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后遗症范文

2024-09-05

盆腔炎后遗症范文(精选7篇)

盆腔炎后遗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的120例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 年龄22岁~50岁, 平均年龄27.5岁;病程3个月~2年, 平均1.5年。对照组60例, 年龄21岁~48岁, 平均年龄26.2岁;病程2个月~2年, 平均1年。2组均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其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灌肠治疗。内服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0 g、生地15 g、桃仁12 g、红花12 g、甘草6 g、川芎9 g、赤芍10 g、牛膝6 g、柴胡10 g、香附10 g、薏仁20 g、败酱草20 g, 每日1剂分早晚服。灌肠方红藤汤加减, 药物组成:红藤30 g、败酱草30 g、地丁30 g、蒲公英20 g、土茯芩20 g、三棱10 g、莪术10 g、泽兰15 g。每日1剂, 将上药加水500 m L煎至150 m L, 待温度降至38~40℃时将药液过滤并装至消毒输液瓶内。用去掉针头的输液器连接输液瓶与导尿管, 并在导尿管上涂适量的液体石蜡或甘油做润滑之用, 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 取左侧卧位, 将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0 cm~30 cm, 缓慢滴入药汁并保留至次日晨。

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 L加甲硝唑注射液500 m L, 每日2次。2组均从月经干净3 d开始治疗, 以10 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改善程度及B超检查结果判断治疗效果, 痊愈:临床表现消失, 妇科检查无阴性体征, B超检查正常;显效:临床表现明显缓解, 妇科检查多数阴性体征基本消失, B超盆腔积液明显减少 (减少程度≥1/2) , 包块明显缩小 (缩小程度≥1/2) ;有效:患者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均有所好转, B超检查积液减少程度及包块缩小程度<1/2;无效:临床表现及体征无明显好转, B超检查积液无减少及包块无缩小迹象。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 反复发作, 致长期炎症刺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导致盆腔器官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 性传播的病原体 (淋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 。西医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是肯定的, 但是长期应用抗生素有很多不良反应, 如菌群失调引起的念珠菌性阴道炎, 一直是临床较为头痛的问题[2], 且病情顽固, 反复发作,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妇人腹痛”“癓瘕”“月经不调”“不孕证”等范畴, 其发病因病机为宿有湿热内蕴, 流注下焦, 阻滞气血, 瘀积于冲任或经期产后, 余血未尽, 感受湿热之邪, 湿热与血相搏结, 瘀阻冲任, 胞脉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 瘀血内停, 渐积成块, 临床以湿热瘀结型多见。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 加速血流,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故我们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治疗, 其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 又可滋阴养血;牛膝活血化瘀, 通利血脉, 引血下行;紫胡舒肝解郁;薏仁清热利湿;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痰。红藤汤加减清肠治疗, 方中红藤为本科植物大红藤的茎, 主要功效活血通络, 败毒散瘀;败酱草清热解毒, 祛瘀止痛;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 祛痰止痛;土茯芩清热解毒除湿;三棱、莪术活血祛痰, 消积止痛;泽兰活血瘀祛利水。内服法加灌肠法结合共奏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之效, 能有效松解盆腔粘连, 不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灌肠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67%, 较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明显优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故中药内服加外用灌肠的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无副作用风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中医治疗组) 和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组) 各60例。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味内服和红藤汤加味灌肠的方法 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治疗。2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 d开始治疗, 每10 d为1疗程, 连用3个月经周期, 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痊愈37例, 显效12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5例, 显效20例, 有效13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80.00%,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中药内服加外用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治疗,血府逐瘀汤加味内服,红藤汤加味灌肠

参考文献

[1]甄志鹏.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2010, 14 (8) :732.

盆腔炎后遗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诊治的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 每组50例。100例患者全部参考PID诊断标准确诊[3]。普通组:年龄20~51 (34.87±13.89) 岁;患病1~9 (5.74±3.12) 年;50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 卵巢囊肿6例,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8例, 慢性盆腔炎20例, 其他疾病2例。治疗组:年龄22~52 (35.37±12.97) 岁;患病1~10 (5.94±3.21) 年;50例患者中卵巢囊肿3例, 输卵管妊娠8例,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2例, 慢性盆腔炎19例, 其他疾病8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患病种类上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普通组:采用传统的敏感抗生素治疗, 用药方式参照药品说明书。治疗组:以普通组治疗为基础, 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药剂配法如下:红藤30g, 红花30g, 败酱草30g;赤芍20g, 丹参20g;黄芪15g, 黄连15g及1黄柏15g;莪术及三棱均10g, 元胡12g。不同患者的配药量按实际病理变化判断。实施方法:煎药后保证中药40℃, 浮动1℃;煎药最后药液量保持100~150ml, 保留灌肠;50例患者每日灌肠1次, 灌肠前需要排便或者在睡觉之前灌肠;患者灌肠2个疗程, 每个疗程维持10~14d[4]。

1.3 治疗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 (1) 治愈:患者临床不适不再出现、辅助检查结果全部正常; (2) 好转:患者临床不适有改善, 辅助检查结果也表示有改善; (3) 无效:临床不适无改善且辅助检查也显示无改善。辅助检查对象是单双侧附件、炎性渗出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5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达92%;普通组治愈10例, 好转16例, 总有效率52%。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见附表。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正确治疗患者可能产生一些后遗症, 并且长期困扰着患者。不同患者表现不一样, 目前对于慢性的盆腔痛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5], 大多数患者出现急性发病情况, 对于此类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菌类药物, 对于长期且反复发作的患者, 大量的抗菌药物会使其耐药性增强且患者身体机制受到较大损害, 不利于康复。

近年来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 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 从治疗结果看来, 中西结合的方式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普通治疗, 且不良反应也小。中医药治疗PID后遗症有确切的疗效且其治疗方式较多[6], 利于对不同病人选取不同方式。本研究采用的方式是保留灌肠, 此外还可以采用贴剂、内服、针灸等方式。中药治疗可以扶正祛邪、消除气血瘀滞并且通腑泻邪, 不但能够抗菌消炎同时能减少不良反应, 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因此既避免了长期大量服用西药导致的耐药弊病, 同时能够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见中西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金明, 应海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 2012, 32 (11) :117.

[2]甄志鹏.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732—733.

[3]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82.

[4]邓伟萍.中西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82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32) :170.

[5]杨柳明, 陈丽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11) :75—76.

浅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证心得 第3篇

1 病因病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主要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不洁性交及多次宫腔操作等使病原体侵入所致。妇女产后、流产后或经期血室正开,摄生不慎,湿热邪毒乘虚侵入下焦,内蕴胞宫,损伤冲任二脉,以至胞脉不利。湿热邪毒与血凝结于下焦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胞宫,“不通则痛”,故见下腹疼痛;湿热下注,损伤任带二脉,则出现带下量多,色黄;瘀久则成瘕,故可见徵瘕;瘀阻胞脉,两精不能相遇则致不孕;或精卵不能运达胞宫则成异位妊娠;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加之反复使用抗生素损伤脾胃;病人思想顾虑大,精神负担重,肝气易郁结,同时“虑则伤脾”、“病久则虚”,故多同时伴有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肝气郁结的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寐差纳呆、遇劳则发或经前乳房胀痛等表现;肾主生殖,生殖器官病变,病久多累及肾,损伤肾气,出现腰酸不适、尿频及月经的改变等肾虚表现。“久病从瘀”,血瘀更甚,周而复此,虚实夹杂,病证复杂。综合本病,瘀血内阻少腹是其病机根本,同时并有肝脾肾三脏不足。

2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是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瘀阻不畅有关,同时又由于本病反复发作、难以短期根治的特点及早期反复使用抗生素,病者免疫力降低,精神压力大,导致脾肾两虚及肝气郁结。故临床辨治上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同时需注意配合疏肝健脾补肾。方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收到满意疗效。随证加减:若证见带下多,色黄,质稠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去小茴香、肉桂、干姜,酌加生苡仁、土茯苓、黄柏、车前子、败酱草、忍冬藤等以清热利湿;有附件包块加三棱、莪术、血竭以加强活血化瘀,消瘕散结之力;经前乳房胀痛加柴胡、制香附以疏肝理气;便溏、纳差酌加山药、芡实、白术、砂仁、木香等以理气温中和胃,增进食欲,亦可减轻药物对胃肠不良刺激;出现乏力,易疲倦,酌加生黄芪、五爪龙、白术以培补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腰酸痛酌加寄生、杜仲、续断、鸡血藤以补肾利腰;心烦失眠加制香附、郁金、酸枣仁、茯神以理气行滞、养心安神。

3 多途径、多方法、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增强疗效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是盆腔内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等,药物难以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灶,故单一用药物口服治疗效果欠佳,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盆腔与直肠相邻,静脉丛互相吻合,从直肠给药,可使药物吸收后直达病所,减少了药物对胃肠刺激,也避免了肝脏对药物首过作用,使药物能达到最大的药效。故中药内服同时加用活血化瘀散结中药保留灌肠,并以加入透皮剂的活血清热之中药制剂外敷下腹部及神灯照射,同时配合超导光波理疗(放入阴道内的一种妇科治疗仪),共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病灶的吸收,同时药物温热作用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吸收,炎性增生及瘢痕组织软化,局部组织营养得到改善[2,3]。再给予针灸疗法,针灸可疏通全身筋络,改善各脏腑功能,灸的温热作用,加速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情况,也可达到扶正祛邪作用。并结合病情及病者求治的目的,选用个体化治疗,对于输卵管阻塞、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欲求孕的病者,配合现代医学的微创宫腹腔镜手术,术后继续中医药综合治疗,使其尽早怀孕,达到治愈目的。

4 生活方式干预

由于本病缠绵难愈,且疾病复发往往与生活调理不慎,外邪再次内犯有关;或由于本质正气虚弱,而使疾病缠绵不愈。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故预防本病的复发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治病需同时注意据病者体质情况,辨证指导其饮食,对脾胃虚寒之人,需注意避免苦寒冰冻之品,平素食疗可适当选加用山药、莲子、党参、北芪、芡实,云苓等配合;对湿热内盛及肝火旺盛之人,则需忌辛辣上火之品,适当选食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扁豆、鸡蛋花等清热利湿及杞子、菊花、桑叶、夏枯草等养肝泻肝之品;对肾虚者则适当选加寄生、元肉、杜仲或羊肉等补肾温肾之品。另需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用品要清洁,避免不节或不洁的性生活;注意调节情志,避免忧虑过度,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提高肌体抵抗力,所谓“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办公室职员,患者因人流后反复左下腹胀痛及腰骶、背部酸痛约1年于2008年6月10日初次就诊。患者平素月经正常,1-0-1-1,未孕约于1年前行人工流产术。患者约于1年前因孕50余天于外院行人流术,术后5d曾出现下腹胀痛伴有低热,当时于外院拟诊“急性盆腔炎”,给予静滴抗菌素1周后自觉症状消失,未复诊;后每于劳累及性交后反复发作下腹胀痛,带下多,色黄,多次于外院给予抗菌素治疗,用药后症状可暂减轻,但仍不时发作,并发作次数渐频繁,后来出现经前乳房胀痛不适,腰背部酸痛,便溏,胃纳睡眠较差。到诊时诉下腹胀痛,腰背部酸痛,带下多,色淡黄,轻异味,无外阴痒,较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大便溏,每日1~2次,夜寐欠佳,纳呆,舌质淡红边齿印尖见有瘀点苔根厚腻脉细弦滑。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分泌物中,淡黄色,宫颈光,无抬举痛,宫体后位,常大,活动一般,轻压痛,右附件增厚,压痛,左附件增粗,压痛较明显。诊断为妇人腹痛,证属湿瘀互结,兼脾肾两虚,治以活血化瘀,健脾化湿佐以疏肝补肾为则,方药如下:生蒲黄10,五灵脂10,当归10,赤芍15,延胡5,川芎8,炮姜3,制香附10,山药15,芡实15,薏苡仁30,车前子15,寄生15,五爪龙30,茯神10。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并配合慢盆灌肠药点滴灌肠治疗。处方组成:丹参30g、莪术30g、血竭15g、赤芍15g、桃仁10g、虎杖30g等经加工浓缩提取,制成无菌药液,每瓶75mml。每晚睡前点滴保留灌肠1次,每次75ml。每天超导光波治疗1h。嘱其适当运动,提高肌体免疫力,并忌厚腻辛辣上火之品。经一周治疗后自觉各症减轻,精神较前稍好转。以后复诊,原方基础上加三棱10,莪术10。经期停用灌肠及超导光波理疗,中药方去三棱、莪术。连续治疗2月,症状消失,继续加强治疗1月,病情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发。

盆腔炎性后遗症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理变化复杂,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并可造成不孕或异位妊娠等,严重困扰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其常为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病者体质差,疾病迁延所致。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使用抗生素外,无其他确切疗法。反复使用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病人精神负担重。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法”有溶解组织粘连,改善循环功能的作用。本人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少腹血瘀证为主,同时多伴有脾肾两虚,肝气郁结,往往虚实夹杂,辨证用药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需注意其兼证的辨治,扶正祛邪。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主治血瘀少腹之证,重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再随证加减,起到调整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另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需结合病者就诊的主要目的,给予多方法,多途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才能快速收到预期疗效。生活上结合病者体质及证型,辨证指导其起居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肌体免疫力,减少复发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药,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52

[2]叶翠芬,陈秀廉.促透型中药外敷与活血化瘀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4):264-265

盆腔炎后遗症 第4篇

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聚类分析,以探索PID反复发作与非反复发作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盆腔炎不同病理阶段的中医辨证论治做指导,为本病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调查了2008年10月—2011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共297例,有性生活史,年龄18~60岁,所有患者均同意并接受调查。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妇产科学》教材、《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1]的相关内容拟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7版《中医妇科学》。

1.2.3 证候诊断

本研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和第七版《中医妇科学》、《中医证候规范》[2]等相关的证候论述而制定证候诊断参考标准。

1.3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借鉴李克特(Likert)型分级和Guttman分级法两种定性资料的量化技术,对中医所有症状进行量化处理。利用SPSS13.0软件对症状部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中医证候,对聚类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调查共297例患者,6例患者因已经绝经,月经情况调查项目缺失,影响聚类分析结果,故此证候分布规律聚类分析研究包括PID反复发作与非反复发作的共291例患者。

2.2 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症状频数分析)

依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这4类进行辨证分析,分别判定为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肾(阳)虚血瘀,肝郁肾(阳)虚,气虚、寒湿凝滞。

(1)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及肝郁肾(阳)虚证的各症状频数分析情况。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型患者23例;肝郁肾(阳)虚证患者73例,占总例数的25.09%;聚为这两证型的症状各18个。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候的主症为下腹刺痛或灼痛、下腹坠胀、腰骶胀痛、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等。次症为疲倦乏力、性欲降低、健忘失眠、经血紫黯质稠夹块等。肝郁肾(阳)虚证候主症为:下腹胀痛、坠胀、腰骶胀痛、烦躁易怒、性欲降低等;次症为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头晕耳鸣等。各症状的频数分析及该类患者舌脉见表1。

如表2所示,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的常见舌质依次为舌淡、舌红、舌胖边有齿痕、舌暗红或瘀斑;常见舌苔依次是苔白、薄、黄腻;脉象依次为脉细、沉、弦、弦滑;最常见三种面色为萎黄、正常、色素沉着。肝郁肾(阳)虚证患者常见面色为面色无华、色素沉着、面色晦暗;常见舌质为舌淡、舌质正常、舌红、舌胖边有齿痕;常见的舌苔为苔白、薄;常见脉象为脉细、沉、弦。

肾(阳)虚血瘀证及气虚、寒湿凝滞证的症状及舌、脉频数分析。聚为肾虚血瘀证患者共151例,气虚、寒湿凝滞证患者共44例;分别占总例数的51.89%、15.12%。肾(阳)虚血瘀证型主症为下腹刺痛、坠胀、腰骶胀痛、下腹隐痛、畏寒肢冷、性欲降低;次症为经血紫黯夹块、痛经加重、面色晦暗等。气虚、寒湿凝滞的主症为:下腹隐痛、坠胀、冷痛、腰骶胀痛、疲倦乏力、畏寒肢冷、带下质稀、带下色白;次症为脘腹胀闷、身重困倦、痛经加重、经色淡红等。各症状频数分析及该类患者舌、脉频数分布情况见表3。

肾虚血瘀证常见的面色为晦暗、色素沉着、面色无华;常见的舌质为舌暗红或瘀斑、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常见的舌苔为苔白、薄、白腻;常见的脉象为脉沉、弦、细涩。气虚、寒湿凝滞证常见的面色为面色无华,面色晄白,色素沉着;常见舌质为舌淡、舌暗红或有瘀斑、舌胖边有齿痕;常见的舌苔为苔白、腻、薄、厚;常见脉象为脉细、沉、弱、缓、涩。具体见表4。

2.3 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盆腔炎反复发作与非反复发作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分别为20例、3例,共占总例数的7.90%;两组在肾虚血瘀证分别为109例、42例,共占51.89%;两组在肝郁肾(阳)虚证分别为51例、22例,共占25.09%;两组在气虚、寒湿凝滞证分别为29例、15例,共占15.12%。经非参数检验,两组中医证候对照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本次共调查297例患者,对除已经绝经的6位患者外的共291例患者中医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ID反复发作与非反复发作两组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分别为20例、3例,共占总例数的7.90%;两组在肾虚血瘀证分别为109例、42例,共占51.89%;两组在肝郁肾(阳)虚证分别为51例、22例,共占25.09%;两组在气虚、寒湿凝滞证分别为29例、15例,共占15.12%。

盆腔炎反复发作,病情缠绵,症状持续或1年发作数次,现代中医共同观点认为本病多属虚实夹杂,以复合证型出现,虽病初由湿热或热毒致病,久病“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病情反复之后“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故可见“湿”、“热”、“寒”、“瘀”、“虚”错杂。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肾虚、肝郁、血瘀为最基本的病机,另可兼夹寒、热、湿邪。

肾气虚或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而瘀滞;肝气郁结,气滞血行不畅而为瘀;或手术金刃所伤留瘀;或寒凝血瘀;或热灼血瘀是血瘀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女子以血为用,瘀血阻滞胞宫胞脉,在本病主要表现为下腹刺痛,痛有定处,少腹结块,舌质紫黯边有瘀点,经血色黯夹块等。

故PID反复发作基本的病机为肾虚、肝郁、血瘀,由于感受“寒”、“热”、“湿”邪之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兼夹症,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摘要:目的: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候分布规律,规范本病的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对209例PID反复发作患者及82例PID非反复发作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类证型的效果最好,分别是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肾(阳)虚血瘀证、肝郁肾(阳)虚证、气虚、寒湿凝滞证,两组证候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D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肝郁、血瘀,由于感受“寒”、“热”、“湿”邪之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兼夹症,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关键词:盆腔炎,反复发作,非反复发作,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狄文.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241-243.

[2]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3]初虹,叶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45-46.

[4]黄慈芳,周梅芳.药物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2009(3):20-21.

盆腔炎后遗症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5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科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妇科基础治疗或检查,每组50例女性患者。研究组:年龄22~53岁,平均(33.5±2.0)岁;病程0.18~9.30年,平均(4.0±1.9)年。对照组:年龄23.5~54.0岁,平均(34.6±2.1)岁;病程0.4~9.2年,平均(3.9±1.8)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2)年龄在18周岁以上者;(3)无其他疾病转移至盆腔者。排除标准:(1)严重内科疾病者;(2)未完成治疗计划者;(3)精神障碍者,不能严格遵守本次研究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康妇炎胶囊溶于水,每日下午灌肠治疗,连续治疗并观察两周。

1.3.2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微波进行治疗:常规措施参照对照组,针对患者采用微波治疗,1次/d,每次微波治疗30 min,连续治疗并观察两周。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两组临床疗效评价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治愈:患者临床体征消失,下腹部以及腰骶胀痛消失。显效:患者体征较治疗前有效明显改善,下腹部以及腰骶胀痛明显好转。有效:患者临床体征有所减轻,下腹部以及腰骶胀痛较治疗前有所减少。无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痛经、腹痛腰痛程度进行评价,即选择一把刻有0~10数字的标尺,0代表不痛,10代表最痛,让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字。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0,P=0.014),见表1。

2.2两组患者客观化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腹痛腰痛、痛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根据学者研究发现,此病与患者患有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是由于患者的临近器官炎症蔓延以及经期卫生等多种原因有关。在临床上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类疾病病情反复、不孕,盆腔充血,盆腔积液,异位妊娠等,这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适的治疗方式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治疗中,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多数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但是随着药物的更新换代,单一的治疗药物已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若治疗不彻底,容易造成病情再次反复,对于病情发展不能得到一定的控制。因此,为避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再次复发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研究采用中成药制剂康妇炎胶囊行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0.0%,说明康妇炎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较为可靠。中医认为该症病程绵长、余邪不去,留恋下焦,终致脏腑失调,属于虚实夹杂之症。因此,在本次治疗中当以行气活血、解毒止痛为原则。康妇炎胶囊是一种中成药药物,具有一定清热解毒、除湿止带、化瘀行滞的作用,在临床中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研究组采用康妇炎胶囊联合微波进行治疗后整体效果较好,微波是一种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物理疗法,对人体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治疗中的疼痛感,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在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研究组采用康妇炎胶囊灌肠联合微波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中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加强患者的血液代谢以及缓解局部组织粘连,能够在治疗中减少患者疼痛,从而对患者达到温热止痛的目的,并减少患者整体治疗次数。因此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0%,与对照组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腰痛腹痛、痛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波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异常症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

盆腔炎后遗症 第6篇

关键词:妇春Ⅱ号,盆腔微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8月应用自拟方剂妇春Ⅱ号联合盆腔微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54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540例均为本院妇科门诊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具有随访条件并符合PID后遗症诊断评分标准的患者, 年龄18~54岁, 病程0.5~6年, 其中有宫腔操作史89例 (16.5%) ;下生殖道感染280例 (51.9%) ;经期卫生不良76例 (14.1%) ;PID反复发作95例 (17.6%) ;均应用抗生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PID后遗症的诊断评分标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以上累积分>15者为重度;10~14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1]。本文540例患者中重度297例, 中度169例, 轻度74例。

治疗方法:妇春Ⅱ号组方如下。金银花20 g, 野菊花20 g, 车前子12 g, 泽泻12 g, 山栀9 g, 茵陈9 g, 薏苡仁30 g, 续断12 g, 制香附12 g, 延胡索10 g, 赤芍12 g, 丹参10 g, 红花10 g, 甘草30 g。随证加减:黄带多有气味加黄柏9 g、蒲公英30 g, 腰酸甚者加狗脊9 g, 气虚者加党参9 g、白术9 g, 经行腹痛加重拒按加蒲黄9 g, 五灵脂12 g, 经韩国产自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300 m L并分装2袋, 每袋150 m L, 1袋/次, 2次/d, 每月连服15剂, 连续调治3个月。服药同时联合上海产盆腔微波治疗仪行盆腔微波治疗2次/d, 30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 分别于停药后3、6、12个月由专人进行随访。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 积分0分; (2) 显效: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 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 (3) 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 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 (4) 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5) 复发:症状、体征及检查停药后又恢复到治疗前[2]。

结果

患者治疗效果:本组540例中, 无效7例, 均为重度患者, 无效率1.30%, 可能与病程久长, 病情复杂有关。随访1年痊愈者无复发, 显效和有效中复发3例, 复发率0.60%, 见表1。

讨论

PID后遗症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体征差异较大。慢性盆腔痛常发生在PID急性发作后的4~8周。由于PID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 局部防御功能减退, 有PID病史者, 约25%将再次发作[3]。由此可知, PID后遗症日益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PID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低, 而延迟PID的诊断又会导致PID后遗症的发生。随着计划生育技术开展, 性观念改变, 游乐方式多元化使PID这一逆行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PID急性期没有根据药敏实验合理选用抗生素或治疗时间不足使病原体产生一定耐药性;各种妇科手术及下生殖道卫生不洁导致病原体上行感染未被足够重视, 延误日久;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免疫力降低又增加了PID后遗症的发生。由于其病程较长, 结缔组织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使一般药物不易吸收, 因此, 抗生素疗效不佳, 又不能因疗效不满意而长期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不但对治疗无益, 反而会引起阴道、肠道菌群失调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是由于经行、产后 (分娩、流产) 胞脉空虚, 或房事不洁, 体质虚, 邪毒乘虚而侵, 湿浊热毒蓄积于下焦, 或湿热、湿浊邪毒未尽, 蕴结胞宫, 湿热阻遏气机, 造成气机不利、气滞血瘀, 又由于迁延失治、久服寒凉药物常累及于脾肾。故自拟妇春Ⅱ号方剂中以金银花、菊花清热解毒为主药, 现代药理分析金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 既能抑制炎性渗出, 又能抑制炎性增生, 并能解热及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4];山栀、茵陈清利湿热;车前子、泽泻利水逐湿;薏苡仁味甘淡, 既能渗脾之所恶, 又能补脾之所喜, 性寒而不伤胃, 补脾而不滋腻, 渗湿而不峻利;山药则补气健脾、渗湿化浊;续断既能补肝肾, 又能行血脉, 有补而不滞, 行中有止之效;香附制后善行少腹, 旁彻腰膝, 入气分、行气中之血;延胡索苦平入血分、活血化瘀, 行血中之气, 二药一入气分、一入血分,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相辅相成;佐以赤芍、丹参、红花、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甘草调和诸药, 直达病所, 并有清热解毒之效。

盆腔微波治疗为盆腔在微波作用下, 组织温度升高, 组织内动静脉明显扩张, 血流速度增加, 使局部代谢过程加强, 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组织再生能力增高, 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对神经系统能改善其功能状态, 降低其兴奋性和传导性, 具有消炎、止痛双重功效, 尚有热外生物效应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邵丽黎, 贾彩凤.女病诊疗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654-656.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252.

[3]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84-285.

[4]张昭原.袖珍中药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33.

盆腔炎后遗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PID后遗症患者96例,门诊患者82例,住院患者14例,年龄22~43岁,病程5个月~6年,已婚68例,未婚28例(有性生活史),病程5个月~2年占48例,2年~4年占31例,4年~6年占17例。住院患者住院天数28d,其中不孕2例,均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

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异常,有膀胱或直肠刺激症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或不孕。体征:子宫增大或正常大小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轻度压痛或者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触痛。彩超:附件区可发现异常,回声或不规则暗区或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

1.3 治疗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用我院自制的坤盆舒(药物组成:丹参,赤芍,三棱,莪术,薏苡仁,板蓝根,猪苓等)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二仙活血散(药物组成:仙茅,淫羊霍,鹿角霜,莪术,制乳香,制没药,皂针等)进行离子导入。两种方法治疗时间均在月经干净后3~7d开始,每日一次,10~15d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7d,经期停用,中药保留灌肠以晚上睡眠前进行为佳。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3.1 中药保留灌肠法

嘱患者排空二便,取左侧卧位,两腿屈曲,臀部垫高10cm,将药液加热至39~41℃,量不超过200m L,使用一次性灌肠器,将肛管前端及肛门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后,呈螺旋式插入肛门,深度25~30cm,灌入药液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约30cm,灌肠完毕嘱患者尽可能保留1h以上,使药液在肠道充分吸收,达到最佳疗效。

1.3.2 中药离子导入法

将我院自制的二仙活血散适量加热后倒入治疗碗中,把两块纱布袋浸入温度适宜的药液中湿透,双手持镊子拧至纱布袋不滴药液为度。患者取平卧位,将湿透的纱布袋敷于小腹部,双侧电极板置于袋内,然后覆盖塑料薄膜,用砂袋或绷带固定,开机后调节电流量至患者耐受程度,1次/d,40分/次,10~15d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1.3.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盆腔检查宫颈举痛,附件压痛及肿块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妇检宫体及附件压痛明显减轻,炎症明显吸收,B超炎性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PID后遗症患者96例,经1-2个疗程,或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72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3 护理

3.1 情志护理

PID后遗症多发生在育龄妇女,她们大多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多重角色,受到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压力,加之PID后遗症病程长,缠绵难愈,患者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特别是在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更表现出恐惧或怀疑心理。而情志变化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加重病情。中医理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者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景岳全书.妇人”中“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现代研究[2]结果也表明由于社会生理心理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PID后遗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病率高,因此情志护理对PIG后遗症患者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评估患者的心理及情感状况,多给予关心与鼓励,告知患者一旦患上此病,治疗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坚持按疗程用药。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详细解答,可介绍治愈或好转的实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 中药灌肠的护理

(1)灌肠前应向患者说明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配合要点,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2)灌肠时动作要轻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温度,导管插入的深度和药物保留时间。(3)灌肠过程中边观察病情变化边与患者交流,使其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灌肠中途患者会出现腹胀或有便意感,嘱其张口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同时要降低灌肠袋的高度,减慢灌肠液流入的速度。安慰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以达到灌肠效果。(3)灌肠完毕鼓励患者尽量避免排便,延长药物在肠腔的保留时间,并不断更换体位,使灌肠液分流到较大容量的结肠的各个空间,减少对肠壁感受器的刺激和压力,减轻患者腹部不适感,延长保留时间,减轻便意感程度[3]。(4)操作中或结束后注意观察面色,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腹痛或其他特殊不适,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气短等应立即停止,通知医生进行处理。(5)患者因插肛管或大便次数增多可引起肛周红肿或湿疹,应用温水清洗肛门,以减轻患者不适。

3.3 中药离子导入的护理

使用离导前,向患者讲解治疗仪的性能及操作方法,以消除恐惧心理,冬天注意保暖,同时经常巡视患者,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节合适的电流量,注意控制电流量防止电灼伤,如患者局部出现瘙痒等皮肤过敏情况,应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4 健康教育

PID后遗症患者多由于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洗涤用品不洁,房事所伤,湿热之邪内侵,以致气机不畅,经脉受阻而致,因此护士有必要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1)杜绝各种感染途径,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晚清洗外阴,专人专盆,勤洗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内裤。(2)经期,人流术后及上(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盆浴,游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3)加强妇女保健意识,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减少人工流产术的创伤。(4)生活起居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免症状加重。注意饮食调护,加强营养,白带量多,色黄,质稠属湿热蕴结型,忌食辛辣煎烤油腻之物,多食冬瓜,山药,芹菜等利湿之品。少腹冷痛者属寒凝气滞型,应喝姜汤,红糖水,海带,藕等活血化瘀之品(5)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4 讨论

PID后遗症多为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当迁延而来,也有急性期症状不明显,开始发现即为慢性,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西医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效果欠佳,而中药保留灌肠和中药离子导入是临床上既简便经济,又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中药保留灌肠,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中药不用口服,不经肝脏代谢,药物直接经肠粘膜迅速吸收,通过局部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盆腔,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或暖宫散寒的功效。中药离子导入是通过直流电将药物的离子导入人体,药物离子与病变组织作用,达到祛风除湿,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功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是因其可促进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了新陈代谢[4],降低毛细血管通透些,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血脉通畅,从而消除盆腔组织的粘连和增生。二者联合运用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

5 小结

中药保留灌肠和中药离子导入是中医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在临床使用多年,是患者乐于接受的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也是护理PID后遗症的重要手段,其操作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优化的治疗方法。而加强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离导的前后的护理以及正确的饮食,心理调护健康教育等,更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根据中药的理论及原理,结合中医护理技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96例。结果 72例临床治愈,22例好转,无效2例。结论 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护理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张秀琴,谢丽吉.慢性盆腔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心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杂志,2009,30(70):876.

[3]商书琴,李燕,王风云.两种不同清洁灌肠方法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0):2588.

上一篇:商标的合理使用下一篇:文化馆美术辅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