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

2024-07-16

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精选12篇)

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 第1篇

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课文《匆匆》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拨动学生心弦,培养学生情感。

一、朗读文本,发掘情感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千遍,其能自备”,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读书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涵意掌握相应的能力,但同样适用于情感品读。反复的朗读文本,自然能感受到作者想要通过文本表达的情感:或悲伤、或愉悦、或严肃、或轻松, 在此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通常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完成以下三个任务:①把课文读通顺;②品味作者情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

在《匆匆》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7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会被一些陌生词语所影响,如“遮挽”“蒸融”“伶伶俐俐、岑岑”“潸潸”等等。这些生词,需要教师“清障”,只有课文读顺了,才能基本上掌握文章的大义, 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有助于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在第三遍阅读文本的时候就基本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笔者加以引导,让学生将这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能说说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吗?是喜,是怒,是哀, 是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是一种对匆匆岁月的哀怨,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伤,这样一来,实现了朗读教学的目标。

通过朗读,学生能自己去发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魅力,这就在无形中实现了情感培养的第一层次:即发掘情感,体会情感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情感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感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大致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对情感培养来说还远远不够,学生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这是写作上一种技巧)。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地品读文本,与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学生善加引导,层层深入。

在《匆匆》一文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读到这里,笔者点拨:“时间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作者却用另外一种隐晦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接着,笔者向学生提问:“朱自清先生看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不知不觉就这样流逝了,除了朱自清先生看到,大家有没有看到时间还在哪里流逝了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时间在玩耍中流逝;时间在睡觉中流逝;时间在聊天中流逝。”笔者再发问:“那么现在你们有没有得出什么道理呢?”学生们恍然大悟:“时间真的是短暂易逝!”“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读到这一段,笔者又让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掩着面叹息呢?学生们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发现即使我们想留住时间,但是时间总是无情地匆匆过去,即使我们掩面叹息,也无法挽留时间逝去的步伐。笔者很快发现学生们都陷入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当中,对时间匆匆的流逝产生了惋惜之情,这就意味着情感培养教学的第二阶段的任务也基本实现了,即学生能反复品悟情感,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情感教学,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难去主动思考诸如“时间流逝”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产生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利用课文给学生提供了感悟情感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加用心地生活,用心去感悟世界。

三、延伸文本,升华情感

如果单纯根据课文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那范围不免过于狭窄。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地对课文进行延伸,让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为学生打开思维的方向,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延伸文本同样要以文本为中心。笔者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和惋惜之情还引导学生围绕:“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进行思考。笔者首先发出感慨:“面对这匆匆的时光,我们能做的又有什么呢?或者要留给世人一些什么才不算白走一遭?”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时光易逝,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时间,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来,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这一发言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要更好地珍惜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学生在课后甚至重新制定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想要更好地利用时间。这就实现了情感培养的第三个目标,即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第2篇

案例:

窦彩云,一个阳光女孩,但天生有不做作业的毛病,没有接这个班前,就听同事说她小学就有不写作业的历史。老师拿她没办法,又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接这个班后,连续一个月她没交任何作业,并且一个月来的数次谈话对他根本没有效果,而且发现她有较强的谈话能力。对于这类学生,只得借助家长的配合。于是,我拿起电话拨了她家电话,可是,电话回音是空号,我决定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家访,我让她带我去她家,可结果她把我带到了跟她毫无关系的一家。此时,我已经明白了她有多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我更明白自己家访失败,她将面临毕业证都拿不到的危险。于是,我克制了自己,耐心劝导她。也许是出于内疚,也可能是明白我真心为她好,她告诉了我她继父儿子有电话号码。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打通了电话,也证实了她母亲和继父根本没有外出打工。很快我们来到了她家,说明来意,她继父很生气地说:“作业不写,你去学校干什么?做作业是你的工作。学得好不好是你努力多少,人学好还是不学好是看你有没有良心。谁叫你撒谎的?谁说你妈你爸在外打工中午不回来?你欺骗老师就等于欺骗父母,这以后你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随后朝窦彩云妈妈说:“你不要怪我话说得重,这个孩子不好好管教,以后要出大问题,学不要去上了,什么时候想学,想做作业了,才去上。”然后又一脸赔笑对我说:“老师,孩子没有教育好,让你操心了,孩子不懂事,真对不起,天这么热,让你受累了。她不想学,我看就不要她上了,帮她妈干干家务活,老师你有事,我们不能浪费你宝贵时间了。”因为下午真有课,寒暄了几句,就离开了她家。一路上,我想了很多,有对这位继父支持我工作感激的,也有害怕的,害怕因为这件事会不会导致重建家庭再次破碎,但更多的还是担心由于我的来访,会多一个辍学的孩子,正担心着,我的手机响了。另一头传来的是窦彩云继父的声音,“李老师,感谢你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不懂事,我们又没什么文化,没教育好孩子,你不要生气,我刚才说不让她上学,是你们来之前我跟我爱人商量好想吓唬吓唬孩子,看她能不能改,过几天,我想还是让她上学,你看行不行?” 我顿时高兴起来说:“我也是这个意思,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她以后变好。”挂掉电话,我激动不已,刚才的担忧全无,并且多了一份理解,此时觉得她继父对她的每句话中无不反映出了父亲对她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爱,一个有责任心的继父。

一晃4天过去了(周六、周日包括在内),我让班里她最要好的同学去她家打探军情,反馈回来的消息很好。在家每天都看书补作业,写心得体会,并且她恳求同学带回一封信给我。信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很对不起,因为我多次不写作业,让你烦心了,这4天的时间,我在家中反思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不诚实、不做作业,上课经常讲小话,屡教不改,家访时,欠缺考虑,带着老师瞎转等。反思过程中,我深知这些让你伤心和失望了。我在此真心悔过。在家中的这些天,我突然觉得无聊和孤独总是伴随和纠缠着我,我想来想去不知为什么。后来扪心自问,原来是一种内疚让我寝食难安。直到现在我才知道,一个学生若没有知识的灌溉和浦育,就有失学生的身份,一个学生若没有作业和分数的压力就不配背着书包来来回回地往返在校园中。假若你能原谅我,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完成老师给我布臵的任务,努力学习。”

到了该让她上学的时候了,我如期到了她家,这一次我也加入她父母事先彩排好的戏中,程序是她父母明确表态不同意她继续上学,逼她自己要上学,然后自己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怎样付出行动。

我们都知道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更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怎样教育,怎样相互配合,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不是千篇一律的,首先,我们每个家长要找到自己孩子能适应和承受得了的方法。虽然窦彩云成绩总体提高不大,但一个班中只有几个或十几个英语及格的,就会有她;虽然作业中有错误,甚至数学作业一题不对,但是她能够向父母和老师证明着她的诚信;虽然她数多年的欠债,她的有些学科确实很成问题,但她对自己有了信心,一个月后,她在信中写到:“……我要向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爬去,纵然我只是乌龟,凭我的韧劲,我也会爬到终点,请老师和大家相信我。”

性教育离不开爱情教育 第3篇

我曾经有意识地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书中涉及了人生所必须要面对的几个母题:尊严,苦难,价值,爱情,友情,亲情……其中《纸月》和《白雀》两章中涉及到少男少女纯洁的友情以及儿童视野里大人们的爱情。我和学生们在阅读之后畅谈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感受男女生之间纯洁友谊的可贵;辩论如果桑桑没有弄丢信,蒋一轮和白雀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吗?我们明确了孩子之间的“喜欢”是相互的敬佩与认同,但这不是爱情!我们也明确了大人之间的爱情是和兴趣与尊重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更不能缺少责任与义务。真正的爱情是曲折的,需要面对很多现实的考验。

探讨了这个主题后,孩子们和我无话不谈。有个男生私下里跟我诉说自己的苦恼,担忧自己恐怕“爱”上了班上的一个女生了。我顺势引导他写了一篇作文《我喜欢的一位同学》,并作为优秀范文在班上读了。随后我点出其实这种“喜欢”只是男女生之间的相互崇拜,相互欣赏。对于“爱”,我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因势利导,也就很好地化解了一场“危机”。

由此我想,要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加入一些有关爱情母题的篇章,是否更为完整呢?这一主题一直是文艺作品中恒久不变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到伟大的《红楼梦》,国外那些享誉世界的童话,诸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等都是有关爱情的。我们甚至可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让学生思考具有思辨高度的问题,如:“为什么经典文学中的爱情都是悲剧呢?”让爱情教育也和性教育一样不再半遮半掩,而是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亮色。

职业教育离不开数学素质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数学素质,应用意识,职业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和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同时, 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很强的助推力。然而,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 弊端和问题频频凸现。首先, 专业和学科建设就是一大问题。在各学校不断发展专业课程, 强调动手能力的时候, 很多基础学科就面临缩减学时或甚至被“砍掉”的命运。其中, 数学就因为难度和实用性的问题被推到了高风口浪尖上。削减基础学科的原因是职业教育应该为专业素质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在这一问题上某些眼光似乎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看得太片面。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人的素质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 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人, 通过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会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数学已经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超级技术。这种“无形之用”的特殊功能是一般专业技术难以比拟的, 尤其是数学的严谨和求真的特点对人形成正直、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一种素质, 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都是数学优秀品质的体现, 他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较高数学修养的人,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 无论是科技工作还是企业管理, 都会显示出它的实力和优势。可以这样讲, 当你走出校门, 步入社会, 无论你成为一名大师还是将领, 你可能早已把在校时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部忘掉, 但是当年所受到的数学训练, 那种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却能长期地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要性

职校的学生思维肤浅、呆板, 缺乏联想, 习惯于事物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 而不会去作更深一层的分析和综合思考,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无论是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反映, 还是对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性的概括都存在严重不足。解题时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 常常不考虑题目的条件要求, 不预先想好如何回答就急于解题, 书写过程中还掺杂很多不必要的内容等等。而当今社会对职校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显然仍按照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合格是满足不了现时代的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利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上升到一个系统性的高度, 对于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真理的品格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腊数学家普罗克洛斯说过:“只有通过数学, 我们才能透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在数学中, 我们才能以高度的简明性、严格性来认识科学规律以及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抽象境界。”

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做法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不二法门

兴趣判定一个人的行为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 这种区别往往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 就要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多下功夫。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善于探索和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时代在进步, 学法也发展的多样化, 如果我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法, 那样教学质量就难以取得进步。因此, 我们应敢于突破创新, 善于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我们不应单纯的讲理论、讲例题, 而应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相联系, 因为任何一门学科不可能脱离实际孤立的存在。在课堂上可以多举相关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锻炼解题思维;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有趣味数学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 或者多使用一些道具吸引注意力等。比如在讲指数函数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报刊上出现的词汇:指数型增长, 指数型基金;在讲立体几何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制作, 甚至可以切豆腐、萝卜来加强认知效果。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达到更形象更容易理解的效果。

2、挖掘课本知识中关于培养思维和能力的“隐性内容”

我们都知道, 学数学可以培养计算能力, 但是我们却时常忽视了其它能力的培养, 甚至作为授课教师本身也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数学没什么用的想法, 从而导致厌学。其实, 很多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都包含一定的哲理性。比如, 解题后的代入验证可以培养做事严谨的作风;反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数学归纳法揭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推论方式。这些方法和理论都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而我们教师应当把这些“隐性内容”发掘出来认真加以研究, 这对提高数学素质是必不可少一环。

3、经常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 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等。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问题相比, 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 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 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课程的严重缺陷是把数学设计成一套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 然而数学也具有丰富联系, 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数学跟外界的联系。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课堂, 荷兰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他认为类比是建立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教师必须明白的是, 学生学习哪些数学似乎是无关紧要的, 只要它充满着联系。数学应用意识强调的是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 提高自己的修养

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个教师印象好则该教师所任学科学的就好。这揭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对学生学习起着良性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 所以教师应该去掉身上的一些坏习惯, 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高职业素质的形成同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而数学素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石。加强数学素质教育,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教育者,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夏冰, 郭卫辉.数学素养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

煤矿安全离不开政治思想教育 第5篇

刘进京 安阳永安贺驼煤矿有限公司

摘要:残酷的事实说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科技水平落后、安全设备投入不足、行业管理弱化等都是矿难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仔细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管理经验、治矿措施都局限于设备、技术、经济、行政、法制等方面,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很少对煤矿管理者、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素质培养及责任心培养。关键词:煤矿安全 离不开 政治思想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煤矿安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了煤矿安全法制建设,加大了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关闭了大量非法煤矿,从而使煤矿安全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状况日益好转。然而,不可否认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状况不稳定,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事故频发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笔者认为,煤矿企业要贯彻“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就必须持“预防为主”的发展策略,而“预防”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责任心培养和安全素质培养,从意识源头上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一、煤矿政治思想教育

煤矿政治思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煤矿工人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缺乏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全面认识。二是煤矿政治思想教育领导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三是煤矿政工队伍结构不合理,就煤矿工人而言,许多工人专业技术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整体认识层次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很陈旧。第一、就煤矿工人而言,整体素质偏低,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煤矿企业要安全发展,必须把企业建成多功能训练的大学校。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靠不断创新的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更需要打造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型团队,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二、就煤矿领导而言,一些领导只重视生产而忽视安全,只在乎经济利益而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煤矿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从领导做起,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向、保证,起到协调、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将体现国家利益,反映人民要求的安全思想、安全规范提炼出来,以生动的语言、简练的形式,传达给所有煤矿从业人员,使内化为人们的个体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给煤矿带来的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第三、就煤矿监察机关而言,部分监察干部道德观念退化,责任意识不强,监管力度衰弱,纵容了煤矿思想政治教育不理想现状的存在。

在煤矿工作的干部谁都会说: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是用工人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但是真正用心来理会这句话的不多,有的煤矿规章制度制定的严格,工作当中松懈的相当严重,煤矿规章制度执行原则性相当差,形成了说与做两张皮,故而引发矿井事故发生。规章制度严不起来,执行不到位的最终祸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权、责不明,监察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单独的实权或管而不严,“管的没有权,有权的不管”。因此抓规章制度要有权威性,规章制度要时时紧,处处严,必须给管制度的人以权力。

二、责任心培养

首先,要明确责任,具体到人。有人去具体抓,去具体落实,煤矿安全绝不能只满足于层层开会、层层发文件,如果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那我们就会吃大亏,就会酿大祸。因为并没有真正落实,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隐患问题。抓安全工作要抓到人,抓到现场,抓到隐患的根源,必须有具体人一件一件去办,以“五定”形式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勇于负责,攻坚克难,一抓到底。有些领导,安全工作在口头上,落实到纸面上,工作浮漂,责任心不强,见到困难,碰到“三违”就畏难发怵,往后缩了,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该管的事不敢管。上级检查时,拿出了一套资料,检查、排查、专题会、研究会样样件件齐全。领导说了一番,扬长而去。这样搞安全只能是半途而废,干不下去的。抓煤矿安全要不怕困难,不回避矛盾,硬起手腕,达到“铁面孔,铁心肠”,出了事故就是失职。想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煤矿安全的难点问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最后,煤矿安全工作等不起,慢不得,不能慢慢腾腾的,应雷厉风行。排查出的隐患就立即去整改,定下来的方案措施就要去抓落实,不能左等右等,前思后想,造成后患。各级干部要大胆负责,深入基层,深入井下,深入一线,去真抓实干,不能“官僚化”,要始终同广大员工在一起,带着感情抓安全,把员工当亲人,把隐患当敌人。

三、安全素质培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坚持的一贯方针,这个方针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安全只能摆在第一。但是,有的不是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去抓安全,而是靠金钱去抓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被金钱晃动了。因此,他们不是把方针放在第一,而是把金钱放在第一,要钱不要命的思想温度越升越高。导致,煤矿的领导干部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执行的温度越来越低,这是煤矿最大的隐患。

首先、用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人们的安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源头治理”的新安全观,就必须从提升职工的安全素养,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入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其次、用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安全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煤矿企业中,打造和谐安全的企业文化,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培养职工“尊重生命、尊重价值、珍惜情感、珍惜健康”的安全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体安全意识。

第三、用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人性化、民主化、安全化的新型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它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对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好、风气正,必然对人们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和感染力,促使人们的思想朝着健康、进步、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用思想政治教育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文环境。

教育领跑,离不开《校长参考》 第6篇

一、它为作者提供了互通有无和交流的园地

给《校长参考》写稿的不仅有校长,还有大批的学校中层管理者,更有观点犀利的学校一线教师。所以,它——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作者,见多识广。我是一个愚钝鲁莽的人,直到有一天决定把自己所写的一些内容进行修改,以《阅读润泽多彩童年,活动成就幸福校园——山东省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书香打造纪实》为题,按照2014年第5期话题要求,投给了《校长参考》。些许时日,从“成长论坛”上看到,话题没中,但是朱主任并没有放弃这篇稿子,“文章不符合本次征稿,但将会被《校长参考》其他刊期采用。请继续关注http://bbs.jiaoshuyuren.com中稿件录用情况。”没想到,很快收到了第6期的《校长参考》,居然真的把这篇稿子收录其中,太高兴了。其实我最初投这篇稿的时候,文章还不够好,回过头来,细细读读原稿,发现不仅思路不清晰,句子不华丽,甚至还出现了好几处标点问题,但是读发表后的文章,你却感到如同高山流水一般,读罢,我真切体会到朱编辑的良苦用心——浓浓的鼓励和丝丝的爱惜浓缩其中,也许真的是“闪闪发光的不一定是真金,色彩斑斓的不一定是美玉”,但只要有一点货真价实,有一点可取之处,绝不埋没。

我不是校长,但从《校长参考》中找到了方向。《校长参考》中作者那言简意赅的点拨,汇集了百家之言,可纳百川。许多佼佼者将自己多年管理学校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之火化作显豁明朗的文字,让读者(更多是校长)的思路开阔,茅塞顿开,这是怎样的情怀?

二、它博大精深,助推了学校的发展

《校长参考》10岁了,本话题中编者所列出的荣誉,还叫“微不足道”?和一些办刊目的不明确、方向不对头的刊物相比,这足以令人欣慰,令人陶醉,但是,《校长参考》却说“这样的微不足道的荣誉,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未来前行的路上,我们将和读者一起共享她的成长”。这是怎样的胸怀呀!作为替全国中小学的校长编制管理学校的“学案”的刊物,可以称得上是站在“三尺讲坛”之外的“校长”。到底为全国多少学校提供了支持,作为读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精神交流的传输者、梦想起航的编织者,毋庸置疑,《校长参考》的确为沙漠中迷失方向的“骆驼”找到了“绿洲”,为干涸的“禾苗”提供了可吮汲的“甘露”。

三、编辑的无私奉献,凝聚的是心血

从千千万万的作者来稿中精挑细选,这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而要选出符合发表要求的稿子,其难度犹如大海捞针。在众多作品中辨别出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需要的不仅仅是慧眼,更是宽阔的胸怀!没有丰富的编辑知识、编辑经验和编辑技巧的优秀编辑岂能做到?从《校长参考》中,你可以看到所选的文章落落大方,参考借鉴性强,并且在这里,许多疑难能得到满意的解答。《校长参考》在执着的追求中,走向了稳重和成熟。

教育世界,群星璀璨,但是要靠慧眼识英雄。越来越多的校长正是在《校长参考》编辑那孜孜不倦地发现和寻找中,脱颖而出,成为教育家、改革家。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人。”我想这正是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和精神的体现。为一篇文章而字斟句酌,把别人“打扮”得更加靓丽和时尚,而自己却甘愿躲在角落里忍受枯燥寂寞,难道仅仅用“蜡烛”“春蚕”“铺路石”就能表达出对编辑的赞誉吗?

在教育教学教研上,遇到了令自己迷惑不解的问题,甚至遇到了令自己欢欣鼓舞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借《校长参考》进行分享呢?为什么不留下只言片语呢?■

数学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 第7篇

一、唤起创新意识, 使学生想创造

1. 巧问善启, 打开创新意识的闸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 巧妙地设置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 循循善诱, 层层启发, 逐步开启学生创新的闸门。如在讲二次函数性质, 要探究函数y=ax2+bx+c的最值时, 可先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y=2x2、y=2 (x-1) 2、y=2 (x-1) 2-5、y=2 (x-8) 2+6的最值是多少?进一步问若各小题中完全平方数的系数为-3时, 它们的最值又是什么?再请同学回答y=ax2+bx+c的最值又是什么?最后问:求最值时应注意什么?经过一系列的巧问, 启示,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也就逐步地开启学生创新意识的闸门。

2. 创设情境, 引起悬念, 提供创新机会。

如学习“排列”概念前, 可先从回顾语文课文《田忌赛马》入手, 既对排列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又明确了学习排列的意义;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课前布置学生称出每粒小麦的重量, 从讲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向印度国王申请奖励麦粒的故事引入, 到学完公式后, 再估算小麦的重量, 让学生带着悬念和兴趣学习。

3. 把握好“节外生枝”, 捕捉学生的每个创新意识。

学习中的创新品质, 首先表现在“质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是创新的始发点。“疑问顿生”求知欲便上来了, 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开拓地思考, 大胆地猜想, 也就有了创新意识的冲动, 有着时学生一句私语, 一个低声异议, 就闪烁着创新的灵光, 这时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因势利导点燃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注重数学教学的探究性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维活动的非模仿性和独特性。创新课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 把教材变成使学生焕发兴趣的工具, 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 因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 所以教师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知识依靠点、新知生长点、创新立足点。对每一个数学问题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规律发现的过程, 并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有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宽松氛围, 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加强双基教学, 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有知识才有比较, 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创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忽视了双基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注重创新观察能力的培养, 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有新发现, 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使学生不仅善于观察到共同现象, 而且更善于观察到不同现象和“奇异现象”, 并进行认真分析研讨, 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 创出新成果。

3.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知识的相似、从属、顺延、引伸、互逆等方面发掘类比因素, 进行类比创新,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 或因内容相似相近, 或因形式相似相近, 易造成混淆, 运用对比分析, 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 发现问题的实质,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第8篇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教育皆属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社会有什么样的职业, 教育领域中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一个人到大中专院校学习, 没有不从今后从业需要考虑而盲目就读的, 学习就是为今后谋职服务的, 各类高校其实也是对着社会所需的各类职业而开设的, 如理工院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医学院是培养医务人员, 法学院是培养法官与律师等, 可以说各高等院校都带有很强的职业取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体系将随着人类社会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并贯穿整个人类始终。

在科技发展缓慢的时代, 人们看重的是社会关系的变化, 教育更多地是用来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故中国几千年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前, 大中专毕业生都是“ 仕”, 是作为国家“干部”来分配工作的,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带有 “官”的味道, 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 都是以知识为主要工具的。而其他部分的社会成员从事的工作都带有“民”的味道, 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 以物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但是, 现在社会正在发生着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那就是知识爆炸。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和广泛。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知识的传播既快又广,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得日益紧密。以致于原来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 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科技就不能再成为要素了。换言之,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都必须“学而优”,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模糊, 人们提出要有兼具“蓝领”与“白领”能力的所谓“灰领”或“金领”人才, 提出“知识工人”的称呼。在这种社会需要的强力拉动下, 产生了职业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意思是对从事社会生活各领域第一线工作的人, 除了教会其必要的技能外, 还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甚至是大学阶段的知识。这样一来,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别就变得模糊了。 不仅如此,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 呼唤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 能马上就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毕业生, 普通高校感到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不足, 诸如学工的不会开机床, 学文的不会写文章等问题。近来, 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通过变革, 使高校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都既有学历证书, 又有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意义十分重大。

2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及其影响

时下比较流行的观念不上高中上技校, 考不上大学上高职。这里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职业教育是比普教要求低的教育;二是接受职业教育是很容易的。而事实恰好相反, 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动脑, 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会用这种知识来指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身体力行。这比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普教来说要难。由于社会观念上的误解, 使得一些想到职教求学的学生望而却步, 进了职校的学生以为可以轻松学习而放弃努力, 造成无法毕业。这两种后果都是十分不利于青年成长的。

由于社会观念独钟于普教, 近年来职业教育可以免试登记入学, 从进步的意义上讲是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从另一方面讲, 职业教育可以不要坚实的基础作准备, 这就使得义务教育阶段有些人不努力学习。而由于技术改造的开展, 先进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其操作与维护越来越需要有高素质的人, 一条数控检测线千万元, 一台数控中心几十万至几百万元, 设备发生故障由于是机电一体化,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根本无法使用与维护。我们看到, 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维护或故障排除, 不少单位是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实施的。为了在人才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出现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到技工学校学习技能的现象。

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 有碍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也有碍于社会的发展, 对于人们自己的生存、就业是有害的。

轻视职业教育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社会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只有走仕途才能受人尊敬, 给个人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而在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则是人们能够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处于低谷时, 受过职业教育的人, 由于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就比其他人的失业率要低。所以, 发达国家的人在进入大学以前, 往往先接受职业培训, 取得职业资格。大学毕业后, 既可以从事白领的工作, 也可以从事蓝领的工作, 保证生存无虞。

我们中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较落后的情况下, 不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必造成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适当的岗位, 形成教育的浪费;另一方面, 社会急需的职业岗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使社会公众对经济社会形势有一个客观的冷静的看法, 对个人有一个符合实际的人生安排, 不应盲目追风, 热衷于一时的表面的虚荣而贻误了今后的发展。

3 校企结合, 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解决就业而到技校学习技能的现象, 很值得我们深思, 市场经济体制, 使人考虑问题更为实际——如果没有市场需求, 一切漂亮的名称都没有意义, 而个人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 相信社会思潮也必定会向着更为实际的方向发展。总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先进的科技, 满足企业的需求, 加强对人的职业道德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全面做到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方面的导向作用, 使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形成办学特色, 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发挥企业专家的教学指导、教学监控、教学评估和就业指导作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互动;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生产实习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 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体系中与实践教学进行接触,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总之,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市场, 才能了解市场, 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 形成产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摘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教育, 二者相互支撑, 才能共同发展。

关键词: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虞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3) .

[2]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职教论坛, 2006 (3) .

教育离不开“爱与责任”的融合 第9篇

反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易“摔跤”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是家长挫折教育、责任教育意识的薄弱,使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遇到的在所难免的“坎儿”才会被无限放大。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培育?孩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着实令我们深思。既然在成长过程中“摔跤”是很正常的事,作为家长、学校、社会没有必要放不下心、放不开手;作为孩子也不必手足无措,苦苦等待别人来搀扶。

由此可见,面对教育对象,家长与教师虽扮演着不同角色,但是大家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家长与教师是同盟军,而非对立者;是合作者,而非“单打独斗”者。学生是家长与教师联系的纽带,家长与教师相遇,因学生而遇;家长与教师沟通,因学生而通。沟通如果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便能起到促进成长的作用。既然家长与教师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就要解读“爱与责任”,在爱中进行激励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

物理教学中离不开情感教育 第10篇

一、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唯有和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 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须改变“训斥”“强制”等做法, 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将教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 教师不要一味责备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 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心理, 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各种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 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烘托教学情感氛围

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探究式学习。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精心设计的观察实验活动乃是课堂上创设学习物理情景的最有效手段。如《机械波》教学中, 可以让十多位同学头顶颜色球排成一行按先后顺序蹲下站起, 就在同学们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和在愉悦的笑声中深刻体悟了机械波传播的特点。又如讲“反冲运动”和人造卫星时, 可用录像片展现我国长征二号火箭发射“神五”“神六”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爱国热情, 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收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 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我们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 创设更多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提问时学习成绩好些的问题可设置的较深些, 学习存在困难的问题基本以书本为主。在高中三年一盘棋布局中, 针对我校生员状况较差, 我建议高一、高二备课组老师要把教学要求压得低一点, 考试题目要易一点, 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 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 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 考试内容又比较难,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好多学生在高一对物理就产生了畏惧情绪, 甚至抛弃。我觉的对学生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引发的满足感是必要的催化剂, 只有他获得成功后的满足, 才会激发他对进一步成功的渴望, 逐步培养起他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美育因素, 进行美感教育

美育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 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秩序, 它是真的、善的、美的。物理科学美主要是一种内在的美, 它具有和谐、奇异、简洁等特点。物理规律美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牛顿运动定律, 把力和运动 ( 经典) 统一起来了; 万有引力定律, 使天上人间成为一统天下; 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纵横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 呈现美丽的七色光带, 这七色光带再通过三棱镜, 又统一为白光, 真是集和谐、奇异、简洁为一体。高中物理中的对称比比皆是。力学中有运动对称 ( 如简谐振动) 和力的对称 ( 作用与反作用) ; 电学中有对称电路、对称定则 ( 左手定则、右手定则) ; 热学中, 熔解与凝固、升华与凝华; 原子物理中, 裂变与聚变, 粒子与反粒子等。

物理教材中涉及近百名中外著名物理学家。这些物理学家虽国籍不同, 所处年代不同, 各人经历不同, 但他们都充分体现出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 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 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一部绝好的美育教材, 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 若能把物理学家勇于探索,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视苦为乐, 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 只图贡献, 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坚持真理, 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生动事例穿插讲授, 定能使学生深受感染, 进而学习和仿效物理学家的这种崇高的精神风貌与美德。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摘要:积极丰富的情感能点燃求知欲, 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也指引和维持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排除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可以说, “情感”就像物理中的“场”一样存在每一节课的始终, 影响着教学认识活动的进行。情感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大国工匠”离不开职业教育 第11篇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但仍然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充满偏见。

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虽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

打造“职教升级版”成为社会共识。2014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 奉献意识不强,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自小受到家庭的溺爱, 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少,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奉献意识弱化, 在就业选择中自身利益是考虑的首要依据。

2. 诚信品质欠佳, 缺乏敬业精神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诚信危机, 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很多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不守信, 眼高手低, 缺少实干精神, 缺乏对岗位的敬业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 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一些学生常常把签约单位作为跳板, 一旦有机会就毁约、辞职, 挫伤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3. 抗挫能力弱, 缺乏实干精神

进入职场之初, 每个毕业生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并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 但真正开始工作后, 与原来设想中的工作岗位相差甚远, 不甘于平庸, 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因而容易产生失落心理。

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软肋, 要想解决这个就业瓶颈, 必须从加强在校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前,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业的“含金量”, 把薪水待遇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在择业上, 大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 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部分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淡化。反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不惜在个人简历上弄虚作假, 工作不理想就随意毁约, 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急功近利, 害怕吃苦, 缺少实干精神。有些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 工作不如意就跳槽, 无形中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的损失, 破坏了正常的企业运作。另一方面, 这些行为造成企业对聘用大学生的不信任, 也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甚至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所以,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应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3. 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愈发深入, 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的就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由此引发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通过开展德育课程和职业道德课程, 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咨询的多种方式, 把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有机结合,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等人格特征。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学生就业抗挫能力的提高, 以使其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与工作中的得与失。总之, 思想道德教育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结合

1. 加强价值观教育, 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首先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注重大学生个体差异, 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不断加强专业教师了解大学生的程度,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性的指导, 充分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优势作用, 克服以往的不足之处, 因材施引, 扬长避短。

2. 加强国情教育, 引导大学生基于国家需要选择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总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 国际国内甚至区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走势都会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和专业类别的人才供求关系。高校应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方式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市场预测、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素质准备等方面的就业指导, 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从而树立起符合国情的正确的就业观。

3. 强化认知教育, 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种种行为均表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等内容的“认知教育”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 应该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 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尹景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1

[2]徐贵相.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4

[3]胡泽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J].教育与职业, 2005.12

上一篇:创新施工下一篇:常见故障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