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国情范文

2024-07-24

符合国情范文(精选7篇)

符合国情 第1篇

中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1840年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后的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列强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孙中山等人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

中国人民从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中终于认识到,在中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新思想新理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立全新的政治制度。历史把这个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1921年,一批接受过民主与科学思想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进入了彻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 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先后以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实践和组织形式,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的一次重要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自下而上地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此前经过全国人民广泛讨论并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施行,使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到1956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严重错误,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严重挫折,积累了沉痛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解读 第2篇

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在近现代以来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是配置国家权力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突出三权独立、三权制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所谓“议行合一”,是指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坚持议行合一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搞“三权分立”。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就曾经根据“三权分立”原则,起草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废除了临时约法,搞了一个所谓新的约法,实质上是实行封建军阀的独裁制。此后又有曹锟宪法和国民党政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权力结构大体上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权力结构,是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司法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权力结构,它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权力结构形式;第二种权力结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平行制衡,其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第三种权力结构,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形成民主集中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这种权力结构。上述三种权力结构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一种权力结构取代另一种权力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文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即由政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由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结构代表了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更高阶段。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任何国家都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体,要求有体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政体同它相适应。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了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的人士。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大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形式,能够集中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共同利益,也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从而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和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政体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是最能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因而具有很高的决策效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推进发展和保持稳定,就必须有高效的国家机关以及国家各机关的密切合作,以便迅速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迅速讨论研究和作出决议,并切实贯彻执行。近年来,我国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醇醚替代车用燃料符合中国国情 第3篇

会议听取了厂方代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代表及用户代表关于赛孚牌高清洁车用M50甲醇汽油项目(产品)研发、检测和应用情况介绍。

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M50甲醇汽油研发成果变产品,产品商品化过程中“赛孚人”做了大量前瞻性的工作。

1.上海赛孚燃油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M50甲醇汽油是以50%的甲醇和50%的90号普通汽油按标准比例,添加少量助剂改性混合而成。该产品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大比例甲醇催化燃烧技术和尾气净化,互溶性与分层,低温起动,高温气阻,发动机零部件材料腐蚀性问题。其特点是:

适应性好。M50甲醇汽油分子量小,蒸发潜热大,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热效率。辛烷值高,抗爆性好,动力性强,发动机噪音低;大压缩比车辆行车里程油耗与普通汽油相当,小压缩比车辆功率约降低5—10%。

环保性好。M50甲醇汽油通过添加剂改性,含氧量高,燃烧充分,其生成的有害气体比汽油低,尾气污染排放量少;排放指标达到了欧洲3号标准,接近欧洲4号标准。

腐蚀性小。M50甲醇汽油单车行驶17万公里,经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解体表观检查证明,腐蚀性与常规汽油类同,未发现塑料、橡胶、金属等零部件有腐蚀现象。

2.该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有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局核发的产品质量企业标准,工厂有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许可证,港口经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对用户负责,该产品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提供了2亿元人民币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年多的销售和近20万辆车次的使用,用户反映良好,没有一例质量投诉。

3.赛孚牌M50甲醇汽油已与上海市外贸公司签订了出口东南亚的销售合同,首批为5000吨,用户要求全年按30—50万吨供货。

4.醇醚替代车用燃料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政策;醇醚燃料是替代石油燃料的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5.M50甲醇汽油替代化石燃料量比大,环保效果好,从量化和时空观点看,是替代车用清洁燃油的最佳选择。其意义:一是有利于国家2007年7月1日推行国标车用燃油3号标准的实施。二是从石油持续涨价和我国进口石油逐年递增因素考虑,M50甲醇汽油和甲醇柴油(正在研发中)的替代作用关系到国家进口、外汇和能源安全问题。三是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与合理利用来讲,甲醇车用燃料的推广可以拉动甲醇销售市场,带动甲醇产业的发展,促进甲醇原料的多元化、合理化与廉价劣质煤原料的增值和环保利用。

6.赛孚牌清洁车用M50甲醇汽油尚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研究和开发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做好环保性和动力性能的测试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发动机及油品储运工艺设备的测试工作。三是继续做好不同比例甲醇汽油与改性甲醇汽油的品质稳定性和成本经济性的分析与对比。

参会专家认为赛孚牌清洁车用M50甲醇汽油的标准编制是市场准入的关键,国家标准的出台需要时间和过程。建议:从国家标准着眼,行业标准入手,试行企业标准。通过示范工程和区域应用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修订完善,每年组织1—2次标准试行交流研讨会,由国家能源标准委员会组织,企业、协会参加,把制定甲醇汽油标准列入专项课题,提供专项费用。加快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与实施。

M50甲醇汽油的推广要有前瞻性,在做好技术经济专题研究攻关的同时,集中人、财、物力搞好全国推广实施规划的调研与编制,做到近期示范推广与中长期持续发展结合。通过资源和市场调研、评价,统筹布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与无序竞争。

赛孚牌清洁车用M50甲醇汽油的推广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急国家所想,社会所需。把清洁车用甲醇汽油(柴油)的研发推广与实施国3号车用燃油标准对接,作为“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大事来抓落实。当务之急是扩大示范,以点带面,对资源配置合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方便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示范项目工程。充分发挥民营和国有大中企业的优势,鼓励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创造条件设立“节约示范工程”专项发展基金,促进甲醇生产、甲醇车用燃油调配与储运设施项目工程的建设。

中国柴油轿车的发展速度要符合国情 第4篇

先进柴油轿车优势明显, 在欧洲较快发展有特定的原因

先进柴油轿车的优点, 首先是燃油消耗少, 其燃油效率比汽油机高, 能够节约燃油。欧洲汽车联合会对几十种不同类型、不同排量的柴油车进行了统计研究, 结果表明与点燃式的汽油车相比, 同种类型和排量的柴油车平均节油25%~30%。

其次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低。尽管1L柴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略高于1L汽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但由于柴油车能够节约25%~30%的燃油, 因此与同种类型和排量的汽油车相比, 柴油车仍可以减少约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这一点是先进柴油车与传统柴油车的本质差别。以欧Ⅳ标准的柴油车为例, 它比1990年传统柴油车的颗粒物排放量要减少90%, 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了93%, 一氧化碳排放量削减了92%。先进柴油汽车技术使得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量比老式柴油车降低83%, N Ox排放降低63%, 基本消除了黑烟。另外, 先进柴油轿车还具有噪声小、振动小、发动机小型化、安全舒适等特点。

由于节能和排放改善的特点, 国外特别是在欧洲, 汽车柴油化趋势明显。按汽车和轿车保有量中柴油车的比例来看, 2003年法国分别为44.7%和41.2%, 德国分别为20.9%和15.7%, 2000年英国分别为13.9%和13.1%。汽车产量中柴油车的比例, 2002年美国、日本、巴西分别为4.1%、11.1%和10.1%, 德国和法国分别为27.4%和53.8%。按不同车型来看, 客车柴油化率>货车柴油化率>轿车柴油化率。2000年国外不同燃料汽车的保有量比例见表1所示。

除了先进柴油车自身优点外, 欧洲快速发展柴油轿车还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是各国汽车排放限值标准的关注重点不同。欧洲国家由于较为重视汽车尾气排放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含量, 因此选择柴油发动机技术最为合适。美国以及日本的尾气排放标准, 则较为重视颗粒物的排放。同时, 由于一直以来美国能源供应状况不存在很大的压力, 汽油发动机又在舒适性以及减小噪声等方面优于柴油机, 因此汽油机在美国、日本市场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目前仍以电能和汽油机为主的混合动力系统在美国及日本市场推广起来更省力。

其次是各国商用车保有量所占比重不同, 给乘用车柴油化留下不同的发展空间。2005年德国的商用车保有比例仅为9%, 是欧洲第一, 因此柴油乘用车在欧洲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05年日本的商用车保有比例为25%, 韩国为28%, 因此亚洲国家大力发展柴油轿车积极性较低。中国的汽车保有结构与欧洲差异巨大。2007年中国拥有商用车约1030万辆, 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5%左右, 另外还有大量的农用车 (其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 而农用车同样是柴油的消费大户。

另外, 不同国家汽油和柴油的相对价格不同, 对于消费者选择不同燃料类型的汽车也有影响。据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报道, 2002年欧洲主要国家的汽油和柴油价格比为1.20:1左右, 美国为1.03:1;在欧盟国家汽油的征税范围是40~115美分/L, 柴油的征税范围是30~90美分/L, 而美国的税收相对较低。因此, 可以看出相对于汽油来讲, 欧洲的柴油价格及其税收具有竞争优势, 消费者使用柴油轿车的燃油成本相对较低, 而在美国这种优势并不明显。2002年部分国家燃油价格的比较见表2所示。

(单位:美分/L)

中国发展柴油轿车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 中国柴油轿车发动机技术远落后于欧洲, 虽然最近玉柴宣布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轿车发动机Y C4W, 但是市场上销售的捷达、宝来、奥迪三款柴油轿车的发动机均是引进的, 柴油轿车发动机的真正国产化还有一段路要走。欧洲, 特别是德国, 在轿车柴油机、柴油机后处理技术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向世界推销、推广柴油轿车是欧洲汽车发挥竞争优势, 扩大市场最便捷的路。目前国内柴油轿车价格比相应排量的汽油轿车贵1.5~2.0万元, 在短期内较难改变这一情况。而且国内柴油轿车产品品种少, 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 并造成产品配件不足、维修费用较高, 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敢购买。

第二是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 柴油轿车设施增加。柴油发动机的工作有一个特点, 颗粒物与氮氧化物的生成呈翘翘板模式, 此高彼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使发动机处于氮氧化物生成多、颗粒物生成少的工作状态, 通过加装发动机选择性催化还原后处理装置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第二种方法是使发动机处于氮氧化物生成少、颗粒物生成多的工作状态, 通过加装颗粒捕集器, 达到减少颗粒物生成的目的。这套装置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体积大, 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怕硫, 一旦硫中毒, 颗粒捕集器就会失效。目前, 国际上关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讨论最多的是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四项标准先行统一, 而且是轻型车向汽油机标准统一, 重型车向柴油机标准统一。目前在同等排放标准下, 柴油机的排放标准宽于汽油机标准, 如果二者统一, 对柴油轿车更为不利。

第三是燃油价格的因素。2008年国内柴油零售价格大约为汽油的90%, 欧洲多数国家柴油价格低于汽油的20%~30%。在国内汽柴油价格较为接近的情况下, 导致购车成本增加的回收期较长。按每百公里省油3L的最佳水平, 要跑10万k m才能回本, 私家车要跑六年左右才能持平购车成本的增加, 即使实施燃油税后也要3~4年才能收回成本。

第四, 柴油轿车对油品质量的要求高, 而国内柴油质量升级还需要一个过程。柴油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 因此柴油轿车需要安装微粒连续再生过滤器和脱N Ox催化剂等各种尾气后处理装置, 这些设施要求柴油的硫含量低于50×10-6, 甚至10×10-6;对柴油芳烃含量也有限制, 若由30%降低至10%, 则柴油轿车的NOx排放降低5.2%左右。目前, 中国城市车用柴油推荐标准中的硫含量为500×10-6, 其他柴油硫含量要求不大于2000×10-6, 北京2005年开始执行欧Ⅲ标准, 要求硫含量不大于350×10-6。北京于2008年、上海于2010年执行欧Ⅳ标准 (要求硫含量不大于50×10-6) , 全国其他地区则执行欧Ⅲ标准。

第五是柴汽比的问题, 国内柴油资源相对紧张。1990年中国国内消费柴汽比为1.33∶1, 生产柴汽比为1.20∶1;2007年消费柴汽比上升到2.21∶1, 生产柴汽比上升到2.06∶1, 生产柴汽比始终低于消费柴汽比, 因此国内汽油供应相对过剩, 而柴油供应相对紧张。据剑桥能源统计, 2006年世界平均的消费柴汽比为0.87∶1, 最高的西欧为2.18∶1, 亚太地区为1.31∶1。虽然这里有一些不可比因素, 例如欧美国家柴油是按用途分类的, 部分工业燃料油不包括在柴油之内, 但是中国国内消费柴汽比还是相当高的。如果今后国内进一步大规模发展柴油轿车, 而柴油消费的其他行业节油力度不够, 将进一步推动消费柴汽比的上升, 造成供应难度加大。中国生产与消费的柴汽比变化趋势见图1所示。

除了技术层面以外, 国内部分现行政策也不利于柴油轿车的推广。一是地方政策加以限行, 柴油机轿车行路难。二是燃油税迟迟不开征, 柴油机轿车的经济性难以体现。

对于轿车柴油化发展有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1.从节能环保角度考虑应推进轿车柴油化, 但要适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于推广先进柴油车发动机技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转变观念, 达成共识, 制定战略;加紧制定车用柴油标准, 鼓励高品质柴油生产;建立激励政策, 鼓励柴油车消费;组建全国性“先进柴油技术的产业联盟”;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加快我国先进柴油技术的自主创新。并对2020年中国轿车柴油化的前景做了三种假设:轿车保有量中的10%、20%和30%为柴油轿车, 并倾向于较高的发展目标。

经初步测算, 即使考虑到今后其他行业生产消费的柴油增幅减缓, 轿车柴油化率超过20%的情景将进一步推进国内消费柴汽比的上升。然而, 中国炼油二次加工装置以催化裂化为主, 生产汽油的收益率相对较高, 在目前国内生产柴汽比已经很高的情况下, 迫使炼油商大规模增加柴油生产装置能力, 难度加大。目前中国炼油厂完全可以通过加氢裂化等技术工艺, 生产出满足欧V排放要求的柴油, 但是问题是在现行价格体制下, 炼油厂是亏损的, 提前投入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 建议2020年国内轿车柴油化的发展目标为10%左右, 或者略高一点。为了使得消费者尽快回收柴油发动机的高成本, 柴油轿车可以首先在出租车上试点推广。

2.建立复合税收政策, 促进柴油轿车发展和节油

推广和促进先进柴油车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实施燃油税和差别车辆税。

在设定燃油税税率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一是汽油和柴油采用不同的税率, 柴油税可以相对低一些, 但是过低也会造成柴油消费过快增长;二是汽油和柴油采用基本相近的税率, 但总体税率较高, 这样柴油车因节油效率高而使用成本低的节能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若采用后一种形式, 建议燃油税在销售环节征收, 以免给生产商带来较大的流动资金压力。例如欧洲国家大多数使用高额燃油税, 燃油税一般高达油价的75%, 柴油完税价比汽油便宜8%~28%, 迫使人们使用燃油效率更高的柴油车。

基于车辆的百公里油耗设定差别车辆税, 无论是柴油车还是汽油车, 只要节油均可以享受较低的车辆税率。

3.建议将柴油标准按机具用途来划分

国内柴油用途很多, 从2007年柴油消费结构看 (见图2所示) , 包括柴油车和农用车在内的机动车消费的柴油占柴油消费总量的51%, 将来随着汽车柴油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比重将上升到60%以上, 其他行业的柴油消费也较为广泛。

通常, 先进柴油汽车所配置的柴油机环保、燃油效率高、经济性高、动力强, 对柴油中硫含量和芳烃含量的限制更加严格。相反地, 其他用途的柴油质量要求相对低一些。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柴油也是按用途来划分的, 例如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等地都有专门的车用柴油质量标准和柴油车排放标准。

为此, 建议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用油机具的合理用油进行分类:

(1) 城市车用柴油需适当提高十六烷值和继续较大幅度地降低硫含量, 并逐步与发达国家靠拢 (继续修订现有车用柴油标准) 。

(2) 对普通内燃机用柴油, 主要包括农用柴油、铁路机车和大型工程机械用柴油, 保持现有十六烷值和硫含量 (现行轻柴油标准即可满足) , 并随着环保要求逐步降低硫含量指标即可。

(3) 对于非内燃机用柴油, 主要包括发电、烧瓷和取暖等炉用柴油, 可以取消十六烷值等指标要求, 仅需随着环保要求逐步降低硫含量即可。

按用途来划分柴油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实现增产车用柴油和提高车用柴油品质, 并且降低炼油商的产品升级的投入, 按国内柴油消费结构测算, 可以减少1/3~1/2的投资成本。同时, 建议政府对优质柴油实行优价政策, 以实现炼油成本的回收。由此带来的不同柴油的存储、识别、销售、监管等问题, 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4.鼓励炼油商增产柴油和提高油品质量

经初步测算, 按照上述中国国内柴油升级的进程和目标, 并考虑将柴油分为车用与非车用两大类, 则“十一五”期间国内炼油业需要投入200~300亿元, 增加3500~4000万t/年加氢裂化装置能力和约6000万t/年的柴油加氢精制装置能力。提高油品质量只能增加成本, 因此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否则在已经处于亏损的炼油行业很难生存。

据美国环保局估计, 1993年实施新的道路柴油标准 (硫含量500×10-6, 芳烃含量小于35%, 十六烷指数大于40) 成本增加118~147元/t;实施2006年超低硫道路柴油标准 (硫含量小于15×10-6) 生产和分销成本增加约140~150元/t。

鉴于达到清洁燃料规格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增加成本, 国外对炼油商的装置建设和改造项目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例如, 尽管欧洲各国燃料总税率较高, 政府对清洁油品的税收优惠幅度也较大, 一般为200~550元/t, 相当于生产成本增加值的两倍以上。在亚太地区, 韩国政府为生产清洁燃料进口设备的关税返还四个百分点, 对增加投资的相关税收优惠三个百分点。日本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实施新的柴油硫含量标准后, 给炼油商和燃油使用企业给予贷款政策支持。

5.采用多元化途径实现汽车节油

未来汽车市场将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格局, 汽油车、柴油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都将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 汽车专家预计国内汽油机技术可望实现重大突破, 10年内可实现20%以上的节油水平。同时, 我国自行车保有量超过4.5亿辆, 2005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2320万辆, 约占5.16%;2006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3747万辆, 约占8.33%, 2007年末的电动车保有量达到5000万台是完全可能的。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对汽油消费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因此虽然近几年国内乘用车快速增长, 但汽油消费增幅依然低于柴油, 这样也为未来汽油轿车继续发展预留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柴油车节油效果明显, 但是目前欧洲也已经认识到其缺点。尤其是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达到了纳米级, 其数量远比汽油车的排放要多, 而且这种颗粒物会直接溶入人体血液, 对健康危害更大, 治理也更难。欧洲很快会计划到2010年后使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排放标准一致, 柴油车会被要求安装颗粒物捕集器 (DPF) 和NOx净化装置 (SCR) 。轿车安装颗粒物捕集器会增加几千欧元成本, 大型车成本增加5000欧元以上;加装N Ox净化装置, 大型车成本会增加7000欧元以上。当柴油车被要求使用高端净化技术之后, 其在节油方面的突出表现所带来的经济性将会被部分冲抵。

目前, 国内投放市场的柴油轿车车排排量量均均在在11..99~~22..55LL, , 虽虽然然比比相相应排量的汽油车节油, 但是比经济适用型轿车 (一般指排量在1.6L或1.3L以下) 的油耗还是要高一些。

混合动力车比传统汽车节油20%~40%, 同时减少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优势是在中国的大城市, 交通相对拥堵, 节油特点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技术可以在汽油车上实现, 也可以在柴油车上实现, 发展该技术还可以减缓国内柴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压力。

由于燃料电池技术不够成熟、制造成本较高、氢燃料供应存在难题, 预计在2030年以前不会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议中国首先要重视发展经济适用型轿车, 从改进车型结构、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车辆自重等角度提高燃油效率;促进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车同步发展;采用多元化途径实现汽车节油, 包括推广替代燃料。

符合国情 第5篇

从已披露2008公司年报来分析,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个别公司看,高管薪酬变化与业绩增长大多无明显比例关系,大多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涨幅都远远高过业绩涨幅。80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平均为1.69亿元,较2007年的1.42亿元仅同比上涨18.48%。相对于过四成的薪酬涨幅,公司业绩增长明显落后。高管薪酬涨幅前十的公司,无一不是薪酬涨幅远高于业绩增长,甚至半数公司净利润比上一年还下滑了不少。

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为华发股份,归属于公司的利润增长仅81.61%,而高管薪酬总额却增长了334.60%。宁夏恒力在净利润增长7,51%的同时,高管薪酬增长129.35%;天士力归属于公司的利润增长仅37.6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增长70.38%,高管薪酬总额增长150.48%。很显然,上市公司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同样的案例在已发布2008年年报的公司公告中屡见不鲜,比如三普药业2008年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990%且连续11年未分红,而高管的薪酬支出由较去年增长了62.23%;威远生化7年未分红,公司高管人均薪酬涨幅却高达52%;东华实业连续两年不实施利润分配,高管薪资却上涨1倍多;哈高科9年未分红,但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等高管年薪却在20-42万元之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业绩下滑,上市公司不分红,投资者大都能给予理解,但在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高管的薪酬却猛涨,上市公司这种做法的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和不可谅解。

据有关资料披露,2007年,各银行董事长薪酬以深发展银行董事长纽曼的年薪最高,为2285万元: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和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以1748.6万元和297.6万元位居第二、三位。而各银行行长薪酬方面,民生银行行长王浵世以1004.6万元位居第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和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以963.1万元和648.6万位居第二、三位。深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和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的薪酬也超过了280万。国内银行高管拿高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其他行业整体比较困难,银行业业绩仍然较快增长,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这种条件下,银行高管更不应该去拿高薪。国内银行目前面临稳定的利差环境,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银行更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有关部门已做出明文规定,企业高管薪酬和职工薪酬不能超过10~12倍,这一规范也应该适用于上市公司银行业。有人认为,银行业利润高,高管多拿是正常现象,要跟国际接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是政府实施存款低利率的政策所致,而中国老百姓的高储蓄也为银行业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严格的准入制度使中国银行业成为一个高垄断行业,所以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垄断的结果。

2008年3月份,平安高管马明哲被爆出年薪6600万的天价薪酬,激起了中国股民对上市公司天价薪酬的众怒,马明哲陷入了舆论的旋涡。一年来,投资者之所以对马明哲的天价年薪表示出了极大的义愤,并不是仇富心理在作怪,而是因为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在承受股价严重下跌的同时却眼睁睁地看着公司高管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领取这样的天价年薪,平安股价的高台跳水,股民损失惨重,而高管天价薪酬照领不误,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地刺痛了广大投资者。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架构中,按照《公司法》规定,虽然股东理论上被安排在最高的地位,但事实上,小股东根本没有条件对上市公司发表任何意见。占有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在中国很多公司中事实上与公司高管是一家子,使上市公司高管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制度框架使权力得不到制约,天价年薪程序上看十分荒唐,但竟然合法。由马明哲主导的董事会通过决议,再向CEO身份的马明哲颁发天价年薪。即使在那些董事长不兼任CEO的上市公司中,事实上由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责、权,利缠夹不清,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并不能代表小股东。前不久被传媒披露的国泰君安事件,其核心问题也正是相同的天价薪酬问题。

马明哲最近表态放弃2008年天价薪酬实行“0年薪”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做法,这也是舆论监督的结果。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这种体制病并没有得到改变,在一个事实上以“资本为王”的市场里,道德是根本靠不住的,重要的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上市公司体制,从制度层面去解决问题。

笔者建议,决策层和立法者需要尽快对侵吞广大投资者权益的天价薪酬进行制度性规范,以确保中国上市公司将来能够得以健康地发展。

最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AIG集团被爆出将在近日派发4.5亿美元的巨额奖金,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轩然大波,3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此做出表态,表示将阻止陷入财务困境的美国国际集团向其高管发放奖金。

由于陷入财务困境,美国国际集团在过去6个月里获得了美国政府173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但是该集团仍在向其高管发放奖金,奥巴马对此表示愤怒。他说,这种不计后果和贪婪的行事方式导致美国国际集团陷入了财务困境。同时,奥巴马让财政部长盖特纳寻求所有法律途径阻止该公司的奖金发放。纽约检察长也对此事及时的进行司法干预,美国众议院近日通过了有关的强制性法令,以纠正AIG集团的所谓合法做法,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借鉴。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讲,笔者建言,以股东大会或公司公告的形式,让所有股东对高管薪酬享有知情权和表决权,并可能通过推选股东代表的方式,履行决定高管薪酬的表决权,证监会对此应当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如何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制度中,剔除垄断因子,不少企业的巨额利润都是由于市场垄断而得,并不能完全体现高管的能力与付出,需要在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制订一定调节系数,来调节高管的绩效收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银行股都是垄断型企业,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企业也都是政府垄断或靠政府政策盈利的上市公司,他们的利润很大部分并不是由于高管的管理,而是由于国家给予的政策所致,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天价薪酬更是令投资者不能容忍,因为他们的资产来源于中国人民。而天价薪酬必然降低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高管天价薪酬实质上是一种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

符合国情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国情,环境会计制度,构想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代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往往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的短期利益, 最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传统会计学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 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 仅仅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 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种双面镜, 一面显现出经济社会歌舞升平的景象, 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 (郭道扬, 1997) 。为解决这一问题, 构建环境会计体系已迫在眉睫。

环境会计 (Environm ental A ccounting) 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 它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 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 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做的反映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 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大部分在传统会计中都予以考虑, 但过去的考虑仅仅着眼于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而未把企业看成一个社会性的组织, 未能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加以考察。环境会计的建立将弥补这一缺陷。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 他们率先提出了“环境污染会计”这一概念。其后, 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 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 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 ob G 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 是我国开始进行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要标志。由此, 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 D P”的研究, 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 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满足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1、我国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过多地依赖于资源耗费。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价值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无能为力”, 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技术缺乏,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从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 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原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碱化, 草原退化, 沙丘移动, 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我国的环境状况已发出种种警报, 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2、正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 环境资源未被列入资产加以核算, 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虚增国家富有程度, 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就企业成本而言, 传统会计只计人造成本, 而对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忽略不计, 助长了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 虚增自身利润。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 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 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社会资源环境。

3、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改变、废弃物处理、产品安全与卫生等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决策。“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 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 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4、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 只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通过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方面的信息, 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 才可能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构想

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 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 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 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 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 借我国“绿色G D 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 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 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 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 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环境会计的主体究竟是企业还是政府?目前学者们的意见仍不一致,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微观 (企业) 又涉及宏观 (政府) , 所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和政府宏观核算体系两个方面。二是认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就是企业, 所以只需要设立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在近期内, 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当前尤其应关注企业层面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问题。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较赞同第一种观点, 环境会计体系应以企业为主, 政府监督、统筹全局, 协调管理。

(2) 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 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 即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经济。在生产中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 降低环境负荷,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谋求发展生态经济。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 即充分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披露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

(3) 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 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 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 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 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 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 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 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 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会计科目 (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 、会计报表 (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 和报告内容 (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 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 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 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 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 环境会计信息, 环境业绩信息, 环境审计报告等。

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在进行绿色企业“三R”典型调研的基础上, 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为有效地建立和开展环境会计, 我国必须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应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使各企业的报告标准、程度相同, 从而在实践中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 增强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 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 可以促进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融合,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加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赵朝丽:试论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框架[J].事业财会, 1999 (1) .

[3]初探我国绿色会计学的性质与目标[DB/OL].中华财会网, 2005.

符合国情 第7篇

众所周知, 面对我国当前“保增长、惠民生”的任务需求及节能减排的长期战略部署, 国内许多地区对投资发展低碳产业热情高涨, 纷纷推出了打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的计划, 一大批关于新能源和低碳产业的国家级项目陆续上马。仅风电产业, 2009年上半年风力发电达到126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 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

欣喜之余, 我们也冷静的看到, 在我国低碳产业高速发展中, 由于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对于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缺乏充分的了解, 过分追求“绿色”增长, 盲目重视所谓“大投资”、“大项目”的轰动效应, 缺乏明确的统筹规划和产业指导, 出现了一些投资冲动和重复建设问题,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这是不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因此, 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 合理自主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发挥中国自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低碳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低碳产业良性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呼吁

一、发展中国特色的“低碳产业”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依靠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同样, 我们的低碳产业发展也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应紧紧把握低碳产业发展方向, 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 从产业前端定位, 积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三位一体) 的企业联合发展、各自发挥优势的新型模式, 鼓励低碳产业整合运营和低碳技术的系统集成, 通过企业集群的整合能力带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 从而全面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和引导自主品牌在低碳产业中发挥作用

我国的低碳产业虽然已具雏形, 但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风电、光电核心技术都在国外, 导致新能源产业在中国刚起步就出现危机, 如光电、风能、生物质能等都走过或正在经历同样的历程:利润诱惑—疯狂投资—产能过剩—泡沫破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核心技术。与之相反的是,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一无先例、二无引进、三无成熟市场的“三无”情况下, 经过十多年发展, 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 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 为国家能源环保事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发达国家一再指责我国碳排放过高, 但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却为全世界减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模式, 已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典范。

三、重视整合运营和系统集成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在低碳产业中, 从单项技术上讲, 某项产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 技术的难题已基本攻克。但具体到集成化应用, 却难见成功的案例,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普遍现象。这是因为目前的低碳产业还仅仅停留在内部技术整合阶段, 缺乏整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因此, 低碳产业要想与传统产业实现无缝对接, 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 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低碳产业涉及的领域众多, 只有从规划入手, 通过整合运营, 提供低碳产业集成应用方案, 才能全面推广。整合运营可以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学校, 甚至一座城市提供从能效评估到节能改造乃至新能源系统应用的全程综合集成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的节能减碳。

建议

一、大力推行“低碳家庭”计划

我国拥有3.5亿个家庭, 如何使他们也能享受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带来的实惠更为重要。应建立和推广“低碳家庭计划”, 因地制宜的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 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应特别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成熟技术在家庭中的广泛使用。

二、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主的太阳能建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 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 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 将对传统建筑行业, 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

三、以示范项目推动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大型公建中的应用

建议以“公益热水进校园”工程为示范, 大力引导机关、学校、宾馆等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 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太阳能热水工程中的应用, 从而降低维护费用, 节约资源。

四、鼓励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 新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已经有所突破, 产业化推广迫在眉睫。在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推广技术的基础上, 低碳产业只有以全方位、全过程和整体解决方案来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需要, 改变以往低端的产品供应模式才是制胜之道。应当鼓励发展一批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 以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 以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企业联合体, 充分共享多种资源, 形成集成供应链, 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

五、大力推广成熟可靠的低碳技术服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太阳能光热、光电应用技术。已经成熟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和高速发展的太阳能光电技术是低碳生态城建设中可以与建筑结合的技术。

与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统筹规划、多能互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应用”的新能源集成解决方案。也就是在一个小区内, 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内部的可再生能源网络。使其从能源消费场所转变成为能源的生产体, 把依赖大电网的能源供给减少到最低程度。

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 走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建筑垃圾应通过垃圾资源化实现高效处理, 再生利用。

建立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评价系统。使我们能够动态、实时地观察和控制这些建筑的能耗情况, 并能针对性解决某些超耗能建筑的问题。

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 但巨大压力同时也是机遇, 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与低碳技术融合的全面创新, 而且也会创造众多崭新的产业和技术岗位, 创造更多的“绿领”阶层, 责任、挑战和机遇是同在的。

上一篇:资源库下一篇:励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