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2024-08-20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精选12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1篇

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其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 这使得体育教学改革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担负着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培养运动技能, 体育技能及陶冶情操的任务。在功能和意义上也属于一种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方法。而高校体育文化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 因此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强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 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很多高校都开始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之一, 并且十分重视其建设成果。乃至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也作出较大的改动, 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材主要是明确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坚持锻炼身体和卓远于未来为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学生的体质素质, 加强对学生们良好体育意识的培养, 激励学生参加运动,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原有认知, 最终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在此过程中, 体育文化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如何建设高校体育文化

(一) 转变观念, 明确体育文化建设思想

为了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 切实发挥出体育学科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就应当从多方面共同入手。首先, 我国的体育教育观念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调整, 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观念“快乐教学”“终身体育”等新的观念。国外的这些新理念主要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 具体说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关联性。而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 主要是从培养体育人才方面考虑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文案中也指出:“健康的体魄才能塑造伟大的祖国, 是必要的基础,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所以学校教育, 一定要落实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体育工作的落实”。这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也是现在体育教育想的重要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当落实到每个高校, 重新审视学校体育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的目标。目前, 建立终身体育观念,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 要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体育教学。

(二)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了。简单来说, 要想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热情的状态进行授课, 讲课语言要尽量做到风趣幽默, 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感情投入, 营造出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感染学生, 让学生心情愉快的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课堂也是一种技能培训的课堂, 老师要积极与同学进行互动,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了解。此外,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等方法, 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 使学生更快的接受理论知识, 更好的投入练习活动中。

(三) 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

此外, 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来说, 良好的教学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前许多体育教师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定教学目标, 选用模式化的教学文件来进行授课, 这种方法不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课程知识。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说, 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预期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 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基础, 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要素。其次要全面考虑体育教学目标, 包括技能、体能、理论知识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学习, 来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方向, 这种目标要利于实施、方便考察、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加强理论教育。

(四) 激发学生们关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文化是推动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而学校体育教育又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此,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们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定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兴趣, 兴趣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当学生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 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学生也不会退缩, 反之, 如果一件事情学生缺乏兴趣, 那么不管怎样他还是会感觉到无聊。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课程, 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 不断的锻炼身体。体育运动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 坚持体育运动是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 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体育的重要性。

(五) 灵活利用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 而每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落脚点都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积极性, 是否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课本、学生是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在他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过程, 为了使学生不对这种过程失去兴趣, 不减少学习的积极性, 就需要老师在授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对象是学生, 但每个学生的层次不同, 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面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采取自学法、探究法等;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实际操作法等。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去构建自身的体育文化。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我国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家也开始逐步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而人才的全面培养又需要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此当前在高校教学中应当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来强化体育教学效率, 加大公共体育教学建设。树立以“健康第一, 锻炼为主”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材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旨在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主要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为切入点, 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汪凌.城市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6:105-107.

[2]高谊, 霍焰, 王玉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2:38-41+52.

[3]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 05:58-6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文化逻辑研究论文 第2篇

一、体育课程文化逻辑概述

纵观过去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体育课程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体育课程来说,其存在的主要条件与目的就是传承体育文化,也可以说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就是向社会传递有价值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而体育课程自身功能的实现就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来完成的。因此,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已经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逻辑命题。在分析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时候,我们不应只看到体育课程文化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其内在本质[3]。

二、从文化逻辑视角研究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目前我国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基本处于外围作战的情况,常常存在随意引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机械选择课程内容等问题,学校课堂逐渐成为各种“流行理论”的试验场所。从改革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对于体育课程来说,其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应用文化逻辑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其次,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面对众多的课程指令时,常常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课程文化逻辑逐渐出现危机:在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材分析方面没有对其文化逻辑进行过滤与净化,使得各种体育文化出现混乱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基于文化逻辑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探讨有效的改革措施;最后,在体育课堂改革中探究文化逻辑是其紧迫性所致。目前,体育赛场的暴力、纹身、粗口等现象较为严重,这些现象正在侵蚀着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再加上体育赛场上的蛮横无理以及对生命的漠视等问题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文化逻辑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对体育课程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逻辑的课程是不合理的[2]。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措施

(一)打破改革的固有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来说,在开展改革工作时政府占主导地位,政府直接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向进行确定。但是,对于所有的改革内容而言,这种改革模式并不是完全适用。在高效体育课程改革中,如果政府的控制较强,而无其他的主体参与改革,就很容易陷在“经典”理论中出不来,这就会对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创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采用这种改革模式,将会打消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了解体育课程的真实形态与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对高效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政府应创新思想意识,打破改革的固有思维模式,对改革的程序进行规范,将权利下放到高校与教师手中,逐渐养成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维[1]。

(二)形成改革文化系统。对于高校来说,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应坚持“重实质、轻形式”的原则,对于改革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逐渐改变各教育阶段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相互割裂状态,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实现一体化,形成改革文化系统,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对不同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个性化特征进行严格的把控,真正实现以主旨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改革方案,确保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三)加强对体育文化本质的研究。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改革存在急功近利的状态,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够重视,在体育改革中,学生没有形成终生化的思维观念,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功能较为单一,其真正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体育文化的本质。所以,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文化本质的研究,使体育课程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发挥出来,对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控。在对体育文化的本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积极提取体育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与经验,对体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改革制度形式,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实现统一,通过对制度进行改革增强对体育课的理性认识,逐渐打破单一主体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局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1]。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基于文化逻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打破改革的固有思维模式,加强对体育文化本质研究,形成改革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与探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5:89-93.

[2]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平易,于勇.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7:87-9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建设;课外体育活动;正面导向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较体育课还要大。高校体育文化建对课外体育活动起着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影响我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场地器材不足、条件差、没时间、没养成锻炼习惯,体育知识缺乏。

一、高校体育文化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联系分析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具有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以得出,二者具有相似功能。笔者简单认为体育文化是总则,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际行动,总则对行动起导向作用,行动是总则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活动的正面导向分析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体育物质的导向

长期以来,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高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过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长期体育活动的沉淀,是在高校体育活动的结果,是一届又一届师生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长期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师生人群的不同需要,体育设施、器材、场馆也有不同的要求。社会不断进步,各国的体育交流也随经济交流而发展,体育运动项目也相互渗透,甚至演变出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如,进入奥运比赛项目不久的跆拳道,如今在各个高校开展如火如荼,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此项目兴起的过程中,广大跆拳道爱好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各个高校对场馆、器材的建设也随之跟进。一年一度的四川高校跆拳道运动会的大多数参赛运动员是各个高校的跆拳道协会的会员。他们着装整齐,运动装备齐全,运动器材齐备。又如,在近年来兴起的网球热衷,各高校对网球场地的投入较大,我们在对四川高校网球场地调查中发现,没有网球场地的高校不到30%。虽然各个高校师生网球技术参差不齐,但能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建设是高校课外体育的基石,是某项课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开展课外体育意识的导向

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兴趣是课外体育活动持久开展的意识支撑点。高校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相互交叉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中的群体。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的需要,逐渐形成稳定的群体。高校中,存在的各种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等,都是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人群组成。他们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是由他们内部商量决定,其规章制度等都是根据协会的广大爱好者利益出发。如,足球协会是由在中学中有一定足球运动基础,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组成。他们经常在课余时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无论是5人制的小型赛事,还是11人制的全场比赛,都是爱好足球的运动人群的活动体现。

良好的高校体育运动协会还有利于吸收新成员,促进该协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在协会会员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相关知识和现状了解透彻。学生对对时代的球星、明星有足够的了解,促使他们对该运动项目的热爱。根据从众心理,同一班级或同一寝室的同学有从事同一体育运动的意识。这一意识形态决定,随着体育运动协会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有新成员的进入。长期持久的活动,是吸引新成员的魅力。

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仅仅由体育课来完成是不现实的。高等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就结束。而是在了解掌握后,要在毕业后长期不懈地进行此项运动,达到锻炼的效果。课外体育活动,使在学生每有任何压力情况下,学社自觉形成的锻炼形式,其形式的多样性远比课内丰富多样,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起积极正面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狀况。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是高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完备过程,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可靠的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和器材。

3.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的形成与体育文化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形态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余进波.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2007(11).

[2]孙燕.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鞠新国.建立多元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10):97-98.

作者简介:陈志洪(1980-),男,四川遂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篮球训练与教学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4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 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与探讨, 揭示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2.1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所谓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的内涵, 体育的价值表现以及历史体育精神等等,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也是需要学生了解的最为关键的体育文化, 一个学校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加的高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的提高, 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精神所在。另外, 体育观可以充分反映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观可以指导学生的体育行为, 并决定高校未来的体育发展目标[1]。只有高校充分重视发展体育文化精神, 才能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品质、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战胜困难的精神,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在进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其重点应该进行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使全体体育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信仰, 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凝聚力, 有助于教师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 实现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

2.2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体育的组织形式与具备的体育意识, 其中, 主要包括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知识与体育交流进行管理与约束, 保证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只有具备体育制度文化, 才能约束学生进行体育行为, 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行为时可以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进而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 可以适应公共道德管理与社会的管理。

2.3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首先需要具备体育活动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运动设施与体育馆等必要的体育设施, 这些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 当然, 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包含着外在的物质条件, 也包括了体育物质文化所具备的内涵与思想观念, 例如, 体育雕塑与体育场地的设计,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体育发展的智慧[2]。这些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观念, 并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在学生与体育运动的接触中, 会被体育物质文化所具备的思想观念所感染, 进而充分感受到体育的力量与内涵。

3.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应该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进行加强, 首先, 应该对体育课程中技能的授课与体育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体育技能, 并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含量, 同时, 增加体育理论课程[3]。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 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 例如, 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比赛的规则、在运动受伤时怎样简单处理伤口、体育保健知识与体育卫生知识等, 学生在此过程中, 不仅接受到体育健康方面的教育, 也让学生接受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时,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并积极指导学生, 另外, 需要教师观察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情况, 及时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指导, 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时, 可以更好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4]。

3.2 增强学生体育文化意识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需要增强学生体育文化意识, 校园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形成的舞台。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体育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代学生的体育需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与体育项目严重的约束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在为学生安排体育项目与体育道德知识教育时, 应该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相结合, 并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帮助学生扩大学习体育的空间, 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看世界杯与田径锦标赛, 开阔学生的视野, 并利用校园网等渠道普及体育有关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学习的气氛, 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5]。

3.3 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 促使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中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与身体素质, 同时,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 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前后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对与体育活动的关注度明显得到提高, 如果高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经济活动, 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进而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总结

通过以上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文化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当然,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应该担当起自身的教育责任, 积极的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帮助学生克服多方面困难, 促使学生体育文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 教师也要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 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都能得到提高, 进而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高校的重视, 由于体育文化建设是关系到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因此,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应华.体育文化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1) .

[2]王能干, 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

[3]刘超, 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6) .

[4]顾春先, 何文涛, 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8) .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5篇

摘要: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二、营造篮球文化的相关对策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目前在高等院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手段比较单一,一些学校只是会组织一些篮球比赛或者进行篮球视频教学,这些手段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能进一步丰富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话,积极开发篮球活动的开展形式,提升篮球运动的参与度,效果会更好。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设计要主要考虑参与者的舒适度,进行专家咨询,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吸引不同层次的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三、结语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探析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7).

[2]户蕴情,孔维东.发展我国篮球“和谐”文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驻济高校 竞赛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同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1.2.2问卷调查法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斌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2研究结果与分析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白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南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坐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同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3建议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同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同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同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同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0-44.[2]张宏成,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1-62.[3]向家俊.论竞技运动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9-50.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CultureConstruc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ityZhanqLitianSunQianqAbstract:Withthe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s,interviewsandothermethods,thepaperdoesthesurveyofsports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in39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ity,todostatisticalanalysisofth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Combinedwithlocalcharacteristicsofjinancity,thestudy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andcampussportscultureconstructionof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llegesportscompetitions,toformagoodcampussportscultureatomosphere.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anSportcompetitionmanagementCampussportsculture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张立天孙强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济39所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关键词:驻济高校竞赛管理校园体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同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1.2.2问卷调查法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斌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2研究结果与分析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白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南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坐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同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3建议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同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同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同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同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0-44.[2]张宏成,刘丹.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1-62.[3]向家俊.论竞技运动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9-50.

Spor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ity

Zhanq Litian Sun Qianq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per does the survey of sports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3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ity, to do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nan.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jinan cit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por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competitions, to form a good campus sports culture atomosphe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jinan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方法途径,对策研究

1、转变高校教育观念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在大学生活的质量,扩展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知识面,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身健体。

高等体育文化建设还能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育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文化建设还可以使体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体育道德,进而来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全面转变高校的教育观念。将传统的只重视学生“智育”的观念转变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重点关注体育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上来。

2、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条件是开展任何活动的前提,没有物质作为保障,任何事情都是空谈。物质文化的存在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设施的建设、场地的整体布局等基础设施,是开展校园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校园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体育是一门有特色、有意义的课程,体育文化更是一种丰富与充实人们内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属性,高校师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者应该传承与发扬传统的体育精神,同时也要积极地将国外的体育文化相融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体育文化,从而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感悟体育精神的真谛,顺利实现从大学到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愿望,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

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不仅要在文化课程上得以体现,更要在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交往中着重突出。在完成体育活动时既需要身边的许多同学的努力与帮助,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与感悟一场宝贵。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课程与教育方式,才能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地淋漓尽致,在这其中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强化校园的体育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文化建设是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精神蓬勃向上的动力源泉,培养体育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处文化氛围之中,也能培养学生更深的体育情感,使学生的精神意识得到锻炼。阳光体育是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对体育的不懈追求,它可以实现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体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者与决定人,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的机会,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发展阳光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于体育物质文化也就是体育物质基础的发展和完善。

3、建立完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

制度是来约束人们行为调节行为秩序的,同样地,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形成也是为了体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校园体育规章制度既包括了体育道德制度、体育文明规范制度、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又包括了体育健身管理实施办法、校园健身日等制度。

建立健全校园体育规章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校园体育。体育精神能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精神是核心,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体育精神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审美情趣、敏捷的思维方式、有意义的价值观念,它能够通过体育人物、体育观念、体育态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加强体育文化精神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加强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必然不能避免的就是校园体育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充分体现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良好的行为文化来自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是反映一所学校的整体体育执行的情况。发展体育文化事业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树立一个怎样的观念就会成就一个怎样的人才。首先来说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清楚的认知,要明确体育锻炼不只是为了竞技,更应该是增加与丰富学生得日常生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让大学生对于体育树立全面正确的理解。

4、小结

本文针对如何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不断转变高校体育发展思路,建设高校体育校园文化从转变高校教育观念、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立完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等三个方面着手,分别论述了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质量和参与者的素质,为更好地发展校园体育、开展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活动提供更好地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高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J].中州体育,2011,8(08).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8篇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结晶,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其本质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 按照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原则要求,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 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不同体育形态的复合群体文化。

它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体育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体系、审美标准、学生风格、体育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集中体现大学精神。

2 高校体育文化缺失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之间在“和”的框架内生活, 安分守己、要避免争斗。因此传统观念认为, 现代体育比赛中激烈的竞争是粗鲁的, 不能体现中国人的养身、修德、以德服人、和平共处的原则。另外中国一直有重文轻武的传统, “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等。这些流传已久的名言, 无不体现了, 对读书、对学习知识的重视, 认为只有掌握了知识, 学习了前人的文化经典才是安身立命的资本和能力, 才能有前途, 才能光宗耀祖。“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学生的本分和职责。而身体的强大, 往往被认为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依照传统的观点, 体育被认为是粗鲁的和有失文雅和野蛮的, 因此自然也就不受欢迎。此外, 中国人一直信奉“劳心者治天下, 劳力者治于天下”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中国的许多武学博大精深, 但影响力并不很大。对于体育及运动的轻视并非一朝一代的偶然现象, 而是深受传统文化底蕴影响的历史现象。

2.2 学校教育的影响

我国教育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 它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能够成为重点, 受到社会的瞩目, 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青睐和热捧, 也牵动着学校的生源问题, 甚至生存问题等。所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科成绩的教育备受重视, 学校正常的体育活动往往被其他学科占用, 身体文化教育被边缘化。在高等学校, 学校追求的是科研能力, 引进科研经费的多少和学术论文的发表量, 在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 不少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于如何搞科研、发论文, 致使教学质量不高, 整体呈现出功利性。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 出现问题往往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在某种情况下, 学校难以负担, 致使学校、教师也会因噎废食、谨小慎微、不敢作为, 限制学生的正常活动, 致使现在的学生营养状况很好, 甚至过剩, 但身体素质差、协调性差、肥胖情况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耐力等素质越来越差, 产生一种恶性的循环。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衷程度下降, 参与度下降。对于学生层面, 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 学好学科文化能考到好的一级学校, 将来能有好的前程。学生的课余时间往往被各种各类的学习辅导班占据, 因此学生自由的时间被剥夺, 活泼的天性被扼杀。再有,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学生从小在家长的精心呵护陪下长大, 由于家长害怕孩子在活动中身体受伤, 往往限制学生从事正常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运动本能的发展。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以文化熏陶引领校园体育的蓬勃开展

目前的校园体育状况有目共睹, 学生的体育健身积极性不高、体育意识淡漠、体育氛围不够等, 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全国政协十一届5次会议上, 杨桦委员说: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 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 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肥胖率日趋增长, 超过“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 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近视率不断攀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19~22岁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是关乎全民族素质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是人全面发展的问题。作为国家教育的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并进行检查监督。

3.2 坚持公益性, 持续性

校园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公益性。从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 目前, 高校间比拼的是科研水平、论文发表的数量、学校的排名、招生和就业。但经过时间的考证, 高等院校的竞争也必须有软实力的文化竞争、特色竞争。建设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国家大计、学校大计, 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收到效果, 必须抛弃功利思想, 坚持公益性,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和收到效益的, 但他是利在千秋的功业。它是一个有目标、有特色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点的多年积累的文化沉淀。我们不妨比拟一下商业领域的品牌塑造, 一个成功的品牌,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 他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 才能在人们心中认可、产生感情、生根、才能体现其价值。例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 有很多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经过几十年, 上百年的不多发展完善, 才赢得了今日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风采, 才有了如今的底蕴, 并成为文化的符号, 高校也应当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位

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来源于西方, 其中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就是对抗和竞争。强调身体的力与美, 用身体的强大, 以力量、速度、灵敏、技巧去战胜并超越对手。鼓励冒险、刺激和创新精神。推崇个人的张扬和表现, 体现一种精英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一种“和”文化。这一点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向世界人民做了很好的展示, “和”的思想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传统体育方面, 中国人追求的修身养性、祛病、防病延年益寿等是精神的修炼, 注重内在气质和人格的培养, 并不提倡身体的对抗和竞争。对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 必须立足在“众”字上, 必须让每个学生感染其中, 有所收益。完全的竞技体育并不能发挥其全部的功能, 因而, 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必须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以及传统体育项目, 结合当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社会”的形势, 给学生提供适应自己身体和性格特点的, 能够从中受益的体育项目和相应的文化熏陶。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 借鉴西方的体育文化, 大胆创新, 不断的开拓、发展, 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4 结语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是提升学校软实力, 提高学校竞争力、影响力不可缺少的, 体育文化是展示学校校园风貌的一面镜子, 是学校的一种品牌,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莲香.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2]马为民.中美 (三所) 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J].北京体育大学, 2003.

[3]马约翰.论体育的迁移价值[M].中国文史出版社.

[4]王艳云, 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5]姜志明, 刘甄悦.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12 (6) .

[6]向家俊.中西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9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贵州师范学院各体育社团。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大学生社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为关键词查阅期刊文章,了解国内省级高校的研究进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作为参考。

(2)问卷调查法。

发放相关问卷200份, 共收回190份, 回收率95%, 有效率为90%。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调查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贵州师范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1)社团的种类及数量。

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来选择加入相关的社团, 希望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得到锻炼, 通过享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为目的。数据显示,从2010-2013年我校体育社团活动社团及开展较大型的活动,其中体育类社团有7个,开展活动共计39项,参与人数在1600人次。其中足球、篮球两个协会开展活动相对较多,各社团活动占总7个社团总比例差距较大,其中篮球协会占18%,足球协会占25%,羽毛球协会占21%,乒乓球协会占23%,武术协会占8%,排球协会占2.50%,跑酷协会占2.50%,说明我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不容乐观,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

(2)体育社团经费来源。

表1显示,目前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学校拨款,二是由会员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学校的拨款大多针对学生会开展的活动, 在体育社团这块的拨款也是相对缺乏。我校每年对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仅有篮球约有300元、足球协会约有400元、羽毛球协会约有200元 ,其中武术、排球、跑酷、兵乓球显示未有投入过资金。

(3)体育社团的管理机构及机制。

如图1, 我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机制是由校团委间接管理由各单位的负责人,会长、部长等直接管理和负责活动的开展,通常由策划部、外联部、组织部等共同协作完成一项活动任务,总体看没有什么不规范的,但由于相关部门领导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大家都是在学习和探索中前行没有经验缺乏过硬的相关理论知识出现活动开展吃力组织次序混乱等问题。通常是每个体育社团根据社团社员比例人数安排2到3名老师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和指导工作。我校体育类社团指导老师配置只有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有相关个别专业的老师指导,其他协会未达到合理的配置要求,这也是管理过程中管理机制组成元素的缺空。

2.2、贵州师范学院体育社团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0-2013年期间我校的体育竞技比赛、文艺晚会、趣味体育游戏比赛、体育文化交流会四项活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团成员对这四项活动的喜爱占比例指数为; 体育竞技比赛占40%、文艺晚会占30%、趣味体育游戏比赛占20%、体育文化知识交流会占10%,其中竞技体育较受欢迎。

2010年以来我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大小88次, 其中各社团开展46次,在校园具有一定规模的仅有2010年体育节,每年冬季的“阳光体育”新生入学冬季长跑、各学院开展的篮球迎新杯赛、移动搞的“三人制”篮球赛体育学院田径运动会这几项。从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内容看,远远达不到要求,从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程度来看,我校体育文化建设较为薄弱,还需要不断改善很多工作环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社团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经费来源渠道不多,经费总量少;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学校领导重视度不够。

3.2、建议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10篇

一、高校体育文化和教学管理模式概述

(一)高校体育文化概念界定

高校体育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当前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是认同比较多的是卢元镇的观点,他提出高校体育文化其实在高校的这种环境之下,师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1]。它和其他的文化是一样的,都可以间接对国家或者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则是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进行相互的作用,进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校文化形态,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很多,比如说体育精神、和体育相关的行为、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等。

(二)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极力地提倡素质教育,而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内容,它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说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深入的研究普通高等院校中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思路等等,当然还需要在体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几组符合中国高校教学实际的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和结构框架。

(三)高校体育文化和教学管理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借助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又会推动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2]。具体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校园的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相关观念对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有着指导的作用,几乎所有好的教育改革都是需要先进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所以学校想要实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就必须要树立新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其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创造出宽松的改革氛围。新课程着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的变化等,而这些都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文化和教学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

当前很多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不感兴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比较急功近利,担心这些体育文化建设会对校园的秩序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对于它的发展基本上是不关注也不支持的,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偏见。

(二)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解不到位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解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因为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产生效益的周期又是比较长的,所以高校就不愿意在这方面投资。另外很多的高校觉得所谓的体育文化建设就是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一般的体育活动,也认为课程改革知识改革体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对物质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师生的精神观念落后。

三、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当前对于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所以教育经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短缺的,高校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花费很多的财力来建设体育文化的相关设施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改善体育设施,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地借助于学校自身的优势来巧妙的利用各种器材,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二)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发挥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了很多非智力的因素,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自身具备很高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另外教师自身的行为和作风对学生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说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们做出好的榜样,和学生们一起构建优秀的高校体育文化。学校还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三)增强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想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体育理论课堂的需要,而且也是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也才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用更加科学化的理念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把教学管理的变革作为发展的契机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只有切实的做到了这些,高校的体育才会更加具有活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随着高校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然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想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现存的问题进行解决,使高校的体育文化更具有活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使得高校之前的体育文化和教学管理模式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为此要对这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5:96-97.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校品牌;品牌识别;交互关系

1研究目的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高等院校而言,它是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深厚的文化是大学品牌竞争的关键。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前所未有的号召力,正在中国高等教育激烈的资源竞争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窗口”和“名片”的作用,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还是名冠中外的知名学府,由于很好地把握了构建“品牌”的要领和契机,从中获取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以及在郑州市图书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为论文的选题、设计和讨论分析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及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归纳总结,分析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对高校品牌及体育文化的认知

3.1.1品牌与高校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美国学者LynnB.Upshaw在《塑造品牌特征》一书中将品牌定义为: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使其种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2〕。其实,品牌是源于产品和服务,但又超越于产品与服务本身的一种无形价值,是大众认可的具有较广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在当今社会,很多社会现象被概念化、抽象化和符号化,品牌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品牌,还可以扩展为一种格调、一种口碑、一种影响,更多是强调品牌的档次、名声和美誉度。高校品牌的诞生是与高校外部环境的改变分不开的,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内部动力,高校实施品牌战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高等教育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功能的更加丰富,品牌策略这种市场营销手段恰到好处地在非营利性机构的高校与市场环境两者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

3.1.2高校品牌的内涵

高校品牌是教育服务作为特殊的产品与消费者(用人单位、合作单位、学生家长、学生个体)之间主客观要素互动的结果〔3〕。它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特性的浓缩。学生、家长和全体社会成员透过高校品牌,能清楚地知道这所学校的独特之处。同时,高校品牌也倾注了大众的情感和审美,它是社会认同感与学校个性的完美结合。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特别是强势品牌,将以它具有跨文化和地理疆界能力的特性,充分展现知名度、美誉度、教育服务水平的优劣。

3.1.3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有关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价值观、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4〕。现阶段高校体育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亲和力备受社会关注,作为整个高校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占领着高校文化阵地。

3.2体育文化与高校品牌识别的结构比较及其关系

3.2.1高校品牌识别的结构层次

所谓高校品牌是指高等院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认可程度。换句话说,高校以特定的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将其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责任意识等正面属性传播给其目标主体。

高校品牌识别是高校品牌战略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人脑中形成的关于高等院校品牌属性的印象的总和。品牌识别就是品牌战略最主要的目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正面的品牌形象。在此,借助企业策划中常常运用的CI理论,参考参照吴秋风关于高校实施CIS的理论,把高校品牌识别划分为高校品牌理念识别、高校品牌行为识别和高校品牌视角识别三个层次。高校品牌理念识别,是高校品牌设计系统的核心,是其办学理念、学术思想、校风、学风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整体反映。高校品牌行为识别是学校实践办学理念与创新的具体行为,实际上是学校的办学运行模式。它包括准则、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学生的培养方式、公益性与文化性活动等。高校品牌视觉识别是识别系统中最直观的部分,是对高校形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以此传递学校整体信息,提升学校形象。其内容包括校名、校旗、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办公用品、建筑设施、校园环境等。

3.2.2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第12篇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构成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2 0世纪9 0年代初期提出的。在我国, 周征、严德一、卢元镇等多位专家对校园体育文化已经作了不同的定义, 本文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把校园体育文化概括为:把教师和学生参与作为主体, 把校园作为空间, 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 把身体练习作为手段, 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 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从文化的角度看,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内容包括体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如体育观、健康观等。

1.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它是联系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两者的中间层面, 包括体育竞赛、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其次, 它也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规范, 如体育规则、制度、条例等等。再次, 它也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如体育风俗习惯等。

1.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 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知的层面, 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 如校园内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场地、体育建筑环境等。

2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2.1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大市, 素质教育发展也走在各省市前列, 民办高校发展迅速。近年来, 民办高校在国家投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精神层面来看, 上至学校的领导, 中到每个体育教师, 下到每个学生, 都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必须要建设完整。从制度层面来看, 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越来越规范,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物质层面来看, 每个民办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体育馆, 每个民办高校都有能基本满足教学的场地和器材。但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以及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影响, 很少有民办高校把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整体中去构思和施行, 使得体育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体育场馆面积小、数量不足, 体育器材设施陈旧, 体育图书资料较少等, 满足不了除教学之外的各项群体活动的开展需求。

2.2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求现状

2.2.1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需求“健康”是首选

调查“在体育课上希望获得什么?”中, 促进健康有87.00%的学生选择, 娱乐消遣7 5.0 0%的学生选择, 增强体质5 4.2 0%的人选择, 掌握各项竞技技术4 1.6 0%的人选择。说明“健康”已经成为上海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的第一需求。

2.2.2“自主性”和“实用性”成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主要特点

问卷调查发现:93.50%的学生希望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 88.90%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在课程内容方面给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1 2个被选体育项目中, 男生选择依次为: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登山等;女生选择依次为: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登山等。男女选择的不同, 和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有关,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户外型和新颖型体育项目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自主性”和“实用性”特点, 他们更希望体育课能自己做主, 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2.2.3 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态度

调查发现, 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为78.80%, 并且男生多余女生, 这与男女生的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 不喜欢体育的学生仅3.60%。说明上海民办高校的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态度是积极的, 而且这种需求不仅表现在增进健康、健美形体等, 而是将这些需求统一融合在一起, 即表现健康, 也体现健美, 这为我们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对于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建设现状, 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的构成, 提出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3.1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3.1.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民办高校体育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意识。第一, 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要帮助学生形成。第二, 要将体育的功能, 由重视体育技能传授转向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发展, 由原来的传统增强体质转向现在的身心发展方向。第三, 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班级的特色来进行教学, 给予所有学生取得成功的信心, 体现体育愉悦身心的功能。

3.1.2 对大学生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 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文化精神, 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与超越的精神动力, 是一种人类精神。如何弘扬民办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首先, 要大力弘扬民族爱国的高尚精神、竞争进取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然后, 在体育比赛中, 教育学生求真、务实, 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 并学会公正公开。通过这些方法,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 随之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环节, 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因此, 体育精神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3.1.3 体育竞赛培养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体育道德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通过一些体育活动, 尤其是团体竞赛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 不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个性特点。同时, 体育竞赛对学生们发挥自身潜能, 发扬拼搏进取精神起到激励和鼓励作用。

3.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3.2.1 优化管理理念和手段

首先, 体育制度上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其次, 体育法规上要改进传统的管理手段, 并认真贯彻和落实。再次, 因地制宜地,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关的政策, 拟定实施办法。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从制度层面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3.2.2 搞活体育社团的运营

一个大学, 体育社团发展的优劣从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因此, 搞活体育社团的运营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开展体育社团能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 也能带动校园体育升温。但是体育社团一定要有一个较好的管理机制, 要取得学校、团委、学生会和体育部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2.3 建立体育文化艺术节

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是近年来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发展较快也比较流行,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模式。它以表演、竞赛、讲座等为主要形式, 以育人和健身为出发点为归宿, 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与个人表现, 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和技艺的舞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体育节组织并开展以趣味性为特色的体育活动, 这种形式非常符合现在大学生对自我表现、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良好方式, 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又增加了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更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2.4 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首先, 利用校报、橱窗搞好宣传。宣传的内容可以围绕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热门体育项目、最新体育动态、体育时事、体育保健常识、体育明星介绍、运动创伤预防等等。然后与近期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 把校园网络作为宣传载体。网络是每个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学校要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 建立校园体育网页, 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

3.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面

3.3.1 丰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 是体育活动的载体, 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备武器。因此, 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体育氛围。增加体育设施的同时, 也要适当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艺术精品的建设, 如体育壁画、雕塑等,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 为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品味。

3.3.2 为体育场馆提高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提高, 上海各民办高校的体育场馆也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豪华, 但是使用率却并不是很高, 有些可作为体育课的场地, 也有的仅在大型比赛时才使用, 这样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要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方式多样, 比如:开办体育休闲俱乐部, 利用周末举办一些体育特色服务, 利用寒暑假筹办夏冬令营活动, 对各科开设各种培训班等, 以各种方式对师生和附近市民开放, 就是为了使场馆得到充分的利用。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阶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要在精神上弘扬、在制度上完善、在物质上保障, 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因此学校应积极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促进校园人文精神的构建。

摘要:本文对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深入分析, 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发展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其中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上海,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江玉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2004 (1) .

[2]邓星华, 等.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1) .

[4]邓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 .

上一篇:开展策略下一篇:神经网络介绍及应用