”转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2010年保定市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53。在城市, 出现了“4-2-1”模式, 年轻夫妇不仅要抚养孩子, 赡养双方父母, 生活压力增大。在农村,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 导致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分居, 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弱化。

三、保定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笔者在2013年8月采用问卷调查与典型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对保定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研, 共发放问卷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473份, 有效率为94.6%。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养老方式的选择, 养老需求的内容。

调查问卷中, 将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经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老年人选择上述三种养老方式的比例分别为67.2%, 11.2%, 21.6%。

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 主要原因是为了得到子女照顾, 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照顾小孩, 以及享受子孙满堂的晚年生活。

选择社区养老方式的老人, 一方面是想居住在家里, 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以弥补子女照顾的不足。

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老年人, 主要原因是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照顾, 以及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同龄人相处以消除孤独感。独居老人或者是生活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

参考文献

[1].蒋丽萍.居家养老中民间组织的角色和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总结 第5篇

二、大力推进,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相结合工作。为大力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8月7日,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了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签约工作座谈会,讨论了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协议范本,在原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协议》。8月21日,市卫生健康委与市民政局联合举行了马鞍山市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市区内11家150张以上养老床位的养老机构与6家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全市119家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7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者护理站的26家,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100家(含医养结合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停止运营的4家。签约率达到85%以上。积极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召开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会,全力推进示范创建活动,对今年申报省第三批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单位进行工作培训,目前,全市已有9家申报单位通过市级审核,将于本月报至省卫生健康委和省民政厅。

三、主动协调,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根据省有关部门通知要求,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报送工作交流材料。积极推进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按省老龄健康处要求,组织对经省有关部门确认的和县香泉镇、博望区新市镇进行了市级评估,并及时报送评估报告。

四、开展调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加强老龄健康工作,规范提供老龄健康服务,为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科学依据,组织财政、民政、医保等部门及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到池州市、黄山市考察学习先进工作经验,研究制定完善我市的相关政策,为应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提供政策保障。

养老服务需求 第6篇

(一)中国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1、简介

“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是世界银行1994 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的,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养老保险的一些政策主张。我国的养老保障“三支柱”包括:

第一支柱:即公共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覆盖全社会,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属于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第二支柱: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一种完全积累制的并由私人管理的养老金计划,它既可以是强制执行也可以是自愿实施。很多国家的第二支柱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筹资模式。这一支柱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市场化,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基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列入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

第三支柱: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为那些想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及保险的人提供额外保护,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个人自愿投保,政府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人们把钱存进养老金储蓄账户。

总的来说,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这三大支柱有机的将社会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

(二)商业养老保险概述

1、简介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尽管被保险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下降,但由于有养老金的帮助,他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2、优势

(1)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构成一个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我国也正在构建这种“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由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压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福利。

(2)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也要独立承担各种风险。同样,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个人也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来解决养老方面的风险。如果养老等方面的风险解决不好,每个人都在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当前的消费需求就会受到抑制。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风险,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有效刺激家庭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平衡增长。

(3)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以及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商业养老保险的周期长,资金量大,来源稳定,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融资渠道,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金融市场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养老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必将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

面对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不足,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但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关键就是要开发出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因此了解市场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需求状况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及政策建议,关于产品需求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次调查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本调查主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2009年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8%(65岁以上人口:201.5344万 ),该数据表明黑龙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根据以上数据进行假设,当人口步入25岁时开始承担养老责任,则图5—69周岁的人口将是二十年后“养老”危机的当事者,二十年后黑龙江地区的养老负担将是十分沉重的。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分析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基本均衡。

由图一数据可知,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26岁——50岁的独生子女父母。

如图二所示,本次被调查对象主要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从业人员较少,但是私企职员仍占有一定比重。这样便于我们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进行需求分析。

如表2数据所示,此次调查对象的月收入主要集中于2000——5000元

如图三所示,工作年龄二十年以上的为大多数。工作年龄二十年为储蓄的黄金年龄,也是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最优年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力巨大。

(二)“421”家庭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态度及实际购买行为

在月结余的利用情况调查中,100%的人进行了银行储蓄,34%人选择股票基金等投资,45%选择购买保险。其中,大约33.3%的人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可见,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在整个样本来看,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仅为15%。在购买保险过程当中,购买财产保险的是人寿保险的两倍。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缺乏投保意识,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次调查中只有15%的人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

第二,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发现,尽管很多人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但是购买行为却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上负担过重,尤其是收入水平一般的個体从业者以及事业上刚起步的私企职员。尽管意识到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但是沉重的供养负担和贷款压力,使他们望而却步。

第三,商业养老保险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数据看出,月收入较高的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仍然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很明显,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的现状。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明显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和压力。为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人们在青壮年时就要为自己的养老、医疗承担更多的责任.人们在养老方面需求的增长意味着“4—2—1”家庭的需求结构发生着变化,因此在“4—2—1”家庭结构规模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将会前景光明。

三、政策建议

(一)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来看,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由于现在进入加息的周期, 传统型的低利率养老险已不具有竞争性。当前的险种兼具储蓄与投资的功能。随着我国居民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不仅注重资金的升值,在通胀预期较为强烈的背景下更重投资。商业保险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养老的功能,而是顺应市场补充了很多新功能,如:分红功能、最低保障收益、设立投资账户等。另一方面,投资功能可能会让商业养老保险的条款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晦涩难懂,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在服务上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创新,包装和客户服务,让人们进一步熟悉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的优势。

(二)从选择产品所考虑的因素来看,保费及其缴费方式,保额及其领取方式,保障范围,红利和保险公司的信誉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差不多。其中,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服务质量是人们尤为看重的。由此看来,要进一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必须在平时的经营中,在承保和理赔的过程中要重约守信,准确迅速,维持其良好的商业形象。由于保险合同在订立的过程中保险公司由于专业知识丰富而占据优势,因此要想其产品真正吸引顾客,就要详细地向顾客解释条款和法规政策,基于顾客的不同情况(如职业,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月收入等)为其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421”家庭模式下的养老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

[2]陈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上海保险,2007(1)

[3]郭凯.钭旭杰.创新商业养老保险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海保险.201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黄桦.三支桂体系我国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的借鉴[J].中央财经人学学报,1998(12):,25—28.

养老服务需求 第7篇

为此,本研究在2014年3月-2014年4月对长春市部分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状况,为相关部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在荣光街道下辖的宏盛社区、福安社区、丰泰社区、岭东社区、兴隆社区、长拖社区、四通社区和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吉柴社区、滨河社区、东新社区、紫盈社区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此次共计调查11 500人,获得有效问卷9 356份,有效调查率81%。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制《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受访者能力评估,受访者养老需求等,由6名课题组成员经过统一培训合格后深入社区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后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年龄以60~70周岁的老人人数最多,占54%,其次70~80周岁占36%,80周岁以上占10%;老人经济状况良好,其中,低收入老人占18%,中等收入占60%,高收入占23%;大多数老人生活能自理,其中,能够自理的老人占93%,失能占3.7%,半失能的占3.3%。半失能老人中,主要以做家务、洗衣服、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损害为主。自我照顾的老人占61%,配偶照顾占22%,子女照顾占16%,自购家政服务占0.2%,保姆照料占0.3%。享有职工医保待遇的老人占60%,享有居民医保占32%,享有新农合医保占3%,享有公费医疗待遇占1%。患有心脏类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梗)的老人较多,占55%,患有糖尿病占13%,患有脑中风占2%,患有恶性肿瘤占0.8%。认为自己心理正常的老人占94%,偶尔有孤独感占4.5%,经常有孤独感占1.2%。其中经常有孤独感的老人主要是由于老年丧偶、失独以致内心孤独,精神生活空虚寂寞。93%的老人无残疾,残障老人中肢体残疾占2.3%,视力残疾占1.4%,听力残疾的占0.7%,智力残疾占0.2%,精神残疾占0.2%,言语残疾占0.1%。

2.2 老年人养老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人都有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占调查老年人总数84%,其中,低保老人占1.3%,经济困难老人占0.8%,低保边缘老人占0.1%。有日托需求的老人仅占0.8%,有入住老年人福利机构需求的只占1.5%。还有1 291位老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调查人员在与老人交谈时了解到,部分老年人之所以选择居家养就餐服务,主要是因为政府每月为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200元补助,可以在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解决吃饭问题,除此之外,即使有服务需求也不愿意自己花钱购买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因为身体状况差儿女没有时间照顾,又不愿意离开家入住养老机构,因此选择居家养老,通过花钱购买服务而实现在家养老。另外1 291位老人之所以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是因为大多数老人还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跟自己的儿女住在一起安度晚年,有儿女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剩下的一部分则是自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解决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各项事宜,所以选择独居或者与配偶独立生活。

注:低保边缘老人指城市中存在一部分人均收入比低保对象要求的人均收入稍高的群体,但是由于他们享受不到低保对象能够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没有补差,得不到医疗、救助等最低生活保障,所以他们的实际生活比低保户还要困难。这类人群通常被称作低保边缘老人。

2.3 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内容及满意度

从饮食服务、家政服务、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及心里慰藉服务等5个方面调查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调查发现,20%的老人有就餐需求,其中有早餐需求的62%,午餐需求的80%,晚餐需求的60%,在就餐价格上,早餐3~5元、午餐8~12元、晚餐3~5元所占比例最大。家政服务占41%,卫生服务占23%,医疗服务占34%,心理慰藉服务占14%。在服务人员的电话回访中发现,多数老人对就餐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对服务员入户服务的满意度也达到了95%,入户服务主要以家务料理和保洁服务为主,其他服务项目涉及很少甚至自开设以来没有真正实行过。而在问及如何利用政府提供的补助时,老人说道:政府每月提供50元养老服务补助,他们多愿选择家务料理、费用代缴、洗澡、剪头等单一需求;政府每月提供100元养老服务补助,则选择家务料理、代购物品、洗澡、剪头、费用代缴等多重需求;政府每月提供200元养老服务补助,他们多选择康复保健、送医送药、家务料理、法律援助等。老人对护理中心提供的服务满意度较高,但老人提出如果政府能扩大年龄范围为更多老年人提供补贴,将更有利于更多人选择更多服务项目,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2.4 讨论

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有着特定含义,它不仅指让被护理老人吃饱、穿暖、住好,更重要的是为老人提供康复、治疗、诊断、预防、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以使老人身体、心理达到最佳状态,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2]。2014年4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3]。目前,发达国家中,德国已建立具有全民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本也形成了以长期照护保险为核心,第三部门为辅助的长期照护服务管理体系,将老年照护服务纳入制度保障[4]。吉林省当前尚未形成有关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来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为此,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效整合服务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和管理,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5]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养老护理服务制度,是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大势所趋。

据调查,老人居家养老护理需求多种多样,但实际购买服务者与需要者人数并不符,究其原因是保守消费观念所致,老人不愿花钱,不舍得花钱。例如,调查中发现,购买就餐服务的都是80周岁以上,享受政府每月200元补助的老人,200元用完以后服务便会终结。问及原因,老人说继续购买就要花钱,宁愿自己吃的差也不愿花钱吃饭。再如,独居老人对娱乐、陪聊等精神慰藉服务有需求,但提到花钱,马上犹豫,宁可孤单寂寞也不愿购买服务。此外,受年龄及身体状况影响,老人对旅游、户外活动等精神娱乐需求不多,个别只是希望过节、过生日时有人陪伴,老人精神生活和情感娱乐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对此,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要深入老人群体,了解老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真实原因,开设符合老人内心需求的服务项目,降低服务价格,让老年人愿意花钱享受服务,实现老有所乐。

老人最大的生活开支在于医疗和康复保健。对此,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号)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对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护理站等给予大力支持。[6]”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家庭,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走“医养结合”之路,是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综上,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工作潜在压力巨大,居家养老护理需求与日俱增但未能及时得到满足,这一方面与老人收入水平低,负担不起高额服务费用有关,另一方面也投射出我省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工作存在着制度、政策和管理上的缺位。因此,从老年人着手,积极转变其传统生活消费观念,增强其追求高品质生活意识,设立符合老年人心理的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收费标准等是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扶老、爱老、敬老”传统宣传,针对老年人护理费用高、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乏精神慰藉等问题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大力倡导医养结合模式,逐步建立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全民性质的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解决社会养老问题[7,8]。

摘要:目的:通过对长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为完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长春市岭东社区60周岁以上的9 356位老人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中发现84%的普通老人有居家养老需求,就餐需求中有早餐需求的约占62%,有午餐需求的约占80%,有晚餐需求的约占60%。其他服务需求中,家务料理居多,约占26%,送医送药约占19%,康复保健约占15%,修指甲较少,约占2%,陪聊、陪旅游等服务需求最少,分别仅占约1%。结论: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投入建设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制定普适性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杜文革.全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吉林省老年工作委员会[EB/OL].2015-07-01/2016-05-30.http://jlllw.jl.gov.cn/llyj/201508/t20150817-2060168.html.

[2]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17-24.

[3]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Z].长春:吉林省人民政府,2014.

[4]肖亚梅.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5]郑娟.杭州市社区老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2):245-247.

[6]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Z].北京:民政部,2015.

[7]程丽丽.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养老服务及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养老服务需求 第8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需求,城乡差异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显化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我国政府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老人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养老观念都存在着差异,对养老服务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城乡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多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2数据与测量

2.1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本文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四川、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展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城镇乡村共963名居民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3份。问卷涉及老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等。样本分布见表1。

在本次调查的964名样本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60~69岁的占37.7%,70~79岁的占37.2%,80~89岁的占23.7%,90岁以上的占1.5%。样本中农业户口的占75.2%,城镇户口的占24.8%,总体而言,样本中农业户口偏多,符合我国城乡人口比例。

2.2变量测量

居家养老是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老年人、社区组织、邻居或社团等共同组成社区内非正式网络,通过该网络调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法律援助六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解老人居家养老养老的需求,本文分别从是否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是否接受过服务、对服务的满意度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对某项服务的需求程度等问题进行调察。

自变量是影响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生活自理能力、晚年生活和精神状况的自我评价;家庭因素,包括子女数量、家庭结构和家庭年收入;社会因素,包括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3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异

3.1总体需求的差异

调查数据表明,城乡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居家养老服务有“较大需求”和“有需求”者,农村老人占30.8%,城市老人占17.2%;对居家养老服务有“较少需求”和“没有需求”者,农村老人占36.4%,城市老人占54%。可见,农村老人的需求程度更高。

3.2各项需求的差异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城乡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文从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法律援助六个方面,具体考察城乡老人需求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城乡老人各项需求程度进行赋值,在生活照料方面,农村老人的得分为2.5,城市老人为2.1;在医疗保健方面,农村老人的得分为3.2,城市老人为2.8;在康复护理方面,农村老人的得分为2.8,城市老人为2.4;在精神慰藉方面,农村老人的得分为2.4分,城市老人为2.1;在文化娱乐方面,农村老人得分为2.4分,城市老人为2.5;在法律援助方面,农村老人的得分为2.1分,城市老人为1.9。除“文化娱乐”服务外,农村老人的各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赋分均高于城市老人,即除“文化娱乐”外农村老人各项需求均高于城市。如果将居家养老各项服务的分值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农村老人的分值为15.4,城市老人为13.8,农村老人对各项服务的需求大于城市老人。

4影响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

本文从老年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分析影响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

4.1个人因素

4.1.1性别与年龄。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老人的性别、年龄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09、-0.083,绝对值小于0.5,表明其性别和年龄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农村老人的性别和年龄与居家养老需求的相关性系数分别-0.09和0.003,绝对值小于0.5,同样表明其性别和年龄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老人的性别和年龄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4.1.2文化程度。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137,绝对值大于0.5,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明显影响;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037,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城市老年人异质性强,不同的老人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不同。而农村老人同质性强,文化程度差异不大,对其需求没有明显影响。

4.1.3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094,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城市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明显影响;农村老人的自理能力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124,绝对值大于0.5,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呈现负相关,表明农村老人的自理能力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明显影响,且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越弱。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因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其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影响不大;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服务设施不完善,日常生活照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因而农村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影响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4.1.4经济收入。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和-0.017,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均没有明显影响。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即使子女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提供生活照顾,也会给老人一定的“养老费”,因而我国老年人基本都有子女赡养,其个人收入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不大。

4.2家庭因素

4.2.1子女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的子女数量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021,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城市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明显影响;农村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145,绝对值大于0.5,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呈现负相关,因而农村老人的子女数量对其服务居家养老需求有明显影响,且子女数量越多,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越弱。子女多的老人可能会获得更多赡养费,得到更多的照顾,心理上也因为有子女的陪伴而更加满足,从而更多选择居家养老,而子女较少甚至没有子女的老人可能由于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空虚,更加倾向于机构养老。城市老年人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只有一个子女,因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差别不大,农村老人的子女数量差异较大,因此明显影响了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4.2.2家庭结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结构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058,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结构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明显影响;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82,绝对值大于0.5,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明显影响。家庭结构如何,主要影响到老人的居住方式,子女是否同老人住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选择,如同子女居住的老人,子女有更多机会在生活方面照顾老人,与子女家人住在一起,老年人精神方面也会得到慰藉,会减少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而城市老年人由于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多与子女分开居住,因而其家庭结构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影响不大。

4.2.3家庭收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乡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6和-0.059,绝对值小于0.5,变量间没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城乡老年人的家庭收入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均没有明显影响。由于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收费较低,是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因而家庭经济条件对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较小。

4.3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占农村社区的2.1%,城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占城市社区的9.2%,城市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的比例更高。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总量中占41.7%,城镇占58.3%,城镇居家养老社区的数量仍高于农村。由此可见,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城镇社区在数量上仍然占有一定优势,这种数量上的城乡差异,导致了城乡老年人无法平等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数量上的不平等,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表6表明,除了康复护理外,居家养老的其他服务项目,城市社区的开展比例均高于农村,多数城市社区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4.4政策支持

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包括政策优惠、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支持对城乡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居家养老的收费方式与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相关系数为-0.222,绝对值大于0.5,有相关关系,收费方式显著影响了老人的需求,且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也会影响老人的需求。可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收费方式,进而影响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5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综上,城乡老人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均有一定影响,但城乡差异是造成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的主要原因。要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需考虑到城乡差异,有针对性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第一,政府明确定位,增加政策支持。政府应该明确自己责任主体的定位,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等方式来发挥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来协调其他主体的作用,从而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更优质的居家养老。调查发现,大部分老人认为居家养老的责任应该由政府、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政府应该主要承担制定政策、引导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监督并评价服务和财政补贴等责任,而家庭应该主要承担生活照顾和情感慰藉的责任。

第二,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居家养老服务城乡间的差异。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政策上保障城市和农村老人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缩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逐渐向农村推广,保证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质量。

第三,争取社会支持,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上更多非营利企业、机构及个人参与居家养老事业,共同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扩大社区养老服务队伍,鼓励更多社区居民加入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兼职服务结合的方式,并组织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此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还应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老人提供服务,满足不同群体老人的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宏伟,张亚蓉,郭牧琦.心理健康、城乡差异与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12(2).

[2]胡宏伟,李玉娇,张亚蓉.健康状况、群体差异与居家养老服务保障需求[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3]黄宏磊.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2(3).

[4]郭竞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需求弹性—基于浙江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1).

[5]宋雪飞,郭振,姚兆余.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J].开发研究,2015(2).

养老服务需求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针对淮南市多家养老服务机构270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 包括市直公办养老服务机构1家, 5区1县 (田家庵区2家、谢家集区2家、八公山区2家、潘集区2家、大通区2家, 凤台县4家) 多家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护理院, 以及医院中的老年病科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淮南市新康医院老年康复科) 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淮南市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人员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 具体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人员年龄学历等基本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持有及职业培训需求情况;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必要性、对老年护理专业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等。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信函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 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仔细核查回收的有效问卷, 进行统一编码, 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护理人员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 淮南市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 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占70.0%) , 其中51~60岁者占41.9%;同时, 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没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中专学历人员仅占22.2%, 大部分为非正规专业学历的其他人员, 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 (见表1) 。

2.2 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持有和培训需求情况

在调查的270名老年护理人员中, 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14.1%, 参加过短期养老护理相关培训的占39.3%, 而接近一半的人员既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 也无养老护理相关培训经历。因此, 有93.7%的老年护理人员希望能参加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培训, 获得老年护理专业知识, 从而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 (见表2) 。

2.3 养老服务机构对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必要性的认识及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93.0%的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在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 培养高层次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见表3) 。他们认为, 为了让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 应该重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德育、人际沟通、人文、管理、养老政策及法规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见表4) ;应具备老年护理、老年生活照料、病情观察、应急处理、基础护理操作、人际沟通、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管理等多种专业能力 (见表5) 。

3 讨论

3.1 老年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年龄偏大, 专业知识技能薄弱

我国的养老护理产业发展滞后,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目前,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同时, 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累, 待遇较差, 社会地位较低, 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就业, 导致老年护理基层人员队伍的发展动力不足。淮南市养老护理员基本情况跟全国其他城市基本一致[1,2], 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多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务工人员。他们为老年人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性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这跟专业知识技能不足有关, 这也导致其无法及时对老年人身体、心理和社会状况进行全方位评估, 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全身心的照顾与支持。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的繁重工作, 部分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依赖程度较高, 不仅要照顾其基本生活 (比如喂饭、穿衣、处理大小便等) , 还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 这对护理人员的体力和精力提出了极大考验。而现有老年护理人员年龄偏大, 体能下降, 胜任该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同时, 随着年龄增大, 记忆力减退, 学习能力逐渐下降, 再加之老年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本身偏低, 因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是难上加难。

3.2 养老护理员证书持有率低, 培训需求强烈

我国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就规定:包含养老护理员在内的90个职业人员, 需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就业上岗。而淮南市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仅为14.1%, 远未达到预期要求。同时, 调查发现, 虽有39.3%的护理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 但培训内容主要为生活照顾知识、常见老年疾病护理、老年人安全知识, 而对于老年人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等知识涉及较少。部分老年护理人员即便培训了相关理论知识, 却由于学历水平低、知识领悟能力差, 导致理论知识实践化程度低, 直接影响老年护理工作质量。调查数据显示, 93.7%的护理人员希望能有机会增加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 对专业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通过访谈我们得知, 由于老年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因此一次性挤出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专门培训较为困难。因此, 笔者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培训模式, 比如可采用分批、分层次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既避免造成部分护理人员的重复培训, 又能防止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足而未能完全掌握更深层次的护理技术[3]。

3.3 养老服务机构对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老护理产业发展。但由于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匮乏, 使该产业发展步伐迟缓, 养老服务单一, 仍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由此, 养老服务机构充分认识到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必要性, 对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支持度很高, 希望通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教育, 培养出更多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提高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通过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护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调查结果来看, 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外, 还应有足够的人际沟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具备包括老年护理、老年生活照料、病情观察、应急处理等全方位的专业能力。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的定位是:既能给予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 又能对老年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判断, 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既能跟老年人进行有效沟通, 给予心理护理, 又能为老年人提供营养指导、康复指导等专业知识。而目前大多数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仅靠简单的岗前培训或其他养老护理培训, 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 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迫在眉睫, 既能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层次水平, 更能尽快突破老年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产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应以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为契机, 充分认识我国养老护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 调整老年护理人员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提高其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 积极推进老年护理专业开设, 大力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提高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促使其更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淮南市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人员现状及需求。方法 以淮南市多家养老服务机构270名老年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老年护理人员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 淮南市老年护理人员年龄偏大, 学历层次偏低, 养老护理员证书持有率低, 专业培训需求强烈。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 希望老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论 职业院校应以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为契机, 加快老年护理专业建设, 培养充足的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 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大力发展。

关键词: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人员,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均丽.重庆市中职护理专业 (老年护理方向) 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科学咨询, 2013 (22) :42-43.

[2]曹梅娟.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8 (36) :3299-3301.

养老服务需求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宁夏南部4县1区的970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家庭养老390名,机构养老306名,社区养老274名。老年人的资料来源为当地社区、村委会、养老机构等建立的健康档案及人口学资料数据库。纳入标准:(1)在本地居住2年以上,年龄≥60岁;(2)意识清楚,能配合调查员完成问卷;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重症和终末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生活质量调查采用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SF-36),测量内容总共8个维度,每个维度设2-10项问题。8个维度内容分包涵: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躯体疼痛(BP)、活力(VT)、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各领域得分越低表明健康状况越差,反之健康状况较好。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参考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相关文献[6,7,8],自行编制人口资料问卷和卫生服务需求问卷,卫生服务需求问卷包括健康保健、慢性病预防及护理、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三个维度。其中健康保健5个条目,慢性病预防及护理12个条目,传染病预防及护理8个条目。量化标准按不需要、不太需要、需要、非常需要分别记分为0分、1分、2分、3分,得分越高表示相关需求越强烈。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查阅相关文献及咨询专家形成问卷初稿,问卷在正式调查前对20名老年人进行了预试验,修正形成正式问卷。计算出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0,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c's a为0.81。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在现场以一对一自评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970名老年人,收回有效问卷960份,其中家庭老人386份,社区老人271份,机构老人303份,有效回收率98.9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x2检验、CMH检验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人口学资料均衡性比较

三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在民族、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有无子女、经济收入、医保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2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

从比较的结果看,各维度得分存在差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分最高,机构养老最低(见表2)。

注:P1三种模式养老比较值;P2为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比较值;P3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比较值;P4为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比较值

2.3 三种养老模式老年人护理需求分析

对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护理需求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养老老人对慢性病的预防及护理需求较高,社区养老老人对健康保健需求较高,机构养老老人对慢性病及传染病病的预防及护理需求较高。

*P<0.01

2.4 三种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护理需求相关性分析

调查显示三种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护理需求为负相关。在慢性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及健康保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P<0.01;**P<0.05

3 讨论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的方式,老年人在家居住,其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及精神关怀等服务由社区提供。老人对居住的环境熟悉,既可以获得亲情,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生活质量得分最高,在PF、SF、RE的得分都很高。居家老人能获得较多的情感功能和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居于中间。这两种情况也显示了老人对家庭的依赖及目前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意愿。机构老人生活质量得分最低。机构养老老人脱离了原来的社会交往圈,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减少,有脱离社会的倾向。因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以及机构在服务质量、设施齐全性、功能完善性、管理制度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本次调查机构老人年龄偏大,行动多有不便,有些老人性格孤僻,生活也相对单调,老人较少得到亲人、朋友的照顾。国内研究指出[9],机构老人的社会支持脆性显著高于居家老人,故RE和SF得分均较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但随着家庭结构及格局的改变,机构养老也成一种趋势被一些老人所接受和选择。

居家老人对慢性病的预防及护理需求明显,家庭成员在慢性病的预防及护理方面知识较匮乏,缺乏为老人提供专业系统照护的能力。机构老人在情感、社会等方面支持度较差,负性情绪多,整体健康差[11],对慢性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需求均较高。社区老人既能得到家人和社区的照护,又可通过社区定期卫生服务积累一定的疾病防护知识,因此,对健康保健有较高的追求,生活质量较高,是目前较理想养老形式。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多体现在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上。进入老年期,身体最受困扰的是慢性病痛及传染性疾病,由此带来经济负担、子女负担加重。在调查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相当普遍,家庭养老老人的生活质量与慢性病、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总均分呈负相关(P<0.05),说明家庭在应对老人的疾病及护理中存在较大缺陷,缺乏专业性和连续性,导致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以养老院居多,老年公寓在一线大城市较集中。本次调查主要是敬老院,结果显示其生活质量与慢性病、传染病的预防与卫生服务总均分呈负相关(P<0.01),反映了机构养老老人身体状况较差,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对慢性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均有很强的需求。社区老人生活质量与卫生需求呈负相关,但主要体现在健康保健上。社区有相应的卫生机构,在政府的倡导下老人有更多机会定期得到慢性病及传染病的预防诊疗知识和健康促进的方法,使得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健康促进、自我保健的意识也有所增强。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很突显,三种养老模式在很长的时间内将并存。社区养老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功能服务及设施都不够完善。对每一个养老模式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呼吁社会及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措施,需取长补短,结合国情,借助于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服务型养老模式,如定位“医养结合”社区,创新养老保险模式等[12],为家庭和机构养老老人提供专业、持续的护理指导,重视机构老人的心理诉求和情绪护理,重视老人的社会化功能等,增强生活自信心,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了解三种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卫生服务需求状况。方法:采用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自行编制的卫生服务需求量表,抽取宁夏固原市城区家庭、机构、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对其生活质量及卫生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卫生需求存在差异性,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卫生需求呈负相关。结论: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卫生服务需求不同,可根据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供卫生服务,切实改善老年人生存、生活质量。

关键词:养老模式,生活质量,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2]唐荣,苏维.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61-863.

[3]葛永红,王亮.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J].经营与管理,2009,27(4):42-43.

[4]刘恋,张度.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7(7):96.

[5]刘婷婕,陈坤.生活质量量表在生活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21-124.

[6]付菊,刘光全,等.永川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2013,33(12):5966-5967.

[7]张彦芳,刘笑梦,等.河南省城乡老年人的需求与满意度调查[J].中国老年学,2014,34(4):1905-1908.

[8]翟景花,杨海霞,等.空巢老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4):306-309.

[9]张河川,岑晓钰.云南不同养老方式老人健康需求的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2009,29(7):865-7.

[10]孙海燕,孙国珍.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护理需求研究[J].中华护理,2013,48(9):819-821.

[11]周建红,黄立新,陶琼英,等.不同养老模式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扶持[J].中国老年学,2015,35(5):2511-2513.

养老服务需求 第11篇

中国老龄社会程度日趋严重,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和自理能力缺失,构成养老风险。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2011)》数据测算,中国老龄社会进程如下:

在1995~2000年间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目是889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7.0%;按中等出生率估计,约在2025~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在2025年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95亿,占总人口比例14.01%,从进入老龄社会到深度老龄社会仅用25年,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在2035年65岁及以上老人为2.79亿,占总人口比例20.21%,从深度老龄社会到超级老龄社会仅用10年,发展速度最快,老年赡养负担等同欧洲国家。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345万人,扣除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失业和提前退休人员,按实际赡养比计算,中国在2010年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如果相关公共政策和综合治理能力不能改善,有可能在20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347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2元。图1显示:10岁出现第一个消费峰值点,30岁出现第二个消费峰值点;40~60岁人口的消费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较弱;70岁出现第三个峰值点,一般以医疗费用为主,此后老龄人口消费水平直线下降,形成老龄人口负消费趋势,由此抑制了中国总消费水平。

二是未备先老:中国在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目前约为5000美元,仍处于中低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是家庭成员供养(占48.8%)、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占29.3%)、劳动收入(19.7%),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很少(占0.3%)。家庭转移支付和政府转移支付加总占78.1%,劳动人口和企业的税负很重。与中国不同,美国等国家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趋于三分法,政府转移支付、老龄人口就业和养老资产利得各自约占30%(见图2),社会保障工薪税率仅为12.8%,劳动人口和企业负担相对轻。

如何管理养老风险

养老风险来自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渐缺失,管理养老风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见表1),即保证日常开支的养老金、分担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的保险计划、适合老年居住的设施和环境、老年护理服务的购买力。

养老金及替代率:养老金是保障老年日常开支的现金流,涉及个人终生(20~90岁)和两代人的赡养关系,属于长期负债管理计划,需要从长计议,通常的养老金精算模型要带入75年的相关变量。为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养老金追求对退休前收入的替代率,较高的替代目标可以保障较高的老年生活水平。通常说,老年人不需要负担子女教育和购房负担,80%是较高水平的替代率,60%是可以满意的替代率,40%是吃饱饭的替代率。如果政府转移支付的公共养老金的功能在于保基本,其替代率约为20%~40%,其余20%~40%应当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在老龄社会更是如此。

医疗保障及分担率:医疗保障即指分担居民医疗费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是青年人口的3~4倍,一般老龄人口的收入和资产均难以应对医疗成本的上升,应当积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分担年度医疗费用的70%~80%,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分担另外10%~20%,将个人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降至10%以下,特别是对大病特病而言。

住房保障及利用率:住房保障即指分担居民购房成本,确保人人住有所居的制度安排。在积极住房保障战略下,居民首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购房公积金计划、购房计划和以房养老计划。

养老服务及其购买力:养老服务即指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的服务,包括残障老人需要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服务、疾病老人需求的医疗护理服务、孤独老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服务等。社会所称“未备先老”问题,主要指养老服务供给和购买能力的不足。养老服务需求上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龄人口购买能力不足,正在构成中国社会的养老服务风险,降低中国养老保障程度和危及社会安全性。中国亟待建立福利房置换养老服务的政策和制度,解决30~50后一代老龄人口的困境和需求;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解决60~70后一代及其此后的老龄人口的购买养老服务的需求。

按老年经济学原理,管理养老风险的目标是实现个人收入在职业生涯和养老阶段的平滑消费,由职业生涯期积累养老资产满足退休后的养老需求,与此形成养老保障体系(见图3),走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困境。

中国走出养老金困境的必经之路

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碎片化、欠公平、不可持续,要进行养老金结构与制度整合,调整二元结构养老金的适用性。

一方面,强化国民基础养老金(公共品),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安全;另一方面,强化个人储蓄和个人账户管理,以自储公助的方式鼓励居民为改善老年生活管理养老金计划(准公共品),政府在延期征税、管理服务、基金保值三个方面给予促进。改革目标是实现两个50%:

第一,打破身份界限,整合各类由政府支付的公共部门退休金、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补贴,进入国民基础养老金。据清华养老金工作室初步测算,筹资水平为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82%(2010年),到2035年为12.79%,最终达到社会平均收入的50%替代率。

第二,整合各类养老金个人账户,依法打造受托人制度,打造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养老基金的公立信托机构。如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40%养老基金;另60%养老基金依法委托优秀的法人机构管理,打造4:6开的养老金市场。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策略,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实现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为居民月平均支出的50%。

这是中国走出目前养老金困境的必由之路,且可以提升社会公平性和凝聚力。

养老服务需求 第12篇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当前老年服务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专业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总人口过多、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也是安徽省省情。按国际常用标准①, 安徽省1998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老年人口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4 年, 安徽省户籍人口6935.8 万,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32%, 其中65 周岁老年人口812 万人, 占总人口的11.71% 年龄中位数达到39.42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迅猛发展, 对安徽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课题组2014 年开展了安徽省养老服务需求抽样调查。向分布于全省皖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访问, 主要针对老年人养老需求从生活照顾、经济供养以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共发放问卷4995 份, 回收问卷2738 份, 有效问卷2723 份。本次抽样调查共选取全省范围内样本2723 例, 其居住地分布:城市占24.4%, 乡镇占18%、农村占57.6%。

从社区现有的服务设施以及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 医疗保健服务是覆盖老年人最为广泛的服务, 文化娱乐服务是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第二广泛的服务。此外, 老年人接受到的其他服务如家政服务、送饭、日间照料、陪同看病、代购日常品、紧急救助、老年服务热线、法律服务、聊天解闷、陪同出门、安装紧急呼叫器等服务较少。调查数据显示, 约63.4% 的社区配有卫生服务点, 27.4% 的老年人曾接受过社区提供的医生上门就诊服务。

从老年人希望社区为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来看。在接受调查的老人中2714 名对医生上门就诊服务进行回应, 其中47.5% 的老人希望从社区获取这一服务。其次为老年服务热线及紧急救助, 所占比例分别为35.4% 和32.7%, 其他老年人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为文化娱乐、安装紧急呼叫器、聊天解闷、法律服务、家政服务、陪同看病、代购日常用品、日间照料等。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刚刚兴起, 除了作为“三产”的服务业在政府推动下有了普遍性的进展, 整体在GDP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 吸纳就业人数较少。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巨大, 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紧缺局面并存。1、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存在供需不对接的错位格局。一方面, 老年事业机构管理人员短缺, 老年事业服务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 高等学校毕业学生依然存在就业困难局面。2、养老服务部门的养老护理员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职业声望低, 但劳动强度大、担当责任大, 存在“三低两大”的状态, 愿意做养老护理员的基本上是“4050”没有劳动技能中年妇女;年轻的、经过专业化培训的护理毕业生 (有的甚至具有护士资格证书) , 情愿从事其他与卫生无关的行业, 也不愿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

二、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 提高行业人才社会地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 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培养、社会组织呼应, 创造关心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环境, 营造全社会尊重老年服务人才的舆论氛围, 提高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有利于吸引并留住人才, 能够激励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业。

(二) 增加各类养老管理和服务人才供给

1. 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人力社保、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督促指导养老服务机构落实护理人员待遇, 对从事养老管理、护理岗位的专业人员, 给予财政奖励补助。同时, 出台就业等激励政策, 使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2. 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保健、管理等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 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养老机构管理人才培训。加强在岗培训, 对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给予行管补贴, 吸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鼓励养老机构引进社会工作人才。

3. 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管理相关学科专业, 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员等从业人员, 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促进职业技能人才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养老管理服务专业建设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较早, 各国纷纷通过法律支持、学院教育、培训等各种方式支持养老人才专业化建设在人才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和评估方面都有突破。21 世纪以来, 国内科研院校和相关部门开始老龄化和对策研究, 老龄服务管理人才教学研究也取得不少进展, 但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刚刚兴起, 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也是“五花八门”, 无统一的标准, 理论与实务的安排不合理, 使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 招生模式单一, 服务社会能力弱等问题。因此, 高等院校要加强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建设,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为核心, 在培养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养老服务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有所突破。通过专业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以下能力:一是学习能力。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二是职业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制度, 掌握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三是具有进行信息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 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语言和社交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和实践能力。

2. 明确老年服务管理人才定位, 规划培养方向。分层次老年服务管理人才培养, 一方面满足有自理能力老人的保健、心理、陪伴、养护等服务管理需求, 另一方面培养失能老人的医养融合等专业护理需求。集合政府、专家、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智慧, 进行课程设置安排。有步骤的规划人才培养方向, 可以针对市场需求灵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结合智慧养老服务方向, 打好专业基础, 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四类人才:有做好老年生活服务、护理服务、保健服务、康复服务的医养护一体化职能型服务人才;有策划老年活动项目、懂管理学、懂心理学, 能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有效规划、合理安排各项目以及筹划养老项目的效能型人才;有扎实专业素养, 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创新教育模式, 专业群协同式发展。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瓶颈, 也是其他相关公共事业专业的瓶颈。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建设如能在教育模式上有所突破, 必然会给其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管理等专业集群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实现人才市场有效对接。为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招生实习就业提供指导作用, “宽基础、活模块”的阶梯型的课程结构模式将会使专业群课程设置协同式发展, 促进高职院校相关公共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管理等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

4. 应用型高等学校要积极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精湛、梯队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培育学科带头 (骨干) 人, 培育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抓住人才培养的最佳机遇, 科学的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才能有效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及相关公共服务类专业的大发展。只有促进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和发展, 为老龄社会输送急需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才能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挑战。只有顺应市场需求, 才能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关键能力。只有促进人力资源市场配置需求, 才能促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 2015 (01) .

[2]张晓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教育, 2014 (14) .

[3]孙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与对策:基于政府职能视角——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为例[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3 (12) .

上一篇:投资分类下一篇:经济法的基础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