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范文

2024-07-05

儿童创造力范文(精选12篇)

儿童创造力 第1篇

一、儿童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表达的关系

实验一的A部分为: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款适合你的闹钟并画下来 (画笔的颜色以及纸张的大小自由选择)。笔者给了被试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试避开了笔者的视线,不愿意创造的过程被“看守着”,通过访谈得知,他认为一举一动都被看见会妨碍他的思维。经过了5分钟,纸张上出现了5个图案,最终确定的那款闹钟是名叫“大喇叭”的一个,其余的3个形状类似于老鼠,1个类似于鸭子,但是由于被试自己认为所画的图形不像老鼠和鸭子,因此放弃而选择了较为常见外形的闹钟,只是喇叭部分用了醒目的蓝色,凸显闹钟闹铃的功能,通过访谈得知,他原本的设计是“老鼠闹钟”———不仅有着老鼠的外形,还能够在预设时间里爬到主人身边,给主人踢两下,并发出恐怖的声音,主人伸手去关闹铃,摸到老鼠的毛感到很恐惧,这样才会彻底醒来。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试的想象与表达产生了冲突而最终选择了较为安全、偏于现实生活的表达,放弃了天马行空式的想象。

实验一的B部分是他在看了笔者展示的三个设计图之后再设计的一个闹钟,通过他的描述可以发现这个名为“电力小助手”的闹钟设计的新颖处在于,这款闹钟必须插在电板上,有电子眼会走,碰到主人就会发电,主人必须找到钥匙锁住才会停止闹钟发电的功能,不过在作品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钥匙口和电子眼的部分。

在这个案例中,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表达明显的不具有一致性,如果只是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是不易发现儿童的一些隐含创意的。要挖掘儿童的创意部分,仍然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解释权。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为了让儿童的创意更好地呈现出来,是否要首先培养技能。作品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原初的想象,事实上这与我们教育者反复强调基本技能有关,儿童在还没有接触过笔的时候,就开始教授握笔的正确姿势,在想拿笔写字的时候,我们会让他们去临摹好看的字,儿童在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时,就会刻意追求统一的标准,就如同绘画一样追求“像”的效果,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力度性是技法中所强调的,但是这样的标准使儿童不敢去涂鸦,创造性想象没有在涂鸦中得到锻炼,自然在物化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这就造成了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表达的不一致性,梳理不清的想象最终就会被遗漏和遗忘。

二、儿童创造性表达的特点

1. 儿童创造性表达不受干扰。

这里的干扰指的是通过案例来影响儿童创造性的表达的干扰。在实验一中,笔者提供案例后,他也是自我发挥,通过触觉来叫醒主人,这与之前的“老鼠”有一定相似之处,还是与自己思路一脉相承。关于闹钟会走,他在1A部分的时候就想到过,因此并未受到案例影响,还有就是插在电板上,会有电子眼去找主人,主人要用钥匙锁住才会停,这些特征都与呈现的案例没有任何联系。实验二是用七巧板或者九巧板拼出任意图案,在这个实验中笔者在他拼出了风筝和雪人之后提供了“火箭”和“箭头号”两个例子,他看完之后再拼仍然是在坚持自己的“风筝”路线与“人物”路线 (尽管感叹可以拼这么多其他的东西啊!但他还是在展开自己的思路)。

2. 儿童创造性表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实验一中他设计的“大喇叭”闹钟,刻意用耀眼的蓝色来呈现大大的喇叭,象征着音量很大,功能性很强,“电力小助手”闹钟的两根很长很长的电线,象征电的威力。实验二中用九巧板拼出的“雪人”(2B part) 的胡子很长,“大力士” (2C part) 肌肉很发达,用七巧板拼出的风筝尾巴很长很飘逸 (2Apart)。这种夸张化的处理符合儿童思维的直观性、随意性,包含着当代儿童“搞笑”和“搞怪”的欲念和趣味。被试赋予“老鼠”一个“踢”的动作 (1Bpart),给了“电力小助手”的“电子眼” (1A part),这些都展示了儿童“泛灵”的心理特征,拟人化的处理也是儿童创造性表达的一种方法。这种“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儿童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从儿童本身趣味性体验的角度出发,也许能帮助我们教育者探讨到一种不断激发儿童内在的创造力的途径。

3. 儿童创造性表达受表象限制。

实验一中的老鼠、鸭子,实验二中的“大力士”和“风筝”,都源于较为丰富的表象储存,表象越熟悉越清晰,创造性表达的就越好。但是被试缺乏对老鼠和鸭子细致的观察,缺乏创造的尝试机会,导致表象模糊,因此在呈现作品时遇到了障碍,相比这些拟人化的作品,“大喇叭”这款没有被他赋予生命的闹钟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机会很多,这一表象更为被试所熟悉,因此,被试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了新颖性并不强的日常闹钟。儿童储存的表象越多,那么供儿童选择进行创作的材料也就越多,儿童创作就会更流畅,但是儿童创作过程的流畅性还取决于表象的清晰度,受表象清晰度的限制。

4. 呈现的作品中包含的故事少。

在笔者做的测试中,被试几乎没有在作品中讲述故事,只是在实验一中讲述了老鼠叫醒主人的一个情境。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被试的创造性表达追求一种简洁的方式,用取名字的方式概括自己的作品,用讲述一个情境的方式来阐释物品功能,实验也没有规定要讲述一个故事,原因是内发的创造性表达才更有真实性,限定创造的形式会给被试带来压抑紧张的情绪,在紧张的情绪下,创作就失去了自然的状态。尽管这只是个案的调查研究,但实质上反映了部分儿童创造性表达中缺少了内容,缺乏情感体验,儿童创造性表达有很多种形式,不一定需要故事,但是能够考虑故事,一定能够丰富创造性的表达。

三、讨论和建议

1. 让儿童亲近自然,教育者寻找空间,提供不同的机会。

儿童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前文也提到,儿童创造性表达受表象限制。因此,让儿童接触自然就是必要的,亲近自然才能够储存下丰富的表象,才能对事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才有可能有细致观察的机会。人有一项本能那就是发现和探索,好奇心驱使儿童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自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儿童的创造性表达会更为流畅,创意也会更具新颖性。通过笔者对被试的父母以及被试的观察访谈,被试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上课和完成作业,短暂的休闲时间用于玩电脑游戏,接触自然的机会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春游”,尽管他呈现的作品中形象还算比较丰富,但是他思考的时间却较长,没有立即能够触碰到的创意。表象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不过这样的表象只能从视觉上对儿童产生冲击,触觉、嗅觉、味觉都是不能顾及的,因此仅仅依赖教科书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不够的,让儿童多亲近自然,让他们的想象力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慢慢展开。当下的中国教育环境中,包括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人们乐于把儿童集中起来进行“创意竞赛”,而不擅长于带着儿童去接触自然,儿童不可能凭空想象,就算最后把绞尽脑汁的作品交上去,那也是适应性的创造,而不是自然的创造。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把如何创造的步骤教授给儿童,而是将儿童带到自然之中,培养儿童观察自然事物的特质部分的习惯,挖掘潜藏在儿童自身的创造本能。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给儿童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应“敲碎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因此应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他说:“观察愈力,则物感愈众,天文学之发明,俱赖于是”。

我曾经还看过一个实例:一位中学教师经常带领学生们出去采风,然后在地上铺上了很大一张的白纸,让学生们一起画大画。当我问及孩子们的感受时,他们说当他们在一张小纸上画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这一次,有一个这么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自由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在画画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手上沾满了颜料,却毫无顾忌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我们想要让儿童更好的进行创造性表达,我们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寻找空间的责任和义务,缺失了这些空间,就缺失了很多的可能性,可能性的投入感和可能性的创作。

2 .鼓励儿童创造力的即兴表达 (尤其是强烈的情感体验),趣味性 (夸张) 表达和多样表达。

本文中所指的几个实验都不是在自然情境下儿童自发的创造行为,而是在教学环境下产生的,这样也给结论带来了一些局限性。儿童生活中具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让他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儿童去表达出来,儿童的创作中一定包含着他自己对新鲜事物独特的看法,有独特的看法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教师带着儿童去户外观察创作就是鼓励儿童即兴表达,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防止遗忘,及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全面真实展示触动儿童的东西,教育者可以从中发现儿童的兴趣,从而为儿童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和机会。

实验中的锋锋一直对“风筝”情有独钟,因此拼图的时候脑袋里勾画的都是风筝的形状,这说明风筝触动了儿童自身,而他自己可能还不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未来的生活中提供更多让他接触风筝的机会。能触动儿童的东西除了新鲜事物还有感情,儿童对感情的表达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我发现一位学生有一幅画是将自己和奶奶画进一滴眼泪中,并且还写了一首诗用于说明这幅画:

这是我奶奶和我在一颗泪珠里,我们在看一颗生命树。奶奶走了,我落下了一颗很大的泪珠,大地和往常一样充满生机,天上却有点暗,伴着雨,一直不断。

这是对情感的即兴表达和多样表达,其中包含了一个故事,儿童创作不仅仅需要新鲜感还需要有情感体验,教育者就要为儿童创造机会,让儿童采用多样的方式来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

托兰斯发现创造性高的儿童因为常发奇论而被教师、同学和家长视为顽皮淘气,这种儿童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儿童创造表现的“异端邪说”的制裁,因此引起儿童内心的紧张与情绪的纷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创造的趣味性表达,尊重儿童“搞怪”和“搞笑”的欲念,为其内心提供一个开明开朗的空间,而不至于受到抑制而破坏创造力的表达,进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我展示给锋锋的闹钟案例时,有一款闹钟的描述是这样的:这是一款需要你完全清醒后射中红心的射击闹钟。闹钟就是一个靶子,主人手握着枪。 (Case 1) 那时,我看到了锋锋脸上露出的灿烂的笑容,我认为这个环节为他提供了较好的心理支持,他将在接下来的环节放松对我这个“教育者”的“警惕”,展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教育理念不可能凭空存在,在实践中经过反思,确实可以运用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实验中呈现了创造性表达的几种形式:绘画、拼图、取名字,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可以根据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丰富这些形式,例如游戏、手工、写故事等等,多样表达的本身也具有创造性。例如,要把儿童日常零散的创意表达都收集起来,教育者可以提倡儿童采用日记画的形式。儿童运用图示把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事物创造性的加以说明,把过程融入于一幅画面中,画中洋溢着稚气的童心和童趣,也表露着儿童的爱、憎和痛,更浓缩着儿童智慧和儿童看世界的朴素哲理。儿童日记画是儿童成长、创意表达的亲密方式。

3. 尊重儿童创作的过程和结果,不强调作品价值。

我们“好为人师”的特点让我们不得不去控制儿童,越想把教育做好,就越适得其反。与其说儿童的创造性表达不受案例干扰,不如说儿童本身不愿意受到外界创意的干扰。其实,这种自发自主的创意才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作为教育者,不能在儿童拿起笔的时候就开始教育,而不让儿童自己去尝试,打断他们,就是在破坏他们奇妙的创造力并扼杀他们与生俱来的灵性。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说道:“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这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尊重儿童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承认“儿童的世界”。我们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儿童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保护儿童天性和培养儿童创造力看似矛盾,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这二者统一起来,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既有为,又无为。

通过访谈得知了锋锋对实验的态度,他认为这种类似于玩的活动不宜放到课堂中去,课堂还是需要老师讲课,学生做练习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他并不看重其中的创造性因素。 (尽管他还是进行了创造性表达) 学知识才有相应的回报,玩是没有优点,是浪费时间的,在几千年“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文化中熏陶了他们玩的理念。这样的观念像幽灵般的存在于教育者、学生的脑海中,当教育的过程中包含着玩的因素,就立刻停止,创造性表达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便在严肃的评价体系中渐渐消失。这里有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那就是儿童自主的进行创意表达,花费了时间,课堂的内容掌握的没有别的学生好,他的作品在成人的眼中没有实际的生产价值,没有收获鼓励,而他又看到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拥有特权的教师的表扬,一旦教师无意识的采取了这种消退策略时,本来为自己创意表达而自豪的学生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击,而将视线转向课堂知识部分。《儿童权利公约》郑重告诉我们:“玩耍是儿童的权利,事实上,游戏玩乐对儿童一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孩子们在人权、个性、社会竞争、社会化和公众精神的健康发展方面大有裨益。”儿童在游戏玩耍中学会等待、学会合作、萌生智趣,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这里面包含太多的创造性。

生活即教育,教育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背诵知识,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儿童期的创造性表达就如同涂鸦,尽管这样的作品暂时没有创造出实际的价值,但是经过量的不断积累,他的未来才有可能创造出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教育者要营造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中,玩没有附带着罪恶感,玩也是一种学习,玩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尊重学生的创作,这是教育者尊重差异性的一种表现,当儿童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他的想象力才能天马行空。当儿童获得了肯定的期待,他才会进一步的督促自己不断学习。

4. 尊重微创造,调整课堂教学。

当下的中国小学基本上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独设立一门课程有可能让教师们把创新的任务全部移交给它,因此,在语文和数学的课堂上就很少顾及到儿童的创造性表达,而一味的传授知识,一味的强调输入和输出的过程。Beghetto (2009) 强调课堂中创造力的生成性,他认为教师们习惯性忽视这一点,因为担心从学生们那里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从而经常忽略了这些微小的创造瞬间。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创造性表达没有得到鼓励,创造力没有得到发展,而同理心却有了进步,因为他们学会了去猜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导向统一的答案。课堂生活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儿童在其中发现了亮点,教师应该调整课堂教学,儿童创意表达的趣味性不会影响到知识传授的严肃性,还能加深儿童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积累的,因此课堂中学生的微创造应当提倡,教师也要留出空隙并设计一份最优方案让学生们的创意有安放的地方。

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力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在课堂中是能够结合的,例如儿童绘画和语文课程的结合,儿童手工和数学课程的结合等等形式。教育者要重塑学校文化以实现儿童创造力改革,不向“安全区域”妥协,敢于面对挑战,实现突破。

模范教师窦老师就做了这样的一个示范:语文课文《我爸爸》中有一个经典的句子就是“我爸爸吃的像马一样多”,插图上爸爸的头变成了马头,“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插图上爸爸就变成了一条鱼,可见,语文课的知识点是这一个比喻句,窦老师让学生们看完这个故事并分组朗读完、欣赏完之后,又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画一画你的爸爸,并模仿这个句子写一个比喻句。孩子们纷纷动手开始画,几分钟后,这些带着儿童情感体验的创作就呈现了。有的学生写着“我爸爸像松鼠一样可爱”,有的学生写着“我爸爸像老虎一样凶猛”。通过这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创造性表达不是大而全的,往往大而全的东西容易走向空泛,正如案例中的窦老师,她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来创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纳入所有东西,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很宏大的主题,缺乏了平时微创造的积累,是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我们教育者要不断在实践中调整教学,寻找儿童创造性表达的路径,培养儿童创造力。

附录:

1A part:

Case 1:

1B part:

2A part :

2B part:

2C part :

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第2篇

摘要: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要解放幼儿的创造力,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同时,教育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力。画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儿童赋有很强的创造力,为了让儿童发挥这一能力,他提出了“六解放”。

一、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发挥想象的潜能。

2.解放儿童的双手。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是很常见的。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只要把知识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一切他们都应该帮助他们打理。但这却让儿童的双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其实在处理自己的琐事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必备的技能。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他们的创造力。

3.解放儿童的眼睛。

儿童其实就想一台摄影机,可以在无意识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多多接触大自然,在自然中发现并学习。这有利于儿童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4.解放儿童的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限制他们。

5.解放儿童的空间我们要给儿童提供的环境不可以局限于家里或是学校,应该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6.解放儿童的时间父母喜欢给儿童安排时间,怕儿童不能合理的安排。其实不应该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让他们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儿童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法,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3~6岁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作为教育者,不要用怀疑的口吻去问儿童,这样很容易破坏掉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做某事的时候,我们除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之外,还要为他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独立、勇敢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放手让儿童去做。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1.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儿童打开想象的大门。

美术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中国美协儿童美术艺委会主任杨永青说:

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所爱。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

2.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游戏对儿童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真多家长认为那些价格昂贵的玩具,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但家长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儿童对这些玩具的喜爱,远远不及那些沙子、泥土、水等。因为儿童开始认识世界,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正是启发孩子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

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儿童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儿童需要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不受约束。教师要少说“不”,要能容忍。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使孩子的创造活动有物质基础,孩子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再者提供创造的时间,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活动。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教育者,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育者要多用肯定,积极向上的言语,让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总之,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育者应该从小对儿童进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儿童国画中创造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创造力

美术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能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原则,能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当地资源,向大自然选材,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常教常新、富有生气。

传统的国画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金鱼》一课,是让学生观看金鱼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金鱼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金鱼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鱼趣图》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的欲望、兴趣。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一、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二、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因此,农村孩子十分珍惜每周一节且来之不易的美术课。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我颇有体会,每当他们从课堂中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想以自己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用薄纸印摹捡来的画面纸片;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涂抹和影印,便会悄悄的搞起自己的创作。经过一番工夫,他们的作品出笼了,得到了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这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亲手孵出的作品羞涩地掬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认可。因此,当学生用自己的手和思维来涂鸦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做教师的都应当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这样不仅能尊重学生们那些乱七八糟的作品,更重要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每个学生在美术上都有闪光点,倘若我们教师不注意有时就会使之熄灭。而我们的一句不经意鼓励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作,尽情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要让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较好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中发现有个性的作业我们应积极支持,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想,我们都应该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唤醒他们潜在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美术兴趣,作为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们应懂得尊重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什么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切忌给孩子们泼冷水或武断的否定,有時农村孩子的思维太天真,心灵太美好。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千万不能给他们可爱的构思洒上一点点污淖,而是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培养他们的创作激情。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所以,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心中的教师”、“家”、“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充分地发挥他们天赋以达到他们年龄可能达到的美术成绩。

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第4篇

一、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得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儿童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儿童创造力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善于大胆幻想。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三、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地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还能促进智力发展。

四、注意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②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应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③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俗话说,“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也能促进“心灵”。在动手操作、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验证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造力的形成、提高和发展。

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第5篇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爸妈总是容易把创造力限定在创作艺术品、音乐作品的艺术能力上。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思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把想像的事情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用独特的方式建筑或者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孩子重要的潜能之一。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第6篇

所谓创造力,是发散思维的外在表现行为,是一种思维能力,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创造力本质在于创新,能够提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创造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需要人去挖掘、引导和培养,学前儿童由于心理差异,年龄层次的不同,创造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在方法和策略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学前儿童好动且富有想象力,从3岁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表露,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基本保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创造性思维》中写道:“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喜欢回到幼儿时期的概念世界中去,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目光和解题方式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便于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释放幼儿的天性,给予幼儿极大的自由,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适当给予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大解放”观点,即解放幼儿的眼睛、嘴巴、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勤于观察,学会思考,大胆操作,充分交流,感知自然,做到这“六大解放”,幼儿的天性得以发挥,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家长和教师应允许幼儿提出疑问,善于启发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古今中外的许多发明家,如爱迪生、瓦特、鲁班等,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幼时的好奇心,在孩提时代,他们就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遇到新鲜事物总会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诸如同样是金属制品,为什么轮船在水里可以浮起来,铁块就会沉下去,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创造力诞生的标志之一。作为幼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大胆想象,时常设置疑问,启发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多思考,用发散思维看问题和现象。摒弃旧观念,转变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幼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幼儿游戏活动环节。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通过组织幼儿游戏,既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幼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这种满足感的驱使下,会逐渐形成创造过程中的所谓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发挥创造力。通过幼儿游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幼儿可以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过渡到能将过去的经验进行组织和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的创造。幼儿游戏中,包含有许多创造性空间,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应抹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施展空间,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多做一些表演性游戏和建构性游戏。

四、注重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创造力便无从谈起。一切创新活动的开端都是以想象力萌芽为标志。3~6岁年龄段是学前儿童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崇尚自然,内心充满好奇和幻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顺乎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自由幻想的权利,这也是保护了幼儿的创造天性。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首先,要开发幼儿的感性思维,引导幼儿想象各种日常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并指导幼儿观察、了解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其头脑中形成记忆。丰富的各类事物形象,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经常带领幼儿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增长见识,这样,幼儿就极容易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串联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也将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全面发展。再次,要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培养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绘画、音乐等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幼儿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

总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兴趣的激发,幼儿游戏以及想象力的培养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再次,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创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活动。

儿童创造力 第7篇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开, 各中小学校大都开齐了美术、音乐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督导力度, 大大提升了艺术课程的地位。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 一直被视为“小三门”的美术、音乐课程相继走上了课表, 很多学校也竞相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 提出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理念。开齐开足、花样繁多的艺术课程成为各校的亮点, 能画、会唱成了孩子素质的体现, 接受课外艺术教育成了一种时尚, 也成了为数不少的孩子的课外生活。

背后隐忧

在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 一方面, 一些授课老师虽然是专业出身, 能写会画, 专业领域内也颇有造诣, 但对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却知之甚少, 缺少研究, 更不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他们错误地把基础美术教育和训练基本绘画技能、技巧等同起来, 盲目地把成人的绘画技巧、表现方式、思想内容强加给孩子, 忽略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背离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初衷。

另一方面, 家长中又有几位能够真正懂得基础美术教育?在他们大脑中美术和画画原本就是一回事。他们望子成龙心切, 紧跟时代潮流, 却对艺术教育的性质、作用缺乏研究, 大都急于孩子的“艺术作品”能够早一天问世, 更期盼着孩子的作品能够去参加比赛, 走进展厅, 一展才华。

在很多课外美术教育活动中, 授课老师因为自身教育理念、意识的欠缺, 更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 急功近利,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都从国画花鸟、山水开始, 教孩子用笔的道理, 反复训练中锋、逆锋、侧锋, 仔细研究墨的浓、淡、干、湿;从《芥子国》等传统画谱入手, 教孩子习之以梅、兰、竹、菊、石、树等, 入手快, 效果显著, 一个星期下来, 孩子就能画上两笔竹子, 撇两笔兰草, 再经过装裱, 俨然“艺术作品”, 即可登堂入室, 老师自然教学有方, 家长岂不欢欣?

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 混淆了真正意义的儿童画和成人绘画的区别。目前, 就算是在一些少儿绘画展览中, 有的儿童绘画作品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方法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成人化的烙印———成人的技法, 成人的审美, 成人的理性思维。

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是儿童自由描绘的绘画作品, 它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客观情理的限制, 是儿童表现自我的一种独特方式。李智在《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中国美术教育》, 2000版) 一文中明确指出:“……它必须是儿童自制的, 必须是儿童在生命开始阶段对世界的探索、尝试, 表达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 自发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的作品, 它个性鲜明, 不拘一格, 没有成人的经验和眼光的‘烙印’, 不受任何限制, 也不受真实的约束, 没有任何清规戒律, 形成儿童画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可以说儿童的绘画应该是儿童自由发挥完成的, 是天真烂漫的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单纯质朴的情感表达———虽然它还很不成熟, 甚至是可笑的。从表现内容和方法上谈, 儿童思维活跃, 敢于想象、创造、天真、纯朴, 其绘画形式不拘一格, 不受任何成规的约束和条条框框的限制, 可以画什么、应该怎样画对儿童来说是不存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技法, 就是规则的线条有时都画不出来, 更何况诸如国画里用线的中锋、侧锋、逆锋, 墨的浓、淡、干、湿?“孩子只凭热情作画!” (崔子范语) 但在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学中, 教学的题材内容、表现方法却都远离儿童的生活, 背离了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 束缚了儿童自由表现的天性, 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更何况在传统的绘画题材里, 文人墨客所赋予表现对象的深刻内涵, 如“四君子”、“清骨”、“高洁”等, 儿童又作何理解?

这类课外美术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 对孩子的训练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临摹, 学生依样画葫芦, 其摹本大都从传统的画谱中变通而来。而在传统的画谱中, 花鸟、山水的入门大都有其定式, 如画竹子就有“人字叶”、“个字叶”、“介子叶”等, 画兰草有所谓“两笔交凤眼”之说, 石、树等也都有固定的起手式———顺序、方向等, 循规蹈矩, 不应逾越。这些都是前人长期绘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是成人主观的思维、理性的表现, 它怎能取代极具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儿童自由表现的天地———儿童画?美国教育家罗恩德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 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在一个固定程式的束缚下, 用成人的方法、技巧, 表现着陌生的内容, 谈何开发智力, 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种重视技能技法训练, 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才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下, 儿童画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制约着基础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解决策略

这种现状的产生, 既有社会的原因, 也有家庭的因素, 但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性质、价值意识不足, 是其根本原因所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追求人文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在很多少儿课外美术教育活动中, 却错误地抛开了基础美术教育的性质与价值, 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甚至是纯成人化技能的训练, 影响了基础美术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方面, 我们应希望家长转变观念, 正视自己孩子的作品, 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和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掌握儿童美术教育理论, 了解基础美术教育的性质、价值, 走进儿童的世界, 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 各级文化部门及学校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 通过展览、媒体宣传等形式, 给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使全社会都能了解、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 了解基础美术教育的性质、价值及其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浅谈儿童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第8篇

一、了解儿童画发展的几个时期

首先, 无具体形象在纸上随意图画, 这是涂鸦期绘画。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画画, 但有趣的线条发泄了他们的情感, 是视觉经验和手指配合而产生的, 一两岁的幼儿正是无目的涂鸦期, 只要拿到笔家里平面的东西很难幸免, 此时, 家长要及时提供便于孩子涂画的地方, 不要一味地制止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逐渐转为有目的涂鸦期, 凌乱的线条逐渐有一些规律, 他们开始画一些有控制的线条, 并能边涂画边描述, 此时, 他们的作品在大人眼里基本看不出是什么, 但这里却表达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涂鸦期的儿童画好比一粒未破土的种子, 但她孕育了一颗新生命的诞生。所以, 涂鸦期儿童画是儿童画中最神圣的绘画,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支持孩子。

其次, 是象征期。当孩子四五岁的的时候就进入了象征期阶段, 他们以象征式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般喜欢画人、画动物, 人物、动物的特征都用特有的、夸张的符号表现, 幼稚自然的运笔, 天真可爱的想象, 都是儿童画中最宝贵的地方, 这是带有儿童画原生态的绘画。这是学画的最好时期, 这个阶段学习绘画主要靠模仿成人和老师的绘画, 但我们不能只用模式化的教学, 老师要多做演示,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更多的范例,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模仿机会。口头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 口头讲解要配合范例来教学, 孩子年龄越小口头讲解越要富有童趣, 用故事贯穿示范过程, 更利于对内容的掌握, 充满趣味的课堂更容易开启孩子想象的翅膀。

当孩子到6~8岁的时候, 他们可以用画笔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这一时期为表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力的发展, 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 他们的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 这是学画的黄金时期。我们引导他们不仅要深入生活, 还要深入心灵。不仅用手去画, 还要用心去画;不仅画形象, 更要画想象;不仅要画基本形, 更要画变化形;不仅画细节, 更要画情节。他们不受时空的限制, 想象丰富, 表现力强。创造了无数令人惊讶的作品。表现期儿童要学会用各种方法, 各种用具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心智和情感。

最后, 进入到写实性绘画的时期就是写时期。八岁以后的孩子从心理到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怀疑以往的的思维方式, 从天真幼稚的自由想象变得理性化了。他们开始怀疑以往的画法, 力图用写实的方法画画。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绘画技法上的困难, 如绘制水平直线、构图和物体透视的的掌握等。这些困难的出现是正常的, 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此时, 要将学习技法和美术欣赏结合, 通过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手法, 从而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不只停留在对技法的追求上。美术作品的欣赏能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大胆创作。

二、做儿童画创作中的“护林员”

儿童绘画本身是一种美术创作活动, 但它的教育意义重于美术意义。因此, 教师在指导儿童绘画时, 要以“只求其意, 不言求其行”为准则, 教师更应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 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1.从游戏的角度来看, 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 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多数儿童刚开始涂画时是用拳头握蜡笔的。随着控制能力的提高, 乱涂者就逐渐调整这种抓握, 以满足自己的感性需要。训练幼儿正确的握笔和模仿成人绘画, 这种方法不仅会挫败他们的兴趣, 而且还会削弱正常的涂画发展。开始时, 应该给乱涂者一支质量好的蜡笔。给他多了, 他就会不时停下来, 从各种各样的颜色中挑选蜡笔, 这样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打断他的重要的活动以及终止他的思路。纸的大小是另一个考虑的重要方面。乱涂者需要很大的纸张的面积, 以供他手臂自由而大幅度的活动, 最好是白纸, 因为他的记录将得到最显著的展示。

2.不拘泥于绘画的题材及材料, 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活动中, 体验不同材料、技法带来的乐趣。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更自如的控制动作了, 此时可以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材料让他们工作。给他们各种颜色、尺寸的纸张, 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向他们提供提高艺术享受的机会。儿童已有蜡笔画、水彩笔画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教他们用鲜艳的水溶颜料和蜡笔组合作画的技能。用来作画的是蜡笔, 首先, 用蜡笔绘制自己想要的图案, 最好是浅色这样有神秘感;初学者应该先只得到一种颜料, 用水彩笔把颜料涂在蜡笔画上, 画笔所到之处立刻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最后, 当画纸被涂满时, 蜡笔的底稿马上凸显, 他们的作品完成了。如果想有更加特殊的效果还可以撒盐粒, 营造冰晶或雪花的效果, 但必须在画较湿的时候。以后, 随着儿童需要的出现和他们技能的发展, 他们会认真的使用多种颜色。就目前而言, 他们的目标是提高手眼协调, 获得对工具的控制能力以及从美术中体验快乐。

3.作品的表现主要源于生活, 在开始构思阶段, 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 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生活是幼儿绘画创作的来源, 教师要启发引导幼儿, 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元素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如果儿童想要画哪个物体, 但似乎没有把握或画的不尽如人意, 就应该给他提供机会, 尽可能获得直接经验。自画像, 是孩子感兴趣却又难以下笔的题材, 首先让每个幼儿照镜子寻找自己的特征, 这个过程就让孩子很兴奋, 抛开顾虑开始画了, 孩子不会纠结画的是否像自己, 他们会赋予自己的想象在作品里, 女孩子会画美丽的裙子, 卷卷的头发, 虽然不是成人标准的“像”, 但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愿望, 留给欣赏者更多的是欣喜。我在辅导画的过程中, 有个孩子画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 可在画面中肯德基画的最大, “KFC”占据了很大的画面。后来了解到因为这是去肯德基的必经之路, 而快餐是大部分孩子所心仪的, 所以非主要因素占据了更大的画面。同样, 儿童美术所包括的细节、数量、质量会随着儿童感觉经验和洞察力的提高而增加。

三、结语

我们的任务是引起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供适当的材料、活动和鼓励。培养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打破思维定势, 跳出思维性习惯, 不限制孩子的才能, 让他们在快乐有趣的作画中独立思考, 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铁桥.儿童学画问答.铁岭市新闻出版局, 1999.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浅谈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

学前即为每个人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性时期,所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以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可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基本上和创造力相同,然而不同的年龄会存在差别,在儿童时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会提高发散性思维,儿童积累越多的社会经验,教育训练越全面,则其创造力会显著提高。然而也有部分会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削弱创造力的情况,产生这些现象是由于在成长阶段,儿童在形成和发展创造力的过程中,由于经历多种失败等遭遇,心理负担加重,因而会严重限制其思维。

二、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1.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气氛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环境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结合幼儿的特征而巧妙设计的。结合《规程》中提出的“创设和教育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幼儿园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各样优势资源和条件,使幼儿园各个角落的教育功能都得到体现,在环境中始终贯穿教育意图。所以,创建自由、民主、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经常激励、表扬幼儿,使用“你可以”“你能行”“你试试看”等话语鼓励幼儿,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探索,指导幼儿和小伙伴们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轻松活泼的心理环境中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

2. 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音乐与文学中充分结合技能练习和整体形象的创造。比如,使用何种声音能表达迷路的小花鸭的寂寞和畏惧,才能将小朋友的同情与关心演唱出来?等等,使幼儿自己寻找感觉,逐渐自主调节声音与控制音量,无需教师将声音轻重的地方直接告诉幼儿。通过该种结合,能在表达意向中提高技能,让个体在自我创造的反馈中获得享受、自信和满足,进而不断提升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赏识评价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还能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激发其兴趣,让幼儿在成功后获得成就感。在幼儿创作好一幅作品后,幼儿会强烈地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更愿意将喜悦和其他人一起分享,以期获得教师和小伙伴的赞扬和认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必须尊重幼儿,要将其中积极正面的地方找出来,了解幼儿的内心,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该种方式能很好地保护幼儿。比如,在一次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我对幼儿进行肯定,能促进幼儿的创造力。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逐渐形成独立性,比如几个月的孩子从大人的手中抢夺饼干放到自己的嘴中,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拒绝大人的搀扶,等等。由此可见,孩子不愿意大人帮助其正是逐渐形成独立性的过程。尤其是孩子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有更强的独立性,不管什么事情就喜欢自己做,不肯接受大人的帮助。若家长对孩子的这一特点不了解,将孩子的独立性视为不听话和顽皮,对其进行打骂,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其自尊心,让孩子逐渐形成什么事情都只能由父母包办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严重缺乏,会让孩子成为畏惧困难、主见性不强的人。为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独立性,作为家长,必须使其凡事自己亲自去做,不能担心其出现危险或者做错了就不让其做,而应该让其独立完成。孩子经过实践活动能形成自主独立的能力,面对外界遭遇的各种事情能自如应付,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要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大胆地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家长还要在生活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比如,让孩子自己去隔壁借东西,独立去商店或者超市买东西等;必要时家长可设置部分障碍,使孩子能通过动脑筋自主完成自己面对的难题,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拥有更大的成就感。显然,放手使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不代表着不管孩子,而是在孩子提出一些通过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所做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时,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过于放任,否则会娇惯和纵容孩子,使其变本加厉,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家长在指导孩子时要保持一定的耐心,或者告诉孩子可能产生的危险和不良后果,让孩子易于接受,不容易叛逆和反抗。

综上所述,对于老师而言,其身兼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因而必须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儿童的创造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推动幼儿创造力的逐渐发展和进步,为祖国将来良好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帅.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体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6):190,231.

儿童创造力 第10篇

关键词:创造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分析,美术教育是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

一、从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1. 创造性原则是儿童美术教育原则之一

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合格的美术教师会保证儿童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到思考再到完成作品的创造过程。例如:在过年过节时,教师启发每个儿童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作为礼物。为了让儿童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不多做要求,只是让儿童怀着祝贺爸爸妈妈节日快乐的真挚感情,尽量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形象画出来,充分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乐趣。

(1)培养精确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需要用来观察的实物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观察,帮助他们分析概括出所画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强化他们的印象,再进行描绘。这样可逐步让儿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预先想让儿童进行画猫的练习,那么在几周前就可以提醒幼儿对身边的猫进行观察。当天,可以借来实物让儿童进行观察。在观察小猫时,儿童应该会注意到猫的基本形状,如猫的头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全身毛茸茸的,还有一条大尾巴。但是大多数儿童可能会没有画猫的胡子,没有看到猫的耳朵是尖尖的,三角的。这些细节之处教师就应该提醒儿童注意观察,并多用这些形式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2)培养注意力

注意指人的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通常在注意一个事物物不不久久,,又又被被更更有有吸吸引引力力的的事事物物吸吸引引,,就就把把注注意意力力移移到到下下一一个个事物上。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还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得到发展。相对于体育活动、音乐活动而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比较安静的艺术活动,也更容易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3)培养想象力

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的想象能力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带有情节的图画,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儿童具备了一定表现物象的能力,能够画出较为完整和清楚的个别物象后,教师可以向儿童指出表现简单情节的目标,要求他们画出具有一定情节的画面,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儿童画个别物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例如“太阳出来了”,“小朋友踢球”,“下雨了”等,将几个事物联系起来,凑成有一定情节的连环画。

2. 美术活动的操作性

美术活动中的操作性是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仅仅讲解美术知识、谈论体验和感受对儿童来讲毫无意义。要给他们充分的动手机会,最理想的是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满足他们随时动手去画或制作的创造欲望。

从审美能力的形成来看,绘画是视觉艺术,必须讲究审美。在启发幼儿按编号将作品连成一片时,在幼儿眼前出现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宣传画,其中背景色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不断变化、错落有致的彩色老房子和黑色线条的现代城市建设交相辉映。

二、从创造力的构成来看

我国学者根据创造力与智力的密切关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主要由三个大的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第二个方面是智能因素,第三方面是非智能因素。

1.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原材料

运用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让儿童掌握一些美术知识和技能。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种是片面强调技能和技巧,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范画临摹,这样无形中就束缚和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偏离了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另一种不主张教儿童任何技能,任其胡画乱抹。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表现技能的基础上,又充分给他们留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 智能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一般智能

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体现了人们检索、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对事物做间接概括和反应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发散思维能力。它体现出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造力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引起专注———明确问题———发散联想———评鉴选择。

这里又回到了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的儿童世界里,运用形象丰富、色彩斑斓的美术活动,可以实践创造力的运行过程。以一次儿童美术活动为例。

浅谈儿童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第11篇

幼儿美术 创造力培养 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幼儿园的儿童美术作品,都如出一辙地展示在幼儿园的作业栏中,家长和老师多以是否画得“像”作为衡量的标准,正是这个“像”泯灭里许多孩子创作的天性。作为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能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感受,为幼儿创造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一、了解儿童画发展的几个时期

首先,无具体形象在纸上随意图画,这是涂鸦期绘画。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画画,但有趣的线条发泄了他们的情感,是视觉经验和手指配合而产生的,一两岁的幼儿正是无目的涂鸦期,只要拿到笔家里平面的东西很难幸免,此时,家长要及时提供便于孩子涂画的地方,不要一味地制止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逐渐转为有目的涂鸦期,凌乱的线条逐渐有一些规律,他们开始画一些有控制的线条,并能边涂画边描述,此时,他们的作品在大人眼里基本看不出是什么,但这里却表达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涂鸦期的儿童画好比一粒未破土的种子,但她孕育了一颗新生命的诞生。所以,涂鸦期儿童画是儿童画中最神圣的绘画,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支持孩子。

其次,是象征期。当孩子四五岁的的时候就进入了象征期阶段,他们以象征式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般喜欢画人、画动物,人物、动物的特征都用特有的、夸张的符号表现,幼稚自然的运笔,天真可爱的想象,都是儿童画中最宝贵的地方,这是带有儿童画原生态的绘画。这是学画的最好时期,这个阶段学习绘画主要靠模仿成人和老师的绘画,但我们不能只用模式化的教学,老师要多做演示,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更多的范例,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模仿机会。口头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口头讲解要配合范例来教学,孩子年龄越小口头讲解越要富有童趣,用故事贯穿示范过程,更利于对内容的掌握,充满趣味的课堂更容易开启孩子想象的翅膀。

当孩子到6~8岁的时候,他们可以用画笔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这一时期为表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他们的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这是学画的黄金时期。我们引导他们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深入心灵。不仅用手去画,还要用心去画;不仅画形象,更要画想象;不仅要画基本形,更要画变化形;不仅画细节,更要画情节。他们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丰富,表现力强。创造了无数令人惊讶的作品。表现期儿童要学会用各种方法,各种用具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心智和情感。

最后,进入到写实性绘画的时期就是写时期。八岁以后的孩子从心理到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怀疑以往的的思维方式,从天真幼稚的自由想象变得理性化了。他们开始怀疑以往的画法,力图用写实的方法画画。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绘画技法上的困难,如绘制水平直线、构图和物体透视的的掌握等。这些困难的出现是正常的,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此时,要将学习技法和美术欣赏结合,通过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不只停留在对技法的追求上。美术作品的欣赏能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大胆创作。

二、做儿童画创作中的“护林员”

儿童绘画本身是一种美术创作活动,但它的教育意义重于美术意义。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绘画时,要以“只求其意,不言求其行”为准则,教师更应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1.从游戏的角度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多数儿童刚开始涂画时是用拳头握蜡笔的。随着控制能力的提高,乱涂者就逐渐调整这种抓握,以满足自己的感性需要。训练幼儿正确的握笔和模仿成人绘画,这种方法不仅会挫败他们的兴趣,而且还会削弱正常的涂画发展。开始时,应该给乱涂者一支质量好的蜡笔。给他多了,他就会不时停下来,从各种各样的颜色中挑选蜡笔,这样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打断他的重要的活动以及终止他的思路。纸的大小是另一个考虑的重要方面。乱涂者需要很大的纸张的面积,以供他手臂自由而大幅度的活动,最好是白纸,因为他的记录将得到最显著的展示。

2.不拘泥于绘画的题材及材料,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活动中,体验不同材料、技法带来的乐趣。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更自如的控制动作了,此时可以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材料让他们工作。给他们各种颜色、尺寸的纸张,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向他们提供提高艺术享受的机会。儿童已有蜡笔画、水彩笔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教他们用鲜艳的水溶颜料和蜡笔组合作画的技能。用来作画的是蜡笔,首先,用蜡笔绘制自己想要的图案,最好是浅色这样有神秘感;初学者应该先只得到一种颜料,用水彩笔把颜料涂在蜡笔画上,画笔所到之处立刻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最后,当画纸被涂满时,蜡笔的底稿马上凸显,他们的作品完成了。如果想有更加特殊的效果还可以撒盐粒,营造冰晶或雪花的效果,但必须在画较湿的时候。以后,随着儿童需要的出现和他们技能的发展,他们会认真的使用多种颜色。就目前而言,他们的目标是提高手眼协调,获得对工具的控制能力以及从美术中体验快乐。

3.作品的表现主要源于生活,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生活是幼儿绘画创作的来源,教师要启发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元素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如果儿童想要画哪个物体,但似乎没有把握或画的不尽如人意,就应该给他提供机会,尽可能获得直接经验。自画像,是孩子感兴趣却又难以下笔的题材,首先让每个幼儿照镜子寻找自己的特征,这个过程就让孩子很兴奋,抛开顾虑开始画了,孩子不会纠结画的是否像自己,他们会赋予自己的想象在作品里,女孩子会画美丽的裙子,卷卷的头发,虽然不是成人标准的“像”,但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愿望,留给欣赏者更多的是欣喜。我在辅导画的过程中,有个孩子画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可在画面中肯德基画的最大,“KFC”占据了很大的画面。后来了解到因为这是去肯德基的必经之路,而快餐是大部分孩子所心仪的,所以非主要因素占据了更大的画面。同样,儿童美术所包括的细节、数量、质量会随着儿童感觉经验和洞察力的提高而增加。

三、结语

我们的任务是引起兴趣和培养创造性思維,提供适当的材料、活动和鼓励。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跳出思维性习惯,不限制孩子的才能,让他们在快乐有趣的作画中独立思考,表现自己心中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铁桥.儿童学画问答.铁岭市新闻出版局,1999.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儿童创造力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

学前教育行业是近几年的热门行业,伴随着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学校和家长们重视,接踵而来的是一些少儿美术兴趣班、少儿画室的开办,足以可见人们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性。这也赋予了学前儿童美术教师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又要细心地把握儿童的特点及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教育手段贯穿学前教育的全过程,真正让学前儿童在艺术创作中激发艺术潜能和天赋,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学前美术课堂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每位教师对儿童艺术创作的指导以及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提高审美意识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有独特的想象力,我们要客观了解他们的这些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无拘无束和大胆创新中创意造型,将他们看到和感受到的丰富奇特的生活世界转化为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美术世界,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前儿童的美术课程无外乎简笔画课、手工制作课、美术欣赏课等,上好这些课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搞好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在上简笔画课时,针对学前儿童思维的不连贯性,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告诉他们一些简单道理和自然规律,反复引导他们认识绘画中线的重要性。让他们通过大量练习,在想象中加深印象。在简笔画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听儿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把它创作成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思索,丰富了想象的内容,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表现在作品中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创作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将为他们今后学习美术学科及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在上手工制作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多动脑,多动手,这样手脑并用,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泥塑课上捏小兔子时,教师引导儿童分析小兔子的结构组成部分,并讲解和演示制作步骤,再让儿童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制作出来的小兔子各种各样,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找出自己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在掌握了制作要领后,教师再启发他们进行创意设计,经过儿童的积极思考后,各种各样的小兔子便相继诞生,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手工课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儿童的思维,使儿童的作品体现其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所以对于儿童的作品,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保持原创性,切不可随意改动。

再次,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画册图片、影像、电子照片这样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刺激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这种生动丰富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辅助讲解这些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使学生从欣赏中开发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当然,教师在这几种教学活动中,还应遵循“寓教育乐”原则,毕竟,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生命重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儿童大胆地想象创造,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及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见,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讨和完善,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做好儿童的引路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人才的辈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金波.婴儿与幼儿——两个大世界[J].大众健康,2011(6).

[2]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7).

[3]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城域光传输网下一篇:预应力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