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范文

2024-06-21

主题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主题教学 第1篇

一、体育主题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 主题性

主题式可谓是主题式教学法最鲜明的特点, 主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童趣型。它是指通过改变故事的方式, 将故事的寓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表现出来。第二类是教育型。它通常是借助一些真实的素材或者常识来改编故事, 比如《抗洪救灾》, 通过这类故事来向学生普及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

(二) 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是封闭和强灌的, 学生表现得很被动, 原本应该轻松的氛围, 却让学生感到很压抑。而主题式的情境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即学生和教师有了互动环节。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应该发挥引导、启发和调控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初中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一) 利用游戏类主题, 寓教于乐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 喜欢游戏, 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 具有较强的模仿表演能力。如果教师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开展体育活动, 那么教学成效一定会很好。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利用游戏类主题来创设情境教学, 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心理需求, 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教学情节的设计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或者故事接龙等形式, 选取一些挑战性中等但是又充满趣味的活动来教学, 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 并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利用时事类主题, 渗透德育

初中体育教育中选用时事类素材, 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 渗透德育。通过对选用的时事新闻材料巧妙加工和整合, 能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主体情境,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材料中的角色, 增强学生的体验, 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 根据初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特点, 教师可以创设以“战争”为主题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想象角色的动作, 在战争时他们或跑步, 或弹跳, 并试着去做这些动作,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尽情地享受到体育带来的欢乐。当然, 做这个游戏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场景再现, 使学生了解军人们的大无畏精神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做这个游戏的具体步骤是:播放有关战争素材的背景音乐, 在音乐的带动下, 使学生快速地融入角色扮演中, 体验当年解放军保家卫国的情境。情境1:喊口号, 集合站队, 训练学生基本的战队素质, 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军人进行战队训练的场景, 并分小组训练, 选出训练动作最标准的一组。情境2:布置场景图, 设置各种障碍物, 比如高山、丛林、沼泽地以及雷区等障碍, 让学生思考解放军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避开敌人, 到达敌营的。情境3:展示解放军利用刺刀拼杀敌人, 保卫乡亲的场景。让学生在这些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和学习, 能够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学习, 掌握跳跃技能, 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他们大无畏的精神。

(三) 利用模仿类主题, 巩固强化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模仿性较强, 男生特别偏爱体育明星。在初中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中, 教师可以综合考虑教学条件, 选择学生喜欢的明星, 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来展开情境教学, 利用模仿的方式让体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

比如, 很多男生都喜欢篮球这项运动, 而且在初中学校都会有篮球场地, 所以开展篮球教学是十分可行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篮球明星运动时的姿态、动作等, 教给学生投篮技巧,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 让他们模仿自己喜爱的篮球明星打球时的动作, 进行投篮训练。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训练, 并评选出最优秀的模仿者, 给予他一定的奖励。模仿的教学方法为体育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的热情高涨。

(四) 利用知识类主题, 强化常识

知识类主题, 主要是指一些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等, 利用知识类主题来进行教学, 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设以“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为主题的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赛跑和拔河等体育训练项目, 既让学生明白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的道理, 又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团结与合作。

三、结语

主题教学 第2篇

图例:教师预设

幼儿生成 师生共同生成已开展的活动

执行时间:2015、5、4—5、29

我的心情 我 不 生 气了 了 快乐指数 拉爸爸生气了 蹦蹦跳跳 爱发脾气的小老鼠 我 不 难 过了 了 比高矮

太 阳的 怪脸

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

预 防 地震

大灰狼开心了

我 学 会 快乐了 尝味道,画表情

小 兔怕怕

换牙我不怕

心 情 预报

我是开心的小棋子

我 不 害 怕了 了 哭 脸 和笑脸

甜 甜 的生日

勇 敢的 小兵

小 娃 娃跌倒了

主题教学,高效精彩 第3篇

一、 新课导入

运用时下人们关注的钓鱼岛、日本教科书等相关内容图片情境导入,引起共鸣,激发学生了解“真相”的兴趣。

二、 讲授新课

重点围绕本课“一对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两条线索(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三个战场(正面战场、国外战场、敌后战场)、四个主题(血雨腥风、血筑长城、血染风采、血的教训)”设计,每个主题都设计了相应的“主题问题群”,交由学生四个合作小组探究,探究流程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与分享探究成果”。

主题一 血雨腥风:日军侵华,罪恶滔天

(1)回忆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又一次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小日本”何以敢动“大中国”?

(4)侵华期间,日军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显示相关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活动试验等史料与图片)

(5)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的人性变为兽性?

向学生展示日本步步侵华史实过程中在地图中的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

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让学生看到当时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设计问题: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词曲作者分别是谁?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题二 血筑长城:众志成城,抵御外辱

(1)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国共两党分别开辟了什么战场?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中华民族如何抵御外敌?起到什么作用?

(2)在抗战中出现了哪些与广西、横县有关的抗战史实?(在学生展示本主题成果时,介绍李宗仁、昆仑关之战、横县四排岭阻击战等乡土抗战史料)

主题三 血染风采:共同抗战,影响非凡

(1)谁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设置谜语: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一次庆祝晚会上的一则灯谜引起很大争议。其谜面是“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结果出现了五种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华佗”。

问题一:你能解释“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华佗”的准确含义吗?

问题二:你赞同哪一个谜底?请简要说明理由。(目的是加深理解与记忆抗战胜利的原因并突出全民抗战是根本原因)

(2)抗日战争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主题四(课堂延伸) 血的教训: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平民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的货币折算,约为6500亿美金。——百度网

材料二:广岛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

问题: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理解“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才有希望”)

(2)面对历史,今天的日本社会有哪些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声音?你认为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材料一: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日本人与狗不得进入!”,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

材料二:中国赵薇的日本军旗装图片。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展示: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科书;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

材料四:日本福岛地震后,中国百度出现了以下热帖:“热烈庆祝日本地震”结果2510000条,改成庆贺是680000条,去掉热烈是8480000条。直接在日本岛上发生10级地震最好,直接把那个小岛沉没了最好!

设计意图: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出现偏激观点,因此让学生在感知大量闻所未闻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时政,形成思想的交锋,心灵的碰撞,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牢记历史、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理性爱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和正确的民族观、爱国观。

(3)你怎样预测未来的中日关系?(理性情感再次升华)

三、课堂小结

课件显示图表式板书,有利于突出本课“不能忘却的历史”的史实,便于学生抓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结构。

四、课后反思

1.四个亮点

(1)以教材课标为依托,结合时政,将教材大胆地整合成四个主题,环环相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史实,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2)注重“主题问题群”设计,以问题激活思维,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探究,让学生展示与分享学习成果,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启发、引导、点评和升华。(3)融入广西、横县抗战的乡土历史,体会全民抗战,按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关注乡土”的意识。(4)将图片、乡土歌曲、谜语等“学生所爱”融入教学环节,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也精彩”和学习历史的快乐。

2.两点困惑

(1)如何开展新(1课时)旧(6课时)教材内容的教学?(2)如何生成问题并给学生更充裕的探究时间?如何才能做到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

主题教学 第4篇

第一步:明确要求——进行谋篇构思的指导与练习

教材以单元整组教学为特点, 从主题的确定、课文的选编、语文园地的设计都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

(一) 明确要求

人教版第一组选编的课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习作的题目: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 绿草如茵, 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 几棵老树, 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 在可爱的校园里, 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 看一看, 选一处景物, 仔细观察一下, 再把观察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 语句写通顺。

习作的主题:从上面的习作我们知道这是写校园景物的作文, 习作的主题是按顺序把校园景物写具体。校园是学生熟悉的场所, 贴近学生生活, 但是要把文章写好, 需留意导入语中的信息:一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二是把内容写具体。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阅读课文就是范例。如“我的发现”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作者在整体结构上运用了排比句式来写特点, 具体到每一个特点时, 又运用了比喻、想象、贴近生活的举例, 这样多种手法的运用将漓江水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习作要求中的把内容写具体, 它说明我们教科书选编的文本对作文的撰写是有指导作用的。

(二) 谋篇布局的指导与练习

1. 范文结构的指导。

一项技能的学习其实是整体学习。就好比作文教学一样, 虽然写好作文的方法可以分解为各个知识点, 但是一篇好的文章首先是要框架合理, 整体的思路清晰。

如《桂林山水》,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 以总分总的结构, 重点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 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向大家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文章首尾呼应, 描写形象细致, 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细致描写方面都是难得的佳作。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从前往双龙洞途中→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顺序, 不同于桂林山水的总分总结构, 这是一篇游记文,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移步换景, 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理清思路很有效。

条理清晰但结构各异的这两篇文章可以说在写作方法上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吻合的, 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正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2. 谋篇布局的练习。

学起来很简单, 可是怎样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就有难度了。所以在学习这些课文后, 笔者都布置了练习:请你选择一样事物来描写,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搭一个简单框架。

如《小花狗》, 学生围绕小花狗惹人喜爱的特点, 从小花狗的可爱、勤劳、勇敢三个方面展开, 抓住主要事件来说明小花狗的惹人喜爱, 最后总写, 再次表达爱意。

除了总分总结构, 笔者又将作文的写作顺序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梳理, 学生也挑选相应的顺序搭建简单框架。按时间顺序写的《乡村四季》:学生要描写乡村四季, 抓住四季的花、树、水三种事物, 按照时间顺序来一一展现。

第二步:拓展练习——小练笔与大习作紧密结合

对文本中习作资源熟悉了, 围绕习作要求进行课堂的重点引导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消化。

(一) 随堂小练笔

一、二年级习作要求写一两句话, 到了三、四年级开始要求写整篇文章, 中间没有过渡的段的训练, 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要求, 产生恐惧感, 丧失写作的兴趣。在课堂中笔者结合单元课文教学的特点, 注重片段练习的指导, 让学生尝试将一特点写具体。在有目标的训练下, 学生能够自己围绕一个特点展开想象, 运用所学的手法丰富、充实内容。

【学生片段】

小草没有玫瑰的娇贵, 没有月季的绚丽, 也没有杜鹃的红艳照人, 可它的顽强却让我着实佩服。新年当我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中, 学校的小草却被贪玩的人点点火星烧了个精光。看着处处烧焦的小草我们心痛极了, 也为小草的命运担忧。它还能活吗?它还能长出嫩绿的模样吗?我们想肯定是没有希望了, 连老师们都在叹息。时间一天天过去, 春雨一场场滋润着大地, 有一天, 只听见一名同学惊呼:“快看, 草皮上有点绿草了。”不会吧?我们赶紧冲过去探个究竟, 果然, 草皮上已经出现了短短的嫩嫩的小草, 太出人意料了。随着春天的到来, 小草日益茁壮, 日益茂盛, 现在的校园小草又焕发了往日的生机。真是“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学生紧紧抓住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尤其是心理的描写和古诗的引用为文章添色许多。

(二) 主题大习作

有了针对性的练习, 最后怎样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实实在在的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一个单元结束时笔者布置了习作园地中的作文, 特意组织学生参观校园, 理清思路, 抓住一个点来写。然而,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距离的, 毕竟只是四年级的学生, 大家虽然会组织片段撰写, 可是真刀实枪要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自己的校园, 学生的作文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状况。

分析学生上交的作文, 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有按从内到外的游览顺序撰写的;有只写校园某一季节景象的, 有只写校园某一事物的……虽然从学生的文章中能看出丝丝线路, 可是内容的编排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是记流水账, 有的是只写某一事物, 寥寥几句, 不能深入, 似乎将课堂上的将一个事物写具体又遗忘了, 也有可能是在这样的写作中不知道该怎么将一个特点写具体。

第三步:反思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作文的质量, 有时教师没有进行作文批改, 而是让同学们去作文书上找到与自己写作顺序相同的范文, 进行对比, 反思自己的习作;有时以学生修改为主, 辅以师生共改和学生互改;有时采用“先作后导, 导改结合”的策略, 整个流程都围绕学生的习作需求而展开,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自悟”、“自得”。

(一) 点评样文, 寻找症结

笔者也找到了与学生写作顺序相仿的样本习作, 与他们共同学习, 让体裁相似的学生来点评范文, 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自我评价。比如, 《绿满校园》的点评:

我们可爱的学校, 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丘上, 假如你到我们学校做客一年, 你便会发现, 我们的校园, 无论春夏秋冬, 总是绿意盎然, 相信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呵, 好绿呀!”

春天, 校园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操场四周, 丁香树的新叶圆圆的, 前端突出一个小尖角, 长得茂密, 远远望去, 仿佛一道绿色的长墙, 那“绿墙”外的龙眼树, 伸展出一枝枝带着浅黄嫩绿的新梢, 贪婪地吸着春天的甘露。花坛里繁花似锦, 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 就像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各种花树都穿着绿装, 披着融融春光, 迎着悠悠春风, 翩翩地舞出婆娑的倩影。

夏天, 校园一片浓绿。龙眼树和相思树伸出浓密的枝叶, 在校园上空撑开一把把巨伞, 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 整个校园绿荫如盖。抬头向上看, 好似进入神话的世界:阳光透过茂密的叶片, 微风一吹, 轻雾缭绕, 令人神清气爽, 飘然欲飞。

如果说春、夏的校园绿得妩媚热烈, 那么秋冬的校园则绿得深沉、苍劲。秋风吹来, 相思树有些叶子枯黄了、飘落了, 但树仍然是绿的, 它们抖动着长长的枝条上坚韧地挺立着的叶子, 似乎不愿脱去身上的绿装。

严冬来临, 当相思树和小草都无可奈何地凋零后, 整个校园的绿意都集中在那几棵傲霜斗雪的松柏和越长越绿的冬青树上, 还有那道由丁香树围成的“绿墙”。

啊, 我爱这绿色的校园, 爱这和我们一样洋溢着生命力的校园。

【学生点评】

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校园, 更好的地方是四个季节他都抓住了校园“绿”的特点来写, 主题十分鲜明。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但是都只是简单的介绍, 没有发挥想象, 很平淡普通, 也没有围绕一个中心点来写, 甚至有的地方写得并不符合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 每个季节作者都充满了想象, 贴切自如的比喻给人清新的校园之感。

(二) 对比反思, 精益求精

有了范文的对比, 更有了对教师提供的样文的分析, 学生更能清楚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也正是经过了对比剖析, 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展开了修改, 效果显著, 班级中也出现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如, 抓住校园花多的特点来写的《百花园》: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百花园。

金叶女贞称为“翠绿之王”, 它的叶子如同翡翠一样翠绿, 如果你摘一片叶子闻一闻, 会使你陶醉在如同茶叶般的清香中。

紫薇是一棵“含羞草”, 只要你摸一下它的枝干它就会抖动一下“身体”, 像是觉得身上很痒似的。它很有趣, 虽然开出的果实很普通, 不过只要你给紫薇的枝干上用力一拍, 果实里的种子就会自动落下。

探春是一种条形植物。它开出的花如同油菜花的花瓣一样金黄。如果你在它面前走过, 它还会向你“鞠躬问好”呢!春天快要来了, 它好像在告诉人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要来临了。”不但外观有趣, 叶子也翠绿无比, 像是披上了一件绿油油的衣裳, 可美了。

……

【教师点评】

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修改, 紧紧抓住校园花多的特点, 主题鲜明。小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各种花描写得更加形象具体, 小作者是个有心人, 善于观察, 善于选择材料。真是一篇好作文。

主题教学 第5篇

主题名称

我自己

大班组

2015.9.1——2015.9.30

 主题目标:

1、会欣赏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在比较和探索中感知身体的基本特征和影子的特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根据同伴的表情调节自己的行为。

3、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人群中的一个。

4、初步了解身体各部位都会活动,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

5、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关心、帮助周围的人,体验与同伴相处的快乐。

 主题核心经验:

1、情感与态度

(1)欣赏自己(2)调节情绪(理解、表达、控制等)

(3)交往合作 2、认知与能力

(1)特征(探索身体:会动部位、对称部位、内部器官等;了解自己:外貌、性格、爱好等)

(2)变化(身体的变化、影子的变化)

(3)差异(男孩与女孩、自己与他人)

3、动作与技能

(1)自我保护(保护身体、主动饮水、不吃垃圾食品等)

(2)喜欢运动

 主题说明:

随着幼儿逐渐长大,在生活中和我自己相关的内容很多,比如脸上、身上的标记,会变的影子,换牙了等,这些内容都能引起幼儿对自己的关注,并让别人发现和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对运动量逐渐增大的大班幼儿而言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自身的保护也变的前所未有的重要。身体与影子之间的奇妙关系也能引起幼儿的探究愿望。老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可以探索与发现的环境,利用身边的多种资源,为幼儿的探索学习提供机会。并拓展幼儿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 家园共育

1、请家长配合在家提醒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并养成良好的用眼、用耳、用牙习惯,并关注幼儿的换牙情况。

2、提供孩子一些介绍身体结构的书籍让孩子阅读,并与孩子一起讨论有关身体的话题,对于孩子的疑问能引发探究并用科学的知识帮助孩子理解。

3、和孩子玩手影、踩影子等游戏,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4、寻找公共场所的各种男女有别的标志。

主要活动

语言领域

活动名称:和影子捉迷藏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感知影子的特点,了解影子的成因。

2、喜欢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说说看到哪些影子

1、什么时候有影子? 2、我们人在太阳底下会有影子,除了人还有哪些东西也有影子? 3、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和真实的东西哪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在太阳底下,都有影子,影子是黑黑的,不会说话,人动影子跟着也动。

二、听故事《放电影》 —— 感知影子的特点,了解影子的成因

1、完整欣赏故事。

2、按故事人物思考:兔子、大手、水龙头和大树的影子是怎样变出来的。

3、完整复述故事。

三、游戏 —— 学做手影游戏

1、教师打开手电筒,请幼儿举起手,观察自己的手影。

2、教幼儿用手影做小兔和狼,体会一只手或两只手都能做手影。

3、幼儿试着用手影做出各种动物和物品的形状。

4、用一人做大家猜的方法开展猜手影的游戏。

四、活动延伸 —— 户外玩影子游戏

玩法:互踩对方的踩影子。

交流不让别人踩到自己影子的好办法。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今天的亮点之一我觉得是老师首先给小朋友进行影子的成因的解释,让小朋友通过看老师的图示,了解怎么会有影子的,影子的方向、深淡变化、长短变化等,通过老师的图解,小朋友进一步理解了影子的特征。

今天的另一个亮点也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是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电筒,让每个小朋友上来做游戏,观察自己做的影子,小朋友看到自己做的老鹰、狗、梅花鹿、螃蟹等,非常兴奋。前期,我让小朋友跟老师模仿做各种手的动作,没有看到影子,小朋友可能不能很好感觉,今天让小朋友在手电筒下观察,所以小朋友就非常开心,于是我让小朋友要进一步挑战一些难的动作,做不同的造型,产生不同的影子。

问题:

孩子们只喜欢在下面尝试,不喜欢到大家面前展示。在下面自己演示,验证不到动作和手影是否匹配。

分析与启示:

整个活动中,教师注重了让幼儿运用体验、观察、实验等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但是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对孩子知识经验不了解,操作前的要求不是很明确,孩子操作过于兴奋有点乱。我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够好,提问和小结不够精炼。

对应策略:

我相信只要在活动中本着“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幼儿准备各种材料让幼儿大胆的尝试,积极的与幼儿互动,让幼儿充分的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幼儿一定会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名称:影子的谜语 活动目标:

1、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影子的观察探索兴趣。

2、初步了解说谜面的简单规则,并尝试合作创编影子的谜语。

活动准备:

身体的黑色影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引起幼儿对猜谜语的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谜语?你会什么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2、请小朋友生生互动猜谜语。

3、师:你们是怎样猜谜语的? 小结:先要说谜面,把要猜的特征讲清楚,不能出现谜底。然后根据谜面动脑经想这是什么。

二、掌握编迷的方法,尝试合作创编影子的谜语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编一个谜语的谜面,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编的最好。

2、师:你在太阳底下走,会发现什么?我们就一起说说影子是怎样的? 3、师:我们一起来编影子的谜语,谜面中不能出现影子。

4、幼儿分四组讨论。老师边运用填词的方法教幼儿共同创编:“有个……,长得……,踩他……,叫他……”,最后还要加一句。

三、交流分享讨论:

1、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交流编的影子的谜语。

2、老师帮幼儿梳理使语句更通顺,突出影子的特征。

3、共同学念影子的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四、迁移:

1、小朋友学会了编谜语的方法,本领真大!

2、请小朋友再编我们身体的其他谜语,每人编一个,把它记下来,贴在区角里让其他小朋友学,好吗?

活动反思:

主要成效: :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学生探索影子,让学生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猜关于影子的谜语,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本次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影子的好奇、好创编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

在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是在积极动脑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创编的,但是也有个别幼儿在下面自己管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这也导致了这些孩子活动成效不明显。

分析与启示: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欢互相嬉戏抢着踩着别人的影子,或者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影子跑,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捉住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进行教育,此外,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能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因此本次活动《影子的谜语》就是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创编中去“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对应策略:

针对个别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以在学本领的时候更生动的进行描述,更有趣的制作教具,更形象的指导孩子去接收新的事物,并与家长做好家园联系,为以后自觉性做好良好的习惯养成。

社会领域

活动名称:保护牙齿

活动目标:

1、知道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担心害怕,学会保护新长出来的牙齿。

活动准备:

PPT,牙刷一支,小镜子,牙齿模型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引导幼儿认识牙齿,关注牙齿

1、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牙齿及其保护的主题。

谜语:《牙齿》 健康卫士穿白衣,上下两排真整齐,口中饭菜它磨碎,早晚用刷把澡洗。

2、数牙齿 (1)教师把准备好的小镜子发给幼儿,请幼儿拿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数一数自己有几颗牙?(2)观察自己的牙齿,看看有几颗牙齿掉下来?其他的牙齿怎么样? 小结:我们数了一数,我们有 XX 牙齿。

二、观察牙齿 —— 了解龋齿及其危害

1、图片展示,引出话题 给幼儿观看一组龋齿严重的形状图。

谈话:“变黑、变坏或者补洞的牙齿是怎么回事?—龋齿 2、观察牙齿,找出龋齿。

请幼儿相互观看别人的牙齿或者照镜子观察自己有没有长龋齿? 3、了解龋齿的危害。

先请长龋齿的小朋友谈谈为什么会长龋齿?长了龋齿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龋齿会给我们带来那些危害?得了龋齿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4、龋齿的预防 启发幼儿讨论,怎么保护好牙齿不得龋齿呢? 小结:坚持早晚正确刷牙;健康饮食少吃糖;饭后漱口不可少;牙齿定期去检查。这样你就有一口健康美丽的牙齿。

三、了解换牙,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1、分别让大家看一看,班上牙齿活动的小朋友,或者是乳牙已经部分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的换牙的情况,让幼儿知道现在正是大家换牙的时候,提出以下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的牙齿活动了怎么办呢?能不能用手去晃他,让它快点掉下来,为什么? 有的小朋友乳牙还没有掉,新牙就长出来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如果是牙齿掉了,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长出新牙,应该怎么办呢? 小结:帮助幼儿了解换牙的知识和换牙的卫生。教育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睡前不吃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过渡:我们的东西坏了,可以再换一个,可是换过的牙齿坏了,就很痛苦的,因为换过的牙齿要跟我们一辈子,把你们保护牙齿的经验都说出来告诉大家。

2、学儿歌《刷牙》,指导幼儿用正确方法刷牙。教师出示教学图片和牙齿模型,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刷牙方法: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嚼面来回刷。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用正确方法刷牙。

《刷牙》 小牙刷,手中拿,天天都要把牙刷。

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净,保护牙齿人人夸!

小结: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嚼面来回刷。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运用了多媒体主要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课件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在设计活动时抱着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活动分成三个大环节,三个环节分工清晰,环环相扣。让幼儿了解牙齿,认识龋齿的原因、危害,从而主动地去保护牙齿。活动采用了经验交流、图片观察、亲身体验、了解原因、表述总结等教学方式,让幼儿多方面地感知,感受,从而使知识内化为幼儿的主动行为,活动的效果良好。通过这节活动,让幼儿知道刷牙的好处,了解到了如何正确刷牙的方法。

问题:

在整个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看、说。而在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从细节上来看节提问思考不够细致,在让幼儿观察自己(同伴)的牙齿这一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匆匆而过。

分析与启示:

从本次活动中对于乳牙、恒牙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我班个别幼儿正好处在换牙的阶段,通过观看后使幼儿更好的了解到了牙齿,以及如何保护好牙齿的方法。幼儿对于怎样来保护是知道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对于刷牙还是做的不够正确,需要家长在家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牙齿。

对应策略:

1、运用小实验的方法让幼儿更好的了解龋齿,这样就更直观。

2、在区域中放置牙齿模型,便于幼儿更好的了解。

活动名称:食物的旅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和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准备: :

1、《食物的旅行》动画片,消化系统大挂图。

2、多媒体课件《食物的旅行》。

3、消化系统卡片纸、即时贴消化器官,小饼干,即时贴五角星。

活动过程: :

一、引入话题 ---师生问好,询问幼儿早餐情况

1.、我们今天早餐吃的是什么呢?吃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呢? 2、最后怎么会成了大便呢? 3、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看看电脑,它会告诉我们食物吃进去后怎么会成了大便的。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 ---知道食物旅行的过程

1、提问:食物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食物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小结:口腔,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

2、牙齿作用真大,要是牙齿坏掉了我们就没办法吃东西了,那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牙

齿? 小结:早晚刷牙,少吃甜食,不咬太硬的东西。

3、经过嘴巴后,食物到哪里去了,它是通过什么到胃里的? 小结:食道,就是一根细细的管子,它把食物送到胃里去的。如果边吃饭边讲话,就会把食物呛入气管,那样是很危险的。

4、食物在胃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会的呀?

小结:胃就象一个口袋,它分泌胃液出来,把里面的食物磨得更细,更烂,方便人体消化。

5、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这个口袋里装的食物太多了,会怎么样呢?你以前有没有遇到过胃不舒服呀,怎么会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来保护胃? 小结:以后我们要注意,少吃冷、硬的东西,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坏了胃,要吃好。

5、刚才食物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道、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 小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像食物里的水,糖,让我们长漂亮的维生素,让我们长肉肉的脂肪等 6、最后食物要到哪里去旅行呢? 小结:大肠,大肠里都是残渣,也就是食物被我们吸收了有用的营养后剩下的垃圾。大肠里的残渣都是些脏的东西,所以大便以后要洗手,我们小朋友要定时大便。

三、游戏: : 食物捉迷藏---进一步熟悉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1、我们一起玩一个食物捉迷藏游戏吧,老师说出一个消化器官的主要特征,请小朋友找一找,我说的是哪个消化器官,好吗? 2、展示课件,玩游戏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已掌握了食物旅行的过程,并初步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作用,便设置了游戏活动—“食物的旅行”。先请小朋友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小蛋糕,让小朋友体会小蛋糕到人体的各个消化器官中去旅行一次,然后让幼儿合作拼一幅完整的消化系统图这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环节,既满足了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合作能力,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在愉快的氛围中把活动推向了**。同时,在孩子们玩得意味犹尽时,教师

及时地抛出新问题,使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达到了活动目标。

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倾听、观察、捕捉幼儿的信息,并使之成为丰富和调节活动的资源,让活动中的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有待加强培养、训练。此外,在活动中应给与孩子更多的拓展思维,还可以利用现场的资源,让幼儿与更多的同伴或老师交流。

分析与启示: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

应对策略:

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科学领域

活动名称:量量影子有多长

活动目标:

1、利用自然物测量影子,初步把握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对影子的变化产生兴趣,初步发现影子与光的关系 活动准备:

测量影子的工具:绳、小棒、铅笔、粉笔等, 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 语---运用谜语导入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影子,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影子有多长嘛? 二、测量影子---初步尝试运用工具进行测量

1、今天呀老师准备了好几样工具,你们可以自己选择用绳子、吸管、橡皮、铅笔等当中的一样工具来测量工具自己的影子长短,并且把自己使用的工具、测量结果清楚的记录在记录纸 1 上。

2、请幼儿交流是用了何种工具测量如何测量并且是怎样记录的。

3、请个别幼儿演示如何测量,思考哪种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4、请在活动中用小棒首尾相接测量影子的幼儿重现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测量? 小结:要准确的测量影子,需要从头量到脚,并且首尾相接没有空隙的去测量 三、再次测量---巩固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1、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用什么方法测量才能量的更准,大家愿不愿意再来试试看呀!

2、这次呀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只给每个小朋友使用一支记号笔作为工具,运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在记录纸 2 上,看谁量的准。

3、请测量出影子最长的幼儿和影子最短的幼儿上来进行比较,发现影子最长的并不是个子最高的,影子最短的并不是个子最矮的。

小结:每个人的影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间,自己的影子也都是不同的。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

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将开展“影子的舞蹈”、“踩影子的游戏”、“玩影子”等活动,让幼儿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后把幼儿的经验运用板块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问题:

活动中幼儿显得比较的慢热,活动的一开始到整个展开的过程中幼儿似乎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中,一直到活动的最后,幼儿才仿佛找到了“门道”,最后的测量环节,幼儿沉浸在测量的快乐中。

分析与启示:

本主题《我自己》中《奇妙的影子》。在这个主题探索活动中,影子的动态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千变万化的影子现象一直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有光的地方寻找影子的各种姿态的变化,有的孩子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子怎么总是跟着我”、“不管我站在哪里影子总是在东面”、“镜子里的我是影子吗?”、“我们在河水里看到的人是影子吗?”、“影子有多长”等等。为了满足幼儿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首先让幼儿在谈话中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再留有许多问题,让幼儿和我一起去寻找答案。

对应 策略:

让幼儿在了解了一定影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合作、发散思维,利用各种物体的影子进行测量影子有多长,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引导他们体会测量所带来的乐趣,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名称:生日月份猜猜猜

活动目标:

1、通过破译生日月份密码,复习12 以内的加减运算。

2、在游戏中了解同伴的生日,体验关注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知道自己几月份生日;密码纸、抽签盒、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猜猜老师的生日

1、猜猜老师的生日在几月份?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老师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老师为自己的生日月份设置了密码,谁能解开密码,就能知道我的生日是在几月份啦!(卡片上是加减法)

小结:5+2=7;10-7=3。所以老师的生日是 7 月 3 日。

2、看看她是谁?(出示另一位教师的照片),猜猜她的生日是在几月份呢?(幼儿先

自由猜,然后出示密码进行验证。)

小结:2+3=5;7+3=10;所以生日是 5 月 10 日。

3、看看两位教师的密码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通过加减法我们就能知道老师的生日了。

二、复习2 12 以内加减法 —— 猜猜同伴生日密码

1、师:在桌子上放了很多朋友的生日密码,你们找找自己的朋友,尝试帮助他们解开他的密码。(要求:请每个小朋友抽取一张密码纸,看看是哪个朋友的,猜猜他的生日是几月份,答案就藏在“?”里。

师:你破解了密码了吗?告诉大家,谁是几月份生日的?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都贴对了吗? 2、师:那么我们班那些月份生日的朋友最多?哪些月份过生日的份少? 师:上半年 1 月到 6 月,一共有几个人过生日?下半年 7 到 12 月,有几个人过生日? 小结:这么看来,我们班上半年生日的人比下半年的要......(多/少)

三、进一步复习加减法 —— 猜猜我的生日是在几月份

1、师:刚才大家都为朋友破解了生日密码,现在我们也来考考我们的朋友。

师:每个桌子上都问你们准备了各种不同的密码纸,请你出个密码来考考朋友,看看他能不能猜对你是几月份过生日的。记住哦,“?”代表什么?(自己的生日月份)不能把答案告诉朋友噢。

2、孩子们为自己的生日月份编制密码。

3、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你一组的朋友互相猜一猜。

4、师:谁愿意上来让大家猜猜你的生日月份?猜得对不对呀? 师:太棒了,我们小朋友越来越聪明了,猜得又快有准确。

小结:今天我们破解了好多好多朋友的生日月份,朋友之间更加了解更加亲密了,下次我们再试着来猜猜朋友的生日具体是哪一天,一定会更有意思的。

艺术领域

活动名称:

拉拉勾 1、尝试用两种不同方法演唱来表现歌唱不同情感。

2、尝试创编歌表演的动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 A:朋友生气,图片 B:好朋友高兴地拉勾。

歌曲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熟悉音乐

1、欣赏《拉拉勾》,音乐声中愉快地做动作,如两人拉手、拥抱、跑跳等,体验欢快、愉悦的情绪。

二、听一听 —— 感受两种不同的心情,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观看图 A,感受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的心情。

教师:“这两个小朋友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来是生气了?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讨论: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2、观看图 B,感受与同伴友好相处时的心情。

教师:“他们相处得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为什么高兴呢?” 三、试一试 —— 创编歌表演动作

1、分别欣赏歌曲录音和教师的清唱,体验歌曲中朋友间的情绪变化;歌曲中哪 里是表示生气,哪里是表示高兴,请小朋友仔细听,边听边做出不同的表情。

2、组织幼儿学唱歌曲,学习用快、重、断顿的方法唱前半部分,表现生气的情 绪;用慢、轻、连续的方法唱后半部分,表现高兴的情绪,并用动作表现。

3、歌表演:在音乐伴奏下,鼓励幼儿与同伴大胆合作表演。

四、迁移:

讨论:生气好还是高兴好? 小结:小朋友友好相处真快乐,快乐的心情让小朋友身体健康。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歌词表现的内容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是幼儿生活的一种体现,歌词既有情节又有细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歌曲中生气吵架、拉勾、讲和的情节。用音乐和自己的表情来表现。通过演唱歌曲,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和解的积极心态。

明显成效:

虽然幼儿整体表演的效果较好,其乐无穷,从动作的创编和表演上,我也发现了我班幼儿有一定的基础,且想象力和表演欲望不够丰富强烈,这也给了我一定启示,需要加强幼儿韵律的训练,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拓展幼儿艺术的思维。活动中很好

的达成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幼儿能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朋友关系,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幼儿能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和舞蹈带来的欢乐。

音乐活动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比较注重利用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情感的形成和强化。如:“假如你真的生气了,好朋友也生气了,你们会怎么样?”“你和好朋友和好了,这时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会怎么做呢?”幼儿在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通过动作、表情的变化,较好地把握了本次活动的音乐意境。

问题:

1)由于歌曲过长、歌词过多,且我的教学组织缺乏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得学唱歌曲的活动过程略显枯燥。普通单一的一教一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学习时很被动、吃力,缺乏主动性,因此对于歌词的记忆状况并不是很理想。

2)在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倚音、切分音、休止符三种修饰音的唱法,对于幼儿还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倚音的演唱。由于倚音的特殊性和新颖性,幼儿在演唱时常常出现主音和倚音喧宾夺主的情况,颠倒修饰效果。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只有不断地试唱和练唱,还没有思考到更好、更生动的教学方法。

分析与启示:

活动中我恰当的表扬有助于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感受到关怀和鼓舞,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对应策略:

1、音乐活动要让小朋友多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表现,创作与同伴不一样的动作。

2、对一些音乐的基本元素倚音、切分音、休止符还是要进一步教小朋友理解与把握。

活动名称:他们都在做什么 活动目标:

1、在已有绘画本领的基础上,画出人物的简单动态。

2、能够大胆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

活动准备:

纸、笔;示范画(草地上有各种人在做不同的事情)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欣赏范画,观赏任务的不同形态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看一看,这些人在做什么? 小结:我们从人们的动作上看出来了他们在做什么,原来不同的动作表示了不同的意思。

二、学习动态的人的画法 —— 画出简单的动态

1、请小朋友做模特来做一个动作:

2、根据动作来分析:哪些部位是前面的,哪些部位是中间的,哪些部位是被遮挡的最后面的。

小结:我们的身体、四肢他们原本是固定在这里的,可是摆放的位置不同,动作就发生了改变,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发生了改变。

1、老师示范:

如:走在路上打招呼的人:画画要从头画起,先画头发,再画脸,然后是身体,这个时候要注意手的位置,不同动作手臂的位置不同哦。前面的手臂先画,接着是中间的衣服,然后是后面被挡住的另一个手臂,想好它举起来的时候是在哪里的,然后画上去,遇到脸就跳开,接着画下去,最后添上手。

小结:画画的时候要注意遮挡的部位,要先画前面的,再画中间的,最后画后面的。

2、幼儿尝试:

鼓励个别幼儿尝试画简单的人物动态。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有的在跑步,有的玩球,玩的很开心,那在草地上还可以做什么? 三、展览 —— 欣赏各自的作品

说一说你画的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事情。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在本次活动设计中,以幼儿生活为源,用看看、说说、做做的形式来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各种动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绘画。在整个活动中思路清晰,环节与环节相扣。通过模仿动作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人物动作的不同,手脚的位置等,让幼儿在绘画时目标明确,给予他们更直观的了解。进入大班后的幼儿绘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画面丰富,线条流畅,主题明确。

问题:

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幼儿把人物的手、脚画成单线条,也有个别幼儿画面幼比较空,有乱涂抹,动作单一的现象。对于侧面人物不能很好的表现,在画面的安排上较为凌乱。

分析与启示:

进入大班后,幼儿的思维活跃了,动作发展也好了,所以在绘画的水平有所提高。在观察了解人物动作的时候,没有能全面的认识,幼儿观察时只注意到动作的不同,而忽略了如何表现,导致了幼儿在绘画的时候很难表现。对于画面空,可能在时间上有限,也就导致幼儿不能及时的完成作品。

对应策略:

怀古主题诗歌教学一隅 第6篇

关键字 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淫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创作此诗已被排挤出长安,李白想通过自身才华走向仕途,却并不如意,一直追求“功成身退”,却离功名十分遥远。王朝的兴盛一去不复返,吴国今日的宫廷一片荒芜,诗人遥望远处的风景,想看一看念念不忘的长安城。但因“总为浮云能蔽日”未能实现,李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怀古诗作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陶冶性情、丰富情感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主题阅读教学的体会 第7篇

我校的主题阅读教学针对这一弊端提出改革措施,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这种学习方式慢慢尽显出其优势。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 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 最后感悟出道理, 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基于对单元主题学习模式的理解,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灵之歌时, 进行了创新设计, 这个单元共选编了四篇课文, 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体会人与人之间处处有真情, 感受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心灵之歌,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从而习得写作的智慧。

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 将《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与阅读材料《小抄写员》、课外搜集的《最后一片藤叶》《妈妈的谎言》整合在一起, 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由善意的谎言引出的感人故事, 包含着人间的真情、挚爱。

上课伊始, 先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读对文章进行理解, 概括《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残疾青年的印象, 作者发现真相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 谎称家中有马, 买下马草, 省出“我”卖马草的时间, 让“我”多读书的苦良用心, 和“我”知道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在读和谈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初步的激发, 为这篇略读课文进行热身。其次引导学生带着刚刚激发出来的情感, 学习《唯一的听众》, 让学生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来谈感受。学生很快谈到, 我刚开始学拉小提琴, 琴技太差。在被父亲和妹妹嘲笑时我内心沮丧, 躲在小树林中偷偷拉琴, 却被老教授听到, 我脸上发烧, 内心惭愧, 想偷偷溜走。老人看见我如此尴尬, 便谎称自己是聋子, 还说她猜想我一定拉得非常好, 并想当我的听众, 我又有了几分兴奋。受到老教授一如既往地爱护和鼓励时我有了信心, 在家中发奋练琴。最后我终于学有所成,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在谈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次在文中出现的词语“平静”, 让学生说说, 透过平静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认识。学完这篇课文, 学生都被老教授那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默默地关怀孩子, 真诚地帮助孩子, 持久地关注孩子, 热情地鼓励孩子, 最后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的做法深深折服了。此时, 学生情感的阀门已经打开。教师引导学生再去读一个更感动人的故事《小抄写员》, 说说叙利奥的情感变化过程, 谈谈自己对于这些情感变化的体会。有些学生被叙利奥小小年纪, 为了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宁愿自己被父亲误解, 被深爱自己的家人冷落, 忍受钻心的精神痛楚, 而连续几个月牺牲休息时间, 帮父亲抄写文稿贴补家庭费用的感人故事打动了, 学生感动之情又加深了一层。

随后将课外搜集的《最后一片落叶》抛给学生, 让学生默读之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 女画家面对病魔看不到丝毫的希望, 并且深信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 自己的生命就会结束, 这让人难过和揪心, 老画家为了拯救失去生存信心的女画家, 冒雨连夜在病房窗户对面的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藤叶, 而自己却因为着凉患上肺炎去世了, 令人感动, 老画家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读到老画家无私奉献, 帮助年轻的女画家康复了, 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 学生忍不住落泪了, 他们被老画家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 心灵的震撼达到了高潮。

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场面还有很多。《妈妈的谎言》中叙述的小故事, 表现了妈妈对儿女的挚爱, 引导学生读完十八个年头妈妈的谎言, 学生静静地坐着, 尽管下课铃声已经响起, 仍在细细回味着妈妈的这些谎言, 好吃的东西舍不得吃留给孩子, 自己却说不爱吃;明明很累了却说不累;病倒了躺在床上忍着疼痛, 为了安慰孩子, 却说不疼;看着眼前陷入沉思的孩子们, 我没有打扰他们, 就让这些孩子慢慢品味这浸满了爱的谎言吧。

这节课中所有善意的谎话都体现着人间的真情挚爱, 师生都被感动了, 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大量的阅读动其真情,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所有的感悟都积淀在学生的心里, 本节课整合的几篇文章犹如一层层浪花, 一浪推一浪, 最后惊浪拍岸, 震撼学生的心灵。

学生对善意的谎言感触越来越深刻, 深深的感动积压在学生的心头, 在接下来的一节语文课上, 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 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学生谈到妈妈开完家长会后, 没有批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 而是谎称老师说了你的很多优点。病人病情严重, 医生和亲人隐瞒其病情, 他们不愿让病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舅舅意外去世, 大家都瞒着外婆, 说舅舅去外地进修了……这些善意的谎言无处不在。这些事例正是人间真情挚爱的体现, 也是感人至深的写作素材, 引导孩子搜集交流这些素材, 然后写下来。

本次教学从阅读感悟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 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的主题就是:善意的谎言。

上完这节课, 笔者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 有两点收获: (1) 只要让学生浸泡在语言里, 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情感就会得到滋养, 不断膨胀、萌芽, 最终发展壮大。 (2) 读的过程是收集生活, 写的过程是展示生活, 从读到写, 收获感动。这份感动, 源自于不同个体从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心灵感受。

谈鲁迅小说主题教学 第8篇

关键词:鲁迅小说,主题,数学

鲁迅先生小说的主题, 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塑造的, 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广大读者在阅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记住某些人物的特点。 然而鲁迅小说中多是高度典型化的人物, 加之鲁迅先生善于不露痕迹地运用反语、讽刺等曲笔, 单凭读就难以深刻理解他笔下人物所包孕的复杂性, 进而理解主题。 鲁迅笔下成功的人物是可以穿透时间的界限的, 从遥远的地方走进我们。 透过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以看出作者爱什么, 恨什么, 歌颂什么, 反应什么。 经过综合分析, 从人物入手进行读写结合实践, 就可认识鲁迅小说的主题。

一、对于《阿Q正传》

鲁迅先生站在文化学高度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出阿Q这一形象, 使鲁迅有了超越时空界限解剖人类无意识状态下精神世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认识作品主题的难度。 学生容易看到阿Q表现出的种种可笑行径, 对于开心背后的严肃问题, 对于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主题难于深刻体会。 为此我策略性地采取读写结合方式分两阶段实施如下:

第一阶段: 使学生设想自己是阿Q, 以《我名字的奥秘》 为题写小作文。 使学生假定自己为小说的主人公, 让他对“ 自己的名字”追踪考查, 激发求知欲, 可使其积极搜集材料, 为认识阿Q这一深刻而复杂的形象奠定基础, 进而加快自觉走进主题的脚步。 如学生搜集材料有限, 一定阶段教师可提供自己的认识:这“ Q”字便是阿Q死也不愿剪去那条落后辫子的一种形象化表现。“ Q”字既是阿Q这个人物的形象; 又是这个人物充满精神胜利落后的象征。 阿Q固然是人物的名字, 却从中可以悟出他的独特性格来。 一句话, 这“ Q”字正是画家笔下阿Q的头像。 由此推想: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 掌握了未庄以至县城的大权, 就会推动社会进步吗? 会实行“ 民主主义”吗? 不会的。 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 其结果可能是更黑暗更残酷更糟糕! 这从阿Q对革命的幻想就可看出。

第二阶段:再读,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阿Q现象写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内容完成后使学生再读原作品。 引导他们从当下出发, 认识阿Q这一形象, 从而进一步领悟主题。 引导如下:我们常听到人们谈及阿Q精神, 有人说:“ 阿Q的子孙绵延千年, 我们都是阿Q的子孙。”有人说“: 阿Q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糟粕。”也有人说“: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要一点阿Q精神。 ”请你作一个社会调查, 总结一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哪些阿Q现象, 分析一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影响。 写一份调查报告。 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全面、深刻地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认识, 水到渠成地达到对小说深刻主题的领悟。

二、对于《 祝福》

《祝福》 是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鲁迅作品经典篇目之一,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来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文化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 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目的是唤醒人们来“ 反对这些食人者, 端掉这筵席, 毁掉这厨房”的呐喊。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因当是主题的核心内容, 为此可采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首先,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设计课堂情境, 与学生一同撰写即兴作文《我的母亲》 。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阿毛, 把祥林嫂当成自己的母亲, 提醒学生写作内容以母亲坎坷辛酸的一生为主线。

其次, 组织全班同学以“ 道德法庭”的形势展开讨论, 对祥林嫂的死进行辩论似的讨论, 通过讨论结果得出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 在讨论前, 学生们必须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对整个故事情节有较为细致的认识, 在讨论结束后, 要求学生对本次讨论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完成一篇感想文章。

三、对于《药》

对于《药》 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夏瑜和华老栓两个主要人物为切入点, 力求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文章的主题。

首先,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 对《药》这篇小说进行整体感知, 而后设计一系列由简到难, 并带启发性的讨论问题, 让学生以讨论小组的形式, 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同突破难点。 例如讨论问题设置如下:1 . 作者取“ 华”、“ 夏”两个姓氏用意在哪里? 2. 作者起“ 栓”、“ 瑜”这个名, 缘由何在? 3.要求学生尝试着把“ 华老栓”、“ 夏瑜”两个姓名联系起来思考, 会体会到什么, 有何感想? 组织讨论时, 施教者应从正面引导, 可设置必要的辩论 ( 以学生讨论为主) 环节,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讨论气氛。

学生充分讨论后, 施教者可以提示:华、夏两家, 合称“ 华夏”, 中国古代称华夏, 华、夏两个家庭是中华民族的缩影, 他们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其共性主要体现在“ 群众的愚昧”。 华家因愚昧而迷信人血馒头能治病, 葬送掉儿子的性命;夏家因群众的愚昧以致儿子的血被当成药让人吃掉, 以上都表现出无限的悲哀。

提示后要求学生以“ 华”、“ 夏”姓名为素材, 结合自己认识完成一篇作文。 题目、体裁、字数不限。

其实还有许多可采取的措施, 比如:给《药》 的四部分内容各加一个小标题;以《夏瑜在狱中》 为题写一篇作文;针对电影《祝福》 增添的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 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 于是拿起菜刀, 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 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

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就要求施教者一定要站在学生认知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发现:鲁迅作品进入教学环节, 与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有极大关系。 前面略谈了一些教师如何巧妙选择切入点, 合理处理教材, 通过读写结合方式, 有效进行鲁迅小说主题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学鲁迅作品助读.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4月北京第一版

[2]张定远编.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主题教学 第9篇

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动的、吸引人的呢?我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直观演示

这个方法简单而且很有实效。如我在教Wha colour这一单元中, 有许多关于颜色的词语, 这些单词都表示颜色, 这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朗读单词, 相信学生的印象是不会深刻的。所以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颜料和调色盘, 边调色边学单词, 整个课堂如同一场小型的魔术表演, 学生被课堂深深吸引。在教授水果、饮料等单词时, 我则常带上具体的物品进入课堂。通过touch, taste, smell等方式呈现单词。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 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利用游戏

游戏教学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将游戏引入课堂, 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利用这一点时, 教师可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知识。每堂课的开始部分, 我通常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Warming—up。如开火车数数, 听歌曲配动作, 合作进行双簧表演, 这些方法都能很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之后的教学时间里, 如果总让学生静静地坐着, 很容易出现学习的死角。通常我在课堂上常采一种游戏:学生A背对其他学生, 老师将单词卡片藏到任一个学生的课桌里, 学生A开始找, 其他学生一起读这个单词, 且声音随着找的人与卡片位置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远时声音就轻, 近时声音就重, 以提醒找的人。这个游戏很简单, 可学生却非常感兴趣, 而且对单词的读音掌握很有帮助。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 “运动”无疑是给他们注入的一支兴奋剂, 将游戏引入课堂, 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在复习知识, 特别当复习的量较大时, 游戏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也使课堂充满活力。利用游戏教学, 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三、利用歌曲和儿歌

在英语教学中, 歌曲和歌谣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心理学特征告诉我们, 富有韵律的歌曲歌谣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前一首歌, 是组织进行教学的好方法, 它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激昂的情绪, 为上好一堂课作前奏;课中一首歌, 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他们减少疲劳, 保持充沛的精力唱好一堂课的尾声。因此, 抽象的语言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是有效课堂的又一方法。同样在教颜色一课时, 我就编过这样的一首儿歌, color, color很神奇, blue, blue是蓝色, 画片蓝天是蓝色, white, white是白色, 画朵白云是白色, green, green是绿色, 画片草地是绿色。这首歌谣轻快又节奏感强, 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就不会产生厌倦。此外, 学生也可以尝试自编儿歌。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之后, 他们就乐意在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有关V-ing的结构时, 我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谣, 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编, 他们都非常兴奋, 也编得相当好。不同的学生用了不同的动名词结构, 一首首完整的童谣诞生了, 没等我要求, 他们就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这些童谣不仅巩固了V-ing结构, 还复习许多动名词, 一举两得。儿歌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四、创作表演, 在快乐参与中感受英语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和句型之后, 教师就可以适时为他们安排机会进行表演, 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行为习惯, 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可以借用一些道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加上想象进行独立创作, 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表演, 更深层次地体验表现自我、进步成功的快乐。我们在黑板上贴上一些人物的图片, 指定使用一些词组或句型, 接下去就可以把课堂交给他们了。学生编出的对话各不相同, 说明他们的理解不同, 掌握的程度不同, 再通过表演, 就既起到了很好的复习作用, 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表演才能。有时, 我也会让学生对阅读练习中的故事、著名的寓言故事进行续写或是改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这自由参与、投入表现的教学策略, 集想、编、演于一体, 使小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 发展了思维, 升华了思想。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学生最需要的, 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在轻松愉快中展开有组织的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最终实现英语课程教学所定目标。只有不断地探索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 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摘要: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模式, 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聚焦研究主题提升教学能力 第10篇

三年来, 全体成员以英语工作室为学习、研究平台,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研究, 推动了英语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室从英语教学中梳理出问题, 经大家讨论提炼出研究主题, 每学年聚焦一个主题开展研究, 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同时, 坚持每月集中活动一次, 或请专家指导, 或交流阅读心得, 或进行同课异构, 或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或外出学习。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工作室有2 名成员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1 名成员被评为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 1 名评为扬州市英语特级教师, 20 多名成员成为县市教学骨干获学科带头人, 2 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二等奖, 2 名教师获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 10 多名教师获县区教学比赛一等奖。

工作室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仅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 还促进了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发展。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学质量都在各自任职的学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他们在自己发展的同时, 还带动学校一批年轻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向前发展, 使得所在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受到了学校领导的信任、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家长的满意和学生的称赞。

工作室每学年开展送教活动, 工作室成员送教到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 和乡村教师共同上课、研讨、改进, 针对他们教学中的问题, 开设微讲座, 指导他们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 促进县、市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随着工作室教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 全县、市的整体英语教学质量逐年上升。

为进一步提升、固化教研成果, 工作室每学年开展教学研究论文竞赛活动。要求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写一篇学术研究论文, 请专家做评委对论文进行评价, 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 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开设讲座纠正论文写作问题, 不断提升高中生成员论文写作水平。每年都有20 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 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

本刊选登了宗兆宏工作室成员的6 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 它们涉及阅读教学研究的不同方面。杨伶老师的《创设英语阅读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展示创设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情境的策略, 通过生动的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周婧老师的《例谈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文, 围绕“文学作品解读”六大要素展开, 从高考命题的相关考查方式解读文学作品, 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欣赏和考查的方法与过程, 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积累;苏斌老师的《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论文, 指出了阅读教学应通过优化教学环节, 高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这一重要的目标;于丽娟老师的《例谈英语阅读教学问题的改进与反思》文章, 从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读前导入、读中小组活动以及读后活动的设计来探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的措施;张金兰老师的《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 通过案例描述、设计思考和教学反思介绍了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写作, 从而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项目主题式”教学推进策略 第11篇

一、认识风筝:选择主题,培植技术设计欲望

设计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通过活动中的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产生设计欲望。

1.从生活需求出发,激发设计兴趣

学生在创作和学习时,倘若内容和题材是学生比较熟悉并与他们生活有关,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就会倍增。所以,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服务。放风筝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是,笔者把四年级劳技《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和四年级美术《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两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我爱风筝”这个项目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以任务驱动为契机,明确设计目标

要使学生会设计,教师首先应做实做足课前调查,并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作指导,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我爱风筝”这个项目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搜集各种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风筝,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据此设计了“认识风筝” “巧手秀风筝”“风筝飞蓝天”三个主题活动。在各组设计方案前,引导学生对风筝起源、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风筝骨架的类型特点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利用网络、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有的把信息记录在摘录卡上,有的以《风筝知识小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丰富学生的信息,还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风筝艺术,激发他们对探究风筝的兴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

二、巧手秀风筝:设计方案,应用技术设计实践

项目主题的设计原则应是题目范围小,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浅薄,各项技能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设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解决,那就需要教师从中积极发挥作用,变更多的“教”为“引”,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1.适时点拨,突破设计难点

每一件设计都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设计的关键环节,采取提问、追问、友情提示、引发讨论等方式,帮助纠正差错,使学生想得更多、更细、更深,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笔者从学生初步制定的设计方案来看,发现他们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如:扎骨架时绑线的方法,两根竹篾条的位置,提线的长度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跟进,那么“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纯粹是画蛇添足。笔者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困惑加以适时点拨,如绑扎骨架,提醒学生线缠多了加重风筝的重量,可以采用“X”形缠绕法固定骨架比较合理;扎骨架,两根竹条的位置,上下比例应该是3∶8,左右是4∶4的关系;提线长度应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最为适宜……这样适时点拨,使学生的设计更规范,又非常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技能上的重难点。

2.作品欣赏,拓展设计思路

在完善设计方案前,教师应呈现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风筝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评价这些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合理性、新颖性以及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合理化、具有特色的改进举措,形成自己理想的方案构思。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外形、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去对范例进行分析“你准备怎样改制原先设计的风筝呢?”学生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完成的作品与先前学到的技术经验联系起来,如在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工艺制作、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去构思作品,画出作品草图并简单说明设计的原则和用途。最后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变得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见表1)。

风筝的设计

作品

主题菱形风筝合作组梦想组合

工具

及材料美工刀、直尺、剪刀、胶水(透明胶)、颜料、棉线、拷贝纸、竹篾条

制作

步骤第一步绑扎第二步绷线第三步黏糊第四步拴提线第五步美化

注意

事项①找准中心线;②“X”形缠绕法①扎系牢固①先糊再裁;②胶水不能太多①长度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为适宜①待胶水6成干后再上色;②尾线不要太长

表1

三、风筝飞蓝天:实践探索,完善技术设计意识

加工制作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设计能力的体现。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劳动的制品,从而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做中学”获得技术知识,产生设计需求,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亲身体验中认识技术和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

1.规范操作,增强技术指导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整个过程中,若能在某些环节上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和教师的讲解演示活动相配合,那么这将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正确掌握劳技课的基本技能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绑扎风筝”教学为例,当学生基本了解制作风筝所需的工具材料后,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准竹篾条的中心线?”学生说“可用尺子量出它的中心点”,教师随即把小刀刀口支在竹篾条的中心线上,出现了竹篾条左右不平衡,教师及时追问:“竹篾条两边不平衡怎么办呢?”随后又有学生说“在轻的一边缠点胶带加重”,“还可以移动中心线”。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制作作品要讲究规范操作,竹篾条重的一边可以用小刀修薄,直至两边平衡为止,这种方法更科学”。如此适时点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意见和改进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更让学生长智慧。

2.深度反思,调动设计拓展

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如开展“风筝飞蓝天”主题活动时,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做的风筝去操场放飞,孩子们在放飞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上天,而有的却飞不起来?为什么有的风筝在空中“翻跟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靠什么飞上天?怎么才能飞得平稳?为什么有的风筝小而轻飞不上去,而那些又大又重的反而飞得高飞得远呢?这些都是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问题,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是跟风筝骨架的轻重有关,跟风筝尾线的长短有关,还跟风筝的形状、所选取的材料有关。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反思,学生由此经历反复思考、交流、改进的过程,对风筝的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项目主题式”活动,必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技术意识,他们也就能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注:本文所选课例来自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

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第12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倡导者李希贵老师在《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指出:“光凭课内几篇课文来培养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不能真实地读和写。”

为了探寻“在课内实现大量阅读”的可行性,我们语文组依据李希贵老师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思想,进行了“主题阅读”教学实践。

二、实践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充分展示个体经验,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错,将阅读方法于课外阅读中迁移,在过程中实践和理解,实现同主题异结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倡导一个主题一种思想,一个主题一个智慧、一种情感。

主题阅读教学意在实现四个“度”:温度(人文性)、广度(丰富性)、适度(基础性)、深度(发展性)。为此我们组围绕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成读本,扩充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探究。

(一)确定主题,编撰群文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由课程教参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他们对每一个单元主题的确定一定是有理论依据、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所以在编写《主题阅读丛书》时,我们依据教材的每一单元主题确定《主题阅读丛书》的主题。比如人教版七年级的教材每单元话题依次为:体会亲情、感受学习生活、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科学探究、领略想象的魅力。我们依次确定了七年级上册《主题阅读丛书》的单元主题:体会人间的亲情、领略青春的智慧、感受自然的乐趣、直面人生的磨砺、探究科学的奥秘、插上想象的翅膀。依据教材来确定主题也是为了突出主题阅读教学的适度原则。

夏丐尊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我们依据此原则编选《主题阅读丛书》,尽量兼顾文言与白话的搭配,古今中外不同文体之间的搭配。一般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比例是4:1,中国作家的作品与国外作家的作品比例是4:1。以八年级上册《主题阅读丛书》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们选择的文章中有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永别了,武器》(节选)等;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诗歌《满江红》《无家别》;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这样的编撰力图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体裁中的表现方式,突出主题教学的“广度”。兴趣是阅读的最好老师,在文章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学生的喜好,贴近学生生活,选择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的作品。所以我们也会从《中学生青春阅读》《青年文摘》《中国少年文摘》《读者》选择一些文章编入丛书。每学期丛书修订时,我们会参考学生的阅读喜好增减文章。

(二)设计主问题

《主题阅读丛书》的编写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所以教师不可能像上教材一样,每一篇文章都精雕细刻,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所以,在上主题阅读课时,教师必须找到每一单元几篇文章的统合点,依次设计几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一文中指出:“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主题表达的不同角度切入,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最终殊途同归,探究本单元的主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主题教学的“温度”和“深度”。

比如以《主题阅读丛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体味人间的亲情”,选入《上帝创造母亲时》《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母亲的自行车》等文章。我们确立了两个切入点:“体会亲情”和“感念亲情”。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

1.上帝在创造母亲时,觉得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他的造物。上帝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

2.上帝眼中的母亲,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慈爱、善解人意、宽容、勤劳的品格,强大的忍耐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几乎无所不能。现实中的母亲是否也具有这些能力?分组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母亲的自行车》,说说你从哪些句子或细节中读到一个怎样的父亲(母亲),同时向大家推荐精彩语段,并说明理由。

3.上帝创造的母亲是无所不能的,现实中的母亲也是如此坚强、能干、任劳任怨、充满爱心。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的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下父母关爱你的片段,200字左右。

这三个主问题的设计从“上帝眼中的母亲”“作家眼中的母亲”“我们眼中的母亲”三个角度把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串联在一起,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知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再普通不过的事,从不同角度感受亲情,最终触发内心对生活中亲情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文章。在体悟中,运用语言文字抒写真情。

(三)阅读教学

1. 激发兴趣,话题切入

在确定了每个单元的主问题以后,我们的导语也根据探究的主问题切入,以便在教学初始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探究的主题,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附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篇主题教学的导语设计:

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则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温情的济南之冬,走过四季你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一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别样的风景!

本单元的探究主题是“感受自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所以在导语设计时由教材的自然之美过渡到对主题丛书中的五篇文章的探究,从自然美引发到对人生的思考。既是对教材主题的补充,又是一种深入,从而实现主题教学的“深度”。

2.探究问题,批注阅读

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会在抛出主问题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进行批注阅读。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使学生在阅读中实践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教学片段:

师:第一单元中写了好几位母亲,请圈画出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并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学生批注:文中写到那位贫穷的母亲为了多捡一个瓶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到马路中间。在面对司机的责骂时,她是如此的唯唯诺诺,却微笑着面对着同样穿着破烂的孩子。这是一种满足的笑,为自己又多捡了一个瓶子,为自己又多了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卑微的母亲,无私的母爱。

从学生的批注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深入领会,在细读中真实阅读和体验,这也是开展主题阅读的意义所在。

3.诵读品说,点拨得法

教师在主题阅读指导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阅读经典段落,获得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说和点拨促进学生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课为例,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配乐朗读了描写四季的优美段落。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四季的美景,并为进一步体会自然中蕴含的哲理做铺垫。

接着学生探讨和交流了自己的批注心得,其中有一句话大家都不太理解:“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了冬景里的奇景。”

师:这两个陌生人与这雪有何区别?是因为他们漂亮或者帅?大家文中找找原因。

生:他们说的话有意思,让我们觉得他们很有智慧。

生:大冷天他们在看雪,他们的情趣高雅,富有活力。

生:他们的言语中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师: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每一个文本中总有一些语言难以理解,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搭建品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

4.比较拓展,链接生活

主题阅读教学的本意是为了让学生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探究主题,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进行比较阅读,链接生活。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着重阅读了《一滴泪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和《一碗阳春面》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不仅存在于亲情中,还流淌在萍水相逢的过客之间,流淌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最后,我们引入了学校刚发生的一件事:全校师生为本市的一名大学生捐款。让学生明白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助人的思想,在感动中学会感恩。

5.读写结合,生活自我

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体验,往往使学生有话要说,有感需发,教师可以抓住这个课堂情境,设计合适的写作活动,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由阅读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学生常常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

附学生习作:

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本应该在家乡读书,可我终不愿意,因为那儿的管理实在太差太差了。为了让老家的中学同意我转学,那天,她在学校足足等了四个小时,连午饭都不敢去吃。我看到母亲焦急的神情,觉得母亲太委屈了,就拉着母亲往外走。我说:“妈妈,我不出去读书了,我不想让你受委屈。”可是妈妈一直冷静地说:“没事,妈不委屈。外面教学质量好,为了你的将来,也为了我们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妈没事。”我立刻泪流满面。

这是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主题阅读第一单元后写的一篇读后感,如果没有课堂上对第一单元五篇文章的阅读和感悟,学生对母爱的感受不会那么深入,记忆中的点滴也不会激发出来。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情之所动,有感而发。主题阅读教学的“温度”也正体现在这些教学环节中。

三、成效

实践主题阅读课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了语文组教师的学习,提高了语文组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二,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研讨氛围,促进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上一篇:血清学产前筛查下一篇: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