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2024-06-10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精选12篇)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措施

在我国当前实行的教育体制当中,学前教育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政府部门用于学前教育的资金在全部教育资金当中所占的份额十分低,在这之中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明显落后于时代,并且难以满足农村幼儿对高素质的学前教育的需求。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公平的起点,当前城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巨大鸿沟,导致城乡教育体制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是今后教育事业面临的重要的显示问题。

一、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平衡的表现

我国在发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教育公平,其中包括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也包括了城乡在学前教育阶段也要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城乡之间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学前教育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1、教育起点不公平

从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期待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城乡学前教育在幼儿入学之前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虽然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地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在幼儿园数量、师资水平还是教育资源其他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2、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性

城乡学前教育的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职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师资待遇比较差,这导致了一方面乡村地区原有的师资力量的流失,另一方面也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的优势人才,导致乡村地区长期存在幼师数量不足的而问题。这导致了一个教师需要负责位数众多的学生,这使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和城市学前教育相比,这也使得农村地区学前与城市地区的学前教育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3、教学结果的不公平

相比于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水平方面相比于城市地区都有很大差距,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推进很难依靠政府设立的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唯一的办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幼儿学前教育在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性直接导致了教育结果不公平的存在。从整体上看,当前地区幼儿在接收到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的年限与城市地区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最终导致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结果严重落后于城市地区。

二、引起城乡学前教育公平的原因

1、历史原因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自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当中,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我国工业建设,我国农业为了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乡地区。由于积重难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地区,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将会持续下去。由于经济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资金有限,导致了学前教育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都难以跟上城市地区的不发,并导致这种差距不断拉大。

2、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

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学前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虽然教育部门也强调要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但是,仍旧很难从实际上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导致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缺乏各种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于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而在资金的投入上城市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并且其增长速度也要高于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强调学前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只有将教育资源重点倾斜向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才有可能缩小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差异。

3、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差距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无论实在经济条件还是在生活条件上,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这使优势人才在就业的过程中,根本不会考虑到农村地区任教,而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往往会离开农村教育的舞台,这导致了当前农村地区优势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这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

三、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了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政府应该在农村学前教育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运用更多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幼儿园,确保农村地区每一个适龄幼儿都有学可上,另一方面要优化幼儿园硬件教学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和城市学前教育拥有相同的教学环境。以此来保障农村地区幼儿园拥有和城市想用的教育机会。

2、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在推进乡村地区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将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能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差距提供重要保障。实现这一目标要着重从人力和财力连个方面入手。在制定学前教育资源分配政策的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城市本位,要着重考虑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借鉴水桶效应。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只有切实解决好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3、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有效监管

学前教育的平衡性要求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个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尽量做到因材视角。尤其是当前学期教育的公平时,也并不等于学前教育已经实现了公平。学前教育的公平还需要在保障儿童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四、结语

学前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城乡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巨大差异,教育部门需要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通过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综合水平,进而做到学前教育城乡均衡,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05).

[2]周燕,杨瑞华.影响城乡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以广东省为个案[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3]郭丽娜.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河南科技,2015(22).

浅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表现

1.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较高级别的政府只发挥一定的补助作用。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着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赤字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遍,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

2.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

20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制度”,由此足以证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经济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此外,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直接或变相地拖欠。

同是站在三尺讲台,同样从事“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城乡教师两个群体的收入及待遇却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总和只相当于公办教师1年的收入,不及城市教师年收入的一半。一般来说城区教师工资一直以来都是足额发放,而农村教师只能领取应领原额的部分工资,所扣工资没有补偿,并且一般存在延迟发放现象。城区的住房津贴一般都是基本工资的35%,而农村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住房津贴。城乡教师配备严重失调,都是以上原因造成的。在城区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很多教师一星期的工作量平均为6D10节课左右;而很多偏远乡镇的教师工作量大约为15D24节课。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6节课与24节课是个什么概念?同样是一天24小时,农村教师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根本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备课、编写计划,哪里还有时间来帮助哪些学困生呢?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导致城区教师资源闲置,而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不得不以合并班级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窘境。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导致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教育结果的差异。

3.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划定,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农村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愿望。但是,农村学生要想进入城市,就要通过严酷的高考升学考试竞争。如前所述,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基础教育方面享受的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他们就输给了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公平的高考面前更多地成为失败者。我国高校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衡,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全国有名的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分配到外省的名额很少,使其他省份的学生被录取的希望很小,如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考生必须比北京、上海的考生多100多分才有被录取的可能。这使农村学生考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给家庭和自己摆脱农村困境的期望变得极其渺茫。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据资料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由于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争得良好的社会待遇和享受较好的文化生活,就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建议

1.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现阶段国家要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需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

2.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公平配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改革财政教育投资体制:实行相对集中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财政教育投资体制。这是消除目前不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教育投资、对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规范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将基础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统编,公平配置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形成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3.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另外,应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

4.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首先,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第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意义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必须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提供公平的开发个人潜能的机会,也就是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使农村儿童和青年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等于给了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我国农村青少年占全国人口很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口健康地成长成才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青少年也有了像城市青年那样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及发展机会,就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种变化,无形之中就化解了无数的社会矛盾,城乡一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达到相当的程度,必然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稳定安全运行面临着严重挑战,而社会不公最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顺利渡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就是其中的一环。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城乡教育不公的存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张乐天.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3).

[3]苏选良.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3,(2).

[4]章毛平.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公平视域  中国城乡学前教育  发展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26-02

一般认为,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落差,这说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茁壮成长。因此,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异分析

1.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都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都有一定的入学门槛。这样既能够满足城市幼儿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智力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1]。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城市比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要高,两者存在巨大的教育机会方面的悬殊。

2.教育资金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较丰富,种类十分多样,而且也可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以便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相对较匮乏,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不齐全,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较少,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可见,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两者在教育资金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同时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基于公平视域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

1.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例如,地方教育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和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同时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其重视自我提升,从而确保农村幼儿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有效缩小城乡幼儿在学前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2]。

2.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纳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考核,以确保选用的幼儿教师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也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幼儿教学的要求。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完善。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通常,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向幼儿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教授其当前使用广泛的课堂教学和幼儿管理技巧,适时开展模拟训练,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充分掌握培训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不定期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主动加强自我反思和提升。

3.重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简单来说,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虽然农村幼儿教师能够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但没有这种方式这么直接[3]。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旁听城市幼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城市幼儿园的办学情况形成一定了解。因此,农村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经验交流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需要,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公平性,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较好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同时,农村幼儿园要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纳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充分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有必要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林水仙.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5,09:164.

[2]杨帆.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28-130.

我国城乡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出路 第4篇

一、我国城乡教育公平面临的困境

依据相关教育理论,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结果公平和教育过程平等等内容。[1]改革开放后, 我国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然而,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差异显著, 表明了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城乡教育起点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以来, 虽然普遍增加了城乡儿童受教育的机会, 但农村与城市相比, 其高辍学率、低升学率、低入学率的问题仍然非常普遍且始终得不到根本的改善, 再加上农村的高人口基数, 更是决定了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少年儿童错过人生最为重要的教育起点而过早地踏入社会。由于城乡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育经费等差距, 使得教育的公平性由基础教育设施衍生至招生制度之上, 目前招生制度中城市“优录”等现象加剧了高等教育在招生上的偏颇, 激化了教育公平性方面的社会矛盾。虽然近年来我国正努力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但是仍然需要防范城乡教育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2. 城乡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政策、历史与经济发展不平均等因素, 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 直接导致城乡教育过程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2]其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最为直观的就是目前城市学校注重素质教育, 但大多数农村学校却仍然难以保证最基础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另外, 农村教师与城市相比数量上存在着差异, 城市师资力量要明显好于农村, 农村多以代课教师为主, 同时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的教师多集中在城市中。除此之外, 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主因。

3. 城乡教育结果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已经存在于城乡教育起点与过程之中的差距决定了其结果差距的必然性。毕业生不论是从能力还是学识上来说, 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除去学生自身的先天素质外, 还与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 来自农村的学生多集中于普通学校, 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则多集中于重点学校。而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 不论从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办学理念, 还是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上都要远远好于后者。

二、我国现阶段城乡教育不公平的起源

城乡教育差距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差距过大会影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其形成原因是较为复杂、多样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城乡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城乡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三是我国城乡教育观念的差异。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当前, 城乡教育发展当中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总量不足, 农村学校的经费长期匮乏, 导致积累了很多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农村是学校分布最多的地区, 城镇是学生较为集中的区域, 城区是学生人数集中和学校分布最少的区域, 农村的教育设备设施是最简单、最基本和最落后的, 城镇教育设备设施较农村教育设备丰富、先进, 市区教育设备设施则是最好、最丰富、最先进的。这充分说明了受教育人数最少的地区占用了最优秀、最先进的教育设备设施, 这也使绝大部分在农村就学的学生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

2. 教育体制的二元分割

我国城乡间和区域间教育的不平等问题从计划经济时期便已经出现了, 比如教育机构网络的设置不均衡, 轻农村、重城市的城乡分治模式等。在当前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我国教育不公平表现出双重特点:一是我国的教育制度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轻视个性差异、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度强调效率, 对于贫困、弱势群体没有足够的关注, 忽视了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3. 城乡经济文化观念差异

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影响, 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不好, 其“财力不足以支撑子女接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而农村的教学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师资不足, 又没有政府的教育经费支持, 农村在教育上不可能实现与城市平等。另外, 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 部分原因在于文化方面。

三、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出路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多措并举, 其中政府是主导力量。保障教育公平是政府重要的基础职能, 强化政府保障教育公平的责任, 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问题上, 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 以完善教育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权

政府要保障学生最基本的受教育权, 在一般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要切实维护教育平等。[4]目前, 由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入学条件和就学机会非常不公平。由于在起点上都很难保障教育机会的平等, 因此效果公平和过程平等就更没有保障了。政府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利, 从制度上予以贯彻落实。普及教育的政策、法律知识, 提升人民的受教育意识, 尤其在思想比较保守的农村, 要加强监督力度, 保证适龄儿童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建立举报平台, 打击违法行为, 对剥夺教育权的行为按情节进行劝说或行政处罚。要通过一系列保障教育权的措施来保证教育底线的公平, 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

2. 以政策引导来实现教育效果方面的公平

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创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相关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决定城乡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度合理能够使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推动, 反之则会拉大城乡教育差距。要使城乡教育公平得以实现, 首先就要对招生录取制度进行改革, 强化贫困生的救助力度。对于招生而言, 其录取的实质体现了城乡教育在起点上的公平, 尤其是贫困生的帮扶是学生享有公平教育的一种表现。目前, 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地对教育领域施加影响, 政府更应当制定出有效的制度, 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本理念, 在制定教育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必须将城乡教育公平考虑进教育发展目标之中, 不论是从环境、资源, 还是从制度、社会、经济上, 都要尽可能使个人、学校、政府在义务与权利上实现均衡性。同时,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规范教育市场, 避免价格混乱, 打击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欺诈。

3. 以公平理念来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分配一直是困扰各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人人受教育机会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乡教育的优化在于资源的合理化, 基于资源的配置, 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教育权力的公平性问题, 保证了城乡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力。[5]如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呢?一是对于教师资源的配置要做到均衡优化, 以提供优质的农村教育资源。同时,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根本上优化教育资源, 为教育的公平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城乡教育差距的缩短推动了教育的均衡性发展, 保证了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二是教师地位的提升, 诸如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 尤其是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和改善, 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三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 推动农村学校在安全与质量上的标准化, 使得农村教育从制度到开展, 都得到全面的改善, 并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扶持非公办农村学校。

4. 以扶持贫困地区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依据改革成果共享机制理论, 国家教育政策要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加大扶持力度, 实现共同富裕。[6]其主要途径:一是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向城市迈进的步伐,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上的问题, 以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势。二是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尤其是城乡户籍制度的优化, 势必对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三是多渠道加大教育投入, 在资金上给予农村教育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并在优先的原则下保证相关的政策倾向于农村, 以确保农村教育的稳定发展, 进而使农村教育发展得到真正的推动, 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四是着力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教育中实现信息化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将远程教育推广普及到边远贫困地区与农村, 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5. 以统筹城乡发展来实现教育公平

(1) 城乡教育要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能够切实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指导思想上与发展规划上将农村和城市视作一个整体, 完善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变长久以来城乡格局被割裂的局面;城乡统筹规划作为政府指导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手段, 也是政府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与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就是要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教育效果、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和教育投入等方面指标在发展规划层次上提高到同城市地区相比较更加合理的水平上。这样的教育发展规划是未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基础。

(2) 城乡教育要实现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之一,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统一城乡的规划, 加强城乡之间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 并促进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 缩小城乡差别, 逐步实现城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统筹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发展, 努力缩小乡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 并且要统筹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家人之间的教育问题。目前, 城乡的教育一体化涉及继续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 主要目标就是推进城乡的教育公平。除了保障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性之外, 城乡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加速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 对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加强了受教育者的社会支持力度, 减少了经济因素对教育不公平的影响, 减少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差距。

(3) 城乡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教育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政府和公共财政要为农村地区、小城镇和城市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或者不同的经济成分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包括收益分享、成本分摊、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有效的手段。[7]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央与省级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倾向一直都偏向城市, 导致城市的师资条件与教育环境远远优于农村, 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再加上过去市县级财政负担基础教育, 农村的财政实力远不如城市, 所以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下来, 更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教育不公平进一步扩大化。而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的机会均等化, 对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教育着重关注, 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作为教育产品主要的提供者, 在保障底线实现公平的前提下, 应该通过其本身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提供多元化的产品, 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努力做到教育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均等化。

四、结语

总之, 教育公平极为重要, 其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最近几年, 国家的政策措施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城乡的统筹规划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政策方面的保障, 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然而, 促进教育公平不能简单依赖政府的制度措施和城乡的统筹发展来推动, 还需要调动社会积极广泛参与, 需要各地区、各教育系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对象共同努力, 逐步树立起新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理念, 积极发挥城市教育优势功能、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 进而全面和深入地开展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 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最终才能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冰.在和谐社会视野中看教育公平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2]张家华.试论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5) .

[3]孙新.对我国教育公平制度功能失调问题的探析[J].教育探索, 2011 (1) .

[4]李淼, 王岩.教育公平的实现:基于制度和政策角度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 .

[5]孙新.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建立及政策建议[J].广西社会科学, 2011 (1) .

[6]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3 (1) .

[7]郭垒.教育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我国城乡二元 第5篇

“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交通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对等;而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等。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主要有: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困难,进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

2.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众多的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通,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使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受到制约。3.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也影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消费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带来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造成城乡之间众多方面的不平等。例如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制度性的。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是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具体差异包括许多方面: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等。其核心差异大致表现为: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不平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与户口脱钩。只要存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补贴”的落差,就会有门槛,将户籍这个大门槛取消了,其他部门仍会花更大的成本造出更多小门槛来。有专家指出:“弱化乃至最终消灭户籍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缩小不同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过低,保障能力较为脆弱。其次,农村社保具体制度设计中存在较多主要问题,如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实行自愿参加,以收定支的原则,而在现实实践中,贫困的农民或者对政府不信任的农民无能力或者不愿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导致这部分农民无法受益。而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统筹次基本限制为县(市)一级,统筹层次过低,而税费改革后,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

3.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发展仍较为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过少,高中段教育普及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帮扶工作开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民工就业培训没能很好的落实开展等。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07-01

一、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一)生源不均衡。生源是衡量教育是否均衡发展的首要表现。生源是否均衡直接反映了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势必会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东西部的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可以实现的。而现实情况则是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却呈现出失衡状态,且有加剧趋势。首先表现在生源数量上的失衡。“撤点并校”政策尽管已于2012年9月被国务院紧急叫停,但农村学校依然没有出现复苏迹象,反而“空壳学校”数量越来越多,城镇学校的“大班额”也日趋严重,农村“上学难”和“有学不上”的怪象也愈演愈烈。城乡义务教育的生源出现了严重失衡。

生源失衡是教育发展失衡的最直接表现。其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硬件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施配置上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硬件设施从校舍到教具,城乡之间有着极大差别。经过国家数年来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农村地区的教学楼基本上都焕然一新,而其它配套的硬件设施却远远没有跟上。其一,多媒体教学在城市已基本普及,而很多农村学校还是靠老师的板书,一堂课下来粉笔灰四处飞扬,并且耽误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无法高效利用。其二,体、音、美器材缺乏,很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也只能让学生跑跑步、做做操,要么就是自由活动;音乐课没有像样的乐器,更不用说钢琴或者音乐教室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老师唱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美术课也没有作画器材,很多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有上过美术课。而城市学校的这些设施样样齐全,并且校园环境也是温馨优美。

(三)师资不均衡。城乡师资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即使有新教师也不会待很长时间,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二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三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代课教师没有严格制度约束,说走就走,责任心不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使城市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却停滞不前。尤其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今天,城乡经济差距更加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直接决定居民收入状况,影响居民教育支付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管理体制。首先,不恰当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原因。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分级办学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2001年起,我国开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即俗称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的盲目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其次,不合理的教师配备制度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又一直接原因。师资不均衡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缺少优秀的体、音、美、英语等学科教师,同时,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基本上集中在城镇学校,这样就造成了家长对农村教育的不信任。城镇优质教育把大批的农村生源吸引到城市学校。

再次,不合理的教学设施配置制度。优质的硬件教育资源也都是先分配给城镇学校,很多农村学校的硬件还没有达到达标的标准,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结果是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新的不平衡。

三、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调整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促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可以说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风向标和调节器,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会迎刃而解。

2.改革并完善教育地方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地方分级管理和中央监督的制度。地方教育资金利用情况及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要定期向中央汇报并备案,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

3.完善农村学校资源配置,建立标准化学校。从场地到设施,从硬件到软件都要标准化。包括教学场地、操场、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中心以及体、音、美器材都要进行标准化建设和配置;同时对教师的配置也是关键,综合县域内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统筹配置。硬件和软件都统一标准化,教师和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是同样的环境和条件,就不会出现追求不一样的教育资源而择校了。

4.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从而达到解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光,王志彦.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杨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研究现状概况评述 第7篇

义务教育以基本的生存技能训练和合格的国民素质培养为目标, 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需求之一, 但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义务教育一直存在城乡不均衡问题。对此,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调查;无论是价值讨论还是政策思考都是学人们对国家事务进行进言献策的责任与贡献所在。目前学术界针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问题上的讨论一直方兴未艾, 但笔者在梳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时发现虽然言者众多,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人们的继续努力, 以更好地为现实的改善服务。

2 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专著很少, 相关的研究主要散见在以义务教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中, 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直接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43篇, 其中核心期刊上有10篇, 论文发表从1980年开始, 截止到2008年。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城乡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从2006年开始共有8篇, 博士论文为0。研究主题主要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有效供给、义务教育财政机制与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

1980年城乡义务教育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 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性等问题的探讨, 直接针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一是, 义务教育区域差距问题更为受到学者关注, 这从实证研究中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国衡量义务教育水平的公开统计数据在分城乡统计方面比较缺失, 一手资料的不足直接导致研究障碍;再次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界主流对城乡差异问题关注度并不高, 似乎大家已经习惯了建国伊始就开始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普遍质疑通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梳理目前为数不多直接以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为对象的研究文献, 内容主要为:“城乡义务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这两方面。

3.1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里既有全国性的城乡对比研究, 也有关于某个省, 县等的个案分析。如:翟博在《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中的城乡分析部分;《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及模式创新”。硕士论文:《嘉兴市南湖区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研究》 (马正忠, 2008)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袁佩琦, 2008) ;《新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马萍, 2007) 等。期刊论文:《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践》 (杨伟, 2006)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吴春霞, 2007) 等。

游河和刘小干 (2007) 对全国各地50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不公平问题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综合研究者的观点,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描述一般选择这些方面:1、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衡量一般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生均公用经费, 生均事业费等。另外还有学者通过比较各个学段 (小学中学大学) 国家的财政投资比例, 我国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投入比重,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来进行总量投入上的考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人都大大低于城市, 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 (鲍传友, 2005) 。 (2)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差距 (鲍传友, 2005) , 这导致了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上的差距 (张家勇等, 2003) 。其次,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学科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 部分村级小学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紧缺 (李振国, 2006;中国教育绿皮书, 2008) 。 (3) 城乡中小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差较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 (陈回花, 2004;徐剑波, 2006) ;在办学条件衡量指标方面, 使用最广的是危房面积城乡比重 (解建立, 2007) ,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普及, 很多实证研究还选取生均微机数量、生均电子书、生均图书、生均语音室等指标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 还选择音体美教学器材达标校比重来考察。2、城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 低人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而且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 农村已入学儿童中途辍学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鲍传友, 2005;李波, 2005;张鸿, 2007;李振国, 2006) 。3、城乡教育结果差距大。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 还跟他们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关联。“城乡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 (朱迎春、周志刚, 2006) 。在结果衡量指标方面一般选择升学率。

3.2 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在上述涉及有关城乡义务教育的著作和评论性期刊如《中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中有所分析, 另一方面在一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也有阐述, 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樊继达, 2008)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 (陈昌盛, 蔡跃洲, 2007) ;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问题研究》 (解建立, 2007) 等。针对性的讨论主要还是在各种期刊论文中,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内容:

(1) 、制度因素。这些制度和政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村士地制度、农村税收制度、农民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资政策 (鲍传友, 2005;李振国, 2006) 、精英或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 (马佳宏、彭慧, 2006) 等。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认为“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直接的内部原因。中国多年以来所制定的诸多教育政策并没有发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的功能。相反, 由于这些政策的的精英或者城市取向, 教育资源的分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不均衡, 拉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2) 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 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 (陈回花, 2004;朱迎春、周志刚, 2006) , 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一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支撑系统不同, 支撑城市教育一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商业文明, 而支撑农村教育的是传统农业社会、乡土社会和农业文明” (任仕君, 2005) 。在经济因素方面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城乡二元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 (曲恒昌, 2003) 。杜育红认为“财政分权化改革以后,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使得能够利用多渠道的往往是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 这就使地区间、城乡间以及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3) 管理因素。学者多从我国“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和“以县为主”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分析它们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利。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存不少弊端, 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陈回花, 2004;马佳宏、彭慧, 2006) 。农村教育始终未解决谁负责、应该负什么“责”的问题。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宏观层面, 政府对城乡教育差距反应迟钝, 对于农村教育中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物”责任不到位。

(4) 法律因素。从法治视角看,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缺乏强制性, 处于弱势的地方农村教育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公平 (宁本涛, 2006) 。

(5) 教育因素。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但“我国农村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学的关注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 (宁本涛, 2006) 。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得到高度关注, 而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农村学校盲目追求不合适自身发展的城市教育发展模式 (何奕飞, 2006) 。

4 问题与分析

(1) 实证分析还需完善和科学。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择方面, 已有的文献基本上一致, 并且大部分文献认为目前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基本已经实现, 发展的差异主要在质量方面, 也就是过程的不平等。虽然指标选取学界已形成一致意见, 然而在数据处理方面, 相对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研究已经运用极差、方差等比较科学的统计方式, 目前已有的城乡义务教育实证文献对数据的处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上, 缺乏比较和评价 (这与我国国家统计资料在这方面的不完善有关) , 同时引用间接资料, 数据陈旧、单调的现象也较多。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学者们一方面尽量从国家公布的权威统计资料上获取第一手数据, 数据来源务必系统一致和最新 (我国不同的统计资料选取口径不一, 若来源不系统一致将使关键数据出现较大出入) , 另一方面须对数据进行可以量化和比较的处理, 如使用“差异系数”来衡量城乡差异等。

(2) 原因分析尚待深入与创新。研究者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比较透彻和全面, 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彼此间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论, 这个观点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 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义务教育产生较大差距的制度原因, 这对于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 它不能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是什么力量在影响着制度安排和决策本身?为什么明显有失公正的制度会一直使用而得不到改善, 为什么更加剧城乡不均衡的义务教育政策会一直以合理的面貌从上到下贯彻?为什么相关法律己经对于教育投入做了明确规定 (集中体现为“三个增长”的规定) , 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 而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却出现过热的现象?……这些都是制度或投资体制不合理不能或者没有很好地回答的问题。另外, 已有研究大多从教育内部来探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问题, 如“分级办学, 以县为主”体制对于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障碍, 国家不合理的财政拨款制度和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带来的投入不足等。实际上, 义务教育的差距己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 而是一个兼有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问题。还有学者从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方面城乡的不公平待遇逐一分析。虽然这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实践中的公共政策方面的不合理, 但这些具体的政策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个政策而不是另外的政策, 对此却缺乏解释。因此, 对于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尤其造成制度与政策选择的背后机理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柳海明, 杨颖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报告.2005[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距

2010年5月, 教育部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的势头。可见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配置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失衡。

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失衡,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几个方面。虽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一直在增长, 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很少有经费组织学生开展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

2. 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学校校舍, 音、体、美场地和器材、生均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值 (尤其是科学和数学教学仪器) 等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在继续扩大。

3.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目前, 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公平的一个“瓶颈”。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数量不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 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严重不足, 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 师生比低于国家标准。与城市地区教师相对过剩、师范院校毕业生很难进入教师队伍的状况相比反差极大。第二质量偏低。在不发达地区和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职称较低, 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这些教师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等情况, 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令人担心的是现有农村优秀教师仍不断地流向城市, 使本已不均衡的城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的对策

1. 均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

当前阶段, 很多地区的义务教育资金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责任不明确、公平保障程度低、资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金分配制度。城乡义务教育资金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既具有紧迫性、复杂性, 又要有制度性、长效性。政府应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的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由政府担当主导责任。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比例应通过市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 从而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法可依。还要明确区县一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比例, 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向远郊区县义务教育实行经费投入的政策倾斜。

2.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制度。

首先, 要拓宽共享的思路, 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享资源制度。共享既可以在教学、科研、后勤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里展开, 又可以在学校、年级段和学科专业等各个层次上开展, 还可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办学流程的各环节展开;允许纵横交错, 鼓励里应外合, 全方位推进。

其次, 要深化共享的内涵, 推进人、财、物、信息和制度等全部“社会创新活力”领域的共享。对传统人、财、物资源的共享, 要特别重视优质师资的共享。

第三, 要创新共享的形式, 不拘一格, 灵活多样地推进资源共享。可以是资源的互通、互享和互用;也可以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资源的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 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某些环境资源方面的共享等。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 期限可长可短;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有形资产, 也可以是无形资产。

3. 均衡城乡教师资源。

缺乏制度保障是导致教师资源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可以在下定决心、保证资金的条件下较快得到解决, 而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提早关注和着手解决的问题。在此, 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师范院校与农村以及乡镇中小学的双向合作研究和师资培养, 并给予政策等多方面的引导与支持。一是充分利用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和教学各专业学科的优质资源, 彰显专家团队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层教师的辐射功能,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力。二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成为农村义务教育行政部门的咨询中心和农村义务教育区域教学监控中心、农村义务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农村义务教育牵引中心、农村义务教育优秀教师孵化中心。

参考文献

[1]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汉霞.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教育[J].教育探索, 2008, (5) .

[3]宁本涛.调整结构明晰产权——对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制度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9, (4) .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9篇

历史上自城市产生以来, 就存在着城市对乡村的剥削, 以及城乡之间的对立, 城乡之间不仅不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反而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即城乡二元结构。[1]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 它的形成具有自己的特殊历史根源。我国一直处于小农经济中, 致使形成了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统购统销政策都强化了我国的城乡差异, 我国社会实施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模式。加之一系列分割城乡、歧视农民的制度, 又人为地构建了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 公民也从此被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种壁垒森严的不同身份。在我国这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内, 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 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 这在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2]这种户籍制度在城市人 (非农户) 和农村人 (农户) 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 这种区分已经不仅仅是空间结构上的 (农村和城市) , 更是一种身份上的区分, 意味着对人的差别待遇。它使得农村学生在就业选择时被排除在大城市之外, 就业难度大, 就业机会很不公平。

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 使得城乡对立愈演愈烈,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城乡居民在政治上形成了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在经济上形成了一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 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渗透与被渗透的关系, 由此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重大差别的且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这种社会等级决定了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偏好”倾向, 并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到了教育领域, 农村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走出农村“围城”的人, 都体会到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巨大差异, 纷纷进入城市学习, 阻抑了人才流向农村。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发展缓慢, 城乡教育待遇形成了强烈反差。它表现在不仅从源头生成着、推进着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隐形化地制约了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2.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改革开放前,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通过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 重城轻乡, 长期以来, 把农业单纯地限制在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环节上, 使农业被强制性地封闭在一个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农业内部既不可能产生各种专业化分工, 也不可能产生对第二、三产业的延伸发展要求, 导致农业内部绝对利益低下。而农产品加工、销售人为地划归各粮食、商贸部门所有, 农业被各个部门支解, 农业利润从各个部门和环节流失, 从而又导致农业外部比较利益低下。在计划经济时代,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从总体来看, 我国当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势在必行。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 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约达3.22∶1。

这种由历史和政策原因形成的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 农村以非国有经济为主的两大经济板块, 实质上成为了剥夺与被剥夺的经济联系 (包括不等价交换) , 产生了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的各种冲突和摩擦。教育是社会事业, 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而它也能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科技人才和建设者并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 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教育的强弱,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 没有了经济上的保证, 它的权利当然也就很难得到宏观上的支持。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影响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3. 城乡社会文化的差异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 (Spindler, G·D) 说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3]长期以来, 城乡两地社会生活已经随着历史的演变、岁月的打磨、环境的更替而自成体系。文化作为他们社会生活体系中的一个子因素, 必然也具有了各自的特色, 逐渐形成了与各自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 对教育的发展轨迹起了调控、制约作用。因此,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和派斯隆认为:“文化是一种不同于财产、货币、贵族头衔的隐蔽遗产和资本。”[4]农村文化的不发达, 导致了农民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使他们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缺乏学习技术、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重本抑末”的农村生活主流, 以及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暗示, 造成了他们普遍的“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 成为阻滞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斥力, 当他们意识到教育的机会成本大于个人预期收益时, 则相对减弱对教育的需求而选择放弃。这显然不利于城乡高等教育在各方面的公平实现, 而且这也是更为深层次的、一时难以扭转的历史隐伤。

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沿袭乡土传统的农村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在地理纬度上相互隔离、时间纬度上同时并存。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不同的经济基础, 形成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城乡文化的不同, 决定了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现代导向与城市导向,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不但在以经济为坐标的分层中处于弱势, 而且在文化分层中处于边缘地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的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 碰撞难以避免。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高等学校发生碰撞时, 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文化上的边缘性, 容易发生文化适应性危机。在城乡文化发生冲突时, 如果遭到城市学生的歧视, 农村学生往往就会产生抗拒城市文化的心理, 反过来又会抑制农村学生适应城市文化的努力。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措施, 消极对待在高等学校的教育, 从而造成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成就上的差异, 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蓝建.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J].教育研究, 2000, (8) .

[2]张寒亮.从教育事业角度看城乡差距——简论我国当前县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

[3]Spindler, G D.Education and Culture Piocess[M].1977:279.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10篇

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 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师资源是义务教育的核心资源, 但是该资源在城乡义务教育中配置却十分不合理,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方面来说择校现象严重, 乡镇生源减少, 逐渐涌入城市。教师方面来说城市化流动现象明显, 乡镇教师逐年减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了师生比例日益失调。二是城乡之间教师职称差距过大, 中高级职称的教师, 往往都在市级城市的学校教学, 乡镇学校的老师职称则相对较低。三是城乡之间教师学历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老师基本都是本科学历, 甚至硕士博士学历, 而乡镇学校的老师尚未完全达到本科学历, 还有许多专科学历的教师。四是城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城市学校的教师年龄日趋年轻化, 易于和学生交流, 而乡镇学校的教师日趋老龄化, 缺乏新鲜血液加入。五是是乡镇学校教师专业不对口, 很多乡镇学校的老师都在教学非专业的课程, 诸如化学教师代教物理课程, 地理老师代教语文课程等等。

(二) 经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费资源是维持义务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其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也处于不合理的现状之中。经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均教育经费乡镇低于城市;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乡镇低于城市;三是生均公用经费乡镇低于城市;四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乡镇低于城市。

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平衡配置的重要性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 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有利于提升教育的公平性, 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教育部部长在2009年曾明确提出,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相关政策也要求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制度, 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缩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从教育部门的态度不难看出, 减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平衡, 是义务教育未来的工作重点, 也是必然发展趋势。

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平衡策略

(一) 加强教师流动和共享机制。

加强教师流动和共享机制, 首先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加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建设。其次要完善各项利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措施, 诸如优化对流动教师的绩效考核, 加强对流动教师的后勤服务保障等。最后要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采取弹性的教师编制, 加强对教师资源流动和共享的宣传, 确保其能够得以实行。

(二) 解决教师流动和共享的面临问题。

教师流动和共享机制的建立, 面临着诸多问题, 比如教师主观不情愿、客观有困难、政策不到位以及乡镇学校条件差等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需要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宣传工作, 从主观上改变教师不愿意去城乡学校的想法。其次要加强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的完善, 以免去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再次是要加大对乡镇学校的建设投入, 改善其办学条件, 使其能够符合教师的生活需求。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教师流动保障制度, 给予其足够的支持。

(三) 加快城乡差距的缩小。

加快城乡差距的缩小,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快城乡经济收入的缩小, 这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村人群收入, 使其能够在教育中投入更多。二是加快城乡办学条件差距的缩小, 这需要教育部门仔细考察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根据实际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以改善农村的硬软件设施, 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缩短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三是加快城乡之间教师队伍水平差距的缩小, 增加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 吸引更年轻更高学历的教师加入到农村学校, 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化, 教学水平难以进步的局面, 缩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四) 平衡教育财政资源投入。

财政投入的不平衡, 是引起教师流动、办学条件等多个方面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平衡教育财政资源投入, 首先需要平衡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学校位置或是级别就随意调拨经费, 而应该仔细考察每个学校的学生数量, 学校硬软件建设情况以及学校财政情况, 再综合这些数据, 进行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拨。其次需要适当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预算。相对城市学校而言, 农村学校的财政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如果把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财政预算, 则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有失公平。总的来说, 财政资源配置要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严格遵守供求关系, 以实现财政配置平衡。

结束语

城乡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在国家对义务教育越发重视的情况下, 相关政策制度已经开始逐步出台, 并且得以实施。这些都有效地缓解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的局面。只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就可以逐步缩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实现义务教育的教育平等。

参考文献

[1]李清青.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问题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司丙亮.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投资差异分析[D].辽宁大学, 2011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乡投资差异;农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19-05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产量上升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然而,随着农村改革能量的释放和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又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对于启动内需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拉动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认为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背离了本地比较优势的结果。[1]李实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进城机会,一个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机会;其次是农村的税费改革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行大幅度的税费减免或者完全免除农村的税费;最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调整。[2][3]Shi、Guanming、Zheng Yi(2002)运用9个省的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将不能得到解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42%和小时收入的48%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扭曲。[4]Shi、Guanming(2002)用同样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户籍制度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剩余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影响则只能由未观察到的因素解释。[5]王永中(2002)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其使得农民既缺乏机会公平的权利,也未得到结果公平的权利,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其次赋予农民一定的结果公平的权利。[6]World Bank(2003)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削减收入差距,中国早期的农村市场化改革曾迅速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7]陆铭、陈钊(2004)基于1987-2001年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8]王小鲁、樊纲(2005)的研究表明影响城乡收入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指出解决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离不开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和就业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给中高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收入大于给低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收入,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转移支付对接受地区的农村内和城乡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作用,市场化本身不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9]章奇、米健伟、黄季焜(2007)认为改善社会各阶层实现收入向上流动的机会应该成为农村发展政策的中心,包括帮助农民提供生产率水平和在非农活动中的比较优势、增加人力资本、降低杂费负担等。[10]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制约了农村居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长期看,我国应着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次降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1]阎大颖(2007)通过二元经济相关理论阐述了市场化进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本地区市场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2]尹继东、王秀芝(2008)通过对江西的实证分析显示,由于转移劳动力只能得到其创造财富的较小部分,因而仅有就业转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不能缩小,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13]侯风云(2004)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城乡两区域模型,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溢出的角度对城乡发展差距进行了理论解释。[14]侯风云、付洁、张凤兵(2009)借鉴贝克尔的“家庭收入不平等及世代之间的变动性”理论,构造了一个城乡收入不平等及其动态演化模型,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政府投入作为基本变量来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及其动态演变的理论机制。研究表明:转变传统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政府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显著提高当期的农村人均收入;通过逐期传递可以有效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5]

本文认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固然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转移、农村税费改革、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已有的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在“投资拉动型”的我国更是不可忽视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变量,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文就此思路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

三、我国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投资和农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1981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9亿元,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090.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28年间,农村固定资产增长了将近100倍,年均增速16.31%。198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23.4亿元,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4760.62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28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1倍,年均增速11%。 从以上数据和图1可看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给农民带来实惠,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不平衡

虽然改革开放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收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逐渐拉大。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21.3%,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4.5和5.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9%,而城镇投资占86.1%。 如图2所示,30年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比较一致的趋势。

是呈现缩小趋势的,这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投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投资增长和农民增收。第二个周期是1990-199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主要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全社会投资呈现出以特区投资、沿海地区投资和开发区投资为重点,农村投资被边缘化。第三个周期是2000-2008年间,城乡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周期有一点需注意,从2004年开始,城乡投资差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速度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同期城乡收入差距却保持相对的稳定。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资源在城市的集聚,城镇投资对拉动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弱,城镇投资的边际收益经历了十几年的递增期后开始出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在农村投资不足的情况下,适当的将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不仅不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收入,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即我国现阶段投资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帕累托改进余地。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设计和数据来源

1.城乡投资差距。城乡投资差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投资萎缩,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有力的推动力。农村经济无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最直接的后果即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经济的开放水平。经济开放度=FDI/GDP。经济开放度越高,地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但FDI主要集中在城镇,它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地区差异。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全社会从业人员-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全社会从业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的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16]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但考虑到我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财政收入/GDP。目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都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收入越高,政府投向城市的资源越多,城乡收入差距也越大。

5.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出。我国的基本建设大量用于城市建设支出,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大量建设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又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的系数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6.财政支农比例。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财政支出。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总体而言我国财政支农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7.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财政支出。我国政府科教文卫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一指标的比重上升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8.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理论而言是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因此预计该比例的上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9.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镇总人口/全国总人口。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实证分析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的回归方程:

其中:i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cxinv表示城乡投资差异,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B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其中包含经济的开放水平、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化水平。在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找出最能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模型。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和统计计量判断标准,本文认为应该选择模型9,但在模型9中,B3、B4、B6、B7在统计上不显著,且D-W值为1.61,模型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在模型9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量回归,采用逐步删除该4个指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各个指标的统计是显著的,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认为用该模型来反应城乡投资差异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合适的。

(三)实证结论

1.X系数为0.49,在1%水平上显著。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下,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B1系数为8.44,在5%水平上显著。由于FDI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经济开放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3. B2系数为3.89,在1%水平上显著。笔者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B2的系数可看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力超过乡镇企业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B3系数为6.47,在1%水平上显著。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比重越大,政府的财力越雄厚,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因此财政收入越多,用于城市的支出越多,从而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5.B5系数为-0.056,在10%水平上显著。政府用于三农的支出,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支农比例越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6.B6系数为2.56,在5%水平上显著。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高,主要因为城市集中了科教文卫的资源。

7.B8系数为-3.69,在10%水平上显著。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限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转移投资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文卫支出,即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固然和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存在密切的关系,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落后也是密不可分的。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产生高效益的保证。

(三)加快城市化速度的同时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但如果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

(四)政府要适当兼顾农村经济,平衡城乡的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典型的是投资以城市为中心,如当前经济危机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农村投资依然是“冷清清”,这种典型的城乡经济政策的不平衡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经济政策应当适当的扶持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2]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3]李实,岳希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J].理论参考,2005(4).

[4]Shi,Guanming, Zheng Yi.Changes in income inequality and welfare under econom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2.

[5]Shi, Guanming. A Directed Search Model of Inequality with Heterogeneous Skills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王永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制度成因与对策选择[J].山东经济,2002(11).

[7]World Bank. Globalization,Growth and Poverty[R].Washington D.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1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9]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10]章奇,米健伟,黄季焜.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11).

[11]王少平,欧阳志刚.The threshold effect ofthe urban-ruralincome disparity on re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X, No. 3, August 2007.

[12]阎大颖.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J].当代财经,2007(10).

[13]尹继东,王秀芝.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J].南昌大学学报,2008(5).

[14]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15]侯风云,付洁,张凤兵.城乡收入不平等及其动态演化模型构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理论机制[J].财经研究,2009(1).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vestment

ZHENG Qun-feng

(Zhong 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Hubei Wuhan,430073 China)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narrowed to the overall expans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1981 - 2008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vestment, studie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levant control variables in the control,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vest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s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include open standards,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so on.

我国城乡学前教育 第12篇

近年来, 我国幼教事业经历了大滑坡之后开始进入了上升期,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为城乡不均衡。这必将对农村幼儿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也有悖于当前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教育均衡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 (硬件的和软件的) 配置的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均衡发展必然包含受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 (条件) 均衡。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城乡发展不均衡进行探析。

(一) 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农村幼儿约占我国幼儿人口总数的2/3, 加之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 办园规模较小, 因而农村幼儿园数不应低于全国幼儿园总数的2/3。事实上, 2001~2005年我国农村幼儿园数一直不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一半, 相对不足。 (见表1)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6~2006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 城镇幼儿园在园人数增加80.81万, 增长7.5%, 而农村在园人数反而减少145.94万, 下降12.6%;城镇园所数减少1.782万, 下降21.7%, 而农村园所数减少3.33万, 下降35.2%, 远远超出城镇幼儿园数的下降幅度。 (见表2) 另外, 农村学前班也从2000年的28.53万个减少到2005年的22.85万个, 下降了19.9%。

入园率的高低是衡量幼教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入园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幼教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 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 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入园率偏低, 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②

(二) 教育过程 (条件) 不均衡

1. 师资力量不均衡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2~2006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偏低。2001~2005年, 农村专任幼儿教师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值虽逐年有所下降, 但直到2005年仍保持在63%以上的高位, 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主体从2004年发生了变化, 由以高中学历为主体变为以专科及以上学历为主体, 并且后者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比值来看都上升很快。特别是2003~2005年, 农村幼儿教师高中以下学历人数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从1.41万上升到1.60万。到2005年, 农村幼教师资中仍有9.44%的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 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农村幼教师资的27.02%。可见, 农村幼教师资学历水平整体明显低于城市幼教师资。③ (见表3)

(2) 农村幼儿园 (班) 专任教师少, 生师比过高。2001~2004年, 我国农村幼儿园 (班) 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生师比居高不下, 保持在60/1以上, 其中2003年达到73.6/1, 而同期城镇的生师比最高是21.9/1, 最低为12.8/1。四年内农村生师比一直是城镇的3倍多, 差异显著。2005年农村生师比虽有所下降, 却依然高达60:1, 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的师生比。 (见图1)

2. 办园条件不均衡

当前, 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投资本来就少, 而这有限的经费又大多流向了各级政府各部门直属及各下属单位的托幼机构, 真正流向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时已几近干涸了。 (4) 目前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私立幼儿园, 另外还存在少量属于公立性质的附属于小学的学前班。由于管理不到位, 资金缺乏, 这些幼儿园 (班) 条件大都十分简陋, 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 玩具、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 各种游戏活动难以展开。更有一些幼儿园 (班) 的房舍、门窗陈旧破烂, 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此相对, 一些城市的顶尖幼儿园 (包括公立幼儿园) 却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办园条件, 设施过度豪华。正所谓:“一个国家, 三个世界”!

二、引发的思考

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因素很多, 但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制经济模式下,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致使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需求的差距。我们从居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可以约略估计, 2000~2005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 其中2002年达到4.3倍。 (5)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绝对收入水平低, 首先必须保证基本生存需要, 因而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相对减少, 使得城乡之间文教、娱乐等支出差距更大于收入之间的差距。农民投资幼儿教育的能力有限, 而政府对农村幼教事业的投资不仅总量不足且与城镇相比相对偏少, 因此造成农村幼儿园数不足、幼儿入园率低、幼教专任教师少且学历水平低、生师比过高、办园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成为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一直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基础, 受过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与未受过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之间差异显著。没有幼儿教育的公平, 义务教育的公平就要大打折扣, 从而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因而不少国家纷纷采取针对弱势群体的早期补偿教育政策, 以促使社会处境不利儿童能与其他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 幼儿教育的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 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收益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有些国家已经把这个阶段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中。因而, 我们不能借口幼儿教育目前在我国尚不属义务教育而任由这种不均衡现象持续下去。

鉴于上述原因, 政府必须担当起实现幼儿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主角,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责任推向家庭和市场。基于权力优势和资源优势,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能够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调整带有“城市偏向”的政策, 制定和执行新的针对弱势群体的早期补偿教育政策, 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在这一方面, 河北省政府已经做出了表率。据报道, 该省“多数农村幼儿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 进入设施完善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并把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统筹规划纳入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整体规划”。⑥

我们期待着祖国所有的孩子———无论城乡、不分贫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似锦前程飞奔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摘要:没有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幼儿教育的公平,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就要大打折扣。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均衡现象, 显著表现在教育机会 (起点) 和教育条件 (过程) 的差异巨大。幼儿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担当起实现幼儿教育事业城乡均衡发展的主角, 而不是把责任推向家庭和市场。

注释

1 刘培英.关注早期发展问题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J].教育导刊, 2008, (1) :8~10.

2 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J].事业发展与管理, 2005, (11) :27~29.

3 于冬青, 梁红梅.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EB/OL]. (2008-03-06) http://www.gxpredu.com/xxlr1.asp ID=6353.

4 蔡迎旗, 冯晓霞.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2) :21~2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06) [M].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语音课程下一篇:育种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