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2024-08-23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精选11篇)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1篇

(一) 亚洲培训方式的特点

亚洲培训方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随着, 日韩两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中去, 只有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产, 这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农民培训经费方面的财政支出, 同时, 也使得日韩两国的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韩两国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政府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说, 国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 确保农民培训计划的顺利进行。日韩两国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另外两个特点为:一是培训方式多层次性, 而且各层次培训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而且培训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二) 亚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1. 农民培训制度化。

日韩两国以法律形式确规定了培训对象的权利。例如, 日本颁布的《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法律大力支持对农民的培训。韩国政府制定的《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农民的培训提供了制度保证。

2. 农民培训体系化。

日韩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是以农业协会和农业大学等机构为培训主体, 同时, 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民的培训。其培训主体以政府农业培训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 并建立了专门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3. 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

在农民培训中, 日本与韩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具体的说, 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 (农忙时, 其培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农闲时, 对农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脱产培训) 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一般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此外, 这些国家还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对农民进行培训。

4. 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

在实施培训计划之前, 对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调查, 以满足社会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培训工作的立足点。此外, 他们还十分注重提高农民生产与经营管理技能, 其培训内容以农民最为需要的实用技术为主, 同时, 还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

二、欧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 欧洲培训方式特点

欧洲农民工培训方式主要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 因此, 他们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很少。虽然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 但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却很高。这些国家农民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农民培训体系完善;二是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体, 农业协会与农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三是积极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研究机构与职业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二) 欧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欧洲农民的培训方式具有培训制度完善以及培训内容、层次与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化等优点。

1. 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

民培训经费投入方式。目前, 英国农民培训费用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 德国农民培训经费的80%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 这些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农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筹资作用。这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而且企业、社会团体等创办的培训机构与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竞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好局面。

2. 农民培训体系健全。

西欧国家充分利用电视与互联网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 不但克服了地域限制, 而且使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同时, 这些国家还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相关科研、咨询机构, 建立了初级技能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以及技术等级证书培训、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教育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了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工人与农场主的需求。

3. 重视农民培训质量。

为提高农民的培训质量, 这些国家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认真遴选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员与辅导员, 他们除了邀请农业院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讲授培训课程外, 还聘请富有经验的农场主与农业工人担任教员。这些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奖励制度。此外, 这些国家还建立了严格的农民培训考核制度。农民接受培训后, 需要经过严格考试, 只有考试成绩合格, 才能获得资格证书, 方可从事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并能够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与优惠贷款,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培训质量。

三、美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 美洲培训方式特点

美洲农民培训模式以美国的模式为代表。美国建立了以农业院校为主导, 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模式。美国的农业大学或农学院不但从事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工作, 而且还在各州设立农民培训分站。美国农学院的教师中有30%-50%的人员参加试验站的研究与农民培训工作。美国还创办了“4H”培训部, 其目的是将美国农民培养成具有“HEAD” (有智慧的大脑) 、“HEART” (良好的心理) 、“HEALTH (健康的身体) ”和“HAND” (动手能力强) 的农业劳动者。此外, 美国各级政府还不断增加在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美国的农民培训方式由成人学校开展的培训和由普通学校开展的培训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针对农场工人进行的专门培训, 通常是由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夜校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农闲季节。后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 其培训对象以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年人为主, 具体培训方式有四种。

1. 高中阶段的农业培训。

美国农村地区在高中开设农业课程是其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 为有意成为农民的年轻人传授有关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使用等技能。

2. 农业学徒工培训。

该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 提升青年农民的自信心与提升他们在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

3. 丰富职业经验培训。

这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主要讲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与融资等方面的技能。

4. 提升实践能力培训。

这是一种培养农民如何将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培训方式, 即教学生如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农业企业中去。

(二) 美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美洲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 不但有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第二, 农业培训的课程化程度较高。在美国, 很多高中都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这不但为希望当农民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 而且还为美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第三, 美国农民培训的网络化水平很高。美国对农民教育培训很多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 使得农民能够自由掌握培训时间与选择培训内容, 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此外, 美国还结合了其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 设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经营与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三、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验的借鉴

很多发达国家围绕着职业化发展目标, 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农民的培训过程中, 他们将农民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行严格的考证制度, 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门人才。他们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 确立了农民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机构的资质等方面。如英国的《农业培训法》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农民培训的;法国先后颁布10多部相关法规, 规定了农民培训的政策与管理工作等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等主体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制体系, 使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二) 农民培训经费有充分保障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目前, 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大多数经费是由其政府财政提供的, 美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5%也是由财政部门支出的。此外, 发达国家政府在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的同时, 也十分注重通过多途径来解决农民培训经费问题。例如, 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 为鼓励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 他们国家允许相关企业可将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法国与丹麦法律规定, 农场工人与学徒工在培训期间, 能够获得农业专业协会发放的培训补助;韩国为鼓励农民参与培训,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三) 农民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从培训时间上看, 发达国家既有为期几天升值几个小时的短期培训, 又有为期几个月的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 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在培训方式上, 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 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 开设农民培训课程, 重视农民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对象上, 既有农业学徒工培训班, 也有专门针对农场主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培训的层次方面, 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与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多层次培训班。

(四) 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以适应时代发展。具体的说, 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传授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农民培训内容从传统的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技术培训扩展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订单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三是培训内容从农业的产中培训拓展到融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与管理等农业产前与产后环节;四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和就业技能等培训, 甚至向农民传授有关决策、财务管理和商业经营技巧等知识。

(五) 注重农民的培训质量与效率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与提高培训效率, 许多发达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 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 如农业工程证书、农业机械证书、奶牛证书、畜牧证书、养禽证书、农场管理证书、农场秘书证书与园林证书等。而且各国对农民培训证书的考试要求都较为严格, 基本上是由各国政府管理部门设立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 (考试委员会一般由农场主、农业工人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 。一些国家, 如英国为农民的培训考试, 还编制了全国统一考试学习大纲。接受培训的农民只有考试成绩合格, 才能获得证书。我国应借鉴他们的经验, 不断推进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建设, 以促进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

摘要:发达国家为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技能培训。“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研究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经验, 加强我国农民的教育培训, 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本文分析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农民培训方式特点与优点, 以借鉴他们经验。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比较分析,经验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02) .

[3]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8) .

[4]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2010 (02) .

[5]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03) .

[6]张雅光, 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08 (02) .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2篇

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培训;企业管理;职业价值观;岗位技能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

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企业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企业而言,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规范新员工的职业行为,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源泉;通过企业培训的员工,在提高工作技能的同时,提高了个人职业化的综合素质,高度的责任感使其减少工作的失误与产品的不合格率,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使其不仅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这些综合素质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及效益,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管理更加有序与高效,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对员工而言,培训除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外,能扩大员工的工作视野,特别是对员工的责任、创新、忠诚、团结协作、对人的尊重与对劳动的尊重等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工作的正确认识,改变员工看问题的视野,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让员工真正地融人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丰富的感悟,使得培训不仅具有拓展知识、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鼓舞自信心、激发工作热情的功效;注重个人发展的员工往往把培训看成是企业对他的最高奖赏;尤其是当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的时候,更能激发员工的进取热情。许多著名的公司正是迎合了有进取心的员工这一心理,尽可能地为其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忠诚度。比如:摩托罗拉建有自己的大学,培训投资每年为1.2亿美元;GE用于培训的教育经费每年为9亿美元;国内方面,长虹投资1000万建立了培训中心,进行全员培训,海尔也建立了自己的大学作为员工的培训中心。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3篇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 安全发展的新要求与薄弱的基础条件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化工生产企业, 泄漏、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发生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和使用环节的事故也有上升趋势。我国化工企业的特点是小企业多、老企业多, 90%以上是中小企业[1]。企业负担重, 安全资金投入不到位;安全管理滑坡, 安全保障能力下降。解决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化工企业安全技术需求矛盾的关键是根据化工生产系统安全问题, 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

1 化工生产系统安全知识需求

化工生产系统主要由公用系统、生产系统等单元及其相应的具体生产环节构成, 各单元、各环节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 都可能发生事故和伤害, 化工安全技术人员对此必须十分清楚。

1.1 化工公用系统安全问题

化工公用工程系统是指供电、供热、供水、消防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 是化工生产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对于化工企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极为重要。公共系统失效既可能直接导致化工企业重大事故, 也可能使事故应急和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损失。

1.2 化工生产环节安全问题

在化工生产中, 大多数单元操作因其自身的特点或操作条件的影响, 存在不安全因素。化工单元的危险性主要是所处理的物料的危险性决定的。在进行危险单元操作过程, 必须特别注意防止易燃气体物料形成爆炸性混合体系, 防止易燃固体或可燃固体物料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体系, 防止不稳定物质的积聚或浓缩[2,3]。

从人-机-环三要素的关系出发来考虑该问题, 那么就要控制和消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设施和人的不安全因素, 使这三者关系协调统一, 就必须配备有专门的安全技术人才。所以, 作为一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 不仅要有扎实的安全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对危险化学品的物料特性、储存以及运输过程等各个环节有充分的了解, 能及时对化学反应以及单元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急措施。

2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满足行业需求, 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对落后, 以及一系列安全问题凸现, 使得化工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

2.1 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依据化工生产实际需求,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足够宽泛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在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等核心工艺上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基础知识层面上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等, 使其具有安全管理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 更要与化工类、消防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紧密有机结合起来, 如消防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爆、消防工程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模块设置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重组课程结构, 实现优化配置, 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对系统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

2.2 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 应合理分配和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类型, 要针对化工企业的特点, 充分依托当地化工特色企业的优势条件, 结合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专业实习教学环节, 适当延长其教学时间, 积极探索适合化工安全人才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型模式[4]。其次, 应以安全理论知识为平台, 针对典型化学工业生产过程, 立足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模块所涉及知识点, 深入学习掌握压力和真空安全阀、管道和阀门、泵、压缩机、反应器、容器 (储罐、罐、塔等) 、换热器、燃烧炉和锅炉、仪表、电力系统、化学品仓库、检测预警和通讯网络、消防设施和管理等相关知识体系, 获取生产过程的完备安全信息, 评估安全生产状况, 实现安全本质化, 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现场分析、解决安全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3 其它相关能力的培养

2.3.1 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个人的组织沟通能力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合格的化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也应该包括组织沟通能力。

2.3.2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起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地点三维完全相同, 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通用的安全法则。所以这就要求化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遇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在实践中创造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法则。

3 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是实现化工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和事故控制的能力。化工安全工程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完整的安全知识理论体系, 还要熟悉化工企业生产系统各单元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的特征, 具有较强的安全工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的能力, 才能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型化工企业生产系统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 提出构建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的建议。根据化工生产实际需求,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有足够宽泛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在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等核心工艺上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应针对典型化学工业生产过程, 合理分配和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类型, 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技术,安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梅强.化工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S1.

[2]崔克清.化工单元运行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0.

[3]王瑾.化工单元操作与安全技术[J].广西轻工业, 2007, 12 (109) :21-22.

员工培训方式创新 第4篇

来源:考试大【考试大:教育考试门户网站】2012年8月24日

员工培训必须面向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任务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培训部门必须首先调查企业现有的人员构成,素质状况和能力结构,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提高员工在经营、生产、营销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决定培训时要积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强调学员的参与和合作,培训方式要以体验性的操练为主,比如案例分析,故事讲解等,让学员在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吸收。学员从被动的反应模式转向主动的战略性培训模式,超前为企业储备所需的人才,使企业成员及早获得未来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形成的过程,实质就是提高员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技术专长、激发他们满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主、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竞争力,从长远和整体看,培训是改进和提高企业整体效能的一个基本途径和手段,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管理工作的有序和优化,进而达到组织成功的终极目标。企业只有通过培训能够以最大的限度激发员工的潜能,这将使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投资上得到全面的回报。把培训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看成一项消费或可有可无的任务,造就、培育和留住一大批人才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共识。

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恰恰相反,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员工培训,作为直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极好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重视培训。

培训—企业腾飞的翅膀

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恰恰相反,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培训对企业好处有四点:

1、培训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就企业而言,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有资料显示,百事可乐公司对深圳270名员工中的100名进行一次调查,这些人几乎全部参加过培训。其中80%的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87%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培训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职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了更好的理解。

2、培训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不少企业采取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的办法。这样做容易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自觉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上上下下自学科技知识,自觉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会明显增强。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请在茅山下查找。

3、培训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摩托罗拉公司认为,素质良好的公司雇员们已通过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摩托罗拉公司的巨额培训收益说明了培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

4、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永继经营的生命力。企业竞争说穿了是人才的竞争。

明智的企业家愈来清醒地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在同样的设备条件下,增加“人本”投资,可达到投1产8的投入产出比。发达国家在推进技术创新中,不但注意引进、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且更注重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软技术投入。

事实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企业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长期使命、愿景追求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列结合成一个紧密整体。一个制定完善的战略有助于企业组织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环境中的预期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战略解决的企业内部思想一致、步调一致的问题。思想一致,才能有目标一致和行为一致,才能减少内耗,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所以做战略对企业来讲是投资小,见效极大的行为。没有战略的成功注定暂时而短命。

因此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战略之间的联系紧密相连,相互不可缺少,企业战略规划是企业未来不可缺少的宏景蓝图是企业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而员工是企业的活力资源,培训员工是企业提高内部工作的一种手段与激励方式,只有两者相互结合,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与前进。

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改进员工能力水平、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等,这无论是对于企业员工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为何还有一些企业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呢?有管理专家分析指出,这与许多企业开展的员工培训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计划缺乏连贯性等等原因有关。针对此,管理专家建议: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要选好培训方式,要以使员工获得提高作为培训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员工培训加以创新。那么,员工培训如何创新呢?

一、培训内容要有前瞻性

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培训内容的适当与否是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作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个人分析就是找出某一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与要求的技能水平的缺口。培训就是要填补缺口,雪中送炭。需要建立一种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这种机制应涵盖企业的所有员工,还要选择适合的培训方法。例如用于在岗培训的内部导师体系,用于强化培训的内部培训专家,利用外部培训资源:将员工送到外部进行培训或邀请外部培训专家来企业培训等。

二、培训计划要有系统性

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每个人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搭建起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充分的培训机会,并实行培训与上岗资格相结合。制定一个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涵盖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因为,一刀切式的培训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对高级管理者强调培训也同样重要。培训往往是为提升低层员工而设。如果高级管理者不称职,那么整个培训预算将会付诸东流。

三、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

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题方向、要达到的目标,不能“漫无目的”地所有项目一起上,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为员工所接受,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要紧密联系实践,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避免单向的灌输。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有职位说明书,在职位说明书中都会列出该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出于组织需要的培训就要结合职位说明书来进行。

四、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员工往往认为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培训的实质。切忌所有学员都有证书,每次培训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不及格者,这样员工才会努力并认真地参与进来。证书不一定要权威机构的,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但你要尽量将这个证书变得权威些,变得有吸引力些。改善员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技能,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硬技能培训有效性的保障,而且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为此,向员工表明培训及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对他们职业发展的帮助会提高培训的效果。

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贯穿“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员工价值的提升,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企业才能保持高速稳定发展。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5篇

摘要:培训教材的编辑,作为企业特殊的文化产物,其核心的价值取向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满足培训者知识、技能掌握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驱动教材设计的思路从“传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其结构呈现方式从“教程式”向“学程式”转变。以贵溪检修培训系列教材编辑为案例,探索培训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编辑设计。

关键词:电力检修;培训教材;编辑设计;呈现方式

作者简介:徐征宇(1982-),男,江西上饶人,江西中电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溪分公司,技师;徐卫星(1954-),男,江西玉山人,江西中电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溪分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企业培训师。(江西?贵溪?33540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14-01

贵溪一期4×125MW机组作为江西20世纪80年代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厂,经过二十几年的运行,已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电力行业“上大压小”扩建项目的推进,随之替代的是贵溪三期2×600MW发电机组。为适应“上大压小”形势发展的需要,使广大从事125MW机组检修人员尽快转型升级,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全面掌握600MW等级发电机组的技术性能和特点,管理维修好大型机组,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力检修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培训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企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针对贵溪三期“上大压小”600MW发电机组的技术性能和特点,为检修员工编辑一套相符对应的培训系列教材列入了可持续的培训战略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中电贵溪分公司(以下简称“贵溪检修”)培训教材编制为案例,探索培训教材编制的“呈现方式与编辑设计”。

一、检修培训系列教材开发的思路与框架

1.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价值取向

培训系列教材的编辑,作为企业特殊的文化产物,核心的价值取向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满足培训者知识、技能掌握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电力检修行业,设备检修、机组维护是电力检修在不同时空下的作业组合,依据火力发电企业的专业分类,同时突出设备检修及其机组维护二条主线,本套教材以专业为单元,共分六个分册,即第一分册《汽轮机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第二分册《锅炉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第三分册《电气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第四分册《热工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第五分册《化学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第六分册《燃料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全套教材共约200万字。

2.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呈现“学程式”教材的功能定位

教材性质功能的定位,决定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基本面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教”与“学”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掣肘,在教学实践的动态进程中达到矛盾的统一。根据对“教”与“学”中任一方面的侧重和强调,就出现了“教程式”和“学程式”两大类教材,本教材呈现方式采用“学程式”教材编辑设计。一是在结构布局上以专业为册,以设备为章,以系统原理、设备结构、参数性能、拆装程序、检修工艺、质量标准、故障诊断各模块为节,教材的章节组织和结构特征,有机地将作业流程转换成学习流程,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从“传授为本”走向“学习为本”的设计思路。二是教材编排新颖,各章节的划分、衔接、排序符合设备检修及其系统维护的作业规律,能清晰反映出设备及系统的地位、作用、内容、要求与特性,其逻辑结构与人的学习心理相符合,体现了“学程式”教材以人为本,重视员工这个学习主体的功能定位。三是以内容通俗、实用、便于自学为基本原则,在运用语言方面则力求文字精炼、插图简明、通俗易懂,更具有激发员工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检修培训系列教材建设

1.在内容上,以现场设备及系统为依据,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唯一性

本套教材在内容上与贵溪三期6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及性能相符对应。一是全部素材取决于设计院图纸、设备出厂资料及现场系统设备安装跟踪记录。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数据和图表经过严格的三级审核,并经收集现场信息对照核实,审定其准确性,以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为宗旨。二是教材的选材突出精炼求新的原则,以贵溪600MW机组的技术独特性为导向,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重点介绍,能有效满足机组检修新生产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的需求;可作为从事600MW火力发电机的安装、运行和调试人员的培训教材。

2.在知识点上,把握技能与知识点的比重,体现知识的核心为技能部分

培训教材的编辑,特别是专业技能培训教材,我们以“突出技能为主、知识是技能补充”为编写原则。在编辑中,一是把各知识和技能点的安排是否合适,简述是否准确清晰,理论补充是否到位,其编写原则是否得以体现作为审核标准。二是在阐述深度方面则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力求从基本概念上阐明问题,同时将必备知识融入到技能要求的描述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不做推导和认证,只作定性介绍,突出“知识”为“技能”服务的理念。

3.在思考练习布局上,从封闭、定向,走向开放、多元

思考练习题的定位与排序,以打破传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机械的、烦琐的、孤立的训练模式,从按对系统的整体感受理解,过渡到对局部设备结构原理的细细品味,再延伸到教材之外检修工艺标准的掌握及现场故障诊断拓展的逻辑排列,这样的思考练习系统设计,一是以转变员工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鼓励求异思维,提倡多角度思考、多样化方法,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二是符合在岗员工阅读心理和认知规律,加强了学习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三是意味着编者鼓励学者对教材的解读需摆脱琐碎分解的思路,走向整体和综合意义上的体验和感悟。

三、教材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拓展了培训资源的双重价值

培训教材的建设,丰实了培训体系课程资源的积累,其传授功能正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同时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推动我们在企业网站上建立起“教材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一是为员工提供在线学习的平台;二是教材文本中大量表格、数据、图文的直接复制与拷贝为检修管理人员制作检修计划、检修工艺卡和检修文件包提供了可靠、便捷的资源,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战略、培训、绩效”的目标。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一,贵溪《600MW火力发电机组检修技术培训系列教材》的编辑,无论是编者、审核还是编委会,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全新的尝试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改进与完善;更需要依据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设备变更,及时准确更新培训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为生产服务,还需要体系的支撑。

第二,纸质教材的出版,实现了员工人手一册,但教材中的知识是静态的,只要善于学习、理解、记忆、掌握,发扬在探究中求学的精神,就能转化成动态的能力。我们期望本套教材能成为检修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中随查随用的实用工具,我们更期望本套教材能够成为检修人自我发展的成功指南,但需要政策的导向。

第三,培训教材的编辑,作为企业特殊的文化产物,保存并激活了工程设计和机组安装中大量珍贵的原始图纸资料,使原本躺在资料室中的隐性资源,成为广大员工手中的显性资源,使其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价值,更需要文化的渗透。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教育需求,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的需求与影响

1. 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需要。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提高教育的人才支持和知识服务能力, 但我国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 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短缺, 制约了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结构特别是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 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使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办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3. 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也是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4. 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一是既要“有学上”, 又要“上好学”。二是既要解决基本生存所需, 又要满足未来发展的诉求。三是教育改革的利益群体增多, 民众更多地关注教育回报率。四是民众教育公平意识增强, 要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民众自我实现要求不断高涨, 对教育的认识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教育”转变。

5. 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而人的发展和人才成长依靠教育,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成长的基础,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相适应是人自身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表现

1. 教育投入不足。

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仅占GDP的4.28%, 2013年占GDP的5.9%。目前, 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 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不但使教育负担向居民转移, 抑制了居民消费, 而且造成我国低素质劳动力大量存在。这也是我国目前处在世界产业链低端的根源。

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中高层次创新人才过少, 质量受限。人才引进中单纯注重学历、成果和业绩, 忽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考察, 大学普遍缺少学术大师和创新型领军人才。

3. 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

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 使得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 不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而且导致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 教育质量堪忧。

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不足, 导致我国目前的技术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 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低, 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和“创造大国”转变。

5.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之间配置不均, 扩大了城乡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办学经费按学校学生人数下拨, 使得农村学校因学生进城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而人数逐年减少, 经费也随之减少, 发展能力薄弱;城乡学校之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 导致农村优秀教师流失, 加剧城乡教育质量的分化。

6. 教育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薄弱。

基础教育在城乡间、地区间、校际间、学校内等多维度的发展不均衡;高等教育数量较多, 但综合实力不强, 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特色, 普通高校纷纷增设热门专业并扩大招生, 加剧了人才培养结构失调以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双师型”教师仅占40%左右, 学生基本素质较低;民办教育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7. 教育功利主义比较严重。

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违规公关、弄虚作假的问题时有发生。极少数教师师德败坏, 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

三、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使改革的制度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符合教育特点, 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优先开发, 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 各教育领域之间要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人人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第一, 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推行“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学习、参与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授为主, 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改变课堂教学仅仅是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第二,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支持力度, 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 培育社会专业评价, 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 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推进。

3. 稳步推进教育公平。

推进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间的新型关系。首先,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 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优先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其次,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间学分转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网络教育, 形成全民终身教育。最后,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4. 强化就业需求导向。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提升。大力扶持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 健全促进就业公平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平就业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 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顶层制度设计,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实现城乡大学生就业平等。调整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学校要认真研究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和契合度。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培育具备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劳动者。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机制, 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

5. 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7篇

1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简述

1.1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含义

一般来说,企业工商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营销、经济、国际商务与运营等知识,是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让管理人员可以在岗位上综合运用这类知识展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组织工商管理培训,其主要目的在于让有关领导人员可以综合学习知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企业可以更好、更快、更长远地发展。

1.2 工商管理培训的必要性

第一,开展工商管理培训可提升企业领导的管理能力与素质等。对有关企业领导开展统一培训,可有力地补充领导知识缺陷,在提升管理质量、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以此来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势。从这一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可以说是新时代下企业最基本的一项生存法则。

第三,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工商管理培训可以让企业领导更好地指导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2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度不足

当前企业面临着重重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往往重视的是经营情况,在培训时也只是重视营销方面的培训,认为只要是能增加企业收入的就是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自然重视度不足。虽然有的企业也会组织有关工商管理的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员只是将其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未能让培训发挥实质的作用。

2.2 培训方式、内容单一

很多企业只是将工商管理培训当成任务来完成,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高。而且培训的内容单一,基本是一些经济法的常识,枯燥、无趣,未能依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开展,让培训失去了效用。

2.3 培训师资格不足

培训师的资格不足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表现在这些培训师学历低、不具有实践经验,素质低。培训师的能力不足,无法将好的内容传达给培训人员,更无法达到实际的培训效果。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选择的培训师是从企业内部挑选出来的口才比较好的人员。培训师本身专业素质不足,何谈做好培训。

3 工商管理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

3.1 重视工商管理培训

第一,领导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内涵及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培训,发挥领导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形成工商管理培训意识。第二,所有人员要转变观念,不能再单纯认为培训只是走走过场,而是要将培训当成工作来完成。第三,大力向员工宣传工商管理培训的有效性,增加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了解,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第四,将工商管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的构建中,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3.2 丰富培训内容与方式

因为培训的对象在企业中所处位置不同,这让培训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丰富培训内容及方式。当前很多教学资源在网上可搜索到,培训师应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

在培训中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参加培训的人员有直观的感受。将课本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可以用“耐克与李宁运动品牌之间的较量”,展开品牌管理的学习。

同时,在培训中还要重视个性化的培训方式,根据对象的不同来安排不同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可操控性,吸引更多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参加到培训。

3.3 提升工商管理培训师的能力和素质

培训师是参加培训员工的指路牌,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员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重视工商管理培训师的业务素质。一般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第一,需要严谨自己的治学态度。培训师不只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知识,更要有教学中的精神、作风。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品质极为重要。第二,业务能力要过关。培训师要把知识准确、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方法的创新与运用,科学、合理地指导学员用理论武装实际,把所学的管理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工作中。第三,企业要安排培训师到专业机构去“充电”,培训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能力。第四,企业可以从一些专门从事培训的机构聘请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讲师参加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

4 结语

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可培养高素质专业管理的人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还可以有效地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究先进管理方法,可以让培训达到最大效果,这也是工商管理培训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8篇

一、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培训的设计应能做到技术的培训与思想、观念的培训相结合, 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 使教师能够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精髓。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内容选取应统观全局, 从发展、系统、深度、广度 (全球) 四个维度上全面展示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选取符合学科特征、适应培训需要的内容。

3.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以“新”、“实”为本, 讲解受培训教师未知和少知的理论知识, 力求使他们耳目一新, 提高他们学习整合知识的兴趣。在培训中应着重讲解在学科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可用的理论和技术。

4.培训方法设计应做到以案例为基础, 以教学运用为目标, 以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问为重点, 解决教师的各方面信息能力的问题。

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应包括的内容

1.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教与学理论的培训。

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的前提。思想不转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它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观念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和外界环境都要围绕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与传统教育相比,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在学习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念是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的基础、引导与前提。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门学科的教与学中。

2. 教学中教师的各种信息能力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教师除了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选择资源的能力,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意识、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

目前,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但是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因此,在教师的培训中,应对教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进行培训,以便教师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模仿,开展整合。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有效方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支持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学科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各学科教师能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与学,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而是让教师参与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 模块化结构

整个课程分为10个模块,这些模块标题为:(1)课程概述,准备单元计划;(2)为单元计划查找资源;(3)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4)创建学生出版物;(5)准备教师支持材料;(6)创建学生网站;(7)建立单元计划支持材料;(8)整合单元计划;(9)评价单元计划;(10)建立单元实施方案。这些模块贯穿着三条主线:

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是利用微软的Office办公组件 (Word, Excel, PowerPoint) ,这些都是常用的软件工具,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

二是教学计划 (教案) 的设计。在第一模块就提供了一个教案模板,模板包括主题、所属学科、学生年级、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标准、所需资源、学习过程、对特殊学生的教学调整、评价标准等。要求参训教师从这个模板出发,首先选定一个专题,随着教学进展逐步完善教案。

三是评价工具的使用。该课程采用“量规” (Rubric) 作为结构化定量评价工具,对教学计划、学习资源、学员电子作品进行经常性的评价。

2. 实用性目标

首先,该课程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目标,其基本目的是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动手实践,目标是设计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包,我们称之为“包件”,作为技术产品带回学校去使用。一个包件含有:(1)单元教案:提供了对一个教学过程的详细描述;(2)学生作品范例:为学生提供的电子作品范例;(3)评价量规:针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标准;(4)教学支撑材料:该单元所需的教学辅助材料,如作品引用记录,信息调查表,学生作业模板,教学管理工具等;(5)单元实施计划:描述实施该单元的时间安排、资源调配,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3. 以教法革新为特色

该培训课程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特别明显的有以下方面:(1)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本培训课程自始至终贯彻了学科整合的思想,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2)案例教学:本课程通过配套光盘和专用网站提供大量单元设计和电子作品范例,用案例进行教法改革的引导。(3)合作型学习:参训教师不但在本培训过程中参与许多合作性的活动,而且涉足带合作意义的教案,使他们的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4)研究型学习:本课程提供了许多设计研究型学习的教案范例,鼓励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专题的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自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5)反思型学习:参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通过对自己以往熟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课件制作和传递知识为中心的运用教育技术的模式等进行反思,从而比较深刻地领悟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6)资源型学习: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本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参训教师都能快速获取和有效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一类是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另一类是教案范例和学生电子作品范例。(7)面向作品的评价:由于传统的客观性评价方法 (如选择题) 不适合于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本课程采取结构化定量评价方法,利用量规作为评估工具。参训教师不但要学会用量规评估自己的教案,还要学会设计量规来评估学生电子作品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4. 以学生为本位

在培训中要求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许多创作活动中,要求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去制作供学生参考的电子作品范例 (称为学生作品,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小报和网站) 和支持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工具模板。

5. 以活动为中心

我们过去常见的培训教材是以内容为中心,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参训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知识和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

6. 信息化教学设计

该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参训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例如:专题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知识的建构、展示与传播;问题研讨与互动;学习过程的评价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采用“在做中学”,被培训者再培训被培训者的滚动培训方式,倡导以学员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计算机技术在培训过程中不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仅仅作为学习的一种普通工具。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迎接教育信息化时代做好了准备。

如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这种培训,的确有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革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就是惟一的最佳信息化教学模式。事实上,它提供的教学模式也有可以改进之处。我们应该在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勇于探索,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颖教学模式。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不少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 但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旨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 使他们获得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陈卫东, 李芒.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7) .

[2]谢忠新, 卫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 2003, (2) .

[3]祝智庭, 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003, (4) .

[4]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 2002.

[5]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估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2002年评估报告.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9篇

目前大多数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 形成了“结构性失业”[1]。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 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实验条件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把企业吸引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打造出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从数量上看, 有着众多的形式。[2]从合作的企业方来看, 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参与到了校企合作中来。在实践中, 我们尝试着与一些具有职前培训性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实践证明, 与这些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进行校企合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 我国很多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还未能脱离学科性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普遍没有构建起来, 尚处在两种课程体系的转型阶段。另外, 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 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变化速度一般较慢, 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I T行业,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学校无法及时得到IT行业发展变化的信息。

一般而言, 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其课程体系要经过企业专家多方面的论证, 教材往往采用自编教材, 理论较少, 实用性强, 借鉴其课程体系对构建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职前培训机构本身就是企业, 其运行机制与学校不同, 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大规模的职前培训机构, 它们面向的用人企业数量较多, 就业市场调研投入的资金和人员比较充分, 这些职前培训机构可以更加迅速地将IT行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在教学规范性较差的情况下能够充分体现出其灵活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可以将这些职前培训机构的一线企业专家吸纳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 借助于企业, 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将I T行业对知识要求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自身的课程体系中来, 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合于企业的需求实际, 这一点对于就业市场变化迅速的IT行业来说, 显得十分重要。

二、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

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陶书中等人的“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认为, 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不匹配;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够。[3]由此可见, 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更重于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然而, 高职学校十分缺乏拥有这方面经验的教师, 缺乏关键能力培养的经验, 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成为了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往往有着十多年的职业培训经验, 从一开始, 这些职前培训机构就直接面向企业所需岗位进行短期的、集中式的培训。而职前培训机构本身就是企业, 他们比学校更加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因此, 不仅仅在专业技术能力上, 在学生职业规划、综合能力培养、面视技巧等其他方面, 这些职前培训机构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直接面向企业的培训经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可以借鉴他们关键能力培养方面丰富的培训经验, 也可以将这些企业中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请到学校中来, 以讲座等形式来为学生服务, 从而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 培养出适合I T企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完善学生的双证书制度

学生在毕业时, 除了拥有高职毕业证书之外, 我们还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一些权威的职业技能证书。一方面, 这些证书是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认定, 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检验,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就业竞争方面取得优势。双证书甚至多证书制度是目前高职学校所提倡的。然而I T行业的认证种类十分繁多, 既有一些政府职能机构主持的行业或市场准入认证, 也有一些著名的I T企业主持的厂商认证。各种认证的难度和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也不尽相同, 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需要在众多认证中, 组织学生参加适合他们并能够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认证。

由于一些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有着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除在学习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外, 往往采用一些认证作为其最终的质量保证, 这些认证的难度比较适合高职学生, 同时又基本能够在I T企业中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认证, 使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取得一个含金量较高的证书, 从而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双证书或多证书。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 在具备较高学历的同时往往缺乏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这种不足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和进修的方式进行弥补, 但是仍旧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引进高素质的企业一线专家, 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而且要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的任课教师往往是从企业一线直接引进的专家, 虽然这些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但却拥有十分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 优秀的职前机构的待遇较高, 其教师队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样,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引入到学校中来, 一方面, 这些教师可以承担专业核心的实践课程, 使学校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 通过学校教师与他们之间的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弥补教师在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上的不足, 从而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与知名职前培训机构一起创造自己的品牌

高职学校办学是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 只有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才更容易得到广大高考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也由此会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招生局面。而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办学类型, 高职学校的办学时间普遍较短, 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 高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由于一些优秀的职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的时间比较长, 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高职学校与其进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将双方捆绑在一起, 共同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发展, 从而不断地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最终创造自己的品牌。

目前, 高职院校与职前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工作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 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将是社会各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4 (8) .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5B) .

培训需求与方式论文 第10篇

一、“讲座”拉动,理论提升

我校每学期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进程和教师的实际需要,相应配备八个业务学习题目,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利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时间,集中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涵盖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方式方法、案例、名师成长足迹等,如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八个讲座内容分别是:“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制定”、“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途径”、“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名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创建名师”、“窦桂梅的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下学期八个讲座内容分别是:“高效课堂内涵”、“高效课堂探析”、“高效课堂途径”、“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怎样上讲评课”、“怎样上复习课”、“现代学生的学习特征”。主讲人主要由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担当,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由各教研组长主讲,目标在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每位教师起到一个调控和引领的作用。教育专家的一句话:“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通过实践真正感受到教育教学素养的贫乏,才会使教师达到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境地,接下来的培训才会更加实际而有效。

二、“参与”主动,自主发展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麻园岭小学刘云燕校长的报告和她们学校的培训效果证明,参与式培训是全员参与的一种好的培训方式。开展参与式培训就是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我校也尝试了这种培训方式,效果很好,我校的操作方法:一是学校提前将讨论问题下发给教师,然后教师写好研讨提纲全员参与交流。如:我校开展的培训题目“怎样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你培养了学生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讲座方式的升级。主要流程:主讲人确立培训主题、讲稿和思考题,培训时间是45分钟,前20分钟将讲稿发给全体参培教师独立阅读,接下来的20分钟是问题答辩,主要方式是随机产生答辩教师,主讲人对答辩教师进行评价,最后5分钟是主讲人作总结。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让教师经历了独立思考、流利表达的自我经历和感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论坛”引动,共同提高

杜郎口中学成功的教学改革(“三三六”自主开放教学模式)使学校发展壮大的速度让人震撼,他们独具特色的业务论坛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让人有所启发。每周六下午,杜郎口中学用4个课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业务论坛,论坛由论坛评委会随讲随评,即时宣布结果,以学科组形式排序,计入本人考核。业务论坛的题目由开始自定逐渐变为由校委会提前一周指定公布。论坛题目针对性强,能够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论坛,教师们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到了其他教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体会到了唯有自己才是专业发展的主体。业务论坛是杜郎口中学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转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我校正在进行中,为了让全员参与,学校在预先布置论坛内容后,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认真准备,届时采取当场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主讲人,教师一旦被选中,即登坛论讲,这种方式迫使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而教师在准备论坛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培训的过程,尽管是“逼”出来的,但是培训的实效性是显著的,通过教师不同观点的论坛,我校实现了教师资源共享的目标。

总之,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培训原则,力求寻找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适合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也使校本培训更显其生动性,为教师所接受和喜爱。

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能 第11篇

一、课题式培训

根据监管业务工作需要向员工布置课题, 为了完成课题, 员工们必须进行学习, 因此在完成课题的同时, 员工也完成了一次业务进修。这种带着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经济实惠、更加有效的培训方式。

二、开放式培训

这种培训方法给员工以较大的自由, 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 学习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监管理论, 也可以是监管的技术能力方面的知识, 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对他们的工作有帮助的知识。他们可以到图书馆里去自修, 也可以请资深专家帮忙。组织者也可以要求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阅读一些与他们工作相关的

三、轮岗式培训

就是在部门之间经常轮换工作岗位,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起到了轮岗培训的效果。这种培训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机构。一般可以规定一两年内某些岗位就可以轮换一次。轮岗式培训有利于培训出全能性人才。

四、研讨式培训

就是在对员工进行表达与演讲培训时, 出一个题目, 让员工准备5分钟后上台演讲, 并且把它录下来, 然后放给大家看, 让大家点评什么地方做得好, 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种研讨式培训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因而效果也是奇特的好。

五、独立式培训

独立式培训就是让某一员工独立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整个工作中, 该员工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一个工作步骤: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决定采用哪种工作方式、哪种自己想办法, 拿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培训方法有利于培训员工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也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为独立完成工作去学习新的技能, 迎接更大挑战。

六、贴身式培训

这种培训是安排学习者一段时间内跟随“师傅”一起工作, 观察“师傅”是如何工作的, 并从中学到一些应知

应会的或新的技能。学习者如同“师傅”的影子, 这就要求“师傅”必须有足够的、适合的技能传授给那个“影子”, 而且“师傅”还需要留下一定的时间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随时回答“影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培训方式不仅锻炼了员工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增长了他们的学识。

七、派出式培训

就是派出员工到其他单位去跟班工作。这种培训方式对工作的帮助十分明显。

八、网上培训

上一篇:团队精神下一篇:电容测量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