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2024-06-26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精选9篇)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第1篇

1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患病阶段是人生最痛苦的时期,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期,是最需要理解安慰体贴的时期,一旦患病,有部分患者心理落差非常明显,灰心、焦虑、痛苦、无奈,找不到心中的支撑点,这个时期突出的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此时此刻,如果能及时的发现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的疏导心理压力,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手术对于患者是高强度的应激源,可以引起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物质增高,尤其应激反应时机体产生的激素可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冠状血流减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改变,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进程,有时甚至不得不停止手术,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这方面的影响,对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突出了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2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侵入性的、破坏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但要受到疾病自身的折磨,还要受到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无论哪一种手术都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和危险性,由此可能改变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模式,甚至带来家庭危机,因此手术必然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

手术前心理护理的任务,是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生理状态,摸清患者心理脉络,表现出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使患者勇敢地面对手术,由被动承受手术,变为积极主动的配合。具体包括:精神状态、人格类型、社会适应能力、有无宗教信仰等等。恐惧、焦虑、无助,并伴有失眠,食欲下降、心悸、脉博呼吸增快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做好如下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入院之初,就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I: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白衣天使的形像,多与患者交流,增进了解和相互信任,告知患者可以在此获得哪些解答和帮助,随时指导患者积极适应周边环境、人员、制度等,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把准备工作做到前面。

针对焦虑恐惧,教给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如腹式呼吸;对伴有失眠者利用音乐效果让患者接受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针对抑郁,主要利用情绪疗法的原理,帮助患者认识到其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并努力改变它,教给患者及时阻断负向思维和不良情绪。

针对患者对疾病和手术、麻醉知识的了解不足,给予必要的宣教和解释,讲解手术的目的、效果、麻醉方法,同时介绍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帮助患者分析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介绍我院成功的手术案例,并请他们介绍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现身说法,解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对肿瘤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医生和护士解释病情必须一致,如有出入必将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给手术和治疗带来不良影响。

帮助患者与家属的密切联系,鼓励患者多与家属、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如实表达内心需求,同时帮助患者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3 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在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全方位为患者服务的办院宗旨指导下,以往的以单纯治疗为主,转型为心理治疗和身体治疗相结合的今天,能否在手术室这一块方地,也能使心理护理的作用得到延续,是新时期的新选择,所以在现在或者在未来,也能把心理护理工作作到住院患者的全过程,而避免脱节,是患者的期望,也是我们的期望,因为术前的心理护理正是为了手术这一天,而进行的术前训练,就像战士练兵为了实战一样,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能使心理护理更加有效的突显,我相信心理护理人员全程陪伴患者包括手术室这一阶段也不会太远。

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即将开始的手术,会产生孤独无助感和强烈的恐惧心理,对此,应由术前最为信任的心理护理人员陪伴。如果是全麻患者,最理想的是陪到全麻生效再离开。同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必要时触摸和轻握患者的手,使其感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关怀,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给患者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比如与患者做简短的语言交流等,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可用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调动家属方面的支持系统。总之,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患者感到安心,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一个积极温暖的团队在支持他,使他能勇敢地迎接手术的到来。

4 体会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第2篇

前言

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等。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科学的临床护理都必须可少,其可以减轻患者压力,改善或者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为验证其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床事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翠萍.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54:208.

[2]魏显华.浅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9:291.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15-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职责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性化护理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及个人隐私为核心,其目的是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在就医的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1]。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治疗是外科系统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病人在手术前大都对麻醉和手术感到焦虑或忧伤,甚至悲观、绝望[2]。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娴熟的技术以及与病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时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1 尊重患者人格,由于手术操作及麻醉的需要,暴露患者隐私部分的情况时常发生

手术过程中必须对术野进行充分暴露,涉及敏感部位,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医生都在场,会使患者有不被尊重感及羞耻感,可能给患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及心理伤害。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的这种情绪.在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手术的操作流程,缓解其紧张情绪,并对可能出现的隐私部位暴露进行事先说明,告知其该操作的必要性,并尽可能保护患者隐私部位,打消其心理障碍。

1.1 麻醉配合以及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过分暴露患者的躯体,如在行椎管内麻醉时,需要暴露患者的背部和臀部,应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1.2 因手术需要摆放各种体位而需要暴露患者隐私部位时,应在患者麻醉前清醒状态下做好解释,以免手术后患者产生被侵犯隐私的负面情绪.如在术野消毒时,将患者身上的小被轻拉到腿脚部,消毒后尽快覆盖消毒治疗单,能使患者感觉到有被覆盖,弱化了暴露的过程,会使患者有隐私被尊重的感觉。

1.3 在对患者隐私部位进行手术时,要减少手术间的参观人数,控制人流,减少患者不安情绪.尽量避免在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医生以及参观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导尿、体位摆放等操作,以防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伤害。手术结束后,应给患者穿好衣裤,覆盖合适的被单。

2 术中护理

护士接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每位医护人员都要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和对患者的隐私保密,不得随意议论病人和与手术有关或无关的事情。避免造成病人的不安或引起医疗纠纷;不要谈家常闲语,更不能嬉笑。医护人员的随意态度,会造成病人的误解,以为自己不被关心重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从而产生不信任感。

手术室护士应热情接触患者,主动向患者先作自我介绍,消除其对手术室人员和手术室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护士可以运用恰当的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一边对患者进行查对、摆体位、接尿管、建立静脉通道等操作,一边自然的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及症状等,分散患者对不适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通过询问,护士又能简单了解患者的顾虑,向其讲明手术的有利条件及必要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劝慰.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增强对手术的安全感和治疗信心;有利于患者手术的心理及生理状态。

无论是麻醉前还是麻醉后,病人清醒时,护士对患者采取的任何措施和操作,都应当对患者讲明目的、步骤,操作时要动作轻柔,说话和蔼,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既能反映出对患者的尊重,又能体现出指导合作和共同参与的新型护患关系。

3 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各种生理指标变化,通过患者直观的生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手术过程中难免器械的传递碰击声、电刀的噪音、医师之间关于病情的交流、手术床位置的调整、手术间内其他不良声源等声音,容易使区域麻醉,意识清楚的患者以及全身麻醉但存在术中知晓反映的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引起生命体征及情绪的变化。因此,司械护士要提高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性,动作轻柔,保持安静,尽量用眼神会意,保护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使之平稳地渡过围术期。

手术室护士应对手术中的患者及家属有所了解,在手术适当的时间向家属通报一下手术的进展情况,缓解患者家属等待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手术进展的顺利可以给患者家属极大的安慰。

手术结束后,护士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认真讲解手术过程,耐心回答询问,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总之,要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护士除了应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心理护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需要投入爱心、责任心、耐心的过程,因此,护士要更加完善心理护理工作,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提高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建.日本医院的人性化护理见闻[J].护理管理,2008,8(9).

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体会 第4篇

1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患病阶段是人生最痛苦的时期,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期,是最需要理解安慰体贴的时期。一旦患病,有部分患者心理落差非常明显,灰心、焦虑、痛苦、无奈,找不到内心的支撑点,这个时期能够突出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此时此刻,如果能及时地发现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的疏导,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手术对于患者是高强度的应激源,可以引起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物质增高,尤其应激反应时机体产生的激素可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冠状血流减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改变,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手术进程,有时甚至不得不停止手术。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这方面的影响,对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突出了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2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侵入性的、破坏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但要受到疾病自身的折磨,还要受到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无论哪一种手术都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和危险性,由此可能改变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模式,甚至带来家庭危机,因此手术必然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

手术前心理护理的任务是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生理状态,摸清患者心理脉络与表现出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使患者勇敢地面对手术,由被动承受手术变为积极主动地配合。具体包括:精神状态、人格类型、社会适应能力、有无宗教信仰等等,有无恐惧、焦虑、无助并伴有失眠、食欲下降、心悸、脉搏呼吸增快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应做好如下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患者入院之初,医护人员就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患者信任。多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可以在此获得哪些解答和帮助,随时指导患者积极适应周边环境、人员、制度等,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把准备工作做到前面。

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教会自我放松的方法,如腹式呼吸;对伴有失眠者利用音乐效果让患者接受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针对抑郁,主要利用情绪疗法的原理,帮助患者认识到其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并努力改变它,教会患者及时阻断负向思维和不良情绪。

针对患者对疾病和手术、麻醉知识的缺乏了解,给予必要的宣教和解释,讲解手术的目的、效果、麻醉方法,同时介绍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帮助患者分析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介绍我院成功的手术案例,并请同室病友介绍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现身说法,解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肿瘤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医生和护士解释病情必须一致,如有出入必将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手术和治疗带来不良影响。

帮助患者与家属密切联系,鼓励患者多与家属、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如实表达内心需求,同时帮助患者提高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

3 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即将开始的手术,会产生孤独无助感和强烈的恐惧心理,对此,应由术前最为信任的心理护理人员陪伴。如果是全麻患者,最理想的是陪护到全麻生效再离开。同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必要时触摸和轻握患者的手,使其感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关怀。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给患者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比如与患者做简短的语言交流等,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可用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调动家属方面的支持系统。总之,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患者感到安心,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一个积极温暖的团队在支持他,使其能勇敢地面对手术。

4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是指手术后返回病房直至出院的这一段时间,目的是尽快恢复各项生理功能,尽量减轻身体痛苦,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手术麻醉期已安全度过,患者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术前的各种心理障碍都随着手术的顺利结束而消除,但仍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不敢翻身、活动、不敢咳嗽、不敢进食、不敢排便,担心术后留有后遗症,对手术预后缺乏信心,身体不适、切口疼痛等因素,都增加了新的心理负担。针对患者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讲解哪些问题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手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怎样应对要条理清晰,详略得体。在适当的时间说出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缓解手术和麻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手术的不同类型给予人性化的服务。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够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难关。

手术患者术中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8例手术患者, 男163例, 女75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17岁。

1.2 心理特点

关注身体隐私暴露情况:手术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进入手术间以前, 多数手术患者对裸露身体既害羞又无奈, 从而对手术产生一些抗拒心理。由于害怕麻醉, 怕疼痛而产生焦虑、恐惧、疑虑以及安全需要的渴求心理;担心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手术成功与否及预后情况;术前签字时介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 均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由于置身较为陌生的环境中, 且术中操作带来一些不适, 多数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言行较为敏感, 同时对自己身体的暴露情况较为关注。

1.3 护理方法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提倡通过换位思考来提供舒适、愉快、安全的护理, 以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每个人的言行无不与其心理相统一, 每个动作均有其目的性, 不论男女老幼、贫富美丑, 进入手术间, 他们都是平等的, 只有心理上将患者放在同等水平, 才能体现出言行的尊重和理解。作为手术室护士, 通过术前、术中的心理疏导, 讲明手术需要暴露的部位, 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 避免患者因没有精神准备而产生心理反应和负担。安慰患者, 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应激源, 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 且敏感性增高, 猜疑心加重, 在一贯以医护居于主导地位的关系中, 手术室医务人员的每句话, 甚至语气及神态都让患者思虑甚多, 且记忆深刻。而造成的影响有些是一生所无法启齿和忘记的, 此时, 患者的自尊心增强, 通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在手术时微笑被口罩所遮挡, 患者看到的是眼睛, 听到的是声音, 更需要巡回护士通过语言表达关爱和体贴,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降低其敏感性, 减轻其心理压力。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礼貌性、安慰性、艺术性在此时尤为重要, 亲切的语言可使患者保持安静、镇定, 增强心理承受力, 格式化的语言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语气的温柔和亲切过度会给患者不可信赖感和暧昧感。

由参加该手术的洗手或巡回护士术前1 d去相应科室访视患者, 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 包括手术内容及承担的任务, 取得患者的合作与信任。积极搜集信息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在接触患者前必须先通过阅读病历, 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史、手术史、特殊检查结果、社会关系、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初步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对手术治疗的耐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以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1]。向病房分管护士了解目前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及对疾病的认识, 存在的护理问题, 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效果如何, 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 是自愿、非自愿还是勉强接受手术, 对手术的顾虑, 家人、社会团体支持力如何等。了解医师对该患者所选择的手术方式, 可能出现的问题, 准备好器械用物, 以便在改变术式时有应对措施, 便于配合, 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手术保障。护士进病房要仪表端庄, 态度热情、亲切, 主动与患者交流, 目的明确, 语言通俗易懂, 尽量少用医学术语。介绍自己的职责, 承担的工作及意义, 使患者在情绪和心理上有所依托, 提高患者安全感和信任度[2]。介绍术前注意事项, 如: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 术前术后需要留置的管道, 术中采取的体位, 术前用药, 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要求家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配合医生治疗, 调整好患者和家属的心态, 给患者必要的支持, 要爱护、关怀患者, 与患者一起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3 结果

通过对238例患者的术前、术中精心护理, 其中193例患者焦虑心理得到缓解, 45例患者仍存在恐惧心理。

4 讨论

术前访视体现了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和护理的整体性, 通过访视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减轻应激压力, 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术前访视有益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水平、基本素质, 访视患者, 要求手术室护士有良好的交流能力、综述概括能力, 善于捕捉患者细微的表情变化, 循循诱导。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锻炼交流技巧、表达能力等, 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得到患者的尊重和认可。手术室护士要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晓平, 叶黎明.手术室开展围术期患者系列化心理护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1 (6) :23-24.

[2]杨萍.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变化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1 (9) :56.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第6篇

1 临床资料

采集2008年9月-2009年5月眼科小切口白内障手术339例,青光眼手术38例;年龄34-87岁;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时间35-60min。

2 术中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焦虑和恐惧心理及其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面对手术的环境,原有焦虑和恐惧心理反应会更加强烈。他们的自主意识程度降低,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引起这种反应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病人没有医学知识, 对于手术和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以及医务人员、医疗环境的刺激和对既往刀割创伤的心理体验、对既往心理挫折的联想等。这种反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均可见到, 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1]。

对此类患者护理方面应做到: (1) 对患者进行情感介入。巡回护士要首先给患者以亲切的问候,充分运用沟通技巧,用眼神动作和安慰性语言向患者传递信息,充分尊重患者,增强其安全感; (2) 向患者进一步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麻醉方式和简单的手术过程,消除疑虑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 (3) 将外界可能产生的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手术器械要掩蔽;护理人员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降低监护仪器产生的噪音。

2.2 怀疑心理及其护理

患者在手术状态下,对周围的气氛极为敏感,非常留意医护人员之间的语言交谈及术中病情变化。他们会揣度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猜疑术中病情变化可能出现的后果。

对这类患者的护理重点: (1) 肯定的告诉患者手术很顺利,已经进行到何种程度,大约还需要多久手术就可以结束了,给病人以有效的心理引导; (2)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谈论患者的情况,防止其因医学知识有限产生错误认知; (3) 避免窃窃私语,高声喧哗。医护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减轻焦虑。

2.3 疼痛反应及其护理

疼痛刺激可以加重病人的紧张恐惧,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这种疼痛反应不仅与切口方式和镇痛剂应用恰当与否有关, 而且病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行为反应还直接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

此类患者在护理方面应注意: (1) 及时告知病人增加了麻醉药剂量,不会再出现疼痛现象,不会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 (2) 防止患者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手术上,术中播放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音乐疗法能通过大脑边缘,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躯体运动,自主神精,大脑皮层的生理功能[2],术中听音乐能够转移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缓解疼痛; (3) 握住病人的手,增加其安全感和信心。国外研究[3,4]表明,握住患者的手或按摩其手部是手术室中一种简单有效的交流方式,能够降低局麻手术中患者的焦虑水平; (3) 应用放松疗法。放松训练能够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分泌,不但从心理上减轻紧张和降低警觉水平,而且在生理上能调节心率和呼吸,降低血压和舒张外周血管[5]。使用一个线索词,例如:"在呼气时,说'放松'。"这一指导是线索控制放松的核心[6]。可放松肌肉群缓解全身紧张状态; (4) 应用暗示疗法。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暗示对疼痛有明显的影响,在足够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剂能使伤口疼痛显著减轻,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摘要:目的对行眼科局麻手术的患者术中心理反应进行分析, 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 顺利渡过手术期。结论眼科局麻术中进行心理护理, 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 降低了手术应激反应。

关键词:眼科局麻手术,术中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引用董建华.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心理护理[J].中国知网, 2008, 13.

[2]黄国志.音乐治疗与心身健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11 (4) :190-192.

[3]Mokashi A, Leatherbsrrow B, Kincey J, et al.Patient communication during cataract surgery.Eye, 2004, 18 (2) :147-151.

[4]Oh HJ, Park JS.Effects of hand massage and handholding on the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Tehran Kanho Hakhoe Chi, 2004, 34 (6) :924-933.

[5]涂春兰, 徐丽华, 徐洁.放松训练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05, 20 (20) :23-24.

术中心理护理作用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60例门诊不孕行宫腔镜输卵管通液术患者, 其中经产妇10例, 未产妇50例;人工流产史8例, 药物流产史39例, 其中13例药物流产术后清宫。每次从接诊、麻醉到操作结束用时45 min。

1.2 方法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孕产史、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 宫外孕史、近期有无下腹痛, 急性阴道炎、月经期全身情况。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情绪及精神反应、个体差异评估患者的心理。做出具体方案如:术前给局麻对未产及精神紧张给予双氯酚酸钠50 mg, 术前30 min肛门给药;术中分散患者注意力, 引导想象对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经历的想象等给予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疼痛的心理状态以配合治疗。

1.2.1 实施人性化护理

1.2.1.1 人性化的接诊服务 在宫腔镜检查前与患者进行仔细交谈询问病史、月经史。耐心倾听患者的提问。对于知识不足者 , 给予仔细讲解宫腔镜输卵管通液术的过程和宫腔镜诊断的必要性, 可配图片讲解子宫的解剖形态及宫腔镜的构造, 使其掌握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护理措施, 可避免术中不良反应和某些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告知患者平卧30 min。

1.2.1.2 人性化的就诊环境 诊室是独立区域, 布置温馨舒适、有家的感觉。宫腔镜室内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操作, 患者有安全可信感。术后有留观室, 整洁、安静、可有家人陪伴。温馨的就诊环境, 可明显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1.2.1.3 医务人员具有高素质 要求医务人员接待患者主动、亲切、热情、语言朴素、经常换位思考。实践证明, 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护士的微笑与细小的动作, 如握住患者的手, 嘱一声“来跟我一起做深呼吸”等对患者都有重要意义, 会给患者带来力量,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焦虑、紧张、恐惧心理;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顺利配合完成检查[1]。

1.2.1.4 健康指导 建立患者联系册, 将初诊、复诊患者的详细资料仔细填写。门诊护士可通过联系册进行电话回访、一个月内禁性生活和盆浴, 注意休息一周。对输卵管堵塞患者告知做物理治疗, 预防感染及下次复诊预约时间。使患者就诊时间得以妥善安置缩短看病等候时间。

2结果

60例输卵管不孕患者实行人性化的护理, 多数患者术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但经过人性化护理后都能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输卵管通液患者中有2例在局部麻醉后出现一过性头晕、耳鸣, 有3例出现胸闷、恶心现象, 嘱其深吸气、闭目休息短时间内好转。其余无不良反应顺利完成通液过程。

3讨论

输卵管通液术刺激仅限于宫颈扩张及宫内操作, 可引起下腹部疼痛。但由于支配子宫的内脏神经主要来自于T10-12、L1、L2的交感神经组成的盆神经丛, 易导致全身反应, 即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大汗等[2]。疼痛是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所组成, 常与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相联系, 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3]。

就诊的60例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 我们在对来院就诊的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 围检查期只有3例在输卵管通液术时出现胸闷、恶心, 2例局麻后出现一过性头晕、耳鸣嘱其深吸气、闭目休息短时间内好转, 其余无不良反应。人性化护理的依据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心理上的护理可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甚至减少对麻醉的需求。有医生总结, 医护人员在围输卵管通液期对患者进行良好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语言是最好的良物, 配合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测及保障措施, 赢得了患者及陪护的信任, 使患者的精神得到放松并正确认知、评价输卵管通液术。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降低了输卵管通液术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增加了输卵管通液术的安全性, 缩短手术时间, 可取得观察结果满意和手术的顺利进行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8年10月60例门诊不孕行宫腔镜输卵管通液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结果由于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输卵管通液术过程中增加了安全性、减少疼痛和紧张的心理, 达到治疗满意的结果。结论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提供人性化的护理, 可取得观察结果满意和手术的顺利进行的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宫腔镜,输卵管通液

参考文献

[1]何文华.宫腔镜手术患者心理治疗方法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2 (13) :476.

[2]夏恩兰.宫腔镜学及图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5.

分娩中心理护理的作用 第8篇

1产妇入院后护理

产妇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迎接产妇, 主动与其交谈, 耐心听取她们的各种想法, 解答疑问, 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 及其存在的心理障碍, 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向其介绍妊娠及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不必过于紧张和恐惧,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宫缩不明显的情况下, 要熟悉环境, 适当活动, 有充足的睡眠及丰富的饮食。在第1产程的潜伏期, 尽量卧床休息, 宫缩时保持均匀的腹式呼吸, 避免大喊大叫, 保存体力。宫缩间歇时正常进餐, 及时排空膀胱, 避免尿潴留影响胎头下降。宫缩时不要长时间下蹲, 避免造成宫颈水肿, 影响宫口扩张。第1产程活跃期除以上要求外, 应鼓励产妇适当活动, 有助于宫口扩张胎头下降。活跃期由于宫缩加强产妇腹痛明显增加, 而使其恐惧心理加剧, 在此期间助产士应陪伴在产妇身边, 及时做好心理护理, 使产妇与其合作, 避免产妇体力消耗过多而影响产程进展。在第2产程中, 助产士教会产妇在宫缩时正确使用腹压, 宫缩间歇时保存体力, 及时进高热量的食物, 并做好此期的心理护理, 使产程顺利进行, 直至分娩结束。

2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

2.1 焦虑、抑郁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疼痛敏感, 强烈的宫缩痛更加加重产妇的不安情绪, 分娩过程中产妇往往大喊大叫, 体力消耗过多, 不能正常进食, 极易造成疲劳而导致产程延长。产妇紧张恐惧还可导致不协调宫缩乏力, 使子宫胎盘长时间缺血, 故分娩期间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

2.2 对产程的影响

初产妇对分娩常有恐惧心理, 对自身能否顺利地分娩持怀疑态度, 信心不足。在剧烈的宫缩痛下产妇往往失去理智, 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及不合作的态度。助产人员应守候床边用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的态度关心体贴产妇, 使分娩顺利进行, 以保证母婴安全。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在产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可适当地转移产妇的宫缩痛, 使产妇尽可能地和助产士合作, 减少体力的消耗, 从而减少心理因素导致的宫缩异常及其继发的产程延长或停滞。

2.3 心理护理与胎儿宫内窘迫

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时, 子宫胎盘血循环呈一过性减少。正常情况下宫缩过后即可恢复正常。如果产妇精神紧张、体力消耗过多, 会导致血氧分压及pH值降低;还可使子宫壁张力增大, 使子宫胎盘长时间缺血,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胎儿缺氧造成胎儿宫内窘迫。故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产妇镇静, 使血氧分压和pH值保持正常, 避免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2.4 心理护理与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

许多产妇对自然分娩信心不足, 当感觉疼痛不能忍受时即要求剖宫产。助产士应向其介绍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 还可以介绍顺利分娩的产妇, 用自信和肯定的语言, 讲解分娩的一般常识, 增强其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使一些胎位异常、轻度头盆不称得以纠正;同时, 有效地做好心理护理, 减少了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做好心理护理使产程进展正常, 减少子宫收缩乏力从而降低产后出血的机会。心理护理在分娩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孕妇分娩中心理护理的作用 第9篇

1一般资料

本组1 882例中, 初产妇1 667例, 经产妇225例;最小年龄20岁, 最大年龄39岁, 平均年龄28岁;孕39~41周, 平均40周。其中自然分娩1 065例, 剖宫产分娩817例, 无1例孕妇死亡发生。

2心理干预

2.1 产前干预

2.1.1 营造舒适病区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在妇产科精心打造“温馨病房”, 让产妇有家的感觉, 同时倡导微笑服务, 为产妇提供优质服务, 并允许家属陪护, 为陪护家属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时做好思想上的沟通, 完全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

2.1.2 专业的讲解, 耐心的解释, 良好的语言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2]。

入院后详细向产妇提供分娩期间身体上、心理上变化的资料, 讲解分娩有关知识, 使孕妇对分娩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产前注意休息, 养足精神, 适当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产前有无临产症状, 如下腹坠痛、腰酸、胎膜自破、见红等。护理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与产妇这样亲切交谈, 可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2.2 产程干预

当产妇出现规律宫缩, 肛查宫口开3cm, 即带领产妇进入待产室, 进行全程陪护。此时, 医护人员应该耐心介绍第一产程过程, 同时多关注产妇, 利用聊天等方法分散产妇注意力, 并鼓励产妇多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摄入足够的水分, 以储备能量、增强体力。医护人员应以亲切、热情的态度接待产妇, 认真介绍待产室的环境, 使之尽快熟悉。随着第二产程的到来, 频繁的子宫收缩和胎儿先露下降, 会给产妇带来疼痛和不适, 使产妇产生紧张不安以及恐惧焦虑。这时护士要主动靠近产妇,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通过与其交谈, 尽量转移她们注意力, 使其放松精神, 稳定情绪。同时, 护士指导产妇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巧和躯体的放松技术, 对产妇的积极配合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她们对自然分娩充满信心, 以平和、舒适的心情期待新生命的降生。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产妇语言神态, 给予必要的安抚, 向产妇提供目前产程进展情况, 使其安心。最后随着第三产程的到来, 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此时产妇已经精疲力竭, 会导致宫缩乏力, 继而使胎盘滞留或引起产后出血、产褥感染, 此时护理人员应嘱咐产妇休息, 巧用新生儿带来的喜悦妥善安慰产妇, 减少其顾虑, 使产妇顺利渡过难关。

2.3 产后干预

2.3.1 优质的专业服务, 解决产妇的后顾之忧。

胎儿及胎盘娩出后, 指导产妇稳定情绪, 注意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 指导产妇使用计量型卫生巾。产后每30min按摩子宫1次, 并压宫底, 压出宫内积血, 以便于观察和记录。同时要及时调节好产妇的高潮突降与矛盾的心理。

2.3.2 专业的指导, 调整好产妇的状态。

注意休息, 产时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产后不能太激动, 否则会影响恢复。

2.3.3 分享欢乐, 协助产妇与新生儿尽早互动。

护理人员应做专业的婴儿护理指导, 让产妇充分体验初为人母的欣喜, 保持心情的愉快, 尽快培养母子 (女) 感情。约谈产妇家人, 使其理解产妇此时的心理, 要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其精心呵护, 让产妇知道她依旧被关心, 减少产后忧郁症的发生。

3讨论

分娩既是一个生理过程, 又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心理过程。对于孕妇来说, 恐惧、焦虑是不可避免的心理状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使产妇顺利渡过分娩全过程。笔者通过正确、全面的心理护理使1 882例孕妇消除了恐惧和不安, 让产妇在最佳状态下顺利渡过分娩过程, 显著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新生儿窒息、减少产后出血及阴道撕裂的发生。

摘要:大多数孕妇是第一次生产, 对分娩有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产程的进展, 最终影响分娩。产程前后应用心理干预的方法, 使产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消除恐惧、焦虑情绪, 使顺产率提高, 可见精神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关键词:孕妇,分娩,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技巧下一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